一、红太阳永照博物馆(论文文献综述)
邢志[1](2021)在《建国以来沪剧剧目研究(1949-201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国伊始,受“戏改”政策的影响,沪剧界对传统剧目进行了重新审定和修改。与此同时,沪剧发挥擅演现代戏的特长,在政府的倡导下,配合当时以反抗封建压迫、巩固新政权为重点的社会运动,创作了诸多切合时代主题的现代戏,经典剧目《罗汉钱》就产生于此时。此后,随着“大跃进”运动的开展,“文艺跃进”现象明显,产生了大批粗制滥造的现代戏。但与此同时,经过沪剧界的努力,也产生了经典剧目《鸡毛飞上天》《星星之火》。在“百花齐放”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得益于相对宽松的文艺氛围,沪剧界进行了传统剧目整理工作。随着“大写十三年”口号的提出,此前“三并举”的剧目政策被推翻,沪剧的传统剧目开始受到批判,并逐渐消失在舞台上,取而代之的是以反帝、反资、塑造工人英雄形象为重点的革命现代戏。在强调戏曲创作要突出“阶级斗争”、“兴无灭资”等内容的背景下,沪剧的两部大戏《芦荡火种》与《红灯记》成为了时代的经典,并在后来为京剧所改编,成为两个革命样板戏的源流。“文革”中后期,在“普及样板戏”的号召下,沪剧界又按照样板戏的创作要求编演了一批革命现代戏。“文革”结束以后,沪剧界在揭批“四人帮”运动和政府文艺政策的推动下,除了复演经典传统剧目外,还新创作了一批现代戏。与此同时,沪剧还借助电视这一新兴媒介的优势,将优秀剧目《一个明星的遭遇》改编为沪剧电视片《璇子》,成为全国首部戏曲电视片,开启了80年代沪剧剧目改编电视剧的热潮。这些景象,都显示着沪剧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开始复苏并逐步走向新的繁荣。在政府发出文艺创作要“为四个现代化服务”的号召后,沪剧又一次发挥自身擅演现代戏的特长,坚持以主旋律的剧目创作为导向,迎来了改革开放后沪剧发展的一个高峰。但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娱乐方式逐渐多元化,加之沪剧自身在剧目编演中存在的问题,沪剧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难题与挑战。
邓诗漫[2](2019)在《东汉至魏晋南北朝镇墓陶文集释及字表》文中研究表明镇墓文,又被称爲解注文、劾鬼文、朱书文、解除文等,主要指随死者葬於墓中、起镇墓解注作用的陶瓶或陶罐上的文字,集中在东汉至魏晋南北朝之间。镇墓文主要由朱、墨两色书写,通常由民间方士执笔,内容口语化,字形、用字上能反映出早期民间书写的发展和特点。在目前能见到的镇墓陶瓶中,大部分爲考古发掘,小部分只有文字着录或爲采集品。本文搜集东汉至魏晋南北朝镇墓陶文材料,并以集释形式对学界观点、成果进行梳理。绪论部分罗列镇墓陶瓶的出土情况,介绍学术史和研究意义。由於镇墓陶瓶的相关信息较爲零散,因此另外根据收集到的出土信息、着录情况整理一个信息表。第二部分爲镇墓陶瓶的集释,按照纪年分爲东汉及魏晋南北朝两大部分,部分内按照陶瓶的纪年列表排序(无纪年者或放在同时代器物的最後,或按照考释意见确定大概年代)再分别进行集释。对於已有定论的议题仅引用各家观点不再赘述,有分歧或因各种客观因素缺乏材料支撑的问题将在按语中加以说明。学界中对镇墓陶瓶的名称各异,在这一部分中也尽量加以厘清。第三部分将按照说文顺序编制字表,每个字头下依照年代排序,最後附有笔画检字表以便於检索。
尚金州[3](2018)在《一位陕北农民与两代领袖的情缘》文中研究表明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有这样一幅习近平知青时代的照片:在习近平和他的知青战友雷榕生中间,站着一位身穿白衣、头扎白羊肚毛巾、满面微笑的矮个老人,习近平的右臂和这位老人的左臂紧紧地挽在一起。这位老人,就是在大生产运动中涌现出的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杨步浩。他与毛泽东和朱德结下了半生情缘,又是习近平知青时代的良师益友。从贫苦农民到劳动英雄1905年,杨步浩出生在陕西横山县一个长工家庭。他刚刚懂事就给地主家干活儿,但纵然累断筋骨,依旧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1928年到1930年,陕西等西北
高燕[4](2017)在《晋剧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晋剧是中国北方戏曲中具有特色的代表性剧种之一,它的历史悠久、剧目丰富、音乐独特、表演技艺高超,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保护晋剧艺术遗产,使之能够作持续性发展,近年来晋剧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戏曲界学者对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戏剧文本研究,表演艺术家研究、戏曲音乐研究等选题。出于各种原因,晋剧艺术全面而系统的理论性研究成果至今未见。晋剧艺术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由于历史原因,古代与近代史料奇缺,散见于一些有关的回忆录、艺术杂谈等文章中,至于当今晋剧的戏剧改革,特别是晋剧乐队音乐的现代化发展,学术界还未来得及总结。为了弥补晋剧艺术研究中这些缺失点,本文以晋剧艺术研究为题,试对之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以期对晋剧艺术遗产的保护工作贡献一份力量。本文设晋剧的产生、传播、班社、剧目、音乐、表演、音乐创新等七个章节,对晋剧艺术进行系统研究。每个章节中特别针对前人未涉及的问题做了深入挖掘,以补缺失。如晋剧为何能够在旧时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远播外省,为何在晋商衰落以后能够继续留在冀蒙陕三省的部分地区并开花结果?而在其它地区却随晋商一起销声匿迹?对这些疑问学界尚未进行深入思考,本文在探索晋剧传播省外的动因时发现,晋剧在冀蒙陕落户地区均为北方“晋语区”。这些新“晋语区”的形成与明清时期的山西移民有直接关系,相近的习俗与方言正是晋剧能够在这些地区扎根的根本原因。本文通过大量史料分析理清了晋语区的形成与晋剧落户这三省的联系。长期以来,对于晋剧班社的经济来源少有学者进行探索,一方面是囿于史料的缺乏,另一方面则是学界对班社的经济状况长期不重视造成的,以戏谋生的职业戏班资金来源是怎样的呢?本文从庙台广场演出、会馆演出、园馆演出、堂会演出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对班社经济来源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补充。关于晋剧剧目研究,至今仍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此前山西省戏曲研究所曾进行过两次剧目(本)的整理,李谦光先生于2015年也曾做了晋剧剧目的收集整理工作。但这三次剧目统计均以剧情的发生年代作为分类标准,这样分类难以了解晋剧各发展时期曾上演过的剧目类型,因此为探索剧目与晋剧发展演变之间的规律带来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最严谨地做法即为对舞台题壁中有关班社、剧目、上演年代等记载进行统计,通过对各时期剧目题材、内容的分析摸索晋剧的发展规律。但舞台题壁史料极度缺乏,收集困难,本文收集了近40个舞台题壁,大量剧目的来源则通过王永年老艺人口述、刘巨才先生执笔的《晋剧百年史话》以及各地方志、戏曲志的记载。本文对近三十年来晋剧舞台上上演的剧目,包括新编传统戏、改编传统戏、现代戏等进行了统计分析,这项工作是对以往三次剧目统计的补充。为了更透彻地了解剧目与各剧种之间的关系,本文对600多出剧目进行了移植剧目、共有剧目、生僻剧目、昆曲、小戏(稍戏)、晋剧独有剧目、折子戏7个类别的分类,进一步摸索了晋剧剧目的来源与演变。对于晋剧音乐的研究,前人多从传统晋剧的唱腔、乐器演奏等方面进行分析,对于近三十年来的晋剧现代乐队编制和乐队创作研究未曾涉及。本文自晋剧传统音乐设计到当代音乐创作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大量谱例分析,具体阐述了晋剧传统音乐设计与当代乐队创作在形态、结构上的改革与创新。本文的写作建立于大量的考察采访工作之上,为了达到研究的真实性,即便是已有的史料也需要做进一步的核实,通过考察采访工作笔者得到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口述史料,在大量的研究工作基础上,形成了本文写作的基本框架。本文在研究中运用了文献学、汉语方言学、田野考察、统计学、戏曲图像学等方法以增强论文写作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张元恺[5](2016)在《云南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的城市想象》文中研究指明有关“文学中的城市”研究,国内已经有相关成果,其中尤以上海研究成果最为丰硕。总体来说,上海的城市研究偏向于欧美城市研究模式。而作为对比的北京研究,就有些稍显不足。北京研究的难点在于其内外都有相对复杂的成分。因此作者在选取研究视角时,不对北京宏观的整体的进行研究,而是选准少数民族作家这一独特的视角,以期从其中窥探一二。本文的整体视野放在政治与文学的相互关系上,又着重分析了每一时期少数民族作家对于不同城市的不同叙述。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文革文学结束这一历史时期内,本文关注的焦点在北京这座城市。而从新时期文学及至新世纪文学,本文则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云南的具体城市,以及少数民族作家对于城市的异样叙述上。贯穿其中的纽带是政治对于文学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影响力。从1949年开始,北京不断吸引大众,让大众将北京作为绝对的核心。而从新时期开始,政治与权力开始淡化它的作用,让作家们有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少数民族作家也从刚开始的趋向大众转而寻求自身的特殊性。在新时期以后的作品,少数民族作家才有了自己独立的声音,从他们的文学中才能找出属于少数民族作家的独特性。云南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的城市想象,对于作家与作品,倾向于选择那些具有一定知名度与影响力的作家,作品则选择时代的代表作品。本文希望通过具体的研究让大家了解云南少数民族作家的风貌以及他们对于当代文学扩充城市想象的意义空间所做的努力。
王丽丽[6](2016)在《上海地区博物馆教育研究(1980—2015)》文中提出教育,作为博物馆最基本的职能之一,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公认为博物馆最为重要的职能。在我国,博物馆教育已历经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其中发展最为迅速、成就最为显着的时期便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余年。上海作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先行者,亲历并见证着我国博物馆教育发展演变的各个历史阶段,上海地区博物馆教育的发展与变化实为我国博物馆教育演变的一个缩影。因此,笔者立足上海,重点对1980至2015年间上海地区博物馆教育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研究,在文献研究基础上,辅以实证调查,主要透过博物馆教育内容、博物馆教育手段、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互动等几个层面,对上述三十多年来上海地区博物馆教育演变的历史进程进行缕析,以期能够比较完整、清晰地呈现出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地区博物馆教育发展的简图。论文的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起、博物馆教育研究现状以及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同时,对与博物馆教育密切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界说,并简要勾勒了1980年以前上海地区博物馆及博物馆教育的发展状况。论文的主体部分为第二、三、四章,分别对20世纪80年代、1990-2007年、2008-2015年这三个历史时期中上海地区博物馆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梳理分析了博物馆教育内容、博物馆教育方式以及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互动在不同阶段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与转变情况。在论文的第五章,笔者有感于当前上海地区博物馆教育面临的一些新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
宋爽[7](2016)在《基于景观图式语言的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中央民族大学新校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在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浪潮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大学校园建设在经济推动、文化促进、政策导向下获得了飞速发展。自20世纪以来,中国的设计师始终在努力探索着自己的话语系统,力求提炼我国建筑、规划、景观中的设计语汇和生命精神。基于此本文引入了图式语言的思想,为校园景观的构建提供新的设计途径和理论支持。本文分为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两个部分。前三章节理论研究部分在交待了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方法等的基础上,对景观、图式语言、景观图式语言等概念进行阐述和辨析,界定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和民族特色的景观表达,并对国内外关于图式语言和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进行综述。同时选取国内外关于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和传统文化传承等五个不同侧重点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为设计实践提供启示和指导。第四、五章节为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首先研究中国民族组成及其特色,同时归纳提炼基于中国民族特色的图式语言,而后进行中央民族大学新校区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从不同尺度上融入第四章研究成果,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实现图式语言的景观转译,进而实现我国民族文化特色以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为载体的传承与发展。最后第六章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与存在的不足,并对基于景观图式语言的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进一步研究做出展望、提供更多思路与可能。
方丹[8](2014)在《博物馆临时展览内容设计及有关问题讨论 ——以陕西历史博物馆《骁腾万里—中国古代马文化展》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临时展览是活跃博物馆日常陈列内容的重要活动,优秀的陈列内容设计是举办优秀展览的依据。陈列内容设计应包含明确的主题、清晰的主线、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来吸引观众、引导观众。本文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临时展览《骁腾万里——中国古代马文化展》为研究对象,陈述陈列内容设计过程及应注意问题,即选题时要具有可行性、确定章节主题及文物、要注意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美化文本文字时语言风格统一且简单明了,并通过对马文化展的观众问卷调查分析发现马文化展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为以后的展览积累经验。
林峰[9](2014)在《行政垄断型行业与竞争性行业收入分配差距与合理化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是当前收入分配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本文为了解决行政垄断型行业与竞争性行业之间的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在进一步厘清两种类型行业间收入差距的基础上,深入细致地对比分析了行业内部收入差距和非工资性收入差距问题,分别建立了测度两种类型行业间收入差距根源问题的计量模型;之后设计出测度典型竞争性行业收入大小的明瑟回归模型并将之用于估计行政垄断型行业的“理论收入”,进而推算得到了两种类型行业间“合理收入差距”与“不合理收入差距”的大小,那么,后者就是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合理化改革的目标;最后,本文认为行政垄断是造成两种类型行业间收入巨大不合理差距的制度性根源,针对于此,提出了具体系统的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政策建议。其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首先,厘清了产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渊源和政策推力作用过程,认为当前的收入分配差距严重失衡正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刺激经济增长的收入调控政策标准不明确、尺度失范、力度失控所致。中国收入分配不合理差距产生的政策根源就是在改革开放之初,为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推动和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在收入分配领域采取的适当拉开收入分配差距的多种政策措施,“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就是该时期制定收入分配政策的原则和依据。在收入分配政策具体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由于没有现成的可供参考的合理化标准,“兼顾公平”往往流于形式,仅过分注重了“效率优先”,尤其是在转轨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相关配套法规不完善的背景下,各种利益主体都努力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占据重要资源领域的行政垄断行业更是借助于行政垄断谋取的巨额利润之便利,无限制的扩大了自身领导和职工的工资和福利,甚至不断曝出奢侈腐化、贪污浪费,乃至违法犯罪的现象和行为,最终导致了行业乃至全国收入分配的严重失衡现象。其次,区分了“行政垄断行业”与“行政垄断因素”对行业收入分配差距的贡献度,将极值法、离差法和泰尔指数(Theil index)相结合,测度出了“行政垄断行业”对全部行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贡献度。本文将全部97个行业按照经济属性分为4个行业组,采用年均工资收入数据,先分别将行业组内各行业与参照对象的收入差距(离差)取绝对值并加总,得到各行业组收入差距;然后再将全部行业分别与参照对象的收入差距(离差)加总,得到收入总差距;那么,二者的比值就是各行业组对收入总差距的贡献度;参照对象分别取收入最低行业和全国平均收入行业,所得的测算结果分别作为行政垄断行业对全部行业收入差距贡献度的上限和下限;之后,再使用泰尔指数法进行测度以验证对比。第一种方法的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各行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收入差距,并且有逐年扩大的迹象;11个“行政垄断行业”对总差距的贡献度在18.38%-19.35%之间,与行业总量的比重相比,明显偏高。第二种方法测算的泰尔指数表明这主要是由行业组内的差距不断扩大所致,行业组间的贡献度较小;而行业总泰尔指数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迹象和趋势。就行业组间差距贡献度而言,行政垄断行业的行业组间泰尔指数为0.0425,是4个组别中最高的,而且呈现出先缩小后扩大的迹象和趋势,整体趋势是扩大的,显然,这意味着行政垄断行业的收入扩大了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差距。第三,通过计量分析,确定了两种类型行业内部收入差距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量化关系,并将之作为评价行业内部收入差距合理与否的数量标准。本文抽样采用相关上市公司年报第一手数据,对比分析了典型代表性行政垄断行业与竞争性行业各自内部以及它们之间的收入差距情况,发现各自内部的收入差距情况是:电信业内部的收入差距是最大的,“高管平均收入”高出员工17.56倍;其次是银行业8.99倍;航空运输业最小,仅有2.75倍;石油、电力、银行、电信四个行业尽管员工的报酬总额与高管相比仍有较大甚至很大的差距,但是职工收入的年增长率均超过了高管年收入的年增长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两个竞争性行业的职工在较低的收入增长基数之上其增长速度远低于高管收入的增长速度。之后发现两种类型行业间收入差距的情况是:无论是相同层次的高管之间还是员工之间,行政垄断行业都比竞争性行业拥有绝对优势;不同层次的行业高管与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更是触目惊心:银行业高管平均收入高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员工44.69倍,高出纺织业员工68.39倍,电信业分别高出二者43.33和66.34倍,铁路运输业相对最低,但也分别高出二者5.34和8.62倍。依据竞赛理论和行为理论进行的计量检验发现,本文的研究结论是支持竞赛理论而不是行为理论的;同时发现,总资产收益率对绝对收入差距和相对收入差距的影响都是最大的;更为重要的是,行业类型因素对绝对收入差距的影响都是正向的,而对相对收入差距的影响都是负向的,这说明行政垄断因素会导致绝对收入差距加大,而相对收入差距缩小,这一结论也得到了进一步邹(Chow)检验的支持。此外,本文还明确提出判断行政垄断行业收入分配是否合理的参照对象是由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条件产生的竞争性行业中的民营“上市公司”,详细设定了选取参照对象的合理化标准。第四,本文对比测算了行政垄断型行业的非工资性收入优势情况,它对两种类型行业间总收入差距的贡献度介于36.34%至38.78%之间,对非工资性收入方程的影响程度在75%左右,同样是行业收入差距存在和扩大的重要影响因素。2007-2012年,代表性行政垄断型行业银行、航空运输、电力、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电信和铁路运输业的平均非工资性收入分别高出最低收入水平行业代表纺织业8.28、7.06、5.20、4.36、4.20、2.49倍,分别高出平均收入水平行业代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6.53、5.54、4.03、3.35、3.22、1.83倍,差距非常明显;而且,非工资性收入在行政垄断型行业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远远大于竞争性行业相应的比例,6年平均分别高出纺织业14.63、6.37、17.25、11.84、12.34和12.22个百分点,高出交运设备制造业15.65、7.40、18.27、12.87、13.36和13.25个百分点。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差距首先是源自于其提取基数即工资性收入,其次是源于其提取比例,行政垄断行业在这两方面都具有显着的优势,这又最终导致了两种类型行业间总收入的巨大差距。借助于明瑟方程和邹检验的计量分析结果证明,行政垄断是导致两种类型行业之间非工资性收入巨大差距的深层次原因。第五,尝试界定了典型行政垄断型行业与参照系行业收入分配的合理化差距,设计出了可以量化的参照标准。行政垄断型行业与其自身、交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和41个竞争性行业均值的“合理化”差距分别为42.71%、118.6%、155.97%和87.58%,对应的“不合理差距”分别为57.29%、157.7%、203.05%和117.2%。本文总结分析了国内外相关学者对于行业收入差距合理化研究的相关成果,采用中国上市公司中41个竞争性行业具体的微观面板数据,设计出了适合于本研究的明瑟回归方程,从而估计出了竞争性行业职工收入决定因素的方程,然后将行政垄断型行业的相关数据代入进行测算,推算得到了在现有条件下行政垄断型行业“应该”获得的职工“理论收入”,并将之分别与其自身、与交运设备制造业、与纺织业以及与41个竞争性行业平均的实际职工年均收入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总的结论是,行政垄断型行业的“理论收入”仅应占其实际收入的42.71%,实际收入明显超发了,不合理差距为57.29%;行政垄断型行业的“理论收入”与交运设备制造业和纺织业实际收入的比值分别是118.6%和155.97%,也就是说,前者确实“应该”高出后者,但是,两种类型行业的实际收入之比却分别是276.3%和359.02%,显然,高出的过多,“不合理差距”分别为157.7%和203.5%;行政垄断型行业的“理论收入”与41个竞争性行业实际收入的比值是87.58%,也就是说前者“应该”低于后者,但是,其对应实际收入之比却是204.77%,明显过高,不合理差距为117.2%,矛盾很突出。
王媛[10](2013)在《卓尼县觉乃藏女性服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的是觉乃藏族的女性服饰,觉乃藏族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境内的一支特殊的藏族支系。该族的女性梳着三根粗大的辫子,当地人形象地称她们为“三格毛儿”。她们不穿藏族传统的袍服,却保持着清代满族的服装形制,穿着“考子”(长袍)并外罩“库多”(短褂,同马甲),头戴“徐茹斑玛”或是“沙茹帽”,腰系丝织或毛织的腰带,脚蹬连把腰子鞋,内穿红色阔腿裤。在觉乃藏女性的服饰中保留了藏族服饰文化的审美和本质,还有着古代羌族的文化元素,同时受到汉族服饰文化的深刻影响。这样特殊的服饰形式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觉乃藏人生活的地方,自古是许多民族、兵家必争之地,且在汉族、藏族的边界地带;第二,觉乃藏人生活在卓尼县境内地势相对较低,气候相对温暖的洮河流域;第三,卓尼从明代开始实行了长达约530年的政教合一制度;第四,卓尼县境内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然而正是这样别具一格的民族支系,她们的女性传统服饰正面临当今时代的巨大冲击,因而对于该民族支系服饰的研究迫在眉睫。这不仅是因为对它特殊性的研究能为其它多民族交融区的民族服饰文化研究提供借鉴、参考,还因为这种小而有特色的民族服饰未来发展方向的课题本身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
二、红太阳永照博物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太阳永照博物馆(论文提纲范文)
(1)建国以来沪剧剧目研究(1949-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思路框架 |
第一章 建国初期的沪剧剧目(1949-1962) |
第一节 “戏改”时期的沪剧剧目 |
一、传统剧目的审定与修改 |
二、切合时代主题的现代戏创作 |
三、宣传新婚姻法的代表作:《罗汉钱》 |
第二节 “文艺跃进”时期的沪剧剧目 |
一、“以现代剧目为纲”影响下的剧目 |
二、“歌颂大跃进、回忆革命史”:《鸡毛飞上天》《星星之火》 |
三、对传统剧目的态度 |
小结 |
第二章 “革命现代戏”时期的沪剧剧目(1963-1976) |
第一节 “大写十三年”影响下的沪剧剧目 |
一、“大演现代戏”与批判传统戏 |
二、革命现代戏的盛行 |
第二节 革命样板戏时期的沪剧剧目 |
一、革命现代戏的样板:《芦荡火种》《红灯记》 |
二、样板戏背景下的其它沪剧剧目 |
小结 |
第三章 新时期的沪剧剧目(1977-2019) |
第一节 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沪剧剧目 |
一、剧目创作的复苏 |
二、首部戏曲电视片:《璇子》 |
第二节 “四个现代化”倡导下的沪剧剧目 |
一、以主旋律为导向的现代戏创作 |
二、娱乐多元化背景下的沪剧剧目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东汉至魏晋南北朝镇墓陶文集释及字表(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镇墓文出土/着录信息表 |
第二节 研究概况 |
第二章 集释 |
第一节 东汉时期镇墓文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镇墓文 |
第三章 字表 |
笔画检字表 |
参考文献 |
(4)晋剧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结构与创新 |
第一章 晋剧历史寻踪 |
第一节 晋剧产生的社会环境 |
一、地理环境 |
二、土地与人口 |
三、社会习俗 |
四、方言韵味 |
第二节 晋剧的发展演变 |
一、明末清初时期 |
二、清代中晚期 |
三、二十世纪上半叶 |
四、二十世纪下半叶 |
第二章 晋剧传播考察 |
第一节 晋剧传播的动因 |
一、山西移民与晋语区的形成 |
二、晋商的促进作用 |
第二节 晋剧在本省的传播 |
一、太原府 |
二、汾州府 |
三、平定、辽州管辖区 |
第三节 晋剧在外省的传播 |
一、河北省 |
二、内蒙古 |
三、陕西省 |
第三章 晋剧班社考证 |
第一节 晋剧班社发展脉络 |
一、晋剧班社组织机构 |
二、不同时期的晋剧班社 |
第二节 着名班社与名角 |
第三节 晋剧班社的资金来源 |
一、庙台广场演出 |
二、会馆演剧 |
三、园馆演出 |
四、堂会戏 |
第四章 晋剧剧目梳理 |
第一节 晋剧剧目的历时分类研究 |
一、清末民初的晋剧剧目及其特点 |
二、民国时期的晋剧剧目及其特点 |
三、新中国建国初期(1949—1979)的晋剧剧目及其特点 |
四、改革开放以来(1980— )的晋剧剧目及其特点 |
第二节 晋剧剧目的内容分类研究 |
一、道德伦理剧(家庭伦理剧) |
二、忠君报国剧 |
三、清官廉吏故事剧 |
第五章 晋剧表演探索 |
第一节 晋剧行当划分 |
第二节 晋剧各行当表演技艺 |
一、旦角表演技艺 |
二、生角表演技艺 |
三、净角表演技艺 |
四、丑角表演技艺 |
第三节 晋剧表演绝技 |
第六章 晋剧音乐解析 |
第一节 晋剧唱腔 |
一、唱腔调式 |
二、唱腔音域 |
三、唱腔构成 |
四、唱腔板式 |
五、唱腔结构 |
六、唱词格式 |
七、唱腔的艺术特点 |
第二节 乐队音乐 |
一、管弦乐曲牌 |
二、打击乐曲牌 |
三、锣鼓经改革 |
第三节 晋剧传统乐队编制 |
一、文场乐器 |
二、武场乐器 |
三、乐队布局与乐器排位 |
第四节 晋剧传统音乐设计 |
一、创腔设计 |
二、器乐曲牌的编创 |
三、器乐与唱腔的结合 |
四、传统戏曲音乐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七章 晋剧音乐创新研究 |
第一节 晋剧音乐的创新历程 |
一、1969年——1979年 |
二、1980年——1999年 |
三、2000年— |
第二节 当代晋剧音乐创作 |
一、“移步”式创作 |
二、“换形”式创作 |
三、多声配置 |
四、乐队编制及器乐写作 |
五、从传统音乐设计到当代音乐创作的主要变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晋剧剧目一览表 |
附录B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晋剧谱例 |
附录C 打击乐曲牌 (锣鼓点) |
附录D 晋剧音乐人物调查表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云南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的城市想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及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章节设计 |
第一章 十七年文学:热烈讴歌与拥护的城市想象 |
第一节 城市想象的被构建 |
一、1949年城市政治地位的改变 |
二、北京的地理空间重构与文学重构 |
三、城市的功能与功能的转变 |
第二节 少数民族诗人的城市颂歌 |
第三节 北京从“首都”到“圣城” |
第二章“文革”文学:跨越空间的城市想象 |
第一节 文革中的城市叙述模式 |
一、歌颂伟大领袖 |
二、描绘本民族的幸福生活 |
三、表明围绕党的决心和立场 |
四、同义替换的叙述模式生成 |
第二节“北京”中心连接全中国 |
第三节“金太阳”与光芒普照 |
第三章 新时期:城市想象的转变 |
第一节 新时期初期的颂歌延续 |
一、新时期初期的“北京中心”颂歌延续 |
二、新城市建设的时代精神 |
第二节 新时期后期的多元化城市 |
一、寻根乡土文学的反城市化 |
二、文学中“新昆明”的出现 |
三、城市中的失落者 |
第四章 新世纪文学:重新发现陌生的现代城市想象 |
第一节 边缘化生活状态的两种表现 |
一、边缘生活的“美好”想象 |
二、边缘生活的“残酷”现实 |
第二节 城市中怀疑者的想象方式 |
第三节 城市拥护者的行为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6)上海地区博物馆教育研究(1980—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基本概念界说 |
三、1980年以前上海地区博物馆及博物馆教育发展概况 |
四、研究现状 |
五、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重回正轨:1980-1989年上海地区博物馆教育 |
一、博物馆教育内容:意识形态色彩渐趋淡化 |
二、博物馆教育方式:注重人性化的需求 |
三、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改革初期的互动合作 |
第三章 走向成熟:1990-2007年上海地区博物馆教育 |
一、博物馆教育内容:文化承载量渐趋丰富 |
二、博物馆教育方式:多元教育方式的发展 |
三、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开放背景下的深入发展 |
第四章 日渐完善:2008-2015年上海地区博物馆教育 |
一、博物馆教育内容:博物馆文化渐入人心 |
二、博物馆教育方式:现代化教育方式的发展 |
三、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迈入创新发展阶段 |
第五章 对于上海地区博物馆教育未来发展的建议 |
一、博物馆教育内容:从严把关 |
二、博物馆教育方式:“寓教于乐”方式的合理把握 |
三、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尝试在中小学建立小型博物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基于景观图式语言的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中央民族大学新校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调查分析 |
1.4.2. 实践验证 |
1.4.3. 比较研究 |
1.4.4. 交叉学科 |
1.5. 研究框架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1. 图示语言与图式语言辨析 |
2.1.2. 图式语言 |
2.1.3. 景观 |
2.1.4. 景观图式语言 |
2.1.5.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 |
2.1.6. 民族特色的景观表达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国内外关于图式语言的研究进展 |
2.2.2. 国内外关于校园景观设计的研究进展 |
2.2.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盲点 |
3. 相关案例研究 |
3.1.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校园景观设计 |
3.1.1. 案例介绍 |
3.1.2. 经验总结 |
3.2.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理工学院校园设计 |
3.2.1. 案例介绍 |
3.2.2. 经验总结 |
3.3. 宾夕法尼亚大学休梅克绿地 |
3.3.1. 案例介绍 |
3.3.2. 经验总结 |
3.4.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校园设计 |
3.4.1. 案例介绍 |
3.4.2. 经验总结 |
3.5. 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 |
3.5.1. 案例介绍 |
3.5.2. 经验总结 |
3.6. 苏州拙政园典型空间图式语言 |
3.6.1. 案例介绍 |
3.6.2. 经验总结 |
4. 基于中国民族特色的图式语言研究 |
4.1. 中国民族组成及其特色简介 |
4.1.1. 中国民族组成 |
4.1.2. 各民族特色简介 |
4.2. 基于中国民族特色的图式语言提炼 |
4.2.1. 以中式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图式 |
4.2.2. 各民族图式 |
5. 中央民族大学新校区校园景观规划设计 |
5.1. 前期研究 |
5.1.1. 项目背景 |
5.1.2. 老校区解读 |
5.1.3. 中央民族大学校园景观规划的特殊性 |
5.2. 设计理念 |
5.2.1. 设计定位与目标 |
5.2.2. 设计原则 |
5.2.3. 设计理念 |
5.3. 总体景观设计 |
5.3.1. 总平面图 |
5.3.2. 鸟瞰图 |
5.3.3. 景观规划结构 |
5.3.4. 景观功能分区 |
5.4. 专项规划 |
5.4.1. 基于民族特色的图式语言景观转译 |
5.4.2. 道路交通体系规划 |
5.4.3. 竖向设计 |
5.4.4. 雨洪管理规划 |
5.4.5. 植被规划 |
5.5. 重点区域分析 |
5.5.1. 入口形象区 |
5.5.2. 中轴礼宾区 |
5.5.3. 生态景观区 |
5.5.4. 生活休闲区 |
5.6. 经济技术指标 |
6. 总结与讨论 |
6.1. 总结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毕业设计图纸目录 |
附件 |
(8)博物馆临时展览内容设计及有关问题讨论 ——以陕西历史博物馆《骁腾万里—中国古代马文化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陈列内容设计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
1.3 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的概念以及特点 |
1.3.1 陈列及陈列内容设计的概念 |
1.3.2 陈列内容设计的特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临时展览在博物馆中的作用 |
2.1 博物馆临时展览的特征 |
2.1.1 补充基本展览,增强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
2.1.2 提高博物馆业务水平,促进馆与馆之间的交流 |
2.1.3 发掘博物馆文物资源,提高博物馆科研能力 |
2.2 临时展览的特点 |
2.2.1 临时展览的优点 |
2.2.2 临时展览的作用与不足 |
2.2.3 陕西历史博物馆临时展览概况 |
第三章 《骁腾万里》的策划与创作 |
3.1 选题原因 |
3.1.1 我国马文化发达,源远流长 |
3.1.2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众多 |
3.1.3 陕西历史博物馆地理位置优越,游客众多 |
3.1.4 抓住时机,吸引观众眼球 |
3.2 章节主题确定以及填充文物 |
3.2.1 资料搜集 |
3.2.2 根据文物情况,确定章节内容 |
3.3 精炼、美化章节文字 |
3.3.1 序言、结束语及章节文字文字的描述 |
3.3.2 展览题目与章节题目 |
3.3.3 文物文字的匹配 |
第四章 临时展览内容设计将如何有效传达文物信息 |
4.1 马文化展与《妙手良医》展览情况对比 |
4.2 存在问题及拟解决方案 |
4.2.1 观众参观量问题 |
4.2.2 文物分组、亮点 |
4.2.3 观众接纳程度与展览后续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9)行政垄断型行业与竞争性行业收入分配差距与合理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CONTENTS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行政垄断型行业与竞争性行业收入差距的现状 |
1.1.2 行政垄断行业与竞争性行业收入差距的争论与危害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收入与行业收入 |
1.2.2 收入差距 |
1.2.3 行政垄断型行业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基本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基本框架与主要内容 |
1.4.1 基本框架 |
1.4.2 主要内容 |
1.5 主要创新点 |
1.6 对比参照对象的样本选取原则 |
第2章 文献述评 |
2.1 行业收入分配理论及其他相关收入分配理论述评 |
2.1.1 行业收入分配差距的相关理论 |
2.1.2 政治经济学的相关收入分配理论 |
2.1.3 西方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相关的收入分配理论 |
2.1.4 收入分配的产权理论解读 |
2.1.5 委托代理理论对于代理人收入分配问题的解读 |
2.1.6 福利经济学的相关收入分配理论 |
2.1.7 库茨涅茨曲线对收入分配问题的刻画 |
2.1.8 适当收入差距合理性的观点 |
2.1.9 收入差距均等化的观点 |
2.2 行业收入分配差距的相关研究 |
2.2.1 测度行政垄断型行业对全国收入分配差距贡献度的相关研究 |
2.2.2 对行政垄断型行业与竞争性行业内部收入差距的相关研究 |
2.2.3 有关非工资性收入差距的相关研究 |
2.2.4 行业间收入差距合理化数量标准的相关研究 |
2.2.5 对行政垄断阻碍劳动力在两种类型行业间转移以消除收入差距的相关研究 |
2.3 认为行政垄断是行业间收入差距不合理根源的研究 |
2.3.1 认为行政垄断而不是效率是相关国有企业高额垄断利润的来源 |
2.3.2 认为行政垄断是造成收入差距存在和扩大的原因 |
2.3.3 主张去除或者打破行政垄断的研究 |
2.3.4 认为收入分配差距不合理的根源在于改革尚未完成、未完善的研究 |
2.4 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政策演变 |
2.4.1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 |
2.4.2 改革开放后收入分配政策的历次演变 |
第3章 行政垄断行业对全国收入分配差距贡献度的直接测度 |
3.1 引言 |
3.2 模型选择 |
3.2.1 行政垄断行业对全国收入分配差距贡献度的直接测度 |
3.2.2 行政垄断行业对收入分配差距贡献度的泰尔指数测算 |
3.3 样本选择与数据预处理 |
3.3.1 样本选择 |
3.3.2 数据说明 |
3.4 测算结果分析 |
3.4.1 “行政垄断行业”对全国收入分配差距贡献度的直接测算 |
3.4.2 收入差距贡献度的泰尔指数分解 |
3.5 小结 |
第4章 两种类型行业内部收入差距的综合对比与根源探究 |
4.1 引言 |
4.2 数据说明和预处理 |
4.2.1 行政垄断型行业的样本选择 |
4.2.2 对比参照对象的样本选取 |
4.3 行业内部收入差距的直接测度 |
4.3.1 各行业内部收入差距情况 |
4.3.2 各自行业内部高管与员工之间的平均差距情况 |
4.3.3 行政垄断行业与竞争性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对比分析 |
4.4 行业内部收入分配差距的合理性评价——基于经营绩效的视角 |
4.4.1 研究假设与模型设计 |
4.4.2 变量设定 |
4.4.3 计量回归结果与检验 |
4.4.4 行业类型影响程度的测度与检验 |
4.5 内部收入差距合理化的数量标准问题 |
4.6 结论与研究的局限性 |
第5章 两种类型行业间非工资性收入差距的直接测度与原因探究 |
5.1 引言 |
5.2 数据说明与预处理 |
5.2.1 行政垄断行业的样本选择及其数据说明 |
5.2.2 对比参照对象的选取与说明 |
5.2.3 非工资性收入的含义和范围界定 |
5.3 非工资性收入状况、构成及其对行业收入差距的贡献度 |
5.3.1 各行业人均非工资性收入的比较 |
5.3.2 非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的比较 |
5.3.3 非工资性收入差距对两种类型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贡献度 |
5.4 行政垄断行业非工资性收入存在巨大优势的原因探究 |
5.4.1 直接原因分析 |
5.4.2 深层次原因分析 |
5.5 小结 |
第6章 两种类型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合理化的数量标准推算 |
6.1 引言 |
6.2 数据说明 |
6.3 基本模型与变量设定 |
6.4 测算结果 |
6.4.1 竞争性行业人均总收入拟合方程 |
6.4.2 “理论收入”及其与实际收入间的“理论差距”——“合理化差距”测算 |
6.4.3 行政垄断行业“实际收入”与各参照系实际收入的对比情况 |
6.4.4 金融行业未被纳入研究的原因 |
6.5 “理论差距”与“实际差距”之间的差距,即“不合理差距” |
6.5.1 行政垄断型行业与交运设备制造业之间的“不合理差距”情况 |
6.5.2 行政垄断型行业与纺织业之间的“不合理差距”情况 |
6.5.3 行政垄断型行业与41个竞争性行业之间的“不合理差距”情况 |
6.6 小结 |
第7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7.1 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明确申明将行政垄断型行业作为收入分配改革重点对象的原因 |
7.2.2 调控行业间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的相关政策建议 |
7.2.3 调控行政垄断型行业内部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的相关政策建议 |
7.2.4 调控行政垄断型行业不合理的非工资性收入差距的相关政策建议 |
7.2.5 破除行政垄断阻碍劳动力在两种类型行业间“自由”转移的障碍 |
7.3 论文不足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卓尼县觉乃藏女性服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甘南州卓尼县概述 |
2.1 地理环境 |
2.1.1 地理特征 |
2.1.2 气候与植被 |
2.2 社会环境 |
2.2.1 民族人口分布 |
2.2.1.1 主要民族源流 |
2.2.1.2 主要民族分布状况 |
2.2.2 社会关系与家庭结构 |
2.3 卓尼县历史文化 |
2.3.1 历史沿革 |
2.3.2 宗教文化 |
2.3.3 土司制度 |
2.3.4 教育文化 |
第3章 觉乃藏女性传统服饰研究 |
3.1 觉乃藏服饰概述 |
3.1.1 觉乃藏概述 |
3.1.2 觉乃藏服饰的沿革 |
3.1.2.1 清末民初时期觉乃藏女性服饰与儿童服饰 |
3.1.2.2 20世纪末21世纪初觉乃藏女性服饰 |
3.1.3 觉乃藏传统服饰的现状 |
3.2 觉乃藏女性服饰类型 |
3.2.1 生活类传统服饰 |
3.2.2 现代表演类“传统服饰” |
3.3 觉乃藏女性服装配饰 |
3.3.1 发式 |
3.3.2 帽子、腰带、连把腰子鞋 |
3.3.2.1 觉乃藏女性帽子 |
3.3.2.2 腰带、连把腰子鞋 |
3.3.3 首饰 |
3.4 觉乃藏女性服饰装饰分析 |
3.4.1 服装装饰和服饰搭配 |
3.4.1.1 服装装饰风格 |
3.4.1.2 服饰搭配 |
3.4.2 服饰图案 |
3.4.2.1 纹样题材 |
3.4.2.2 纹样特征 |
3.4.3 服饰色彩与工艺特征 |
3.4.3.1 服饰色彩 |
3.4.3.2 服饰工艺特征 |
第4章 觉乃藏女性传统服饰源流研究 |
4.1 觉乃藏女性传统服饰与古代羌族服饰关系 |
4.1.1 古代羌族服饰 |
4.1.2 觉乃藏女性传统服饰与古代羌族服饰关系 |
4.2 觉乃藏女性传统服饰与古代藏族服饰关系 |
4.2.1 古代藏族服饰 |
4.2.2 觉乃藏女性传统服饰与古代藏族服饰关系 |
4.3 觉乃藏女性传统服饰与清时期汉族、满族民间女性服饰的比较研究 |
4.3.1 清时期汉族、满族民间服饰 |
4.3.2 与清代汉族、满族民间服饰的比较 |
4.3.2.1 与清代汉族服饰的关系 |
4.3.2.2 与清代满族服饰的关系 |
小结 |
第5章 觉乃藏女性传统服饰与卓尼县其他女性传统服饰的比较 |
5.1 卓尼县其他藏支女性传统服饰 |
5.1.1 车巴沟女性服饰 |
5.1.2 北山女性服饰 |
5.1.3 “提提玛”女性服饰 |
5.2 卓尼县汉族女性传统服饰 |
5.3 觉乃藏女性传统服饰与周边其他女性传统服饰的比较 |
5.3.1 与卓尼县其他藏支女性传统服饰的比较 |
5.3.2 与汉族女性传统服饰的比较 |
小结 |
第6章 觉乃藏女性传统服饰的保护与发展 |
6.1 当下的觉乃藏女性传统服饰 |
6.2 觉乃藏女性传统服饰的保护 |
6.2.1 建立实体博物馆进行常规的保护 |
6.2.2 建立服饰文化的数字博物馆形成动态的保护系统 |
6.2.3 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以及政府的有效支持和管理 |
6.3 觉乃藏女性传统服饰的发展 |
6.3.1 将觉乃藏女性传统服饰作为地方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
6.3.2 对觉乃藏女性传统服饰进行创新应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红太阳永照博物馆(论文参考文献)
- [1]建国以来沪剧剧目研究(1949-2019)[D]. 邢志.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东汉至魏晋南北朝镇墓陶文集释及字表[D]. 邓诗漫. 吉林大学, 2019(10)
- [3]一位陕北农民与两代领袖的情缘[J]. 尚金州. 共产党员, 2018(01)
- [4]晋剧艺术研究[D]. 高燕.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1)
- [5]云南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的城市想象[D]. 张元恺.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 [6]上海地区博物馆教育研究(1980—2015)[D]. 王丽丽. 华东师范大学, 2016(10)
- [7]基于景观图式语言的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中央民族大学新校区为例[D]. 宋爽.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8)
- [8]博物馆临时展览内容设计及有关问题讨论 ——以陕西历史博物馆《骁腾万里—中国古代马文化展》为例[D]. 方丹. 西北大学, 2014(07)
- [9]行政垄断型行业与竞争性行业收入分配差距与合理化问题研究[D]. 林峰. 山东大学, 2014(10)
- [10]卓尼县觉乃藏女性服饰研究[D]. 王媛. 北京服装学院,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