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包裹体的研究方法及应用

矿物包裹体的研究方法及应用

一、矿物包裹体研究方法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超[1](2020)在《西藏达若洛陇矽卡岩型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文中认为达若洛陇矽卡岩型铜矿床是班-怒带中段发现的首例晚侏罗世矽卡岩型铜矿床,矿区内发育着与多龙矿集区相似的菱形构造格架,具备成为大型矿床的潜力,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有利于丰富班-怒带中段成矿理论,并对区域找矿勘查工作具有指导意义。该矿床位于班-怒带中段北缘的高保约地区,属西藏双湖县措折罗玛镇管辖。在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本文划分了该矿床的成矿阶段,开展了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和H-O同位素研究,并据此探讨了该矿床成矿流体的来源、演化与矿物沉淀机制,以期为该矿床后续勘查工作提供基础资料。达若洛陇矿床以铜矿化为主,金属矿物主要赋存于矽卡岩或矽卡岩化的花岗闪长斑岩中。根据达若洛陇矿床中发育的各类脉体的穿插关系、矿石组构和矿物组合特征等,可将该矿床成矿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矽卡岩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矿化主要发生在石英-硫化物阶段。达若洛陇矿床共发育四类流体包裹体:富液相包裹体(LV型)、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LVH型,子矿物为石盐)、富气相包裹体(VL型)和纯气相包裹体(V型)。在石英-硫化物阶段,石英-硫化物脉体中包裹体以LV型和LVH型包裹体为主,均一温度都集中于150℃350℃,盐度分别集中于为10%23%NaCleqv和30%40%NaCleqv。在石英-碳酸盐阶段,石英-方解石脉体中包裹体以LV型包裹体为主,均一温度集中于150℃200℃,盐度集中于5%10%NaCleqv。在石英-硫化物阶段,显微镜下同一视域内可观察到不同类型的流体包裹体共生,且其均一温度相近但盐度差别较大,指示流体发生了沸腾。测温数据和H-O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达若洛陇矿床的原始成矿流体为岩浆热液,在石英-硫化物阶段有大气降水混入,且成矿流体在此阶段发生了沸腾。随着成作用的进行,成矿流体的温度、盐度逐渐降低,而密度变化不大。到石英-碳酸盐阶段,成矿流体演化为以大气降水为主的低温低盐度的混合流体。通过上述研究,本文认为达若洛陇矿床金属矿物的沉淀是温度的降低、流体的沸腾作用和大气降水的混入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李旋旋[2](2020)在《安徽庐枞盆地酸性蚀变岩帽形成机制及成矿指示研究》文中指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对其地质条件、成矿规律和成矿规模的研究较为深入,取得了公认的理论研究成果。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期的构造、岩浆和成矿作用形成了多个断垄区和断凹区,发育有玢岩型、斑岩-矽卡岩型、热液脉型铜铁金多金属矿床。庐枞中生代陆相火山岩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断凹区,地处扬子板块的北缘,郯庐断裂带的南段,具有丰富的金属矿产如玢岩型铁矿床、热液脉型铜铅锌矿床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如明矾石矿床等,其中,位于盆地西北部最大的矾山明矾石矿床构成了该盆地内典型的酸性蚀变岩帽,该巨型酸性蚀变岩帽的成因及其与盆地内金属矿床之间的关系亟待进行研究解决。因此,本文主要选取庐枞盆地矾山酸性蚀变岩帽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收集、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测试工作,综合运用蚀变岩石学、矿物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矿物原位高精度微区元素分析等方法,对矾山酸性蚀变岩帽开展系统的地质、地球化学、成因及找矿指示研究。矾山酸性蚀变岩帽主要由砖桥组火山岩蚀变而成,通过短波红外光谱分析、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从大矾山明矾石矿区向西南和南部砖桥镇附近蚀变具有水平分带特征,依次发育硅化、黄铁矿化、高级泥化、泥化蚀变,其中,硅化主要以多孔状和块状石英为主,多孔状石英分布在大矾山矿区,块状石英主要分布在牛头山地区;黄铁矿化以含铁矿物为主,如黄铁矿、赤铁矿、针铁矿等,在大矾山矿区分布较广;高级泥化蚀变主要以明矾石、石英、高岭石、地开石、叶腊石、珍珠陶土等矿物为主,亦分布在大矾山矿区;泥化蚀变以石英、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伊利石、黄钾铁矾的矿物组合为特征,主要在远离大矾山矿区的东南地区较为发育。基于详细的岩石学和矿物学观察,该区形成酸性蚀变岩帽的流体可分为热液早阶段、热液晚阶段及表生期三个阶段,明矾石在每个期次或阶段均有存在。热液早阶段产于安山岩中的IA1型明矾石和产于凝灰岩中浸染状IA2型明矾石广泛分布在大矾山明矾石矿区的地表及深部,是流体交代围岩中长英质矿物的产物;热液晚阶段充填在开放空间的ⅠB型明矾石分布在大矾山矿区;而表生期由氧化作用形成的Ⅱ型明矾石在地表零散广泛分布。根据明矾石矿物含量和全岩地球化学特征,将酸性蚀变岩帽中的蚀变岩分为硅质蚀变岩、明矾石蚀变岩、粘土蚀变岩三种,分别对应牛头山地区和大矾山矿区的硅化、大矾山矿区的高级泥化、外围的泥化蚀变。三种岩性中元素含量变化特征逐渐不明显,代表了水岩反应程度逐渐减弱,流体的酸性逐渐被围岩中和。对明矾石和黄铁矿开展的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矾山酸性蚀变岩帽中热液明矾石主要形成于180~220℃的岩浆热液环境下,流体主要来自于混有少量大气水的岩浆水。IA型明矾石40Ar-39Ar定年厘定了热液明矾石形成于131Ma,亦即矾山酸性蚀变岩帽的形成时代,并在33Ma时(金红石原位LA-ICP MS U-Pb定年)有表生氧化作用的叠加。矾山酸性蚀变岩帽形成于岩石圈减薄、伸展的构造背景下,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第二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产物。通过明矾石的电子探针分析和激光等离子质谱分析,热液期由早到晚明矾石中Na、Ca、Sr、Ba含量逐渐降低,表明围岩和温度均是影响因素,而温度起到关键作用。LREE、U含量的逐渐降低和p XRF分析中Cl含量的逐渐升高,表明在蚀变过程中流体虽相对富氯,但元素却逐渐亏损。结合不同热液阶段流体中元素含量逐渐减少的化学特征和流体包裹体结果显示的蚀变流体即为原始流体的特征,表明形成矾山酸性蚀变岩帽的热液蚀变流体活动方式较为单一。由深部岩浆分异而来的热液流体在上升过程中发生SO2歧化反应,于浅部形成多孔状石英和明矾石,整个阶段流体从弱酸、高温经过强氧化性、强酸、温度降低到低温和中性环境的方向演化。蚀变过程中,较低的温度条件不利于金属元素溶解于络合物中,成矿物质于深部沉淀,潜在矿床位于酸性蚀变岩帽的底部。通过矿物组合、流体环境、硫同位素特征等方面的详细对比表明,庐枞矾山酸性蚀变岩帽与盆地内的玢岩铁矿成矿系统无关。矾山酸性蚀变岩帽与国内外典型的富矿酸性蚀变岩帽,如福建紫金山高硫型铜金矿床、菲律宾Lepanto高硫型矿床-Far Southeast斑岩矿床等,在大地构造背景、地质特征、矿物地球化学特征、流体特征等方面具有众多的相似性,表明庐枞盆地可能存在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与矾山酸性蚀变岩帽有关的岩浆岩具有较大的成矿潜力。矾山酸性蚀变岩帽中明矾石短波红外光谱1480nm峰值、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明矾石地球化学特征等,在空间上对热液蚀变中心或矿化方向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这些特征表明,金银矿化可能位于大矾山明矾石矿床的深部,而铜矿化可能位于大矾山明矾石矿床的东北部。对众多明矾石地球化学数据的详细分析和验证,Ca+Sr+Ba-Na/(Na+K)图解可以用来判断明矾石在酸性蚀变岩帽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如流体通道或水平区域位置),或酸性蚀变岩帽是否具有找矿潜力。结合庐枞盆地其他明矾石矿床的地质特征、矿物学特征,初步为在庐枞盆地的巴家滩-雾顶山-井边-磨盘山-石门庵、矾母山和钱铺一带寻找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提供了方向。

张鑫[3](2020)在《泌阳凹陷油气成藏过程及勘探潜力分析》文中提出泌阳凹陷处于河南泌阳县和唐河县之间,面积为1000 km2,作为南襄盆地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断陷构造单元,属于叠加于东秦岭造山带之上的晚中生代-新生代“后造山期”断陷-拗陷型盆地,可划分为南部陡坡带、中央深凹带及北部斜坡带三个构造单元。论文在充分消化吸收前人对泌阳凹陷古近系构造演化、沉积体系、烃源岩及储层特征和分布以及油气成藏等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稳定碳氧同位素分析、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等研究,厘定了成岩类型及成岩序次或成岩序列,并依据不同岩相及不同产状包裹体荧光颜色和荧光光谱,确定成熟度及生排烃幕次,并初步确定充注幕次;根据盆地埋藏史及热史模拟结果分析,结合油包裹体及其所伴生的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确定较为准确的油气充注年龄;通过现今地层压力刻画及古流体压力模拟,基本弄清了作为油气运移充注原动力的古今地层压力特点及分布;在不同成藏动力系统油源对比的基础上,根据生排烃过程、古流体压力演化及油气充注过程等特点,深入分析了泌阳凹陷油气动态成藏过程中的源汇耦合关系,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进而探讨了泌阳凹陷的勘探潜力,并对有利的勘探区域进行了预测。通过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认识如下:通过烃源岩和砂岩储层样品透射光、荧光和冷阴极发光分析,并结合茜素红染色片观察、SEM+微区能谱元素分析及稳定O-C同位素组成分析,厘定了泌阳凹陷的成岩过程,认为核桃园组沉积时期为封闭性的咸化湖泊,经历了早成岩、埋藏A、B及C阶段Fe-方解石、方解石胶结、Fe-白云石胶结、石英次生加大边形成,以及长石局部溶蚀和石英颗粒及次生加大边碱性溶蚀等“酸-碱交替”溶蚀过程。在成岩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和显微荧光观察,确定了不同成熟度的四幕生排烃及不同构造单元的“四幕油和一幕天然气”充注,其中第一幕充注低熟油,第二-第四幕充注成熟度相当。根据油包裹体及所伴生的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并结合盆地模拟的埋藏史及热史结果,厘定了凹陷油气充注年龄,进而结合泌阳凹陷构造演化史,确定凹陷两期油气充注成藏过程,第一期发生于主裂陷期阶段,包括第一幕(36.1~23.5Ma)、第二幕(34.1~21.2Ma)和第三幕(30.9~16.2Ma)成藏,具有多阶连续性充注特点;第二期发生于拗陷期阶段,即第四幕油(7.9~0.2Ma)和一幕天然气成藏(3.0~0.8Ma)。利用钻井实测压力资料和重复地层压力测试等资料,以及二维地震速度谱资料对现今地层压力进行刻画,认为泌阳凹陷大仓房组及核桃园组发育中低超压,并且存在正常地层压力带、超压过渡带及三个超压带复杂的地层压力系统;运用盆地模拟法和古流体包裹体法对古压力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泌阳凹陷大仓房组顶部在距今39.30Ma已经形成两个超压中心,至32.99Ma时期,基本已拓展形成一个超压体系,但下二门地区超压明显较周围强,直至距今10.5Ma,下二门地区较强超压区基本消失,形成单一超压中心。而核三下段古压力在距今39.30Ma前开始聚集,距今32.99Ma开始发育中-低幅异常超压(以压力系数1.2为界),并且形成双超压中心,但下二门地区超强较弱,距今28.94开始两个超压中心向盆地中心扩展,形成一个统一的超压体系,至距今23.03Ma达到超压最大,随后无论发生泄压还是泄压-增压,地层压力始终保持超压直至现今。通过泌阳凹陷油源对比发现,泌阳凹陷深凹区核三段及核二段烃源岩为本区同层位油气提供油源,而南北斜坡核三上段及核二段原油来自深凹区同层位烃源岩,而核三下段原油来自本地同层位烃源岩;泌页1井生排烃过程分析表明,烃源岩在大约37Ma进入生烃门限,所发现的橙黄色荧光的油包裹体就是最好的例证;而在32Ma处进入中成熟阶段,23.03Ma达到生烃高峰,其中所发现两幕中成熟的油包裹体表明排烃过程的存在。从模拟剖面来看,深凹区核二段的下部地层已进入生烃门限,生成低熟油;而深凹区和陡坡区整个核三段进入生烃门限,核三上段处于低-中成熟阶段,核三下段处于中-高成熟阶段;仅在西部和北部表现为低成熟阶段。泌阳凹陷地层超压为油气运移充注连续性成藏持续提供原动力。凹陷所持续存在的地层超压所造成的剩余压力,以及浮力及毛细管力等的复合作用使得生烃深凹区流体势增强,油气能够持续从烃源区的高流体势区向凹陷斜坡区及凹陷低流体势区运移;而构造-沉积古地貌及其所控制的张厂及侯庄三角洲沉积体系砂体及“古城-赵凹”走滑断裂多种优势输导通道,以及砂体-断裂立体高效复合输导体系的存在及展布,保证油气高效输导多幕充注成藏。通过油源对比、烃源岩生排烃过程、运移输导充注过程及圈闭形成等综合分析,发现泌阳凹陷生排烃阶段(39.0~37.0Ma→23.03Ma→0.2Ma)与古流体压力演化过程中超压的形成与演化(39.30 Ma→32.99 Ma→23.03 Ma→0 Ma)较为一致,保证了油气的运移的原动力,并且地层超压及浮力和毛管压力所造成的流体势使得油气从深凹区的高流体势区向南北两侧的低流体势区运移;并且存在张厂及侯庄三角洲砂体及“古城-赵凹”走滑断裂优势输导多通道,以及砂体-断层立体复合输导体系,保证了油气的高效运移输导,并对前期或同期所形成的不同类型圈闭进行充注。由于以上过程的相互耦合,使得泌阳凹陷能够发生多期多幕连续成藏,即第一成藏期第一-第三幕(37.2~16.2Ma)三幕油充注成藏,以及第二成藏期第四幕油及一幕天然气(7.9~0.2Ma)充注成藏。通过动态成藏过程剖析,结合泌阳凹陷油气分布特征及地区性差异分析,探讨了泌阳凹陷勘探潜力,并预测了凹陷的有利油气勘探区域,认为泌阳凹陷深凹区及深层系为大仓房组及核三下段泥页岩油气有利潜力区,以及岩性油气藏及构造岩性油气藏潜力区;而凹陷北部的张厂及侯庄古低槽区域及其周缘地区为深层构造油气藏及构造-岩性油气藏有利潜力区,这些必将成为泌阳凹陷下一步重点勘探新领域区。

田坎[4](2019)在《西藏帮布勒铅锌铜铁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选取项目团队在冈底斯成矿带西段新发现的帮布勒Pb-Zn-Cu-Fe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基于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首次系统性的总结报道了帮布勒矿床的地质特征以及成矿地质条件,对典型岩矿石标本开展了岩相学观察,对与成矿相关的石英斑岩、流纹斑岩等开展了高精度锆石U-Pb定年、锆石Hf同位素以及全岩Sr-Nd-Pb同位素分析;利用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多种手段开展了矿物学、矿物地球化学分析;并结合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以及C-H-O同位素分析、金属硫化物矿物的S-Pb同位素分析等研究,探讨了该矿床的成因。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查明并报道了帮布勒矿床地质特征帮布勒矿床矿(化)体产于晚白垩世石英斑岩与灰岩接触带,以及灰岩和砂岩的层间界面,形态较复杂。现有地表探槽工程与钻探工程初步控制了矿区内三个主要矿体群,并证实了300m以下隐伏矿体的存在。在矿区范围地表内圈定铅锌矿(化)体76个、铜矿体2个,深部隐伏矿(化)体12个;矿石矿物以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磁铁矿等为主;矿区内主要蚀变为发育在接触带附近的矽卡岩化,以形成钙铁榴石、透辉石和阳起石为主。根据已有控制程度概算矿区主要矿体333+3341金属资源量为:Pb 32.67万吨,Zn 38.00万吨,Ag 170.91吨,Cu 1259吨,已达到大型矿床规模。该发现为念青唐古拉成矿带的向西延伸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使该成矿带继查个勒矿床的发现后再次向西延伸约250km。2.开展了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厘定了岩浆岩成因类型帮布勒矿区内成矿相关的石英斑岩Si O2含量变化于72.4777.31 wt.%;K2O含量为0.865.89 wt.%;铝饱和指数A/CNK为0.881.43,显示高钾钙碱性、偏铝质、高分异I型花岗岩特征;稀土总量变化于73.95247.89 ppm之间(平均189.80 ppm),具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点,同时具有明显的Sr、Eu、Nb、Ta、P等负异常,暗示其岩浆形成过程中经历了重要的结晶分异过程。石英斑岩的εHf(t)整体集中于-7.92-12.85,对应的地壳模式年龄为19611121 Ma;全岩(87Sr/86Sr)i比值为(0.71480.7258),εNd(t)值(-9.01-7.32),二阶段Nd模式年龄为16121477 Ma;铅同位素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分别为18.68618.781、15.69915.762和39.13139.344,显示Pb同位素的组成与拉萨地体的Pb同位素一致。综上,帮布勒矿区石英斑岩可能形成于班公湖-怒江洋南向俯冲结束后的后碰撞伸展环境,与拉萨地块基底的部分熔融有关。3.限定了帮布勒矿床的成岩与成矿时代,为完善晚白垩世(8070Ma)这个“特殊”时间段冈底斯成矿带的成岩成矿演化序列提供了新的证据获得了研究区内的石英斑岩、流纹斑岩、闪长玢岩的锆石U-Pb年龄均为77Ma左右,结合区域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晚白垩世冈底斯带上的岩浆活动是连续的,并不存在前人认为的8070 Ma期间的岩浆活动“静宁期”。该时期(8070 Ma)北冈底斯地区的岩浆活动作用强度强于南部冈底斯地区,并且侵位时间也有从北向南逐渐变新的趋势,同时也表现出东部地区强于西部地区的特点。该时期的成矿作用在北冈底斯地区以铁铜、铜金矿化为主,形成了东部以日阿、更乃等铁铜矿点为代表的矿床;在念青唐古拉带上则以铅锌铁铜多金属矿化为主,形成了以帮布勒为代表的大型矽卡岩型Pb-Zn-Cu-Fe矿床。4.讨论了矿床成因并初步建立了成矿模式矿区内矿石δ34SCDT值集中在-0.8‰3.9‰,中值在0附近,显示了硫为单一岩浆来源的特征。矿石与石英斑岩中的Pb同位素的组成较为稳定,具有较为一致的上地壳来源特征。与成矿相关的透明矿物的C-H-O同位素结果显示成矿流体在早期以岩浆流体为主,到晚期逐渐过渡为以大气降水为主。成矿模式简述为:晚白垩世(77Ma±),羌塘地体与拉萨地体已经由碰撞造山作用逐渐进入后碰撞环境。在碰撞向后碰撞环境的转换过程中区内的古老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并经过高度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石英斑岩岩浆,随后岩浆携带大量的成矿物质向上侵入围岩地层或局部超覆于围岩之上,与围岩中的灰岩发生交代反应,在岩体与围岩接触带附近形成矽卡岩化带。矽卡岩阶段以岩浆水为主的成矿流体整体具有高温、高盐度、高氧逸度的特征,在接触带及附近发育以石榴子石、透辉石、阳起石等为主的矽卡岩蚀变,到了矽卡岩末期大量的磁铁矿开始生成,并交代早期的矽卡岩矿物;而到了石英-硫化物期由于大气降水的不断混入,成矿流体的温度、盐度等出现明显降低,含矿气水热液在石英斑岩与灰岩接触带附近、灰岩与拉嘎组砂板岩的层间破碎带以及拉嘎组地层内广泛发育节理裂隙的部位发生减压、降温,随后伴随成矿物质的沉淀、堆积,在有利部位形成了矽卡岩型的铅锌铜铁多金属矿体,5.为区域找矿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建议研究认为晚白垩世8070Ma羌塘-拉萨地块碰撞后的局部伸展作用诱发的岩浆活动侵入到碳酸盐围岩地层中,可能是此时期形成矽卡岩型矿床的主要机制。围绕该时期的岩浆活动,在念青唐古拉铅锌铁铜成矿带上寻找矽卡岩型矿床可能会是下个阶段找矿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并重点围绕着帮布勒大型铅锌矿床的发现,考虑矿床丛聚性、等距性等分布特点,在隆格尔-南木林弧背断隆带及冈底斯火山岩浆弧北缘加大勘探力度。

于秋野[5](2019)在《基于高维数据的成矿信息分析 ——以内蒙古二道河矿床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定量化是地质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背景下地学领域各类数据的规模和维度都在扩张,地学领域的研究人员也对引入了多种适用于高维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来解决地质问题。这其中包括对高维度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维度降低的主成分分析(PCA)方法,以及可对有限样本进行有效分类的支持向量机(SVM)方法。本次研究将两种方法结合,并利用标准化变换、对数中心化变换来去除成分数据的定和效应对应用上述统计分析方法的限制,继而利用主成分分析对高维度数据提取特征,再将所得特征通过支持向量机方法分类,并加载待分类数据进行分类预测,实现定量化的组别划分和相关性衡量,获取成矿相关的重要基础信息。针对上述目的,开源地质学数据分析处理软件GeoPyTool被开发出来,以图形界面实现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对传统方法图解进行扩展,为TAS和Harker等图解加入了轮廓图和支持向量机分类功能,使用图解中的数据维度来定量衡量火成岩成分相似性。然后利用标准化变换、对数中心化变换去除定和效应,利用变换后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以获取主成分特征,从而利用所得特征进行支持向量机分类,加载待分类数据得到分类结果和判断概率。针对内蒙古二道河多金属矿床于成矿相关地质体归属判别存在的问题,利用利用上述方法对主要地质体的主量元素成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二道河矿区存在塔木兰沟组火山岩;对稀土元素、微量元素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分类后,认为与成矿相关的火山岩主要为满克头鄂博组。本次研究对还利用对数化、标准化变换对矿物原位成分数据的分布形态实现增强的二维可视化;还在程序化两种改进的高维度数据的距离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实现了定量衡量矿质元素间的相关性,为成矿作用分析提供定量依据。针对二道河矿区内矿体中黄铁矿使用上述方法,得到了矿质金属元素的分布形态和相关性排序,进而推断二道河矿区中的热液脉状矿体内的矿质元素富集顺序为:Cu>Pb/Ag>Zn。由此揭示了成矿过程中存在不同成分热液的分期作用。结合传统矿床学及地球化学研究和高维度数据分析结果,内蒙古二道河多金属矿床为晚中生代形成的具有矽卡岩型及热液充填型相结合的多成因类型矿床。

高森[6](2019)在《甘肃早子沟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矿床成因》文中指出早子沟金矿床是西秦岭西段近年来发现的大型金矿床之一。矿床产于中三叠统古浪堤组中,矿体与中酸性岩脉关系密切,受断裂控制,呈脉状、条带状,少数呈似层状产出。成矿期次可划分为热液期和表生期,热液期包含3个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自然金阶段与石英-碳酸盐阶段。通过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及激光拉曼分析等方法,可将早子沟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划分为三种类型:气液水包裹体、CO2-H2O流体包裹体和纯液相包裹体。气液水包裹体和CO2-H2O流体包裹体进行测温结果表明,石英-黄铁矿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173346℃,平均为268℃;石英-多金属硫化物-自然金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165301℃,平均250℃;石英-碳酸盐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121217℃,平均为169℃。单个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显示流体包裹体中的气相成分主要为H2O、CO2和CH4;热力学参数计算结果表明,从早到晚成矿流体的压力减小,pH值升高,Eh值降低,氧逸度降低,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低氧逸度、中性-弱碱性的NaCl-H2O-CO2体系流体。早子沟金矿床闪长玢岩锆石U-Pb测年结果为240.5±1.2Ma、242.0±1.3Ma,锆石晶型完整、环带清晰,为岩浆成因锆石,指示闪长玢岩成岩年龄约为240Ma,又因为矿体常截切闪长玢岩脉,故可以确定闪长玢岩成岩年龄为成矿年龄的上限。硫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δ34S值均为负值,介于-25.4‰-3.5‰之间,平均值为-12.1‰,δ34S的变化范围较大,但主要集中在-10‰-5‰之间,基本处于岩浆岩和沉积岩硫同位素范围内,指示早子沟金矿床硫可能来自深源硫和地层硫的混合。铅同位素结果显示:206Pb/204Pb介于17.85218.872,207Pb/204Pb为15.50315.700,208Pb/204Pb为38.16738.976,μ值为9.349.64,数据投图基本落于上地壳和造山带之间表明早子沟金矿床中的铅为地壳源铅和深源铅的混合。早子沟金矿床成矿热液中硫的溶解类型主要为H2S,其次为HS-,成矿热液中金元素的迁移形式为AuHS0和Au(HS)2-。金元素的沉淀机制为含矿流体沿构造通道由深部迁移到浅部,由于压力、温度、pH与fO2等条件的改变,含金的络合物发生分解,使得金元素沉淀成矿。

王新富[7](2019)在《云南羊拉铜矿床花岗斑岩成岩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羊拉铜矿床位于云南省德钦县羊拉乡境内,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金沙江构造带中部,是目前金沙江构造带内最典型的铜矿床。矿体多呈层状、似层状及透镜体状产出,受地层-构造-岩浆控制明显。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羊拉铜矿床新发现的花岗斑岩的地质特征、成岩年代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岩石成因以及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性质、演化等成岩成矿机制进行了详细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和认识:羊拉铜矿床花岗斑岩呈脉状侵位于矿区里农组中,产状大致为330°∠40°,与围岩接触界线呈不规则状,发育矽卡岩化、硅化、绿泥石化、方解石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等蚀变,且内外接触带矿化-蚀变具明显分带性。羊拉铜矿床花岗斑岩锆石U-Pb年代学显示,其成岩年龄为195.3±6.40Ma、198.40±8.60Ma、213±15Ma,稍晚于矿区内花岗闪长岩208-239Ma,暗示羊拉矿区内岩浆活动持续时间长达44Ma。地球化学性质显示,花岗斑岩为准铝-强过铝质、钙碱性系列的S型花岗岩,相对富集Rb、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Ce、Zr、Hf等高场强元素,显着富集Pb元素,亏损P元素,成矿元素含量呈现Cu>Pb>Zn的趋势;ΣREE在87.09×10-6~106.11×10-6之间,具弱负Eu异常-微弱负Ce异常特征。花岗斑岩可能形成于中咱微板块与江达-维西陆缘弧碰撞晚期或碰撞后的构造环境,可能为形成花岗闪长岩的残余岩浆在浅成环境下成岩作用的产物。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存在中温-中盐度(280~320℃,14~21wt.%NaCleq)、低温-低盐度(160~200℃,4~19wt.%NaCleq)两种性质热液,流体不等温混合作用可能是金属矿质沉淀的主要机制。羊拉铜矿床斑岩型矿(化)体δ18OH2O值为-1.91‰~-1.02‰,δDSMOW值为-143.10‰~-110‰,指示成矿流体中的H2O主要来源于岩浆水与大气水的混合。斑岩型矿(化)体中的黄铁矿、黄铜矿δ34SV-CDT值为-6.10‰~0.80‰,总硫δ34SΣS=0.34‰,暗示硫主要来源于矿区岩浆岩;208Pb/204Pb=38.8208~38.9969,207Pb/204Pb=15.7079~15.7357,206Pb/204Pb=18.5363~18.7045,反映铅主要来源于上地壳。羊拉铜矿床斑岩型矿(化)体与矽卡岩型矿体应属同一成矿流体体系作用的产物。自矽卡岩成矿阶段至斑岩成矿阶段,成矿流体呈现自高温-高压-高盐度到低温-低压-低盐度的演化趋势,温度、压力、盐度存在明显的重合区间,指示成矿流体演化的连续性。羊拉铜矿床的成矿流体演化早阶段交代碳酸盐岩形成矽卡岩型矿体,主要成矿机制为成矿流体的沸腾作用;晚阶段流体的不等温混合作用,伴随降温冷却作用形成斑岩型矿(化)体。

杨欣鹏[8](2017)在《滇西云龙白洋厂砂岩Cu-Ag矿床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制》文中研究表明滇西兰坪中-新生代盆地内大量产出规模不等的脉状Cu-Ag矿床,前人对包括白洋厂矿床在内的主要矿床的容矿地层岩性、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与矿质来源示踪的研究表明,区内的脉状Cu-Ag矿床属于沉积-改造矿床或层控矿床,地层建造水和大气降水为主的热卤水循环是重要的成矿机制,成矿时代被限定在喜马拉雅期,其矿床成因仍存在分歧,主要有陆相喷流沉积、沉积-改造等观点。云龙白洋厂Cu-Ag矿床位于兰坪盆地中南段,近期勘查获得了重大突破,矿床规模已达大型。白洋厂矿段露天采场边坡的系统观测,结合勘查钻孔及坑道地质编录资料分析显示,区内Cu-Ag矿体呈浸染状、块状及脉状产于K2h块状砂岩中,其产出均严格受同沉积断层有关的圈闭构造或岩性界面控制。按矿化赋存层位,可分为六种矿化类型。与典型的SSC型矿床相比,除Ⅰ型矿体具有浅紫交互带和弱的矿物分带性外,区内砂岩Cu-Ag矿床受断层控制特征明显,矿化-蚀变分带性较弱,但发育较强的重晶石化,从而表现出明显差异性特点。因而,深入揭示该矿床的成因机制,查明其矿化富集规律,可有效指导本区及外围地区的找矿勘查工作部署。为此,本文在区域地质路线调查、矿区地质填图、勘查工程地质编录及矿床地质综合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选取白洋厂矿段Ⅰ、Ⅱ、Ⅲ型Cu-Ag矿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矿物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及S、Pb同位素示踪等手段,详细开展了白洋厂砂岩Cu-Ag矿床地质、矿物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及S、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查明其成矿地质环境、成矿流体特征,揭示矿床金属硫化物及硫酸盐矿物的元素组成、硫同位素组成及流体包裹体特征的变化规律,以及成矿作用的控制机制,为反演成矿流体演化过程、构建合理的成矿模型提供支撑依据。本次主要取得了下认识:1、矿区出露的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白垩系南新组(K2n)砂泥岩夹泥砾岩及钙结核泥岩、虎头寺组(K2h)块状砂岩及古近系古新统云龙组(Ey)膏质泥砾岩及砂泥岩,K2h与K2n整合接触,Ey与K2h平行不整合接触,K2h富炭屑砂岩是主要容矿岩层。其中,K2n、K2h及Ey均发育多层次的同沉积软变形构造,包括小型滑脱褶皱、同沉积正断层、砂泥脉及枕球构造等;而K2h顶部及底部Ey的同沉积滑脱褶皱、正断层显示与Cu-Ag成矿作用同步发生的特征。2、区域及矿区地层、构造是区域性多期次挤压应力持续作用的结果,先后经历了白垩纪的前陆盆地、晚白垩世末期-古近纪古新世早期的盆地反转(早期的褶皱及断层组成的褶皱冲断带)、古新世晚期-始新世早期的陆内裂陷盆地、始新世晚期的盆地反转和构造隆升(晚期的褶皱及断层组成的褶皱冲断带)的演化历程。白洋厂矿区的构造,主要表现为紧闭背斜(局部倒转)和宽缓向斜间互平行展布的特征,并发育逆断层(纵断层)及次级走滑断层(横断层)。以白洋厂矿段为例,其中晚白垩世末期-古近纪古新世早期的盆地反转时期,持续性挤压作用导致褶皱冲断带的发育,以同步发育的近南北向的F1同沉积断裂(带)为界,形成近南北向的西侧紧闭斜卧背斜和东侧倒转向斜平行并置的构造格架,严格控制了矿区砂岩Cu-Ag矿床的成矿作用,也是主要成矿时期;而始新世晚期发育的褶皱冲断带是破矿构造,导致K2n和K2h逆冲在Ey之上,造成F1断裂带内及两侧既成矿体的局部破裂,此时期仅存在局部的次生矿化作用。3、区内矿石矿物中主要金属硫化物有辉铜矿、斑铜矿、黝铜矿、黄铁矿等;硫酸盐矿物为重晶石与石膏。4、金属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矿床有轻硫同位素富集的性质,硫同位素主要发生BSR过程,同时在成矿期还发生TSR过程的特点。5、铅同位素表明,白洋厂矿区铅主要来源于地壳中,但是有地幔铅迁入的特点。6、铜硫化物共生重晶石的流体包裹体特征显示,成矿流体为中-低温(119.3-277.8℃)、低盐度(4.3-15.4wt%NaCl),随着矿化作用的进行,早期可能有新的流体加入,而到后期便缺乏新的流体加入。7、综合分析得出,白洋厂砂岩Cu-Ag矿床为受F1同沉积断裂及褶皱构成的圈闭构造控制的非典型SSC型矿床,可归为SSC型矿床中的砂岩型亚类,成矿时期为云龙早期(即E1)。由此确定,同沉积变形构造是重要的控矿要素,可作为矿区及外围地区勘查找矿和资源评价的依据。

张捷杰[9](2016)在《辽宁青城子铅锌多金属矿集区成矿流体特征及演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辽宁省青城子矿集区是辽东-吉南成矿带上一个重要的铅锌多金属矿田。区内主要出露元古代大顶子岩体,印支期新岭岩体、双顶沟岩体,燕山期姚家沟岩体;主要产出新岭钼矿、姚家沟钼矿、榛子沟式层状铅锌矿、榛子沟式脉状铅锌矿、高家堡子碎裂大理岩型银矿、高家堡子独立银矿。新岭钼矿主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有富液相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含CO2三相包裹体、含子矿物包裹体、纯CO2包裹体。其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280420℃,盐度集中在414wt%和4256wt%两个区间,密度集中在0.650.90g·cm-3,成矿压力集中在90130Mpa。榛子沟式脉状铅锌矿主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有富液相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含CO2三相包裹体,并观测到一个含子矿物包裹体。其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220340℃,盐度集中在410wt%,密度集中在0.800.90g·cm-3,成矿压力集中在80120Mpa。高家堡子碎裂大理岩型银矿主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有富液相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含CO2三相包裹体。其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160200℃和300340℃两个区间,盐度集中在26wt%,密度集中在0.900.95g·cm-3,成矿压力集中在100130Mpa。姚家沟钼矿主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有富液相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含CO2三相包裹体、纯CO2包裹体。其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280380℃,盐度集中在412wt%,密度集中在0.651.12g·cm-3,成矿压力集中在124180Mpa。高家堡子独立银矿主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有富液相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其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130170℃,盐度集中在26wt%,密度集中在0.91.01g·cm-3,成矿压力集中在88155Mpa。印支期以新岭岩体为中心向外围的新岭钼矿、榛子沟式脉状铅锌矿、高家堡子碎裂大理岩型银矿,成矿流体均一温度、盐度具有规律性下降的演化特征,且成岩成矿年龄相接近,为将他们划入同一成矿系统提供了流体方面的证据。燕山期以姚家沟岩体为中心向外围的姚家沟钼矿、高家堡子独立型银矿,成矿流体均一温度、盐度、也具有规律性下降的演化特征,且成岩成矿年龄相接近,为将他们划入同一成矿系统提供了流体方面的证据。

罗春艳[10](2015)在《鄂尔多斯盆地中部长8低孔低渗储层成岩作用与成岩烃类充注过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的延长探区内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砂岩储层油气显示较好,探明储量大,展现了良好的勘探潜力。本文针对该区长8砂岩储层的矿物组分、物性与孔隙结构特征、成岩作用、油气充注期次及时间等方面的研究薄弱点,利用普通薄片与铸体薄片显微镜下鉴定与定量统计、荧光薄片微束荧光分析、X-射线衍射、电镜扫描、激光拉曼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与均一温度测定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系统研究了长8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成岩演化序列、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充注期次、成岩-烃类充注过程等内容,以期有助于正确认识和理解成岩作用对砂岩物性的影响、探讨成岩-成藏动力学过程控制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系统及其时空演变机制,进一步指导油气勘探开发。研究成果揭示,长8砂岩储层以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总体上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中等,胶结物主要为碳酸盐胶结物和伊利石黏土矿物。在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交代作用等成岩作用之后,砂岩储层变成了特低孔低渗储层,孔隙度平均为6.65%,渗透率平均为0.24mD。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储层孔隙度丧失的主要因素,由此造成的平均孔隙度丧失率分别为24.8%和8.9%。因此,压实作用对储层储集物性的破坏程度甚于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产生的粒间溶孔和长石溶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物性,溶蚀作用增加的孔隙平均为3.5%。研究区长8砂岩普遍进入了中成岩A期,期间经历了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三期油气充注作用、二期溶蚀作用等成岩作用过程,其成岩演化序列为:机械压实作用→泥晶方解石-→粘土膜(绿泥石膜Ⅰ)→烃类Ⅰ→石英次生加大Ⅰ→绿泥石膜Ⅱ→伊/蒙混层→溶蚀作用Ⅰ→烃类Ⅱ→石英次生加大Ⅱ→亮晶方解石Ⅰ→高岭石→粒间伊利石、绿泥石胶结→浊沸石→构造裂缝→溶蚀作用Ⅱ→烃类Ⅲ→亮晶方解石Ⅱ。建立在储层成岩作用、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油气充注、成岩-烃类充注演化时间序列研究、地层埋藏热史分析基础上的长8砂岩的成岩-烃类充注演化过程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长8储层经历过三期油气充注-成岩演化过程:第一期油气充注发生在早成岩阶段A-B期,充注时间为中侏罗世(约169~161Ma,地层埋深1200-1400m),充注规模小,主要分布在绿泥石薄膜保存的原生孔隙中,本期油气充注未捕获与之对应的流体包裹体;第二期油气充注发生早成岩阶段B期的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早期(148-135Ma),地层埋深达到1500~1900m,油气主要分布在颗粒边缘和少量溶蚀孔中,对应捕获流体包裹体显示的峰值温度为70~90℃;第三期烃类充注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125.2~105.7Ma),地层埋深达到2300-3100m,规模最大,为最主要的成藏期,油气大量分布在各种溶蚀孔和裂缝中,对应捕获流体包裹体显示的峰值温度为100~120℃,此阶段后晚期亮晶方解石胶结使得岩石变得低孔低渗。

二、矿物包裹体研究方法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矿物包裹体研究方法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西藏达若洛陇矽卡岩型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班-怒带矿产资源研究现状
        1.2.2 矽卡岩及矽卡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1.2.3 矽卡岩型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现状
        1.2.4 矿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完成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岩
    3.4 围岩蚀变
    3.5 矿体和矿石特征
    3.6 成矿阶段划分
    3.7 小结
第4章 流体包裹体特征
    4.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4.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4.3 流体包裹体热力学
    4.4 流体包裹体成分
    4.5 H-O同位素
    4.6 小结
第5章 流体演化与矿物沉淀机制
    5.1 成矿流体特征及演化
    5.2 矿物沉淀机制
        5.2.1 降温作用
        5.2.2 沸腾作用
        5.2.3 流体混合作用
    5.3 成矿压力与深度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个人简历
    2 获奖情况
    3 参加的学术会议
    4 论文发表情况

(2)安徽庐枞盆地酸性蚀变岩帽形成机制及成矿指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课题来源
        1.1.1 选题依据
        1.1.2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酸性蚀变岩帽研究现状
        1.2.1 酸性蚀变岩帽的研究方法
        1.2.2 酸性蚀变岩帽的形成环境
        1.2.3 庐枞盆地酸性蚀变岩帽研究历史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取得的成果及创新点
    1.6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
    2.1 地层
    2.2 构造
        2.2.1 断裂构造
        2.2.2 褶皱构造
        2.2.3 火山构造
    2.3 岩浆岩
    2.4 区域地球物理场
        2.4.1 区域重力场特征
        2.4.2 区域磁场特征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样品及测试方法
    3.1 样品采集方法
    3.2 短波红外光谱(SWIR)分析
    3.3 扫描电镜(SEM)分析
    3.4 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
    3.5 流体包裹体测温
    3.6 全岩地球化学(WRG)分析
    3.7 电子探针(EPMA)和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
    3.8 明矾石~(40)Ar-~(39)Ar定年分析
    3.9 金红石原位LA-ICPMS U-PB定年分析
    3.10 稳定同位素(S、H、O)分析
第四章 酸性蚀变岩帽地质特征
    4.1 矾山矿区地质特征
        4.1.1 地层
        4.1.2 构造
        4.1.3 岩浆岩
    4.2 蚀变矿化特征
        4.2.1 明矾石化和明矾石矿体
        4.2.2 其他蚀变特征
    4.3 短波红外光谱研究(SWIR)
        4.3.1 SWIR矿物识别
        4.3.2 SWIR特征参数
    4.4 矿物组成
        4.4.1 蚀变矿化期次
        4.4.2 矿物特征
    4.5 蚀变分带特征
第五章 酸性蚀变岩帽地球化学特征
    5.1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5.1.1 样品特征
        5.1.2 酸性蚀变岩帽的岩性分类
        5.1.3 地球化学特征
        5.1.4 元素空间分布特征
        5.1.5 pXRF特征
    5.2 明矾石地球化学特征
        5.2.1 明矾石种类
        5.2.2 不同类型明矾石元素特征
        5.2.3 明矾石元素地球化学行为控制因素
        5.2.4 明矾石空间特征
    5.3 年代学特征
        5.3.1 明矾石~(40)Ar-~(39)Ar定年
        5.3.2 金红石LA-ICP-MS U-Pb定年
        5.3.3 酸性蚀变岩帽的形成时代
第六章 酸性蚀变岩帽形成机制
    6.1 流体包裹体
        6.1.1 流体包裹体特征
        6.1.2 均一温度和盐度
        6.1.3 压力条件
    6.2 稳定同位素
        6.2.1 样品特征
        6.2.2 硫同位素组成
        6.2.3 氢、氧同位素
    6.3 矾山酸性蚀变岩帽的形成机制
        6.3.1 物理化学条件
        6.3.2 流体演化特征
        6.3.3 形成机制
第七章 酸性蚀变岩帽成矿潜力指示
    7.1 区域酸性蚀变岩帽
        7.1.1 分布及产出特征
        7.1.2 成矿地质条件
        7.1.3 明矾石成因类型
        7.1.4 形成环境
    7.2 酸性蚀变岩帽与庐枞盆地玢岩铁矿的关系
        7.2.1 年代学
        7.2.2 围岩蚀变
        7.2.3 物理化学条件
        7.2.4 硫的来源
        7.2.5 玢岩铁矿床蚀变带中明矾石的形成机制
    7.3 与典型酸性蚀变岩帽对比
        7.3.1 地质特征
        7.3.2 流体特征
        7.3.3 明矾石光谱学及成分特征
        7.3.4 明矾石地球化学判别
    7.4 酸性蚀变岩帽找矿指示
        7.4.1 庐枞盆地矾山矿区
        7.4.2 庐枞盆地其他地区
        7.4.3 庐枞矿集区综合找矿模型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存在问题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1 )参加的学术交流与科研项目
    2 )发表论文
附表1 庐枞盆地酸性蚀变岩帽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
附表2 庐枞盆地矾山酸性蚀变岩帽XRF分析结果/PPM
附表3 庐枞盆地矾山酸性蚀变岩帽明矾石电子探针分析结果
附表4 庐枞盆地酸性蚀变岩帽明矾石LA-ICP-MS分析测试结果
附表5 庐枞盆地矾山酸性蚀变岩帽矿物短波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结果
附表6 庐枞盆地矾山酸性蚀变岩帽矿物流体包裹体测温数据

(3)泌阳凹陷油气成藏过程及勘探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的来源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异常超压研究
        1.2.2 成藏过程分析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及创新点
        1.4.1 完成工作量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泌阳凹陷概况
    2.2 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
        2.2.1 构造特征
        2.2.2 构造演化
    2.3 地层特征及沉积充填演化
        2.3.1 地层特征
        2.3.2 沉积充填演化
    2.4 石油地质特征
        2.4.1 烃源岩
        2.4.2 储集层
        2.4.3 圈闭(油气藏)及油气分布
第三章 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
    3.1 基本原理
    3.2 成岩作用及成岩序次
        3.2.1 成岩作用环境条件
        3.2.2 成岩作用过程
    3.3 烃源岩包裹体分析
    3.4 砂岩储层包裹体分析
        3.4.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3.4.2 单个油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分析
        3.4.3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特征
第四章 成藏期次及成藏时期划分
    4.1 单井埋藏史和热史模拟
        4.1.1 模型及参数选择
        4.1.2 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结果分析
    4.2 油气充注年龄确定
        4.2.1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
        4.2.2 油气充注年龄确定
第五章 油气成藏动力分析
    5.1 现今地层压力刻画
    5.2 古流体压力模拟
        5.2.1 盆地模拟法
        5.2.2 流体包裹体法
第六章 油气成藏过程及成藏模式
    6.1 不同成藏动力系统油源对比
        6.1.1 南部陡坡带油源对比
        6.1.2 中央深凹区油源对比
        6.1.3 北部缓坡带油源对比
        6.1.4 大仓房组油源分析
    6.2 烃源岩生烃过程分析
        6.2.1 埋藏史及热史分析
        6.2.2 有机质成熟及生烃分析
    6.3 古流体压力演化分析
        6.3.1 现今地层压力特征
        6.3.2 古流体压力演化过程
    6.4 油气充注过程分析
        6.4.1 不同构造单元原油特点及输导关系
        6.4.2 油气充注过程
    6.5 源-汇耦合关系
        6.5.1 烃源岩条件
        6.5.2 储层条件
        6.5.3 圈闭条件
        6.5.4 运移输导体系
        6.5.5 充注成藏分析
        6.5.6 成藏要素耦合联动演化
        6.5.7 成藏模式
    6.6 勘探潜力分析
        6.6.1 泌阳凹陷油气分布特点
        6.6.2 有利潜力区分析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西藏帮布勒铅锌铜铁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矽卡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勘查工作现状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创新点
    1.4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
        2.3.1 火山岩
        2.3.2 侵入岩
    2.4 区域构造
        2.4.1 区域断裂
        2.4.2 区域褶皱
    2.5 区域变质作用
    2.6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岩浆岩
    3.3 矿区构造
        3.3.1 断裂
        3.3.2 褶皱
    3.4 围岩蚀变
    3.5 矿体特征
        3.5.1 北部矿体群
        3.5.2 中部矿体群
        3.5.3 东南部矿体群
        3.5.4 矿床规模
    3.6 矿石特征
        3.6.1 矿石类型
        3.6.2 矿石组构
        3.6.3 矿石成分特征
    3.7 空间分布特征与期次划分
        3.7.1 空间分布特征
        3.7.2 期次划分
第四章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4.1 岩相学特征
    4.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2.1 主量元素特征
        4.2.2 微量元素特征
        4.2.3 稀土元素特征
    4.3 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4.4 全岩Sr-Nd-Pb及锆石Hf同位素特征
        4.4.1 Sr-Nd-Pb同位素特征
        4.4.2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4.5 岩石成因及动力学背景
        4.5.1 岩石成因类型
        4.5.2 起源与源区性质
        4.5.3 构造环境分析
    4.6 冈底斯晚白垩岩浆活动的新证据
第五章 矽卡岩矿物及金属矿物特征
    5.1 矽卡岩矿物学特征
        5.1.1 石榴子石
        5.1.2 辉石族
        5.1.3 闪石族
        5.1.4 绿帘石
        5.1.5 绿泥石
        5.1.6 云母类
    5.2 矽卡岩矿物成因
        5.2.1 石榴子石成因
        5.2.2 辉石成因
    5.3 金属矿物学特征
        5.3.1 方铅矿
        5.3.2 闪锌矿
        5.3.3 黄铜矿
        5.3.4 斑铜矿
        5.3.5 磁铁矿
    5.4 金属矿物成因
        5.4.1 结构成因
        5.4.2 矿物成因
第六章 流体特征及物质来源
    6.1 岩相学特征
    6.2 物理化学特征
        6.2.1 均一温度
        6.2.2 流体盐度
        6.2.3 流体密度
        6.2.4 压力与深度估算
    6.3 成矿流体来源:C-H-O同位素
        6.3.1 C-H-O同位素特征
        6.3.2 成矿流体来源
    6.4 成矿物质来源:S-Pb同位素
        6.4.1 S同位素
        6.4.2 Pb同位素
第七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7.1 矿床成因
    7.2 成矿模式
    7.3 晚白垩世成矿演化序列的补充
    7.4 找矿建议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存在问题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基于高维数据的成矿信息分析 ——以内蒙古二道河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
    1.4 二道河矿床的研究程度
    1.5 技术路线与工作量
    1.6 创新成果
第2章 数据分析原理与实验方法
    2.1 数据准备
        2.1.1 中心化变换
        2.1.2 标准化变换
        2.1.3 对数化变换
        2.1.4 对数比变换
        2.1.5 变换选择
    2.2 基本统计量
    2.3 主成分分析
    2.4 支持向量机
    2.5 相关分析
        2.5.1 相关系数
        2.5.2 距离计算
        2.5.3 高维度改进
    2.6 GeoPyTool程序实现
    2.7 实验分析方法
        2.7.1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测试
        2.7.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2.7.3 氧、硫同位素测试
        2.7.4 锆石U-Pb年代学测试
        2.7.5 全岩Sr-Nd同位素测试
        2.7.6 黄铁矿原位LA-ICPMS成分测试
第3章 矿区及矿床地质
    3.1 区域地质
    3.2 矿区地质
        3.2.1 矿区地层
        3.2.2 矿区构造
        3.2.3 矿区侵入岩
    3.3 矿床地质
        3.3.1 矿体组构
        3.3.2 矿石成分
        3.3.3 围岩蚀变
        3.3.4 主量元素
        3.3.5 稀土、微量元素
        3.3.6 小结
第4章 高维方法衡量地质体相关性
    4.1 训练集数据
        4.1.1 塔木兰沟组
        4.1.2 满克头鄂博组
        4.1.3 火山岩特征对比
    4.2 传统图解扩展
        4.2.1 增强型TAS图解
        4.2.2 增强型Harker图解
        4.2.3 存在的问题
    4.3 数据变换后统计分析
        4.3.1 标准化变换
        4.3.2 中心化对数化变换
        4.3.3 本节小结
    4.4 主成分分析
        4.4.1 主量元素的标准化变换主成分分析
        4.4.2 主量元素的对数中心化变换主成分分析
        4.4.3 稀土微量元素的主成分分析
    4.5 本章总结
        4.5.1 主成分分析的必要性
        4.5.2 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分类结果的解读
第5章 高维原位数据分析矿质元素相关性
    5.1 目标矿体和矿物的选择
    5.2 数据可视化与直观分类
    5.3 矿质元素相关性定量分析
第6章 矿床地球化学
    6.1 流体包裹体
        6.1.1 激光拉曼探针分析
        6.1.2 显微测温分析
    6.2 同位素地球化学
        6.2.1 脉石矿物O同位素
        6.2.2 矿石矿物S同位素
        6.2.3 全岩Sr-Nd同位素
    6.3 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6.4 二道河多金属矿床的成因机制讨论
第7章 结语
    7.1 主要结论
    7.2 传统图解扩展和新工作流程的对比
    7.3 全新的相关性度量指标的引入
    7.4 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附图

(6)甘肃早子沟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矿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矿区研究现状
        1.2.2 流体包裹体研究现状
        1.2.3 流体物理化学参数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主要认识与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构造
    2.3 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床地质特征
        3.2.1 矿体
        3.2.2 矿石特征
        3.2.3 围岩蚀变
        3.2.4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第4章 成矿流体特征
    4.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4.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
    4.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4.4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4.5 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条件
        4.5.1 盐度、密度、压力
        4.5.2 逸度
        4.5.3 p H
        4.5.4 Eh
第5章 矿床成因探讨
    5.1 成岩成矿时代
    5.2 成矿物质来源
        5.2.1 硫同位素
        5.2.2 铅同位素
    5.3 金的迁移与沉淀
        5.3.1 总硫活度
        5.3.2 金的迁移形式
        5.3.3 金的沉淀机制
    5.4 成因探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云南羊拉铜矿床花岗斑岩成岩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羊拉铜矿床研究现状
        1.2.2 矽卡岩型铜矿床研究现状
        1.2.3 斑岩型铜矿床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完成实物工作量
    1.5 论文主要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褶皱
        2.2.2 断裂
    2.3 区域构造演化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2.1 褶皱
        3.2.2 断裂
    3.3 岩浆岩
    3.4 矿体及矿石特征
        3.4.1 矿体特征
        3.4.2 矿石特征
    3.5 花岗斑岩体地质特征
    3.6 花岗斑岩体岩石学特征
    3.7 成矿期次及矿物生成顺序
第四章 成岩年代及岩石成因
    4.1 成岩年代
    4.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2.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 讨论
        4.3.1 与花岗闪长岩对比
        4.3.2 岩石成因
        4.3.3 成岩构造背景
        4.3.4 成岩过程及成岩模式
第五章 流体地球化学
    5.1 样品及测试方法
    5.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
    5.4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结果
    5.5 讨论
        5.5.1 成矿流体压力估算
        5.5.2 成矿流体演化特征
        5.5.3 流体成矿机制
第六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
    6.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6.2 测试结果
        6.2.1 H-O同位素
        6.2.2 S同位素
        6.2.3 Pb同位素
    6.3 讨论
        6.3.1 成矿流体来源
        6.3.2 成矿过程简析
第七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和说明
附录 A(攻读硕士学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攻读硕士学位其间参加项目/会议情况)
附录 C(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8)滇西云龙白洋厂砂岩Cu-Ag矿床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SSC型矿床成因研究
        1.2.2 成矿流体的矿物地球化学示踪研究
        1.2.3 成矿流体包裹体研究
        1.2.4 成矿作用的S同位素示踪研究
        1.2.5 白洋厂砂岩Cu-Ag矿床研究
    1.3 研究方案及主要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
        1.3.3 技术路线
    1.4 工作概况及实物工作量
        1.4.1 工作概况
        1.4.2 实物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二章 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构造
        2.2.1 逆冲构造
        2.2.2 同沉积变形构造
        2.2.3 褶皱
    2.3 区域构造演化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2.1 褶皱
        3.2.2 构造
    3.3 白洋厂矿段Cu-Ag矿体地质特征
        3.3.1 白洋厂矿区Cu-Ag-Pb-Zn矿体地质特征
        3.3.2 白洋厂矿段Cu-Ag矿体地质特征
    3.4 矿石特征
        3.4.1 矿石矿物成分
        3.4.2 矿石组构
    3.5 围岩蚀变及矿化分带
        3.5.1 围岩蚀变
        3.5.2 矿化分带特征
第四章 矿石矿物学特征
    4.1 典型金属硫化物特征
    4.2 非金属矿物特征
    4.3 成矿期次、成矿阶段划分及矿物生成顺序
第五章 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5.1 矿物化学组成特征
        5.1.1 金属硫化物
        5.1.2 硫酸盐矿物(重晶石,BaSO_4)
    5.2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3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第六章 重晶石流体包裹体特征
    6.1 样品采集
    6.2 重晶石流体包裹体类型及特征
    6.3 均一温度与盐度特征
        6.3.1 均一温度
        6.3.2 流体盐度
    6.4 流体包裹体成矿流体密度和压力以及成矿深度
        6.4.1 成矿流体密度
        6.4.2 成矿压力
        6.4.3 成矿深度
    6.5 成矿阶段包裹体性质
第七章 发育机制及成因模式分析
    7.1 成矿控制因素
    7.2 成矿物质来源
    7.3 成矿流体来源
    7.4 成因模式
    7.5 白洋厂砂岩Cu-Ag矿床与典型SSC型矿床的对比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B 流体包裹体原始数据表

(9)辽宁青城子铅锌多金属矿集区成矿流体特征及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矿床勘查与基础地质研究现状
        1.2.2 综合地质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作用
        2.3.1 元古代岩浆作用
        2.3.2 中生代岩浆作用
    2.4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集区及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特征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构造
        3.1.3 矿区岩浆岩
    3.2 矿床地质特征
        3.2.1 钼矿化特征
        3.2.2 铅锌矿地质特征
        3.2.3 金银矿地质特征
第四章 热液蚀变及成矿期次划分
    4.1 热液蚀变
        4.1.1 与钼矿化有关的蚀变
        4.1.2 与铅锌矿化有关蚀变
        4.1.3 与金银矿化有关蚀变
    4.2 成矿期次划分
第五章 成矿流体研究
    5.1 样品采集及研究方法
    5.2 新岭钼矿化流体包裹体特征
        5.2.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
        5.2.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
        5.2.3 单颗粒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5.2.4 群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5.2.5 流体包裹体捕获压力及深度估算
        5.2.6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特征
    5.3 榛子沟脉状铅锌矿流体包裹体特征
        5.3.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
        5.3.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
        5.3.3 单颗粒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5.3.4 流体包裹体捕获压力及深度估算
        5.3.5 成矿流体性质及演化特征
    5.4 高家堡子碎裂大理岩型银矿流体包裹体特征
        5.4.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
        5.4.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
        5.4.3 单颗粒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5.4.4 流体包裹体捕获压力及深度估算
第六章 不同矿化成矿流体特征对比
    6.1 成矿流体来源对比
    6.2 成矿流体性质对比
    6.3 成矿流体温压对比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鄂尔多斯盆地中部长8低孔低渗储层成岩作用与成岩烃类充注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低渗透储层研究现状
        1.2.2 碎屑岩成岩作用研究进展
        1.2.3 含油气盆地中流体包裹体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及研究区范围
    2.2 盆地构造演化
    2.3 延长组区域沉积背景与地层划分
第三章 砂岩储层的岩石学与物性特征
    3.1 岩石类型及碎屑组分特征
    3.2 砂岩的填隙物特征
    3.3 砂岩储层的结构特征
        3.3.1 砂岩的粒度特征
        3.3.2 砂岩的分选性与磨圆度
    3.4 长8砂岩的孔隙类型划分与孔隙组合
        3.4.1 孔隙类型划分
        3.4.2 孔隙组合特征
    3.5 延长组长8砂岩储层物性特征
第四章 储层成岩作用及主要成岩介质条件分析
    4.1 成岩作用类型
        4.1.1 压实作用
        4.1.2 胶结作用及介质条件分析
        4.1.3 溶蚀作用
        4.1.4 交代作用
    4.2 研究区长8储集砂岩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4.2.1 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储层影响定量评价
        4.2.2 溶蚀作用对储层影响的定量评价
    4.3 成岩阶段划分
第五章 成岩-烃类充注演化过程研究
    5.1 油气充注微观证据与典型成岩演化序列
    5.2 油气充注期次及其成岩流体性质的流体包裹体证据
        5.2.1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2.2 流体包裹体均—温度
        5.2.3 包裹体盐度、密度及流体性质
        5.2.4 包裹体化学成分特征
        5.2.5 利用流体包裹体划分烃类充注成藏期次
    5.3 烃类充注成藏史综合研究
    5.4 成岩.烃类充注演化过程分析
认识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矿物包裹体研究方法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达若洛陇矽卡岩型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D]. 王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2]安徽庐枞盆地酸性蚀变岩帽形成机制及成矿指示研究[D]. 李旋旋. 合肥工业大学, 2020
  • [3]泌阳凹陷油气成藏过程及勘探潜力分析[D]. 张鑫.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4]西藏帮布勒铅锌铜铁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D]. 田坎.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5]基于高维数据的成矿信息分析 ——以内蒙古二道河矿床为例[D]. 于秋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6]甘肃早子沟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矿床成因[D]. 高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7]云南羊拉铜矿床花岗斑岩成岩成矿作用研究[D]. 王新富. 昆明理工大学, 2019
  • [8]滇西云龙白洋厂砂岩Cu-Ag矿床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制[D]. 杨欣鹏.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5)
  • [9]辽宁青城子铅锌多金属矿集区成矿流体特征及演化[D]. 张捷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4)
  • [10]鄂尔多斯盆地中部长8低孔低渗储层成岩作用与成岩烃类充注过程研究[D]. 罗春艳. 西北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矿物包裹体的研究方法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