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藏南部早第三纪地层的再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万晓樵[1](1987)在《西藏第三纪有孔虫生物地层及地理环境》文中研究说明西藏南部海相第三系自下而上划分为:基堵拉组、宗浦组和遮普惹组。基堵拉组的归属直接关系到白垩——第三系的界线问题。以往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将基堵拉组归于白垩系。本次工作在该组中找到了具时代意义的化石,有双壳类、介形虫、有孔虫等。通过化石群的研究确定了基堵拉组属于古新世丹宁早期。白垩—第三系界线应位于宗山组与基堵拉组之间。通过基堵拉组的横向对比得出了该组在空间上穿时的结论。浮游有孔虫动物群的发现确定了本区最高海相层为遮普惹组上段,时代属于始新世晚期。 西藏第三纪有孔虫类型丰富。据动物群的古生态研究得出了不同时代的有孔虫生物相:丹宁期为Rotalia生物相和Textularia生物相;朗德期为Miscellanea生物相和Ranikotbalia生物相;伊普尔期至路坦丁期包括Orbitolites生物相、Assilina生物相及冈底斯有孔虫生物相;普里亚波期以Globigerina生物相为特征。据有孔虫生物相的特征及氧碳稳定同位素的测试结果综合得出了西藏南部第三纪包括两次海侵旋回,即古新世和始新世旋回。二者又分别包括两回次一级的旋回,即古新世的丹宁期旋回和朗德期旋回;始新世的伊普尔期至路坦丁期旋回和普里亚波期旋回。
胡修棉,李娟,安慰,王建刚[2](2017)在《藏南白垩纪—古近纪岩石地层厘定与构造地层划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岩石地层的厘定是一件基础而重要的工作,集中体现了一个阶段对地层的综合认识水平;对一个地区而言,建立行之有效的岩石地层划分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详细介绍和评述了藏南白垩纪—古近纪(含中新世)33个岩石地层单元,其中特提斯喜马拉雅南带13个、特提斯喜马拉雅北带9个、日喀则弧前盆地带9个、雅鲁藏布缝合带2个。特提斯喜马拉雅南带白垩系包括古错村组、东山组、察且拉组、冷青热组、波林夏拉组、岗巴村口组、旧堡组、遮普惹山坡组、宗山组;古近系包括基堵拉组、宗浦组、恩巴组、扎果组;特提斯喜马拉雅北带白垩系包括维美组、日朗组、甲不拉组、床得组;古近系包括宗卓组、甲查拉组、蹬岗组、桑单林组、者雅组;日喀则弧前盆地带白垩系包括桑祖岗组、昂仁组、帕达那组、曲贝亚组,古近系包括曲下组、加拉孜组、达金组;中新统包括秋乌组、大竹卡组;雅鲁藏布缝合带包括白垩系冲堆组、渐新统—中新统柳区群。文中在结合物源分析、盆地演化等研究资料基础上,划分了7个构造地层单元:其中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后的新生代2个(TS1、TS2)、碰撞前白垩纪印度北缘3个(TSI3、TSI4、TSI5)、亚洲南缘2个(TSL3、TSL4)。
徐钰林[3](2000)在《西藏南部早第三纪钙质超微化石及东特提斯在西藏境内的封闭时限》文中提出研究了西藏南部定日地区曲密巴剖面早第三纪遮普惹组上页岩段的钙质超微化石 ,自下而上划分出 3个超微化石组合 :N annotetrina fulgens-Chiasmolithusgigas组合 ;Discoaster bifax-Chiasmolithussolitus组合及 Sphenolithuspseudoradians-Reticulofenestra bisecta组合 ,确定了上述3组合可与 Martini( 1 971 )超微化石分带的 NP1 5、NP1 6及 NP1 7带对比。还确认了第三超微化石组合的层位是西藏地区海相第三纪目前已知的最高层位 ,它的时代应为中始新世晚期 ,即属 Bartonian期。根据超微化石属种的时限分布的分析 ,东特提斯在西藏境内的封闭时间大约在3 8Ma左右 ,即至该时期 ,海水完全退出青藏高原 ,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完全拼合 ,青藏高原开始大幅度的隆升。
陈宇[4](2019)在《西藏亚东查昌地区始新统介形虫生物地层》文中研究表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因其独特而复杂的地壳结构吸引了全世界地学工作者的关注。作为中生代末期以来最重要的地质构造事件之一,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碰撞事件,对该区域的构造环境产生的重大影响,导致了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的抬升,两大板块在碰撞拼合过程中,因海水没有完全退出,在藏南地区存在一个残留海盆。通过对残留海盆的研究可为限定碰撞时间提供有力信息。藏南亚东地区出露的遮普惹组地层,是该地区保存最年轻的海相沉积地层。通过对其地质年代的研究,可以推断出残留海盆的消亡时间。为西藏特提斯最终消亡过程提供时间约束。微体古生物研究在生物地层划分、资源勘查、环境演化以及恢复古地理等方面的研究均起着重要作用。介形虫是中、新生代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手段之一。本论文对藏南亚东查昌剖面遮普惹组砂页岩段的介形虫化石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共处理样品74件,鉴定介形虫14属22种,并描述了其中12属16种,划分建立两个介形虫组合带:Monsmirabilia subovata-Pokornyella acrocaudalis组合和Hermanites grophica-Monsmirabilia ovata组合。根据介形虫组合的特征,推测遮普惹组砂页岩段的时代应该为始新世的Ypresian-Priabonian早期。
万晓樵,梁定益,李国彪[5](2002)在《西藏岗巴古新世地层及构造作用的影响》文中指出西藏岗巴地区出露有完整的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地层,地层中化石丰富,根据化石研究准确地进行了地层时代的划分。本文认为该区白垩系—古近系界线位于宗山组和基堵拉组之间,以底栖大有孔虫Orbitoides-Omphalocyclus动物群的消亡和Rotalia-Smoutina-Lockhartia动物群的始现为标志。界线上下岩层为假整合接触,期间有一短暂的暴露面。古新世的砂砾岩直接覆于晚白垩世的陆棚碳酸盐岩沉积之上,沉积的重大转变代表一次构造运动。印度大陆北缘与冈底斯南缘直至白垩纪末均具有明显的浅海生物地理分区现象,期间被深海盆地所阻隔。古新世开始浅海相动物群在该地显示同一生物地理区系特征,说明两大陆间深水盆地的阻隔已消失,南北生物地理区同归于一残留海盆。沉积类型转变和地层古生物特征为印度—亚洲板块的起始碰撞时间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据此推测大陆早期碰撞发生在白垩系—古近系的界线时期(约 65 Ma)。古新世中—晚期碳酸盐台地遭受不断的挤压与变形,进一步说明大陆的碰撞在古新世之初就已发生。沉积地层的破碎变形和滑塌堆积是持续碰撞与挤压的结果。
李祥辉,王成善,胡修棉[6](2001)在《西藏最新非碳酸盐海相沉积及其对新特提斯关闭的意义》文中研究说明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北部的定日遮普惹山地区存在一套与过去识别的最新海相沉积不同的新地层——朋曲组。它与下伏遮普惹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第四系呈不整合。识别的钙质超微化石带NP15、NP16和NP20将本区的最高海相层位提高到了始新世普里亚本末期(34Ma),较之过去的认识推迟了16~9Ma。朋曲组为一套非碳酸盐沉积,总厚约180m,分为下部黄绿色页岩含砂岩和上部紫红色砂页岩两部分,系入海三角洲相。该套最新非碳酸盐海相沉积对东段新特提斯的关闭时间和方式具重要参考价值,并概括为:①始新世鲁帝特期初期(巴基斯坦北部和印度西北部)→②普里亚本末期(西藏南部的仲巴—定日(—岗巴))→③渐新世末期(塔里木海湾+印度—缅甸山岭地区—安达曼岛弧)→④中新世早期的末期(巴基斯坦Katawaz残留盆地)。
李祥辉,王成善,胡修棉,万晓樵,徐钰林,赵文金[7](2000)在《朋曲组——西藏南部最高海相层位一个新的地层单元》文中认为西藏南部定日地区遮普惹山向斜核部近来发现一套非碳酸盐型海相沉积 ,由黄绿色页岩含砂岩、紫红色砂页岩组成 ,总厚约 180 m,产丰富的钙质超微化石 ,时代属始新世中—晚期 (路特中晚期—巴顿早期 ) ,延时约 10个Ma(5 0~ 40 Ma B.P.)。这套地层显然与过去在该区命名的碳酸盐型最高海相层位不同 ,本文命名为朋曲组 ,包括两个段 :下部恩巴段 ,黄绿色页岩夹砂岩 ,含超微化石带 NP15 ,限时路特中—晚期 ,属残留海浊流沉积 ;上部扎果段 ,紫红色砂、页岩 ,含超微化石带 NP16 ,局限于路特末期—巴顿早期 ,系入海三角洲相。这套非碳酸盐型最高海相层的发现有三点重要意义 :1)第一次在研究区建立了始新统的较为精确的化石、年代地层 ; 2 )在西藏特提斯喜马拉雅发现了真正碰撞型残留海沉积建造 ; 3)为新特提斯洋在西藏南部最后关闭和西藏南部早期隆升的时间确定提供了直接依据。
王曦[8](2010)在《西藏古新世—始新世生物与地球化学记录及其对PETM事件的响应》文中研究表明在古新世与始新世界线(P/E)时期的短时间内发生了一件全球性增温事件,被称为古新世/始新世最大热事件(PETM)。该时期的底栖大有孔虫的绝灭(BEE)以及演替(LFT)在古近纪底栖大有孔虫演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西藏南部岗巴地区发育有良好的海相界线地层,在宗浦Ⅰ宗浦Ⅱ剖面中,对底栖大有孔虫动物群及碳、氧稳定同位素,锶同位素,磁化率的研究显示全球界线事件对该地区造成明显影响。在界线附近,底栖大有孔虫出现大量灭绝,平均总灭绝率达73%。据分析,PETM事件的发生造成海水温度的快速上升,底栖大有孔虫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从而发生灭绝。界线之上开始出现复苏,底栖大有孔虫的平均新生率为75%。事件过后,底栖大有孔虫SBZ4动物群被SBZ5SBZ13动物群代替,以古新统宗浦组的Miscellanea miscella,Lockhartia haimei,Glomalveolina Primaeva的灭绝和Operculina一属的消失及始新统遮普惹组Nummulites willcox, Alveolina ellipsoidalis和Orbitolites complanatus出现为特征。在该时期,底栖大有孔虫也在进行着不同的进化并存在不同的古地理分布。在古新世界线顶部,碳稳定同位素值出现明显负偏,宗浦Ⅰ剖面的碳稳定同位素出现3期负向偏移,在界线处的低峰值为-4‰;宗浦Ⅱ剖面的碳稳定同位素低峰值为-7.9‰,然后迅速返回。两剖面在界线处的碳稳定同位素与全球同一时期碳稳定同位素事件表现一致;氧稳定同位素表现则与全球事件不太相同,这可能是由于成岩作用的影响。宗浦Ⅰ剖面中P/E界线处的锶同位素的变化趋势与全球P/E事件出现的时间—55Ma时锶同位素变化趋势相一致。在样品32即P/E界线以上2m处,磁化率值开始出现急剧的增加。造成这种突然变化的原因可降水或气候的改变。西藏南部岗巴地区宗浦Ⅰ和宗浦Ⅱ剖面古新世/始新世界线附近底栖大有孔虫、同位素、磁化率参数的有显着的变化,表明古新世/始新世地质事件对该地区有很大影响,也说明古新世/始新世界线全球地质事件同样发生在东特提斯低纬度浅海地区,只是在浅海地区影响时间更长。
吉磊[9](1995)在《西藏岗巴地区始新统遮普惹组的沉积微相和沉积环境》文中指出西藏地区层位最高的海相地层是始新统。岗巴地区出露了层序发育较完整的始新世地层遮普惹组。此区遮普惹组下部由生物屑灰岩组成,可划分成8个微相类型,上部主要是钙质泥岩、粉砂岩。下部灰岩形成于滨岸-浅海环境,包括潮间浅滩、潮下浅水和潮下较深水环境。上部细碎屑岩可能形成于滩后泻湖条件。进一步讨论认为,此区第三纪所处沉积盆地应属于特提洋中的开放型残余海盆。但在造山带中恢复古海洋分布应考虑后期推覆构造作用的影响。
张华,刘成林,曹养同,孙宏伟,王立成[10](2013)在《塔里木古海湾新生代海退时限及方式的初步探讨》文中提出对库车盆地新生代84个石膏或硬石膏进行硫同位素分析,用以划分该时期内海侵—海退旋回以及最终海退时限的标定。石膏δ34S值演化特征显示,库车盆地新生代经历了两次明显的海侵,其分别为古新世中期和始新世中后期。库车盆地新生代最终海退时限与西部塔里木海湾在天山山前带的退缩时限相一致,表明至少在渐新世中晚期塔里木海湾才完全消失。通过区域对比,本文将新生代塔里木海湾的海退时限和方式概括为:①始新世早期塔里木海湾在昆仑山前带的西段最先发生海退;②之后,海退向昆仑山东段开始迁移,至始新世晚期海退延伸至盖孜、阿尔塔什等地;③最终,海退由南向北迁移至天山一带,至渐新世末期特提斯海水完全退出塔里木地区。塔里木盆地新生代海退时限、方式进一步指示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所产生的构造作用具有明显的距离效应;塔里木海湾新生代不同地区在海退时限上的不同步性说明,塔里木盆地新生代海侵—海退旋回不是单一地受全球海平面升降的控制,而是全球海平面变化以及区域构造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西藏南部早第三纪地层的再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南部早第三纪地层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2)藏南白垩纪—古近纪岩石地层厘定与构造地层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1 藏南白垩纪—古近纪岩石地层存在的问题 |
2 特提斯喜马拉雅南带 |
3 特提斯喜马拉雅北带 |
3.1 江孜地区 |
3.2 萨嘎地区 |
4 日喀则弧前盆地带 |
5 雅鲁藏布缝合带 |
6 构造地层划分 |
7 结束语 |
(4)西藏亚东查昌地区始新统介形虫生物地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前期准备工作 |
1.2.2 野外工作 |
1.2.3 室内工作 |
1.3 研究计划与完成工作量 |
1.3.1 研究计划 |
1.3.2 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研究区交通位置及自然概况 |
2.2 区域构造背景 |
2.3 研究历程与现状 |
2.4 西藏南部古近纪地层划分 |
第3章 查昌实测剖面 |
3.1 地层概况 |
3.2 剖面描述 |
第4章 介形虫生物地层 |
4.1 介形虫化石组合带特征 |
4.1.1 Monsmirabilia subovata-Pokornyella acrocaudalis组合带 |
4.1.2 Hermanites grophica-Monsmirabilia ovata组合带 |
4.2 遮普惹组砂页岩段时代 |
第5章 介形虫系统描述 |
第6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
6.1 结论 |
6.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说明及图版 |
(6)西藏最新非碳酸盐海相沉积及其对新特提斯关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剖面描述 |
2 化石和地层时代讨论 |
3 地层接触关系 |
4 沉积环境 |
4.1 前三角洲亚相(下部恩巴段) |
4.2 三角洲前缘亚相(上部扎果段) |
5 新特提斯关闭的意义 |
6 结论和讨论 |
(7)朋曲组——西藏南部最高海相层位一个新的地层单元(论文提纲范文)
一、剖面描述 |
不 整 合 |
假 整 合 |
整 合 |
二、地层及化石带时代 |
三、沉积相初步解释 |
1 残留海浊流相 |
2 前三角洲相 |
四、岩石地层的划分与命名 |
五、讨 论 |
(8)西藏古新世—始新世生物与地球化学记录及其对PETM事件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1 古海洋学的发展 |
1.2.2 古海洋事件 |
1.2.3 PETM 事件 |
1.2.3.1 对碳稳定同位素及碳循环的影响 |
1.2.3.2 对大洋环流的影响 |
1.2.3.3 PETM 事件的生物响应 |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
1.4 研究材料和方法 |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 |
2.1 研究区沉积岩与沉积建造 |
2.2 岗巴—定日盆地形成演化史 |
2.3 西藏境内最高海相层位 |
第3章 研究区岩石地层格架的建立 |
3.1 国际古近纪地层单位划分标准 |
3.1.1 国际古新统地层划分 |
3.1.2 国际始新统地层划分 |
3.2 藏南古近纪地层划分 |
3.3 研究区岩石地层 |
3.3.1 宗浦Ⅰ实测剖面 |
3.3.2 宗浦Ⅱ实测剖面 |
3.3.3 宗浦Ⅰ和宗浦Ⅱ两剖面的岩性对比 |
3.4 研究区生物地层 |
3.5 藏南古近系与邻区的对比 |
第4章 研究区底栖大有孔虫与生物地层 |
4.1 底栖大有孔虫动物群分布及时代 |
4.2 剖面古新统/始新统界线的厘定 |
4.3 界线时期的底栖大有孔虫的演化 |
4.4 剖面主要底栖大有孔虫属的描述 |
4.5 底栖大有孔虫生物地层学 |
4.6 底栖大有孔虫系统的进化 |
4.7 古近纪底栖大有孔虫的古生态学 |
4.8 古近纪底栖大有孔虫的古地理分布 |
第5章 剖面界线附近的地球化学指标 |
5.1 碳、氧稳定同位素 |
5.2 锶同位素 |
5.3 磁化率 |
第6章 讨论 |
6.1 底栖大有孔虫的演化 |
6.2 P/E 和 K/T 界线集群灭绝—复苏事件比较 |
6.3 关于遮普惹组“瘤状灰岩”成因讨论 |
6.4 古近纪有孔虫与海水深度变化 |
6.5 PETM 事件形成的机制 |
第7章 主要结论和存在问题 |
7.1 主要结论 |
7.2 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塔里木古海湾新生代海退时限及方式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塔里木盆地新生代蒸发岩硫同位素特征 |
2 数据分析 |
3 讨论及结论 |
3.1 新生代塔里木海湾海退时限 |
3.2 新生代塔里木海湾海退方式 |
四、西藏南部早第三纪地层的再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第三纪有孔虫生物地层及地理环境[J]. 万晓樵. 现代地质, 1987(01)
- [2]藏南白垩纪—古近纪岩石地层厘定与构造地层划分[J]. 胡修棉,李娟,安慰,王建刚. 地学前缘, 2017(01)
- [3]西藏南部早第三纪钙质超微化石及东特提斯在西藏境内的封闭时限[J]. 徐钰林. 现代地质, 2000(03)
- [4]西藏亚东查昌地区始新统介形虫生物地层[D]. 陈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5]西藏岗巴古新世地层及构造作用的影响[J]. 万晓樵,梁定益,李国彪. 地质学报, 2002(02)
- [6]西藏最新非碳酸盐海相沉积及其对新特提斯关闭的意义[J]. 李祥辉,王成善,胡修棉. 地质学报, 2001(03)
- [7]朋曲组——西藏南部最高海相层位一个新的地层单元[J]. 李祥辉,王成善,胡修棉,万晓樵,徐钰林,赵文金. 地层学杂志, 2000(03)
- [8]西藏古新世—始新世生物与地球化学记录及其对PETM事件的响应[D]. 王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8)
- [9]西藏岗巴地区始新统遮普惹组的沉积微相和沉积环境[J]. 吉磊. 沉积学报, 1995(S1)
- [10]塔里木古海湾新生代海退时限及方式的初步探讨[J]. 张华,刘成林,曹养同,孙宏伟,王立成. 地球学报,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