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滞销原因及对策分析

化肥滞销原因及对策分析

一、浅析化肥滞销的原因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袁田垚[1](2021)在《基于价值链视角的我国莲藕主产区产销模式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莲藕种植大国,在世界莲藕出口市场上具有绝对支配地位。莲藕产业在提高农户收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莲藕价格无规则的波动和南方地区的减种,导致莲藕产业中各经营主体利益不稳。在保证产品高质量前提下,为提高农户收益,我国莲藕产业将面临产销模式的优化调整。通过对我国莲藕主产区产销模式梳理,总结主要的产销模式,基于价值链的视角分析产销模式的增值情况、价值走向、各主体的利益分配、模式的稳定性与适用条件,找出既能帮助农户增收、又能促进行业合理化发展的产销模式,对我国莲藕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交易费用理论、契约理论、农户行为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采用实地调研、案例分析、描述统计分析和归纳演绎等方法,调查了我国莲藕主产区的12家龙头企业、16家合作社,访谈了 174位农户和农业部门负责人,搜集了莲藕产销过程中的产销合同、收益分成、发展规划等约定书,成为对莲藕产销模式分析的基础资料。论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莲藕主产区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我国莲藕基本形成了以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为中心,向全国地区辐射种植的生产布局;种植鄂莲系列品种和地方品种,形成了单一栽培、轮作套种和种养结合等栽培模式;主产区莲藕产业呈现生产向规模化发展、模式向多样性形成、消费向全国性转变的发展特征;目前还存在劳动力短缺、产业标准化滞后、保鲜加工技术支撑不足、价格波动大等问题。其次,调查分析显示,我国莲藕主产区主要形成了经纪人主导、合作社主导、龙头企业主导和网络平台主导的产销模式。经纪人主导的产销模式主要呈现出以市场交易为主、主要流通鲜藕、经纪人队伍数量庞大、农户集中度较低等特点;合作社主导的产销模式主要呈现出农户地位提高、交易形式规范、销售途径广泛等特点;龙头企业主导的产销模式主要呈现出专用性资产投资较高、多发展订单农业、下游客户类型多样、销售市场广阔等特点。网络销售呈现由农户直接对接市场、线上销售、交易频繁等特点。再次,从带动农户增收情况、农户生产成本收益、稳定性和优缺点方面对产销模式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不同模式的适用条件。最后,为优化产销模式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莲藕主产区产销模式复杂,传统与现代的产销模式并存于该产业。在莲藕产销模式中,农户获益不多,流通环节赚取较多利润。莲藕经纪人主导的产销模式下双方建立在随机交易的基础上,关系不稳定。合作社主导的产销模式对交易费用的节省、莲藕产量的增加和农户收益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适用范围更广,适应能力更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龙头企业主导的产销模式在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不断完善了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前景广阔。网络平台主导的产销模式在疫情期间呈现明显效果,需要进一步完善发展。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两点:一是基于价值链视角对莲藕产销模式中各主体的利益分配情况进行了测算,找出有利于农户增收的产销模式,对提升莲藕产业发展提供借鉴;二是从农户角度对不同产销模式下莲藕生产成本收益进行比较,总结不同产销模式对农户的带动能力、稳定性和适用条件,对优化莲藕产销模式提供了基础。

于冬菊[2](2020)在《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优惠政策的扶持、科技的进步以及市场的蓬勃发展为蔬菜产业升级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发展环境不断向好。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蔬菜产业,不仅符合国家“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推进、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倡导,并且能够使蔬菜产业的发展势头保持良好稳定的状态。2019年2月5日起施行、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涵盖了食品安全全链条、全过程监管,政府督促地方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长效机制,对食品安全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社会背景下,在当前资源与环境的冲突和矛盾愈发明显的现实条件下,如何实现蔬菜产业逐渐由“大”变“强”,并进一步由“强”变为“更强”的目标,成为当前蔬菜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供应链的相关研究聚焦工业和制造业领域,以生产、加工、运输等系列环节为主的蔬菜产品供应链依然存在较多问题,很多地区不仅存在蔬菜产品质量安全难保障的问题,同时还面临着蔬菜产品供应链效率低下造成的压力,这些问题阻碍了我国蔬菜产业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蔬菜质量安全和供应链管理受到学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随着质量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深入研究,将供应链和质量管理相结合成为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发展前景良好。目前虽有相关探讨,但大多集中于蔬菜产品国际竞争力、出口能力以及蔬菜产品国际贸易等方面,对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研究甚少,如何保障我国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这一问题没有有效的解决。且目前业缺乏系统分析方法和理论体系和完整的蔬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因此,本文以寿光市蔬菜产业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层次分析法、博弈论分析等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融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质量生态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博弈论和质量安全可追溯理论的基础上,从供应链角度出发,建设“自源头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体系,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完善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保证“体系健全、管理科学、风险可控、共赢共享、群众满意”的蔬菜产品质量,同时提高蔬菜产品供应链管理效率。依据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建设“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追溯,全面合作”的整体管理体系,并针对四个系统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操作性阐述。即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预警系统、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过程控制系统、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追溯系统和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合作系统。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质量生态理论、供应链理论、质量安全可追溯理论和博弈理论构建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的整体框架,并深刻剖析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以寿光市为例,通过对寿光市蔬菜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地调研,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获得反映寿光市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情况的指标体系。(2)深入研究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首先,明确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系统的重要性及其基本组成、结构及工作流程。其次,确定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并设计出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再次,确定各风险预警指标的赋值方法,并结合预警模型计算总风险值。最后建立了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体系。(3)深入研究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过程。对蔬菜供应链全过程各环节进行分析,围绕蔬菜的生产、运输、销售三个环节设计三类调查问卷,并分别针对蔬菜生产商、蔬菜运输商、蔬菜销售商及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构建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信息共享平台,将蔬菜供应链中所有上下游经营者的诚信状况公开共享,消除蔬菜供应链各环节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4)根据追溯系统的发展现状、不足和需求,设计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构建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信息共享平台,形成完整的蔬菜供应链闭环,达到“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反馈”的全面质量管理,责任明确,有效保证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5)运用博弈分析法探究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合作,了解蔬菜供应链的现状,利用价格杠杆的作用,从质量博弈的角度对蔬菜质量安全进行分析。在明确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合作主体基础上,构建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合作中的信号博弈模型,根据博弈模型得出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设计了“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的综合模型,丰富了供应链、食品安全和质量安全领域的研究。目前关于蔬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蔬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出口能力以及蔬菜产品国际贸易等方面,对蔬菜产品供应链结构和供应链质量安全的研究还存在较大探索空间。我国蔬菜产品供应链结构需要优化,然而针对该方面的研究较为零散,不系统不深入,缺少“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的跨界融合。因此,本研究系统全面地探索了以寿光市为代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深层次关键原因及影响机理,以蔬菜供应链为主体,进行了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针对目前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性探索和优化,设计出“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的综合模型,弥补了蔬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方面的研究不足。(2)以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研究聚焦于单个企业如何整合各个部门的资源以提供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本研究拓展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范围并且引入了质量生态的视角。在供应链视角下,全面质量管理不再局限在一个企业中,而是贯穿蔬菜产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本研究将PDCA循环的思想在供应链情境下发展为“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追溯、全面合作”的体系框架。(3)信号博弈模型和产品可追溯都强调信息的透明共享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即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但少有研究将博弈论中的信号博弈模型和产品的可追溯性进行整合研究。本研究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将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与信号博弈模型指导下的合作联盟打通。(4)从实用性角度出发,丰富了多部门集成的供应链管理研究。以往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多从供应链协调契约、信息不对称下的供应链管理、闭环供应链管理、供应链中决策行为研究等角度进行研究,虽然开始关注多部门集成的供应链管理研究,但集成程度不够,本研究立足蔬菜行业,在更大的范围内研究供应链管理中运作管理、安全效率、合作等领域的集成优化问题并提出了系统整合的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主要包括预警系统、过程系统、追溯系统和合作博弈四个部分,对应的研究结论如下。(1)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预警系统是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构建了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首先,对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的重要性进行阐释,指出风险预警系统的基本结构和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的工作流程。其次,明确如何设计蔬菜产品供应链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确定相应的原则并且进行设计。再次,对蔬菜供应链进行风险评估,对蔬菜供应链的风险预警指标进行赋值,结合本研究的模型进行计算,得出蔬菜产品供应链的总风险值。最后,使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管理得以形成,该体系将包括三种模式,即日常监测、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从而达到对蔬菜产品供应链的预警管理;(2)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过程应着眼于蔬菜的生产、运输、加工和销售各个环节,立足于供应链条中每一个环节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从而确保消费者所购买到的蔬菜是安全可靠的;(3)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合作涉及不同的参与主体,主要参与主体包括了生产者、政府、第三方物流和终端市场等,供应链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使得蔬菜质量安全的监管失灵。政府和市场都应该有所作为,如政府应该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提供蔬菜质量安全虚假信息的个人和企业,加强对蔬菜种植企业的引导和规范,从而提升蔬菜产品市场的信息透明度,进而为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政策保障;(4)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需要优化蔬菜供应链追溯流程,建立以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信息共享平台为基础的追溯系统,实时保障蔬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建立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方面的协同,实现传统蔬菜供应链向有机低碳的新型蔬菜供应链模式转变。本研究立足于目前现实问题,将提高蔬菜产业发展的效率和保障蔬菜质量安全统筹纳入考虑之中,研究蔬菜产品供应链结构的优化和整合。这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利于提升蔬菜产品供应链的整体运营效率,进一步优化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另一方面,为我国政府农业部门等相关决策机构提供可供参考的数据支持,以便其进行蔬菜产品政策的制定,并最终为蔬菜产业供应链管理在部分地区的引入提供实证支持。

刘春梅[3](2020)在《供给侧改革视角下耒阳市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在“互联网+”等现代化和创新性市场拓展特征的约束下,农产品营销渠道的优化已成为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能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推进打下坚实基础。然而,耒阳市传统农产品营销渠道面临效率低下、范围狭窄、价值链条不完整等问题,如何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创新赋能的现代化农产品营销渠道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在理论阐释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内涵、组织模式及结构的基础上,探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的理论机制。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本文分析了耒阳市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本文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提出了耒阳市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的对策建议。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域下,农产品营销渠道的优化应着眼于产品结构优化、消费结构优化、流通结构优化、融资结构优化四个方面。(2)目前,耒阳市农产品营销渠道主要表现为以渠道内部关系为主的模式,还未形成有效的网络环境下的营销渠道模式。(3)耒阳市农产品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产品创新不足、消费拓展欠缺、流通效率低下、融资市场失灵等问题。(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耒阳市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应着眼于四个方面:一是基于创新战略培育产品竞争力,二是基于“互联网+”视角拓展消费市场,三是基于物流融合视角提升流通效率,四是基于金融平台搭建优化企业融资。通过本次研究,为耒阳市的农产品营销渠道供给侧改革提供参考。以期促进耒阳市农产品营销渠道供给侧符合渠道创新发展需求侧的需求,使渠道上游的农产品供应适应渠道下游消费者的需求,使耒阳市农产品在满足耒阳市消费者需求、占据耒阳农产品消费市场,并扩展到省内外的消费市场。

杨硕[4](2020)在《微信服务在农业信息传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农业信息的有效传播,而农村区域相对薄弱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相对较弱的知识与信息获取能力,使得微信这种具有即时通讯、价廉易得等多种优势的应用软件,对农业信息的有效传播形成特殊的推动力。农业信息传播的效率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本文梳理了农业信息传播发展阶段并分析特点,研究我国农业信息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农业政策、市场和科技三方面,也涵盖了农业信息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想要解决这类问题就涉及到政府各部门、农业科研机构、教育机构等主体,为促进各主体与农民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沟通、协调合作的关系以降低交易成本,不仅要依靠由科技进步与经济利益推动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主动介入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以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需求。鉴于微信在农业信息的传播中应用发展时间较短,仍属于新兴事物,在研究过程中受限于全国层面数据收集的困难,本文选择用经典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三类不同的微信公众平台的受众数量及结构、涉及范围等,分析其应用效果。通过研究微信在农业信息传播中的应用,本文认为微信最大的优势在于使传播主体与受众建立起联系,实现双向互动,既可以使农业政策信息快速传达到农民,又可以加快农业市场信息的传播,帮助科研机构研发出贴近市场的技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发挥微信在农业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王策[5](2019)在《临沂市桃产业品牌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今天,发展农产品品牌是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农产品品牌化适应了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不断升级消费需求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临沂蜜桃历来凭借外形美观、汁多肉嫩、色艳味美、绿色健康的品质而名声在外,同时也是临沂市水果产业的支柱性产业。然而从近些年的发展来看,蜜桃的贸易仍以传统贸易手段为主,桃农作为个体应对市场的反应能力较差,桃果产品销售难、利润低,加工产品发展缓慢,区域品牌影响力一直没有形成。因此,研究临沂市桃产业区域品牌建设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依据产业发展现状提供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促进临沂市桃产业结构升级,解决临沂市桃产业分散性、小规模化和品牌化滞后,提升其竞争力,有助于农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通过阅读和查找国内外相关文献,与实地调研获得的数据,结合临沂市桃果的发展的现状,研究得出阻碍临沂桃产业品牌化生产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因素并依据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当地桃产业生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种植结构不够合理,表现为栽培技术落后、成熟期集中、果品质量参差不齐以及种植成本逐步增加;二是加工技术落后,新鲜口感难以保存,表现为采摘后缺乏相应的处理,桃农素质普遍不高;三是品牌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品牌意识不足,开拓市场能力有限,表现为品牌愿景和品牌文化缺失,未建立统一的品牌,销售宣传不到位,子品牌透支主体品牌信誉等;四是桃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调节能力弱。根据现有的经济学、管理学知识,通过研究临沂市桃产业区域品牌发展现状。运用结构方程的方法,采用AMOS17.0,以250份临沂桃产业区域品牌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对影响临沂市桃产业品牌形成的因素做具体的分析,同时结合临沂市桃产业现有情况得出促进临沂市桃产业品牌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品牌定位基础发展措施:一是优化种植布局,加强组织化生产;二是深化加工,促进技术发展,深化加工流程;三是建立桃果质量控制体系,健全产业预警机制;四是品牌建设方面要拓宽销售渠道,形成特色品牌;五是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的作用。

李攀[6](2019)在《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0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意义上的合作运动源于西方,却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19世纪初,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首先提出合作社的思想,并进行了实践探索。从1844年英国罗虚代尔消费合作社成立至今,合作社的发展历经一个半世纪。在这一长期历史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合作社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和论断,成为指导合作社发展的科学指南。二十世纪初叶,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之时,合作思想作为一种“救世”学说被引入中国,中华大地上各种政治势力、各类社会团体出于各自目的,曾试办过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国共产党与合作社渊源颇深,中共自诞生伊始就把发展合作社作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特别是农村问题的重要举措。1922年9月,毛泽东参与创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合作社——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从此合作社的种子开始在各个革命根据地生根发芽,其中,中央苏区的消费合作社、陕甘宁边区的南区合作社是其典型代表,也是供销合作社的雏形。1950年7月,组建成立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统一领导全国的供销、消费、手工业等合作社具体业务。1954年7月,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更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合作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从那时起,60多年来,供销合作社走过了很不平凡的历程,创造了光辉的业绩,也经受了不少挫折。供销合作社因农而生、因农而兴,它扎根农村、贴近农民,为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为引导亿万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左”的观念的影响,供销合作社的所有制性质曾发生过多次改变,经营管理机构也屡遭撤并,和国营商业“三分三合”,尽管如此,其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群众服务的办社宗旨始终没有变化,即便在“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左”的错误的影响下,供销合作社广大干部职工依然坚守岗位,为稳定农业、发展生产做了大量工作。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供销合作系统进行了改革,一度取得了不少成效,但由于市场环境的影响和体制机制的制约,农村供销合作社在二十世纪90年代遭遇经营困境,一度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90年代中期,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得以重建,供销合作系统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供销合作社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继续办好供销合作社,加快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这一重要指示为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引领未来。本文试图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研究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共决策层对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认识过程、决策过程,考察政策在基层的实施效果,探究供销合作社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总结历史经验,以期为正在进行的供销合作社体制机制改革提供镜鉴和参考。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综述、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之处及研究重难点等基本情况。第一章,回顾合作社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进过程,重点对马克思主义合作社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对建国前中共领导合作社的历史进行归纳,勾勒出供销合作社萌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轨迹。第二章,主要研究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和国家重点发展供销合作社的政治——经济动因。梳理供销合作社发展方针的演化、确立过程。研究供销合作社超常规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具体过程。第三章,主要研究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之后,供销合作社落实“为农业生产服务”方针的做法举措及成效。探讨供销合作社领导农村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过程。第四章,探究“大跃进”期间,供销合作社所有制性质的变化过程及原因。研究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之后,供销合作社被“下放”为人民公社“供销部”的实际影响。研究中央恢复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决策过程和实际效果。第五章,研究文革对供销合作社造成的严重损失。探讨文革时期农村供销合作社为稳定农业生产起到的重要作用。第六章,研究探讨二十世纪80年代供销合作社深化改革的具体过程和实际效果。对二十世纪80年代供销合作社的改革进行总体评价。第七章,探究农村供销合作社在二十世纪90年代陷入经营困境的具体原因。研究供销合作系统摆脱困境的历史过程。第八章,对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历史进行总体评价。总结党领导供销合作社发展的主要经验。

李诗欣[7](2019)在《徐闻菠萝滞销原因及其疏通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世界十大菠萝生产国之一,广东省徐闻县是全国最大的菠萝种植生产基地。近年来,徐闻菠萝价格浮动较大,不仅存在鲜果价贱伤农的情况,而且多次出现滞销烂市的情景。徐闻菠萝滞销一方面降低了种植户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拉低了市场信心,同时也削弱了本身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民生产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也为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带来阻碍。2019年,我国再一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根据十九大报告,我国在提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还要求“遵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推动经济发展为重心,既要强调质量和动力变革,又要凸显效率变革”。所以,笔者围绕徐闻菠萝滞销进行研究,针对徐闻菠萝产销的所有环节展开定性分析,根据菠萝滞销诸多因素定量分析并从中总结导致菠萝滞销的主要因素。从而提出应对菠萝滞销的措施,这对提升农民收入、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与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菠萝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首先,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整理发现,无论是农产品滞销原因方面的研究,还是农产品滞销策略建议方面的研究,都必须深入研究农产品滞销的机理,才能够真正解决供给不平衡问题。基于此,笔者提出采用DEMATEL方法分析徐闻菠萝滞销发生的关键原因,并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给出有效疏通徐闻菠萝滞销问题的策略。再次,结合供应链理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和关键因素法等理论,对徐闻菠萝产业展开进一步调查,并通过网络收集近年来徐闻菠萝滞销典型事件进行滞销原因的规范性分析,从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个方面构建了徐闻菠萝滞销关键因素体系。以菠萝滞销原因作为研究内容,借助DEMATEL方法展开研究和分析,将其关键因素总结为三项,供应链各主体信息缺乏对称性、种植户生产决策缺少凭据,以及利益分配失衡。最后,在借鉴国内外有效疏通农产品滞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给出有效疏通徐闻菠萝滞销问题的策略:既包括品牌建设和营销拓展,也涵盖平台搭建和科技提升,以此为推进菠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支持。重视并推进菠萝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有助于拉动农业发展,而且有利于实现农民增收,同时为农村繁荣提供充足动力。

杨晴青[8](2019)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演变及乡村转型 ——以陕西省佳县为例》文中提出在近30年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因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发展机会不对等,区域间或区域内部发展的空间不均衡性、不稳定性突显。不同于城市区域或沿海平原地区,西部乡村地区经济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效,居民生活、生产条件改善明显,但在地形地貌、生态环境脆弱等自然环境限制下,农户过度依赖土地资源,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程度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地方经济造血能力弱,经济建设长期依赖于国家财政的支持。另一方面,城市化对传统乡村的冲击使得人力资本等要素持续流失,乡村地区逐渐丧失了发展资本,已逐渐走向衰落,亟待转型与振兴。笔者认为现阶段乡村振兴的关键任务为发展乡村经济与改善人居环境,其中,人居环境建设为乡村振兴的切入点,为乡村经济发展及乡村转型提供支撑,而乡村振兴、乡村转型又对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引领乡村人居环境优化。本研究契合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以人地关系、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指导,从脆弱性的视角着眼,遵循“评估框架构建—情景阶段识别—时空过程剖析—功能因子诊断—演变机理解析”的研究主线,以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为案例区,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演化与乡村转型进行系统研究。首先,构建了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乡村转型整合分析框架,提出了多尺度整合的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表征因子体系,探索性设定了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情景界定与阈值规则,以服务于尺度嵌套的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评估。二是,构建了县域尺度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测度框架,测度了案例区37年间(19802016年)的乡村人居环境综合系统、子系统、因子的脆弱性值,并对其时序演变轨迹进行了刻画。基于情景界定规则对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状态进行阶段划分,利用52份关键人物访谈文本、两份行业部门访谈材料,运用“ground-truthing”质性方法对情景类型进行了实地验证,剖析不同阶段脆弱性情景特征。三是,尺度下降至村域尺度,构建了村域尺度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测度框架,基于县域尺度阶段划分的结果,利用65个样本村,451份入户调查问卷,运用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对村域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值进行测度,并基于ArcGIS平台刻画了人居环境综合系统、子系统脆弱性的时空格局。运用贡献度模型、障碍度模型对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的功能子系统/因子进行了诊断,剖析脆弱性贡献子系统/因子、抵抗子系统/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四是,将研究尺度上推至地貌片区,解析了案例区北部风沙区、西南黄土丘陵沟壑区、东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三类地貌区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功能子系统/因子的演化过程,同时梳理了三类地貌区乡村人居环境系统优劣势特征的转变。五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基于451份入户调查问卷,113份关键人物访谈文本,从“生计-土地-空间结构”转型的视角切入,探讨了1980年以来三类地貌片区乡村人居环境演变下的乡村转型历程。最后,采用梳理归纳法,对乡村人居环境脆弱性演化路径、乡村转型轴线进行了梳理,识别并提炼了阶段间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演化、乡村转型发展的主导因素,并对主要驱动力展开分析,构建了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演化与乡村转型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案例区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演化经历4个阶段,徘徊于顽固脆弱的系统与不受控制的脆弱性系统情景之间:阶段1(19801995年),人居系统长期处于生态恶劣、住房简陋、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空白等顽固高脆弱情景;阶段2(19962005年)系统突破阈值突破进入不受控制的脆弱情景,以干旱灾害持续、人口出生率骤降、性别严重失衡、社会保障滞后、城乡二元化为典型脆弱特征;之后,系统反弹至顽固脆弱情景,经历短暂但危机四伏的阶段3(20062009年),以化肥及农药泛滥、人口流失、公共设施及商业网点撤并、严重依赖枣果经济为脆弱特征;阶段4(20102016年),进入以雨涝灾害频现、枣果经济崩溃、人类系统极端脆弱为特征的不受控制的脆弱情景。(2)1980年以来,县域尺度综合脆弱性显着减轻,但仍停陷于中度脆弱等级;自然系统脆弱性波动幅度增大,雨涝灾害成为主要扰动;进入21世纪以来,居住系统脆弱性全面减轻,家电设备改善尤为显着,支撑系统脆弱性反弹加剧,乡村小学教育脆弱值增至极端;近十年间,社会系统脆弱性逐渐减轻,四大因子脆弱值不同幅度减轻,人类系统已走向重度脆弱等级,仅人口负担因子脆弱值减轻。村域单元时空格局演变显示,综合系统、自然系统、居住系统、社会系统均由高脆弱性全局覆盖逐步减轻至以低脆弱性分布为主的格局,人类系统则由低脆弱性全面分布逐步恶化至高脆弱性为主的格局;支撑系统空间格局动荡,低等级的脆弱性集中于交通干线沿线、行政中心驻地样本村。(3)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分布最广的贡献子系统由居住系统转变为支撑系统,而抵抗子系统由人类系统转变为居住系统。北部风沙区、东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西南丘陵沟壑区乡村人居环境系统因子的优劣势特征同样经历了阶段性的转换,转换过程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异质之处。(4)垃圾处置欠缺始终为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劣势,生活取水相对方便为其优势。此外,历史时期的劣势主要为土地耕作比重大、人口受教育程度低、通讯条件差、农户收入水平低,优势在于化肥施用量较少、乡村人口充足、小学学校可达性良好、贫富差距较小等方面。现今,乡村人居环境系统以河渠水体质量较差、乡村人口萧条、贫富差距较大、房屋结构脆弱及居住拥挤为劣势,以风沙灾害减轻、人口抚养比低、农村道路较健壮、社会治安良好为优势。(5)从“生计-土地-空间结构”的视角剖析了三类地貌片区乡村人居环境变化下的乡村转型历程。(1)乡村生计方式的转型:北部风沙区经历非农生计活动比重持续上升,枣果生计活动比重激增后骤降,生计均衡型比重略有增加的过程;西南丘陵沟壑区生计活动由传统农牧生计向枣果生计过渡,进而转向非农生计;东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生计活动经历了转向以枣林生计活动为主导,最后以非农生计活动为主导的过程。此外,三类地貌区生计缺乏型结构呈现了分布缩小又扩大的历程,而生计全面型结构则与之相反。生计多样性指数均呈现持续上升后又下降的过程;(2)乡村土地利用转型:三类地貌区均呈现耕地向林地大幅转换,后又保持稳定格局的过程。弃耕地比重呈现小幅上升后大幅增涨的过程。(3)乡村空间结构转型:商业服务与公共服务站点经历覆盖村域单元又撤离村域单元的过程,乡村居民住宅由分散分布持续向集中团块式发展;交通道路轴线拓展至村村通,继而延伸至户户通的放射状结构,社会交往尺度随之由村域逐级突破至县域空间;村镇行政单元经历轻微调整,至大幅调整、半径显着增大的过程。(6)建构了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演化与乡村转型机理。气候与市场变化、城市化冲击除了直接导致乡村人居子系统脆弱性变化外,还将通过影响政府政策、农户行为,间接的推动乡村人居环境系统演化与乡村转型,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的演变继而推动乡村转型进程。乡村人居环境系统变化、乡村转型过程又将反馈于扰动体系,或是形成扰动源,或是干预扰动因素。国家政府与农户行为继而迅速响应与/适应,并针对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状态形成应对策略,而应对策略作为“双刃剑”进一步干预乡村人居环境与乡村转型系统。

易文学[9](2019)在《入世以来中国柑橘成本收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历史资料查证,中国柑橘的培育史距今约有四千年,算得上是世界上最早开始栽培柑橘的国家。最新统计资料显示,2016年中国柑橘类水果果园面积相比于中国入世年(2001年)增长了1236.8千公顷,达2560.8千公顷,增长率为93.4%。柑橘类水果的总产量较2001年增长2604.1805万吨,达3764.872万吨,增长率为224.4%。作为中国的第二大水果种类,柑橘在种植面积上已然超越苹果,产量上仅次于苹果,在我国苹果种植面积不断萎缩的情况下,柑橘果园面积始终占据着优势并在不断的增长,就最新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已经成功超越美国并在全球柑橘类水果生产国中排第一。柑橘作为中国最重要的高效益经济作物之一,其产业已经成为了带动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帮助我国农民脱贫致富,其产业的发展时刻牵动着种植户的利益,产业发展的健康与否直接关乎着数以千万计种植户的生计问题以及中国农业的经济。近年来,虽然中国柑橘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柑橘的种植面积以及产量都在稳步上升,但伴随着中国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物价水平的不断高涨,柑橘产业的人工费用、土地成本以及物质与服务费用都在快速的上涨,我国柑橘业现存的问题还有不少。本文以柑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国内外现有文献以及相关研究资料,结合农业部统计数据,应用描述性统计、文献分析以及计量经济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入世以来,即2001—2016年这15年的柑橘产业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全面深入的剖析我国柑橘的生产成本变化情况,分阶段的对柑橘成本进行比较,找出导致成本快速上升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不同影响因素的影响力大小进行排序,使得决策层充分了解柑橘产业发展动态,相关科研工作人员明确技术研究方向,从而对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引导作用。综合分析结果来看,销售价格,家庭用工折价以及化肥费等因素会对柑橘产业的成本收益产生较大影响。

皇甫睿[10](2018)在《从传统到现代:生态扶贫语境下的生计变迁研究 ——以湘西保靖县黄金苗寨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贫困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凸显,作为世界经济强国的中国,近年来提出“生态扶贫”的扶贫方针与政策,受到世人的关注。“生态扶贫”概念的提出有其特定的历史和现实背景,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若要正确理解“生态扶贫”的内涵,找到合适的“生态扶贫”路径,首先应该对此前的扶贫理论、指导思想、扶贫手段等进行全方位的梳理。此前中国的相关决策者、执行者和专家学者从扶贫理论的建构到扶贫路径、手段的选择与实施,都做出了富有成效的努力,同时也获得了一定成就。此前的相关研究,主要受西方发展经济学“现代化理论”的影响深远,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应该接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文化价值观等,完成“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走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并将这样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扶贫实践,进而衍生出“梯度理论”、“工业反哺农业”、“传统-现代二元对立”等相关理论指导思想,辐射出农业的现代化、工业化发展模式,以及“企业公司+农户”的帮扶措施等。然而,面对的结果却是贫困问题和生态问题仍然没有获得根本上的解决,反而还伴生了更多的社会问题。那么,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思想是否适用于中国国情,是否适用于中国的农业发展和“生态扶贫”实践,则值得深入探讨与反思。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产生于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将第三世界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作为其研究对象,旨在拉拢、控制这些国家站在自己阵营,以在与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对峙中获得有利地位,甚至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而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多民族融合的社会主义国家,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下的第三世界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发展经济学应用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显然都不合时宜。当下,中国的十四个连片贫困特区大部分位于少数民族地区,也基本处于传统的第一产业区,其生态系统和文化系统存在显着的差异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推行的扶贫开发必然是凭借汉文化对异文化区域所从事的开发活动,必然涉及跨民族、跨文化、跨区域的活动事项。从生态民族学的视角来看,不同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与稳态延续,是各民族成员在其所处的生态系统中,在超长的历史时段内,为满足当事民族全体成员生存与繁衍的需求,凭借各民族文化在对当事民族的生态系统进行不断适应、改造与利用的产物。这样的民族共同体,即为斯图尔德所称的“文化生态”共同体。“文化生态”共同体是一个个相对独立完整的自为体系,必然表现为在自身特有信息系统的节制下,不断从外界获取物质与能量,而进行的有序、有节制的交换与重组。各民族的文化系统正是其自身特有的信息系统,是维系整个共同体自为体系自我运行的内生动力,也是“文化生态”共同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网状交织的粘合剂。这样的文化系统同时也会受到所处自然生态系统的制约与模塑,而不会肆意干预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因而,该文化系统中共同体成员的观念意识,一方面会受到所处自然生态系统的制约,另一方面则会引导共同体成员选择某种资源利用方式(经济样式),从而使得共同体内部逐渐形成与之相适应和匹配的技术系统和组织系统。这样的“文化生态”共同体必然具有特定的地域性、特定的民族归属性、整体性、功能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历史证明,“文化生态”共同体能够稳态延续上千年的基本前提是,以其特有文化为主导,推动共同体内部的有序运行,并维系其共同体基本结构的稳固。可见,这些地区的贫困问题和生态问题绝对不是纯经济问题,也绝对不能凭借单一的经济手段或措施来加以解决。论文主要由七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针对当前扶贫工作中遗留的负面问题进行阐述,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和国内外动态进行文献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生态扶贫”的全新理解和认识。第二至第五部分,将湘西保靖县黄金苗寨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视为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共同体,以其几百年的生计变迁为切入口,分别从历史进程、生态背景和文化变迁的三个维度,深入分析该苗族村寨每一次生计变迁的内外部动因和时代背景,探明变迁前后两种生计方式之间的传承、变化关系,揭示生计变迁后相应社会制度框架下的贫困问题和生态问题。最终发现,当这个“文化生态”共同体当面临来自外部力量的冲击,其力度与方式没有触碰共同体的内部核心结构,共同体的文化系统则有自主能力随即做出相应的调整,在传统生计的基础上适当吸收、改造外来文化因子为其所用,这样并不会阻碍或扰乱共同体内部的自行运行,贫困问题和生态问题也并不明显。而当外来因素对这些特定区域、特定人群所拥有文化系统的核心结构改变或破坏,传统生计自然遭到摒弃,那么共同体内部的自我运行则会受阻,表现为贫困问题和生态问题显着。特别是在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指导下,在中国形成的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发展思路,应用于农业发展和扶贫实践工作,会导致贫困问题和生态问题陷入恶性循环之中。通过结合历时态和共时态的研究分析,一步步破除西方的发展主义神话,揭示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在中国扶贫开发中的虚伪面具。第六部分针对前面的论述研究,对黄金村今后的扶贫发展路径提出建议。最后一部分得出结论,西方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西方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并不适用于中国的农业发展和“生态扶贫”;中国的“生态扶贫”应该从国情出发,摆脱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束缚,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人类本身就置身于千差万别的文化系统和生态系统之中。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是要将各民族文化化异为同,也不是求同存异,而是在承认并尊重各民族文化间存在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擅长的方式和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来参与人类现实整体性、多元一体化的宏伟叙事。传统的并不都是糟粕,对贫困地区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吸收和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在共同体成员所生息的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有序运行的基础上,去考虑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接轨,而不是为其寻找一个并不适合的“替代方案”。以此为鉴,旨在为当下的“生态扶贫”提供全新的思路与有效借鉴,促进“生态扶贫”终极目标的实现,以及推动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二、浅析化肥滞销的原因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化肥滞销的原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价值链视角的我国莲藕主产区产销模式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莲藕
        2.1.2 农产品
        2.1.3 价值链
        2.1.4 产销模式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交易费用理论
        2.2.2 契约理论
        2.2.3 农户行为理论
        2.2.4 产业组织理论
3 我国莲藕主产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我国莲藕种植基本概况
        3.1.1 我国莲藕生产布局
        3.1.2 我国莲藕种植品种
        3.1.3 我国莲藕栽培模式
    3.2 主产区莲藕生产基本概况
        3.2.1 湖北省莲藕生产基本概况
        3.2.2 江苏省莲藕生产基本概况
        3.2.3 广西壮族自治区莲藕生产基本概况
    3.3 主产区莲藕产业发展特征
        3.3.1 生产向规模化发展
        3.3.2 模式向多样性形成
        3.3.3 消费向全国性转变
    3.4 主产区莲藕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4.1 采收雇工费用不断攀升
        3.4.2 科学生产标准实施困难
        3.4.3 保鲜加工环节发展薄弱
        3.4.4 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剧烈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价值链视角的不同产销模式分析
    4.1 研究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研究数据来源
        4.1.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经纪人主导的产销模式
        4.2.1 产销模式介绍
        4.2.2 “农户-经纪人-批发商-零售商”模式增值分析
    4.3 合作社主导的产销模式
        4.3.1 产销模式介绍
        4.3.2 “农户-合作社-下游客户”模式增值分析
    4.4 龙头企业主导的产销模式
        4.4.1 产销模式介绍
        4.4.2 “农户-龙头企业-下游客户”模式增值分析
    4.5 网络平台主导的产销模式
        4.5.1 产销模式介绍
        4.5.2 “农户-互联网-消费者”模式增值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不同产销模式比较及适用条件分析
    5.1 不同产销模式比较
        5.1.1 带动农户增收情况比较
        5.1.2 农户生产成本收益比较
        5.1.3 模式的稳定性比较
        5.1.4 模式的优缺点比较
    5.2 不同产销模式对莲藕的适用条件分析
        5.2.1 经纪人主导模式的适用条件
        5.2.2 合作社主导模式的适用条件
        5.2.3 龙头企业主导模式的适用条件
        5.2.4 网络平台主导模式的适用条件
    5.3 不同产销模式对莲藕副产品的适用性分析
        5.3.1 对莲子产销的适用性
        5.3.2 对藕带产销的适用性
    5.4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莲藕经营主体调査问卷
作者简介
致谢

(2)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理论基础
        2.1.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2.1.2 博弈理论
        2.1.3 供应链管理理论
        2.1.4 质量安全可追溯理论
        2.1.5 质量生态理论
    2.2 食品安全相关研究
        2.2.1 食品安全的界定
        2.2.2 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的关系
        2.2.3 食品追溯系统
        2.2.4 危害分析临界控制点(HACCP)
    2.3 关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
        2.3.1 供应链界定、特征与管理研究
        2.3.2 食品安全供应链的研究
    2.4 关于蔬菜质量安全与管理的研究
        2.4.1 关于蔬菜质量安全的研究
        2.4.2 关于蔬菜供应链的研究
    2.5 已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框架构建
    3.1 理论框架
    3.2 构建目标
    3.3 构建思路
    3.4 构建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影响因素
    4.1 问卷调查研究设计
        4.1.1 问卷设计方法
        4.1.2 指标设计与开发
        4.1.3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4.2 数据分析与讨论
        4.2.1 数据分析方法
        4.2.2 问卷信、效度检验
        4.2.3 对比矩阵的构造和一致性检验
        4.2.4 各因素层对目标层合成权重的计算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预警系统分析
    5.1 预警系统的结构和工作流程
        5.1.1 预警系统的基本结构
        5.1.2 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工作流程
    5.2 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5.2.1 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5.2.2 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设立
    5.3 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评估
        5.3.1 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的赋值
        5.3.2 综合评估蔬菜产品供应链的风险
    5.4 蔬菜产品供应链风险预警管理系统
        5.4.1 日常监测系统
        5.4.2 组织保障系统
        5.4.3 制度保障系统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过程控制分析
    6.1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6.2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的生产管理系统
        6.2.1 农民专业合作社
        6.2.2 投入品污染治理系统
        6.2.3 技术研发与应用
        6.2.4 产品认证与质量标准
    6.3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的流通管理系统
        6.3.1 运输与存储系统
        6.3.2 分级质量检测系统
    6.4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的消费保护系统
        6.4.1 终端消费市场中影响蔬菜质量安全的问题
        6.4.2 消费者保护措施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追溯系统分析
    7.1 追溯系统的结构
        7.1.1 蔬菜供应链追溯系统参与主体
        7.1.2 蔬菜供应链追溯流程
    7.2 蔬菜供应链追溯系统功能设计
        7.2.1 基于频射识别技术的信息采集
        7.2.2 追溯链条信息处理结构
    7.3 蔬菜供应链追溯系统的构建
        7.3.1 蔬菜供应链追溯系统的总体框架
        7.3.2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信息共享平台的开发和建设
        7.3.3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合作系统分析
    8.1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的合作主体
    8.2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中合作各方的信息不对称
    8.3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合作中的信号博弈模型
        8.3.1 信号博弈模型描述
        8.3.2 蔬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信号博弈的完美贝叶斯均衡
        8.3.3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信号博弈分析结论
    8.4 蔬菜供应链合作联盟构建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供给侧改革视角下耒阳市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创新与不足
2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理论分析
    2.1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内涵及组织模式
        2.1.1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内涵
        2.1.2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组织模式
    2.2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的理论机制
        2.2.1 供给侧改革对营销渠道优化中的特征性要求
        2.2.2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的理论路径
3 耒阳市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
    3.1 问卷调查设计及效度检验
        3.1.1 问卷设计及调查方案
        3.1.2 效度检验与结果分析
    3.2 耒阳市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发展现状
        3.2.1 产品结构视角下营销渠道现状
        3.2.2 消费结构视角下营销渠道现状
        3.2.3 流通结构视角下营销渠道现状
        3.2.4 融资结构视角下营销渠道现状
        3.2.5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农产品营销渠道的新趋势
    3.3 耒阳市农产品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
        3.3.1 产品创新不足
        3.3.2 消费拓展欠缺
        3.3.3 流通效率低下
        3.3.4 融资市场失灵
4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耒阳市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的对策建议
    4.1 基于创新战略培育产品竞争力
        4.1.1 发挥主体作用,保障产品供应
        4.1.2 优化产品结构,提供适销产品
    4.2 基于“互联网+”视角拓展消费市场
        4.2.1 完善顶层设计,促进自主创新
        4.2.2 聚焦消费升级,强化政策引导
        4.2.3 拓展绿色消费,激发消费动力
        4.2.4 布局电商渠道,创新服务模式
    4.3 基于物流融合视角提升流通效率
        4.3.1 优化市场结构,升级渠道载体
        4.3.2 优化渠道结构,创新渠道模式
        4.3.3 优化物流结构,提升物流水平
    4.4 基于金融平台搭建优化融资结构
        4.4.1 撬动信贷资金,拓宽融资渠道
        4.4.2 激活民间资金,引入社会资本
        4.4.3 实行订单融资,创新融资模式
        4.4.4 理顺支农资金,加强金融监管
结语
参考文献
农产品营销渠道调查问卷
附录:调查问卷统计表
致谢

(4)微信服务在农业信息传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结构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2.1 农业信息传播的界定
        2.1.1 农业信息传播内容
        2.1.2 农业信息传播的传者和受者
        2.1.3 农业信息传播途径
    2.2 相关理论梳理
        2.2.1 信息不对称
        2.2.2 制度变迁
第三章 农业信息传播发展
    3.1 1980年-2010年阶段
        3.1.1 农业信息传播发展情况
        3.1.2 农业信息传播特点分析
    3.2 2011年-2020年阶段
        3.2.1 农业信息传播发展情况
        3.2.2 农业信息传播特点分析
    3.3 微信发展情况及特点分析
        3.3.1 微信的出现及应用
        3.3.2 微信应用特点分析
第四章 农业信息传播问题
    4.1 农业政策信息传播问题
        4.1.1 农业政策信息传播层次过多
        4.1.2 农业政策信息传播效果不佳
    4.2 农业市场信息传播问题
        4.2.1 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不畅
        4.2.2 农民与市场信息的互动性不强
        4.2.3 农民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
        4.2.4 农民信息筛选与加工能力不强
    4.3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问题
        4.3.1 科研、教育、推广间缺乏联动
        4.3.2 农业科技传播投资途径单一
        4.3.3 农业科技研发与市场需求缺乏互动性
        4.3.4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队伍建设不足
        4.3.5 农技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信服务在农业信息传播中的应用
    5.1 微信的优点
        5.1.1 使用群体广泛
        5.1.2 表达方式多样
        5.1.3 沟通成本低廉
    5.2 微信在农业信息传播中的应用
        5.2.1 涉农公众平台的建立与推广
        5.2.2 涉农微商的产生与发展
        5.2.3 微信涉农小程序的开发与使用
    5.3 微信服务在农业信息传播中的优势
        5.3.1 对于传播主体来说,随时、准确、形象地进行信息发布
        5.3.2 对于传播受众来说,自主、快捷、有效地进行信息获取
        5.3.3 主体和受众可进行双向互动
    5.4 微信服务在农业信息传播中的效果分析
        5.4.1 “中农乐”微信公众平台
        5.4.2 “骏景农业”微信公众平台
        5.4.3 “化肥价格资讯”微信公众平台
        5.4.4 微信在农业信息传播中应用启示
第六章 微信助力农业信息传播完善对策
    6.1 问题与设想
    6.2 农业政策信息传播完善对策
        6.2.1 统一农业政策信息传播的关键节点
        6.2.2 加强农业政策信息传播的扶持力度
        6.2.3 加强微信平台农业政策信息的传播
    6.3 农业市场信息传播完善对策
        6.3.1 疏通农业信息传播渠道
        6.3.2 通过微信加强农民对市场信息的反馈
        6.3.3 借助涉农微商增强农民与消费者的互动
        6.3.4 加强农民的信息应用意识
        6.3.5 提高农民应用微信公众平台的认识
    6.4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完善对策
        6.4.1 加强政府宏观管理
        6.4.2 实施多元化投资结构
        6.4.3 建立多元化的信息传播体制
        6.4.4 加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队伍的建设
        6.4.5 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经验
        6.4.6 借助微信提供高质量的技术传播服务
    6.5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农业类微信公众平台一览表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临沂市桃产业品牌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节 国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桃产业研究现状
        二 国外区域品牌研究现状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一 国内桃产业研究现状
        二 国内区域品牌研究现状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章 临沂市桃产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临沂市桃产业现有格局
        一 种植加工现状
        二 市场销售状况
        三 品牌建设状况
    第二节 桃产业发展调研分析
        一 农户技术需求趋势
        二 桃加工产业链发展状况
        三 桃果销售渠道
        四 桃产业品牌状况分析
第四章 临沂市桃产业品牌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桃产业品牌定位基础有待调整
        一 种植结构不合理
        二 加工技术落后,新鲜口感难以保存
        三 桃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调节能力弱
    第二节 桃产业品牌推广滞后
        一 品牌愿景和品牌文化缺失,未建立统一的品牌
        二 市场子品牌透支主体品牌信誉
        三 没有清晰的宣传销售主张
        四 拓展产品市场过于集中
第五章 桃产业区域品牌建设模型构建
    第一节 实证研究设计
    第二节 结构方程模型
    第三节 模型检验与分析
        一 测量模型检验
        二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三 模型解释
第六章 促进桃产业发展品牌化建设对策
    第一节 桃产业品牌定位基础发展措施
        一 合理品牌定位带动桃产业发展
        二 优化种植布局,加强组织化生产
        三 深化加工,促进技术发展,深化加工流程
        四 建立桃果质量控制体系,健全产业预警机制
    第二节 拓宽销售渠道,形成特色品牌
        一 建设临沂桃品牌的品牌伞体系
        二 临沂市桃品牌伞体系市场推广
        三 区域品牌伞管理
    第三节 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的作用
        一 龙头企业主导主品牌建设带动行业发展
        二 中小型企业和农户应发挥好协助作用
        三 组织行业协会协调和服务
        四 政府扶持政策和导向作用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6)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二、已有研究成果评述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供销合作社的理论和实践渊源
    一、马列经典作家关于合作社的重要论述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合作社的有关论述
        (二)列宁的合作社理论和实践
    二、近代中国合作运动的理论和实践
        (一)合作思想在我国的广泛传播
        (二)新中国成立前中共领导的合作社运动
第二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兴起与扩张(1949-1952)
    一、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政治—经济动因
        (一)政治动因: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二)经济动因:城乡物资交流的迫切需要
        (三)重要因素:为工业化提供有效支撑
    二、供销合作理论的建构与政策体系的形成
        (一)供销合作理论的初步建构
        (二)政策举措的密集出台
    三、“放手发展供销合作社”
        (一)整顿老社
        (二)发展新社
第三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规范发展与功能提升(1953-1956)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供销合作社的新使命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二)供销合作社新任务的提出
    二、基层组织体系的完善和规范管理的加强
        (一)加强组织建设
        (二)强化民主管理
        (三)健全管理制度
    三、“为农业生产服务”方针的全面贯彻
        (一)供应生产资料
        (二)扶持农村副业生产
        (三)新仓经验与“结合合同”的普遍推行
        (四)开展生产救灾
    四、对农村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改造背景和改造形式
        (二)对农村民族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对农村小商小贩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章 大跃进时期农村供销合作社的“下放”与 “恢复”(1957-1965)
    一、农村基层供销社下放“人民公社”
        (一)县以上机构合并及所有制性质的改变
        (二)农村基层社“下放”人民公社
    二、大跃进狂飙中的“大购大销”风潮
    三、“多重压力”下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恢复
        (一)恢复供销合作社的决策过程
        (二)供销合作系统的重建
    四、农村供销合作社的继续发展
        (一)“轻装上阵”——开展“三清”运动
        (二)“强化服务功能”——开展改善经营管理运动
        (三)“拓展服务网点”——大力发展代购代销店
第五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徘徊与曲折发展(1966-1976)
    一、对供销合作社的“大批判”及后果
        (一)“大批判”引发思想混乱
        (二)供销合作社的组织撤并和性质变化
        (三)“贫下中农管理农村商业”的普遍推行
    二、在“文革”中的曲折发展
        (一)供销合作社的再次恢复
        (二)为稳定农业生产发挥关键作用
第六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1977-1991)
    一、农业政策的调整与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有关争论
        (一)农业政策的调整与农村市场的变化
        (二)改革大潮中供销合作社改革方向的有关争论
    二、二十世纪80年代供销合作社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历程
        (一)恢复“三性”,启动供销合作社改革(1979-1983)
        (二)实行“五个突破”,变“官办”为“民办”(1984-1985)
        (三)抓好“六个发展”,建立综合服务体系(1986-1991)
    三、二十世纪80年代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总体评价
第七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脱困”与“新生”(1992-2002)
    一、农村供销合作社陷入经营困境
        (一)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农村供销社陷入经营困境
        (二)农村供销合作社陷入困境的多维分析
    二、全行业扭亏为盈目标的实现
        (一)《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指明方向路径
        (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恢复为“脱困”提供组织保障
        (三)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为脱困提供政策保障
    三、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创新发展
第八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历史作用和基本经验
    一、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历史作用
    二、农村供销合作社发展演进的基本经验
参考文献
致谢

(7)徐闻菠萝滞销原因及其疏通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农产品滞销原因相关研究
        1.3.2 农产品滞销研究方法相关研究
        1.3.3 农产品滞销对策建议相关研究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
    2.1 供应链管理
        2.1.1 供应链概念的发展
        2.1.2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容
        2.1.3 供应链管理集成论
    2.2 关键因素理论
    2.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3.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2.3.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3 徐闻菠萝产业现状及问题
    3.1 徐闻菠萝种植现状及问题
    3.2 徐闻菠萝销售现状及问题
    3.3 徐闻菠萝滞销代表性事件
4 徐闻菠萝滞销原因的规范性分析
    4.1 徐闻菠萝滞销原因定性分析
    4.2 徐闻菠萝滞销关键因素体系构建
5 导致徐闻菠萝滞销关键因素实证分析
    5.1 研究假设
    5.2 方法选择
    5.3 专家评分及数据处理
    5.4 评分者之间的信度检验
    5.5 数据转换处理
    5.6 应用DEMANTEL方法分析徐闻菠萝滞销因素
6 国内外经验借鉴
    6.1 海南岛圣女果岛内冷链+电商营销
    6.2 巴西咖啡开放合作+科技创新
    6.3 德国甜菜精细农业+流通链条
    6.4 日本多渠道销售+品牌效应
    6.5 瑞典农业经营合作社
    6.6 国内外可借鉴经验总结
7 有效疏通徐闻菠萝滞销问题的策略
    7.1 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多方互通平台
    7.2 构建供应链利益协调机制,优化各主体利益分配
    7.3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户生产决策水平
    7.4 推进技术转型升级,打造菠萝品牌企业
    7.5 主动对接线上线下,拓宽国内外销售渠道
    7.6 深化改革创新,释放政策制度红利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8)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演变及乡村转型 ——以陕西省佳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述评
        1.2.1 人居环境研究进展与述评
        1.2.2 人地系统脆弱性研究进展与述评
        1.2.3 乡村转型研究进展与述评
    1.3 研究区选择与概况
        1.3.1 研究区选择依据
        1.3.2 研究区区位与概况
    1.4 研究内容与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4.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5 研究方法、数据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与乡村转型理论架构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乡村人居环境
        2.1.2 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
        2.1.3 乡村转型
    2.2 基础理论与框架
        2.2.1 人地关系理论
        2.2.2 人居环境科学
        2.2.3 人地系统的脆弱性分析框架
    2.3 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与乡村转型分析框架
        2.3.1 多尺度整合的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表征因子体系
        2.3.2 尺度嵌套的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评估
        2.3.3 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乡村转型整合分析框架
第三章 县域尺度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演变阶段
    3.1 县域尺度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测度框架
        3.1.1 乡村人居环境脆弱性测度指标体系
        3.1.2 数据标准化
        3.1.3 指标聚合
    3.2 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时序演变
        3.2.1 综合脆弱性显着减轻,停陷于中度脆弱等级
        3.2.2 雨涝灾害增多,自然系统脆弱性波动增大
        3.2.3 居住系统脆弱性全面减轻,家电设备改善尤为显着
        3.2.4 人类系统脆弱性持续加深,仅人口负担因子减轻
        3.2.5 支撑系统脆弱性反弹,小学教育脆弱值增至极端
        3.2.6 社会系统脆弱性开始减轻,四大因子有效改善
    3.3 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情景与阶段
        3.3.1 阶段划分与特征提炼结果
        3.3.2 分阶段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情景
第四章 村域尺度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时空差异
    4.1 村域尺度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测度框架
        4.1.1 指标体系构建
        4.1.2 样本村分布与数据处理
        4.1.3 村域尺度脆弱性测度模型
    4.2 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时空演变
        4.2.1 综合系统脆弱性时空分异特征
        4.2.2 自然子系统脆弱性时空分异特征
        4.2.3 人类子系统脆弱性时空分异特征
        4.2.4 居住子系统脆弱性时空分异特征
        4.2.5 支撑子系统脆弱性时空分异特征
        4.2.6 社会子系统脆弱性时空分异特征
    4.3 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功能因子时空分布
        4.3.1 功能子系统诊断
        4.3.2 自然系统功能因子诊断
        4.3.3 人类系统功能因子诊断
        4.3.4 居住系统功能因子诊断
        4.3.5 支撑系统功能因子诊断
        4.3.6 社会系统功能因子诊断
第五章 地貌片区乡村人居环境系统优劣势演化
    5.1 三类地貌片区特征及样本分布
        5.1.1 三类地貌片区特征概括
        5.1.2 地貌片区样本分布情况
    5.2 地貌片区RHS脆弱性功能子系统分布演变
    5.3 地貌片区RHS脆弱性功能因子分布演变
        5.3.1 分区域自然系统功能因子分布比重
        5.3.2 分区域人类系统功能因子分布比重
        5.3.3 分区域居住系统功能因子分布比重
        5.3.4 分区域支撑系统功能因子分布比重
        5.3.5 分区域社会系统功能因子分布比重
    5.4 地貌片区乡村人居环境系统优劣势特征转变
        5.4.1 北部风沙区优劣势转变
        5.4.2 西南丘陵沟壑区优劣势转变
        5.4.3 东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优劣势转变
第六章 地貌片区人居环境演变下的乡村转型
    6.1 乡村生计方式转型
        6.1.1 生计活动变化
        6.1.2 生计结构类型变迁
        6.1.3 生计多样性变化
    6.2 乡村土地利用转型
        6.2.1 林耕地结构变化
        6.2.2 弃耕地分布变化
    6.3 乡村空间结构转型
        6.3.1 点:服务设施及站点变化
        6.3.2 线:社会交往轴及道路网变化
        6.3.3 面:村及镇域单元变化
第七章 人居环境演变与乡村转型机理
    7.1 乡村人居环境子系统脆弱性演化路径
        7.1.1 自然系统脆弱性演化路径
        7.1.2 居住系统脆弱性演化路径
        7.1.3 人类系统脆弱性演化路径
        7.1.4 支撑系统脆弱性演化路径
        7.1.5 社会系统脆弱性演化路径
    7.2 乡村“生计—土地—空间结构”转型历程
        7.2.1 生计方式转型历程
        7.2.2 土地利用方式转型历程
        7.2.3 空间结构转型历程
    7.3 阶段间演化的主导因素
        7.3.1 阶段1 至阶段2 演化的主导驱动因素
        7.3.2 阶段2 至阶段3 演化的主导驱动因素
        7.3.3 阶段3 至阶段4 演化的主导驱动因素
    7.4 主要的驱动力剖析
        7.4.1 气候变化
        7.4.2 城市化进程
        7.4.3 市场变化
        7.4.4 国家政策、社会援助调控
        7.4.5 农户适应行为
    7.5 人居环境与乡村转型机理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政策启示
        8.2.1 乡村人居环境脆弱性减轻策略
        8.2.2 支撑乡村转型的人居环境建设启示
    8.3 创新与不足
        8.3.1 研究的创新之处
        8.3.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入世以来中国柑橘成本收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农产品成本收益研究综述
        1.2.2 国内外对于柑橘产业的研究动态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线路,研究方法以及数据来源
        1.4.1 研究技术线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数据来源
    1.5 相关理论
        1.5.1 农产品价格理论
        1.5.2 农产品生产成本理论
        1.5.3 产业经济学理论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入世以来中国柑橘产业现状
    2.1 中国柑橘产业历史回顾
    2.2 入世后中国柑橘产业发展特点
        2.2.1 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2.2 面积产量成倍增长
        2.2.3 区域布局逐步形成
        2.2.4 品种结构有所改善
        2.2.5 产品质量有所提高
        2.2.6 品种资源开发不断加强
        2.2.7 产业化经营开始起步
第三章 入世以来中国柑橘生产成本分析
    3.1 柑橘生产成本的概念界定及构成
        3.1.1 柑橘生产成本的界定
        3.1.2 柑橘生产成本的构成
        3.1.3 柑橘生产成本的核算
    3.2 柑橘生产成本变动分析
        3.2.1 柑橘成本数据选用说明
        3.2.2 单位面积生产成本变动
        3.2.3 柑橘生产成本结构变化分析
        3.2.4 柑橘单位面积生产成本变化的主要原因分析及规律总结
第四章 入世以来中国柑橘收益分析
    4.1 柑橘收益的概念界定
    4.2 柑橘单位面积产值及净利润分析
    4.3 柑橘单位面积现金收益分析
    4.4 柑橘单位面积成本利润率分析
    4.5 柑橘地区收益分析
    4.6 柑橘收益变动的原因分析及规律总结
第五章 影响柑橘收益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计量方法
        5.1.1 模型的建立
        5.1.2 模型的基本假定
        5.1.3 模型的检验
    5.2 指标的选定及数据采集来源
        5.2.1 指标的选定
        5.2.2 数据采集来源
    5.3 计量分析
        5.3.1 模型的分析
        5.3.2 对于所建立模型的检验
        5.3.3 分析结果
第六章 研究所得的主要结论以及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稳定市场行情
        6.2.2 降低成本
        6.2.3 优化生产结构
        6.2.4 拓宽国内外柑橘销售渠道,让柑橘走出国门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从传统到现代:生态扶贫语境下的生计变迁研究 ——以湘西保靖县黄金苗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由来与现状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相关认识与理论研究
第二章 田野点概况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当代行政区划
    第二节 自然生态背景
    第三节 社会经济背景
    第四节 田野点选取理由
第三章 从“斯威顿”生计到“双轨”式生计
    第一节 黄金村苗民的传统认知理念
    第二节 黄金村古茶园复合农耕系统
    第三节 “改土归流”后的“双轨”式生计
    第四节 皇权制度下生计变迁带来的贫困与生态问题
第四章 从“双轨”式生计到固定农耕生计
    第一节 统购统销时期湖南茶业的恢复发展
    第二节 统购统销时期黄金村茶业
    第三节 统购统销时期黄金村的固定农耕生计
    第四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生计变迁带来的贫困与生态问题
第五章 从固定农耕生计到市场化生计
    第一节 现代“保靖黄金茶”产业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下的现代黄金茶业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下生计变迁带来的贫困与生态问题
第六章 黄金村生态扶贫路径
    第一节 古茶园保护
    第二节 文化持有者主体参与
    第三节 现代茶业市场开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堂朗公社历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产量(1957-1979)
附录B 堂朗公社历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产量(1957-1979)
附录C 堂朗公社历年耕牛、牲猪情况(1957-1979)

四、浅析化肥滞销的原因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价值链视角的我国莲藕主产区产销模式的比较研究[D]. 袁田垚.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6)
  • [2]蔬菜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D]. 于冬菊. 山东大学, 2020(09)
  • [3]供给侧改革视角下耒阳市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研究[D]. 刘春梅. 湖南师范大学, 2020(12)
  • [4]微信服务在农业信息传播中的应用研究[D]. 杨硕.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5]临沂市桃产业品牌化建设研究[D]. 王策. 烟台大学, 2019(06)
  • [6]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02)[D]. 李攀.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7]徐闻菠萝滞销原因及其疏通策略研究[D]. 李诗欣.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1)
  • [8]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演变及乡村转型 ——以陕西省佳县为例[D]. 杨晴青. 西北大学, 2019(07)
  • [9]入世以来中国柑橘成本收益影响因素分析[D]. 易文学.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10]从传统到现代:生态扶贫语境下的生计变迁研究 ——以湘西保靖县黄金苗寨为例[D]. 皇甫睿. 吉首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化肥滞销原因及对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