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安全问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周盼盼[1](2021)在《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
李琳[2](2021)在《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检察机关就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检察机关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反贪局、反渎局等职能从检察院分离,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的确立,检察机关的职能发生了重要转变。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我国检察机关的信息化建设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信息化建设面临更高的要求,正在从普通的检察信息化建设向智慧检务建设过渡。2015年以来,最高人民检察印发《“十三五时期科技强检规划纲要》等相关文件,开始探索“智慧检务”新模式,全国检察机关智慧检务建设发展如火如荼。但是在推进检察机关智慧检务建设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与群众接触最密切的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的推进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制约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因此,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找到解决方案,进一步提高智慧检务建设工作质量和效率。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等相关研究方法,以政府流程再造、系统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等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以山东省枣庄市所辖6个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情况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基层检察院在“全业务智慧办案、全要素智慧管理、全方位智慧服务、全领域智慧支撑”方面的建设现状,并对智慧检务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基层检察院在智慧检务建设中存在的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系统平台应用不畅、专业人才缺乏等共性问题,并分析出是思想观念存在误区、保障制度不健全、统筹规划和管理缺失等方面原因造成的。通过对国内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的优秀经验进行总结借鉴,结合公共管理和信息技术方面的相关理论,针对性提出了强化智慧检务建设规划和保障机制、提高运维和网络信息安全防护能力等对策建议,推进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不断优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助推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夏东[3](2021)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小学网络安全教育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已经离不开网络,特别是“互联网+教育”的推广,网络已经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备要素。互联网的普及为社会各个行业提供了便利并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网络安全问题。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小学生过早地接触网络,如何让小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学会必备的网络安全技能,养成良好的网络安全意识是小学安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网络安全教育的开展不但有利于小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学会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还能够从小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信息素养,更有利于将小学生培养为数字时代的合法公民。本次研究站在一线教师的视角通过实时观察小学生的网络行为,访谈部分家长、教师、学生了解小学网络安全教育的基本情况。通过对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对“互联网+教育”的环境进行了分析,并对小学网络安全教育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考虑到小学教育的特点,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对小学网络安全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对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汇总和整理,并对问题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我国当前教育实际提出通过完善学校网络安全教育体系、提高家庭网络安全教育质量和健全社会网络安全教育功能,让小学网络安全教育在未来能够成为保护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防火墙”。本次研究对小学网络安全教育的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也感受到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了小学网络安全教育的任重道远。
于丰源[4](2021)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提升对策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网络事实上已成为公众信息发布、获取、交互的主要载体,同时,整个社会也在向以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为特点的新媒体时代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为公众提供自由便利的交互平台和免费、海量、快捷的信息的同时,也因其泥沙俱下的特点,导致信息的安全性、真实性难以保障,无形中增加了我们的网络安全风险。对于以网络为信息获取主渠道的大学生而言,由于其求知欲旺盛、鉴别力较低,很容易陷入无法预测的问题和风险之中。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案例昭示,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迫在眉睫,这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内涵。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了解目前国内外网络安全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现状,全面梳理目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基本内容;然后以大连五所高校的大学生为对象,进行关于网络安全教育的问卷调查,系统分析和研判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现状以及网络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调查显示,在连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现状不容乐观,多数大学生未接受系统的网络安全教育,网络安全知识缺乏,对网络环境特别是新媒体平台中潜在的风险点认识不够、警惕性不高;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重视不够,未开设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开设课程的也存在形式僵化、效果不好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以下三个层面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措施,首先政府提高认识,健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制;其次高校要主动作为,提高网络安全教育质量,改善和创新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最后,以家庭为出发点,全社会合力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和能力,构建全社会参与的网络安全教育体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李国庆[5](2021)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教育引导对策研究,是新形势下新媒体迅猛发展与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水平关系到全社会主流道德意识的发展方向。研究本问题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道德素质,同时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维护网络安全、构建教育强国离不开大学生群体。因此,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以及相应教育对策尤为迫切。本文通过阅读、研究大量的文献资料,系统掌握当前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调查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希望达到“了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分析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影响因素,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引导对策”之目的。论文通过厘清网络道德的相关概念,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通过科学界定相关概念,对相关概念和关系进行确定和澄清,阐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借鉴。并对当前中国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现状进行梳理,归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网络言行道德失范、网络交往道德失范、网络学术道德失范等基本表现。通过问卷调查,准确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为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教育引导对策奠定基础。然后,分析和阐释当前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道德问题的影响因素,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影响因素进行数据分析,进而掌握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网络社会自身特性、学校教育不足、社会外部环境以及家庭中父母的教育缺失等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为提出科学的对策奠定基础。梳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目标和原则,将培育理性网络行为,维护网络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的目标,提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的原则。最后,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教育和引导对策做出诠释,分别从网络社会、大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监管角度提出具体的、实践性的对策建议。当今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西方国家网络意识形态的威胁,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切嘱托,将大学生培养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栋梁。
吴旭冉[6](2021)在《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H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物质生活基础,关系到他们的生命健康安全,也关系到我国的长远发展和复兴,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餐饮行业作为食物供应链的末端,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累积了前期所有环节的食品安全。近年来,伴随“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兴起,网络订餐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得以发展,这种新兴的消费方式逐渐为中国老百姓所接受,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安徽省H县为例,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为理论基础,运用资料查阅、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方法,对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H县网络订餐行业迅猛发展,消费呈稳中有升态势,在给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便利性的同时,其自身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成为市场监管的重点与难点。主要包括:网络订餐行业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了监管存在盲区、利益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导致行业整体规范性差、现有的监管力量和技术适应不了行业的迅猛发展、法律法规滞后对违法行为的约束力较差以及全民监督氛围不强导致社会各行各业对食品安全监管参与度缺乏等问题。如果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不能得到社会各行各业的高度重视,那么所埋下的食品安全隐患在未来极有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事件,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不仅不能很好的保障广大消费群体的基本生命健康安全,还会制约当地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有序。因此,考虑到上述情况,本文将从不同的主体角度出发,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以提升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能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的要求在相应的增加,政府部门在进行监管时要突出其主体地位,并推动监管队伍专业化建设、创新监管模式和完善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要建立健全准入退出机制、与政府部门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要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积极组织建立常态化培训制度以及探索吹哨人制度;配送单位需要细化管理制度健全行业标准、全面推行食安封签使用、加强配送人员的日常监督管理。最后,消费者、新闻媒体、志愿者队伍和行业协会等其他社会监督力量也要积极参与到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的队伍中来,不断营造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和谐氛围,构建社会共治新格局,共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韩惠[7](2020)在《当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驻宁高校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我国的国家安全也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新挑战,国家安全领域也由传统安全不断向非传统安全延伸,国家安全维护工作的难度不断加深。2017年十九大报告将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2018年为了落实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要求,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从顶层设计上对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加以重视。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同时也是我国实现高速发展的重要的支撑力量,大学生的国家安全观念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繁荣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安定。当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理论指导,建立完整的、综合的国家安全理论体系,使学生树立国家安全观,提高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行为能力,对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国家安全教育顶层设计日臻完善,教育体系也日趋成熟,但是在具体的教育实施过程中,还存在教育目标有待清晰,教育方式有待改进,教育内容有待更新,教育保障有待完善等不足。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试图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角度分析其原因。其中,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驻宁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更是存在形式落后于发展需要,非传统安全教育相对于传统安全领域开展较少,对国家安全技能的培养不足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对策:一是完善国家安全教育目标,增强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提升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并规范他们的国家安全行为;二是丰富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在现有的国家安全教育内容中加入或强调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国家主权教育以及网络安全教育;三是拓宽国家安全教育途径,引导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发展;四是健全国家安全教育制度保障、师资保障和法律保障。希望通过对驻宁高校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情况的调查研究,能够在面上有助于提升我国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效果,有效引导和帮助在校大学生深化对国家安全的理解,规范自身行为,自觉参与到维护国家安全建设中来。
李胜男[8](2020)在《外事工作中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研究 ——以吉林省S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电子政务开始兴起,现已被国内外各级政府所认同。我国各级政府近年来也越来越重视电子信息技术在政务工作中的应用与推广。电子政务是指各政府部门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以确保政府工作的效率,透明度和准确性。开展电子政务可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服务成本,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塑造政府良好形象。吉林省S市在中央和省级部门的号召与指导下,不断深入发展电子政务工作,使电子政务更深入更广泛地应用到外事工作当中。但是,在电子政务迅速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由于外事工作的特殊性,在吉林省S市外事工作中,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电子信息技术水平低,缺少相关技术人员;电子信息安全网络不完善,安全域划分模糊;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管理混乱;传统政务模式仍占主导地位等问题导致吉林省S市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受到一定的威胁,电子政务在吉林省S市外事工作中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分析其原因包括思想意识不到位,信息技术受制于人,管理制度建设不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等。针对上述问题与原因,吉林省S市应加强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风险意识宣传,注重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培训。科学制定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制度内容,将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加强制度约束力。积极构建吉林省S市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人才队伍,提高电子信息技术水平,鼓励自主研发,突破技术壁垒。
郭轶舟[9](2020)在《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产业蓬勃兴起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的新动能,对社会进步与经济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互联网产业自身还存在着结构失衡、产业布局不完整、无序竞争现象严重等诸多问题,中美贸易战更突显出我国互联网产业安全问题,引发国人担忧。因此如何维护我国的互联网产业安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但迄今为止,尚未有文献对互联网产业安全进行探讨。为此本文基于产业安全理论,提出互联网产业安全的概念,尝试建立互联网产业安全理论,考察中国互联网产业的产业安全状态,通过实证分析,探明影响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的主要因素,以期在理论上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内容,在实践上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与借鉴。按照发现问题-理论准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逻辑,在具体分析过程中聚焦于“中国互联网产业存在哪些产业安全问题”、“当前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处于何种状况”和“主要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是什么”三个具体问题,通过深入分析与论证形成了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中国互联网产业目前在产业发展环境方面存在市场结构呈现寡头垄断趋势、市场绩效整体下降趋势、管理主体分散、资源供给不足、均衡产业布局加剧区域经济不平衡等安全问题;在产业竞争力方面存在缺乏配套区域专业化水平低、区域产业同构化和市场换技术政策失效等安全问题;在产业控制力方面存在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依赖外国资本、关键技术依赖国外转移和利用外资政策偏差等安全问题;在网络安全方面存在免费定价方式影响产品策略趋向恶意、模仿抄袭促生不公平竞争行为等安全问题。(2)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状态目前处于基本安全,并且在2007-2017年间其安全度呈小幅上升态势,主因是互联网产业发展环境得到大幅改善所致,但由于受到网络安全环境日趋严重、外资对技术控制导致产业控制力下降、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削弱竞争力三方面的安全威胁,因此我国互联网产业安全总体形势依然严峻。(3)影响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主要因素是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产业特征、产业要素和国内企业竞争力。其中自主创新能力对互联网产业安全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产业竞争力对自主创新能力和互联网产业安全均有正向影响;产业特征对自主创新能力和互联网产业安全均有正向影响;要素环境对自主创新能力和互联网产业安全均有正向影响;国内企业竞争力对互联网产业安全具有正向影响。(4)提升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主要措施包括:通过优化管理体制、完善支持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和坚持数字化战略扩大基础建设来改善互联网产业发展环境;通过建立完善互联网产业创新体系、提高互联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来提升互联网产业竞争力;通过建立并完善网络安全应急体系和提高网络安全技术水平来强化网络安全防范能力。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第一,建立互联网产业安全分析的理论框架,首次提出互联网安全也是产业安全重要内容的论述,认为国际垄断资本通过占据网络中心节点并利用互联网技术来主导全球各产业链延伸是引发互联网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对产业安全理论做出了有益尝试和拓展。第二,从互联网产业安全内涵实质、互联网产业特征和互联网产业要素环境的变化三个角度出发,提出互联网产业安全主要受到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产业特征、产业要素和国内企业竞争力五大因素影响,通过实证发现自主创新能力对互联网产业安全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产业竞争力对自主创新能力和互联网产业安全具有正向影响,产业特征对自主创新能力和互联网产业安全有正向影响,要素环境对自主创新能力和互联网产业安全有正向影响,国内企业竞争力对互联网产业安全具有正向影响,这为政府、监管机构及相关从业者提供借鉴与参考。第三,建立以产业发展环境评价、产业竞争力评价、产业控制力评价和网络安全环境评价为主的互联网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实证分析了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状态,得出我国互联网产业整体安全程度处于基本安全状态的结论,为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刘睿斌[10](2020)在《通信技术的网络安全性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互联网开始基本全面普及,网络信息安全性就会变得极其关键。现在是网络时代,网络不安全,国家安全肯定也将会遭受影响。因此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就自然不言而喻了。在现实中,移动互联网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并不风平浪静。银行卡账户信息被盗,个人手机电脑被病毒劫持,成为比特币挖矿机;每天各种网络信息诈骗……现如今各种网上的安全问题让人频频中招。在2016年习近平主持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上,再次重申了“十三五”规划里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重要性,并发表讲话对相关工作作了整体部署和要求。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分析侯马电子政务网的网络结构、建设方案、故障分析及处理等问题,发现移动通信技术的优势,在明确通信技术发展及发展前景的同时,指出并具体分析通信技术发展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技术不够完善、网络人为干扰因素的存在、缺乏科学的配套措施等为,尤其是其中存在的通信技术网络安全问题,然后,结合5G技术的特点及发展,以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为基础,提出如何更好地解决5G网络信息传播及相关应用安全处理问题的有效对策。本文的主要工作:1、对4G、5G通信技术网络的概念、结构与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并且具体分析了4G、5G通信技术网络的特征,进而对4G、5G通信技术对网络安全产生的影响作了剖析研究。2、采取理论分析、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定性分析等分析手段,并结合临汾侯马市电子政务网的建设方案与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案例、解决措施等,围绕移动通信技术的网络安全问题,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并得到了本文的研究结论。最终就如何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其网络安全水平,提出了相应对策,这就需要深入了解移动通信技术在网络安全技术开发和应用等方面的具体实施举措。对移动网络鉴权认证,同时重视网络与4G、5G网络的协调,并采取一定的方法,来有效加密通信数据,从而使4G、5G数据的安全性得到较好的提高。
二、网络安全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安全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综合评述 |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基层检察院 |
2.1.2 智慧政务 |
2.1.3 智慧检务 |
2.2 相关理论依据 |
2.2.1 政府流程再造理论 |
2.2.2 系统管理理论 |
2.2.3 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
2.3 智慧检务建设目标 |
2.3.1 提升司法办案质效 |
2.3.2 提升司法管理水平 |
2.3.3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
小结 |
第3章 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 |
3.1 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现状 |
3.1.1 智慧检务的发展历程 |
3.1.2 智慧办案现状 |
3.1.3 智慧管理现状 |
3.1.4 智慧服务现状 |
3.1.5 智慧支撑现状 |
3.2 枣庄市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
3.2.1 枣庄市基层检察院概况 |
3.2.2 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
3.2.3 系统平台应用不畅 |
3.2.4 运维管理和安全防护不到位 |
3.2.5 专业人才缺乏 |
小结 |
第4章 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 |
4.1 保障制度不健全 |
4.1.1 经费投入不足 |
4.1.2 考评机制不健全 |
4.1.3 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 |
4.2 缺乏统筹规划和管理 |
4.2.1 缺乏整体规划 |
4.2.2 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 |
4.3 运维管理和网络安全防护存在缺陷 |
4.3.1 运维管理和网络安全防护工作存在困难 |
4.3.2 思想观念存在误区 |
4.4 人才培训和培养力度不足 |
4.4.1 缺少专业培训 |
4.4.2 智慧检务专业人才晋升渠道狭窄 |
小结 |
第5章 国内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经验借鉴 |
5.1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经验做法 |
5.2 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经验做法 |
5.3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经验做法 |
小结 |
第6章 完善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6.1 完善智慧检务建设保障机制 |
6.1.1 完善支持保障制度 |
6.1.2 明确各方工作职责 |
6.1.3 健全考核激励制度 |
6.2 完善智慧检务建设规划建设 |
6.2.1 加强规划管理 |
6.2.2 完善内部信息沟通机制 |
6.2.3 吸引各方参与智慧检务建设 |
6.3 完善运维管理和网络安全防护水平 |
6.3.1 做好运维管理工作 |
6.3.2 强化网络信息安全防护 |
6.3.3 推动数据共享和资源整合 |
6.4 注重人员培养和素质提升 |
6.4.1 加强智慧检务人才队伍建设 |
6.4.2 强化技术培训 |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小学网络安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思路与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小学网络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
第二章 小学网络安全教育的基本情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二节 小学网络安全教育研究设计 |
第三节 小学网络安全教育的现状 |
第三章 小学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学校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二节 家庭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三节 社会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完善小学网络安全教育的方法及对策 |
第一节 完善学校网络安全教育的方法及对策 |
第二节 完善家庭网络安全教育的方法及对策 |
第三节 完善社会网络安全教育的方法及对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提升对策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2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概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5W”理论 |
2.1.2 整体性治理理论 |
2.2 相关概念 |
2.2.1 新媒体时代 |
2.2.2 网络安全 |
2.2.3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
2.3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主体和内容 |
2.3.1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主体 |
2.3.2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 |
2.4 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的类型 |
2.4.1 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
2.4.2 网络财产安全问题 |
2.4.3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
2.4.4 网络成瘾问题 |
2.4.5 网络暴力问题 |
2.5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途径和载体 |
2.5.1 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
2.5.2 与专业课程体系相结合 |
2.5.3 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 |
2.5.4 融入日常生活中 |
3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现状 |
3.1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现状调查 |
3.1.1 调查设计 |
3.1.2 调查实施 |
3.1.3 调查结果 |
3.2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
3.2.1 网络安全教育主体单一 |
3.2.2 网络安全教育没有普遍列为高校必修课程 |
3.2.3 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内容不完善 |
3.2.4 网络安全教育形式单一 |
3.2.5 网络安全教育缺乏实践性 |
3.3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网络安全教育体制不健全 |
3.3.2 网络安全教育相关立法不完善 |
3.3.3 网络安全教育思想认识不到位 |
3.3.4 网络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
3.3.5 网络安全教育机制存在缺陷 |
4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提升对策 |
4.1 政府健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制 |
4.1.1 建立政府高校社会协同机制 |
4.1.2 对网络安全教育进行引导和管理 |
4.1.3 推动网络安全立法走向完善 |
4.2 高校提高网络安全教育质量 |
4.2.1 开设相关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 |
4.2.2 创新网络安全教育形式 |
4.2.3 突出网络安全教育的重点内容和人群 |
4.2.4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
4.2.5 健全网络安全教育机制 |
4.3 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 |
4.3.1 以家庭为网络安全教育的出发点 |
4.3.2 在全社会积极宣传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
4.3.3 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实践社会活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调查问卷》 |
附录B 访谈提纲 |
致谢 |
(5)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的相关概念 |
2.1.1 网络与网络社会 |
2.1.2 道德与网络道德 |
2.1.3 失范与道德失范 |
2.1.4 道德教育和道德引导 |
2.2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指导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道德教育理论 |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思想 |
2.2.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的思想 |
2.3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
2.3.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 |
2.3.2 舆论引导理论 |
2.3.3 道德建设理论 |
2.3.4 理性行为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和特征 |
3.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调查 |
3.1.1 问卷调查设计及调查目的 |
3.1.2 问卷调查思路及问卷内容 |
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
3.2.1 大学生网络言行道德失范 |
3.2.2 大学生网络社交道德失范 |
3.2.3 大学生网络学术道德失范 |
3.2.4 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失范 |
3.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特征 |
3.3.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相对普遍性 |
3.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象隐蔽性 |
3.3.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层次性 |
3.4 本章小结 |
4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影响因素 |
4.1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
4.1.1 身心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
4.1.2 极端崇拜网络信息的心态 |
4.1.3 追逐经济利益的心态 |
4.1.4 人格特征与网络成瘾 |
4.1.5 网络法律道德意识淡薄 |
4.2 同伴关系因素 |
4.2.1 不良交往对象 |
4.2.2 不良交往内容 |
4.3 家庭因素 |
4.3.1 家庭教育的缺失 |
4.3.2 父母的负面样板效应 |
4.4 学校因素 |
4.4.1 学校重视力度不够 |
4.4.2 师资力量比较弱 |
4.4.3 教育管理缺位 |
4.5 社会环境因素 |
4.5.1 局部社会道德的失范 |
4.5.2 部分消极舆论的引导 |
4.5.3 网络信息行政部门监督管理不足 |
4.5.4 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
4.6 网络社会因素 |
4.6.1 网络社会的开放性 |
4.6.2 网络社会的多元性 |
4.6.3 网络社会的时效性 |
4.6.4 网络社会引导的规范性 |
4.6.5 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力 |
4.7 本章小结 |
5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目标和原则 |
5.1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的目标 |
5.1.1 培育理性网络行为 |
5.1.2 维护网络社会的和谐稳定 |
5.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的原则 |
5.2.1 疏导与治理并重原则 |
5.2.2 内化与外化并重原则 |
5.2.3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原则 |
5.2.4 网上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原则 |
5.2.5 科学灌输与隐性渗透相结合原则 |
5.3 本章小结 |
6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对策 |
6.1 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网络道德素质 |
6.1.1 增强自身的道德意志 |
6.1.2 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 |
6.1.3 养成自身良好的道德习惯 |
6.1.4 培养自身的网络文明素养 |
6.2 强化网络道德的家庭教育 |
6.2.1 合理引导大学生同伴交往 |
6.2.2 强化家庭网络道德教育 |
6.2.3 发挥父母的示范作用 |
6.3 加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 |
6.3.1 加强诚实守信教育 |
6.3.2 完善德育微平台建设 |
6.3.3 开设网络道德课程 |
6.3.4 更新网络道德教育形式 |
6.4 优化网络道德的社会环境 |
6.4.1 营造良好社会道德氛围 |
6.4.2 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
6.4.3 树立正确价值观取向 |
6.4.4 改变网络社会不良风气 |
6.4.5 净化网络空间 |
6.5 政府管理层面的治理举措 |
6.5.1 政府行政部门加强监督管理 |
6.5.2 立法机构健全法律法规 |
6.5.3 司法机构从严执法 |
6.5.4 网络信息机关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构建网络安全体系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6)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H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二、本文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网络订餐 |
二、食品安全 |
三、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三章 H县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
第一节 H县网络订餐行业的发展 |
一、H县网络订餐行业的发展历史 |
二、H县网络订餐行业的发展现状 |
第二节 H县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
一、监管主体 |
二、监管依据 |
三、监管方式 |
第三节 H县网络订餐行业食品安全监管的新特征 |
一、监管客体增多 |
二、监管环节复杂 |
三、监管内容虚拟 |
四、监管方式创新 |
五、监管对象动态 |
第四章 H县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本情况 |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二、访谈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H县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
一、监管过程存在盲区 |
二、网络订餐行业整体规范性较差 |
三、现有监管力量和监管技术薄弱 |
四、法律法规约束力不够 |
五、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监管缺乏参与度 |
第三节 H县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网络订餐行业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
二、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对象安全意识薄弱 |
三、行业发展迅猛监管资源未能满足实际需求 |
四、网络订餐行业法律法规滞后 |
五、多元共治的社会监督氛围尚未形成 |
第五章 加强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突出政府部门监管的主体地位 |
一、推动监管队伍专业化建设 |
二、创新监管模式 |
三、完善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 |
第二节 完善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的监管责任 |
一、建立健全准入退出机制 |
二、与政府部门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
第三节 强化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落实主体责任 |
一、牢固树立第一责任人意识 |
二、建立常态化培训制度 |
三、探索建立吹哨人制度 |
第四节 细化配送环节管理制度 |
一、健全标准促使行业自律 |
二、全面推行食安封签 |
三、加强配送人员日常管理 |
第五节 充实社会监督力量打造社会共治格局 |
一、提升消费者维权意识 |
二、打造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志愿队伍 |
三、成立网络订餐自律行业协会 |
四、多渠道加强网络订餐食品安全宣传推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H县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 B |
致谢 |
(7)当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驻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国家安全 |
2.1.2 国家安全意识 |
2.1.3 国家安全教育 |
2.2 理论依据 |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安全的理论 |
2.2.2 国家主权论 |
2.2.3 习近平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现状 |
3.1 当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取得的成就 |
3.1.1 国家顶层设计日臻完善 |
3.1.2 国家安全教育体系日趋成熟 |
3.2 当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
3.2.1 国家安全教育目标有待清晰 |
3.2.2 国家安全教育内容有待更新 |
3.2.3 国家安全教育方式有待改进 |
3.2.4 国家安全教育保障有待完善 |
3.3 驻宁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现状调查 |
3.3.1 调查问卷设计思路 |
3.3.2 调查问卷研究工具 |
3.3.3 调查问卷分析 |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4.1 社会宣传不到位 |
4.1.1 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 |
4.1.2 社会宣传有待加强 |
4.2 高校重视不够 |
4.2.1 缺乏居安思危意识 |
4.2.2 忽视非传统安全 |
4.2.3 师资力量匮乏 |
4.3 家庭引导缺失 |
4.3.1 父母认知水平有限 |
4.3.2 教育观念亟需转变 |
第五章 加强当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对策 |
5.1 完善国家安全教育目标 |
5.1.1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
5.1.2 提升维护国家安全能力 |
5.1.3 规范国家安全行为 |
5.2 丰富国家安全教育内容 |
5.2.1 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 |
5.2.2 国家主权教育 |
5.2.3 网络安全教育 |
5.3 拓宽国家安全教育途径 |
5.3.1 加强社会宣传 |
5.3.2 强化学校教育 |
5.3.3 重视家庭教育 |
5.4 健全国家安全教育保障 |
5.4.1 制度保障 |
5.4.2 师资保障 |
5.4.3 法律保障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3 调查问卷 |
致谢 |
(8)外事工作中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研究 ——以吉林省S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
(一)相关概念 |
1、电子政务 |
2、电子政务信息 |
3、信息安全 |
4、外事工作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1、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理论 |
2、其他相关理论 |
二、吉林省S市电子政务在外事工作中应用现状 |
(一)吉林省S市电子政务在外事工作应用的整体情况 |
(二)初步建立了信息化体系 |
1、门户网站的建设 |
2、边界系统 |
3、对华签证邀请系统 |
4、外部系统、内部系统与涉密系统 |
三、吉林省S市电子政务在外事工作中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与原因 |
(一)吉林省S市电子政务在外事工作中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和挑战 |
1、电子信息技术水平低,缺乏相应技术人员 |
2、电子信息网络安全域的控制和划分模糊 |
3、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管理混乱 |
4、传统政务模式仍占主导地位 |
(二)吉林省S市电子政务在外事工作中面临信息安全问题的原因 |
1、思想意识跟不上电子政务的发展 |
2、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不足 |
3、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缺少专业技术人员 |
4、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盲区 |
四、外事工作中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 |
(一)增强外事工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风险意识,转变传统政务观念 |
1、加强外事工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风险意识的宣传 |
2、注重外事工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培训 |
(二)建立健全外事工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善管理制度 |
1、科学制定外事工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制度内容 |
2、促进外事工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制度标准化 |
3、将外事工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加强约束力 |
(三)促进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相关法律和法规体系完善 |
(四)构建吉林省S市外事工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人才队伍 |
1、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人才培养体系 |
2、创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出台人才引进战略 |
3、加强对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为选拔项目提供更多的资金与资源支持 |
(五)提高电子信息技术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创新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互联网产业已是发展现代经济体系重要生力军 |
1.1.2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互联网产业安全问题凸显 |
1.1.3 产业安全理论研究滞后于互联网产业发展实践 |
1.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1 问题提出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 |
1.5 主要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产业保护论 |
2.1.2 产业控制论 |
2.1.3 产业国际竞争论 |
2.1.4 产业安全理论 |
2.2 产业安全的分类与评价体系 |
2.2.1 产业安全的分类 |
2.2.2 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2.3 互联网产业相关研究综述 |
2.3.1 网络经济和网络产业 |
2.3.2 互联网产业 |
2.3.3 互联网安全和互联网产业安全 |
2.4 文献评述 |
2.5 本章小结 |
3 互联网产业安全理论 |
3.1 互联网产业相关概念 |
3.1.1 互联网产业概念界定 |
3.1.2 互联网产业经济特征 |
3.2 对产业安全的再思考 |
3.2.1 产业安全观的形成及演变 |
3.2.2 互联网安全观的形成 |
3.3 互联网产业安全界定 |
3.3.1 互联网产业安全概念提出 |
3.3.2 互联网产业安全特点 |
3.3.3 互联网产业安全类型 |
3.4 互联网产业安全评价范式 |
3.4.1 互联网产业安全形成的系统论分析 |
3.4.2 互联网产业安全评价范式 |
3.5 本章小结 |
4 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现状分析 |
4.1 产业发展环境现状 |
4.1.1 垄断性市场结构影响可持续发展 |
4.1.2 市场绩效总体呈下降趋势 |
4.1.3 管理主体分散 |
4.1.4 资源供给不足 |
4.1.5 非均衡布局加剧区域经济不平衡 |
4.2 产业竞争力现状 |
4.2.1 缺乏配套区域专业化水平低 |
4.2.2 区域产业同构化 |
4.2.3 市场换技术政策失效 |
4.3 产业控制力现状 |
4.3.1 企业融资依赖外国资本 |
4.3.2 关键技术依赖国外转移 |
4.3.3 利用外资政策偏差 |
4.4 网络安全现状 |
4.4.1 免费定价方式影响产品策略趋向恶意 |
4.4.2 模仿抄袭促生不公平竞争行为 |
4.5 本章小结 |
5 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影响因素研究 |
5.1 产业安全影响因素一般性分析 |
5.1.1 基于外部和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
5.1.2 基于产业经济学框架的影响因素分析 |
5.2 互联网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
5.2.1 对既有研究的再思考 |
5.2.2 互联网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5.2.3 互联网产业安全影响因素模型 |
5.3 互联网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关联性分析 |
5.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3.2 模型设定与数据 |
5.3.3 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评价 |
6.1 评价方法及步骤 |
6.1.1 评价方法 |
6.1.2 评价步骤 |
6.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6.2.1 指标设计思路 |
6.2.2 指标体系建立 |
6.3 数据、权重及结果分析 |
6.3.1 数据说明 |
6.3.2 指标权重设置及计算方法 |
6.3.3 计算结果 |
6.3.4 评价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互联网产业安全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
7.1 维护互联网产业安全的国外经验 |
7.1.1 以技术竞争优势促进产业安全的美国经验 |
7.1.2 强化网络安全促进产业安全的英国经验 |
7.1.3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产业安全的德国经验 |
7.1.4 增强产业控制力促进产业安全的日本经验 |
7.2 对我国维护互联网产业安全的启示 |
7.2.1 建立保护互联网产业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
7.2.2 完善互联网监管机制强化网络安全 |
7.2.3 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缩小数字鸿沟 |
7.3 本章小结 |
8 提升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的对策建议 |
8.1 改善互联网产业发展环境 |
8.1.1 优化管理体制 |
8.1.2 完善支持互联网业发展的资本市场 |
8.1.3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
8.1.4 坚持数字化战略扩大基础建设 |
8.2 提升互联网产业竞争力 |
8.2.1 建立并完善互联网产业创新体系 |
8.2.2 提高互联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
8.2.3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
8.3 强化网络安全防范能力 |
8.3.1 建立并完善网络安全应急体系 |
8.3.2 提高网络安全技术水平 |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通信技术的网络安全性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3 通信网络安全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综述 |
1.3.1 通信网络安全国外研究与发展现状综述 |
1.3.2 通信网络安全国内研究与发展现状综述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4G、5G通信技术网络的概念、结构与关键技术 |
2.1 4G通信技术网络的概念 |
2.2 4G通信技术的特点 |
2.2.1 通信速度更快 |
2.2.2 网络频谱更宽 |
2.3 4G通信技术网络的结构 |
2.4 4G通信技术网络的关键技术 |
2.4.1 OFDM技术 |
2.4.2 MIMO技术 |
2.4.3 SA技术 |
2.4.4 SDR技术 |
2.4.5 基于IP的核心网 |
2.5 5G网络安全技术 |
2.5.1 空口物理层安全 |
2.5.2 轻量级加密 |
2.5.3 网络切片安全 |
2.5.4 区块链技术 |
第三章 基于侯马政务网的安全问题分析 |
3.1 侯马政务网整体网络结构及建设方案 |
3.1.1 连接方式 |
3.1.2 院外局委办建设方案 |
3.1.3 政府大院建设方案 |
3.1.4 侯马政务外网安全运维管理中心建设方案 |
3.1.5 互联网出口建设方案 |
3.2 侯马政务网相关网络资源规划 |
3.2.1 IP地址的规划原则 |
3.2.2 对于设备Loopback地址的分配 |
3.2.3 设备间链路地址的分配 |
3.2.4 CE设备网管地址 |
3.3 侯马政务网故障分析及处理方案 |
3.3.1 侯马开发区管委会政务网组网结构 |
3.3.2 侯马开发区管委会政务网故障分析 |
3.3.3 侯马开发区管委会政务网故障解决方案 |
第四章 基于侯马政务网发现的网络安全及对策 |
4.1 基于侯马政务网发现的网络问题 |
4.1.1 网络中的隐患 |
4.1.2 终端中的隐患 |
4.2 网络安全提升对策 |
4.2.1 优化配置机制 |
4.2.2 对移动网络鉴权认证 |
4.2.3 增强网络协调性 |
4.2.4 对通信数据进行加密 |
第五章 5G通信安全发展现状与趋势 |
5.1 5G通信技术网络的特征 |
5.2 5G网络安全发展现状 |
5.3 5G网络安全发展趋势 |
第六章 研究总结及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A |
附录 B |
四、网络安全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周盼盼. 长春理工大学, 2021
- [2]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D]. 李琳.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3]“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小学网络安全教育研究[D]. 夏东.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4]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提升对策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D]. 于丰源.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5]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D]. 李国庆.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6]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H县为例[D]. 吴旭冉.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7]当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驻宁高校为例[D]. 韩惠.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8]外事工作中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研究 ——以吉林省S市为例[D]. 李胜男. 吉林大学, 2020(04)
- [9]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问题研究[D]. 郭轶舟.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10]通信技术的网络安全性问题及对策研究[D]. 刘睿斌.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