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m~3/时空分离装置的电气安装及其改进、使用和维护

150m~3/时空分离装置的电气安装及其改进、使用和维护

一、150米~3/时空分设备的电气装置及其改进、使用和维修(论文文献综述)

西安交通大学制冷教研室讲编写组[1](1971)在《空分原理讲座 第二讲 空分设备和机器》文中研究指明空气的组成中,有少量的水蒸汽、二氧化碳、乙炔和碳氢化合物等气体。它们在低温条件下从空气中析出,积聚在空分装置的一定区域内,堵塞设备,甚至引起爆炸,影响操作和安全。为了提高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设置专门的净化设备,净除空气中少量的水蒸汽、二氧化碳、乙炔等有害气体。

张德祥[2](1978)在《11-800型空分设备电气装置简介》文中研究表明11-800型空分设备是我厂的老产品。近几年来,虽然对它的部分电气装置进行了一些改进,但总的来说,它的电气装置与KFS-860-I型制氧机基本一样。由于现在使用11-800型空分设备的单位比较多,因此在这里将这种空分设备电气装置中与KFS-860-I型不同之处。作一个简单介绍,以供参考。

张德祥[3](1977)在《150米3/时空分设备的电气装置及其改进、使用和维修》文中研究指明150米3/时制氧机是我厂的老产品。近几年来,为了便于准确操作和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对电气装置实行了很大的改进。为便于兄弟单位参考,现将改进情况及使用和维修中的一些问题,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南京化工研究院[4](1977)在《国外合成氨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概述1.生产能力、产量、需要量和用途近十多年来国外合成氨工业迅速发展,其原因是合成氨用途更广,同时合成氨的原料来源扩大,工艺不断改革,特别是从六十年代以来建成许多大型单系列合成氨装置并广泛地采

朱志劼[5](2008)在《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热力系统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将气化炉气化出来的合成气体经过净化后送入燃气轮机中做功,燃气轮机的排气余热送入蒸汽系统产生出力,由此而产生电能。它是把先进的洁净煤技术和联合循环相结合而成的先进能源动力系统,效率高并且环保性能出色,现在已完成商业示范阶段。它将满足未来电厂的低排放、低成本以及效率高、可用性好的要求。因此,对IGCC系统尤其是热力系统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当前能源环境所面临的问题,研究了国外和国内IGCC的发展历程,指出IGCC在能源、资源、环境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上的优势。剖析了IGCC系统的重要构成部件的基本原理、它们对整个系统的影响以及IGCC系统对它们的要求,为IGCC热力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奠定基础。以IGCC热力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研究,分析了IGCC燃气轮机的变工况特点,建立了IGCC系统热力性能燃气侧、蒸汽侧以及综合优化数学模型,选择了合适的IGCC方案,指出了影响系统的热力性能的重要参数。以最优化方法为理论工具,提出了优化IGCC热力性能的基本思路,结合MATLAB计算软件,提出了解决IGCC热力性能优化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编写了相关的优化计算程序,揭示了系统性能变化规律,给出了优化方案。以上研究工作为IGCC电站方案的设计和优化、分系统工艺选择、设备选型及电站调试运行积累数据,提供重要参考资料;对相关设备的研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方伟[6](2003)在《超临界合成甲醇新工艺(中试)》文中提出本文简单介绍了甲醇的工业和市场情况,并将现有工业化生产甲醇的工艺与国内外正在开发的新型合成甲醇工艺进行了比较。超临界相合成甲醇新工艺通过在反应过程中引入超临界流体,从根本上解决了床层传热问题与热力学平衡限制问题,实现了反应分离一体化,并使合成气单程转化率达到90%以上。 在模试基础上进行了中试放大试验,催化剂采用丹麦Topsoe生产的MK101催化剂,进行了含氮合成气、重整合成气为原料气的中试试验。考察了原料气空速、溶剂流量对CO转化率、甲醇时空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廉价合成气为原料气,在反应总压8.5MPa,反应温度220℃,溶剂流量301/h条件下,原料气空速在4000h-1时,甲醇时空产率0.487g/g.h。以重整合成气为原料气在反应总压8.5MPa,反应温度220℃,原料气空速3000h-1,溶剂流量为301/h的条件下,反应结果最好,CO转化率在90%以上、甲醇时空产率0.55g/g.h以上。

韦菲[7](2009)在《基于GO法的柴油机机旁控制系统可靠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船用柴油机正朝着节能和环保的方向发展,应用电子控制技术已经成为柴油机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必然趋势。柴油机电控系统相当于柴油机的“大脑”,它直接控制着柴油机的运转。如果电控系统出现问题则可能会使舰船的整个动力系统崩溃,甚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等重大事故。因此,对船用柴油机电控系统的可靠性要求较高。本文针对L21/31柴油机机旁控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进行了研究。L21/31柴油机用机旁控制系统是针对MAN B&W公司L21/31柴油机设计的,由监控系统和安全系统两部分组成,主要实现柴油机的控制、监测、保护及报警等功能。首先,本文根据系统可靠性指标,应用AGREE法对机旁控制系统内的各个模块进行了可靠性指标分配,确定监控系统的核心模块-基础模块的可靠性是整个工作的重点。其次,结合机旁控制系统的功能要求,对基础模块的设计原理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它以S12XDP512占片为核心,以及电源电路、单片机外围电路、通讯电路、转速测量电路、开关量控制及模拟信号调理等,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了电磁兼容、冗余及降额等可靠性改计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系统可靠性。再次,论述GO法基本概念,分析了闭环可修系统GO法原理,推导了闭环可修系统中的GO法定量计算公式,设计了基于GO法的可靠性分析软件。最后,本文根据基础模块中各部分电路,建立了GO法模型,应用闭环可修系统GO法对基础模块硬件电路进行了可靠性预计,分析结果表明,基础模块硬件设计的可靠性可以满足可靠性指标要求。

陈文涛[8](2013)在《某雷达性能评估与系统优化控制的研究与建模》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电子工业技术的发展使雷达的功能急速提升,也使以前的很多设想甚至梦想成为现实,而最终用户需求的不断增加也使雷达的功能不断扩增,最终结果导致一个雷达系统特别是大型雷达系统的控制十分复杂。因此,需要通过对大型雷达复杂电子系统的性能评估、优化及智能控制使之能够在各种情况下发挥其最大效能。本文将高频地波雷达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高频地波雷达的特点和探测目标类型进行系统建模仿真。为后续系统优化控制、评估系统性能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模型。根据高频地波雷达工作原理和特点,综合考虑雷达参数、地波传播特性、海态、噪声干扰、海杂波干扰、目标特性、RCS等因素对高频雷达系统性能的影响,建立了简单和复杂两套高频地波雷达仿真模型。模糊控制是基于模糊判决的智能控制方法,适用于复杂、非线性、时变的大型系统,但大多数模糊控制方法需要大量的实验经验和专家知识。本文考虑不同模糊控制方法在高频地波雷达系统中的可行性,将遗传算法和粒子群优化算法等方法与模糊控制结合实现对雷达系统的优化控制,并利用模糊前馈控制器实现了系统解耦合。根据高频地波雷达工作原理和特点,采用模块分析法,将雷达的硬件设备、探测能力和探测精度三个指标模块化处理,利用输入或设定的各性能指标的相对权重计算雷达系统的实际性能,对雷达的优化控制进行性能评判,为下次优化控制提供指导参数。利用MATLAB软件设计了高频地波雷达系统和基于模糊控制的优化控制器,在MATLAB中建立了高频地波雷达系统、各种模糊控制器、输入输出参数和性能评估的用户界面(GUI)。通过仿真证明和比较了各模糊控制器的性能,实现了雷达系统的性能评估和优化控制。

苏丹[9](2007)在《OLAM技术在变压器状态评估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联机分析处理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均是决策支持的重要技术,两者在决策分析过程中功能互补。OLAM技术是这两种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兼有联机分析处理技术的多维分析的在线性、灵活性和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处理的深入性,是数据仓库应用工具未来发展的方向。变压器状态评估需要综合利用变压器状态信息,这些信息数据量巨大、数据间关系复杂,鉴于用户很难从海量数据中推断变压器的状态及状态演变趋势,所以建立一个面向变压器状态评估的决策支持系统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对OLAM技术在变压器状态评估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提出基于变压器状态数据的OLAM系统的理论框架,并初步实践该系统。

二、150米~3/时空分设备的电气装置及其改进、使用和维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50米~3/时空分设备的电气装置及其改进、使用和维修(论文提纲范文)

(5)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热力系统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能源、电力工业概况及IGCC产生的时代背景
        1.1.1.1 世界能源消费概述
        1.1.1.2 世界电力工业发展概述
        1.1.1.3 我国的煤电工业现状与问题
        1.1.1.4 IGCC技术的应运而生
        1.1.2 概念
        1.1.2.1 IGCC典型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原理
        1.1.2.2 CCS技术及IGHAT
        1.1.3 IGCC的关键设备
        1.1.3.1 气化和空分
        1.1.3.2 燃气轮机
        1.1.3.3 煤气净化
        1.1.3.4 余热锅炉、汽轮机
        1.1.3.5 IGCC控制系统
        1.1.4 IGCC系统的性能特征
        1.1.5 IGCC的优势
        1.1.6 与其他燃煤发电技术的比较
        1.1.6.1 性能对比
        1.1.6.2 环境保护对比
        1.1.6.3 经济性对比
        1.1.7 IGCC的应用前途
    1.2 前人在IGCC系统研究方面的工作成果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思路
        1.3.2 意义
第二章 IGCC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
    2.1 IGCC在国外的发展
    2.2 IGCC在中国的发展
        2.2.1 我国的IGCC进展概述
        2.2.2 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在IGCC方面做的工作
        2.2.3 我国已具备研发IGCC的基本条件
    2.3 IGCC技术发展的趋势分析
        2.3.1 目标
        2.3.2 先进的关键技术
        2.3.3 新的热力循环
        2.3.4 全新概念的新一代能源动力系统
第三章 IGCC热力系统优化分析的理论基础
    3.1 总系统概述
    3.2 煤气化系统
        3.2.1 煤的气化基本原理
        3.2.2 气化炉的技术特性指标
        3.2.3 煤气化工艺的分类
        3.2.4 煤气化技术发展概述
        3.2.5 各种煤气化技术简介
        3.2.5.1 固定床气化炉
        3.2.5.2 流化床气化炉
        3.2.5.3 气流床气化炉
        3.2.5.4 日本用于IGCC的吹空气气化炉
        3.2.5.5 KBR气化炉
        3.2.6 IGCC中的气化技术
        3.2.7 气化系统对IGCC电站系统的影响
    3.3 空分工艺及系统
        3.3.1 空气分离的几种主要技术
        3.3.1.1 深冷空气分离技术
        3.3.1.2 变压吸附法
        3.3.1.3 膜分离法
        3.3.2 IGCC系统对空分系统的要求
        3.3.3 ASU与IGCC结合的方式及其影响
    3.4 净化系统
        3.4.1 IGCC系统对煤气化系统的要求
        3.4.2 常温煤气净化工艺
        3.4.2.1 常温煤气除尘
        3.4.2.2 IGCC常温煤气脱硫
        3.4.3 IGCC高温干法粗煤气净化
    3.5 IGCC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系统
        3.5.1 IGCC的燃气轮机系统
        3.5.1.1 燃气轮机结构及性能介绍
        3.5.1.2 发电用燃气轮机产品概述
        3.5.1.3 IGCC燃气轮机系统的特点
        3.5.1.4 IGCC对燃气轮机的要求及改造问题
        3.5.1.5 IGCC的功率折算问题
        3.5.2 IGCC的蒸汽系统
        3.5.2.1 余热锅炉
        3.5.2.2 汽轮机
第四章 IGCC热力系统优化分析的思路及方法
    4.1 本章概述
    4.2 优化分析的方法和思路
        4.2.1 优化方法的发展及其工程应用
        4.2.2 优化分析的内容和思路
        4.2.3 优化模型的数学表达式
        4.2.4 设计变量的选取
        4.2.5 优化模型的求解
        4.2.6 MATLAB软件平台
        4.2.7 优化问题的MATLAB实现
        4.2.7.1 MATLAB建模注意事项
        4.2.7.2 MATLAB优化求解步骤
    4.3 IGCC燃气轮机热力系统优化思路及步骤
        4.3.1 选型基本原则
        4.3.2 IGCC系统中燃气轮机的运行工况点分析
        4.3.3 燃气轮机热力系统单元模型
        4.3.3.1 压气机的变工况特性
        4.3.3.2 透平的变工况特性
        4.3.3.3 燃烧室的热平衡模型
        4.3.4 IGCC联合循环燃气轮机热力系统模型
        4.3.5 燃气轮机系统热力性能优化模型
    4.4 IGCC蒸汽系统的优化思路和方法
        4.4.1 蒸汽系统优化设计原则
        4.4.1.1 HRSG设计的一般要求
        4.4.1.2 汽轮机设计的一般要求
        4.4.1.3 汽缸及排汽形式
        4.4.1.4 联合循环机组的轴系配置
        4.4.1.5 IGCC蒸汽系统变工况时,按滑压方式设计
        4.4.1.6 旁通烟道
        4.4.2 优化蒸汽系统所要考虑的问题
        4.4.3 蒸汽流程的选择
        4.4.3.1 蒸汽循环类型的优化选择
        4.4.3.2 余热锅炉再热系统的选择
        4.4.4 蒸汽系统热力参数的合理优化选择
        4.4.5 蒸汽系统的能量平衡关系
        4.4.6 蒸汽系统数学模型
        4.4.6.1 汽轮机的热工模型
        4.4.6.2 IGCC汽水系统热平衡模型
        4.4.7 蒸汽系统的性能优化模型
    4.5 IGCC系统整体热力性能优化思路和方法
    4.6 小结
第五章 IGCC实例系统确定及优化分析
    5.1 实例方案系统的选定
        5.1.1 IGCC系统容量确定
        5.1.2 煤气化及煤气净化系统的确定
        5.1.3 空分系统
        5.1.4 燃气轮机的选型及其确定
        5.1.4.1 GE和Siemens的IGCC经验
        5.1.4.2 PG9351FA型燃气轮机
        5.1.5 余热锅炉和汽轮机系统及其参数
        5.1.6 实例系统流程
    5.2 IGCC气化炉热力性能计算
        5.2.1 气化炉氧气量的计算
        5.2.2 气化效率的计算
    5.3 IGCC燃气轮机变工况计算
        5.3.1 常规PG9351FA机组的估算
        5.3.1.1 天然气的计算
        5.3.1.2 烧天然气时机组性能核算
        5.3.2 IGCC燃气轮机基本负荷估算(Shell煤气)
        5.3.2.1 合成煤气参数计算
        5.3.2.2 透平变工况计算
    5.4 IGCC燃气轮机子系统优化计算
        5.4.1 热力性能优化计算模型
        5.4.2 系统优化计算程序编写
        5.4.2.1 优化程序
        5.4.2.2 计算核对程序
        5.4.3 优化计算结果
        5.4.4 优化结果分析
    5.5 IGCC蒸汽系统热力优化计算
        5.5.1 计算的原始数据
        5.5.1.1 IGCC中燃气轮机基准方案
        5.5.1.2 热力性能计算的主要相关数据
        5.5.2 水和水蒸汽热力性质计算
        5.5.3 IGCC蒸汽系统的优化计算程序
        5.5.4 优化计算结果
        5.5.5 蒸汽系统优化结果分析
    5.6 IGCC联合循环系统总体优化
        5.6.1 总体优化目标函数
        5.6.2 优化计算程序
        5.6.3 计算结果
        5.6.4 结果分析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思考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文章

(6)超临界合成甲醇新工艺(中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内外发展概况
        一 甲醇生产工艺(按压力等级分)
        二 工艺技术进展
        1 液相合成甲醇工艺
        (1) 浆态床法合成甲醇技术
        (2) 滴流床技术
        2 低压气相法合成甲醇工艺
        (1) 英国ICI工艺
        (2) 德国Lurgi工艺
        (3) 日本三菱瓦斯公司(MGC和MGCC/MHI)工艺
        (4) Linde工艺
        (5) 丹麦Topsoe工艺
        (6) 日本东京工程公司TEC新型反应器
        (7) GSSTFR(气-固-固滴流流动反应器)
        (8) RSIPR(级间产品脱除反应器)
        (9) 气--液相并存式反应器
        (10) KVAERNER/BP工艺
        (11) LCM工艺和改进LCM工艺
        3 Twente大学工艺
        4 Starchem/ABB Lummus甲醇工艺
        5 利用废塑料合成甲醇工艺
        6 甲烷直接氧化工艺
        7 甲烷生物催化氧化工艺
        8 二氧化碳加氢工艺
        9 超临界相工艺
    第二节 反应机理
        一 合成气合成甲醇机理
        二 超临界相甲醇合成反应机理
第二章 试验部分
    第一节 原料及化学品
        一 原料气
        二 催化剂
    第二节 试验装置
    第三节 流程说明
    第四节 工艺参数与操作条件
    第五节 装置吹扫方案
        一 吹扫目的
        二 吹扫原则
        三 吹扫步骤
    第六节 装置试压方案
        一 试压目的
        二 试压原则
        三 试压步骤
    第七节 动设备操作规程
        一 合成气压缩机
        二 水计量泵
        三 溶剂循环泵
    第八节 装置空运方案
    第九节 装添催化剂
    第十节 反应系统置换方案
    第十一节 装置开工方案
        一 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二 装置开工步骤
    第十二节 装置停车方案
        一 停车前的准备工作
        二 停车步骤
    第十三节 安全措施
    第十四节 紧急事故处理
        一 停电
        二 停冷却水
        三 停氢气
        四 停合成气
        五 停溶剂
        六 停蒸馏水
        七 停仪表风
    第十五节 环保指标与三废处理
    第十六节 样品分析
第三章 试验结果与讨论
    第一节 含氮合成气为原料的甲醇合成试验
        一 原料气空速对CO转化率及时空产率的影响
        二 溶剂量对CO转化率及时空产率的影响
        三 溶剂对反应温度的影响
    第二节 以重整合成气为原料的甲醇合成试验
        一 空速对CO、CO_2转化率及甲醇时空产率的影响
        二 溶剂量对CO、CO_2转化率及甲醇时空产率的影响
        三 两段法合成甲醇研究
    第三节 经济评估
结论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7)基于GO法的柴油机机旁控制系统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可靠性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1.3 可靠性研究内容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机旁控制系统可靠性分析
    2.1 引言
    2.2 L21/31柴油机机旁控制系统简介
    2.3 可靠性设计原理
        2.3.1 可靠性基本概念
        2.3.2 可靠性模型
        2.3.3 机旁控制系统可靠性等效模型
    2.4 可靠性指标分配以及AGREE法
    2.5 应用AGREE法对柴油机旁控制系统可靠性指标分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础模块硬件介绍
    3.1 引言
    3.2 功能要求
        3.2.1 数据监测
        3.2.2 控制
        3.2.3 故障诊断
        3.2.4 通讯
        3.2.5 状态设置
    3.3 总体方案介绍
        3.3.1 基础模块硬件原理图
        3.3.2 单片机的选型依据
    3.4 基础模块硬件介绍
        3.4.1 电源电路
        3.4.2 单片机配置电路
        3.4.3 通讯电路
        3.4.4 转速测量电路
        3.4.5 开关量控制电路
        3.4.6 模拟信号调理电路
    3.5 可靠性设计措施
        3.5.1 电磁兼容性设计
        3.5.2 冗余设计
        3.5.3 降额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GO法原理及其可靠性分析软件设计
    4.1 引言
    4.2 GO法的基本概念
        4.2.1 基本操作符
        4.2.2 GO法的分析过程
        4.2.3 有共有信号的状态概率算法
    4.3 GO法实例分析
        4.3.1 系统的描述
        4.3.2 系统的GO图
        4.3.3 输入数据
        4.3.4 两路供水系统GO运算
    4.4 闭环可修系统的GO法原理
        4.4.1 可修系统的可靠性特征量及操作符计算公式
    4.5 GO法可靠性分析软件的设计
        4.5.1 软件功能及逻辑结构设计
        4.5.2 操作符设计
        4.5.3 子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5.4 应用可靠性分析软件对电源开关系统的分析计算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础模块可靠性分析
    5.1 引言
    5.2 基础模块的可靠性分配
        5.2.1 基础模块的可靠性分配
        5.2.2 基础模块可靠性分配结果
        5.2.3 基础模块的元器件选型
    5.3 基础模块的GO法可靠性预计
        5.3.1 电源模块电路的可靠性预计
        5.3.2 单片机及外围配置模块可靠性预计
        5.3.3 通讯模块可靠性预计
        5.3.4 开关量模块预计
        5.3.5 转速测量模块预计
        5.3.6 模拟信号调理模块预计
    5.4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A

(8)某雷达性能评估与系统优化控制的研究与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高频地波雷达的研究现状
        1.2.2 高频地波雷达系统性能评估
        1.2.3 高频地波雷达优化控制
    1.3 文章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2章 高频地波雷达仿真系统
    2.1 引言
    2.2 高频地波雷达目标回波功率
    2.3 环境噪声模型
    2.4 海杂波模型
    2.5 回波信噪比模型
    2.6 高频雷达波形模型
        2.6.1 高频雷达波形设计
        2.6.2 波形验证结果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频地波雷达系统性能评估
    3.1 引言
    3.2 雷达硬件的组成
        3.2.1 高频地波雷达系统模型
        3.2.2 发射天馈
        3.2.3 接收天馈
        3.2.4 接收机
        3.2.5 信号处理机
        3.2.6 显控终端
        3.2.7 雷达系统
    3.3 硬件(MTBF和MTBCF)性能评估
        3.3.1 串联模型
        3.3.2 并联模型
        3.3.3 混合模型
        3.3.4 m选n模型
    3.4 探测能力评估
    3.5 探测精度评估
    3.6 系统性能评估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频地波雷达优化控制
    4.1 引言
    4.2 模糊控制
        4.2.1 模糊控制工作原理及设计
        4.2.2 高频地波雷达系统的常规模糊控制
        4.2.3 基于调节模糊控制规则的模糊控制器
        4.2.4 自调整因子的模糊控制器
        4.2.5 自学习模糊控制器
        4.2.6 模糊滑模控制器
    4.3 基于神经网络的模糊控制
    4.4 高精度模糊控制算法
        4.4.1 弹性变论域模糊控制算法
        4.4.2 补偿模糊量化误差的模糊控制
        4.4.3 微偏差论域放大模糊控制
    4.5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控制
        4.5.1 遗传算法原理
        4.5.2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控制算法的实现
    4.6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模糊控制
        4.6.1 基本粒子群优化算法原理
        4.6.2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模糊控制算法的实现
        4.6.3 基于粒子群改进算法的模糊控制算法
        4.6.4 基于粒子群及改进算法的模糊控制算法的性能比较
    4.7 基于实际情况的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模糊控制
    4.8 模糊控制算法性能比较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频地波雷达系统优化控制界面
    5.1 引言
    5.2 模糊解耦合
    5.3 高频地波雷达系统优化软件设计
        5.3.1 系统控制综合模块
        5.3.2 系统性能评估模块
    5.4 高频地波雷达系统优化GUI控制界面
        5.4.1 总控制台界面
        5.4.2 仿真环境参数设置界面
        5.4.3 控制参数设置
        5.4.4 波形显示界面
        5.4.5 控制曲线显示界面
        5.4.6 可靠度计算设置界面
        5.4.7 权值系数设置界面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OLAM技术在变压器状态评估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变压器状态评估背景知识
        1.2.2 变压器故障诊断及应用智能技术的现状
        1.2.3 变压器故障预测及应用智能技术现状
        1.2.4 OLAM 技术的研究现状
        1.2.5 OLAM 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现状
    1.3 本文的工作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OLAM 技术
    2.1 OLAM 技术的概念
    2.2 OLAM 技术的发展及相关学科
        2.2.1 OLAM 技术的发展
        2.2.2 OLAM 技术的相关学科
    2.3 数据仓库技术
        2.3.1 数据仓库与数据库的比较
        2.3.2 数据仓库的概念及特征
        2.3.3 数据仓库体系结构
        2.3.4 数据仓库中的数据
        2.3.5 OLAM 中的数据仓库技术
    2.4 联机分析处理技术
        2.4.1 联机分析处理技术的概念与特点
        2.4.2 联机分析处理核心技术——数据立方体
    2.5 数据挖掘技术
        2.5.1 数据挖掘的概念
        2.5.2 数据挖掘的分类
    2.6 小结
第三章 OLAM 系统设计
    3.1 OLAM 系统的建设目的
    3.2 OLAM 系统的基本特性
    3.3 OLAM 体系结构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算法
    4.1 关联规则的基本概念
        4.1.1 关联规则定义
        4.1.2 支持度和置信度
    4.2 关联规则的经典挖掘算法
    4.3 改进的Apriori 算法
        4.3.1 Apriori 算法的性能瓶颈
        4.3.2 FP_Growth 算法描述
        4.3.3 FP_Growth 算法的一个实例
    4.4 小结
第五章 变压器状态评估OLAM 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5.1 基于三层C/S 的OLAM 体系结构
    5.2 变压器状态数据建模
        5.2.1 变电设备检修维护
        5.2.2 数据建模
        5.2.3 元数据
    5.3 变压器状态数据OLAM 系统的数据分析功能
        5.3.1 海量数据的查询
        5.3.2 多维数据集钻取卷取
        5.3.3 多维数据集切片切块
        5.3.4 多维数据集旋转
    5.4 变压器状态数据OLAM 系统的数据挖掘功能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详细摘要

四、150米~3/时空分设备的电气装置及其改进、使用和维修(论文参考文献)

  • [1]空分原理讲座 第二讲 空分设备和机器[J]. 西安交通大学制冷教研室讲编写组. 深冷简报, 1971(04)
  • [2]11-800型空分设备电气装置简介[J]. 张德祥. 深冷技术, 1978(05)
  • [3]150米3/时空分设备的电气装置及其改进、使用和维修[J]. 张德祥. 深冷技术, 1977(S1)
  • [4]国外合成氨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J]. 南京化工研究院. 化肥工业, 1977(06)
  • [5]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热力系统的优化研究[D]. 朱志劼. 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 2008(01)
  • [6]超临界合成甲醇新工艺(中试)[D]. 李方伟. 大庆石油学院, 2003(04)
  • [7]基于GO法的柴油机机旁控制系统可靠性分析[D]. 韦菲.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S1)
  • [8]某雷达性能评估与系统优化控制的研究与建模[D]. 陈文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3)
  • [9]OLAM技术在变压器状态评估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苏丹.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7(01)

标签:;  ;  

150m~3/时空分离装置的电气安装及其改进、使用和维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