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00吨固定式平炉去磷的操作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徐悦梅[1](2017)在《炼钢厂净循环冷却水系统给水泵站的建模与优化》文中指出在给水泵站的相关优化研究中,配置和运行优化是泵站设计和管理中两个最重要的课题,两者密切相关,互为制约。配置是根据泵站供水对象的需水情况来确定水泵的型号和数量,而运行则是在已选泵的基础上通过对水泵合理的运行控制来满足泵站供水对象的实际需水要求。在保证流量的前提下,泵站水泵选型是否合理,不但影响硬件投资,而且更影响运行效率。在本文中同时考虑泵站的配置和在各个工况下的运行调度,给出泵站的设计方案,以实现包含泵站投资及运行的年耗费最小。本文首先分析了炼钢厂净循环水系统的冷却设备的可能工况,在工况确定的基础上,以节能为目的,通过分析泵站优化设计的决策变量,建立设计优化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最终形成炼钢厂净循环冷却水系统给水泵站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炼钢厂净循环冷却水系统给水泵站优化设计问题是一般非线性整数规划问题。炼钢厂净循环冷却水给水泵站的优化设计问题实质上是确定满足条件且年耗费最小的泵的组合方案,鉴于禁忌搜索算法在组合问题的优化方面有概念简单、全局最优的搜索能力强、实用性强的优点,所以采用禁忌搜索算法来进行求解该优化问题。但在求解禁忌搜索算法邻域解集的部分发现,该问题中若通过给出一组维数与统计的水泵类型的数量相同的随机数序列,则很难快速得到基本的满足约束条件的解集,所以对邻域解集的确定部分进行改进,通过给定一组0-1序列来首先筛选满足扬程等约束的泵的种类,然后用分支定界法求解序列中选择的泵的台数及组合方案来确定邻域解。在上述理论分析基础上,借助计算机手段对算法进行仿真验证,在假设工况的前提下给出泵站的整体设计方案及各个工况下的运行调度方案。进一步对该模型进行分析,由于不同的生产计划及钢厂的生产规模会有不同的工况比重,改变工况的比重对相应的设计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可知,工况的比重也会对方案的设计产生影响,因此将工况比重的变化考虑到设计方案中来给出具体的整合方案,使得泵站的设计更加准确,在实际运行中也更加高效。
王兴[2](2017)在《100t转炉氧枪工艺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氧枪是炼钢环节中极关键的供氧装备,氧枪能把氧气通过强压喷进熔池中,达到提高温度、除碳及去杂反应。喷头是氧枪关键的构成部分,调整喷头各项参数将会直接影响氧枪的技术指标与使用情况。本论文针对某钢厂在转炉冶炼中有冶炼周期长、供氧能力弱、氧气消耗大、喷头可使用期限较低、生产每吨钢消耗氧量过大、钢铁料消耗高、除磷效果不佳并且存在喷溅现象等问题,对氧枪进行分析,得出氧枪喷头参数不合理和转炉部分操作参数不当是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对原氧枪喷头参数和介质参数进行优化研究,通过取400炉原氧枪和优化后的氧枪转炉冶炼的吹氧时间和吨钢耗氧量以及(FeO)和碱度的数据分析,确定该吨位对于供氧流量为21000 Nm3/h是最优的,使该转炉实现供氧时间缩短了100.8 S,氧的消耗量减少了1.81 m3/t,初渣形成的时间提前1.1分钟,过程化渣效果好,终点磷控制能力增强,喷溅次数明显降低,减少了钢铁料消耗,同时炉衬侵蚀速度得到很大改善,氧枪使用寿命提高,促进了经济技术指标的提升和生产成本的降低,年创效580.27万元。
王龙[3](2013)在《论近现代英国钢铁生产技术的发展》文中研究表明英国是历史上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率先完成工业化的国家,钢铁工业在英国迈向工业化的道路上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末是英国钢铁工业发展兴盛的历史时期,也是英国钢铁生产技术实现飞跃的时期。正是在生产技术的推动下,钢铁工业成为英国工业的支柱产业,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打下坚实基础。本文从技术的角度入手,论述近代英国钢铁生产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凸显技术进步对英国钢铁工业所起的重要作用。其中,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技术变革是论述的重点。通过对这段时期英国钢铁生产技术发展脉络的梳理,使我们对近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有更为明晰的认识,进而从侧面反映出近代英国崛起与钢铁工业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了近代英国制铁技术的发展过程。十八世纪以前,英国制铁技术逐步发展为间接法。随着能源危机的产生,英国钢铁工业逐步由木炭向煤过渡,十八世纪英国制铁技术的变革加速完成了这一过程。十九、二十世纪英国制铁技术的稳步发展使英国生铁产量大幅提高的同时,原料和燃料的消耗大幅下降。第二章通过对近代不同时期英国炼钢技术的发展历程的论述,全面展示了英国炼钢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钢作为比铁更为优质的物质原料,其生产难度远高于铁。限于炼钢技术的缓慢发展,钢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十九世纪中叶,随着英国炼钢技术的突破,钢得以大规模生产。到二十世纪,随着技术的发展,炼钢技术也出现一些新趋势。第三章通过对工业革命、战争、产区分布和企业的组织管理这四个方面来探讨它们与英国钢铁生产技术的辩证关系,从而直接说明钢铁生产技术的进步对英国的发展和崛起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总结近代英国钢铁生产技术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特点。最后在结语中总结英国钢铁生产技术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现状,论述英国钢铁生产技术发展历程对我国的启示。
王振国[4](2010)在《钢铁企业安全技术监督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钢铁行业发展迅速,但钢铁行业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安全生产事故频繁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控制事故的发生,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政府监督部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依法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技术监督作为政府监督检查的一种方式,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对于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的物质条件发挥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由于工艺、设备系统落后,安全防护不充分,劳动保护措施不足等原因导致的安全生产事故占到了相当的比例,这说明钢铁企业技术监督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本文系统的总结了安全技术监督相关理论体系,包括安全技术监督的意义、安全技术监督应遵循的原则、安全技术监督所采用的方法、安全技术监督的方式和安全技术监督的流程;介绍了钢铁生产中炼铁、炼钢、铸造和轧钢四大主要工艺过程,并对各工艺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主要安全生产事故类型和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以此提出了系统的钢铁生产安全技术监督体系,尤其是安全技术监督的内容体系,这对我国钢铁生产安全技术监督体系化和科学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基于钢铁生产工艺的复杂性和现有安全技术监督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安全技术监督人员构成、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和安全技术监督逻辑三方面提出了改进钢铁生产安全技术监督的建议。
佘健[5](2007)在《改性钢渣去除废水中磷酸盐的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但我国人均水资源十分短缺,水质污染状况非常严重。特别是近年来大量含氮、磷污水被直接排入江河湖泊造成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导致我国大多数湖泊和近海海域频繁出现大规模的水华和赤潮,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这些水体的水质安全和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寻求和发展具有高效脱氮除磷、低耗低成本、二次污染少等特点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成为控制日益严峻的水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的必要途径。炼钢钢渣是一种含有Ca,Mg,Al,Fe,Si等金属氧化物的废弃物。它具有多孔、表面积大、吸附性能较好的特性。据统计,每生产1t钢约排出0.15~0.2t的钢渣。目前钢渣主要用于冶金工业、建材、公路建设、农业等方面,其利用率仅为1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近年来,钢渣的环保利用价值正日益受到重视,用钢渣处理废水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开发钢渣在废水治理中的应用,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处理方法,而且符合以废治废的原则,具有广泛的实用意义。本文以常规冶炼工艺中的钢渣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钢渣除磷的最佳工艺条件;提出钢渣改性的方法,研究最佳改性条件,考察改性钢渣除磷的最佳工艺条件及最佳除磷效果;研究了钢渣再生的方法和再生的最佳条件,为钢渣的综合利用开辟新的途径。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钢渣对废水中的磷酸盐有一定的去除率。在钢渣用量为3g/100mL,磷酸盐溶液浓度为10mg/L(以P计)时,1h就可以使残留液磷浓度降到0.1mg/L左右,远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磷的去除率达到98%以上;(2)钢渣经HCl、CaCl2、NaOH、高温活化改性后,对水中磷酸盐的去除能力有较大变化,其中以高温活化改性后的钢渣去除磷酸盐效果最好,综合技术经济等因素,取800℃为最佳改性温度,1h为最佳改性时间。(3)改性钢渣对废水中的磷酸盐去除率较未改性前有明显增强。在钢渣用量为0.5g/100mL,磷酸盐溶液浓度为10mg/L(以P计)时,15min就可以使残留液磷浓度降到0.06mg/L左右,远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磷的去除率达到99%以上。(4)在钢渣吸附饱和后,采用高温活化法再生,再生后在钢渣用量为0.5g/100mL,磷酸盐溶液浓度为10mg/L(以P计)时,30min就可使磷酸盐的去除率达到99%以上。最佳再生温度为800℃,最佳再生时间30min。
习建丰[6](2005)在《连轧管坯生产工艺和设备选型》文中研究指明采用电弧炉炼钢—炉外精炼—弧形连铸来生产连轧管坯具有连续、紧凑、低耗优质的特点,其中连铸工艺是关键技术。本工作是根椐所要生产的产品种类规格、先进的工艺技术和先进的工艺设备,来优化设计整个工艺流程。研究结果表明: 1.通过电弧炉采用超高功率供电技术、偏心炉底出钢技术、碳氧喷枪技术、全水冷炉壁炉盖技术、高电压低电流长弧操作技术、选泡沫渣技术、自动上料系统和除尘技术,电弧炉冶炼可以实现高效、低耗、优质和清洁生产。 2.通过炉外精炼采用LF精炼炉加VD真空精炼炉。它可为连铸提供优质和高洁净度的钢水,在炼钢和连铸之间起一个时间上的缓冲。适应的钢种有各种优质碳钢、合金钢和管线钢。 3.实现连浇的基本条件是需要有一套高效、稳定、生产能力与连铸匹配的炼钢系统,有一套功能齐全的大包回转台。 4.连铸机型式采用弧形连铸。可以采用的新技术有:无氧化浇注技术、中间包流场优化技术、结晶器电磁搅拌技术、结晶器精确振动技术、结晶器液面自动控制技术、二冷段优化技术、结晶器用润滑渣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确保获得高质量的连铸坯。
张京瑞[7](1985)在《论包钢用氧平炉的炉料组成》文中研究指明 平炉顶吹氧是国内外平炉技术改造、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国内外顶吹氧平炉均采用较高的废钢配比,如加拿大希尔顿钢厂500T平炉采用45%的废钢及4%生铁块的炉料组成,单炉年产90万吨。国内上钢三厂因经济上的原因亦采用高废钢配比、鞍钢二炼钢得出:“供氧强度达0.33(HM3/吨·分)时,可取消装料矿石。”的结论。我厂于79年2月在1#平炉上开始采用顶吹氧,但受炉子结构(1#、3#、4#炉为三上升道)、氧气、及生产条件多因素限制、供氧强度很低(3500~5000HM3/小时或0.18HM3/吨·分)装料沿用矿石铺底,随着要提高炉子单产、炉子改造性大修及三枪用氧的实现,供氧强度还会增加。而随供氧强度提高,是否取消装料矿石已提至议事日程?而不同的炉
张宗令[8](1984)在《开发和综合利用我国南方高(中)磷铁矿资源的经济效益》文中认为 前言根据资料,1982年,我国生产了3700多万吨钢,我们自己生产1.07亿吨矿石,进口了一部份富矿,要实现2000年生产7000—7400万吨钢的目标,需要大约2.5亿吨矿石。据有关部门的初步考虑,准备一靠现有矿山维持简单再生产达到1.2亿吨的年产量;二靠新开矿山年产8000万吨;三靠每年进口2000万吨
高洪才,张京瑞[9](1980)在《包钢用氧平炉工艺操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改进意见》文中研究指明我厂于79年2月以来,相继在1#和2#两座平炉上采用顶吹用氧。生产实践证明,吹氧效果是显着的。用氧的1#平炉与同类型的不用氧(有时炉门吹氧)3#平炉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比较列于表1。
杨树棠,王忠芳[10](1980)在《心愿 中国钢铁工业亲历记》文中研究表明 我从事钢铁冶金技术工作,如今已经四十多年了。四十多年的经历,使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社会主义新中国才能使祖国钢铁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也只有社会主义新中国才能使我们科技人
二、500吨固定式平炉去磷的操作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00吨固定式平炉去磷的操作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炼钢厂净循环冷却水系统给水泵站的建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水资源的使用及管理现状 |
1.2 供水系统的发展现状 |
1.3 优化设计技术的发展 |
1.4 课题背景及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炼钢厂水系统介绍 |
2.1 钢铁企业用水概况 |
2.2 炼钢厂水系统介绍 |
2.3 炼钢厂需水生产工序工况统计分析 |
2.4 给水泵站介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给水泵站设计优化模型 |
3.1 给水泵站优化设计的原则 |
3.2 水泵模型 |
3.2.1 水泵的基本参数 |
3.2.2 水泵的特性曲线 |
3.3 泵站的优化设计模型建立 |
3.3.1 决策变量分析 |
3.3.2 目标函数 |
3.3.3 约束条件分析 |
3.4 模型简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泵站优化问题的求解 |
4.1 优化问题分析 |
4.2 非线性整数规划问题介绍 |
4.3 分支定界法介绍 |
4.4 禁忌搜索算法介绍 |
4.4.1 基本禁忌搜索算法 |
4.4.2 主动禁忌搜索算法 |
4.4.3 针对本文的模型改进的禁忌搜索算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优化模型的仿真及对比分析 |
5.1 仿真工具介绍 |
5.2 泵站优化设计仿真分析 |
5.2.1 水泵类型统计 |
5.2.2 基于改进TS算法的泵站优化设计仿真 |
5.2.3 基于改进RTS算法的泵站优化设计仿真 |
5.3 不同工况运行占比下的设计方案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100t转炉氧枪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炼钢技术的发展 |
1.2 我国炼钢主要能耗指标 |
1.3 国内国外转炉氧枪系统的进展 |
1.4 氧气转炉炼钢(LD)技术的完善 |
1.5 目前炼钢用氧技术的现状 |
1.5.1 我国炼钢用氧技术的现状 |
1.5.2 国外炼钢用氧技术的进展 |
1.5.3 工艺流程 |
1.6 氧枪结构 |
1.6.1 枪身 |
1.6.2 喷头 |
1.6.3 枪尾 |
1.7 课题目的及研究内容 |
2.影响氧枪因素分析及实际应用存在问题 |
2.1 氧枪因素分析概述 |
2.2 氧枪应用参数基础分析 |
2.2.1 氧气流量与供氧强度 |
2.2.2 供氧压力与氧枪高度 |
2.2.3 枪位高度范围及影响 |
2.2.4 输氧管压力范围的确定 |
2.2.5 喷头水道与内表面 |
2.2.6 焊缝质量控制 |
2.2.7 转炉炉容比 |
2.2.8 供氧时间的确定 |
2.2.9 喷孔倾角α的确定 |
2.2.10 氧枪喷嘴喷出氧气射流变化 |
2.2.11 氧气射流对熔池的物理作用 |
2.2.12 产生喷溅的原因及防治 |
3.氧枪的设计优化 |
4.实施过程及结果分析 |
4.1 实施效果分析 |
4.2 实施效果 |
4.2.1 优化喷头对氧气消耗的影响 |
4.2.2 氧枪喷头优化后对钢水中磷含量的影响 |
4.2.3 氧枪喷头优化后对终渣碱度的影响 |
4.2.4 优化后对喷头寿命的影响 |
4.2.5 优化后对渣中(FeO)含量的影响 |
4.2.6 优化后对吹氧时间的影响 |
4.2.7 优化后对终点温度的影响 |
4.2.8 优化后对金属收得率的影响 |
4.2.9 优化后对转炉化渣的影响 |
4.2.10 优化后对溅渣护炉的影响 |
4.2.11 生产节奏,提升增效 |
4.2.12 冶炼代表性钢种的优化 |
4.3 效益计算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论近现代英国钢铁生产技术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近代英国制铁技术的发展 |
第一节 英国早期制铁技术的发展 |
一、 16世纪前英国制铁技术的发展 |
二、 16至17世纪英国制铁技术的进步 |
第二节 18世纪英国制铁技术的变革 |
一、 煤和焦炭冶炼的应用 |
二、 蒸汽机的推动作用 |
三、 精炼工艺的进步 |
第三节 19至20世纪制铁技术的进步 |
一、 高炉的演变 |
二、 鼓风技术的变革 |
三、 直接还原法的探究 |
四、 搅炼法的改进 |
五、 20世纪英国制铁技术的发展 |
第二章 近代英国炼钢技术的变革 |
第一节 17至19世纪初英国炼钢技术的发展 |
一、 渗碳炼钢法的发展 |
二、 坩埚炼钢法的出现与改进 |
第二节 19世纪中后期炼钢技术的突破 |
一、 贝塞麦转炉炼钢法的发展 |
二、 西门子-马丁平炉炼钢法的沿革 |
三、 碱性炼钢法的发展与完善 |
四、 合金钢的出现 |
第三节 20世纪英国炼钢技术的进步 |
一、 碱性平炉法的发展 |
二、 电炉炼钢法和氧气炼钢法的应用 |
第三章 近代英国钢铁生产技术的影响与特点 |
第一节 近代英国钢铁生产技术的影响 |
一、 钢铁生产技术的进步与工业革命 |
二、 钢铁生产技术的进步与战争 |
三、 钢铁生产技术的进步与产业布局 |
四、 钢铁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企业的组织管理 |
第二节 近代英国钢铁生产技术发展的特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钢铁企业安全技术监督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政府安全监督管理 |
1.1.2 钢铁企业安全生产的特点 |
1.1.3 钢铁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原因 |
1.2 国内外钢铁生产安全技术监督现状 |
1.2.1 监督机构 |
1.2.2 管理模式 |
1.2.3 监督人员队伍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安全技术监督的方式和方法 |
2.1 安全技术监督的意义 |
2.2 安全技术监督应遵循的原则 |
2.2.1 依法(标准、规范)执行 |
2.2.2 预防为主 |
2.2.3 惩罚与教育相结合 |
2.2.4 结合社会监督 |
2.3 安全技术监督的方法 |
2.3.1 安全检查表 |
2.3.2 安全评价法 |
2.3.3 技术检测法 |
2.3.4 实验法 |
2.4 安全技术监督的方式 |
2.4.1 一般监督 |
2.4.2 专门监督 |
2.5 安全技术监督的流程 |
3 钢铁生产主要工艺过程 |
3.1 炼铁工艺 |
3.1.1 高炉炼铁工艺 |
3.1.2 非高炉炼铁工艺 |
3.2 炼钢工艺 |
3.2.1 转炉炼钢 |
3.2.2 平炉炼钢 |
3.2.3 电弧炉炼钢 |
3.2.4 感应炉炼钢 |
3.3 铸造工艺 |
3.4 轧钢工艺 |
3.4.1 热轧 |
3.4.2 冷轧 |
4 生产工艺过程危险与安全技术措施分析 |
4.1 炼铁工艺过程 |
4.1.1 危险有害因素 |
4.1.2 主要安全生产事故 |
4.1.3 安全技术措施 |
4.2 炼钢工艺过程 |
4.2.1 危险有害因素 |
4.2.2 主要安全生产事故 |
4.2.3 安全技术措施 |
4.3 铸造工艺过程 |
4.3.1 危险有害因素 |
4.3.2 安全技术措施 |
4.4 轧钢工艺过程 |
4.4.1 危险有害因素 |
4.4.2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4.4.3 安全技术措施 |
5 钢铁生产安全技术监督内容 |
5.1 安全技术监督的依据 |
5.1.1 法律、法规 |
5.1.2 标准、规范 |
5.2 安全技术监督的内容 |
5.2.1 焦化安全生产 |
5.2.2 烧结球团安全生产 |
5.2.3 炼铁安全生产 |
5.2.4 炼钢安全生产 |
5.2.5 铸造安全生产 |
5.2.6 热轧安全生产 |
5.2.7 冷轧安全生产 |
5.2.8 氧气安全生产 |
5.2.9 热电厂安全生产 |
6 改进钢铁生产安全技术监督的建议 |
6.1 改变技术监督的人员构成 |
6.2 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 |
6.3 由事后监督变为事前监督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改性钢渣去除废水中磷酸盐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废水除磷的研究意义 |
1.2 水体中磷的来源、存在形式及其对环境的危害性 |
1.2.1 磷的来源 |
1.2.2 磷的存在形式 |
1.3 磷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
1.4 污水除磷方法 |
1.4.1 化学法 |
1.4.2 生物法 |
1.4.3 电解法 |
1.4.4 混凝法 |
1.4.5 吸附法 |
1.4.6 电渗析法 |
1.4.7 水生生物法 |
1.4.8 膜生物反应器法 |
1.5 钢渣在污水治理中的应用 |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章 实验研究 |
2.1 实验内容 |
2.2 实验技术路线 |
2.3 实验材料 |
2.4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5 实验方法 |
第3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总磷标准曲线 |
3.1.1 磷标准曲线的绘制 |
3.1.2 水样的测定 |
3.1.3 总磷浓度的计算方法 |
3.2 钢渣去除废水中磷酸盐的试验研究 |
3.2.1 钢渣投加量对除磷效率的影响 |
3.2.2 搅拌时间对除磷效率的影响 |
3.2.3 进水pH值对除磷效率影响 |
3.2.4 进水磷浓度对除磷效率影响 |
3.2.5 温度对除磷效率的影响 |
3.2.6 小结 |
3.3 钢渣的改性 |
3.3.1 改性方法 |
3.3.2 改性条件 |
3.3.3 改性钢渣的化学成分及表面特征 |
3.3.4 小结 |
3.4 改性钢渣去除废水中磷酸盐的静态试验研究 |
3.4.1 投加量对于钢渣除磷效果影响 |
3.4.2 粒径对于改性钢渣除磷效果影响 |
3.4.3 搅拌时间对于除磷效果的影响 |
3.4.4 温度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
3.4.5 进水pH值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
3.4.6 进水磷浓度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
3.5 改性钢渣去除废水中磷酸盐的动态试验研究 |
3.5.1 渗流柱除磷流程 |
3.5.2 填充料选择 |
3.5.3 固定流速下含磷废水的吸附柱实验结果 |
3.5.4 取样点固定在出水口处的含磷废水吸附柱实验结果 |
3.5.5 小结 |
3.6 钢渣再生研究 |
3.6.1 再生方法 |
3.6.2 再生条件 |
3.6.3 再生容量 |
3.6.4 小结 |
3.7 改性钢渣去除废水中磷酸盐的机理研究 |
3.7.1 沉淀作用 |
3.7.2 吸附作用 |
3.7.3 静电作用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6)连轧管坯生产工艺和设备选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目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连轧管坯生产工艺及装备发展概况 |
1.2 超高功率电弧炉设备特点及冶炼工艺 |
1.2.1 超高功率电弧炉的技术特征 |
1.2.2 设备特征 |
1.2.3 冶炼工艺特点 |
1.3 电弧炉炼钢的除尘 |
1.3.1 电弧炉的烟气与烟尘 |
1.3.2 排烟方式 |
1.3.3 烟气净化设备的选择 |
1.4 铝合金导电横臂在LF钢包炉上的应用 |
1.5 IF精炼炉工艺及设备特点 |
1.5.1 工艺特点 |
1.5.2 LF炉设备特点 |
1.6 真空度对脱气的作用 |
1.6.1 真空碳脱氧 |
1.6.2 真空去气 |
1.7 结晶器电磁搅拌对连铸坯质量的影响 |
1.7.1 结晶器电磁搅拌对连铸坯缩孔的影响 |
1.7.2 结晶器电磁搅拌对连铸坯中心偏析的影响 |
1.7.3 结晶器电磁搅拌对连铸坯纯净度的影响 |
1.7.4 结晶器电磁搅拌对连铸坯低倍组织的影响 |
1.8 连铸中间包钢液流动控制技术新进展 |
1.8.1 增大中间包容量 |
1.8.2 挡墙、坝及导流墙的使用 |
1.8.3 过滤器的应用 |
1.8.4 湍流缓冲器 |
1.8.5 旋涡控制装置 |
1.9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
第二章 产品大钢和工艺路线 |
2.1 钢级和产量 |
2.2 钢种成分 |
2.3 圆管坯规格 |
2.4 工艺路线 |
第三章 初炼炉工艺和设备选型 |
3.1 电弧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
3.2 初炼工艺 |
3.3 电弧炉设备选型 |
3.3.1 变压器容量 |
3.3.2 交流电源供给,高阻抗系统 |
3.3.3 电弧炉倾动平台 |
3.3.4 炉壳 |
3.3.5 碳氧枪喷射模块 |
3.3.6 偏心炉底出钢机构 |
3.3.7 炉盖 |
3.3.8 炉盖/电极提升旋转系统 |
3.3.9 导电横臂 |
3.3.10 其它主要设计特征 |
3.3.11 上料系统 |
3.4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除尘方案和设备选型 |
4.1 除尘方案 |
4.1.1 烟尘捕集方式 |
4.1.2 除尘方案 |
4.2 除尘设备选型 |
4.2.1 烟尘排放量 |
4.2.2 滤袋除尘器 |
4.2.3 风机主要技术参数 |
4.3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炉外精炼工艺和设备选型 |
5.1 炉外精炼目的 |
5.2 炉外精炼方法 |
5.3 LF炉和VD炉主要参数 |
5.4 LF炉和VD炉精炼工艺要点 |
5.5 LF炉主要设备选型 |
5.5.1 钢包运输车 |
5.5.2 电极升降机构 |
5.5.3 炉盖和提升机构 |
5.5.4 氩气系统 |
5.5.5 事故氩枪 |
5.5.6 喂丝机 |
5.6 VD主要设备选型 |
5.6.1 真空罐 |
5.6.2 真空罐盖 |
5.6.3 屏热盖 |
5.6.4 真空罐盖台车 |
5.6.5 气体冷却除尘器 |
5.6.6 真空泵系统 |
5.6.7 真空主截止阀 |
5.7 本章结论 |
第六章 圆坯连铸工艺与设备选型 |
6.1 圆坯连铸工艺过程 |
6.2 主要工艺参数 |
6.2.1 钢种分组概要 |
6.2.2 钢种组号与适宜的拉坯速度 |
6.2.3 生产能力 |
6.3 连铸机主要特征 |
6.4 工艺要求与设备选型 |
6.4.1 大包回转台 |
6.4.2 中间包 |
6.4.3 可升降中间包车 |
6.4.4 电动塞棒系统 |
6.4.5 大包长水口机械手 |
6.4.6 中间包长水口机械手 |
6.4.7 断流装置 |
6.4.8 结晶器 |
6.4.9 液压振动台 |
6.4.10 放射型结晶器液面控制 |
6.4.11 结晶器电磁搅拌 |
6.4.12 二冷段 |
6.4.13 拉矫机 |
6.4.14 柔性引锭杆及其脱开装置 |
6.4.15 步进冷床 |
6.5 本章结论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500吨固定式平炉去磷的操作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炼钢厂净循环冷却水系统给水泵站的建模与优化[D]. 徐悦梅. 东北大学, 2017(08)
- [2]100t转炉氧枪工艺优化[D]. 王兴. 辽宁科技大学, 2017(02)
- [3]论近现代英国钢铁生产技术的发展[D]. 王龙.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6)
- [4]钢铁企业安全技术监督的研究[D]. 王振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8)
- [5]改性钢渣去除废水中磷酸盐的试验研究[D]. 佘健.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6)
- [6]连轧管坯生产工艺和设备选型[D]. 习建丰. 中南大学, 2005(05)
- [7]论包钢用氧平炉的炉料组成[J]. 张京瑞. 包钢科技, 1985(02)
- [8]开发和综合利用我国南方高(中)磷铁矿资源的经济效益[J]. 张宗令. 矿产综合利用, 1984(03)
- [9]包钢用氧平炉工艺操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改进意见[J]. 高洪才,张京瑞. 包钢科技, 1980(02)
- [10]心愿 中国钢铁工业亲历记[J]. 杨树棠,王忠芳. 中国科技史料, 19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