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谈福州市旅游山川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文林峰,杨保军[1](2021)在《全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专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文中研究指明从山水成都的猛追湾、音乐坊到宽窄巷子从上海市的黄浦江两岸更新到"一网统管"信息大系统从秦岭水系溯源到西安变迁影响从永新古城复兴的营造六法到南京小西湖居住区风貌保护从徐州矿坑到南京汤山生态修复以大量经典案例,全面诠释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既要提质增效,开创未来,又要留住根脉,记住乡愁。
林芷如[2](202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地名异读研究》文中提出
张晓芹,郭祥云,何新华,陈桃源,叶秀宝,王钟霞,陈群团,钱珍娣,曹盈月,陈虹,许绍芬,黄伟,林庆明,刘忠奎,张宝泉,朱松华,冉晓艳,王菲菲,陈爱武,黄金[3](2020)在《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众多教育研究者和中小学一线教师潜心钻研教育教学理论,认真领会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积极实践和探索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在高品质教育诉求的现实语境中,他们瞄准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着力打造效率更高、质量更好的高效课堂,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此过程中,他们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广泛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展示这些研究成果,本刊《特设专栏》围绕"中小学课程与教学"这一主题特别组稿18篇,主要围绕课程资源开发、课堂教学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中小学语文、英语、地理、历史等学科教学,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为办人民满意教育添砖加瓦。
汪涛[4](2020)在《基于地域文化的高中地理“家国情怀”培养研究 ——以“闽都文化”为例》文中认为
严希玲[5](2020)在《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游记散文教学研究 ——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文中提出
张艺凡[6](2020)在《洋县地域文化与小学语文地方课程资源的建设》文中指出地方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有利于更好的实施语文课程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地域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方面是对原有语文教材的补充与丰富,另一方面也是结合地域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方式。而将小学语文教学与地域文化相融合,进行具有地方特色的语文教学活动,是近年来不少语文教师大胆探索的方向。论文由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和结语五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研究思路进行了阐述,对目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研究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示例法等方法。第一章对洋县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现状进行了阐述,主要列举了洋县的自然资源、社会人文资源、文学文艺资源。在洋县丰厚的文化资源中选取了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资源以期纳入地方语文课程资源之中。第二章阐述了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建设的原则。在选取地域文化建设地方语文课程资源需要遵守的原则主要有实践性原则、实效性原则、灵活性原则,以及持久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即地域文化资源的选取要取之生活,用之生活。要选取充满语文味的资源,只有具备语文性的资源才可以作为补充资源走进语文课堂。实效性原则,即运用了资源之后要有实际的语文成效,能够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无论是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还是学生通过学习优秀地域文化资源获得的能力都应该是永续的,可以产生深远影响的。灵活性原则,即在资源的选取和学习中要批判继承,古今并济。在广泛的资源中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生实际学情灵活选取,合理地开发资源、利用资源,并且用好资源,让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与洋县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建设融汇贯通。持久性原则,地域文化资源从产生再到开发往往都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和岁月的洗礼,所以在使用资源时一定要用好资源,将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发扬光大使其对人的发展和优秀品格、完美人生产生持久影响力,让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发挥历久弥新的作用。第三章对洋县地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关系进行了具体的探究。通过案例分析了洋县方言在拼音、识字、写字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对洋县方言发音和普通话发音的区分,找出了两者之间的异同和注意事项,帮助小学低段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和普通话时能够达到“正确、流利”“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的要求的课标要求。借助现代汉语的语法和构词形式将方言词汇和地方语的独特字义与标准现代汉语字词进行比对,在建立地域文化认同感的同时更好的使用标准字词进行书写和社交。借助地方本土文学作品,进行分析鉴赏,将本土文学与语文教材中的作品紧密结合,创新本土文学解读方法,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扩充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面,丰富学生的阅读世界。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之上,通过学习阅读前人优秀文学作品,选取身边的生活、风景、人物融入个人情感和体验开展写作教学,提高学生选取写作素材善于利用身边文化资源写出真情深感的作文能力。学会用“大语文观”在生活中发现语文、运用语文,利用综合性学习的形式在生活实践中去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周莹[7](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指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高小燕[8](2019)在《公共考古视域下文化遗产价值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追求更高的发展水平,更有质量的生活,满足更多的精神需要,成为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承载着人类文化意象和社会记忆的文化遗产该如何发挥其价值,提升与公众的联结,伴随人类的精神文明迈步进入新的时空。随着公共考古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并积极参与其中,但利益相关者(政府、企业、考古行业、文化遗产保护者、公众等)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存在诸多“知沟”和认识偏差,导致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出现了价值传承的危机问题。文化遗产传承什么、如何传承、如何使得文化遗产“活”起来,是我们研究的元起点。本文以公共考古学视域下文化遗产价值为研究主题,以陕西省秦始皇陵为主要考察对象,运用考古学、文化社会学、阐释学和传播学等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研究方法展开讨论,研究进程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深入问题、解决问题。笔者认为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是以传承价值为本质,认同为目标,互动与对话为主体,阐释与传播为途径。本文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如下:第一,我们要在社会转型和话语变迁的背景下,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重构、阐释、展示、解读和传播。文化遗产保护要立足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即文化价值,分析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价值、精神文化价值与制度层面的价值(社会治理体系和规则),从而以提升公众与文化遗产的联结、激发公众的文化意象和文化记忆为主要目的,让公众“透物见人”,能看得懂、听得懂,从而实现让静置物化的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让公众与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对话”,唤醒文化记忆,实现文化认同。第二,面向未来,我们要从搭建以文化价值为导向的阐释与展示系统,联结公众主动参与保护,建构参与式叙事空间,建构文化景观和文化传播的意象空间,打造与公众交流互动型阐释模式,提升文创产品文化意象等方面,高质量阐释和展示文化遗产的价值。第三,当公共考古遇上数字传播,通过新的传播模式和渠道,使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的社会秩序、政治制度、文化意象、文明观被再次呈现和建构出来,形成新的文化意象;同时,在数字传播为代表的多媒介所营造的新时空中,以新的形式、新的结构、新的表征来表达和传播文化遗产价值,使其获得新的价值延续与生长,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文化意象和记忆。
吴瀚文[9](2019)在《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莆田城市绿心空间格局保护与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经济、建设与人口规模有了飞速的发展,一系列“城市病”也接踵而至。城市的无序蔓延与扩张导致了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传统风貌的缺失以及城市历史文化的衰落。城市绿心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维持城市生态健康、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提供城市绿色开放共享空间的作用,随着“城市病”的日益严重,城市绿心也受到了影响,生态环境恶化、特色风貌缺失、土地资源侵占严重。城市绿心的保护与规划越发得到重视,迫切需要符合当下时代背景的规划新思路作为理论指导。“城市双修”理念的提出,是为了平衡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构建生态与城市的和谐共生,促进城市的修补与生态的修复,是城市内涵式发展与治理的新思路。将“城市双修”理念运用于城市绿心的保护与规划中,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绿心面临的问题,恢复其生态功能与文化功能,同时补充城市绿色共享开放空间,促进城市地区与乡村地区的和谐共生,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论文首先对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解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提出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研究综述,构建本文的研究框架。其次,通过对相关理论进行归纳和总结,梳理了国内外城市绿心保护与规划的实践案例,总结其经验和教训,提炼出城市绿心规划与保护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同时分析了“城市双修”理念对于城市绿心保护与规划的指导意义。然后,通过对莆田城市绿心的特征与发展机遇的分析与研究,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与其他城市绿心保护与规划的共性问题的具体体现,同时探索了“城市双修”理念在莆田城市绿心空间格局保护与规划上的适用性。然后,通过分析影响城市绿心空间格局的价值要素,对“城市双修”理念下城市绿心空间格局保护路径进行探究,从生态格局、村落格局以及人文格局等方面构建了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莆田城市绿心空间格局保护的策略。最后,结合前文对城市绿心发展机遇与问题的研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莆田城市绿心规划在建成环境、地区活力、社会文脉、管理保障机制等方面的策略,以期为其他城市绿心的保护与规划提供参考与借鉴。
李继翔[10](2019)在《腾冲和顺地域文化资源在本地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研究》文中认为语文课程作为义务教育中的基础性人文学科,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在新课程改革持续深入的背景下,有许多课程资源的处女地需要语文教师去开辟。腾冲和顺古镇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一,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努力找到和顺地域文化与腾冲地区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契合点,丰富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内容。因此,笔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探究和顺地域文化资源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情况,并对此进行认真分析。这一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进行非常广泛的应用,能够合理融入到初中语文课程中。本篇论文先阐述开发地域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再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探讨初中语文课程如何开发利用和顺地域文化资源以及开发利用的原则和方法。本文主要分成四个部分,首先绪论,这一部分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意义,研究思路及方法,正文第一章概述和顺古镇文化课程资源的内容。第二章阐述了和顺地域文化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第三章阐述了和顺地域文化资源在课程开发利用中的原则和方法。第四章反思和顺地域文化在语文课程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第五章结论与展望,总结和顺古镇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结合对于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价值,为和顺地域文化资源在初中语文课程中的开发和利用,服务于语文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二、谈谈福州市旅游山川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福州市旅游山川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6)洋县地域文化与小学语文地方课程资源的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洋县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分析 |
第一节 自然风光与文物古迹 |
一、风景名胜 |
第二节 珍禽异兽 |
第三节 社会人文资源 |
一、方言资源 |
二、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
三、历史人物 |
第四节 文学文艺资源 |
一、洋县本土作家和他们的文学作品 |
二、以洋县地域文化为主题的文学、文艺作品 |
第二章 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建设的原则 |
第一节 实践性原则 |
一、坚持地方课程资源教学的语文性 |
二、以新课标为导向 |
三、强化教师开发利用意识 |
第二节 实效性原则 |
一、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导向 |
二、以永续发展为根本 |
第三节 灵活性原则 |
一、批判继承,古今融合 |
二、活选活用,合理开发 |
第四节 持久性原则 |
一、不断丰富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建立资源库 |
二、利用互联网新技术,逐步完善资源库 |
第三章 洋县地域文化之于小学语文课程开发的实施 |
第一节 洋县地域文化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应用 |
一、语音与汉字案例分析 |
二、词汇案例分析 |
三、资源价值分析 |
四、地域文化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实施建议 |
第二节 洋县地域文化在阅读、写作教学中应用 |
一、本土文学文艺作品阅读鉴赏案例分析 |
二、以地域文化为内容的写作案例分析 |
三、资源价值分析 |
四、地域文化在阅读、写作教学中实施建议 |
第三节 洋县地域文化在综合性学习教学中应用 |
一、口语交际案例分析 |
二、主题活动案例分析 |
三、资源价值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7)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公共考古视域下文化遗产价值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实践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公共考古学研究 |
二、文化遗产价值研究 |
三、文化遗产价值传播研究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阐释 |
一、相关概念 |
二、相关理论阐释 |
第五节 问题展开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作为沟通的公共考古:任重道远 |
第一节 公共考古兴起 |
一、何为公共考古 |
二、开展公共考古的必要性 |
第二节 公共考古现状与发展 |
一、国外公共考古发展趋势 |
二、中国公共考古发展现状 |
三、中国公共考古存在的问题 |
四、中国公共考古发展思考 |
第三章 保护与传承的起点:价值 |
第一节 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 |
一、“文物”与“文化遗产”的概念缘起和发展 |
二、国际宪章关于文化遗产价值保护理念的发展解读 |
三、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转变 |
第二节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价值危机 |
一、社会变迁下的价值危机 |
二、深刻原因 |
第三节 文化遗产价值重构 |
一、文化价值是本质核心价值 |
二、价值的时代建构性 |
三、价值与人的关系再建构 |
四、时空价值与精神价值 |
第四章 重返文化遗产地:文化意象和经典的产生 |
第一节 作为“文化意象”的物质文化遗产 |
一、文化意象 |
二、文化景观与符号表征 |
三、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 |
第二节 帝陵的“文化意象” |
一、空间意象 |
二、景观意象 |
三、文化意象 |
第三节 秦始皇帝陵:文化意象的发生 |
一、秦始皇帝陵的空间意象 |
二、秦始皇帝陵的景观意象 |
三、秦始皇帝陵的文化意象 |
四、秦始皇帝陵的审美意象 |
五、秦始皇帝陵的符号意象 |
六、秦始皇帝陵的文明交流意象 |
第四节 重返帝陵经典的发生 |
一、社会治理体系和制度 |
二、思想文化 |
第五章 文化记忆的发生:文化遗产价值的阐释与展示 |
第一节 作为文化记忆的文化遗产 |
一、文化遗产激发文化记忆 |
二、如何催动文化记忆的发生 |
第二节 文化记忆、公众沟通与文化遗产价值阐释 |
一、阐释与展示理论始源 |
二、文化遗产的价值阐释和展示 |
三、公共考古视域下阐释与展示模式转向 |
第三节 秦始皇帝陵园文化价值的阐释与展示 |
一、秦始皇帝陵园的价值阐释与展陈方式 |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三、秦始皇帝陵园的价值阐释与展示框架建构 |
第六章 公共考古遇上数字传播:文化遗产价值“复活”与“逆转” |
第一节 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属性 |
一、作为媒介的文化遗产 |
二、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传播功能与价值 |
第二节 现代传播的变革趋势 |
一、传播变化趋势 |
二、互联网时代传播对文化遗产价值传播的影响 |
三、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传播模式嬗变 |
第三节 文化遗产价值“复活”与“逆转” |
一、媒介与价值 |
二、虚拟现实与价值传播:以故宫博物院为例 |
三、新媒体时代的参与式文化 |
四、“微”传播与意义建构 |
五、数字传播视域下传统大众媒介与文化遗产价值“复活” |
第四节 新媒体视域下秦始皇帝陵的价值传播 |
一、秦始皇陵的媒介化与价值传播 |
二、秦始皇陵价值传播现状 |
三、数字化传播下秦始皇帝陵价值传播建议 |
第七章 结论 |
一、公共考古强调“沟通”以及文化遗产和公众的“共在关系” |
二、发掘文化价值 激发文化意象 |
三、多元立体展开价值阐释 催生文化记忆 |
四、数字传播激发文化遗产价值“复活”与“逆转”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莆田城市绿心空间格局保护与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病”日益严重 |
1.1.2 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绿心规划得到重视 |
1.1.3 “城市双修”促使城市发展转型 |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
1.2.1 城市双修 |
1.2.2 城市绿心 |
1.2.3 城市空间格局 |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1 “城市绿心”相关研究综述 |
1.4.2 “城市双修”相关研究综述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 |
2.1 城市绿心相关理论研究 |
2.1.1 田园城市理论 |
2.1.2 有机疏散理论 |
2.1.3 景观生态学理论 |
2.2 “城市双修”相关理论研究 |
2.2.1 城市触媒理论 |
2.2.2 拼贴城市理论 |
2.2.3 生态城市理论 |
2.3 国内外经典案例分析 |
2.3.1 荷兰兰斯塔德城市群绿心 |
2.3.2 长株潭城市群绿心 |
2.3.3 台州绿心生态区 |
2.3.4 武汉东湖绿心 |
2.4 研究评述 |
2.4.1 城市绿心保护与规划理论的不足 |
2.4.2 城市绿心保护与规划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2.4.3 “城市双修”理念作为城市绿心保护与规划指导思想的补充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莆田城市绿心特征分析与“城市双修”理念的适用性分析 |
3.1 城市绿心概况与特征演变 |
3.1.1 区位人口与经济生态演变 |
3.1.2 历史沿革与空间格局演变 |
3.1.3 景观空间格局与自然生态演变 |
3.1.4 传统民俗文化与社会生态演变 |
3.2 城市绿心保护与发展机遇 |
3.2.1 城市绿心是数十年的空间储备区 |
3.2.2 城市绿心是提升城市形象与竞争力的关键地区 |
3.2.3 城市绿心是乡村振兴、城乡一体的焦点地区 |
3.3 城市绿心保护与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
3.3.1 河流水系污染严重,生态问题突出 |
3.3.2 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居环境质量堪忧 |
3.3.3 绿心活力下降,人口流失严重、老龄化加剧 |
3.3.4 传统格局散失,房屋空置,整体风貌遭到破坏 |
3.3.5 产业发展低端,亟待升级转型 |
3.3.6 村庄规划缺乏总体管控和指引 |
3.4 “城市双修”理念在城市绿心空间格局保护与规划上的适用性分析 |
3.4.1 “城市双修”理念在城市绿心空间格局保护与规划上的侧重点 |
3.4.2 “城市双修”理念在城市绿心空间格局保护与规划的适用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莆田城市绿心空间格局保护策略探索 |
4.1 莆田城市绿心空间格局保护影响要素分析 |
4.1.1 自然环境要素 |
4.1.2 人工环境要素 |
4.1.3 历史文化要素 |
4.1.4 城市绿心空间格局价值要素评价 |
4.2 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城市绿心空间格局保护路径探究 |
4.2.1 莆田城市绿心空间格局保护路径选择 |
4.2.2 莆田城市绿心空间格局保护的目标 |
4.2.3 莆田城市绿心空间格局保护原则 |
4.3 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莆田城市绿心空间格局保护策略 |
4.3.1 河流水系格局复原策略 |
4.3.2 生态环境空间重塑策略 |
4.3.3 传统村落格局修复策略 |
4.3.4 历史文化空间修补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莆田城市绿心规划策略探索 |
5.1 建成环境修补策略 |
5.1.1 织补交通功能,优化道路结构 |
5.1.2 修复建筑风貌,整治生态环境 |
5.1.3 修补缺失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
5.2 地区活力激活策略 |
5.2.1 植入多元新兴产业,促进人口回流 |
5.2.2 统筹推进乡村建设,激发乡村活力 |
5.3 社会文脉复兴策略 |
5.3.1 织补文旅功能,构建休闲旅游体系 |
5.3.2 传承历史文化,增强民俗活动体验性 |
5.4 管理保障机制完善策略 |
5.4.1 成立跨区域城市绿心管理委员会,逐步构建独立管理区 |
5.4.2 成立多种民间机构,协调推进城市绿心建设 |
5.4.3 加强公众参与程度,多元主体参与绿心规划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论文主要结论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腾冲和顺地域文化资源在本地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是新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 |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
三、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课程资源,培养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 |
四、能够弘扬传统美德 |
五、使学生记住“乡愁”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一章 和顺古镇文化资源的内容 |
第一节 和顺古镇地域文化概述 |
一、地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
第二节 和顺古镇地域文化语文课程资源类型 |
一、边疆古镇的国家认同观念 |
二、近代革命的先觉与先导——身在异域魂系故乡 |
三、边疆古镇的民族认同观念 |
第二章 和顺古镇地域文化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
第一节 和顺古镇地域文化资源在传统诗文教学中的应用 |
一、地域文化与传统古诗文互相辉映 |
二、地域文化辅助解读传统古诗文文本 |
三、地域文化在古诗文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 |
第二节 侨乡诗文课外阅读教学 |
一、侨乡古诗文课外阅读鉴赏 |
二、侨乡诗文与中学语文教材诗文比较阅读 |
三、培养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助于形成学生的人文素养 |
四、授以学生正确的鉴赏诗歌方法 |
第三节 和顺地域文化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
一、写作素材的积累 |
二、和顺风土民情方面课程资源的写作训练 |
第四节 和顺地域文化在“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应用 |
一、开展到“民间采风去”综合性学习 |
二、开展“背起行囊走四方”综合性学习 |
第三章 和顺地域文化资源在课程开发中的原则和方法 |
第一节 在语文课程中利用和顺地域文化资源的原则 |
一、因地制宜原则 |
二、适度开放原则 |
三、自主灵活原则 |
四、综合实践原则 |
第二节 在语文课程中利用和顺地域文化资源的方法 |
一、立足教材,挖掘地方元素 |
二、整合资源提供交流平台 |
三、借助媒体,拓宽分享渠道 |
第四章 和顺地域文化在语文课程运用中存在问题与解决措施 |
第一节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和顺地域文化资源存在问题 |
一、课程资源与地域文化没有很好地实现互补 |
二、课程资源与地域文化开发的内容单调 |
三、课程资源与地域文化的开发能力欠缺 |
第二节 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利用和顺地域文化资源取得成效 |
一、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
二、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个性发展 |
三、找准重点 |
四、校本课程实施迈入正轨 |
第三节 课程资源与和顺地域文化解决的途径 |
一、拓宽教材 |
二、功在课前 |
三、从学生出发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和顺古镇课程资源应用实践价值 |
一、文化价值 |
二、课程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较好整合 |
第二节 和顺古镇地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展望 |
一、应用实践资源有待于进一步发掘 |
二、课程资源的应用实践还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
三、课程资源的应用实践需要继续加强教育教学研究 |
四、今后地域文化研究在学校的实施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谈谈福州市旅游山川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 [1]全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专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J]. 文林峰,杨保军. 城乡建设, 2021(16)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地名异读研究[D]. 林芷如.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1
- [3]中小学课程与教学[J]. 张晓芹,郭祥云,何新华,陈桃源,叶秀宝,王钟霞,陈群团,钱珍娣,曹盈月,陈虹,许绍芬,黄伟,林庆明,刘忠奎,张宝泉,朱松华,冉晓艳,王菲菲,陈爱武,黄金.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0(07)
- [4]基于地域文化的高中地理“家国情怀”培养研究 ——以“闽都文化”为例[D]. 汪涛.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5]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游记散文教学研究 ——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D]. 严希玲.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6]洋县地域文化与小学语文地方课程资源的建设[D]. 张艺凡.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2)
- [7]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8]公共考古视域下文化遗产价值传播研究[D]. 高小燕. 西北大学, 2019(04)
- [9]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莆田城市绿心空间格局保护与规划策略研究[D]. 吴瀚文. 北京建筑大学, 2019(07)
- [10]腾冲和顺地域文化资源在本地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研究[D]. 李继翔.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