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痛经50例(论文文献综述)
肖姣[1](2020)在《振腹疗法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血糖及相关临床症状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观察振腹疗法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血糖、生活质量及体脂测量相关指标的影响。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振腹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振腹组要求患者在干预观察期间的饮食、运动与药物治疗等与干预观察前保持一致的前提下予以振腹疗法,振腹疗法具体手法操作如下:①逐一点按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丰隆、阴陵泉、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水道、大巨。以上腧穴取双侧点按,点按时双手拇指同时用力,以患者感到酸胀为度,每穴30s,共10min。②医者对患者进行振腹治疗。振腹法的操作为医者用右手掌心的劳宫穴对准患者神阙穴,中指自然置于任脉循行线上,食指、无名指自然置于肾经循行线上,拇指、小指自然置于胃经循行线上,然后进行腕部松振法操作,共20min。每次总治疗时间为30min,隔日1次,连续4周,12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1个疗程。对照组要求患者在干预观察期间的饮食、运动与药物治疗等与干预观察前保持一致,并且及时电话或微信跟踪患者以上情况,连续4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观察前后血脂、血糖、中医症状评分和体脂测量相关指标。研究结果1.入组例数70例,研究过程中振腹组脱落3例(患者因工作原因退出),最终余32例,对照组脱落7例(患者不能坚持而退出),最终余28例。本研究患者脱落率控制在15%以内。振腹组患者男性11人(34%),女性21人(65%)。年龄最小29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49.69±9.61岁。对照组男性7人(25%),女性21人(75%),年龄最小30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54.38±8.95岁。性别、年龄、病情、运动情况、吸烟史、饮酒史及饮食习惯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2.血脂相关指标:振腹组干预观察前后对照,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水平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密度脂蛋白(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TG、TC、HDL-C干预观察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观察前后LDL-C比较水平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观察前两组对照血脂四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观察后两组对照,振腹组TG较对照组降低、HDL-C较对照组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C、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糖指标:振腹组干预观察前后对照空腹血糖(FPG)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FPG干预观察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观察前两组对照FP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观察后两组对照FP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其他血液生化指标:振腹组干预前后促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空腹胰岛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体脂测量相关指标:振腹组干预观察前后对照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腰围臀围比(腰臀比)、腰围身高比(腰高比)、内脏脂肪指数(VAI)水平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BMI、腰围、臀围、腰臀比、腰高比、VAI干预观察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观察前两组对照体脂测量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观察后两组对照,振腹组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VAI较对照组水平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照臀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振腹组干预前后比较腹部脂肪百分率、肩胛部脂肪百分率和上臂脂肪百分率干预后减小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观察前后腹部脂肪百分率、肩胛部脂肪百分率和上臂脂肪百分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观察前腹部脂肪百分率、肩胛部脂肪百分率和上臂脂肪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两组干预观察后比较腹部脂肪百分率振腹组较对照组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观察后肩胛部脂肪百分率和上臂脂肪百分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中医症状评分:振腹组干预观察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千预观察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观察前两组对照中医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观察后两组对照,振腹组中医症状评分较对照组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中医症状评分改善评定:振腹组中医评分总改善率84.3%,对照组中医评分总改善率46.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振腹组中医症状评分改善率较对照组高。研究结论1.在常规基础治疗不变的前提下振腹疗法能够有效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及VAI等简易体脂参数。表明振腹疗法能辅助基础治疗减少代谢综合征患者腹部及内脏脂肪异位堆积。2.在常规基础治疗不变的前提下振腹疗法能够降低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提高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3.在常规基础治疗不变的前提下振腹疗法可有效改善TG、HDL-C,对TC、LDL-C、FPG的改善作用则不明显。表明振腹疗法能辅助基础治疗,一定程度上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糖脂代谢紊乱。
张露[2](2020)在《温针灸联合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温针灸联合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观察,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根据研究结果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方法:所有病例均选自于2018年03月至2019年09月在湖北省中医院妇科门诊(花园山和凤凰门诊)就诊的病人,根据纳入标准,临床共收集61例患者,分别为针药组31例和中药组30例。中药组予以膈下逐瘀汤加减口服,针药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温针灸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痛经程度、中医证候、局部体征、子宫体积、血清CA125值及安全性指标,并记录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采用统计学分析,进行综合疗效评价。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痛经积分、中医证候积分、主要症状积分、局部体征积分、子宫体积积分、血清CA125值等资料,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总疗效: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6.77%,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0%,经秩和检验,Z=-2.030,P=0.0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痛经疗效: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针药组有效率为96.77%,中药组有效率为93.33%,经秩和检验,Z=-2.277,P=0.023,针药组优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疗效: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针药组有效率为90.32%,中药组有效率为76.67%,经秩和检验,Z=-2.19,P=0.029,针药组优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主要症状疗效:组内比较,针药组在经行腹痛、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月经颜色、血块、腰骶酸痛、乳房胀痛、胸胁胀满、烦躁易怒、带下量多等症状方面,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在经行腹痛、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月经颜色、血块、胸胁胀满等症状方面,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项症状积分比较,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针药组在治疗经行腹痛、经期延长、腰骶酸痛、乳房胀痛、烦躁易怒、白带量多等症状方面优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症状积分比较,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P>0.05)。6.局部体征疗效: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针药组优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子宫体积疗效:组内比较,针药组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治疗前后子宫体积变化不明显,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针药组优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血清CA125疗效:组内比较,针药组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治疗后血清CA125值变化不明显,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针药组优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安全性评价: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均未见明显异常,其中针药组在治疗过程中有3例患者取针后出现少量出血,干棉签按压后出血消失,可继续接受治疗,中药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经统计学分析,P=0.125(P>0.05),两组安全性比较,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结论:1.温针灸联合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疗效确切,能够控制痛经症状,改善中医证候,特别是在改善经行腹痛、经期延长、腰骶酸痛、乳房胀痛、烦躁易怒、白带量多症状方面显着优于膈下逐瘀汤,并在缩小子宫体积、缓解子宫压痛、降低血清CA125方面具有独特优势。2.温针灸联合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临床应用安全有效,本试验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尚认为其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蔡梦瑶[3](2020)在《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Meta分析及丹红化瘀口服液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第一部分通过对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系统评价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第二部分通过观察丹红化瘀口服液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为气滞血瘀证的证候类中药新药的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1.Meta分析:计算机检索CNKI、VIP、Wangfang、Pub Med、Web of Science、Medline中关于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建立至2020年2月。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对纳入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应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Meta分析。2.临床观察:对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或通过成都中医药大学QQ群及微信群发布课题广告招募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气滞血瘀型原发型痛经患者31例,采用双盲设计,使用中央随机系统将31例受试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服用丹红化瘀口服液,于月经来潮前5天开始,连续服用7天,10ml/次,3次/日,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对照组服用丹红化瘀口服液模拟剂,于月经来潮前5天开始,连续服用7天,10ml/次,3次/日,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变化、VAS评分变化、CMSS量表积分变化,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1.Meta分析:共纳入文献11篇,包括原发性痛经患者1247例。Meta分析结果为:血府逐瘀汤或血府逐瘀汤联合西药治疗原发性痛经,在改善痛经疗效总有效率方面,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或联合西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在改善中医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乳房胀痛)及疼痛程度上疗效优于单用西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观察:(1)VAS评分:治疗1疗程、2疗程、3疗程后,分别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间VAS评分较治疗前的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第2、3疗程VAS评分与自身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分析和PPS分析结果一致。(2)CMSS量表疼痛时间:治疗1疗程、2疗程、3疗程后,分别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间CMSS量表疼痛时间较治疗前的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第2、3疗程CMSS量表疼痛时间与自身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分析和PPS分析结果一致。(3)CMSS量表严重程度:治疗1疗程、2疗程、3疗程后,分别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间CMSS量表严重程度较治疗前的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第1、2、3疗程和对照组第3疗程CMSS量表严重程度与自身治疗前相比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分析和PPS分析结果一致。(4)中医证候疗效:FAS分析:试验组总有效率为68.75%,其痊愈率0%、显效率25%、有效率43.75%、无效率31.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6.66%,其显效率13.33%、有效率33.33%、无效率53.3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S分析: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3.33%,其痊愈率0%、显效率26.67%、有效率46.66%、无效率2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33%,其显效率16.66%、有效率41.67%、无效率41.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疗程、2疗程、3疗程后,分别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间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的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第1、2、3疗程、对照组第2、3疗程与自身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分析和PPS分析结果一致。(5)安全性评价:本次试验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和有临床意义与试验药物相关的理化检查指标,临床应用较安全。结论1.Meta分析:单用血府逐瘀汤或血府逐瘀汤联合西药,在改善原发性痛经的疼痛程度、中医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乳房胀痛)方面,均优于单用西药或联合应用西药。但由于纳入文献数偏少、质量不高,结果可能有所偏差。需要大样本、高质量、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该结果。2.临床观察:(1)丹红化瘀口服液和丹红化瘀口服液模拟剂中医证候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研究例数不足及影响痛经的其他因素有关;(2)丹红化瘀口服液和丹红化瘀口服液模拟剂CMSS量表积分结果、中医证候积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丹红化瘀口服液和丹红化瘀口服液模拟剂在改善痛经疼痛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本课题是多中心、多学科以证候为主要指标评价气滞血瘀类中成药有效性与安全性的临床研究的一部分,也是丹红化瘀口服液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的初始阶段,本次研究未获得阳性结果,主要考虑与样本量不足有关。
陈铭慧,李万瑶[4](2019)在《蜂针优势病种治疗》文中指出蜂针疗法(又称蜂蜇疗法或蜂刺疗法)是属于蜂疗一种,早在中国民间和医疗机构作为治疗疾病之用。1.古代对蜂针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就对被蜂蜇的反应作出记载"蜂蜇有毒可疗痉"。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方-第二十五-蛇虫等毒第二》中,其中复方"猪脂、蜜(各半升),蜡(二两)上三味,和煎如膏,
郭志华(Kwok Chi Wa)[5](2019)在《药灸联合耳穴治疗青少年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观察评估药灸联合耳穴对青少年原发性痛经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农本方中医诊所(奥海城诊所)就诊的痛经患者及马鞍山崇真中学的学生中持续出现六个月以上痛经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痛经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符合标准的病例163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予以耳穴治疗、药灸治疗以及药灸联合耳穴治疗,观察指标包括疼痛轻重分级、视觉模拟量表、痛经评分表等。将研究数据双人双录入数据库,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三种治疗方案的疗效与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共163人参与本次研究,完成研究用于分析的病例为146例。1.耳穴治疗组、药灸治疗组及药灸联合耳穴治疗组经过3个月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2%、81%及96%。2.三个治疗组治疗前的年龄,初潮年龄,月经持续天数,月经期腹部疼痛天数,服用止痛药情况,痛经程度、视觉模拟评分、MSS痛经症状总分、MDQ痛经症状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个治疗组间有可比性(P>0.05)。3.三个治疗组在治疗1、2、3个月时,各方面指标(包括:痛经程度、视觉模拟评分、MSS痛经症状总分、MDQ痛经症状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4.耳穴治疗组和药灸治疗组在治疗1、2、3个月时,各指标之间两两比较(包括:痛经程度、视觉模拟评分、MSS痛经症状总分、MDQ痛经症状总分)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耳穴治疗优于药灸治疗。5.治疗3个月与治疗后随访比较,疼痛程度均出现递增趋势,其中药灸联合耳穴治疗优于单纯耳穴治疗。6.三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表明耳穴治疗和药灸治疗安全性较高。结论:1.耳穴治疗、药灸治疗以及药灸联合耳穴治疗均能改善原发性痛经,其有效率分别为92%、81%及96%。2.耳穴贴压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优于药灸治疗。3.耳穴治疗和药灸联合耳穴治疗的疗效无显着差异。4.治疗后的疗效持久性方面,药灸联合耳穴治疗或单纯耳穴治疗均优于单纯药灸治疗。
邓桂材[6](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对岭南罗氏妇科两代传承人治疗原发性痛经证治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EXCEL和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回顾性分析岭南罗氏妇科流派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证候、用药规律,并比较罗氏妇科第三代传承人和第四代主要传承人在原发性痛经诊治上的异同,以期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来提炼总结岭南罗氏妇科对于原发性痛经的辨证思维和用药规律,以继承其学术思想,指导临床遣方用药,发挥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与优势,并探索罗氏妇科在传承中的可能变化。方法:本研究借助EXCEL和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收集整理罗氏妇科第三代传承人罗颂平、张玉珍和第四代主要传承人朱玲、赵颖和廖慧慧五位教授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妇科门诊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医案,分为平时和经前两个阶段,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原发性痛经病人的一般信息和中医证候、处方用药等录入Excel表格中,再手工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以上数据录入过程均经过两人核对,主要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的统计报表和数据分析模块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门诊跟诊所得经验,对岭南罗氏妇科流派第三代传承人和第四代主要传承人诊治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并比较其异同。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符合原发性痛经纳入标准的病例727例,其中第三代传承人211例,第四代主要传承人516例,共计处方1525张,其中第三代传承人共计处方379张,第四代主要传承人共计处方1146张。利用上述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结果如下:本研究共收集符合原发性痛经纳入标准的病例727例,共计处方1525张。其中第三代传承人211例,共计处方379张,第四代主要传承人516例,共计处方1146张。1.纳入研究病例的基本信息:本研究纳入的病例中,最小的为12岁,最大的为35岁,两代传承人的患者均以18岁至30岁的女性为多,各自占据总体的70%以上。第三代传承人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5.33岁,第四代主要传承人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3.74岁。2.证候分布特点:第三代传承人辨证以气滞血瘀居首位,其次分别为肾虚血瘀和血瘀;第四代主要传承人辨证以虚寒最多,气滞血瘀和寒凝血瘀分别位于第二位和第三位。可以看出,排名前三的证型中基本都提及血瘀,两代传承人认为血瘀是导致痛经的重要原因,而第四代主要传承人同时认为痛经由虚寒引起者甚多。3.临床用药规律分析:罗氏妇科传承人将原发性痛经分为平时和经前两个阶段进行治疗,因此该研究也将处方分为平时和经前两个阶段分析。3.1 药物使用的频数分析3.1.1 平时处方频数分析:第三代传承人平时处方257张,共用药物127种,用药频次最高的10位依次为香附(6.67%)、白芍(5.79%)、当归(5.27%)、茯苓(5.14%)、白术(4.46%)、丹参(4.10%)、黄芪(3.58%)、菟丝子(3.26%)、甘草(3.09%)、续断(3.03%)。第四代主要传承人平时处方684张,共用药物172种,使用频次占前10位的药物分别是当归(5.89%)、白芍(5.19%)、党参(4.79%)、牡丹皮(4.15%)、吴茱萸(4.12%)、川芎(4.00%)、半夏(3.88%)、白术(3.64%)、麦冬(3.61%)、续断(3.54%)。3.1.2 经前处方频数分析:第三代传承人经前处方122张,共用药物83种,用药频次前10位分别为香附(8.10%)、丹参(7.42%)、延胡索(7.35%)、三七(6.66%)、赤芍(6.11%)、乌药(6.11%)、当归(5.98%)、益母草(5.36%)、桃仁(4.74%)、白芍(4.53%)。第四代主要传承人经前处方462张,共用药物167种,使用频次居前10位的药物分别为当归(6.48%)、延胡索(5.96%)、川芎(5.82%)、五灵脂(5.09%)、黄芪(3.75%)、乌药(3.69%)、香附(3.57%)、赤芍(3.50%)、肉桂(3.48%)、蒲黄(3.38%)。3.2 药物四气、五味和归经分析3.2.1 四气分析:在四气方面,第三代传承人平时方和经前方都以温、平、寒居前三位,第四代主要传承人的平时方和经前方四气分析结果与第三代传承人相似,亦以温、平、寒为主。无论平时和经前,两代传承人用药都以温性药居首位。3.2.2 五味分析:从五味分析,两代传承人用药均以辛、甘、苦味药为主,只是各有侧重,第三代传承人平时方以甘、辛、苦味药分别居于前三位,经前方以苦、辛、甘味药分居前三位,第四代主要传承人平时方以甘、苦、辛味药依次位列前三,经前方以辛、苦、甘味药分列前三。由此可见,两代传承人平时均侧重于甘味药,经前均侧重于苦味和辛味药。3.2.3 归经分析:第三代传承人和第四代主要传承人的药物归经相同,平时方排在前三位的药物归经均为肝、脾、肾,经前方药物归经居前三位的均是肝、脾、心。3.3 关联规则组方规律分析:本研究以能清楚简洁地展示药物使用规律为原则,两代传承人和两个阶段的处方规律分析将设置各自适宜的支持度和置信度。分析第三代传承人用药规则,平时方支持度和置信度分别设置为35%(支持度个数90)和0.9,得出平时常使用的药物组合有:白芍、茯苓、当归;白术、当归、香附、茯苓;白术、白芍、茯苓、当归;白芍、茯苓、香附、当归;白术、当归、茯苓等。经前方支持度和置信度分别设置为65%(支持度个数79)和0.9,分析结果得出经前常使用的药物组合有:延胡索、三七、丹参;延胡索、三七、香附;赤芍、三七、香附;丹参、三七、香附;赤芍、丹参、三七、延胡索等。分析第四代主要传承人用药规律,平时方支持度和置信度分别设置为35%(支持度个数240)和0.9,常用药物组合为:川芎、党参、当归;川芎、吴茱萸、当归;川芎、当归;半夏、麦冬、吴茱英、当归;半夏、麦冬、当归等。经前方支持度和置信度分别设置为40%(支持度个数185)和0.9,常用药物组合为:川芎、肉桂、当归;蒲黄、川芎、当归;延胡索、川芎、五灵脂、当归;川芎、五灵脂、当归;赤芍、当归等。从常用药物分析可知,第三代传承人在平时阶段注重调理气血水,经前则偏于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而第四代传承人在此基础上同时重视温养阳气,常常加用温阳散寒止痛之法。3.4 基于改进互信息法的药物关联度及熵聚类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本研究将分析的关联度设置为8,惩罚度设置为2,得出相关结果如下:(1)第三代传承人在平时阶段常用的药对为:菟丝子、牡丹皮;山药、香附;菟丝子、茯苓;菟丝子、党参等。经前阶段常用药对为:桃仁、葛根;鸡血藤、葛根;当归、葛根;桃仁、三七等。对于常用药物核心组合,平时阶段有18对,经前阶段有6对。经层次聚类得出新方组合平时阶段9首,经前阶段3首。(2)第四代主要传承人在平时阶段常用的药对为:吴茱萸、菟丝子;麦冬、党参;麦冬、柴胡;麦冬、泽泻等。经前阶段常用药对为:蒲黄、白术;蒲黄、川芎;蒲黄、牡丹皮;肉桂、没药等。平时阶段常用药物核心组合8对,经前阶段10对。得出新方组合平时4首,经前5首。根据常用药对组合,可见两代传承人在平时阶段都辨证施治,并重视调理肝脾肾三脏,经前阶段则善用活血化瘀之法。结论:1.岭南罗氏妇科流派传承人根据月经周期气血变化特点,分平时和经前两个阶段治疗原发性痛经,注重辨证求因治本,平时重视肝脾肾三脏,经前通调气血治标,经过几个周期的整体调治,以达到治愈痛经的目的。2.岭南罗氏妇科流派传承人认为瘀血是导致痛经的重要因素,治疗上善用活血化瘀止痛,并根据岭南地区气候特点,用药以平为期,临证时以调和气血为主,少用攻伐之品,随病情变化而调整用药。3.第三代传承人和第四代主要传承人对原发性痛经的辨证和用药特点相似,而后者比较重视阳气,往往在调和气血的基础上酌加温阳散寒之品。
杨艳,李琪,顾骏薇,李璟[7](2017)在《耳穴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至今未能明确。耳穴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一个分支。人体十二经脉均上循于耳或别络于耳,故刺激相关的耳穴部位可以调理全身经络脏腑气机,使脏腑气血运行通畅,从而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痛经5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痛经50例(论文提纲范文)
(1)振腹疗法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血糖及相关临床症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振腹疗法的临床应用 |
1. 振腹疗法概述 |
2. 松振法的来源 |
3. 振腹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代谢综合征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1. 代谢综合征概述 |
2. MS的中医病因病机 |
3. MS的中医学治疗 |
4. MS的西医病因与发病机制 |
5. MS的西医学预防与治疗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临床研究方法 |
第一节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1. 临床流程图 |
2. 样本量估算 |
3. 随机分组 |
4. 干预方案 |
5. 合并用药治疗记录 |
6. 观测指标及记录方法 |
7. 质量控制方法 |
8. 不良事件 |
9. 统计方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一节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主要观测指标 |
第二节 讨论 |
1. 振腹疗法腧穴的选择 |
2. 实验观测指标讨论 |
3. 振腹疗法治疗MS的机制探讨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知情同意告知页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同意签字页 |
附录3 医学伦理审査通过表 |
附录4 受试者用药情严记录表 |
附录5 临床观察表 |
附录6 中医症状评分量表 |
附录7 不良事件记录表 |
附录8 临床研宄结论记录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温针灸联合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内容 |
2.4 观察指标评分标准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2.6 数据处理 |
2.7 技术路线 |
3 一般资料 |
3.1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
3.2 两组患者病程分布情况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痛经情况 |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情况 |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主要症状积分情况 |
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局部体征积分情况 |
3.7 两组患者治疗前子宫体积积分情况 |
3.8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CA125 情况比较 |
4 临床研究结果 |
4.1 两组患者临床总疗效分析 |
4.2 两组患者痛经疗效分析 |
4.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4.4 两组患者主要症状疗效分析 |
4.5 两组患者局部体征疗效分析 |
4.6 两组患者子宫体积疗效分析 |
4.7 两组患者血清CA125 疗效分析 |
4.8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立题依据 |
2.中医对子宫腺肌病的认识 |
3.现代医学对子宫腺肌病的认识 |
4.本研究对子宫腺肌病的认识 |
5.探析膈下逐瘀汤加减 |
6.温针灸取穴依据 |
7.综合机理探讨 |
8.研究结果分析 |
9.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临床研究观察表 |
致谢 |
(3)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Meta分析及丹红化瘀口服液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的Meta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方法 |
1.4 文献筛选 |
1.5 数据提取 |
1.6 偏倚风险评估 |
1.7 统计分析方法 |
2.结果 |
2.1 纳入研究特征 |
2.2 偏倚风险评估 |
2.3 Meta分析结果 |
2.3.1 痛经疗效总有效率 |
2.3.2 VAS评分的分析 |
2.3.3 中医症状评分 |
2.4 安全性分析 |
2.5 敏感性分析 |
3.讨论 |
3.1 血府逐瘀汤辨证论治本病疗效确切 |
3.2 研究结果 |
3.3 系统评价的问题与不足 |
第二部分 丹红化瘀口服液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
1.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对象及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 |
1.2.2 气滞血瘀证辨证标准 |
1.2.3 症状量化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终止标准 |
1.6 病例脱落标准 |
1.7 病例的剔除标准 |
1.8 中止研究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试验方法 |
2.1.1 试验设计 |
2.1.2 样本含量 |
2.2 研究用药 |
2.2.1 药物包装 |
2.2.2 药品的随机 |
2.2.3 药品分配和发放 |
2.2.4 回收药物处理 |
2.2.5 紧急揭盲和应急信封 |
2.3 治疗方法 |
2.3.1 试验组 |
2.3.2 对照组 |
2.4 合并用药规定 |
2.4.1 功效类似药物规定 |
2.4.2 合并止痛药物规定 |
2.4.3 其它基础疾病用药 |
2.5 观察指标 |
2.5.1 一般项目 |
2.5.2 安全指标 |
2.5.3 疗效性评价指标 |
2.5.4 疗效判定标准 |
2.5.5 观察时间 |
2.6 不良事件的管理 |
2.7 伦理学原则 |
2.8 统计分析 |
2.8.1 统计分析数据的选择 |
2.8.2 统计分析方法 |
3.观察结果 |
3.1 病例分布 |
3.2 基线比较 |
3.2.1 人口学特征 |
3.2.2 生命体征 |
3.2.3 病史资料 |
3.2.4 病情资料 |
3.3 疗效性指标结果 |
3.3.1 VAS评分 |
3.3.2 中医证候积分 |
3.3.3 CMSS量表疼痛时间 |
3.3.4 CMSS量表严重程度 |
3.4 中医证候疗效结果 |
3.5 安全性分析 |
3.5.1 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的变化 |
3.5.2 安全性评价总结 |
4.讨论 |
4.1 立题依据 |
4.1.1 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作为研究病种依据 |
4.1.2 丹红化瘀口服液药物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4.1.3 丹红化瘀口服液的临床应用 |
4.1.4 异病同治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4.2 疗效分析 |
4.3 与原发性痛经相关的因素分析 |
4.3.1 运动 |
4.3.2 情绪 |
4.3.3 饮食 |
4.3.4 睡眠 |
4.4 安慰剂的相关研究 |
结论 |
Meta分析结果 |
临床观察结果 |
主要工作与创新 |
主要工作 |
Meta分析 |
临床观察 |
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综述 原发性痛经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中医症状量化观察表 |
附录三 CMSS量表(COX痛经症状量表) |
附录四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五 在校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5)药灸联合耳穴治疗青少年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流行病学研究 |
第二节 中医学对痛经的研究进展 |
一、中医学对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中医学对痛经的治疗进展 |
第三节 西医学对痛经的研究进展 |
一、西医学对痛经的病因认识 |
二、西医学对痛经的治疗进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病例选择标准 |
三、样本量计算 |
四、随机分组 |
五、治疗方案 |
六、疗效评价 |
七、质量控制方法 |
八、不良事件的处理 |
第三节 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
第四节 技术路线 |
第五节 研究结果 |
一、基线情况比较 |
二、结果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选题方法及立论依据 |
第二节 选用穴位及依据 |
一、耳穴依据 |
二、药灸依据 |
第三节 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基于数据挖掘对岭南罗氏妇科两代传承人治疗原发性痛经证治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中西医对痛经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一节 中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
一、古代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
二、现代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
三、中医治疗概述 |
第二节 西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研究概况 |
一、流行病学 |
二、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 |
三、原发性痛经的西医治疗概述 |
第三节 岭南罗氏妇科流派 |
一、流派起源 |
二、学术特点 |
三、岭南罗氏妇科对原发性痛经的诊治经验 |
第四节 数据挖掘及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
第二章 罗氏妇科流派研究原发性痛经的证治规律 |
第一节 研究资料 |
一、研究对象 |
二、病例诊断标准 |
三、病例纳入标准 |
四、病例排除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数据提取及统计分析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纳入研究病例的一般情况 |
二、证候分布特点 |
三、临床处方用药规律挖掘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病例基本信息分析 |
第二节 罗氏妇科传承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学术思想及辨证用药特点 |
第三节 两代罗氏妇科传承人对原发性痛经诊治经验的比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7)耳穴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病因病机 |
2 原发性痛经的西医发病机制 |
3 耳穴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进展 |
3.1 耳穴贴压法 |
3.1.1 单纯耳穴贴压法: |
3.1.2 耳穴贴压配合针灸: |
3.1.3 耳穴贴压配合针刺: |
3.1.4 耳穴贴压配合灸法: |
3.1.5 耳穴贴压配合中草药治疗: |
3.1.6 耳穴贴压配合中成药治疗: |
3.1.7耳穴贴压配合西药治疗: |
3.1.8 耳穴贴压配合穴位注射: |
3.1.9耳穴贴压配合穴位埋线: |
3.1.1 0 耳穴贴压配合梅花针: |
3.1.1 1 耳穴贴压配合健康教育: |
3.2 耳穴刺血疗法: |
3.3 耳针疗法: |
4 小结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痛经5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振腹疗法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血糖及相关临床症状的影响[D]. 肖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温针灸联合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研究[D]. 张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3]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Meta分析及丹红化瘀口服液临床疗效观察[D]. 蔡梦瑶.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蜂针优势病种治疗[A]. 陈铭慧,李万瑶. 第二届世界蜂疗大会、世界中联蜂疗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蜂疗分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9
- [5]药灸联合耳穴治疗青少年痛经的临床研究[D]. 郭志华(Kwok Chi Wa).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5)
- [6]基于数据挖掘对岭南罗氏妇科两代传承人治疗原发性痛经证治规律的研究[D]. 邓桂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耳穴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J]. 杨艳,李琪,顾骏薇,李璟. 中国医药指南, 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