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医院脑卒中康复病房治疗模式建立的探讨

中小型医院脑卒中康复病房治疗模式建立的探讨

一、中小医院建立脑卒中康复病房治疗模式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兰涛,陈汴玲,王洁,李黎,潘向东,金玮清[1](2021)在《家庭医生制度下社区脑卒中偏瘫康复管理模式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家庭医生管理下社区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社区的康复服务网络。方法根据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将患者分为三类,分别进行家庭、卫生服务站和病房等不同级别的康复,分别是家庭康复训练,康复治疗师一对一定期指导;卫生服务站康复训练,康复治疗师一对多名训练;住院康复,由康复医生制定康复方案,康复治疗师一对一训练。定期运动功能评定,积分提高,回归社区和家庭,继续康复治疗;同时针对2014年136例及2015年164例住院康复患者进行观察,在同样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2015年的164例患者的护工进行康复技能教育,培训其指导患者生活能力的技能,并协助康复治疗师监督患者完成作业。分别对其入院及出院时进行ADL评分,比较入院及出院ADL评分提高的情况。结果 (1)记录观察病例和对照组病例3次评定简化Fugl-Meyer(FMA)运动功能积分及总提高分数,进行对比,结果应用P检验,运动功能均得到明显提高(P<0.01),但是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记录观察病例和对照组病例3次评定ADL评分及总提高分,进行对比,结果应用P检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均得到明显提高(P<0.01),且两组之间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提高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2)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及康复锻炼治疗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经由接受过康复技能教育护工参与康复治疗组的患者出院ADL评分提高程度明显高于没有护工参与康复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家庭医生制度下的偏瘫康复模式,在站点和家庭的康复治疗,更加注重实用性,有效性。在社区服务站和家庭进行康复训练,大大方便了患者,使其能够坚持康复训练,也使患者的长期照顾者参与程度更高。康复治疗方案中,康复动作的设计更加贴近生活能力的训练,更关注残肢功能的替代,而非仅仅是恢复,明显有利于患者回归家庭,提高患者及家庭生活质量。(2)对康复病房护工康复技能培训,可使患者的生活能力得到更大的改善,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提升患者自信及康复欲望。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康复学组,中国康复医学会物理治疗专委会[2](2021)在《中国神经重症儿童的亚重症康复管理专家共识(2021)》文中认为近年来, 儿童重症康复作为儿科与康复医学科相结合的一个新的亚专科在我国起步。神经重症患儿大多存在严重的功能障碍和并发症, 早期康复不仅需要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开始, 而且需要患儿在亚急性期转入亚重症康复病房进行规范的综合康复管理。儿童亚重症康复病房的工作难度和风险较大, 对康复团队要求较高, 目前全国各医疗机构普遍缺乏儿童亚重症康复病房和相应的康复团队。这一重要环节的缺失不利于患儿获得持续性规范康复治疗, 同时造成了重症监护病房医疗资源的浪费, 并大大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因此,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康复学组和中国康复医学会物理治疗专委会共同成立专家组, 讨论并提出《中国神经重症儿童的亚重症康复管理专家共识(2021)》, 旨在为建立儿童亚重症康复病房的医疗机构提供基本的工作思路和标准参照。

廖莉莉[3](2021)在《广东省护士评估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脑卒中已成为中国的头号致死原因,卒中后抑郁发病率高达1/3,但在临床中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症状经常被忽视。目的调查临床护士筛查卒中后抑郁症状的知信行现状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开展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教学培训及建立卒中后抑郁护理评估路径提供理论依据,以提高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的检出率及治疗率。方法采用自编问卷便利抽取298名广东省临床护士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性抽取12名相关科室的临床护士和科室护士长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深入探讨影响评估现状的因素。结果临床护士评估卒中后抑郁症状的知信行总分、知识、态度、行为得分为(84.76+13.255)、(25.08+8.975)、(33.33+5.483)、(26.35+6.719)。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临床护士卒中后抑郁知识的因素为职称、是否参加过相关培训。影响临床护士评估卒中后抑郁症状态度的因素为所在科室。影响临床护士评估卒中后抑郁症状行为的因素为职务、是否参加过相关培训、知识得分、态度得分。结论临床护士评估卒中后抑郁症状的知信行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卒中后抑郁的知识、态度、行为都有待提高。护理管理者应根据护士的不同特征进行卒中后抑郁知识的培训,通过强化临床护士卒中后抑郁的知识,建立积极评估的态度,从而提高临床护士评估卒中后抑郁症状的行为频率,提高护士对脑卒中患者的护理质量。

朱晓萍[4](2021)在《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基于行动地当前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问题日趋凸显,而医院-社区-家庭的连续性照护方案尚不完善的现状,运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方案评价等五个阶段,从多角度探索行动地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并在临床应用中不断修正和优化,探讨该模式实施后的效果,为规范脑卒中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按照行动研究“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反思”的螺旋循环过程以两轮行动循环的方式,优化并修订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一阶段,诊断阶段:通过临床实践现状调查了解脑卒中患者疾病照护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了解患者及照顾者的疾病照护需求。第二阶段,计划阶段:研究者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三阶段,行动阶段:研究者选择脑卒中中心及神经内科实施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采用参与式观察法、焦点小组访谈方法收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以及行动小组的反思、讨论共同对方案进行优化和修订;第四阶段,评价阶段: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1月~12月实施修订后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与2017年11月~12月未实施该个案管理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进行前后对比,通过对患者层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出院满意度等)、照顾者层面(照顾者照护能力评价指标、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医护层面(医师、护士、社区护士满意度、对个案管理模式的认知与接受度)以及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层面(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相关数据的前后对比,采用描述性统计、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干预前后1、3、6个月数据的差异性,评价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对患者、照顾者、医护以及医疗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并为第二轮行动循环的开展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五阶段,反思阶段,回顾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行动小组成员、个案管理师及参与本阶段研究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访谈,从患者、家庭照顾者、医护实践者、护理专业及卫生资源利用层面反思行动研究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第二轮行动循环则根据第一轮行动循环的研究结果进行第二轮的计划、实施、评价和反思。【研究结果】1、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果:临床现状调研发现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存在较高照顾需求,包括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需求、连续性照护管理需求、社会支持需求;医院脑卒中患者连续性照护管理目前仅局限于院外随访阶段,阻滞因素多而复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脑卒中患者的连续性照护管理认知欠缺,医院社区的联动、引导是重要解决途径。文献回顾发现脑卒中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欠佳、早期康复训练缺乏规范性、家庭照护者照护压力较大、院外连续性照护存在脱节现象、以护理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等保障机制不健全、对个案管理模式中关键要素与环节质量把控有待提升;基于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以及行动小组头脑风暴,依据指导照护模式,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通过初步实施以及评价阶段不断优化方案,最终形成由专职个案管理师主导、兼职个案管理师辅助,包含医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药剂师等多重角色的学科协作团队,实施包括评估、监测、支持、提供教育、自我管理、沟通与协调的从入院到出院,再到社区、家庭等全程疾病照护管理流程。脑卒中个案管理实施后,在患者层面,显着改善患者疾病照护结局,患者的疾病康复指标,如血压、血脂、血糖控制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等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照顾者层面,显着提高照顾者照顾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干预组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远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亦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其生活质量测评指标总体健康状况(GHQ-28)亦显着改善,干预组GHQ-28各维度以及总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除严重抑郁维度外亦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护层面,干预组医院医护对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及满意度皆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方面,干预组患者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针对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之处,如患者渴望上门医疗服务、纸质版宣教材料略显不足、护士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及技能不足、护理人力资源的短缺以及社区参与管理不足等维度进行优化和整改,形成最终版的脑卒中个案管理模式,着重于卒中宣教材料《脑卒中防治ABC》制定、增加社区上门服务、增加Hcy疾病指标收集、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及人力资源激励政策等方面的修订。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社区参与力度提高,社区医生、护士对个案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认知程度及接受程度皆显着提升(p<0.05)。社区上门医疗服务给患者及照顾者带来便捷,使其从中体验到更多关怀和照顾,个案管理护士专科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亦大幅提升。【研究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及其照顾者对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连续性照护管理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存在持续需求;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是以个案管理护士为主导的脑卒中多学科照护模式,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连续性的疾病照护和管理,使患者及其照顾者及时获取疾病诊疗及照护信息、有效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疾病康复过程及结局,促进脑卒中患者的整体康复;在照顾者层面提高其照顾能力、改善其健康状况,亦起到积极作用;在医疗卫生系统层面可有效改善医患、护患关系、减轻医疗负担、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完善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卫生服务模式;在护理专业层面使护士深刻感受到自身责任感和价值感、促进其专业学习和提升,最终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拓展脑卒中护理服务范围,使连续性护理服务有效延伸,为脑卒中患者持续、动态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提供可靠专业支持和照护,丰富临床护理实践范畴。

杨啸燕,颜丽娜,饶高峰,李旺勇,张文福,邱慧琴,廖益萍,李玲颖,江子珍[5](2020)在《医护治一体化康复管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肺康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医护治一体化康复管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肺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合并发肺功能障碍患者69例,其中2018年6月之前收集的3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之后收集的3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2组患者均给予康复医学科一般常规治疗护理及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电动起立床训练、吞咽训练、呼吸训练器锻炼、胸廓活动度训练和腹式呼吸训练,每日1次,每项训练20 min,5次/周),观察组此基础上实施医护治一体化康复管理模式治疗,所有康复评估及治疗均由医护治三方共同商讨决定并实施。2组患者的观察时间均为6周。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6周后(干预后),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FVC%、最大呼气流量(PEF)评定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肺功能,并观察治疗期间因肺部感染使用抗生素的比率。结果 2组患者干预后的ADL评分和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对照组(33.97±8.42)和(3.65±0.69)分,观察组(40.43±9.03)和(3.11±0.76)分]均较组内干预前[对照组(18.67±7.51)和(4.09±0.67)分,观察组(19.14±6.80)和(4.11±0.63)]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ADL及洼田饮水试验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2组患者干预后的FVC、FEV1、FEV1/FVC%、PEF[对照组(2.49±0.33)L、(1.83±0.27)L、(73.40±3.76)%、(2.64±0.32)L/s;观察组(2.83±0.34)L、(2.19±0.30)L、(77.19±4.20)%、(2.98±0.35)L/s]亦较组内干预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上述肺功能指标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为显着(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期间因肺部感染使用抗生素的比率分别为55.88%(19/34)和22.86%(8/35),观察组抗生素使用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7.897,P<0.01)。结论医护治一体化康复管理模式能有效改善脑卒中肺功能障碍患者的吞咽情况、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肺功能,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管娅琦,郑婷婷,沈璐,祝柯鑫,俞月婷,刘一苇,张晓晓,尹志勤[6](2020)在《浙江省综合医院康复科护理人员配置与工作内容现况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综合医院康复科护理人员配置和工作内容现况,探讨护士配置数量与康复专科护理实施频次的关系,为规范康复科护理工作内容和合理配置康复科护理人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自行设计的康复科病房基本情况调查表和护理人员工作情况调查表,对浙江省三级综合医院的康复科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综合医院康复科床护比为1∶0.32(1∶0.21~1∶0.42)。在护理工作内容的9个维度中,交接班与文书整理实施频次居于首位,康复护理与宣教居于第7位。在康复护理与宣教维度中,护士实施治疗相关宣教频次较高(1~2次/天),对进食、排泄等功能的训练与指导较少(1~2次/周)。责任护士分管患者数<11人时,康复护理与宣教的实施频次随患者数量的减少而增加,β值为-3.4(95%CI:-6.73~-0.03)。结论:不同医院康复科护理人员配置存在较大差异,工作内容现况未能较好体现康复护理专科特色,护士对患者功能的恢复与再建评估和指导较少。责任护士分管患者数影响康复护理实施频次。

周雨欣[7](2020)在《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脑卒中后尿失禁(Post-stroke Urinary Incontinence,PSUI)作为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预测脑卒中后死亡风险和不良预后的重要指标,对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功能状态以及疾病转归至关重要。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建立排尿行为习惯,改善尿失禁症状,消除药物和与手术治疗后相关并发症给疾病带来的额外费用和潜在风险。然而目前尚缺乏针对PSUI患者的结构化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在临床上多采用留置导尿,忽视了膀胱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膀胱管理行为改变的重要性。健康信念模型(Health Belief Model,HBM)通过增强患者对疾病的感知,进而促进健康行为产生,为本研究构建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提供了概念框架。本研究运用循证护理、专家会议法及类实验性研究设计,构建基于HBM的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并在PSUI患者中进行实证应用,为促进PSUI患者形成健康信念、建立健康膀胱管理行为、加速膀胱功能康复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研究目的:1.以HBM为概念框架,通过文献回顾、循证护理及专家会议法,构建适用于我国PSUI患者的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2.采用类实验性研究设计,对方案进行临床实证应用与效果评价,为PSUI患者的膀胱康复与管理提供一套结构化、规范化的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研究方法:1.运用循证护理理论进行文献分析,整合国内外临床指南、系统评价、专家共识及原始文献中高证据等级干预策略确定方案的基本框架和具体内容,并基于HBM的概念框架,形成PSUI患者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初稿。随后,开展专家会议,邀请来自康复医学科、神经内科、泌尿外科、心理精神科的临床医疗及护理专家对方案的框架、结构及具体内容进行评价,并综合专家意见对方案进行修改和优化,最终形成PSUI患者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终稿。2.采用类实验性研究设计,于2019年04月至2019年10月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本部及江北院区康复医学科68例PSUI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对前期构建的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进行实证应用。对照组研究对象实施康复医学科常规护理及饮水计划,干预组研究对象在对照组干预的基础上实施基于HBM的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干预时长为4周,两组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完成时、干预后4周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患者感知膀胱症状情况分级量表、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功能独立性量表、应对效能量表及行为疗法康复训练健康教育知识调查表评价方案对患者的尿失禁症状、疾病困扰、生活质量、功能状态、应对效能及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水平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1.经文献检索与筛选,最终共纳入21篇文献进行证据总结,其中临床指南8篇、系统评价3篇、随机对照实验5篇、类实验性研究5篇。共汇总34条行为疗法干预相关证据,其中推荐级别A级证据21条,B级证据13条,提炼出4个干预方案主题:健康教育、膀胱再训练、盆底肌训练及生活方式干预。在此基础上,基于HBM概念框架形成PSUI患者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初稿。2.遴选11位来自康复医学科、神经内科、泌尿外科、心理精神科的临床医疗及护理专家进行专家会议,对方案框架、结构及具体内容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进行讨论、修正,专家对方案的判断依据系数为0.863、熟悉程度系数为0.818、权威系数为0.841,专家的权威程度较高,对干预方案的内容也较熟悉。最终形成基于HBM的PSUI患者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共包含5个训练模块:(1)标准化健康教育;(2)定时排尿与提示排尿;(3)盆底肌训练;(4)延时排尿与急迫抑制策略;(5)生活方式干预。每个训练模块的训练内容、可能出现的困难/障碍、应对策略及训练目标均进行细化。3.共68例研究对象完成资料收集,其中干预组35例,对照组33例。基线资料显示:研究对象ICI-Q-SF均分为(14.13±3.80);PPBC得分的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范围为4.00(3.00,5.00);I-QOL均分为(48.50±9.72),逃避和限制性行为维度均分为(24.03±3.76),心理社会影响维度均分为(26.37±4.08),社交尴尬维度均分为(14.28±2.91);FIM均分为(61.85±17.16),运动功能维度均分为(41.54±14.45),认知功能维度均分为(20.24±7.09);应对效能均分为(11.03±3.71)。干预结果显示:(1)干预组PSUI患者干预完成时、干预后4周的I-QOL总分及各分维度得分、应对效能得分显着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或P<0.01),ICI-Q-SF得分、PPBC得分显着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干预完成时的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水平显着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干预后4周的FIM总分及认知功能分维度得分显着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运动功能分维度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组PSUI患者干预完成时、干预后4周的I-QOL总分及各分维度得分显着高于干预前(P<0.01),ICI-Q-SF得分、PPBC得分显着低于干预前(P<0.01);干预后4周的FIM总分及各分维度得分、应对效能得分显着高于干预前(P<0.01)。研究结论:本研究运用文献回顾、循证护理及专家会议法,基于HBM概念框架,从促进健康行为形成的角度出发,构建了PSUI患者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并经类实验性研究初步临床应用,验证了该方案在改善PSUI患者的尿失禁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功能独立性、应对效能及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水平,减轻患者疾病困扰方面的有效性,为PSUI患者的早期临床膀胱训练及居家尿失禁自我管理提供了借鉴与参考,既可以作为护理流程加入PSUI患者的临床康复训练中,也可以为PSUI患者膀胱功能管理的干预性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汤佳[8](2020)在《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现在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达到新的高度,而健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刻不容缓。目前国内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只注重疾病本身的诊治,对于大型的综合性公立医院而言,主要负责我们国家绝大多数的医疗任务,目前存在着病人众多、现有医疗规模的限制、病患床位相对紧张等日益突出的问题。在所患疾病比例中,高血压、精神疾病、脑卒中、心脏病、糖尿病、肿瘤等各种慢性疾病占绝大多数,慢性疾病和人口老龄化互相影响,这让在面临一般急性疾病后的患者在治疗后,会遇到更多的临床心理问题、生活自理能力问题,这使得康复时间变得更加漫长,而且需要投入更多介入措施,这在无形之中给大型公立医院增加了很多负担。大型公立医院通过快速康复等手段,让更多的患者享受到了医疗资源,更快的周转了病床。患者平均住院日下降,虽然身体疾患更快速的被治愈,可心理状况还没有能够达到满足立即返回家中的标准。平均住院日的缩短,不利于患者和医生产生良好的信任关系,而医生的短期治疗容易引起患者疾病治愈后复发,医生需要和患者保持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需要对患者进行连续的照护。因为患者难以控制病情或是病后匮乏的照护,而产生的入院治疗和使用药物的费用,对于医保部门的经费是极大的浪费。本研究立足于解决这一突出问题进行论述。目的为了健全我国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弥补服务体系中的断层。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达到新的高度。目前国内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只注重疾病本身的诊治,对于每一级的综合性公立医院而言,主要负责大部分百姓的医疗救治,却存在目前患者数量众多、现有医疗规模的限制、病患床位相对紧张等日益突出的问题。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具体的服务形式,包括健康科普、院前急救、院中急性期照护、中期照护、长期照护、终末期照护,而目前在国内中期照护处于缺失状态,不仅造成了老年患者非计划性重返病房,浪费医疗资源,还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方法从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成入手,分析中期照护模式存在的必要性,阐述中期照护的理论、模式、软硬件,并以医联体中骨科、卒中、胸痛中期照护病房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中医药在中期照护领域中的作用,对目前医联体中开展中期照护服务的存在的技术和政策问题进行探讨,以求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来探讨中期照护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不可或缺,同时在医联体下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是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其中理论研究先对国内外内的中期照护模式进行梳理,对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阐述,探讨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是一种契合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体现中国特色的服务模式,有助于老年医疗服务的整体化和延续性,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追溯了老年医疗服务的历史沿革和相关构成。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老年医疗服务古已有之,从衰老理论、预期寿命延长和疾病谱的转变等方面来论述构建整体化老年医疗服务的必要性;对目前国内提供的老年医疗的服务内容进行阐述,包括健康科普、院前救治、急性期照护、长期照护和终末期照护,急性期照护和长期照护之间存在断层,有些急性病出院后患者,因为未得到有效和安全的中期照护,导致非计划性重复入院或者身体功能未能良好恢复,甚至于致残,直接进入长期照护模式。还论述了中期照护相关概念及模式。明确阐述了中期照护模式的定义、照护对象和形式,以及开展中期照护所需的软硬件条件,通过对三家医院的2400名老年出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出中期照护的需求与日常生活能力正相关;并运用服务链理论、持续照顾理论、协同论对本研究进行了相关探讨。医疗服务是个整体的产品概念,而由于卫生体制等原因,本应该形成一条“价值链”的医疗服务流程,却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关注并落实老人在生命的各个阶段中各个方面的需求,是“持续照护”的理论最本质的核心点。“持续照护”让有着个性化需要的老人最大可能在固定熟悉的场所长期居住,以此受到良好的照顾。相关理论支撑了中期照护模式产生的必要性。为了阐述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的可行性,先从理论方面进行论述。医联体是在中国现有医疗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不同层次医疗机构联合而成的组织构架,而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形势堪忧,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可以有效落实进行中期照护服务,它对于连续性健康管理的实行十分重要,同时还有政府支持、资源优势互补、更为便捷、提高收入、降低费用等优势,在政治、经济和技术三方面都具有理论可行性,因此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势在必行。随后通过实证分析论述老年患者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行中期照护服务的有效性。取样扬州苏北人民医院肩袖损伤患者100例,分为两组,其中52例为观察组,在医联体下汤汪骨科联合病房行中期照护,48例未行中期照护为对照组,对其行术后康复效果比对及UCLA评分统计学比较,显示行中期照护更加有效;取样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患者300例,分为两组,其中有162例作为观察组至医联体下木渎卫生院进行中期照护,138例作为对照组未接受,通过ADL量表、GDS-15量表、FRA量表、EQ-5D量表进行统计学比较,显示中期照护对急性期后老年脑卒中患者有着显着的临床效果,是一种能创造高附加值的新型照护模式,老年患者脑卒中后越早实施中期照护,效果越好;取样泰州市人民医院急性心梗行CPI手术患者208例,分为两组,其中有100例作为观察组转入高港区人民医院进行中期照护,108例出院回家普通康复未接受中期照护,通过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及术后并发症出现比例进行比较,显示中期照护有益于急性心梗CPI术后老年患者的术后康复,实现了安全性与有效性兼得的身心康复效果。本文也对中期照护的中医药优势,在医联体下开展中期照护的政策、技术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进行补充说明。在中期照护中中医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中医药的独特理论和临床优势入手,分析了中期照护中中医药可以产生的相关作用,如如在情绪、饮食、用药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的中医工作室运作较好,如中医骨伤专业历史悠久,和西医骨伤结合,在中期照护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的中期照护服务中要继续加强中医药理论的挖掘,促进中医药中期照护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强化中医药中期照护服务的网络建设,让中医药这一我国文化瑰宝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绽放绚烂光彩。对医联体下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服务目前存在的政策及技术问题进行梳理。康复技术和老年综合评估技术是中期照护服务中较为关键的两样技术,对医联体内实施中期照护(主要为康复治疗)的调查显示,基层康复医疗的能力较弱,老年综合评估技术在国内刚刚发展,尚未能推广使用。他问题还包括医保支付方式需要进一步优化,三级医院无力开展相关服务、软硬件标准尚未形成、绩效分配方案待确定、利润待提高、具体疾病效果评价指标缺乏以及老人多重用药、谵妄管理、跌倒和误吸等相关问题都需要关注。对医联体下中期照护模式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互联网医院的兴起对中期照护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介绍了“互联网+”的中期照护模式及大数据在中期照护中的应用,并以苏北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相关服务对中期照护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来论证“互联网+”的中期照护模式大有可为;日间手术普及也为中期照护开展打开市场,医联体模式下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应加强协作,医院主要负责为患者进行日间手术,并在手术后将患者送往社区医疗机构继续进行中期护理治疗,以苏北人民医院日间手术患者在家康复和社区中期照护随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日间手术后社区中期照护模式有利于改善患者就医感受度,促进患者康复。增加了中期照护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在服务类型上更加多样,服务模式上更加完善,服务衔接上更加连续,具备了完整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基本要素,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信息平台难以共享、医保报销与服务脱节、老年医学统领机构缺乏、老年护理与康复人才短缺等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结果本研究立足于中国特色,找出最适合中期照护服务的医疗组织环境,即在医联体中社区或乡镇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服务,不仅符合国家上下转诊、急慢分治的要求,且有利于老年患者恢复身体机能,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打造全生命周期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不足是研究主要以理论推断为主,样本量较少,外推行有一定局限。结论伴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应对巨大的老年医疗需求,需要通过中期照护这一模式弥补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断层,以面对具有复杂需求的老年患者,同时有效衔接并整合医疗资源。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单位开展中期照护服务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可以有效弥补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断层的较好模式。

曹晨[9](2020)在《面向脑卒中康复诊疗的辅助决策研究》文中指出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脑卒中幸存者中约有70%80%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而且脑卒中患者康复周期长,康复机制复杂,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负担。传统诊疗过程需根据医师经验进行开展,受医师主观影响较大。为弥补传统诊疗方法不足,提高医师诊疗效率、降低误诊率,为经验不足及地方医疗水平有限的医师提供有效决策支持,针对康复诊疗的计算机辅助决策研究急需完善。本文使用患者电子病历信息,针对脑卒中患者康复辅助诊断、康复治疗方案推荐以及康复预后预测三个方面进行辅助决策研究,并构建了脑卒中患者智能诊疗康复系统,具体工作如下:1.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患者查体与评估结果转换为词向量作为输入,将注意力机制与双向GRU网络融合,提取电子病历中蕴含的患者信息,最后通过softmax分类进行脑卒中康复辅助诊断,与多层感知机、卷积神经网络、以及长短期记忆网络进行对比,准确率分别可达60.8%、35.0%、46.8%及49.9%。2.提出将VGG16与Unet网络相结合进行多标签分类任务。首先使用VGG16进行特征提取,然后使用Unet网络进行特征重构,将损失函数由交叉熵更改为均方差,并对模型组合与损失函数的选择进行讨论,验证本文所提方法在模型选择及模型改进上的有效性,模型的精确度、召回率分别可达68.6%和52.9%。3.提出使用损失函数的二阶导数作为参数的更新方式对LSTM网络进行改进,并将改进后模型应用于对患者出院前末次评定的量表得分的预测。与MLP、CNN进行对比,准确率分别可达99.2%、81.1%以及94.7%。本文提出模型相较于其他模型曲线震荡较小,证明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4.基于Springboot、Vue和Bootstrap等框架,使用MySQL、Tomcat等工具设计并实现脑卒中智能诊疗康复系统,系统为医师提供康复治疗方案管理、康复辅助决策等功能,帮助医师进行患者管理并为其提供辅助决策。

赵喜娟[10](2020)在《出院计划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及其照顾者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 的]通过质性研究了解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及其照顾者对出院计划的真实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研究法、专家咨询法构建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出院计划评估体系,根据需求内容和评估结果制定基于时机理论的出院计划;探讨基于时机理论的出院计划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及其照顾者的应用效果。为脑卒中患者出院计划的评估及提供专科优质出院准备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及其照顾者出院计划需求的质性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分别对15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及其15例照顾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采用Colaizzi分析法对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归类和提炼主题,为制定出院计划提供依据。第二部分:构建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出院计划评估体系,包括出院计划筛查表和评估表。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初步拟定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出院计划评估体系基本框架。采用德尔菲法,选取15名来自不同省市的三甲综合医院和医学高等院校的脑血管临床护理、康复护理等领域专家,通过两轮专家咨询筛选修订指标,确定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出院计划评估体系。第三部分:基于时机理论的出院计划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及其照顾者的应用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5月-12月云南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及其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取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时机理论的出院计划干预。以BI指数量表、出院准备度量表、照顾者准备度量表为主要评价工具,分别于入院时、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进行干预效果评价,并对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和再入院率进行统计分析。[结 果]第一部分: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出院计划需求归纳为5个主题:疾病知识、康复锻炼、心理支持、经济支持、转介服务需求;照顾者出院计划需求归纳为3个主题:照护知识/技能指导、康复器械指导和喘息服务需求。第二部分:两轮专家咨询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78、0.886,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67、0.230(P<0.0.01)。根据专家意见筛选、修订指标,最终形成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出院计划筛查表和评估表的出院计划评估体系。第三部分:1.患者出院准备度:出院时干预组患者出院准备度在个人状态、疾病知识、应对能力、预期性支持维度得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照顾者准备度:入院时两组照顾者准备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干预组照顾者准备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入院时、出院时两组患者BI指数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后干预组患者BI指数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干预组的平均住时间和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再入院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出院后1个月,干预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入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干预组再入院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1.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及其照顾者对出院计划需求是多方面的,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出院计划评估体系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科学性,能为临床护士制定出院计划提供依据。2.基于时机理论的出院计划有利于缩短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再入院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出院准备度和照顾者准备度,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对患者全程、动态、多学科、个性化管理,进而改善患者的康复结局。

二、中小医院建立脑卒中康复病房治疗模式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医院建立脑卒中康复病房治疗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家庭医生制度下社区脑卒中偏瘫康复管理模式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目标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 研究步骤
        2.2.1 病例采集
        2.2.2 康复服务分级管理方式
    2.3 康复管理网络建立
    2.4 对照组病例来源
3 结果
    3.1 运动功能评分
    3.2 ADL评分
    3.3 社区居民对脑卒中后遗症康复治疗的认知
4 讨论

(3)广东省护士评估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相关概念
    1.2 研究背景
    1.3 理论基础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样本量计算
    2.4 抽样方法
    2.5 资料收集方法及质量控制
    2.6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广东省护士评估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量性研究
    3.1 研究结果
    3.2 讨论
    3.3 量性研究-小结
第四章 广东省临床护士评估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4.1 质性研究结果
    4.2 质性研究-讨论
    4.3 质性研究-小结
第五章 不足与展望
    5.1 本研究的局限性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卒中后抑郁特定测评量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附录一 一般情况及相关因素调查表
附录二 临床护士评估卒中后抑郁症状知信行现状问卷
附录三 护理人员访谈提纲

(4)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一)脑卒中防治是慢病管理系统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
        (二)临床实践凸显脑卒中照护模式变革需求
        (三)个案管理是实现脑卒中连续性照护服务的可行模式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指导照护模式
    三、研究目的
    四、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起源与概述
        (二)行动研究的概念与应用
        (三)行动研究的步骤
        (四)本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五)行动研究场所的选择
    五、研究内容
    六、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一)资料收集方法
        (二)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人权保护措施
    九、技术路线
第三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一、诊断阶段---问题的确认
        (一)田野研究---行动地临床现状调研
        (二)患者及家庭照顾者的居家照护体验
        (三)医护人员的知情者访谈
        (四)讨论
        (五)小结
    二、计划阶段---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一)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原则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文献回顾
        (三)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构建的理论转化
        (四)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五)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三、行动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实施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实施与修订
    四、评价阶段---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评价指标与工具
        (四)干预措施
        (五)资料收集方法
        (六)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研究结果
        (九)讨论
        (十)小结
    五、反思阶段---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第四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计划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完善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讨论修订
    二、行动阶段---修订版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五)小结
    三、评价阶段---第二轮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质量控制措施
        (六)研究结果
        (七)讨论
        (八)小结
    四、反思阶段---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成果
    二、研究结论
    三、研究的创新性
    四、研究的局限性
    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录
综述 积极老龄化视阈下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浙江省综合医院康复科护理人员配置与工作内容现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调查工具
        1.2.1 康复科病房基本情况调查表。
        1.2.2 康复科护理人员一般资料调查表。
        1.2.3 康复科护理人员工作内容及实施频次调查表。
    1.3 调查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康复科病房的基本情况及护理人员配置概况
    2.2 护理人员人口社会学特征
        2.2.1 康复科护理工作内容实施情况。
        2.2.2 康复护理与宣教实施情况。
        2.2.3 责任护士分管患者数与康复护理和宣教维度总分关联性分析。
3 讨论
    3.1 不同医院的康复科护理人员配置存在较大差异
    3.2 康复科护理工作实施现况未能充分体现专科特色
    3.3 责任护士分管患者数影响康复护理与宣教实施频次
4 小结

(7)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变量、缩略词等本论文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假设
    1.6 操作性定义
    1.7 概念框架
        1.7.1 健康信念模型的概念
        1.7.2 健康信念模型的应用
        1.7.3 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脑卒中后尿失禁疾病概述
        2.1.1 脑卒中后尿失禁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经济负担
        2.1.2 脑卒中后尿失禁的危害
    2.2 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膀胱功能康复现状
        2.2.1 脑卒中后尿失禁的膀胱管理现状
        2.2.2 脑卒中后尿失禁的膀胱功能康复手段
        2.2.3 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膀胱管理的影响因素
    2.3 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行为疗法的概述
        2.3.1 行为疗法的方案
        2.3.2 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行为疗法的应用现状
        2.3.3 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行为疗法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脑卒中尿失禁患者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的构建
    3.1 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的初步构建
        3.1.1 研究目的
        3.1.2 对象和方法
        3.1.3 研究结果
    3.2 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的专家论证
        3.2.1 研究目的
        3.2.2 对象与方法
        3.2.3 研究结果
        3.2.4 研究讨论
第四章 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的实证应用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方法
    4.4 研究结果
    4.5 研究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现状和述评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述评
    3 研究思路和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老年医疗服务历史沿革及相关构成
    1 老年医疗服务历史沿革
        1.1 古代老年医疗服务历史记载
        1.2 现代老年医疗服务现状
    2 构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2.1 自然衰老的需求
        2.2 预期寿命的延长
        2.3 疾病谱的转变
    3 当前老年医疗服务主要构成
        3.1 健康科普
        3.2 院前急救
        3.3 院内救治(急性期照护)
        3.4 长期照护
        3.5 终末期照护
        3.6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断层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期照护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 概念界定
        1.1 中期照护
        1.2 中期照护对象
        1.3 中期照护模式
    2 开展中期照护服务需要的软硬件
        2.1 硬件条件
        2.2 软件配备
    3 老年患者中期照护需求相关性分析
        3.1 出院老年患者的中期照护需求问卷分析
        3.2 结果分析
    4 相关理论基础
        4.1 服务供应链理论
        4.2 持续照顾理论
        4.3 协同理论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的理论可行性研究
    1 医联体的概念及成效
        1.1 医联体的概念
        1.2 医联体建设成效
    2 基层医疗机构的现状
    3 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行中期照护的理论可行性
        3.1 政治可行性
        3.2 经济可行性
        3.3 技术可行性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的实践可行性研究
    1 扬州广陵汤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科中期照护
        1.1 肩袖损伤患者康复不足
        1.2 肩袖损伤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1.4 实证分析
    2 苏州木渎卫生院卒中中期照护
        2.1 卒中患者康复不足
        2.2 卒中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2.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2.4 实证分析
    3 泰州高港区人民医院心梗中期照护
        3.1 心梗患者康复不足
        3.2 急性心梗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3.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3.4 实证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医特色的中期照护条件分析及实践
    1 中医的独特理论和临床优势
        1.1 丰富的中医理论优势
        1.2 非药物治疗的临床优势
        1.3 多管齐下的兼并优势
    2 中期照护中的中医应用
        2.1 情绪护理
        2.2 饮食护理
        2.3 中药护理
        2.4 恢复护理
    3 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期照护的中医实践
        3.1 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的中医工作室
        3.2 中期照护的中医骨伤应用
    4 中医特色中期照护发展的相关建议
        4.1 加强对中医中期照护理论的挖掘
        4.2 促进中医中期照护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4.3 强化中医中期照护服务的网络建设
    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期照护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1 老年康复技术不成熟
        1.1 医务人员中期照护康复技术应用调查
        1.2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康复治疗现状
    2 老年综合评估技术未普及
        2.1 老年综合评估内涵
        2.2 老年综合评估流程
        2.3 在中期照护服务中的应用
        2.4 老年综合评估的效用
        2.5 实践应用尚未普及
    3 医保支付方式需转变
        3.1 工作机制要创新
        3.2 付费方式要协同
        3.3 收费标准要统一
    4 其他相关问题
        4.1 三级医院无力开展
        4.2 硬件设施尚无标准
        4.3 软件配备缺乏规范
        4.4 绩效分配有待确定
        4.5 药品耗材利润不高
        4.6 具体疾病指标缺乏
        4.7 老年多重用药需关注
        4.8 谵妄管理有待加强
        4.9 吞咽误吸需要重视
    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期照护发展前景与机遇
    1 “互联网+”医院为中期照护带来新机遇
        1.1 “互联网+”中期照护模式
        1.2 大数据在中期照护中的应用
        1.3 苏北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中期照护实践
    2 日间手术开展为中期照护带来新市场
        2.1 日间手术概念
        2.2 日间手术适用范围
        2.3 基层医疗机构日间手术中期照护成效
        2.4 日间手术普及为中期照护开展带来市场
        2.5 推广医联体日间手术中期照护信息化平台
    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的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
    1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成
    2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存在问题
        2.1 管理体系条块分割
        2.2 信息平台难以共享
        2.3 医保报销与服务脱节
        2.4 老年医学统领机构缺乏
        2.5 老年护理、康复人才短缺
    3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的相关建议
        3.1 探索整合型老年医疗服务体系
        3.2 建立全面的医疗服务信息档案
        3.3 整合医保方式和服务模式
        3.4 建立区域老年医学中心
        3.5 加强护理、康复人才的培养
    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1 研究总结
    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2.1 研究意义深远
        2.2 研究内容创新
        2.3 研究方法创新
    3 研究不足
    4 研究展望
        4.1 理论研究将不断深入
        4.2 实证研究将更具经验
        4.3 指标模型将更加细化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面向脑卒中康复诊疗的辅助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脑卒中诊断中的辅助决策
        1.2.2 脑卒中治疗的辅助决策
        1.2.3 脑卒中预后预测的辅助决策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原理与技术
    2.1 脑卒中诊疗相关原理
        2.1.1 康复诊疗流程
        2.1.2 相关康复临床诊疗方法介绍
    2.2 模型相关原理介绍
        2.2.1 GRU网络
        2.2.2 VGG网络
        2.2.3 Unet网络
        2.2.4 LSTM网络
    2.3 常见算法介绍
        2.3.1 多层感知机
        2.3.2 卷积神经网络
        2.3.3 循环神经网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注意力机制和双向GRU的脑卒中康复辅助诊断
    3.1 电子病历的词向量表示
    3.2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双向GRU网络
        3.2.1 注意力机制
        3.2.2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双向GRU网络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辅助诊断数据集
        3.3.2 评价指标
        3.3.3 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VGG16和Unet网络的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案推荐
    4.1 基于VGG16和Unet的改进神经网络
        4.1.1 患者特征提取
        4.1.2 患者特征重构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治疗方案推荐数据集
        4.2.2 模型评价指标
        4.2.3 实验结果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改进LSTM网络的脑卒中康复预后预测
    5.1 基于改进LSTM网络
        5.1.1 LSTM网络训练优化
        5.1.2 LSTM网络改进
    5.2 实验结果与说明
        5.2.1 预后预测数据集
        5.2.2 评价指标说明
        5.2.3 实验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脑卒中智能诊疗康复系统设计与实现
    6.1 需求分析
        6.1.1 系统设计目标
        6.1.2 功能性需求
        6.1.3 非功能性需求
    6.2 脑卒中智能诊疗康复系统设计
        6.2.1 系统模块设计
        6.2.2 数据库设计
    6.3 开发框架及开发工具
    6.4 系统实现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参研项目与研究成果

(10)出院计划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及其照顾者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及其照顾者出院计划需求的质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出院计划评估体系的构建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时机理论的出院计划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及其照顾者的应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出院计划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中小医院建立脑卒中康复病房治疗模式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家庭医生制度下社区脑卒中偏瘫康复管理模式探索[J]. 李兰涛,陈汴玲,王洁,李黎,潘向东,金玮清.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21(06)
  • [2]中国神经重症儿童的亚重症康复管理专家共识(2021)[J].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康复学组,中国康复医学会物理治疗专委会.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1(10)
  • [3]广东省护士评估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廖莉莉. 汕头大学, 2021(02)
  • [4]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D]. 朱晓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
  • [5]医护治一体化康复管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肺康复中的应用[J]. 杨啸燕,颜丽娜,饶高峰,李旺勇,张文福,邱慧琴,廖益萍,李玲颖,江子珍.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20(12)
  • [6]浙江省综合医院康复科护理人员配置与工作内容现况调查[J]. 管娅琦,郑婷婷,沈璐,祝柯鑫,俞月婷,刘一苇,张晓晓,尹志勤. 中国医院, 2020(06)
  • [7]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方案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 周雨欣. 东南大学, 2020
  • [8]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D]. 汤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面向脑卒中康复诊疗的辅助决策研究[D]. 曹晨.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10]出院计划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及其照顾者的应用研究[D]. 赵喜娟.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  ;  

中小型医院脑卒中康复病房治疗模式建立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