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浙江三雕世纪座谈会总结

1996浙江三雕世纪座谈会总结

一、一九九六浙江三雕世纪谈纪要(论文文献综述)

单思伟[1](2018)在《屈家岭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界定的屈家岭文化以屈家岭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中的晚期遗存为代表。屈家岭文化分为两期四段,早期包括第一、二段;晚期包括第三、四段。绝对年代在3300~2500BC。屈家岭文化分为七个地区类型,分别为分布在汉东平原及汉西平原北部的屈家岭类型、洞庭湖平原及汉西平原南部的城头山类型、沅江中上游的高坎垄类型、峡江地区的杨家湾类型、鄂西北豫西南地区的青龙泉类型、鄂北及鄂东北地区的金鸡岭类型、鄂东南及淮河上游局部地区的放鹰台类型。这里面,屈家岭类型分布在中心区,其器形组合最为典型,是屈家岭文化的核心地区类型,其他六个地区类型环绕分布在其周围,各自呈现不同程度的地方特色,是屈家岭文化的外围地区类型。屈家岭文化是分布在长江中游的屈家岭下层文化、朱家台文化在受到大汶口文化中期持续西进和秦王寨文化南下发展的影响下,内部相互融合,主要是在屈家岭下层文化的基础上融合朱家台文化的因素,同时吸收了大量大汶口文化因素和少量秦王寨文化因素,加以改造、重组而成。屈家岭文化形成后开启了大规模对外扩张的历程。屈家岭文化早期一段时,越过大别山,对淮河上游信阳地区的秦王寨文化有所渗透;同时占据了峡江地区,哨棚嘴文化因此退缩到峡西。屈家岭文化早期二段时,占据了淮河上游的信阳地区,秦王寨文化退出该地。屈家岭文化由此沿淮河顺流而下,渗透到皖北地区,与大汶口文化发生了接触。同时,屈家岭文化向西北扩张到丹江上游,并经丹江溯流而上渗透到渭河盆地,对泉护文化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屈家岭文化晚期三、四段时,完全占据了淮河上游,东北方向大量渗透到皖北及山东、苏北地区,深刻地影响了大汶口文化,促使大汶口文化中期向晚期转变。屈家岭文化到达苏北地区后,还转向南下,进入到环太湖地区,对良渚文化有所渗透。北面,屈家岭文化与大汶口文化同时向中原地区推进;秦王寨文化开始逐渐衰落、向西退缩以至最终瓦解。西北方向,屈家岭文化晚期三段时,大量介入到泉护文化,渭河盆地及邻近地区的屈家岭文化因素数量大增;泉护文化受到屈家岭文化大量介入、大汶口文化晚期持续西进和秦王寨文化向西退缩的影响,转化为庙底沟二期文化。在屈家岭文化晚期四段时,渭河盆地及邻近地区仍然受到屈家岭文化的渗透,庙底沟二期文化的早期遗存中含有大量屈家岭文化因素。另外,西面峡西地区的哨棚嘴文化遗存中也发现了少量屈家岭文化晚期因素。屈家岭文化末期受到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扩张的影响,转化为石家河文化。屈家岭文化的城址可以分为四类:一、跨区域中心城址;二、区域中心城址;三、亚文化接触地带城址;四、文化接触地带城址。前两类再结合其他一般性聚落组成多层级的聚落结构。亚文化接触地带城址是指修建在文化内部核心地区类型和外围地区类型分布范围交界处或接触地带的城址,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屈家岭文化对外围地区类型的防御和控制。文化接触地带城址是指屈家岭文化与周边其他文化分布范围交界处或接触地带的城址,其目的是为了抵御外来文化的扩张、渗透。屈家岭文化是史前第一个整合了整个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其大量的城址、大规模的宗教仪式活动、多层级复杂的聚落结构反映出较高的社会复杂化程度,是中国文明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屈家岭文化还大规模对外扩张,深刻地影响了北方地区,改变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文化格局,是中国文明化进程的重要一环。

张思瑶[2](2014)在《面向书香面向文雅: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南京都市书文化建设(1978-2013年)》文中研究指明1966年开始,至1976年结束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文化方面的一大症状就是“书荒”。十年以来,古今中外优秀作品被作为“封、资、修”查禁和销毁,新华书店卖书品种稀少,图书馆被迫关闭。南京城在这场文化浩劫中也同样不能幸免:1966年夏秋“破四旧”的过程中对大量书籍的查禁和销毁,书、报等知识传播系统倍受摧残。正因“文革”对知识文化的极度压制,才使得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南京市乃至全国范围内都出现了求知若渴的现象。本文通过五个部分来梳理改革开放三十五年(1978—2013年)来南京都市书文化的建设概况,分别是“省、市政府主导的阅读推广活动”,“公营与民营书店举办的阅读推广活动”,“在宁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在宁高校的阅读推广活动”,“南京民间的书文化活动”五个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对南京都市书文化建设活动的特点作出总结,指出现行活动的不足与缺憾,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文章首先在引言部分回顾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南京城内文化的被迫凋萎,随后笔锋一转,简要介绍了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南京书文化建设的概况,并通过对资料的搜集,介绍了当时“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在南京的社会实践与产生的影响。同时,在本部分作了相关内容的文献综述,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撰文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随后的第2章至第6章则分五大块,系统介绍了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南京都市书文化的建设概况。在“省、市政府主导的阅读推广活动”一章内容中,介绍了由省、市政府主办的南京读书节、江苏读书节和“书香江苏在线”网站。通过对当年报纸、新闻的搜集,归纳整理了南京读书节、江苏读书节的活动时间、活动主题和活动内容,并对两读书节的特点进行了总结。“书香江苏在线”是由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江苏省版权局)下的江苏省全民阅读办主办的地区性促进阅读网站,文章对该网站的各个版块、栏目进行了介绍并加以评论。“公营与民营书店举办的阅读推广活动”,介绍了以江苏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及其旗下的“新华读者俱乐部”为首的三家公营书店,内容涉及书店的背景与举办的一些与阅读推广有关的活动。在民营书店的部分中,则选取了新知书店、三联商务文化中心、先锋书店、大众书局四家影响了南京人读书生活的书店进行介绍,一窥它们的流转与特点。介绍完了书店,文章将目光投向在宁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及阅读推广举措。段落选取了南京最有代表性的两家公共图书馆——省级的南京图书馆和市级的金陵图书馆。除了对两家图书馆开展的读者服务活动进行介绍外,还着重介绍了它们推出的富有特色的阅读推广举措,包括:“南图阅读节”,“陶风图书奖”评选,“南图讲座”与“陶风读书会”,“金图讲坛”,金图读者协会,馆刊《阅微》等,并特别关注了两馆在少儿阅读推广方面所作的努力。随后,本文接着梳理了“在宁高校的阅读推广活动”。将活动类型归纳为两种:高校举办的“读书节”活动以及高校图书馆自主编印的阅读推广刊物。高校举办的“读书节”活动,文中选取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读书节”为例,而阅读推广刊物则以东南大学《书乐园》和南京邮电大学新近推出的《书林驿》作为案例。第6章“南京民间的书文化活动”,着眼于民间力量对南京书文化建设所起到的推动作用:私人藏书的活跃,导读杂志的编印,报纸读书版的常态化,省、市出版社出版的书香着作,影响广泛的旧书店和旧书集市。本章涉及内容庞杂,范围较广,是对三十五年来民间活动的概述。最后一章,纵览全文,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南京都市书文化建设的三个特点,指出目前书文化建设活动的缺憾:缺乏特色的阅读推广活动,报纸读书版隐现商业广告性,市面上缺乏适合普通民众的书香读物,古旧书业因缺乏支持趋于崩溃以及私人藏书家缺乏保障等。文章最后就上述问题提出了五项建议:创新阅读推广活动,提高报纸读书版的质量,开发出版普及性的书香读物,重视保护南京古旧书市场,最后,呼吁尽早出台并颁布《江苏省全民阅读促进条例》。

杨芳[3](2011)在《宋代仓廪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对宋代仓廪的类型、设置、仓粮来源与支出,仓廪的职能、管理及弊端等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了宋代仓廪制度的特点。与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建立相一致,经过宋初太祖至真宗三朝的整顿,宋朝建立起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完备的仓廪体系。宋代州县仓的管理制度远比前代复杂,既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又置有复杂的监督体系,还制定了细密的管理措施。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来看,宋代州县仓的建立有力地保证了中央对地方财赋的控制。然而,从具体仓务管理来看,却又弊端丛生,暴露出管理的非制度化及吏治的腐败,这也是整个宋代仓场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宋朝统治者为防唐末五代之弊,逐渐建立起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官僚队伍。宋代实行募兵制,为应对内忧外患,军队的数量甚至超过百万。养官、供兵,尤其是供军的费用,给宋朝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宋代都城作为皇帝和中央政府百官僚属所居、重兵拱卫之地,军队数十万,居民人口百万,京师粮仓的建立为京师的粮食供应提供了保证。宋代京师诸仓关系着京师的食粮供给和国家安危,因而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其监管制度也非常严格、复杂。面对巨大的军费开支压力,军队粮食供给是仓储的头等大事,宋代京师诸仓、转般仓、大军仓、桩管米都主要是为储备和转输军粮而设。宋朝是一个更加关心荒政的朝代,备荒仓廪建设成果斐然。宋代常平仓、义仓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还创设了广惠仓、惠民仓、丰储仓几个全国性的备荒仓种。南宋时期,以社仓为代表的地方性备荒仓种纷纷涌现,为备荒仓廪制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宋代,最终形成了以常平仓、义仓等全国性备荒仓廪为主、社仓等地方性备荒仓廪为补充的备荒救灾仓储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仓廪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变化,具有新的特点。宋朝的政治、军事形势决定了仓储在整体功能上军储重于备荒;宋朝十分重视荒政,备荒仓尤其是地方性备荒仓得到了空前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粮食的商品化日益增强,仓廪与市场的联系更加密切;宋朝土地兼并、两极分化严重,仓廪在协调贫富矛盾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宋代仓储救荒思想也有了进一步发展。

耿磊[4](2010)在《安徽省新闻奖嬗变研究 ——以1985-2008年度一等奖作品(报刊类)为样本》文中指出安徽新闻奖是经安徽省委宣传部批准,由安徽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全省综合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其评选始于1984年,至今已举办26届。作为安徽省年度新闻作品最高奖,是对安徽省一年中新闻报道实绩的检阅,同时也是折射安徽新闻发展情况最好的一面镜子。为了保证研究的典型性和可操作性,本文选择对1985-2008年度安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报刊类)进行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将非定量的文献资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因为1984年度安徽新闻奖只评出了优秀作品,并未分出一二、三等奖,而2009年度安徽新闻奖评选结果在本文写作阶段,还没有公开通报,所以无样本资料可取。另外,由于没有查询到2000年度和2002年度的一等奖获奖目录以及相关数据,本文不将这两年的数据列入讨论范围。即本文探讨的是22年中的安徽新闻奖,共计有效样本数365件。安徽新闻奖评选主要是依据中国新闻奖评奖办法,并结合本省实际情况执行,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为安徽省新闻事业的发展和宣传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依然存在着宣传色彩浓厚、地域分布不均、舆论监督力度不够、相关学术研究严重缺失等问题。本文的预期目标是通过对安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体裁、题材、倾向性、分布区域、行政层级进行数据统计和多层次文本分析,得出历年安徽新闻奖作品在形式和内涵上的变化、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新闻理念的发展变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曹翔[5](2007)在《王梵志诗合成词专题研究》文中认为王梵志是初唐通俗诗人。王梵志诗在我国文化思想史、敦煌学、民俗学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王梵志诗主要反映着唐代底层贫民百姓的生活和思想,面向大众,用百姓的言语入诗,口语性质尤为明显,故它也是汉语史研究难得的语料。本文把王梵志诗作为一个封闭的研究系统,穷尽式地筛选出由语素“阿、子、儿、头、家”构成的近百个合成词,较为系统地描写了王梵志诗专题词汇的产生与发展演变面貌;较为细致地勾勒出新、旧语言要素之间的兴替,并努力寻求新生的语言要素产生的动因,为汉语史,特别是近代汉语的建设积累些许材料。本文属于汉语史的专书专题研究,由绪论、专题研究、附录及参考文献四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王梵志的生活年代及王梵志诗的影响、王梵志诗的语料价值、王梵志诗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目标、本文的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价值等问题。第二部分为专题研究,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七章论述。第一章论说合成词的性质及对象,包括合成词的组合方式、合成词的研究价值、词缀的性质、词缀的鉴别标准及本文的说明等几个问题。第二章专论由语素“阿”构成的合成词,即专论“阿耶、阿娘、阿谁、阿堵、山阿”等5个合成词(按行文的顺序排列,下同)。另外附论“阿姨、阿你”2个合成词。第三章专论由语素“子”构成的合成词,即专论“鬼子、娘子、妻子、驴子、师子、肫子、袄子、庵子、铛子、巾子、笠子、绳子、瓮子、一向子、些子、(身弱)子、儿子、男子、逆子、孙子、天子、童子、王子、主子、子孙”等25个合成词。第四章专论语素“儿”构成的合成词,即专论“妻儿、神猪儿、鼠儿、出家儿、丁儿、儿郎、儿孙、富儿、贫儿、市郭儿、孙儿、田舍儿、童儿、屠儿、黠儿、小儿、婴孩儿、丈夫儿”等18个合成词。此外,还随文讨论了“猪儿”、“出家人”、“孩儿”、“丈夫”等4个合成词。第五章专论由语素“头”构成的合成词,即专论“骨头、馒头、铺头、嘴头、老头、街头、膝头、前头、上头、长头、各头、例头、齐头、笔头、幞头、牛头、头皮、岸头、当头、回头、叩头”等21个合成词。随文还讨论了“包子”等合成词。第六章专论由语素“家”构成的合成词,即专论“他家、自家、家口、家母、家亲、家人、家僮、亲家、冤家、怨家、大家、店家、法家、合家、浑家、家常、家风、家具、家门、家舍、家事、家乡、贫家、人家、俗家、小家、出家、当家、家生”等29个合成词。第七章《结语》主要简述本文的研究结论、本文的创新之处及研究价值等内容。《附录》罗列了20世纪初以来有关王梵志诗研究的论着目录。《主要参考文献》列举了本文研究所涉猎参考的主要论着目录。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有如下几点:1.王梵志诗中由语素“阿、子、儿、头、家”构成的合成词共98个,其中,附加式37个,占的比例为38%。这说明,附加式合成词在语言交际中占据了相当的份额,在唐代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构词方式。2.在98个合成词中,出现的新词、新义有53个,占54%;也就是说,这53个新词新义是唐代新生的语言要素。这些新词新义被《现代汉语词典》吸收的有30个,占全部新词新义的57%。这说明唐代语言变化较快,也说明,唐代语言与现代汉语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3.在98个合成词中,目前还未见于其他文献的有6个词,这进一步肯定了王梵志诗的语料价值。4.在98个合成词中,产生于唐代以前的有69个,所占的比例为68%,说明了语言的渐变性和继承性。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初步梳理了百来个合成词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一一分析其结构方式,为汉语史和构词法的研究积累了材料。2.本文发现,现有大型辞书义项的例证晚于王梵志诗的有(不包括大型辞书未收的义项)22个词;本文还发现,大型辞书及众家论着中始见例证晚于本文发现的有27个词,两项共49个词(或义项)。另,本文发现,王梵志诗中出现而大型辞书未见收录的词有10个。3.本文根据自己的理解,对23个合成词进行了重新诠释,对大型辞书和某些学者所给出的例证、词语释义进行了甄别、商榷,并给出自己的新看法。4.本文对某些语言理论,如词缀的鉴别标准问题、词缀的产生时代、词缀的历史属性、词缀“头”、“家”的界定、词缀“儿”的性质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孔之见,还对“神猪儿、市郭儿语、土馒头”等的组合方式进行了讨论。5.本文对某些新旧语言要素之间的嬗变兴替状况作了些许探索。还对部分多义词义项之间的兴替作了简单的描写。6.本文对某些新出现的语言要素的形成机制也作了一定的探索。7.本文对王梵志诗中部分疑难词如“阿你、人兴料、触体”等作出了自己的理解诠释,为文献研究和词语考证研究、民俗研究贡献出自己的一见之得。本文的主要研究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在汉语史上,具体表现在:1.本文的研究表明,王梵志诗中保存了众多的新生语言要素,再一次用事实证明了王梵志诗的语料价值。2.本文对一些词的产生时代作出了新的判断,把几十个词的书证时代提前了,为汉语史上语言新质要素的发现作出了些许贡献。3.本文勾勒了一批词的历史演变轨迹,对一批多义词义项之间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梳理,为语义学的研究和汉语词汇史的建设做了些添砖加瓦的工作。4.本文发现了一批产生于唐代的词汇,还发现了一批在唐代出现的新变化的词,即新义的产生,这些新词或新义是前人未曾注意,或辞书未曾提及的。本文还为少数几个词作了共时的描述。本文的研究为唐代断代语言的描写积累了材料。二、本文的研究成果还体现在语言理论上,我们得出下面几点新认识:1.词缀的虚化与虚词的虚化二者的性质迥乎不同。虚词的作用主要是表示语法意义,明确语法功能;词缀的作用在于组成新词,表达一定的附加色彩意义。2.词缀的类推是有限度的,历时性质尤其明显;虚词的类推是开放的,共时性质比较分明。3.词义演变有新发现。一般都承认词缀是由实语素虚化而来,却很少提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词起初并不是词缀构词,而是由实语素组合而成的复合式合成词。但是到了一定的历史阶段,它却又变成了附加式合成词,这跟人们对词义的理解和使用有关系,也充分说明了汉语词汇演变的复杂性。三、本文丰富了解释语言学的内容。本文不仅揭示了汉语史上某些语言新旧要素的嬗变情况,而且还对其嬗变的机制动因作出了初步的解释,把描写与解释结合起来。四、本文初步考证了百来个合成词的产生和发展、演变的历史,对多义词义项之间的关系也多有阐释,为大型辞书的编撰和修订积累了材料。五、本文的研究成果也可作历史文献的断代根据。这是语言学对文献学的贡献。

师立德[6](2005)在《府谷古城与古建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府谷古城于1993年列为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册录,历经久远而弥足珍贵的建筑遗存与其漫长的边疆军事冲突、区域文明传承的历史交相辉映,对其历史文化的价值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古城保护与发展的前提,目前尚存在不足。 本文以历史地理的研究方法系统地研究府谷古城,全面展示府谷境内长城构筑,府谷古城选址布局、城防构建之间的关系,深刻地揭示了府谷古城军事防御体系的战略价值。 同时,对于古城及其古建筑遗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对其现状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评价,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理论,探讨了府谷古城保护与发展的相关问题,提出了科学的思路和具体的建议。

闻者[7](1996)在《一九九六浙江三雕世纪谈纪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浙江是雕刻之乡,在浙江数十种雕刻品种中,东阳木雕、青田石雕、黄杨木雕(简称浙江三雕)又是以其影响最大、成就最高,民族文化色彩和地方特色最为浓烈而名扬海内外。但是近年来,在国内工艺美术行业不景气的大气候下,"三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三雕"行业在经济上受到新兴产业的巨大冲业,在经营与管理机制上面临着转轨的种种阵痛,创作水平也因此有所下降,生产、经营格局由于转轨的动荡,而或多或少的都出现一些"小、散、弱、乱"的现象。如何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里使"三雕"适应现代社会要求,保持生存与发展的活

张志明[8](1995)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革命委员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革命委员会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形势由局部夺权发展到“全面夺权”,直至全局失控的严峻情势下,历尽磨难后才靠军队“支左”与多种力量的平衡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地方国家权力机构。 革命委员会经历了由鼎盛、平复和衰亡的历史嬗变过程。在鼎盛时期,它是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类似于军事管制的机构;在平复和衰亡时期,它逐渐演变为各级党委领导下的地方政权机构。最终为地方人民政府所取代。 打破“文革”前政治体制后新建的革命委员会,不仅没有克服原体制中的弊端,而且将其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革命委员会的结构和运行机制适应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需要,同时它也承担了管理其他社会事务的一些基本职能。 革命委员会的产生除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外,还与“文革”前业已形成的体制、政治文化和思想理论中的弊端和错误有着深层的社会历史联系。 反思革命委员会的历史教训而知,唯有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深刻变革,才能逐渐实现对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的超越;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发育、完善和确立,无疑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建设,昭示了光明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一九九六浙江三雕世纪谈纪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九九六浙江三雕世纪谈纪要(论文提纲范文)

(1)屈家岭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简史
    第三节 理论、方法与研究目的
        一、理论、方法
        二、研究内容、目的
第一章 文化界定
    第一节 遗存分类
    第二节 文化界定
第二章 遗存分析
    第一节 汉东平原及汉西平原北部
        一、汉东平原
        二、汉西平原北部
        三、小结
    第二节 洞庭湖平原及汉西平原南部
        一、澧水中下游
        二、荆江南岸
        三、汉西平原南部
        四、小结
    第三节 沅江中上游
        一、遗存分析
        二、小结
    第四节 峡江地区
        一、遗存分析
        二、小结
    第五节 鄂西北豫西南地区
        一、鄂西北山地及丹江库区
        二、襄宜地区
        三、南阳盆地
        四、小结
    第六节 鄂北及鄂东北地区
        一、随枣走廊
        二、鄂东北地区
        三、小结
    第七节 鄂东南地区及淮河上游
        一、鄂东南地区
        二、淮河上游
        三、小结
第三章 分期与年代
    第一节 各地区遗存年代串联
    第二节 分期
    第三节 年代
        一、相对年代
        二、绝对年代
第四章 地区类型划分与时空分布
    第一节 地区类型划分
    第二节 时空分布
第五章 屈家岭文化的形成
    第一节 屈家岭文化形成前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格局
        一、屈家岭下层文化
        二、朱家台文化
        三、雕龙碑三期文化
        四、文化格局
    第二节 大汶口文化中期持续西进
    第三节 秦王寨文化向南发展
    第四节 屈家岭文化的形成
    第五节 屈家岭文化各地区类型的成因
第六章 屈家岭文化的发展及与周边文化的关系
    第一节 屈家岭文化对长江中游地区的整合
        一、汉东文化系统对汉西至峡江地区逐步控制的五个阶段
        二、哨棚嘴文化在峡江地区的进退
    第二节 屈家岭文化向北扩张
        一、淮河至山东及邻近地区—大汶口文化
        二、丹江上游至渭河盆地及邻近地区—泉护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
        三、中原地区—秦王寨文化
        四、黄河中、下游地区文化格局的变动
    第三节 屈家岭文化对长江下游的渗透
        一、与薛家岗文化的关系
        二、对良渚文化的渗透
    第四节 屈家岭文化与赣鄱、粤北地区的联系
        一、石峡文化
        二、山背类型遗存
第七章 屈家岭文化的流向
    第一节 良渚文化的西进
        一、宁镇地区—北阴阳营文化
        二、皖江地区—凌家滩文化、薛家岗文化
        三、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
        四、赣鄱、粤北地区—石峡文化
    第二节 大汶口文化晚期的扩张
        一、宁镇地区—北阴阳营第四期遗存
        二、皖西南地区—张四墩文化
        三、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
    第三节 庙底沟二期文化向南拓展
    第四节 屈家岭文化向石家河文化的转化
第八章 聚落形态—以城址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诸城址年代辨析
    第二节 屈家岭文化以前城址的情境分析
        一、第一阶段城址
        二、第二阶段城址
    第三节 屈家岭文化时期城址的聚落形态与情境分析
        一、跨区域中心城址
        二、区域中心城址
        三、亚文化接触地带城址
        四、文化接触地带城址
    第四节 屈家岭文化时期的气候环境与生计类型
    第五节 屈家岭文化的社会结构与控制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2)面向书香面向文雅: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南京都市书文化建设(1978-2013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的南京书文化建设概况
    1.2 “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在南京的社会实践(1982—1988年)
    1.3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南京书文化建设研究文献综述
        1.3.1 省、市政府主导的阅读推广活动
        1.3.2 公营与民营书店在书文化建设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1.3.3 公共图书馆及高校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方面推出的举措
        1.3.4 民间力量在书文化建设方面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过程及方法
第2章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间省、市政府主导的阅读推广活动
    2.1 以政府机关及其事业单位为主体举办的相关活动
        2.1.1 南京读书节
        2.1.2 江苏读书节
        2.1.3 “书香江苏在线”
第3章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间公营与民营书店举办的阅读推广活动
    3.1 江苏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及其“新华书缘读者俱乐部”
    3.2 凤凰国际书城举办的活动
    3.3 南京市新华书店举办的活动
    3.4 民营书店及其阅读推广
        3.4.1 新知书店
        3.4.2 三联商务文化中心
        3.4.3 先锋书店
        3.4.4 大众书局
第4章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间在宁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
    4.1 南京图书馆的读者服务与阅读推广活动
        4.1.1 南京图书馆的基本读者服务工作
        4.1.2 南京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
        4.1.2.1 “南图阅读节”活动
        4.1.2.2 “陶风图书奖”评选
        4.1.2.3 《新世纪图书馆》、《信息传真》与阅读推广
        4.1.2.4 “南图讲座”与“陶风读书会”
        4.1.2.5 南京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活动
    4.2 金陵图书馆的读者服务与阅读推广活动
        4.2.1 金陵图书馆的基本读者服务工作
        4.2.2 金陵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
        4.2.2.1 金陵图书馆阅读推广常规举措
        4.2.2.2 “金图讲坛”
        4.2.2.3 金陵图书馆读者协会
        4.2.2.4 《阅微》
        4.2.2.5 金陵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活动
第5章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间在宁高校的阅读推广活动
    5.1 在宁高校举办的“读书节”活动
        5.1.1 南京大学“读书节”
        5.1.2 东南大学“读书节”
        5.1.3 南京师范大学“读书节”
    5.2 高校图书馆编印的阅读推广小杂志
        5.2.1 东南大学图书馆编印的《书乐园》
        5.2.2 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编印的《书林驿》
第6章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南京民间的书文化活动
    6.1 五次私家藏书评选活动
        6.1.1 “金陵个人藏书状元大赛”
        6.1.2 “状元杯”个人藏书大赛
        6.1.3 首届江苏“新华书缘杯”十大藏书家评选活动
        6.1.4 首届“新华杯”金陵藏书状元大赛
        6.1.5 首届“江苏藏书家”评选活动
    6.2 丰富多彩的导读杂志
        6.2.1 《书与人》
        6.2.2 《开卷》
    6.3 报纸读书版
        6.3.1 《新华日报》的“读书”专刊
        6.3.2 《南京日报》的“阅读”专刊
        6.3.3 《扬子晚报》的“新书评赏”专刊
        6.3.4 《现代快报》的“小日子·悦读”、“读步天下”专刊
        6.3.5 《服务导报》的“阅读时间”专刊
        6.3.6 《江南时报》的“我的文字恋情”专刊
    6.4 江苏省、市出版社编辑的书评、书话类图书
        6.4.1 《中国读书大辞典》
        6.4.2 《导读工作概论》
        6.4.3 《书评概论》
        6.4.4 《南京的书香》
        6.4.5 由南京境内省、市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书香文丛”
        6.4.5.1 《读书台笔丛》
        6.4.5.2 《六朝松随笔文库》
        6.4.5.3 《开卷读书文丛》
        6.4.5.4 《开卷文丛》
        6.4.5.5 《中国版本文化丛书》
        6.4.5.6 《“书香江苏”丛书》
    6.5 为人乐见的古旧书店和旧书集市
        6.5.1 南京古籍书店(南京古旧书店)
        6.5.2 学人旧书店
        6.5.3 唯楚书店
        6.5.4 天宫书店
        6.5.5 旧书集市:朝天宫“鬼市”、仓巷旧书铺一条街
        6.5.5.1 朝天宫“鬼市”
        6.5.5.2 仓巷旧书铺一条街
第7章 从1978至2013年的南京都市书文化建设反思与展望
    7.1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南京都市书文化建设呈现的特点
    7.2 南京都市书文化建设的不足与缺憾
    7.3 对南京都市书文化建设的五个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宋代仓廪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回顾
    三、研究思路
    四、有关概念界定
    五、章节安排
引言
第一章 宋代州县仓
    第一节 宋代州县仓的设置
        一、宋代州县仓的设置
        二、宋代仓廪的形制及内部布局
    第二节 宋代州县仓的收入与支出
        一、州县仓的收入
        二、州县仓的支出
    第三节 宋代州县仓的管理
        一、州县仓管理机构及人员设置
        二、州县仓的监督机构
        三、州县仓受纳与支出的有关规定
        四、州县仓帐簿管理
    第四节 宋代州县仓管理中的弊端及危害
第二章 宋代京师诸仓、转般仓、大军仓、桩管米
    第一节 宋代京师诸仓及其管理制度
        一、北宋在京诸仓的设置
        二、北宋在京诸仓的仓粮来源及储备
        三、南宋的行在诸仓的设置与仓粮来源
        四、宋代京师诸仓的支出
        五、宋代京师诸仓的管理
        六、宋代京师诸仓官吏的舞弊与王安石仓法
    第二节 宋代转般仓
        一、北宋转般仓
        二、南宋转般仓
    第三节 南宋大军仓
        一、南宋大军仓的设置
        二、大军仓的管理
        三、大军仓的仓粮来源及职能
    第四节 南宋桩管米
        一、桩管米的出现
        二、桩管米的管理
        三、桩管米的用途
第三章 宋代备荒仓廪
    第一节 宋代常平仓制度
        一、宋代常平仓的设置及其制度演变
        二、宋代常平仓的管理
        三、宋代常平仓籴本来源
        四、宋代常平仓的职能
        五、宋代常平仓的弊端
    第二节 宋代义仓制度
        一、宋代义仓的设置
        二、宋代义仓的职能
        三、宋代义仓谷的来源与义仓的管理
        四、宋代义仓的弊端
    第三节 南宋社仓制度
        一、社仓的设置
        二、社仓的仓本来源
        三、社仓的管理与运营
        四、社仓的功能
        五、社仓的弊端
    第四节 广惠仓、惠民仓、丰储仓
        一、广惠仓
        二、惠民仓
        三、丰储仓
    第五节 宋代地方性备荒仓廪
        一、平籴仓
        二、平粜仓
        三、举子仓
        四、其他地方性备荒仓廪
结语
    一、军储重于备荒
    二、地方性备荒仓廪兴起
    三、仓廪与市场的联系加强
    四、"损有余、补不足"在仓廪制度中的体现
    五、宋代仓储救荒思想的发展——以董煟《救荒活民书》仓储救荒思想为中心
参考文献

(4)安徽省新闻奖嬗变研究 ——以1985-2008年度一等奖作品(报刊类)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安徽新闻奖概述
    1.1 安徽新闻奖概况
    1.2 操作机制
    1.3 评奖标准和要求
    1.4 与普利策新闻奖的简单比较
第二章 安徽新闻奖作品文本分析
    2.1 文本分析概况
    2.2 文本体裁构成分析
        2.2.1 体裁统计概况
        2.2.2 具体建构指标分析
    2.3 文本题材分析
        2.3.1 题材构成数量分析
        2.3.2 具体建构指标比重分析
    2.4 作品倾向性分析
    2.5 获奖媒体的区域构成分析
    2.6 获奖媒体行政层级构成分析
    2.7 个案分析:安徽日报
        2.7.1 安徽日报的获奖情况
        2.7.2 1985-1989、1995-1999、2004-2008安徽日报获奖作品版面位置比较
第三章 经验与存在问题
    3.1 经验
        3.1.1 "官"视角向"民"视角的转变
        3.1.2 打造精品新闻
        3.1.3 对安徽和谐媒介生态的构建作用
    3.2 问题
        3.2.1 宣传色彩较浓,宣传技巧待加强
        3.2.2 舆论监督力度有待加强
        3.2.3 相关学术研究严重缺失
    3.3 建议
        3.3.1 提高舆论监督作品比例
        3.3.2 协办不"唯亲"
        3.3.3 建立新闻精品生产的有效机制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王梵志诗合成词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王梵志的生活年代
    第二节 王梵志诗的影响、语料价值及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及研究价值
第一章 合成词界说
    第一节 合成词说略
    第二节 附加式合成词说略
    第三节 本文的几点说明
第二章 由语素“阿”构成的合成词
    第一节 由语素“阿”构成的附加式合成词
        一、前缀“阿”说略
        二、由前缀“阿”构成的名词
        三、由前缀“阿”构成的代词
    第二节 由语素“阿”构成的复合式合成词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由语素“子”构成的合成词
    第一节 由语素“子”构成的附加式合成词
        一、后缀“子”说略
        二、由后缀“子”构成的名词
        三、由后缀“子”构成的数词、量词
    第二节 由语素“子”构成的复合式合成词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由语素“儿”构成的合成词
    第一节 由语素“儿”构成的附加式合成词
        一、后缀“儿”说略
        二、由后缀“儿”构成的表示人物的名词
        三、由后缀“儿”构成的表示动物的名词
    第二节 由语素“儿”构成的复合式合成词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由语素“头”构成的合成词
    第一节 由语素“头”构成的附加式合成词
        一、后缀“头”说略
        二、由后缀“头”构成的名词
        三、由后缀“头”构成的副词
    第二节 由语素“头”构成的复合式合成词
        一、由实语素“头”构成的名词
        二、由实语素“头”构成的副词
        三、由实语素“头”构成的动词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由语素“家”构成的合成词
    第一节 由语素“家”构成的附加式合成词
        一、后缀“家”说略
        二、由后缀“家”构成的代词
    第二节 由语素“家”构成的复合式合成词
        一、由实语素“家”构成的名词
        二、由实语素“家”构成的动词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附录 王梵志诗研究论着目录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6)府谷古城与古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课题的提出
    1.3 课题研究的现状
        1.3.1 历史文化名城概念
        1.3.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涵与原则
        1.3.3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内容
    1.4 课题的研究方法
        1.4.1 历史地理学学科地位
        1.4.2 历史地理学研究古代城市的视角
        1.4.3 历史地理学研究古代城市的思路与方法
    1.5 论文的内容与结构
        1.5.1 论文的内容体系
        1.5.2 论文的结构框架
    小结
2 府谷古城综述
    2.1 府谷县概述
    2.2 府谷历史沿革
    2.3 府谷古城概述
    小结
3 府谷长城研究
    3.1 长城存在的实体意义
        3.1.1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
        3.1.2 长城的修建与变迁
    3.2 府谷长城的历史地理背景
        3.2.1 府谷长城的地理背景
        3.2.2 府谷历史上的军事冲突
    3.3 府谷境内长城及城堡分布
        3.3.1 “大边”长城分布
        3.3.2 “二边”长城分布
        3.3.3 府谷长城沿线城堡分布
    3.4 府谷长城的建筑研究
        3.4.1 城墙
        3.4.2 敌台
        3.4.3 烽火台
    小结
4 府谷古城研究
    4.1 府谷古城概况
    4.2 府谷古城选址
    4.3 府谷古城格局
    4.4 府谷古城城防体系分析
    4.5 府谷古城城垣现状
        4.5.1 城墙
        4.5.2 城门
    4.6 府谷古城现状与管理
    小结
5 府谷古城古建筑研究
    5.1 府谷古城古建筑概述
    5.2 府谷古城寺庙建筑研究
        5.2.1 府谷文庙
        5.2.2 府谷千佛洞
        5.2.3 府谷荣河书院
    5.3 府谷古城民居研究
        5.3.1 府谷四合院民居的平面布局
        5.3.2 府谷四合院的结构与构造
    小结
6 府谷古城保护与发展研究
    6.1 府谷古城保护的意义
    6.2 府谷古城保护的理论研究
        6.2.1 历史文化名城的类型
        6.2.2 府谷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思路
        6.2.3 府谷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内容
    6.3 府谷古城发展的初步探索
        6.3.1 府谷古城的发展定位
        6.3.2 府谷古城的发展思路
    小结
7 结语
参考文献
图录
致谢

(8)“文化大革命”时期革命委员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引言
第一章 革命委员会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
    第一节 “不破不立“:毛泽东笃信只有通过“天下大乱”才能达到“天下大治”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初朝的改组和夺权
    第三节 批判“资反路线”导致全国“全面夺权”
第二章 从“上海人民公社”到“全国一片红”
    第一节 “一月革命”和“上海人民公社”的出现
    第二节 毛泽东对夺取后新生政权名称的慎思和“上海人民公社”名称的改变
    第三节 全局失控、进退维谷:毛泽东号令人民解放军介入地方“文化大革命”
    第四节 “全国一片红”的曲折历程
第三章 革命委员会的历史嬗变
    第一节 革命委员会的鼎盛时期(1967年1月—1969年4月)
    第二节 革命委员会的平复时期(1969年4月—1972年8月)
    第三节 革命委员会的衰亡时期(1972年8月—1979年9月)
第四章 革命委员会的结构及功能
    第一节 革命委员会概念考
    第二节 革命委员会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
    第三节 革命委员会的社会功能及实际运作
第五章 革命委员会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节 革命委员会产生的体制条件
    第二节 革命委员会产生的政治思想条件
    第三节 革命委员会产生的理论条件
第六章 反思与超越:对革命委员会的历史评述
    第一节 毛泽东提出的重大历史课题
    第二节 毛泽东理想与现实的悖论之源
    第三节 政权机构与经济体制的辩证法
结语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谢辞

四、一九九六浙江三雕世纪谈纪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屈家岭文化研究[D]. 单思伟. 武汉大学, 2018(02)
  • [2]面向书香面向文雅: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南京都市书文化建设(1978-2013年)[D]. 张思瑶. 南京大学, 2014(03)
  • [3]宋代仓廪制度研究[D]. 杨芳. 首都师范大学, 2011(05)
  • [4]安徽省新闻奖嬗变研究 ——以1985-2008年度一等奖作品(报刊类)为样本[D]. 耿磊. 安徽大学, 2010(11)
  • [5]王梵志诗合成词专题研究[D]. 曹翔.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3)
  • [6]府谷古城与古建筑研究[D]. 师立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05)
  • [7]一九九六浙江三雕世纪谈纪要[J]. 闻者. 浙江工艺美术, 1996(04)
  • [8]“文化大革命”时期革命委员会研究[D]. 张志明. 中共中央党校, 1995(12)

标签:;  ;  ;  ;  ;  

1996浙江三雕世纪座谈会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