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主动性决策理论(非理想系统决策理论)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智,牛君[1](2021)在《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基于湖南省1983年—2018年数据》文中认为技术进步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明晰如何提升区域技术进步的途径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关键。文章利用湖南省1983年—2018年间的相关数据,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所提出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及索洛"余值法"再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湖南省技术进步贡献率进行测度和分析。研究表明:资本投入量的增加依然是推动湖南省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其次是劳动贡献率,一直处在低位波动;技术进步贡献率最低,变化趋势几乎与资本贡献率呈现反向变动。鉴于此判断结果,文章提出了提升湖南省技术进步的相关政策建议。
曹子坚,赵敏[2](2018)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基于甘肃省1995年—2015年数据》文中研究说明对科技贡献率的准确测算,是明确区域经济增长源泉、制定科技政策的基本前提。文章利用甘肃省1995年—2015年间的相关数据,采用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索洛余值法以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甘肃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算与分析,并探究了影响甘肃省经济增长的相关因素。结合判断结果,资金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推动甘肃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仍在于资本因素;其次是科技进步贡献率,呈现波动性变化;劳动投入贡献率最低,长期低位徘徊。依据判断结果,文章提出了促进甘肃省科技进步的相关政策建议。
韩利红[3](2017)在《论新闻媒体与政治系统的伴随关系》文中研究说明发展传播学旨在研究国家发展与新闻传播之间的关系,中心议题是大众传媒在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在当代中国,政治系统与新闻媒体之间的关系通常表现为一种伴随关系。伴随关系是由主动性决策理论生发出的一个概念,源于中国古代兵家的谋略思想,将其运用到新闻传播学中,可以把这一伴随关系的主要内容概括为:政治系统中的问题可以转移到新闻媒体伴随系统中来解决、全面把握新闻媒体的传播功能、充分考虑新闻报道的适宜性问题等。从发展传播学的角度对当代中国新闻媒体与政治系统的伴随关系进行尝试性的、探索性的探讨,既有利于中国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问题域的拓宽,同时也便于从实践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的繁荣与健康发展。
韩利红[4](2016)在《伴随论:一个厘定大众传媒与政治系统关系的新概念》文中指出"伴随论"是对新闻传媒与政治系统相互关系的一种新的尝试性解说,在这一新的解释框架中,新闻传媒是国家政治系统中一个重要的伴随系统,两个系统之间影响是相互的,二者之间的伴随关系也是双向的,政治系统与大众传媒之间的这种同生共荣关系,是现代政治与媒介关系的本质特征。"伴随论"所涉及论题主要有双向互动关系、相生相克原理、困难转移原则等。
毛帅[5](2013)在《城市工业产品质量对经济的贡献及其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往专家与学者对于质量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与实践可以看出:质量提升会带来经济的增长。因此本研究就以质量发展与经济提升的关系为切入点,深度剖析两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从而真正揭示质量发展与经济提升的相关关系和影响度。鉴于对“质量提升”引起“经济增长”的度的表示,研究首次运用“质量贡献率”这一名词概念。在研究过程中,论文重点探讨了“质量”由哪些方面构成,和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度到底有多大这两个重点问题。研究首先在界定研究范围和相关研究概念综述的基础上,肯定了质量的生产力特性,并分析了它与科技进步、劳动力、资本之间的关系。所得结论为:科技进步表现为持续的质量提升,质量是包含了科技进步与管理水平提升的生产力要素。质量与劳动力、资本为三个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的生产力要素,共同作用于经济增长。基于以上研究的佐证,论文在经典生产函数模型中加入质量因素,推导出了包括质量因素的生产函数公式。从而对质量贡献率进行测算。在构建反映质量总体水平的“城市工业产品质量指数”Q方面,本研究以全面质量管理和卓越绩效的思维构建了城市工业产品质量指数指标体系。研究所构建的城市工业产品质量指数指标体系涵盖了微观质量管理指标和宏观质量管理指标。微观质量管理层面的指标是按照“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这四个质量管理的基本流程去选取的具体指标。宏观质量管理层面的指标是从政府质量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质量安全状况监管、质量发展基础建设、质量执法情况和奖励扶持四个方面选取的。部分指标既在微观质量管理层面体现,也在宏观质量管理层面体现。由此构成的城市工业产品质量指数包括五个二级指标,二十八个三级指标、七十一个观测指标。在构建了城市工业产品质量指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研究运用专家问卷法采集了一手数据,然后运用BP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计算出了指标的权重,形成了完整的城市工业产品质量指数测算方法。之后,作者采集了徐州市八个区县的城市工业产品质量指数的71个观测指标数据,并计算出其相应的工业产品质量指数,然后采集相应区县的GDP、固定资产投资和劳动力数量的相关数据,再运用Eviews6.0做了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包括质量的回归方程,并得出了质量贡献率为29.48%的研究结论。也就是说经济增长的29.48%源于工业产品质量的贡献。在回归分析的过程中,研究对八个假设分别进行了验证。通过验证的假设包括:城市工业产品质量提升与城市经济的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城市工业产品质量提升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劳动力增长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城市工业产品质量指数的二级指标——质量发展基础,与城市经济增长有着显性正相关关系;城市工业产品质量指数的二级指标——政府奖励扶持,与城市经济增长有着显性正相关关系;城市工业产品质量指数的二级指标——质量安全状况,与城市经济增长有着显性正相关关系。未通过实证检验的内容包括:城市工业产品质量提升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资本投入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城市工业产品质量指数的二级指标——标准与技术水平,与城市经济增长有着显性正相关关系;城市工业产品质量指数的二级指标——政府质管执法,与城市经济增长有着显性正相关关系;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城市工业产品质量指数的两个未通过显着性检验的二级指标:标准与技术水平、政府质管执法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关系均是存在的,只是从显着性上来说有所欠缺。在计算出城市工业产品质量贡献率的基础上,研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了城市工业产品贡献率的标杆建立与评价研究。最后,基于以上研究分析,本研究设计了一个“城市工业产品质量贡献率测度与评价管理系统”,实现了从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指标统计与计算、地区比较与评价、报告自动生成的智能管理系统。基于此平台,不仅仅能够将本文的所有研究成果可视化,而且可以供相关质量管理部门运用。
齐艳杰[6](2012)在《高校科技创新对河北省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区域发展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的到来,以知识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决定其在国际竞争中的输赢和成败。高等院校作为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主要基地,通过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和提供高端的科技成果,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力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本文以经济增长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国家科技创新理论为依据,首先对高校科技创新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以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主编的2001-2009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关于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投入、产出状况,经济发展状况的统计数据,对2001-2009年高校科技创新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了测算。最后通过对河北高校科技创新状况的实证研究及分析,提出提升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增强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河北省尽快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本论文分为四章。绪论部分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等几方面的内容。第一章是高校科技创新对河北省经济发展作用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国家科技创新理论。第二章是高校科技创新与河北省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通过对高校科技创新的投入——产出现状和河北省经济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阐释高校科技创新与河北省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三章是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该部分首先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测算出河北省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的复杂劳动简化法将高校科技创新的贡献份额从中分离出来,测算出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将其与我国东部其它地区进行横向比较,明确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在河北省及整个东部地区的发展状况及地位。第四章从高校、政府、企业三个维度提出促进高校科技创新、提高高校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的对策。
李兰兰,诸克军,郭海湘[7](2011)在《中国各省市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依据新经济增长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C-D生产函数和索罗余值法测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新方法。该方法包括三个步骤:首先,对中国31个省市按照科技进步水平进行软分类,得到各地区隶属于各类别的隶属度;第二,分别计算不同科技水平类别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第三,把得到的各个类别的贡献率与各个地区隶属于各类别的隶属度相乘,得到各个地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后,运用该方法计算了中国31个省(市)1998-2007年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科技水平发展不平衡,上海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最高为54.19%;北京次之,为48.90%;四川最低为28.59%。另外,中国大部分地区经济增长都主要依靠资金投入,资金投入贡献率在60%以上。因此,必须注重科技水平的发展,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从而带动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提高,促进经济水平的整体增长。
陈珣[8](2011)在《企业技术创新贡献率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电信行业重组完成以及三网融合政策实施,当前中国通信运营商市场竞争形势日益严峻。为了应对行业内外激烈的竞争,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对通过技术创新求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旨在通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手段,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贡献率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分析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价值增长的影响,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技术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立足市场导向,围绕企业经营业绩指标构建一套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技术创新-企业绩效”价值传导模型,给出“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贡献率”评估方法以及数值相关性计算,并通过S省移动公司为实例验证。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贡献率客观量化计算,并将该评估方法全面应用到企业的研发项目管理、成果推广管理、创新人才评估等技术创新工作中,为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做好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指出明确方向。
朱钰,丁士会[9](2011)在《西安市经济投资效能的势分析》文中认为以西安市1995—2008年的数据为基础,对西安市经济现状进行分析,并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势分析模型对生产函数进行扩展,力求客观而准确地计算出经济增长要素即劳动力资本、固定资产投资、能源消费量、产业结构变动等的势效系数,进而分析各要素发挥的效能及全部要素投入的综合效能,预测各要素未来的发展趋势,探究提高各投入指标要素投资效能的方法及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路和对策,提升西安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李兰兰[10](2010)在《中国及其31个地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文中指出“广义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指产出增长中扣除劳动力和资金投入数量增长的贡献份额后,所有“其它生产要素”贡献份额之和。自上世纪40、50年代,丁伯根和希朗戴维斯提出全要素生产率后,科技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引起经济学家们的重视。中国对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国外已有的理论基础上,中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索罗余值法为主的定量研究方面,出现了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组和高校学者为代表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另外中国各地方政府和科研单位也广泛地测算地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但是社会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庞大的非线性系统,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几乎渗透到与经济增长相关的方方面面,因此准确测量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存在很多问题。现有的测算方法都离不开两个关键问题:第一,生产要素指标的选取;第二,生产要素弹性系数的估计。生产要素衡量指标的选取直接影响弹性系数的估计,因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弹性系数估计方法就是回归法,该方法不仅要求样本数据达到一定的数量,而且对样本数据反应敏感。一旦生产要素指标选取不当,弹性系数的估计就会出现很大偏差,从而直接影响测算结果。另外,目前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研究大多是采用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时间序列数据,测算某地区在某个时间段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样由于数据样本有限,很可能会影响到生产函数中参数估计的精确性,而且地区之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没有可比性。本论文依据新经济增长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C-D生产函数和索罗余值法测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新方法,该方法包括4个步骤:首先,对中国31个地区按照科技进步水平进行软分类,得到各地区隶属于各类别的隶属度;第二,分别计算不同科技水平类别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第三,把得到的各个类别的贡献率与各个地区隶属于各类的隶属度相乘,即得到各个地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后,以各个地区的贡献率乘以该地区所占全国GDP的比重,进行加权计算,得到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运用该方法计算了中国及其31个地区1998-2007年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比较各类地区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分析其原因,得出相应结论,为各地区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建议。该测算方法不仅克服了数据样本少的局限性,而且使得各地区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具有可比性。本论文最后还基于Matlab语言进行系统开发,实现整个计算过程的系统化、智能化和界面化,使计算易于操作。
二、关于主动性决策理论(非理想系统决策理论)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主动性决策理论(非理想系统决策理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基于湖南省1983年—2018年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1. 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研究 |
1.1 文献综述 |
1.2 技术进步贡献率方法的评价 |
2. 湖南省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 |
2.1 测算方法 |
2.1.1 丁伯根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
2.1.2 索洛余值法 |
2.1.3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
2.2 基础数据的调整处理 |
2.3 湖南省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
2.4 结果分析 |
2.4.1 1983年—2018年各要素贡献率分项评价 |
2.4.2 各投入要素贡献率分阶段评价 |
3. 对策建议 |
3.1 强化科技市场化机制和服务功能 |
3.2 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尽量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 |
3.3 建设一支创新型研发人员队伍,集聚人才资源 |
(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基于甘肃省1995年—2015年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研究 |
(一) 国外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研究 |
(二) 国内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研究 |
(三) 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评价 |
二、甘肃省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 |
(一) 测算方法 |
1. C-D生产函数 |
2. 索洛余值法 |
3.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
(二) 数据说明 |
(三) 产出弹性α、β的测算 |
(四) 甘肃省科技贡献率的测算 |
(五) 结果分析 |
1. 要素贡献率分项评价 |
2. 要素贡献率总体评价 |
三、相关对策建议 |
(一)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
(二)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三)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
(四)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
(五)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
(3)论新闻媒体与政治系统的伴随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与发展传播学相契合的“伴随关系”理论 |
二、政治系统中的问题可以转移到新闻媒体伴随系统中来解决 |
(一) 通过“预宣传”的方式为国家政治系统的顺利运行疏通道路 |
(二) 通过新闻报道的社会动员作用促进社会改革和进步 |
(三) 通过新闻报道为政府决策打开“政策之窗” |
(四) 通过新闻媒体为政府决策提供政策讨论平台 |
三、全面把握新闻媒体的传播功能 |
四、主动性决策要考虑新闻报道的适宜性问题 |
(4)伴随论:一个厘定大众传媒与政治系统关系的新概念(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喉舌论”到“耳目喉舌论”的发展演变 |
二“伴随论”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
三“伴随论”所涉及的主要论域 |
(一)新闻传媒与政治系统是一种互相伴随、彼此促进的关系 |
(二)努力处理好伴随系统中彼此“相克”的因素 |
(三)将政治系统中的问题转移到媒介系统中解决 |
(5)城市工业产品质量对经济的贡献及其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质量贡献率的研究背景 |
1.2 相关研究概念的界定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质量管理发展概述 |
2.2 经济增长理论综述 |
2.3 质量指数研究综述 |
2.4 贡献率研究综述 |
2.5 研究综述小结 |
3 质量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机理 |
3.1 质量因素的生产力特征分析 |
3.2 质量与科技、劳动力、资本要素的关系分析 |
3.3 工业产品质量影响经济的内在机理 |
3.4 工业产品质量影响经济的外在表现 |
3.5 工业产品质量影响经济的机理小结 |
4 城市工业产品质量贡献率的测度模型与评价系统构建 |
4.1 研究假设 |
4.2 城市工业产品质量贡献率的测度模型构建 |
4.3 城市工业产品质量贡献率标杆建立与评价方法 |
4.4 城市工业产品质量贡献率测度及评价管理系统设计 |
5 城市工业产品质量指数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 城市工业产品质量指数 Q 的构建 |
5.2 城市工业产品质量指数 Q 的内部权重确定 |
5.3 城市工业产品质量指数 Q 的计算方法 |
5.4 城市工业产品质量指数 Q 的分级标准探讨 |
6 徐州市工业产品质量贡献率测度与评价实证 |
6.1 徐州市各区县的城市工业产品质量指数 Q |
6.2 徐州市工业产品质量贡献率的测度 |
6.3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
6.4 城市工业产品质量指数各指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
6.5 城市工业产品质量指数二级指标经济贡献率的比较 |
6.6 徐州市各区县工业产品质量贡献率的评价 |
7 城市工业产品质量贡献率及质量指数提升策略建议 |
7.1 城市工业产品质量贡献率提升的策略建议 |
7.2 城市工业产品质量指数提升的策略建议 |
8 研究结论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论文的创新点 |
8.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高校科技创新对河北省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三、 研究综述 |
(一) 高校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研究 |
(二) 高校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的测度的研究 |
(三) 加强高校科技创新贡献作用的策略研究 |
四、 研究内容和思路、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内容和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校科技创新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一) 高校科技创新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 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 相关理论依据 |
(一) 经济增长理论 |
(二) 技术创新体系理论 |
(三) 国家科技创新理论 |
第二章 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 |
一、 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
(一) 河北省产业总量及增长状况分析 |
(二) 河北省产业结构及产业贡献率分析 |
二、 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 |
(一)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 |
(二) 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现状分析 |
三、 高校科技创新与河北省经济发展的作用关系 |
(一) 经济发展对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具有决定性作用 |
(二) 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促进河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第三章 高校科技创新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的实证分析 |
一、 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模型的实证分析 |
(一) 科技创新贡献率数学模型的建立 |
(二) 高校科技创新贡献率的理论依据 |
(三) 各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测算方法 |
二、 科技进步对河北省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际测算 |
(一) 指标的确定 |
(二) 数据的选取 |
(三)α、β值的确定 |
(四) 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贡献率的结果及分析 |
三、 东部各地区高校科技创新贡献率的比较研究 |
(一) 东部各地区高校科技创新贡献率 |
(二) 东部各地区高校科技创新贡献率比较分析 |
第四章 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对河北省经济发展作用的建议 |
一、 高校方面 |
(一) 育人为本,培养创新型人才 |
(二) 服务经济,优化科创结构 |
(三) 产学研合作,促进成果转化 |
二、 政府方面 |
(一) 环境保障——营造宽松的创新氛围 |
(二) 物质保障——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
(三) 制度保障——健全知识产权制度 |
三、 企业方面 |
(一) 搭建技术创新信息平台,提供科技创新的市场信息 |
(二) 加强与高校间的技术合作,利用科技创新优势资源 |
(三) 建立市场风险资金投资机制,拓宽科研资金的投资渠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7)中国各省市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模型及指标样本 |
2 按科技进步对31省 (市) 进行模糊软分类 |
3 四类地区模型参数的估计及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计算 |
3.1 四类地区参数α, β, γ的估计 |
3.2 四类地区各指标年平均增长率的计算 |
3.3 四类地区科技进步速率和各要素对总产出增长贡献率的计算 |
4 中国及其31个省 (市) 的科技进步贡献率 |
4.1 计算过程及结果 |
4.2 结果分析 |
5 结 论 |
(8)企业技术创新贡献率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二章 技术创新贡献率研究理论 |
2.1 国内外有关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综述 |
2.1.1 国外理论研究综述 |
2.1.2 国内理论研究综述 |
2.2 国内外有关技术创新贡献率的研究综述 |
2.2.1 国内外研究技术创新贡献率的发展历程 |
2.2.2 宏观层面的技术创新贡献率测算方法 |
2.2.3 微观(企业)层面的技术创新贡献率研究现状 |
第三章 企业技术创新贡献率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3.1 现有评估指标体系 |
3.2 企业技术创新贡献率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3 企业技术创新贡献率评估指标体系的应用框架模型 |
第四章 企业技术创新贡献率指标体系评价和计算 |
4.1 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
4.2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介绍 |
4.3 企业技术创新贡献率评估指标体系的计算 |
4.3.1 企业创新活动对于企业经营业绩的贡献程度的POWER模型法 |
4.3.2 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企业技术创新贡献率进行计算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5.1 S省移动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现状 |
5.1.1 S省移动公司概述 |
5.1.2 S省移动公司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现状 |
5.1.3 S省移动公司科技创新活动成果情况 |
5.2 技术创新贡献率评估准备 |
5.3 技术创新贡献率评估实施步骤 |
5.3.1 实施总体思路 |
5.3.2 技术创新活动评估内容 |
5.4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贡献率研究 |
5.5 技术创新贡献率评估结果及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西安市经济投资效能的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势分析理论概述 |
三、西安市经济投资效能实证研究[4-6] |
(一) 西安市经济现状分析 |
(二) 西安市投资效能研究 |
(三) 对各投入要素势效系数的预测 |
四、西安市投资效能提高途径 |
(10)中国及其31个地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有关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研究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发展历程 |
1.2.2 国内外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方法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科技进步的定义 |
2.2 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理论概述 |
2.2.1 科技进步理论 |
2.2.2 经济增长理论 |
第三章 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模型及系统软分类 |
3.1 生产函数的组合模型 |
3.1.1 生产要素指标及样本 |
3.1.2 模型参数的确定 |
3.2 经济系统中的模糊软分类算法 |
3.2.1 模糊c均值(FCM)算法 |
3.2.2 GA-PSO-FCM算法 |
3.3 本论文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过程 |
第四章 中国及其各地区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实证研究 |
4.1 按科技进步对中国31个地区进行模糊软分类 |
4.2 4类地区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计算 |
4.2.1 4类地区参数α、β、γ的估计 |
4.2.3 4类地区科技进步速率和各要素对总产出增长贡献率的计算 |
4.3 中国及其31个地区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计算 |
4.3.1 计算过程 |
4.3.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基于MATLAB/GUI的系统实现 |
5.1 MATLAB/GUI概述 |
5.2 测算系统GUI实现 |
5.2.1 系统结构 |
5.2.2 系统功能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论文结论 |
6.2 本论文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切入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关于主动性决策理论(非理想系统决策理论)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基于湖南省1983年—2018年数据[J]. 刘智,牛君. 焦作大学学报, 2021(01)
- [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基于甘肃省1995年—2015年数据[J]. 曹子坚,赵敏.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8(04)
- [3]论新闻媒体与政治系统的伴随关系[J]. 韩利红. 甘肃社会科学, 2017(05)
- [4]伴随论:一个厘定大众传媒与政治系统关系的新概念[J]. 韩利红.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 [5]城市工业产品质量对经济的贡献及其评价研究[D]. 毛帅. 中国矿业大学, 2013(06)
- [6]高校科技创新对河北省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的实证研究[D]. 齐艳杰. 河北师范大学, 2012(03)
- [7]中国各省市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实证研究[J]. 李兰兰,诸克军,郭海湘.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04)
- [8]企业技术创新贡献率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践[D]. 陈珣.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9]西安市经济投资效能的势分析[J]. 朱钰,丁士会.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1(02)
- [10]中国及其31个地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D]. 李兰兰. 中国地质大学,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