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仰卧推起成桥》教学设计及评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杰[1](2021)在《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对五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学习兴趣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体操》一直是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体育课程从内容到呈现方式差异最大的项目之一。本文通过小学体操常见教学内容对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学习兴趣影响的研究,旨在进一步探究《体操》课程内容教学的合理呈现方式及其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价值,为体操在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中找到合理的定位,为广大体育教师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提供参考依据,并对正在不断推进的体育课程改革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研究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抽取宿迁市某城镇小学五年级的4个班共24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1组(技巧教学)男生33人,女生28人;实验2组(支撑跳跃教学)男生32人,女生28人;实验3组(技巧和支撑跳跃组合教学)男生34人,女生30人;对照组(常规体育教学)男生31人,女生26人。实验组运动干预持续时间12周,3次/周,每次累计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对照组不进行强度控制。采用《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分别在实验前1周和第13周以班级团体方式对被试学生进行量表测量。研究结果:(1)12周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后,五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在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力量、平衡素质上均存在时间、组别以及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P<0.05);对照组实验后比实验前效果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2周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后,五年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在运动参与程度以及体育学习兴趣总分上均存在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P<0.05);在体育学习消极兴趣上存在时间的主效应(P<0.05);对照组实验后比实验前效果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小学五年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速度素质(r=0.388)、耐力素质(r=0.232)、柔韧素质(r=0.206)、灵敏素质(r=0.169)、力量素质(r=0.228)、平衡素质(r=0.211)均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研究结论:(1)技巧教学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柔韧素质、力量素质改善均有促进作用。(2)支撑跳跃教学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速度素质、灵敏素质改善均有促进作用。(3)技巧和支撑跳跃组合教学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且组合教学对柔韧素质、力量素质效果优于技巧教学,对速度素质、灵敏素质效果优于跳跃教学。(4)体育学习兴趣与身体素质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即体育学习兴趣越高,身体素质越好。
赵婵[2](2021)在《奥会会高低杠动作创新特征分析》文中认为1952年,高低杠列入奥运会,成为女子体操四项之一,作为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目,“难、新、力、稳、美、智”是制胜的关键,其中“新”是推动高低杠发展的灵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低杠因不断注重“动作创新”获取了很多优异成绩,一度成为了世界高低杠技术发展的引领者。近几年,我国高低杠创新能力有所削弱,相比高低杠强国,动作创新数量、质量和速度逐渐下降,高低杠创新理论研究较为匮乏,国内外运动员水平差距正在缩小。因此,推动我国高低杠实现新的突破,迈向新阶段,实现新发展,成为高低杠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对高低杠动作创新进行系统探究,也是科学研究努力的方向。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归纳推理法和历史研究法,对奥运会高低杠动作创新特征进行研究,结论如下:(1)体操规则为高低杠动作创新指明了方向,高低杠器械为高低杠动作创新提供了条件,规则和器械的改革与不断完善,促进了高低杠动作创新发展。短期内高低杠动作难度创新面临着挑战,未来运动员将向H组高难度发起进攻。(2)高低杠动作类型创新潮流经历了从上法类、换杠类,到下法类、同杠飞行类、回环类,再重回“同杠飞行”类的创新发展,未来“加难创新”是高低杠动作创新的主要形式。(3)高低杠动作创新数量和速度,呈现了由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的“高速创新”,到70年代90年代的“稳步创新”,再到21世纪后的“低速创新”3个阶段,未来短期内高低杠动作创新仍以“少量低速”态势缓慢发展。(4)高低杠动作结构经历了从“单元素”到“双元素”再向“多元素”的发展,且当前以创新“多元素结构动作”为主。(5)人们对高低杠动作艺术的鉴赏从动作的“体型美”到技术的“难度美”,逐步转向成套的“编排美”,高低杠连接串从二连、三连、四连、五连、六连的连续发展重回“二连”为主的动作编排。(6)影响高低杠动作创新发展的外在因素包括规则导向、场地器械、训练条件与环境、国际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体育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政策的激励,内在因素包括运动员个人条件和教练员个人能力。(7)未来我国高低杠创新发展中,保证D分是底线,提高E分是保障,将我国转体类动作发挥到极致,同国际上“空翻翩飞”的创新潮流相融合,打造中、美相融的新颖编排风格,引领世界高低杠创新潮流。
臧卡[3](2017)在《TRX悬挂训练对促进健康体适能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TRX悬挂训练是指全身抗阻力训练(Total Resistance Exercise,TRX)。21世纪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人们的体质日趋下降,本身的体能已经不能满足进行工作、学习、日常休闲娱乐等活动。健康体适能体现了人体的活动能力,把TRX悬挂训练对促进健康体适能进行实验研究,论证TRX悬挂训练对健康体适能五大要素的影响,探讨TRX悬挂训练与常规力量训练对健康体适能影响的成绩差异,并为健康体适能提供优化方案。查阅文献得出对TRX悬挂训练的研究甚少,首次运用TRX悬挂训练对健康体适能进行实验研究,探讨它的健身功能并未为健康体适能提供优化锻炼方案,丰富健身锻炼方法。本研究以健身俱乐部的60名私教会员为实验对象进行实验研究,其中30名进行TRX悬挂训练,30名进行常规力量训练,对4个月训练干预前后测试数据(心肺耐力、身体成分、肌力、肌耐力及柔韧性)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TRX悬挂训练对身体成分效果显着(P<0.01);(2)TRX悬挂训练对提升肌耐力效果显着(P<0.01);(3)TRX悬挂训练改善柔韧性效果显着(P<0.01);(4)TRX悬挂训练对提升心肺耐力效果显着(P<0.01);(5)TRX悬挂训练对提升肌力效果不显着(P>0.05)。
朱晓玲[4](2017)在《白山市农村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及开发利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既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的热情,还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小学体育活动多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主,体育课中,体育技能的练习必须要有充足的体育器材设施,此外,运动会等各类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也要依托充足的体育器材设施做保障。种类、数量充足的体育器材设施,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还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如果体育器材设施配备不足,配备的器材设施不符合学生使用标准,就会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甚至在使用过程中对身体造成伤害,严重影响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白山市农村小学地处我国东北部,四季气候明显,尤其冬季持续时间较长,冰雪地面和寒冷的气候影响学校育活动的正常开展。白山市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农村小学体育器材设施主要依靠上级有关部门调拨配备。近年来,随着相关部门提高对学校体育的重视,先后对白山市农村小学体育器材设施进行统计、配备,但是目前白山市各农村小学体育器材设施的配备、使用及开发利用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本研究将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白山市农村小学体育器材的配备、使用和开发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参照《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进行比对、分析,通过调查了解学生、体育教师、体育器材管理员和体育教研员等对体育器材的需求,提出相关建议,将对今后白山市农村小学的体育器材配备、场地设施建设等提供有力参考,进而推动白山市农村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白山市农村小学体育器材设施的配备基本达到国家一类、二类必配标准。2、现有体育器材质量参差不齐,个别体育器材破损数量较多,其中球类器材破损最为严重。3、白山市农村小学体育场地数量与国家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篮球场地和排球场地,且各种体育场地的材质也并不理想。4、白山市农村小学体育器材设施的使用率不高,器材设施的管理不够规范。5、学校体育器材设施开发利用未引起足够重视,体育器材设施未发挥出更大的作用。针对调查研究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各学校要对体育活动引起足够重视,保障体育经费的正常使用,适时的配置和完善学校体育器材设施。2、学校应加强体育器材设施的管理,组织管理人员的培训与学习。3、重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培养,提高体育教师队伍质量。4、提高对体育器材设施的开发和利用意识,促进白山市农村小学体育器材设施的开发和利用。
尹志华[5](2014)在《中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体系的探索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质量问题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而通过构建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来引导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教师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绝大部分国家都将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发提上日程,推动教师教育标准化已经成为发展趋势。本研究结合国际发展走向,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提出要“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系”的要求,对中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希望能为进一步提升中国体育教师的质量做出贡献。本研究共分为十章,采用混合方法研究设计(Mixed Method),力图实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高度融合。首先,解读了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外延,提出了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阐述了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核心作用与地位,梳理了中国、美国、爱尔兰和加拿大等国家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专业素质要求)的历史演进。在此基础上,通过定性研究分析了美国6所大学实施NASPE职前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情况,并以案例研究的形式分析了美国NBPTS在职优秀高级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实施情况;通过调查516名中小学体育教师、427名大学体育教师教育专业任课教师和1022名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在读学生(职前体育教师),了解了中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制订可能遇到或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和定量研究方法分别制订了一份职前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并对两份标准进行了优化整合,形成了职前体育教师专业标准(讨论稿);调查了65名大学体育教师教育专业负责人(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等)对基于标准的职前体育教师质量认证程序开发相关问题的意见,开发了具体的绩效评估认证程序。最后,总结了研究内容和不足之处,对今后基于标准的体育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展望。通过上述系列研究,本研究得到了如下结论:1.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在通过体育教师教育而推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从多元化视角(逻辑起点与终极追求、他者镜像与自我反思、门户视域与适度张力)解读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加深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本质的认识,理解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在其中的重要性。2.世界各国对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专业素质)的要求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演进,影响标准发展的因素包括普通教师专业标准的指导、非营利性专业协会的参与、社会现实的需求、专业人士的呼吁、教育政策的影响、大型教育报告的发布、课程改革的推动等,但不同国家之间存在差异性。3.美国大学对NASPE职前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本身的认同度较高,但标准仍需改进。标准实施会带来正面与负面影响,耗时是实施过程中的最大障碍。与综合性大学和普通本科大学相比,研究型大学对标准实施的热情相对较低且实施效果未如预料般那样明显。NBPTS在职优秀高级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实施面较广,外部支持对教师通过标准认证非常重要。虽然目前通过认证的总体人数较少,但所产生的正面效应比较明显,尤其是有效促进了在职体育教师主动寻求专业发展,提升了其社会地位。4.中国目前具备了制订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基础,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理论,首先应积极启动职前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可采用科研立项、专题研究、逐级落实的形式进行。职前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应侧重于提升职前体育教师的专业意识和基本体育课堂教学能力,同时要体现出与教师资格证的差异性。5.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和定量研究方法,结合专家咨询、比较研究与自我核查的意见,可以研制出最优化的职前体育教师专业标准。该标准的框架构成为“维度→领域→标准→具体要求”,包括3个维度、8个领域、24个标准和242条具体要求,在引领高校体育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职前体育教师)的培养,为各地中小学体育教师招聘提供依据,促进职前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将发挥巨大作用。6.为了促进职前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应用,应开发基于标准的职前体育教师质量认证程序,且目前已具备了程序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证程序开发的重点是考察职前体育教师的整体绩效表现、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提供反馈信息和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并应由专门机构进行严格认证。开发的认证程序包括评估准则(rubrics)和需要提交的评估材料。这为职前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实践应用及其效果评估提供了有效指导。本研究仅是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相关研究的一个开端,今后还可以在基于职前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体育教师教育专业、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体育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体育教师教育者等多方面的改革与发展,真正发挥标准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深层次作用。
张凤[6](2013)在《我国健美操术语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常规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健美操术语的研究,重点介绍了健美操术语的分类和记写符号、健美操术语目前的应用现状、影响健美操术语发展的因素以及健美操术语的发展趋势等,得出如下的结论:1健美操术语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健美操内容的更新,健美操难度技术动作的创新和健美操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健美操术语的发展与健美操项目的发展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2健美操术语来源于健美操实践又反作用于健美操实践活动,是健美操教学训练、科学研究和经验交流不可或缺的工具。正确运用健美操术语有助于健美操技术动作的快速掌握,创编新的技术动作以及拓展健美操的项目理论。实践证明,正确的健美操术语理论是进行健美操教学训练、开展健美操比赛、宣传健美操项目、普及推广健美操运动和提高健美操整体运动水平的坚强后盾。3我国对健美操术语的重要性认识相对不足,相关研究也比较少,教学训练中运用健美操术语的情况也是不容乐观的,片面强调健美操难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是不可能实现健美操的全面发展的,这些因素将会导致健美操术语跟不上健美操快速发展的步伐,从而进一步导致健美操术语的迟缓发展。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健美操术语的使用混乱、不一致,既不利于全国范围内的规范统一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健美操项目的国际化发展。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健美操项目的传承和普及发展,健美操术语的规范统一迫在眉睫。
施全[7](2013)在《学习设计:学习交流中的知识习得》文中认为一、相关分析及说明武术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具体落实《两纲》教育最好途径之一,是体育教材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本课教学内容是二年级武术腰腿功——推起成桥,是单元中最后一课次。教学重点是顶肩挺髋,难点是正确的保护与帮助方法。如何让学生感知和掌握"顶肩挺髋"动作
刘成祎[8](2011)在《小学体育规范化教学中教育技术的应用实践 ——以成都市武侯区为例》文中指出摘要:小学体育规范化教学是帮助教师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培养学习兴趣的一种教育实践。在研究中,结合武侯区小学一线体育教学实际情况,在充分分析国家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突出优势的基础上,本研究在小学体育技术动作学习与掌握、学生学习情绪激发与保持、体育学科整合等方面进行了教育技术的实践应用。同时,研究还利用教育技术进行了体育学业成绩数据分析,并用分析结果指导教师开展后继教学工作的开展。而无论哪一种应用实践,教育技术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正是由于教育技术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促进作用,进一步推动了武侯区小学体育规范化教学工作的开展。
冯本余[9](2007)在《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探索》文中认为本研究以相关的体能训练理论和方法、蹦床运动体能训练的实践以及国家蹦床队队员和部分省市的高水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观察、调查、逻辑分析、测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竞技性蹦床运动是以夺取锦标为目的,人体在蹦床器械上,按照规则的要求,连续完成10个翻转动作,以难度和美感为评价标准的运动项目。2.经研究将蹦床运动专项体能定义为:蹦床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条件下完成成套动作时所表现出来的专项运动能力,是发展和完善运动技术、提高运动员成套动作质量和难度的基础。依据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结构可分为专项形态、机能、运动素质和健康水平。3.科学的理论原理是实现体能训练科学化的基础,采用不同的体能训练理论作指导,并根据此理论设计的训练计划及在实践中的运用,就会给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形成不同的体能结构。体能训练的生物学基础、蹦床运动的技术特征与肌肉工作特征、体能训练的基本原理、蹦床运动与力学原理、蹦床运动体能训练的原则等构成了现代蹦床运动体能训练的科学理论原理。4.在现代运动训练中,体能训练的内容与方法体系是实现体能训练目标的重要保障。满足技术训练需要为主要目标的体能训练内容体系包括运动科学原理、专项体能训练、一般体能训练及综合体能训练。一般与专项体能训练的方法、体能恢复的训练方法、身体健康维持与促进的方法及形态美训练的方法构成了蹦床运动体能训练的方法体系。5.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能否科学评价运动员体能水平的核心问题。本研究运用专家筛选、统计学因子分析等方法并结合蹦床运动的训练规律和竞赛特征,对各评价指标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6项蹦床运动成套动作体能评价指标和20项专项体能评价指标。在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体能结构模型。6.运用测量与评价的原理建立了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成套动作体能和专项体能水平评价的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评价标准。7.利用Microsoft公司推出的Visual FoxPro6.0编程软件开发、研制出《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体能水平的计算机评价软件》。
徐永春,曹卫民[10](2005)在《体育课改需要教师建立全新的课程意识——“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文中研究表明
二、《仰卧推起成桥》教学设计及评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仰卧推起成桥》教学设计及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1)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对五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学习兴趣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视 |
1.1.2 课程改革中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引导 |
1.1.3 小学体育教学中《体操》课程价值功能的再认识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体操 |
2.1.2 技巧 |
2.1.3 支撑跳跃 |
2.1.4 身体素质 |
2.1.5 体育学习兴趣 |
2.2 学校体操的研究 |
2.2.1 国外学校体操的研究 |
2.2.2 国内学校体操的研究 |
2.3 身体素质的研究 |
2.3.1 国外有关学生身体素质的研究 |
2.3.2 国内有关学生身体素质的研究 |
2.4 体育学习兴趣的研究 |
2.4.1 国外有关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研究 |
2.4.2 国内有关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研究 |
2.5 体育学习兴趣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研究 |
2.6 小结 |
第3章 实验研究 |
3.1 研究假设 |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2.1 研究对象与分组 |
3.2.2 研究方法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组别人口统计学变量描述的差异 |
4.2 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对五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影响 |
4.2.1 实验前五年级学生身体素质的描述性统计 |
4.2.2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素质水平同质性检验 |
4.2.3 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对五年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
4.3 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对五年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 |
4.3.1 实验前五年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描述性统计 |
4.3.2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体育学习兴趣水平同质性检验 |
4.3.3 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对五年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 |
4.4 小学五年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身体素质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奥会会高低杠动作创新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新时代中国体育强国目标实现的必要性 |
1.1.2 高低杠对我国竞技体操发展的重要性 |
1.1.3 中国高低杠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
1.1.4 高低杠动作创新研究的客观需求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录像分析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归纳推理法 |
2.2.6 历史研究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高低杠动作创新内容 |
3.1.1 高低杠动作创新内容界定及分类 |
3.1.2 高低杠动作创新内容分类的依据 |
3.2 奥运会高低杠动作发展演变 |
3.2.1 高低杠器械和规则与动作发展的相关性 |
3.2.2 奥运会高低杠动作创新的阶段变化 |
3.3 奥运会高低杠动作创新特征 |
3.3.1 高低杠动作难度创新特征分析 |
3.3.2 高低杠动作组别创新特征分析 |
3.3.3 高低杠动作类型创新特征分析 |
3.3.4 高低杠动作数量创新特征分析 |
3.3.5 高低杠动作创新形式创新特征分析 |
3.3.6 高低杠动作结构创新特征分析 |
3.3.7 高低杠动作编排创新特征分析 |
3.3.8 高低杠动作艺术创新特征分析 |
3.4 影响高低杠动作创新发展的因素 |
3.4.1 影响高低杠动作创新发展的外在因素 |
3.4.2 影响高低杠动作创新发展的内在因素 |
3.5 高低杠动作创新特征对我国的启示 |
3.5.1 动作难度向“H组”发展 |
3.5.2 动作组别向“回环”延伸 |
3.5.3 动作类型向“飞行”开创 |
3.5.4 创新数量向“少量”转变 |
3.5.5 创新形式向“加难”延续 |
3.5.6 动作结构向“多元”进阶 |
3.5.7 动作连接向“短连”靠拢 |
3.5.8 动作艺术向“编排”转换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3)TRX悬挂训练对促进健康体适能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问题提出 |
1.2.1 健康体适能问题 |
1.2.2 TRX悬挂训练的健身功能 |
1.2.3 TRX悬挂训练对健康体适能的影响 |
1.2.4 对比TRX悬挂训练与常规力量训练的问题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概念界定 |
1.4.1 体适能的概念及分类 |
1.4.2 健康体适能的概念 |
1.4.3 TRX悬挂训练的来源及概念 |
1.5 研究现状 |
1.5.1 国外对健康体适能的研究 |
1.5.2 国内对健康体适能的研究 |
1.5.3 国外对TRX悬挂训练的研究 |
1.5.4 国内对TRX悬挂训练的研究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实验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2.2.5 专家访谈法 |
2.3 实验方案 |
2.3.1 实验设计 |
2.3.2 实验设计原理 |
2.3.3 实验效应指标 |
2.3.4 实验条件控制 |
2.3.5 实验时间 |
2.3.6 实验地点 |
2.3.7 健康体适能测量指标 |
2.3.8 实验器材 |
2.3.9 训练方法 |
2.3.10 训练实施过程 |
2.4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健康体适能的比较分析 |
3.1.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结果分析 |
3.1.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结果分析 |
3.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健康体适能的比较分析 |
3.2.1 心肺耐力比较分析 |
3.2.2 肌力比较分析 |
3.2.3 肌耐力比较分析 |
3.2.4 柔韧性比较分析 |
3.2.5 身体成份比较分析 |
3.3 实验前后成绩差异分析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TRX悬挂训练对身体成分变化效果显着 |
4.1.2 TRX悬挂训练对提升肌耐力效果显着 |
4.1.3 TRX悬挂训练改善柔韧性效果显着 |
4.1.4 TRX悬挂训练对心肺耐力效果显着 |
4.1.5 TRX悬挂训练对肌力提升效果不显着 |
4.2 建议 |
4.2.1 建议加强柔韧性练习的部分 |
4.2.2 建议课程计划安排按照OPT模型阶段进行训练(NASM) |
4.2.3 建议TRX悬挂训练、小工具训练与常规力量训练相结合效果更佳 |
4.2.4 建议建立一个与TRX悬挂训练专项结合的评价系统 |
4.2.5 建议在以后做此类研究的时候加大样本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白山市农村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及开发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的依据 |
1.1.1 我国体育器材设施配备及使用的相关政策规定 |
1.1.2 体育器材设施在学校体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
1.2 选题的意义 |
1.2.1 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 |
1.2.2 白山市农村小学体育发展的需要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有关国内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配备现状的研究 |
2.1.2 有关城市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的研究 |
2.1.3 有关农村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的研究 |
2.1.4 有关体育场地器材开发利用的研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关于小学体育器材设施的研究 |
2.2.2 国外相关体育器材设施的法律法规的研究 |
2.2.3 国外关于体育器材设施开发利用的研究 |
2.3 综述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实地调查法 |
3.2.6 比较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白山市农村小学体育场地设施配备情况 |
4.1.1 体育场地配备数量情况 |
4.1.2 体育场地配备质量情况 |
4.2 白山市农村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情况 |
4.2.1 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数量分析 |
4.2.2 体育器材设施配备质量分析 |
4.2.3 体育器材设施配备规格分析 |
4.3 白山市农村小学体育器材设施管理情况 |
4.3.1 体育器材设施管理员的设置 |
4.3.2 体育器材设施管理制度情况 |
4.3.3 体育器材室情况 |
4.4 白山市农村小学体育器材设施使用情况 |
4.5 体育器材设施对学校体育活动的影响 |
4.5.1 对学校体育课程的影响 |
4.5.2 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的影响 |
4.5.3 对学校组织各类体育竞赛活动的影响 |
4.6 白山市农村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 |
4.6.1 使用管理不够规范,导致器材丢失、损坏 |
4.6.2 部分体育器材设施质量较差,影响正常体育活动的使用 |
4.6.3 体育器材设施未向学生开放,不能满足学生课余时间使用 |
4.6.4 体育器材使用率不高,导致大部分体育器材被闲置 |
4.7 白山市农村小学体育器材设施的开发利用 |
4.7.1 白山市农村小学体育器材设施开发情况 |
4.7.2 体育器材设施开发原则 |
4.7.3 体育器材设施的开发方法 |
4.7.4 体育器材设施开发案例 |
4.7.5 体育器材设施开发注意事项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附录 4 |
致谢 |
(5)中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体系的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基础理论研究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相关研究概念界定 |
一、标准 |
二、教师教育标准 |
三、教师专业标准 |
四、体育教师专业标准 |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框架 |
一、研究设计 |
二、内容框架 |
第二章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与标准 |
第一节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外延解读 |
一、逻辑起点与终极追求 |
二、他者镜像与自我反思 |
三、门户视域与适度张力 |
四、专业标准对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
第二节 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内涵与核心地位解析 |
一、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理论基础 |
二、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内涵 |
三、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核心地位 |
第三章 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历史演进 |
第一节 中国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要求的历史演进 |
一、解放前(1949年之前):从强调体操技术掌握到注重综合知识 |
二、建国初至文革前(1949年-1966年):注重专项运动技术习得 |
三、文革期间(1966年-1976年):十年动乱冲击导致无明确要求 |
四、改革开放至教师教育标准化前期(1976年-2001年):重视综合素质养成 |
五、教师教育标准化至今(2001年之后):紧跟时代需求 |
第二节 美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历史演进 |
一、美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萌芽期(1776年-1980年) |
二、美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迅猛发展期(1980年-2000年) |
三、美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成熟期(2000年之后) |
第三节 爱尔兰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历史演进 |
一、爱尔兰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萌芽期(2010年之前) |
二、爱尔兰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初步发展期(2010年之后) |
第四节 加拿大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历史演进 |
一、加拿大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初步发展期(2000年以前) |
二、加拿大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应用期(2000年之后) |
第二部分 实证分析研究 |
第四章 美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实施状况分析 |
第一节 NASPE职前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实施状况分析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分析与讨论 |
五、结论与建议 |
第二节 NBPTS高级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实施状况分析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分析与讨论 |
五、结论与建议 |
第五章 中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制订的调查分析 |
第一节 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相关问题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分析与讨论 |
五、结论与建议 |
第二节 职前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制订的意见与建议调查分析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分析与讨论 |
五、结论与建议 |
第三部分 制订开发研究 |
第六章 基于定性方法的中国职前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制订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通过开放性译码分析得到概念与范畴 |
二、通过主轴译码分析得到主范畴 |
三、通过选择性译码分析得到核心范畴 |
四、通过凝练“故事线”形成标准框架 |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
一、遵循了“扎根数据、以人为本、突出重点、把握特色、强化整体”的基本思路 |
二、秉持了“科学性、发展性、整体性、操作性”的基本原则 |
三、构建了全面的职前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框架体系 |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建议 |
第七章 基于定量方法的中国职前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制订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预试问卷项目分析结果 |
二、职前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一级指标确定结果 |
三、职前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二级指标确定结果 |
四、职前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各级指标聚合结果 |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
一、遵循定量研究过程制订了职前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框架 |
二、专业标准框架体现了各个方面的能力素质要求 |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建议 |
第八章 基于混合设计的中国职前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优化整合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两份标准框架存在的问题 |
二、专业标准的框架整合 |
三、专业标准的内容整合 |
四、专业标准的最终形成 |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
一、优化整合后的职前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更加合理 |
二、混合设计思想指导专业标准的优化过程 |
三、优化整合后的职前体育教师专业标准能发挥多种作用 |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建议 |
第九章 基于标准的职前体育教师质量评估认证程序开发 |
第一节 职前体育教师质量认证程序开发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分析与讨论 |
五、结论与建议 |
第二节 基于标准的职前体育教师质量认证程序开发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分析与讨论 |
五、结论与建议 |
第四部分 总结与展望 |
第十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一、研究总结 |
二、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第五部分 论文附件 |
附录 |
附录1 INTERVIEW OUTLINE FOR ASSESSING THE INFLUENCE OF NASPEACCREDITATION O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
附录2 PROFESSOR INFORMED CONSENT FORM OF NASPE INITIAL STANDARDSRESEARCH |
附录3 INTERVIEW OUTLINE FOR NATIONAL BOARD CERTIFIED PHYSICALEDUCATION TEACHER(NBCPET) |
附录4 NBCPET INFORMED CONSENT OF NBPTS STANDARDS RESEARCH |
附录5 制订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相关意见和建议的调查问卷 |
附录6 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研究开放性访谈提纲 |
附录7 职前体育教师专业标准预试问卷 |
附录8 基于专业标准的职前体育教师质量认证程序开发相关问题的认知调查问卷 |
附录9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我国健美操术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健美操运动 |
2.1.2 术语 |
2.1.3 健美操术语 |
2.2 相关文献综述 |
2.2.1 国外关于术语学的研究 |
2.2.2 国内关于术语学的研究 |
2.2.3 体操术语、健美操术语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从我国健美操的发展历程看我国健美操术语的发展 |
4.1.1 古代健美操术语的起源 |
4.1.2 现代健美操术语的初步发展 |
4.1.3 健美操术语的快速发展 |
4.2 健美操术语的概述 |
4.2.1 健美操术语的创立原则 |
4.2.2 健美操术语的特性 |
4.2.3 健美操术语的功能与作用 |
4.3 健美操基本术语的分类 |
4.3.1 场地的基本方位术语 |
4.3.2 运动方向术语 |
4.3.3 动作之间相互关系术语 |
4.3.4 运动形式术语 |
4.3.5 动作中连接过程术语 |
4.3.6 健美操基本步伐名称术语 |
4.3.7 难度动作术语 |
4.3.8 动作强度术语 |
4.3.9 动作表现形式术语 |
4.4 健美操术语的运用 |
4.4.1 健美操动作术语构成的形式 |
4.4.2 健美操动作术语构成因素 |
4.4.3 健美操动作术语的记写方法 |
4.4.4 健美操动作术语的记写要求 |
4.4.5 健美操成套(组)动作的记写形式 |
4.5 我国健美操术语的运用情况分析 |
4.5.1 我国健美操术语教材章节分布情况分析 |
4.5.2 我国健美操术语在学校健美操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分析 |
4.6 我国健美操术语的发展情况分析 |
4.6.1 我国健美操术语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
4.6.2 制约我国健美操术语发展的影响因素 |
4.7 健美操术语发展趋势分析 |
4.7.1 国际化 |
4.7.2 标准化 |
4.7.3 两极化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1 |
附录 2 |
(7)学习设计:学习交流中的知识习得(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分析及说明 |
二、课堂实录及评析 |
(8)小学体育规范化教学中教育技术的应用实践 ——以成都市武侯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论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对体育规范化教学的探讨 |
1.2.2 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
1.3 体育规范化教学的概念 |
1.4 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
1.5 论文的组织形式 |
第2章 教育技术应用于小学体育规范化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2.1 规范化教学背景下体育课教学流程设计 |
2.2 武侯区体育教学基本情况分析 |
2.2.1 体育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
2.2.1.1 课时多、任务重,常态教学多于应付 |
2.2.1.2 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教学连续性不强 |
2.2.1.3 教师专业技能单一,无法面面俱到 |
2.2.2 体育课教学现状情况分析 |
2.3 武侯区小学体育规范化教学前期已做工作 |
2.3.1 区域体育教学统一要求为研究提供了指导 |
2.3.2 区域性常规工作为研究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
2.3.3 教育技术应用实践实施对象的确立 |
2.4 小学规范化教学推行的瓶颈 |
2.4.1 评价标准的不统一,难以保障教学内容的规范 |
2.4.2 规范体育课成绩评价增加了一线教师工作量 |
2.4.3 教师自身素质对规范化教学的影响 |
2.4.4 正确引导教师分析教学结果,进而指导教学 |
2.5 教育技术在规范化教学过程中的优势 |
2.5.1 教育技术的运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
2.5.2 教育技术直观性强 |
2.5.3 教育技术对教学的辅助 |
2.5.4 教育技术能够实现对学生各项体育测试进行数据分析 |
第3章 教育技术辅助小学体育规范化课程教学的实践应用 |
3.1 应用教学技术细化体育技术动作教学 |
3.1.1 在传统课堂,技术教学存在的教法弊端及问题 |
3.1.2 模拟动作轨迹,提出教学建议 |
3.1.3 实践效果验证 |
3.2 应用教育技术增强体育教学直观性 |
3.2.1 传统讲解授课方式存在的弊端 |
3.2.2 教育技术在部分内容教学实施前的运用 |
3.2.3 实践效果的验证 |
3.3 应用教育技术调动学生体育练习参与热情 |
3.3.1 身体素质练习的教学现状 |
3.3.2 教育技术在柔韧训练和测试时的运用 |
3.3.3 实验效果验证 |
3.4 利用教育技术实现体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式教学 |
3.4.1 实验前相关数据调研 |
3.4.2 学科整合辅助教学 |
3.4.3 实践效果验证 |
第4章 教育技术在小学体育规范化教学评价过程中应用 |
4.1 小学体育规范化教学评价的目的和实施流程 |
4.2 利用教育技术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数据分析 |
4.2.1 利用教育技术创建学业成绩评价模板 |
4.2.2 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学生个体体育学业优劣 |
4.2.3 通过数据分析熟知学生团队体育学业水平 |
4.2.4 对区内小学学生体育学业情况进行横向分析 |
4.3 用学生学业测评数据分析结果指导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 |
4.3.1 为学生全面发展制定运动处方 |
4.3.2 为班级选择性开展教学活动服务 |
4.4 用教育技术进行体育学业评价情况反馈 |
4.4.1 使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的作用和意义 |
4.4.2 一线教师对教学评价中运用教育技术的感受与反馈 |
第5章 结语 |
附录 |
武侯区小学体育教学保底教材及选择性教材内容 |
成都市武侯区小学学生体育课成绩评价体系(修改稿)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体能在体操类项目中受到高度重视 |
1.1.2 重视体能训练是蹦床运动的制胜规律之一 |
1.1.3 强化专项体能是适应蹦床运动难度不断发展的需要 |
1.1.4 发展专项体能是提高高水平蹦床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有效途经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蹦床运动的研究 |
2.1.1 蹦床起跳技术和动力学分析 |
2.1.2 蹦床动作转体技术及转体的机制和原理 |
2.1.3 单个动作技术分析 |
2.1.4 蹦床运动员运动损伤分析 |
2.2 国内蹦床运动的研究 |
2.2.1 蹦床运动本质及制胜规律 |
2.2.2 蹦床运动动作编排与技术 |
2.2.3 蹦床运动与战术 |
2.2.4 蹦床运动与心理 |
2.2.5 蹦床运动与体能 |
2.3 同类项群相关的体能研究 |
2.4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研究法 |
3.2.2 问卷调查与专家访谈法 |
3.2.3 测试与调查法 |
3.2.4 观察法 |
3.2.5 录像解析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3.2.7 数理统计法 |
3.3 论文完成的技术路线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高水平蹦床运动员专项体能相关概念研究 |
4.1.1 定义的步骤与规则 |
4.1.2 蹦床运动 |
4.1.3 蹦床运动专项体能相关的概念 |
4.1.4 高水平蹦床运动员的界定 |
4.1.5 小结 |
4.2 现代蹦床运动体能训练的科学理论原理 |
4.2.1 现代蹦床运动体能训练的生物学基础 |
4.2.2 现代蹦床运动的技术特征与肌肉工作特征 |
4.2.3 现代蹦床运动体能训练的基本原理 |
4.2.4 蹦床运动与力学原理 |
4.2.5 蹦床运动体能训练的原则 |
4.2.6 小结 |
4.3 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内容与方法体系 |
4.3.1 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内容体系 |
4.3.2 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体系 |
4.3.3 对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体能训练手段的新探索 |
4.3.4 小结 |
4.4 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评价体系 |
4.4.1 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 |
4.4.2 体能评价指标的筛选 |
4.4.3 各体能指标的权重 |
4.4.4 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模型 |
4.4.5 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成套动作体能结构模型 |
4.4.6 蹦床运动员专项体能指标的评价标准 |
4.4.7 蹦床运动员成套动作体能指标的评价标准 |
4.4.8 小结 |
4.5 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专项体能综合评价与诊断软件系统的研制 |
4.5.1 研制的目的 |
4.5.2 系统的功能 |
4.5.3 编程语言的选择 |
4.5.4 系统结构图 |
4.5.5 数据流程图 |
4.5.6 数据库设计 |
4.5.7 系统功能模块 |
4.5.8 系统运行举例 |
4.5.9 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体育课改需要教师建立全新的课程意识——“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欣赏与评析 |
1. 展示了当代体育教师的风采 |
2. 广泛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 |
3. 教学设计更加合理 |
4. 普遍运用现代的学习方式 |
5. 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应有的重视 |
6. 传统的教学经验发挥着重要作用 |
二、梳理与引导 |
1. 要明确课程性质 |
2. 要将体育技能作为学习目标的“主线” |
3. 要重视体育教学的教育功能 |
4. 要加强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培养 |
5. 要选择有实效的教学内容 |
6. 要注意趣味化的体育教学 |
三、问题与思考 |
1. 如何制定与表述学习目标? |
2. 如何重形式更重内涵? |
3. 如何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教材内容? |
4. 如何克服无劣性评价的状况? |
5. 如何使教研员把好教研的方向? |
四、建议 |
1. 加强区域间交流,多观摩多研究 |
2. 教育主管部门对体育教学中的大方向问题要态度明确 |
3. 加强体育课程改革的宣传力度,发挥媒体应有的作用 |
4. 改变培训机制,加强教师培训 |
五、结束语 |
四、《仰卧推起成桥》教学设计及评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及其组合教学对五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学习兴趣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文杰. 扬州大学, 2021(09)
- [2]奥会会高低杠动作创新特征分析[D]. 赵婵.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3]TRX悬挂训练对促进健康体适能的实验研究[D]. 臧卡. 云南师范大学, 2017(12)
- [4]白山市农村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及开发利用的研究[D]. 朱晓玲. 山东师范大学, 2017(01)
- [5]中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体系的探索性研究[D]. 尹志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1)
- [6]我国健美操术语的研究[D]. 张凤. 武汉体育学院, 2013(01)
- [7]学习设计:学习交流中的知识习得[J]. 施全. 新课程(综合版), 2013(04)
- [8]小学体育规范化教学中教育技术的应用实践 ——以成都市武侯区为例[D]. 刘成祎. 四川师范大学, 2011(03)
- [9]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探索[D]. 冯本余. 北京体育大学, 2007(11)
- [10]体育课改需要教师建立全新的课程意识——“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J]. 徐永春,曹卫民. 中国学校体育,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