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肠癌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肠癌1例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肠癌1例(论文文献综述)

吴晓芳[1](2021)在《中药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不全性粘连性肠梗阻局部寒凝气滞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随着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逐渐趋向老龄化,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癌症发病率明显升高,恶性肿瘤手术率随之也增加,而恶性肿瘤病人手术由于病情复杂,手术时间较长,手术范围大,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AIO)的比率也逐年增加,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健康,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恶性肿瘤术后AIO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难度较大,再次发生肠梗阻的概率升高,故临床多首选保守治疗。西医保守治疗包括禁食水、胃肠减压、营养支持、应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必要时抗感染等,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文献研究中发现中医中药治疗AIO效果较好。中医保守治疗包括中药内服和中医外治,由于肠梗阻患者无法正常进食,应用中药内服汤剂会加重患者胃肠负担,且具有肝肾效应,因此中药外治法用于治疗恶性肿瘤术后AIO更为适合。中医外治方法多样,包括中药灌肠,中药外敷,针灸等,具有操作简单、经济方便、易于接受、耐受性好、毒副作用小、可反复给药等优势。前期在临床中治疗恶性肿瘤术后不全性粘连性肠梗阻(incomplete 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患者,“急则治其标”,采用“温阳散寒,行气通腑”的治疗原则,应用“温阳行气通腑方”进行神阙穴穴位贴敷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临床效果明显,并进行了单组临床研究,有效率达88.9%。但未设立对照研究,因此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进行“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临床观察,更加科学的评价本方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服务。研究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一步科学评价“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提供科学依据,以便进一步临床推广,为此类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又操作简便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前瞻性、开放性、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设计方案,收集2017年11月-2020年12月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70例恶性肿瘤术后IAIO患者,根据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记录治疗前1天及治疗1,3,7,10,14天后患者的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中医症状积分,对治疗后14天的立位腹平片进行对比,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并在治疗结束一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研究结果1.总体疗效评价:经结果统计分析,治疗组共35例,脱落4例,共完成31例,完全缓解18例,显效7例,有效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8%;对照组共35例,脱落3例,共完成32例,完全缓解9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8.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值=0.01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对纳入统计的两组63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寒凝气滞证肠梗阻中医症状积分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治疗组:完全缓解18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完全缓解9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5.0%,两组间,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总有效率比较P=0.01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对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患者中医症状改善疗效更好。3.卡氏评分比较:对纳入统计的两组63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卡氏评分进行统计,组内比较P值=0.00,均小于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P值=0.0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治疗联合西医保守治疗或单纯西医保守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均有帮助,但二者无统计学差异。4.肠道功能恢复比较:两组间对比,在恢复排便、肠鸣音、胃液引流量及呕吐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排气方面,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5.安全性评价:整个研究过程中出现两例贴敷后用药处皮肤微红,无特殊处理,观察4小时后,红色消退,无瘙痒及水疱。研究顺利,未出现血常规、肝肾功能、离子水平、心电图的异常,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患者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6.随访:疗程结束后1个月随访。随访的63例病人中治疗组总体疗效评价有效的26例病人中1例病人因饮食不节梗阻复发,复发率为3.8%;无效的5例病人因年龄大,患者拒绝手术,继续“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治疗1月后症状均有所缓解,但仍有不同程度的梗阻,考虑与入组前梗阻病程较长及梗阻程度较重有关。随访对照组总体疗效评价有效的22例病人中有2例病人梗阻复发,复发率为9.1%,均因饮食不节所致,无效的10例病人均转外科治疗,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对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远期疗效较好。研究结论“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肠梗阻症状、体征、立位腹平片情况,尤其在腹痛、腹胀、腹寒、呃逆嗳气症状改善上更优于对照组,且安全有效,复发率较低,因此可以作为临床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有效方法之一。

江海军[2](2020)在《杨宇飞教授健脾补肾解毒法在晚期结直肠癌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直肠癌是全球发病率第三死亡率第二、我国发病率第三死亡率第五的恶性肿瘤,晚期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目前尚不能治愈,西医治疗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已有研究显示RAS野生型的mCRC患者中位生存期可达33个月,一项真实世界注册研究表明mCRC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14个月。真实世界中具备高龄、机体状况差、经济状况差和治疗意愿不强等特征的患者是西医标准治疗无法覆盖的人群。就诊于中医医院的患者大多是西医标准治疗无法覆盖的人群。中医药在结直肠癌的综合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杨宇飞教授结合30余年临床经验提出健脾补肾解毒法治疗mCRC的理念,将健脾补肾解毒法灵活应用于结直肠癌的全程治疗中。在不同治疗方案中,此法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谨守病机的原则不变。在不同患者群体中,能起到不同的作用,在西医治疗的有效人群中,能发挥协同作用;在西医标准治疗无法覆盖的人群,能发挥主导作用。为了观察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小剂量阿帕替尼和替吉奥胶囊治疗、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呋喹替尼治疗、健脾补肾解毒法纯中医治疗mCRC的疗效及安全性,开展以下3个临床研究。研究一: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小剂量阿帕替尼和替吉奥胶囊治疗方案临床观察研究目的:观察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小剂量阿帕替尼和替吉奥胶囊治疗mCRC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开放性、单臂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杨宇飞主任门诊的Ⅳ期结直肠癌患者,这些患者经济条件较差、KPS评分较高。接受健脾补肾解毒方、阿帕替尼和替吉奥胶囊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死亡或不可耐受的毒性,末次随访时间为2020年4月22日。主要观察指标为无进展生存期(PFS);采用CTCAE 5.0版对不良事件进行评价,观察该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研究结果:(1)一般特征:共入组3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位年龄59.5岁。(2)疗效结果:一线用药患者PFS未出现,二线用药患者PFS为8.25月,三线用药患者PFS为5.42月。二线用药患者和三线用药患者PFS较现有报道所有延长。既往接受卡培他滨或替吉奥胶囊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失败患者疗效并不理想。(3)安全性结果:本研究不良事件发生率与现有的类似临床研究相比更低,未出现用药相关的死亡。研究结论:(1)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小剂量阿帕替尼和替吉奥胶囊用于晚期结直肠癌的二线及以后治疗,与现有研究相比,具有出更长的PFS和更好的安全性。(2)对于经济条件较差、KPS评分较高的mCRC患者,该治疗方案或许为理想选择。(3)但对既往接受卡培他滨或替吉奥胶囊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失败患者可能不能从该方案中获益。研究二: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呋喹替尼治疗方案临床观察研究目的:观察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呋喹替尼治疗mCRC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开放性、单臂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杨宇飞教授门诊的接受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呋喹替尼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这些患者经济条件较好、KPS评分较低。收集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为Ⅳ期时间、进展时间或死亡时间等信息,末次随访时间为2020年3月1日,主要观察指标无进展生存期(PFS)。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共10例,年龄中位数为64.5岁。(2)疗效结果:入组时处于一线治疗患者PFS为4.70月,处于三线及以上患者PFS为5.61月。该方案的PFS较FRESCO研究中3.71个月的PFS更长。肿瘤快速进展的患者疗效并不理想。(3)安全性结果:本研究中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与FRESCO研究相比更低,未出现用药相关死亡。研究结论:(1)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呋喹替尼用于mCRC的三线及以后治疗,与FRESCO研究相比,具有出更长的PFS和更好的安全性。(2)对于经济条件较好、KPS评分较低的mCRC患者,该治疗方案或许为理想选择。(3)但肿瘤快速进展的患者可能无法从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呋喹替尼治疗方案中获益。研究三:健脾补肾解毒法纯中医治疗方案临床观察研究目的:观察健脾补肾解毒法纯中医治疗mCRC的疗效。研究方法:采用前瞻与回顾相结合的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杨宇飞教授门诊的接受健脾补肾解毒法纯中医治疗的mCRC患者,这些患者高龄、或只愿接受中医治疗。末次随访时间为2020年3月1日,收集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为Ⅳ期时间、死亡时间等信息,主要观察指标为Ⅳ期生存期。研究结果:(1)一般特征:共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15例患者,中位年龄为81岁;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7例。(2)生存期结果:截止到末次随访,该群患者中位Ⅳ期生存期15月,有8例患者(53.3%)存活。肿瘤快速进展的患者疗效并不理想。研究结论:(1)健脾补肾解毒法纯中医治疗晚期结直肠癌具有一定疗效。(2)对于高龄、或只愿接受中医治疗mCRC患者,该治疗方案或许为理想选择。(3)但对于肿瘤快速进展的患者可能无法从健脾补肾解毒纯中医治疗中获益。对于KPS评分较高、经济条件较差的mCRC患者,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小剂量阿帕替尼和替吉奥胶囊治疗方案或许为理想选择,此时健脾补肾以四君子汤加生黄芪合二至丸,加天麻、钩藤、补骨脂、菟丝子;必要时加蛇六谷、蛇莓、白花蛇舌草等。既往接受卡培他滨或替吉奥胶囊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失败患者可能不能从该方案中获益。对于KPS评分较低、经济条件较好的mCRC患者,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呋喹替尼治疗方案或许为理想选择,此时健脾补肾以四君子汤加生黄芪合二至丸,加天麻、钩藤、鸡内金、炒谷芽、炒三仙等,必要时加石见穿、鬼箭羽等。肿瘤快速进展的患者可能无法从该方案中获益。对于高龄、只愿接受中医治疗的mCRC患者,健脾补肾解毒法纯中医治疗临床方案或许为理想选择,此时健脾补肾以四君子汤加生黄芪合二至丸,加石见穿、半枝莲、鬼箭羽等,必要时加安替可胶囊、复方斑蝥胶囊、平消胶囊等。肿瘤快速进展的患者或许无法从该方案中获益。

曲骞[3](2020)在《中医药干预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队列研究及预后基因差异分析》文中提出研究一 中医药干预406例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前瞻性队列研究[目的]1.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对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对中医药在晚期结直肠癌治疗的作用和地位进行验证与论述。2.对中医药治疗获益的优势人群临床特征进行归纳,对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本试验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方法,在9家大型中医及西医诊疗中心同时展开,纳入常规治疗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入组时按患者治疗意愿将其分为中医组、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组3组队列。每3个月为1周期,将从患者入组开始随访直至患者死亡或研究终止。主要评价指标为患者总生存期(OS),次要疗效评价指标为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1.一般资料本次数据分析截止时间为2019年11月30日,共纳入分析406例患者,经统计最终形成队列为西医组139人,中西医结合组155人,中医组112人。中位随访时间:西医组19.67个月,中西医结合组20.47个月,中医组20.4个月。中西医结合组中位中药暴露时间为6.43个月,最长暴露时间为29.73个月。中医组中位中药暴露时间为3.73个月,最长暴露时间为33个月。在人口信息、及肿瘤基本情况三组基本均衡。2.生存分析2.1总体中位生存期分析总体中位生存期(mOS,median Overall Survival),西医组的mOS为11.37个月,中西医结合组的mOS为14.03个月,中医组的mOS为6.33个月(P<0.001)中西医结合组vs西医组降低死亡风险约为26%(HR=0.74,95%CI 0.55-0.98,P=0.038)。中西医结合vs中医组,死亡风险降低约为49%(HR=0.51,95%CI 0.38-0.69,P<0.001)。西医组 vs 中医组,降低死亡风险约 47%(HR=1.47,95%CI 1.09-1.99,P=0.012)。2.2总体无进展生存期分析通过对总体无进展生存期(PFS,progression-free survival)进行分析发现,西医组的PFS为5.37个月,中西医结合组的PFS为5.8个月,中医组的PFS为5.03个月(P>0.05),死亡风险的两两比较各组间也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0.05)。2.3中西医结合组与西医组亚组生存分析中西医结合组较西医组在女性、KPS评分≥80分、转移器官≥2处、KRAS突变、既往抗肿瘤治疗≥3线组显着延长OS(P<0.05)并降低死亡风险(P<0.05)。2.4西医组与中医组亚组生存分析西医组在男性、年龄≥65岁、右半结肠、确诊Ⅳ期时间<18个月、既往抗肿瘤治疗≤2线、转移器官数目≥2处、肝转移、KRAS突变、BRAF状态未知、既往接受靶向治疗、中医证型为脾肾两虚、瘀毒内阻证型的患者较中医组在OS上显着延长(P<0.05),并且显着降低死亡风险(P<0.05)。2.5中西医结合组与中医组亚组生存分析中西医结合组在不论性别、年龄、左、右半结肠、确诊Ⅳ期时间长短、是否发生肝转移、既往是否接受靶向治疗均可较中医组显着延长生存时间(P<0.05),并降低病人死亡风险(P<0.05);对于KPS评分<80分、KRAS突变、BRAF野生及未知状态、既往抗肿瘤治疗≤2线、中药低暴露组、脾肾两虚证型亚组中能够显着延长OS及降低死亡风险(P<0.05)。2.6末次评价状态生存亚组分析进展的亚组生存分析中,中西医结合组较中医组显着延长生存(13.10个月vs6.87个月P=0.006),而中西医结合组与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在对末次评价为进展的患者生存延长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耐受的生存亚组分析显示,中西医结合组较中医组、西医组较中医组均显着延长生存(P<0.05),但西医组与中西医结合组生存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COX多因素回归分析3.1总体人群多因素分析结果肿瘤原发部位、KPS评分、既往靶向治疗为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右半结肠较左半结肠患者死亡风险增加约1.4倍,KPS评分<80分的死亡风险增加约1.96倍,既往未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死亡风险也会增加1.38倍;中医药暴露(HR=0.718,95%CI 0.535-0.962,P=0.0267)、西医抗肿瘤治疗(HR=0.55,95%CI 0.402-0.751,P<0.001)为独立的保护因素,可以降低患者死亡风险。3.2亚组人群多因素分析a.中西医结合组与西医组KPS<80分、既往抗肿瘤治疗线数≥3线为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Ⅳ期确诊时间>18个月、中西医结合治疗为影响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b.中西医结合组与中医组中西医结合组与中医组亚组人群多因素分析:KPS<80分、既往未进行靶向治疗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药暴露量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c.中医组与西医组KPS评分<80分、肿瘤原发部位为右半结肠及既往抗肿瘤治疗的线数≥3线都是独立的危险因素。4、生活质量评价a、FACT-C(V4.0)从患者入组后得分来看,中医组得分最低,中西医结合组最优、西医组次之,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3。1周期后试验结局指数,依然是中西医结合组占优势。b、中医症状分级量表中医症状改善有效率方面中西医结合组优势显着为24,70%,西医组为13%,中医组为 9.5%。[结论]1.三种治疗方式对于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的PFS改善无显着性差异。2.三组在人口学信息、肿瘤原发部位、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方面三组均基本一致的前提下,中西医结合治疗较西医治疗及中医治疗显着延长患者总体中位OS,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亚组分析中对于临床中疾病进程长、经过较多线治疗效果不佳、瘤体负荷重,基因状态预后不佳这些治疗难点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仍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获益。4.单纯的中医治疗面对肿瘤负荷重、既往抗肿瘤治疗不规范的晚期患者在多个强烈预后不良的因素方面难以比肩西医治疗。化疗无法耐受的患者应该选择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减毒增效,才能使生存预后最大的获益。5.总体预后因素中右半结肠、KPS评分<80分、既往未进行靶向治疗为预后独立危险因素,中医药暴露量、西医抗肿瘤治疗为预后独立保护因素,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亚组独立保护因素。研究二83例中医药干预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ctDNA状态与预后相关性探索[目的]通过对中医药干预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ctDNA检测,对其突变基因状态及与预后相关性进行探索。[方法]纳入中医药干预连续3个月以上的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抽取外周血10ml。由临床检测中心提供的方案,进行外周血ctDNA肿瘤相关突变基因检测,定制的NGS检测面板覆盖416个肿瘤相关基因。[结果]1.一般资料共纳入了来自4家中心共83例患者,其中年龄≥65岁者29人(34.94%),<65岁有54人(65.05%,男性48人(57.83%),女性35人(42.17%)。中医组37例,中西医结合组46例。2.外周血细胞肿瘤基因突变情况在83例患者中,有54例(65.06%)血浆中检测出肿瘤相关突变基因,共152个基因419个突变位点,有29例(34.94%)未检测出肿瘤相关突变,根据突变频率筛选出TOP20 的基因为 APC、TP53、KRAS、PIK3CA、FBXW7、SMAD4、LRP1B、PTPN13、EGFR、CTNNB1、ROS1、PKHD1、EPHA3、SMARCA4、FAT1、HDAC9、PREX2、NOTCH1、SMAD3、SF3B1。另外有6例患者存在胚系基因突变,分别为APC(46.49%)、RAD51C(42.93%)、PDE11A、ABCB1、TTF1,其中APC、RAD51C为已知的致病性基因。3.突变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突变基因蛋白质互作的功能集中在蛋白质自磷酸化、FLT3信号、白细胞介素信号、肽基酪氨酸磷酸化、肽基酪氨酸修饰、DNA完整性检查点、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通路、细胞对有毒物质的反应以及蛋白激酶B信号转导通路生物过程及通路上。4.ctDNA突变与预后关系ctDNA高突变组预后优于低突变组(17.47个月vs8.57个月,P=0.033)。受试者的肿瘤组织的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al burden,TMB)高低两组在中位OS上存在显着差异(16.63个月vs10.00个月P=0.007),KRAS状态显着影响患者预后,突变型更差(8.57个月vs16.63个月P=0.047),同样突变型的PIK3CA患者生存要显着缩短(6.97个月vs15.80个月P=0.045)。本次研究APC、TP53的基因状态未发现与预后的显着相关性(P>0.05)。5.基因突变与临床因素分析在ctDNA等位基因突变频率与临床因素亚组分析中是否存在肝转移(P=0.014),以及中医证型存在显着相关性(P=0.037);肿瘤突变负荷TMB与临床因素的亚组分析中是否存在肝转移(P=0.007)、肺转移(P=0.049)、中医证型(P=0.012)、八纲辨证(P=0.044)与之存在显着相关性。KRAS突变与肝转移、淋巴结转移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PIK3CA基因突变与年龄、淋巴结转移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TP53基因突变与肝转移、中医证型脾肾两虚型显着相关(P<0.05),而APC基因突变情况未找到与之显着相关的临床因素。[结论]1.酪氨酸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等蛋白酶相关生物途径及通路可能与晚期结直肠癌常规治疗失败的不良预后相关机制关联,需要后期进行相关机制研究加以验证。2.中医药治疗常规治疗失败后晚期结直癌患者ctDNA突变频率、TMB、KRAS、PIK3CA基因与预后相关,肝转移与基因不良突变相关。3.中医药健脾补肾治疗对降低ctDNA突变频率、减少抑癌基因突变存在相关性;八纲辨证为阴证的患者TMB负荷较低,可能难以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研究三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疗效差异表达基因的生信分析[目的]对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疗效差异机制进行研究,探索可能的对预后有影响的分子靶标及相关的通路,将对其临床治疗提供可能的新思路、新角度。[方法]本研究筛选常规治疗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对比常规治疗病灶完全缓解的疗效差异基因,GO(Gene Ontology 基因本体论)分析和 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分析是在筛选的差异基因上进行,功能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是利用样本所有基因更全面的分析基因的功能及生物过程,利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筛选出关键的Hub基因。并分析Hub基因与结直肠癌预后的关系,以期对晚期结直肠癌常规治疗失败的疗效差异机制进行初步探索。[结果]1.一般资料检索GEO公共基因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获得GSE72970数据集,其中包含12个常规治疗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样本,和7个常规治疗完全缓解的晚期结直肠癌样本的基因数据。2.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DEGs利用GE02R平台在线工具筛选GSE72970数据集中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对比完全缓解的DEGs。筛选结果:常规治疗失败CRC对比完全缓解基因样本共获得323个DEGs,其中上调的有97个,下调的有226个。3.疗效DEGs的GO分析和KEGG分析对常规治疗失败mCRC对比完全缓解的mCRC的DEGs进行GO分析与KEGG分析。3.1 GO分析结果:DEGs富集到的Top6的细胞学组件(Cellular component CC)有:内质网、突触前活动区、染色质可及性复合体、Epsilon DNA聚合酶复合物、RNA聚合酶I转录因子复合物、染色质周围纤维。DEGs富集到的Top6的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 MF)有: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分子功能未知、硫转移酶活性、半乳糖基转移酶活性、抗原结合、蛋白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活性。DEGs富集到的Top6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 BP)有:新陈代谢、能量途径、未知的生物过程、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调控、神经递质转运。3.2 KEGG分析结果:DEGs显着富集到的Top6生物途径有:有丝分裂前中期、鸟苷核苷酸从头生物合成、M相、着丝粒处新的含CENPA核小体的沉积、核小体组装、有丝分裂M-M/G1期。4.GSEA分析富集到的Top6的功能集:伴侣蛋白介导的自噬作用、儿茶酚胺代谢过程、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调控、选择胸腺内T细胞、共转录蛋白对膜的靶向作用、抗原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的阳性调控。5.PPI网络的构建及Hub基因筛选筛选到的疗效DEGs被借助STRING工具用于构建PPI网络,并使用Cytoscape的cyto Hubba 插件筛选 Top20Hub 基因,它们分别是:SPC25、CENPH、CENPK、SPDL1、CENPQ、PPP2CA、DSN1、KIF14、CDC6、UBE2V2、CDC23、HACE1、SMURF2、KBTBD6、KBTBD7、TRIP13、SHCBP1、CLCA1、NIP7、CLCA4。6.Hub基因预后分析利用GEPIA网站分析Hub基因对化疗失败mCRC的预后的影响。结果发现CLCA1基因表达量与患者OS相关(P=0.012),CLCA1高表达患者生存预后优于低表达。同时CLCA1(P=0.041)、TRIP13(P=0.038)基因的表达量与CRC患者的DFS密切相关。[结论]1.富集到的蛋白酶作用包括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KB/AKT)、酪氨酸激酶在内的相关通路,细胞凋亡自噬、细胞周期调控、蛋白转录修饰、靶基因PIK3CA、TP53,P53路径激活等生物过程与第二部分外周血ctDNA突变基因富集通路与生物过程相吻合,常规治疗失败难治性结直肠癌的相关通路机制探索得到初步验证。2.CLCA1、TRIP13的表达量与晚期结直肠癌预后相关,今后可能为潜在的预后生物标志物。

秦文钰[4](2020)在《中医药干预下改善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预后的定量与定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结直肠癌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而术后的复发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临床研究显示,中医药在结直肠癌术后可以发挥重要的抗复发转移作用,前期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课题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提高结直肠癌术后根治率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1年以上的辨证论证汤剂治疗可降低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转移复发率,但对于不同时限内累计服药时间对预后的影响未进一步明确。前期国家“十二五”课题扶正法(健脾补肾法)减少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转移复发的队列研究,结果显示中医经方的使用与更长的无病生存期和更低的复发转移率相关,但由于仅达到一年随访完成时间,尚未得出生存期的远期观察结论。通过对早中期结直肠癌术后中医药抗复发转移的研究进展,及定性研究在结直肠癌防治领域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发现目前关于发挥抗复发转移作用的中药治疗时间,及影响预后的人文因素(如生活方式及心理干预等)的相关研究较少。基于上述结果,本研究展开关于中医药干预下改善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预后的定量与定性研究,更深入地探讨中医药抗复发转移的作用及其他影响预后的因素,以期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改善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预后提供更充分的依据。本文第一部分为队列研究再随访,在前期课题基础上,探讨中医药减少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发挥抗复发转移作用的中药治疗时间。同时为了探索除了接受中医治疗之外其他有助于预后改善的相关因素,选择了其中预后较好的患者进行第二部分定性研究,运用定性访谈的方法,从患者角度了解接受中医治疗、生活方式改变及心理干预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一、中医药干预下减少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队列研究再随访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减少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延长无病生存期的作用,探讨发挥抗复发转移作用的中药治疗时间。方法:基于前期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课题扶正法(健脾补肾法)减少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转移复发的队列研究200例患者进行再随访。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以常规治疗后服用中药达3个月作为暴露因素,常规治疗后服用中药3个月以上的病例归为中西医队列,不足3个月的病例归为西医队列。随访截止至2020年1月中旬,回顾性分析术后1、2、3年复发转移率及无病生存期。结果:1 入组及随访情况共入组200例患者,其中西苑医院于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完成100例患者入组,6例因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被误纳入及失访予以剔除,其余94例患者均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接受中医药治疗。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于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完成100例患者入组,8例因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被误纳入及失访予以剔除,其余92例患者中17例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接受中医药治疗,75例仅接受西医常规治疗。以常规治疗后服用中药达3个月作为暴露因素,常规治疗后服用中药3个月以上的94例病例归为中西医队列,不足3个月的92例病例归为西医队列。截止至2020年1月中旬,中位随访时间为50.8月(47.3-56.6月),共5例失访,失访率2.68%,186例患者均完成术后1年随访,179例患者完成术后2年随访,除5例失访及6例未规律复查,不能确定有无复发转移的患者,余175例患者已完成术后3年随访。127例完成术后4年随访,29例完成术后5年随访。2 基线资料中西医队列与西医队列在性别、年龄、家族史、疾病部位、分化程度、分期、淋巴结清扫情况、术后放化疗情况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 两队列复发转移情况截止至末次随访2020年1月中旬,186例患者中共有37例出现复发转移,其中中西医队列14例,西医队列23例。术后1、2、3年中西医队列复发转移率均低于西医队列,中西医队列术后1、2、3 年复发转移率分别为 3.19%(3/94)、9.78%(9/92)、12.36%(11/89),西医队列术后1、2、3年复发转移率分别为6.52%(6/92)、21.84%(19/87)、24.42%(21/86)。术后1年内两队列复发转移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3年内两队列复发转移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队列中75例完成术后4年随访,术后4年内共13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26例完成术后5年随访,术后5年内共14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西医队列中52例完成术后4年随访,术后4年内共23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3例完成术后5年随访,术后5年内共23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4两队列无病生存期经Log-rank检验,两队列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约9个月以后两队列生存曲线开始出现差异,中西医队列的生存率下降趋势较西医队列缓慢。5预后因素分析为探讨影响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预后的因素,对186例病例使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疾病分期、是否有阳性淋巴结、累计服药时间(以6个月为界、以12个月为界)对预后有影响(P<0.05);而性别、年龄、部位归属、分化程度、淋巴结清扫是否少于12个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进行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示:在控制分期及有无阳性淋巴结等因素后,累计服药时间(以12个月为界)仍是能够独立影响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无病生存期的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0.417(CI:0.188~0.923)),且服药时间是保护因素,当服药时间达到12个月以上时,可显着影响预后,而疾病分期、是否有阳性淋巴结未显示与大肠癌根治术后预后显着相关。针对术后不同时间内累计服药时间进行进一步深入分析发现,术后两年内服药时间达18个月以上患者的复发转移风险明显低于服药时间小于18个月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R=0.126(CI:0.017~0.925)),术后三年内服药时间达18个月以上患者的复发转移风险明显低于服药时间小于18个月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R=0.146(CI:0.035~0.611)),两组HR值相比,术后两年内服药达18个月HR值更小,说明术后两年内服药时间达到18个月以上对减少复发转移,延长无病生存时间更有保护作用。结论:1、常规治疗后中医治疗达3个月以上可降低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率,延长无病生存时间。2、当术后两年内连续服中药达18个月以上时可能可以明显发挥抗复发转移的作用。二、中医药干预下改善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定性研究目的:运用定性访谈的方法,从患者角度了解改善预后的因素,希望了解接受中医综合治疗的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对自己得病原因的认识、对中医的认识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做出的生活方式改变,以期深入探讨相关因素与治疗结局之间的关系,并发现治疗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使患者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总结与反思,以更好地帮助患者改善预后,从治疗中获益。方法:采取目的抽样方法,选取13位研究一中西医结合队列无病生存期大于4年的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根据事先拟定的访谈提纲对患者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将录音资料转录为文字稿,应用框架分析法进行分析,反复阅读文字稿并进行标识和编码,经归纳产生主题和副主题,并使用定性分析软件进行辅助分析。结果:患者提及比较多的有助于改善术后预后的因素,主要有三大方面:生活方式、心态以及接受中医治疗。大部分患者在生病前有不良生活方式,这其中包括饮食、烟酒、运动、工作、情绪等方面,生病后患者通过自我反省及家人朋友、大夫的建议,能够坚持改变一部分不良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积极接受中医治疗,坚持服用中药,增强体质的同时,良好的疗效也增强了患者面对疾病的信心,再加上患者本身乐观的心态与家人朋友、大夫的鼓励,患者能够积极面对疾病,摆正心态,有助于疾病的预后改善,同时使患者更好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结论:良好的疗效是中医治疗带给患者信心的主要来源,通过改善症状、客观指标及增强体质,增强了患者坚持中医治疗,促进疾病恢复的信心。而在临床治疗中,不仅需要关注疾病本身,也应该关注到患者及家属,了解患者生活方式,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克服对疾病的恐惧,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患者坚持中医治疗的信心,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干预以更好地促进预后的改善。

张帅[5](2020)在《加味六君子汤促进大肠癌根治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加味六君子汤促进大肠癌根治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药促进大肠癌根治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减少胃肠功能障碍症状的研究提供临床试验依据。方法:选取山西省中医院普外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行大肠癌根治术的患者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36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手术前后行ERAS相关治疗措施。研究组:在常规ERAS治疗的基础上,术后给予加味六君子汤服用。服用方法:术后12小时以后开始予以加味六君子汤水煎200ml服用,早晚各100ml空腹口服,日一剂。若手术需要留置胃管,则将汤药自胃管内打入,夹闭胃管1h,防止药物因负压吸引器而流出,以上方药物经我院住院中药房代煎。观测比较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术后第1、3、7天腹胀、腹痛程度,肠瘘、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检测第1、3、7天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实验指标水平并对整体治疗有效率、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进行评估对比。结果:研究组试验过程中脱落2例,最终剩余34例完成研究,对照组试验过程中脱落1例,最终剩余35例完成研究。1.两组患者脱落率、年龄、性别比例、既往病史、手术方式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术后首次出现排气、排便时间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术后第1、3、7天腹胀、腹痛等级评分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第1天腹胀、腹痛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第3、7天腹胀、腹痛减轻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血常规、肝功能等实验室检查比较:研究组术后WBC、Hb、ALB、ALT、AST及Cr指标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术后总体疗效评价比较:研究组术后总体疗效评价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比较:研究组术后住院天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费用比较:研究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加味六君子汤能够促进患者大肠癌根治术后早期排气、排便,减轻腹胀、腹痛程度,促进胃肠功能早期恢复,加快了患者的恢复进程;2.加味六君子汤在促进胃肠功能早期恢复的同时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对肝肾功能的损害,具有安全性。

杨泽佩[6](2020)在《针刺治疗手足综合征的前瞻性、开放性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手足综合征(hand-footsyndrome,HFS)是由某些全身化疗药物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皮肤毒性损害。临床研究报道,HFS的发生与多种化疗药物相关,如卡培他滨、氟尿嘧啶、奥沙利铂、紫杉醇、脂质体阿霉素等均可引起。国内外报道化疗药物引起HFS发生率为48%~62%。HFS虽不会威胁患者生命,但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遭承受更多的身心痛苦,严重者可能导致药物减量甚至治疗中断,影响抗肿瘤治疗的疗效。目前关于HFS的干预措施主要有患者教育、吡哆醇、COX-2抑制剂、皮质醇、尿素制剂和化疗药物的减量或停药等,但是由于药物改善HFS疗效较为有限并且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临床对于HFS的治疗尚无十分有效的方法,HFS的治疗仍未建立标准的防治方案。因此,寻找疗效可靠、副作用小而且经济的治疗方法在防治HFS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中医药在肿瘤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减轻各种治疗的毒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所以在我国优秀的中医药宝库中寻找治疗HFS的方法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关于HFS的中医病因病机多以气血虚弱、邪毒痹阻立论。HFS的中医治法多为补中寓通,在益气养血的基础上佐以解毒通络之法。针刺以纯物理治疗的方式调和阴阳,具有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在防治HPS方面具有很大前景。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的基本原则,整体和局部相结合,整体补益元气,局部活血化瘀、行滞通络,以泄瘀毒。以益元通络为主要治法,拟选取主穴:太溪、关元、三阴交、足三里、丰隆、合谷、曲池、阿是穴。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开放性临床试验方法,对“针刺治疗手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初步探索,为日后进一步深入细化探索中医药改善HFS更好治疗方法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目的]1.初步探索针刺治疗HFS的临床疗效2.初步评价针刺治疗HFS的安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开放性的临床试验方法。拟入组24例患者,给予患者教育+穴位(双侧)针刺,3次/周(周一、周三、周五);记录入组时、第3周结束时受试者的HFS分级、症状评分和中文版Skindex-16相关指标、Karnofsky评分、欧洲癌症治疗与研究组织生活质量调查问卷-癌症分量表(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s-Cancer30,EORTC QLQ-C30)评分中文版和肿瘤常见症状及中医症状调查表(Anderson Symptom Inventor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DASI-TCM)相关指标;安全性指标主要有不良反应事件。最后对针刺治疗HF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共纳入受试者24例,失访4人,共纳入分析20人。2.治疗前后HFS分级变化:在2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HFS临床症状完全缓解,有12例患者HFS分级下降,有6例患者维持稳定状态,总有效率为70%(14/20),治疗后HFS分级情况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后Skindex-16评分变化:治疗后skindex-16总分与治疗前相比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后手足综合征常见症状评分变化:在麻木感、针刺感、感觉迟钝、烧灼感、疼痛感、红斑、脱屑、色素沉着、肿胀方面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前后KPS评分变化:治疗后KP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前后EORTC QLQ-C30中文版评分变化:在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疲乏、疼痛、食欲减退、总体生命质量维度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认知功能、恶心呕吐、气短、失眠、便秘、腹泻、经济困难维度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前后MDASI-TCM评分变化:在疼痛、悲伤感、疼痛麻木、一般活动、情绪、工作、乏力、恶心、睡眠不安、心烦、胃口最差、瞌睡、出汗、怕冷、与他人关系、走路、生活乐趣方面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气短、健忘、口干、呕吐、便秘、口苦、咳嗽、心慌、手足心热方面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研究过程中有6例患者在起针后出现流血,棉签按压针孔后症状消失,其中1例患者出现轻度血肿,后自行恢复。研究中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研究结论]针刺可能具有改善患者HFS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安全性较好。鉴于本研究循证医学证据级别较低,样本量较小,还需要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来明确针刺治疗HFS的临床疗效。

赵诚和[7](2017)在《中医经方干预Ⅱ、Ⅲ期结直肠癌预后及中医证型动态演变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以来数据提示结直肠癌在中国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的趋势,在因癌症死亡的患者中也居于前列。近期根治性手术治疗是结直肠癌治疗的最主要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也是达到根治的唯一手段治疗。尽管使用了辅助化疗,仍有4050%的II、III期结直肠癌患者会在根治术后2年内出现复发转移,发展为不可治愈的转移性肿瘤疾病。我们团队前期临床工作国际多中心队列研究显示:西医队列术后1年、2年、3年、4年、5年的复发转移率分别为6.26%、11.95%、17.04%、20.45%、22.02%;中西医结合队列术后1年、2年、3年、4年、5年的复发转移率分别为8.43%、17.39%、22.55%、25.49%、28.50%;研究证实II,III期结肠1年以上中医综合治疗减少复发转移率,中医药干预作用中,经方的作用能够决定性作用,据此课题开展了心得十二五队列研究在探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和归纳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干预II、III期结直肠癌中医证候动态演变变化规律,为系统中西医结合治疗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分析和信息采集方法,探讨II、III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动态演变的规律,为II、III期结直肠癌的中医治法治则提供理论依据。临床研究一:四君子汤和六味地黄汤降低II、III期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随访目的:对四君子汤和六味地黄汤中医综合治疗方案降低II、III期结直肠癌术后转移复发率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进行临床观察及促进课题进度并提高研究质量。方法:采用前瞻性的队列研究的方法,对2014年8月至2016年9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集II、III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共入组200例,其中西苑医院肿瘤科95例,北京肿瘤医院18例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西医常规治疗加中医综合治疗),北京肿瘤医院77例为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组,对患者进行3年的随访,每36个月随访1次,根据是否服用中药分为中西医结合队列与西医队列,对两队列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疾病以及生活习惯,病理资料,基因分型以及复发转移情况进行相关研究。结果:(1)西苑中心第一例患者入组时间为2014年8月20日最后1例患者入组时间为2016年8月14日。共完成100例患者入组工作,其中5例因不符合研究方案予以剔除。95例患者均接受中医药治疗。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第一例入组患者时间为2015年2月16日,最后1例患者入组时间为2016年8月3日,共完成100例患者入组工作,其中4例不符合研究方案予以剔除,其中18例接受中医治疗78例患者接受单纯西医治疗。(2)两队列在年龄、性别、既往疾病史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均大于0.05)(3)两队列在辨证分型(脾虚证、肾虚证、脾肾两虚证,其他)方面未见明显差异。(4)复发转移情况:中西医结合治疗队列1年内发生复发转移的病例有5例,1年复发转移率为4.42%,2年内出现转移复发的病例有8例,2年复发转移率为7.08%;结论:研究者在国家十二五课题中进行了尝试和探索。患者的依从性是影响入组进度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对自己信任的专家的依从性高于下级普通大夫,按时随访、减少失访是入组完成后的重要工作,有效的协调和沟通有利于研究的各组间资料的平衡,及时地详细记录患者的诊疗过程是提高研究质量的主要措施。定期监查保证了课题的进度和质量,形成了有效的协调和沟通机制。由于每次患者入组、随访和填表都要耗费较长的时间,研究者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研究任务,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四君子和六味地黄汤在临床中具有广泛的运用基础,且有药理学及动物试验研究表明具有抑瘤效应。由于两中心第一例入组开始时间相差明显,出现转移复发的额目标病例较少,本研究需要更长期随访观察得出准确结论。临床研究二:II,III期结直肠期中医动态演变规律研究目的:探讨II,III期结直肠癌术后中医辨证证型分布以及中医证型动态演变规律,为中医药防治肿瘤提供科学的论证。方法:采用回顾性(门诊、电话)和前瞻性调查方法,收集123例II、III期结直肠癌患者的可能出现几个重要时间患病1年前、患病2年前、患病3年前、患病时、化疗期间、术后6月、术后1年、术后1年6月、术后2年、术后2年6月、术后3年阶段的中医临床症状资料,运用execl建立数据库,采用R统计软件进行频数统计、聚类分析,提出不同节点,中医证型分布及中医证型动态演变结果。结果:II、III期结直肠癌手术前期脾虚证型逐渐上升的趋势,腹胀,腹泻、便血等主要症状上升的趋势,术后化疗期间脾肾两脏腑证型下降的趋势,化疗期间主要夜尿、神疲懒言、食少纳呆、腰膝腿软症状多到术后3年逐渐症状缓解趋势。研究II、II I期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期,术后期证候分布及动态演变规律可为不同阶段中医治则治法的确立提供客观的辨证施治依据。结论:II、III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中医证型为虚实并见,其中虚证方面可表现为脾、肾、肝、肺虚及脏腑功能亏虚:实证方面可表现为气滞、血瘀、痰瘀、毒邪。化疗前患者脾虚的症状多,手术后化疗期间脾肾两虚症状高,干预中医治疗后进一步到术后3年逐渐减轻原有的证候。

曾子芸[8](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上篇为文献综述、中篇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下篇为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上篇主要是通过探讨中医下法的理论形成依据、张仲景对下法的运用、下法的禁忌、后世医家对三承气汤的运用与发展、笔者对三承气汤之见,在探讨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中篇是经由全面检索、收集、阅读、统计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个人经验)文献,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下篇则是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在具有相同研究内容及目的基础进行分类,依据文献资料共分为11组。在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最后,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研究对象1发表于1949-2014年之间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以及以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的期刊文献。2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期刊文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于CNKI、VIP、CBM等三大数据库中,分别设定检索词为:大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小承气汤、复方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调胃承气汤、复方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减;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2文献整理:基于本论文研究内容,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文献整理方法与步骤如下:2.1全面阅读整理所有检索获得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再分别归纳分类出三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文献。2.2全面阅读整理出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3文献录入: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依照疾病系统的分类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将符合每篇文献按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系统中7项检测逐一做记录后,删除偏倚风险过高文献,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将分类好的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研究,分别在Review Manager Meta-analysis中设定研究题目及录入建档。4数据处理: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运用EXCEL表格及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包含OR、RR、RD、SMD等四方面。研究内容1将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期刊文献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从中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2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下列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对比:2.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2.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2.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2.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2.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2.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2.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2.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2.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研究结果1由统计结果发现,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两方大量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无论是在临床经验或个人经验记载,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分别均以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比例最高。2遵循循证医学及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其疗效: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由以上11组统计研究结果来看,中医学加上西医学治疗肠梗阻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学的个种治疗方案。研究成果与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结论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笔者与导师陈明教授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方案如下:1中药处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2主要加减配伍:桃仁、炒莱菔子、赤芍;3兼证3.1兼瘀血重者加:桃仁、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3.2兼食积重者加:炒莱菔子、陈皮,以和胃消积;3.3兼腹胀痛重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3.4兼气血虚重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益气补血;3.5兼湿热重者加:黄芩、金银花,以清热燥湿解毒。4针灸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墟、中脘、关元、下巨墟;5西医基础疗法: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感染,其他治疗。

裘钦豪[9](1982)在《大肠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综述)》文中认为 大肠癌是国内外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各地的各种癌肿的发病率中占第五、六、七位,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占第五、六位(个别地区占第一位)。据近年来有些地方调查,大肠癌发病率还有增长趋势,如上海1979年比1972年在死亡上高一倍。在胃肠道中其发病率仅次于胃癌。美国大肠癌占主要癌瘤第二位,发病率仅次于皮肤癌,死亡率仅低于肺癌,据美国癌肿协会统计,在1975年中新发的大肠癌有99,000例,并且有49,000人死于此病。因而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为此,有关大肠癌治疗的研究已引起各国有关人员的日益增长的注意,

张炫炫,裘钦豪[10](1982)在《大肠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综述)》文中指出 大肠癌是国内外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各地的各种癌肿的发病率中占第五、六、七位,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占第五、六位(个别地区占第一位)。据近年来有些地方调查,大肠癌发病率还有增长趋势,如上海1979年比1972年在死亡上高一倍。在胃肠道中其发病率仅次于胃癌。美国大肠癌占主要癌瘤第二位,发病率仅次于皮肤癌,死亡率仅低于肺癌,据美国癌肿协会统计,在1975年中新发的大肠癌有99,000例,并且有49,000人死于此病。因而严重威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肠癌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肠癌1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不全性粘连性肠梗阻局部寒凝气滞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恶性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现代研究
        1. 恶性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流行病学研究
        2. 恶性肿瘤术后AIO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 恶性肿瘤术后AIO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4. 恶性肿瘤术后AIO的西医治疗进展
        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恶性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术后AIO的认识
        2. 术后AIO的病因病机
        3. 恶性肿术后AIO的中医治疗进展
        4.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2. 临床研究方法
    临床研究结果
        1. 两组基线情况比较分析
        2. 疗效统计分析
    小结
    讨论
        1. 本研究入组患者基线情况探讨
        2. 本研究结果探讨
        3. 恶性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西医研究现状分析
        4. “温阳行气通腑方”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理论依据
    结语
        结论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致谢

(2)杨宇飞教授健脾补肾解毒法在晚期结直肠癌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一: 晚期结直肠癌内科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结直肠癌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背景
    参考文献
研究一: 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小剂量阿帕替尼和替吉奥胶囊治疗方案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二: 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呋喹替尼治疗方案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三: 健脾补肾解毒法纯中医治疗方案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总结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3)中医药干预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队列研究及预后基因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常规治疗失败后晚期结直肠癌的选择与前景
        1. 化疗进展
        2. 靶向治疗
        3. 免疫治疗
        4. 其他免疫治疗方法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现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药干预406例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前瞻性队列研究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生存分析
        2.3 Cox多因素回归分析
        2.4 生活质量评价
    3. 讨论
        3.1 生存分析
        3.2 Cox回归分析预后因素探讨
        3.3 生活质量改善分析
        3.4 中医药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优势与思考
        3.5 脾肾两虚证型、瘀毒内阻证型预后的探讨
第三部分 83例中医药干预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ctDNA状态与预后相关性探索
    1. 资料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外周血细胞肿瘤基因突变情况
        2.3 突变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4 ctDNA突变基因与预后相关性分析
        2.5 基因突变与临床因素的关系
    3. 讨论
        3.1 中医药干预常规治疗失败后晚期结直肠癌常见突变基因
        3.2 突变基因蛋白作用生物过程及通路分析
        3.3 ctDNA突变频率与预后的关系
        3.4 肿瘤突变负荷(TMB)与预后的关系
        3.5 ctDNA突变基因的分布特征及与预后的关系
        3.6 基于中医理论探讨证型、八纲辨证与ctDNA的关系
    4. 结论
第四部分 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直肠癌疗效差异表达基因的生信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微矩阵数据的获取
        1.2 差异基因(DEGs)的筛选
        1.3 GO分析与KEGG分析
        1.4 功能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 GSEA)
        1.5 PPI(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网络的构建和Hub基因的筛选
        1.6 Hub基因生存分析
    2. 结果
        2.1 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DEGs
        2.2 DEGs的GO分析和KEGG分析
        2.3 GSEA分析
        2.4 PPI网络的构建及Hub基因筛选
        2.5 生存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基因富集分析
        3.2 PPI网络的构建、Hub基因的筛选及其临床意义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4)中医药干预下改善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预后的定量与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早中期结直肠癌术后中医药抗复发转移临床研究进展
    1 辨证规律研究
    2 中医药抗复发转移
    3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定性研究在结直肠癌防治领域中的应用
    1 了解患者相关情况
    2 了解结直肠癌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及其影响因素
    3 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现状
    3 研究目的及内容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中医药干预下减少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队列研究再随访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入组及随访情况
        2.2 一般资料
        2.3 两队列复发转移情况
        2.4 两队列无病生存期
        2.5 预后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中医药抗复发转移
        3.2 随访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药干预下改善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定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方法
        1.2 抽样方法
        1.3 研究对象
        1.4 资料收集
        1.5 伦理审查
    2 资料分析
        2.1 方法
        2.2 主要步骤
    3 结果
        3.1 生病原因
        3.2 改变
        3.3 心态
        3.4 中医治疗
        3.5 患者总结促进预后改善的因素
        3.6 整体分析图谱
    4 讨论
        4.1 患者对生病原因的反思
        4.2 患者总结促进预后改善的因素
    5 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1 本文工作总结
    2 不足与展望
附录
    附录1 电话随访问卷
    附录2 伦理审查批件
    附录3 定性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4 ATLAS. ti软件协助分析
    附录5 访谈原始材料截图
致谢
个人简历

(5)加味六君子汤促进大肠癌根治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技术路线
2.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及分组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3.研究方法
    3.1 干预方法
    3.2 观察指标
    3.3 统计学处理
4.研究结果
    4.1 病例脱落情况
    4.2 一般情况分析
    4.3 指标测评结果
5.讨论
    5.1 立题依据
    5.2 指标结果分析
6.创新性、存在问题及展望
    6.1 创新性
    6.2 存在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6)针刺治疗手足综合征的前瞻性、开放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手足综合征的西医研究进展
        1 临床表现
        2 流行病学
        3 诊断及鉴别诊断
        4 常用评估工具
        5 发病机制
        6 西医干预
        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手足综合征的中医研究进展
        1 古代医家对痹证、络病的论述
        2 现代医家关于HFS的论述
        3 证型分布
        4 中医治疗
        5 中西医结合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临床研究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4 研究方法
        5 技术路线
        6 研究方案
    第二节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治疗前、后HFS的分级变化
        3 治疗前、后Skindex-16评分变化
        4 治疗前、后手足综合征常见症状变化
        5 治疗前后KPS评分变化
        6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评分变化
        7 治疗前后肿瘤常见症状及中医症状调查表(MDASI-TCM)评分变化
        8 不良反应
    第三节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疗效分析
        3 安全性分析
        4 针刺治疗手足综合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7)中医经方干预Ⅱ、Ⅲ期结直肠癌预后及中医证型动态演变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来源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Ⅱ,Ⅲ期结直肠癌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结直肠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四君子汤和六味地黄汤降低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随访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诊断标准
        3.2 治疗方案
        3.3 研究方法
        3.4 工作任务和职责
        3.5 统计方法
        3.6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Ⅱ,Ⅲ期结直肠期中医动态演变规律研究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诊断标准
        3.2 治疗方案
        3.3 研究方法
        3.4 统计学方法
        3.5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
    5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8)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 三承气汤理论研究
    第一章 中医学下法的形成与发展
        1 下法理论形成依据
        2 探讨张仲景对下法的应用
        2.1 《伤寒论》中的下法
        2.1.1 攻逐瘀血法
        2.1.1.1 桃核承气汤证
        2.1.1.2 抵当汤证
        2.1.1.3 抵当丸证
        2.1.2 泻热逐水法
        2.1.2.1 大陷胸丸证
        2.1.2.2 大陷胸汤证
        2.1.3 三物白散证
        2.1.4 十枣汤证
        2.1.5 苦寒泻下法
        2.1.5.1 调胃承气汤证
        2.1.5.2 小承气汤证
        2.1.5.3 大承气汤证
        2.1.6 麻子仁丸证
        2.1.7 蜜煎导证
        2.1.8 变治法
        2.1.8.1 大柴胡汤证
        2.1.8.2 柴胡加芒硝汤证
        2.1.8.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2.1.8.4 桂枝加大黄汤证
        2.1.9 急下存阴法
        2.1.9.1 阳明三急下证
        2.1.9.2 少阴三急下证
        2.2 《金匮要略》中的下法
        2.2.1 攻下泻热法
        2.2.1.1 阳明实热痉病证治
        2.2.1.2 实积下利证治
        2.2.1.3 支饮证面热证证治
        2.2.1.4 谷疸证证治
        2.2.1.5 酒疸证证治
        2.2.1.6 热盛里实黄疸证证治
        2.2.1.7 热盛吐衄证证治
        2.2.2 攻下行气法
        2.2.2.1 表寒里实腹满证证治
        2.2.2.2 里实胀重证证治
        2.2.2.3 里实少阳心下满痛证证治
        2.2.2.4 里实积胀俱重证证治
        2.2.2.5 支饮腹满证证治
        2.2.3 峻下去积法
        2.2.4 攻下逐饮法
        2.2.4.1 留饮欲去证证治
        2.2.4.2 悬饮证证治
        2.2.4.3 肠间饮聚成实证证治
        2.2.4.4 水血并结血室证证治
        2.2.5 攻下逐瘀法
        2.2.5.1 虚劳干血证证治
        2.2.5.2 急性肠痈未成脓证证治
        2.2.5.3 瘀血内结证证治
        2.2.5.4 瘀结成实证证治
        2.2.6 泻热通便止呕法
        2.2.7 缓下润燥法
        2.2.8 温里攻下法
    第二章 三承气汤论述
        1 调胃承气汤论述
        1.1 原文
        1.2 主证
        1.3 药物组成
        1.4 煎服法
        1.5 调胃承气汤证之见
        1.5.1 不大便,心烦,躁动不安
        1.5.2 蒸蒸发热
        1.5.3 吐下腹胀满不痛
        1.5.4 脉调和或阴脉微
        1.6 调胃承气汤方之见
        2 小承气汤论述
        2.1 条文
        2.2 主证
        2.3 药物组成
        2.4 煎服法
        2.5 小承气汤证之见
        2.5.1 脉滑而疾
        2.5.2 腹大满不通
        2.5.3 大便燥结、小便频数
        2.6 小承气汤方之见
        3 大承气汤论述
        3.1 原文
        3.2 主证
        3.3 药物组成
        3.4 煎服法
        3.5 大承气汤证之见
        3.5.1 当下而尚未攻下之大承气汤证
        3.5.1.1 局部证候特点
        3.5.1.1.1 腹胀满、大便不通、绕脐痛
        3.5.1.1.2 热结旁流兼喘证
        3.5.1.1.3 不能食
        3.5.1.2 全身证候特点: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3.5.1.3 神志证候特点:心烦、心中懊憹、谵语
        3.5.1.4 脉迟而实有力
        3.5.2 急下存阴的阳明大承气汤证
        3.5.2.1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3.5.2.2 发热汗多
        3.5.2.3 腹胀满疼痛、减不足言
        3.6 大承气汤方之见
        4 三承气汤总结
        4.1 配伍为主治证候疗效的关键
        4.2 煎服法为处方理法方药的特点
    第三章 阳明病下法禁忌
        1 阳明腑证未实不可下
        2 阳明表未解不可下
        3 阳明病兼少阳证不可下
        4 阳明病兼太阳少阳证不可下
        5 阳明经证不可下
        6 阳明虚寒证不可下
        7 阳明热在上不可下
    第四章 承气类方的形成与发展
        1 新加黄龙汤证
        2 宣白承气汤证
        3 导赤承气汤证
        4 牛黄承气汤证
        5 增液承气汤证
        6 护胃承气汤证
        7 承气合小陷胸汤证
        8 桃仁承气汤证
中篇 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
    前言
    1 大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1.1 大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1.2 大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1.3 大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2 小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2.1 小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2.2 小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2.3 小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3 调胃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3.1 调胃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表
        3.2 调胃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3.3 调胃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4 结论
下篇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第一章 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1 系统评价概述
        1.1 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2 Cochrane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3 Meta分析
        1.4 文献综述
        2 系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概述
        2.1 系统评价方法
        2.2 系统评价步骤简易流程图
        2.2.1 系统评价程序流程图
        2.2.2 检索与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流程图
        2.2.3 纳入文献资料可能的偏倚风险来源简易图
        2.2.4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规则
        3 Meta分析概述
        3.1 Meta分析基本概念
        3.2 Meta分析的目的
        3.2.1 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3.2.2 定量估计研究效应
        3.2.3 发现既往研究缺乏之处
        4 Meta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4.1 确立研究课题
        4.2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检索
        4.2.1 文献检索方法
        4.2.1.1 检索词
        4.2.1.2 文献检索方法
        4.2.1.3 检索范围
        4.2.2 文献检索步骤
        4.3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资料的纳入与排除
        4.3.1 课题研究设计的类型
        4.3.2 文献发表年限、所使用语言
        4.3.3 样本量和随访期限
        4.3.4 结果测量指标
        4.3.5 重复发表文献
        4.3.6 信息完整性
        4.4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4.4.1 随机对照研究
        4.4.1.1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4.4.1.2 CONSORT扩展版(ectensions of the CONSORT statment)
        4.4.1.3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4.4.2 观察性研究
        4.4.2.1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Epidemiology)
        4.4.2.2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Designs)
        4.4.3 系统评价(Meta分析)
        4.4.3.1 QUOROM(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analysis)
        4.4.3.2 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Meta-analysis)
        4.4.3.3 MOOSE(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Epidemiology)
        4.5 数据及相关信息提取
    第二章 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标准均数差SMD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腹痛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6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生长抑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三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二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缓解/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肠鸣音恢复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5 恶心、呕吐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6 治疗/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研究四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三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五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盐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六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肥皂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七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石蜡油灌胃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八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阿托品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三章 小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 小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四章 针灸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针灸治疗与西医临床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五章 肠梗阻疗法研究成果与建议治疗方案
        1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 s中的方药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2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s下针刺治疗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3 研究总结-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
        4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附篇
致谢
个人简介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肠癌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不全性粘连性肠梗阻局部寒凝气滞型临床观察[D]. 吴晓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杨宇飞教授健脾补肾解毒法在晚期结直肠癌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江海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中医药干预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队列研究及预后基因差异分析[D]. 曲骞.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中医药干预下改善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预后的定量与定性研究[D]. 秦文钰.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5]加味六君子汤促进大肠癌根治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D]. 张帅.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0(08)
  • [6]针刺治疗手足综合征的前瞻性、开放性临床研究[D]. 杨泽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中医经方干预Ⅱ、Ⅲ期结直肠癌预后及中医证型动态演变规律研究[D]. 赵诚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7)
  • [8]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D]. 曾子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9]大肠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综述)[J]. 裘钦豪. 浙江肿瘤通讯, 1982(00)
  • [10]大肠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综述)[J]. 张炫炫,裘钦豪. 浙江肿瘤通讯, 1982(01)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肠癌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