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阶段人体营养状况的测定

不同年龄阶段人体营养状况的测定

一、不同年龄人体营养状况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李双秋[1](2021)在《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中医体质及证型分布规律与营养状况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维持性腹膜透析(PD)患者的中医体质、中医证候基本信息及相关临床资料,对营养状况作出评估,探索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中医体质、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营养状况,揭示中医体质、中医证候、临床指标、营养状况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从中医角度防治透析相关性营养不良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自2020年3月-2021年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门诊及住院行腹膜透析治疗并规律随访的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患者,依据纳入、排除标准,通过调查表法对患者的中医体质、证候信息进行收集,现场收集人体测量数据,完成患者营养状况评估,并根据患者的电子病历,收集其实验室检查等相关资料,依据剔除标准确定最终纳入病例。将上述资料录入Excel表格,应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最终得出统计学及专业结论。结果:1 PD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1)本研究共收集238份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体质数据,共测出577个体质,单一体质87人,复合体质151人,复合体质中2种兼夹体质52人(34.4%),三种兼夹体质44人(29.1%)为主,最多可表现为7种兼夹体质3人(2.0%)。(2)各体质出现频次前三位为痰湿质137人(23.7%),血瘀质99人(17.1%),阳虚质90人(15.6%)。(3)主体质排名前三位为阳虚质59例(24.1%),血瘀质53人(21.6%),痰湿质49人(20%)。(4)复合体质两两体质间存在相关性,阳虚质与阴虚质呈正相关性(P=0.011,R=0.157)、阳虚质与气虚质呈正相关性(P=0.002,R=0.194)、阴虚质与气虚质呈正相关性(P=0.003,R=0.183)、阴虚质与痰湿质呈正相关性(P=0.000,R=0.332)、阴虚质与湿热质呈正相关性(P=0.003,R=0.191)、气虚质与痰湿质呈正相关性(P=0.000,R=0.248)、气虚质与湿热质呈正相关性(P=0.001,R=0.206)、气虚质与特禀质呈正相关性(P=0.012,R=0.159)、痰湿质与湿热质呈正相关性(P=0.000,R=0.379)、痰湿质与血瘀质呈正相关性(P=0.000,R=0.236)、痰湿质与气郁质呈正相关性(P=0.011,R=0.154)、湿热质与气郁质呈正相关性(P=0.001,R=0.210)、特禀质与气郁质呈正相关性(P=0.001,R=0.217)。2 P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本虚证中脾肾气虚证91人(38.2%),肝肾阴虚证37人(15.5%),脾肾阳虚证71人(29.8%),气阴两虚证18人(7.6%),阴阳俱虚证21人(8.8%)。标实证中湿浊证80人(33.6%),湿热证36人(15.1%),血瘀证89人(37.4%),火热证13人(5.5%),风动证2人(0.8%),无兼证18人(7.6%)。3 PD患者营养状况分布情况:营养良好共71人(29.8%),营养不良共147人(70.2%),其中142人为轻中度营养不良,5人为重度营养不良。4 PD患者体质与一般情况相关性:(1)年龄、性别、透析龄、腹膜转运类型与体质无相关性(P>0.05)。5 PD患者证型与一般情况相关性:(1)性别、年龄、腹膜转运类型与证型无相关性(P>0.05)。(2)透析龄与证型存在相关性(P<0.05)。6 PD患者营养状况与一般情况相关性:(1)性别、年龄、腹膜转运类型与营养状况无关(P>0.05)。(2)营养状况与透析龄间存在相关性(P<0.05)。7 PD患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间相关性:(1)脾肾气虚证与平和质、痰湿质、湿热质存在相关性(P<0.05);脾肾阳虚证与痰湿质、阳虚质存在相关性(P<0.05);肝肾阴虚证与湿热质、阴虚质存在相关性(P<0.05)。(2)湿浊证与平和质、阳虚质存在相关性(P<0.05);血瘀证与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存在相关性(P<0.05)。8 PD患者中医体质与营养状况间相关性:(1)中医体质分布类型与营养状况无关(P>0.05)。(2)单一体质与复合体质状态与营养状况存在相关性(P<0.05),复合体质患者营养状况更差。9 PD患者中医证型与营养状况间相关性:(1)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俱虚证与营养状态存在相关性(P<0.05)。(2)湿浊证、湿热证、血瘀证、无兼证与营养状态存在相关性(P<0.05)。10 PD患者体质与实验室检查相关性:(1)ALB、BMI、Ca水平与体质分布存在相关性。(2)组间两两比较结果:(1)湿热质ALB水平高于痰湿质;(2)痰湿质BMI水平高于阳虚质;(3)痰湿质Ca水平低于阳虚质、平和质、血瘀质。11 PD患者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1)BUN、SCR水平与本虚证分布存在相关性,气阴两虚证BUN水平阴阳俱虚证。(2)LDL-C水平与标实证分布存在相关性,湿热证LDL-C水平高于湿浊证。12 PD患者营养状况与实验室检查相关性:(1)BMI、ALB、TG、UA、TSF,MAC,MAMC水平与营养状况存在相关性。(2)组间两两比较:1.重度营养不良BMI水平低于营养良好、轻中度营养不良;2.轻中度营养不良、重度营养不良TSF水平低于营养良好;3.轻中度营养不良、重度营养不良MAC水平低于营养良好;4.轻中度营养不良、重度营养不良ALB水平低于营养良好;5.重度营养不良TG水平低于营养良好;6.重度营养不良MAMC水平低于营养良好与轻中度营养不良;7.重度营养不良UA水平低于营养良好与轻中度营养不良。结论:1 PD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以阳虚质、痰湿质、血瘀质为主,体质类型以复合体质为主;中医证型分布本虚证以脾肾阳虚证、脾肾气虚证为主,标实证以湿浊证、血瘀证为主。2 PD患者中医证型与营养状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中医体质分布与MQSGA评分所得营养评估结果间未见明显相关性,但是随着复合体质的增多,营养不良发生率也增多。3经MQSGA评分后所得营养状态结果显示P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4伴随着PD患者透析时间延长,患者的中医证型逐渐由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向阴阳俱虚证转化,同时营养不良发生率增高。5 BMI、ALB、TG、UA、TSF、MAC、MAMC水平与MQSGA所得营养状态评估结果存在内在联系。6 ALB、BMI、Ca与中医体质存在一定相关性,BUN、LDL-C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相关性。

崔莹莹[2](2021)在《肝硬化失代偿期营养状况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析失代偿期肝硬化(Decompensated cirrhosis,DC)患者的营养状况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归纳各营养指标与不同中医证型的内在联系,可以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的量化工具,为早期临床干预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信息,同时为中医辨证论治营养不良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方法:病案室调阅2014年1月-2021年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脾胃科住院的患者,参照诊断依据和纳排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DC病例共计242例。根据《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方案)》中的肝硬化中医证型标准将研究对象归纳为肝气郁结证、脾虚湿盛证、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和血瘀证六种证型。根据2002年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发布的“营养风险筛查方法2002”(Nutritionrisk screening-2002,NRS-2002)对DC患者进行营养风险评分,进一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营养风险。详细记录各研究对象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Child-Pugh 分级、血红蛋白浓度(Hemoglobin,HGB)、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corpusularvolume,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总淋巴细胞计数(Lymphocyte count,LY#)、白蛋白浓度(Albumin,ALB)、肌酐(Creatinine,CR)、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课题纳入的242例DC患者中,在性别构成方面:男性157例(64.88%),女性85例(35.12%),男女比例为:1.85:1,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2.在年龄构成方面:年龄最小者为31岁,年龄最大者为90岁,总体年龄均值为62岁。按照年龄段分布,51-60岁年龄段患病人数为78例(32.23%),占比最高;61-70岁年龄段患病人数为71例(29.34%),占比次之;31-40岁年龄段患病人数为8例(3.31%),占比最少。3.Child-Pugh 分级分布:Child-Pugh A 级患者 35 例(14.46%);B 级 132 例(54.55%);C级75例(30.99%),Child-PughB级患者所占比例最高。4.中医证型分布:各证型患者人数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湿热内蕴证58例(23.97%)>肝气郁结证50例(20.66%)>脾虚湿盛证44例(18.18%)>肝肾阴虚证35例(14.46%)>脾肾阳虚证30例(12.4%)>血瘀证25例(10.33%)。5.根据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量表,有营养风险患者185例(76.4%);无营养风险患者57例(23.6%),有营养风险患者人数明显高于无营养风险人数。营养风险在各证型间的分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6.根据BMI评价患者是否存在营养不良,存在营养不良患者140例(57.85%),不存在营养不良患者102例(42.15%)。营养不良在各证型间的分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7.血清学营养指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各证型HGB均值从高到低排序为:肝气郁结证>湿热内蕴证>脾虚湿盛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证。肝气郁结证与脾虚湿盛证、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证血红蛋白均值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脾虚湿盛证与脾肾阳虚证、湿热内蕴证与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盛证与血瘀证、湿热内蕴证与血瘀证、肝肾阴虚证与脾肾阳虚证各两组间HGB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各证型ALB均值从高到低排序为:肝气郁结证>脾虚湿盛证>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湿热内蕴证>血瘀证。肝气郁结证与脾虚湿盛证、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证白蛋白均值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脾虚湿盛证与血瘀证、血瘀证与湿热内蕴证、血瘀证与肝肾阴虚证、血瘀证与脾肾阳虚证各两组间ALB均值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9.MCV和MCHC经统计学分析,各证型间MCV和MCHC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两指标在各证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10.根据各证型患者LY#水平,各证型间LY#水平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LY#水平在各证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11.按照CR水平,湿热内蕴证和肝肾阴虚证患者CR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按照PT水平,肝气郁结证和湿热内蕴证、肝气郁结证和脾虚湿盛证、肝气郁结证和血瘀证PT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营养状况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根据患者的中医证型可以推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同时营养相关指标也可以作为中医证型的客观量化工具。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BMI、HGB、ALB、CR、PT可以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有价值的客观依据。

车雅洁[3](2021)在《乌鲁木齐市社区老年人肌少症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结合健康老龄化理论,调查乌鲁木齐市社区老年人肌少症患病现状,分析并探讨社区老年人营养状况、心理因素及社会参与程度对肌少症的影响,为后续干预性研究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7月~2020年7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新疆乌鲁木齐市红十月小区、日月星光小区及皮革厂小区内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调查,采用肌少症Ishii筛查评分量表进行肌少症筛查,社区老年人一般资料调查表,MNA营养状况调查问卷,PHQ-9抑郁量表,GAD-7焦虑量表,以及老年人社会参与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39名社区老年人,年龄60~94(73.78±7.46)岁;其中,男性279人(37.75%),女性460人(62.25%);汉族684人(92.56%),少数民族55人(7.44%)。肌少症患病人数287人,患病率为38.8%,其中男性患病率41.46%,女性患病率37.17%;肌少症组与非肌少症组老年人人口学特征比较,结果显示年龄、民族、文化程度、BMI分组、居住情况上有差异(P<0.001)。社区老年人中,肌少症组营养得分9.5~29.0(22.63±3.60)分,非肌少症组营养得分10.5~29.0(24.47±2.5)分,两组相比营养状况有差异(P<0.001)。老年人心理状况比较,肌少症组抑郁症状评分5.0~26.0(11.32±4.44)分,焦虑症状评分5.0~21.0(9.48±3.99)分,两组老年人抑郁症状及焦虑症状评分均有差异(P<0.05),抑郁症状程度比较有差异(P<0.05)。社区肌少症老年人中社会活动参与率为87.81%,在参与不同类型社会活动中肌少症组与非肌少症组比较,参与家庭范围内活动有差异(P<0.001);在参与不同社会活动种类频次中相比有差异(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与家人共同居住、营养状况良好、奶制品摄入较多、饮水饮茶量充足、BMI正常为肌少症的保护因素;年龄较大、蛋白质摄入较少是肌少症的危险因素。结构方程结果显示,营养状况、抑郁症状、社会参与状况与肌少症之间有直接效应,效应值分别为-0.322、-0.096及0.093。结论:社区卫生保健人员需重视对老年肌少症的筛查评估,进行早期积极的预防及干预,肌少症老年人应该平衡日常的饮食,食物摄入应种类丰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从而减缓肌少症的发生发展社会大众应给予老年人更多关爱,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及社会支持,帮助老年人实现健康老龄化,提高其晚年生活质量。

古丽柯孜·艾力[4](2021)在《孕妇膳食营养及其体内叶酸、维生素D等营养素状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孕妇在不同孕期膳食营养状况,研究其体内叶酸、维生素D、维生素A、钙、锌等营养素水平,全面评价孕妇营养状况,为孕妇合理膳食营养及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新疆喀什地区妇幼保健院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进行产检的1588例孕妇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3d24h回顾法进行膳食调查,膳食结果与中国营养学会2016年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中不同孕期参考摄入量进行比较。2.获得授权的480例孕妇采血,检测血清叶酸、维生素D、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C、维生素B1、B2、钙、铁、锌、硒、Hcy及血红蛋白水平并分析。结果:1.1588例孕妇中孕早、中、晚期孕妇分别占45.21%、26.07%、28.72%;孕早、中、晚期孕妇膳食构成为:谷类薯类(264.52g,316.23g,320.41g)、蔬菜类(182.62g,204.53g,207.73g)、水果类(174.98g,184.54g,216.67g)、畜禽肉类(71.50g,119.01g,129.22g)、鱼虾类(7.07g,7.74g,7.43g)、蛋类(41.16g,52.14g,51.04g)、奶类(121.71g,135.49g,122.89g)、大豆及坚果类(10.59g,20.34g,14.81g)、油脂类(26.10g,27.38g,27.28g)、盐类(7.21g,10.11g,11.16g)、水(1305.38g,1513.76g,1515.76g)。2.能量和营养素摄入状况:孕早、中、晚期孕妇能量及营养素摄入量占DRIs百分比分别为能量(92.51%,89.89%,84.51%)、蛋白质(107.15%,86.46%,84.13%)、叶酸(10.66%,12.86%,10.95%)、维生素D(43.10%,46.70%,53.50%)、维生素A(65.46%,69.57%,56.95%)、维生素E(119.21%,112.79%,144.07%)、维生素C(74.93%,54.21%,63.84%)、维生素B1(73.33%,78.57%,65.33%)、维生素B2(55.83%,50.00%,57.33%)、钙(30.39%,28.73%,33.02%)、铁(105.20%,74.17%,62.83%)、锌(133.26%,101.47%,114.84%)、硒(57.34%,63.06%,75.60%)钠(178.85%,201.57%,252.73%)。3.孕妇叶酸知识知晓率为92.57%,服用率为85.64%;不同孕期和家庭月收入是孕妇叶酸知晓率及服用率的影响因素(P<0.05)。孕妇维生素D知识知晓率为59.38%,服用率为38.66%;不同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和职业是孕妇维生素D知晓率和服用率的影响因素(P<0.05)。4.480例孕妇血红蛋白平均值为(114.67±12.21)g/L,贫血总检出率为32.08%;Hcy平均值为(11.48±3.30)μmol/L,HHcys总检出率为18.96%;叶酸平均值为(4.16±1.28)ng/m L,叶酸缺乏率为47.71%;维生素D平均值为(20.19±5.73)ng/m L,维生素D缺乏率为4.58%,维生素D不足率为49.58%;维生素A平均值为(312.10±62.66)ng/m L,维生素A缺乏率为44.38%;钙平均值为(2.58±0.33)mmol/L,钙缺乏率为16.66%;硒平均值为(34.83±12.37)ng/m L,硒缺乏率为74.79%;锌平均值为(11.67±2.06)μmol/L,锌缺乏率为36.67%;早期与中晚期孕妇贫血检出率、HHcys检出率、叶酸缺乏率、维生素A缺乏率、钙缺乏率、硒缺乏率、锌缺乏率比较(P<0.05);维生素E平均值为(13.55±3.09)μg/m L,维生素C平均值为(8.71±1.63)μg/m L,维生素B1平均值为(175.01±76.59)ng/m L、维生素B2平均值为(66.12±36.49)ng/m L,铁平均值为(21.38±4.74)μmol/L,孕早期和孕中晚期维生素E、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铁水平比较(P<0.05)。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孕妇血清叶酸、维生素D、维生素A、钙、铁、锌水平的OR值均小于1,且P<0.05,即为贫血的保护因素;血清Hcy OR值大于1,且P<0.05,即为贫血的危险因素;孕妇血清叶酸、维生素A、钙、锌的OR值均小于1,且P<0.05,即为HHcys的保护因素;叶酸缺乏时维生素D和维生素A缺乏率比叶酸充足时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D缺乏及不足时叶酸、维生素A、钙和锌缺乏率比维生素D充足时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孕妇膳食构成不合理,蔬菜类、奶类、水摄入量不足,鱼虾类摄入严重不足,畜禽肉类和盐摄入量过量;2.营养素摄入不均衡,钠、磷、锌、维生素E摄入过量,镁、钾、碘、硒、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1、B2、维生素C摄入量不足,钙、叶酸摄入量严重不足;3.孕妇维生素D知晓率和服用率比叶酸知晓率和服用率欠佳,影响因素有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职业等;4.孕妇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HHcys,叶酸、维生素A、维生素D、钙、硒、锌缺乏情况。5.孕妇维生素E,维生素C,维生素B1、B2,铁平均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6.叶酸缺乏时,维生素D和维生素A缺乏率比叶酸充足时高;维生素D缺乏及不足时叶酸、维生素A、钙和锌缺乏率比维生素D充足时高。

杨小娟[5](2020)在《补充性肠外营养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营养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言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殖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浆细胞异常增生导致骨病(溶骨性损害、骨痛、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和贫血等;M蛋白的分泌使免疫球蛋白合成受抑,导致患者容易发生全身及局部感染;尿中出现本周氏蛋白;肾严重功能受损。我国MM发病率约为1/10万,虽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约4/10万),但近年来有逐渐增加的趋势。MM目前仍无法治愈,随着单抗等免疫药物不断问世及检测手段的提高,MM的诊疗水平得以不断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疾病结局的关键预测因素,治疗的主要目标在于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MM患者营养状态严重影响其预后和生活质量。多数MM患者处于营养不良状态,机体瘦组织群不断消耗,导致组织功能受损,是最终导致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营养不良还会降低机体抵抗力,影响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也随之增高,患者症状不易控制,生活质量下降,临床结局不佳。MM患者的营养支持已成为该疾病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有效地提供营养支持能有效的改善营养不良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治疗效果,改善最终结局,同时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关于多发性骨髓瘤营养不良的报道较少,临床上对MM患者营养不良状态认识不足,对其营养支持持可有可无态度。此外,患者对营养知识缺乏,认识误区较多以及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当,据调查超过90%的肿瘤患者认为患病后不可食用富含蛋白质食物。对于同意接受营养补充的患者,目前临床也大多采取口服营养补充为主,而多数MM患者化疗后会出现口腔粘膜大面积溃疡导致经口摄入障碍,加重患者的营养不良状况,因此,大部分经口摄入障碍或疼痛的患者很难能达到营养目标摄入量。补充性肠外营养(supplementary parenteral nutrition,SPN)是指当肠内营养无法满足患者营养需求,还需要更多营养底物时,利用肠外途径加以补充所采取的混合营养支持治疗手段。研究发现与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支持相比,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并没有增加患者并发症及死亡率。在EN不能满足MM患者目标需要量的条件下,SPN能有效保证MM患者营养的摄入。相对于全肠内营养,SPN在临床MM患者营养支持方面可能是更为有效的手段。SPN可满足患者实际营养需求,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蛋白质,进而调节机体氮平衡,促进蛋白质合成,改善机体营养状态,促进患者整体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机体功能,提高治疗效果,使患者获得最大收益。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MM营养不良患者实施SPN,比较SPN与EN两种营养治疗方法对患者营养状况及相关指标改善情况,探索临床上更适合MM患者的营养治疗方法,为MM患者补充性肠外营养规范治疗以及未来临床补充性肠外营养治疗提供实验依据。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血液肿瘤科于2016年3月—2018年9月间收治的,预估经过5天经口饮食或肠内营养仍无法达到60%营养目标量,且预期生存时间大于3个月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前均进行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2、实验分组:根据随机单盲法将纳入本研究的200名MM患者分为常规肠内营养治疗组(EN组)和补充性肠外营养治疗组(SPN组),其中EN组100例,SPN组100例。3、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流程依次为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估、营养诊断、营养治疗、营养监测、营养再评估和再治疗。EN组在患者入组当天给予整蛋白型肠内营养粉联合普通流质,能量和蛋白质分别按30kcal/kg/d和1.2g/kg/d供给,在此期间严密观察患者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如腹泻、腹痛及腹胀等,治疗时间为15天。SPN组患者入组当天予以SPN加整蛋白型肠内营养粉,与对照组等能量等氮等蛋白质,主要为添加谷氨酰胺注射液的复方氨基酸、中长链脂肪乳剂的全合一补充性肠外营养,使用剂量1000m L,治疗时间为15天。4、观察指标:(1)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营养评估相关指标,包括NRS-2002评分、PG-SGA评分、人体测量指标(肱三头肌皮褶厚度、BMI、体脂比、骨骼肌含量、相位角PA等);(2)营养支持前后生化指标(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肌酐、TNF-α、IL-6、胱抑素C等);(3)两组患者的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4)住院天数。5、统计学分析: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2检验,等级比较使用Fisher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所有调查MM患者营养干预前均有营养不良,预估5d经口饮食达不到60%目标需要量。2、两组患者营养治疗前,在年龄(t=1.41,P=0.16)、性别(?2=2.44,P=0.12)、入院时间(t=1.57,P=0.12)、BMI(t=1.55,P=0.12)、皮褶厚度(t=0.62,P=0.54)、NRS-2002筛查评分(t=0.96,P=0.34)、PG-SGA评估中度营养不良率(?2=0.20,P=0.65)、人体成分分析[总骨骼肌(t=0.76,P=0.45)、体脂百分比(t=1.12,P=0.27)和相位角PA(t=1.09,P=0.28)]均无显着差异。3、营养治疗后,与EN组比较,SPN组皮褶厚度(t=0.36,P=0.72)、骨骼肌含量(t=1.57,P=0.12)及体脂百分率(t=0.25,P=0.80)等方面无明显变化;而BMI(t=4.82,P<0.001)及相位角明显增加(t=17.89,P<0.001)。4、营养治疗后,EN组NRS-2002评分虽低于支持前(t=0.60,P=0.44),但没有统计学意义;SPN组营养支持后NRS-2002评分明显低于支持前(t=10.36,P<0.001)。EN组治疗前后PG-SGA营养评估中度营养不良率无明显变化(?2=0.39,P=0.53);而SPN组PG-SGA评估中度营养不良率由90%下降至72%(?2=10.53,P=0.001),且明显低于EN组(?2=5.01,P=0.03)。5、营养治疗后,SPN组血浆前白蛋白(t=10.21,P<0.001)及上臂围(t=16.38,P<0.001)明显高于EN组;而白蛋白(t=1.49,P=0.14)、血红蛋白(t=1.08,P=0.28)治疗后两组间无显着差异。6、营养支持后,与EN组比较,SPN组ALT(t=1.09,P=0.28)、空腹血糖(t=0.42,P=0.67)无明显变化,而血肌酐明显下降(t=208.8,P<0.001)。7、营养支持后,SPN组感染发生率为12%,显着低于EN组(?2=4.19,P<0.05)。SPN组胃肠道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EN对照组(?2=6.82,P<0.05)。8、SPN组营养支持后,IL-6(t=7.86,P<0.001)、TNF-α(t=18.97,P<0.0001)和CRP(t=28.96,P<0.001)水平较治疗前有显着下降,且营养支持后SPN组IL-6(t=8.12,P<0.001)、TNF-α(t=16.08,P<0.001)和CRP(t=41.19,P<0.001)水平显着低于EN组。9、SPN组平均住院天数为(21.87±1.23)d,EN组为(22.31±1.57)d,营养治疗后,SPN组住院天数明显低于EN组(t=2.81,P=0.005)。结论本研究通过对MM营养不良患者实施EN和SPN营养支持,比较两种营养治疗方式对MM患者营养状况及临床相关指标的影响情况,主要结论如下:1、补充性肠外营养治疗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营养不良状况,提示对MM患者除关注能量和蛋白质供给外,还应关注营养支持方式的路径,重视营养治疗的个体化。2、补充性肠外营养可更好地降低MM患者的炎症反应水平,改善机体免疫状况,减少患者感染及不良反应发生率。3、补充性肠外营养可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有益于卫生经济学指标的好转。

孙乔[6](2020)在《不同营养评估方法对重症患者的适用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应用传统单项营养评价指标、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主观全面评定法(SGA)和危重症营养风险评分(NUTRIC)评估重症医学科(ICU)患者的营养状态,了解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比较三种评估工具的应用效果,评价不同营养评估工具对重症患者结局的预测价值,并确定新的联合预测因子,以辅助医护人员客观评估重症患者死亡风险。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综合ICU 546例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应用NRS2002、SGA及NUTRIC对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评估,同时测量患者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肱三头肌皮肤褶折厚度(TSF)、上臂围(MAC)、小腿围(CC)、上臂肌围(AMC)等身体测量指标,并检测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淋巴细胞总数(LYM)、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等实验室指标。比较传统单项营养评价指标、NRS2002、SGA及NUTRIC对重症患者的营养评估结果;应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3种营养评估工具与其他客观营养指标的相关性并进行三种工具之间的比较分析;同时前瞻性观察入组患者的预后并以28天临床结局分组,比较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筛选影响患者28天临床结局的危险因素,并构建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确定新的联合预测因子。结果1.传统单项指标评价营养状况的营养不良检出率分别为:BMI(16.30%)、TSF(78.75%)、AMC(41.58%)、ALB(76.56%)、PA(65.38%)、Hb(50.73%)。三种评估工具对重症患者的评价结果:根据NRS2002风险筛查,重症患者存在营养风险的构成比为98.17%;根据SGA评估结果,重症患者营养不良的构成比为55.49%;根据NUTRIC评分结果,重症患者高营养风险组的构成比为57.33%。2.在三种评估工具中,NRS2002、SGA与评估营养状态的身体测量指标和实验室检测指标的相关性较好,而NUTRIC略差;三种评估工具间均具有相关性,交叉分类结果显示:NRS2002与SGA、NRS2002与NUTRIC一致性较差,SGA与NUTRIC中高度一致,并且不同方法对营养不良的检出率有差异。3.APACHE II评分(X1)、入ICU前住院时间(X2)、ICU机械通气时间(X3)、SGA(X4)、NUTRIC(X5)是ICU重症患者28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28天死亡风险预测模型为:(10)(10)(10)(10)(10)-(28)XXXXPit5166.04369.03096.02X096.01058.0738.4)(log。联合预测因子预测重症患者28天临床结局的AUC为0.762,联合预测因子最佳临界值为0.343,预测28天死亡事件的敏感度为68.64%,特异度为72.15%,诊断准确率为71.06%。结论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不容乐观,NRS2002、SGA、NUTRIC评估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均简便易操作。NRS2002阳性筛查率最高,但其预测效度不一致,适用于病情较轻的患者;SGA是评估该人群营养状况最有价值的工具,最能反映重症患者的营养状态;NUTRIC其指标客观且易获取,适用于病情危重且意识不清的患者。在预测重症患者临床预后方面,SGA与NUTRIC较NRS2002更有价值。本研究创建了重症患者28天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在判断28天临床结局方面,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的联合预测因子的工作性能优于仅使用单一指标。

敖丽萍[7](2020)在《维生素D代谢相关遗传变异对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营养及骨量发育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6-17岁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vitamin D,VD)营养状况和骨量发育现状;分析6-17岁儿童青少年VD缺乏和骨量发育不足的影响因素;探讨VD代谢相关基因(DHCR7、GC、CYP2R1、CYP24A1)遗传变异对儿童青少年VD缺乏、骨量发育不足的影响。方法:基于广州市中小学生体成分与健康促进项目基线调查,于2019年4、5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6-17岁儿童青少年共2023人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饮食和VD补充剂摄入情况、防晒物品使用情况及运动情况等;采用双能X射线测量法检测学生骨密度,对骨密度进行年龄、性别标准化计算,获得骨密度Z值进行骨量发育评价(Z值30为骨量发育正常,-1£Z值<0为骨量发育不足,Z值<-1为骨量发育严重不足)。结合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文献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筛选VD代谢相关基因的常见潜在功能性遗传变异(DHCR7 rs12785878、rs1790349、GC rs4588、rs7041、rs1155563、CYP2R1rs10741657、rs12794714、CYP24A1 rs6013897、rs2209314)。运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基因分型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25(OH)D>75nmol/l为VD充足,介于50-75nmol/l为不足,25(OH)D<50nmol/l为缺乏)。应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特征研究对象的VD缺乏情况;t检验或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特征人群的VD水平。采用广义线性回归分析单个遗传变异、遗传风险评分(genetic risk score,GRS)对VD水平的影响。采用log-binomial模型分析骨量发育不足的生活行为影响因素并评价遗传变异、GRS对VD缺乏和骨量发育不足的影响。结果:1.本研究最终共纳入1971名6-17岁儿童青少年,血清VD平均水平为64.97±20.36 nmol/l。各年龄组的VD平均水平以6-9岁最高,14-17岁次之,10-13岁最低(F=33.22,P<0.001);男生的VD水平高于女生(t=6.77,P<0.001)。VD充足/不足率、缺乏率分别为77.32%(1524/1971)、22.68%(447/1971)。各年龄组的VD缺乏率以10-13岁组最高,14-17岁组次之,6-9岁组最低(c2=29.84,P<0.001);男生VD缺乏率低于女生(c2=20.69,P<0.001)。水产品摄入频次33次/周、周末户外活动时间32小时/天的学生具有较高的VD水平和较低的VD缺乏率;而经常使用防晒物品的学生VD水平较低(P<0.05)。2.遗传变异与VD水平的关联分析显示,与DHCR7 rs12785878GG基因型携带者相比,GT和TT基因型携带者的VD水平分别增加3.791 nmol/l、4.757nmol/l(PFDR<0.05)。隐性遗传模型下,rs1790349CC基因型携带者的VD水平较TT+TC基因型携带者减少4.520nmol/l(PFDR=0.041)。携带GC rs7041 AC和CC基因型的个体VD水平较AA基因型携带者分别增加3.454 nmol/l、6.241nmol/l(PFDR<0.05)。相比于GC rs4588 GG基因型携带者,GT和TT基因型携带者的VD水平分别降低6.346 nmol/l、14.894nmol/l(PFDR<0.05);携带GC rs1155563 TC和CC基因型个体VD水平较TT基因型携带者分别降低3.214nmol/l、7.849 nmol/l(PFDR<0.05);CYP2R1 rs12794714 AA基因型携带者VD水平较GG基因型携带者降低7.229nmol/L(PFDR<0.05)。3.在遗传变异与VD缺乏的关联研究中发现,DHCR7 rs12785878等位基因T和GC rs7041等位基因C可使个体VD缺乏风险降低,而GC rs4588等位基因T、rs1155563等位基因C使得个体VD缺乏风险增加(PFDR<0.05)。此外,还发现携带DHCR7 rs1790349 CC基因型个体的VD缺乏风险是TT基因型携带者的1.55倍(PR=1.55,95%CI=1.10~2.10)。显性遗传模型下,CYP24A1 rs6013897等位基因突变与VD缺乏风险增加有临界统计学关联(PFDR=0.050)。4.遗传风险评分结果表明,与GRS风险等级Q1相比,Q3的血清VD降低5.939 nmol/l(P=0.002),VD缺乏的PR值为1.82(95%CI=1.12~2.99);Q4的血清VD降低10.264 nmol/l(P=1.598′10-10),VD缺乏PR值为2.30(95%CI=1.52~3.53)。5.儿童青少年骨密度随年龄增加呈增长趋势。男女生骨密度的年龄变化曲线在10岁和13岁前后出现“两次交叉”现象,10岁前和13岁后的男生骨密度水平均高于女生,而10-13岁女生骨密度水平反超男生。骨量发育正常和骨量发育不足(包括严重不足)者分别有1181人(60.04%)、786人(39.96%)。多因素分析提示,奶及奶制品摄入频次33次/周(PR=0.85,95%CI=0.77~0.95)、参与课外运动(PR=0.84,95%CI=0.76~0.94)与儿童青少年骨量发育水平存在统计学关联。年龄分层分析发现,10-13岁、14-17岁的学生VD缺乏可使得骨量发育不足风险分别增加36%(PR=1.36,95%CI=1.04~1.80)和52%(PR=1.52,95%CI=1.09~2.16)。6.遗传变异与骨量发育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多因素分析的显性、加性遗传模型下,GC rs7041的突变等位基因C可使骨量发育不足风险增加(显性:PR=1.11,95%CI=1.00~1.23;加性:PR=1.08,95%CI=1.00~1.17),但是在FDR校正后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在单因素分析的隐性模型下,相较于CYP2R1 rs10741657 GG+GA基因型个体,AA基因型携带者的骨量发育不足风险降低19%(PR=0.81,95%CI=0.66~0.98),经FDR校正后无统计学意义。我们利用GRS综合分析基因突变对骨量发育的累加效应,但未发现统计学关联。结论:1.儿童青少年的VD缺乏现象较为普遍。VD缺乏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生、食用水产品次数少、户外活动时间短以及经常采用防晒措施者的VD缺乏率较高。2.DHCR7 rs12785878、rs1790349、GC rs4588、rs7041、rs1155563、CYP2R1 rs12794714和CYP24A1 rs6013897与血清VD水平及VD缺乏风险关联。VD代谢相关遗传变异的累加效应影响VD缺乏风险,个体携带的危险等位基因数目越多,VD缺乏风险越高。3.儿童青少年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女生骨密度在10岁和13岁前后出现“两次交叉”现象;食用奶及奶制品、参与课外运动、VD充足可促进人群骨量发育。4.未发现DHCR7、GC、CYP2R1、CYP24A1常见遗传变异与儿童青少年骨量发育的关联性。

刘姣姣[8](2020)在《生物电阻抗分析指标与维持性透析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调查分析维持性透析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PEW)现状,探讨分析生物电阻抗分析(BIA)指标与PEW的关系;探究分析BIA指标对维持性透析患者发生PEW的预测价值;为临床护理工作者提供一个便捷、客观的PEW评估工具。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浙江省某市三级甲等医院675例维持性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生化检测结果,同时进行人体测量、BIA测量;采用相关分析,探讨BIA指标与其它营养指标的相关性;根据国际肾脏营养与代谢学会(ISRNM)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PEW组和非PEW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PEW有影响的BIA指标及其它指标;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对维持性透析患者PEW有影响的BIA指标的预测价值,以及BIA指标分别联合PEW各项指标对维持性透析患者发生PEW的预测价值。研究结果:1.维持性透析患者PEW发生率为22.7%(153例);ISRNM的PEW诊断标准各项指标中白蛋白<38g/L有29.1%(197例)患者,前白蛋白<300mg/dL有20%(135例)患者,胆固醇<2.59mmol/L有7%(48例)患者,BMI<23kg/m2有64.6%(436例)患者,上臂肌围3个月下降5%或6个月下降10%有6%(41例)患者,标准化蛋白分解率(nPCR)<0.8g/(kg·d)有21%(147例)患者。2.BIA各项指标与其它营养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去脂体重(FFM)与三头肌皮褶厚度、白蛋白、肌酐、BMI、上臂围和上臂肌围具有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脂百分比(BFP)与肌酐、前白蛋白、胆固醇、血红蛋白、BMI、上臂围和三头肌皮褶厚度具有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细胞质量(BCM)与白蛋白、前白蛋白、肌酐、尿素氮、BMI和上臂围具有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分比率(ECW/TBW)与白蛋白、前白蛋白、nPCR、血红蛋白、肌酐、尿素氮、上臂围、上臂肌围和三头肌皮褶厚度具有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外水(ECW)与白蛋白、前白蛋白、胆固醇、nPCR、血红蛋白、三头肌皮褶厚度、肌酐、BMI、上臂围和上臂肌围具有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非PEW组与PEW组各项指标比较,非PEW组患者年龄、透析龄、ECW/TBW、ECW低于PEW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PEW组患者血红蛋白、尿素氮、上臂围、三头皮褶厚度、FFM、BFP和BCM高于PEW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IA指标中FFM(OR=0.895,95%CI:0.8730.917)、BFP(OR=0.951,95%CI:0.9260.976)、BCM(OR=0.883,95%CI:0.8470.883)和ECW(OR=1.572,95%CI:1.3951.777)是PEW的影响因素,其他指标中尿素氮(OR=0.909,95%CI:0.8710.949)、血红蛋白(OR=0.970,95%CI:0.9530.988)、C反应蛋白(OR=1.029,95%CI:1.0031.055)、年龄(OR=1.026,95%CI:1.0041.049)和透析龄(OR=1.015,95%CI:1.0071022)是PEW的影响因素。5.经ROC分析发现,FFM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585(95%CI:0.5350.635,P<0.05),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33.1%、85.6%;BFP的AUC为0.656(95%CI:0.6110.701,P<0.05),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51.0%、88.9%;BCM的AUC为0.706(95%CI:0.6610.752,P<0.05),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55.6%、73.2%;ECW的AUC为0.640(95%CI:0.6110.701,P<0.05),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0.1%、51.0%;BIA四项指标联合预测的AUC为0.864(95%CI:0.8340.894,P<0.05),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0.4%、77.6%;四项指标联合白蛋白预测的AUC为0.921(95%CI:0.8980.945,P<0.05),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6.3%、87.5%,四项指标联合前白蛋白预测的AUC为0.898(95%CI:0.8730.923,P<0.05),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3.0%、82.4%,四项指标联合胆固醇预测的AUC为0.866(95%CI:0.8360.895,P<0.05),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4.5%、84.0%,四项指标联合BMI预测的AUC为0.883(95%CI:0.8530.913,P<0.05),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8.4%、87.7%,四项指标联合nPCR预测的AUC为0.905(95%CI:0.8800.931,P<0.05),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2.9%、82.0%。研究结论:1.维持性透析患者PEW发生率较高,值得关注,医护人员应采取针对PEW特点的治疗和护理措施。2.FFM、BFP、BCM、ECW和ECW/TBW等BIA指标与部分生化指标及人体测量指标呈相关关系。3.FFM、BFP、BCM和ECW等BIA指标是PEW的相关因素,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尿素氮、年龄和透析龄等其它指标是PEW的相关因素。4.FFM、BFP、BCM和ECW四项指标对患者发生PEW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BCM预测价值最高,四项指标联合预测价值优于单一指标;四项指标联合ISRNM的PEW诊断标准中各项指标也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5.应用BIA能实现PEW的观察和评估,可作为评估PEW的辅助工具,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魏蔷[9](2020)在《2017-2019年吉林省靖宇县8~10岁学龄儿童碘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靖宇县810岁儿童碘营养流行病学特征、动态变化趋势及儿童家长碘营养知、信、行情况,探讨影响碘营养状况的相关因素,为指导靖宇县碘知识健康教育、帮助学龄儿童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依据。方法:按《吉林省碘缺乏病监测方案》要求,从2017到2019年,在靖宇县的五个抽样区域内(东西南北中)各随机抽取1个乡(镇、街道),在所抽取的乡(镇、街道)各抽取1所小学校,即共5所学校,在这些被抽取的小学校中抽取非寄宿学生40名(男、女各半),年龄在810岁之间,采集尿样及家中食用盐样,检测尿碘及盐碘含量[1],同时对家长进行碘营养知信行问卷调查。结果:1.检测810岁儿童尿样600份,尿碘中位数为142.2μg/L,尿碘含量<100μg/L的占29.8%;不同年份儿童尿碘水平及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99.89,p<0.001;c2=110.334,p<0.001),不同性别的儿童尿碘水平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儿童尿碘分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Z=-2.302,p=0.02;c2=7.480,p=0.113),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尿碘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其尿碘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822,p=0.09;c2=28.328,p<0.001)。2.共检测食用盐样600份,盐碘均数为24.9±3.0mg/kg,碘盐覆盖率、碘盐合格率、合格碘盐食用率均为99.8%,达到碘缺乏病消除标准。不同年份儿童盐碘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39,p=0.007)。3.靖宇县810岁儿童家长碘营养知识总知晓率为46.2%,不同年龄组家长对于碘缺乏引起的疾病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9.677,p=0.022),不同年龄组家长对于碘摄入过多对人体是否有害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8.485,p=0.037),不同年龄组家长哪些食物含碘丰富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1.300,p=0.010),不同文化程度家长对碘缺乏病的病因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1.169,p=0.025),不同文化程度家长对碘缺乏后人体的甲状腺会是否会肿大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c2=8.622,p=0.035),不同文化程度家长对哪些食物含碘丰富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c2=16.279,p=0.001)。知道孩子尿检结果及检测标准的占29.0%;有25.0%的调查对象接受过碘缺乏病防治知识宣传;电视、电台、报纸等大众媒体为获取碘营养知识的主要渠道,占36.5%。4.与尿碘适量的的儿童相比较,家长知晓碘缺乏会影响孕妇、幼儿、青少年智力发育是儿童碘营养不足的危险因素;家长对于碘过量有害健康知晓则会降低儿童碘营养不足的发生风险;尚未发现与儿童碘营养过量相关的影响因素。结论:1.20172019年靖宇县810岁学龄儿童机体碘营养状况良好,但仍有部分学龄儿童存在碘缺乏和碘过量现象。2.家长知晓碘缺乏会影响孕妇、幼儿、青少年智力发育是儿童碘营养不足的危险因素;家长对于碘过量有害健康知晓则会降低儿童碘营养不足的发生风险;尚未发现与儿童碘营养过量相关的影响因素。3.靖宇县部分家长对儿童碘营养知识的认知不足,存在有食用非碘盐、碘盐存放不当、做菜时放盐时机不正确的不良行为,针对此情形,建议加强碘营养知识的健康教育。

覃焱[10](2020)在《中国富硒大米硒生物有效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硒(Selenium,Se)是人体所需必需微量营养元素,我国约有1亿人口因膳食硒的摄入不足,造成人体低硒状态。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大米中硒是人体摄入硒的主要来源之一。而硒生物效应具有双重性,硒在人体内从有益(硒摄入量50μg/d)到有害(400μg/d)的安全范围较窄。因此,准确评估大米中硒通过口腔摄入对人体健康的潜在效应对制定科学补硒策略尤为重要。在人体膳食硒摄入评估方面,常常采用硒总量法,但是往往不能反映硒在人体的真实状况。硒生物有效性是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重要因子,但有关大米中硒对人体的生物有效性的研究尚不完善。因此,本文拟通过分析我国富硒大米中硒含量及形态,并建立动物模型对富硒大米硒有效性进行研究,为居民科学补硒以及富硒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本研究采用SD大鼠作为动物模型,通过筛选适合评价硒相对生物有效性的生物靶器官,建立基于大鼠动物模型的富硒大米中硒相对生物有效性评价方法;并以我国市场上的富硒大米为研究材料,采用ICP-MS技术、HPLC-ICP-MS技术等方法,分析大米中硒含量及硒形态;采用基于大鼠动物模型的大米中硒生物有效性评价方法,评价我国不同地区大米中硒的生物有效性,并阐明大米硒含量及形态与大米中硒生物有效性的关系。最后结合居民每日大米消费量,大米中硒的人体生物有效性,评估我国大米中硒对人体摄入硒的贡献。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SD大鼠作为为模式动物对其硒生物靶器官进行筛选。研究中通过饲喂不同浓度含亚硒酸钠(Selenite,Se(IV))的饲料,测定大鼠的肝脏、肾脏、血清的硒含量以及尿液总硒量,建立硒-靶器官剂量效应曲线,摄入剂量与靶器官中的硒含量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R2=0.75~0.87),其中以尿液为靶器官时相关性最高(R2=0.87),其次为肝脏+肾脏符合靶器官(R2=0.86),因此,推荐尿液作为靶器官(生物标记物)用于评价硒相对生物有效性,暴露时间选择7 d。2、采用大鼠尿液作为生物靶器官,评估富硒大米中相对硒生物有效性。结果显示,16个供试富硒大米样品的硒相对生物有效性为41.71~102.29%。不同大米的硒生物有效性之间相差约2.5倍。通过分析大米硒含量、硒形态与硒相对生物有效性的关系发现,大米中硒生物有效性与大米中硒含量无显着相关性(p>0.05);与大米中Se Met比例呈现显着正相关性(p<0.05,R2=0.433)。由此可见,不同大米硒生物有效性的差异主要受到硒形态的影响。大米硒生物有效性与其硒含量无显着线性相关性。因此,为了准确反映大米中硒在人体的实际吸收营养状况,评估大米中硒生物有效性尤为重要。3、采集我国市场富硒大米进行硒含量及形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各地区富硒大米平均硒含量为0.116±0.114 mg/kg,范围为0.061±0.045~0.154±0.153 mg/kg,其中东北地区最低,华中地区最高。其中低于国家富硒大米标准含量(0.04~0.3 mg/kg)的富硒大米占总样本54.6%,高于0.3 mg/kg占总样本10.7%。采用HPLC-ICP-MS分析大米中硒形态,发现富硒大米中硒的形态以硒代蛋氨酸(Selenomethionine,Se Met)为主,占总硒的66.7~96.5%,其次为硒酸根(Se(VI)),占总硒的3.9~24.1%,硒代胱氨酸(Selenocysteine,Se Cys2)占总硒的2.9~16.4%。可见,我国市场上富硒大米硒含量和硒形态之间存在较大差异。4、分别基于硒总量法和硒生物有效性法对大米中硒的膳食摄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总量法计算的硒摄入量为:华北8.42~23.99?g/d,东北4.43~12.61?g/d,华东9.58~27.30?g/d,华中:11.18~31.85?g/d,华南9.00~25.64?g/d,西南7.99~22.75?g/d,西北4.65~13.24?g/d;基于生物有效性方法计算的硒摄入量为:华北5.28~15.03?g/d,东北2.77~7.61?g/d,华东6.00~17.10?g/d,华中:7.00~19.95?g/d,华南5.64~16.07?g/d,西南5.00~14.25?g/d,西北2.91~8.29?g/d;各地区人群食用富硒大米的硒摄入量均未达到推荐摄入量,基于生物有效性方法评估的硒摄入量偏低。以硒推荐摄入量RNI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为指标,用目标风险THQ评估人群食用富硒大米的硒摄入风险,发现人群食用富硒大米所摄入的硒未达到可耐受的最高摄入量(THQ<1)。以置信区间为95%的我国富硒大米中硒相对生物有效性值(62.65%),估计达到各年龄阶段人群推荐摄入量RNI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段的居民所需要摄入的富硒大米的硒含量不同。其中2~70岁男性和女性达到RNI需要摄入富硒大米中硒含量分别为0.46~0.64 mg/kg和0.49~0.75 mg/kg;低于UL则摄入富硒大米中硒含量小于2.02~4.24 mg/kg(男性)和2.02~4.99 mg/kg(女性)。由此可见,我国富硒大米硒含量的国家标准和部分地方标准可能存在偏低的问题,人群食用富硒大米可能硒摄入不足,该结论为深入了解和掌握我国富硒大米中硒膳食营养以及合理制定富硒大米硒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二、不同年龄人体营养状况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年龄人体营养状况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中医体质及证型分布规律与营养状况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对象
    1.1 资料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体质分型标准
    1.4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4.1 本虚证
        1.4.2 标实证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剔除标准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一般资料采集
    2.2 营养状态评估
    2.3 人体成分测量学
    2.4 实验室指标收集
    2.5 数据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PD患者一般情况
        3.1.1 性别构成
        3.1.2 年龄构成
        3.1.3 受教育程度构成
        3.1.4 原发病分布情况
        3.1.5 腹膜转运类型分布情况
        3.1.6 透析龄分布情况
    3.2 PD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3.2.1 平和体质与偏颇体质分布情况
        3.2.2 各体质频次分布情况
        3.2.3 主体质分布情况
        3.2.4 复合体质分布情况
        3.2.5 复合体质两两体质间相关性分析
    3.3 P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4 PD患者营养状况分布情况
    3.5 一般情况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
        3.5.1 体质与年龄相关性
        3.5.2 体质与性别相关性
        3.5.3 体质与透析龄间相关性
        3.5.4 体质与腹膜转运类型相关性
    3.6 一般情况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3.6.1 中医证型与性别相关性
        3.6.2 中医证型与年龄相关性
        3.6.3 中医证型与腹膜转运类型相关性
        3.6.4 中医证型与透析龄相关性
    3.7 一般情况与营养状况相关性研究
        3.7.1 营养状况与性别相关性
        3.7.2 营养状况与年龄相关性
        3.7.3 营养状况与腹膜转运类型相关性
        3.7.4 营养状况与透析龄相关性
    3.8 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间相关性
        3.8.1 中医体质与本虚证间相关性
        3.8.2 中医体质与标实证间相关性
    3.9 中医体质与营养状况间相关性
    3.10 中医证型与营养状况间相关性
    3.11 主体质与实验室指标、人体测量学指标相关性
    3.12 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人体测量学指标相关性
        3.12.1 本虚证与实验室指标、人体测量学指标相关性
        3.12.2 标实证与实验室指标、人体测量学指标相关性
    3.13 营养状况与实验室检查、人体测量学指标相关性
讨论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中西医诊疗进展
    1.营养不良的西医发病机制
        1.1 蛋白质能量摄入不足
        1.2 蛋白质能量分解代谢增强
        1.3 营养物质丢失过多
    2 中医病因病机
    3 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评估
        3.1 生化指标
        3.2 营养评估问卷
        3.3 人体测量及人体成分分析
        3.4 饮食回顾
    4 西医治疗
        4.1 基础营养治疗
        4.2 药物治疗
        4.3 运动改善
        4.4 综合管理
    5 中医治疗
        5.1 中药治疗
        5.2 针灸治疗
        5.3 中药注射液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肝硬化失代偿期营养状况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肝硬化失代偿期营养状况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3 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
        4 营养状况的评估
        5 营养不良的干预措施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关于失代偿期肝硬化营养不良的研究
        1 中医营养的起源与发展
        2 肝硬化失代偿期营养不良的病因病机
        3 营养不良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4 失代偿期肝硬化营养不良的治疗
        5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纳排标准
        1.4 病例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营养风险筛查法(NRS-2002)
        2.3 体质指数(BMI)
        2.4 血清营养学指标
        2.5 中医证型
        2.6 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基本情况
        3.2 各证型性别分布
        3.3 各证型Child-Pugh分级分布
        3.4 各证型营养风险分布
        3.5 各证型腹水程度分布
        3.6 各证型营养不良分布
        3.7 各证型年龄分布
        3.8 各证型BMI分布
        3.9 各证型HGB、ALB分布
        3.10 各证型LY#、CR、PT分布
第三部分讨论
    1 理论讨论
    2 结果讨论
        2.1 失代偿期肝硬化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3 体会
    4 创新与价值
    5 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3)乌鲁木齐市社区老年人肌少症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4 伦理原则
    5 统计方法
    6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老年肌肉减少症诊断及干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4)孕妇膳食营养及其体内叶酸、维生素D等营养素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样本量的确定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孕妇综合调查
        2.2 体格检查
        2.3 实验室检测
    3.相关定义及标准
        3.1 孕期分类
        3.2 体重指数分类
        3.3 膳食状况评价依据
        3.4 生化指标标准
        3.5 孕期贫血标准
        3.6 定性资料赋值表
    4.质量控制
        4.1 人员培训
        4.2 预调查
        4.3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
        4.4 实验室检测
        4.5 资料统计
    5.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叶酸和维生素D对孕妇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5)补充性肠外营养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营养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营养筛查与评估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二部分 补充性肠外营养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一、研究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全文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补充性肠外营养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6)不同营养评估方法对重症患者的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入组方法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基本信息收集
        2.2 营养状况评估方法
        2.3 记录预后相关指标
    3 统计学方法
    4 质量控制
    5 伦理原则
结果
    1 本调查研究人群的一般资料
    2 不同营养评估方法对重症患者的评估结果
    3 NRS2002、SGA及 NUTRIC与客观营养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 NRS2002、SGA及 NUTRIC的关系研究
        4.1 NRS2002、SGA及 NUTRIC的相关性
        4.2 NRS2002、SGA及 NUTRIC的一致性
        4.3 NRS2002、SGA及 NUTRIC的差异性
    5 NRS2002、SGA及 NUTRIC与预后的关系研究
    6 重症患者28天死亡风险预测模型
        6.1 影响28天病死率单因素分析
        6.2 影响28天病死率多因素分析
        6.3 预测模型构建及联合预测因子生成
讨论
    1 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
    2 重症患者的营养评估
        2.1 单项指标
        2.2 综合营养评估工具
    3 NRS2002、SGA及 NUTRIC对重症患者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缩略词表
致谢

(7)维生素D代谢相关遗传变异对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营养及骨量发育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骨质疏松与骨量发育
    1.2 儿童青少年骨量发育现状
    1.3 骨量发育的影响因素
    1.4 儿童青少年VD营养现状
    1.5 VD缺乏的影响因素
    1.6 VD代谢相关基因遗传变异关联研究
课题思路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材料方法
    2.1 研究对象来源
    2.2 研究资料的收集
        2.2.1 问卷调查
        2.2.2 血液样本采集
        2.2.3 人体学测量
        2.2.4 骨密度检测
    2.3 遗传变异筛选
    2.4 实验材料与方法
        2.4.1 实验试剂、实验设备及耗材
        2.4.2 血清25(OH)D检测
        2.4.3 人血液基因组DNA提取
        2.4.4 基因分型实验
    2.5 质量控制
    2.6 统计学分析
        2.6.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VD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6.2 骨量发育水平及影响因素关联分析
        2.6.3 遗传变异与VD营养状况、骨量发育关联分析
        2.6.4 遗传风险评分与VD营养状况、骨量发育关联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3.2 儿童青少年血清VD营养状况
        3.2.1 儿童青少年的血清VD水平
        3.2.2 儿童青少年血清VD缺乏情况
    3.3 遗传变异的基本情况
        3.3.1 遗传变异分型情况
        3.3.2 遗传变异连锁不平衡检验
    3.4 遗传变异与血清VD的关联分析
        3.4.1 遗传变异与血清VD水平的关联分析
        3.4.2 遗传变异与血清VD缺乏的关联分析
    3.5 遗传风险评分与血清VD营养状况的关联分析
    3.6 儿童青少年骨密度水平
    3.7 儿童青少年骨量发育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8 儿童青少年VD缺乏与骨量发育的关联分析
    3.9 遗传变异与骨量发育的关联分析
        3.9.1 遗传变异与骨量发育的关联分析
        3.9.2 遗传风险评分与骨量发育的关联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儿童青少年VD营养状况及生活行为影响因素
    4.2 VD代谢基因遗传变异与VD水平/VD缺乏关联性
    4.3 儿童青少年骨量发育及生活行为影响因素
    4.4 VD代谢基因遗传变异与骨量发育关联性
    4.5 创新点与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生物电阻抗分析指标与维持性透析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研究背景
    1.1 维持性透析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PEW)的研究进展
        1.1.1 PEW的概述
        1.1.2 PEW的影响因素
        1.1.3 维持性透析患者PEW的诊断标准及评估现状
    1.2 维持性透析患者常用的营养评估方法
    1.3 常用营养评估方法存在局限性
    1.4 生物电阻抗分析(BIA)的研究进展
        1.4.1 BIA的概述
        1.4.2 BIA的原理及评估指标
        1.4.3 BIA指标与维持性透析患者营养状况的研究现状
    1.5 小结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样本量估算
        3.2.2 评估工具和观察指标
        3.2.3 资料收集
        3.2.4 质量控制
        3.2.5 伦理问题
        3.2.6 统计分析
    3.3 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
    4.1 透析患者的一般资料特征
    4.2 维持性透析患者PEW现状
    4.3 BIA指标与其它营养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4 非PEW与PEW组各项指标比较的单因素分析
        4.4.1 非PEW与PEW组一般资料和生化指标比较
        4.4.2 非PEW与PEW组人体测量指标及BIA指标比较
    4.5 维持性透析患者PEW的多因素分析
    4.6 BIA指标对维持性透析患者PEW预测效果分析
5 讨论
    5.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特征分析
    5.2 维持性透析患者PEW现状需要引起重视
    5.3 BIA指标能敏感的反映人体成分
    5.4 BIA指标及其它指标对维持性透析患者发生PEW的影响
        5.4.1 BIA指标对PEW的影响
        5.4.2 其它指标对PEW的影响
    5.5 BIA对评估PEW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5.6 对护理工作的帮助
        5.6.1 观察BIA指标,预防PEW发生
        5.6.2 BIA评估有助于实施干预措施
6 结论
7 创新与不足
    7.1 创新点
    7.2 不足之处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2017-2019年吉林省靖宇县8~10岁学龄儿童碘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碘营养的理论研究现状
        1.2.1 碘的生理功能
        1.2.2 碘营养状况评价
        1.2.3 碘与儿童健康
        1.2.4 我国及世界人群碘营养状况
        1.2.5 国内外碘缺乏病的防治策略及现状
        1.2.6 我国碘缺乏病未来工作展望
        1.2.7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及内容
        2.2.1 检测方法
        2.2.2 问卷设计
        2.2.3 计算指标
        2.2.4 评价标准
    2.3 质量控制
    2.4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0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3.0.1 儿童基本情况
        3.0.2 家长基本情况
    3.1 靖宇县2017~2019 年学龄儿童尿碘监测情况
        3.1.1 靖宇县不同性别学龄儿童尿碘监测情况
        3.1.2 靖宇县不同年龄学龄儿童尿碘监测情况
    3.2 靖宇县BMI分组与儿童尿碘分布情况
    3.3 盐碘监测结果
    3.4 靖宇县8~10 岁儿童家长碘营养知识的知、信、行调查情况
        3.4.1 碘营养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3.4.2 购盐及用盐情况
        3.4.3 预防碘缺乏疾病的主动行为情况
        3.4.4 食用海带、紫菜及外出就餐情况
        3.4.5 碘营养知识健康教育情况
    3.5 儿童碘营养不足及碘营养过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3.5.1 儿童碘营养不足的影响因素
        3.5.2 儿童碘营养过量的影响因素
第4章 讨论
    4.1 儿童尿碘结果分析
    4.2 盐碘监测结果分析
    4.3 儿童家长碘营养知识的知、信、行结果分析
    4.4 碘营养影响因素分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中国富硒大米硒生物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硒的生理功能与人体健康
        1.1.1 硒概述
        1.1.2 硒缺乏疾病
        1.1.3 硒中毒
    1.2 硒与重金属
    1.3 硒在哺乳动物体内的吸收代谢研究
        1.3.1 吸收
        1.3.2 代谢
        1.3.3 排泄
    1.4 中国缺硒现状
        1.4.1 土壤和植物中的硒
        1.4.2 我国硒资源概况
        1.4.3 中国人口硒营养现状
    1.5 中国富硒水稻
        1.5.1 中国富硒水稻的发展
        1.5.2 水稻中硒的生物强化
    1.6 硒生物有效性研究
        1.6.1 生物有效性概念
        1.6.2 硒的生物有效性研究进展
    1.7 研究背景及意义
    1.8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富硒大米样品
        2.1.2 供试动物试验材料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2.2 试验设计
        2.2.1 中国市售富硒大米的硒含量、形态分析
        2.2.2 总硒膳食摄入及风险评估
        2.2.3 不同生物靶器官中的硒剂量响应效应
        2.2.4 应用建立的大鼠模型评价我国不同地区富硒大米中硒的生物有效性
    2.3 样品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富硒大米硒含量、硒形态的测定
        2.3.2 生物靶器官硒含量的测定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建立基于大鼠模型的硒生物有效性评价方法
        3.1.1 硒体内代谢与硒摄入时间的关系
        3.1.2 硒在不同生物靶器官中的剂量响应
    3.2 我国不同地区富硒大米中硒生物有效性及膳食摄入营养状况评价
        3.2.1 我国不同地区富硒大米硒含量
        3.2.2 我国不同地区富硒大米硒形态
        3.2.3 我国不同地区大米中硒相对生物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
        3.2.4 基于大米中硒含量或硒生物有效性评估不同地区居民硒摄入营养状况及安全性
4 讨论与结论
    4.1 利用动物模型建立评价硒相对生物有效性方法
        4.1.1 硒体内代谢与硒摄入时间的关系
        4.1.2 硒在不同生物靶器官中的剂量响应
    4.2 我国不同地区富硒大米中硒生物有效性及膳食摄入营养状况评价
        4.2.1 我国不同地区富硒大米硒含量
        4.2.2 我国不同地区富硒大米硒形态
        4.2.3 我国不同地区大米中硒相对生物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
        4.2.4 基于大米中硒含量或硒生物有效性评估不同地区居民硒摄入营养状况及安全性
    4.3 结论
    4.4 创新点
    4.5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不同年龄人体营养状况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中医体质及证型分布规律与营养状况的相关性研究[D]. 李双秋.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肝硬化失代偿期营养状况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崔莹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乌鲁木齐市社区老年人肌少症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D]. 车雅洁.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4]孕妇膳食营养及其体内叶酸、维生素D等营养素状况研究[D]. 古丽柯孜·艾力.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5]补充性肠外营养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营养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杨小娟.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6]不同营养评估方法对重症患者的适用性研究[D]. 孙乔. 青岛大学, 2020(01)
  • [7]维生素D代谢相关遗传变异对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营养及骨量发育的影响研究[D]. 敖丽萍. 广东药科大学, 2020
  • [8]生物电阻抗分析指标与维持性透析患者蛋白质能量消耗的相关性研究[D]. 刘姣姣. 湖州师范学院, 2020(12)
  • [9]2017-2019年吉林省靖宇县8~10岁学龄儿童碘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魏蔷. 吉林大学, 2020(08)
  • [10]中国富硒大米硒生物有效性研究[D]. 覃焱. 广西大学, 2020(02)

标签:;  ;  ;  

不同年龄阶段人体营养状况的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