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全绝缘密封式成套配电装置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朱唯耀[1](2021)在《有轨电车箱式变电站小型化设计及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由于有轨电车项目沿线用地紧张,牵引降压变电站选址相对困难。以浙江某地有轨电车项目的箱式变电站为例,分析其标准化方案布置、小型化设备选用以及箱式变电站整体要求,以其为后续同类工程的箱式变电站设计与优化提供借鉴。
张冰纯[2](2021)在《徐州市区配电网状态检修模式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
周忠敏[3](2021)在《浅谈住宅小区电力工程设计》文中指出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民对居住条件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而土地的稀缺性使住宅楼越建越高;安全事故的频发使国家对供电和消防验收要求越来越严,因此,安全可靠、节能降耗、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配电系统更显重要,同时电力设计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建筑功能、用电性质、计量方式、负荷等级、供电半径、安全距离等来综合考虑设计的方案。在满足用户近期用电需求后,还应考虑远期发展空间,使得近、远期相结合,统筹规划。
贾婷婷[4](2020)在《10kV供配电系统增容改造及能耗监控系统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职业院校不断地扩招,用电量不断增大,然而部分学校由于当时历史环境因素限制,存在变电站建设标准较低、主设备老化、容量不足和能耗无法监控等问题,已经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的用电需求。本文针对甘肃某高校电力增容在建改造工程,对10k V电力扩容和节约能耗等问题进行研究和设计,从而增加了校园建筑设施的能耗测量、数据统计、数据分析、节能分析和节能指标管理,为数据处理以及实现建筑能耗数据的远程传输和动态分析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本文在对学校供配电系统现状分析的前提下,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进行了系统用电负荷的分析,设计了一座新的供配电室,新增一路主供电源,原电源改为备供电源,增容后主电源供电容量为3680KVA,备用电源供电容量为1630KVA,原配电室改造为中心配电室,并按照建设单位规划的配电室位置,新建10k V配电室2座,其中1#分配电室安装800KVA变压器1台,2#分配电室安装1250KVA变压器1台。其次,设计了能耗监控系统,该系统基于开源的Spring3.0+My Batis3.0,运用了HTML5上Boot Strap的一个基础框架,采用了BS/CS软件架构,对能耗数据的采集、实时通讯、远程传输、自动分类统计、数据分析、指标比较、图表显示、报表管理、数据存储、数据上传等功能进行了系统设计,在设计中考虑了系统的实用性、扩展性、开放性、可维护性以及操作的便捷性等。该系统可以使用远程传输等手段采集能耗数据,按照要求汇总能耗数据,编码后的数据上传至上级能耗监测中心加密并实现在线监控。通过系统设计和实际调试运行,系统运行稳定,实现了校园节能的远程监控,满足了学校节能减排的要求。
徐正林[5](2020)在《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实际应用研究与优化》文中认为随着电力设备自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的显着提升及电网规模、电网运行技术的迅猛发展大,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基础更加依赖于电力二次系统的安全、稳定性。但是继电保护检修方式仍然还是采用定期检修,这种检修方式已经不再适用当今的电网发展。随着微机保护功能的完善和发展,保护设备的自诊断能力也不断增强。传统的定期检修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电网发展要求,因此实现依据二次设备的实际状态确定检修策略的二次设备状态检修尤为重要。本论文第一步主要介绍继电保护检修在国外的发展历程、国内继电保护研究现状,并且对实行继电保护状态检修技术的可行性和必然性进行了论述。本文第二步对目前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相关知识进行概述,提出了继电保护状态检修的基本思路。第三步介绍充分利用线监测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和发展是实现二次设备状态检修的重要技术手段,也说明了二次设备在线监测技术提升了二次设备状态检修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第四步以辽宁辽阳国成热电厂为例对继电保护状态检修案例进行分析:介绍国成电厂220kV系统二次设备具备实现状态检修的硬件和软件条件,这是实施电气二次状态检修的前提;讲述该厂结合电力系统二次设备状态检修管理体系及电力系统状态检修相关规程、标准及原则,针对国成电厂的设备对220kV系统二次设备实施状态检修进行相关探究;依据国成电厂自身设备制定了符合国成电厂的二次设备状态检修管理体系及状态评估标准,之后依据评估结果确定检修策略。包括基础信息的的采集、状态检修分工及相关流程、巡检制度、二次设备评价标准、确定检修策略等。国成电厂科学的实现了检修项目的优化工作,从而大大的降低了检修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及运行维护费用,延长了二次设备的生命周期,提升了二次设备运行的可靠性等。
甘宁[6](2020)在《某配电网技术改造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单位和居民生活用电负荷日益增长、电能需求不断增大,而对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居民小区配电网直接影响小区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的用电质量,它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技术改造就显得十分的重要。本文首先介绍了配电网技术改造的背景意义、特点、国内外配电网研究现状以及配电网技术改造设计流程;然后以某配电网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类型居民小区的配电网现状和用电负荷等情况展开了实地调查和理论分析;分析出该区域附近110k V、10k V配电网情况,以某配电网的技术改造设计为研究内容,对该小区目前的供配电系统运行情况进行深入剖析和科学研判,总结归纳出小区配电网目前存在的电源点单一、线路损耗过大、户均配变容量不足、设备老化严重、用电成本过高和用电安全存在风险等问题;随后对区域110k V、10k V配电网电源点情况展开分析,结合该地未来配电网的发展方向和技术改造设计项目的施工难易程度、可实施性等因素考虑,分析对比,择优考虑,选取相应较佳的建设方案,很好的实现了减少小区故障停电次数、缩短故障停电时间、降低小区居民用电成本和线路设备损耗,提高了小区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与安全用电服务水平。最后,对该配电网在技术改造设计前后的成效进行了对比分析和总结,说明了该配电网技术改造设计在项目建设方面的实际可行性和效益,并对配电网和供配电系统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王雪松[7](2020)在《电牵引采煤机分布式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煤炭智能开采从概念逐步且越来越富有内涵地走向工程实践,作为其中最为关键的开采装备——采煤机也必须具备相应的智能化功能。本文立足于作者的工作岗位,结合太重煤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矿)智能开采装备研发规划,对电牵引采煤机新一代分布式控制系统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实用产品的开发。首先,根据煤炭智能开采对采煤机的智能化要求,结合太矿采煤机及其控制系统的发展历史、现有水平,以及应对未来智能开采时代的煤机发展战略,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制定了新一代电牵引采煤机分布式控制系统的整体架构和功能模块构成:采用32位主、从控制器(主控制器型号DX-M3530,从控制器型号DX-M302)、CAN总线通讯方式的分布式控制模式;将整个控制系统按照功能划分为主控制单元、高压测控单元、本安测控单元、无线4G信号转换模块、本安信号采集模块、传感器单元等,并进行了主控制器的开发及检测检验。第二,研发了分布式电控系统中主要监控模块,用于监测8路PT100温度信号、三轴倾角、环境温湿度等。从该分布式模块的功能需求入手,分析并设计了该模块的硬件电路,具体包括:输入、输出量接口模块、电源模块、MCU控制部分、PT100检测部分、CAN通信部分、环境温湿度检测、倾角检测等,并进行了可靠性测试设计。第三,研究了采煤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并加以实现。状态监测除了常规的电机温度、电流、牵引速度、角度等检测量以外,还通过安装旋转编码器、压力、温度、振动、电缆张力等传感器实现了太矿采煤机更加全面的工况监测,首次实现了太矿采煤机拖曳电缆的张力监测,增强了采煤机机载预警与故障提示功能,故障代码达到了81个;通过新研发的机载数据记录仪,可采集、存储采煤机的110种状态数据,数据记录可长达90天、约90亿条记录;井下实时监测的采煤机通讯状态、关键部位温度、压力及流量值、摇臂角度、煤机位置、记忆截割等数据,通过机载无线通信单元和防爆天线经矿井环网传输至太矿采煤机云端远程运维中心,为后期实现采煤机远程信息融合故障诊断和预测预警奠定了基础。第四,主持设计的基于分布式电控系统的采煤机智能化功能实现突破:首次实现了摇臂高度自动调节、牵引速度自动调节和基于TD-LTE制式的4G采煤机信息无线传输等功能,显着提升了采煤机的智能化水平。
王祖程[8](2020)在《110kV智能化车载移动式变电站的设计与实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力系统智能化集成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电力能源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对变电站的供电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车载移动式变电站因其转移灵活、高度集成化、易启动、省时省力、易安装、占地面积小等优点,在变电站新建工程、自然灾害应急、短期电力供应、停电检修、公共事业等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根据实际工程项目济南中弘广场供电方案为实例进行研究设计。本次设计的车载移动式变电站,将变电站功能模块高度集成,分别为:110kV主变压器模块、高压侧PASS组合电器模块、10kV中压配电开关柜模块、预制舱式综合自动化模块、运输车模块。每个模块均采用整体预制结构,不仅实现了模块化生产,还简化了现场安装流程,缩短了整体工期。车载移动式变电站不仅是常规变电站缩小后的移动版,也是多种技术的集成整合与优化配置。本文主要进行如下研究设计:(1)结合移动变电站附近地区的站址概况和负荷增长速度,分析了工程必要性,确定了移动变电站的规模、系统接入方案。进行了变压器负荷、短路电流及导体截面的电气计算,无功补偿容量及中性点接地的分析和设计。完成了移动变电站的整体初步电气设计,为接下来更进一步的选型设计和针对运输的特殊设计奠定了基础。(2)根据总负荷计算结果和变压器特点,对变压器进行选型。根据实际应用改进了变压器的散热器位置、油枕结构、高压套管位置,解决了在道路运输中出现的问题。本文创新设计了变压器中性点旋转机构,既保证了运行时的操作安全距离,又实现了在变电站整体运输时的便捷性。(3)论述了目前主要的高压开关组合电器类别并进行选型。改进了 PASS高压组合电器安装方式以适应运输中的限宽问题。本文创新设计了 11OkV避雷器旋转机构,提供了足够的电气安全距离,保障了移动变电站的安全运行,同时解决了运输中存在的问题。(4)根据现场实际计算短路电流,确定了10kV开关柜的分断能力。结合产品优势和经济性完成了 10kV开关柜的设计选型。由于预制舱体积有限,对10kV开关柜进行合理布置,以满足安全距离的设计要求。(5)论述了预制舱式组合设备的优势和特点并进行选型,结合现场情况,完成了预制舱式组合设备的合理布置。通过配置系统网络构成、自动化系统设备、综合保护功能,实现了变电站的无人值守设计。在其他二次系统方面,创新应用了自动灭火系统,提高了在突发意外火警时的应急反应能力,使移动变电站更加适应车载式的使用环境。最后对所有设备进行平面布置,完成了移动变电站整体设计方案,达成了预期目标。
朱剑鹏[9](2020)在《配电开关一二次设备一体化融合及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智能配电设备的广泛应用,配电网运行管理水平得到显着提高,现阶段的一二次融合设备为开关本体与状态传感器、智能组件的集成化设计,解决了传统设备之间接口不匹配、兼容性、扩展性差等问题,逐渐成为智能配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国内外关于配电开关一二次设备融合技术的研究聚焦在开关本体与控制单元的模块化、标准化设计,对于一体化设备入网检测方案的研究较少,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基于配电终端采集单元结构理论分析了现场运行工况下温升、压力、强电磁干扰对一二次融合设备性能的影响。得到温度对配电终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内部元器件及输出增益的改变,并运用Proteus软件仿真验证;压力会使二次设备内部出现凝露及闪络放电现象,缩短绝缘寿命;强电磁干扰对终端单元的影响体现在内部过电压及串扰信号的产生。结合理论分析,搭建试验电路对融合设备的运行可靠性及测量准确度进行了深入研究,温度试验过程中,终端单元测量精准度比值差约为2.0%,相差可达15′;当试验压力为0.35MPa时,比值差升高为0.65%左右,相差可达9′;40k V雷电冲击干扰下比值差超过1.0%,相差约为20′。为了提高了一体化设备的运行可靠性,提出了一种基于L型与π型电路串联的一二次融合配电开关抗干扰抑制措施及互感器准确度检测方法,有效解决了电磁干扰条件下互感器输入端高频阻尼振荡问题。结合试验结果及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招标需求提出了一种包含温度、压力、电磁干扰等影响因素的一二次融合配电开关检测策略,一方面,从设备基本功能及运行环境下性能可靠性方面入手解决了现有融合配电开关入网检测缺乏一体化检测标准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实验室及驻厂检测过程中对现阶段融合设备存在的欠缺之处进行总结归纳,同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通过理论与试验验证了配电开关一二次融合设备一体化检测及融合技术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后续融合程度更高的智能配电开关样机的研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刘伟生,王勇,吴斌,宫德峰,吴秋丽,徐丙垠[10](2020)在《配电网多级保护技术及其应用》文中提出针对现有配电网保护动作选择性差以及小电流接地故障保护主要依靠人工拉路选线的问题,提出了配电网多级保护方案。相间短路采用出线开关(断路器)、支线开关与分界开关三级电流保护方式;通过提高出线Ⅰ段保护电流定值,减少越级跳闸率。小电流接地故障保护采用出线断路器与线路上分段开关、支线开关、分界开关多级配合的保护方案,快速就近切除永久性接地故障。在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泰安供电公司建立了多级保护示范工程,实际故障动作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多级保护方案是技术上可行的,能够有效减小故障停电范围,提高供电安全性与可靠性。
二、国外全绝缘密封式成套配电装置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全绝缘密封式成套配电装置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有轨电车箱式变电站小型化设计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有轨电车箱式变电站现状 |
1.1 城市轨道交通变电站 |
1.2 箱式变电站 |
1.3 有轨电车变电站 |
2 箱式变电站设计方案 |
2.1 主要设计原则 |
2.2 标准化布置方案 |
2.3 小型化设备应用 |
2.3.1 10 k V开关柜应用情况 |
2.3.2 市场调研分析及实施方案 |
2.4 箱式变电站整体要求 |
2.4.1 外壳结构 |
2.4.2 整体防护 |
2.4.3 防腐性能 |
2.4.4 内部电缆敷设 |
2.4.5 接地 |
3 箱式变电站发展方向 |
3.1 与其他变电站比较 |
3.2 应用前景 |
4 结语 |
(3)浅谈住宅小区电力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计算用电负荷、确定配电容量 |
2 电气主接线方式 |
3 变电所的设计 |
4 主要设备选择 |
4.1 高压开关柜的分类 |
4.1.1 按照绝缘形式分四种类型 |
4.1.2 按照结构形式分两种类型 |
4.2 高压开关柜选择考虑的因素 |
4.3 变压器的选择 |
4.4 低压开关柜的选择 |
5 低压无功功率补偿 |
6 电能计量方式 |
7 结论 |
(4)10kV供配电系统增容改造及能耗监控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设计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供配电系统增容项目方案研究 |
2.1 变电站的基本资料 |
2.1.1 工程概况 |
2.1.2 设计依据 |
2.1.3 设计原则 |
2.1.4 设计范围 |
2.1.5 设计环境条件 |
2.1.6 中心配电室改造平面图 |
2.2 变电站的基本数据 |
2.2.1 学院的地理环境和平面布局图 |
2.2.2 学院负荷基本数据 |
第3章 供配电系统一次部分设计 |
3.1 负荷的计算及变压器的选型 |
3.1.1 电力负荷的计算 |
3.1.2 变压器的选择 |
3.1.3 无功功率平衡和无功补偿 |
3.2 电气主接线设计 |
3.2.1 电气主接线的要求和常见的接线方式 |
3.2.2 主接线的基本接线方式 |
3.3 供配电主接线方案设计 |
3.3.1 10kV电气主接线 |
3.3.2 0.4kV电气主接线 |
3.3.3 中心配电室电气主接线方案 |
3.4 短路电流的计算 |
3.4.1 短路电流的计算 |
3.4.2 主要电气设备的选型 |
3.4.3 本次设计的电气设备选型 |
第4章 能耗监控系统设计 |
4.1 运行设备的二次保护 |
4.1.1 概述 |
4.1.2 10/0.4kV开关柜二次保护及测控方式 |
4.2 接地方式与防雷保护 |
4.2.1 .本次设计接地网敷设方式 |
4.2.2 .本次设计防雷方式 |
4.3 其他保护 |
4.3.1 事故信号与照明方式 |
4.3.2 电气闭锁 |
4.3.3 电能计量方式 |
4.4 能耗监控系统设计 |
4.4.1 能耗监控系统结构 |
4.4.2 能耗监控系统的设计 |
第5章 能耗监控系统运行 |
5.1 改造前后对比 |
5.2 监测系统可实现的功能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实际应用研究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本课题的来源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章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理论 |
2.1 继电保护系统的构成 |
2.2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的定义 |
2.3 状态检修的技术手段支持 |
2.3.1 故障诊断与在线检测技术 |
2.3.2 二次设备生命周期管理和预寿命估计技术 |
2.3.3 抗干扰技术 |
2.3.4 传感和信息采集处理技术 |
2.4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的主体思路 |
2.5 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的必要性 |
第3章 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实施可行性分析 |
3.1 在线监测概述 |
3.2 在线监测在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实施的意义 |
3.2.1 实现二次设备装置的自检功能 |
3.2.2 节省检修周期 |
3.2.3 提升二次设备检修质量和效率 |
3.3 监控后台及远动系统的在线监测 |
3.3.1 监控后台及远动系统 |
3.3.2 监控后台系统软件功能 |
3.3.3 后台系统监控功能 |
3.3.4 电力远动系统RTU概述 |
3.4 故障录波器的在线监测 |
3.4.1 组网结构级数据远传 |
3.4.2 故障录波功能 |
3.5 保护设备及二次回路在线监测技术 |
3.5.1 保护装置自检 |
3.5.2 断路器状态监测 |
3.5.3 电压回路的监测功能 |
3.5.4 电流回路的监测功能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辽宁省辽阳国成热电厂220kV系统继电保护状态检修技术应用 |
4.1 辽阳国成热电厂介绍 |
4.1.1 电厂概述 |
4.1.2 电厂220kV系统电气二次范围 |
4.1.3 现在系统运行方式 |
4.1.4 220kV系统保护台账 |
4.2 国成电厂220kV系统状态检修工作流程安排 |
4.3 基础信息收集 |
4.4 图纸资料管理 |
4.4.1 图纸资料管理主要内容 |
4.4.2 资料、图纸的管理 |
4.5 继电保护装置及安全自动装置定值管理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辽宁辽阳国成热电厂220kV系统继电保护状态评估 |
5.1 保护装置及自动装置评估标准 |
5.1.1 二次设备温湿度等环境指标 |
5.1.2 保护屏(柜)至外回路电缆的绝缘电阻指标 |
5.1.3 新安装保护装置验收试验各项指标 |
5.1.4 保护装置运行参数指标 |
5.1.5 相关二次回路及设备设计指标 |
5.1.6 抗电磁干扰措施标准 |
5.1.7 二次设备内部信息检查指标 |
5.2 辽宁辽阳国成热电厂继电保护状态检修评估方法 |
5.2.1 继电保护状态检修评估方案 |
5.2.2 设备总体评估方案 |
5.2.3 设备总体评估检修决策 |
5.2.4 设备总体评估基本原则 |
5.3 绩效评估 |
5.4 国成热电厂继电保护状态检修模型解析 |
5.4.1 国成热电厂220kV峨眉1号线间隔检修案例 |
5.4.2 国成热电厂220kV母线差动保护检修案例 |
5.4.3 国成热电厂状态检修实施前后性能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6)某配电网技术改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配电网技术改造的背景与意义 |
1.2 配电网技术改造概述 |
1.2.1 配电网技术改造设计定义 |
1.2.2 配电网的分类 |
1.2.3 配电网技术改造设计的特点 |
1.3 配电网技术改造设计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配电网技术改造设计的流程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不同类型居民小区特点及其供配电系统分析 |
2.1 居民小区类型及其特点分析 |
2.2 供配电系统相关概述 |
2.2.1 供配电系统技术改造设计要求 |
2.2.2 供配电系统技术改造设计的主要任务 |
2.3 居民小区的供配电系统分析 |
2.3.1 供电方式 |
2.3.2 负荷的分级与供电要求 |
2.3.3 不同类型居民小区的供配电系统分析 |
2.3.4 负荷计算 |
2.3.5 无功补偿 |
2.3.6 自备应急电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某配电网10KV外线及低压配电技术改造设计 |
3.1 总述 |
3.1.1 设计依据 |
3.1.2 设计范围 |
3.2 供电现状 |
3.2.1 总体情况 |
3.2.2 各生活小区供电现状 |
3.2.3 主要存在的问题 |
3.3 设计年份和地区气象地质条件 |
3.3.1 设计年份与地区地质交通条件 |
3.3.2 地区气象条件 |
3.4 10KV线路技术改造设计与建设方案 |
3.4.1 新华路片区 |
3.4.2 河西片区 |
3.4.3 其他片区 |
3.5 10/0.4KV配电设计方案 |
3.5.1 小区变电所形式及位置选择 |
3.5.2 高、低压侧供电方式 |
3.5.3 系统配电及继电保护概述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技术改造设计方案中主要电气设备、导体选择 |
4.1 主要技术原则 |
4.2 短路电流计算与设备稳定性校验 |
4.2.1 10kV配电工程短路电流计算 |
4.2.2 10kV配电工程设备校验 |
4.3 主要电气设备选择 |
4.3.1 环网柜/环网箱 |
4.3.2 预装式箱变 |
4.3.3 柱上台区变压器 |
4.3.4 导体选择 |
4.4 各小区台区建设规模 |
4.5 防雷与接地设计 |
4.5.1 雷电的分类及危害 |
4.5.2 小区防雷与接地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技术改造后的成效分析 |
5.1 供电可靠性分析 |
5.1.1 供电可靠性分析结果 |
5.1.2 技术改造设计成效 |
5.2 线路、设备损耗分析 |
5.2.1 线路损耗分析 |
5.2.2 变压器损耗分析 |
5.2.3 技术改造设计成效及经济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7)电牵引采煤机分布式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Introduction) |
1.1 世界电牵引采煤机发展概述(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Electric Haulage Shearer) |
1.2 太矿电牵引采煤机及其电控系统的发展历程(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Company's Electric Haulage Shearer and its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 |
1.3 电牵引采煤机及其控制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Electric Haulage Shearer and its Control System)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The Main Work of this Article) |
2 采煤机分布式控制系统的架构设计与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for Shearer) |
2.1 采煤机分布式控制系统的总体架构(The Overall Architecture of the 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of the Shearer) |
2.2 采煤机分布式控制网络模型(Distributed Control Network Model for Coal Shearer) |
2.3 采煤机分布式电控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The Overall Functional Design of Shearer Distributed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 |
3 基于CAN总线的控制器的研发与检测(Development and Test of CAN Bus Controller) |
3.1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的应用经验(Experience in PLC Application) |
3.2 主控制器的技术参数(Technical Parameters of the Master Controller) |
3.3 从控制器的技术参数(Technical Parameters of the Secondary Controller) |
3.4 控制器软件设计(Software Design of Controller) |
3.5 控制器的可靠性(The Reliability of the Controller is Defined) |
3.6 控制器的检测及检验(Controller Test and Inspection) |
4 分布式监控模块的开发(Development of Distributed Monitoring Module) |
4.1 分布式模块的研究(The Research of the Distributed Module) |
4.2 分布式模块的可靠性测试(Reliability Testing of Distributed Modules) |
5 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研究(Research on Multi-sensor Information Fusion Technology and Fault Diagnosis) |
5.1 采煤机故障及诊断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Main Problems of Shearer Fault and Diagnosis Technology) |
5.2 基于CAN总线的采煤机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系统设计与研制(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 Shearer Condition Monitoring and Fault Diagnosis System Based on CAN Bus) |
5.3 采煤机远程诊断系统设计(Design of the Remote Diagnosis System of the Shearer) |
6 采煤机智能化功能设计与实现(Intelligent Design of 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Shearer) |
6.1 滚筒高度自动调节技术(Roller Height Automatic Adjustment Technology) |
6.2 牵引速度自动调节技术(Automatic Haulage Speed Adjustment Technology) |
6.3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采煤机定位与煤层识别技术(Shearer Positioning and Coal Seam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
6.4 基于TD-LTE制式的采煤机无线数据传输系统(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of Shearer Based on TD-LTE) |
7 结论与展望(Conclusion and Expectation ) |
7.1 结论(Conclusion) |
7.2 展望(Expectation)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110kV智能化车载移动式变电站的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的发展历程 |
1.2.1 国外发展历程 |
1.2.2 国内发展历程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整体设计方案 |
第2章 电气总体设计方案 |
2.1 工程必要性分析 |
2.1.1 站址自然条件 |
2.1.2 站址条件分析 |
2.1.3 工程必要性分析 |
2.2 电气一次方案设计 |
2.2.1 主变压器负荷计算 |
2.2.2 接入系统方案 |
2.2.3 短路电流计算 |
2.2.4 导体截面选择 |
2.2.5 无功补偿 |
2.2.6 中性点接地方式 |
2.3 电气二次方案设计 |
2.3.1 继电保护现状和配置 |
2.3.2 配置方案 |
2.3.3 保护配置 |
2.3.4 直流电源系统的计算 |
2.4 电气初步设计系统图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一次系统主变压器设计实施方案 |
3.1 10kV主变压器选型 |
3.2 主变压器的特殊结构设计 |
3.3 主变压器中性点创新性设计 |
3.3.1 中性点装置现状调研 |
3.3.2 中性点旋转机构的结构和作用 |
3.3.3 中性点旋转机构的安全性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一次系统高压组合电器设计实施方案 |
4.1 高压组合电器的选型 |
4.1.1 高压组合电器简介 |
4.1.2 高压组合电器PASS与AIS、GIS的方案对比及选型 |
4.2 高压组合电器特殊结构设计 |
4.3 避雷器创新性设计 |
4.3.1 外置避雷器装置的现状调研 |
4.3.2 避雷器旋转机构的结构设计 |
4.3.3 避雷器旋转机构的安全性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一次系统中压柜的设计选型 |
5.1 10kV中压开关柜选型 |
5.2 10kV中压柜的平面布置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二次系统监控与保护系统设计实施方案 |
6.1 预制舱式组合设备 |
6.1.1 预制舱式组合设备简介 |
6.1.2 预制舱式组合设备选型 |
6.1.3 布置预制舱式综合自动化室模块 |
6.2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
6.2.1 自动化系统设备配置 |
6.2.2 综合保护功能配置 |
6.3 其他二次系统 |
6.4 根据主要设备选择进行平面布置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配电开关一二次设备一体化融合及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一二次融合设备研究现状 |
1.2.1 配电开关一二次设备融合方案 |
1.2.2 配电开关一二次融合设备测试方案 |
1.3 课题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2 配电开关一二次融合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2.1 配电开关一二次融合设备运行环境 |
2.2 不同因素对一二次融合设备性能的影响 |
2.2.1 温度对一二次融合设备性能的影响 |
2.2.2 压力对一二次融合设备性能的影响 |
2.2.3 电磁干扰对一二次融合设备性能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3 配电开关一二次融合影响因素试验测试 |
3.1 温度对一二次融合设备性能的影响 |
3.1.1 试验平台搭建 |
3.1.2 试验结果分析 |
3.2 压力对一二次融合设备性能的影响 |
3.2.1 试验平台搭建 |
3.2.2 试验结果分析 |
3.3 电磁干扰对一二次融合设备性能的影响 |
3.3.1 试验平台搭建 |
3.3.2 抗干扰测量系统设计 |
3.3.3 试验结果分析 |
3.3.4 提高一二次融合设备可靠性措施 |
3.4 本章小结 |
4 配电开关一二次融合检测方案设计 |
4.1 检测项目介绍 |
4.2 基本功能检测方案 |
4.2.1 外观与结构配置 |
4.2.2 电源带载能力 |
4.2.3 传动与防抖动功能 |
4.2.4 故障检测与处理功能 |
4.3 运行环境下一体化性能检测方案 |
4.3.1 一体化集成互感器准确度检测 |
4.3.2 配电开关一二次融合一体化联动检测 |
4.3.3 配电开关一二次融合抗干扰检测 |
4.4 本章小结 |
5 检测方案现场验证与融合技术改进策略 |
5.1 检测方案实验室验证 |
5.2 驻厂设备调试与检测 |
5.3 检测方案应用及融合技术改进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配电网多级保护技术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总体思路与技术原则 |
2 多级保护配置与整定方案 |
2.1 架空线路保护方案 |
2.1.1 相间短路故障保护方案 |
2.1.2 小电流接地故障保护方案 |
2.2 电缆线路保护方案 |
2.2.1 相间短路故障保护方案 |
2.2.2 小电流接地故障保护方案 |
3 保护设备的改造与选型 |
3.1 变电站内设备 |
3.2 10 kV线路设备 |
4 示范工程与实际故障动作情况 |
4.1 总体动作情况 |
4.2 永久性接地故障动作示例 |
4.3 瞬时性接地故障动作示例 |
5 结语 |
四、国外全绝缘密封式成套配电装置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有轨电车箱式变电站小型化设计及其应用[J]. 朱唯耀.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21(S2)
- [2]徐州市区配电网状态检修模式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 张冰纯.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浅谈住宅小区电力工程设计[J]. 周忠敏. 居舍, 2021(12)
- [4]10kV供配电系统增容改造及能耗监控系统设计研究[D]. 贾婷婷.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2)
- [5]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实际应用研究与优化[D]. 徐正林.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6]某配电网技术改造设计[D]. 甘宁.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7]电牵引采煤机分布式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王雪松.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8]110kV智能化车载移动式变电站的设计与实施[D]. 王祖程. 山东大学, 2020(11)
- [9]配电开关一二次设备一体化融合及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D]. 朱剑鹏. 郑州大学, 2020(02)
- [10]配电网多级保护技术及其应用[J]. 刘伟生,王勇,吴斌,宫德峰,吴秋丽,徐丙垠. 供用电, 2020(04)
标签: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二次设备; 继电保护装置; 分布式电源; 绝缘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