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ragg型声光双稳系统的调制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赖恒山[1](2004)在《Bragg型声光双稳系统对外加弱信号的放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Bragg型声光双稳系统在倍周期二岔点附近对外加弱信号的放大作用进行了探讨。利用Bragg声光双稳系统的差分一微分方程,分析了系统的高频频谱行为,倍周期行为以及频率锁定现象。 我们利用计算机分析了外加作用因子以及系统固有噪声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同时也对系统的双稳特性、分岔行为做了数值计算;实验上,我们在系统周期二分岔起始点附近观察到了弱信号放大现象,并证明了共振现象和饱和现象以及外加弱信号对分岔参数的影响。测量了幅度响应特性和频率响应特性。最后,讨论了影响混沌、分岔状态以及放大倍数的因素,实验上我们没观察到文献[20]中理论预言的系统在稳定区域内存在调制效应。
郑植仁,高锦岳[2](1990)在《Bragg型声光双稳系统的调制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理论上分析了Bragg型声光双稳系统的线性稳定性及调制效应.由系统的动力学方程、稳态方程出发,给出了出现双稳态的参数范围,并计算出稳区与非稳区的边界.对输入光作简谐调制时,预言了稳区输出光的共振效应和共振峰的偏移以及非稳区的频率锁定等现象.
白雅苏拉[3](2009)在《光电混合型双稳态系统和系统的不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光电混合型双稳态系统和系统的不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光电混合型双稳态理论模型中要有调制曲线和反馈曲线,在理论上证明光电混合型双稳态存在的充要条件是在调制曲线上存在拐点,并分析了各种电光混合型双稳态系统的调制曲线和反馈曲线。我们利用Bragg型声光双稳态系统进行了双稳态实验。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自脉冲,二分岔,四分岔,混沌等现象。最后我们对光电混合型双稳态理论和实验结果通过计算机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
郑植仁,高春晓,高锦岳[4](1991)在《Raman-Nath型声光双稳系统的稳态特性与小讯号调制响应》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Raman—Nath型声光双稳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出发,讨论了该系统的双稳及非稳特性,特别是稳区和绝对稳区的共振现象及非稳区的频率锁定现象。
王靖田[5](2008)在《声光光学双稳态系统混沌的产生》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利用光电反馈布拉格(Bragg)型声光光学双稳系统的混沌动力学系统,对声光双稳系统的动力学行为进行研究。本论文完成如下工作:概述了近些年来混沌动力学的最新发展,阐述声光双稳态现象的产生和声光双稳系统混沌的产生,总结声光双稳系统混沌研究的已有成果。对声光光学双稳系统混沌的产生条件进行理论研究。在保持其他控制参量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反馈回路的延迟时间使系统产生混沌,并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对声光光学双稳系统混沌的产生条件进行实验验证。实验中保持其他控制参数不变,用同轴电缆作为延迟线改变系统的反馈延迟时间,用示波器和频谱仪记录实验结果,并把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进行对照。
李卓轩[6](2013)在《光纤光栅器件的V-I传输矩阵法特性分析及声光调制、级联检测研究》文中指出摘要: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FBG)的光器件在高速光通信系统及物联网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快速有效地获得单个或级联FBG器件的光谱特性,是优化设计基于FBG型光纤激光器、滤波器、放大器等各种光纤器件以及复杂分布式光传感网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本文采用V-I传输矩阵法(VITMM)对基于FBG的光器件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并优化设计了全光纤声光光栅调制器,研究了准分布式FBG和啁啾叠栅两类级联光纤光栅检测系统的设计及应用。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首次建立了用于分析光纤光栅法布里-珀罗(F-P)腔谱特性的V-I传输矩阵模型,证明了该模型与常见的四种理论分析方法(类传输矩阵法、平行板干涉叠加法、递推法及多层膜法)相比,在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光纤光栅法布里-珀罗腔反、透射谱特性时,能够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前提下有效提高运算效率。2、采用VITMM,从谱线间隔与谱线数目、光栅反射率对谱线深度的影响、单纵模输出条件及阈值腔长三方面分析了分布布拉格反射(DBR)光纤激光器谐振腔参数对模式选择及激光输出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基于FBG的单腔谐振腔和双腔谐振腔两种类型光纤激光器的传输谱特性。制作了由均匀光纤布拉格光栅(UFBG)和啁啾光纤光栅(CFBG)作为谐振腔反射镜的DBR光纤激光器,实验获得的激光输出谱与仿真分析结果一致。3、针对FBG型超声探测,首次提出利用VITMM分析超声波的几何应变效应和弹光效应对FBG折射率分布以及周期的调制,获得了超声波波长与FBG长度比值变化对FBG反射光谱漂移的影响,所设计装置的声频率响应范围为15-1380KHz。4、采用三层均匀圆波导结构建立了单模光纤型声光光栅理论模型,并对其应变特性进行了实验验证。采用傅里叶模式耦合算法(FMC)获得了FBG型声光光栅在不同超声波频率及声致应变幅度下的反射谱,与传统计算方法相比,FMC算法可以有效提高运算效率。提出利用剪切模PZT产生纵向声波,具有较高的声光耦合效率。5、利用由1000个弱反射FBG构成的级联光纤光栅传感系统进行了温度测试,温度变化范围为40℃-150℃, FBG的温度灵敏度为10.7pm/℃。给出了当输入光功率一定时,不同FBG反射率下,任意FBG反射光功率及一阶串扰光功率与FBG个数的关系。提出了系统的信噪比优化方案,通过调整电光调制器的工作状态以及采用增加可调谐滤波器的方法,将系统的信噪比由5dB提高到15dB。分别采用移动相位掩膜板法和调节应力法实验制作了啁啾叠栅,其自由光谱范围可以通过改变相位掩膜板的位移量或者改变光纤轴向应力加以调节,其作为传感探头可实现温度、应力及应变等的检测。
张薇[7](2007)在《Bragg声光双稳系统混沌的控制研究》文中指出目前非线性科学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在于对混沌现象的认识。研究混沌的目的是为了对其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利用。光学混沌是混沌领域里的一个分支,声光双稳系统由于其装置简单、容易实现的特点,成为研究光学混沌控制的有力的实验装置。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混沌控制及其应用研究越来越广泛,以声光双稳系统为载体的混沌控制研究也已获得了重大的突破性进展。本文构建了一个Bragg声光双稳系统模型,针对其混沌态分别提出外部微扰反馈及延迟反馈扰动两种混沌控制方案,以达到对系统稳定控制的目的。在外部微扰反馈法的控制中,分析了不同控制参数下系统状态及Lyapunov指数的演化;检验了系统的抗噪声能力并讨论系统混沌程度对控制的影响。数值分析表明,适当选择反馈强度可将原本混沌的系统控制在稳定的周期态上,系统对小幅度噪声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该方法以恒定信号取代了周期扰动及含时扰动,实验上更加简便易行,同时仍可达到大范围可控的目的,即不仅能将系统控制在低周期轨道,还能将其控制到高周期轨道上。延迟反馈扰动法针对Logistic映射、Bragg声光双稳系统及Henon映射的混沌态,讨论了离散混沌系统中控制干扰信号分别作用于系统局部和整体以及连续、间隙两种控制方法下系统的状态演化。该方法利用输出信号与延迟信号的差作为反馈信号加入到系统中去,只要改变反馈强度即可达到对混沌态的控制目的。在综合考虑控制代价和可控范围的情况下,间隙反馈法具有较突出的优势,它不仅可将系统从混沌状态控制到各个稳定的周期态,而且系统的稳态周期数是间隙反馈周期的整数倍;另一方面,当采用较高的间隙反馈周期时,系统将失去对低倍周期态的控制。
高锦岳,郑植仁[8](1989)在《Bragg型声光双稳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及调制效应》文中认为本文分析了一个Bragg衍射混合型声尤双稳系统的稳定性及调制效应。给出该系统的动力学方程,稳态方程及出现双稳态的参数范周。画出稳区与非稳区的边界。当输入光作简谐调制时,预言了稳区输出光的共振效应和共振峰的偏移,非稳区频率锁定现象,调制幅度增加导致的倍周期分岔及混沌效应。
张涛,路巍[9](2004)在《声光双稳态系统混沌的周期扰动控制》文中认为声光双稳混沌系统的参量受到进行周期扰动 ,在一定扰动强度下 ,可实现对混沌的控制 通过数值模拟 ,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并计算了系统随扰动强度的状态演化和李雅普诺夫指数演化 ,揭示了扰动强度与系统状态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的实验研究 ,实验证实了对声光双稳混沌系统进行参量扰动可以有效控制混沌
郭文轩[10](1992)在《周期加倍声光双稳系统对弱信号放大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周期加倍Bragg型声光双稳系统对弱信号的放大作用在理论上进行了系统地探讨,同时对Bragg型声光衍射现象进行了实验上的研究
二、Bragg型声光双稳系统的调制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ragg型声光双稳系统的调制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Bragg型声光双稳系统对外加弱信号的放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光学双稳态及混沌 |
§2.1 光学双稳态理论 |
§2.2 Bragg声光双稳系统 |
§2.3 自脉冲、分岔和混沌 |
§2.3.1 声光双稳系统差分-微分方程 |
§2.3.2 高频频谱行为 |
§2.3.3 倍周期行为 |
§2.3.4 初函数和锁频 |
第三章 Bragg声光双稳系统对弱信号的放大理论 |
§3.1 Bragg声光双稳系统的放大作用 |
§3.2 Bragg声光双稳系统的调制效应 |
§3.2.1 双稳性及线性稳定性分析 |
§3.2.2 调制效应讨论 |
§3.3 声光双稳系统分岔点处的放大效应 |
§3.3.1 放大效应的线性分析 |
§3.3.2 放大效应的非线性分析 |
第四章 实验 |
§4.1 Bragg声光双稳实验 |
§4.2 Bragg声光双稳系统中的不稳定性 |
§4.3 Bragg声光双稳系统对弱信号的放大作用 |
§4.3.1 幅度响应特性 |
§4.3.2 频率响应特性 |
§4.3.3 Bragg声光双稳系统中的弱信号效应 |
§4.3.4 拍频、频率牵引效应以及同步 |
§4.3.5 稳区调制效应 |
第五章 讨论 |
§5.1 影响混沌的因素 |
§5.2 影响分岔状态的因素 |
§5.2.1 外界作用因子的影响 |
§5.2.2 考虑了系统固有噪声的外界作用因子影响 |
§5.3 在稳定区域内的调制效应 |
§5.4 关于放大倍数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附录 |
参考文献 |
(2)Bragg型声光双稳系统的调制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动态方程 |
三、双稳性及线性稳定性分析 |
四、调制效应 |
1. 稳定区域内的调制效应 |
2. 非稳区域内的调制效应 |
五、结论 |
(3)光电混合型双稳态系统和系统的不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光学双稳态基本理论 |
2.1 光学双稳态一般理论 |
2.2 纯光学型光学双稳态理论 |
2.3 光电混合型光学双稳态理论 |
第三章 几种光电混合型光学双稳态 |
3.1 晶体的电光调制效应 |
3.2 磁光双稳态 |
3.3 液晶双稳态 |
3.4 Bragg声光双稳态 |
第四章 实验研究 |
4.1 Bragg声光双稳态实验 |
4.2 Bragg声光双稳系统中的自脉冲,分岔和混沌实验 |
4.3 计算机模拟实验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声光光学双稳态系统混沌的产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混沌 |
§1.2 光学混沌 |
§1.3 本论文的内容介绍 |
第二章 声光光学双稳态系统混沌 |
§2.1 声光光学双稳态 |
§2.2 声光光学双稳系统混沌 |
第三章 反馈延时法产生混沌的理论分析 |
§3.1 声光光学双稳态系统动力学方程 |
§3.2 声光双稳态系统的不稳定性 |
§3.3 声光双稳态系统的线性稳定性分析 |
§3.4 反馈延时法产生混沌的数值模拟 |
§3.5 结论 |
第四章 反馈延时法产生混沌的实验研究 |
§4.1 实验装置 |
§4.2 实验原理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光纤光栅器件的V-I传输矩阵法特性分析及声光调制、级联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光纤光栅及几种相关器件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1 光纤光栅制作和分类 |
1.2.2 光纤光栅型F-P腔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3 光纤光栅超声检测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3 全光纤声光光栅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4 FBG级联分布检测技术的发展与研究、应用现状 |
1.4.1 FBG级联分布检测技术的研究概况 |
1.4.2 FBG级联分布检测技术的应用概况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
1.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 |
参考文献 |
2 光纤光栅F-P腔特性的VITMM分析和研究 |
2.1 引言 |
2.2 几种光纤光栅F-P腔理论分析方法证明 |
2.2.1 类传输矩阵法 |
2.2.2 平行板干涉叠加法 |
2.2.3 递推法 |
2.2.4 多层膜法 |
2.3 UFBG型F-P腔特性的VITMM分析 |
2.3.1 理论模型 |
2.3.2 VITMM分析的准确性和快速性 |
2.3.3 不同UFBG长度 |
2.3.4 不同折射率调制量 |
2.3.5 不同腔长 |
2.3.6 F-P腔透射谱测试 |
2.4 CFBG型F-P腔特性的VITMM分析 |
2.4.1 VITMM分析的准确性和快速性 |
2.4.2 不同CFBG长度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3 光纤光栅激光器光谱特性的VITMM分析和研究 |
3.1 引言 |
3.2 光纤光栅激光器模式输出特性分析和实验验证 |
3.2.1 谱线间隔和谱线数目 |
3.2.2 FBG反射率对谱线深度的影响 |
3.2.3 单纵模输出条件及阈值腔长 |
3.2.4 谐振腔透射谱测试 |
3.3 两种类型光纤光栅激光器F-P谐振腔输出光谱特性研究 |
3.3.1 UFBG和CFBG构成的单腔谐振腔 |
3.3.2 激光谱测试 |
3.3.3 三个UFBG构成的双腔谐振腔 |
3.4 小结 |
参考文献 |
4 FBG型超声探测的VITMM分析和研究 |
4.1 引言 |
4.2 干涉型光纤超声传感器 |
4.2.1 超声波作用下光的干涉原理 |
4.2.2 光纤F-P超声传感器 |
4.2.3 光纤F-P传感的腔长解调 |
4.2.4 光纤Fizeau超声传感器 |
4.3 FBG超声探测的VITMM分析 |
4.4 FBG超声探测实验 |
4.5 小结 |
参考文献 |
5 全光纤声光调制理论特性分析和系统结构设计 |
5.1 引言 |
5.2 单模光纤型声光光栅 |
5.2.1 理论基础 |
5.2.2 特性分析及实验 |
5.3 FBG型声光光栅 |
5.3.1 理论分析 |
5.3.2 数值仿真 |
5.3.3 FBG声光调制实验 |
5.4 声信号驱动电路的设计和制作 |
5.4.1 系统结构 |
5.4.2 运放芯片选型及参数确定 |
5.4.3 外部电阻的参数确定及驱动电路测试 |
5.5 小结 |
参考文献 |
6 级联光纤光栅信号检测研究 |
6.1 引言 |
6.2 级联FBG温度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制作 |
6.3 级联FBG温度检测系统的信噪比优化 |
6.3.1 调整电光调制器的工作状态 |
6.3.2 增加可调谐光滤波器 |
6.4 啁啾叠栅的理论分析和实验制作 |
6.4.1 啁啾叠栅理论 |
6.4.2 CFBG的实验室制作 |
6.4.3 移动相位掩膜板法制作啁啾叠栅 |
6.4.4 调节应力法制作啁啾叠栅 |
6.5 小结 |
参考文献 |
7 结论 |
7.1 论文主要成果 |
7.2 下一步拟开展的工作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Bragg声光双稳系统混沌的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混沌的基本理论 |
2.1 混沌的定义 |
2.1.1 混沌的基本特征 |
2.1.2 奇怪吸引子 |
2.1.3 李雅普诺夫指数 |
2.1.4 混沌的应用 |
2.2 混沌控制 |
2.2.1 混沌控制的内容 |
2.2.2 混沌控制方法 |
第3章 外部微扰反馈对 Bragg 声光双稳系统混沌的控制 |
3.1 光学双稳态 |
3.2 Bragg 声光双稳态系统 |
3.2.1 声光双稳系统的延时方程 |
3.2.2 声光双稳系统的状态演化 |
3.3 外部微扰反馈控制 |
3.3.1 控制原理 |
3.3.2 系统随控制参数的演化情况 |
3.3.3 噪声对系统状态的影响 |
3.3.4 系统混沌程度对控制的影响 |
3.3.5 小结 |
第4章 延迟反馈扰动对离散混沌系统的控制 |
4.1 延迟反馈控制原理 |
4.2 Logistic 映射的混沌控制 |
4.2.1 作用于系统局部的延迟反馈控制 |
4.2.2 作用于系统整体的延迟反馈控制 |
4.3 Bragg 声光双稳系统的混沌控制 |
4.3.1 作用于系统变量x_n的反馈控制 |
4.3.2 作用于系统参量μ的反馈控制 |
4.4 Henon 映射的混沌控制 |
4.5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与发表的论文 |
(9)声光双稳态系统混沌的周期扰动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理论描述 |
1.1 Bragg型声光双稳系统 |
1.2 声光双稳系统的参量扰动控制 |
2 数值模拟 |
2.1 混沌的控制 |
2.2 系统状态与周期扰动的关系 |
3 混沌控制的影响因素 |
3.1 周期扰动信号频率对混沌系统控制的影响 |
3.2 干扰对混沌控制的影响 |
4 混沌控制的实验研究 |
4.1 实验系统结构 |
4.2 实验内容 |
5 结论 |
四、Bragg型声光双稳系统的调制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Bragg型声光双稳系统对外加弱信号的放大研究[D]. 赖恒山. 长春理工大学, 2004(11)
- [2]Bragg型声光双稳系统的调制效应[J]. 郑植仁,高锦岳. 光学学报, 1990(01)
- [3]光电混合型双稳态系统和系统的不稳定性研究[D]. 白雅苏拉. 长春理工大学, 2009(02)
- [4]Raman-Nath型声光双稳系统的稳态特性与小讯号调制响应[J]. 郑植仁,高春晓,高锦岳. 量子电子学, 1991(04)
- [5]声光光学双稳态系统混沌的产生[D]. 王靖田. 长春理工大学, 2008(02)
- [6]光纤光栅器件的V-I传输矩阵法特性分析及声光调制、级联检测研究[D]. 李卓轩. 北京交通大学, 2013(05)
- [7]Bragg声光双稳系统混沌的控制研究[D]. 张薇.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4)
- [8]Bragg型声光双稳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及调制效应[J]. 高锦岳,郑植仁. 压电与声光, 1989(03)
- [9]声光双稳态系统混沌的周期扰动控制[J]. 张涛,路巍. 光子学报, 2004(04)
- [10]周期加倍声光双稳系统对弱信号放大作用的研究[J]. 郭文轩.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学报, 19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