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养殖鳝鱼市场购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刘泓泉[1](2016)在《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文中研究指明濒江临海的南通自古便有着较为丰厚的渔业资源与发展渔业的独特优势。进入近代以来,虽然张謇于清末开启了南通及我国渔业现代化的进程,但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包括南通在内的我国渔业仍多以传统渔业为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后至2000年间,南通渔业现代化则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这其中,既经历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也经历了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渔业的恢复与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及一定发展,更有改革开放后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发展。在这一历程中,南通的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之发展逐渐迈向现代化。渔业生产方面,南通渔业生产的渔船与网具在传承基础上逐步得到了改进与革新。改革开放后,现代渔船与网具的生产更是呈现出了规模化之势;捕捞渔业在经历了兴盛、受阻、恢复、发展、产业调整及转型等后,进一步走向现代化;养殖渔业历经兴起、发展、推进、快速与产业化发展后,不断彰显了其日益现代化的程度与水平;水产品的保鲜与加工则在传承中实现了创新与规模化发展;水产品的销售与贸易也渐次由鱼行主导化、国营化走向现代市场化。渔民方面,解放前南通渔民困窘的生活处境、受损的权益、薄弱的教育及卑微的社会地位等在解放后均发生了巨变。渔民生活逐渐改善并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富裕,权益受到了切实的维护与保障,教育获得了持续的注重和提高,社会地位也有了较大的提升。渔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及信仰也渐渐变迁与移风易俗。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上,解放前,南京国民政府对渔村与渔港的建设虽有关注,但渔村除了衰败根本无建设,渔港建设也进展甚微。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南通渔村进行了整治与初步建设,渔港的建设提上日程并正式启动。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渔村(区)与渔港的建设发展和推进的步伐加快。在南通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渐行向现代化推进的同时,对其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渔业管理也日渐现代化。其中,渔业生产管理除不断注重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外,还通过渔业指导与合作、渔业集体生产与计划调控、渔业生产承包与渔政管理及目标管理等不断推进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渔民与渔村的管理也由钳制渔民的保甲制向民主化等管理方式嬗变。改革开放后,现代渔民与渔村(港)的管理则在改革中继续推进。作为近现代我国渔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典型,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历程折射出了渐进的我国渔业现代化之曲折与不易。南通渔业现代化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渔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其举足轻重之地位倍显,并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示范引领与促进作用。而南通渔业现代化在其发展与推进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特点,且为我国渔业现代化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这无疑对我们今天继续推进渔业现代化有着较好的借鉴。
谷庞华[2](2014)在《草鱼(♀)×鳡(♂)杂交F1胚胎和仔鱼发育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孵化桶、PVC水管和增氧泵等材料的有机组合,在水库网箱上进行移动孵化系统的设计与试验,人工催产了1对白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得到受精卵约12万粒,受精率达到(88.80+2.32)%,并利用自行设计组装的水上移动孵化系统对白鲢受精卵进行人工孵化。在20~25℃的孵化条件下,经25h成功孵化出仔鱼,平均孵化率高达(85.26±1.93)%,实现了对白鲢从网箱培育亲鱼,到网箱孵化鱼苗的新型水库网箱自主繁养殖模式。在黄石水库鳃鱼Elopichthys bambusa网箱养殖基地,采用人工产卵授精的繁殖技术,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母本,鳡为父本开展属间的人工远缘杂交研究,对杂交F1胚胎发育的各个时期进行了详细地观测和记录,并系统地描述了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试验表明:草鱼(♀)×鳃((?))杂交F1受精卵的平均受精率达到了(74.75±2.37)%,而平均孵化率则为(43.10±3.42)%;杂交F1受精卵为圆球形,呈晶莹半透明状,吸水膨胀后其平均卵径为(4.65±0.28)mm,为漂流性非粘性卵。杂交F1的胚胎发育前后经历了受精卵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化期7个阶段,在水温为22-26℃的孵化条件下,杂交F1的胚胎在受精后23h25min开始脱膜孵出仔鱼,总积温为571.55℃·h。在水温为24~28℃的自然生态条件下,刚孵化出来的仔鱼全长达到(4.83±0.20)mm,鱼体呈透明状,清晰可见其心跳和血液循环系统;孵出后129h40min,卵黄囊吸收完毕,进入仔鱼后期发育阶段,此时仔鱼全长(7.56±0.53)mm;在仔鱼孵出后187h35min开始开口摄食轮虫等浮游生物,完全依赖于外源性营养,并在孵出后522h25min开始摄食人工颗粒饲料,此时全长为(16.45±1.25)mm;仔鱼发育至29d时开始出现鳞片,标志着仔鱼发育完毕,开始进入幼鱼阶段,此时全长为(22.45±5.66)mm。在草鱼(♀)×鳡((?))杂交F1仔鱼发育过程中,鱼体的生长速度与其父本鳡较接近,而食性则与母本草鱼相似,而且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尚未发现任何致死性的鱼病发生。
黄勇[3](2012)在《基于安全与效率的武汉市水产品供应链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在一系列有利于水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科技支撑、市场推动及各种要素的积极参与下,武汉市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推进、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全面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水产业,使其水产业保持着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好势头,并且随着武汉市经济持续快速而健康地发展,未来水产业将在武汉市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是,因武汉市水产品供应链在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武汉市面临着水产品供应链效率低下和一定的质量安全问题,这阻碍着武汉市水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在党中央提出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背景下,武汉市如何在资源与环境刚性约束日益突出的条件下进一步巩固全国第一淡水产品生产大市的地位、解决好“大”而不“强”的问题,如何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推进水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由“大”变“强”的跨越式发展,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成为当前我们的必然选择和紧迫任务,本研究正是在此背景下,从安全与效率并重的角度,对武汉市水产品供应链结构优化进行研究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将有助于武汉市水产品供应链整体运营效率的提高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改善,另一方面将为相关决策部门制定促进武汉市水产业由“大”变“强”的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依据,从而为武汉市水产业引入供应链管理提供实证支持。本文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借鉴供应链结构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物流、供应链的前沿理论,通过比较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博弈分析法等方法,在对武汉市水产业生产与流通的发展现状进行考察的基础上,首先从整体上对武汉市水产品供应链结构的现状、模式及问题进行了描述,以对武汉市水产品供应链结构的整体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定位。然后通过对武汉市水产品供应链中所涉及的水产品养殖、加工、销售的大型龙头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并对影响水产品安全和水产品供应链效率的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研究有利于武汉市水产品供应链结构优化的良好互动的机理。同时运用豪泰林模型从水产品供应链终端入手,从注重安全因素和不注重安全因素两个方面对超市、农贸市场和消费者三个经济主体进行博弈分析,并引出在水产品供应链中最优的监管者应该是政府。最后在提出优化武汉市水产品供应链结构优化的基本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优化武汉市水产品供应链结构的主要措施。相关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武汉市水产品供应链结构现状。调查表明,武汉市现行的水产品供应链结构模式主要有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水产品供应链、以加工企业为中心的水产品供应链和以连锁超市为中心的水产品供应链三种类型的结构模式,其中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水产品供应链结构模式是目前武汉市水产品供应链中最为主要的结构模式,但却是一条断裂的链条。而以农业协会或合作社为依托和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依托的供应链结构模式仍然不成熟,还不是当前甚至未来武汉市主流的水产品供应链结构模式。因此,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在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水产品供应链结构模式中,武汉市应大力发展养殖合作社,即首先由养殖户成立养殖合作社,负责技术和管理上的交流和协调,养殖户只用养殖出高品质的水产品,由专业市场提供交易和储存场所(比如建立一个水产品活体恒温贮藏基地),最终通过品牌化、标准化、产业化运作吸引采购商直接到生产地采购水产品,从而减少了中间环节,增加了养殖户效益。因此,养殖合作组织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应逐渐成为武汉市大力发展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2.武汉市水产品供应链体系发展模式。目前武汉市的水产品供应链体系存在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以超市为终端的水产品供应链体系发展模式,另一种是以农贸市场为终端的水产品供应链体系发展模式。由于武汉市居民的消费者偏好、收入、文化程度等的不同,使不同的消费者的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使得当前这两种发展模式互相依存,互为补充,并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长期共存,在某种程度上,当前两个特征差异较为明显的水产品供应链的存在应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虽然当前农贸市场仍然是武汉市水产品流通主渠道,但是,伴随着武汉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态度的改变以及武汉市连锁超市经营理念和管理思路等的变化,武汉市水产品供应链的未来发展模式也会同发达国家一样向着效率更高和质量更加安全的以连锁超市为终端的水产品供应链体系方向发展。3.影响武汉市水产品供应链质量与安全的因素。通过对武汉市水产品供应链中处不同环节上经济主体的调查,并获取相关数据,再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计量分析后,发现“水产品安全认知”和“水产品质量安全对水产品供应链的影响”对武汉市水产品安全有非常大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水产品安全认知的影响则更为重要,其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指导性,他也是水产品供应链内各经济主体不断自我完善的外在力量,而供应链内各经济主体对水产品安全的合作对有助于提高武汉市水产品供应链的竞争力。4.水产品供应链主体基于产品质量安全的博弈。分析表明:如武汉市水产品消费者自身不提高安全认知,整个水产品生产经营者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一般不会主动而自觉的增加水产品的安全投入。而通过建立一种供应链内部的协调或内部的监督机制也无法促进各经济主体间就水产品安全问题进行合作,这主要是因为水产品安全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因此,对水产品安全监督应当通过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来进行,尤其是需要政府逐步完善政策法规,加大水产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和执法力度,其中,对其进行监管的重点应该在源头,即要能够追根溯源,因为只有源头是安全的,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进入供应链内的水产品是安全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对水产品的流通、销售等环节应进行“关键点”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使消费者吃到质量安全的水产品。5.影响武汉市水产品供应链组织效率的因素。通过对武汉市水产品供应链组织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合作效率是诸多影响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而合作效率主要受合作能力和合作意向影响,因此,要提高武汉市水产品供应链的组织效率即要强化合作意向,又要提高合作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最为重要的就是应当通过构建水产品供应链纵向联盟,建立强有力的信用机制,使各经济主体共担风险,以达到有效降低不可控因素所导致的损失;同时,还要求处在水产品供应链上的各个不同环节的主体有实现共同目标的愿望和实现该目标的合作机制。另外,由于合作能力和合作意向也影响着企业合作条件和合作的不可控性。其中合作能力是影响企业合作条件的主要因素,而合作意向是影响合作不可控性的主要因素,因此,一方面,应大幅度提高企业的合作能力促进水产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另一方面,还需要武汉市水产品供应链各经济主体间加强沟通与协商,对其长期发展目标达成共识,消除合作的不可控性。6.优化武汉市水产品供应链结构的主要措施。目前,武汉市水产品供应链结构已初步形成,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政府和企业未来应从加快武汉市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水产品养殖结构的调整、提高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培育以大型批发市场和大型连锁超市为主导的水产品供应链、构建水产品供应链的HACCP体系、加快水产企业的品牌建设、培育水产品牌、积极推进武汉市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在提高水产品供应链合作效率方面的积极作用、完善水产品供应链内部的利益分配机制、完善水产品供应链的约束机制。最终从安全与效率并重的角度优化武汉市水产品供应链结构。
周亮进[4](2007)在《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动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和遥感、GIS技术,对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景观格局、动态及其驱动力进行研究,探讨了近20年来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的机理,并提出了基于景观生态规划和生态修复的闽江河口湿地景观的可持续利用生态调控策略。研究结果可助于揭示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对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演变的影响机理,为闽江河口湿地景观保护、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景观生态规划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系统分析了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特征通过调查和资料分析,从植物群落、底栖动物、鱼类和鸟类等方面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组成结构。闽江河口湿地植物以芦苇、咸草为主,其种类最多,生物量最大,分布最广,是闽江河口湿地生物群落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鸟类区系以古北界鸟类为主要特征,鳝鱼滩、浦下洲、六十份洲鸟类多样性指数较高,而长岸洲、蝙蝠洲的鸟类多样性指数较低。无脊椎动物呈近岸低盐、河口半咸淡水、淡水三种生态类型。闽江河口湿地中鳝鱼滩湿地面积最大,维管束植物种类和鸟类数量最多。2、建立了闽江河口湿地景观分类系统综合考虑湿地的地貌、水文、基质及地表植被覆盖类型等要素,将湿地景观按三级分类体系进行分类,划分出3级12种景观类型,其中第3级景观类型中,有沙质湿地、泥质沼泽湿地、灌丛湿地、淡水水域、芦苇潮滩湿地、高盐碱潮滩湿地、咸水水域、河口沙洲湿地等8种自然湿地景观。利用GIS系统建立空间数据库和绘制三个不同时期景观类型图。3、系统研究了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及其驱动力从景观斑块特征看,自然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最大,水域湿地斑块数量最少,平均斑块面积最大,咸、淡水域湿地景观是研究区景观的基质和廊道。自然湿地的斑块分维数相对较大,斑块形状较复杂,水田、养殖池塘等人工湿地的分维数较小,边界比较规则,自我相似性较好。河流湿地斑块形状指数比滨海湿地大,说明河流湿地受人为干扰影响较大,斑块破碎化程度高。自然湿地景观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比人工湿地、非湿地大。城市区的斑块特征与滨海区存在差异性,城市区的斑块数、斑块面积以及平均斑块面积均比滨海区大,斑块的破碎化相对比滨海区大,景观破碎化程度也比滨海高,相应的多样性指数小,均匀度小,优势度大。研究区景观斑块数量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少的趋势比较明显。从1986年到2003年研究区景观斑块数增加了40.70%,平均斑块面积减少了28.99%,斑块密度增加了40.87%,在近20年间自然湿地的斑块数增加了20.57%,面积减少了9.29%,说明自然湿地逐渐破碎化及面积萎缩。与此同时,非湿地景观面积增加89.09%,斑块数增加71.67%。研究区斑块形状指数和分维数增大,斑块形状趋于复杂。随着人类干扰活动的增强,研究区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在近20年内略微有所增大,均匀度增加,优势度下降,破碎化程度增大。从研究区各景观类型之间转化情况看,1996年以后,河流湿地向人工湿地和非湿地景观转变的速度加快,如灌丛湿地变为城镇用地的转化率为10.03%,沙质湿地向城镇用地的转化率为8.12%,说明1996年以后的城镇建设规模逐渐向河流湿地发展;非湿地景观中城镇建设用地主要由灌丛湿地、泥质湿地、水田、沙质湿地等转变而来,所占的比例约为46%,比1986年到1996年的比例大。景观格局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增长和快速城市化是闽江河口湿地景观破碎、稳定性差的根本原因。大规模的无序采沙,使河床严重变形,影响河流形态的稳定,采砂、吹砂造地活动对沙质湿地造成直接的影响,闽江河口地区沙质湿地的形状和面积发生变化。防洪堤、围垦、围海工程最直接的影响是减少湿地的面积,使湿地的泥沙、水动力条件发生变化,是湿地的面积、植被、鸟类的栖息、繁衍以及生物多样性产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4、提出了基于景观生态规划和生态修复的闽江河口湿地景观可持续利用生态调控策略建立了一套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从影响因素、表现因素和胁迫因素等3个方面对闽江河口湿地的生态脆弱性进行了综合分析,为闽江河口湿地的景观生态规划提供了规划基础。构建了闽江河口湿地综合景观生态规划方案,规划了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功能区、湿地生态公园等三种湿地景观空间结构,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湿地保护和生态建设控引措施。针对研究区内一些重要湿地的生态功能削弱和退化状况,提出了包括植被恢复、水禽栖息地保护和退养还江在内的湿地生态恢复工程方案。
庄传华[5](2001)在《养殖鳝鱼市场购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文中研究说明
商艳杰[6](1999)在《养殖特种经济动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文中指出 一、种苗来源及品质:由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使经济动物养殖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许多人争相购种办场,使得货源紧张和价格升高。正是由于这种现象,使某些不法分子为了牟取暴利而抬高价格和掺假使杂来蒙骗养殖户。更有甚者用质劣的产品来充当种苗。养殖户在购种时不要贪图便宜,购那些质量低劣的种苗,以免上当受骗。
吴雪莲[7](2020)在《基于农耕文化在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中的表达形式研究 ——以绵阳市某康养示范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休闲农业是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探索、一种新模式、新亮点;是以农业为基础,将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通过乡村旅游的开发,吸引游客到访和体验,增加农业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是在经济发展的条件下,运用美好的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集观光游览、休闲娱乐、旅游于一体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在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中挖掘农耕文化、运用农耕传承、展示农耕文化是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的重点。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综合比较分析法、实地调研法和实例研究法,对农耕文化与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农耕文化在休闲农业园的典型案例及农耕文化在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中的表达进行了研究,对绵阳市某康养示范园进行规划设计,主要结论如下:(1)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理论研究,对休闲农业、农耕文化等相关概念进行辨析,阐述了休闲农业与农耕文化的相关特征,农耕文化与休闲农业的关联性以及农耕文化休闲农业园的功能。明确了在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中挖掘、运用、传承、展示农耕文化是休闲农业开发的重要课题。(2)对农耕文化在休闲农业规划园区的应用进行调研,选取黄鹤湖旅游区、石象湖、蒲江明月村三个园区为目标,对三个园区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归纳总结了农耕文化在三个园区建设中的应用。(3)基于对相关理论和实地调研案例的分析,总结了农耕文化在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中的表达,包括表达内容、表达途径以及表达方式。其中表达内容包括农业生产方面、农民生活方面、农村生态方面三大类;表达途径包括场所、景观、活动三类载体;表达方式包括“物”的表达方式、“事”的表达方式、“意”的表达方式三类。(4)以基于农耕文化为主题背景的绵阳市某康养示范园的规划设计为研究对象,将归纳总结的策略运用到实际的案例中,大力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内涵,运用合理且适当的手法融入到园区规划设计中,使园区更具有文化魅力和吸引力,为未来农耕文化在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中的表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徐风苍[8](2020)在《规模獭兔场引种的几个问题》文中研究表明獭兔种兔的质量,决定规模獭兔养殖场经济效益的高低。做好獭兔引种工作,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1把握科学引种原则1.1选养优良品种要经营好一个规模獭兔场,就要以提高獭兔群的品质为目的,引进高产优质、遗传性能稳定、外貌特征符合品种要求、适应性强、饲料报酬高的优良品种,才能生产出优良的后代,提高养殖
廖才渊[9](2018)在《渔业生物资产的审计风险防范 ——以“獐子岛”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和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A股上市公司越来越多,公司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广泛。注册会计师面对的不再仅仅是主营业务单一,审计风险低的被审计单位,更多的是面对经营业务多样、成本核算复杂、存货盘点困难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审计工作将更为复杂,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更高的职业能力。近年来上司公司财务舞弊案件频发,其中农林牧副渔行业为财务造假的重灾区。这类公司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生物资产难以盘点。尤其是渔业企业的生物资产,往往都是生活在海底几十米,盘查非常困难并且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企业巨幅亏损。因此,生物资产的审计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生物资产的特殊性给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造成了天然的困难,增加了审计风险和审计责任,因此甄别和防范上市公司生物资产的审计风险就成为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曾被称为“水产第一股”的渔业企业代表“獐子岛”(002069),于2006年9月28日在深交所挂牌上市。2014年10月30日,獐子岛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受到了北黄海冷水团的影响,导致公司在2011年和部分2012年播撒的100多万亩即将进入收获期的虾夷扇贝绝收。受此影响,公司全年预计大幅亏损。”时隔3年后,獐子岛公司又再次遭遇了海洋自然灾害,2018年1月30日,公司又称:“由于养殖区域海水水温的异常增高和公司养殖规模扩大,造成了饵料短缺,最终导致虾夷扇贝死亡。可能导致公司全年亏损5.3-7.2亿元。”根据会计制度,这两则公告中提到的虾夷扇贝即为消耗性生物资产。本文将结合文献分析、案例分析、比较分析和归纳法,以獐子岛的两次“扇贝事件”作为案例,通过借鉴相关文献资料,并对獐子岛公司的经营状况、生物资产的管理流程和内部控制环境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探究生物资产审计的风险因素。生物资产的审计一直是审计实务工作中的难点,作者希望通过对獐子岛事件进行分析,为完善注册会计师生物资产的审计工作提供参考。
黄鹤飞[10](2018)在《哈尼饮食文化的地域特征及其产业发展的潜力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总结哈尼饮食文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对饮食文化的初步认知,并经过梳理饮食文化的概念体系,运用饮食文化景观学、地域文化学、文化产业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为哈尼饮食文化的地域特征及其产业发展潜力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结合实地调查和访谈调查获取基础数据和资料,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采取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对哈尼饮食文化体系进行了初步建构,探寻其饮食文化特色与地域特征的关联性及限制因素,总结哈尼饮食产业现状,并对哈尼族饮食文化产业的潜力优势进行了比较分析,重点提出了哈尼饮食文化与餐饮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和开发价值评价。哈尼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以及独特的地理区位和气候条件。哈尼饮食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征。目前国内对于哈尼饮食文化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由于文字资料的缺失,与哈尼族饮食文化相关的史料、文献资料少之又少,而对于哈尼饮食文化的研究也大都停留在梳理历史文献方面。本文通过对哈尼饮食文化的特色和地域特征以及哈尼菜、哈尼茶文化、哈尼酒文化、哈尼器具文化、哈尼饮食习俗、哈尼餐饮行业这几个方面的研究,针对哈尼饮食文化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对哈尼族饮食文化资源的潜力开发进行了实地调查与因素分析,提出了哈尼饮食文化的开发价值及其展望。
二、养殖鳝鱼市场购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养殖鳝鱼市场购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架构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历史进程 |
第一节 传统渔业在南通 |
一、远古至明代以前的南通渔业 |
二、明清时期的南通渔业 |
三、民初北洋政府时期的南通渔业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 |
一、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1927~1937) |
二、渔业现代化的被迫中断(1938~1945) |
三、渔业现代化的被迫搁浅(1946~1949) |
第三节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与发展 |
一、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1949~1965) |
二、渔业现代化的一定发展(1966~1978)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 |
一、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1979~1986) |
二、渔业现代化的加速发展(1987~2000) |
第二章 渔业生产的现代化 |
第一节 张謇与我国近现代渔业生产的开启 |
一、张謇与南通吕四渔业公司 |
二、张謇与江浙渔业公司 |
三、张謇为渔业生产现代化所作的其它努力 |
第二节 近现代渔业生产工具的使用与革新 |
一、渔船的使用与革新 |
二、渔网具的使用与革新 |
第三节 捕捞产业之兴衰与现代转型 |
一、捕捞渔业的兴盛与困境 |
二、捕捞渔业发展的受阻 |
三、捕捞渔业的恢复与初步发展 |
四、海洋捕捞的继续推进与淡水捕捞的下滑 |
五、捕捞渔业的产业化发展与调整 |
六、捕捞产业的加速发展与转型 |
第四节 养殖渔业的兴起与产业化 |
一、淡水养殖渔业的兴起 |
二、淡水养殖的恢复发展与海水养殖的起步 |
三、养殖渔业的整体推进 |
四、养殖渔业的突飞猛进 |
五、养殖渔业发展的产业化 |
第五节 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之演进 |
一、传统的水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 |
二、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在传承中的新进展 |
三、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
第六节 水产品销售与贸易方式的嬗变 |
一、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鱼行主导化 |
二、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国营化 |
三、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市场化 |
第三章 渔民生活与观念的变化 |
第一节 渔民的生活 |
一、渔民生活处境的变迁 |
二、渔民权益维护与保障的“虚实之变” |
第二节 渔民的教育与社会地位 |
一、渔民教育的注重与提升 |
二、渔民社会地位的变迁 |
第三节 渔民的习俗与信仰 |
一、渔民的生产习俗及变化 |
二、渔民的生活习俗及变化 |
三、渔民的信仰及变化 |
第四章 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无实质性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
一、对渔村的关注 |
二、渔港建设进展甚微 |
第二节 党和政府正式启动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
一、对旧时渔村的整治与初步建设 |
二、渔港建设的正式启动与初具规模 |
第三节 现代渔村与渔港建设的加速 |
一、现代渔村(区)建设的迅猛推进 |
二、现代渔港建设的加速 |
第五章 渔业管理的现代迈进 |
第一节 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迈进 |
一、渔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的演变与完善 |
二、渔业生产管理的制度建设 |
三、渔业生产管理的运作模式变迁 |
四、渔业生产管理中相关问题研究 |
第二节 渔民与渔村管理的现代迈进 |
一、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四甲制” |
二、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保甲制 |
三、渔民与渔村管理方式的嬗变及渔港管理的起步 |
四、渔民与渔村(港)管理的改革及推进 |
第六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评价 |
第一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与作用 |
一、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 |
二、南通渔业现代化的作用 |
第二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所呈现的特点与经验 |
一、特点 |
二、经验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目录 |
后记 |
(2)草鱼(♀)×鳡(♂)杂交F1胚胎和仔鱼发育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水库网箱孵化鱼类装置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
1.2 水库鱼类移动孵化技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草鱼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 |
1.4 草鱼(♀)×鳃((?))杂交F_1胚胎和仔鱼发育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水库鱼类移动孵化关键技术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水上移动孵化场的设计 |
2.1.2 水上移动孵化场的组装 |
2.1.3 水上移动孵化系统在白鲢人工繁殖中的应用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水上移动孵化场组装成本核算 |
2.2.2 催产孵化效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草鱼(♀)×鳃((?))杂交F1胚胎发育初步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材料 |
3.1.2 观察方法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受精率和孵化率 |
3.2.2 草鱼(♀)×鳃((?))杂交F_1胚胎发育 |
3.3 讨论 |
3.3.1 草鱼(♀)和鳃鱼((?))杂交F_1受精卵和孵化时间的特点 |
3.3.2 受精率和孵化率 |
3.3.3 草鱼(♀)和鳡鱼((?))杂交F_1的胚胎发育特点 |
3.4 结论 |
第四章 草鱼(♀)×鳃((?))杂交F_1仔鱼发育初步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材料 |
4.1.2 观察方法 |
4.1.3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草鱼(♀)×鳡((?))杂交F_1卵黄囊仔鱼的形态变化 |
4.2.2 草鱼(♀)x鳃((?))杂交F_1仔鱼发育后期的形态变化 |
4.2.3 整个仔鱼发育过程中的鱼体全长生长 |
4.2.4 杂交F_1仔鱼发育后期鱼体的体重和体长生长 |
4.3 讨论 |
4.3.1 草鱼(♀)×鳡((?))杂交F_1仔鱼发育阶段的划分 |
4.3.2 草鱼(♀)×鳡((?))杂交F_1仔鱼发育特点 |
4.3.3 草鱼(♀)×鳡((?))属间杂交的可行性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基于安全与效率的武汉市水产品供应链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 关于供应链结构及其作用的研究 |
(二) 关于供应链结构优化的研究 |
(三) 关于水产品供应链结构的研究 |
(四) 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简要评价 |
三、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三) 技术路线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 主要创新点 |
(二)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供应链结构及其优化的理论基础 |
一、供应链结构及其特征 |
(一) 供应链结构的基本内涵 |
(二) 供应链结构的基本类型 |
(三) 供应链结构的特征 |
二、供应链结构优化的一般理论 |
(一) 市场效率理论 |
(二) 交易成本理论 |
(三) 协同效应理论 |
(四) 一体化理论 |
三、供应链结构优化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
(一) 供应链结构优化的基本步骤 |
(二) 供应链结构优化的方法 |
第三章 武汉市水产品供应链结构现状分析 |
一、武汉市水产品生产与流通发展现状 |
(一) 水产品养殖品种结构逐渐优化 |
(二) 水产品加工率不断提升,但总体水平不高 |
(三) 水产品流通增加值不断增加 |
(四) 批发市场在水产品流通中居于主导地位,供应链终端为农贸市场与连锁超市同时并存 |
二、武汉市水产品供应链现行结构模式 |
(一) 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水产品供应链结构模式 |
(二) “公司+农户”型的水产品供应链结构模式 |
(三) “超市+农户”型的水产品供应链结构模式 |
三、武汉市水产品供应链结构现状评价 |
(一) 完善的水产品供应链体系尚未形成 |
(二) 水产品供应链终端明显分化,农贸市场依然是水产品流通的主渠道 |
(三) 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仍不够理想 |
(四) 水产品物流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水产品供应链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四章 水产品供应链质量与安全的影响因子分析 |
一、假定条件 |
二、方法与数据来源 |
(一) 研究方法的说明 |
(二) 调查问卷设计的说明 |
(三) 数据来源的说明 |
三、数据处理结果与说明 |
(一) 分析指标体系 |
(二) 对比矩阵的构造 |
(三) 各层中因素指标的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
(四) 各因素对目标权重的计算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产品供应链主体基于产品质量安全博弈分析 |
一、博弈问题 |
二、博弈模型的选择及其假设条件 |
三、超市、农贸市场和消费者之间不注重产品质量安全因素的博弈 |
四、超市和消费者注重产品质量安全因素的博弈 |
(一) 仅超市注重水产品质量安全时经济主体间博弈分析 |
(二) 超市、消费者注重质量安全条件下经济主体间博弈分析 |
五、政府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 |
六、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水产品供应链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假定条件 |
二、方法与数据来源 |
(一) 研究方法的说明 |
(二) 调查问卷的设计 |
(三) 数据来源的说明 |
三、数据处理结果与分析 |
(一) 分析指标体系 |
(二) 方案层对目标层权重的确定 |
(三) 方案层对各准则层权重的确定 |
(四) 准则层对目标层权向量的确定 |
(五) 影响企业合作的各指标间关系的分析 |
四、小结 |
第七章 基本结论与对策建议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优化武汉市水产品供应链结构的对策建议 |
(一) 构建武汉市水产品供应链体系的原则 |
(二) 武汉市水产品供应链结构优化的基本思路 |
(三) 优化武汉市水产品供应链结构的主要措施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 |
附录 |
附录Ⅰ 超市水产品专柜(区)的调查 |
附录Ⅱ 农贸市场水产品个体经营者调查问卷 |
附录Ⅲ 安全水产品生产意愿调查问卷 |
附录Ⅳ 基于供应链的水产品安全调查问卷 |
附录Ⅴ 水产品供应链企业调查问卷 |
致谢 |
(4)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目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湿地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 |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2 闽江河口湿地研究 |
第三章 闽江河口湿地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
3.1 湿地景观生态学研究理论 |
3.2 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技术方法 |
3.3 遥感、GIS技术在景观湿地研究中的应用 |
第四章 研究区域背景分析 |
4.1 地理位置和研究区范围 |
4.2 自然环境 |
4.3 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 |
第五章 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及湿地景观分类 |
5.1 湿地特征与分布 |
5.2 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分析 |
5.3 湿地景观类型划分 |
5.4 小结 |
第六章 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研究 |
6.1 景观斑块的特征 |
6.2 景观镶嵌体的特征 |
6.3 景观格局的空间特征 |
6.4 小结 |
第七章 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动态研究 |
7.1 景观斑块的动态变化 |
7.2 景观镶嵌体的动态变化 |
7.3 景观整体结构的动态变化 |
7.4 景观格局的空间变化 |
7.5 小结 |
第八章 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力 |
8.1 自然驱动力分析 |
8.2 人类干扰的驱动力分析 |
8.3 小结 |
第九章 闽江河口湿地景观可持续利用的生态调控策略 |
9.1 湿地景观生态评价 |
9.2 湿地景观生态规划 |
9.3 湿地景观生态修复 |
9.4 小结 |
第十章 结论和展望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7)基于农耕文化在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中的表达形式研究 ——以绵阳市某康养示范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休闲农业的研究进展 |
1.2.2 农耕文化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综合比较分析法 |
1.5.3 实地调研法 |
1.5.4 实例研究法 |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休闲农业与农耕文化理论与实践 |
2.1 休闲农业相关概况 |
2.1.1 休闲农业概念 |
2.1.2 休闲农业的特征 |
2.2 农耕文化相关概况 |
2.2.1 农耕文化概念 |
2.2.2 农耕文化的特征 |
2.3 农耕文化与休闲农业的关联性 |
2.3.1 农耕文化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吸引力 |
2.3.2 农耕文化为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指引方向 |
2.3.3 休闲农业为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提供传承载体 |
2.4 农耕文化休闲农业园功能 |
2.4.1 生产功能 |
2.4.2 休闲观光功能 |
2.4.3 科普教育功能 |
2.4.4 参与体验功能 |
2.4.5 保健疗养功能 |
2.5 农耕文化休闲农业园调研分析 |
2.5.1 黄鹤湖旅游区 |
2.5.2 石象湖 |
2.5.3 蒲江明月国际陶艺村 |
2.5.4 案例调查分析总结 |
3 农耕文化在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中的表达 |
3.1 农耕文化的表达内容 |
3.1.1 农业生产方面 |
3.1.2 农民生活方面 |
3.1.3 农村生态方面 |
3.2 农耕文化的表达途径 |
3.2.1 场所 |
3.2.2 景观 |
3.2.3 活动 |
3.3 农耕文化的表达方式 |
3.3.1 “物”的表达方式 |
3.3.2 “事”的表达方式 |
3.3.3 “意”的表达方式 |
4 基于农耕文化为主题背景的绵阳市某康养示范园规划设计 |
4.1 项目背景 |
4.1.1 区位概况 |
4.1.2 自然气候条件分析 |
4.1.3 自然资源分析 |
4.1.4 人文资源分析 |
4.1.5 区域有利因素分析 |
4.1.6 开发建议 |
4.2 项目主题的凝练及总体规划思路 |
4.2.1 规划原则 |
4.2.2 园区主题 |
4.2.3 定位与特色 |
4.3 项目总体规划 |
4.3.1 项目总体规划 |
4.3.2 项目空间布局规划 |
4.3.3 项目道路系统规划 |
4.4 农耕文化(陈村文化)项目规划和景观规划 |
4.4.1 养老、养生项目规划 |
4.4.2 体验活动项目规划 |
4.4.3 景观规划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规模獭兔场引种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把握科学引种原则 |
1.1 选养优良品种 |
1.2 选择优秀个体 |
1.2.1 系谱特征 |
1.2.2 品种特征 |
1.2.3 体貌特征 |
1.2.4 体型特征 |
1.2.5 繁殖特征 |
1.3 选好引种基地 |
1.4 做好引种试验 |
2 掌握成功引种方法 |
2.1 引种季节 |
2.2 引种年龄 |
2.3 引种数量 |
2.4 种兔运输 |
2.5 引种管理 |
2.5.1 正确饲喂 |
2.5.2 隔离饲养 |
2.5.3 逐渐更换饲料 |
2.5.4 及时处置异常 |
3 注意影响引种因素 |
3.1 注重卫生防疫 |
3.2 科学饲养 |
3.3 环境调控 |
3.3.1 温度 |
3.3.2 湿度、通风、光照 |
3.3.3 噪声 |
3.4 育种记录 |
(9)渔业生物资产的审计风险防范 ——以“獐子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框架 |
1.5 文章的创新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3 文献评述 |
第3章 生物资产审计相关概述 |
3.1 生物资产的含义与分类 |
3.2 生物资产的审计目标 |
3.3 生物资产的审计方法 |
3.4 引发生物资产审计风险的因素 |
3.4.1 采购环节的不规范操作 |
3.4.2 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 |
3.4.3 舞弊的人为原因 |
3.4.4 生物资产数量与价值的确定有特殊性 |
第4章 獐子岛事件案例分析 |
4.1 行业背景介绍 |
4.2 公司背景介绍 |
4.3 獐子岛事件 |
4.3.1 獐子岛事件全过程 |
4.3.2 獐子岛事件评述 |
4.4 獐子岛公司财务状况 |
4.4.1 整体财务状况分析 |
4.4.2 财务指标分析 |
4.4.3 现金流量分析 |
第5章 生物资产引发的审计风险分析 |
5.1 固有风险 |
5.1.1 消耗性生物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大 |
5.1.2 难以获取与生物资产相关的真实财务数据 |
5.2 控制风险 |
5.2.1 核销和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证据不充分 |
5.2.2 公司缺乏内部控制 |
5.3 检查风险 |
5.3.1 盘点工作浮于表面 |
5.3.2 事务所缺乏风险评估及应对策略 |
5.3.3 审计人员缺乏渔业行业知识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防范生物资产审计风险的建议 |
6.2.1 多举措完善审计证据链条 |
6.2.2 采用恰当的盘点方法 |
6.2.3 关注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
6.2.4 聘请专家辅助审计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哈尼饮食文化的地域特征及其产业发展的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饮食文化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影响 |
1.1.2 国内外对饮食文化的关注 |
1.1.3 哈尼饮食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
1.1.4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区概况 |
2 研究综述 |
2.1 饮食文化的内涵和层次 |
2.1.1 食材 |
2.1.2 器皿 |
2.1.3 饮食结构 |
2.1.4 烹饪方法 |
2.1.5 口味 |
2.1.6 礼仪 |
2.1.7 餐饮环境 |
2.2 饮食文化的地域性 |
2.3 饮食文化景观 |
2.4 饮食文化的传播方式及类型 |
2.5 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研究 |
2.6 潜导产业及其特征 |
2.7 饮食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研究 |
3 研究目标、意义、内容、方法 |
3.1 研究目标 |
3.2 研究意义 |
3.2.1 理论价值 |
3.2.2 现实意义 |
3.3 研究内容 |
3.4 研究方法 |
3.4.1 实地调查 |
3.4.2 访谈 |
3.4.3 观察法 |
3.4.4 二手文献 |
3.4.5 统计、比较法 |
3.4.6 景观描述法 |
3.5 技术路线图 |
4 哈尼饮食文化特色 |
4.1 哈尼饮食文化结构 |
4.1.1 稻为主,荞为辅的主食结构 |
4.1.2 腌制食品为主的副食选择 |
4.1.3 荤食占据节庆祭祀重要地位 |
4.1.4 沿袭野杂生食喜好 |
4.1.5 逢菜必蘸水 |
4.1.6 嗜茶重酒 |
4.2 哈尼饮食烹饪方式 |
4.2.1 生蒸、煮、烤为代表的主食制法 |
4.2.2 蒸、煮、烤、炸和凉拌为代表的菜肴制法 |
4.2.3 佐料多样化的蘸水制法 |
4.2.4 传统土锅煨茶方式 |
4.2.5 传统铜锅焖酒方法 |
4.3 口味偏好酸、辣、苦 |
4.4 竹制器皿,使用广泛 |
4.5 与饮食相关的宗教节庆活动 |
4.5.1 祭祀敬神 |
4.5.2 敬老习俗 |
5 哈尼饮食文化的地域性 |
5.1 食材地域性 |
5.1.1 自然条件决定了食材的多样性 |
5.1.2 自然条件决定了食材的特殊性 |
5.2 野菜地域性 |
5.2.1 不同地域野菜资源对比 |
5.2.2 交通运输情况 |
5.2.3 哈尼族特色野菜资源利用现状 |
5.3 烹饪口味地域性 |
5.4 器皿地域性 |
5.5 餐饮环境地域性 |
6 哈尼饮食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
6.1 哈尼饮食文化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
6.1.1 餐馆经营粗放化 |
6.1.2 餐馆特色菜不明显、大众化 |
6.1.3 餐馆食材和器皿普通化 |
6.1.4 餐馆文化简单化 |
6.2 哈尼饮食文化的开发价值评价 |
7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养殖鳝鱼市场购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D]. 刘泓泉. 苏州大学, 2016(06)
- [2]草鱼(♀)×鳡(♂)杂交F1胚胎和仔鱼发育的初步研究[D]. 谷庞华.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9)
- [3]基于安全与效率的武汉市水产品供应链结构优化研究[D]. 黄勇. 华中农业大学, 2012(11)
- [4]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动态研究[D]. 周亮进.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5)
- [5]养殖鳝鱼市场购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庄传华. 中国水产, 2001(01)
- [6]养殖特种经济动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商艳杰. 农村养殖技术, 1999(01)
- [7]基于农耕文化在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中的表达形式研究 ——以绵阳市某康养示范园为例[D]. 吴雪莲.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8]规模獭兔场引种的几个问题[J]. 徐风苍. 江西饲料, 2020(01)
- [9]渔业生物资产的审计风险防范 ——以“獐子岛”为例[D]. 廖才渊.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8(03)
- [10]哈尼饮食文化的地域特征及其产业发展的潜力研究[D]. 黄鹤飞. 云南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