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叠纪

东北三叠纪

一、东北地区的三叠系(论文文献综述)

董庆民,胡忠贵,陈世悦,李世临,蔡家兰,朱宜新,张玉颖[1](2021)在《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同位素地球化学响应及其地质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碳、氧同位素是碳酸盐岩研究的重要地化指标之一,在反映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变化、成岩作用影响及进行地层对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川东北地区野外剖面考察、岩石薄片鉴定和微量元素分析,结合长兴组-飞仙关组241件碳酸盐岩样品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建立同位素演化曲线,重点对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响应特征进行区域性对比分析,进一步对其地质意义进行试验性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长兴期碳同位素演化曲线与海平面变化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并可与层序内部体系域进行良好对应,该时期氧同位素组成呈相对稳定趋势;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碳、氧同位素值均发生强烈负漂移,达到最低值;进入飞仙关期后碳同位素值进入低幅波动的恢复阶段,在飞四段内部达到极大值后降低,氧同位素组成在飞仙关期也较为稳定。碳、氧同位素值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处发生强烈负漂移可能与甲烷释放及火山喷发事件有密切关系。

袁玉松,郝运轻,刘全有,高键,张守庆[2](2021)在《TSR烃类化学损耗评价:Ⅰ主控因素和强度指标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对深层—超深层油气保存条件的评价,既要考虑物理散失也应考虑化学损耗,如烃类氧化蚀变为非烃类气体。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常见于含膏碳酸盐岩层系中,古油藏、膏岩、地层水、高温和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是控制TSR发生的5个主要因素。烃类含量与干燥系数、非烃类含量与酸性气体指数以及碳、硫同位素等3类强度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TSR强度及定性评价烃类化学损耗程度,但都难以满足定量评价的需要。因此,需要建立新的TSR烃类损耗评价方法,从而完善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保存条件评价技术。

韩伟[3](2021)在《那丹哈达地体饶河增生杂岩的形成及其构造意义》文中研究说明那丹哈达地体位于欧亚大陆东缘,属于环太平洋构造域的一部分。饶河增生杂岩作为那丹哈达地体的主体部分,其组成和形成时代的研究对限定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与增生过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对饶河增生杂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地质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了饶河增生杂岩的组成、增生时代和就位时代,限定了古太平洋板块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俯冲-增生时限。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和饶河大岱地区大比例尺填图基础上,明确了饶河增生杂岩是一套构造混杂岩,具有典型的岩块-基质结构,其中外来岩块包括灰岩、硅质岩、硅质页岩、堆晶辉长岩、枕状玄武岩等,这些外来岩块呈构造透镜体状分布在由砾岩、杂砂岩、粉砂质泥岩等组成的基质中,并且饶河增生杂岩被中生代花岗质岩脉侵入。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饶河增生杂岩中的玄武岩具有洋岛玄武岩(OIB)的地球化学属性,结合该地区出露的辉长岩、辉石岩、斜长岩等均具有OIB的特征,本文认为饶河增生杂岩中的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是一套洋岛火成岩组合。锆石年代学测试结果表明玄武岩(14JH-42)和辉长岩(18HLJ-50)的形成时代分别为167±1 Ma和214±5 Ma,限定了饶河增生杂岩中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的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本文粉砂质泥岩(14JH-44)和杂砂岩样品(18HLJ-48)均为混杂岩的基质成分,锆石U-Pb年代学测试结果表明其沉积下限时代分别为167±3 Ma和133±4 Ma,限定了饶河增生杂岩的增生时代为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并且基质的形成时代由西至东呈现逐渐年轻的趋势,与古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相吻合。饶河增生杂岩基质中的碎屑锆石具有139 Ma、173 Ma、264 Ma、364 Ma、502 Ma、782 Ma、1878 Ma和2503Ma的峰值年龄,这些碎屑锆石主要来源于饶河增生杂岩中的洋岛火成岩组合和邻近的佳木斯-兴凯地块。此外,侵入饶河增生杂岩中的花岗质岩脉形成于126 Ma至~100Ma,其中最老的花岗岩侵入体进一步限定了饶河增生杂岩的最终就位时代为133 Ma至126 Ma,表明古太平洋板块在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存在西向俯冲-增生作用。中国东北地区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增生过程发生在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并划分为两个阶段:(1)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导致佳木斯地块与松辽地块碰撞拼贴,在佳木斯地块的西缘和东缘分别形成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和跃进山杂岩;(2)早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古太平洋板块持续俯冲伴随饶河增生杂岩就位。此外,由于中国东北地区古亚洲洋构造体制结束于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最晚持续到中三叠世,所以晚三叠世是古亚洲洋构造域向环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重要阶段。

王建波,冯明刚,王昆,周依南[4](2021)在《四川盆地普光地区三叠系杂卤石测井评价与发育规律》文中研究表明三叠纪是上扬子地区由海洋过渡为陆地的关键时期,四川盆地沉积了大套碳酸盐岩-蒸发岩。川东北地区是四川盆地三叠系含钾有利区,具有良好的成钾条件,钾盐矿资源丰富,以杂卤石为主。目前,杂卤石测井评价以传统型杂卤石的响应特征分析和定性识别为主要研究内容,定量评价方法和发育规律分析较少。近期,随着一种新型杂卤石盐矿——"盐晶颗粒杂卤石岩"的发现,基于"油钾兼探"思路,利用普光气田现有钻录井和测井资料,落实川东北普光地区6类主要岩性敏感信息和测井识别模式;提出了利用曲线重叠和交会图法、钾钍比值法等方法开展杂卤石定性识别,落实研究区杂卤石发育情况和分布规律,明确其横向变化大、局部富集的特点,同时,研究区二叠、三叠系几个基本构造单元均以北东向为主,二者一定耦合关系;提出采用"伽马能谱差值分析法"计算富钾矿物的模型,形成了定量计算方法。通过开展杂卤石测井评价和发育规律研究,明确了川东北地区深层钾盐矿产资源的潜力,为勘探开采提供技术支撑。

郭强[5](2020)在《川东北地区三叠系富钾卤水分布规律预测》文中研究指明运用“多学科,多角度,多方法”在富钾卤水资源中的研究相对较少。近些年来,国内外在富钾卤水资源研究中的取得了突破。但是目前通过测井响应的特征进行井震结合,通过地震相关属性进行反演,对富钾卤水的分布规律的预测仍然处于初始阶段,这也对在富钾卤水资源的勘探上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加强富钾卤水分布规律的研究,必须有效的发挥地质、测井和地震的综合手段,这对富钾卤水资源开发、缓解我国的钾资源的压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地质、测井和地震三位一体化相结合,对川东北地区富钾卤水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可以为四川盆地的富钾卤水分布规律预测提供理论基础。结合地质学、测井和地震等研究方法与手段,通过油气钻井以及新钻富钾卤水井、野外露头、三维地震等资料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1.通过岩心和野外剖面等岩石学分析,开展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的沉积古环境研究,确定川东北地区三叠系重点成盐期形成于碳酸盐岩局限蒸发台地沉积体系,而膏盐盆为富钾卤水发育的最有利沉积微相,并绘制了重点成盐期岩相古地理图,明确了富钾卤水形成的最有利时期和聚钾地区。2.收集各钻井的测井数据,分析主要储层的物性特征与差异,为本区地球物理资料处理及解释提供参考或标定依据。通过收集自然伽马,声波时差,电阻率,密度等相关数据,建立交会图,寻找规律,建立富钾卤水测井识别标志。3.通过井震结合,开展三维地震资料的层位、构造解释,并且利用人工智能的多参数反演技术进行更精细化的刻画,预测川东北地区富钾卤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徐宇轩,代宗仰,胡晓东,徐志明,李丹[6](2021)在《川东北沙溪庙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以五宝场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川东北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浅层致密气具有投资成本低、见效快、分布广、资源量大、埋深浅等诸多优势,是一个高效的勘探开发对象。通过对川东北五宝场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天然气与下伏烃源岩实地采集,进行了相关的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镜质体反射率、显微组分以及总有机碳测定等地球化学实验,根据天然气和烃源岩样品分析,对川东北侏罗系沙溪庙组进行了气源讨论,并结合沙溪庙组典型成藏剖面和川东北致密气现有开发程度,对川东北侏罗系沙溪庙组典型成藏模式作出分析。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天然气主要来自于下伏的侏罗系自流井组湖相烃源岩和三叠系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川东北地区侏罗系自流井组烃源岩为Ⅱ1—Ⅱ2型高成熟中等—好烃源岩,须家河组烃源岩为Ⅲ型过成熟烃源岩。川东北大巴山前缘的五宝场和渡口河地区具备良好的致密气成藏条件,是下一步浅层致密气的重点勘探地区。勘探重点应该以寻找沙溪庙组有利区带为主,同时增加下伏自流井组和须家河组的探井以获取更多的地质资料,以五宝场、渡口河地区为中心向外辐射扩大勘探开发范围。

刘宇坤[7](2020)在《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为国内外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由于碳酸盐岩岩性致密,其孔隙流体超压与骨架应力的经验关系、超压地球物理响应不明确,造成超压预测十分困难。论文研究目标是创新研究思路,探索不同于碎屑岩超压预测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以川东北普光-毛坝地区为研究区,分析研究区碳酸盐岩地层超压形成及演化机制,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理论,开展碳酸盐岩超压弹性参数、纵横波速度实验等岩石物理模拟实验,分析碳酸盐岩地层的岩石与流体的应力-应变关系,建立适用于碳酸盐岩地层孔隙压力预测理论模型,利用多种岩石物理模型、岩石物性参数与纵、横波速度求取开展地层超压预测所需的岩石弹性参数,在川东北普光-毛坝地区实现了依据钻测录井资料和地震AVO资料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并用实测数据检验了可行性并开展了误差分析。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认识如下:1、普光、毛坝构造飞仙关组-长兴组碳酸盐岩在187Ma~140Ma普遍发育古超压,储层温度始终处在150℃以上,原油裂解气为主要的增压机制,可能构造抬升剥蚀对增压也有贡献;现今毛坝构造保持超压特征,而普光为常压构造;两者超压演化机制差异较大;研究区普光、毛坝两类构造的孔隙压力差异演化特征总结为“三异一闭”,即:①沉积相差异:三叠系早期,普光构造飞仙关组-长兴组地层较毛坝等构造具有较好的初始孔隙度,浅埋藏阶段更好的连通性有利于普光构造储层渗透回流白云石化、混合水白云石化的进行。自此开启了普光构造与毛坝构造两种构造差异储层演化、超压演化的开端。②构造抬升剥蚀差异,毛坝构造较普光构造剥蚀厚度大,对在膏岩盖层封闭下形成和保持超压贡献大。③TSR作用差异: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消耗烃类、产生的H2S引起的溶蚀作用均可导致流体压力的减小。普光构造白云岩化热卤水为TSR提供SO42-,因而普光构造高含H2S,压力卸载;毛坝构造除MB-3井长兴组外几乎不含H2S,不存在此泄压机制。④区域膏盐盖层封闭:区域优质膏盐岩盖层是本区普光毛坝气藏、毛坝构造超压保存的必要条件。2、碎屑岩超压预测是以Terzaghi有效应力定理为基础,通过建立超压与不同测井和地震响应参数(主要是纵波速度)之间的经验关系实现对超压的预测;由于碳酸盐岩岩性致密且岩性和物性极不均一,由于孔隙流体超压与岩石骨架应力关系、超压地球物理响应不明确,使得碳酸盐岩超压预测十分困难。3、碳酸盐岩样品超压岩石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碳酸盐岩饱和岩样纵、横波速度对孔隙压力的变化均有响应,干燥岩样有效应力的减小直接影响其骨架弹性模量的变化,说明碳酸盐岩地层超压仍然可以利用纵、横波速度、岩石弹性模量的响应加以预测,但这种响应并不像碎屑岩超压响应的那样显着。根据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理论和广义胡克定律可知,岩石在孔压与围压作用下应力-应变本构关系可由构成碳酸盐岩单元的饱和岩石弹性模量、岩石基质、骨架弹性模量、流体弹性模量的变化表征,由此建立多孔介质弹性力学超压预测理论模型。此模型不受超压成因机制的限制,理论上适用于绝大多数沉积地层的超压预测。其中岩石总体弹性模量可由纵、横波速度计算获得,利用岩石物理模型结合岩石基础物性参数分别计算岩石骨架、流体弹性模量进而可实现碳酸盐岩超压预测。4、在利用测井资料预测超压过程中,由于不同频率弹性波所引发岩石频散和衰减的差异性,岩石骨架弹性模量的计算应根据所利用声波资料的频段选择能有效反映此频段频散和衰减的流-固双相介质模型。碳酸盐岩骨架致密,其岩性和物性变化大、非均质性强,实验模拟数据显示BISQ模型所预测的频散和衰减具有较宽的频率分布范围(103-107Hz),测井频率在其预测有效范围内,BISQ模型更适用于测井资料骨架模量的计算。另外,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和关键参数的计算依赖于测井解释岩性、矿物成分和孔隙度等物性参数的解释精度。因此通过分析适用于碳酸盐岩地层的测井解释模型,开展碳酸盐岩岩性成分、物性的测井综合解释是较准确地预测超压的关键。川东北地区典型超压钻井(双庙1井)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结果表明,预测孔隙压力值与已知钻杆实测压力(DST)值接近,相对误差范围在2-10%;预测孔隙压力随深度的变化幅度跳跃明显,较好的反映了与双庙1井碳酸盐岩层段多重非均质性相一致的超压频繁变化的特点,该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较接近;说明利用测井资料,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方法提出的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可应用于实际碳酸盐岩地层的超压预测。可进一步通过研究地震资料计算岩石弹性参数的方法,利用该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实现碳酸盐岩地层超压的钻前预测。5、利用地震AVO反演技术可获得纵横波速度,进而获得理论模型预测压力的岩石弹性参数体;地层压力预测结果表明毛坝地区上二叠统-中三叠统碳酸盐岩层系发育超压;而普光地区碳酸盐岩地层为常压系统;实例应用研究表明,利用弹性力学预测超压的理论模型和多种弹性参数及相关参数模型可实现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预测精度取决于各类相关参数体的客观性及与地质实际的符合程度;利用测井资料预测超压的误差较小,地震资料预测超压的误差相对较大。地震资料所含地质信息具有多解性且更为复杂,在计算压力过程中,必须利用多参数模型通过测井和测试资料获得参数体,其参数获取方法及结果的客观性对压力预测精度有重要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次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研究依据线弹性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理论属岩石物理学范畴,参数获取模型复杂,实际应用难度大。利用测井资料计算超压过程中,其基本物性资料(孔隙度、岩性组成、含水饱和度等)的解释非常重要,应选择适用于碳酸盐岩的测井综合解释模型,细化模型解释步骤,利用关键弹性参数物理模型计算各体积模量和预测超压。地震AVO资料处理和弹性参数获取要求专业性更强,利用弹性力学理论模型和地震AVO技术预测碳酸盐岩地层超压还需要借助一些统计性关系,参数获取方法和压力预测精度能够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钟文建[8](2020)在《吉林中部地区三叠系碎屑岩物源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吉林中部地区三叠系碎屑岩为研究对象,利用锆石LA-ICPMS U-Pb定年技术,确定该区碎屑岩的沉积时限;通过对碎屑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结合多种地球化学图解和碎屑锆石年代学物源分析,探讨了物源区性质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最终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探讨了兴蒙造山带南缘东段二叠纪—三叠纪区域构造演化历史与古亚洲洋东段在吉林中部地区的闭合时间。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显示,本文所研究的锆石大部分呈半自形柱状,部分锆石呈次浑圆粒状、柱状,内部结构清晰,发育典型的岩浆震荡生长环带,结合其较高的Th/U 比值,暗示为岩浆成因锆石。结合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上覆地层碎屑锆石年龄组成以及呈侵入接触关系的侵入岩年龄分析表明,寿山沟组形成于早三叠世—中三叠世,与前人认为的早二叠世和晚二叠世不同;范家屯组4个样品中最年轻组碎屑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49Ma、249Ma、247Ma、244Ma(共22颗,约占7%),结合范家屯组中部分石英和长石晶屑的存在,范家屯组形成时代应为中三叠世,与前人认为的早二叠世和晚二叠世不同;漂河川组6个样品中最年轻组碎屑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49Ma、243Ma、246Ma、247Ma、247Ma、236Ma(共 49 颗,约占 14%),落在早-中三叠世——即早-中三叠世后发生的沉积作用,结合侵入到漂河川组的镁铁—超镁铁杂岩的辉长岩岩体年龄(222Ma),漂河川组形成于中三叠世—晚三叠世,与前人认为的早古生代、早二叠世和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不同;东南岔组4个样品中最年轻组碎屑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50Ma、246Ma、242Ma、242Ma(共13颗,约占4%),落在早-中三叠世——即早-中三叠世后发生的沉积作用,结合侵入到东南岔组的镁铁—超镁铁杂岩的辉长岩岩体年龄(222Ma),东南岔组形成于中三叠世—晚三叠世,与前人认为的早古生代不同。对寿山沟组、范家屯组、漂河川组和东南岔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物源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砂岩地球化学分类图显示4个组大部分样品投点落在杂砂岩区,少量投点落在长石砂岩区;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和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图显示4个组样品均具有Nb、Ta、Sr、P和Ti的亏损特征,稀土配分曲线均为右倾,具有明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结合其明显的Eu负异常,4个组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岛弧-活动大陆边缘地球化学特征相似;结合CIA-ICV图解、A-CN-K图解、物源区属性图解以及构造背景分析显示寿山沟组物源沉积物经历较低程度的风化作用,其源区组成既有相对成熟的岩石也有相对不成熟的岩石,其物源主要以中性-酸性长英质岩石为主,并显示有古老沉积岩成分的加入;范家屯组物源沉积物经历较低程度的风化作用,其物源具有较低程度的成熟度,以中性-酸性长英质岩石为主;漂河川组物源沉积物经历中低程度的风化作用,其源区组成既有相对成熟的岩石也有相对不成熟的岩石,其物源主要以中性-酸性长英质岩石为主,并显示有古老沉积岩成分的加入;东南岔组物源沉积物经历中低程度的风化作用,物源沉积物成熟度相对较高,其物源主要以中性-酸性长英质岩石为主,并显示有古老沉积岩成分的加入;吉林中部地区三叠系碎屑岩可能形成于碰撞造山向伸展环境转化的构造背景之下。通过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对吉林中部地区三叠系碎屑岩物源分析,结合寿山沟组、范家屯组、漂河川组和东南岔组物源区性质分析表明,4个组中新太古代到新元古代碎屑锆石来自华北板块古老结晶基底,中元古代到新元古代碎屑锆石来自东北联合地块,寒武纪到石炭纪碎屑锆石来自华北板块北缘增生带岩浆岩、东北联合地块岩浆岩和泛非期变质基底,二叠纪到中三叠纪碎屑锆石来自华北板块北缘增生带变质火山岩和花岗质岩石;吉林中部地区三叠系碎屑岩的沉积物主体主要来自华北板块北缘增生带中性—酸性长英质火成岩,少量来自东北联合地块和华北板块,具有二元物源的供给特点。通过对兴蒙造山带南缘东段二叠纪—三叠纪的构造演化史分析表明,早二叠世一晚二叠世古亚洲洋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早三叠世—中三叠世古亚洲洋最终闭合,发生碰撞造山作用,晚三叠世处于伸展环境之下;古亚洲洋东段在吉林中部地区于早三叠世—中三叠世最终闭合。

孙连超[9](2020)在《四川盆地东南缘二叠纪岩相古地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研究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南缘,目的层为二叠系。区内早二叠世地层普遍缺失,中-晚二叠世地层广泛发育。虽然前人对扬子地区的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相、沉积模式和岩相古地理已有研究,但是对于四川盆地东南缘地区的沉积相研究还较为缺乏。所以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东南缘地区野外进行研究调查,以实测地层剖面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对研究区内地层做了多重地层划分,并对该区二叠系地层进行了沉积相分析。本文通过对野外剖面的观测、地质资料的搜集统计、样品分析等手段与方法,系统开展了对四川盆地东南缘二叠纪沉积体系研究。完成主要工作如下:识别了研究区二叠系标志层,利用标志层等方法划分对比研究区地层;通过对沉积相标志进行分析,确定了四川盆地东南缘地区二叠系沉积相类型;进行了沉积相横向对比;依据野外实测剖面及搜集的1:20万地质报告,利用优势相原则,编制了四川盆地东南缘地区二叠纪岩相古地理图;建立了四川盆地东南缘地区二叠纪沉积模式。通过上述分析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果及认识:①通过对大量野外剖面观测并结合沉积相标志,如沉积物岩性、颜色、沉积构造、古生物和测井相特征,认为研究区二叠纪主要发育滨岸体系、碳酸盐台地体系及碳酸盐缓坡体系,其中滨岸体系分为滨岸沼泽和滨岸平原,碳酸盐台地体系分为开阔台地、局限台地和台地边缘斜坡,碳酸盐缓坡体系分为浅缓坡和深缓坡。②研究区沉积相带分布特征整体沿东西呈条带状展布。栖霞组主要发育3个沉积相带,由南向北依次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和缓坡沉积,主要发育碳酸盐台地沉积,其中研究区南部主要发育局限台地,为浅水的碳酸盐台地沉积环境,缓坡相沉积主要分布于北部重庆潼4井一带;茅口组依然主要为碳酸盐台地,受来自北西海侵影响,研究区内局限台地区向南发生溃缩,开阔台地及缓坡区域增大,但局限台地依然覆盖研究区中南部大部分地区;吴家坪组早期时期,受海退影响,研究区南部出现较多滨岸沉积;长兴组时期再次受海侵影响,碳酸盐台地和缓坡沉积区域再次增加。③梁山组沉积时期,古气候湿润,研究区发育泻湖相和沼泽相,主要发育碳质页岩及含石英砂岩;随着海水不断加深,栖霞组至茅口组沉积相类型由局限台地逐渐演变为开阔台地,沉积物由早期的含泥质生物碎屑灰岩过渡为生物碎屑灰岩,生物含量及种类明显增多。中二叠世晚期,东吴运动使华南板块海平面大幅度下降,研究区茅口组与吴家坪组之间发生沉积间断,孤峰组缺失。吴家坪组沉积期至长兴组沉积期,发生新一轮的海侵,由东吴运动地壳隆升形成的滨岸沼泽相,逐渐发育为缓坡沉积。至此,海侵一直持续到早三叠世。

吴梦旎[10](2020)在《川东北地区气藏盖层裂纹扩展实验及其物理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气储层的裂缝发育将促进油气系统的运聚效率,而盖层中的裂缝将显着威胁油气藏的封闭完整性。在地质时间尺度上,缓慢的、亚临界状态的裂纹扩展过程关系着裂缝系统的发育,其形成机理尚不清楚,油气运移和聚集的过程中流体环境对其的影响也缺乏研究。本文通过双扭实验法对川东北三叠系气藏盖层(硬石膏岩和灰岩)开展了总计59组空气、水和相应地层水环境下的裂纹扩展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水溶液环境的存在对亚临界裂纹扩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1)与在空气中相比,水溶液环境中盖层岩石的断裂韧度KIC和亚临界裂纹扩展指数n均出现减小;(2)KIC的减幅在硬石膏岩中比灰岩更为显着,两者分别为50%和30%,这一结果表明矿物的溶解度会影响流体对岩石的弱化效果;(3)对于不同的流体环境,指数n的系统性变化为n空气>n水>n地层水。显微观测分析显示研究区盖层所在位置的天然裂缝与本次实验造成的人工裂缝均为张性裂缝。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和对比研究,明确了在常温常压下,硬石膏岩比灰岩具有更大的断裂韧度;较小粒度的多晶结构将增强岩石的抗断裂能力;以溶解作用为主的水岩化学作用对亚临界裂纹扩展特征的影响。最后,对亚临界裂纹扩展的时间相依性进行了基本阐述,并结合研究区油气地质演化情况对盖层的封闭性进行讨论,认为硬石膏岩的封闭性能优于其他岩性,但当水溶液存在时发生裂纹扩展的风险较大。本文所作的研究工作丰富了对于硬石膏岩和灰岩亚临界裂纹扩展规律的认识,同时也为盖层封闭稳定性评价提供了新的方式参考和数据依据。

二、东北地区的三叠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北地区的三叠系(论文提纲范文)

(1)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同位素地球化学响应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样品来源、测试分析及评价方法
    2.1 样品来源及分布
    2.2 样品处理与测试分析
    2.3 样品蚀变性评价方法
3 测试结果及样品蚀变性评价
4 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地质响应特征
    4.1 碳同位素演化特征
    4.2 氧同位素演化特征
5 碳、氧同位素演化曲线的地质意义
    5.1 碳同位素演化曲线
    5.2 氧同位素演化曲线
6 结论

(2)TSR烃类化学损耗评价:Ⅰ主控因素和强度指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TSR的5个主控因素
    1.1 古油藏
    1.2 膏岩
    1.3 地层水
    1.4 高温
    1.5 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
2 TSR强度的3类评价指标
    2.1 烃类含量及天然气干燥系数
    2.2 非烃类含量及酸性气体指数
    2.3 同位素系列
        2.3.1 烃类的碳同位素组成
        2.3.2 CO2和次生方解石的碳同位素组成
        2.3.3 H2S的硫同位素组成
        2.3.4 储层沥青S/C原子比与硫同位素
3 结论

(3)那丹哈达地体饶河增生杂岩的形成及其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1.1 增生杂岩的研究历史
        1.1.2 中国东北地区地质概况
        1.1.3 那丹哈达地体研究现状
    1.2 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思路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论文依托项目和主要工作量
        1.4.1 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
        1.4.2 论文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佳木斯地块
        2.1.1 基底和盖层
        2.1.2 黑龙江杂岩
        2.1.3 花岗岩
    2.2 兴凯地块
    2.3 那丹哈达地体
        2.3.1 跃进山杂岩
        2.3.2 饶河增生杂岩
        2.3.3 白垩纪酸性侵入岩
第3章 分析方法
    3.1 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
    3.2 锆石U-Pb定年分析
        3.2.1 锆石分选和制靶
        3.2.2 图像采集
        3.2.3 测年方法
第4章 饶河增生杂岩的组成和样品采集
    4.1 大比例尺填图
    4.2 饶河增生杂岩的组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饶河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
    5.1 主量元素特征
    5.2 微量元素特征
    5.3 稀土元素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饶河增生杂岩年代学结果
    6.1 花岗岩
        6.1.1 含堇青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14JH-37
        6.1.2 花岗斑岩14JH-38
        6.1.3 花岗斑岩14JH-39
    6.2 镁铁质-超镁铁质岩
        6.2.1 玄武岩14JH-42
        6.2.2 辉长岩18HLJ-50
    6.3 碎屑岩基质
        6.3.1 粉砂质泥岩14JH-44
        6.3.2 杂砂岩18HLJ-48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饶河增生杂岩的构造演化
    7.1 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的形成
        7.1.1 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的构造背景
        7.1.2 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的形成时代
        7.1.3 小结
    7.2 饶河增生杂岩基质的形成时代及其物源
        7.2.1 饶河增生杂岩的增生时限
        7.2.2 饶河增生杂岩基质的沉积物源
        7.2.3 小结
    7.3 钉合花岗岩的形成时代
    7.4 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增生时限
        7.4.1 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
        7.4.2 那丹哈达地体
        7.4.3 那丹哈达地体东部增生地体
        7.4.4 小结
第8章 结论和问题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存在问题和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四川盆地普光地区三叠系杂卤石测井评价与发育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岩性识别研究
    1.1 岩性敏感信息分析
    1.2 杂卤石测井识别
        1.2.1 曲线重叠和交会图法
        1.2.2 钾钍比值法(K/Th)
        1.2.3 应用分析
2 测井解释模型建立与参数研究
    2.1 泥质含量计算
    2.2 富钾矿物含量计算
    2.3 应用实例
3 结论

(5)川东北地区三叠系富钾卤水分布规律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区域位置
    2.2 地层发育特征
    2.3 构造特征
第3章 岩相古地理及演化
    3.1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3.2 岩相古地理及演化
第4章 富钾卤水储层特征
    4.1 富钾卤水储层物性
        4.1.1 钻井情况
        4.1.2 储层物性特征
    4.2 岩石物理分析
第5章 富钾卤水空间分布规律预测
    5.1 构造断裂特征
        5.1.1 层位标定及其地质属性
        5.1.2 层位及断层精细解释
        5.1.3 构造成图
        5.1.4 构造、断裂特征
    5.2 富钾储层反演技术
        5.2.1 地震相的划分
        5.2.2 相控波阻抗反演
        5.2.3 基于神经网络的多参数反演
        5.2.4 应用效果分析
    5.3 富钾卤水储卤层平面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川东北沙溪庙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以五宝场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概况
2 样品采集与分析
    2.1 样品采集
    2.2 分析方法
    2.3 天然气样品结果与分析
    2.4 烃源岩样品结果与评价
3 地质意义及勘探建议
    3.1 沙溪庙组气源讨论
        3.1.1 下伏海相烃源岩的可能性
        3.1.2 近源烃源岩
    3.2 成藏模式
    3.3 勘探建议
4 结论

(7)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来源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超压成因研究现状
        1.3.1.1 压实不均衡
        1.3.1.2 孔隙流体膨胀
        1.3.1.3 压力传递
        1.3.1.4 构造作用
        1.3.1.5 其它超压成因机制
        1.3.2 超压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1.3.3 研究区勘探及研究现状
        1.3.4 存在问题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4.1 总体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内容
    1.5 完成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川东北构造演化特征
    2.2 地层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演化
        2.2.1 地层沉积特征
        2.2.1.1 侏罗系
        2.2.1.2 三叠系
        2.2.1.3 二叠系
        2.2.1.4 石炭系
        2.2.1.5 志留系
        2.2.2 沉积演化特征
第三章 普光毛坝地区超压分布特征及超压成因演化分析
    3.1 研究区碳酸盐岩层系实测压力分布特征
    3.2 川东北普光毛坝地区超压成因机制
        3.2.1 烃类生成对超压影响
        3.2.2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改造储层对超压的影响
        3.2.3 构造作用对超压影响
    3.3 不同压力系统孔隙压力演化分析
第四章 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的碳酸盐岩超压预测理论模型
    4.1 超压岩石物理模拟实验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样品和流程
        4.1.3 超压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
    4.2 多孔介质弹性力学超压预测理论模型
        4.2.1 弹性力学与胡克定律
        4.2.1.1 各向同性固体介质空间应力状态
        4.2.1.2 单向应力下固体材料的弹性本构关系
        4.2.1.3 广义胡克定律
        4.2.2 有效应力概念
        4.2.3 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理论
        4.2.4 超压预测理论模型推导超压预测数学公式及参数
    4.3 超压预测资料来源
        4.3.1 超压预测所需资料简介
        4.3.2 测井资料与地震资料的联系及区别
    4.4 参数获取方法及相关模型
        4.4.1 岩石基质等效模量计算
        4.4.2 孔隙流体等效体积模量计算
        4.4.3 岩石干骨架等效体积模量计算
        4.4.3.1 Gassmann模型
        4.4.3.2 Kuster-Toks?z模型
        4.4.3.3 其他波传播理论
    4.5 理论模型验证及校正方法
        4.5.1 理论模型验证结果
        4.5.2 理论模型校正方法
第五章 测井资料预测超压技术研究
    5.1 利用测井资料获取参数
        5.1.1 地球物理测井方法概述
        5.1.2 地层裂缝孔隙度
        5.1.3 岩石矿物成分
        5.1.4 含水饱和度
        5.1.5 测井资料骨架体积模量的计算
    5.2 碳酸盐岩地层测井横波速度预测
    5.3 基于测井资料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
第六章 地震资料钻前超压预测应用研究
    6.1 叠前地震资料AVO岩石弹性参数反演
        6.1.1 叠前同步反演
        6.1.2 典型二维剖面及顺层切片反演结果分析
        6.1.2.1 声波速度反演结果分析
        6.1.2.2 密度反演结果分析
    6.2 基于DNN深度神经网络的碳酸盐岩储层物性预测
    6.3 基于地震资料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吉林中部地区三叠系碎屑岩物源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论文主要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研究区三叠纪地层特征
3 实验方法
    3.1 锆石U-Pb同位素和Lu-Hf同位素分析
    3.2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4 样品描述及年代学研究
    4.1 样品描述
    4.2 年代学研究
5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碎屑锆石Hf同位素组成
    5.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2 锆石Hf同位素组成
6 地层沉积时限及物源区特征
    6.1 地层沉积时限
    6.2 物源区特征
7 物源分析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7.1 物源分析
    7.2 构造意义
8 结论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存在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四川盆地东南缘二叠纪岩相古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完成的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2.2 研究区地层划分与对比
3 沉积相研究
    3.1 沉积相标志
    3.2 沉积相类型划分
    3.3 单剖面分析
    3.4 沉积相对比剖面
4 岩相古地理特征
    4.1 栖霞组岩相古地理特征
    4.2 茅口组岩相古地理特征
    4.3 吴家坪组岩相古地理特征
    4.4 长兴组岩相古地理特征
5 研究区沉积演化及沉积模式
    5.1 沉积演化
    5.2 沉积模式
6 结论及认识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川东北地区气藏盖层裂纹扩展实验及其物理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1.1.1 论文来源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盖层完整性破坏研究现状
        1.2.2 岩石亚临界裂纹扩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构造特征
        2.1.1 构造发育特征
        2.1.2 构造演化史
    2.2 沉积特征
        2.2.1 地层发育特征
        2.2.2 生储盖组合
    2.3 盖层样品岩性与力学特征
        2.3.1 盖层样品岩性特征
        2.3.2 盖层样品力学特征
第3章 盖层岩石裂纹扩展实验
    3.1 岩石亚临界裂纹扩展机制
    3.2 亚临界裂纹扩展实验原理
    3.3 亚临界裂纹扩展实验方案
        3.3.1 实验装置设计
        3.3.2 试样制备与分组
        3.3.3 实验操作流程
第4章 盖层岩石裂纹扩展实验结果
    4.1 实验数据整理及概述
        4.1.1 数据筛选依据
        4.1.2 常位法移松弛荷载-时间曲线
        4.1.3 应力强度因子-亚临界裂纹扩展速度曲线
    4.2 亚临界裂纹扩展显微特征
        4.2.1 裂缝发育轨迹特征
        4.2.2 裂缝表面形貌特征
第5章 盖层岩石裂纹扩展影响因素及应用
    5.1 实验结果对比研究
    5.2 亚临界裂纹扩展影响因素
        5.2.1 岩石微观结构
        5.2.2 压力
        5.2.3 温度
        5.2.4 水岩化学作用
    5.3 亚临界裂纹扩展的时间相依性
    5.4 川东北地区气藏盖层封闭性讨论
        5.4.1 构造运动引起应力场变化
        5.4.2 埋藏深度导致温度围压变化
        5.4.3 孔隙流体压力变化
        5.4.4 地层流体迁移引发环境改变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双扭试件基本尺寸表
致谢

四、东北地区的三叠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同位素地球化学响应及其地质意义[J]. 董庆民,胡忠贵,陈世悦,李世临,蔡家兰,朱宜新,张玉颖.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1(06)
  • [2]TSR烃类化学损耗评价:Ⅰ主控因素和强度指标分析[J]. 袁玉松,郝运轻,刘全有,高键,张守庆. 海相油气地质, 2021(02)
  • [3]那丹哈达地体饶河增生杂岩的形成及其构造意义[D]. 韩伟. 吉林大学, 2021(01)
  • [4]四川盆地普光地区三叠系杂卤石测井评价与发育规律[J]. 王建波,冯明刚,王昆,周依南.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1(01)
  • [5]川东北地区三叠系富钾卤水分布规律预测[D]. 郭强.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6]川东北沙溪庙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以五宝场地区为例[J]. 徐宇轩,代宗仰,胡晓东,徐志明,李丹. 岩性油气藏, 2021(01)
  • [7]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及应用[D]. 刘宇坤. 中国地质大学, 2020
  • [8]吉林中部地区三叠系碎屑岩物源及其地质意义[D]. 钟文建. 山东科技大学, 2020
  • [9]四川盆地东南缘二叠纪岩相古地理研究[D]. 孙连超.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10]川东北地区气藏盖层裂纹扩展实验及其物理性质研究[D]. 吴梦旎.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标签:;  ;  

东北三叠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