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野生株血清亚型分析

浙江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野生株血清亚型分析

一、浙江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野毒株的血清亚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宇[1](2021)在《广西IBDV的分离鉴定及其两种变异株全基因序列分析及致病性研究》文中提出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危害世界养禽业最重要的免疫抑制病之一。IBDV共有四种主要的致病型(pathotypes),分别为经典毒株(classical IBDV,c IBDV)、变异株(variant IBDV,vIBDV)、超强毒株(very virulent IBDV,vvIBDV)及新型变异株(novel variant IBDV,nvIBDV),其中新型变异株为近年来在中国首先新发现的致病型。不同致病型的毒株间存在着致病性与抗原性的差异,给IBD的防控带来困难。因此及时跟踪和了解IBD的流行情况以及毒株的致病型及其特性对于疾病的防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题对广西各地2017年-2019年间临床上疑似IBD的病例通过采集病料、接种鸡胚进行IBDV的分离与鉴定,最终成功获得13个IBDV分离株。通过对毒株基因组A节段的vVP2以及B节段的VP1-b基因的扩增及其序列的分析,确定2017年-2019年广西同时存在有vvIBDV(9株)、弱毒株(1株)和nvIBDV(3株)的流行。13个分离株分别属于四种不同的基因型,即基因Ⅱ型(A节段为弱毒株,B节段为超强毒株)、基因Ⅳ型(A节段为超强毒株,B节段为Uniq-B)、基因Ⅹ型(A节段为新型变异株,B节段为Uniq-B)和基因Ⅺ型(A节段为新型变异株,B节段为新型变异株)。首次确定广西存在有nvIBDV(QZ191002和QZ191003)和新型变异重排毒株(novel variant reassortant IBDV,nvrIBDV)(YL190623)的流行,其中nvrIBDV为国内首次发现。课题选取2016年-2019年的nvIBDV毒株QZ191002和QZ191003以及nvrIBDV毒株YL160304和YL190623,利用蚀斑技术进行纯化,然后对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发现YL160304、YL190623、QZ191002和QZ191003毒株的A节段均与nvIBDV参考株SHG19等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94.4%-98.9%),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它们同属一个分支,且与SHG19的A节段抗原相关的氨基酸残基的相似性最高(85%-100%)。nvrIBDV毒株YL160304和YL190623的B节段与我国近年来优势流行毒株HLJ-0504(属于vvIBDV)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97.6%-97.9%),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它们同属一个分支,且与HLJ-0504的B节段关键氨基酸残基的相似性最高(100%)。nvIBDV毒株QZ191002和QZ191003的B节段与参考株SHG19等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97.2%-97.9%),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它们同属一个分支,且与SHG19的B节段关键氨基酸残基的相似性最高(88%)。课题选取nvIBDV毒株QZ191002及nvrIBDV毒株YL160304分别在三黄鸡上进行了致病性研究。实验选用出壳的三黄鸡商品鸡雏共30只,在隔离条件下饲养至35d龄,自由采食和饮水。每周采鸡的血清,并用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其抗体,待试验鸡的血清抗体水平变成阴性后,随机分成三个组,每组10只鸡。在28d龄分别用毒株QZ191002和YL160304以105.0 TCID50/0.2ml的感染剂量,口服感染A组和B组,C组为不感染对照组。每天记录鸡的表现及死亡情况。在试验结束的时候(35d龄)对各组的鸡只进行称重并采集血清,剖杀所有鸡只及试验期间死亡的鸡只,分别采集脾脏和法氏囊,分别进行IBDV病毒载量的检测,计算囊重比、囊指数及脾脏/体重比。结果表明,nvIBDV毒株QZ191002不引起IBD的典型症状,无死亡,能导致法氏囊严重萎缩,囊指数为0.46;nvrIBDV毒株YL160304可引起IBD的典型症状,死亡率为10%(1/10),法氏囊萎缩程度更加严重,囊指数为0.35;法氏囊和脾脏的病毒载量的检测结果以及法氏囊组织的病理学观察均表明,nvrIBDV毒株YL160304的致病力显着高于nvIBDV毒株QZ191002。课题研究结果表明,2017年-2019年广西鸡群同时存在有vvIBDV、弱毒株和nvIBDV的流行,并首次发现2016年即开始有nvIBDV和nvrIBDV毒株的流行。其全基因组序列分析也首次揭示了这两类新型变异毒株A、B片段的不同进化关系。三黄鸡的致病性研究结果证明nvrIBDV与nvIBDV所引起的病变特征是囊的萎缩,而且nvrIBDV毒株所引起的囊的萎缩程度要高于nvIBDV。

陈玲,蒋桃珍,李润,孙晔,陈光华[2](2019)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CA株、CF株和B87株之间的抗原性差异研究》文中指出为比较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三价活疫苗种毒毒株之间的抗原差异性,将CA株、CF株和B87株分别以104.0ELD50/0.1 mL、103.0ELD50/0.1 mL和104.0ELD50/0.1 mL免疫3周龄SPF鸡制备单特异血清。用制备的三种单特异血清与三株病毒进行交叉中和试验,根据中和试验结果计算三个毒株之间的R值均低于0.4;设计引物扩增VP2片段,对3个毒株进行序列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表明3个毒株的VP2片段处于不同分支,且特征性氨基酸位点存在明显差异。结果表明:IBDV-CA、CF和B87毒株之间的抗原性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三个毒株属于不同的血清亚型。

王宇[3](2019)在《表达FLAG标签融合VP1蛋白的重组IBDV拯救及其作为致弱疫苗候选株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一种由其病原体鸡传染性法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感染而引起的在雏鸡中急性并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免疫抑制性的疾病。疫苗免疫是防控的主要手段,随着变异毒株(Variant IBDV)和高致病力的超强毒株(Very virulent IBDV,vvIBDV)的出现,开展新型疫苗株的构建研究十分必要。IBDV属双链RNA(dsRNA)病毒科(Birnaviridae),其基因组由A、B二个节段dsRNA所组成。在本研究中,成功构建了一种高效的双启动子RNA polymerase(Pol I)-Pol II反向遗传系统,可以在无需VP1和VP3辅助的情况下完全从克隆的cDNA直接拯救重组IBDV。我们将IBDV-A44株A片段和B片段基因组分别克隆在真核表达载体pCI-neo的CMV启动子和polyA之间,构建IBDV感染性克隆p2-mA和p2-mB,直接转染293T细胞,72h后取上清继续在DF-1细胞上传代,直接拯救出与亲本毒有一致的复制动力学重组病毒。进一步,我们在VP1的C末端引入8-aa FLAG表位(DYKDDDDK),得到表达FLAG标签的A44/FLAG拯救毒株。通过RT-PCR、间接免疫荧光、序列测定、Western-blot及透射电镜等均检测到了拯救的IBDV及融合表达的VP1蛋白FLAG标签。通过病毒空斑实验、复制动力学试验和SPF鸡攻毒试验,显示尽管与亲本病毒的病毒复制动力学具有相似的模式,但表达FLAG标签融合VP1的重组病毒在DF-1细胞系斑块表型显着减少,以及对法氏囊的损伤显着减少。此外,重组FLAG标记的IBDV具有与亲本毒株相当水平引发针对VP2的中和抗体的能力,并且在单次免疫时,赋予针对野生型IBDV的后续致死攻击的完全保护。总之,该研究表明,拯救的表达FLAG标签融合VP1的重组病毒可作为减毒活IBDV疫苗株;编码VP1的B区段基因中外源表位序列的靶向插入是用于设计减毒很好的策略,对探索IBDV分子致弱机制与研发适合于流行毒株的新型疫苗具有重要意义。

张誉文[4](2018)在《2017年广西IBDV的分离鉴定及其基因和血清型分析》文中认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属于双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其基因组由A、B两个节段组成,血清型分为I型和II型。该病毒可引起鸡急性、高度接触性的疾病即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该病主要侵害免疫器官,造成严重的免疫抑制,并继发感染细菌、支原体、病毒和寄生虫等多种病原,并可使疫苗免疫应答减弱甚至免疫失败。由于IBDV抗原变异性和血清亚型的多样性,给疾病的防控带来了困难。因此,实时了解和掌握IBDV的基因及抗原变化对于疾病的防控有着重要意义。本课题对广西玉林、南宁、北流、柳州等地2017年临床发生IBD的疑似病例采集其法氏囊组织,通过鸡胚绒毛尿囊膜途径(CAM)接种SPF鸡胚进行IBDV的分离鉴定,获得了 11株IBDV分离株。对这些分离株的A、B节段的vVP2和VPl-b分别进行扩增与序列测定,通过对分离毒株进行基于vVP2的关键氨基酸位点对比及遗传系统进化分析,发现分离株NN170502具有222P、279N、284T、294L和299N的特征,与弱毒参考株的特征性氨基酸位点一致;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NN170502与Gt、Cu-1M等弱毒参考株在同一分支,亲缘关系较近,而与强毒参考株亲缘关系较远;YL170114等其他10株分离株具有与强毒参考株一致的222A、2561、284A、2941和299S氨基酸位点,遗传进化分析发现与HLJ-0504(vvIBDV)为一大分支。对11株分离株进行基于VP1-b的关键氨基酸位点分析,发现分离株LZ170322具有与弱毒参考株特征性氨基酸位点一致的242D、287T、290L和293E,遗传进化树也与弱毒参考株在同一分支;其余10株分离株的氨基酸位点分别为242D、287A、290M和293D,为与中国新型vvIBDV(代表毒株为HLJ-0504)一致,进化树也与HLJ-0504亲缘关系最近,核苷酸相似性高达97.8%-98.0%。这11株分离株均发生了基因节段重排现象,其中9株毒株的重排类型属于II型,即vVP2(位于A节段)来源于wIBDV、VP1-b(位于B节段)来源于HLJ0504-like;1株(LZ170322)重排类型属于I型,即vVP2来源于vvIBDV、VPl-b来源于attIBDV;1株(NN170502)重排类型属于IV型,即 vVP2 来源于 attIBDV、VP1-b 来源于 HLJ0504-like。本课题还用实验室制备的单因子血清与这11株分离病毒在CEF细胞上进行微量交叉中和试验,结果显示11株分离株与血清亚型1的四个参考株B87、040124、TSC-1和HUN0801之血清的中和效价最高,为102.34-104.72,且11株分离株与亚型1的这四个参考株血清的交叉中和滴度差异均在100.5以内,而与亚型2参考株JS7以及与亚型3参考株BH11的血清之交叉中和滴度差异大于100.5,可以判定11株分离株均属于IBDV血清I型之亚型1病毒。本课题的研究结果证明,2017年广西流行的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全部都是基因重排株,其中HLJ0504-like毒株占优势,而且血清型均属于血清Ⅰ型的亚型1。

向华[5](2018)在《可视化同步共检六种禽传染病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cosis virus,ALV)、马立克病病毒(Marerk’s disease virus,MDV)、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tsal disease virus,IBDV)是引发家禽免疫抑制病的主要病毒性病原。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 virus,ILTV)是引发家禽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毒性病原。由于传统的诊断检测方法难以进行多病原或多病原型的联合检测,使生产上发生的同类型疫病短时间内难以鉴别。考虑到家禽疫病防控急需,基于上述六种病原的高通量同步检测和部分病原同步分型检测方法尚未见报道。本研究结合金标银染显色技术,构建ALV-MDV-IBDV-NDV-AIV-ILTV六种禽病毒病同步共检基因芯片和H5-H7-H9-N1-N9-N2六种禽流感病毒亚型的同步共检可视化基因芯片,对芯片的制备及检测过程进行条件优化,并对临床初步应用进行评价。研究主要结果如下:一、ALV-MDV-IBDV-NDV-AIV-ILTV共检基因芯片构建、检测条件优化和质量评价1.ALV-MDV-IBDV-NDV-AIV-ILTV共检基因芯片构建与检测条件优化。以ALV、MDV、IBDV的全基因组为模板,克隆得到ALV-ENV、MDV-MEQ及IBDV-VP2基因序列,设计寡核苷酸探针,成功制备ALV-MDV-IBDV-AIV-NDV-ILTV共检基因芯片(简称共检芯片Ⅰ)。对基因芯片的制备过程和检测条件进行优化,发现寡核苷酸探针最优使用浓度为50μmol/L,40℃条件下杂交2h,Nanogold-Streptavidin链霉亲和素溶液的使用浓度为4μg/mL,染色时间为5min,对阳性标本最终银染显色可见明显检测信号。2.对构建的此基因芯片进行质量评价。芯片检测特异性试验显示,ALV、MDV、IBDV、NDV、AIV、ILTV之间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好,且以IBV为模板制备的PCR扩增标记不与共检芯片Ⅰ杂交;敏感性试验显示,芯片的最低检测浓度是1pg/μl。稳定性试验发现,基因芯片能在常温条件下进行有效保存不少于60 d,4℃条件下保存不少于75 d。二、禽流感H5-H7-H9-N1-N9-N2六种亚型联合共检可视化基因芯片的构建、检测条件优化和质量评价1.H5-H7-H9-N1-N9-N2共检基因芯片构建与检测条件优化。以H5N6、H7N9和H9N2禽流感病毒毒株的全基因组,以及合成制备的H5N1毒株的NA保守序列片段,克隆得到H5-HA、H7-HA、H9-HA、N1-NA、N9-NA和N2-NA共6个靶基因,并成功制备出H5-H7-H9-N1-N9-N2共检基因芯片(简称共检芯片Ⅱ);对基因芯片的制备过程和检测条件进行优化,发现使用浓度为50μmol/L的寡核苷酸探针与含有生物素标记的靶基因PCR产物45℃条件下杂交2h,Nanogold-Streptavidin链霉亲和素溶液的最佳使用浓度为4μg/mL,银染7min,阳性标本银染显色可见明显的检测信号。2.对构建的此基因芯片进行质量评价。基因芯片的特异性试验显示芯片特异性高,无交叉反应,且以ALV、MDV、IBDV、NDV、IBV、ILTV为模板制备的PCR扩增标记不与共检芯片Ⅱ杂交;敏感性试验显示芯片的敏感性好,H5和N1亚型芯片的最低检测浓度是1×10-10ngul,H7亚型芯片的最低检测浓度是1×10-8ngul,N9亚型检测芯片的最低检测浓度是1×10-7ngul,H9和N2亚型芯片的最低检测浓度是1×10-8ngul,均不同程度的高于RT-PCR检测技术;稳定性试验显示,本研究建立的可视化芯片4℃条件下可保存不少于90d。三、共检芯片Ⅰ和共检芯片Ⅱ的初步临床应用将本研究构建的两套基因芯片对四川安岳、彭州、泸州、广元、自贡、乐山、广汉、温江、重庆、山东等地区疑似患禽白血病、马立克病、传染性法氏囊病、禽流感、新城疫和传染性喉气管炎的155份临床送检样品进行检测,其中,六类禽病毒病基因芯片的检测结果为ALV、MDV、IBDV、NDV、AIV、ILTV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1.2%、0.6%、5.8%、14.8%、0%,其中混合感染ALV和AIV为4.5%,NDV和AIV为2.5%,ALV、MDV和IBDV为0.6%,ALV、AIV和NDV为1.2%,该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略高于PCR/RT-PCR检测方法,二者方法的符合率高于98%;H5-H7-H9-N1-N9-N2六种禽流感病毒亚型的同步共检芯片的检测结果为H5、H7、H9、N1、N9、N2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3%、0%、43.4%、0%、34.7%、4.3%,其中H9N9亚型检出率为21.7%,H9N2亚型检出率为4.3%,H5和H9亚型共同感染检出率为4.3%,该检测方法与RT-PCR方法相比,敏感性为100%,特异性高于92.8%,符合率高于95.6%,对二者结果进行差方检验的Kappa值均>0.80,表明两种检测方法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综上,本研究成功构建ALV-MDV-IBDV-NDV-AIV-ILTV六种禽病毒病同步共检基因芯片和H5-H7-H9-N1-N9-N2六种禽流感病毒亚型同步共检基因芯片,两种基因芯片具备较好的特异性、灵敏性和稳定性,能有效应用于上述禽类疫病的临床样本检测,为此类禽疫病的快速鉴别诊检提供了新的先进手段。

焦鹏涛[6](2017)在《广西地区2014-2015年IBDV的分离鉴定及代表株全基因序列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双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溶淋巴细胞性疾病。IBDV有四种致病型(pathotypes),即经典毒力株(classicalIBDV,cIBDV)及其致弱疫苗毒株(attenuated IBDV,attIBDV)、超强毒株(very virulent IBDV,vvIBDV)以及抗原变异株(variant IBDV,vIBDV)。它们的致病性和抗原性均存在许多差异,这给疾病的防控带来困难。课题对广西2014-2015年临床发生的疑似病例进行IBDV的分离鉴定,并利用实验室准备的单因子血清在细胞培养上完成分离株的病毒中和试验。结果显示,获得的14个分离株全部属于基因重组毒株即其基因组A、B节段来自不同类型毒株,其中11株的A节段属于vvIBDV-type分支、B节段属于HLJ-0504-type分支,1株(141203)A节段属于vvIBDV-type分支、B节段为新的分支,1株(14007)A节段属于attIBDV-type分支、B节段属于HLJ-0504-type分支,1株(140021)A节段属于中等毒力分支、B节段为新的分支;血清学鉴定则表明,它们均属于血清Ⅰ型亚型1。课题对分离株中的代表GX151120进行了克隆纯化并对其全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其A节段长度为3 260nt,含有两个完整的阅读框架 ORF A1 和 ORFA2,ORF A1 范围 131nt-3 169nt,ORF A2 范围97nt-534nt,分别编码VP2-VP4-VP3和VP5蛋白;B节段长度为2 827nt,阅读框范围112nt-2751nt,编码VP1蛋白,两节段均未发生碱基的缺失和插入;遗传进化树分析显示,该毒株为重组毒株,即其A节段来源于vvIBDV-type,B节段与HLJ-0504同属一个分支。A节段核苷酸相似性分析显示,它与vvIBDV的重组株HLJ-0504的相似性最高(98%),B节段核苷酸相似性也是与HLJ-0504的最高(98.4%)。核苷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A节段VP2高变区的特征性核苷酸位点为222A、256I、294I、299S、279D和284A,符合vvIBDV的特征。其B节段与中国分离株HLJ-0504、GX、Harbin-1等属于基因Ⅱ亚群,该分离毒株的220R具有特异性,不同于其他参考毒株的220K。课题还选用不同市售的IBD疫苗对广西地方品种鸡进行免疫试验,结果证明雏鸡1日龄孵化房免疫1次,仍然存在危险期,2周龄的加强免疫有助于延长抗体水平保护期,对于饲养期较长的地方品种而言免疫两次更合适。

梅永杰[7](2016)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流行株的分离与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雏鸡传染病,IBDV感染雏鸡后引起法氏囊萎缩,最终导致死亡。给世界商业化养鸡行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对IBD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研制快速、准确的IBDV检测方法至关重要。本研究对华东区域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流行株进行分离及生物学性状分析,结合单克隆抗体技术建立了IBDV双抗体夹心ELISA和胶体金试纸条检测方法,为今后IBD的综合防治提供帮助。试验一:华东区域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流行株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为了解华东区域近年来IBDV的遗传变异现状,从该地区近三年来IBD疫苗免疫失败鸡群中分离到7株IBDV,命名为J3、A4、S8、S9、A11、S14和J17。7株IBDV均能直接适应于鸡胚培养,但对CEF、DF-1以及DF-EGFP-miR-9三种细胞的适应性和细胞培养中的病毒滴度有显着差异,较易适应于DF-EGFP-miR-9细胞,A11毒株在DF-EGFP-miR-9细胞中的滴度高达1011TCID50/0.1ml。用第3代鸡胚毒分别感染6周龄SPF雏鸡,均表现出临床症状和死亡,发病率为100%,死亡率在500%~700%,而用第20代细胞毒感染的SPF雏鸡,均未出现临床症状和死亡。将7株IBDV分离毒vp2基因全长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核苷酸和编码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7.4%~99.6%和98.7%~99.8%。遗传进化分析,7株IBDV分离毒均属于血清Ⅰ型,分布在三个相对独立的超强毒力IBDV(vvIBDV)分枝中,特征性氨基酸位点表现出IBDV强毒株特性。在vp2第一亲水区,J17毒株有212N,S14毒株有222L,不同于其它强毒株或弱毒株。本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在华东区域IBD免疫失败的鸡群中流行着超强毒力wIBDV,毒株的生物学特性有明显差异,毒株的来源比较复杂,IBD的防控面临着新挑战。试验二:分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分别用纯化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和昆虫细胞表达的重组VP2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利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经过筛选和克隆化,获得2株能稳定分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4G8和2C9,抗体亚类分别为IgG2a和IgM。间接ELISA检测表明,2株单克隆抗体均只与IBDV VP2蛋白反应,而与其他4种禽类病毒及CEF细胞均无交叉反应,腹水效价分别为107和108。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证明,2株单抗均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细胞适应毒和重组VP2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western blot分析表明,只有4G8能特异性识别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和重组VP2蛋白的线性表位;病毒中和实验分析表明,单抗4G8腹水中和效价为107,单抗2C9无中和活性。试验三: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本实验以mAb-2C9为捕获抗体,以HRP-4G8为标记抗体,经过条件优化,建立检测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方法。特异性试验证明,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方法与实验室保存的四种禽病毒(NDV、AIVH9N2、IBV、EDSV)、CEF细胞和正常SPF鸡组织均无交叉反应;敏感性实验表明,应用所建立的方法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细胞适应毒的最低检出量为102.8TCID50;重复性试验表明,夹心ELISA方法同一批次内及不同批次间检测相同样品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夹心ELISA方法特异性好、敏感性高、与其他方法符合率高,可用于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试验四: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单克隆抗体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的制备用mAb-4G8作为金标记抗体,mAb-2C9作为检测抗体,根据建立的夹心ELISA方法制备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单克隆抗体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经过比较优化,确定胶体金溶液最适颗粒直径大小为20~30nm,最适pH为8.0,最适mAb-4G8工作浓度为18μg/mL,mAb-2C9最佳包被浓度为1.5mg/mL,质控抗体最佳包被浓度为1.0mg/mL。优化后的试纸条可特异性的与IBDV发生反应,敏感性实验表明,制备的胶体金可检测的最低病毒量为1039TCID50,重复性和稳定性较好,临床样品检测结果与夹心ELISA方法一致。本方法适用于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现场检测。

杨霖[8](2014)在《2011-2012年间IBDV的分离鉴定及不同基因型IBDV流行株的抗原性研究》文中提出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IBD)是雏鸡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病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可侵害鸡的B前淋巴细胞而引起鸡群的免疫抑制,随着近年我国IBDV超强毒株,变异毒株甚至重组毒株不断出现,再加上不同毒株间血清亚型的多样性,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性表现出了死亡率高,突破免疫能力增强的新特点。因此,及时分离并筛选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流行毒株作为研制疫苗的候选毒株,并对其抗原性进行研究就成为一项十分有意义而且非常必需的工作。研究首先对20112012年间分别来自广西、浙江2个省的IBD疑似病例通过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接种SPF鸡胚的方法从可疑鸡群的法氏囊样品中分离获得了20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并对分离株的VP2基因高变区(vVP2)序列进行扩增和序列测定,通过vVP2序列中关键氨基酸位点的比较和序列的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分离株QX110603具有222-P、279-N、284-T、299-N的cIBDV特征氨基酸位点,与弱毒株的同源性较高(98.1%98.7%),同时与弱毒株在进化树上亲缘关系较近;YY1195,QX110606等19个分离株具有222-A、249-Q、254-G、256-I、279-D、284-A、294-I和299-S的vvIBDV的特征氨基酸位点,与超强毒株的同源性较高(95.7%100%),在进化树上与超强毒株分在一个大支。此外,这些分离株大多具有212位氨基酸由D变成N的突变,这一突变发生在第一亲水区,可能引起毒株亲水性的改变从而影响病毒的抗原性,由于这些毒株都分离自接种过疫苗的鸡场因此推断部分毒株可能已经发生了抗原漂移。血清中和试验表明,20个分离株与HUN0801、B87和TSC-1(3)等同属于一个血清亚型。第二,将前期研究获得的4个不同基因型流行株分别人工感染4周龄本地商品非免疫鸡,以比较不同基因型分离株对本地商品鸡的致病性。试验从致死率、免疫器官指数(immune organs index,IOI)、免疫细胞含量和靶器官中病毒载量几方面分别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四个毒株对试验鸡的发病率均为100%;各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以上4个评价指标中均表现差异显着(p<0.05),表明不同IBDV分离毒株对本地商品鸡具有一定程度致病性,其中NN1172对本地商品鸡的致死率最高(30%),其感染的法氏囊和胸腺组织中的IBDV拷贝数最多,分别为(13.63±0.44)*103拷贝数/μL和(14.07±0.38)*103拷贝数/μL,法氏囊与胸腺组织中的淋巴细胞含量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最显着,表明,NN1172对本地商品鸡的致病性最强。第三,通过制备四个分离株的单价灭活油乳剂疫苗(OEV)以及商品疫苗毒株B87(in)的OEV,分别对4个分离株进行免疫交叉保护试验以及B87(in) OEV对这4个不同基因型毒株的保护试验。试验分别从攻毒后各毒株OEV免疫组鸡的IOI、免疫保护指数(immuneprotection index,IPI)、免疫细胞含量和相应组织中病毒载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B87(in)OEV对四个分离株NN1172、NN1005、GD10111、JS7的IPI分别为60%、70%、70%、80%,说明商品疫苗B87(in)不能对地方流行毒株提供完全的保护;四个单价OEV对同源毒株均可产生100%保护,NN1172的OEV对NN1005、GD10111、JS7的IPI分别为80%、80%、90%,交叉免疫保护性最好,其它三个OEV免疫组在不同毒株攻毒后的IPI则在50%80%之间;此外,NN1172的OEV免疫组在不同毒株攻毒后的IOI、法氏囊与胸腺组织中的淋巴细胞含量和IBDV载量等3个评价指标上与对照组差异最不明显。因此表明,NN1172OEV的保护率最高,其抗原性最好,可以作为研制预防IBD用的OEV的备选疫苗株。综上所述,vvIBDV仍然是2011-2012年间的主要流行毒株;在4个不同基因型流行代表株中,NN1172对本地商品鸡的致病型最强,其免疫保护性也最好,可以作为研制预防IBD用的OEV的备选疫苗株。

杨霖,何秀苗,禤金彩,韦平[9](2014)在《一株自然基因重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分子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研究通过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接种SPF鸡胚的方法从可疑鸡群的法氏囊样品中分离获得了1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V),命名为YY1213。基于IBDV基因组A节段的VP2基因高变区(vVP2)和B节段的VP1-b区的序列测定和分析表明,分离株YY1213在vVP2上的关键氨基酸特征与vvIBDV类似,并与vvIBDV参考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但在VP1-b上的特征性氨基酸位点则既有弱毒株的特征,又具有vvIBDV的特征,与中国内地分离株重组毒株HLJ-0504的同源性较高,氨基酸同源性达到了99.6%;此外,在遗传进化分析上,基于vVP2,YY1213与vvIBDV高度同源,而基于VP1-b,则介于vvIBDV和弱毒株之间,形成独特分支。结果表明,分离株YY1213的vVP2和VP1-b具有不同的来源,属于基因重排病毒。

杨奇林[10](2013)在《肉鸡IBD,AI抗体消长规律、免疫程序制定及效果监测》文中认为某公司肉鸡养殖场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等病毒性疾病时有发生,为了控制该病等的发生,本研究通过检测肉鸡IBD,AI母源抗体及疫苗免疫后抗体的消长变化,重新制定了免疫程序,并对其效果进行了监测。将200只1日龄罗斯308雏鸡,随机分为A、B、C、D、E、F六个组。A组30只雏鸡,自2日龄始,跟踪检测母源抗体变化,在IBD抗体滴度≦800时进行IBD疫苗首免,继续监测血清抗体变化情况,若抗体再次≦800时,则进行第二次免疫。B组30只雏鸡,在禽流感H9与H5亚型母源抗体滴度≦4log2时接种禽流感疫苗,跟踪监测抗体变化,当血清中抗体滴度再次≦4log2时,进行第二次免疫。C组30只雏鸡,根据抗体滴度监测结果,免疫法氏囊和禽流感两种疫苗。D组30只雏鸡,按照公司免疫程序,1日龄免疫禽流感H9亚型疫苗,9日龄免疫禽流感H5亚型疫苗,14日龄免疫法氏囊疫苗。E组30只雏鸡,按照公司免疫程序,新城疫、禽流感、法氏囊和传支四种疫苗全部免疫。F组为对照组,40只雏鸡不接种任何疫苗。各试验组鸡只使用脚标编号,在2、5、8、12、15、18、22、26、30、34、37、41、45日龄采集血样,每次每组采血10只。IBD抗体检测采用ELISA方法,AI抗体水平检测采用血凝血抑实验方法。母源抗体检测结果显示:雏鸡2日龄时IBD母源抗体水平较高为7549,前两周下降速度较快,15日龄时已下降至1076,之后下降趋势减缓,45日龄时抗体滴度均值为84;2日龄雏鸡禽流感H9亚型母源抗体滴度为9.5log2,水平较高,之后抗体滴度下降,趋势较迅速,15日龄时已下降至3.4log2,15至45日龄,母源抗体下降趋势缓慢,在45日龄时抗体滴度为0.3log2。2日龄雏鸡禽流感H5N1-Re4亚型母源抗体滴度为9.6log2,之后逐渐下降,在15日龄时,已下降至4.6log2,34日龄时之后,均未检测到母源抗体IBD血清抗体检测结果证实:IBD母源抗体滴度≦800时(18日龄),接种法氏囊疫苗,免疫效果较好;接种AI疫苗,对血清中IBD抗体的消长没有显着影响(P>0.05);试验A组与D组,E组比较,试验A组免疫效果明显优于D组、E组。AI血清抗体检测结果证实:禽流感H9亚型和H5亚型母源抗体滴度≦4log2时,分别在12日龄接种禽流感H9亚型疫苗,15日龄接种禽流感H5亚型疫苗,具有较好免疫效果;接种IBD疫苗对血清中禽流感H9、H5亚型抗体的消长没有显着影响(P>0.05);试验B组与D组、E组比较,试验B组的免疫效果明显优于D组和E组。根据试验结果确定IBD、AI的免疫程序为:法氏囊疫苗接种日龄是18日龄;禽流感H9亚型疫苗接种日龄是12日龄,禽流感H5亚型疫苗接种日龄是15日龄。在盐山、巨鹿、大名三个公司肉鸡养殖基地应用该免疫程序进行验证性试验,结果显示:整个饲养周期中,试验区域内均未出现发病情况;试验区域外鸡群(同鸡舍对照)在26-32日龄,不同程度的散发了传染性法氏囊病,最严重的鸡舍发病率8.1%(413/5100),死淘率为3.1%。

二、浙江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野毒株的血清亚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野毒株的血清亚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IBDV的分离鉴定及其两种变异株全基因序列分析及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中所用英文缩略词列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传染性法氏囊病概述
        1.1.1 IBDV病原学
        1.1.2 IBDV基因组结构及其序列特征
        1.1.3 IBDV的主要病毒蛋白及其功能
    1.2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病学
        1.2.1 IBDV流行病学研究
        1.2.2 IBD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1.2.2.1 基于vVP2与VP1-b基因的基因分型
        1.2.3 IBDV血清学研究
    1.3 IBD的诊断
        1.3.1 临床诊断
        1.3.2 血清学诊断
        1.3.3 分子生物学诊断
    1.4 IBDV致病性的研究
        1.4.1 IBDV致病机理
        1.4.2 IBDV致病性的研究方法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广西地区2017-2019 年IBDV的分离鉴定
    2.1 材料
        2.1.1 病料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 方法
        2.2.1 病料的处理
        2.2.2 病料中IBDV的 RT-PCR检测
        2.2.3 病毒分离与鉴定
        2.2.4 vVP2、VP1-b基因序列的扩增及测定
        2.2.5 vVP2、VP1-b基因序列分析
    2.3 结果
        2.3.1 病毒分离与鉴定结果
        2.3.2 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2.3.2.1 vVP2 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析结果
        2.3.2.2 VP1-b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析结果
        2.3.2.3 vVP2 基因中关键氨基酸位点分析结果
        2.3.2.4 VP1-b基因中关键氨基酸位点分析结果
        2.3.3 系统进化树分析
        2.3.3.1 vVP2 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
        2.3.3.2 VP1-b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
        2.3.4 基于vVP2 基因与VP1-b基因系统进化树基因分型结果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IBDV新型变异株及新型变异重排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
    3.1 材料
        3.1.1 IBDV毒株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3.2 方法
        3.2.1 IBDV分离株接种HD11 细胞上的特性生长
        3.2.2 病毒的蚀斑纯化
        3.2.3 全基因组分段扩增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3.2.4 IBDV基因组A、B节段分段扩增
        3.2.5 连接、转化与鉴定
        3.2.6 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3.3 结果
        3.3.1 IBDV分离株感染HD11 细胞产生的CPE
        3.3.2 蚀斑纯化结果
        3.3.3 分离株A、B节段分段扩增结果
        3.3.4 分离株全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3.3.5 A节段核苷酸序列与参考毒株相似性比较分析结果
        3.3.6 B节段核苷酸序列与参考毒株相似性比较分析结果
        3.3.7 基于分离株全基因A节段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
        3.3.8 基于分离株全基因B节段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
        3.3.9 分离株全基因A节段氨基酸位点突变分析
        3.3.9.1 VP5 蛋白氨基酸位点突变分析结果
        3.3.9.2 VP2-VP4-VP3 蛋白氨基酸位点突变分析结果
        3.3.10 分离株全基因B节段氨基酸位点突变分析结果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新型变异株及新型变异重排毒株的致病性研究
    4.1 材料
        4.1.1 病毒、试验动物和细胞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方法
        4.2.1 病毒的增殖
        4.2.2 病毒毒价的测定
        4.2.3 IBDV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4.2.3.1 引物设计与样品质粒的构建
        4.2.3.2 标准曲线的建立
        4.2.3.3 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
        4.2.4 致病性试验分组情况
        4.2.5 血清中IBDV抗体水平的检测
        4.2.6 试验鸡临床症状指数观察
        4.2.7 法氏囊病变
        4.2.7.1 试验鸡法氏囊损伤记录
        4.2.7.2 试验鸡免疫器官比重(法氏囊和脾脏)及囊病变指数的统计
        4.2.8 试验鸡法氏囊和脾脏组织病毒载量检测
        4.2.9 试验鸡法氏囊组织病理学病变指数观察
    4.3 结果
        4.3.1 病毒增殖结果
        4.3.2 病毒毒价的测定结果
        4.3.3 IBDV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结果
        4.3.3.1 所获得质粒的拷贝数结果
        4.3.3.2 实时荧光定量标准曲线的获得
        4.3.3.3 灵敏度和重复性试验结果
        4.3.4 试验鸡血清中IBDV抗体水平的检测结果
        4.3.5 试验鸡临床症状指数观察结果
        4.3.6 法氏囊眼观病变图
        4.3.7 试验鸡免疫器官比重(法氏囊和脾脏)及囊病变指数的统计结果
        4.3.8 试验鸡法氏囊和脾脏组织病毒载量检测结果
        4.3.8.1 试验鸡法氏囊组织病毒载量检测结果
        4.3.8.2 试验鸡脾脏组织病毒载量检测结果
        4.3.9 试验鸡法氏囊组织病理学病变指数观察统计结果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CA株、CF株和B87株之间的抗原性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SPF鸡及鸡胚
    1.2 IBDV CA、CF和B87株病毒液
    1.3 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
    1.4 主要试剂
    1.5 单特异血清的制备
    1.6 采血
    1.7 中和试验
        1.7.1 细胞中和试验
        1.7.2 鸡胚中和试验
        1.7.3 毒株的抗原相关性(R值)
    1.8 引物设计
    1.9 VP2序列测定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免疫后21 d采血检测
    2.2 细胞中和试验结果
    2.3 鸡胚中和试验结果
    2.4 三个毒株的抗原相关性(R值)
    2.5 VP2基因的扩增及克隆鉴定
    2.6 VP2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析
    2.7 VP2高变区氨基酸位点的差异
    2.8 三个毒株遗传进化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3)表达FLAG标签融合VP1蛋白的重组IBDV拯救及其作为致弱疫苗候选株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传染性法氏囊病
    1.2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1.2.1 病毒的分类和形态
        1.2.2 血清型和理化性质
        1.2.3 生物学特性和抵抗力
        1.2.4 IBDV的基因组
        1.2.5 IBDV的编码蛋白及其功能
        1.2.6 IBDV的培养特性
        1.2.7 流行病学
        1.2.8 IBDV的诊断方法
        1.2.9 IBDV的防治
    1.3 IBDV反向遗传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反向遗传拯救系统的建立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1.1 细胞、载体与菌株
        2.1.2 分子生物学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IBDV全基因组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2.2 拯救系统的建立及鉴定
    2.3 实验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拯救表达FLAG标签融合VP1 蛋白的重组IBDV
    3.1 实验仪器和试剂
        3.1.1 细胞、载体与菌株
        3.1.2 分子生物学试剂
        3.1.3 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构建p2-mBFlag和 p2-FlagmB
        3.2.2 IBDV/Flag的拯救及鉴定
    3.3 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44/FLAG毒株的形态学及致病性研究
    4.1 实验仪器和试剂
        4.1.1 细胞、毒株、实验动物
        4.1.2 分子生物学试剂
        4.1.3 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IBDV病毒的扩大培养以及浓缩
        4.2.2 病毒纯化
        4.2.3 动物实验
        4.2.4 间接免疫荧光
        4.2.5 法氏囊组织收样
    4.3 实验结果
        4.3.1 电镜观察结果
        4.3.2 动物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4)2017年广西IBDV的分离鉴定及其基因和血清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流行病学及其诊断与防控研究进展
    1.1 病原学
        1.1.1 病毒分类学
        1.1.2 病毒形态结构
        1.1.3 理化性质
        1.1.4 生物学特性
    1.2 基因组及其编码蛋白
    1.3 流行病学
        1.3.1 流行病学
        1.3.2 分子流行病学
    1.4 血清学
        1.4.1 血清型
        1.4.2 血清亚型
    1.5 诊断
        1.5.1 临床诊断
        1.5.2 血清学诊断
        1.5.2.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1.5.2.2 病毒中和试验(VN)
        1.5.2.3 琼脂扩散试验(AGP)
        1.5.2.4 其他血清学诊断方法
        1.5.3 分子生物学诊断
    1.6 防控
        1.6.1 传统疫苗
        1.6.2 新型疫苗
    1.7 开展本研究之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2017年广西IBDV的分离鉴定及其基因和血清型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1.1 病料来源
        2.1.1.2 试剂与材料
        2.1.2 方法
        2.1.2.1 病料的处理
        2.1.2.2 病料中IBDV的RT-PCR鉴定
        2.1.2.3 PCR扩增产物的测序与分析
        2.1.2.4 病毒在鸡胚上的培养与分离
        2.1.2.5 IBDV分离株在CEF细胞上的特性生长
        2.1.2.6 IBDV分离株TCID50的测定
        2.1.2.7 IBDV分离株血清微量交叉中和试验
    2.2 结果
        2.2.1 病料中IBDV的RT-PCR鉴定结果
        2.2.2 病毒在鸡胚上的培养与分离结果
        2.2.3 分离株序列特征性氨基酸位点的比较
        2.2.4 分离株与参考株相应序列的核苷酸同源性比较
        2.2.5 分离株的系统进化树分析
        2.2.6 分离株的基因重排类型及分析
        2.2.7 IBDV分离毒株在CEF细胞上的特性生长结果
        2.2.8 IBDV分离株TCID50的测定结果
        2.2.9 IBDV分离毒株血清亚型鉴定结果
    2.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可视化同步共检六种禽传染病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六种禽类疫病及其病原学特征
        1.1.1 禽白血病概述及病原靶基因特征
        1.1.2 禽白血病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及危害
        1.1.3 马立克病概述及病原靶基因特征
        1.1.4 马立克病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及危害
        1.1.5 传染性法氏囊病概述及病原靶基因特征
        1.1.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及危害
        1.1.7 新城疫概述及病原靶基因特征
        1.1.8 新城疫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及危害
        1.1.9 禽流感概述及病原靶基因特征
        1.1.10 禽流感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及危害
        1.1.11 传染性喉气管炎概述及病原靶基因特征
        1.1.12 传染性喉气管炎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及危害
    1.2 禽类病毒病诊断方法
    1.3 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在禽类病原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
        1.3.1 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的概述
        1.3.2 基因芯片技术在禽类病原检测方面的应用
        1.3.3 可视化基因芯片技术的起源及分类
        1.3.4 可视化基因芯片技术在目前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及展望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ALV-MDV-IBDV-NDV-AIV-ILTV共检基因芯片构建、检测条件优化和质量评价
    2.1 材料
        2.1.1 生物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2.2 ALV-ENV、MDV-MEQ、IBDV-VP2靶基因的扩增及鉴定
        2.2.3 靶基因的复苏及鉴定
        2.2.4 寡核苷酸探针设计
        2.2.5 可视化基因芯片的制备
        2.2.6 可视化基因芯片的检测步骤
        2.2.7 可视化基因芯片的条件优化
        2.2.8 可视化基因芯片的质量评价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靶基因的扩增、克隆及重组质粒菌复苏鉴定结果
        2.3.2 基因芯片制备的初检
        2.3.3 可视化基因芯片的条件优化结果
        2.3.4 可视化基因芯片的质量评价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禽流感H5-H7-H9-N1-N9-N2六种亚型联合共检可视化基因芯片的构建、检测条件优化和质量评价
    3.1 材料
        3.1.1 生物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方法
        3.2.1 H5-HA、H7-HA、H9-HA、N1-NA、N9-NA、N2-NA基因的克隆鉴定
        3.2.2 H5-H7-H9-N1-N9-N2亚型靶基因特异性的检测
        3.2.3 寡核苷酸探针设计与芯片制备
        3.2.4 H5-H7-H9-N1-N9-N2亚型可视化基因芯片的检测
        3.2.5 H5-H7-H9-N1-N9-N2亚型可视化基因芯片的质量评价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靶基因的扩增、克隆及重组质粒菌复苏鉴定结果
        3.3.2 H5-H7-H9-N1-N9-N2亚型靶基因特异性的检测结果
        3.3.3 H5-H7-H9-N1-N9-N2亚型基因芯片制备的初检
        3.3.4 H5-H7-H9-N1-N9-N2亚型基因芯片的质量评价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六种禽病毒病及禽流感分型的可视化共检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
    4.1 材料
        4.1.1 生物材料
        4.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4.2 方法
        4.2.1 临床样本核酸的提取及PCR扩增标记
        4.2.2 阳性质粒的提取
        4.2.3 可视化基因芯片的制备
        4.2.4 PCR/RT-PCR和可视化基因芯片检测临床样本的比较
        4.2.5 RT-PCR和可视化基因芯片检测禽流感病毒亚型的比较
    4.3 结果与分析
        4.3.1 PCR/RT-PCR检测六种禽病毒病结果
        4.3.2 可视化基因芯片检测六种禽病毒病结果
        4.3.3 两种检测六种禽病毒病方法的符合率
        4.3.4 RT-PCR检测禽流感H5、H7、H9、N1、N9、N2亚型结果
        4.3.5 可视化芯片检测禽流感H5、H7、H9、N1、N9、N2亚型结果
        4.3.6 两种检测禽流感六种亚型方法的符合率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全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录

(6)广西地区2014-2015年IBDV的分离鉴定及代表株全基因序列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传染性法氏囊病研究概况
    1.1 传染性法氏囊病简介
    1.2 病原学
        1.2.1 IBDV的形态结构
        1.2.2 IBDV基因组结构
        1.2.3 IBDV病毒蛋白及其生物学功能
    1.3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病学
        1.3.1 IBD的流行病学
        1.3.2 IBD的分子流行病学
    1.4 IBDV的血清学
    1.5 IBD的诊断
        1.5.1 临床诊断
        1.5.2 血清学诊断
        1.5.3 分子生物学诊断
    1.6 IBD的防控
        1.6.1 传统疫苗
        1.6.2 新型疫苗
    1.7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目的意义
第二章 广西地区2014-2015年IBDV的分离鉴定及血清型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1.1 病料来源
        2.1.1.2 试剂与材料
        2.1.2 方法
        2.1.2.1 病料的处理
        2.1.2.3 IBDV分离株在CEF细胞上的特性生长
        2.1.2.4 IBDV分离株TCID_(50)的测定
        2.1.2.5 IBDV分离株血清微量交叉中和试验
    2.2 结果
        2.2.1 病料中IBDV核酸的RT-PCR鉴定结果
        2.2.2 病毒的分离结果及扩增目的片段
        2.2.3 IBDV分离毒株在CEF细胞上的特性生长结果
        2.2.4 IBDV分离株TCID_(50)的测定结果
        2.2.5 IBDV分离毒株血清亚型鉴定结果
    2.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广西地区IBDV流行代表毒株GX151120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病料来源
        3.1.2 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3.2.2 病毒的蚀斑纯化
        3.2.3 全基因序列测定的引物设计
        3.2.4 全基因序列的分段扩增
        3.2.5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扩增结果
        3.2.6 胶回收PCR产物
        3.2.7 PCR产物的克隆
        3.2.7.1 PCR产物与载体连接
        3.2.7.2 转化
        3.2.7.3 重组克隆的筛选鉴定
        3.2.7.4 重组质粒的提取
        3.2.8 全基因序列的分析
    3.3 试验结果
        3.3.1 IBDV高变区vVP2的RT-PCR鉴定结果
        3.3.2 病毒的蚀斑纯化结果
        3.3.3 全基因序列测定分段RT-PCR扩增结果
        3.3.4 分离株A节段和B节段序列拼接结果
        3.3.5 全基因序列的分析
        3.3.5.1 A节段核苷酸序列与参考毒株相似性比较分析结果
        3.3.5.2 B节段核苷酸序列与参考毒株相似性比较分析结果
        3.3.5.3 A节段系统进化树分析
        3.3.5.4 B节段系统进化树分析
        3.3.5.5 基于病毒蛋白的系统进化树分析
        3.3.5.6 A节段的核苷酸突变分析
        3.3.5.7 B节段的核苷酸突变分析
    3.4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生产上雏鸡IBD免疫程序的试验研究
    4.1 材料
        4.1.1 试验动物
        4.1.2 试验疫苗
        4.1.3 攻毒毒株
        4.1.4 主要试剂
    4.2 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1.1 IBDV毒株的增殖
        4.2.1.2 毒株的鉴定
        4.2.1.3 半数致死量测定
        4.2.2 动物实验
        4.2.2.1 动物免疫
        4.2.2.2 攻毒试验
        4.2.2.3 攻毒后鸡群发病情况的观察
        4.2.3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4.2.4 血清中IBDV抗体的检测
        4.2.5 各免疫组抵抗病毒感染能力评价结果
        4.2.6 免疫器官中病毒载量的检测
        4.2.7 数据的处理及分析
    4.3 结果
        4.3.1 攻毒后各免疫组临床发病情况
        4.3.2 免疫后不同周龄各免疫组抗体应答反应测定结果
        4.3.3 攻毒后各免疫组攻毒保护率统计结果
        4.3.4 攻毒后各免疫组抵抗病毒感染能力评价结果
        4.3.5 攻毒后各免疫组免疫器官病毒载量的情况结果
        4.3.6 攻毒后法氏囊病变指数结果
    4.4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流行株的分离与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篇 文献综述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研究概况
    1 传染性法氏囊病概况
    2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学特性
        2.1 形态特点和理化特性
        2.2 基因组结构与编码蛋白
        2.2.1 VP1蛋白
        2.2.2 VP2蛋白
        2.2.3 VP3蛋白
        2.2.4 VP4蛋白
        2.2.5 VP5蛋白
        2.3 IBDV培养特性
        2.3.1 IBDV在鸡胚上的增殖
        2.3.2 IBDV在细胞上的增殖
    3 IBDV抗原变异和毒力差异的分子基础
        3.1 IBDV抗原变异的分子基础
        3.2 IBDV毒力变化的分子基础
    4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5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
        5.1 病毒分离
        5.2 免疫学检测技术
        5.2.1 病毒中和试验
        5.2.2 琼脂扩散试验
        5.2.3 荧光抗体试验
        5.2.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5.2.5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技术
        5.2.6 其他免疫学技术
        5.3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6 IBD的防治
        6.1 防制措施
        6.2 疫苗研制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一章 华东区域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流行株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病毒分离
        1.2.1 病料处理
        1.2.2 在鸡胚中的传代
        1.2.3 在细胞上的传代
        1.3 病毒对鸡的致病性
        1.4 vp2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
        1.4.1 vp2基因序列测定
        1.4.2 vp2基因序列分析
        2 结果
        2.1 病毒分离
        2.1.1 在鸡胚中的传代
        2.1.2 在细胞上的传代
        2.2 病毒对鸡的致病性
        2.3 vp2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
        2.3.1 vp2基因序列测定
        2.3.2 遗传进化树分析
        2.3.3 vp2序列特征性氨基酸位点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分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1.2 抗原的制备
        1.2.1 IBDV病毒抗原的制备
        1.2.2 重组VP2蛋白抗原的制备
        1.3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1.3.1 免疫动物
        1.3.2 饲养细胞的制备
        1.3.3 SP2/0骨髓瘤细胞的制备
        1.3.4 脾淋巴细胞的制备
        1.3.5 细胞融合
        1.3.6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1.4 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与纯化
        1.4.1 腹水的制备
        1.4.2 腹水抗体的纯化
        1.5 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1.5.1 抗体效价测定
        1.5.2 亚类测定
        1.5.3 特异性鉴定
        1.5.4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1.5.5 western-blot实验
        1.5.6 单克隆抗体中和活性分析
        1.5.7 分泌抗体稳定性测定
        2 结果
        2.1 抗原的制备
        2.1.1 IBDV病毒抗原的制备
        2.1.2 重组vp2蛋白抗原的制备
        2.2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2.3 腹水的纯化
        2.4 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2.4.1 抗体亚类测定
        2.4.2 单克隆抗体效价测定结果
        2.4.3 分泌抗体稳定性测定
        2.4.4 特异性鉴定
        2.4.5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2.4.6 western-blot分析
        2.4.7 病毒中和试验(Reed-Muench法)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病毒
        1.3 腹水的纯化
        1.4 单克隆抗体的标记
        1.5 捕获抗体和酶标抗体工作浓度的优化
        1.6 夹心ELISA试验条件的优化
        1.6.1 包被条件的优化
        1.6.2 封闭液及封闭时间的优化
        1.6.3 抗原作用时间的优化
        1.6.4 酶标抗体作用时间的优化
        1.7 夹心ELISA判定标准的确定
        1.8 特异性检验
        1.9 敏感性检验
        1.10 重复性检验
        1.10.1 批内重复性检验
        1.10.2 批间重复性检验
        1.11 临床样品检测
        2 结果
        2.1 捕获抗体和酶标抗体工作浓度的优化
        2.2 夹心ELISA试验条件的优化
        2.2.1 包被条件的优化
        2.2.2 封闭液及封闭时间的优化
        2.2.3 抗原作用时间的优化
        2.2.4 酶标抗体作用时间的优化
        2.3 夹心ELISA判定标准的确定
        2.4 特异性检验
        2.5 敏感性检验
        2.6 重复性检验
        2.7 临床样品检测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单克隆抗体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的制备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毒
        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1.3 玻璃器皿的处理
        1.4 不同颗粒大小胶体金溶液的制备
        1.5 胶体金与抗体的标记
        1.5.1 金标记抗体最适pH值的确定
        1.5.2 金标记抗体最适蛋白浓度的确定
        1.5.3 胶体金-抗体复合物的制备
        1.6 试纸条的优化
        1.6.1 检测抗体和质控抗体最佳包被浓度的确定
        1.6.2 NC膜封闭条件的优化
        1.6.3 胶体金最佳颗粒大小的确定
        1.6.4 胶体金最佳重悬液的确定
        1.6.5 金标抗体最佳包被浓度确定
        1.7 试纸条的组装
        1.8 免疫胶体金检测试纸的使用和结果判定
        1.9 试纸条特性鉴定
        1.9.1 特异性鉴定
        1.9.2 敏感性鉴定
        1.9.3 重复性及稳定性实验
        1.10 临床样品检测
        2 结果
        2.1 胶体金溶液的制备
        2.2 金标记抗体最适pH的确定
        2.3 金标记抗体最适蛋白浓度的确定
        2.4 试纸条的优化
        2.4.1 检测抗体和质控抗体最佳包被浓度的确定
        2.4.2 NC膜封闭条件的优化
        2.4.3 胶体金最佳颗粒大小的确定
        2.4.4 胶体金最佳重悬液的确定
        2.4.5 金标抗体最佳包被浓度确定
        2.5 试纸条特性鉴定
        2.5.1 特异性鉴定
        2.5.2 敏感性鉴定
        2.5.3 重复性及稳定性实验
        2.6 临床样品检测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常用试剂的配制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2011-2012年间IBDV的分离鉴定及不同基因型IBDV流行株的抗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研究进展
    1.1 IBDV 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1.1.1 IBDV 的形态结构和理化特征
        1.1.2 IBDV 的基因组及其编码蛋白
    1.2 IBDV 血清学研究进展
    1.3 IBDV 致病机理
        1.3.1 IBDV 发病机制和临床症状
        1.3.2 IBDV 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1.3.3 IBDV 与免疫抑制的关系
        1.3.3.1 雏鸡 IBDV 感染对其他免疫器官的影响
        1.3.3.2 雏鸡 IBDV 感染对其他免疫器官的影响
    1.4 抗原变异研究进展
        1.4.1 IBDV 抗原变异的分子基础
        1.4.2 IBDV 毒力变异的分子基础
    1.5 IBDV 疫苗介绍
        1.5.1 传统活疫苗和 IBDV 灭活疫苗
        1.5.2 IBDV 免疫的复合疫苗
    1.6 问题与展望
    1.7 实验目的与意义
2 2011-2012 年间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病料来源
        2.1.2 试剂与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病料中 IBDV 的 RT-PCR 鉴定
        2.2.2 病毒分离及纯化
        2.2.3 IBDV 分离株的 vVP2 基因扩增
        2.2.4 PCR 扩增产物的测序与分析
        2.2.5 病毒血清亚型鉴定
    2.3 实验结果
        2.3.1 病料中 IBDV 核酸的 RT-PCR 鉴定结果
        2.3.2 病毒分离结果及扩增目的片段
        2.3.3 分离株 vVP2 的序列测定结果及分析
        2.3.4 分离株基于 vVP2 列编码的氨基酸的分析
        2.3.5 分离毒株的 vVP2 与参考株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分析
        2.3.6 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
        2.3.7 分离株血清亚型鉴定
    2.4 小结与讨论
3 四株 IBDV 地方分离株的致病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毒株
        3.1.2 试验用鸡
        3.1.3 主要试剂
        3.1.4 实验器材
        3.1.5 病料准备
        3.1.6 试验方法
    3.2 试验结果
        3.2.1 攻毒后发病率与死亡率
        3.2.2 攻毒后分离株各组鸡的免疫器官指数
        3.2.3 试验鸡法氏囊与胸腺中免疫淋巴细胞的变化
        3.2.4 试验鸡法氏囊与胸腺中荧光定量检测病毒含量的变化
    3.3 小结与讨论
4 四株 IBDV 地方分离株交叉免疫保护性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毒株
        4.1.2 试验用鸡
        4.1.3 IBDV 疫苗株
        4.1.4 各毒株灭活油乳疫苗的制备
        4.1.5 主要试剂
        4.1.6 实验器材
    4.2 试验方法
        4.2.1 商品疫苗 B87 与 4 个分离株的交叉免疫保护性试验
        4.2.2 IBDV 抗体检测
    4.3 试验结果
        4.3.1 疫苗检测结果
        4.3.2 攻毒后各组鸡的免疫器官指数
        4.3.3 试验鸡法氏囊与胸腺中免疫淋巴细胞的变化
        4.3.4 试验鸡法氏囊与胸腺中荧光定量检测结果
        4.3.5 通过 ELISA 方法检测各攻毒组 IBDV 抗体水平
    4.4 小结与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一株自然基因重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分子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1.1 病料中IBDV核酸的RT-PCR鉴定结果
    1.2 病毒分离结果及扩增目的片段
    1.3 分离株v VP2 和VP1-b的序列测定结果及分析
        1.3.1 分离株基于v VP2 和VP1-b序列编码的氨基酸的分析
        1.3.2 分离毒株的VP1-b和v VP2 与参考株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分析
        1.3.3 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
2 讨论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2 方法
        3.2.1 病料中IBDV的RT-PCR鉴定
        3.2.2 病毒分离及纯化
        3.2.3 IBDV分离株的v VP2 基因和VP1-b的扩增
        3.2.4 PCR扩增产物的测序与分析
作者贡献

(10)肉鸡IBD,AI抗体消长规律、免疫程序制定及效果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传染性法氏囊病概述
        1.1.1 传染性法氏囊病
        1.1.2 病原学
        1.1.3 流行病学
        1.1.4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1.1.5 疫苗免疫
        1.1.6 免疫抑制
        1.1.7 法氏囊病抗体测定方法
    1.2 禽流感病概述
        1.2.1 病毒的分类
        1.2.2 病毒的理化性质
        1.2.3 病毒的血凝活性
        1.2.4 病毒的变异性
        1.2.5 国内外流行情况
        1.2.6 感染途径和传播方式
        1.2.7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1.2.8 诊断技术
        1.2.9 禽流感免疫
2 IBD、AI 抗体水平检测及免疫时间的制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仪器与试剂
        2.1.2 试验用疫苗与抗原
        2.1.3 试验动物与饲养场地
        2.1.4 试验鸡饲养管理
        2.1.5 试验动物与分组
        2.1.6 样本采集
        2.1.7 IBD 血清抗体检测方法
        2.1.8 AI 抗体检测方法
        2.1.9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IBD 母源抗体抗体消长规律
        2.2.2 禽流感 H9 亚型母源抗体消长规律
        2.2.3 禽流感 H5N1-Re4 亚型母源抗体消长规律
        2.2.4 接种疫苗种类不同、时间不同对肉鸡 IBD 抗体水平的影响
        2.2.5 接种疫苗种类不同、时间不同对肉鸡禽流感 H9 亚型抗体水平的影响
        2.2.6 接种疫苗种类不同、时间不同对肉鸡禽流感 H5N1-Re-4 型抗体水平的影响
    2.3 分析与讨论
        2.3.1 母源抗体监测结果分析
        2.3.2 接种疫苗种类不同、时间不同对肉鸡 IBD 抗体水平的影响分析
        2.3.3 接种疫苗种类不同、时间不同对肉鸡 AI 抗体水平的影响分析
    2.4 小结
        2.4.1 IBD、AI 母源抗体抗体消长规律
        2.4.2 接种疫苗种类不同、时间不同对肉鸡 IBD、AI 抗体水平的影响
        2.4.3 肉鸡 IBD、AI 的免疫程序的拟定
3 鸡场应用 IBD、AI 新免疫程序效果监测
    3.1 试验鸡场选择
    3.2 疫苗与试剂
    3.3 试验方法
        3.3.1 试验分组
        3.3.2 试验鸡的饲养管理
        3.3.3 新免疫程序
        3.3.4 血样采集
        3.3.5 法氏囊抗体、禽流感 H9 型和 H5N1_Re_4 型抗体的检测
        3.2.6 观察鸡群及发病鸡诊断
        3.3.7 数据处理
    3.4 试验结果
        3.4.1 法氏囊抗体水平监测结果
        3.4.2 禽流感抗体水平检测结果
        3.4.3 鸡场发病情况
    3.5 分析与讨论
        3.5.1 法氏囊抗体水平监测结果分析
        3.5.2 禽流感抗体水平监测结果分析
        3.5.3 鸡场 IBD 发病情况分析
        3.5.4 环境因素的影响
    3.6 小结
4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编书籍
作者简历
致谢

四、浙江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野毒株的血清亚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IBDV的分离鉴定及其两种变异株全基因序列分析及致病性研究[D]. 黄宇. 广西大学, 2021(12)
  • [2]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CA株、CF株和B87株之间的抗原性差异研究[J]. 陈玲,蒋桃珍,李润,孙晔,陈光华. 中国家禽, 2019(20)
  • [3]表达FLAG标签融合VP1蛋白的重组IBDV拯救及其作为致弱疫苗候选株评估研究[D]. 王宇.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4]2017年广西IBDV的分离鉴定及其基因和血清型分析[D]. 张誉文. 广西大学, 2018(12)
  • [5]可视化同步共检六种禽传染病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研究[D]. 向华.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6]广西地区2014-2015年IBDV的分离鉴定及代表株全基因序列的分析[D]. 焦鹏涛. 广西大学, 2017(02)
  • [7]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流行株的分离与检测方法的建立[D]. 梅永杰.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8]2011-2012年间IBDV的分离鉴定及不同基因型IBDV流行株的抗原性研究[D]. 杨霖. 广西民族大学, 2014(02)
  • [9]一株自然基因重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分子特征分析[J]. 杨霖,何秀苗,禤金彩,韦平.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4(02)
  • [10]肉鸡IBD,AI抗体消长规律、免疫程序制定及效果监测[D]. 杨奇林. 河北农业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浙江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野生株血清亚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