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建设大寨田?(论文文献综述)
贾保营[1](2021)在《环境、制度与技术 ——以集体化时代昔阳县的减贫实践为中心》文中提出对于中国乡村而言,贫困是个历史性窠臼。晚清民国以来,为解决乡村的贫困问题,政府与民间力量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进行实践,但均以失败告终。集体化时代虽然没有出现“减贫”这样的表述,但实际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为改革开放后乃至当前的减贫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村考察时发出“走合作化道路”的号召;并提出“给农业插上科学的翅膀”。考察集体化时期的反贫困实践,可以为当前的减贫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因此,考察集体化时期的反贫困实践,极具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以昔阳县为例,以报纸、地方史志与基层档案为主体资料,并辅以田野口述,尝试揭示环境、技术、制度三者之间复杂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试图较为全面展现集体化时期中共的减贫实践。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讲述了昔阳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制度以及农民的生活状态。作为分析的起点,了解昔阳原型有助于我们理解制度、环境与贫困之间的关系。第二章主要是通过对集体化时代国家重要文献的梳理,找出国家对贫困的理解以及反贫困措施。第三章到第六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即是国家不同阶段反贫困措施在昔阳县的实践效果。第三章主要讲述了土改如何在昔阳展开以及土改后昔阳农村的状态。通过对土改前后的昔阳县的考察,我们既可以看到土改对于乡村社会的重大意义,又可以理解农业合作化的历史背景与实践逻辑。第四章主要讲述了农业合作化与技术改革是如何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以摆脱贫困的。第五章与第六章分别论述的是农业水利化与农业机械化。第七章以井沟为例,进行了微观史的研究。第八章则是呈现集体化后期昔阳的面貌,总结分析昔阳反贫困实践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通过考察,发现中国共产党以制度优势为依托,以技术为发展引擎,通过积累偏高、消费偏低的方式带领中国人民跳出了贫困的恶性循环。公社体制虽未彻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但是技术实践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这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积蓄了潜能。集体化时代改造传统农业的举措,使农民的能力、观念都发生了改变,培育了人力资本。这看似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相似,但其改造传统农业的具体路径则与舒尔茨所提倡的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集体化时代的中国,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极度稀缺,传统的农民却数量众多,市场机制并不能改造传统农业。中国共产党运用国家的力量,将稀缺的现代化生产要素下沉到乡村,并借此改造了传统农业,培育了人力资本,积累了国家资本,摆脱了恶性贫困循环。这对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改造传统农业,极具启发意义。
何璟涛[2](2020)在《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研究(1950-1979)》文中指出农田水利建设是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1950-1979年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反映了国家对农业发展和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视。研究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的成效和经验教训,不仅对农田水利史、农业史、中国社会史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当前农业发展、农村改革有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依据档案资料和地方志资料对1950-1979年间洛阳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情况进行了学术回顾,包括洛阳地区的基本自然条件及其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影响、建国初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形势及突出问题、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管理、建设的主要过程以及举措、主要工程成效、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影响、建设中的经验与不足。洛阳地区在1950-1979年间进行了全面的农田水利建设,在薄弱的农田水利基础之上,依靠广大群众的力量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着农田水利建设。历经三十年的建设取得了显着成绩,建成了大量的多种类型的农田水利工程,显着提升了农业效益。在长期的农田水利建设中总结出了一些正确的经验,也出现了一些对建设有严重影响的失误。第一部分对洛阳地区的基本自然条件进行了研究,并且论述了自然条件对农业、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影响。洛阳地区复杂的自然条件对农田水利建设有利有弊,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难度较大;丰富的河流资源适宜建设蓄水工程、自流灌区;一些区域水资源丰富但是利用难度大;易于水土流失的坡耕地众多,水土流失治理的任务重。第二部分阐述了在建国初洛阳地区农田水利面临的严峻形势及突出问题。建国初洛阳地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并且绝大部分农田没有得到有效灌溉,薄弱的农田水利基础急需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以提升农业效益。第三部分对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管理情况进行了研究。在建国以后洛阳地区建立了完善的农田水利领导机构,使农田水利建设有了机制上的保证。洛阳地区坚持制定水利规划,使农田水利按照规划有章可循的进行建设。大力依靠群众的力量进行建设,积极推行民办公助办水利,由于群众的普遍参与使农田水利建设迅速推进。农田水利经费的投资是采取政府拨款和群众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农田水利经费几十年间总体上不断增长,从而有效推动了农田水利建设。第四部分对1950-1979年间洛阳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的历程进行了分段研究,分为六个阶段,分段的依据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建设特点有关。第一阶段:水利恢复与小规模建设的时期(1950-1954年);第二阶段:大规模建设的初步兴起时期(1955-1957年);第三阶段:“大跃进”时期(1958-1960年);第四阶段:工程效益和质量稳步提升的时期(1961—1965年);第五阶段:“文革”时期(1966-1976年);第六阶段:巩固和提升现有工程效益的时期(1977-1979年),对这六个阶段的主要农田水利建设历史及阶段性的建设举措进行了概况性研究。第五部分论述了农田水利建设的成绩。对几项重要的农田水利工程发挥的成效进行了研究,这几种工程分别是自流灌区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水库工程、农业井工程、提灌站工程。自流灌区的发展显着增加了农业灌溉面积、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控制住了大量农田的水土流失、建设了大量水库发挥了重要的蓄水防洪作用、机电井大大增加了水利对农田的保险作用、提灌站对农业特别是高山丘陵区的农业灌溉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农田水利建设产生的积极影响进行了研究,历经三十年的农田水利建设使洛阳地区的农业灌溉面积大幅增加,有力促进了粮食增产;改良了大量农田的基本条件使农田的自身肥力大幅提升;有效减少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水利对农业保险性大大增加。第六部分对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一些经验与不足进行了总结,如在建设中能根据具体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的建设、注重不同工程之间的结合以提升整体效益、注重运用科学技术进行建设、注重水利工程的勘测设计等。一些不足之处有农田水利化程度较低、大量工程实际效益与设计效益相差较大、一些建成后的工程缺乏管理、大中型水库的数量较少以及水库质量问题突出、一些时期出现水利摊子铺的过大的问题。造成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自然条件的限制和一些工作中的人为失误。
马婉祯[3](2020)在《石家庄地区知青带队干部群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知青带队干部是20世纪70年代初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走入困境时,由知青派出地区(后逐渐发展为知青家长所在单位)为解决下乡知青生产生活等问题派驻知青点的在职干部。石家庄地区先后约派出2158名带队干部。他们给予了知青很大帮助,包括房屋建设、食堂整顿、“一种三养”、帮办副业、建立制度、保护知青人身安全以及帮助知青重返城市等。这些都是对知青在生产生活中遇到问题的直接反映,更是有关部门维持上山下乡运动的一种尝试。知青带队干部的派遣,充实和加强了对知青工作的领导,调动了城乡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带队干部构架在城乡、厂社、市民与农民之间的桥梁使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农业学大寨运动、工业支援农业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壮大了社队集体经济,促进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往来,进一步密切了城乡关系,加强了工农联盟,使知青工作有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基础。在此基础上,带队干部关心知青疾苦、倾听知青呼声,对日常生活“小”事的破解,成为知青心中“大大”的温暖,真正打入了知青内部,并创造了从知青点飞出金凤凰的时代奇迹。派遣带队干部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进退维谷之时的一种补救性政策,但在“文革”既定政治路线的影响下,带队干部的派遣并不能解决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存在的根本性矛盾。这一特殊群体在“左”的形势下,在大转折历史关头的人生选择,不仅影响了知青的命运,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带队干部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的诸如言传身教、带头苦干;统一战线、融入当地;抓好典型、激励机制等经验,为中国今后派遣干部下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迪。
吴光水[4](2019)在《石黔高速公路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速公路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高速公路建设市场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在管理体制、施工方案、风险防控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改革。高速公路工程往往包含不同的子工程,如隧道工程、桥梁工程等,其施工复杂,不安全因素多,容易出现工程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产生不良社会影响。因此应加强对高速公路工程的施工安全风险管理,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制定合理的施工安全风险防控措施,强化施工现场管理。目前,我国在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包括安全风险控制法规,管理计划和相关技术。通过考虑专家的意见,研究人员和政府机构的指导,在技术、管理、文化、法规等手段的基础上建立了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中国交通运输部于2010年发布了“公路桥梁与隧道设计安全风险评估指南”,并于2011年发布了“公路桥梁与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形成了风险评估政策。指南为评估公路桥梁和隧道施工中的常见风险提供了详细可行的方法。本文在重庆高速公路建设的背景下,结合石黔高速公路隧道工程、桥梁工程及路堑高边坡工程项目建设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首先分析项目主要现状,地质环境和建设难点,结合工程施工技术对石黔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影响安全施工的因素进行识别,采用德尔菲法对不同施工阶段的施工风险进行量化分析,最终对各阶段量化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归纳,针对各阶段的施工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对施工安全风险管理进行优化。论文主要取得以下研究结论:(1)高速公路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往往包含桥梁工程、隧道工程、路堑高边坡工程等,在对高速公路工程进行施工风险评价时应有针对性的分项进行。(2)总结了常用的风险管理方法,分析其优缺点及适用情况;分析了石黔高速公路工程中桥梁工程、隧道工程、路堑高边坡工程的施工特点及施工安全风险特点。(3)基于上述项目特征分析,制定石黔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安全风险评价具体实施方法。采用德尔菲法,对石黔高速公路工程施工项目进行了安全风险评估。(4)依据工程施工风险防控的基本原则,提出了针对石黔高速公路工程的施工风险防控措施及管理方法。
郭凤莲[5](2018)在《绿色发展创新业 今日大寨更美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64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周总理高度概括了大寨精神,大寨成为当时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寨村党总支继续发扬大寨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认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扮靓虎头山、种好大寨田、擦亮大寨牌、建美大寨村"的绿色发展之路,成为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示范村。改革开放40年,给中国农村带来了翻
李辉[6](2018)在《告别岳王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其实呢,岳王庄要改头换面的消息,村里的头面人物早就心知肚明了。岳福全是个普通老百姓,所以直到这天早上出门去看庄稼,这个消息才热辣辣地砸进他的耳朵。岳福全喜欢早起去坡里看庄稼。即便是挂锄歇脚的三伏季节和冰天雪地的隆冬季节,田地里没有多少活计了,他也是天不明就要下炕出屋,紧赶慢赶地出村去,一块地一块地地溜达一圈。这天早上岳福全出门晚了些,夜里三点多
李静萍[7](2017)在《学大寨运动期间山西农田水利建设考论》文中指出山西是大寨所在的省份,学大寨运动期间农田水利建设一直是山西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学大寨运动,山西的农田水利建设先后出现过三次高潮,在兴修水库、完善灌区设施、建立机电泵站、大范围推广机井灌溉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虽然受"文化大革命"时期"左"的思想影响,农田水利建设中也出现过一些不顾条件的盲干、蛮干,浪费严重,但此间农田水利建设的成绩还是应该予以客观肯定的。
刘水清[8](2013)在《金沙滩的女人和男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神秘的失踪事情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次强奸案说起。婉儿是金沙滩一带最美的女人,她的美主要在于她那一笑就有两缕皱褶的小鼻子,随之而来是两个甜甜的小酒窝儿,她的皮肤非常白皙,比浪花还白,身板又是那么高挑,颤盈盈的,就像一杆被风吹拂的修竹。婉儿是三叔王积辉的女人,喜欢赶海。这一天,她挎着小篮儿,又要去赶海。那天的海风平浪静,天空如洗,蓝莹莹的,就像一床铺满浩渺宇宙的毯
孙德民[9](2012)在《雾蒙山》文中研究指明人物表张春山男,雾蒙山村支部书记。张松男,春山爹,雾蒙山已故村支书。春山娘女,春山的娘,村民。青妹女,春山的妹妹,村民。王红女,春山妻子,村民。韩东男,雾蒙山原生产大队长(村主任)。韩贵成男,韩东的儿子,村民。大菊女,韩贵成的妻子,村民。赵大有男,原地主子弟,村民。赵华女,赵大有的妹妹,县林业局技术员。王明贺男,王红的爹,老支委。高金荣女,村妇女主任。大柱、三叔,男女群众若干。
冯浩[10](2012)在《农村政策执行中的村庄政治研究 ——基于对山东省泰安市H村财务状况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农村政治一直是社会学研究当中比较关注的议题,尤其是政治社会学的一些学者对于农村政治的关注越来越多,而且主要集中在了农村干群关系、村民自治以及农村基层选举等方面。农村政治稳定作为农村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保证,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和现代化进程的全局。为了维护我国农村政治稳定的局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我国党和政府制定了许多农村政策。但有些农业政策在执行后却达不到预期的政策目标,甚至产生了种种问题和矛盾,从而影响了农村基层社会的稳定。本文从农村基层政权如何具体落实国家各项农村政策入手,对其村级财务收支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探讨农村基层政权运行背后的逻辑和对策模式。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本文探讨的主要方面是围绕农村基层政权在具体落实国家各项农村政策的过程中所折射出来的农村政治的运行状况,即农村基层政权在落实各项农村政策的同时又是如何将各项农村政策转变为自身的一种可供利用的资源以及农村基层政权治理农村的权威和合法性的。本研究选取了村级财务收支资料作为研究农村政治运行的切入点,注重深入农村基层政权内部来解读农村政治运行的逻辑和规律。鉴于本研究所关注的农村政治运行问题,在具体的研究思路上首先介绍了所研究村庄的村庄政治运行的基本情况以及该村庄的基本的社会结构状况。其次,在了解了这些基本的资料情况之后,结合国家农村政策和治理理念的转变对该村自改革开放以来的财务收支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再次,分别从国家对农村攫取和给予这两个不同的时期出发,具体分析农村基层政权是如何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农村政策的。最后,从对这些经验事实的分析中揭示出农村基层政权运行背后的逻辑和对策模式。本文通过对村委会运行逻辑和对策模式的考察可以看到,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乡政村治体制的形成,村庄基层治理过程中呈现出了以乡镇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政权、以村委会为代表的村级公共治理组织、村民这三重权力分化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错综复杂的局面,其中乡政权力与村治权力、村治体制内精英和村民的矛盾和冲突就构成了三重权力互动的主要层面和主要环节。也就是说,不仅是由于村庄权力结构的外部因素,也不只是其内部因素,而是二者的共同作用和影响,才构造了当前村庄治理的实际状况。因此,构建良性互动的村庄权力结构,才能在村庄治理中逐渐形成三重权力既相互制约又良性互动的动态平衡,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政治平台。
二、怎样建设大寨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建设大寨田?(论文提纲范文)
(1)环境、制度与技术 ——以集体化时代昔阳县的减贫实践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四节 主要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昔阳县自然社会状况 |
第一节 生态环境 |
(一)多山少土 |
(二)交通闭塞 |
(三)灾害多发 |
第二节 社会制度与生活水平 |
小结 |
第二章 贫穷的本质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减贫实践及其失败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贫困”的解构与重构 |
(一)土地改革与道路选择 |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与“技术革命” |
(三)技术赋能 |
小结 |
第三章 土地革命:穷富拉平 |
第一节 昔阳旧貌 |
(一)人口与土地 |
(二)农民生活 |
(三)生态环境 |
(四)农民与农业 |
第二节 土改过程 |
第三节 土改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
小结 |
第四章 技术革命:提高产量 |
第一节 组织起来与学习技术 |
第二节 技术革新的路径 |
(一)培育良种 |
(二)合理种植 |
(三)改良土质 |
(四)工具改革 |
第三节 技术与制度之间的张力 |
小结 |
第五章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
第一节 “秃岭”遇“山洪” |
第二节 水利建设 |
(一)改造“三跑田”与闸沟垫滩 |
(二)修建水库 |
(三)治河与打井 |
(四)机电灌溉 |
第三节 水利工程与粮食增产 |
第四节 治水与“育人” |
小结 |
第六章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
第一节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的实践 |
(一)土壤改良 |
(二)良种培育 |
(三)密植与管理 |
(四)水利灌溉 |
(五)道路与运输 |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与乡村社会 |
小结 |
第七章 减贫的微观史研究——井沟村 |
第一节 井沟的基本状况 |
第二节 “默汉”的消逝 |
第三节 “井沟学大寨,大寨帮井沟” |
第四节 机械灌溉 |
第五节 减贫的效果 |
小结 |
第八章 昔阳县减贫的成就及历史地位 |
一、集体化时期昔阳县取得的历史成就 |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昔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
(2)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研究(1950-197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1.学术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计量分析法 |
3.用多学科的角度来研究 |
(六)相关概念的界定 |
1.农田水利建设的概念 |
2.洛阳地区建制沿革 |
(七)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一、洛阳地区的基本自然条件 |
(一)地形地质条件 |
(二)水资源情况 |
(三)气候条件 |
(四)农业耕地资源 |
二、建国初洛阳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形势与突出问题 |
(一)水利建设历史悠久但水利基础薄弱 |
(二)农业面临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 |
(三)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太少 |
(四)落后、原始的水利基础需要发展现代化的农田水利 |
三、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管理 |
(一)新水利领导机构的设立 |
(二)坚持用规划来指导农田水利建设 |
(三)广泛动员和领导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建设 |
1.大力进行群众动员 |
2.大力运用民办公助的方式修建农田水利工程 |
3.依靠大量群众参与修建政府主导的重大水利工程施工 |
(四)实行政府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工程管理方式 |
(五)政府拨款和群众自筹相结合的筹资方式 |
四、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过程及措施 |
(一)第一阶段:水利恢复与小规模建设的时期(1950-1954年) |
1.进行以渠道为重点的旧有农田水利设施整修 |
2.推行农田水利工程试点以积累技术、经验 |
3.新建了一批以小型为主的农田水利工程 |
4.大力进行河防护田工程建设 |
(二)第二阶段:大规模建设的初步兴起时期(1955-1957年) |
1.以大规模群众运动的方式建设农田水利的初步兴起 |
2.井灌建设迅速推进 |
3.开始大规模治理水土流失 |
4.渠道建设迅速发展 |
5.开始大量建设小型水库 |
(三)第三阶段:“大跃进”时期(1958-1960年) |
1.全面兴修农田水利工程 |
2.开工建设一批大中型水库 |
3.提灌站建设迅速推开 |
4.水土流失治理迅速推进 |
5.井灌建设的重点转向机电井建设 |
6.建设一批大型自流灌区 |
(四)第四阶段:工程效益和质量稳步提升的时期(1961-1965年) |
1.调整、巩固农田水利建设阵线 |
2.强调工程的勘测设计以及审批程序以确保质量 |
3.农田基本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
4.进行水库整修、续建以提升质量和效益 |
5.推进自流灌区配套和管理工作 |
6.水轮泵站和电灌站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
(五)第五阶段:“文革”时期(1966-1976年) |
1.在曲折中建设 |
2.大力建设机电井、机电灌站 |
3.推进小型水库建设、进行水库除险行动 |
4.发展喷灌、滴灌工程 |
5.进行大规模的大寨田建设 |
6.大力推进河流治理 |
(六)第六阶段:巩固和提升现有工程效益的时期(1977-1979年) |
1.着重强调恢复和加强水利管理以提升效益 |
2.压缩工程项目,对工程进行续建、配套 |
五、农田水利建设的成绩 |
(一)典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成效 |
1.自流灌区的发展大大增加了农业灌溉面积 |
2.成功治理大范围的水土流失区域 |
3.建成了大量能蓄水防洪的水库 |
4.大量的农业井发挥了重要的水利保险作用 |
5.提灌站对农业特别是高山丘陵区的农业灌溉发挥了重要作用 |
(二)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的积极影响 |
1.农业灌溉面积大幅增加,有力促进了粮食增产 |
2.改良了大量农田的基本条件 |
3.有效减少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水利对农业保险性大大增加 |
六、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的经验与不足 |
(一)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经验 |
1.根据具体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的建设 |
2.注重不同工程之间的结合以提升整体效益 |
3.运用科学技术进行建设 |
4.注重水利工程的勘测设计 |
(二)农田水利建设的不足之处及原因分析 |
1.建设速度相对缓慢,农田水利化程度较低 |
2.大量工程实际效益与设计效益相差较大 |
3.一些建成后的工程缺乏管理 |
4.大中型水库的数量较少以及水库质量问题突出 |
5.一些时期出现水利摊子铺的过大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石家庄地区知青带队干部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派带队干部的时代背景 |
(一)知青生活中遇到困难 |
(二)知青领导管理出现问题 |
(三)知青被迫害事件的出现 |
(四)知青迫切回城的愿望 |
(五)选派带队干部的酝酿与高层决策 |
二、带队干部的选拔与管理 |
(一)带队干部的选择与动员 |
(二)带队干部的回应与差异性选择 |
(三)带队干部群体的构成 |
(四)带队干部的组织管理 |
三、带队干部的工作实践 |
(一)思想政治工作 |
(二)破解日常生活难题 |
(三)青年点的整顿与管理 |
(四)支援农村工作 |
(五)青年点的收尾工作 |
四、带队干部面对的困难与应对 |
(一)带队干部面临的困难 |
(二)带队干部的自我调适 |
(三)所属单位、知青办及社队的协助 |
五、带队干部个案研究 |
(一)改变人生走向的带队干部 |
(二)热情鼓励知青高考的带队干部 |
六、对带队干部群体的评价与反思 |
(一)带队干部的历史作用及影响 |
(二)带队干部的工作经验 |
(三)带队干部的负面效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石黔高速公路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的内容与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施工安全风险分析评估的相关方法 |
2.1 灰色关联分析法 |
2.2 熵权分析法 |
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2.4 LEC评价法 |
2.5 德尔菲法 |
2.6 常用方法对比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石黔高速公路工程概况及施工安全风险特征 |
3.1 石黔高速公路工程概况 |
3.1.1 项目设计概况 |
3.1.2 沿线自然地理及地质条件 |
3.1.3 工程主要规模 |
3.2 石黔高速公路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特征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石黔高速公路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 |
4.1 石黔高速公路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
4.1.1 桥梁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评估方法 |
4.1.2 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评估方法 |
4.1.3 路堑高边坡施工安全总体风险评估方法 |
4.2 石黔高速公路工程施工风险评估 |
4.2.1 桥梁工程施工风险评估 |
4.2.2 隧道工程施工风险评估 |
4.2.3 路堑高边坡工程施工风险评估 |
4.3 石黔高速公路工程项目施工总体风险评估等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石黔高速公路工程施工安全风险防控措施 |
5.1 桥梁工程施工风险防控对策 |
5.2 隧道工程施工风险防控对策 |
5.3 路堑高边坡工程施工风险防控对策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告别岳王庄(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7)学大寨运动期间山西农田水利建设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大寨期间山西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 |
二、学大寨运动期间山西水利建设的成绩 |
(一) 大、中、小型水库遍及各水系干流、支流 |
(二) 灌区及配套工程齐头并进、日臻完善 |
(三) 汾河、黄河沿线普遍建立了机电泵站 |
(四) 平川地区机电钻井蓬勃兴起, 规模宏大 |
三、“左”的思想对山西农田水利建设的影响 |
(9)雾蒙山(论文提纲范文)
序幕 |
第一场 |
第二场 |
第三场 |
第四场 |
第五场 |
第六场 |
第七场 |
尾声 |
(10)农村政策执行中的村庄政治研究 ——基于对山东省泰安市H村财务状况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第一节 H村的社会结构及其村政的基本状况 |
一、H村的社会结构 |
二、村政的基本状况 |
第二节 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 |
一、资料的收集方法 |
二、资料的分析方法 |
三、所收集资料的优缺点及其补充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学者的主要研究状况 |
二、国内学者的主要研究状况 |
第二章 H村财务收支状况的分析 |
第一节 H村财务收支状况的描述 |
一、人民公社时期的财务收支状况 |
二、汲取农业剩余时期的财务收支状况 |
三、支持和保护农业时期的财务收支状况 |
第二节 H村财务收支状况的分析与结论 |
一、人民公社时期财务收支状况的分析 |
二、汲取农业剩余时期财务收支状况的分析 |
三、支持和保护农业时期财务收支状况的分析 |
第三章 农村政策体系的历史回顾与分析 |
第一节 农村政策体系的历史回顾 |
一、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政策体系 |
二、汲取农业剩余时期的农村政策体系 |
三、支持和保护农业时期的农村政策体系 |
第二节 国家治村理念转变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人民公社时期的村政状况 |
第一节 H村的权力结构特征 |
第二节 农村政策的执行状况 |
一、大队对农村政策的理解 |
二、大队对农村政策的执行 |
第三节 各方利益关系的处理 |
第五章 汲取农业剩余时期的村政状况 |
第一节 H村的权力结构特征 |
第二节 农村政策的执行状况 |
一、村委会对农村政策的理解 |
二、村委会对农村政策的执行 |
第三节 各方利益关系的处理 |
第六章 支持和保护农业时期的村政状况 |
第一节 H村的权力结构特征 |
第二节 农村政策的执行状况 |
一、村委会对农村政策的理解 |
二、村委会对农村政策的执行 |
第三节 各方利益关系的处理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村委会运行的逻辑与对策模式 |
第二节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四、怎样建设大寨田?(论文参考文献)
- [1]环境、制度与技术 ——以集体化时代昔阳县的减贫实践为中心[D]. 贾保营. 山西大学, 2021(12)
- [2]洛阳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研究(1950-1979)[D]. 何璟涛.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3]石家庄地区知青带队干部群体研究[D]. 马婉祯.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石黔高速公路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 吴光水.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3)
- [5]绿色发展创新业 今日大寨更美好[J]. 郭凤莲. 党建, 2018(11)
- [6]告别岳王庄[J]. 李辉. 时代文学, 2018(05)
- [7]学大寨运动期间山西农田水利建设考论[J]. 李静萍.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7(03)
- [8]金沙滩的女人和男人[J]. 刘水清. 百花洲, 2013(04)
- [9]雾蒙山[J]. 孙德民. 戏剧文学, 2012(08)
- [10]农村政策执行中的村庄政治研究 ——基于对山东省泰安市H村财务状况的分析[D]. 冯浩.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