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然水中氚的测定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华,殷建军,杨会,林宇,应启和,文云朝[1](2011)在《聚合膜电解浓集法测量低水平氚环境水样的氚比活度》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氚同位素电解浓集技术和测量仪器的发展,对低水平的氚比活度可以进行准确测量,但由于现行的氚处理方法的差异,导致氚比活度测定的不确定性增加。本文采用现行的两种氚比活度测量方法碱式电解浓集法和聚合膜电解浓集法测量低水平环境水样的氚比活度,并将结果进行比对。针对聚合膜电解法,通过使用优化结构的装置提高可靠性;对于使用国家标准方法计算出现较大误差的情况下,在氚水回收率的计算数据处理方面提出了死体积的概念,改善了聚合膜电解法测量低水平氚样品的稳定性,使氚比活度的计算结果更加精确。
杨怀元[2](1994)在《我国核设施与环境氚的监测》文中认为氚是可能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的核素之一。我国在60年代初即开始了空气中氚监测设备的研制,在空气氚、水中氚、烟囱排出流氚监测等方面分别研制了一系列的监测仪器,以实现核设施场所的氚的监测要求。环境氚的监测工作特别在70年代后期以来得到了长足的进展,研制和改进了一系列满足不同要求的监测仪器,开展了几次大规模的环境氚水平监测工作,这些数据成为我国核电建设前的环境本底数据。本文综述了以上有关内容,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林瑞芬,卫克勤,王洪波[3](1979)在《天然水中氚的测定方法》文中指出 氚是氢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为12.26年,主要以HTO形式参与自然界的水循环。氚是宇宙成因核类之一,宇宙射线与大气组分相互作用生成氚,其产率约为0.2—0.3原子/厘米2·秒,地球上天然氚的平衡量估算为约3500克。 1954年以来,热核试验释放出大量人工氚,使地球上氚的总量增加了几个数量级,天然水中氚含量明显增高,天然水中氚的测定也逐渐受到各国科学工作者的重视。作为研
蓝高勇,王华,俞建国,应启和,唐伟,杨会[4](2016)在《固体聚合膜电解浓集法测量天然水中低含量氚的化学淬灭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固体聚合膜电解浓集法是浓缩氚含量较低(<1 Bq/m3)的天然水样的常用方法,但因水样自身含有杂质离子或电解装置聚合膜带入杂质进入浓集液,使浓集液偏酸性,在测量过程中易产生化学淬灭效应,导致氚的测量值偏低。本文研究了水样自身存在的杂质离子和聚合膜上残留的杂质离子、样品溶液的pH值及其电导率所产生的化学淬灭效应的影响,实验表明,为减少化学淬灭效应,提高测量低含量氚的准确性,需保证水样溶液呈中性,电导率≤1μS/cm,同时避免杂质沉积在聚合膜上。如果水样溶液的pH值偏酸性、电导率大于1μS/cm,可采用酸碱混合型离子交换树脂去除水样中自身的杂质;对于聚合膜引入的杂质,可在电解后的水样中加入微量氨水将其pH值调节至中性。
焦文强,李桂英[5](1992)在《天然水中放射性氚含量的测定——内标准法效率校正初探》文中研究指明 氚(3H)作为自然过程的理想示踪剂,利用它的衰变规律测定天然水中氚含量的方法已广泛的应用在环境辐射监测、找水、水库渗漏等方面。这种方法具有准确、经济、简便、安全等优点。 一、条件试验 我们首先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蒋汉英和地质研究所许志凡制备的水样分别于1989年3月27日和1990年1月4日在我所Quantulus-1220型液体闪烁谱仪上进行测量,其结
沈承德,卫克勤[6](1975)在《天然水中氚测定应用简介(续)》文中提出 氚存在于各种水体中,是研究水文,气象、海洋、地球化学和环境科学一些问题的比较理想的示踪剂。最近十余年来,随着天然水中氚测定技术的发展,它在一些科学中的应用也取得了较快的进展,这里仅对某些应用领域作一简单介绍。
袁兆盾,孙翠玉,卫克勤,林瑞芬,王志祥[7](1983)在《上海地区地下水的同位素组成及其水文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 水是由氢、氧组成的,这两个元素各有三种不同质量的同位素,这些同位素组成的水分子,导致了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微小差异,同时也反映出水体的不同来源和运动特征。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的上海地区,地下300多米厚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中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其中包括一个潜水含水层和五个不同深度的承压含水层,各含水层的成因类型
王曾祺[8](2019)在《渭南地区地下水氮污染特征及源解析》文中研究指明硝酸盐氮是地下水的主要污染物之一,硝酸盐氮污染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污染问题。地下水氮污染不仅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也威胁着人类健康。硝酸盐氮来源广泛,且在土壤-地下水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过程极其复杂,故地下水氮污染一直是水文地质和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渭南地区位于关中平原东部,是陕西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粮棉油产区。然而,渭南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地区人口密度大,工农业活动频繁,地下水氮污染日益严重。因此,以渭南地区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开展该区域地下水氮污染特征及其污染源解析,对于该区地下水氮污染防治具有实际意义。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77190)为依托,选取渭南地区作为研究区,在收集和综合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野外调查取样、健康风险评价、多元统计分析和基于贝叶斯分析的同位素源解析模型等方法,分析研究区地下水“三氮”污染特征及其健康风险,定性和定量识别地下水氮污染源,为研究区地下水氮污染精准防治提供技术支撑。具体的认识和成果如下:(1)根据研究区地下水中NO3-、NO2-、NH4+的测试结果,分析得出研究区地下水“三氮”污染程度:硝态氮>氨氮>亚硝态氮。NO3-浓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呈片状分布;NO2-呈现“西低东高”的特征;NH4+呈现“北低南高”的特征。NO3--N和NH4+-N含量与地下水埋深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NO2--N含量基本不受地下水埋深的影响;(2)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地下水“三氮”对成年男性、成年女性及老年人的健康是安全的,对于幼儿来说,硝态氮对其健康是不安全的。地下水中“三氮”对幼儿的健康风险大于成人,对成年女性的健康风险大于成年男性,对老年人的健康风险最小。地下水氮污染健康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富平县东南部和西部以及蒲城县南部。(3)地下水化学组分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黄土台塬区地下水主要受到矿物的淋溶作用形成HCO3·SO4-Na·Mg型水;冲积平原区地下水主要受到蒸发作用形成Cl·SO4-Na型和Cl·SO4-Na·Mg型水;河漫滩区地下水主要受到矿物溶解作用形成SO4·HCO3·Cl-Na·Mg型和HCO3·SO4-Na·Mg型水。地下水中氮污染与农业活动和污水排放有关,偏碱性的氧化环境造成NO3-含量高,NH4+含量低。(4)通过碳氢氧同位素证据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且在入渗过程中受到蒸发作用的影响。黄土台塬区和冲积平原区地下水中的NO3--N含量与地下水年龄呈负相关关系,河漫滩区和冲积平原区地下水中的NH4+-N含量与地下水年龄呈负相关关系。(5)水化学和氮氧稳定同位素示踪以及SIAR模型计算指出,硝态氮污染主要来自于人为源(粪便及生活污水和硝态氮肥),其贡献率均值为74.28%;自然源(大气沉降)对地下水硝态氮污染的贡献率较低,贡献率均值为25.72%。
张向阳,张琳,贾艳琨,王莹[9](2016)在《氘-氚分馏系数法确定氚的电解回收率》文中研究表明天然水中氚含量很低,一般采用电解浓缩-液闪计数法进行测量。电解水样时,氚的电解回收率可由水样的浓缩倍数和氚分馏系数来确定。而电解过程的氚分馏系数和氘分馏系数存在一个近似的关系,即lnβ=ηlnα。采用氚标准水进行电解实验,可得到氚分馏系数,采用光腔衰荡激光同位素法测量电解前后的氘含量可以获得氘的分馏系数。电解条件为低碳钢-镍电极装置,以Na2O2为电解质,电解过程温度为0.5℃。实验得到η为1.27。在电解水样时,可根据lnβ=1.27 lnα可得到氚分馏系数,从而获得本批次每个水样的电解回收率。
冷达明[10](1984)在《应用环境氚确定地下水的补给——水文学研究的新手段》文中研究说明 环境氚是通过宇宙射线与大气层中氮、氧等气体相互作用及核试验而产生的,它主要以HTO形式,参与自然的水循环,所以它是一种良好的环境示踪剂。在核试验之前,环境氚在天然水中的含量一般比较低。通常
二、天然水中氚的测定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然水中氚的测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聚合膜电解浓集法测量低水平氚环境水样的氚比活度(论文提纲范文)
1 低水平氚水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
1.1 碱式电解浓集法 |
1.2 聚合膜电解浓集法 |
2 实验部分 |
2.1 仪器及装置 |
2.2 主要试剂 |
2.3 聚合膜电解浓集法装置的整机刻度 |
2.3.1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3.2 聚合膜电解装置刻度 |
2.4 浓集因子确定方法 |
3 聚合膜电解浓集法测量水样氚比活度 |
3.1 样品蒸馏 |
3.2 聚合膜电解浓集法测量 |
4 结果分析 |
4.1 聚合膜电解氚比活度的计算 |
4.2 聚合膜电解与碱式电解测量结果的比较 |
4.3 仪器精密度 |
5 结语 |
(4)固体聚合膜电解浓集法测量天然水中低含量氚的化学淬灭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实验部分 |
1. 1实验仪器 |
1. 2标准溶液 |
1. 3主要材料和试剂 |
1. 4实验方法 |
1. 4. 1样品蒸馏 |
1. 4. 2样品电解 |
1. 4. 3氚浓度的测量 |
2结果与讨论 |
2. 1样品自身杂质离子的化学淬灭效应 |
2. 2电解装置聚合膜带入杂质的化学淬灭效应 |
2. 3降低化学淬灭效应的措施 |
2. 3. 1水样自身杂质离子的去除 |
2. 3. 2固体聚合膜上带入杂质的去除 |
3结论 |
(8)渭南地区地下水氮污染特征及源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下水氮污染现状 |
1.2.2 地下水氮污染的影响因素 |
1.2.3 地下水氮污染源识别方法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样品采集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貌类型 |
2.1.3 气象水文条件 |
2.1.4 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
2.2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
2.2.1 样品采集 |
2.2.2 样品测试 |
第三章 研究区地下水氮污染特征及其健康风险 |
3.1 研究区地下水“三氮”污染现状 |
3.1.1 研究区地下水氨氮污染现状 |
3.1.2 研究区地下水亚硝态氮污染现状 |
3.1.3 研究区地下水硝态氮污染现状 |
3.2 研究区地下水氮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 |
3.2.1 研究区地下水氮污染的垂向分布特征 |
3.2.2 研究区地下水氮污染的水平分布特征 |
3.3 地下水氮污染的健康风险 |
3.3.1 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
3.3.2 健康风险评价标准 |
3.3.3 地下水氮污染对不同人群的健康风险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下水氮污染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
4.1 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
4.1.1 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指标统计分析 |
4.1.2 研究区地下水pH、COD、TDS空间分布规律 |
4.1.3 研究区地下水中常量组分的空间分布规律 |
4.2 研究区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 |
4.3 区域地下水化学形成机制 |
4.3.1 相关性分析 |
4.3.2 主成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下水氮污染的同位素特征及指示意义 |
5.1 地下水的氘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
5.1.1 研究区地下水氘氧同位素特征 |
5.1.2 地下水中过量氘(d)的变化特征 |
5.2 放射性同位素氚的含量特征 |
5.3 研究区地下水氮污染与地下水年龄的关系 |
5.3.1 地下水年龄计算 |
5.3.2 地下水氮污染与地下水年龄的关系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区地下水硝态氮污染来源识别 |
6.1 研究区地下水硝态氮污染来源识别 |
6.1.1 反硝化作用的确定 |
6.1.2 氮氧稳定同位素值对硝态氮污染来源的指示 |
6.2 研究区地下水硝态氮来源贡献率计算 |
6.2.1 SIAR模型基本原理 |
6.2.2 硝态氮来源贡献率计算 |
6.3 地下水硝态氮污染溯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1 结论 |
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 |
致谢 |
(9)氘-氚分馏系数法确定氚的电解回收率(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氚的电解 |
1.2 氘和氚的测量 |
1.2.1 光腔衰荡激光同位素分析法测氘 |
1.2.2 液体闪烁计数法测氚 |
1.2.3 电解过程的主要参数计算 |
1.2.3. 1 氘分馏系数的测定 |
1.2.3. 2 氚电解回收率 |
1.2.3. 3 氚的分馏系数 |
2 结果和讨论 |
2.1 电解氚标准样品 |
2.2 实际样品中采用氘分馏系数确定氚分馏系数 |
3 结论 |
四、天然水中氚的测定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聚合膜电解浓集法测量低水平氚环境水样的氚比活度[J]. 王华,殷建军,杨会,林宇,应启和,文云朝. 岩矿测试, 2011(06)
- [2]我国核设施与环境氚的监测[J]. 杨怀元. 辐射防护通讯, 1994(03)
- [3]天然水中氚的测定方法[J]. 林瑞芬,卫克勤,王洪波. 地球化学, 1979(04)
- [4]固体聚合膜电解浓集法测量天然水中低含量氚的化学淬灭效应研究[J]. 蓝高勇,王华,俞建国,应启和,唐伟,杨会. 岩矿测试, 2016(04)
- [5]天然水中放射性氚含量的测定——内标准法效率校正初探[J]. 焦文强,李桂英.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1992(04)
- [6]天然水中氚测定应用简介(续)[J]. 沈承德,卫克勤. 地质地球化学, 1975(10)
- [7]上海地区地下水的同位素组成及其水文地质意义[J]. 袁兆盾,孙翠玉,卫克勤,林瑞芬,王志祥. 上海地质, 1983(02)
- [8]渭南地区地下水氮污染特征及源解析[D]. 王曾祺. 长安大学, 2019(01)
- [9]氘-氚分馏系数法确定氚的电解回收率[J]. 张向阳,张琳,贾艳琨,王莹.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2016(03)
- [10]应用环境氚确定地下水的补给——水文学研究的新手段[J]. 冷达明. 国外地质勘探技术, 198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