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整客户贷款结构 加强信贷基础管理 提高农业、乡镇企业贷款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陈言[1](2019)在《农户正规信贷配给影响因素及传导机制研究 ——从银行机构视角切入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三农”问题是关系中国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最大短板。大量农民长期居住在农村地区是中国的国情、农情,不断促进农民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大量研究表明,必要的外部资金支持对改善农户福利具有重要帮助,但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严重的农户正规信贷配给问题。当前,中国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户各类融资需求更加旺盛,融资难问题也愈发突出。近十多年来,中国农户正规信贷市场供给发生了很多变化,突出表现在供给主体不断增多、银行内设部门持续优化、贷款供给规模逐年增加等方面,这些变化也为多视角深入研究农户正规信贷配给问题创造了便利条件。以往涉及农户正规信贷配给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研究角度普遍局限于市场需求方农户群体视角,未直接从市场供给方银行机构视角切入开展系统性研究,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及相关传导机制也未能引起各方关注和重视。本文试图对上述缺憾作出一些尝试性弥补,创新之处可主要概括为“四个新”:一是新视角。直接从信贷市场供给方银行机构角度入手,在构建相关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说基础上,不仅实证分析了银行机构层面的农户筛选行为规律,还深入分析了农户贷款经办人员(客户经理)层面的管理行为特征及其影响,以及农户家庭层面的相关融资行为特征,揭示了一直被当作“暗箱”对待的银行机构内部运作机理。在当前中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本研究的现实和理论意义也更加凸显。二是新变量。对农户正规信贷配给程度动态变化、农户筛选行为动态变化、银行机构管理特征、外部信用环境、政府干预行为、贷款经办人员自主决策行为等新变量进行了识别刻画。三是新数据。本文使用的样本数据均为第一手调查获取,涉及2399家银行机构、5485名客户经理、360户农户家庭等样本,这些数据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系统、对银行机构相关工作人员和农户家庭的问卷调查等,覆盖范围广、样本数量大且相对客观准确。四是新发现。在新视角、新变量、新数据支持下,本文得出了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对提升中国农户正规信贷市场的运行效率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主要的研究思路是根据文献回顾和实践观察等情况,归纳提炼出相关研究假说和理论模型,并运用银行机构、客户经理以及农户家庭三个层面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提出对策建议,并作出研究展望。具体研究框架如下:第1章主要阐明了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第2章是理论和实证文献回顾部分,主要评述了信贷配给、联保贷款、农户经济行为理性、农村金融市场等相关理论以及有关的实证研究,为后文相关分析建立起点、做好铺垫。第3章根据文献回顾和实践观察情况,归纳提出了农户正规信贷配给影响因素及传导机制的研究框架和逻辑主线,即风险识别能力、外部信用环境、政府干预行为等农户正规信贷配给影响因素以及“相关影响因素银行机构农户筛选行为变化农户融资行为变化农户正规信贷配给变化”的农户正规信贷配给传导机制,并构建银行机构农户筛选行为模型、农户融资行为模型对传导机制进行理论分析,运用联保贷款相关理论对传导机制进行拓展分析。第4章至第6章是本文实证分析部分,其中,第4章是对农户正规信贷配给影响因素及传导机制整体的实证分析,运用银行机构样本数据验证了农户正规信贷配给影响因素的显着性及配给传导机制的存在性;第5章是对本文农户正规信贷配给传导机制第一个传导环节的进一步验证分析,即以农户联保贷款为例,借助银行机构客户经理管理行为数据,对配给传导机制中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因素显着影响其农户筛选行为的传导环节(即第一个传导环节)进行了深入分析。第6章是对本文农户正规信贷配给传导机制第二个传导环节的进一步验证分析,即运用京津冀农户家庭融资行为样本数据,对本文配给传导机制中受银行机构管理行为影响的农户融资行为变化情况(即第二个传导环节)进行了深入分析,即识别出了农户遭遇的担保配给、交易成本配给等各类正规信贷配给现象,同时,还对农户资金缺口、首选融资渠道、最终融资约束等情况进行了延伸分析。第7章在回顾前文主要研究结论基础上,给出了对策建议,作出了研究展望。本文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理论研究、实证研究以及规范研究等分析方法。在实证分析中,根据研究问题特点及数据情况,在交叉统计分析基础上,主要应用二元PROBIT、IVPROBIT、多元线性回归等计量模型对农户正规信贷配给有关问题进行了回归分析。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关于农户正规信贷配给影响因素及传导机制的研究结论。风险管理能力、区域信用环境等农户正规信贷配给影响因素通过改变银行机构担保管理、审贷管理等农户筛选行为,进而影响农户的贷款需求行为,结果导致数量配给、担保配给、风险配给、交易成本配给及社会资本配给等各类信贷配给现象的强弱变化,最终表现为市场供需双方相互作用下农户正规信贷配给程度的松紧变化,即银行机构农户贷款供给数量的增减变化。而政府干预因素可能主要通过改变银行机构担保管理行为的途径影响农户正规信贷配给程度的松紧变化。第二,关于配给传导机制中农户联保贷款管理行为的研究结论。银行机构客户经理将联保小组成员限定在同一村庄范围的管理行为有利于改善农户联保贷款的结构和质量,进而促进贷款规模的持续扩张。而放宽联保小组成员直系亲属关系和年龄差距限制的管理行为,虽然短期内可提高农户联保贷款业务发展速度,但却会降低贷款质量,最终可能导致贷款规模的萎缩。进一步分析发现,综合信贷管理水平差的银行机构更容易发生客户经理农户联保贷款认知和管理行为偏差,结果导致贷款质量不佳、发展节奏不合理,最终影响到业务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关于配给传导机制中农户家庭融资行为的研究结论。农户生产经营用途资金缺口倾向选择正规渠道融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受到银行机构担保管理、审贷管理等农户筛选行为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担保配给、交易成本配给、风险配给以及数量配给等现象,其中,农户小额融资需求(小于等于10万元)和大额融资需求(大于30万元)更容易受到各类信贷配给现象影响,只有小部分受配给农户可通过非正规融资渠道寻求到资金支持。此外,研究还发现农户是否有资金缺口、是否首选正规渠道主要受农户基本特征、生产经营特征、融资便利性、社会资本状况等相关因素影响。本文结合研究内容提出的对策建议如下:一是对中国银行机构的工作建议:加强农户贷款业务精细化管理,依托现代科技和长效机制等手段,切实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等;建立客户经理正向激励机制,打通职业晋升通道,落实尽职免责规定,强化专业技能培训等;推广农户联保、银政合作、批量化管理等潜力大、带动强的业务模式;以创新贷款担保为重点打造农户贷款系列产品线。二是对中国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的政策建议:加大农村信用环境整治力度,加快推进惠农制度改革,完善相关风险补偿体系,推进农村信息化和农户大数据等基础建设,加强农户现代经营理念引导等。三是对中国农户群体的发展建议:提升组织化水平,增强讲诚信意识,提高沟通主动性等。
王乐[2](2018)在《哈尔滨银行小额贷款风险控制研究》文中指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为了在竞争中具有绝对优势,银行除了拓展业务,还要重视贷款风险,只有防范风险,才能降低贷款损失,使得银行更好地经营下去。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分析了哈尔滨银行贷款结构和质量数据,指出了哈尔滨银行小额贷款风险的主要来源,其中,个人消费贷款风险来自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借款人因素的风险,银行内部控制管理风险;农户贷款风险来自于借款人风险、种植作物风险、贷款联保风险,银行内部操作风险;小额经营贷款风险主要来自银行外部风险,银行拓展业务带来的风险。银行外部风险包括贷款客户财务制度不健全、社会环境导致信息不对称,企业不规范的经营。对哈行近三年的贷款结构和贷款质量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哈行在贷款风险控制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银行内部操作管理方面,盲目营销客户拓展业务带来的风险。分析哈行小额贷款风险形成的原因,提出风险控制的措施,包括关注跟踪抵押物价值及其变化、完善个人征信系统、防范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增强借款人分析、增强贷款监督管理职责,最后提出贷款风险的分散与转移的对策,以达到提高哈尔滨银行贷款风险控制能力的目标。
高雄伟[3](2007)在《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背景,以国内外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研究的理论为基础,从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出发,按照问卷调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系统研究我国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确定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防范、控制、化解及长效机制,构造了我国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全过程管理系统。基本观点为:第一,本文从界定县域金融概念入手,系统地分析了县域金融信贷资金的运动特点、信贷风险的内涵和特征,对县域金融信贷主要风险源和风险值的测定进行探讨,认为县域金融信贷资金运动与一般性金融信贷资金运动有着明显的差异,县域金融信贷风险存在着普遍性高风险、静态窒息性风险和动态震荡性风险三个基本特征,农业信贷风险源是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核心,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应重点关注农民贷款、农村中小企业贷款和农村公共产品贷款三个风险点。第二,借鉴国际最新的信贷风险类别划分,提出我国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主要类型是政策风险、环境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6个类型。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生成机理的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实证研究,认为,金融生态的劣质性是导致县域金融信贷风险产生的土壤和温床,县域金融信贷风险存在着行政制度的不规范、信贷制度的不规范、法律制度的不规范和信用制度的不规范等几个制度性缺陷。通过对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生成机理的研究,为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防范、控制和化解提供科学依据。第三,根据国内外风险管理原理和乡村银行经验,从事前风险防范的角度出发,从借款人的信用估测、贷款前对贷款风险度的计量、主要风险管理环节的监测与处置,分析县域金融信贷风险防范的一般性方法,重点探讨分析农民贷款信贷风险的防范;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信贷风险防范;农村公共产品信贷风险防范,设计县域金融信贷风险防范方案。第四,县域金融信贷风险控制是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本文从事中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引入定量贷后风险分析方式,建立贷后风险数据模型,通过量化数据准确地识别贷后风险。依据Zeta分析法、复审模型、分类和回归树、信贷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县域金融信贷风险进行实证分析。通过个体信用跟踪分析和整体信用预警分析,提出分散贷款、合理定价和贷款政策科学、适用等县域金融信贷风险控制的基本方法。从法人治理、人力资源、内控体系、金融文化方面,对我国县域金融机构信贷风险进行控制,构造金融生态的内优化机制。第五,在汲取国内外先金融信贷风险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从事后风险化解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资本充足率和呆账贷款准备金制度建设,增强县域金融自身化解信贷风险的能力;系统地总结整理了国内银行业的多种方法,结合我国县域金融的实际,在资产清收保全、资产盘活激活、资产抵债补偿、资产打包出售等方面进行理论探讨和方法创新,从而突破传统的化解信贷风险方法,提高县域金融化解信贷风险效率。第六,结合县域金融的实际,以县域金融主要风险点为依据,从财政补贴政策、农地抵押制度、农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农业保险创新和农村金融体系再造等方面进行研究,重点解决农民贷款、农村中小企业贷款和农村公共产品贷款等相关信贷风险的配套措施和宏观战略。一是通过增加财政补贴、增强货币政策稳定、东西融资互动、金融生态建设等途径,消除县域金融风险;二是以国内外农地金融制度成功的经验为依据,分析我国农地金融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农民贷款抵押担保产生的信用风险问题;三是构造县域中小企业担保体系,解决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问题;四是进行县域农业保险制度创新,解决县域金融环境风险问题;五是通过农村金融体系的再造,构造多元化的县域金融格局,解决县域金融的结构性问题,为我国县域金融信贷风险全过程控制提供保障。
邓亮洁[4](2019)在《行业特征对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多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贷款作为其主要的融资渠道在引导我国各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无形的作用。从整个社会财富视角来看,商业银行管理着社会绝大多数资产,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其资产安全事关我国金融体系的平稳发展。一旦银行信用风险扩大,将会导致国家整体经济的下滑和民众生活水平下降。加上目前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整体经济环境热度下降,之前发展较好的行业面临着结构性调整和去产能的瓶颈阶段导致我国银行的部分贷款项目的资金难以收回,我国银行业整体的贷款质量也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因此,探讨与商业银行贷款质量相关因素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在参考国内外文献基础上,理论上从宏观经济因素、银行因素和行业因素三方面分析其对贷款质量的影响机制。其中,关于行业特征对贷款质量的影响机制做了详细描述,并就目前我国贷款质量和贷款行业分布的现状,结合相关数据进行了贷款质量的行业分布现状和特征进行分析。在实证部分,选择贷款行业这一视角,重点分析行业特征与银行贷款质量之间的相关性,从行业综合能力、盈利能力和行业发展能力三个方面来研究对行业不良贷款率的影响,推进了行业信用风险评价细化,帮助银行更为准确评价行业信用风险,及时调整贷款资金的行业分布,优化贷款行业结构,进而提高贷款质量。最后针对其实证分析结果,从贷款行业结构和贷款风险管理的角度提出关于改善银行贷款质量的建议。
于海[5](2002)在《金融制度比较与中国农业金融制度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农业金融组织制度是中国金融制度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而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又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深入研究中国农业金融组织制度,具有重要的双重意义。一方面通过中国农业金融组织制度的研究,可以为整体中国金融制度改革提供素材,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另一方面通过对中国农业金融组织制度改革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吸收国内外学者和实务工作者的研究精华,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学识。本人正是从这一目的出发,才进行3年的农业金融组织制度改革的研究。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研究中国农业金融制度,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是关系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构成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原辽阔,人口80%在乡村地区的农业大国,中国农业金融的良好发展将对农业发展起到重大的支持作用。因为农业金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处于中介地位,农业金融机构可以筹集和分配资金,以支持农业经济发展。无论是对农业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乡镇产业,不同的经济组织形式都需要由农业金融组织机构对其提供资金支持。而且农业金融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也关系极大,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具有深远影响。从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来分析,本文是从金融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问题出发,研究和分析国外有代表性国家的金融制度的特征、功能以及在金融业中发挥的作用;而在金融组织制度的分析中,依据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别进行论述,最后,则对中国农业金融组织制度进行综合论述。在论文中,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外与国内金融实践相结合,具体与抽象研究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特点。从主要内容及观点来分析,必须明确,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在农业金融制度的选择上,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中国改革和完善农业金融组织制度是更为必要的。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中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组织制度,完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各项制度功能,全面而深刻地分析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从而提出应对的具体措施。再进一步分析,政策性金融机构与金融资源配置的宏观效益、长期目标相联系,具有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为主的特点。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结合于中国国情,为支持发展农业,中国应借鉴国外设立和发展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有益作法,从而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组织制度。而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组建以后的几年中,在支持农业发展、支持农副产品收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业绩,但在制度建设的许多方面也存在着问题。如农业发展银行在组织机构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资金来源上和负债结构严重不合理;而在资产运用中也同样存在诸多问题,如负债与资产的综合协调机制不健全,信贷资产质量低下,资产运转缓慢。这些问题必须得到逐步解决,否则将严重制约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展。因而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运行机制,应是着重解决的问题。解决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问题,应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来解决问题,建立财政借款制度,建立资本金补充制度。在强化资产管理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管理制度,确保收购资金封闭运行,<WP=3>优化农业政策性信贷质量,提高经营效益,并进一步拓宽农业发展银行资产运用范围,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必须通过制度建设,促进内部资金运行的良性循环。现代商业银行是各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商业银行制度是有关支配商业信贷交易活动的规则、惯例和组织安排,是信贷交易活动赖以进行的社会形式。中国农业银行在现阶段是以经营农村商业性信贷业务为主的国有商业银行,而我国的农业银行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最根本的区别是产权制度差异。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基本上都是采取股份有限公司制度,产权实现了法人所有权制度。现阶段中国农业银行表现出“政资不分”、“政企不分”的有缺陷的产权制度,表现出中国农业银行根本不能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经营。因而对中国农业银行进行制度改革和创新,是势在必然。中国农业银行进行改革,必须遵循稳步实施、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现有既定的框架下实行动态调整,主要是进行经营机制创新,调整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结构,向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商业银行方向发展。合作金融作为合作经济的一种,在西方国家有了近200年的发展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合作金融事业也已经历了50年的发展历程。经过50多年的制度变迁和发展,中国的农业合作金融组织制度已发生变迁,逐步演化为商业性金融机构。所以对中国农业合作金融组织今后的走向如何分析,成为理论界和政府和银行实业部门关心的问题。个人认为,对中国农业合作金融组织改革的取向,不在于是否一定坚持传统意义上的“合作制”,而在于是否能作到坚持对“三农”有利。因而对中国农业合作金融组织改革,应坚持服务“三农”的原则,对传统的合作原则应有所“异化”,同时鉴于中国乡村地区幅原辽阔、差异较大的状况,在改革方式上?
李莹星[6](2005)在《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营绩效与资本流动研究 ——以四川、山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农村信用社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为9亿农民提供贷款服务的金融机构只剩下了2万多家农村信用社。自90年代以来,不仅信用社自身不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而且整个信用社系统为“三农”提供的金融服务能力非常有限,不能满足农民和乡镇中小企业多样化和分散化的金融需求。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金融组织经营状况日趋恶化的同时,农村金融资本流出规模呈上升趋势。这些严重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学术界和监管部门的关注。 本文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实证分析方法。以下分析是依据课题组在中西部两个不发达的省份——山西和四川4个县118个独立核算农村信用社以及111个乡镇工业企业的访谈和问卷调查所获资料,年份包括1997年和2002年。 首先描述分析中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绩效。从1997年到2002年的6年间,贫困地区信用社经营状况趋于恶化,与富裕地区信用社差距拉大。贫困地区信用社的有效金融中介作用明显下降。 中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必须依靠大量补贴才能生存下去。补贴确实能够显着地改善信用社的经营绩效,但是即使全部消除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债务,有些农村信用社仍然无法实现可持续经营。 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转贷”现象。“转贷”的泛滥造成信用社的经营数据不实,虚盈实亏,容易使监管部门过高估计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成果。 从1997年到2002年农村信用社的治理水平有少许改善,但仍面临严重的治理问题,特别是贫困地区信用社的治理改革严重滞后。改革没有触动原有的权力结构和利益关系。目前,信用社治理结构上的最大问题是产权不清,利益关系不明确,没有建立适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信用社行为的短期化,没有人对信用社长远的可持续性发展负责。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信用社的业绩表现与治理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激励的强度、贷款的结构、农户贷款方式的选择和主任的更换频率这些治理变量对信用社的不良贷款都会产生影响。外部竞争也有利于改善信用社的贷款质量。 基层农村信用社的富余资金集中到县联社,由县联社统一向体系外转移。目前县联社资本流出主要有三条途径:与商业银行的大额协议存款、大额贷款和购买国债。增加农村信用社金融资本流入和限制资本流出的因素有政策和体制因素。从1998年到2002年农村信用社资本流出规模增加,但是流出资本占存款的比重下降了10个百分点。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信用社的资本流出率与业绩表现有密切的关系。经营绩效越差的信用社资本外流的比率越高。信用社不良贷款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资本流出率增长0.97个百分点。1997年到2002年信用社不良贷款率增加1个百分点,使其金融资本流出增长率上升近0.1个百分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控制信用社不良贷款率增长,有助于减缓金融资本流出的增长率。 以上内容均为论文的创新之处。 从目前的信用社改革试点推进状况来看,通过明晰产权来改善信用社治理结构的努力成效不显着。信用社很难摆脱地方政府干预。试图兼顾盈利和政策目标的农村信用社必将面临着严重的道德风险 “化钱买机制”的前景并不乐观。 在此基础上,我提出如下建议:首先,今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应将重点放在建立规范、竞争和有序的金融市场方面。其次,在微观层面上需要对信用社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更彻底的改革。采取能够增强农村信用社的独立性和商业化运作的各项措施,真正建立起以盈利为目标并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这一信贷管理的基本原则。
田俊丽[7](2006)在《中国农村信贷配给及农村金融体系重构》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在经济发展中,资本投入作为主要因素的作用已经为许多学者的研究所证明。我国的部分学者研究认为资本形成不足是造成“三农”问题的根源,只有加速农业资本的形成,“三农”问题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十一五”规划也提出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可财政转移支付毕竟有限,在中国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信贷资金投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但目前农村贷款异常艰难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解决信贷支农问题,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对此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就目前来看,还没能很好的解释此问题,也没有给出合理化的建议。另一方面,早在上个世纪初,西方学者就注意到了信贷市场中这种借款人愿意支付现行利率,却不能按照这种利率获得贷款的现象,将其定义为“信贷配给”(Credit Rationing),并从信用可获性、风险与利率因素、隐含性信贷合约、不完全信息、信贷合同的执行和法律制度等角度进行了解释,但这些主要以完善市场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仅一定程度上适合中国农村,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村信贷配给现象还需要结合其特殊的经济、金融情况进行解释。本文借鉴信贷配给理论,运用信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农村金融理论等,采取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功能分析与机构分析相结合,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转型时期的经济、金融特征,对中国农村的信贷配给现象、原因和为解决此问题而需进行的农村金融体系重构思路作一些探讨。在分析中国农村信贷配给问题时,多数学者侧重于分析宏观层
唐丽娟[8](2019)在《招商银行长沙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拓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招商银行长沙分行作所处的竞争环境日趋激烈。在中小企业有较高的融资需求、银行针对大客户的传统信贷业务发展受阻的背景之下,招商银行也在不断地调整思路和策略来应对这些变化。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招商银行长沙分行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拓展策略展开研究。本文首先通过对招商银行总行和长沙分行的中小企业信贷现状进行考察,发现招商银行长沙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其业务拓展环境进行重点探讨,具体从外部环境和银行内部环境二个层面展开,进而分析招商银行长沙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拓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然后,设计招商银行长沙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拓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思路以及区域战略定位(包括行业、客户、市场、业务的定位)等方面的主体框架,提出招商银行长沙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拓展的具体策略,包括营销策略(市场开拓策略、产品组合策略、差别化定价策略、交叉营销策略、服务与品牌策略)和保障策略。最后,从组织保障、人员保障、制度保障等三个方面提出服务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拓展策略的实施保障措施和建议,并从贷款结构、贷款风险、贷款质量三方面评价拓展策略后预期的效果。研究发现,虽然招商银行长沙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面临的竞争态势残酷,但是可以通过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有利机遇,对区域战略进行精准定位,设计出适合自身的营销策略,仍可望在未来中小企业信贷拓展业务中取得好的业绩。
张学倩[9](2019)在《张掖市农商行涉农贷款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党中央对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金融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张掖市地处西北偏远地区,农村、农民、农业“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当地经济发展,制约张掖社会进步的瓶颈因素。张掖市农村商业银行自其组建以来一直致力于金融支农、服务“三农”工作,其涉农贷款在各项贷款中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农商行资产业务的主要形式,更是金融支持“三农”最直接的手段。因此,完善农商行涉农贷款体系,使其更有效的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升农村经济水平,最终实现乡村振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张掖地区农商行涉农贷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发现:1.张掖地区农商行涉农贷款内部问题表现为风险管理不健全,不良贷款率持续走高,贷款覆盖率低,贷款结构不合理,产品和服务不够完善等问题;2.外部问题表现为政府奖励资金不足,涉农贷款支持力度降低,保险与涉农贷款不能协同发展、信用体系不完善等。因此,本文认为:1.建立健全的涉农信贷风险管理机制,深入基层实现金融服务的全覆盖,加大城市涉农贷款的优惠力度,扶持农村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大涉农贷款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做好员工培训与教育等手段解决内部问题;2.设立涉农贷款专项奖励资金,促进保险与涉农贷款融合,注重信用意识培养,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等措施来缓解外部问题。
杨红丽[10](2009)在《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如何通过金融支持减少农村的贫困现象,促进农户收入增长,实现农村经济良性发展,是各国政府和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问题。农村小额信贷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形式,有效赋予目标农民以贷款权和发展权,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如今,农村小额信贷正在成为惠及全球农村的一种金融扶贫及发展方式,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本研究在国际和国内小额信贷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小额信贷的发展经验及启示,并对本文的研究范围和小额信贷的内涵进行了界定。通过对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明晰了新疆农村小额信贷供求实际,力图找出适合新疆农村发展要求的小额信贷发展思路和方式,提高新疆农村综合发展实力。本研究以新疆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为背景,立足于大量的实际调研资料,从新疆农村小额信贷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对新疆农村小额信贷需求主体——农户――进行分析,认识到:大量的新疆农户存在着信贷需求,新疆农户的信贷需求首先是小额信贷需求,新疆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与供给错位;其次,对新疆农村小额信贷的主要供给主体的供给现状及特征进行了逐一分析,认为新疆农村信用社具有发展农村小额信贷的相对优势;随后,以新疆农村最主要的小额信贷供给主体——新疆农村信用社――开展的农户小额信贷活动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了该类机构在农村小额信贷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最后,对影响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促进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思路及对策,并对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所依赖的外部环境建设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本研究从金融视角对欠发达民族地区的农村小额信贷发展进行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相结合,具体的现实分析与抽象的逻辑分析相结合。不仅调查分析了新疆农户的信贷需求,而且全面调查分析了新疆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小额信贷供给活动,此外,还对新疆其他农村小额信贷供给机构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使新疆农村小额信贷的研究更加系统、全面,充实了欠发达民族地区农村小额信贷研究内容。通过对南北疆典型地区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历史及现实分析,肯定了农村信用社在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市场中的主导地位,提出欠发达农村地区小额信贷发展的基本思路,具有一定的制度创新意义。在新疆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实践层面,本研究所得出的若干金融发展对策和经济发展对策可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调整客户贷款结构 加强信贷基础管理 提高农业、乡镇企业贷款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调整客户贷款结构 加强信贷基础管理 提高农业、乡镇企业贷款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农户正规信贷配给影响因素及传导机制研究 ——从银行机构视角切入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图 |
1.3.3 研究内容 |
1.3.4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论文的创新点 |
1.4.2 论文的不足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实证研究综述 |
2.1 信贷配给理论及实证研究评述 |
2.1.1 信贷配给相关理论 |
2.1.2 农户正规信贷配给实证研究综述 |
2.2 联保贷款理论及实证研究评述 |
2.2.1 联保贷款相关理论 |
2.2.2 联保贷款发展实践 |
2.2.3 联保贷款实证研究综述 |
2.3 农户经济行为理性理论及融资行为实证研究评述 |
2.3.1 农户经济行为理性理论 |
2.3.2 农户融资行为实证研究综述 |
2.4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评述 |
第3章 农户正规信贷配给影响因素及传导机制的相关理论分析 |
3.1 农户正规信贷配给影响因素及传导机制研究假说的提出 |
3.2 对配给传导机制第一个传导环节的理论分析 |
3.2.1 基于银行机构农户筛选行为模型的分析 |
3.2.2 基于联保贷款相关理论的拓展分析 |
3.3 对配给传导机制第二个传导环节的理论分析(基于农户融资行为模型) |
3.3.1 农户资金缺口的确定 |
3.3.2 农户融资渠道选择及各类信贷配给现象的产生 |
3.3.3 农户融资渠道调整及最终融资约束的形成 |
3.4 小结 |
第4章 对农户正规信贷配给影响因素及传导机制研究假说的经验分析 |
4.1 引言 |
4.2 数据来源及初步统计分析 |
4.2.1 数据来源说明 |
4.2.2 信贷配给程度变化及客户筛选行为调整的识别 |
4.2.3 初步分组统计分析 |
4.3 计量模型及解释变量说明 |
4.3.1 计量分析模型介绍 |
4.3.2 解释变量释义 |
4.3.3 解释变量描述性统计 |
4.4 计量分析模型估计结果及解释 |
4.4.1 相关因素对农户正规信贷配给变化的影响 |
4.4.2 农户正规信贷配给变化传导机制分析 |
4.4.3 内生性及稳健性问题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对农户正规信贷配给传导机制第一个传导环节的进一步验证分析 |
5.1 引言 |
5.2 数据来源、实证设计及变量说明 |
5.2.1 样本数据来源 |
5.2.2 实证研究步骤 |
5.2.3 相关变量说明 |
5.3 初步统计分析 |
5.4 计量结果分析 |
5.4.1 客户经理管理行为差异对农户联保贷款规模变化的影响 |
5.4.2 农户联保贷款规模变化传导机制分析 |
5.4.3 对客户经理管理行为差异的进一步分析 |
5.4.4 异方差及稳健性问题讨论 |
5.5 小结 |
第6章 对农户正规信贷配给传导机制第二个传导环节的进一步验证分析 |
6.1 引言 |
6.2 数据来源与初步统计 |
6.2.1 问卷设计思路 |
6.2.2 抽样调查过程 |
6.2.3 初步统计分析 |
6.3 农户资金缺口影响因素分析 |
6.3.1 计量模型 |
6.3.2 变量说明 |
6.3.3 估计结果解释 |
6.4 农户首选正规融资渠道影响因素分析 |
6.5 农户最终融资约束相关统计分析 |
6.6 小结 |
第7章 主要结论、对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
7.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7.2 相关对策建议 |
7.2.1 对中国银行机构的工作建议 |
7.2.2 对中国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的政策建议 |
7.2.3 对中国农户本身的发展建议 |
7.3 下一步农户正规信贷配给问题研究展望 |
7.3.1 从监管视角切入的研究 |
7.3.2 区分农户类别的研究 |
7.3.3 对贷款经办人员行为的深入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
(2)哈尔滨银行小额贷款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论文结构 |
第2章 哈尔滨银行小额贷款现状分析 |
2.1 哈尔滨银行概况 |
2.2 哈尔滨银行贷款结构的划分 |
2.2.1 按业务类型划分的贷款分布情况 |
2.2.2 按客户类别划分的公司贷款分布情况 |
2.2.3 按产品类别划分的个人贷款明细 |
2.3 贷款质量分析 |
2.3.1 按五级贷款分类划分的客户贷款及垫款 |
2.3.2 按业务类型划分的贷款及不良贷款分布情况 |
2.3.3 按地区划分的贷款及不良贷款分布情况 |
2.3.4 按担保方式划分的贷款及不良贷款分布情况 |
2.3.5 本行客户贷款及垫款按期限划分的分布情况 |
2.4 哈尔滨银行与其他行不良贷款比较分析 |
2.5 哈尔滨银行小额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分析 |
2.5.1 小额贷款对象及放款条件 |
2.5.2 信用等级评定分析 |
2.5.3 贷款担保管理分析 |
2.5.4 贷后检查内容分析 |
2.5.5 不良贷款管理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哈尔滨银行小额贷款风险来源分析 |
3.1 个人消费贷款风险 |
3.1.1 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 |
3.1.2 借款人因素的风险 |
3.1.3 银行内部控制管理风险 |
3.2 农户贷款风险 |
3.2.1 源自借款人风险 |
3.2.2 作物风险 |
3.2.3 贷款联保风险 |
3.2.4 银行内部操作风险 |
3.3 小额经营贷款风险 |
3.3.1 源于银行外部风险 |
3.3.2 银行拓展业务带来的风险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哈尔滨银行小额贷款风险控制的对策 |
4.1 个人消费贷款风险控制 |
4.1.1 关注跟踪抵押物价值及其变化 |
4.1.2 完善个人征信系统 |
4.1.3 加强贷款风险管理 |
4.2 农户贷款风险控制 |
4.2.1 监控用款人资金使用情况 |
4.2.2 借款人与农作物的投保 |
4.2.3 加强贷款风险控制 |
4.3 小额经营贷款风险防控 |
4.3.1 加强对借款人的分析 |
4.3.2 加强对贷款的监督管理职责 |
4.3.3 加强贷款风险防控 |
4.4 哈尔滨银行小额贷款风险控制制度完善点 |
4.4.1 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 |
4.4.2 贷款风险的分散与转移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3)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不断加剧的国际经济金融竞争形势及全球信用环境的恶化使信贷风险管理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挑战性课题 |
1.1.2 我国金融体制的全面改革和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对县域金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
1.1.3 发展县域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县域金融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
1.1.4 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为县域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
1.1.5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问题是推进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县域经济发展一切矛盾问题的焦点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评价 |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县域金融及其信贷风险 |
2.1 县域金融发展概述 |
2.1.1 县域金融的内涵 |
2.1.2 县域金融的发展历程 |
2.1.3 县域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1 县域金融信贷的含义及其特殊性 |
2.2.2 县域金融信贷资金的运动特点及其客观要求 |
2.2.3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内涵及主要特点 |
2.3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主要风险源和风险点 |
2.3.1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主要风险源 |
2.3.2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主要风险源的风险量化估值说明 |
2.3.3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主要风险源风险值的区域估值 |
2.3.4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主要风险点的综合量化估值 |
2.3.5 结论 |
第三章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类别及生成机理 |
3.1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类别 |
3.1.1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金融风险的理性整合 |
3.1.2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类型识别 |
3.2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生成机理的综合分析 |
3.2.1 政策风险的生成机理 |
3.2.2 环境风险的生成机理 |
3.2.3 信用风险的生成机理 |
3.2.4 操作风险的生成机理 |
3.3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生成机理的实证分析 |
3.3.1 金融生态的悲哀:一个基于破产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的实例 |
3.3.2 金融生态的劣质性:导致县域金融信贷风险产生的土壤和温床 |
第四章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防范 |
4.1 国外信贷风险防范模式 |
4.1.1 荷兰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模式 |
4.1.2 法国农业信贷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模式 |
4.2 我国县域金融信贷风险防范的传统方法 |
4.2.1 借款人信用分析 |
4.2.2 贷款前对贷款风险度的计量 |
4.2.3 主要风险管理环节的评价、监测与处置 |
4.3 农民贷款信贷风险防范 |
4.3.1 农民贷款信贷风险机理的特殊性研究 |
4.3.2 农民贷款信贷风险的微观因素分析 |
4.3.3 农民贷款信贷风险的防范模式 |
4.4 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信贷风险防范 |
4.4.1 农村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几个制约因素分析 |
4.4.2 县域金融对农村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防范的策略 |
4.5 农村公共产品贷款信贷风险防范 |
4.5.1 农村公共产品贷款的内在风险特征 |
4.5.2 农村公共产品信贷风险的政府性陷阱 |
4.5.3 地方政府背景下农村公共产品信贷风险的体制缺陷 |
4.5.4 农村公共产品贷款信贷风险防范模式 |
第五章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控制 |
5.1 县域金融贷后风险的计量 |
5.1.1 县域金融贷后风险的传统计量方法 |
5.1.2 Zeta 分析法 |
5.1.3 复审模型 |
5.1.4 分类和回归树 |
5.1.5 信贷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
5.2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控制的方法 |
5.2.1 个体信用跟踪分析 |
5.2.2 整体信用预警分析 |
5.2.3 风险控制策略选择 |
5.3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控制的金融生态内优化 |
5.3.1 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
5.3.2 优化人力资源组合 |
5.3.3 完善内控机制 |
5.3.4 塑造金融文化 |
第六章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化解 |
6.1 创新县域金融信贷资产清收保全机制 |
6.1.1 县域金融信贷资产清收保全的制度设计 |
6.1.2 县域金融信贷资产清收保全的策略和方法 |
6.1.3 案例分析 |
6.2 营造县域金融信贷资产盘活激活机制 |
6.2.1 县域金融信贷资产盘活激活的策略和方法 |
6.2.2 县域金融信贷资产盘活激活的主要误区 |
6.2.3 案例分析 |
6.3 健全县域金融信贷资产抵债补偿机制 |
6.3.1 县域金融抵债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6.3.2 县域金融抵债资产管理方法 |
6.3.3 案例分析 |
6.4 构造县域金融信贷资产打包出售机制 |
6.4.1 县域金融信贷资产打包出售的制度设计 |
6.4.2 县域金融信贷资产打包出售的采用方式 |
6.4.3 案例研究 |
6.5 构建合理完善的贷款核销机制 |
6.5.1 贷款核销制度的内在特征 |
6.5.2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的要求 |
6.5.3 我国县域金融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存在的问题 |
6.5.4 我国县域金融贷款核销制度的合理构建 |
6.6 提高资本充足率 |
6.6.1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
6.6.2 我国县域金融资本充足率的现状 |
6.6.3 县域金融机构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 |
第七章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的配套保障措施 |
7.1 实施财政金融和谐支持政策 |
7.1.1 实施切实可行的财政扶持政策 |
7.1.2 实施积极稳健的金融支持政策 |
7.2 推进农地金融制度改革 |
7.2.1 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的局限性 |
7.2.2 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的实践与探索 |
7.2.3 构建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的有效途径 |
7.3 建立县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
7.3.1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发展现状 |
7.3.2 县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构建 |
7.4 推进县域农业保险发展 |
7.4.1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 |
7.4.2 我国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
7.4.3 农户贷款理赔案例 |
7.5 重塑县域金融体系 |
7.5.1 塑造功能完善形式多样的县域金融组织体系 |
7.5.2 塑造制度合理信誉良好的县域社会信用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行业特征对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贷款质量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
1.2.2 贷款行业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质量和行业分布现状分析 |
2.1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质量现状 |
2.1.1 我国商业银行整体贷款质量现状 |
2.1.2 分机构类型商业银行贷款质量现状 |
2.2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现状分析 |
2.2.1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现状 |
2.2.2 分机构类型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现状 |
2.3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质量行业分布特征 |
2.3.1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质量行业分布特征 |
2.3.2 分机构类型商业银行贷款质量行业分布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银行贷款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行业特征因素对银行贷款质量的影响 |
3.1.1 行业综合状况对贷款质量的影响 |
3.1.2 行业财务状况对贷款质量的影响 |
3.2 宏观经济因素对银行贷款质量的影响 |
3.2.1 GDP增长率对银行贷款质量的影响 |
3.2.2 货币政策对银行贷款质量的影响 |
3.3 银行同业竞争及银行特征对银行贷款质量的影响 |
3.3.1 银行同业竞争对贷款质量的影响 |
3.3.2 银行特征对贷款质量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行业特征对贷款质量影响实证检验 |
4.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4.2 指标选取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解释变量 |
4.2.3 控制变量 |
4.3 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1 行业不良贷款率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 行业特征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3 M2、GDP增长率和CRAR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 实证过程 |
4.4.1 建立回归方程 |
4.4.2 实证检验及模型选取 |
4.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改善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质量的建议 |
5.1 优化商业银行贷款行业结构建议 |
5.1.1 优化贷款行业结构 |
5.1.2 持续关注贷款行业发展状况 |
5.2 提升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水平建议 |
5.2.1 建立银行内部行业风险评估体系 |
5.2.2 强化贷款业务操作的风险管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金融制度比较与中国农业金融制度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
第一章 金融制度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 |
第一节 金融制度的基本问题 |
一、 金融制度的基本概念 |
二、 金融制度的分类 |
三、 金融制度的功能 |
四、 衡量金融制度优劣的标准 |
第二节 金融制度发展的现实特征 |
一、 西方现代金融制度的主要特征 |
二、 发展中国家金融制度的主要特征 |
第三节 农业金融制度与农业经济增长 |
一、 金融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二、 农业金融经营管理活动的自身特点 |
三、 农业金融制度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
第四节 国外农业金融制度类型与组织体系 |
一、 国外农业金融组织制度的类型 |
二、 国外农业金融组织制度体系 |
第二章 政策性金融制度与中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 |
第一节 政策性金融制度的基本问题 |
一、 政策性金融制度的性质 |
二、 政策性金融组织的职能 |
三、 政策性金融组织的行为特征 |
四、 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的作用 |
五、 农业政策性金融组织制度 |
第二节 代表性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 |
一、 美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 |
二、 德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 |
三、 印度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 |
第三节 中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 |
一、 建立和完善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的重要性 |
二、 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农业发展银行)的组织制度变迁 |
第四节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经营管理制度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
一、 初期的单一“代理制”和目前的全面“自营制”都是存在缺陷的制度安排 |
二、 资金来源制度负债制度结构不合理 |
三、 资产运用与管理制度存在诸多问题 |
四、 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对农业发展银行制度建设构成不利因素 |
第五节 完善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的措施 |
一、 完善经营组织制度 |
二、 依据制度建设,解决资金来源问题 |
三、 强化资产管理制度,拓展资产运作范围 |
四、 进行区域发展制度调整 |
五、 引进和移植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制度 |
六、 处理好外部组织关系 |
第三章 商业性金融制度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金融 |
第一节 商业性金融制度的基本问题 |
一、 商业银行的性质 |
二、 商业银行的职能 |
三、 商业银行制度与国有商业银行制度 |
四、 “分业式”与“综合式”商业银行制度 |
五、 商业银行的外部组织制度 |
第二节 中国的商业性农业金融制度 |
一、 中国农业银行组织制度变迁 |
二、 现阶段中国农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制度的基本特征 |
第三节 中国农业银行经营管理制度建设中的问题 |
一、 与其它商业银行共同面对的共性问题 |
二、 中国农业银行面临的个性问题 |
第四节 中国农业银行商业化的制度改革 |
一、 中国农业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改革 |
二、 改革管理制度与转换经营机制 |
三、 调整经营方向,促进农村和城镇地区业务共同发展 |
四、 进行农业信贷结构调整 |
五、 依靠完善制度,强化组织资金 |
六、 按现代银行制度要求,实行多元化经营 |
七、 以科技为支持系统,促进农业银行制度完善与发展 |
八、 强化金融产品创新 |
九、 理顺外部组织关系,为农业银行制度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
第四章 合作性金融制度与中国的农村合作性金融 |
第一节 合作金融制度的基本问题 |
一、 合作、合作经济与合作金融 |
二、 合作金融的产权、管理与分配制度 |
三、 合作金融制度原则的异化 |
第二节 国外合作金融体系中代表性的组织制度 |
一、 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合作金融组织制度类型 |
二、 德国合作银行制度的发展特点 |
第三节 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发展 |
一、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制度变迁 |
二、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制度变迁的原因 |
三、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制度特征及分析 |
四、 如何看待中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发展中的商业化行为 |
第四节 农村合作金融在中国农村存在的制度需求 |
一、 宏观层次上存在的制度需求 |
二、 在微观层次上同样存在的制度需求 |
第五节 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改革 |
一、 改革的基本思想 |
二、 对目前几种农村信用社制度改革设想方案的分析 |
三、 实行“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制度改革方案 |
四、 为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制度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第六节 国外及中国的农村制度外民间金融 |
一、 制度外民间金融的主要形式 |
二、 制度外民间金融存在的原因 |
三、 中国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存在与法律上的消亡 |
四、 如何对待制度外民间金融 |
第五章 中国农业金融组织体系的综合发展 |
第一节 金融组织体系改革中的相关基本问题 |
一、 金融组织体系在金融制度变迁中的地位 |
二、 中国金融组织制度变迁的现实决定 |
三、 中国农村金融组织制度的变革特征 |
第二节 代表性国家的农业金融组织体系特点及启示 |
一、 代表性国家农业金融组织特点 |
二、 代表性国家农业金融组织体系的启示 |
第三节 发展和完善中国农业金融组织体系的重要性 |
一、 中国的农业金融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二、 现阶段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背景要求,对农业金融组织体系须进一步完善 |
第四节 中国农业暨农村金融组织制度的发展研究 |
一、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发展设想 |
二、 中国农村金融组织制度发展的基本原则 |
三、 中国复合信用式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构成 |
(6)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营绩效与资本流动研究 ——以四川、山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文献评论 |
第一节 国外农村发展金融理论和实践研究现况 |
一、新农村金融理论与实践的代表——俄亥俄学派的农村金融理论与实践 |
二、对农村金融的新认识 |
第二节 国内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绩效研究现状 |
第三节 国内外对农村会融资本流出问题的研究现状 |
一、农村金融资本流动的理论进展 |
二、农村信用社金融资本流出规模的测算方法 |
三、目前学术界关于农村金融资本流出原因的解释 |
四、农村金融资本流动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影响 |
第三章 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
一、理论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创新 |
四、论文结构 |
第四章 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绩效 |
第一节 衡量农村信用社运行状况和经营绩效指标分析 |
一、全国农村信用社经营绩效的整体状况 |
二、样本信用社的经营绩效 |
三、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绩效与农村金融改革 |
第二节 利用补贴依赖指数衡量农村信用社经营绩效 |
一、研究缘起 |
二、样本点的基本情况 |
三、补贴依赖指数的计算方法 |
四、样本信用社补贴依赖指数的指标调整 |
五、计算结果 |
六、主要结论 |
第三节 治理结构对农村信用社经营业绩的影响 |
一、信用社的治理结构 |
二、信用社的行为特征 |
三、治理结构、行为对贷款质量的影响 |
四、治理结构对信用社贷款质量变化的影响 |
五、治理变量和收入的关系 |
六、1997年到2002年治理变量的变化 |
七、简要结论 |
第五章 农村信用社金融资本流动 |
一、农村信用社的资本流出途径 |
二、影响农村金融资本流出的因素分析 |
三、农村信用社金融资本净流出规模的测算 |
四、农村金融资本净流出趋势与特征 |
五、农村信用社金融资本流动的原因分析 |
六、农村金融资本流出对农村金融组织自身影响的简要分析 |
第六章 农村信用社经营绩效与资本流动的关系 |
一、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绩效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
二、信用社经营绩效的变化对资本流出增长率的影响 |
第七章 农村信用社金融资本流动与企业融资 |
一、样本企业的基本状况 |
二、样本企业的融资渠道与融资结构分析 |
三、影响企业获得贷款的因素分析 |
四、农村金融组织的贷款行为特征分析 |
五、企业面临的信贷约束 |
第八章 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评述 |
一、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方向是否必须坚持合作制? |
二、产权明晰了吗? |
三、组织模式合适吗? |
四、县乡一级法人制对信用社有什么影响? |
五、商业化还是政策化? |
六、统一的省信用联社管理模式? |
七、信用社经营能否摆脱地方政府干预? |
八、治理结构得到改善了吗? |
第九章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明确政府定位,实施政企分开 |
二、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适度竞争的有效率的农村金融市场 |
三、对农村信用社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进行更彻底改革 |
四、构建农村金融资本回流农村的长效机制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中国农村信贷配给及农村金融体系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主题与背景 |
1.2 研究视角和创新之处 |
1.3 基本框架及主要观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信贷配给理论文献综述 |
2.1 信贷配给现象 |
2.2 信贷配给的定义 |
2.3 信贷配给产生原因 |
一、信用可获性理论 |
二、风险与利率控制及其它因素 |
三、隐含性信贷合约理论 |
四、不完全信息理论的应用 |
五、信贷合同的执行及法律制度与信贷配给 |
六、产权经济学对信贷配给的解释 |
2.4 信贷配给的解决方法 |
第3章 商业银行信贷配给模型 |
3.1 商业银行信贷规则 |
一、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基本原则 |
二、商业银行信贷政策 |
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 |
四、商业银行贷款价格(利率) |
3.2 信贷配给的产生 |
一、信息与信息非均衡 |
二、信息非均衡与逆向选择 |
三、信息非均衡与道德风险 |
四、信息非均衡信贷市场的均衡 |
3.3 信贷配给过程及抵押物的作用 |
一、信贷配给的标准和方法 |
二、抵押物在信贷配给中的作用 |
三、影响抵押物与信贷配给关系的因素 |
3.4 信贷市场结构与信贷配给 |
一、决定信贷市场结构的因素 |
二、信贷市场结构分类及其效率 |
三、信贷市场结构对信贷配给的影响 |
3.5 贷款利率管制与信贷配给 |
一、相关文献概述 |
二、不同信贷市场结构下贷款利率管制对信贷配给的影响 |
3.6 金融基础设施与信贷配给 |
一、法律效率与信贷市场规模呈正相关 |
二、信息共享程度与信贷市场发展深度呈正相关 |
第4章 中国农村信贷配给现象 |
4.1 统计计量分析方法 |
一、农村经济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 |
二、农村经济获得的信贷资源 |
三、农户和乡镇企业受到信贷配给 |
4.2 调查法 |
一、对农户贷款情况的调查 |
二、对乡镇企业贷款情况的调查 |
4.3 部门分析法 |
一、中国宏观调控措施 |
二、商业银行信贷调整 |
三、农村经济信贷情况 |
4.4 农村信贷配给的程度 |
一、用宏观统计数据估算的信贷配给程度 |
二、调查统计得到的信贷配给程度 |
三、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反映的信贷配给程度 |
第5章 中国农村信贷配给解释 |
5.1 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城乡信贷市场分化 |
一、中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特征 |
二、城乡信贷市场分化使农村成为信贷配给对象 |
5.2 商业银行对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偏离 |
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要求 |
二、不良贷款管理要求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 |
三、对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偏离加重了农村信贷配给程度 |
5.3 非竞争性信贷市场结构 |
一、寡头垄断的银行业市场结构及形成原因 |
二、近似完全垄断的农村信贷市场结构及形成原因 |
三、农村信用社独木难支农村信贷需求 |
5.4 贷款利率管制对信贷配给的影响 |
一、中国信贷利率市场化进程 |
二、信贷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农村信贷的影响效果 |
三、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管制利弊 |
5.5 风险补偿、分担和转移机制缺乏 |
一、政策性贷款的支农作用不明显 |
二、中小企业(乡镇企业)信用担保机制亟待完善 |
三、农业保险出现真空 |
5.6 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 |
一、法律制度不完善 |
二、信贷信息共享机制作用有限 |
三、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农村信贷配给的影响 |
第6章 国外农村和中小企业信贷经验及启示 |
6.1 农村商业性金融 |
一、发达国家农村商业性金融 |
二、发展中国家农村商业性金融 |
三、农村商业性金融的经验 |
6.2 农村合作金融 |
一、几个典型国家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 |
二、农村合作金融的经验 |
6.3 农村和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 |
一、几个典型国家的农业政策性贷款 |
二、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 |
三、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 |
四、农村和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的经验 |
6.4 金融基础设施 |
一、法律制度 |
二、信息共享机制 |
三、银行监管体系 |
6.5 国外农村和中小企业信贷经验借鉴 |
一、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扶持 |
二、金融机构的分工和竞争 |
三、合作金融是农村金融体系不可缺少部分 |
四、市场机制促进了各国农村和中小企业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 |
五、完善的监管和行业自律及金融基础设施必不可少 |
第7章 重构农村金融体系支持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 |
7.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信贷需求 |
一、农户信贷需求 |
二、乡镇企业信贷需求 |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信贷需求 |
7.2 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的目标、理论准备和原则 |
一、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的目标 |
二、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的理论准备 |
三、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的原则 |
7.3 建立多元化竞争性的农村金融体系 |
一、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 |
二、建立商业性金融的竞争性市场环境 |
三、打破农村信用社地域限制 |
四、规范和引导非正式金融 |
7.4 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对农村的信贷支持作用 |
一、中国商业银行改革进程 |
二、以推进商业银行改革增强其农村信贷供给的动力和能力 |
三、加强对商业银行农村信贷的政策引导 |
7.5 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改革 |
一、农村合作金融的改革历程 |
二、农村合作金融改革经验 |
三、农村合作金融需深化改革的问题 |
四、进一步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改革 |
7.5 加大政策性金融的支农力度 |
一、政策性金融的定位和原则 |
二、改进政策性贷款的支农作用 |
三、完善中小企业(乡镇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
四、以政策性保险为主建立信贷风险的转移机制 |
7.6 建全金融基础设施 |
一、完善法律制度 |
二、完善信贷信息共享机制 |
三、完善银行监管体系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8)招商银行长沙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拓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基础与文献综述 |
1.2.1 研究基础 |
1.2.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招行长沙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拓展环境分析 |
2.1 招商银行及招商银行长沙分行发展概况 |
2.1.1 招商银行及其发展历程 |
2.1.2 招商银行长沙分行及其基本情况 |
2.2 招商银行长沙分行中小企业信贷外部环境 |
2.2.1 宏观环境 |
2.2.2 行业环境 |
2.3 招商银行长沙分行中小企业信贷内部条件 |
2.3.1 中小企业信贷现状 |
2.3.2 内部环境 |
2.4 招商银行长沙分行中小企业信贷SWOT分析 |
2.4.1 优势 |
2.4.2 劣势 |
2.4.3 机遇 |
2.4.4 威胁 |
2.4.5 综合结果 |
第3章 招行长沙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拓展策略设计 |
3.1 招商银行长沙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拓展指导思想 |
3.1.1 拓展原则 |
3.1.2 基本思路 |
3.2 招商银行长沙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区域策略定位 |
3.2.1 行业定位 |
3.2.2 客户定位 |
3.2.3 市场定位 |
3.2.4 业务定位 |
3.3 招商银行长沙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拓展营销策略 |
3.3.1 市场开拓策略 |
3.3.2 产品组合策略 |
3.3.3 差别化定价策略 |
3.3.4 联动与交叉营销策略 |
3.3.5 服务与品牌策略 |
3.4 招商银行长沙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拓展其它策略 |
3.4.1 保证担保策略 |
3.4.2 客户类别监管策略 |
3.4.3 风险管理策略 |
第4章 招商银行长沙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拓展策略实施 |
4.1 招商银行长沙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拓展实施步骤 |
4.2 招商银行长沙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拓展实施保障 |
4.2.1 组织保障 |
4.2.2 人员保障 |
4.2.3 制度保障 |
4.3 招商银行长沙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拓展实施效果 |
4.3.1 贷款结构 |
4.3.2 贷款风险 |
4.3.3 贷款质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张掖市农商行涉农贷款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涉农贷款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五、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一)本文创新点 |
(二)本文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
一、涉农贷款的相关概念 |
(一)涉农贷款的含义 |
(二)涉农贷款的统计范畴 |
二、涉农贷款的理论基础 |
(一)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 |
(二)农村金融理论 |
第三章 张掖市农商行发展现状 |
一、农商行规模逐步壮大 |
二、存贷款余额逐渐增加 |
三、农商行利润呈先增后减趋势 |
四、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 |
第四章 张掖市农商行涉农贷款发展现状 |
一、农商行涉农贷款持续投入 |
(一)各县区涉农贷款投放有所增加 |
(二)农商行涉农贷款投入力度远高全国水平 |
二、农商行是发放涉农贷款的主力军 |
三、农户贷款是涉农贷款的主要形式 |
四、涉农贷款期限趋于短期化 |
五、涉农贷款产品和服务有所创新 |
(一)陆续推出涉农贷款创新产品 |
(二)涉农贷款模式更加多样化 |
六、涉农贷款需求满足程度不断上升 |
第五章 影响张掖市农商行涉农贷款发展的问题分析 |
一、内部问题 |
(一)涉农贷款覆盖率较低,向农村地区提供贷款的途径有待拓展 |
(二)涉农贷款结构不合理,过于偏重农户贷款 |
(三)涉农贷款的不良贷款率持续走高,风险管理不健全 |
(四)产品和服务有待改善,涉农贷款难以完全满足实际需求 |
(五)涉农信贷员工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
二、外部问题 |
(一)政府奖励资金不足,涉农贷款支持力度有所降低 |
(二)保险与涉农贷款的协同发展还比较滞后 |
(三)农村信用体系不够完善,涉农贷款违约现象严重 |
第六章 推动张掖市农商行涉农贷款发展的措施 |
一、内部措施 |
(一)深入基层提供金融服务,实现涉农贷款的全覆盖 |
(二)优化涉农贷款结构,分散涉农贷款风险 |
(三)建立健全的涉农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
(四)进一步加大涉农贷款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
(五)加强涉农信贷员工培训,提升素质水平 |
二、外部措施 |
(一)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发挥支持作用 |
(二)保险与涉农贷款相融合,实现协同发展 |
(三)注重信用意识培养,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本文对小额信贷内涵的理解和研究范围的界定 |
1.3.1 本文对小额信贷内涵的理解 |
1.3.2 本文对小额信贷研究范围的界定 |
1.4 小额信贷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依据 |
1.4.1 小额信贷研究综述 |
1.4.2 小额信贷相关理论依据 |
1.5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的主要方法、研究特色与不足 |
1.6.1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6.2 研究特色 |
1.6.3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国内外小额信贷发展实践及启示 |
2.1 小额信贷发展概况 |
2.1.1 小额信贷的含义 |
2.1.2 小额信贷起源及发展 |
2.1.3 小额信贷基本模式比较 |
2.2 国外小额信贷的发展 |
2.2.1 国外典型国家的小额信贷实践 |
2.2.2 国外小额信贷的发展趋势 |
2.3 中国小额信贷的发展 |
2.3.1 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的背景 |
2.3.2 中国小额信贷发展阶段及分类 |
2.3.3 中国小额信贷的发展实践 |
2.3.4 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的主要特点 |
2.4 国内外小额信贷比较及经验启示 |
2.4.1 国内外小额信贷发展比较 |
2.4.2 小额信贷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
第三章 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背景 |
3.1 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农村经济背景 |
3.1.1 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
3.1.2 新疆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1.3 小额信贷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 |
3.2 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农村金融背景 |
3.2.1 新疆农村金融概况 |
3.2.2 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2.3 小额信贷在农村金融中的作用 |
3.3 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概况 |
3.3.1 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相关主体 |
3.3.2 新疆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规模与结构 |
3.3.3 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存在的问题 |
3.4 小结 |
第四章 新疆农村小额信贷供需分析 |
4.1 新疆农村小额信贷需求分析 |
4.1.1 小额信贷需求主体界定 |
4.1.2 农户信贷需求层次 |
4.1.3 样本农户经济特征分析 |
4.1.4 农户信贷需求特征及满足途径分析 |
4.1.5 农户小额信贷需求面临的问题 |
4.1.6 小结 |
4.2 新疆农村小额信贷供给分析 |
4.2.1 小额信贷供给主体界定 |
4.2.2 小额信贷供给主体分类及特征 |
4.2.3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供给分析 |
4.2.4 财政扶贫贴息小额信贷供给分析 |
4.2.5 非政府小额信贷供给分析 |
4.2.6 创新型小额信贷供给分析——呼图壁模式 |
4.2.7 农信社小额信贷供给优势分析 |
4.2.8 小结 |
4.3 新疆农村小额信贷供需均衡分析 |
4.3.1 新疆农村小额信贷供需均衡的含义与表现 |
4.3.2 新疆农村小额信贷供求失衡分析 |
4.3.3 小结 |
第五章 新疆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实证分析 |
5.1 SW 县农信社小额信贷实证分析 |
5.1.1 县域自然及经济特征 |
5.1.2 县域金融结构分析 |
5.1.3 县农信社存贷款缺口分析 |
5.1.4 县农信社的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的影响分析 |
5.1.5 县小额信贷利率执行情况分析 |
5.1.6 县农信社小额信贷规模分析与质量评价 |
5.2 NM 县农信社小额信贷实证分析 |
5.2.1 县域自然及经济特征 |
5.2.2 县域金融结构分析 |
5.2.3 县农信社存贷款缺口分析 |
5.2.4 县农信社的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的影响分析 |
5.2.5 县农信社小额信贷利率执行情况分析 |
5.2.6 县农信社小额信贷规模分析与质量评价 |
5.3 农信社小额信贷与农户收入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
5.3.1 模型的构建与数据说明 |
5.3.2 参数估计及模型检验 |
5.3.3 结论 |
5.4 新疆农信社小额信贷发展整体评述 |
5.4.1 农信社小额信贷发展存在区域差异 |
5.4.2 农信社小额信贷发展是多方利益的共同追求 |
第六章 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 |
6.1 农信社小额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 |
6.1.1 内部制约因素 |
6.1.2 外部制约因素 |
6.2 财政扶贫贴息小额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 |
6.2.1 财政扶贫贴息小额信贷制约因素机理 |
6.2.2 财政扶贫贴息小额信贷制约因素 |
6.3 非政府小额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 |
6.3.1 非政府小额信贷所有权制约 |
6.3.2 小额信贷业务合法性制约 |
6.3.3 小额信贷可持续性发展制约 |
6.3.4 小额信贷业务人员素质和管理制约 |
6.3.5 小额信贷监管缺失制约 |
6.4 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其他制约因素 |
6.4.1 竞争性小额信贷供给缺乏 |
6.4.2 小额信贷风险缓冲机制尚待完善 |
第七章 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思路及对策 |
7.1 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总体思路及远景展望 |
7.1.1 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总体思路 |
7.1.2 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远景展望 |
7.2 完善新疆农村小额信贷运行机制 |
7.2.1 完善新疆农村制度主义小额信贷运行机制 |
7.2.2 完善新疆农村福利主义小额信贷运行机制 |
7.3 建立健全新疆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风险控制机制 |
7.3.1 创建新疆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
7.3.2 构建新疆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危机缓冲机制 |
7.3.3 建立新疆农村正规小额信贷机构退出机制 |
7.3.4 健全新疆农业风险补偿机制 |
7.4 完善新疆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管理体制 |
7.4.1 提高信贷人员素质 |
7.4.2 完善农户小额信贷质量评价方法 |
7.4.3 完善贷后管理及信贷总体风险评价 |
7.4.4 改进小额信贷信息管理 |
7.4.5 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管理 |
7.5 有效管理非政府小额信贷和商业性小额信贷 |
7.5.1 严格管理非政府小额信贷 |
7.5.2 合理控制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发展 |
7.6 完善新疆农村扶贫贴息贷款制度 |
7.6.1 确定农村信用社作为扶贫贴息贷款的发放机构 |
7.6.2 改革贴息方式 |
7.6.3 地方政府协同配合,为扶贫贴息贷款创造外部条件 |
7.6.4 对扶贫贴息贷款制度进行适当调整,巩固贷款成果 |
7.6.5 充分重视和发挥财政扶贫贴息贷款的社会效益 |
7.7 加强地方政府在新疆农村小额信贷中的作用 |
7.7.1 地方政府在推动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的定位 |
7.7.2 地方政府在推动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的措施 |
7.8 强化新疆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建设 |
7.8.1 加强对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放主体的监管 |
7.8.2 明确和严格履行各类银行支农责任 |
7.8.3 邮政储蓄银行尽快开展资产业务,形成新疆农村金融市场适度竞争格局 |
第八章 基本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调整客户贷款结构 加强信贷基础管理 提高农业、乡镇企业贷款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户正规信贷配给影响因素及传导机制研究 ——从银行机构视角切入的分析[D]. 陈言.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2]哈尔滨银行小额贷款风险控制研究[D]. 王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3]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高雄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4]行业特征对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质量的影响研究[D]. 邓亮洁. 湖南大学, 2019(06)
- [5]金融制度比较与中国农业金融制度发展问题研究[D]. 于海. 西南财经大学, 2002(02)
- [6]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营绩效与资本流动研究 ——以四川、山西为例[D]. 李莹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07)
- [7]中国农村信贷配给及农村金融体系重构[D]. 田俊丽. 西南财经大学, 2006(11)
- [8]招商银行长沙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拓展策略研究[D]. 唐丽娟. 湖南大学, 2019(07)
- [9]张掖市农商行涉农贷款发展研究[D]. 张学倩. 西北民族大学, 2019(01)
- [10]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研究[D]. 杨红丽. 新疆农业大学,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