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论文文献综述)
吴星柳[1](2016)在《拼图活动中教师干预对小学生关系性思维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内容标准中要求小学生会用一些几何图形进行拼图,能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面几何图形,了解图形中各几何要素间的关系,可见对小学生开展折纸拼图活动是有意义的,在活动中推动思维的发展,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本研究首先对教师干预和关系性思维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研究者在重庆市多所小学开展了折纸拼图活动,结合理论和实践将拼图活动中小学生的关系性思维划分成三个水平,对教师干预的时机及方式进行编码。本研究从中选取三类具有一定基础性和代表性的拼图活动,对该三类拼图活动在某小学五年级的实施进行录像,并以该年级的两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分析,通过课堂观察、课堂对话、教学录像等方式采集数据,综合录像分析和出声思维法对拼图活动中小学生的关系性思维行为表现及教师干预进行研究,发现如下结论:(1)小学生在拼图活动中的关系性思维呈现三个水平,前期拼图活动中,学生只能利用图形板间边与边的关系进行试误组拼,无目的地旋转和翻转几何图形板,关系性思维处于水平1阶段;(2)经历一些拼图活动后,学生能有目的地旋转和翻转几何图形板,能逐渐考虑到角的组拼方式,综合利用边角间的关系进行操作,关系性思维可达到水平2阶段;(3)后期拼图活动中,学生能延续其它拼图活动中的操作方法进行组拼,能有意识地发现图形板边角间的关系完成拼图,并归纳概括出所有组拼图形,关系性思维提升到水平3阶段;(4)拼图活动中,教师观察学生的操作行为,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进行干预,以辅助问题的方式实施干预,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及时纠正;(5)教师观察发现学生的拼图操作无进展时,及时发起干预,采取“要求解释”、“辅助问题”、“深层问题”等多种干预方式结合的形式实施干预,可将关系性思维提升到水平2或水平3阶段;(6)当学生明确完成拼图任务时,教师主要采取“要求解释”和“深层问题”两种方式结合的形式实施干预,可将学生的关系性思维提升到水平2或水平3阶段;(7)非语言干预方式应与语言干预方式结合在一起同时实施才是有效干预。图片示范结合辅助问题的干预、补充解释结合操作示范的干预,可提升学生的关系性思维水平。
苟述珍[2](2017)在《折纸活动对初一学生几何思维水平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学生要能“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思维主要是体现在问题解决的活动过程中,问题解决是思维活动的普遍形式,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导向问题目标与结果的过程。研究表明学生几何思维水平与学生数学成绩成显着正相关,而数学成绩与问题解决能力成显着正相关,几何思维水平越高的人问题解决能力越强。本研究首先依据折纸几何学和范希尔理论对折纸活动和几何思维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设计了针对初一学生的系列折纸活动教案,然后在重庆市一所重点中学选择初中一年级一个班开展折纸活动。通过课堂观察、视频分析及出声思维,收集、记录、整理和分析学生在折纸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并结合范希尔几何思维水平的划分,构建了在折纸活动中判断学生几何思维水平的行为标准。在此基础上,选取数学成绩分别为好、中、差的三个学生作为个案研究对象,选取活动内容并设计活动模式,开展了系列折纸活动,利用观察法、出声思维和视频分析法,记录学生在折纸活动中关键任务下行为表现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构建的行为标准分析学生的几何思维水平的变化,发现如下结论:(1)经过系列折纸活动,后进生的几何思维水平由0水平至1水平之间提升至2水平的较低层次,中等生的几何思维水平由1水平提升至2水平,优等生的几何思维水平由1水平至2水平之间提升至2水平;(2)折纸活动以及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对差生的几何思维水平影响最大,对优等生的几何思维水平影响最小;(3)折纸内容的选取和教师指导方式的选择会影响学生的几何思维水平。
沈威[3](2016)在《三角函数教材的解读与重构》文中指出三角学是在解决天文学、物理学实际问题过程中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对数学与自然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学阶段主要包括三角函数、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等内容,三角函数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研究三角函数的教材对教材编写和三角函数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均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为参考,以初中锐角三角函数、高中三角函数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三角函数概念的产生与发展.本研究以质性研究方法为主.通过消化吸收已有的数学史知识、数学教学理论知识、数学学习心理知识、数学方法论知识等,结合数学教学的课堂观察与研课,对教材内容作出解读,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研究成果主要有:●初中部分三个版本教材为形成锐角三角函数概念都创设了问题情境,北师版教材从梯子陡坡程度、苏科版教材从台阶的坡度、人教版教材从绿化荒山的角度创设问题情境,这些问题并没有真正揭示出锐角三角形相似比的不变性这一深刻的数学思想,事实上,将之作为相似三角形的问题情境更合适.如何通过相似三角形引导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的相似不变量是问题的关键.●高中部分三个版本教材在任意角、弧度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等内容的编写风格不同.北师版教材直接给出相关知识.在弧度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设计上均以单位圆为载体,教材希望以单位圆为载体给出上述知识,但是知识间的关系不清晰.同时,有些内容的编写出现疏漏.没有体现三角函数的科学价值与应用价值,也没能体现出三角函数蕴含的数学思想.苏科版教材通过问题情境引发概念的生成,并以引言中的相关问题统领知识间的关系,知识之间的关系清晰.但在编写方面也存在一些瑕疵,例如,在静态直角三角形中标记动态的角的旋转符号等.三角函数缘何产生以及它真正的科学价值没有在教材中体现出来.表现出的主要是这些知识之间的数学关系,但是有些关系比较牵强.人教版教材在三角函数章引言上给出了宇宙天体运行图,但是在各节中却没有运用这些有价值的天文学背景为三角函数相关知识的形成提供基础.人教版教材在与读者互动方面设计较好,但是各节的问题之间缺乏联系,且有些是无效问题.三角函数揭示的天文学或物理学中旋转运动与直线运动间的关系等很少在教材中体现.本文以真实且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问题情境——摆线统领任意角、弧度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这一问题情境既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又满足学生的数学现实.以启发性问题引领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同时关注从数学内部建构数学知识等,引导学生在解决真实的物理问题过程中建构三角函数知识,并揭示三角函数形成的根源及其应用价值.
林雪[4](2020)在《折纸活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的发展对公民数学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仅仅是要学好书本上的知识,还要进行技能拓展。对数学而言,会用数学知识解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理解到数学中一些图形的概念与性质的来源,这样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并运用相应的数学知识。折纸活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该得到广泛运用,与传统教学相比较,折纸活动的融入能够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更易掌握新知,促进“做”与“学”的统一,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够让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更易达到教学目的,丰富教学形式,打造“说最少的话,教最好的学”的数学课堂。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已有的折纸活动研究进行了概括;通过文本分析法,基于人教版、华东师大版和北师大版教材对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折纸活动素材进行了整理和分析;通过案例分析法,对运用了教材中以及教材外的折纸活动素材的典型教学案例进行了剖析。通过研究,本文获得如下结论:(1)教材中新知所涉及的折纸活动素材基本都是对几何内容的学习,不同的版本所采用的折纸活动素材不同,基于这些素材的新知教学中所蕴含的基本活动经验也有差异,但最终的教学目的仍一致。一些教师会按照教材中的设计进行折纸活动教学,甚至还会加大拓展的宽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有部分教师会采用传统教学法,忽视教材中的折纸活动素材。(2)教材中解题所涉及的折纸活动素材也是对几何类知识的运用、巩固与拔高,基于这些素材的解题教学能够让学生总结解决某一类题的方式方法,积累解题的经验。在习题讲解时,教师往往讲解其中一道“典型”的折纸例题,即让学生去举一反三,将折纸活动视为解题“情境”。(3)教材中阅读材料所涉及的折纸活动素材基本位于章末,基于这些素材的活动教学,能让学生对本章的知识进行巩固,拓展学生的眼界,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感受数学的“另一面”。由于位于章末,因此大部分教师会选择直接跳过,这就忽视了教材本身的设计意图。(4)教师运用教材外的折纸活动素材尚且还不够,还需进一步将折纸活动融入数学教学中,适当选取,系统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积累更多的活动经验。
冯世豪[5](2018)在《拼图活动对初中生创造性思维影响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初中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简称《课标》)明确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数学教学活动应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认为开展具有创造力的数学活动,能够提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课标》表明初二学生已基本完成对基本几何图形的认识但未展开对图形性质的进一步学习,正处于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关键阶段。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新的图形信息,并提出了测量创造性思维的三个维度。本研究依据其理论设计了系列拼图活动,即是指用几何板组拼图形,探索新的图形信息的操作活动。我们在系列拼图活动中发现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变化,因而试图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探究拼图活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有怎样的影响。结合重庆市某中学初二年级某班48名学生的托兰斯图形创造性思维测试(FTTCT)结果,研究选取创造性思维处于高、中、低水平的三名学生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三位学生展开为期两个月的系列拼图活动,并用摄像机记录每次活动的全部过程。这些学生在系列拼图活动中的表现能够直接反应其创造性思维的变化。本研究通过连续的观测发现,随着拼图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了显着的改变。在两个月后对全班学生再次做FTTCT。通过对个案学生在前后测成绩的变化与全班学生整体成绩的变化进行SPSS分析发现,经过拼图活动训练的学生创造性思维成绩明显高于未经训练的学生。不管是从整体还是从各个维度分析,拼图活动对初中生的创造性思维都有显着影响,其中对低水平段学生的影响最大,对其他水平段学生也有明显影响。
朱小扣[6](2019)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文中认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的研究,进一步加强对30°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这一性质的理解和体会.(2)掌握性质中直角三角形、30°所对直角边、斜边的3要素.(3)通过具体例题,在多个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中利用性质,逐步了解和掌握在三角形中边长成倍数关系的证明方法.2. 过程与方法(1)体验用不同方法证明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2)初步探求用性质解决与证明问题.
罗琴[7](2019)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文中研究指明1教材说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轴对称"第3节"等腰三角形"(第4课时)。2重难点重点: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难点: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探索与证明。3教学目标(1)掌握有一个角为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2)实践、发现、验证、证明有一个角为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体会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
谢颖[8](2016)在《初中数学教科书难度的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与北师大版“图形与几何”领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世纪以来,数学课程的改革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而教科书作为数学课程的重要载体,既是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接受能力编写的教学材料,也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有利依据。教科书难度科学测评既是直接帮助教师准确认定和掌握课程与教学难度的基准,也是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上发生了新的变化,其中第三学段中“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设置是变化最大的内容。由于我国现行教材版本居多,故本研究选取我国甘肃省现行使用的人教版与北师大版两个版本的教科书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统计法以及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应用“中小学理科教材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研究组已建立的数学教科书难度模型,N(28)0.30C(10)0.36W(10)0.34E,从内容难度、例题难度、习题难度三个方面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与比较研究,最后得出人教版教科书“图形与几何”领域难度系数是0.6181,而北师大版是0.6526。在内容难度方面,人教版教科书中“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简洁而完整,注重知识内容的系统化;而北师大版教科书中“图形与几何”领域知识点广泛而具体,注重知识的螺旋式上升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例题难度方面,两版教材均注重知识概念、公式的理解与应用,操作步骤的示范性,切合度与复杂度均以低、中级为主,高级交叉相配合的编排方式,充分反映了我国教科书中例题的选择和编排层次的合理性。在习题难度方面,两版教科书主要以模仿和迁移认知水平为主;内容背景上以“无背景”的习题为主,“生活背景”和“科学情景”的习题为辅,充分突显几何学特点;在习题要求上,比较侧重“应用”,“知道”和“探究”水平明显较低,反映了我国教科书中习题选择和编排的层次性。基于以上结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教学建议:基于教学内容特点,有效控制难度;基于例题特征,引导学生变式探究;基于习题设置特点,为学生提供分层练习。同时,注重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加强数学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
许晶[9](2020)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二十一世纪课程变革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普遍推行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课程研究者们对课堂教学和学业考试的质量问题尤为关注,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和学业考试领域更为明显。在全球教育改革的浪潮推动下,探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已成为了课程研究领域的核心话题。本文以J省初中数学教师以及该省近五年的初中毕业生数学学业考试试卷为研究对象,采用“SEC”课程实施调查模型,探讨了J省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水平状况。具体问题如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之间的一致性水平如何?初中数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之间的一致性水平如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之间的一致性水平如何?三者之间的一致性水平如何等?在哪些维度是一致的,在哪些维度是不一致的?进而提出相应的提升一致性水平的相关建议。从目前的研究资料来看,对于这些问题当前还未进行深度探究,研究此类问题,能够掌握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水平状态,关键是可以建构本土化的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框架,进而调查与分析基础教育领域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水平情况,详细检测基础教育领域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教师的课程实施程度,从而不断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本文首先阐述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一致性问题的研究背景、目的、研究问题以及研究创新等。对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和学业考试以及课程领域的一致性问题进行了文献梳理和分析总结,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通过建构的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的分析框架,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码、对J省T市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调查与编码、以及对本省近五年的学业考试试卷的编码结果,采用“SEC”课程实施调查模型作为检测工具,对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水平进行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状况分析,分析了内容主题维度的一致性水平的差异状况以及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水平的差异状况,发现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上的一致性;初中数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状况分析,分析了内容主题维度的一致性水平的差异状况以及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水平的差异状况,发现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上一致性;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的一致性状况分析,分析了内容主题维度的一致性水平的差异状况以及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水平的差异状况,发现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上一致性;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水平的总体状况分析,具体分析了内容主题维度的一致性水平的差异状况以及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水平的差异状况,发现了包括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水平的特征,三者之间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之间的一致性水平相对较高,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之间的一致性水平相对居中,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之间的一致性程度相对较低。研究发现: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之间均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上的一致性;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的一致性程度高于两者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对课程内容要求的把握高于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对“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的关注的不多;不同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提出了如下提升建议:加强对命题人员和一线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水平;消除学业考试的负面影响,回归以数学素养为核心的数学课堂;重视“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的教学与评价;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立足本土化,研制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的分析工具。通过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一致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能促进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基于课程标准实施教学,促进命题人员编制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考试试卷,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优化学业考试设计。
张红艳[10](2012)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教案》文中研究指明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12.3.2等边三角形的第二课时内容,它是在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后的又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角、边与角之间的关系,主要解决直角三角形函数时,将应用它及相似形的性质,引出三角函数的概念。
二、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论文提纲范文)
(1)拼图活动中教师干预对小学生关系性思维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思维的相关研究 |
2.2 关于关系性思维的相关研究 |
2.3 关于拼图活动的相关研究 |
2.3.1 基于几何形状积木任务的研究 |
2.3.2 基于七巧板任务的研究 |
2.4 关于教师干预的相关研究 |
2.4.1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干预的研究 |
2.4.2 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干预的研究 |
2.5 文献综述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3.2 研究对象 |
3.2.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3.2.2 个案分析的基本情况 |
3.3 研究方法 |
3.4 关系性思维水平划分 |
3.5 拼图材料的选取 |
3.6 活动模式的设计 |
3.7 教师干预时机与方式的编码 |
3.8 学生行为变化的分析框架 |
第4章 拼图活动的实施 |
4.1 两板拼图活动的实施 |
4.2 三板拼图活动的实施 |
4.3 四板拼图活动的实施 |
第5章 学生关系性思维行为表现 |
5.1 关系性思维水平1的行为表现 |
5.2 关系性思维水平2的行为表现 |
5.3 关系性思维水平3的行为表现 |
第6章 干预前后学生行为表现及分析 |
6.1 干预前后学生A行为表现及分析 |
6.2 干预前后学生B行为表现及分析 |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折纸活动对初一学生几何思维水平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折纸与思维的相关研究 |
2.2 折纸与数学的相关研究 |
2.3 范希尔几何思维水平相关研究 |
2.4 文献综述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4 折纸活动内容的选取 |
3.5 折纸活动模式的设计 |
3.5.1 折纸活动模式的内涵 |
3.5.2 折纸活动模式的构成 |
3.5.3 折纸活动模式设计的理论基础 |
3.5.4 五环节活动模式的操作流程 |
3.6 几何思维水平行为的维度设计 |
3.7 学生行为分析框架设计 |
第四章 学生几何思维水平行为标准的构建 |
4.1 几何思维水平行为标准的构建方式 |
4.2 几何思维水平行为标准 |
4.2.1 折叠的行为表现及编码 |
4.2.2 组拼的行为表现及编码 |
4.2.3 折叠或组拼过程中形成问题的解释的行为表现及编码 |
第五章 研究的实施案例 |
5.1 构建行为标准的折纸活动实施案例 |
5.2 个案研究的折纸活动实施案例 |
第六章 学生几何思维水平的变化及分析 |
6.1 学生X行为变化及分析 |
6.1.1 主题1中学生X的行为变化及分析 |
6.1.2 主题2中学生X的行为变化及分析 |
6.1.3 主题3中学生X的行为变化及分析 |
6.1.4 主题4中学生X的行为变化及分析 |
6.2 学生L行为变化及分析 |
6.2.1 主题1中学生L的行为变化及分析 |
6.2.2 主题2中学生L的行为变化及分析 |
6.2.3 主题3中学生L的行为变化及分析 |
6.2.4 主题4中学生L的行为变化及分析 |
6.3 学生S行为变化及分析 |
6.3.1 主题1中学生S的行为变化及分析 |
6.3.2 主题2中学生S的行为变化及分析 |
6.3.3 主题3中学生S的行为变化及分析 |
6.3.4 主题4中学生S的行为变化及分析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致谢 |
(3)三角函数教材的解读与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问题的确定 |
1.3 研究对象的确定 |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5 研究的基础 |
1.6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锐角三角函数的解读与重构 |
2.1 北师版锐角三角函数的解读 |
2.2 苏科版锐角三角函数的解读 |
2.3 人教版锐角三角函数的解读 |
2.4 锐角三角函数的重构 |
第三章 周期现象的解读与重构 |
3.1 北师版周期现象的解读 |
3.2 周期现象的重构 |
第四章 任意角的解读与重构 |
4.1 北师版角的概念的推广的解读 |
4.2 苏科版任意角的解读 |
4.3 人教版任意角的解读 |
4.4 任意角的重构 |
第五章 弧度制的解读与重构 |
5.1 北师版弧度制的解读 |
5.2 苏科版弧度制的解读 |
5.3 人教版弧度制的解读 |
5.4 弧度制的重构 |
第六章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解读与重构 |
6.1 北师版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解读 |
6.2 苏科版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解读 |
6.3 人教版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解读 |
6.4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重构 |
第七章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解读与重构 |
7.1 北师版单位圆的对称性与诱导公式的解读 |
7.2 苏科版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解读 |
7.3 人教版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解读 |
7.4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重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第二章第1节的研究对象 |
附录2 第二章第2节的研究对象 |
附录3 第二章第3节的研究对象 |
附录4 第三章第1节的研究对象 |
附录5 第四章第1节的研究对象 |
附录6 第四章第2节的研究对象 |
附录7 第四章第3节的研究对象 |
附录8 第五章第1节的研究对象 |
附录9 第五章第2节的研究对象 |
附录10 第五章第3节的研究对象 |
附录11 第六章第1节的研究对象 |
附录12 第六章第2节的研究对象 |
附录13 第六章第3节的研究对象 |
附录14 第七章第1节的研究对象 |
附录15 第七章第2节的研究对象 |
附录16 第七章第3节的研究对象 |
附录17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折纸活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文本分析法 |
1.5.3 案例分析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数学中的折纸 |
2.2 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折纸活动研究 |
2.2.1 利用折纸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
2.2.2 利用折纸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研究 |
2.2.3 利用折纸活动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研究 |
2.3 启示 |
第3章 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折纸活动素材分析 |
3.1 新知教学中的折纸活动素材 |
3.1.1 折纸活动素材整体分析 |
3.1.2 三个版本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折纸活动素材分析 |
3.1.3 两个版本的“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折纸活动素材分析 |
3.2 解题教学中的折纸活动素材 |
3.2.1 课后习题中折纸素材整体分析 |
3.2.2 “图形的折叠与展开”习题分析 |
3.2.3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习题分析 |
3.2.4 小结 |
3.3 数学活动或阅读材料中的折纸活动素材 |
3.3.1 课后拓展材料中折纸活动素材整体分析 |
3.3.2 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
第4章 教材中折纸活动素材运用的案例及分析 |
4.1 用折纸活动来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
4.1.1 案例片段展示 |
4.1.2 案例分析 |
4.2 用折纸活动来探究圆的对称性和垂径定理 |
4.2.1 案例片段展示 |
4.2.2 案例分析 |
4.3 用折纸活动来解决数学习题 |
4.3.1 案例片段展示 |
4.3.2 案例分析 |
4.4 “折纸做60°,30°,15°的角”的拓展 |
4.4.1 案例片段展示 |
4.4.2 案例分析 |
第5章 教材外折纸活动素材运用的案例及分析 |
5.1 三角形的内角和 |
5.1.1 案例片段展示 |
5.1.2 案例分析 |
5.2 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
5.2.1 案例片段展示 |
5.2.2 案例分析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不足 |
6.1 基本结论 |
6.2 教学建议 |
6.3 研究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在学期间的实践情况 |
(5)拼图活动对初中生创造性思维影响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基于新课标的要求 |
1.1.2 基于导师课题 |
1.1.3 结合教学实践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相关研究 |
2.1.1 创造性思维理论的相关研究 |
2.1.2 创造性思维测量的相关研究 |
2.2 关于拼图活动的相关研究 |
2.2.1 基于七巧板任务的研究 |
2.2.2 基于几何形状积木任务的研究 |
2.3 关于拼图活动与创造性思维的相关研究 |
2.4 文献综述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3.1.1 拼图活动 |
3.1.2 创造性思维 |
3.2 研究对象 |
3.2.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3.2.2 个案学生的基本情况 |
3.3 研究方法 |
3.4 拼图活动内容的选取 |
3.4.1 几何板的选取 |
3.4.2 几何板选取的依据 |
3.4.3 拼图活动类型的设计 |
3.4.4 拼图活动类型设计的依据 |
3.5 拼图活动模式的设计 |
3.6 录像带分析框架及编码 |
3.6.1 录像带分析框架 |
3.6.2 拼图活动的编码记录 |
第4章 拼图活动的实施 |
4.1 “自由拼图”活动的实施 |
4.2 “任务拼图”活动的实施 |
4.3 “条件自由拼图”活动的实施 |
4.4 “条件任务拼图”活动的实施 |
第5章 个案录像带分析结果 |
5.1 个案学生在“自由拼图”活动中的结果及分析 |
5.1.1 学生丙的结果及分析 |
5.1.2 学生乙的结果及分析 |
5.1.3 学生甲的结果及分析 |
5.1.4 三名学生结果的比较及分析 |
5.2 个案学生在“条件自由拼图”中的结果及分析 |
5.2.1 学生丙的结果及分析 |
5.2.2 学生乙的结果及分析 |
5.2.3 学生甲的结果及分析 |
5.2.4 三名学生结果的比较及分析 |
5.3 个案学生在“任务拼图”活动中的结果及分析 |
5.3.1 学生丙在“任务拼图”任务中的变化及分析 |
5.3.2 学生乙的结果及分析 |
5.3.3 学生甲的结果及分析 |
5.3.4 三名学生结果的比较及分析 |
5.4 个案学生在“条件任务拼图”活动中的结果及分析 |
5.4.1 学生丙的结果及分析 |
5.4.2 学生乙的结果及分析 |
5.4.3 学生甲的结果及分析 |
5.4.4 三名学生结果的比较及分析 |
第6章 前后测实施及结果分析 |
6.1 前后测的实施 |
6.2 创造性思维水平的划分及个案学生的选取标准 |
6.3 测试题的难度区分度和信效度分析 |
6.3.1 难度区分度分析 |
6.3.2 信效度分析 |
6.4 全班学生前后测结果比较 |
6.5 个案学生前后测结果比较 |
6.5.1 学生甲的变化情况 |
6.5.2 学生乙的变化情况 |
6.5.3 学生丙的变化情况 |
6.6 个案学生与全班学生的结果比较 |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反思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致谢 |
(6)“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
2. 过程与方法 |
3.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
二、学情分析 |
三、教学重点、难点 |
四、 教学过程 |
1.情境导入 |
2.合作探究 |
3.实际应用 |
4.知识迁移—— 用折叠法解题 |
五、课堂小结 |
(8)初中数学教科书难度的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与北师大版“图形与几何”领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1. 教科书 |
2. 教科书难度 |
(三)研究问题的表述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课程难度的比较研宄 |
(二)关于教材难度的比较研究 |
(三)文献综述小结 |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
(一)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内容分析法 |
3.统计法 |
4.比较研究法 |
(二)研究工具 |
(三)研究过程 |
四、研究结果 |
(一)两版本教科书“图形与几何”领域知识内容的分布 |
(二)两版本教科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难度比较 |
1.内容难度的比较 |
2.例题难度的比较 |
3.习题难度的比较 |
(三)两版本教科书“图形与几何”领域总体难度的比较 |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1.两版教材内容设计以人为本,难度适宜,突出“数学化”的过程 |
2.两版教材例题示范性强,形式多样化,突出“做数学”的过程 |
3.两版教材习题夯实基础,重视拓展,突出“用数学”的过程 |
(二)对“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建议 |
1.基于教学内容特点,有效控制难度 |
2.基于例题特征,引导学生变式探究 |
3.基于习题设置特点,为学生提供分层练习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9)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的推动 |
(二)我国课程改革理念的引领 |
(三)基于标准实施课堂教学的需要 |
(四)基于标准的学业考试诉求 |
二、研究的目的、问题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问题 |
(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价值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关于课程目标相关问题的研究 |
(一)国外关于课程目标问题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课程目标问题的研究 |
二、关于课程标准的相关问题的研究 |
(一)国外关于课程标准相关问题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课程标准相关问题的研究 |
三、关于课堂教学相关问题的研究 |
(一)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实施问题的研究 |
(二)基于标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状况的研究 |
四、关于学业考试相关问题研究 |
(一)初中毕业生数学学业考试命题要求 |
(二)基于标准的初中毕业生数学学业考试现状的研究 |
五、关于课程领域一致性问题的研究 |
(一)国外关于课程领域一致性问题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课程领域一致性问题的研究 |
六、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课堂教学 |
(二)学业考试 |
(三)一致性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分析 |
二、研究对象的确定 |
(一)量化研究对象的确定 |
(二)质性研究对象的确定 |
三、研究方法的确定 |
(一)“SEC”课程实施调查模型概述 |
(二)课程标准的编码流程 |
(三)课堂教学调查问卷的编码设计 |
(四)学业考试试卷的编码设计 |
(五)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一致性分析框架的确定 |
四、研究资料的整理过程与方法 |
(一)量化研究数据的统计过程与方法 |
(二)质性研究资料的整理 |
第四章 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 |
一、课程标准的编码结果 |
(一)课程标准中内容主题维度的编码分析 |
(二)课程标准中认知水平维度的编码分析 |
二、课堂教学的编码结果 |
三、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
(一)教师总体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
(二)不同职称教师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
四、初中数学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识与实施 |
(一)初中数学教师对课程标准中各内容主题的认识 |
(二)初中数学教师对课程内容目标的认识与实施 |
(三)初中数学教师对“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认识与实施 |
五、本章小结 |
(一)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上的一致性 |
(二)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在内容主题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
(三)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在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
(四)初中数学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识与实施情况分析 |
第五章 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 |
一、课程标准中不含选学内容的编码结果 |
(一)课程标准中内容主题维度的编码分析 |
(二)课程标准中认知水平维度的编码分析 |
二、学业考试的编码结果 |
三、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
(一)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系数 |
(二)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在内容主题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
(三)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在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
四、不同年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
(一)不同年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系数 |
(二)不同年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在内容主题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
(三)不同年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在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
五、命题人员对课程标准的认识 |
六、本章小结 |
(一)近五年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
(二)不同年度的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
(三)命题人员对课程标准的认识情况 |
第六章 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的一致性研究 |
一、课堂教学的编码结果 |
二、学业考试试卷的编码 |
三、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的一致性分析 |
(一)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总体的一致性系数 |
(二)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总体在内容主题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
(三)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总体在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
四、初中数学教师对学业考试的认识 |
五、本章小结 |
(一)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总体的一致性系数 |
(二)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总体在内容主题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
(三)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总体在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
(四)初中数学教师对学业考试的认识情况 |
第七章 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 |
一、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
(一)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
(二)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在内容主题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
(三)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在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
二、不同职称教师课堂教学同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
(一)不同职称教师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
(二)不同职称教师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在内容主题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
(三)不同职称教师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在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
三、本章小结 |
(一)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
(二)不同职称教师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之间均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上的一致性 |
(二)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的一致性程度高于两者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
(三)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对课程内容要求的把握高于课程标准 |
(四)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对“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的关注度不够 |
(五)不同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 |
二、建议 |
(一)加强对命题人员和一线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水平 |
(二)消除学业考试的负面影响,回归以数学素养为核心的数学课堂 |
(三)重视“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的教学与评价 |
(四)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 |
(五)立足本土化,研制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的分析工具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二、英文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关于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课堂教学内容课时及主题分布 |
附录三 :初中数学教师、教研员、命题人员的访谈提纲 |
附录四 :51名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编码的标准化表格 |
附录五 :2015年——2019年J省学业考试试卷按主题分类 |
附录六 :关于初中毕业生数学学业考试试卷的编码调查表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论文参考文献)
- [1]拼图活动中教师干预对小学生关系性思维的影响研究[D]. 吴星柳. 西南大学, 2016(02)
- [2]折纸活动对初一学生几何思维水平的影响研究[D]. 苟述珍. 西南大学, 2017(02)
- [3]三角函数教材的解读与重构[D]. 沈威. 广州大学, 2016(02)
- [4]折纸活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林雪.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5]拼图活动对初中生创造性思维影响的个案研究[D]. 冯世豪. 西南大学, 2018(01)
- [6]“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J]. 朱小扣. 初中数学教与学, 2019(23)
- [7]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J]. 罗琴.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19(26)
- [8]初中数学教科书难度的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与北师大版“图形与几何”领域为例[D]. 谢颖. 西北师范大学, 2016(06)
- [9]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D]. 许晶.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教案[A]. 张红艳. 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2年中小学教师优秀案例作品展论文集,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