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林木根径与胸径回归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以延安北部天然林主要树种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曹梦[1](2018)在《闽楠天然次生林单木生长规律及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闽楠(Phoebe bournei)为中国特有树种,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论文以江西省安福县为研究区,以闽楠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地调查及树干解析等方法获取数据,按竞争压力从小到大将林木分为类型1、类型2和类型3,分析单木生长规律并拟合其生长模型,编制相关经营数表;在分析林木总生物量及各器官(干、枝、叶、根)生物量分配特征的基础上探讨林木竞争对生物量分配的影响,建立其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闽楠天然次生林生长动态的预测及经营措施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为其他区域闽楠次生林的经营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树干解析分析表明,闽楠胸径生长速生期为3050 a,其连年生长量最大值为0.57 cm;树高生长速生期有520 a和3545 a两个阶段,其连年生长量最大值为0.37 m;65 a时材积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曲线尚未相交,林分生长未达到数量成熟龄;胸径、材积的各生长量均表现为类型1>类型2>类型3,其中,类型1材积总生长量是类型3总生长量的3.7倍,胸径总生长量是类型3总生长量的1.8倍,3种类型的树高及材积生长率没有明显差异。闽楠胸径、树高和材积最优生长模型均为Richard模型,类型1、类型2和类型3林木胸径最优生长模型分别为Gompertz、修正Weibull和Gompertz模型,树高分别为Richard、Richard和Gompertz模型,材积分别为Richard、Gompertz和Richard模型,拟合优度均达到99%以上。(2)闽楠最优带皮一元立木材积模型为V=0.000869D1.954719,最优去皮一元材积模型为V=0.000922D1.931255,拟合精度均达到99.9%以上;最优带皮与去皮根径材积模型分别为V=0.000835D1.863416和V=0.000777D1.880267,拟合精度达到99.8%以上。(3)不同枝径级(2、4、6、8 cm)的一级枝、次级枝、叶生物量分配比均差异显着(P<0.05),枝条生物量集中于树冠下层,且显着高于上层生物量(P<0.05);各器官生物量占整株生物量的比值表现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不同胸径级(14、18、22、26、30 cm及以上)树根生物量分配比差异显着(P<0.05),其余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均差异不显着(P>0.05)。(4)林木竞争指数CI与胸径、胸径-树高比呈极显着幂函数相关(P<0.01),与树高冠长比呈显着指数函数相关(P<0.05),与树高无显着相关性(P>0.05),与干、枝、叶、根、树冠和全株生物量均呈显着幂函数相关(P<0.05)。(5)基于非线性度量误差法建立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对全株、地上、根、树冠、干、枝、叶的预估精度分别为91.8%、91.0%、90.2%、85.1%、91.6%、86.8%、71.0%,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
邓磊[2](2015)在《黄土区辽东栎种群适应性研究》文中认为辽东栎是我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典型地带性植被类型之一。从陕西秦岭北坡到黄土高原是辽东栎种群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本文通过样地调查、定位观测与室内统计分析,在秦岭北坡的太白山(简称太白)、黄土高原南部的黄龙山(简称黄龙)、黄土高原中部延安宝塔区公路山(简称延安),对辽东栎种群、群落、生物量等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定位观测,分析了三个地区沿纬度辽东栎种群结构和生殖特征;单株生物量及材积变化;种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抚育措施对林分特征的影响,全面揭示黄土分布区辽东栎适应特征,为辽东栎林地持续经营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陕西省辽东栎不同分布区林分碳密度和碳储量空间分析,秦岭林区辽东栎林碳密度明显高于其它两个地区;秦岭北坡(太白)、黄土高原南部(黄龙)和中部(延安)地区是陕西省辽东栎林生长发育相对较好的地区;较好的水热环境促进了辽东栎林的生长,提升了林地生物量的积累。2.由南向北沿纬度升高,辽东栎种群平均个体高度、胸径,以及林地物种多样性、水分养分等指标均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各类指数呈现出太白>黄龙>延安的趋势。三个地区辽东栎林均可形成乔、灌、草复层结构,发挥着水土保持的功能;沿环境条件变化,随着降雨量减小,辽东栎群落物种多样性降低,建群种个体高度、直径减小,土壤养分水分也规律性降低。3.由南到北沿纬度升高,辽东栎种群单株生物量、材积逐渐减少,个体生长滞后。辽东栎种群个体初期生长缓慢,10年后进入速生期,三个地区个体平均胸径差异显着,太白地区辽东栎林胸径增长最快,明显高于黄龙和延安地区的辽东栎林。尤其发育20年后,太白地区辽东栎种群单株地上生物量和材积大于黄龙和延安。4.辽东栎种群有性生殖过程中,种子雨从9月上旬开始,中旬至9月底为高峰期,11月上旬结束。高峰期落种量占整个产种量50%。辽东栎占优势的群落中,增加乔木混交度可以提高种子数量和质量,提高森林更新能力。辽东栎种群幼苗的高度、基径、冠幅、叶片数、新增枝长度和干物质量随着年龄的增加总体上呈现出二次曲线方程y=a+bx+cx2的变化趋势;辽东栎幼苗根系总根长、根部总表面积、根总体积、根尖数和分叉数随着年龄的增加总体上呈现幂函数y=axb(其中a>0,b>0)的增长趋势。由秦岭北坡到黄土高原中部,辽东栎幼苗生长指标,黄龙最好,太白次之,延安最差,黄龙水分土壤条件最适宜辽东栎,太白石质山地土层太薄影响个体发育,延安主要是水分条件限制了个体生长。不同生境的辽东栎幼苗研究表明:林窗对于减少实生苗定居过程中的死亡率有积极作用。5.太白、黄龙和延安地区辽东栎种群无性繁殖幼苗个体生长状况存在差异。黄龙地区地上部分单株高度、基径等指标高于延安和太白地区;间伐能促进辽东栎的无性繁殖(伐桩萌苗),可以迅速恢复林地覆盖度和生态防护效益。6.采用森林近自然经营的理念,分别采取皆伐、间伐30%(保留郁闭度0.6)、间伐15%(保留郁闭度0.75)措施,对黄龙地区阴坡辽东栎林进行间伐6年后效果调查,结果表明间伐30%(保留郁闭度0.6)措施效果最好,林木个体生长、幼苗更新、物种多样性、土壤养分水分均达到最好水平。7.建议:黄龙和太白地区是辽东栎林发育最好的区域,丰产林培育应该以这两个地区为重点。合理抚育间伐可以调整林分结构,有效改善林下水热环境,促进林地更新,促进林木生长和种群持续发育。辽东栎占优势群落中,增加混交度,能够促进辽东栎的结实量。有性生殖在保持林木的遗传多样性有重要作用,无性繁殖可以迅速恢复采伐后形成林窗,恢复生态功能要通过合理间伐,充分利用有性和无性繁殖优势,为森林的可持续发育提供有力条件。秦岭北坡辽东栎林主要为水源涵养林,应间伐劣质木、病虫木,促进实生苗发育,重点培育大径级木材。黄土高原辽东栎林主要为水土保持林,应注重实生幼苗的培养,利用伐桩萌苗迅速恢复林地,在保持林地郁闭度的条件下,低密度培养高品质木材。
王金荣[3](2015)在《杉木天然林林木地径与胸径的关系研究——以福建五一国有林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福建省五一国有林场杉木天然林地径与胸径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地径与胸径间存在着密切、显着的线性关系,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和误差均很理想。研究结果为计算杉木材积提供了一个方便可行的方法。
苏长明[4](2012)在《DPS数据处理系统在林业试验和调查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DPS数据处理系统作为一款通用多功能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软件,具有强大的统计分析和数学模型模拟分析及数据作图功能。本文结合林业实践,研究并介绍DPS数据处理系统在林业试验统计分析、滥伐盗伐林木案件及标准地调查中的应用。
张民侠[5](2010)在《森林可持续经营法制保障体系研究》文中提出森林可持续经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标准和目标的制定、技术的提高、政策的保障等方面都有比较多的研究,但对如何建立规范高效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法制保障体系研究较少。本文以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为目标,以现代林业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现代产权理论、自然资源法理论为基础,采用历史文献法、实地调研法、对比分析法、系统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等方法对森林可持续经营法制保障体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国无法而不治,民无法而不立。依法治林是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协调、稳定发展的前提,是维护生态安全、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是保护森林资源,保障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措施之一,必须要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各种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好林区的社会治安秩序。(2)临安是我国最早进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试点区域之一,在保障森林可持续经营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特别是在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及执法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对构建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法制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3)通过研究,指出我国在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方面存在立法目标、原则与现代林业发展的形势结合度不高;立法的层次较低;立法思想过多地注重了森林作为自然体的价值,没有考虑其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对法律的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影响力较低,公众参与力低;在物证鉴定方面机构不健全,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法律条文中规定较少等问题。(4)通过研究,指出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执法方面存在执法者数量不足;执法人员业务水平偏低;执法机构不健全,各机构之间协调性不够,职能划分不清;存在政府干预、执法腐败现象;存在重实体法,轻程序法的现象;执法经费及设备保障不足;执法监督机构不健全,执法监督队伍业务水平不高,执法监督依据不完善等问题。(5)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牢固树立依法治林,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理念;实行政企分开、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保持法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大法律的宣传和全民参与力度;进行有效、严格地执法,加大执法监督;加强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监测,及时掌握森林资源消长和生态变化情况,为政府决策、社会咨询、公众服务提供准确信息。(6)提出从林木种苗、植物检疫、森林病虫害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防火、森林采伐、林地管理、森林分类经营、生态公益林保护、森林权属管理、森林认证等方面构建完备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的设想。强调更新立法理念,树立生态优先的立法思想,注重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围绕现代林业建设的新形势、新需要,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7)提出了加强林业行政执法、刑事执法、执法监督的具体对策,强调要改变执法理念,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执法者的水平,掌握执法技巧;健全执法机构,实行林业行政综合执法;完善执法程序;加强执法监督,突出执法主体资格的合法性,防止法制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监督效率;加强执法质量考核,完善考评标准,真正做到奖优罚劣,提高执法者的积极性。(8)研究了林地面积、林木蓄积量的司法鉴定方法,创新性地提出了应根据具体案情采用不同的鉴定方法,提高鉴定的精度,统一鉴定标准并写入法律条文中。建议成立各级森林案件司法鉴定机构,提高鉴定结果的权威性。(9)创新性地提出了建立林业法律实施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首次采用层次分析法、灰色综合分析法分别对林业法律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及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并用建立的模型对实证区和全国的林业法律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价。
张民侠,佘光辉[6](2010)在《盗伐、滥伐林木材积测算及定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盗伐、滥伐林木材积数量是对案件定性、对行为人处罚的重要依据。目前材积测算的方法较多,相关法律法规对测算方法没有统一规定,导致同一案件出现多个测算结果。笔者采用案例研究、调查访问、模拟现场调查等方法,根据涉案林木的状态,分别对几种常用的测算方法的精度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应根据不同案情确定材积测算方法;同一案情有多种测算方法时,应优先选用精度较高的方法,使测算结果具有唯一性,并经司法机关认可取得合法性。这样对盗伐、滥伐林木案件进行定案时可减少争议的出现,缩短办案时间,提高办理毁林案件的质量。
卢昌泰,黄玉梅,马均[7](2007)在《根径与根径立木材积表内涵及其研究现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在讨论根径、根径立木材积表内涵的基础上,综述了20a来国内根径立木材积表编制研究状况,对“根径”及“根径立木材积表”在实际应用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改进建议。
冯志胜[8](2001)在《林木根径与胸径回归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以延安北部天然林主要树种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陕西天然林几个主要树种根径与胸径的回归分析、回归模型的建立及相关关系进行显着性检验 ,结果表明 ,根径与胸径间存在着密切、显着的直线回归关系 ,根径与胸径间存在着确定的函数关系 ,所建立的回归模型是成立的、可用的。从而为以根径推算胸径 ,计算出某一树种单株材积提供了一个方便可行的方法 ,在营林实践中很有使用价值
二、林木根径与胸径回归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以延安北部天然林主要树种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林木根径与胸径回归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以延安北部天然林主要树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闽楠天然次生林单木生长规律及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林分生长模型研究 |
1.3.2 林业经营数表的编制 |
1.3.3 森林生物量研究 |
1.3.4 闽楠天然次生林研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土壤 |
2.1.4 森林资源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标准地设置与调查 |
2.2.2 树干解析 |
2.2.3 生物量的测定 |
2.2.4 相容性生物量模型构建 |
2.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闽楠单木生长规律及生长模型 |
3.1 闽楠单木生长规律分析 |
3.1.1 林木简单竞争指数计算 |
3.1.2 胸径生长规律 |
3.1.3 树高生长规律 |
3.1.4 材积生长规律 |
3.1.5 材积生长率规律 |
3.2 单木生长模型构建 |
3.2.1 单木生长模型的选取 |
3.2.2 胸径生长模型 |
3.2.3 树高生长模型 |
3.2.4 材积生长模型 |
3.2.5 材积生长率模型 |
3.3 小结与讨论 |
3.3.1 林木生长规律 |
3.3.2 林木生长模型 |
4 闽楠经营数表的编制 |
4.1 单木生长过程表编制 |
4.2 一元材积表编制 |
4.2.1 一元材积模型选取 |
4.2.2 一元材积表 |
4.3 根径材积表编制 |
4.3.1 根径-胸径方程 |
4.3.2 根径材积模型 |
4.3.3 根径材积表模型的检验与比较 |
4.3.4 根径材积表 |
4.4 小结与讨论 |
5 闽楠单木生物量分配特征及相容性模型 |
5.1 生物量分配特征 |
5.1.1 枝条生物量分配特征 |
5.1.2 树冠生物量分配特征 |
5.1.3 全株生物量分配特征 |
5.2 各器官生物量与林木特征因子的相关关系 |
5.3 林木竞争对闽楠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
5.4 单木相容性生物量模型构建 |
5.4.1 独立基础模型构建 |
5.4.2 相容性模型构建 |
5.4.3 独立基础模型与相容性模型比较 |
5.5 小结与讨论 |
5.5.1 生物量分配格局 |
5.5.2 相容性生物量模型构建 |
6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黄土区辽东栎种群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辽东栎的命名 |
1.2.2 辽东栎群落学研究 |
1.2.3 辽东栎林种群研究 |
1.2.4 辽东栎林抚育经营的研究 |
1.2.5 栎属乔木国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气候特征 |
2.1.2 土壤类型 |
2.1.3 植被特征 |
2.2 基础数据获取方法 |
2.2.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2.2.2 样地设置 |
2.2.3 样地调查 |
2.2.4 种群数据处理和统计 |
2.2.5 群落中植物物种重要值的计算 |
2.2.6 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方法 |
2.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三章 不同地区辽东栎林乔木层碳汇特征 |
3.1 研究方法 |
3.1.1 森林清查资料 |
3.1.2 生物量计算 |
3.1.3 辽东栎林碳储量的计算 |
3.2 陕西省不同地理区域辽东栎林碳密度和碳储量变化 |
3.3 陕西省辽东栎林不同林龄碳密度和碳储量 |
3.4 陕西省辽东栎林不同市区碳密度和碳储量分布 |
3.5 讨论 |
3.5.1 不同林龄辽东栎林碳密度和碳储量的影响 |
3.5.2 不同地理区域辽东栎林碳密度和碳储量的影响 |
3.5.3 不同市区碳密度和碳储量分布 |
第四章 沿环境梯度的辽东栎群落学特征与种群结构分析 |
4.1 研究方法 |
4.2 辽东栎群落学特征 |
4.3 不同地区辽东栎群落变化特征 |
4.3.1 不同地区辽东栎林分结构 |
4.3.2 不同地区辽东栎林物种多样性 |
4.3.3 不同地区辽东栎林地环境因子 |
4.4 辽东栎种群径级结构和高度级结构 |
4.4.1 辽东栎种群径级结构 |
4.4.2 辽东栎种群高度级结构 |
4.5 讨论 |
4.5.1 辽东栎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 |
4.5.2 环境因子对辽东栎林的影响 |
第五章 沿环境梯度辽东栎单株生物量及材积的变化 |
5.1 研究方法 |
5.1.1 树木生长锥的采样 |
5.1.2 树木年轮宽度测定及交叉定年 |
5.1.3 胸径与树高方程的拟合 |
5.1.4 单株生物量与材积的估算 |
5.2 不同地区辽东栎平均胸径动态变化 |
5.3 不同地区辽东栎种群胸径高度关系 |
5.4 不同地区辽东栎种群平均单株地上生物量与材积积累过程 |
5.5 环境对辽东栎种群个体生物量与材积的影响 |
5.6 讨论 |
5.6.1 不同地区辽东栎生物量和材积变化特点 |
5.6.2 不同地区辽东栎胸径高度变化特点 |
5.6.3 环境因子对辽东栎个体生长的影响 |
第六章 种群有性生殖特征 |
6.1 研究方法 |
6.1.1 微生境样地的选择与设置 |
6.1.2 种子特性调查 |
6.1.3 种子雨与种子库调查 |
6.1.4 实生幼苗的调查 |
6.2 种子雨与种子库 |
6.2.1 不同地区辽东栎种群种子雨与种子库 |
6.2.2 不同地区辽东栎种群种子萌发率 |
6.2.3 不同地区辽东栎种子雨与林地物种多样性的关系 |
6.3 实生幼苗更新 |
6.3.1 沿环境梯度辽东栎幼苗的更新 |
6.3.2 不同地区辽东栎幼苗根系形态 |
6.3.3 林下、林窗和林缘辽东栎幼苗更新 |
6.3.4 林下、林窗和林缘辽东栎幼苗根系形态 |
6.4 讨论 |
6.4.1 辽东栎种子雨和种子库动态 |
6.4.2 辽东栎种子雨密度与林地物种多样性的关系 |
6.4.3 辽东栎幼苗地上形态沿环境变化的特点 |
6.4.4 辽东栎幼苗地上干物质量沿环境变化的特点 |
6.4.5 不同地区环境因子对幼苗地上形态的影响 |
6.4.6 辽东栎幼苗根系形态沿环境变化的特点 |
6.4.7 辽东栎幼苗根系干物质量沿环境变化的特点 |
6.4.8 环境因子对幼苗根系的影响 |
6.4.9 不同生境辽东栎幼苗形态特征 |
第七章 种群无性繁殖特征 |
7.1 研究方法 |
7.1.1 萌苗样地设置 |
7.1.2 萌苗样地调查 |
7.2 萌生幼苗更新 |
7.2.1 不同地区辽东栎萌生幼苗的更新 |
7.2.2 林下、林窗和林缘辽东栎幼苗更新 |
7.3 伐桩直径与萌苗数量及其生长的关系 |
7.4 讨论 |
第八章 不同经营措施对辽东栎林的影响 |
8.1 研究方法 |
8.2 不同经营措施下辽东栎林种群动态 |
8.3 不同经营措施下辽东栎林物种多样性 |
8.4 不同经营措施下辽东栎林土壤水分养分 |
8.5 讨论 |
第九章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9.1 主要结论 |
9.2 创新点 |
9.3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杉木天然林林木地径与胸径的关系研究——以福建五一国有林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研究方法 |
2. 1 数据的收集 |
2. 2 模型的选择 |
2. 3 模型的检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 1 地径与胸径模拟 |
3. 2 模型检验 |
4 结论 |
(4)DPS数据处理系统在林业试验和调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DPS数据处理系统功能简介 |
2 在林业试验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
2.1 数据基本参数计算 |
2.2 方差分析 |
3 在滥伐、盗伐林木案件调查中的应用 |
3.1 外业调查 (实例) |
3.2 内业计算 (实例) |
4 在标准地调查中的应用 |
5 几点说明 |
(5)森林可持续经营法制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2.1 相关概念研究 |
1.2.2 基础理论研究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实证区研究——以浙江省临安市为例 |
2.1 临安市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
2.1.1 临安市的自然概况 |
2.1.2 临安市的社会经济概况 |
2.2 临安市森林资源概况[30] |
2.2.1 临安植物区系及类型 |
2.2.2 临安市自然保护小区概况 |
2.2.3 临安市的林地资源与森林蓄积 |
2.2.4 临安市森林分布概况 |
2.2.5 临安市森林公园概况 |
2.3 临安市森林可持续经营状况 |
2.3.1 营林生产情况 |
2.3.2 林业科技推广 |
2.3.3 森林认证 |
2.3.4 政策保障措施及成果 |
2.4 临安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现状 |
2.4.1 林木种子及新品种管理方面 |
2.4.2 植物检疫及病虫害防治方面 |
2.4.3 森林防火方面 |
2.4.4 林地管理方面 |
2.4.5 森林采伐管理方面 |
2.4.6 自然保护区管理方面 |
2.4.7 野生动物保护方面 |
2.5 临安森林可持续经营执法现状 |
2.5.1 执法队伍方面 |
2.5.2 森林公安执法现状 |
2.5.3 典型案例 |
2.5.4 其他执法机关执法现状 |
第三章 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林木种苗管理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
3.1.1 林木种苗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
3.1.2 林木种苗管理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
3.2 森林分类经营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
3.2.1 森林分类经营相关法律法规 |
3.2.2 森林分类经营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
3.3 森林采伐更新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
3.3.1 森林采伐更新相关法律法规 |
3.3.2 森林采伐更新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
3.4 生态公益林保护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
3.4.1 生态公益林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
3.4.2 生态公益林保护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
3.5 野生植物保护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
3.5.1 野生植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
3.5.2 野生植物保护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
3.6 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
3.6.1 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
3.6.2 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
3.7 林地保护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
3.7.1 林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
3.7.2 林地保护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
3.8 森林权属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
3.8.1 森林权属相关法律法规 |
3.8.2 森林权属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
3.9 植物检疫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
3.9.1 植物检疫相关法律法规 |
3.9.2 植物检疫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
3.10 森林病虫害防治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
3.10.1 森林病虫害防治相关法律法规 |
3.10.2 森林病虫害防治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
3.11 森林防火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
3.11.1 森林防火相关法律法规 |
3.11.2 森林防火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
3.12 森林认证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
3.12.1 我国森林认证现状 |
3.12.2 森林认证立法的必要性 |
3.13 其他方面 |
第四章 森林可持续经营执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 林业执法概说 |
4.1.1 林业行政执法 |
4.1.2 林业刑事执法 |
4.2 林业执法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2.1 林业执法队伍现状 |
4.2.2 林业执法队伍存在的问题 |
4.3 林业行政执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3.1 林业行政执法现状 |
4.3.2 林业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 |
4.4 林业刑事执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4.1 林业刑事执法现状 |
4.4.2 林业刑事执法存在的问题 |
4.5 林业执法监督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5.1 林业执法监督现状 |
4.5.2 林业执法监督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国外森林可持续经营法制保障的借鉴与启示 |
5.1 美国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法制保障措施 |
5.1.1 美国的森林可持续经营 |
5.1.2 美国森林经营思想和法规的演变 |
5.1.3 美国林业主要法律法规及特点 |
5.2 德国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法制保障措施 |
5.2.1 德国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
5.2.2 德国的林业法律法规 |
5.2.3 德国的林业执法 |
5.3 日本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法制保障措施 |
5.3.1 日本的森林可持续经营 |
5.3.2 日本的林业法律法规 |
5.4 俄罗斯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法制保障措施 |
5.4.1 俄罗斯的森林可持续经营 |
5.4.2 俄罗斯的林业法律法规 |
第六章 建立完备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法律保障体系 |
6.1 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6.1.1 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的必要性 |
6.1.2 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的可行性 |
6.2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立法理念 |
6.2.1 立法理念的内涵 |
6.2.2 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的新理念 |
6.3 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的指导原则 |
6.3.1 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 |
6.3.2 生态优先原则 |
6.3.3 协调发展的原则 |
6.3.4 预防为主的原则 |
6.3.5 协同合作的原则 |
6.3.6 公众参与的原则 |
6.3.7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
6.3.8 加大经济扶持力度的原则 |
6.4 森林可持续经营各法律关系的协调 |
6.4.1 下位法与上位法的协调 |
6.4.2 林业法律法规与其他法律的协调 |
6.4.3 实施法律法规的各部门之间关系的协调 |
6.4.4 法律法规的制定与社会形势发展的协调 |
6.4.5 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与现行法律制度的协调 |
6.4.6 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协调 |
6.4.7 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与国际法律的协调 |
6.5 森林可持续经营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 |
6.5.1 林木种苗管理法律的完善 |
6.5.2 森林分类经营法律的完善 |
6.5.3 森林采伐更新法律的完善 |
6.5.4 生态公益林保护法律的完善 |
6.5.5 天然林保护的立法 |
6.5.6 野生植物保护法律的完善 |
6.5.7 野生动物保护法律的完善 |
6.5.8 林地保护法律的完善 |
6.5.9 森林权属的立法 |
6.5.10 植物检疫法律的完善 |
6.5.11 森林病虫害防治法律的完善 |
6.5.12 森林防火法律的完善 |
6.5.13 森林资源监测的立法 |
6.5.14 森林认证的立法 |
第七章 林业司法鉴定技术研究 |
7.1 林业司法鉴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7.1.1 林业司法鉴定的意义 |
7.1.2 林业司法鉴定存在的问题 |
7.1.3 解决问题的对策 |
7.2 涉案林地面积鉴定技术研究 |
7.2.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7.2.2 研究的地点与仪器 |
7.2.3 林地面积测量的方法 |
7.2.4 数据采集与结果分析 |
7.2.5 结论与讨论 |
7.3 涉案林木材积鉴定技术研究 |
7.3.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7.3.2 涉案林木材积测算方法与讨论 |
7.3.3 结论与讨论 |
7.4 涉案野生动植物鉴定问题的思考 |
7.4.1 成立野生动植物鉴定机构 |
7.4.2 野生动植物鉴定中心鉴定的类别 |
7.4.3 野生动植物鉴定流程图 |
第八章 建立规范高效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执法保障体系 |
8.1 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 |
8.2 加强林业执法队伍的建设 |
8.2.1 增强执法者的服务意识 |
8.2.2 提高执法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 |
8.2.3 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 |
8.2.4 建立奖惩等激励机制 |
8.2.5 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增强执法者的责任心 |
8.2.6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
8.2.7 开展岗位大比武活动 |
8.2.8 强化民警的心理健康教育 |
8.2.9 加大对森林公安的宣传力度 |
8.3 建立规范的林业执法体系 |
8.3.1 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林业执法工作 |
8.3.2 加强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 |
8.3.3 立法工作要跟上形势的发展 |
8.3.4 解决好执法机构的经费问题 |
8.3.5 完善林业执法体制 |
8.3.6 严格执法程序、时限 |
8.3.7 掌握执法的技巧 |
8.3.8 加强林业法制宣传力度 |
8.3.9 依靠科技支撑,减少对森林的采伐 |
8.4 建立高效的林业执法监督体系 |
8.4.1 建立健全林业执法监督机构 |
8.4.2 健全和完善林业执法内部监督机制 |
8.4.3 加强林业执法的外部监督机制 |
8.4.4 建立健全法制审核机构 |
8.4.5 突出督察“护法”职能 |
8.4.6 加大打击司法腐败的力度 |
8.4.7 建立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
8.5 建立科学严格的执法质量考评制度 |
8.5.1 执法质量考核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
8.5.2 目前林业执法质量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 |
8.5.3 执法质量考核评价工作的完善 |
8.5.4 林业行政执法质量考核评价标准 |
8.5.5 林业刑事执法质量考核评价标准 |
第九章 林业法律实施效果评价研究 |
9.1 林业法律实施效果评价的意义 |
9.2 林业法律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9.2.1 法律实施的评价标准 |
9.2.2 影响法律实施的因素 |
9.2.3 影响执法实施的因素 |
9.2.4 林业法律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9.2.5 林业法律实施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9.3 层次分析评价法 |
9.3.1 层次分析法评价的原理 |
9.3.2 林业法律实施效果层次框图 |
9.3.3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9.3.4 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 |
9.3.5 实例分析 |
9.4 基于AHP 与灰色综合评价法 |
9.4.1 灰色综合评价法的原理 |
9.4.2 实例分析 |
第十章 结论与创新 |
10.1 结论 |
10.2 创新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6)盗伐、滥伐林木材积测算及定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盗伐、滥伐林木案的立案标准及法律责任 |
2 不同情况下林木材积的测算 |
2.1 在森林案件现场, 当涉案林木保持伐倒木状态时材积的测算 |
2.2 当涉案林木已运离案件现场, 现场留有伐根时材积的测算 |
2.2.1 根据根径与胸径的关系编制一元根径材积表 |
2.2.2 根据根径与胸径的关系求材积 |
2.3 当伐根受损或被挖, 但案件现场有相同的林分存在时材积的测算 |
2.4 当涉案林木已被加工成木材时材积的测算 |
2.5 其他测算方法 |
3 结论与建议 |
(7)根径与根径立木材积表内涵及其研究现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根径、根径立木材积表的相关称谓及内涵 |
1.1 根径的相关称谓及内涵 |
1.2 根径立木材积表的相关称谓及内涵 |
2 根径立木材积表编制研究 |
2.1 林木根径—胸径相关方程研究 |
1) 直线方程常用于表达相应区域相关树种的根径—胸径相关关系。 |
2) 二次多项式 (抛物线) 方程能适当调整根径—胸径的不完全直线相关关系。 |
3) 三阶二项式方程能进一步体现出根径—胸径相关关系拟合效果。 |
2.2 根径立木材积表编制研究 |
1) 利用已有的一元立木材积表导算编制, 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
2) 导算高径方程, 利用二元立木材积表编制。 |
3) 直接拟合一元立木材积式导编。 |
4) 利用样木资料直接导编。 |
3 讨论及建议 |
(8)林木根径与胸径回归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以延安北部天然林主要树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样木的选择和调查 |
2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
3 回归模型相关关系显着性检验 |
4 直线回归模型估计精度检验 |
5 回归直线模型的应用 |
6 小结 |
四、林木根径与胸径回归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以延安北部天然林主要树种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闽楠天然次生林单木生长规律及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研究[D]. 曹梦. 江西农业大学, 2018(02)
- [2]黄土区辽东栎种群适应性研究[D]. 邓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5)
- [3]杉木天然林林木地径与胸径的关系研究——以福建五一国有林场为例[J]. 王金荣. 林业资源管理, 2015(03)
- [4]DPS数据处理系统在林业试验和调查中的应用[J]. 苏长明. 安徽林业科技, 2012(03)
- [5]森林可持续经营法制保障体系研究[D]. 张民侠.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1)
- [6]盗伐、滥伐林木材积测算及定案研究[J]. 张民侠,佘光辉.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
- [7]根径与根径立木材积表内涵及其研究现状综述[J]. 卢昌泰,黄玉梅,马均. 林业资源管理, 2007(02)
- [8]林木根径与胸径回归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以延安北部天然林主要树种为例[J]. 冯志胜. 陕西林业科技,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