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啮齿动物生态学研究

上海市啮齿动物生态学研究

一、上海鼠类生态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费蕾,汪祖国,姚瑶,徐相明,顾品强[1](2015)在《上海奉贤区农田鼠类种群数量变动以及气候和耕作因素的影响》文中指出分析了上海奉贤区1988—2013年鼠类种群数量变动及年际变化,探讨了鼠类种群动态与气候、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88—2013年平均鼠密度为1.3%,优势种是黑线姬鼠,年代间变动不大,平均构成比为97.5%.鼠密度高峰期出现在2—5月,3月最高,年平均鼠密度及峰值随年代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鼠类成1体与年序呈显着正相关,成2体和老年体与年序呈显着负相关,鼠龄随年代发展有缩短的变化趋势;气温因子除1月平均气温与鼠密度呈弱的正相关外,大多为负相关,2月出现极端暖事件对鼠密度有滞后正效应;降水因子与鼠密度相关性不显着;相对湿度因子与鼠密度大多呈正相关;以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为主的种植结构调整与鼠密度及其逐年下降变化存在显着相关性;灭鼠率不断提高与鼠密度的下降也存在相关性.

张美文,王勇,李波,周训军[2](2018)在《洞庭湖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的鼠类群落管理》文中研究表明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思维处理当今社会遇到的各类问题是维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鼠类是地球上种类与数量最多的哺乳动物,虽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也有一些种类对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会产生危害,有效控制害鼠种群数量是很有必要的。基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思维,分析影响洞庭湖区主要害鼠群落结构及其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探讨有效的控制策略。结果表明,害鼠受本身生物学特性以及所处环境自然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呈现出一定的季节动态和年度动态;同时,当地的洪涝灾害、人工灭鼠、农房结构变化、农业生产活动、重大社会生态工程等的影响在一定时期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导致鼠类群落演替发生较大变化关键因素。近期而言,退田还湖和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洲滩的鼠类群落均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农田的一些种类大量侵入洲滩生境。因此害鼠的成灾原因上有社会的、经济的、自然的因素。据此,在鼠害大面积暴发的情况下提出的"全栖息地毒鼠技术",以及源于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生态学特性和暴发成灾机理的"阻断迁移通路"防治方法,均是适合于洞庭湖区域当时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的鼠害治理实用技术,比单纯化学灭鼠方法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明显地提升和改善。

丁励[3](2020)在《仓鼠亚科系统发生及藏仓鼠的进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仓鼠亚科(Cricetinae)隶属于啮齿目(Rodentia),仓鼠科(Cricetidae),广泛分布于古北区。大量古仓鼠化石的发现虽然为仓鼠的亚洲起源奠定了基础,但这些化石资料未能与现生仓鼠完全接轨。已发现的现生仓鼠的化石形成于更新世中晚期,但与现生仓鼠种间分化时间相比较更为年轻,支持现生仓鼠亚洲起源的理论也显得匮乏。我国是仓鼠种类较为丰富的国家,目前尚无针对我国仓鼠资源、空间分布格局以及栖息地受制约因素的报道。此外,有关仓鼠分子进化的研究较少,也有待完善。藏仓鼠(Cricetulus kamensis)作为仓鼠中的一员,隶属于仓鼠属(Cricetulus),为青藏高原特有种,其属级分类受到了挑战,亚种分类也存在争议。除生态学研究以外,有关藏仓鼠研究的报道较少,可研究的方面较多。作为青藏高原特有种,种内谱系地理学研究可为青藏高原隆升史提供证据;适应性进化研究,可为哺乳动物适应高原环境的机制提供基础资料;生态遗传学和适宜栖息地评估研究,可为藏仓鼠的保护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基于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使用贝叶斯推断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了仓鼠亚科系统发生关系,并结合生物地理分析、物种形成率分析以及地质发育史探讨了仓鼠的起源与多样化。比较分析了仓鼠线粒体基因组的进化特征。利用物种分布模型探讨了我国仓鼠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此外,以藏仓鼠为研究对象,基于线粒体标记和核基因标记、消化道形态以及地理分布资料,探讨了藏仓鼠的系统地理结构、种群遗传结构、种群动态史、形态与分子适应和适宜栖息地评估与保护,丰富和完善了藏仓鼠的基础资料。本研究得出的结果如下:1.基于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串联序列构建的仓鼠亚科系统发生关系表明藏仓鼠与毛足鼠属(Phodopus)物种亲缘关系近,而与所有仓鼠属物种亲缘关系远。分子钟结果表明仓鼠最近祖先分化发生在中新世晚期。生物地理分析表明现生的仓鼠起源于青藏高原。晚新生代青藏高原隆升引发的气候和环境变化触发了现生仓鼠的物种形成和多样化。青藏高原隆升形成的新环境并没有为仓鼠的祖先提供生态机遇而引发适应辐射,仓鼠的多样化过程是非适应辐射。2.我国仓鼠的物种丰富度格局总体表现为东多西少的空间分布格局。地理因子对仓鼠的物种丰富度格局的影响表现为,随着经度、纬度的增加仓鼠的物种丰富度显着增加,而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物种丰富度显着降低。气象因子的影响表现为,随着温差的增大,仓鼠的物种丰富度显着降低,而随着季节性降水和地表温度的增加,仓鼠的物种丰富度显着增加。3.基于10种仓鼠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分析表明,它们在基因排布、碱基比例、密码子惯用、tRNA结构、碱基偏态和轻链复制起始位点表现出相似的特征,基因无任何插入、缺失和重排。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构建的仓鼠亚科系统发生关系表明,藏仓鼠位于系统发生树的根部,在系统发生上与所有仓鼠属物种亲缘关系远,而与毛足鼠属物种亲缘关系近。藏仓鼠与其它仓鼠间的遗传距离支持Urocricetus应该视作一个独立的属。此外,大仓鼠代表了一个独立类群,属级分类地位成立,该属与多元化的仓鼠类群(包括仓鼠属(Cricetulus)、短耳仓鼠属(Allocricetulus)和原仓鼠属(Cricetus))亲缘关系近。4.基于线粒体和核基因构建的种群间系统发生关系表明,藏仓鼠的13个地理种群形成了两个主要的进化支,其分化时间可追溯至更新世早期,结合青藏高原隆升史表明青藏运动导致了两个支系的分化。同时,两个支系间的遗传距离未达到种上分化水平。种群历史动态分析表明重构的藏仓鼠种群受到了第四纪冰期的影响。物种分布模型表明藏仓鼠适宜的栖息地受末次盛冰期的影响较大,支持末次冰期高原经历过大冰盖。此外,基于遗传距离厘定的亚种分类表明C.alticola是C.kamensis的亚种。5.藏仓鼠种群单倍型多样性较高而遗传多样性较低。藏南种群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中定日种群遗传多样性最高。冗余分析表明海拔、年平均水汽压和年日照百分率对藏仓鼠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较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年平均水汽压对藏仓鼠种群遗传多样性影响显着。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藏仓鼠不同地理种群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呈现出显着的正相关,表现出正的空间遗传结构。6.藏仓鼠肥满度无显着的性别差异,且不同地理种群间肥满度变异不显着。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地理、气象因子对藏仓鼠肥满度的影响不显着。藏仓鼠消化道形态也没有显着的性别差异。藏仓鼠消化道长度在不同地理种群间变异显着,地理因子对消化道长度影响不显着,而年平均水汽压和年日照百分数对消化道长度的影响显着。消化道干重种群间变异显着,而地理、气象因子对消化道干重的影响不显着。肥满度与消化道形态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仅大肠干重对肥满度的影响显着,而其它消化道形态因子影响不显着。位点模型和分支位点模型在种间和种内都检测到了正选择信号,但未检测到正选择位点,表明藏仓鼠在适应高海拔环境过程中受到了环境压力的选择作用。7.基于6年的调查研究发现,虽然藏仓鼠栖息地环境类型多样,但在野外分布范围狭窄、种群密度低,并且在啮齿动物群落中并非优势物种。物种分布模型表明青藏高原受到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环境条件下藏仓鼠适宜的栖息地将会减少,啮齿动物的多样性保护须引起关注。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仓鼠的起源与多样化、空间分布格局、分子进化以及藏仓鼠的进化与保护,旨在为我国仓鼠的研究、生态保护和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继承和发展啮齿动物的研究体系。

张美文[4](2006)在《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工程对小型兽类群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在洞庭湖区实施的退田还湖工程,是我国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自觉主动地转变为大规模退田还湖的重大生态环境恢复工程项目。借此千载难遇的机遇,就人类活动大面积从生态系统退出后,小兽群落的演替状况,进行了研究,在充分了解当地主要小兽种类的一般生物生态特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小兽与草本植被群落的协同演替规律。主要的调查工作在退田还湖实施5-6年后的区域进行,采取空间换时间的方法(以现有农田和成熟湖滩为对照,进行比较),分析不同生境的动、植物群落,对目前退田还湖区群落的演替状况进行剖析,并对将来的演替方向作出预测。调查工作主要在2003到2005年间的每年1、4、7、10月进行。并结合在该区域积累的历史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具体结果如下: 1 通过对历史资料分析和目前的调查数据判断,洞庭湖区的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黑线姬鼠与东方田鼠种群均处于数量低谷期。而同期,社鼠种群数量和在群落中的比例,却是最高的。其中东方田鼠经过几年的持续低数量年份后,已有暴发的迹象,在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种群有进入新一轮种群高峰期的可能。 2 不论是双退垸生境,还是原有成熟湖滩生境,东方田鼠的繁殖指数要比以前报道的要高,同样黑线姬鼠繁殖强度也有同样的规律。这与前几年它们种群处于年数量低谷有关,是东方田鼠和黑线姬鼠种群负反馈机制的体现。值得注意的是在双退垸内的东方田鼠,夏季的繁殖强度不减,与春季湖滩种群的相当。说明没有经过长距离迁移的东方田鼠种群,在夏季仍会保持较高的繁殖强度。由此可知,在初夏如果有适宜的栖息地(如双退垸的高台、原有堤岸等),东方田鼠仍能保持较强繁殖力。 3 退田还湖堤垸内植被群落特征已有一些变化,因退田方式的不同而异。单退垸农田生境与未退农田生境基本相似,从物种数、优势集中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看,基本没有显着性差异,因此基本维持原有农田生境的特征。而在单退垸的杨树生境,草本植被群落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冬春季农田生境物种数较少时,由于林地生境受人类活动的干扰相对较少,仍保有相对较多的物种数,其在冬春季的Shannon-Weiner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其它农田生境相比,有些达到显着性差异。而双退垸生境,与原有农田相比,草本植物群落已有较大变化,多样性指数差异明显;同样与湖滩草地(演替的顶级形态)相比,也有显着性的差异,且季节变化明显。在刚退水时,与湖滩草地群落更相似,但到春季,被淹没前,又与农田生境更接近。因此认为草本植被群落正处于演替的中间形态,处于演替过程之中。因此认为,双退垸的植被群落不是一个较稳定的群落,随着演替进程的推进,还将会有较大的变化,现有湖滩草地应该是其演替的终极群落。

石超[5](2020)在《食物多样性和组成对布氏田鼠生理指标及肠道菌群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物多样性(Diet Diversity)是影响动物适应性的重要因子之一。植食性啮齿类动物必须取食各种植物获取充足的营养和能量,以满足其生命活动,例如代谢、生长发育、筑巢及繁殖等需求。均衡的营养能够促进啮齿动物的生长和繁殖,提高啮齿动物的竞争力;而营养不足或失衡则会导致啮齿动物免疫力下降,诱发一些不良反应症状。食物组成及结构的变化可诱使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群落组成结构发生改变,并进一步影响宿主的免疫力。同时还会影响瘦素(Lepin)水平,间接影响体内脂肪合成与储藏,影响个体发育迟缓,甚至导致个体死亡。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是我国内蒙古草原的优势物种,种群暴发时通过大规模啃食植物和地表挖掘行为使草场植被裸露,引起草场退化,严重威胁着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前期工作发现,食物种类数量一致但食物组成的比例不同会对啮齿类动物肠道微生物组成及网络结构造成显着的影响。但有关食物的多样性及组成是如何影响鼠类肠道微生物及其适合度的,仍然有待研究。本研究中,根据布氏田鼠的喜好度排序,我们选取了5种主要的喜好植物,包括羊草(Leymus chinensis)、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沙葱(Allium mongolicum)和阿氏旋花(Convcolvulaceae sepium,C.s)。人为配置不同食物多样性的食谱(单一植物组合、两种植物组合、三种植物组合、四种植物组合),连续饲喂布氏田鼠40天。探究食物多样性对布氏田鼠存活率、生长率、免疫指标、瘦素水平及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食物多样性种类的增加,布氏田鼠存活率显着提高(p<0.05);与单一植物组相比,2-4种植物组饲喂的布氏田鼠存活率分别增加15.6%、18%和12.2%;不同植物种类对布氏田鼠存活率变化起着极显着作用(p<0.01);随着克氏针茅、阿氏旋花在食谱中比例的增加,布氏田鼠存活率均显着下降(p<0.05)。2)随着食物多样性的增加,布氏田鼠生长率在1-5周极显着降低(p<0.01);不同植物种类对生长率变化起着极显着性作用(p<0.01);随着羊草在食谱中比例的增加,1-5周布氏田鼠生长率极显着提高(p<0.01),随着克氏针茅在食谱中比例的增加,1-3周、1-5周布氏田鼠的生长率均显着下降(p<0.05),随着阿氏旋花在食谱中比例的增加,1-3周内布氏田鼠生长率极显着下降(p<0.01)。3)随着食物多样性的增加,布氏田鼠个体平均Ig A浓度分泌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比于单一植物组,2-4种植物组的布氏田鼠平均个体Ig A浓度分泌水平率分别增加4.4%,3.5%,6.1%,但均不显着(p>0.05)。不同植物因素会引起Ig A分泌水平的变化,从高到低依次为:阿氏旋花>羊草>克氏针茅>苜蓿>沙葱,但组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4)随着食物多样性的增加,布氏田鼠个体平均瘦素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比于单一植物组,2-4种植物组的布氏田鼠平均个体瘦素浓度分泌水平率分别增加1%,1.6%,7.6%,但统计上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不同植物因素会引起瘦素水平的变化,从高到低依次为:苜蓿>沙葱>阿氏旋花>克氏针茅>羊草,但组间也未发现显着性差异(p>0.05)。5)随着食物多样性的增加,肠道菌群的物种在不同分类层级的物种菌群结构上发生显着变化。相似的肠道菌群组成与所食用的植物相同有关,随着食物多样性的增加,拥有更多差异细菌和功能更丰富的菌属。我们发现Clostridia、Lachnospiraceae、Firmicutes和Clostridiales可用来区分不同食物多样性组的显着biomaker。而Metabolism、Genetic-lnformation-Processing、Cellular-Processes、Human-Diseases和Organismal-Systems等功能也可用来区分不同食物多样性组间差异。综上所述,不同食物多样性的食谱会显着影响布氏田鼠存活率、生长率及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和功能;但对免疫指标Ig A、瘦素水平影响不大。

张美文,王勇,李波,陈安国[6](2003)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的鼠害治理》文中提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 ,鼠类并非完全有害 ,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和物流与能流的一环 ,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只有在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发生冲突时 ,鼠类才表现出其危害性。生态系统的失衡是鼠类暴发成灾最根本的原因。目前 ,害鼠对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 ,并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害鼠防治的异化则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对鼠害的治理是一项社会性的工程 ,当地政府的政策法令、组织管理、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科技普及程度 ,对害鼠的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从长远发展来讲 ,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害鼠种群数量将会受到控制而趋于下降。但中短期而言 ,社会经济建设的某些活动可能引发局部或大面积害鼠种群的暴发。因此在实施那些措施时 ,若能注意害鼠种群的发生发展 ,或对有关项目可能对鼠类生存环境的影响进行预测 ,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害鼠种群 ,将会减少害鼠带来的各种损失 ,更有利于我们的经济建设。由此提出 ,可适时地采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思维 ,并关注目前社会经济活动中重大举措对鼠类群落的影响 ,科学地制定鼠害控制对策。

刘铁程[7](2012)在《多思麦历史地理研究 ——以中古前的藏缅语地名为中心》文中认为公元七世纪前,汉文史料将华夏西部的藏缅语族群称为“羌”、“戎”、“氐”等,述及这一地区时多中明其古为羌戎地。地名的立名遵循“名从主人”的原则,汉文史料中保存有大量的藏缅语源地名。本文所设定的研究区域,在藏文化地理中称为多思麦(mdo smad)。在汉文史料中,称为雍州、凉州、河湟、河陇等等。本地区历史地名的所属语言,以藏缅语为底层,汉语、阿尔泰语、印欧语也有深厚的沉淀。本文以《禹贡》、《水经注》、正史涉羌材料等为主要史料,参以藏文文献,利用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历史语言学等方法,释读、考订中古前以藏缅语为中心的汉字译音地名语料。在《禹贡》雍州部分,弱水、朱圉山、鸟鼠山、渠搜、昆仑等华夏古史及传说中的重要地理名词都有其藏缅语源。多思麦(mdo smad)地区的祁连山、阿尼玛卿山、青海湖,以及黄河上游的大部分支流,在汉文史料中也有源远流长的汉字译音地名记录。同时,藏缅语与汉语、阿尔泰语、印欧语的语言接触现象,也在地名释名中得以揭示。系统梳理以藏缅语为中心的历史地名,可以进一步提高汉文史料的使用价值,为藏缅语族群(羌戎等)研究提供新的史料素材,进而探讨早期华夏与羌戎等族群的文化交流。经过考释的汉字译音藏缅语词汇也可以为汉语上古音和原始藏缅语研究提供新的语料素材。

陈卓[8](2020)在《中等职业学校《害鼠的生物学防治》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兰州市Y学校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日益重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向好发展的重要力量。而自国家颁布实施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开始,校本课程开发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可以在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弥补其不足,提高课程的灵活性,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升。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形成办学特色。因此,本研究以甘肃省兰州市Y中等职业学校为例,以相关的理论为指导,将“害鼠的生物学防治”作为课程主题,对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探讨和研究。本研究以中等职业学校的特点为基础,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首先分析已有的相关文献资料,梳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分析国内外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现状以及害鼠生物学防治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明确本次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和理论基础。《害鼠的生物学防治》校本课程开发从对学校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展开。然后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进行前期课程需求分析,在前期分析的基础上制定课程目标。在调查研究以及文献查阅的基础上确定《害鼠的生物学防治》校本课程内容由“啮齿动物的含义”、“啮齿动物的构造”、“啮齿动物的生物学防治”、“鼠害综合治理”四个模块组成。其中包括基础知识的介绍、实验设计以及活动设计,共计18课时。同时完成《害鼠的生物学防治》校本教材的编写。并且确定完成教学内容可选择采用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在课程实施部分,本研究编制了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实施方案里详细介绍了每一模块的教学过程和课时安排。文中以“啮齿动物的含义”模块第1课时的教学为例,进行案例的具体分析,展示这一模块课程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本研究设计的课程评价方案包括学生学业评价和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学生的学业评价采用平时作业、同伴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课程本身的评价主要通过学生问卷和专家评价量表完成。

冯蕾,赵运林,张美文,王勇,徐正刚,彭姣,王双业[9](2017)在《洞庭湖洲滩及滨湖区鼠类分布格局及其多样性》文中认为为全面了解洞庭湖洲滩及滨湖区鼠类分布格局,统计自2003—2013年该湖区15个调查点5种不同生境的鼠类群落调查数据,并对鼠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3年洞庭湖区捕获鼠类有10种,主要优势种为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和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不同生境下的优势种不同,东方田鼠为湖滩生境优势种,黑线姬鼠是滨湖农田和退田还湖洲滩生境优势种,针毛鼠(Niviventer fulvescens)和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为滨湖丘岗林地优势种,小家鼠(Mus musculus)及黄胸鼠(Rattus tanzumi)则多出现在农房生境;不同生境的鼠类群落物种多样性不同,滨湖丘岗林地生境受人类活动或洪水干扰程度最低,因此,优势集中性指数最低,而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在干扰较少的滨湖丘岗林地生境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尽管湖滩生境受三峡工程的影响,物种数大量增加,但由于仍受汛期洪涝的干扰,依然具有优势种突出的特征。研究表明,人类社会活动或洪涝等干扰因素降低了鼠类群落物种多样性,致使优势种突出,形成只利于少数几个种群栖息的环境,最终导致种群大暴发。

吴孔明,陈万权,倪汉祥,文丽萍[10](2011)在《植物保护学学科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一、引言植物保护学科(P1ant Protection)属于农学学科门类之中的一级学科,是研究植物病害、虫害、杂草、鼠害等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危害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互作机制,以及监测预警和防控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与生物领域中的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以及生命科学、化学工程等学科交叉与融合,形成了较完整的植物保护学科体系。植物保护学科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

二、上海鼠类生态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鼠类生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奉贤区农田鼠类种群数量变动以及气候和耕作因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 1 研究区概况
    1. 2 调查方法
    1. 3 资料收集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 1 鼠种构成及年代变化
    2. 2 鼠密度的年代变化和季节消长
    2. 3 鼠的繁殖生态
    2. 4 影响鼠类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
3 讨论
4 结语

(2)洞庭湖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的鼠类群落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鼠类种群的自然因素
    1.1 害鼠生物学特性研究
    1.2 洪涝对鼠类群落的影响
2 社会经济因素对鼠类群落种群的影响
    2.1 人工灭鼠对鼠类群落的干扰
    2.2 农村住房结构变化对鼠类群落的影响
    2.3 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2.4 重大工程的影响
        2.4.1 退田还湖工程对鼠类群落的影响
        2.4.2 三峡工程对鼠类群落的影响
3 害鼠成灾规律的分析
4 害鼠群落数量管理措施
5 讨论
    5.1 鼠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基本功能
    5.2 主要生境的鼠类群落演替

(3)仓鼠亚科系统发生及藏仓鼠的进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仓鼠亚科研究概况
        1 仓鼠亚科概述
        1.1 分类学研究
        1.2 地理分布
        2 系统发生研究
        3 线粒体基因组进化特征
        4 仓鼠亚科的起源
        5 生态机遇与适应辐射
        6 我国仓鼠的地理分布格局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藏仓鼠研究概况
        1 藏仓鼠概述
        1.1 分类学研究
        1.2 形态特征
        1.3 生物学资料
        1.4 地理分布
        2 形态地理变异
        2.1 外部形态
        2.2 内脏器官
        2.3 头骨形态
        3 藏仓鼠研究待解决的问题
        3.1 分类问题
        3.2 谱系地理学研究
        3.3 生态遗传学
        3.4 形态与分子适应
        3.5 适宜栖息地评估与保护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仓鼠亚科及藏仓鼠的进化和保护研究
    第三章 仓鼠的起源与多样化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样本采集
        2.2 DNA提取、扩增和测序
        2.3 系统发生分析、核苷酸突变率和分歧时间估计
        2.4 生物地理分析
        2.5 多样化分析
        3 结果
        3.1 仓鼠亚科系统发生关系
        3.2 生物地理史和分歧时间
        3.3 多样化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我国仓鼠的地理分布格局与影响因素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物种分布数据
        2.2 环境数据
        2.3 生态位模型
        2.4 物种丰富度统计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我国仓鼠空间分布特征
        3.2 我国仓鼠的多样性格局
        3.3 我国仓鼠多样性与地理因子的关系
        3.4 我国仓鼠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仓鼠线粒体基因组特征与系统发生
        1 引言
        2 方法与材料
        2.1 样本采集和DNA提取
        2.2 PCR扩增和测序
        2.3 线粒体基因组基因注释与分析
        2.4 系统发生分析与遗传距离
        3 结果
        3.1 原仓鼠和黑线毛足鼠线粒体基因组特征与组织结构
        3.2 仓鼠线粒体基因组蛋白编码基因
        3.3 仓鼠线粒体基因组tRNA和 rRNA基因
        3.4 仓鼠线粒体基因组非编码序列和轻链复制起始序列特征
        3.5 仓鼠亚科系统发生分析
        4 讨论
        4.1 仓鼠线粒体基因组
        4.2 仓鼠亚科分类评述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藏仓鼠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样本采集
        2.2 分子实验
        2.3 系统发生分析
        2.4 核苷酸突变率和分歧时间估计
        2.5 种群遗传结构和分化
        2.6 种群动态史
        2.7 物种分布模型
        3 结果
        3.1 系统地理分析和种群分化时间
        3.2 种群遗传结构
        3.3 基因流和K2P遗传距离
        3.4 种群动态史
        3.5 物种分布模型
        4 讨论
        4.1 系统地理结构:青藏高原隆升与地理隔离
        4.2 藏仓鼠种群遗传结构和分化
        4.3 种群动态史:冰期波动和种群扩张
        4.4 藏仓鼠亚种分类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环境因子对藏仓鼠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1 引言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采集
        2.2 气象数据获取
        2.3 DNA提取、扩增和测序
        2.4 碱基比例、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距离
        2.5 统计分析
        2.6 空间自相关分析
        3 结果
        3.1 序列特征
        3.2 遗传多样性
        3.3 冗余分析
        3.4 相关性分析
        3.5 空间自相关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藏仓鼠形态地理变异和分子适应研究
        1 引言
        1.1 消化道形态
        1.2 分子适应
        2 材料与方法
        2.1 消化道形态
        2.1.1 样本采集
        2.1.2 肥满度
        2.1.3 消化道长度和重量测量
        2.1.4 环境因子
        2.1.5 统计分析
        2.2 分子适应
        2.2.1 分子数据
        2.2.2 系统发生分析
        2.2.3 正选择分析
        3 结果
        3.1 消化道形态
        3.1.1 肥满度变异
        3.1.2 肥满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1.3 消化道长度变异
        3.1.4 消化道重量变异
        3.1.5 肥满度与消化道形态的关系
        3.2 分子适应
        3.2.1 位点模型
        3.2.2 分支位点模型
        4 讨论
        4.1 消化道形态
        4.2 分子适应
        参考文献
    第九章 藏仓鼠适宜栖息地评估与保护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样本采集
        2.2 种群数量统计
        2.3 优势度
        2.4 生态位模型
        3 结果
        3.1 生境归纳
        3.2 铗捕率、性比和种群密度
        3.3 优势度
        3.4 栖息地变化
        4 讨论
        5 保护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结论和创新点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工程对小型兽类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研究综述)
    1 人类活动对小型兽类群落的影响
    2 小型兽类(鼠类)在农田的布局和数量配置特征
    3 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鼠类群落管理
    4 本选题的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洞庭湖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目标
    3 研究方法
第三章 洞庭湖区主要小型兽类生物学特性
    1 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黑线姬鼠生物学特性概述
    2 东方田鼠生物学特性
    3 社鼠生物学特性
第四章 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区小型兽类群落的演替
    1 捕获的主要种类及基本情况
    2 小型兽类群落生态位分析
    3 小型兽类群落多样性比较
    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区植物群落的演替
    1 各生境的植物群落基本特征
    2 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3 结论及演替趋势预测
第六章 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工程后小型兽类与植物群落协同演替分析
    1 小兽群落和植被群落的相关性分析
    2 植物与动物的关键种类相关性分析
    3 小兽随植物群落演替方向的预测
    4 结果与讨论
第七章 洞庭湖区农田生态系统被淹后小型兽类的回升动态
    1 被淹后残留的小兽种类
    2 被淹农区退水后的小兽数量动态
    3 被淹农区退水后的小兽群落结构的演替
    4 后期跟踪调查结果
    5 结果与讨论
第八章 总结
    1 主要小兽种类的种群特征
    2 退田还湖后植被群落的演替
    3 单退垸小兽群落的演替
    4 双退垸小兽群落的演替
本文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食物多样性和组成对布氏田鼠生理指标及肠道菌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鼠类种群
        1.1.1 鼠类种群波动
        1.1.2 鼠类对人类社会危害性
    1.2 鼠类种群食物调节假说机制
        1.2.1 食物调节机制
        1.2.2 食物调节机制对鼠类种群的影响
    1.3 环境变化对食物多样性及其对鼠类种群的影响
        1.3.1 环境变化对食物多样性的影响
        1.3.2 食物多样性对鼠类种群的影响
    1.4 食物多样性对鼠类个体指标的影响
        1.4.1 食物多样性与鼠类肠道菌群群落组成
        1.4.2 肠道微生物与鼠类免疫蛋白A和瘦素蛋白
        1.4.3 肠道微生物与瘦素蛋白
        1.4.4 肠道微生物与鼠类生长
    1.5 前期基础
第2章 环境中植物组成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地点概况
        2.1.2 研究对象
        2.1.3 研究地点植被种类及盖度调查
        2.1.4 布氏田鼠食性及喜好度调查
        2.1.5 实验仪器和材料
        2.1.6 实验试剂的配置
    2.2 结果
        2.2.1 环境中植物种类调查
        2.2.2 布氏田鼠取食种类
    2.3 讨论
    2.4 结论
第3章 食物多样性和组成对布氏田鼠生长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动物饲养管理
        3.1.2 实验仪器材料
        3.1.3 植物饲料制作
        3.1.4 不同食物多样性的食谱
        3.1.5 体重称量
        3.1.6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不同食谱下存活率变化
        3.2.2 食物多样性和各植物与存活率的相关性
        3.2.3 不同食谱下生长率变化
        3.2.4 食物多样性和生长率的相关性
        3.2.5 食物多样性和各植物与生长率的相关性
    3.3 讨论
    3.4 结论
第4章 不同多样性的食谱对布氏田鼠免疫蛋白A和瘦素水平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动物饲养管理
        4.1.2 实验仪器和材料
        4.1.3 腹腔注射
        4.1.4 血液样品采集
        4.1.5 血清的分离和保存
        4.1.6 ELISA法检测免疫蛋白A
        4.1.7 ELISA法检测瘦素水平
        4.1.8 统计分析
    4.2 结果
        4.2.1 不同食谱下免疫蛋白A分泌水平变化
        4.2.2 食物多样性与免疫IgA浓度分泌水平
        4.2.3 不同食谱下LEP分泌水平影响
        4.2.4 食物多样性与LEP分泌水平
    4.3 讨论
        4.3.1 不同食谱下免疫蛋白A分泌水平影响
        4.3.2 不同食谱下瘦素分泌水平影响
    4.4 结论
第5章 不同多样性的食谱对布氏田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动物饲养管理
        5.1.2 实验仪器和材料
        5.1.3 粪样收集
        5.1.4 DNA测序
        5.1.5 测序数据处理
        5.1.6 OTU聚类和物种注释
        5.1.7 肠道微生群落物种组成分析
        5.1.8 样本复杂多样分析(Alpha Diversity)
        5.1.9 组间多样本比较分析(Bete Diversity)
        5.1.10 组间菌群差异分析
        5.1.11 功能预测(Tax4Fun)
    5.2 结果
        5.2.1 物种组成分析
        5.2.1.1 OUTs分布韦恩
        5.2.1.2 物种注释及分布情况
        5.2.2 样本复杂多样性分(Alpha Diversity)
        5.2.2.1 稀释性曲线
        5.2.2.2 等级聚类曲线
        5.2.2.3 Alpha Diversity指数组件显着性差异分析
        5.2.3 组间比较分析(Beta Diversity)
        5.2.3.1 主坐标比较分析(降维分析)
        5.2.3.2 UPGMA聚类树组间比较分析(树根分析)
        5.2.3.3 Beta 多样性指数组间差异分析
        5.2.4 组间差异物种分析(LEfse)
        5.2.5 功能预测(Tax4Fun)
    5.3 讨论
    5.4 结论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草原动物研究站植物种类图录
附录B 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参考文献

(6)“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的鼠害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 鼠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1.1 鼠类在生态系统中并非完全有害
    1.2 鼠类成灾的原因
    1.3 化学灭鼠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 害鼠防治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2.1 害鼠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2.1.1 害鼠对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
        2.1.2 鼠类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2.2 经济建设活动对鼠类种群的影响
        2.2.1 经济建设的各种活动对害鼠种群的中短期影响
        2.2.2 经济建设的各种活动对害鼠种群的长期影响
3 鼠害治理是一项社会性工程
    3.1 防治鼠害需要全社会的动员、当地政府的组织及领导的重视
    3.2 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有利于科学的鼠害治理措施的推广与实施;同时, 科技成果的推广过程, 也是科学普及知识推广的过程, 有利于群众对科学技术成果的接受
4 基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观念的鼠害防治策略
    4.1 认识鼠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科学地控制鼠害
    4.2 社会经济建设中应注意害鼠种群的发展
    4.3 不可忽视鼠害控制中社会性因素的作用
5 结语

(7)多思麦历史地理研究 ——以中古前的藏缅语地名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汉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地域、族群与学术史
    第一节 地域与族群:研究范围的拟定
        一、研究范围概说
        二、族群与语言地理
    第二节 学术史与研究方法的讨论
        一、语料与史料
        二、历史地理研究
        三、历史语音学与地名对音
        四、地名学
        五、田野考察工作的说明
    第三节 多思麦(mdo smad)、安多(A mdo)释名
        一、藏文文献中的“康”(khams)属地名辨析
        二、mdo smad、A mdo
第二章 弱水
    第一节 释弱水
        一、《禹贡》之弱水
        二、弱水的释名
        三、以汭水之“汭”为旁证
    第二节 卢水胡、卢水
    第三节 合黎山、合黎水
    第四节 亦集乃、额济纳
    第五节 雍州弱水、黑水与梁州黑水
    第六节 附说穷石山
        一、汉文史料中的穷石山
        二、“石”的对音
        三、“穷”的对音
        四、穷水塞
第三章 朱圉山
    第一节 《禹贡》之朱圉与冀戎
    第二节 有关朱圉山释名的观点
    第三节 朱圉的异文材料与释名
第四章 鸟鼠同穴
    第一节 《禹贡》中的鸟鼠与鸟鼠同穴
    第二节 鸟鼠同穴的科学观察记录
        一、顾颉刚先生对“鸟鼠同穴”现象的关注
        二、鸟鼠同穴的科学观察记录
        三、史料中关于鸟鼠同穴的记载
    第三节 辨“鸟鼠同穴”
        一、新石器时代渭水上游的气候与植被
        二、历史时期陇西、渭水流域的林木状况
        三、鸟鼠与同穴
        四、关于青雀山和土百灵
    第四节 飞鼠(鼯鼠)说
        一、藏文中的飞鼠(bya ma byi’u)
        二、郭璞释“鸟鼠”之误与汉文鼯鼠诸名的羌戎语源
第五章 渠搜
    第一节 《禹贡》中的渠搜
    第二节 渠搜的异文材料及其地望的讨论
        一、渠搜的一般异文材料
        二、有关渠搜地望的讨论
    第三节 渠搜与赤雪(khri shog)
        一、渠搜与“西方”、“西海”的关系
        二、渠搜与赤雪
        三、再说“蓐收”
    第四节 汉文文献中“赤雪”(khri shog)的记录
        一、鲜水海、鲜水
        二、卑禾羌海
        三、先零、西零与西零海
        四、僊海
    第五节 藏文文献和传说中的“赤雪”(khri shog)
        一、藏文史料中的赤雪
        二、有关青海湖来源的民间传说
        三、湖神
    第六节 释“渠搜”
        一、各种“叟”名
        二、“叟”(搜)的藏缅语源
第六章 昆仑与祁连
    第一节 祁连与天山
    第二节 天山与时罗漫山
    第三节 “祁连”的释名及其与昆仑的关系
        一、祁连释名
        二、今祁连山名称的实定
        三、今祁连山与昆仑的名称
    第四节 “昆仑”的语源及释名
        一、“昆”音的藏语对应词推测
        二、藏语中有关“天”的词汇讨论
        三、藏语dgung、gnam的语源
        四、释昆仑
第七章 黄河上游及其支流的古史地名
    第一节 汉文史料中的“玛卿邦热”
        一、阿尼玛卿的藏文名称
        二、由清至唐“邦热”(born ra)地名的记录
        三、白兰山
        四、逢留大河
    第二节 浇河与廓州
    第三节 洮水的释名与西羌的“鲁神”(klu)观念
        一、早期汉文史料中有关洮河的一般情况
        二、洮河的藏语名—碌曲
        三、“洮”的上古音讨论及与“klu”的谐声问题
        四、西羌的鲁神观念及新石器时代的蛙纹
    第四节 湟水、浩门水
        一、羌汉之间sho mang类药用植物交流
        二、浩门水
        三、湟水
        四、产地的佐证与类比说明
        五、余论
    第五节 祖厉河
    第六节 黄河上游的藏式伸臂桥
        一、河厉桥
        二、大母桥、骆驼桥
第八章 多思麦沙漠的古史地名
    第一节 莫何川与沙州
    第二节 大非川
        一、大非川的地理位置
        二、辨藏语bye的古音
    第三节 吐谷浑沙州地名
        一、清水川与阿曲、伏罗川
        二、屈真川
        三、破逻真谷
        四、汉哭山
        五、七乌海
    第四节 敦煌之莫高窟与三危山
        一、莫高窟
        二、敦煌之三危
        三、结语
第九章 汉文史料中的藏缅语地名常用词释名
    第一节 藏文mdo
        一、藏语地名学中的“都”(mdo)
        二、泽索谷
        三、苏董谷、苏董戍
        四、大斗拔谷
        五、三都谷、三府谷
        六、扁都峡
    第二节 藏文lung
        一、允谷、允川
        二、允吾县
附录:藏文拉丁转写对照表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中等职业学校《害鼠的生物学防治》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兰州市Y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研究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课程
        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三、校本课程开发
        四、中等职业教育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相关研究综述
        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相关研究综述
        四、害鼠生物学防治的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课程开发理论
第三章 害鼠的生物学防治校本课程的开发
    第一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期准备
        一、学校环境分析
        二、学生需求分析
        三、教师访谈
    第二节 课程目标的制定
        一、课程总目标
        二、课程分级目标
    第三节 课程内容的选择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二、课程内容安排
        三、《害鼠的生物学防治》校本教材的编写
    第四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讲授法
        二、讨论法
        三、演示法
        四、实验法
        五、谈话法
        六、实习作业法
第四章 害鼠的生物学防治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第一节 课程实施
        一、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二、课例分析
    第二节 课程评价
        一、学生学业评价
        二、课程本身评价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主要创新点
        二、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与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附录三 《害鼠的生物学防治》校本教材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洞庭湖洲滩及滨湖区鼠类分布格局及其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调查方法
    1.3 计算公式
2 结果与分析
    2.1 洞庭湖区不同生境鼠种组成
    2.2 洞庭湖区不同生境鼠类捕获率
    2.3 洞庭湖区鼠类群落优势度及优势集中性指数
    2.4 洞庭湖区不同生境鼠类群落多样性
    2.5 洞庭湖区不同生境鼠类群落相似性比较
3 讨论

四、上海鼠类生态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奉贤区农田鼠类种群数量变动以及气候和耕作因素的影响[J]. 费蕾,汪祖国,姚瑶,徐相明,顾品强. 应用生态学报, 2015(02)
  • [2]洞庭湖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的鼠类群落管理[J]. 张美文,王勇,李波,周训军.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8(06)
  • [3]仓鼠亚科系统发生及藏仓鼠的进化研究[D]. 丁励. 兰州大学, 2020(01)
  • [4]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工程对小型兽类群落的影响[D]. 张美文. 湖南农业大学, 2006(12)
  • [5]食物多样性和组成对布氏田鼠生理指标及肠道菌群落的影响[D]. 石超. 吉首大学, 2020(02)
  • [6]“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的鼠害治理[J]. 张美文,王勇,李波,陈安国. 兽类学报, 2003(03)
  • [7]多思麦历史地理研究 ——以中古前的藏缅语地名为中心[D]. 刘铁程. 兰州大学, 2012(09)
  • [8]中等职业学校《害鼠的生物学防治》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兰州市Y学校为例[D]. 陈卓.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洞庭湖洲滩及滨湖区鼠类分布格局及其多样性[J]. 冯蕾,赵运林,张美文,王勇,徐正刚,彭姣,王双业. 生态学报, 2017(17)
  • [10]植物保护学学科研究现状与展望[A]. 吴孔明,陈万权,倪汉祥,文丽萍. 2010-2011植物保护学学科发展报告, 2011

标签:;  ;  ;  ;  ;  

上海市啮齿动物生态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