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会计知识竞赛第一课试题标准答案

首届全国会计知识竞赛第一课试题标准答案

一、全国首届会计知识大赛第一赛程试题标准答案(论文文献综述)

黄佳莉,谭尔豪,陈文静[1](2021)在《让“湖湘工匠”竞相涌现——从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看湖南技能人才培养密码》文中研究表明一等奖16项、二等奖36项、三等奖39项,获奖率高达89.2%——这张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属于出征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湖南战队"。在近几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湖南省获奖总数、一等奖数始终位居全国"第一梯队"。一批又一批摘金夺银、技压群雄的"湖湘工匠",正成为湖南职业教育叫得响、过得硬的人才品牌。作为一个典型的内陆省份,湖南省的"底子"其实并不占优势。

刘小漫[2](2017)在《“汉语桥”竞赛设置及其在初级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汉语热”的不断升温,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口语作为与人交际时最为重要的交际手段,成为了汉语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如何上好口语课,如何提高学生在口语课堂中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汉语口语水平,这些都是汉语教学工作者们热议的问题。而这其中,如何能够让初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体验到学习汉语的乐趣,并持之以恒地进行汉语学习,更是汉语教学工作者们不断在思考的问题。最近几年,“汉语桥”作为一个全球性的汉语比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是成功的汉语学习者们展示自己汉语水平的一个重要平台,同时也是能够让汉语学习者们感受到学习汉语的无限乐趣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重要窗口。因此,将“汉语桥”引入初级口语课堂,是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汉语学习兴趣的不二之选。本文以任务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及全身反应法为理论基础,将“汉语桥”比赛的题目与比赛形式加以改编,使之成为适合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堂教学的材料,并把这些教学材料设计成具体的教学方案。最后,还对这教学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估。本文首先从比赛定位、环节设置以及节目特性三方面对历届“汉语桥”比赛特点进行了分析,而后阐述了将“汉语桥”比赛环节运用到汉语口语课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接着设计了三个具体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教学方案,并在日常教学中对其进行了实践。最后运用课堂参与观察法对教学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本文旨在提高初级汉语学习者对口语课堂的积极性以及参与程度,希望能够通过把“汉语桥”引入初级口语课堂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刘园园[3](2016)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涉海高校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了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迫切需要切换经济发展的主引擎,转入以创新作为内生动力拉动经济发展的轨道。面对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需要不断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继续深化创业教育改革,通过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社会发展输送创新型人才。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已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但是为了使创业教育更加完整和系统化,需要进一步健全创业教育体系。通过搜集大量的文献资料、阅读并记录大量的馆藏资料,将与创业教育相关的资料进行梳理和整合,在此基础之上,撰写国内外创业教育体系综述。为避免内容过于空洞,论文选择以海洋类高校为分析对象,通过国家教育部网站和各海洋类高校官网等网上信息平台搜集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归纳和整合。重点从高校出台的相关创业教育文件、课程体系现状、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发展现状、实践基地建设现状、实训竞赛现状、交流平台这六个方面详细地对涉海类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论述。通过了解国外在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方面的实践及经验,针对海洋类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从我国全体高校的角度出发,在目标体系、制度体系、课程体系、实训体系、支持体系以及质量评价体系这六个方面提出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对策及建议。通过研究形成以下基本认识:一是我国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虽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由于目标定位存在局限性、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创业教育氛围不浓郁、考评标准单一、社会创业资源不丰富、缺少专门的管理机构等问题的存在,创业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切实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还有待时日;二是政府要将深化创业教育改革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渠道摆在突出位置,除了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保障创业教育的发展外,还应建立监控、跟踪及反馈机制;高校要将创业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大学生个人要有清晰的自我认识,主动投入创业教育各项活动中去;三是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体现层次感,课程内容、设置要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大学的不同阶段开设不同层次的创业课程;四是实现多渠道资金支持。除了政府的财政投入外,还可以吸纳各类社会捐赠、公益团体和企业赞助。

祁春风[4](2016)在《自我认同视野下的“80后”青春叙事》文中指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80后”作家的青春叙事。在自我认同理论视野下,认为“80后”青春叙事潮流产生的内在原因是:“80后”在相对传统、单一的文化环境下度过了自己的童年,而在青春期遭遇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巨变,进入后现代文化主导的多元文化环境中,他们原有的思想认知、价值体系被颠覆了,于是产生了自我认同的心理危机和文学书写。因此,纳入青春叙事潮流进行考察的“80后”作家,既涵盖了从“新概念作文大赛”起步的韩寒、郭敬明、张悦然、周嘉宁、小饭、马小淘、蒋峰、颜歌、霍艳、张怡微、七堇年等,也包括从青春文学市场成名的春树、孙睿、李傻傻、笛安、落落等,还包括通过纯文学期刊而成长起来的甫跃辉、郑小驴、孙频、文珍等。论文重点阐述“80后”青春叙事的自我认同主题,同时兼顾“80后”文学内外因素的关联性。首先,通过考察“80后”成长及其创作的社会背景,分析“80后”青春叙事的形成、艺术特征和自我认同主题的嬗变。其次,梳理青春叙事潮流的发展过程中,“80后”作家在多个层面上自我认同的书写:一是青春期“叛逆”的自我退却,二是伦理变迁中的自我重建,三是家族群体身份的追寻,四是城市化过程中的文化认同。由于“80后”作家对不同层面的自我认同主题各有侧重,论文在探讨作家群体特征时,力求凸显每个代表性作家的艺术个性。再次,从总体上论述和反思“80后”青春叙事的价值和局限。反思的目的不是否定“80后”作家对自我认同书写的意义和价值,而是从超越时代文化束缚、超越自我经验,以及文学主体性等更高的标准来看待和展望“80后”作家。以下是论文的整体框架:绪论部分明确了研究对象“80后”青春叙事的内涵和外延,并厘清了多个相关概念,指出选题的意义,考察已有研究成果的得失。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第一章从整体上论述“80后”青春叙事与时代文化巨变的关系。中国进入后现代文化主导的社会对于“80后”作家具有双重作用,一是消费社会等后现代文化症候促使“80后”在青春期发生了严重的自我认同危机;二是,此时文化工业的发展给予了他们从事文学创作的机遇,可以宣泄和表达自我认同的心理冲突。由于许多“80后”作家少年成名,他们进行青春叙事时仍处于青春期,或者刚刚走出青春期,相应地,在他们的作品中,隐含作者和叙述者也是青少年不是经历沧桑、有所感悟后回忆青春的成年人或老年人。在叙事特征上,“80后”写作是一种进行时、未完成态的青春叙事,既不同于“儿童视角”,又不同于“成长小说”。而“80后”青春叙事的自我认同主题,也随着“80后”的成长和自我认同危机的不同阶段而嬗变。第二章分析早期“80后”作家的“反叛”叙事,认为这种“反叛”是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对中国教育体制和方式的批判,同时在自我认同上却出现自我的退却倾向。“80后”小说中的“反叛”,不是单纯的青春期心理逆反的表现,也不是文学史上表现新一代成长心理的“弑父”主题。韩寒的写作显示了一条从“差生”到社会边缘人的自我逃离之路,《三重门》只是“逃离”的开端,在其后的青春叙事中,韩寒塑造了一系列逃离社会角色的人物,从社会边缘人的视角表现和批评社会。郭敬明的写作则表现为退回童年的幻想。虽然童年期也有相对应的同一性发展危机,但相比之下,儿童主要面对的是父母,对于社会角色只是游戏性尝试,可以得到成年人更多的宽容和爱护。郭敬明在写作中像“小孩”一样放纵自己的情绪、情感,夸大人物的寂寞、忧伤和感动;同时努力制造一种“友情共同体”想象。这也是自我的退化,是一种软性的、温和的反叛和逃离。春树的“反叛”最为惊世骇俗,在《北京娃娃》等长篇小说中,她高扬所谓的“朋克’精神,反叛学校教育,反叛父母,寻求自由、放纵的生活。但她逐渐否定自我的朋克身份,亚文化只是她自我逃避的暂时“避难所”。早期“80后”作家的创作受到青春文学市场的巨大影响,但也开启了一代人对于自我认同的叙事。第三章阐述“80后”作家对情爱伦理变迁和自我心理调整的呈现。在“80后”实际的中学生活中,他们的爱情被学校和家长看作“早恋”,是被禁止的,而性爱几乎是堕落的代名词。一般而言,“80后”进入大学校园和逐渐走向社会后,才可以体验爱情和性爱。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消费主义的盛行,“80后,发现他们在童年时期、甚至中学时代接受和幻想的纯真爱情不见了。消费社会中传统伦理丧失,表面上爱情自由观流行,实际上性爱变得商品化和泛滥,人的爱欲发生了衰败和狭窄化。张悦然、周嘉宁等人深刻地描摹了“80后”心理中爱欲本能的巨大变化,同时也尝试着探讨自我的重建。张悦然早期青春叙事作品刻画了一种奉献自我、牺牲自我的爱情,以重写“童话”、书写“情结”等方式来表现强烈的传统的“爱”,却在2008年之后转向描写爱情消逝后现代都市男女的苍白的“性”。周嘉宁在《往南方岁月去》、《荒芜城》等作品中,也从热情、充沛地表达爱,转变为冷静地呈现繁华都市里人心的“荒芜”:爱情的虚无、亲情的消逝、人与人关系的冷淡和功利化。同时,张悦然和周嘉宁都在努力寻求自我拯救之道,周嘉宁最新的长篇小说《密林中》凸显了女性主体意识;而张悦然的短篇小说《家》等作品试图表现这代人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拯救。第四章论述“80后”作家对家族身份的不同认同,并主要分析笛安、张怡微在“原子式”个体的体验中对家族生活的想象和重组家庭的身份认同。“80后”通过高考进入大城市的高等院校,或者出国留学,开始远离家族生活。而他们对家族身份的认同也发生了变化,李傻傻等来自乡村的“80后”作家更多地批判家族文化,认同去除家族“情义”责任、经济独立的现代个体。与此相反,颜歌、笛安等人在体验了后现代都市中“原子式”个体的乡愁和孤独后,开始讲述和想象家族生活。笛安创作的重心主要在于表现青少年追求纯粹爱情和完美自我,认同那些追逐梦想、不顾一切地成就自己的女性。但她的“龙城三部曲”《西决》、《东霓》和《南音》,讲述了北方城市“龙城”中郑家堂兄弟妹一起成长的故事,试图表现家族情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80后”试图重温家族生活和认同自我的家族身份的倾向。而张怡微的小说讲述自我在重组家庭中的身份认同,表现了一个从怨怼、伤感到宽容、理性的现代个体的成长,在当代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五章阐述“80后”作家在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以及文化全球化浪潮下对文化身份的认同。随着“80后”逐渐走出大学校园,成为大城市的“新市民”,他们在年龄和生理上步入了“后青春”时期,但在自我认同的层面还有文化身份认同问题。“80后”这一自我认同危机主要由于城市化快速发展后,以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为主导的城市文化,全面压倒了乡村文化。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的发展,给跨国资本在全球扩张带来了更大的便利,造成了文化全球化对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来势汹汹的侵袭。而“80后”在童年期和青春期曾受到乡村文化、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地方文化的浸染,当他们步入社会,努力融入后现代文化主导的大城市时,便不得不进行自我的文化身份认同。文珍等“80后’作家描写了大城市“新市民”的文化认同过程,从迷失自我、出现“病态”到逃离之后宿命地认同了城市文化。颜歌代表了“80后”文化认同的另一种情况,他们在经历了大城市、甚至国外的生活后,与后现代文化逆向而行,回归民间文化、地方文化,讲述起自己在故乡小镇的成长体验,表现小镇生活和文化。而甫跃辉的小说表现出“80后”农家子弟进入大城市的心理典型,他们的文化身份认同徘徊在城乡之间。第六章从整体上反思“80后”作家对于自我认同书写的意义和局限。总体来看,“80后”对自我认同的叙事隐含着两个基本的特征:其一,对于激烈的心理冲突的真实呈现。其二,以文学的方式对抗着历史,即后现代社会及其文化的来临。因此,他们的青春叙事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学价值和意义。首先,“80后’青春叙事刻画了“80后”一代人痛苦的心理蜕变,烛照了社会经济和物质发展成就的背面。其次,“80后”青春叙事重视个体的体验,讲述自我认同的发展,反映了时代文化巨变的氛围中现代个体的艰难形成。再次,青年人自我认同危机的解决最终取决于社会危机的解决,“80后”对自我认同危机的表现称得上是一种提出问题的方式,而且对社会危机的解决也不无启迪意义。然而,“80后”青春叙事的思想局限性也十分显着,他们专注于自我的表达,对社会现实生活缺乏客观的、深刻的反映;他们有所认同之后的精神状态,不过是一种妥协和暂时的心理平衡,与“民族精神的重建”这一当代中国的思想目标距离尚远。于是,“80后”作家的思想局限性也造成了他们叙事艺术的困境,一是情感的泛滥造成了叙事的修辞化倾向;二是思想的匮乏造成了作品艺术模式的坍塌,一些“80后,,作家在试图营造象征和寓言的深层意蕴结构时,发生能指与所指的断裂。从“80后”创作的发展迹象来看,他们既在努力突破原有的题材和主题,又在丰富和深化青春叙事。结语部分强调对于“80后”青春叙事应该纳入纯文学价值领域和标准下考察,不应抓住其产生的市场化背景直接推入通俗文学、大众文学的领域,并指出“80后”作家是文学传统的传承和纯文学发展的重要一环。

梅德顺[5](2016)在《引进与融合马来西亚华裔高等美术教育发展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中国近代出现的新式美术教育入手,就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百年对马来西亚华裔高等美术教育的影响和发展做出比较研究。尤其对英属马来亚处在殖民统治时期结束前(即是1957年国家独立前),华侨美术社团的活跃与西方美术主义的共同接触发展至20世纪60年代末对马来西亚高等艺术教育制度的影响,留下三大美术教育发展的问题现状来对中华教育思想的传播进行比较研究。其一,从初期英殖民政府手工艺技艺取向的主流美术教育为统治策略,间中领先与替换了在华侨美术教育原有理念的本质,导致技艺取向与审美取向的对峙,促使马来西亚美术教育在此夹缝下的美术课程实施深感困惑与挑战;其二,是马来西亚当地华侨社会受其殖民地的国家教育政策约束与后期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身份认同的问题,同时营造出南来或二代画家极力融入殖民文化的潮流以及共同创造出本土南洋美术文化的努力来作出改变;其三,英殖民政府教育部师训体制对美术课程教育目标转化了艺术教育的共存与多元文化发展的目标,间接引进与交汇了马来亚伊斯兰同化教育政策和技职教育的目标。针对这三大问题的出现,本文试图透过比较研究解开与探析英殖民政府统治结束前后50年间,中国艺术教育体制的传递带给马来西亚高等美术教育实施所引起民族性被同化的深远影响,尤其在美术设计人才方面的培养,美术教育教学理念的传承,以及美术课程结构的设置,启发了马来西亚各大艺术大专院校的办学动力,进而崛起了东西方高等美术教育学制的设置和教学体系等实施状况做出一个宏观层面的比较,从其历史与社会学角度得出马来西亚高等美术教育的变迁与传承之意义。

文大稷[6](2014)在《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研究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文中提出实践教育是针对“理论脱离实际的教育倾向”和“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一种理念,体现了时代的呼唤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思想。尤其是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略实践教育的重要作用,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同一个过程的不同方面,缺一不可。因此,如何加强大学生实践教育,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真正地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就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日益凸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而国际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新世纪的人才培养说到底就是造就一批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并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其主体自身的实践教育活动密切相关,试想一个没有实践能力的人能具备创新精神吗?因此,加强大学生实践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内容除导论外分五章,按照如下理路来展开研究:首先,对实践教育的概念进行诠释,实践教育是相对于理论教育而言,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和教学目的而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校内外各种实践活动,从而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论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的理论根基,其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实践教育的哲学基础,它从哲学高度论述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其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大学生实践教育的理论指南,高校开展大学生实践教育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培养“四有”新人的必然选择;其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大学生实践教育的理论基础,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高等教育中的具体实现;其四,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是大学生实践教育的理论依据,实践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有力措施,是推动广大学生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有效途径。第二,论文考察了我国大学生实践教育的发展历程,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学生的实践教育嬗变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尤其全面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实践教育。也探讨了国外大学生实践教育的历史发展。第三,论文从六个方面归纳了大学生实践教育的类型结构,即社会服务型实践教育、社会考察型实践教育、劳动服务型实践教育、校园文化型实践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型实践教育、其他类型的实践教育。第四,论文从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的整体情况出发,概括地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实践教育的基本经验,三十多年来当代大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总结这些经验,必将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实践教育的开展和完善。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的状况,笔者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实践教育依然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并对有关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五,论文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制定了加强与改进大学生实践教育的策略,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树立实践教育理念,创新内容形式,构建更加科学的实践教育体系,完善机制,健全制度,推进大学生实践教育长效机制建设,多方探索大学生实践教育的新方法、新举措、新途径。强化实践育人的功效,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当代大学生仅仅有书本知识还不能承担起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重任,要获得真理,必须亲身实践。只有将知识成果运用于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社会生产力;只有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吸收、消化和提高。因此,要组织和引导大学生认识实践、参与实践、深入实践,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重视当代大学生的实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实践教育起着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教育应当融汇、贯穿到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并不断地创新与发展。

陈卓[7](2014)在《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其人才培养作用分析》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科技竞赛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一种重要的课外活动。这种活动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参与,受到政府、高校和企业等组织的广泛关注,是一种为高教界和社会大众所认可的人才培养手段。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过程,并分析了其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和机制。依据相关资料,本文系统考察了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开办和发展历程,将其分为引入、发展和迅速扩增三个阶段,总结了竞赛活动在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并讨论了外部因素——社会背景和政府政策,以及内部因素——竞赛活动的创新性和自主扩散性对竞赛发展的影响。结合对历程的梳理和对各项赛事内容的分析,本文将155项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分为了四种类型:知识考试类、科技探索类、产品设计类和职业技能类,并对它们的人才培养作用进行了分析。知识考试类竞赛的题目与本科相应课程的内容高度对应,可以考查和强化参赛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科技探索类竞赛题目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较为深广,并且包含多项不确定因素,为参赛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产品设计类竞赛的题目与主办企业某项业务或某款产品直接相关,反映了行业最新的技术、产品和发展方向,可以有针对性地锻炼参赛学生在产品开发或解决技术问题方面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加符合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职业技能类竞赛的题目内容不仅与制造和服务行业中技术应用性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高度对应,还多与相关职业标准或行业标准相符,能够较为真实地模拟相应的职业情境,可以锻炼参赛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和规范性。这四类竞赛虽然题目形式和人才培养作用各异,但是具有相似的人才培养机制。本文根据对各项赛事组织规程文件的解读,发现大学生科技竞赛本质上是一种由社会组织参与的学生评价活动。这种活动中有两个关键的信息传递过程。一是外部机构可以通过竞赛活动向高校和学生传递学习目标信息;二是参赛学生的能力水平信息经过评价流向外部机构和高校。学习目标信息的传递可以起到对学生的直接培养作用。而能力水平信息则能够为高校教学提供了反馈,引导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改善,间接影响当期甚至以后各届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对人才的间接培养作用。此外,产品设计类竞赛和职业技能类竞赛还具有特殊的组织机制。本文通过分析产品设计类竞赛的题目内容、组织规程和支撑技术,认识到这类竞赛的活动形式中都包含企业主办方“三取一予”的获利机制。这种获利机制可以促使企业积极地与大学生互动,拉近校园和业界的距离,可以为校企合作项目提供组织形式方面的参考。本文还对职业技能类竞赛的活动程序进行了分析,从中归纳出了政府、企业和高校在利益引导下的合作框架,为需要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多方协作的教育项目提供了良好范例。

梁培华[8](1992)在《对全国首届会计大赛标准答案的一点质疑》文中认为 全国首届会计大赛第一赛程试题中的第三题,是关于采用借贷记帐法下总帐与明细帐的关系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会计着作都在平行登记方法要点中作了正确而全面的阐述(简要归纳为;同时登记;方向相同;金额相等)。《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在总则中也写道:“在采用借贷记帐法时,总帐科目与其所属各明细科目的记帐方向(借方或贷方)是一致的。”在全国首届会计大赛标准答案中,却提出:“在借贷记帐法下,虽然总帐与所属各明细帐的记帐方向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但有例外情况。例如………。”(注1)笔者认为这种标准答案会给人们带来混乱。现在先看看标准答案所举的例子是怎样的方向不一致。(1)标准答案首先举出的例子是:固定资产在企业内部各车间、各部门的转移和年终利润科目下有关明细科目相互转帐时,只记有关明细帐,可以不记总帐。我认为这个例子只能说明由于“可以不记总帐”,而不是总帐和明细帐的记帐方向不一致。上海市

全国首届会计知识大赛专家评审委员会[9](1990)在《全国首届会计知识大赛第一赛程试题评卷说明与标准答案》文中研究说明 一、评卷说明 1.第一赛程试题共80题,全部采用选择题形式。每题有四个供选择的答案,要求参赛者根据题意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将答卷中相应的题号涂黑。 2.正确答案有五种可能的情况:(1) 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正确;(2) 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正确;(3) 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三个正确;(4) 四个备选答案全为正确;(5) 四个备选答案无一正确。 3.每题一分,满分为80分。每选对一题给一分,选错不给分。 4.在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为正确答案的情况下,少选或多选都为错;在四个备选答案无一正确的情况下,选择其中任何一个也为错。 5.因采用电子计算机判卷,凡在答卷上涂改答案的,按选错处理;卷面严重不整洁或未按规定裁剪的,按废卷处理。

全国首届会计知识大赛专家评审委员会[10](1990)在《全国首届会计知识大赛第一赛程试题评卷说明与标准答案提示》文中认为本刊1989年第12期刊登了全国首届会计知识大赛的标准答案。应读者要求,这里将大赛专家评审委员会编写的大赛评卷说明及标准答案提示刊登如下,供大家总结参赛情况及学习参考。

二、全国首届会计知识大赛第一赛程试题标准答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首届会计知识大赛第一赛程试题标准答案(论文提纲范文)

(2)“汉语桥”竞赛设置及其在初级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汉语桥”的研究
        1.2.2 关于口语教学的研究
        1.2.3 口语教学相关理论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汉语桥”节目分析
    2.1 “汉语桥”节目定位
        2.1.1 节目定位的内涵释义
        2.1.2 “汉语桥”节目定位的演变
    2.2 “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环节设置
        2.2.1 “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赛制
        2.2.2 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赛制
        2.2.3 “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环节设置变化
    2.3 “汉语桥”节目的特性
        2.3.1 “汉语桥”比赛应具有的特性
        2.3.2 “汉语桥”节目应具有的特性
    2.4 “汉语桥”节目特性的具体体现
第三章 “汉语桥”的初级口语教学设计与实践
    3.1 将“汉语桥”竞赛设置引入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1.1 将“汉语桥”竞赛设置引入教学的必要性
        3.1.2 将“汉语桥”竞赛设置引入教学的可行性
    3.2 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
    3.3 教学设计实践情况分析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涉海高校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外研究述评
        1.2.2 国内研究述评
        1.2.3 简要评价
    1.3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海洋类高校
        2.1.2 大学生创业教育
        2.1.3 创业教育体系
    2.2 理论基础
        2.2.1 创业理论
        2.2.2 素质教育理论
        2.2.3 创新理论
3 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涉海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现状
        3.1.1 政府和高校出台创业教育文件
        3.1.2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现状
        3.1.3 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发展现状
        3.1.4 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现状
        3.1.5 创业教育实训竞赛现状
        3.1.6 创业教育交流平台
    3.2 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3.2.1 目标定位存在局限性
        3.2.2 课程设置不合理
        3.2.3 师资力量薄弱
        3.2.4 创业教育氛围不浓郁
        3.2.5 考评标准单一
        3.2.6 社会创业资源不丰富
        3.2.7 缺少专门的管理机构
    3.3 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的成因分析
        3.3.1 主观因素
        3.3.2 客观因素
4 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经验及启示
    4.1 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概况
        4.1.1 美国
        4.1.2 英国
        4.1.3 日本
    4.2 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经验
        4.2.1 创业教育目标明确
        4.2.2 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系统化
        4.2.3 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
        4.2.4 多元主体良性互动
        4.2.5 多渠道资金支持
    4.3 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4.3.1 创业教育目标定位要注重前瞻性
        4.3.2 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与时俱进
        4.3.3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谨防边缘化
        4.3.4 创业教育保障力量要积极调动
        4.3.5 创业教育平台建设要多元化
5 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对策建议
    5.1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
    5.2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制度体系
    5.3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5.4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训体系
    5.5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支持体系
    5.6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4)自我认同视野下的“80后”青春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对象和意义
    二、已有研究成果及局限
    三、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第一章 后现代社会与“80后”青春叙事
    第一节 文化工业与青春叙事
    第二节 自我认同的危机与疗救
    第三节 进行时、未完成态的青春叙事
    第四节 “80后”青春叙事主题的嬗变
第二章 学校“围城”与自我退却的反叛
    第一节 学校教育的批判
    第二节 自我退却的反叛
    第三节 超越亚文化
第三章 爱欲的衰败与自我的重建
    第一节 “80后”的爱情书写与自我认同
    第二节 爱欲的衰败史
    第三节 人心的“荒芜”
    第四节 一种“大叙事”
第四章 “原子个体”与家族身份的认同
    第一节 家族文化与“80后”的成长
    第二节 温情家族的想象
    第三节 重组家庭的认同
第五章 城市化与文化身份的认同
    第一节 “80后”青春叙事与城市书写
    第二节 “新市民”的文化认同
    第三节 回归小镇与地方文化
    第四节 徘徊于城乡的文化游子
第六章 “80后”青春叙事的总体评价和反思
    第一节 “80后”青春叙事的基本特征与价值
    第二节 “80后”青春叙事的思想局限与艺术困境
    第三节 “80后”文学展望:“流传后世的文字”?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引进与融合马来西亚华裔高等美术教育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选题的依据
        1. 历史的事实
        2. 实证可考
    三、研究背景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五、研究方法与结构
    六、研究涉及的范围与关键词汇的选用
    七、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 20世纪初叶中马艺术教育的形成比较
    第一节 20世纪中马艺术教育思潮的雏形
        一、中国美术教育目的为扞卫中华民族产业的传承
        1.沿袭晚清工艺传习所的工艺美术教育
        2.民国时期工业学校与职业学校的工艺教育
        3.华侨教育受到中华教育思维的影响
        二、马来亚殖民时期西洋美术的文化孕育与雏形
        1. 英殖民地政府主流教育促成手工美术
        2. 沿革英殖民地时期旅居画家艺术的传播
        三、中马两国历史文化和时代背景的异同比较
        1. 历史文化的差异诞生了共同的艺术语言
        2.复杂的时代背景拉近了艺术符号的距离
    第二节 中国艺术运动为马来西亚美术教育发展的研究重点
        一、中国新美术运动兼收并蓄的中西艺术思潮
        1. 水墨书法与西方艺术精神思维的融汇
        2. 洋务运动与西画教育东渐形成的渊源
        二、先驱画家参与马来西亚抗战画展的教育启发
        1. 华侨美术社团与研究会创办的力量凝聚
        2. 以中国抗战思潮传播中的南洋互动关系
        三、中马两地艺术活动的开展研究意义之比较
    第三节“中学西用”美术教育在新时代夹缝中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西学仿照与引入西方美术教育的雏形与发展
        二、马来西亚契机并存的时代美术教育所面对的挑战
        三、中马两国美术教育办学际遇的挑战研究之比较
第二章 20世纪二战前后中马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策略比较
    第一节 中国新式高等美术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一、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刘海粟为中国美术教育奠定标杆
        1. 刘海粟借洋兴中的美术教育思想与远见视界
        二、苏州美术专科学校颜文梁实用美术的创新美术课程
        1. 颜文梁实业求存思想为美术教育拓展新局面
    第二节 马来西亚高等美术教育南洋风的目标
        一、林学大为马来西亚纯美术定下南洋思想新概念
        二、南洋首二代华裔先驱画家共创南洋美术风格
    第三节 中马两国高等美术教育实施发展意义比较
        一、中马高等美术教育办学意义的共同点
        二、中马高等美术教育东西艺术融合走向多样化
第三章 20世纪上半叶中马高等美术教育办学理念与实施比较
    第一节 新中国教育课程体制艺术教育一脉相承发展的利弊
        一、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实质
        二、南京艺术学院学分制的多元课程规范衔接
        三、中国艺术院校百年中西合并办学发展的利与弊问题探究
    第二节 马来西亚二战前后继承东方艺术教育新理念的反思
        一、首间南洋美术专科学校艺术教育的反思
        二、南洋美术专科学校理念延续的挑战
        1. 移植南洋美术专科学校办学的存在问题
        2. 1967年马来西亚艺术学院的创办目标的取向
        3. 1968年吉隆坡美术学院的创办目标与理念
第四章 中国对马来西亚美术教育传承与发展历程的比较
    第一节 印象中国与融合南洋色彩的美术作品风格特征的深思
        一、移居侨民身份认同与美术特征对峙的挑战
        1. 多重艺术情感的身份认同意识
        2. 强烈祖国情怀的美术创作符号再现
        二、早期中国南来华侨画家融合南洋色彩的题材
        1. 华侨画家为移居家园增添南洋气息
        2. 五一三种族事件后的美术创作气氛
        三、中国艺术教育百年历程美术作品风格特征的比较
    第二节 中马水墨传统绘画技法与跨媒介艺术火种的碰触
        一、中国水墨传统技法在马来西亚高等美术教育领域的传承
        1. 独立前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美术学校国粹画科设立的意义
        2. 南洋美术专科学校课程与科系的设置结构
        3. 独立后马来西亚艺术学院水墨画科的追随
        二、马来西亚水墨画媒介的艺术创新与转型
        三、中马两国现代水墨画家创作理念与风格异同之比较
结论
致谢
作者简介及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附件一:相关文献回顾
    1. 南洋美术专科学校文献
    2. 马来西亚艺术学院文献
    3. 吉隆坡美术学院文献
    4. 中国美术教育研究
    5. 上海美专与苏州美专的专题研究
附件二:20 世纪中马来西亚美术教育大事记
附件三:20 世纪中马各高等艺术院校资料简介与综述
附件四:中马艺术院校招生宣传资料
附件五:中马高等艺术院校章程(节选)
附件六:20 世纪中马高等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概况综述(部分节选)
附件七:20 世纪中马艺术教育工作者兼画家的高等艺术教育背景概况综述
附件八:20 世纪马来西亚华文学校美术师资习艺来源状况综述
附件九:采访中马两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状况工作表和采访文稿(节选)
    (一)苏州美专校友严定宪访谈录
    (二)苏州美专校友陈士宏访谈录
    (三)苏州美专校友唐令渊访谈录
    (四)苏州美专校友尢玉淇访谈录
    (五)前吉隆坡美术学院院长谢有锡访谈录
    (六)槟城锺灵独中美术主任陈昌孔访谈录
    (七)槟城槟华女子独立中学美术老师刘达勇访谈录
    (八)雪兰莪巴生兴华中学美术主任谢金聪访谈录
    (九)柔佛麻坡中化中学美术老师陈培仁访谈录
    (十)槟城资深水彩画家兼钟灵国民型中学退休美术老师蔡传仁访谈录
    (十一)与锺金钩院长会见冯健亲院长的访谈录
附件十:中马高等艺术院校创办人或校长相关私人来往书信内容(节选)
    一、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创始人来往信函内容
    二、马来西亚艺术院校的创始人来往信函内容
附件十一:马来西亚美术教育课题专题报道
    一、吉隆坡美术学院院长美术教育课题专题报道
        1 大马美育渐入佳境
        2 绘画在当代艺术进程中的定位和前景与创作动机
    二、马来西亚艺术学院锺金钩院长美术教育课题专题报道
附件十二:其他相关马来西亚美术教育传承发展的重要文章
    一、陈世集:《小谈星洲木刻版画与创作》
    二、刘抗,《刘海粟与中国的近代艺术》
附件十三:马来西亚艺术学院与吉隆坡美术学院学生作品选
附件十四:20 世纪国际时事发展形势与马来西亚美术教育发展史料对照汇编总表
附件十五:20 世纪中国与马来西亚美术教育大事记历程年表

(6)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研究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研究的缘起
    二、选题研究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状况
        (三) 研究现状评述
    四、本文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结构
    五、本论文对核心概念的界定
    六、本文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技术路线
        (三)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的理论根基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实践教育的哲学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立与发展
        (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四)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的启示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的理论指南
        (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过程
        (二)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内涵
        (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特征
        (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启示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内涵诠释
        (二)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三)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四)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的启示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是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的形成及其发展
        (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的科学内涵
        (三) 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意义
        (四)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对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的启示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的历史溯源
    一、我国大学生实践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 我国古代“大学”实践教育的萌发
        (二) 我国近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的历史考察
        (三) 我国现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的历史回顾
    二、国外大学生实践教育历史发展考量
        (一) 国外大学生实践教育思想理论探究
        (二) 国外大学生实践教育内容与形式探微
        (三) 国外大学生实践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的类型结构
    一、社会服务型实践教育
        (一)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二) 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
        (三) 社会咨询服务、理论宣传服务、技术服务
        (四) 青年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
    二、社会考察型实践教育
        (一) 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实践教育
        (二) 依托革命老区、革命圣地进行实践教育
        (三) 依托“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实践教育
    三、劳动服务型实践教育
        (一) 勤工助学活动
        (二) 劳动实践教育活动
        (三) 环境保护活动
    四、校园文化型实践教育
        (一) 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二) 寓教于乐的文娱实践活动,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三) 形式多样的社团实践活动,丰富大学生的生活
        (四) 校园文化型实践教育典型案例
    五、思想政治理论课型的实践教育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型的实践教育内涵阐释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型实践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型实践教育的典型案例解析
    六、其他类型的实践教育
        (一) 大学生基层挂职实践教育
        (二) 大学生军训实践教育
        (三) 大学生课外创业实践教育
        (四) 大学生产、学、研联合型实践教育
        (五) 大学生虚拟实践教育
第四章 当代我国大学生实践教育的现实境遇
    一、当代我国大学生实践教育的现状检视
        (一) 当代我国大学生实践教育的整体概貌
        (二)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实践教育的基本经验
    二、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的实证调研
        (一) 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实证调研的数据来源
        (二) 当代大学生对实践教育的认识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三) 当代大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对实践教育的态度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四) 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活动情况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五) 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效果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六) 当代大学生对实践教育的满意度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三、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部分高校尚未形成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二) 社会支持大学生实践教育的机制不够健全
        (三) 大学生参与实践教育活动面临的困难
        (四) 未能充分调动学校职能部门和教师支持实践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五) 大学生实践教育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缺乏创新
        (六) 在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七) 实践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四、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 社会对大学生实践教育的重要意义缺乏宣传力度
        (二) 政府对大学生实践教育的有关政策措施缺乏贯彻落实
        (三) 学校学生实践教育缺乏足够全面的认识
        (四) 家庭对大学生实践教育缺乏理解与支持
        (五) 大学生自身对实践教育本质内涵缺乏正确认知
第五章 加强与改进大学生实践教育的策略探析
    一、理论导航: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
        (一) 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贯穿到大学生实践教育全过程
        (二) 在实践教育中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三) 引导大学生在实践教育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四) 引导大学生在实践教育中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理念创新:树立实践教育理念、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高度重视和支持实践教育
        (一) 更新观念:高校和各级党政领导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二) 深化认识:构建地方政府和社会各方齐抓共管、支持实践教育的工作格局
    三、内容形式创新:构建更加科学的实践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一) 以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为重点,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 以形式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为中心,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以勤工助学和志愿服务为主线,不断拓展大学生实践教育领域
        (四) 以“三下乡”和“四进社区”为实践教育品牌,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四、方式方法创新: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探索大学生实践教育的路径
        (一) 实践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结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二)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三) 实践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四) 实践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增强大学生的专业意识
        (五) 实践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培养大学生实践教育氛围
    五、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机制、健全制度、推进大学生实践教育长效机制建设
        (一) 完善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统—领导规划的组织领导体制
        (二) 科学构建大学生实践教育的保障机制
        (三) 建立大学生实践教育项目化管理运作机制
        (四) 建立大学生实践教育的激励机制
        (五) 建立大学生实践教育的评价机制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奖励
致谢

(7)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其人才培养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背景
    2 前人研究状况
    3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思路
    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1.1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先导者——外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开创
        1.1.1 近代的科技竞赛
        1.1.2 罗兰厄特沃什数学竞赛和奥林匹克学科竞赛——考试类科技竞赛的源头
        1.1.3 西屋科学奖和国家科学大奖赛——探索类科技竞赛的源头
        1.1.4 数学建模竞赛和ACM大赛——大学阶段科技竞赛的开创
    1.2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引入
        1.2.1 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引入
        1.2.2 中学生奥林匹克学科赛事的发展和首个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开办
        1.2.3 科技作品展览活动的开展
        1.2.4 数学建模竞赛的引入和程序设计竞赛的开展
    1.3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
        1.3.1 原有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延续和扩散
        1.3.2 电子和计算机领域探索类竞赛的创办
        1.3.3 机器人领域探索类赛事的引入
        1.3.4 建筑领域探索类赛事的开展
    1.4 21世纪以来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迅速扩增
        1.4.1 对赛事的重新分类
        1.4.2 知识考试类赛事的缓慢扩增
        1.4.3 科技探索类赛事在多个领域的开办
        1.4.4 产品设计类赛事在计算机领域的暴增
        1.4.5 职业技能类赛事的创办
    1.5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发展的总体特征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1.5.1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数量在各阶段和各类型之间的非均匀增长
        1.5.2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发展受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共同影响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知识考试类竞赛对人才的培养作用及机制分析
    2.1 知识考试类竞赛的题目特点和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2.1.1 题目范围与学科基础课内容的对应
        2.1.2 题目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察
    2.2 知识考试类竞赛的活动过程分析
        2.2.1 初始环节
        2.2.2 准备环节
        2.2.3 实施环节
        2.2.4 赛后反馈环节
    2.3 知识考试类竞赛的人才培养机制
        2.3.1 竞赛是一种教学评价
        2.3.2 竞赛是社会范围的人才评价
        2.3.3 竞赛的人才培养机制——双阶段信息传递模型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科技探索类赛事的题目特点及其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用分析
    3.1 科技探索类竞赛题目的内容特征和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3.1.1 题目的应用性
        3.1.2 题目的综合性
        3.1.3 题目的开放性
    3.2 竞赛题目的开放性及其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2.1 竞赛题目的不确定性分类
        3.2.2 情节型问题分析
        3.2.3 规则应用型问题分析
        3.2.4 设计型问题分析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产品设计类竞赛与学生的互动机制及其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4.1 产品设计类竞赛题目的特点和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4.1.1 题目针对主办方业务的应用性
        4.1.2 题目在单一领域内的综合性
        4.1.3 题目在应用实践方面的开放性
    4.2 竞赛中主办企业与学生的直接互动形式
        4.2.1 合作教育与竞赛的同与异
        4.2.2 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动力——“三取一予”
        4.2.3 竞赛中的技术因素及其作用——网络参赛机制
        4.2.4 竞赛中的规程因素及其作用——奖励设置与学生管理机制
        4.2.5 竞赛中的题目因素和整体培养模式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职业技能类竞赛的人才培养作用和政企深度协作机制分析
    5.1 职业技能类竞赛的题目特点和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5.1.1 竞赛题目内容的职业性
        5.1.2 竞赛题目内容的标准性
    5.2 职业技能类竞赛中政府与企业的协作机制——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例
        5.2.1 大赛中政府主导的赛事管理
        5.2.2 大赛中企业参与的赛事执行
        5.2.3 大赛中政府与企业的合作结构及其作用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四、全国首届会计知识大赛第一赛程试题标准答案(论文参考文献)

  • [1]让“湖湘工匠”竞相涌现——从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看湖南技能人才培养密码[J]. 黄佳莉,谭尔豪,陈文静. 湖南教育(C版), 2021(08)
  • [2]“汉语桥”竞赛设置及其在初级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D]. 刘小漫.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7(02)
  • [3]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涉海高校的分析[D]. 刘园园. 广东海洋大学, 2016(02)
  • [4]自我认同视野下的“80后”青春叙事[D]. 祁春风. 山东大学, 2016(10)
  • [5]引进与融合马来西亚华裔高等美术教育发展比较研究[D]. 梅德顺.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 [6]当代大学生实践教育研究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D]. 文大稷.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7)
  • [7]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其人才培养作用分析[D]. 陈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06)
  • [8]对全国首届会计大赛标准答案的一点质疑[J]. 梁培华. 财会通讯, 1992(01)
  • [9]全国首届会计知识大赛第一赛程试题评卷说明与标准答案[J]. 全国首届会计知识大赛专家评审委员会. 财会通讯, 1990(02)
  • [10]全国首届会计知识大赛第一赛程试题评卷说明与标准答案提示[J]. 全国首届会计知识大赛专家评审委员会. 财务与会计, 1990(02)

标签:;  ;  ;  ;  ;  

首届全国会计知识竞赛第一课试题标准答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