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透明清澈——家庭日用商品新追求(论文文献综述)
王依睿[1](2020)在《美妆时尚影响下我国女性白领化妆行为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女性白领的化妆行为越来越普遍,其流行的背后嵌入了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的共同书写。本研究从当前我国的美妆时尚出发,研究其影响下女性白领的化妆行为,旨在回答我国当前女性白领化妆“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力求从女性白领的生活状态出发,理解当代青年焦虑、性别建构与身体规训。在研究方法层面,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和内容分析法这三种研究方法。在美妆时尚的影响下,当前女性白领的化妆行为呈现化妆普遍化、时尚化妆仪式化、学习化妆持续化和时尚消费理性化等特点。研究发现,从宏观层面看,女性白领开始频繁化妆有其必然性,它是多种社会力量以美妆时尚为载体对女性实施身体规训的结果。资本、男性秩序与大众传媒合谋,生产出了现代社会中的“美丽标准”和“化妆带来美丽”的神话,甜蜜地劝说个体按照标准对自己的身体进行改造。然而在压倒性的结构因素面前,女性白领并非只是被动地接受规训,从个人的生命体验出发,化妆是其经过充分理性思考后的主动选择。化妆是一种建构时尚认同的行动策略,是一种进行印象管理的身体技术,是一种表象性的身体美学,是一种“避让但不逃离”的日常生活实践。在多变的妆容背后,是一个自我控制的理性主体。女性白领通过化妆来应对风险,回应社会的多重要求,实现创造性的自我提升。
赵倩[2](2019)在《太原乾和祥茶庄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茶叶大国,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茶叶可以起到解毒润肺、提神醒酒等作用,是许多人生活中的必需品。我国有非常多的茶叶企业,太原虽不是产茶之地,却有一个古老的茶庄乾和祥。面对同业竞争和时代变换,乾和祥如何应对市场中的各种挑战,争取做山西省茉莉花茶的领军者,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本文研究的立足点。文章以太原乾和祥茶庄的营销管理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茶庄调研了解目前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运用营销理论对太原乾和祥茶庄的营销策略展开针对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首先,本文概述了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采用的方法以及论文的基本框架、解释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其次,对乾和祥当前所处的宏观、中观、微观环境进行了分析,并运用了SWOT分析方法;再次,对乾和祥茶庄当前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进一步,细分茶叶市场,根据细分因素选择目标市场,确定了市场定位;最后,基于4P’s理论对营销策略提出改进措施,并阐述了保证营销策略实施的措施。乾和祥茶庄想要在茶行业中立足,争取做山西省茉莉花茶的第一品牌,应以提高茉莉花茶销售量为根本,采用专业化的市场涵盖方式,针对自身发展的实际,选择突出自身特色的营销方案,进一步创新营销模式,通过多样化的营销措施提升企业在茶叶市场中的地位。
孙雅艳[3](2019)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流行歌曲感染性研究》文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灵魂,更是社会延绵发展的根基。流行歌曲作为重要的文艺形态和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其融入生活、融入时代,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感染性,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是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和学术研究者提出的责任和使命。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导言》中明确将“幻想”“想象”“形象化”概括为艺术掌握世界的特征。流行歌曲这一艺术形态是如何影响人,尤其是青少年的观念和态度,进而作用于社会、作用于时代;我们依据流行歌曲感染性的构建机制,何以、何能增强其对人的灵魂、对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的正向感染性,是本文试图解答的问题。本文借助多学科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流行歌曲感染性研究”这个命题,探讨如何借助文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从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和感染教育的视角研究文艺铸魂,以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激发新时代青年的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基于上述背景和目的,本文以流行歌曲为载体、以青年为研究对象,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流行歌曲感染性的可能与可行。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交叉、历史和现实相融合的视角出发,对流行歌曲感染性的理论依据、内在机理、运行机制、增强路径等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全文可归纳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流行歌曲感染性的理论和方法作了探讨。流行歌曲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迅速风靡,有其美学、大众心理学、传播学等多个角度的原因;而“感染性”则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有意或无意、主动或非主动地受到一种行为、思想的渗透,从而对个人的观念和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众多理论中,发源于接受美学的“接受理论”、来自教育学的“情感教育理论”、来自社会学的“场域理论”和“精神动力学”理论等是探索流行歌曲感染性的相关理论依据。第二部分梳理了新时期以来流行歌曲感染性的嬗变历程,并在历史流变中确认其正反两方面感染性之所在。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40年来流行歌曲嬗变历程的梳理,将流行歌曲大体分作港台流行歌曲、校园流行歌曲、“西北风”流行歌曲、新时期的“红歌”、网络流行歌曲、新时代主旋律流行歌曲等六个阶段,据此得出流行歌曲的正向感染性在于坚守理想信念、强化价值引导、增强精神引领、丰富审美体验等方面,而负向感染性则源于价值确立的消解、价值导向的偏差、价值引领的弱化等方面,从而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历史背景和基本前提。第三部分通过对“流行歌曲感染性”这一主题具体研讨目标的确立,通过歌唱者和美育工作者的个案,分析了流行歌曲感染性的构成主要包括情感、意境、时代性等几个要素;并通过2019年央视春晚个案分析和定量化实证分析等几个方面探讨“流行歌曲感染性”这一主题的内涵。对成功的歌唱家、作出杰出贡献的美育工作者的访谈,可以获得一些有别于局外人的经验和感受;透过成功的音乐产品,可以触摸到流行歌曲感染性的着力点;再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形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大体厘清流行歌曲为什么可以流行、怎样流行、流行过程中如何陶冶人、感染人等问题。这几个不同的支撑点,共同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流行歌曲感染性研究的实证性框架。第四部分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构建流行歌曲感染性的机制与实践路径的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流行歌曲感染性的构建机制,大体可概括为主客体心灵共鸣、美学场域文化涵养和大众传媒助推、内循环要素创作机制等几个层次,而音乐受众与流行歌曲之间的审美共鸣是其内核。在增强其正向感染性的实践上,可以从流行歌曲的生产创作、校园“以美育人”教育理念的贯彻、主流媒体与网络媒体及自媒体的融合推进、“政府-市场-个体”协同打造良好的商业运行机制等几个方向上作出相应的尝试。流行歌曲是一代音乐人智慧的结晶,也是长期被忽视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载体。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借助对于青年受众具有特殊感染性的流行歌曲,实现对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这一理念的推进,是本研究的美好愿望和最终归宿。
戴美玲[4](2018)在《传承与创新:文化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书院研究》文中认为中国书院是中国独特且具有完备制度的文化教育组织。虽然中国书院并非自孔子时代就产生,但其文化精神在中国历史上却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时代,并且在其产生以后的一千年历史上,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思想与实践中做出传承与创新,是中国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现代化的研究被认为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重点所在,文化现代化又被认为是现代化中涉及面最广、最为复杂、最为深层的变迁过程。本文在文化现代化视野下,对中国书院这一富含中国文化元素和文化基因的载体进行分析,帮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教育组织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中的延续与更新,在传承与创新之间的理论与实践,了解中国书院现代化与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从而寻求对中国现代化与未来发展以些许启示。本文将中国书院的文化传统,近代中国书院的改革,现代中国书院的变迁与转型,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的追赶与超越、特点与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等论题置于文化现代化视野之下,重点在于分析中国书院在不同时代不断形成的文化传统,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的回应与更新以及当代书院现代化的最新发展,以此观察文化现代化特性下中国书院传统、历史直至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本文将“传统”与“现代”作为一组相互参照的概念,认为中国书院作为文化教育组织形态,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以儒家文化为主体,是中国文化现代化从启蒙到不断更新转型,吸收包容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文化进程中的传承与创新的传统。本文运用中国现代化的解释框架,认为在文化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书院由“传统”转化到“现代”,反映了中国文化的近现代化过程。回顾近现代化的社会大变局,最为突出的表征就是西学东渐的文化冲击,中国文化的更新与重构。虽然在此前的中国历史文化中,中外文化的交流对话一直都在进行之中,在理性思考与借鉴中,中国书院的文化交融也有丰硕成果。明清时期真正开始了全球格局下的文化碰撞,在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之下,中国文化主体自信受到冲击。以中国书院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发挥了富有包容性和维新性特点,在中外文化交流的逆境中不断寻求变革,探索中国文化的新生与重构。近代以来,文化在西化与现代化之间的摇摆不定甚至出现全盘西化的主张,中国书院进行了整体性的改制,仍然以中国文化符号的形式作为中国文化精神载体存在与坚守。虽然改制以后的中国书院依然没有完成近代文化转型,但是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尝试性的探索与实践。本文围绕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和现代”、“西方与中国”之间的主线,重点以当代的中国书院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中国书院当代的复兴可以作为文化现代化最新的表征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在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现代化乃至后现代议题的再度深入,中国当代书院再度兴起。本文梳理当代书院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的历程,发现其中从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到民间社会的热潮,再到官方的肯定,当代书院呈现出多元主体共同促进,注重文化传承与转化等诸多书院现代化转型的特点,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以现代书院的代表——厦门赏筜书院为例,重点分析了现代化书院的国学活动、运营管理体制、现代化的特色进而再深入思考当代书院现代化的发展。最后,在全球化的时代形势与背景下,在民族现代化与文化自信的进程中,思考当代的中国书院如何与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如何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中国书院如何在现代社会真正成为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与现代转化的象征,同时对于当代中国文化、社会、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予以更多的思考。本文可以说在大量历史梳理、当代的实践调研、访谈和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中国书院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古今中西的对比分析,首次系统的运用文化现代化的相关理论对中国书院进行学术研究的长篇论文。本文的论文选题和研究方法有一定的开创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同时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期待通过中国书院的研究对于正在进行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各方面实践以理论的启示与实践的指导。
王欢[5](2018)在《A酿酒股份有限公司营销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经济崛起及“一带一路”发展,白酒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以贵州茅台为龙头的白酒板块强势占据投资的白马股地位。安信证券数据显示,国内次高端白酒市场规模将从2015年的309亿增长到2021年的433亿元,整个高端和次高端白酒规模到2021年将有接近300亿元的市场扩容。同时,频出“限酒令”使得白酒营销市场不得不脱离政务消费渠道的依赖,转而开拓商务和大众消费渠道。未来白酒行业市场营销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以白酒行业市场种类的细分和白酒行业营销管理情况为研究基础,通过对白酒行业市场整体品牌营销管理共性及各细分品牌营销特点进行比较研究,结合市场营销品牌理论和市场营销实践理论,以A酿酒股份有限公司(文中简称:A公司)的白酒营销现状为研究分析对象,从市场营销策略、营销渠道管理、产品形象、品牌传播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分析,探索更适合A公司的白酒营销策略。目前,白酒行业面临同业整合及业外资本的投资重组,白酒行业的格局正在发生潜在的变化,希望本论文的研究能在全面系统分析白酒行业宏观环境前提下,在重点研究北方地区传统小型白酒品牌的营销管理中寻求新的营销思路突破,在白酒行业产品结构与消费者受众的双重变化中,为A公司找准市场营销策略,同时为区域型、传统型白酒酿造品牌企业提供参考。
刘睿[6](2017)在《城市空间视角下的宋词研究》文中指出从词是生长在城市的娱乐文学这一命题出发,最迫切的问题是弄清楚词与城市的关系究竟如何。在这一命题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城市的概念问题,是将城市仅仅作为一个事实上的物质存在,还是将城市以空间的概念兼顾物质与精神两方面,这是本文城市空间视角的基础。由城市空间出发,人类在构建和改造自身聚居地的同时也受到来自城市空间的滋养和反馈,这一现象不仅作用于人类自身,也作用于生长于城市空间中的文化、文学等人类文明成果。由此来展开对词之运行和演进机制的观察,并通过这一视角来寻找现实与文学所呈现的同中有异的真实面貌,不失为一条新鲜的道路。将城市空间分为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感知空间三种,既照顾到城市空间的物质现实,也重视城市空间的精神内涵,还注意到前述两者合力的感知结果,这是在充分考虑到人类自身力量的前提下所作出的分类。同样,每个空间之下又有自成体系的同样三个空间存在,层层分级下去,最终得到城市空间最详细完整的构建组成格局。在这一格局中,宋词处于什么地位、如何与每一层级的城市空间内涵产生关系以及如何在双向互动中相互滋养共同成长,总之,通过城市空间这一视角来看宋词所展现出来的面貌以及探询其中各种关系的生成原因,这是解决词是城市文学这一命题的一个新尝试。所谓三个空间的内涵,并不是完全界限分明的划分,而是以这一空间的主要展现内容为考量标准,因为事实上三个空间中都贯穿了人类的精神力量和改造成果,那么空间之间的互动以及空间与词之间的互动也就成为了可能。首先,关于城市物质空间的内容中,宋词虽不是以展现城市物质现实为主要目的,但作为情感表达背景而出现的城市物质空间样貌,在帮助展现其时城市以富裕繁华为主的物质空间内涵上却是功不可没。宋朝虽在军事上积贫积弱,但在经济上的发展却是不可小视的。城市空间繁盛的物质现实不仅为宋词的书写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词人的创作欲望。宋词中清晰展现了包括公共娱乐空间、商业空间、公共游乐空间以及连接城市具体物质景观的街巷道路等内容,这些都是词的生存环境的物质要素,是与词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密不可分关系的。另外,宫廷空间的内容是另一个分支,在封建社会以统治阶级为中心的城市格局中,由从上往下的方向来了解其时城市空间中关于统治阶级、普通文人以及市井百姓等的生活,也还是具有一定的意义。在城市空间物质现实的冲击下,宋词的内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尤其是艺术表现手法的推陈出新和体制上的改革,为词更好的展现城市空间发展面貌作好了文体上的准备。宋词中关于城市物质空间的展现由于与现实城市空间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这些描写可以作为社会文化学研究的参考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其次,城市精神空间的内涵以人类精神世界的内容为主,因而可以超越物质城市的界线而形成有条件的外延,相比起男女恋情这一传统主题来说,这部分更靠近“诗言志”的内容可以说是后来者。在文人加入词的创作阵营后,诗性题材也随之逐渐进入词的书写范围,包括政治情怀的表达、道德伦理的规范以及哲学命题的思考等都成为了词的书写题材,这在传统词的范围是没有的。在与政治空间有关的表达中,爱国思想、科举仕途、政治态度以及一部分有条件的外延等内容是较为突出的。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争斗是贯穿整个宋代的政治大事件,尤其是靖康之难和南渡将爱国情怀推向了高潮,词中对这部分内容的展现是尤为珍贵的。另外,儒家思想中家国天下的理想以及科举制度的逐渐成熟,使得文人们拥有了赴试应举的特殊经历,以及他们在入仕之后的种种政治遭遇和态度,都是组成政治空间内涵的重要部分。除此之外,城市空间的生存法则中道德伦理是很重要的一环,作为词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词的创作影响是相当大的,尤其在词的雅俗之辨以及词品与人品两方面也有着特殊的表现。而文人精神世界里关于哲学问题的思考,有如理学、宗教等精深复杂的内容,也有如时间、生命、自我等哲学本原性问题,也都影响到了词的创作。城市精神空间内涵在宋词中的展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词走向雅化的最主要区域,也是文人精神世界在诗文之外的另一种表达。再次,城市感知空间作为物质现实与人类精神力量相结合的产物,在表现人类城市生活轨迹的同时赋予了城市鲜活的生命力,包括宋词在内的多种文学样式都有反映这部分内容的优秀作品。表现为各种不同形式的内涵,风俗、歌妓以及审美等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风尚习俗又是市井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宋词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之一,无论是生活习俗还是节序风俗,都为宋词书写现实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发展的机会。歌妓作为宋词创作、表演、传播、欣赏和改革的参与者,其地位不言而喻,但歌妓与文人这两个不同阶层成员交往的原因却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另外,作为文学样式的宋词,其中与审美相关的内容因为涉及到人的精神力量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尤其强烈的表现出城市感知空间的特征来。上述内容因为有典型的物质与精神结合的双向特质,更适宜在本身就归属于城市感知空间的宋词中来表现。最后,城市空间作为一个既具有物质现实内容又具有精神世界内涵的综合存在,在人的参与下与自身所包含的下层级内容之间产生了双向互动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表现为城市空间与宋词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也表现为各城市空间内涵之间的互动交流。这种现象的产生归根结底都与人类的参与有关,尤其是创作主体对自我身份意识的认同和面对城市空间的现实选择,都最终决定了宋词接纳城市空间影响和回馈城市空间内涵方面的路径和结果。以城市空间的视角来观照宋词,在重视人类力量重要性的前提下,揭示宋词作为城市娱乐文学的真实面貌以及在城市空间影响下的运行机制和演进轨迹,是本文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
王涛[7](2017)在《论施蛰存小说中的抒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施蛰存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着名的"现代派"小说家,在短暂的10年创作期内(1926—1936),施蛰存出版了 5部小说集《上元灯》《将军的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和《小珍集》。这5部小说集艺术风格多样(抒情的、写实的、超现实的等),写作手法新奇(古事重构、心理分析、志怪传奇等),题材涉猎广泛(乡村、都市,言情、世情,意识、潜意识等),表现出不同的"情调"与"姿态"(异域的、本土的,和谐的、变态的,感性的、理智的等)。在施蛰存的小说中包含抒情的特质。论文共包括三部分,各部分内容分述如下:第一部分,引言,讨论抒情概念,确定论文研究范围。首先探讨晚清、"五四"语境中的抒情概念;其次,总结抒情在小说文类中的具体内涵与外延,以此确定施蛰存小说中抒情的讨论对象;再次,对施蛰存小说中抒情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述评,确定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框架。第二部分,包括第一、二、三章,是论文的正文。第一章以施蛰存的乡土小说为对象,分析抒情在其中的表现,包括"回忆诗学"与"晚唐诗韵"、牧歌与挽歌、爱欲·抒情·传奇三部分;第二章以施蛰存的都市小说为对象,讨论其中的抒情元素,分为"异域情调"与"人情传统"、"都市漫游者"与"都市善女人"、忧郁·苦闷·梦三部分;第三章从线性不可逆时间观出发,以施蛰存的文学创作历程为线索,探讨施蛰存小说的"现代性"在文学思想、艺术手法上的体现,以及抒情现代性之"色情""怪诞"的特质。第三部分,结语。总结全文,并进一步指出施蛰存小说创作的"变"(一以贯之的文体实验)与"常"(始终如一的人性书写),归纳出施蛰存为文、为人的精神基石——"慎独"。
厉国刚[8](2016)在《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变迁研究(1979-2014)》文中研究指明1979年中国广告恢复发展以来,社会、经济、文化和观念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广告作为一种话语重新出现,在社会结构的转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随着广告的恢复而逐渐复兴,并在不同时期呈现了不一样的面貌。这一论文基于对1979-2014年间多种媒体和资料上的广告作品的考察,运用定性研究方法,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探讨了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变迁的轨迹、特征、权力关系和建构作用等问题。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有其变化发展的过程,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出现的是不尽相同的主导“健康”话语。20世纪80年代初,是一个“产品英雄”的时代,国家话语主导了当时的广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没病就是健康”的朴素“健康”话语,逐步转向商品化的“健康”话语。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健康”品牌形象被精心打造,“健康”话语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夸张喧嚣的时代。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健康”呈现出时尚化、美学化等话语特征。但过度的市场化,导致了健康消费出现许多乱象,在政府监管下,“健康”话语走向规范化。在21世纪现代风险社会,“健康”的风险话语得以逐步形成。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的变迁并非一条直线,不是简单的取代关系,而是呈现叠加、融合、竞争、衰微等多种复杂形态。在广告中,一个时期的“健康”话语有主导的形式和内容,但并不是之前的就完全消失,而是会变化形态继续存在,共同构成当时“健康”话语的丰富内涵。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的变迁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它不是由一个特定的事件所决定的,也不是在一个时间点出现跳跃式的变迁,而是在一段时间内,受多个“广告事件”或多重社会因素的影响,逐渐地显露出具有鲜明特点的话语特性。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是在政治、经济、媒体、文化、风险社会等多种权力关系的共同作用下生产和变迁的。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塑造了不同时期“健康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总体上以一种不断扩张的态势在变迁。随着网络社会个体话语权的不断上升,“健康”在各个广告、各个领域的不断泛化,健康风险威胁的加剧下健康意识的自觉,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广告构建的“健康”话语。
卢苏宁[9](2015)在《终极》文中提出自由是人类追求的终极价值。——黑格尔1、EA病毒星期一中午,黎媛和卫东俩人乘中国国际航空公司CA7203航班,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前往美国。黎媛身穿高档巴洛克套装,意大利名牌高跟鞋,身背LV时尚包,步履优雅从容穿过机场候机大厅,表情在平静中显出尊贵,目光在无意之中流露出自信,看上去像个阔太
向晶[10](2010)在《学生幸福研究》文中提出从远古的历史流传下来的对幸福的解释,从传统的文化传承下来的对幸福的言说,依然深深地影响着现代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仍然牢牢地控制着我们对于幸福的期待。不仅如此,教育的涵义也由“修道”、“养子使作善也”演变为生活、生长以及经验之不断改造,演绎为关注儿童的整个童年,并使愉快的童年生活长留在孩子们的记忆中。说明教育具有关涉个体生活质量与生存现状的价值,以至于我们深信教育有赋予学生尊严与幸福的力量。课程由“开发”范式向“理解”范式的转向也说明世界各国都致力于向生活世界转向设计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的历史性转变,以实现学校教育对学生一生的幸福负责。由此,教育应当以学生幸福为价值诉求,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更切近更真实地看待我们身边的学生与教师,并在对周遭的教育生活境遇的审慎明辨中改善学生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品质。强调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通过教育对他独特的关注而认识到个体独特的价值与尊严,赋予个体应有的权利与追求,获得个人感受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方式,进而具备个人自由选择的理性能力,并勇于为个人的选择以及周遭的一切承担必要的责任。本文立足于学校教育中的事实现象,结合国内外关于教育之于幸福的相关研究,致力于对教育领域中学生的生活现状与生存境遇进行系统、全面的剖析。实际研究的具体方法采取现象学描述、访谈、课堂观察、记实笔记、录像、照片等现场资料以及各种历史资料,借鉴幸福研究相关的理论支撑,经过提炼、升华,提出拥有尊严作为学生幸福的现实意蕴,并指出教育应有的作为及可行性路径。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从东西文化的视角透视中西方幸福观的宏观脉络,把握中西文化传统及其幸福观的总体特征中确立个体幸福的本质;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角度介绍中西方幸福观的发展轨迹。遵循以德论福与以乐为福的足迹探寻我国古代幸福观;沿着古希腊罗马时期:对幸福思考的全面展开、欧洲中世纪:基督教色彩的幸福观、近代西方世界:幸福研究的繁荣时期和现代西方社会:弥漫着悲观情调的幸福观及其超越的途径追寻西方幸福观的变迁历程;明确文化与历史之交融作为思考学生幸福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从什么是幸福、何谓幸福的人入手,推论出拥有尊严作为学生幸福的现实意蕴;从伦理学的视角论证了尊严之于学生幸福的理论支撑、证实了个体权利之于学生幸福的哲学根基以及生活目标和生活态度之于学生幸福的心理学基础;概括介绍了社会、家庭、学校等关涉学生幸福的相关因素。分别从社会秩序影响学生幸福、社会需求制约学生发展阐述关涉学生幸福的社会环境因素;从父母祈愿孩子幸福、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学生幸福两方面论述了家庭环境之于学生幸福的影响;从学校现实与教育观念解读影响学生幸福的学校环境因素。第三章基于学生受教育现状的事实依据,分析了教育现状中学生扞卫尊严的种种表现;分别从个体权利、生活目标、生活态度三个层面剖析学生生存境遇的事实现象,从而做出幸福失落在何处、幸福体现在哪里等价值判断;并对教育现状中的教师是始作俑者还是受害者的角色进行了探讨。第四章明确指出学生幸福作为教育追求的价值取向,尊严生活则是学生生存的理想状态等观点。详细论述了教育之于学生幸福的应有作为,具体把个体权利视为学生幸福的基点、生活目标看作学生幸福的动力以及生活态度对于学生幸福的保障。第五章主要探索实现学生幸福的教育图景,认为课程变革是学生体验幸福的教育路径,文化场域是学生追逐幸福的教育空间。具体通过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学校教育中典型课程案例的呈现、分析、归纳并提升出系统的课堂教学特征,具体的实施途径,以落实学科课程中学生领略学习的乐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体验探究的魅力等价值诉求与现实意义。并以教育境遇中学生幸福的诗情展望作为结束语。
二、透明清澈——家庭日用商品新追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透明清澈——家庭日用商品新追求(论文提纲范文)
(1)美妆时尚影响下我国女性白领化妆行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青年时尚的研究 |
二、关于女性身体的研究 |
第三节 核心概念和论文内容框架 |
一、核心概念 |
二、论文内容框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访谈法 |
二、参与式观察法 |
三、内容分析法 |
第二章 传统与当代的女性化妆及其变化 |
第一节 传统的女性化妆 |
第二节 当代女性化妆及其时尚 |
一、时代背景:妇女解放与白领阶层的产生 |
二、当前美妆时尚的发展历程 |
第三章 社交媒体时代的美妆时尚分析 |
第一节 《瑞丽服饰美容》杂志内容分析 |
一、美妆时尚的妆容风格分析 |
二、美妆时尚的妆容功能分析 |
三、美妆时尚的妆容适用场合分析 |
第二节 美妆时尚的逻辑:“求新求变” |
一、日常场合与非日常场合的对立 |
二、风格化的个性妆容 |
第三节 美妆时尚的传播:“去中心化” |
一、时尚榜样:美妆博主 |
二、传播途径:种草与拔草 |
第四章 时尚影响下女性白领化妆行为的特点分析 |
第一节 化妆普遍化 |
一、“准白领”化妆:大学是座“天然的美容院” |
二、白领化妆:化妆作为一种职场礼仪 |
第二节 时尚化妆仪式化 |
第三节 学习化妆持续化 |
一、常变常新的身体时尚 |
二、娱乐化的学习过程 |
第四节 时尚消费理性化 |
第五章 时尚受众:“美丽标准”与被规训的身体 |
第一节 资本扩张:“化妆带来美丽”的神话 |
第二节 传统观念:化妆与女性气质 |
一、口红与女性魅力 |
二、化妆与女性性别社会化 |
第三节 大众传媒:拟真时代与美丽奇观 |
一、“美丽标准”与购买美丽 |
二、美妆博主与美丽奇观 |
第六章 理性主体:风险社会中的自我掌控 |
第一节 认同构建:自我表现与群体适应 |
一、差异性意欲与自我认同 |
二、趋同性诉求与社会认同 |
第二节 交往行为:化妆策略与可控的身体 |
一、化妆策略:情境与身份 |
二、印象管理与可控的身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访谈对象资料整理 |
致谢 |
(2)太原乾和祥茶庄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企业简介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1.4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基本框架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营销的定义 |
2.1.2 营销策略的定义 |
2.2 4P's理论概述 |
2.3 STP理论概述 |
2.3.1 市场细分 |
2.3.2 市场选择 |
2.3.3 市场定位 |
3 营销环境分析 |
3.1 茶行业概况 |
3.1.1 茶叶种类及茶企概况 |
3.1.2 山西茶市场分析 |
3.2 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经济环境 |
3.2.2 社会文化环境 |
3.2.3 科学技术环境 |
3.2.4 自然环境 |
3.3 中观环境分析 |
3.3.1 最终消费者 |
3.3.2 竞争品牌 |
3.4 微观环境分析 |
3.5 SWOT分析 |
4 企业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
4.1 产品策略 |
4.1.1 有些茶叶品质不佳 |
4.1.2 有些茶叶功能被夸大 |
4.1.3 包装设计单一,缺乏创造性 |
4.2 价格策略 |
4.3 渠道策略 |
4.3.1 营销渠道缺乏针对性 |
4.3.2 营销渠道较为单一 |
4.4 促销策略 |
5 STP分析 |
5.1 市场细分 |
5.1.1 确定细分因子 |
5.1.2 需求调查 |
5.1.3 调查结果分析 |
5.2 选择目标市场 |
5.3 市场定位 |
6 基于4P's理论提出改进措施 |
6.1 产品策略 |
6.1.1 主打茉莉花茶努力实现清晰化 |
6.1.2 主打茉莉花茶努力实现优质化 |
6.1.3 提高茶食品及茶具销售 |
6.1.4 主打茉莉花茶努力实现健康绿色有机化 |
6.1.5 设计多样化外形包装,满足各类消费者 |
6.1.6 对茶叶包装进行文化营销 |
6.1.7 尝试开发体验型商品和服务 |
6.2 价格策略 |
6.2.1 执行扩大利润空间的定价目标 |
6.2.2 参照竞争对手调整价格 |
6.2.3 根据消费者需求和认可度适当提高价格 |
6.2.4 通过产品组合定价,打造整体竞争优势 |
6.2.5 灵活制定互补产品价格 |
6.2.6 基于消费者心理定价调整 |
6.3 渠道策略 |
6.3.1 规划连锁专卖店的布局 |
6.3.2 构建茶叶全渠道营销模式 |
6.3.3 茶叶渠道的文化营销 |
6.4 促销策略 |
6.4.1 选择合适的广告媒体 |
6.4.2 充分利用人员推销 |
6.4.3 有选择性地进行营业推广 |
6.4.4 善于运用公共关系 |
7 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7.1 提高销售人员素质 |
7.2 强化茶叶质量管理 |
7.3 提升营销能力创新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太原乾和祥茶庄消费者茶叶需求调查表 |
附表2 太原乾和祥茶庄茶叶产品消费者调查问卷 |
致谢 |
(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流行歌曲感染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从中国社会的发展来看,社会思想共识亟需凝聚 |
(二)从教育工作的实践来看,思政载体尚需开拓创新 |
(三)从思政学科的发展来看,跨学科交叉研究有待深化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流行歌曲的研究 |
(二)关于感染性的研究 |
(三)关于流行歌曲感染性的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三、研究概况 |
(一)研究目标 |
(二)受访对象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流行歌曲感染性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分析 |
(一)流行歌曲的特征 |
(二)“感染性”简析 |
(三)不同载体感染性的比较 |
(四)流行歌曲感染性的主客体特征 |
二、流行歌曲感染性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理论与大众传媒理论 |
(二)接受理论 |
(三)情感教育理论 |
(四)场域理论 |
(五)精神动力学理论 |
第二章 流行歌曲感染性的历史嬗变及正负向感染性分析 |
一、流行歌曲感染性的嬗变过程 |
(一)钦羡港台:(改革开放初期)港台流行歌曲 |
(二)重返校园:(20 世纪70—80 年代)校园流行歌曲 |
(三)返璞归真:(20 世纪80—90 年代)“西北风”的流行 |
(四)激情燃烧:(20 世纪90—2000 年代)新时期的“红歌” |
(五)精神快餐:(2000 年—21 世纪以来)网络流行歌曲 |
(六)开拓创新:(2012 年至今的“新时代”)主旋律流行歌曲 |
二、流行歌曲的正向感染性 |
(一)坚定理想信念 |
(二)强化价值引导 |
(三)增强精神引领 |
(四)丰富审美体验 |
三、流行歌曲的负向感染性 |
(一)价值确立的消解 |
(二)价值导向的偏差 |
(三)价值引领的弱化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流行歌曲感染性的实证分析 |
一、流行歌曲感染性的个体性目标与社会性功效 |
(一)流行歌曲感染性的个体性目标:启迪梦想,丰富人生 |
(二)流行歌曲感染性的社会功效:构筑灵魂休憩的家园 |
二、构成流行歌曲感染性要素的个案分析 |
(一)流行歌曲感染性的本体要素:情感、意境、时代性 |
(二)流行歌曲感染性的实践要素:体验与创造 |
三、2019 年央视“春晚”流行歌曲感染性个案分析 |
(一)2019 年央视“春晚”流行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 |
(二)2019 年央视“春晚”流行歌曲的时代内涵 |
(三)2019 年央视“春晚”流行歌曲的时代价值 |
四、流行歌曲感染性的定量化实证分析 |
(一)问卷调查的样本结构:以90后青年为主体 |
(二)流行歌曲感染性的客观基础:时间投入多,受喜爱程度高 |
(三)流行歌曲感染性的情感储备:追求时代感和抒情化 |
(四)影响流行歌曲感染性的主要指标:旋律、歌词与主题 |
(五)流行歌曲感染性的优势条件:青年对优秀作品的强烈诉求 |
第四章 流行歌曲正向感染性的构建机制 |
一、主客体共鸣机制 |
(一)主客体的价值共鸣 |
(二)主客体的情感共鸣 |
(三)主客体的审美共鸣 |
二、美学场域文化涵养机制 |
(一)强化认知,深化情感 |
(二)坚定信念,增强意志 |
(三)塑造行为,端正态度 |
三、大众传媒助推机制 |
(一)主流媒体提升机制 |
(二)新媒体推动机制 |
(三)自媒体强化机制 |
四、内循环要素创作机制 |
(一)民族文化浸润机制 |
(二)以和为美韵律机制 |
(三)创作主体反射机制 |
第五章 增强流行歌曲正向感染性的路径选择 |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流行歌曲生产创作 |
(一)以社会效益为基,推进流行歌曲创作健康发展 |
(二)以先进文化为先,遵循流行歌曲发展规律 |
(三)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坚守核心价值观阵地 |
二、强化校园美育,实现“以美育人” |
(一)“以美育人”,让流行歌曲走进课堂 |
(二)“以美养德”,培育青年崇高理想 |
(三)“以美铸魂”,培育青年担当精神 |
三、媒体全面融合推进流行歌曲正向感染的传播 |
(一)主流媒体的选优推送 |
(二)网络传媒和自媒体的推广扩散 |
四、“政府-市场-个体”协同打造良好的商业运行机制 |
(一)政府:提升文化综合治理与服务水平 |
(二)市场:强化对流行歌曲正向感染的社会责任 |
(三)个体:培育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流行歌曲感染性的访谈提纲 |
附录2: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流行歌曲感染性的访谈摘要 |
附录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流行歌曲感染性研究调查问卷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传承与创新:文化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书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分析路径 |
一、相关论题研究现况 |
二、分析路径 |
第三节 理论框架与核心概念界定 |
一、理论框架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一、文献梳理与文本解读 |
二、理论梳理与理论探索 |
三、田野调查与个案分析 |
第二章 传承与创新:中国书院的文化传统 |
第一节 书院文化传统的萌动 |
一、书院是对私学传统的传承与发展 |
二、书院最初的形态与功能 |
三、书院文化萌动中的交流、融合与转向 |
第二节 书院文化传统的生成 |
一、书院文化正式兴起的背景 |
二、书院运行规制的形成与创新 |
三、书院文化精神的巩固与推广 |
第三节 书院文化传统的兴盛与流变 |
一、近代化中国何时开始: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准备 |
二、书院的兴盛与流变:未完成的近代文化转型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冲击与适应:近代中国书院的现代化 |
第一节 文化冲击下的中国书院改革 |
一、文化现代化起步的前奏:知识进步与西学东渐时期的书院 |
二、文化现代化起步:鸦片战争前后思想的进步与书院改革 |
第二节 文化冲击下的适应:中国书院改制 |
一、维新变法与书院改革的探索 |
二、文化制度的进步与转型:书院改制与科举废除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变迁与转型:现代中国书院的现代化 |
第一节 书院现代化变迁的背景:五四前后的中国文化现代化 |
一、传统的变迁:从“中体西用”到“西化” |
二、现代化的启蒙:关于“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的论争 |
三、思想的进步:五四前后中国现代化思想启蒙的演变 |
第二节 “国学”兴起与载体的最初探索 |
一、“国学”的兴起与争论 |
二、“国学”实践载体的最初探索 |
第三节 中国书院现代化转型的探索 |
一、书院现代化转型的探讨 |
二、书院现代化转型的实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传统的复兴: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的发展 |
第一节 文化现代化下当代中国书院发展的背景 |
一、全球文化现代化下的中国文化与“国学”的发展 |
二、传统文化现代化下的中国书院的转型延续 |
第二节 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分期 |
一、1949-1977年间计划时期的中国书院 |
二、1978-2001年间改革时期的中国书院 |
三、2002-2007年间追赶时期的中国书院 |
四、2008-2017年间飞跃时期的中国书院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发展的新特点与新问题 |
第一节 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建设的特点 |
一、多重主体、多种力量参与到当代书院建设之中 |
二、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的发展新模式 |
第二节 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
一、功能、目标如何定位 |
二、机制、体制如何创新 |
三、建筑、环境如何再造 |
四、教育内容、方式如何施行 |
五、书院团体的联盟化如何发展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发展的传承与创新—以厦门筼筜书院为例 |
第一节 厦门筼筜书院的概况 |
一、筼筜书院的创院历程 |
二、筼筜书院的文化传承与时代思考 |
三、筼筜书院的环境再造与建筑创新 |
第二节 厦门筼筜书院的日常国学实践活动 |
一、讲学:全面尝试力求经典的国学课程 |
二、礼乐:丰富多彩力求修身的国艺教习 |
三、活动:形式多样力求底蕴的文化活动 |
四、出版:努力恢复力求提升的文库出版 |
第三节 厦门筼筜书院的现代化运营与管理 |
一、学生管理 |
二、课程与师资管理 |
三、“学田”与产业化的经营 |
四、宣传推广的平台 |
第四节 厦门筼筜书院现代化的特色与问题 |
一、现代化的功能定位 |
二、高校的合作与联动 |
三、参与地区书院建设 |
四、当前所面对的问题与选择 |
第五节 当代新型书院现代化发展再思考 |
一、坚持以国学经典教育为中心 |
二、设置适合现代人需求的课程 |
三、争取多方面力量联合办学 |
四、加强书院之间的交流互动 |
五、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建设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思考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一、史料集 |
二、研究着作 |
三、研究论文 |
四、其他资料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A酿酒股份有限公司营销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营销管理基本理论概述 |
2.1 营销管理概念 |
2.2 STP理论和4P理论概述 |
2.3 品牌营销理论概述 |
2.4 酒水行业营销管理研究现状 |
第3章 白酒行业及A公司营销市场环境分析 |
3.1 白酒行业市场分析 |
3.1.1 国内白酒行业市场分析 |
3.1.2 国外白酒行业市场分析 |
3.2 白酒行业营销管理现状分析 |
3.2.1 不同白酒种类的营销管理现状分析 |
3.2.2 不同营销侧重点的营销管理现状分析 |
3.2.3 不同渠道模式的营销管理现状分析 |
3.3 A公司简介及营销市场环境分析 |
3.3.1 A公司简介 |
3.3.2 A公司营销市场环境分析 |
第4章 A公司营销管理分析及存在问题 |
4.1 A公司STP分析及存在问题 |
4.1.1 市场细分分析及存在问题 |
4.1.2 目标市场分析及存在问题 |
4.1.3 市场定位分析及存在问题 |
4.2 A公司产品策略分析及存在问题 |
4.3 A公司价格策略分析及存在问题 |
4.4 A公司渠道策略分析及存在问题 |
4.5 A公司促销策略分析及存在问题 |
第5章 A公司营销管理优化研究 |
5.1 A公司STP存在问题优化 |
5.1.1 市场细分优化 |
5.1.2 目标市场优化 |
5.1.3 市场定位优化 |
5.2 A公司4P存在问题优化 |
5.2.1 产品策略优化 |
5.2.2 价格策略优化 |
5.2.3 渠道策略优化 |
5.2.4 促销策略优化 |
5.3 A公司品牌营销突破分析 |
5.3.1 品牌营销突出特色 |
5.3.2 营销传播多元化 |
5.3.3 客户细分动态数据追踪 |
5.3.4 层级区域分级营销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城市空间视角下的宋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编 宋词中的城市物质空间 |
第一章 宋词得以展现城市物质空间的背景 |
第一节 城市经济发展带来城市物质空间内涵的丰富 |
第二节 娱乐场所的兴盛为宋词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
第三节 前代文学作品中展现物质空间的传统 |
第二章 宋词中的城市物质空间 |
第一节 宫廷空间 |
第二节 市井空间(一) |
第三节 市井空间(二) |
第四节 市井空间(三) |
第五节 公共游乐空间 |
第三章 宋词中城市物质空间展现的艺术手法 |
第一节 “景”与“境” |
第二节 铺叙 |
第三节 联章组词 |
第二编 宋词中的城市精神空间 |
第四章 政治空间 |
第一节 爱国情感 |
第二节 求仕之路 |
第三节 政治态度 |
第四节 城市政治空间的有条件延伸 |
第五章 道德伦理空间 |
第一节 雅俗之辨的道德伦理根源 |
第二节 人品与词品 |
第六章 哲学宗教空间 |
第一节 宋词与理学 |
第二节 宋词中的哲学内容 |
第三节 宗教空间 |
第三编 宋词中的城市感知空间 |
第七章 宋词里的风尚习俗 |
第一节 宋词里风尚习俗的展现 |
第二节 宋词与节序风俗的关系 |
第八章 宋词与歌妓 |
第一节 歌妓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 |
第二节 词人与歌妓交往的原因 |
第九章 宋词与审美 |
第一节 宋词的审美风貌 |
第二节 审美认知的层次 |
第四编 双向互动与身份意识 |
第十章 城市空间与宋词的双向互动 |
第一节 城市空间与宋词的双向互动 |
第二节 各城市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 |
第十一章 身份意识与现实选择 |
第一节 宋词中城市空间类型与创作主体身份意识的关系 |
第二节 创作主体面对城市空间的现实选择 |
第三节 城市空间在宋词演进过程中的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7)论施蛰存小说中的抒情(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晚清、"五四"语境中的"抒情" |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之"抒情"与"小说" |
第三节 小说中"抒情"的内涵与外延 |
第四节 施蛰存小说中的抒情之研究述评 |
第一章 施蛰存乡土小说中的抒情 |
第一节 "回忆诗学"与"晚唐诗韵" |
第二节 牧歌与挽歌 |
第三节 爱欲·抒情·传奇 |
第二章 施蛰存都市小说中的抒情 |
第一节 "异域情调"与"人情传统" |
第二节 "都市漫游者"与"都市善女人" |
第三节 忧郁·苦闷·梦 |
第三章 施蛰存小说中的抒情现代性 |
第一节 抒情现代性之思想与方法 |
第二节 抒情现代性之"色情"与"怪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变迁研究(1979-2014)(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一章 “健康”作为一种话语 |
第一节 “健康”话语 |
第二节 “健康”话语在广告中的复兴 |
第二章 “健康”的商品化 |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与经济 |
第二节 朴素的“健康”话语 |
第三节 “健康”作为一种商品 |
第四节 “健康”的现代性生产 |
第三章 市场制造的“健康”景观 |
第一节 健康产业兴起的社会背景 |
第二节 健康品牌的塑造 |
第三节 夸张的“健康”话语 |
第四节 被市场裹挟的消费者 |
第四章 消费主义、时尚与“健康” |
第一节 消费主义 |
第二节 时尚化的“健康” |
第三节 健康区隔与符号消费 |
第五章 政府监管下的“健康” |
第一节 健康消费的乱象 |
第二节 “健康”的规范管理 |
第六章 风险社会的“健康”话语 |
第一节 风险社会 |
第二节 健康风险 |
第三节 “健康”的风险话语 |
第四节 “健康”话语的泛化与消解 |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发现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9)终极(论文提纲范文)
1、EA 病毒 |
2、老同学 |
3、据理争锋 |
4、锁定目标 |
5、抓捕嫌犯 |
6、秘密基地 |
7、黑洞迷团 |
8、数据包 |
9、水球人 |
10、恐慌 |
二、对水球人虚拟存在的系统严格监管,任何国家、任何人不经批准,不得使用水球人数据包。 |
三、水球人数据包研究成果为地球人类所共有。 |
11、海底疑影 |
12、疑影重重 |
13、崂山穿越 |
14、香港迷踪 |
15、英伦觅踪 |
16、香港实验室 |
17、水下超高速目标 |
18、三峡之惑 |
19、回到原点 |
20、沉船之迷 |
21、仙座号游轮 |
22、海上抓捕 |
23、潜入深海 |
24、海洋城堡 |
25、水球人生活印象 |
26、水球高科技 |
27、娈生兄弟 |
28、水球生命 |
29、水球早期文明史 |
30、生存的权力 |
31、智慧之门 |
32、水球人战争 |
33、慧星难灾 |
34、海洋时代 |
35、上帝来了 |
36、金苹果 |
37、水球毁灭 |
38、联合国决议 |
39、深海搜侦 |
40、大堡礁诱惑 |
41、锁定海洋城堡 |
42、大战之前 |
43、和平谈判 |
44、大洋决战 |
45、和平条约 |
(10)学生幸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学生幸福的合理性追问:教育学的视野 |
一、教育的涵义与研究视野 |
二、教育价值关涉学生幸福 |
三、课程事实关注学生幸福 |
四、学生幸福研究的合理性确证 |
五、本研究的计划 |
第一章 探寻学生幸福的历史渊源 |
一、东西文化与个体幸福:幸福观的宏观脉络 |
二、以德论福与以乐为福:我国古代幸福观 |
三、从感性主义到科学主义:西方幸福观的变迁 |
四、文化与历史的交融:思考学生幸福的逻辑起点 |
第二章 解读学生幸福的现实意蕴 |
一、拥有尊严:学生幸福的现实意蕴 |
二、社会、家庭、学校:关涉学生幸福的相关因素 |
第三章 剖析学生幸福的教育现状 |
一、扞卫尊严:学生受教育现状剖析 |
二、幸福还是不幸福:学生生存境遇反省 |
三、始作俑者还是受害者:教育现状中的教师 |
第四章 寻回学生幸福的教育作为 |
一、学生幸福:教育追求的价值取向 |
二、尊严生活:学生生存的理想状态 |
三、个体权利、生活目标、生活态度:赋予学生生活尊严的教育关怀 |
第五章 守望学生幸福的教育图景 |
一、课程变革:学生体验幸福的教育路径 |
二、文化场域:学生追逐幸福的教育空间 |
结语 幸福人生:教育境遇中学生幸福的诗情展望 |
附录Ⅰ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Ⅱ 家长访谈提纲 |
附录Ⅲ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Ⅳ 田野日记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透明清澈——家庭日用商品新追求(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妆时尚影响下我国女性白领化妆行为分析[D]. 王依睿.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2]太原乾和祥茶庄营销策略研究[D]. 赵倩.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5)
- [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流行歌曲感染性研究[D]. 孙雅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4]传承与创新:文化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书院研究[D]. 戴美玲. 厦门大学, 2018(12)
- [5]A酿酒股份有限公司营销管理研究[D]. 王欢. 河北大学, 2018(01)
- [6]城市空间视角下的宋词研究[D]. 刘睿. 浙江大学, 2017(12)
- [7]论施蛰存小说中的抒情[D]. 王涛. 天津师范大学, 2017(08)
- [8]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变迁研究(1979-2014)[D]. 厉国刚.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9]终极[J]. 卢苏宁. 辽河, 2015(02)
- [10]学生幸福研究[D]. 向晶.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