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塞米松对人眼小梁细胞水通道蛋白-1表达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吕瀛娟[1](2017)在《维生素D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眼压增高后损害视功能及视神经时,房角始终开放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病变,病程缓慢但隐匿,具有遗传倾向,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眼压、年龄、种族、家族史、糖尿病、近视、性别、白内障、偏头痛、外周血管痉挛、脑脊液压力变化、系统性高血压、血液流变学异常和遗传因素等是可能的危险因素。患者早、中期没有明显症状和/或典型的体征,晚期造成视功能及视神经不可逆的损害,目前治疗主要集中在控制眼压及视神经保护等方面。因此,应从遗传学角度在基因水平上探讨其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避免视神经损害的发生;易感基因及其多态性的研究应成为探讨发病机制的方向之一。患者机体维生素D营养状态及维生素D受体基因的某些多态性位点已被证明与糖尿病、高血压及近视等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危险因素相关。维生素D是否影响眼压存在争议。国外研究显示了1,25二羟基维生素D3能够调控动物的眼压,但机制不明。1,25二羟基维生素D3调控生理功能是受体依赖的。水通道蛋白1被检测到在小梁网等质膜中高表达,调控房水的分泌、外流及眼压。本研究探讨机体维生素D水平及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位点(Cdx-2、Fok I、Bsm I、Taq I、Apa I和Tru9 I)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否存在相关联系;并在人小梁细胞水平观察1,25二羟基维生素D3对的水通道蛋白1及维生素D受体的作用。方法:1)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病人血清1,25-二羟基维生素D3的含量,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与机体维生素D营养状态的相互关系。2)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和聚合酶链反应-高分辨溶解曲线分析技术及遗传学分析方法,检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病人维生素D受体基因的较常见的多态性位点(Cdx-2、Fok I、Bsm I、Taq I、Apa I和Tru9 I),并分析这些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体内的分布频率。3)应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加入不同浓度梯度的1,25二羟基维生素D3前后,人小梁细胞AQP1及维生素D受体蛋白的表达。结果:1)71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血清中1,25二羟基维生素D3浓度为26.37 ng/ml±5.83 ng/ml,73例对照组血清1,25二羟基维生素D3浓度为30.43ng/ml±3.91 ng/ml。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血清中1,25二羟基维生素D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2)Bsm I: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的Bb和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5.35%和74.65%,对照组的Bb、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48%和94.52%;基因型频率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与对照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有意义(p=0.001;χ2=10.982)。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和对照组B等位基因频率为12.68%和2.74%,等位基因频率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与对照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有意义(p=0.002;χ2=10.074;OR=5.153,95%CI:1.69915.635)。Taq I: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的TT和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4.65%和23.35%,对照组的TT和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0.41%和9.59%,基因型频率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与对照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有意义(P=0.013;χ2=6.234)。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和对照组t等位基因频率为12.68%和4.79%,等位基因频率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与对照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有意义(p=0.018;χ2=5.641;OR=2.882,95%CI:1.1657.132)。其余Cdx-2、Fok I、Apa I和Tru9 I位点多态性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与对照组间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没有意义。3)1,25二羟基维生素D3能抑制人小梁细胞的水通道蛋白1表达,升高维生素D受体蛋白的表达。结论:1)体内较低水平的1,25二羟基维生素D3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病的风险因素。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Bsm I及Taq I两个位点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可能存在相关联系。Bsm I’B’和Taq I’t’等位基因可能是保护基因。3)1,25二羟基维生素D3调控人小梁细胞的水通道蛋白1表达,维生素D受体也参与其中。
杜静,刘苏[2](2016)在《地塞米松对兔眼水通道蛋白-1表达的影响及其与眼压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地塞米松(DEX)对兔眼小梁内皮细胞(TM)和睫状体无色素上皮(NPCE)细胞水通道蛋白-1(AQP1)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兔皮质类固醇性高眼压模型,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高眼压组与正常对照组AQP1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兔眼NPCE的AQP1表达比正常对照组增强(P<0.05),而在TM细胞则减弱(P<0.05)。结论地塞米松能使兔眼眼压升高,可能是通过抑制AQP1在TM的表达,并使NPCE的AQP1表达上调,这可能是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的病理机制之一。
潘海涛,周伟,施宇华,黄振平[3](2015)在《水通道蛋白-1及其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文中指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多见且高发的眼底病变,是糖尿病的全身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极其复杂,体液代谢异常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发挥重要作用,水通道蛋白属于细胞膜转运蛋白是影响组织体液代谢的关键因素之一。水通道蛋白-1是首先发现的水通道蛋白,在视网膜中表达最多,与水电解质转运水平的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发病机制相关。本文综述水通道蛋白-1及其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探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彭洁,张虹[4](2015)在《培养人眼小梁细胞水通道蛋白1与Na+-K+-ATP酶、Ca2+-ATP酶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人眼小梁细胞上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1,AQP1)与Na+-K+-ATP酶、Ca2+-ATP酶的相关关系。方法培养的人眼小梁细胞分别给予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0.4μg/mL(B组)、DEX0.4μg/mL+AQP1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s,AS-ODN)0.625μg/mL(C组)、DEX0.4μg/mL+AS-ODN 1.25μg/mL(D组)、DEX0.4μg/mL+AS-ODN 2.5μg/mL(E组)、DEX0.4μg/mL+AS-ODN 5μg/mL(F组)处理,以不加药组为对照组(A组)。5d后测定各组Na+-K+-ATP酶、Ca2+-ATP酶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的相比,DEX0.4μg/mL组Na+-K+-ATP酶活性、Ca2+-ATP酶活性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DEX+AS-ODN组,随着AS-ODN浓度加大,小梁细胞Na+-K+-ATP酶的活性逐渐提升。在AS-ODN浓度加到5μg/mL时,Na+-K+-ATP酶的活性恢复到最大。B、C、D、E组Na+-K+-ATP酶的活性与对照组及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E、F组Ca2+-ATP酶活性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E、F组之间Ca2+-ATP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眼小梁细胞AQP1与Na+-K+-ATP酶关系密切,与Ca2+-ATP酶关系不显着,AQP1的正常表达是Na+-K+-ATP酶活性维持的必要条件之一。
潘海涛[5](2014)在《AQP1在视网膜激光损伤中的表达及其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军事领域中各种新概念武器不断被研发,激光致盲武器就是其中之一。同时,高新技术给医学领域也带来了崭新的革命,在眼科领域中出现了诸如:激光矫正治疗屈光不正,激光手术治疗白内障,激光治疗眼底视网膜病变等等,这些高新技术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眼科学的发展,也给无数的病患带来了福音。但是,伴随着这些有利因素,高新技术的不适使用、过度应用等由此带来的一些不利因素也逐渐显现出来。眼睛对外来的光线极为敏感,它最容易受到强光照射而引起损伤。将一束400-900纳米波长范围的激光向角膜照射,经过屈光介质的汇聚后,单位区域视网膜上所吸收的激光照射能量比照射角膜的量提高近105倍。所以,因此,激光照射可引起视网膜损伤严重,导致视力下降和失明。一旦视网膜受损,如何减少视网膜的受损程度,恢复视功能成了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强光照射后最初引起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改变,色素上皮层中的色素颗粒将吸收的光能转换为热能,这就破坏了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使它脱离Bruchs膜,导致血视网膜外屏障的损伤。研究表明,激光对视网膜的损伤与血-视网膜屏障损伤有直接的关系。血-视网膜外屏障损伤能够使脉络膜的组分渗漏到视网膜,引起视网膜水肿,导致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失明。水通道蛋白(AQPs)是最近发现的一种对水分子具备极高选择性的跨膜转运蛋白,主要分13种亚型(AQP0-12),在不同的组织中广泛分布,能明显提高细胞膜对水的通透,促进水的分泌、摄取和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均衡,多种病理因素引起的组织水肿已被证明与其关系密切相关。作为含水量最多的人体器官,眼许多的生理功能都仰仗迅速、高效的水转运体系,水通道蛋白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包括参与房水循环、及维持角膜、晶状体的脱水状态等。纵观视网膜上的各亚型水通道蛋白,AQPl含量最高,主要表达于无长突细胞、色素上皮细胞和光感受器细胞,但它的具体作用还不明确。既往研究表明AQPs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密切相关,对调节脑内水平衡有重要作用。大脑神经中枢向外部分延伸为视网膜视神经,血视网膜外屏障和血脑屏障有很多的相似性:二者在极性蛋白的表达,转运功能,通透性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处。因此,在视网膜组织中广泛存在的AQP1极有可能参与血视网膜外屏障的通透性的调节,并在激光损伤导致的视网膜水肿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拟在建立大鼠视网膜激光损伤模型基础上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blot分析和RT-PCR技术确定AQP1在视网膜组织细胞中的表达及分布特征。体外对人RPE细胞进行培育,观察色素上皮细胞中AQP1的表达及变化;创建激光照射体外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模型,观测激光损伤对色素上皮细胞中AQP1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AQP1在激光所致视网膜水肿形成发展中的作用,并探讨其相关机制,以期为利用水通道蛋白作为药物靶点对激光视网膜损伤进行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和理论依据。目的1、体外建立人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培养方法;2、观察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色素上皮细胞上AQP-1的表达;3、观察激光照射后,体外培育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AQP-1表达的变化;4、观察鼠视网膜中AQP-1的表达在激光照射后发生的变化。方法1、视网膜激光损伤模型的建立。视网膜激光损伤模型的建立方法:单眼充分散瞳,眼前放盖玻片接触角膜,进行散瞳眼视网膜激光光凝,每只眼在视盘1.5-2个视盘直径外4个象限均匀光凝50个点。氩激光参数设置:波长532纳米,曝光时间0.1秒,光斑光斑为50um,能量100mw,正常眼为对照分析。2、体外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选取新鲜的健康人角膜移植供体眼球,用生理盐水+庆大霉素冲洗人眼球,剪刀剔除眼外结缔组织。在角膜缘后约1-2mm处剪刀环形切开,并依次清除角膜,虹膜,晶体,玻璃体及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暴露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用D-Hank’s液冲洗后节眼杯2遍,0.25%胰蛋白酶37.5℃消化半小时×2次,得到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悬液,加入新鲜胎牛血清终止消化,收集悬液以1000转/分钟离心10分钟×2次后得到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滴加含有20%胎牛血清的D-F12培养液,接种到25ml培养瓶中培养。用反复贴壁法纯化该细胞。3、激光损伤体外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模型的建立。选取第4-5代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复苏后按1×105细胞密度接种于6孔板中,放置含5%CO2、95%空气、湿度为90%的37.5℃孵箱中孵育,第二天,观察到贴壁生长的细胞,伸出伪足,呈不规则状。4-5天后孔板中的细胞基本融合呈一单细胞层,吸净培养液,垂直置于视网膜激光分离仪前进行激光照射损伤,激光照射后按照损伤后即刻、12小时、24小时、72小时及正常细胞5个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细胞离心后,去除上清液,收集细胞沉淀放置-80℃深低温冰箱中保存。氩激光参数设置:波长532纳米,功率150mw,直径100um,曝光时间0.15s。4、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亦称免疫组化法)、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观察激光损伤后不同时间鼠视网膜中AQP1的分布及其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5、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观察激光损伤后不同时间体外培育的人RPE细胞中AQP-1表达的变化。结果1、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形态特征原代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在48-72小时后基本上能够贴壁呈扁平生长,部分伸出伪足,呈不规则多角形状,倒置显微镜下看不清细胞核,胞浆中含有丰富的黑色素颗粒,1周左右,贴壁的细胞基本融合形成一单细胞层,可见圆形的细胞核,细胞胞质内富含黑色素颗粒。每传代一次,胞质中的黑色素逐渐变淡,至第6代左右,细胞趋于透明。2、激光照射体外培养人RPE细胞后不同时间AQP-1的表达特征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正常组细胞中AQP1mRNA表达量(CtAQP1/CtGAPDH)为:24.63±0.15,激光损伤组分别为:即刻:25.75±0.35,激光损伤后12小时:25.82±0.10,激光损伤后24小时:25.67±0.19,激光损伤后72小时:25.19±0.12,与正常组相比,激光损伤即刻、12小时、24小时及72小时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激光损伤72小时组与激光损伤即刻、12小时及24小时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3、激光照射损伤鼠视网膜中AQP-1的表达特征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鼠眼视网膜组织,神经节细胞层与内核层细胞均出现阳性的棕色粗大颗粒,揭示AQP-1在眼视网膜组织内在这两个部位呈阳性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正常组AQP1mRNA表达量为:1.15±0.01,激光损伤即刻:1.10±0.01,12小时:1.10±0.03,24小时:1.16±0.01,72小时:1.13±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激光损伤即刻(p=0.0010.05)与激光损伤12小时(p=0.001)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结果显示: AQP-1的表达在激光损伤后即刻组(1.25±0.35,p=0.04),12小时组(1.06±0.33,p=0.17),24小时组(1.87±0.38,p=0.00),72小时组(1.15±0.36,p=0.09),与正常组视网膜中AQP1的表达(0.73±0.17)统计分析发现,激光损伤后即刻组和24小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激光损伤条件下,RPE中AQP-1mRNA的表达呈动态改变,即在激光损伤初期呈上调,至损伤后12小时达到最大值,后期随着时间的延长呈下调表达。2、激光损伤条件下,体内视网膜中AQP-1蛋白的表达呈动态改变,在激光损伤初期表达上调,至损伤后24小时达到最大值,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表达下调。
彭洁,张虹[6](2012)在《培养人眼小梁细胞水通道蛋白1与细胞外基质的相关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人眼小梁细胞上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1,AQP1)与细胞外基质中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层粘连蛋白(laminin,LN)、胶原蛋白Ⅰ(collagen Ⅰ,CAI)及胶原蛋白Ⅳ(collagen Ⅳ,CAIV)的相关关系。方法培养的人眼小梁细胞分别给予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0.4μg/ml(B组)、DEX0.4μg/ml+AQP1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s,AS-ODN)0.625μg/ml(C组)、DEX 0.4μg/ml+AQP1AS-ODN 1.25μg/ml(D组)、DEX 0.4μg/ml+AQP1AS-ODN 2.5μg/ml(E组)、DEX 0.4μg/ml+AQP1AS-ODN 5μg/ml(F组)处理,以不加药组为对照组(A组)。5天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FN、LN、CAI及CAIV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0.4μg/ml DEX能刺激培养的人眼小梁细胞FN、LN及CAIV表达明显增强,CAI表达减少,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D、E、F组,AQP1AS-ODN可以降低由0.4μg/ml DEX引起的FN、LN、CAIV表达增强。同样的,增加由0.4μg/ml DEX引起的CAI表达减少。结论人眼小梁细胞AQP1与细胞外基质中FN、LN、CAI及CAIV关系密切。AQP1的正常表达是细胞外基质适量表达的前提。
王康[7](2012)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对体外培养牛眼小梁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完善的体外培养牛眼小梁细胞的方法,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BB,PDGF-BB)对体外培养牛眼小梁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对细胞表面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对牛眼小梁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鉴定(NSE、Ⅷ因子和FN的表达),用红血球计数法计数细胞,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获得三代对数生长期小梁细胞之后,分别用不同浓度的PDGF-BB (Ong/ml、5.0ng/ml、12.5ng/ml、25.0ng/ml)进行刺激干预。24小时后收集细胞,用SRB法和MTT法检测PDGF-BB对牛眼小梁细胞增殖的影响。然后分别采用RT-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PDGF-BB对培养2小时后牛眼小梁细胞MMP-2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体外培养牛眼小梁细胞NSE、FN染色呈阳性,Ⅷ因子染色呈阴性,传三代细胞在接种第三天进入对数生长期,持续时间为三天左右。SRB和MTT法均显示随PDGF-BB浓度增加,小梁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统计学分析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发现,随PDGF-BB浓度增加,牛眼小梁细胞MMP-2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PDGF-BB能显着促进牛眼小梁细胞MMP-2的蛋白表达(P<0.05)。结论:实验用牛眼小梁细胞,最好选择传三代小梁细胞,应采用传代后三天左右的对数生长期细胞。PDGF-BB对体外培养牛眼小梁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PDGF-BB可以引起牛眼小梁细胞MMP-2表达量的增加,可能对降低眼内压具有重要作用。
王康,王强[8](2011)在《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因其良好的抗炎、抗免疫、抗毒效应,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在其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对眼局部甚至全身产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其中,糖皮质激素引起的眼压增高是常见的不良反应,严重
余海[9](2009)在《丙泊酚对兔晶状体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老年性白内障所致的失明仍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的主要致盲原因,虽然复明手术正日益精细,开展日益普及,但手术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还不能完全避免,术后并发症也影响视力恢复。因此早期药物防治白内障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氧化损伤是白内障发病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以兔子晶状体体外培养的方法建立晶状体氧化损伤模型,从形态、功能等方面探讨丙泊酚对兔晶状体氧化损伤中水通道蛋1表达的影响及其对晶状体的保护作用机制,为临床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白内障药物提供初步的实验依据。方法选取52只离体透明晶状体随机分为正常组、氧化损伤组和治疗组。体外培养24h后,观察晶状体混浊情况,分析晶状体的相对灰度值;取晶状体标本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取晶状体前囊膜进行透射电镜(TEM)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检测水通道蛋白1( aquaporin-1,AQP1)在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表达;分光光度计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eic dialdehyde,MDA)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晶状体相比较,氧化损伤组晶状体全部漫样白色混浊呈不透明状,晶状体SOD含量下降,MDA含量增加,AQP1表达明显下降,晶状体上皮细胞结构明显紊乱,胞质浓缩,胞浆内见大量大小不等的空泡,核质比例增大,核膜双层结构不清,核内染色质聚集成块,部分染色质边集;与氧化损伤组相比,丙泊酚组晶状体皮质呈现轻度混浊,赤道部可见少量空泡,核心基本清晰可见,晶状体SOD含量升高,MDA含量降低,AQP1表达增加,晶状体超微结构损伤减轻。结论1、成功建立兔子晶状体氧化损伤模型。2、在兔子晶状体氧化损伤中,AQP1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参与白内障的形成。3、丙泊酚能够有效上调AQP1在晶状体组织中的表达,减轻晶状体的浑浊,保护晶状体。
高洪瑞[10](2009)在《器官培养保存角膜及大泡性角膜病变Na+-K+-ATP酶活性及水通道蛋白-1表达的改变》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一、检测器官培养法保存角膜Na+-K+-ATP酶活性和水通道蛋白-1表达的改变,探讨Na+-K+-ATP酶活性和水通道蛋白-1表达的改变在保存角膜水肿中的作用。二、以0.05%的新洁尔灭溶液前房注射制作兔眼大泡性角膜病变的动物模型,检测Na+-K+-ATP酶活性和水通道蛋白-1的表达,探讨Na+-K+-ATP酶和AQP-1在大泡性角膜病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三、以器官培养法保存的角膜为供体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实验性大泡性角膜病变,观察角膜透明、厚度等恢复情况,了解术后角膜CEC存活情况能否满足PKP的要求。方法一、本实验分为2组,24只新鲜兔眼角膜作为对照组,24只器官培养保存的角膜作为实验组。两组均在眼球摘除前以角膜测厚仪测量角膜厚度,眼球摘除后以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实验组经器官培养保存4周后以角膜测厚仪测量角膜厚度,然后每个角膜被分成两半,共48个半片角膜,再分成4组,每组12个半片。12个半片用茜素红-台盼蓝染色染色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12个半片角膜用4%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固定行HE染色、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AQP-1在角膜基质和内皮细胞表达的改变;12个半片角膜用Na+-K+-ATP酶试剂盒测量角膜内皮细胞Na+-K+-ATP酶活性;12个半片角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QP-1mRNA表达改变。实验组角膜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进行保存前后的比较。实验组Na+-K+-ATP酶活性、免疫组化染色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QP-1表达的改变,与正常对照组角膜比较。二、以0.05%的新洁尔灭溶液前房注射制作兔眼大泡性角膜病变的动物模型,制模前分别用角膜测厚仪和角膜内皮显微镜测量角膜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数目。术后观察眼球大体情况、测量角膜厚度。1周后处死实验动物取角膜,用茜素红-台盼蓝染色染色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用4%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固定行HE染色、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AQP-1在角膜基质和内皮细胞表达的改变;用Na+-K+-ATP酶试剂盒测量角膜内皮细胞Na+-K+-ATP酶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QP-1mRNA在角膜内皮细胞表达的改变;并于正常对照组角膜比较。三、以0.05%的新洁尔灭溶液前房注射制作兔眼大泡性角膜病变的动物模型,制模7天后,用器官培养法保存4周的角膜作为供体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观察术后植片透明度、以角膜测厚仪测量角膜厚度。PKP术后14天摘取移植植片,行茜素红-台盼蓝染色染色检查角膜内皮存活情况。结果一、器官培养保存4周后角膜厚度明显增厚水肿,角膜厚度由保存前的351.12±23.23μm增厚至保存后683.60±48.92μm;内皮细胞密度由2742.61±124.02个/mm2减少为2381.56±174.27个/mm2 ; Na+-K+-ATP酶活性在新鲜角膜为3.82±0.27U/mgprot,在保存角膜降低为3.58±0.26U/mgprot;HE染色显示保存4w时角膜上皮仅剩余12层细胞,基底细胞规则的柱状结构消失,基质仍轻度水肿,后弹力层有较多皱折;免疫组化法检测到AQP-1在角膜的内皮细胞与基质有阳性表达,保存后角膜内皮、基质的棕黄色变淡,表达降低;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保存后角膜内皮细胞的AQP-1mRNA相对于保存前的表达呈下降趋势。二、实验性大泡性角膜病变的角膜水肿混浊,明显增厚,第7天时平均达到696.17±43.54μm;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由制模前的2876.00±164.65个/mm2减少到646.58±126.72个/mm2;CEC染色见内皮细胞片脱落,细胞失去正常六边形外观、不规则,细胞膜破裂溶解。Na+-K+-ATP酶活性明显降低至1.03±0.28 U/mgprot;HE染色组织学观察内皮层不完整,细胞数目较少,部分脱落,上皮下有水泡形成;免疫组化法检测到AQP-1在角膜内皮的着色变淡,部分区域无阳性染色,基质的染色变淡。实验性大泡性角膜病变角膜内皮AQP-1mRNA相对于正常的表达呈明显下降趋势。三、术后第一天,植片基本透明,可以看清瞳孔和虹膜,术后第三天植片完全透明,可以看清虹膜纹理;角膜缘充血及结膜充血3天后逐渐减轻,但轻度充血一直存在。术后第一天,植片轻度水肿,厚度开始变薄;术后第三天,植片水肿消退,厚度已基本恢复到保存前水平;术后7天植片厚度较保存前略薄;术后14天仍较保存前薄。PKP术后角膜植片CEC密度较保存后略有下降,不规则的细胞形态减少。结论:一、器官培养法保存的角膜厚度增加,内皮密度降低,Na+-K+-ATP酶活性轻度下降,水通道蛋白-1的表达降低;保存后细胞密度能满足角膜移植的要求;保存的角膜水肿可能与Na+-K+-ATP酶活性和内皮AQP-1表达降低有关。二、以0.05%的新洁尔灭溶液前房注射可以建立兔眼大泡性角膜病变的动物模型,Na+-K+-ATP酶活性和内皮AQP-1表达降低与大泡性角膜病变的发病有关。三、器官培养保存兔角膜在行PK术后植片透明,能够满足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的PKP手术要求。
二、地塞米松对人眼小梁细胞水通道蛋白-1表达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塞米松对人眼小梁细胞水通道蛋白-1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维生素D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维生素D缺乏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相关性的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及纳入和排除标准 |
1.1.2 研究方法 |
1.1.3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
1.1.4 实验原理 |
1.1.5 实验步骤 |
1.1.6 数据处理及统计 |
1.2 结果 |
1.2.1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及对照组年龄与性别比较 |
1.2.2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及对照组血清1,25二羟基维生素D3水平比较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相关性的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及纳入和排除标准 |
2.1.2 研究方法 |
2.1.3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2.1.4 实验原理 |
2.1.5 实验步骤 |
2.1.6 数据处理及统计 |
2.2 结果 |
2.2.1 Cdx-2、Fok I、Bsm I和Taq I基因多态性结果判定 |
2.2.2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与对照组Cdx-2、Fok I、Bsm I和Taq I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 |
2.2.3 Tru9 I及Apa I多态性PCR扩增产物酶切结果判定 |
2.2.4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与对照组Tru9 I及Apa I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1, 25 二羟基维生素D3调控人小梁细胞水通道蛋白1及维生素D受体的表达的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1.3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3.1.4 实验原理 |
3.1.5 实验步骤 |
3.1.6 数据处理及统计 |
3.2 结果 |
3.2.1 小梁细胞形态观察 |
3.2.2 1,25二羟基维生素D3对人小梁细胞维生素D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 |
3.2.3 1,25二羟基维生素D3对人小梁细胞水通道蛋白1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维生素D及其受体在眼科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地塞米松对兔眼水通道蛋白-1表达的影响及其与眼压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及实验动物 |
2.2 实验方法 |
2.2.1 兔激素性高眼压模型的建立 |
2.2.2 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和免疫荧光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眼压 |
3.2 组织病理学改变 |
3.2.1 免疫荧光切片AQP1在正常兔眼角膜内皮和虹膜后色素上皮、睫状体无色素上皮、小梁内皮等多处表达。 |
3.2.2 免疫组化切片AQP1的表达在组织切片上表现为阳性细胞膜上的棕褐色颗粒。 |
4 讨论 |
(3)水通道蛋白-1及其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AQP-1的分子结构及生物学特性 |
2 AQP-1在眼球内组织中的分布及意义 |
3 AQP-1的调节机制 |
3.1 低氧调节 |
3.2 蛋白质水平调节 |
3.3 激素水平调节 |
3.4 其他因素的调节 |
4 AQP-1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4)培养人眼小梁细胞水通道蛋白1与Na+-K+-ATP酶、Ca2+-ATP酶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5)AQP1在视网膜激光损伤中的表达及其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注释 |
前言 |
第一部分 体外原代纯化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及定量检测激光损伤色素上皮细胞中 AQP1 的表达及其分布特征 |
目的 |
一、材料及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激光损伤后不同时间点鼠视网膜中 AQP1 的表达 |
目的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和展望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培养人眼小梁细胞水通道蛋白1与细胞外基质的相关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人眼小梁组织 |
1.2 主要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3.1 人眼小梁细胞培养及鉴定 |
1.3.2 实验分组与处理 |
1.3.3 免疫组化检测FN、LN、CAI及CAIV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人小梁细胞培养及特征 |
2.2 DEX、AS-ODN对小梁细胞FN、LN、CAI及CAIV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小梁细胞外基质中FN、LN、CAI及CAIV参与激素性青光眼的发病 |
3.2 AQP1参与DEX诱导的细胞外基质变化 |
(7)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对体外培养牛眼小梁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组织块培养法培养牛眼小梁细胞、鉴定、绘制细胞生长曲线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SRB法和MTT法检测PDGF-BB对牛眼小梁细胞增殖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RT-PCR法和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观察不同浓度PDGF-BB对体外培养的牛眼小梁细胞MMP-2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全文总结 |
全文附图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
(8)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遗传及发病特点 |
1.1 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遗传特点及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关联 |
1.2 发病特点 |
2 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的临床表现 |
2.1 皮质类固醇药物引起眼压升高的易感因素 |
2.2 临床表现 |
3 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 |
3.1 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 |
3.2 水通道蛋白-1 (aquaporin-1, AQP-1) |
3.3 细胞骨架 |
3.4 糖皮质激素受体 (glucocorticoid |
3.5 表皮生长因子 (epidermal |
4 问题与展望 |
(9)丙泊酚对兔晶状体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论文正文:丙泊酚对兔晶状体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文献综述:水通道蛋白1 与眼的研究进展 |
致谢 |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器官培养保存角膜及大泡性角膜病变Na+-K+-ATP酶活性及水通道蛋白-1表达的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器官培养法保存角膜的Na~+-K~+-ATP 酶活性和水通道蛋白-1 表达的改变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性大泡性角膜病变Na~+-K~+-ATP 酶活性和水通道蛋白-1 表达的改变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器官培养保存角膜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治疗实验性大泡性角膜病变的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文章插图 |
综述之一 |
综述之二 |
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四、地塞米松对人眼小梁细胞水通道蛋白-1表达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维生素D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的相关性研究[D]. 吕瀛娟. 天津医科大学, 2017(12)
- [2]地塞米松对兔眼水通道蛋白-1表达的影响及其与眼压的关系[J]. 杜静,刘苏.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22)
- [3]水通道蛋白-1及其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J]. 潘海涛,周伟,施宇华,黄振平. 东南国防医药, 2015(03)
- [4]培养人眼小梁细胞水通道蛋白1与Na+-K+-ATP酶、Ca2+-ATP酶的相关研究[J]. 彭洁,张虹. 四川医学, 2015(03)
- [5]AQP1在视网膜激光损伤中的表达及其变化研究[D]. 潘海涛. 第二军医大学, 2014(04)
- [6]培养人眼小梁细胞水通道蛋白1与细胞外基质的相关实验研究[J]. 彭洁,张虹.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2(05)
- [7]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对体外培养牛眼小梁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影响[D]. 王康. 滨州医学院, 2012(02)
- [8]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的研究进展[J]. 王康,王强.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1(04)
- [9]丙泊酚对兔晶状体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 余海. 重庆医科大学, 2009(05)
- [10]器官培养保存角膜及大泡性角膜病变Na+-K+-ATP酶活性及水通道蛋白-1表达的改变[D]. 高洪瑞. 第二军医大学,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