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电子产业“九五”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关键技术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电子产业“九五”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关键技术

一、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电子工业“九五”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关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周良武[1](2015)在《智能化生产力与中国自主创新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智能化生产力是指以芯片、计算机等智能化信息处理设备为生产工具的生产力。劳动者知识化、劳动工具智能化和劳动对象人工化是智能化生产力的特点。智能化生产力的产生和形成经历了几个阶段: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出现,标志着智能化生产力的萌芽;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问世至20世纪70、8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计算机逐渐运用于生产,标志着智能化生产力的形成;现阶段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的出现,标志着智能化生产力的深入发展。自主创新战略以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尤其是科技创新理论为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活动,其创新理论主要包括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三个方面;列宁和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通过发展科学技术、科技创新建设社会主义的丰富创新思想;毛泽东提出自力更生发展科技建设社会主义的创新思想;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突出强调了科技在生产力诸要素中的核心地位、第一位的作用;新时期党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灵魂的思想观点,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与熊彼特特创新理论在强调科技创新的作用、创新目的方面具有相似性;但两者创新理论的范围不同,创新的价值取向也不同。自主创新战略是智能化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生产力具有社会属性的特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发展起来的智能化生产力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力,中国发展智能化生产力必须自主创新;智能化生产力背景下科技经济一体化趋势要求自主创新;发达国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要求自主创新;智能化生产力的高知识含量要求自主创新;发展智能化生产力的高尖端科技因涉及国家安全必须自主创新;实践证明,技术引进、开放市场引进技术的方式换不来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核心技术,只能自主创新。智能化生产力规定了自主创新的内容和方向:自主创新必须以科技创新,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创新为创新方向。由于创新的本质在发展,智能化生产力是多种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为了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电子信息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还需实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制度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保障,管理创新是自主创新的条件,文化创新是自主创新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制度优势和文化优势,成为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优势;同时,我国也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以及文化障碍方面的劣势。我国自主创新战略分两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技术引进与模仿为主的阶段;第二阶段,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对策包括:驱动电子信息技术创新的市场制度创新,建立市场驱动型科技创新机制;保障电子信息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制度创新;加速电子信息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企业制度创新;引导电子信息技术创新的政府导向创新;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必须培养高尖端创新人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高尖端人才严重不足,必须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在提升我国科技实力的基础上,必然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促使我国经济上创新型国家的实现,思想意识上创新观念的普及;政治更加民主;社会更加和谐、自由和进步。

刘洪昆[2](1996)在《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电子工业“九五”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关健技术》文中提出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电子工业“九五”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关健技术刘洪昆(电子工业部)电子技术是高新技术群体中的核心技术,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以微电子和计算机为代表的新的技术革命,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

黄勤[3](2002)在《论区域主导产业》文中研究指明区域主导产业研究是一个既古老又常新的命题。文章回顾了区域主导产业的理论渊源和方法论体系,结合我国的新情况、新经验对区域主导产业涵义特征、形成机制和培育途径等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文章认为,区域主导产业不是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区域化,也不同于通常意义的区域支柱产业,其本质特征既体现着不同地区的空间特性,又包含着“主导部门”的产业属性,确切地说,是区域性主导产业。文章剖析了我国区域主导产业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区域专门化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提出在经济体制转轨、增长方式转型以及区外技术大量涌进的条件下,我国欠发达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应及时理清自给产业与输出产业,着力开拓区外市场,正确处理高技术和新产品、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大力营造产业聚集和协同的环境,加强和改进区域政府的产业导向职能。文章还探讨了经济全球化和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四川主导产业培育的问题。

王鹏飞[4](2014)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在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信息越来越展示出其无所不在的特征,电子信息产品已经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集成电路是处理信息的基础设备,因此,集成电路被公认为信息技术革命、信息化、信息时代的动力系统。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全球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以其无穷的变革、创新和极强的渗透力,推动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就电子信息产品而言,集成电路不仅是电子信息设备的核心,同时也会起到很明显的辐射效应。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集成电路产业1元的产值可以带动相关电子信息产业10元的产值,带来100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电子信息技术的战略性、基础性、渗透性首先体现在集成电路产业,很多精密设备都需要性能强大的集成电路产品作为坚强后盾。集成电路产业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基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信息产业结构、扩大信息消费、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集成电路产业是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其发展程度会对中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竞争中所处的地位造成极大的影响。一方面,工业化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会应用到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成果,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影响和推动了-系列传统产业的革新和升级;另一方面,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都是需要建立在集成电路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的,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能够有力地推动国家信息化进程,这就使得集成电路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愈发重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2000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自文件颁布以来,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速度加快,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技术水平显着提升。此后十几年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获得了长足进步。从产业规模来看,中国集成电路产量增长11倍,占全球产量近10%,销售收入翻了三番,占全球产业比重达8.6%,已经成为世界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一极。从产业链来看,在一系列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下,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在设计、制造、封测、材料和设备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逐步缩小,企业实力得到明显提升。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尽管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也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仍然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高端集成电路产品及技术方面对中国仍然实行禁运政策,使中国对近邻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处于不利地位,这也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发展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企业技术创新力量薄弱,能与国际领先水平抗衡的国家队尚未形成,致使中国集成电路市场长期大量依靠进口,国内产品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尚不足20%。集成电路产品高度对外依存严重影响了中国电子整机产业以及经济信息安全等领域的自主可控发展。中国要以新的面貌、新的视角、新的思路,追赶和缩短与世界集成电路产业水平的差距,走上自强、自立、自主地快速发展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大道。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指出:“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两化融合、三网融合、物联网和云计算、电动汽车、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推动集成电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广阔前景正在逐步实现。展望未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新的历史征程开始之前,需要认真梳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沉着应对国际风云变幻,抓住技术升级和商业模式转变所带来的历史性发展契机,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推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让集成电路产业在实现中国工业化和信息化、带动其他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排头兵的作用,为中国在全球信息化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提供保障。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研究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研究课题,也是一个具有很强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课题。本论文应用相关经济学理论,采取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及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在现有集成电路发展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集成电路的发展现状、产业结构、区域布局等,论述了集成电路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并对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国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分析了国际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趋势,重点研究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从政策扶持、技术创新、产业链、区域布局、商业模式、市场环境、人才激励、国际化等角度提出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论文除绪论外,共分为六章。论文阐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的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并提出了研究的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论文阐述了集成电路产业的相关概念和发展情况,介绍了集成电路产业在对电子信息产业、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国防与信息安全的地位和作用,并结合国际上先进国家和地区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经验及启示,客观分析了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趋势。论文研究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历程,从国家相关政策、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人才培养、产业链、区域分布等角度评价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现状。论文研究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分析了造成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和差距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论文研究了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状况,总结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启示。论文重点从全球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机遇、国内巨大市场需求带来的发展机遇、国际政策支持带来的发展机遇、技术进步和两化融合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发展机遇等客观分析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面临的战略机遇;与此同时,分别从全球市场平缓增长、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产业模式不断创新、全球产业加快重组,技术革新步伐加快、资金门槛不断提高,以及知识产权竞争加剧、产业生态深度演变等方面分析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论文在全面分析国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趋势及中国集成电路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包括加大政策扶持、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强化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整合产业资源、做大做强产业链,优化区域布局、统筹规划资源投入,创新商业模式、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改善投融资体系、培育健康市场环境,健全激励机制、吸引聚集高端人才,着眼国际市场、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等。

么红杰[5](2012)在《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发展规划,是政府对未来科技活动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体现了政府对科技发展前景及科技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战略预期。从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学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内蒙古一直不间断地分阶段进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工作。与国家已经制订和实施了8个专门的科技发展规划基本保持一致,内蒙古至今制定和实施了4个科技发展五年计划,3个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对不同时期科技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回顾自治区成立以来内蒙古科技规划编制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大体上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自治区成立到改革开放(1947—1978),以“奠定基础,重点发展,迎头赶上”为目标,迅速建立起了强大的科研基础和完善的科研体系,这期间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改革开放后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呈现着不同的发展特征。第一阶段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和“面向、依靠”的战略方针,努力破除经济与科技脱节的旧体制,先后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七五(1986-1990)”科技发展纲要》;《内蒙古自治区“八五”(1991-1995)科技发展规划》。第二个阶段通过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确立“创新、产业化”指导方针,调整科技基础结构,建设区域创新体系。1996年,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条例》;在国内较早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区的战略目标,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决定》、《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若干政策》。第三个阶段通过探索具有自治区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转变。200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发展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把向建设创新型内蒙古努力作为面向未来的总体策略。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一方针,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2006-2020)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五十年来,在国家宏观科技政策的大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事业顺应经济发展背景、科技发展面对的主要矛盾、科技发展目标任务以及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的变化,不断深入认识和正确把握区情,始终以制订、完善、实施科技规划作为科技战略发展的载体,引领科技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努力实现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由“促进”到“支撑”,由“推动”到“引领”的历史性转变。但在科技规划实施过程中,内蒙古仍然存在重设计决策、轻执行评估;重行政指令、轻市场指导;重省市级层面的科技战略、轻旗县级层面等问题。特别是在科技规划实施绩效评估过程中,由于涉及面广、评价原则、方法较难把握、没有专项资金支持等原因,虽然内蒙古在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方面投入了大量人、财、物力,但对于科技发展规划后续的执行、执行过程中的评估、评估之后的改进和动态更新与修正,以及何时以何种方式来终结则关注不够,尤其是缺少对科技规划整体实施效果的评估,使得花费了很大精力制订的规划在指导科技实践和进步方面发挥的效力有限。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内部辑刊等史料的基础上,开创性地综合回顾与总结了内蒙古科技规划五十年的发展历程,这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也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对研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本文通过借鉴其他区域科技政策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建立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估的可行性路径选择与方法模型,为决策层今后树立开展科技规划绩效评价的理念提供了科学论证和方法选择。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而提出通过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科技评估规章制度和系列评估专业规范,加强评估方法的研究;加强科技评估环境建设,系统地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等措施加快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步伐的建议。

赵法彬[6](2011)在《移动互联造就精彩生活,无线融合开创美好未来——“2011中国无线网络融合大会暨第二届无线通信及卫星应用设备展”在京成功举办》文中认为2011年4月20~22日,经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由中国无线电协会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共同主办的"2011中国无线网络融合大会暨第二届无线通信及卫星应用设备展"(工信部办函[2011]66号),在北京京都信苑饭店隆重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利华、国家航天局原副局长夏国洪、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主任刘岩、工信部信息中心主任黄澄清、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总工程师马晓东在开幕式先后发表了讲话,总参通信部原副部长杨千里、工信部无线电管理局局长

张玉春[7](2007)在《江苏工业结构升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区域工业增长过程,就是区域工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推进区域工业结构升级是区域工业发展的核心。本文在比较分析国内外工业结构升级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江苏工业结构升级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研究。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提出区域工业结构升级的本质是构建先进的工业生产力系统。先进的区域工业生产力系统既包括先进的要素系统,也包括先进的结构系统和功能系统。工业结构升级就是推动工业生产力系统要素和结构的不断变化,导致生产力系统功能大幅提高,从而实现工业生产力系统整体性跃迁的过程。提出工业产业竞争力是工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和表征,技术创新是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力,对外开放是结构升级的外在条件,主导产业群的培育是结构升级的实现途径。应用系统演化方法对江苏工业结构高度化演进行研究,结论表明工业结构总体上呈现出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和技术密集化趋势,但工业结构升级效应不显着。装备制造业作为工业结构升级的先导和基础,发展严重滞后。加工工业存在虚高加工度化现象,非常规替代问题突出。效益结构倒挂,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传统优势行业效益水平较高,技术密集型部门呈现出高效部门效益不高,增产不增效的局面。通过对影响江苏工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因素分析研究表明:江苏工业整体竞争力较强,优势行业有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产业,但存在传统优势行业竞争力逐步下降和产业可持续竞争力较差的问题;对外开放推动了江苏工业重工业化、技术集约化的发展,却没有促进高加工度化的发展;技术进步对江苏工业增长和结构变动作用显着;资源开采加工型行业和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轻加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高;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一般;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进步贡献率低于劳动贡献率,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江苏工业技术进步的战略选择。选取增长能力、关联效应、科技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出口能力等五个基准对江苏制造业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实证分析,表明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是江苏应该大力扶持与发展的主导产业。建立工业结构高度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确定评价指标分级标准,应用未确知综合评价模型,以江苏等六省市为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江苏工业结构高度化水平低于上海、北京,但高于广东、浙江和山东。提出“十一五”推进江苏工业结构升级的思路和对策。

王旭东[8](2001)在《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产业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产业经济理论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采用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探讨和研究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产业选择问题,构建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本框架。全文共分三部分,十一章。 第一部分,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产业选择的理论认识。主要分析研究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指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选择的重要作用。共分三章:第一章,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第二章,产业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三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产业选择的要求。第二部分,振兴和发展新兴产业。主要分析研究高技术产业与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探索构建产业体系的有效途径。共分五章:第一章,高技术产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引擎产业;第二章,科研、教育产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先导产业;第三章,文化、体育产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优势产业;第四章,信息产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导产业;第五章,环保产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支柱产业。第三部分,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主要分析研究我国传统产业的发展状况,探索其改造和提高的路径。共分三章:第一章,农业的改造和提高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第二章,工业的改造和提高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第三章,服务业创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刘健[9](1999)在《论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文中研究说明导论是立论。中国正面临着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严峻挑战和国内产业结构不能带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巨大压力,产业结构升级成为必然选择。它将成为中国未来50年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关系着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前途和命运。 第一部分论述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完全排斥产业升级,因而被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所取代,现代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个结构转换过程,经济增长阶段与一定的产业结构相对应,产业结构升级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题。 资本有机构成决定着产业结构的“级差”。生产要素边际收益递增递减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矛盾,这一矛盾外在表现为产业结构协调和转换的矛盾运动。 考察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前苏联等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与实践,我们能够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为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50年来,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经济高速增长,第二产业居于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有很大增长。虽然产业结构仍较落后,但为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部分论述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条件因素和阶段目标。 产业结构升级是由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进出口结构升级共同决定的,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因。 从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升级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因来考察,中国具备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条件和动力。同时,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还有很多优势,也面临着许多不利的制约因素。 未来50年,我国要逐步完成工业化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完成第三步战略目标。为此,产业结构要同时进行合理化、高度化、现代化,并在未来的三个发展阶段中逐步实现。 第三部分论述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路径和运行机制。 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能够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能够全面提升中国产业结构体系中各产业的内部结构,能够使中国产业结构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达到新的协调。 主导产业的性质决定着产业结构的性质。主导产业的转换决定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主导产业逐步向知识技术密集产业转换对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之间的协调,形成大经济区;诱导区域产业转移,实现结构转换。区域产业结构体系升级是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途径。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必须由市场和政府共同组织,以市场组织为基础,充分发挥市场组织和政府组织的优势,形成灵活有效的产业结构升级的运行机制。

李德升[10](2012)在《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提出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和灵魂,具有高成长性、高附加值、高带动性、低能耗等特点,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软件技术和软件产品广泛应用,软件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同时,软件技术和软件产品在各行各业不断扩散和渗透,带动了其他产业进而是整个经济的增长。目前,软件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部分,世界各国对软件产业越来越重视,将其作为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不遗余力地支持其创新和发展。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十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软件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培育出一批骨干企业和人才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美国、欧盟、印度等软件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软件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仍比较低,国际竞争力不强,自主创新水平较弱。由于软件产业具有技术外溢性、高风险、高投资、产业带动性强等特点,而且与国际科技竞争和国家信息安全密切相关,世界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促进软件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实施了各种财税支持政策。我国基本形成了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但许多政策还不够完善,需要适应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进行调整和改进。国内对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中,对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系统的研究也较少。本文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国际经验借鉴与国内实践比较相结合的方法,以相关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我国软件产业实际情况,分析了财税政策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依据、必要性、原理、效果和具体措施,对支持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进行研究,探讨了促进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其他配套政策,力图形成我国软件产业财税政策的分析框架,并提出政策建议。全文共8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为绪论,主要分析本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并对软件产业领域的研究进行国内外文献综述,安排与介绍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及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2章是软件产业的特征与发展意义,主要介绍了软件和软件产业的概念、分类和特征,从全球背景、国际竞争和国内现实等角度分析了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现实必要性,并通过计量模型分析了软件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提出促进软件产业发展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就业、国家安全等都有重要意义。第3章是软件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简述了经济发展理论、演化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并从这些理论视角对软件产业发展进行研究,探讨了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软件产业的演化机理和演化动力机制、软件产业的生命周期、集聚发展和后发优势、软件产业的技术进步机制和创新模式、软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等理论性问题。第4章主要对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进行分析,首先回顾了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然后重点对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我国软件产业的主要发展特点是:产业生态体系逐步完善;产业增长在高位趋于平稳;产业结构向服务化方向调整加快;业务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新技术新模式为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企业兼并重组现象增多。同时,我国软件产业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国际竞争力较弱、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市场环境有待完善等,还面临着国际竞争加剧、成本不断上升、行业规范管理更加复杂等挑战。第5章的主题是软件产业发展中的财税政策理论基础。本章首先从政府支持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出发,分析了软件产业发展中政府的作用,提出了政府介入软件产业的基本理论依据,并阐述了财税政策是政府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次,本章分析了财税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工具、政策作用环节和政策支持的主要领域。第6章为我国软件产业财税政策评价,主要回顾了我国软件产业财税政策及相关制度的演变历程,总结了我国现行软件产业的主要财税政策,并对其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然后对现行软件产业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整体上看,我国已经形成软件产业财税政策基本体系,政策效果也比较明显,但政策间的协调性不够,优惠方式和支持对象的选择不够科学,政策对相关因素和中小企业考虑不周,政策在实际操作还存在交叉、模糊不清的问题。第7章的主要任务在于总结和梳理世界软件产业发展较为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在运用财税政策促进其发展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本章主要选取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印度、爱尔兰等国家和地区为样本,分别对这些国家和地区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战略举措和财税政策进行总结,并对财税政策的共同点和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各国在促进软件产业发展方面,财税政策手段工具多种多样,而且各国都非常重视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化,同时各国还异常重视中小企业的作用,并以立法来保障财税政策与其他政策的连贯性与协调性。这些国外经验为我国软件产业财税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提供了难得的参考和借鉴。第8章是我国软件产业财税政策选择及相关建议。为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功能,更好地促进软件产业发展,本章首先明确了完善我国软件产业财税支持政策体系的原则、目标与方向,认为要加强政策间的整合和统筹,支持重点转向技术研发,支持方式从直接优惠为主转向直接优惠与间接优惠并重,优惠对象从特定企业转向以项目和业务为主,优惠倾向从规模企业转向中小企业,并要充分发挥政策对社会资本的引导和带动作用。然后,本章从财政支出、税收优惠和财政投融资三个方面提出促进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具体的财税政策建议,并初步形成我国软件产业财税政策支持框架。软件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财税政策的支持,更需要一系列环境的配合。本章进而提出了促进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其他配套政策建议,包括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完善市场环境、加强投融资体系建设、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最后,本章还对软件产业财税政策绩效管理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和提升税收优惠政策绩效的建议。

二、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电子工业“九五”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关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电子工业“九五”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关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化生产力与中国自主创新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自主创新的研究现状
        (二)智能化生产力的研究状况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数据分析法
        (三)对比论证法
        (四)图表法
    四、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一)本文创新点
        (二)本文不足
第二章 智能化生产力及其形成历程
    一、生产力的要素及发展阶段
        (一)生产力的要素
        (二)生产力的发展阶段
    二、智能化生产力的内涵及形成过程
        (一)智能化生产力的内涵
        (二)智能化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章 自主创新战略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创新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创新理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制度创新理论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管理创新理论
    二、列宁斯大林的创新思想
        (一)依靠科技实现电气化才能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二)发挥知识分子在实现电气化中的作用
        (三)“租让制”式对外开放制度创新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
        (一)毛泽东自力更生发展科技建设社会主义的创新思想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灵魂的观点
        (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观点
    四、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与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比较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与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异同
第四章 自主创新战略是智能化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自主创新的内涵
        (一)自主创新的提出
        (二)自主创新的概念及特点
    二、生产力具有社会属性特点要求自主创新发展智能化生产力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具有社会属性的思想
        (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
        (三)自主创新才能实现发达国家率先实现的智能化生产力
    三、智能化生产力背景下科技经济一体化趋势要求自主创新
        (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不断结合
        (二)与智能化生产力相关的科学技术促进了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
    四、智能化生产力背景下发达国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要求自主创新
        (一)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新的双重影响
        (二)发达国家加强了微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知识产权保护
        (三)处于发展中国家地位的中国必须通过自主创新发展智能化生产力
    五、智能化生产力的高知识含量要求自主创新
        (一)手工生产力主要是经验总结或面授即可实现生产能力的转移
        (二)机器生产力通过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即可实现生产能力的提高
        (三)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实现智能化生产力的发展
    六、智能化生产力的高端科技关涉国家安全必须自主创新
        (一)智能化生产力的高端科技关涉国防安全必须自主创新
        (二)智能化生产力的高端科技关涉经济安全必须自主创新
第五章 智能化生产力规定了自主创新的内容和方向
    一、自主创新以科技创新为主
        (一)科技创新的内涵
        (二)科技创新以电子信息技术作为主要创新方向
        (三)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创新的主要成就
        (四)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创新的不足
    二、自主创新对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的诉求
        (一)创新的归宿在于发展
        (二)智能化生产力是多种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制度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保障
        (四)管理创新是自主创新的条件
        (五)文化创新是自主创新的精神支柱
第六章 基于智能化生产力的自主创新战略实施
    一、我国自主创新战略实施的优势与劣势
        (一)我国自主创新战略实施的优势
        (二)我国自主创新战略实施的劣势
    二、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阶段
        (一)技术引进与模仿为主的阶段
        (二)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
    三、我国自主创新战略实施对策
        (一)驱动电子信息技术创新的市场制度创新
        (二)保障电子信息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制度创新
        (三)加速电子信息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企业制度创新
        (四)引导电子信息技术创新的政府导向创新
        (五)培养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高尖端创新人才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论区域主导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 选题背景
    二、 结构与内容
    三、 主要创新观点
第一章 区域主导产业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区域主导产业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关于主导产业的理论阐释
        一、 区域专门化理论——从区域分工角度的解释
        二、 区位论和增长极理论——从产业聚集角度的解释
        三、 输出基地理论——从经济增长角度的解释
    第三节 产业经济学关于主导产业的论述
        一、 罗斯托主导部门理论
        二、 主导部门分析的理论来源
        三、 日本产业政策的研究
    第四节 结论与启示
第二章 我国区域主导产业研究
    第一节 区域主导产业的界定
        一、 理论界的定义
        二、 实际部门的界定
    第二节 区域主导产业的地位与成长
        一、 区域主导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二、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标准与方法
        三、 区域主导产业成长的衡量
    第三节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
        一、 主导部门选择的一般理论
        二、 主导部门选择一般理论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
    第四节 “九五”以来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进一步研究
        一、 强调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具有不同于国家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和标准
        二、 创新性地提出了若干判定区域产业需求容量和潜力的指标
        三、 对区域优势有了多层次的认识
        四、 关注欠发达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第五节 结论与启示
        一、 我国区域主导产业研究简评
        二、 对区域主导产业内涵和选择的思考
第三章 我国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实证考察:以省区为空间单位
    第一节 我国省区主导产业发展的历程
        一、 改革开放前(1949—1979年)
        二、 改革开放至“八五”末(1980—1995年)
        三、 “九五”以来(1996年—现在)
    第二节 我国省区主导产业的特点
        一、 从全国省区产业分工来看,省区主导产业不明显,省区专业化水平低
        二、 从产业更替的纵向轨迹看,促进区域产业演进和产业协调是省区主导产业的主要功能
        三、 从产业形成的机制来看,东西部省区主导产业的差异主要是对经济体制转型反应能力的差异决定的
    第三节 “九五”以来我国省区主导产业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 把国家主导产业作为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向
        二、 把区域目前的支柱产业作为未来的主导产业
        三、 产业规划“贪多”、“求大”、“追高”
        四、 规划的产业与实际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有偏差
第四章 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模式
    第一节 “第三意大利”轻工业的形成
        一、 区域经济的概况和特点
        二、 产业特征和空间分布
        三、 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典型:普拉托毛纺业和萨斯索罗瓷砖产业
        四、 区域主导产业持续增长的原因
    第二节 德国巴伐利亚机电产业的选择和培育
        一、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成效
        二、 区域主导产业:机电设备制造业
        三、 区域主导产业兴起和壮大的过程
    第三节 区域主导产业发展模式比较
        一、 “现成选择+自发形成”
        二、 “跨越发展+外力促成”
第五章 知识经济条件下区域主导产业研究
    第一节 美国“硅谷”半导体和计算机产业的发展
        一、 硅谷主导产业:半导体产业和计算机产业
        二、 硅谷成功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台湾集成电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一、 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成为台湾近20以来的主导产业
        二、 台湾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历程
        三、 台湾集成电路产业成功的原因分析
        四、 启示
    第三节 高技术产业空间聚集的规律探讨
        一、 聚集的关键诱因
        二、 扩散的基本因素
    第四节 知识经济条件下区域主导产业的特点
        一、 高技术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二、 区域产业联系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表现为多层次的、立体的网络关系
        三、 区域基础结构由以交通、通讯为重点的有形设施向以创新组织环境为核心的无形设施转移
        四、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由依据产业之间的物质关联程度向在全球产业链上谋求关键生产环节,进而向构筑区域价值链发展
第六章 我国欠发达地区主导产业的培育
    第一节 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的基本问题
        一、 产业阵容庞大,主导产业模糊
        二、 输出产业规模小、层次低
        三、 现代制造业与初级产业并存
        四、 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于高等级要素的落后
    第二节 欠发达地区加快主导产业发展的意义
        一、 有利于“收缩”产业战线,集中力量抓重点
        二、 有利于理清输出产业与自给产业,大力开拓区外市场
        三、 有利于整合区域企业竞争能力
        四、 有利于提高技术引进的效益
        五、 有利于开发区域高等级要素
    第三节 欠发达地区主导产业培育的模式
        一、 精心准备新兴产业
        二、 慎重开发现有产业
    第四节 欠发达地区主导产业培育的途径
        一、 以内力为主的途径分析
        二、 借助外力的途径分析
    第五节 欠发达地区主导产业培育的措施
        一、 技术创新的措施
        二、 技术引进的措施
第七章 区域政府在区域主导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 政府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二、 区域政府干预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二节 区域政府干预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 区域政府的职能是实施产业导向
        二、 区域政府产业导向的运作经验
    第三节 我国区域政府实施产业导向的必要性和条件
        一、 欠发达地区培育输出型产业更需要政府的支持、鼓励和引导
        二、 欠发达地区开发新兴的主导产业,区域政府比中央政府更具优势
    第四节 我国区域产业规划现状及其改进方向
        一、 我国区域产业规划的基本评价
        二、 区域政府产业规划改进的方向
    第五节 我国区域政府在主导产业培育中的作为
        一、 创造“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创业的人才环境
        二、 降低高技术产业投资风险,培育创业的投融资环境
        三、提供创新服务,营造创新环境
        四、 设计招商,实行专业化服务
        五、 支持、协助和引导企业开拓区外市场
第八章 四川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
    第一节 四川主导产业规划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四川主要工业现状及主导产业培育效果
    第三节 四川主导产业规划评价
        一、 产业规划总体思路分析
        二、 产业选择存在的误区
    第四节 主导产业培育对四川跨越式发展的意义
        一、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增速之源
        二、 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三、 形成优势产业群,延伸产业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第五节 四川主导产业培育的方向
        一、 在现有的支柱产业中,加快电子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结合,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提升资源转换能力,争取把电子信息产业和食品饮料业培育成“十五”期间的主导产业
        二、 “十五”期间及其以后的五年,争取在西部大开发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中把环保产业培育成四川的主导产业之一
        三、 直接瞄准世界市场,力争把现代中药制药产业培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未来主导产业之一
第九章 案例分析:把环保产业培育成四川主导产业
    第一节 环保产业的内涵和市场分析
        一、 环保产业的内涵
        二、 环保产业需求分析
        三、 环保产业供给分析
    第二节 将环保产业培育成四川主导产业的条件分析
        一、 四川开发环保产业的优势
        二、 四川发展环保产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第三节 四川发展环保产业的基本思路
        一、 以省内市场为起点,以国内市场为目标,树立市场率先意识
        二、 加强和改进区域政府的产业导向职能
        三、 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四、 积极利用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四节 将环保产业培育成四川主导产业的策略选择
        一、 技术路线
        二、 融资策略
        三、 人才培养方案
        四、 招商方略
        五、 构筑产业成长的外部环境

(4)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表目次
图目次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集成电路产业概述
    第一节 集成电路
        一、集成电路的涵义
        二、集成电路技术
        三、集成电路的发展历史
        四、集成电路分类
    第二节 集成电路产业
        一、集成电路产业的涵义
        二、集成电路产业的特征
        三、集成电路产业的市场状况
    第三节 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集成电路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
        二、集成电路产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力
        三、集成电路产业对国防与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节 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发展趋势
        二、集成电路产业结构调整及转移趋势
        三、集成电路产业芯片、整机联动的发展趋势
        四、集成电路产业与资本结合的发展趋势
        五、集成电路产业商业模式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
        一、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技术创新现状
        三、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公共服务现状
        四、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现状
    第二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产业链
        一、集成电路设计产业
        二、集成电路制造产业
        三、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产业
        四、集成电路材料与装备产业
    第三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区域布局
        一、环渤海区域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二、长三角区域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三、珠三角区域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四、西部区域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第三章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严重依赖进口
        二、缺乏高端领军企业
        三、工艺水平差距较大
        四、基础技术积累不足
        五、配套技术发展滞后
        六、产业布局尚需优化
    第二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人才基础相对薄弱
        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三、政策支持不能持续
        四、商业模式创新不够
        五、资本投入运作欠缺
第四章 美、欧、日、韩及中国台湾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第一节 美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一、美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二、美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第二节 欧洲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一、欧洲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二、欧洲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第三节 日、韩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一、日、韩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历程及经验
        二、日、韩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特点及启示
    第四节 中国台湾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一、中国台湾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历程及经验
        二、中国台湾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特点及启示
第五章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面临的环境
        一、宏观环境
        二、市场环境
        三、政策环境
    第二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面临的机遇
        一、全球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机遇
        二、国内巨大市场需求带来的发展机遇
        三、国家政策支持带来的机遇
        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带来的发展机遇
        五、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发展机遇
    第三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面临的挑战
        一、全球市场平缓增长,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二、产业模式不断创新,全球产业加快重组
        三、技术革新步伐加快,资金门槛不断提高
        四、知识产权竞争加剧,产业生态深度演变
第六章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对策
    第一节 加大政策扶持,完善配套政策体系
        一、政策扶持是产业发展的最大助力
        二、产业发展新的突破需要更强力的政策扶持
    第二节 强化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技术创新是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的源泉
        二、鼓励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
    第三节 整合产业资源,做大做强产业链
        一、资源整合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采取多种措施推动产业做大做强
    第四节 优化区域布局,统筹规划资源投入
        一、集成电路产业群聚效应日益凸现
        二、增强区域聚焦,强化产业协同
    第五节 创新商业模式,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
        一、市场多元化与服务化趋势提供新契机
        二、创新商业模式,实现跨越发展
    第六节 改善投融资体系,培育健康市场环境
        一、改善产业投融资环境,增强市场活力
        二、引导市场规范运作,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第七节 健全激励机制,吸引聚集高端人才
        一、国际竞争需要一流的高端人才
        二、健全激励机制,引进高端人才
    第八节 着眼国际市场,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
        一、国际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形成产业合力,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后记

(5)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理论层面
        1.1.2 现实层面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我国宏观科技政策的研究综述
        1.3.2 科技政策理论研究综述
        1.3.3 区域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1.3.4 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1.3.5 少数民族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1.3.6 内蒙古科技规划、政策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第二章 建国初期,内蒙古开始全面规划科技事业
    2.1 国家确定集中科技资源解决经济建设关键问题的政策
        2.1.1 “十二年”科技规划
        2.1.2 《科研工作十四条》和《十年规划》
    2.2 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
    2.3 内蒙古自治区《1961——1962年科技发展纲要》和《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
第三章 内蒙古科技事业迎来“科学的春天”,科技规划更加注重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3.1 国家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确立
        3.1.1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与《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3.1.2 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的确立——迎接新的世界产业革命的挑战
        3.1.3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3.2 内蒙古科技事业从瘫痪到恢复
        3.2.1 建国以来自治区召开的第一次科学大会
        3.2.2 自治区科技工作进入全面快速恢复发展时期
第四章 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三个层次科技计划
    4.1 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
        4.1.1 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
        4.1.2 “科教兴国”战略确立
    4.2 内蒙古开始实施“八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科技三项改革稳步推进
        4.2.1 内蒙古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4.2.2 科研机构事业费管理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拨款制度改革政策
        4.2.3 技术市场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成果丰硕
        4.2.4 农村牧区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4.2.5 民办科技机构崭露头角,成为科技改革新的“生力军”
    4.3 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3个层次科技计划
        4.3.1 星火计划与振兴农村经济
        4.3.2 火炬计划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3.3 攻关计划
        4.3.4 其它相关配套科技计划与政策
第五章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内蒙古
    5.1 国家确立以创新为主线的科技政策
        5.1.1 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出
        5.1.2 科技人才体系不断完善
    5.2 科技计划集中集成,六大领域重点突破,自治区全面推进“科教兴区”战略
    5.3 建立新型科研结构和区域创新体系
        5.3.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总体框架及科研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出台
        5.3.2 科研机构转制攻坚战
        5.3.3 全区技术创新大会
        5.3.4 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5.4 新世纪之初科技基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5.4.1 科技生产力布局136程
        5.4.2 科技计划5226体系
        5.4.3 建设创新型内蒙古,从“科教兴区”到“科技强区”转变
        5.4.4 科技政策规划体系
        5.4.5 科技投资结构
第六章 内蒙古科技发展的经验与反思
    6.1 内蒙古科技事业五十年(1958-2008)的发展
    6.2 值得借鉴的几条经验
        6.2.1 以科技规划引领科技战略发展,不断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6.2.2 加快原始创新步伐,充分发挥传统特色产业先发优势
        6.2.3 通过技术进步重大项目推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步伐
        6.2.4 全力打造特色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取得显着成效
        6.2.5 强化高层次引进和培养,实现科技资源的跨区域配置
    6.3 有待反思的几个问题
        6.3.1 科技政策与宏观政策关联度大,宏观政策的偏差易致科技政策的盲动
        6.3.2 科技投入水平低,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受到制约
        6.3.3 研究开发能力仍然不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6.3.4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受制约
        6.3.5 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严重制约创新能力的发挥
        6.3.6 科技创新制度与环境不健全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6.4 今后的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6.4.1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宏观体系
        6.4.2 在加大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研发平台和产业化载体的升级工作
        6.4.3 推动激励自主创新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6.4.4 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6.4.5 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
        6.4.6 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大科技观,整体推动科技资源向农村牧区延伸
第七章 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价
    7.1 科技评价综述
        7.1.1 科技评价的范畴和主要方法
        7.1.2 我国科技评价的发展
    7.2 内蒙古科技评价现状
    7.3 以“十一五”为例,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
        7.3.1 决策单元的界定与评价指标的选择
        7.3.2 样本归集
        7.3.3 样本运算及分析
    7.4 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的建议
        7.4.1 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
        7.4.2 加强对评估方法的研究,建立健全科技评估专业规范
        7.4.3 系统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统筹科技评估环境建设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江苏工业结构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1.3 区域背景
        1.1.4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的方法
    1.3 小结
第二章 工业结构理论分析
    2.1 工业结构的本质特征及研究的理论出发点
        2.1.1 工业结构升级的含义与本质
        2.1.2 工业结构升级研究的理论出发点
    2.2 工业结构升级研究理论综述
        2.2.1 工业结构演进规律理论
        2.2.2 主导产业演变理论
        2.2.3 开放条件下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2.2.4 国内对工业结构升级理论的研究和探讨
    2.3 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需求结构变化与工业结构升级
        2.3.2 工业产业竞争力与工业结构升级
        2.3.3 技术创新与工业结构升级
        2.3.4 对外开放与工业结构升级
        2.3.5 主导产业选择与工业结构升级
    2.4 小结
第三章 开放进程中的江苏工业结构演进分析
    3.1 江苏产业结构分析
        3.1.1 江苏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分析
        3.1.2 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3.1.3 江苏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3.2 开放进程中江苏工业发展阶段性演进
        3.2.1 开放以来江苏工业经济发展的轨迹
        3.2.2 工业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分析
        3.2.3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工业发展特点
        3.2.4 江苏工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江苏工业结构升级分析
        3.3.1 江苏工业重化工业化分析
        3.3.2 江苏工业高加工度化分析
        3.3.3 江苏工业技术集约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工业产业竞争力与工业结构升级
    4.1 工业产业竞争力与工业结构升级
        4.1.1 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4.1.2 工业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层次
        4.1.3 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文献回顾与评析
    4.2 江苏工业产业纵向竞争力分析
        4.2.1 分析方法与模型
        4.2.2 数据分析
    4.3 江苏工业产业横向竞争力分析
        4.3.1 工业产业横向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2 工业产业横向竞争力评价的模型方法
        4.3.3 江苏工业产业竞争力主成分分析
        4.3.4 江苏工业产业竞争力与结构升级特征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对外开放与工业结构升级
    5.1 对外贸易与江苏工业结构升级
        5.1.1 持续增长中的江苏对外贸易结构特征
        5.1.2 江苏对外贸易与工业结构升级关系的计量分析
    5.2 外商直接投资与江苏工业结构升级
        5.2.1 江苏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结构特点
        5.2.2 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苏工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5.2.3 外商直接投资与江苏工业结构升级关系计量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技术进步与工业结构升级
    6.1 江苏省技术进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6.1.1 技术进步的含义与作用
        6.1.2 新世纪以来江苏技术进步状况
        6.1.3 江苏省工业技术进步存在的问题
    6.2 江苏省工业技术进步与工业结构升级关系分析
        6.2.1 江苏省工业行业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因素分析
        6.2.2 技术进步对江苏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6.3 江苏工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技术进步模式与路径选择
        6.3.1 工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技术进步模式与路径
        6.3.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江苏省工业技术进步的战略选择
    6.4 小结
第七章 江苏工业主导产业选择
    7.1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概述
        7.1.1 主导产业的含义与特征
        7.1.2 工业化进程中主导产业群演变的历史轨迹
        7.1.3 主导产业推动工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
    7.2 江苏工业主导产业选择实证分析
        7.2.1 江苏省工业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确定
        7.2.2 江苏省工业主导产业评价指标定量测度
        7.2.3 江苏省工业主导产业群的确定
    7.3 江苏主导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7.3.1 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分析评价
        7.3.2 江苏省化学工业分析评价
        7.3.3 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分析评价
    7.4 小结
第八章 江苏工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测评
    8.1 区域工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测评研究述评
    8.2 区域工业结构高度化的未确知综合评价
        8.2.1 区域工业结构高度化评价指标体系和分级标准的确定
        8.2.2 区域工业结构高度化的未确知综合评价模型
        8.2.3 江苏等六省市工业结构高度化的未确知综合评价
    8.3 推进江苏工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8.3.1 采用多种模式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推动工业结构升级
        8.3.2 优化外资外贸结构,促进工业结构升级
        8.3.3 优化工业组织结构,促进江苏工业结构升级
        8.3.4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促进工业结构升级
        8.3.5 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优化地区工业结构
        8.3.6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和推动工业结构升级
        8.3.7 循环经济是江苏工业结构升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8.4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主要创新之处
    9.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产业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详细摘要
前言
第一篇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产业选择的理论认识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1. 可持续发展
        2. 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节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唯一的选择
        1. 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辉煌成就,但仍未走出资源型的经济模式
        2. 经济发展面临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
        3. 自然资源相对短缺
        4. 生态环境相当脆弱,生态失衡日渐突出
        5. 速度、效益、结构不协调
        第四节 实施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 战略任务
        2. 战略要求
    第二章 产业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一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调整与选择的背景
        1. 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计划经济下产业导向与状况
        2.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有计划商品经济下的产业导向与状况
        3.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市场经济下的产业导向与状况
        4. 20世纪末以来走向21世纪模式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导向与选择
        第二节 产业结构失衡与结构性污染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变
        1. 在进行产业的选择结构的调整与转变过程中,应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2. 通过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
        3. 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4. 强化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环境管理力度,使之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第三章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产业选择的要求
        第一节 产业战略目标与政策
        1. 产业战略目标
        2. 产业政策选择
        第二节 产业选择的前提和原则
        1. 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与特征
        2. 产业战略的涵义及其选择的基准
        3. 产业选择的要求
        第三节 中国产业选择的任务和产业选择的要求
        1. 中国产业发展的任务
        2. 产业选择的途径
第二篇 振兴和发展新兴产业
    第四章 高技术产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引擎产业
        第一节 高技术与高技术产业的内涵、特征
        1. 高技术概念的由来与内涵
        2. 高技术产业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3. 高技术产业的划分标准
        4. 高技术产业的一般分类概述
        第二节 高技术产业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引擎产业
        1. 高技术产业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引擎产业
        2. 高技术产业园是推进一个国家回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集中体现
        3. 部分高技术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
        第三节 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 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初现一定的发展势头
        2. 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缺陷及失误分析
        第四节 构建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中国高技术产业
        1. 理顺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管理架构,明确高技术产业领域范畴
        2. 构建符合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政府—市场—文化互动机制
        3.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风险投资机制,为高技术产业发展奠定良好金融基础
        4. 完善高技术产业的税收金融政策,为高技术产业发展创造强大的助推力
        5. 强化高技术产业园区的增长极作用,培育高技术产业的引擎作用
    第五章 科研、教育产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先导产业
        第一节 科学研究产业的基本内涵
        1. 科学研究与科学研究产业
        2. 科学研究的种类与特点
        3. 科学研究的作用与科研产业化
        第二节 教育产业的基本内涵
        1. 教育与教育产业
        2. 教育的分类与教育产业的特征
        3. 教育及教育产业的功能
        第三节 科研、教育产业与可持续发展
        1. 科技与可持续发展
        2. 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3. 科研、教育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先导产业
        第四节 大力发展科研、教育产业
        1. 科研产业的构建与发展
        2. 教育产业的构建与发展
    第六章 文化、体育产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
        第一节 文化产业的基本内涵
        1. 文化与文化产业
        2. 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分类
        第二节 体育产业的基本内涵
        1. 体育与体育产业
        2. 体育及体育产业的分类
        第三节 文化、体育产业与可持续发展
        1. 发展文化、体育产业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
        2. 发展文化、体育产业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3. 文化、体育产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优势产业
        第四节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产业
        1. 文化产业的构建与发展
        2. 体育产业的构建与发展
    第七章 信息产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导产业
        第一节 信息与信息产业
        1. 信息的概念、分类与特征
        2. 信息产业的内涵、分类与特征
        3. 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信息产业与可持续发展
        1. 信息化与可持续发展
        2. 信息产业与可持续发展
        3. 信息产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导产业
        第三节 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分析
        1. 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
        2. 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 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联系
        第四节 构建和发展适合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信息产业
        1. 结合国情,正确把握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2. 创建信息产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3. 合理优化信息产业结构
        4. 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信息产业
    第八章 环保产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支柱产业
        第一节 环保产业的内涵、特征与分类
        1. 环保产业的来源、内涵与特征
        2. 环保产业的分类
        第二节 环保产业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支柱产业
        1. 环保产业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支柱产业
        2. 环保产业与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
        第三节 中国环保产业现状分析
        1. 中国环保产业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
        2. 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缺陷分析
        第四节 构筑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环保产业
        1. 环保产业的发展前景
        2. 中国有发展环保产业的巨大动力
        3. 发展中国环保产业的途径
第三篇 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
    第九章 农业的改造和提高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第一节 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1. 可持续农业的内涵
        2.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难点和现实问题
        3. 农业的改造和提高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条件
        第二节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路径选择
        1.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特征及路径选择
        2.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及方向选择
        第三节 中国农业改造和提高的途径
        1. 技术途径:依靠生物工程技术和综合科技利用,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2. 市场途径:通过农业产业化,确定农业可持续运行定位,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3. 生态途径:引导农业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倡导发展白色农业
        4. 集约化途径:规模经营,制定从沿海到内地循序渐进的策略
        5. 政策途径:加大农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法规体系,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第十章 工业的改造和提高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
        第一节 中国工业发展的现状及分析
        1. 中国工业发展的现状及分析
        2. 中国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3. 中国工业发展面临的环境
        4. 中国工业发展的前景和方向
        第二节 工业的改造和提高是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根本
        1. 传统工业具有明显的粗放型特征
        2. 传统工业给自然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
        3. 传统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4. 推进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不足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矛盾,已成为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第三节 传统工业改造和提高的途径
        1. 正确理解和处理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2. 实行边发展、边治理、边利用、边保护的发展战略,防止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3. 积极推进可持续生产,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
        4. 通过兼并、企业分解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促进产业组织的合理化,并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工业,推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5. 加快城市化步伐,特别是要加快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
        6. 合理利用资源,增强环保意识,走工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四节 生态工业——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
        1. 工业生态学
        2. 国外生态工业的发展
        3. 生态工业园——发展生态工业的一种有效模式
        4. 中国发展生态工业的建议
    第十一章 服务业创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第一节 服务业的概念辨析与基本特征
        1. 服务的概念辨析
        2. 服务业的重要特征
        3. 服务业的分类与内容体系
        第二节 服务业的创新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
        1. 服务业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
        2. 服务业的成长过程也就是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3. 服务业的创新有利于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第三节 中国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1. 中国服务业(第三产业)出现了有利的转变
        2.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问题辨析
        第四节 中国服务业发展和创新的途径
        1. 政府必须要立足正确认识和工业化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推动服务业从数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
        2. 以提高城市化水平为根本途径,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服务业的转移,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的服务业水平
        3. 以推进市场化为主要手段,发展服务业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9)论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1.产业结构升级的定义
    2.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外在压力
    3.中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内在动力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一、产业结构升级的主题
        1.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排斥产业结构升级
        2.经济增长阶段与一定的产业结构相对应
        3.产业结构变化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4.现代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个结构转换过程
        5.知识的边际报酬递增
    二、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矛盾和外在表现
        1.产业结构的“级差”
        2.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矛盾
        3.产业结构升级内在矛盾的外在表现
    三、世界主要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特征
        1.美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阶段和特征
        2.英国因产业结构升级缓慢而丧失世界工业的领先地位
        3.日本战后产业结构升级
        4.韩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特点及现在的困境
        5.前苏联产业结构升级的特征
    四、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型式和规律
        1.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型式
        2.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
    五、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历史总结
        1.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阶段和成果
        2.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态势特征
第二部分:条件因素和阶段目标
    一、产业结构升级因素的一般分析
        1.产业结构升级的决定因素
        2.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因
        3.人力资本积累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另一根本动因
    二、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优势和制约因素
        1.中国正处在产业结构剧烈变动的经济发展阶段
        2.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决定因素分析
        3.中国科技进步考察
        4.中国人力资本积累考察
        5.中国的优势
        6.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制约因素
    三、中国未来各阶段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
        1.中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
        2.未来50年中国经济发展阶段
        3.未来50年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总体目标
        4.未来50年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阶段目标
第三部分:实现路径和运行机制
    一、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1.定义和意义
        2.目标和模式选择
        3.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形成第四产业
        4.依靠高新技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5.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6.高新技术突破基础产业瓶颈制约
        7.提高第三产业的知识含量
    二、主导产业转换
        1.本文所认为的主导产业
        2.主导产业的转换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
        3.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和原则
        4.2001—2010年的主导产业选择
        5.2011—2030年的主导产业选择
        6.2031—2050年主导产业的选择
    三、区域产业结构体系升级
        1.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途径
        2.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3.区域产业结构之间的协调
        4.产业转移
    四、产业结构升级的运行机制
        1.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法则
        2.组织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3.组织主导产业转换
        4.组织区域产业结构体系升级
参考文献
后记

(10)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关于软件产业发展及政策的研究
        1.2.2 国内关于软件产业发展及政策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 软件产业的特征与发展意义
    2.1 软件产业的定义及特征
        2.1.1 软件的定义及特征
        2.1.2 软件产业的定义及分类
        2.1.3 软件产业的价值链
    2.2 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现实必要性
        2.2.1 全球背景
        2.2.2 国际竞争
        2.2.3 国内现实
    2.3 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2.3.1 软件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3.2 软件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2.3.3 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3 软件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3.1 经济发展理论
        3.1.1 经济发展理论概述
        3.1.2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3.1.3 信息技术及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3.1.4 服务业与经济效率
    3.2 演化经济学理论
        3.2.1 演化经济学理论概述
        3.2.2 软件产业演化机理
        3.2.3 软件产业演化的动力机制
    3.3 产业经济学理论
        3.3.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3.3.2 产业结构理论
        3.3.3 产业集聚理论
        3.3.4 产业后发优势理论
    3.4 技术创新理论
        3.4.1 技术创新理论概述
        3.4.2 软件产业的技术进步机制与创新模式
    3.5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3.5.1 新制度经济理论概述
        3.5.2 制度与软件产业发展
4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分析
    4.1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历程
        4.1.1 启蒙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末)
        4.1.2 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初)
        4.1.3 开拓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90年代末)
        4.1.4 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以后)
    4.2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现状
        4.2.1 产业规模
        4.2.2 产业结构
        4.2.3 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
        4.2.4 产品和技术创新
        4.2.5 软件企业
        4.2.6 软件人才
        4.2.7 区域分布
    4.3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特点
        4.3.1 产业生态体系逐步完善
        4.3.2 产业增长在高位趋于平稳
        4.3.3 产业结构向服务化方向调整加快
        4.3.4 业务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
        4.3.5 新技术新模式为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4.3.6 企业兼并重组现象增多
    4.4 我国软件产业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4.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4.4.2 面临的挑战
5 财税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依据和政策手段
    5.1 软件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5.1.1 政府支持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
        5.1.2 政府介入软件产业的基本理论依据
        5.1.3 软件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的几种视角
    5.2 软件产业发展与财税政策
        5.2.1 财税政策是政府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5.2.2 软件产业发展与财税政策效应:需求角度
        5.2.3 软件产业发展与财税政策效应:供给角度
        5.2.4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中财税政策支持的必要性
    5.4 财税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工具
        5.4.1 主要政策工具
        5.4.2 政策作用环节
        5.4.3 政策支持的主要领域
6 我国软件产业财税政策评价
    6.1 我国软件产业财税政策及相关制度演变回顾
    6.2 我国现行软件产业的财税政策运用
        6.2.1 财政直接投入
        6.2.2 税收政策
        6.2.3 政府采购政策
    6.3 我国软件产业财税政策效果的定性分析
        6.3.1 推动产业发展环境不断完善,为软件企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6.3.2 促进软件产业快速发展,不断提升软件产业地位
        6.3.3 促进软件技术研发,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6.3.4 培育了一支软件企业队伍,企业规模和竞争力得以提升
        6.3.5 带动了大量就业,造就了大批软件人才
        6.3.6 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6.3.7 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带动税收总量增长
    6.4 我国软件产业财税政策效果的定量分析
        6.4.1 整体政策在促进软件产业发展中的效果分析
        6.4.2 财政投入促进软件产业发展效果分析
        6.4.3 软件产业总体税负分析
        6.4.4 软件产业税负结构分析
    6.5 我国软件产业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7 软件产业发展的国际财税政策比较与借鉴
    7.1 主要经济体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实践及相关财税措施
        7.1.1 美国
        7.1.2 欧盟
        7.1.3 日本
        7.1.4 韩国
        7.1.5 印度
        7.1.6 爱尔兰
    7.2 主要经济体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比较分析
        7.2.1 共同点
        7.2.2 差异性
    7.3 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8 我国软件产业财税政策选择及相关建议
    8.1 我国软件产业财税政策选择的目标与原则
        8.1.1 财税政策选择原则
        8.1.2 财税政策选择目标
    8.2 我国软件产业财税政策调整和完善的方向
        8.2.1 加强政策的整合和统筹
        8.2.2 财政支持重点转向技术研发
        8.2.3 从直接优惠为主转向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并重
        8.2.4 优惠对象从特定企业转向需要支持的项目和业务
        8.2.5 优惠倾向从规模企业转向中小企业
        8.2.6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税收政策对社会资本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8.3 调整与完善我国软件产业财税政策的建议
        8.3.1 财政支出政策
        8.3.2 税收优惠政策
        8.3.3 财政投融资政策
        8.3.4 支持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框架总结
    8.4 促进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其他配套政策建议
        8.4.1 完善自主创新体系
        8.4.2 完善市场环境
        8.4.3 加强投融资体系建设
        8.4.4 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
        8.4.5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8.5 加强软件产业财税政策绩效管理
        8.5.1 软件产业财税政策绩效管理概述
        8.5.2 加强软件产业财政支出绩效管理
        8.5.3 提升税收优惠政策绩效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四、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电子工业“九五”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关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化生产力与中国自主创新战略研究[D]. 周良武.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8)
  • [2]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电子工业“九五”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关健技术[J]. 刘洪昆. 电子科技导报, 1996(01)
  • [3]论区域主导产业[D]. 黄勤. 四川大学, 2002(02)
  • [4]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研究[D]. 王鹏飞. 武汉大学, 2014(06)
  • [5]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D]. 么红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07)
  • [6]移动互联造就精彩生活,无线融合开创美好未来——“2011中国无线网络融合大会暨第二届无线通信及卫星应用设备展”在京成功举办[J]. 赵法彬. 数字通信世界, 2011(05)
  • [7]江苏工业结构升级研究[D]. 张玉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05)
  • [8]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产业选择[D]. 王旭东. 暨南大学, 2001(01)
  • [9]论中国产业结构升级[D]. 刘健. 中共中央党校, 1999(01)
  • [10]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 李德升.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01)

标签:;  ;  ;  ;  ;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电子产业“九五”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关键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