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N-甲基小檗胺对豚鼠单一心肌细胞慢内向离子电流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霄潇[1](2017)在《心速宁胶囊的物质基础研究》文中提出心速宁胶囊由黄连、半夏、茯苓、枳实、常山、莲子心、苦参、青蒿、人参、麦冬、甘草十一味中药组成,是临床用于治疗痰热扰心型心律失常(早搏)的有效验方,是在古方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的基础上化裁而成,2005年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为新药上市。随着化药抗心律失常局限性的凸显(在抗心律失常的同时也可能致心律失常),以心速宁胶囊为代表的中药由于其多离子通道阻滞、非离子通道调节方面抗心律失常的显着疗效越来越得到临床认可。近期开展的循证医学研究已经证实心速宁胶囊治疗痰热扰心型心律失常(早搏)临床疗效确切,但其化学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和质量控制研究尚不深入。本论文以心速宁胶囊为研究对象,应用现代先进技术,开展了心速宁胶囊主含化学成分研究、整体化学轮廓表征、分子作用机制推测,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关联功效、定性定量结合的质量控制方法。首先,对心速宁胶囊所含的主含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LH-20柱色谱以及反相HPLC等多种色谱学分离手段,从中分离获得22个单体成分,利用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1H-NMR,13C-NMR等)鉴定了所有22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小檗碱,胡萝卜苷,苦参查尔酮,黄连碱,二氢小檗碱,二氢黄连碱,橙皮苷,药根碱,异甘草素,苦参新醇O,苦参碱,槐果碱,香豆素,N-反式阿魏酰基酪胺,甘草素,川陈皮素,桔皮素,8-oxyberberrubine,4-(2-hydroxy-vinyl)-benzene-1,2-dio1,5-去甲川陈皮素,东莨菪亭,β-谷甾醇。其中5个化学成分来自组方药材黄连,4个化学成分来自组方药材枳实,4个化学成分来自组方药材苦参,2个化学成分来自组方药材甘草,还有7个化学成分来自其它组方药材。针对方中处方量最低的特色药味莲子心开展主含化学成分研究,分离鉴定4个单体成分,分别为:(1R,1’R)氧化甲基莲心碱,(1R,1’R)甲基莲心碱,莲心碱,异莲心碱,其中(1R,1’R)氧化甲基莲心碱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应用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轨道阱串联质谱技术(HPLC-LTQ-Orbitrap-MS/MS),对心速宁胶囊的整体化学轮廓进行表征和成分推测。选用Welch XtimateC18柱(4.6 ×250mm,5 μm),以乙腈-0.2%氨水和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电喷雾线性离子阱-轨道阱串联质谱(ESI-LTQ-Orbitrap-MS/MS)正、负离子模式检测,利用准分子离子峰、碎片离子等信息,通过文献比对,从心速宁胶囊中共识别了 109个化合物,其中包括38个生物碱类成分,46个黄酮类,12个三萜皂苷,6个香豆素类,1个倍半萜内酯,1个氨基酸,5个未知成分。其中16个成分经与标准品直接比对,确切确定了结构,验证了基于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轨道阱串联质谱技术推断化学成分的可行性和可信度。在化学成分研究和基于HPLC-LTQ-Orbitrap-MS/MS技术表征心速宁胶囊的化学轮廓基础上,建立心速宁胶囊化学成分库,通过化学相似性进行靶标预测,提取相似性得分(Similarscore)大于0.6的相似药物及其对应的靶标,作为心速宁胶囊作用的潜在靶标。同时,通过DrugBank和OMIM数据库等,以心律失常和相关症状(心悸、眩晕、口腔干燥),构建疾病与症状相关的靶标库。再通过PPI数据库,分别构建心速宁胶囊"作用潜在靶标-心律失常相关靶标" PPI网络、心速宁胶囊"作用潜在靶标-心悸相关靶标" PPI网络、心速宁胶囊"作用潜在靶标-眩晕相关靶标" PPI网络、心速宁胶囊"作用潜在靶标-口腔干燥相关靶标"PPI网络。最后,通过网络拓扑结构特征(Degree、Closeness、Betweenness、Coreness)进行分析,筛选心速宁胶囊能作用于心律失常以及相关心悸、眩晕、口腔干燥症状的35个关键靶标(CHRM1、CYSLTR1、NFKB1、TNF、DRD2、ESR1、HTR1A、OPRK1、OXTR、PPARA、PTGER3、SSTR2、SSTR3、ANXAI、AR、BCL2、AGTR1、DRD4、HTR2A、PTGS2、HTR2B、MAPK14、EDNRA、TP53等)。关键靶标主要参与以下的通路:(1)作用于心律失常相关生物学通路,如多种营养物质的代谢通路,从而参与调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体质虚弱、心衰等症状。(2)参与氧化磷酸化、无氧糖酵解、脂肪酸合成/降解等通路,为机体提供能量,缓解心脑血管疾病进展中的缺血缺氧症状;参与血管新生和血管平滑肌收缩,与缓解缺血症状有关。(3)参与神经系统调节相关通路,调控多条免疫通路,从而参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来发挥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重点关注已分得的化合物实体,其中14个成分能与关键靶标结合,如下:5-去甲川陈皮素、巴马汀、N-反式阿魏酰基酪胺、橙皮苷、川陈皮素、东茛菪亭、甘草素、胡萝卜苷、槐果碱、桔皮素、苦参查尔酮、香豆素(coumarin,Comp.13),小檗碱、异甘草素。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Welch Xtimate C18色谱柱(4.6×250mm,5μm)为分析柱,乙腈-甲酸水(0.2%氨水,0.2%甲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 L/min,检测波长为254 nm,建立心速宁胶囊HPLC指纹图谱,该法专属性、精密度、重现性和稳定性良好。参考相关技术要求和心速宁胶囊HPLC指纹图谱实际情况,指定共有峰29个,并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了其中12个色谱峰。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2004A版)"对10批市售制剂进行相似度评价,10批市售制剂的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值在0.98~0.997之间。通过单味药和复方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分析,以黄连、枳实对全方色谱图的贡献率最大,二者均为0.21,半夏,莲子心,甘草的贡献率最小,分别是0.02,0.04和0.06。参照"中药质量标志物"的选择方法,考虑大生产实际,以小檗碱、巴马汀、橙皮苷为指标成分,建立心速宁胶囊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色谱条件如上述,通过线性考察、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等实验验证,方法稳定可靠,3种成分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59%,100.41%,99.71%。本论文以心速宁胶囊化学成分研究为基础,通过液质技术,对心速宁胶囊的整体化学轮廓进行了表征和成分推断,对所推断的结构,应用靶点预测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推测了心速宁胶囊起效的可能分子机制和活性成分,结合心速宁胶囊化学成分和指纹图谱研究的结果,初步建立了关联功效、定性定量结合的质量控制方法。论文为全面揭示心速宁胶囊的药效物质、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建立的质量控制方法较现有标准更具科学性,提升了产品的科学内涵,为其他复方中成药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和标准提升提供了借鉴。
金岳雷[2](2012)在《甲基苯丙胺对大鼠海马神经元毒性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 METH)又称去氧麻黄碱,俗称“冰毒”,属于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者对其具有较强的精神依赖性,同时可对神经细胞造成损伤,累及滥用者的学习,记忆和运动功能等。本实验将通过急性给药甲基苯丙胺,分别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后电流和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ate,NMDA)诱导的电流进行检测,从而为甲基苯丙胺直接促进突触前神经末梢释放谷氨酸提供了实验依据。方法:取当天新生的Wistar大鼠,分离海马并进行海马神经元细胞的培养,培养细胞可在12-15天期间用于膜片钳实验。膜片钳采用全细胞模式分别记录兴奋突触后电流以及NMDA诱导的电流。实验数据采用pClamp9.0软件包(Axon Instrument,USA)中的Clampfit完成分析和处理。其中,采样用Clampex9.0。在对神经元细胞进行全细胞记录时用gap-free首先得到数据,然后用Clampfit9.0处理gap-free得到的数据,处理后的数据以ASCII码格式的形式输出到Origin7.5(Origin Labs, Northampton, MA, USA)中进行曲线的拟合和画图。统计方法:两组均数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时都采用SPSS12.0软件包(SPSS Inc., Chicago, IL, USA),当得到P<0.05时表明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甲基苯丙胺增强了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频率及幅度,P<0.001有统计学意义。2、甲基苯丙胺增强了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频率及幅度,P<0.001有统计学意义。3、甲基苯丙胺对海马神经元NMDA诱发的突触前电流没有明显作用。结论:甲基苯丙胺增加了海马神经元的兴奋突触后电流的频率和幅度,P<0.001有统计学意义,甲基苯丙胺对海马神经元的NMDA诱发电流没有明显作用。神经元的兴奋突触后电流频率和幅度的增加是由于突触前膜谷氨酸量子释放的异常增加所导致的,因此明确了甲基苯丙胺增加海马神经元突触前膜的谷氨酸的异常释放。谷氨酸含量过高时,兴奋性谷氨酸受体被过度激活,神经元过度兴奋,因而可诱发神经元的兴奋性毒性损伤最终导致死亡。
张铭慧[3](2011)在《牛磺酸镁抗缺氧/复氧损伤致大鼠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异常的电生理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牛磺酸镁配合物(taurine magnesium coordination compound, TMCC)对缺氧/复氧损伤所致大鼠心室细胞异常钠电流(INa)、L-型钙电流(ICa,L)的影响,以探讨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方法:采用Langendorff逆行主动脉灌注酶溶液消化法急性分离大鼠单个心室肌细胞,制备缺氧/复氧模型。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电压钳模式下记录低(100μmol·L-1)、中(100μmol·L-1)、高(400μmol·L-1)三个浓度的牛磺酸镁及胺碘酮(24.24μmol·L-1)对缺氧/复氧大鼠心室细胞INa、ICa,L的影响。结果:1.缺氧/复氧使大鼠心室肌细胞IN。峰值从(56.89±2.07) pA/pF减小到(35.05±1.52) pA/pF(n=6, P<0.01), I-V曲线上移。TMCC(100,200,400μmol·L-1)可使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减小的IN。峰值分别恢复为(35.78±1.95) pA/pF(n=6, P>0.05), (41.52±0.86)pA/pF, (48.34±0.99) pA/pF (n=6, P<0.01)。24.24μmol·L-胺碘酮使其恢复为(39.44±1.24) pA/pF(n=6,JP<0.01),TMCC和胺碘酮均可使上移的I-V曲线下移。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氧/复氧使钠激活曲线右移,激活减慢,失活曲线左移,失活加快。TMCC(200,400μmol·L-1及24.24μmo1·L-1胺碘酮可恢复右移的失活曲线,使失活减慢,但对激活的影响无显着性差异;在-60 mV测试电压下,缺氧/复氧使钠离子通道t值增大(n=6,P<0.01),衰减延迟,TMCC(400μmol·L-1)及胺碘酮能对抗缺氧/复氧损伤引起的衰减延迟,使衰减加快。3.缺氧/复氧使大鼠心室肌细胞ICa.L峰值从(3.35±0.50) pA/pF增大到(5.69±0.25)pA/pF(n=6,P<0.01), I-V曲线下移。TMCC(100,200,400μmol·L-1)可使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增大的ICa,L峰值分别恢复到(5.28±0.18) pA/pF(n=6, P>0.05), (4.41±0.22) pA/pF,(3.82±0.21) pA/pF(n=6, P<0.01).24.24μmol·L-1胺碘酮使其恢复为(3.66±0.27) pA/pF (n=6, P<0.01), TMCC和胺碘酮均可使下移的I-V曲线上移。4.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氧/复氧使钙激活曲线左移,激活加快,失活曲线右移,失活减慢。TMCC(200,400μmol·L-1和胺碘酮(24.24μmol·L-1可恢复左移的激活曲线,使激活减慢,恢复右移的失活曲线,使失活加快。关于T值,在+10 mV测试电压下,正常对照组、缺氧/复氧组、胺碘酮以及各浓度TMCC组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n=6)。结论:1.TMCC(200,400μmol·L-1)通过抑制钠通道的失活过程来恢复缺氧/复氧损伤引起的INa峰值减小,使上移的I-V曲线下移,具有浓度依赖性,但其对激活曲线无影响。2. TMCC(200,400μmol·L-1)通过促进钙通道的失活以及抑制钙通道的激活过程来恢复缺氧/复氧损伤引起的ICa.L峰值增大,使下移的I-V曲线上移,具有浓度依赖性。
姜小刚[4](2009)在《安律胶囊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安律胶囊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钠通道电流(INa)的影响,以探讨其抗早搏作用的细胞电生理机制。方法:分离单个豚鼠心室肌细胞,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以未加药时的钠通道电流作为空白对照组,观察不同浓度的安律胶囊清膏对钠通道电流的影响。结果:①安律胶囊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钠通道的影响:安律胶囊清膏2μg /L、20μg /L、200μg /L可剂量依赖性的降低INa,分别使INa幅值从给药前的(-8.8±0.96,nA),降低到(-8.61±0.84、-7.73±0.84和-6.22±1.04 nA,n=9),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小剂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具有极为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②安律胶囊对钠通道使用依赖性的作用:在5Hz或10Hz的条件下,未加药时,1、5、10次系列脉冲刺激对钠电流的幅值无明显影响。当加入200μg /L安律胶囊清膏,给予上述条件的刺激时,第10次系列脉冲刺激时钠电流从未给药时的(-7.8±0.6nA)降低到(-4.9±0.5)和(-4.3±0.3nA,n=6),10Hz时抑制效应明显大于5Hz,差异有显着性(n=6,p<0.05)。③安律胶囊对钠通道作用的时效关系:在200μg/L的药物浓度作用下,1、5和10MIN为实验统计结果, INa幅值从(-5.60±0.49,nA)降低到(-5.28±0.46、-5.05±0.48、-4.68±0.53 nA,n=6),10MIN时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安律胶囊可剂量依赖性的阻滞钠电流且具有一定的使用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这是其抗早搏的作用机制之一。
来丽萍[5](2008)在《益肾活血提取液对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观察益肾活血提取液对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2.观察益肾活血提取液对NF-κzB活化、TGF-β1、MCP-1、VCAM-1和PCNA的表达及细胞周期的影响:3.探讨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对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组织贴块法培养原代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并通过差速贴壁法进行纯化。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现象,SP法行a-SM-act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细胞纯度达95%以上,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第3~6代细胞用于实验。建立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终浓度1mM)的细胞增殖模型,实验共分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均不加益肾活血提取液,实验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益肾活血提取液(终浓度分别为5000、500、50mg/L),西药对照组加入叶酸(终浓度5mM),继续培养24h进行实验检测。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度,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NF-κBp65活化和TGF-β1、MCP-1、VCAM-1和PCNA的蛋白表达,RT-PCR检测TGF-β1、MCP-1、VCAM-1的mRNA表达。实验重复3次,实验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不同浓度的益肾活血提取液作用24h后,可观察到细胞的异常增殖状态受到抑制。MTT法检测并分析其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发现实验组细胞处于静止期(G0/G1期)的比例增加,处于DNA合成期(S期)和有丝分裂期(G2/M期)的比例减少,这较之模型组有明显差异(P<0.01),且表现出剂量依赖性。2.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显示NF-κBp65和TGF-β1、MCP-1、VCAM-1、PCNA在平滑肌细胞内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NF-κBp65、PCNA表达阳性产物呈棕褐色颗粒,位于细胞浆/细胞核,TGF-β1、MCP-1、VCAM-1表达位于细胞浆,亦呈棕褐色颗粒。在益肾活血提取液作用于细胞24h后其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且随着NF-κBp65活化的抑制,TGF-β1、MCP-1、VCAM-1的表达也随之下调(P<0.01)。3.RT-PCR检测分析TGF-β1、MCP-1、VCAM-1的mRNA表达:不同浓度的益肾活血提取液作用于细胞24h后,TGF-β1、MCP-1、VCAM-1的mRNA表达明显下调。而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其表达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大、中剂量组的下调趋势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相对光密度比值分别为0.46±0.04、0.45±0.05、0.42±0.04(P<0.01)。结论1.益肾活血提取液可以有效地抑制NF-κB的活化,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殖,调节细胞周期,表现出剂量依赖效应;2.NF-κB的活性下调的同时,TGF-β1、MCP-1、VCAM-1及PCNA等的表达也随之下调,且与NF-κB活化密切正相关;3.益肾活血提取液能有效地抑制NF-κB的活化,其对TGF-β1、MCP-1、VCAM-1及PCNA等多种因子表达的影响可能是通过干扰基因的转录来实现的。
王博[6](2007)在《芩丹胶囊逆转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重构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高血压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动脉结构和功能的重构性变化既是高血压病血流动力学紊乱、神经体液变化和局部内分泌因素改变的适应性反应,又是高血压病发展恶化及心脑肾等其他靶器官损害的重要病理基础。因此,逆转血管重构是防治高血压及其靶器官损害的关键所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是对血压进行调节的最重要内分泌因素,具有血管收缩效应的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是RAS中的重要物质。研究表明,AngⅡ除了参与血管紧张性和醛固酮分泌调节外,还有促进核酸合成、调控某些基因表达、刺激血管增生肥厚等重要生物学功能,并且参与高血压的血管重构过程,但具体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是一种具有血管活性作用的多肽类生长因子。近年来的研究证实,bFGF能够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的增殖、迁移,以及促进细胞外基质合成,并参与高血压的血管重构过程。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是一种含有RGD序列的分泌型糖基化磷蛋白,与细胞的粘附和迁移功能密切相关。近年来,OPN被认为是高血压血管重构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之一。芩丹胶囊(Qindan Capsule,QC)是临床治疗高血压病的中药复方制剂。本研究通过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 hypertensive rat,SHR)动脉中膜病理改变及组织超微结构的观察,以及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bFGF和OPN的mRNA及蛋白表达的改变,探讨芩丹胶囊逆转高血压血管重构的机制,为其临床防治高血压病血管损害提供科学依据。目的1.观察芩丹胶囊对SHR大鼠血压和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AngⅡ以及局部血管组织中AngⅡ的影响,探讨芩丹胶囊的降压机制。2.观察芩丹胶囊对SHR大鼠主动脉壁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改变,以及对bFGF、OPN mRNA和蛋白的影响,探讨芩丹胶囊逆转高血压血管重构的机制。方法1.研究对象:14周龄雄性SHR大鼠40只和14周龄Wistar-Kyoto大鼠(WKY)8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1)WKY对照组;(2)SHR对照组;(3)SHR+牛黄降压胶囊组(SHR+NJC);(4)SHR+卡托普利组(SHR+CAP);(5)SHR+芩丹胶囊大剂量组(SHR+QCH);(6)SHR+芩丹胶囊小剂量组(SHR+QCL)。SHR+NJC组给予牛黄降压胶囊200mg/(kg·d)(相当于临床用量的15倍),SHR+CAP组给予卡托普利15mg/(kg·d)(相当于临床用量的20倍),SHR+QCH组给予芩丹胶囊750mg/(kg·d)(相当于临床用量的15倍),SHR+QCL组给予芩丹胶囊150mg/(kg·d)(相当于临床用量的3倍),WKY对照组和SHR对照组分别给予等量蒸馏水。各组大鼠均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给药12周。末次给药后禁食24h,不禁水。3%戊巴比妥钠(30mg/kg,腹腔注射)麻醉后进行后续实验。2.研究内容:(1)大鼠尾动脉收缩压测定;(2)血浆ET-1、CGRP、AngⅡ水平以及肠系膜动脉组织中AngⅡ含量测定;(3)主动脉壁病理学观察;(4)主动脉壁形态学指标检测:中膜厚度(medial thickness,MT)、管腔内径(luminal diameter,LD)、中膜厚度与内径比值(MT/LD);(5)主动脉壁中膜胶原含量(volume fraction collagen,VFC)检测;(6)主动脉壁中膜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观察;(7)实时定量RT-PCR法(Real-time Quantitative RT-PCR)检测主动脉壁bFGF、OPN mRNA表达;(8)免疫印记(Western blot)检测主动脉壁bFGF、OPN蛋白表达。结果1.各组大鼠治疗前后收缩压动态变化与14周龄正常血压对照组WKY大鼠比较,14周龄SHR各组大鼠血压已经明显升高(P<0.01)。SHR组大鼠收缩压在实验过程中呈持续升高状态,与26周龄正常血压的WKY组相比,26周龄SHR组大鼠收缩压显着增加(P<0.01)。从给药第2周起,SHR+NJC组、SHR+CAP组、SHR+QCH组和SHR+QCL组大鼠收缩压与SHR组相比均有下降(P均<0.01)。给药6周后,SHR+QCH组大鼠收缩压较SHR+QCL组下降更为显着(P<0.05或P<0.01)。给药12周后,各给药组大鼠收缩压与SHR组相比均有明显下降(P均<0.01),但各组下降程度不同;其中SHR+QCL组下降程度最小,SHR+QCH组下降程度最大,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26周龄SHR+NJC组和SHR+CAP组大鼠收缩压与同周龄SHR+QCH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浆ET-1、CGRP、AngⅡ浓度比较(1)与26周龄正常血压对照组WKY大鼠相比,26周龄SHR组大鼠血浆ET-1浓度明显增加(P<0.01)。各治疗组大鼠血浆ET-1浓度较SHR组均有下降,其中SHR+QCH组下降最为显着(P<0.05)。SHR+NJC组和SHR+CAP组虽也有下降,但与SHR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HR+QCH组与SHR+CAP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HR+QCH组与SHR+QCL组相比差异无显着性(P>0.05)。(2)与26周龄正常血压对照组WKY大鼠相比,26周龄SHR组大鼠血浆CGRP浓度明显下降(P<0.05)。26周龄SHR+NJC组和SHR+CAP组大鼠与SHR组大鼠相比差异无显着性(P>0.05)。SHR+QCH组大鼠血浆CGRP浓度较SHR组明显升高(P<0.05),且与SHR+NJC组和SHR+CAP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均<0.05)。SHR+QCL组与SHR组相比也有较明显的升高(P<0.05)。SHR+QCH组与SHR+QCL组相比差异无显着性(P>0.05)。(3)与26周龄正常血压对照组WKY大鼠相比,26周龄SHR组大鼠血浆AngⅡ浓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各给药组大鼠血浆AngⅡ浓度与SHR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3.血管组织中AngⅡ含量比较与26周龄正常血压对照组WKY大鼠相比,26周龄SHR组大鼠血管组织中AngⅡ含量显着升高(P<0.01)。SHR+NJC组与SHR组相比差异无显着性(P>0.05)。26周龄SHR+CAP组、SHR+QCH组和SHR+QCL组大鼠血管组织中AngⅡ含量较SHR组相比显着下降(P均<0.01),且与SHR+NJC组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均<0.01)。上述三组相比其差异无显着性(P均>0.05)。4.主动脉壁切片光镜下HE染色观察对照组WKY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壁内膜、中膜、外膜三层结构明显,均无增厚;中膜VSMC细长呈梭形,细胞核蓝染,呈同心圆状排列整齐。SHR组大鼠主动脉壁增厚,中膜VSMC排列紊乱,单位面积细胞核数量增多。SHR+NJC组、SHR+CAP组、SHR+QCH组和SHR+QCL组大鼠主动脉壁均略有增厚,中膜VSMC排列欠规则,单位面积细胞核数目略增多。5.主动脉形态学指标比较(1)与26周龄正常血压对照组WKY大鼠相比,26周龄SHR组大鼠主动脉MT明显增加(P<0.01)。与SHR组相比,SHR+NJC组大鼠主动脉MT略有下降(P<0.05);SHR+CAP组、SHR+QCH组和SHR+QCL组则下降明显(P均<0.01),但三组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均>0.05)。(2)与26周龄正常血压对照组WKY大鼠相比,SHR组及各给药组大鼠主动脉LD虽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差异无显着性(P均>0.05)。(3)与对照组WKY大鼠相比,SHR组大鼠主动脉MT/LD显着增加(P<0.01)。与SHR组相比,SHR+NJC组大鼠主动脉MT/LD虽有下降,但差异无显着性(P>0.05);SHR+CAP、SHR+QCH和SHR+QCL三组MT/LD下降明显(P均<0.05),但三组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均>0.05)。6.主动脉壁切片光镜下Masson染色观察Masson染色显示,血管平滑肌细胞染色呈红色,间质胶原呈蓝绿色。正常对照组WKY大鼠管壁胶原组织分布均匀,中膜弹力纤维板排列整齐。SHR组大鼠管壁胶原成分显着增多,中膜弹力纤维板僵硬变直甚至断裂,数量减少,平滑肌细胞肥大增生明显。与SHR组相比,SHR+NJC组胶原成分未有明显变化,而SHR+CAP组、SHR+QCH组和SHR+QCL组管壁胶原成分则明显减少,中膜弹力纤维板排列较规整。7.主动脉中膜胶原面积百分比(VFC)比较与26周龄正常血压对照组WKY大鼠相比,26周龄SHP组大鼠主动脉中膜胶原面积百分比明显增加(P<0.01)。与SHR组相比,SHR+NJC组大鼠中膜胶原面积百分比无明显变化(P>0.05);而SHR+CAP组和SHR+QCH组大鼠主动脉中膜胶原面积百分比显着减少(P均<0.01),SHR+QCL组也有明显减少(P<0.05),并且上述三组与SHR+NJC组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或P<0.01)。8.主动脉壁中膜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对照组WKY大鼠管壁中膜平滑肌细胞呈梭形,细胞核形态规则,细胞内可见大量密斑、密体结构,线粒体形态正常,数量较少,嵴排列紧密呈Z字型,胞浆内可见少量内质网。SHR组大鼠管壁中膜平滑肌细胞明显肥大,细胞核形态不规则,胞浆内可见大量肿胀变形的线粒体,呈空泡样,且分布广泛,嵴排列紊乱或崩解,粗面内质网增多,密斑、密体等结构明显减少。SHR+NJC组管壁中膜平滑肌细胞肥大增生,胞浆内亦可见到大量呈空泡样变的线粒体,密斑密体等结构减少。SHR+CAP组、SHR+QCH组、SHR+QCL组大鼠管壁中膜平滑肌细胞形态大致正常接近WKY组,与SHR组相比,胞浆内肿胀变形的线粒体数量明显减少,密斑、密体等结构增多,内质网数量亦有减少。9.主动脉壁bFGF、OPN mRNA表达水平比较(1)bFGF mRNA表达比较:与26周龄的WKY组大鼠相比,同周龄的SHR组大鼠血管壁bFGF 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SHR组大鼠相比,SHR+NJC组bFGF mRNA表达差异无显着性(P>0.05)。与SHR组相比,SHR+CAP组、SHR+QCH组、SHR+QCL组bFGF mRNA表达显着下降(P均<0.01),并且与SHR+NJC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均<0.01)。(2)OPN mRNA表达比较:与26周龄的WKY组大鼠相比,同周龄的SHR组大鼠血管壁OPN 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SHR组大鼠相比,SHR+NJC组OPN mRNA表达差异无显着性(P>0.05)。与SHR组相比,SHR+CAP组、SHR+QCH组、SHR+QCL组OPN mRNA表达显着下降(P均<0.01),并且与SHR+NJC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均<0.01),其中QCH组下降幅度最大,与SHR+QCL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10.主动脉壁bFGF、OPN蛋白表达水平比较(1)bFGF蛋白表达比较:与26周龄的WKY组大鼠相比,同周龄的SHR组大鼠血管壁bFGF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SHR组大鼠相比,SHR+NJC组表达有所下降(P<0.05);SHR+CAP组、SHR+QCH组、SHR+QCL组显着下降(P均<0.01),且下降幅度大于SHR+NJC组(P<0.05或P<0.01)。(2)OPN蛋白表达比较:与26周龄的WKY组大鼠相比,同周龄的SHR组大鼠血管壁OP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SHR组相比,SHR+NJC组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SHR+CAP组、SHR+QCH组、SHR+QCL组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均<0.01)。且上述三组与SHR+NJC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1.芩丹胶囊对SHR大鼠具有显着的降压疗效,其降压机制与芩丹胶囊降低SHR大鼠血浆ET-1水平,升高CGRP水平,调节失衡的血管活性肽网络,以及降低阻力血管局部AngⅡ水平有关。2.芩丹胶囊对SHR大鼠主动脉血管重构有明显的逆转作用,其具体表现为:改善SHR大鼠主动脉壁形态学指标,降低主动脉中膜胶原含量。其机制与芩丹胶囊降低局部AngⅡ水平,抑制主动脉壁bFGF与OPN mRNA和蛋白表达有关。3.芩丹胶囊能够改善SHR大鼠主动脉中膜VSMC表型改变,抑制其由收缩表型向合成表型的转化。机制与芩丹胶囊抑制AngⅡ、bFGF和OPN对VSMC表型转化的促进作用有关。
董倩,尹柱汉[7](2007)在《膜片钳技术及其在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郭治彬,付金国,赵勇,刘睦胜,马延峰[8](2006)在《小檗胺的心血管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檗胺(Berbamine,BA)是从小檗科(Beridaceae)小檗属(Berberis)植物细叶小檗(Berberis Poiretil Schnied)等中草药植物中提取的一种双苄基异喹啉生物碱。在心血管药理作用方面,小檗胺有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扩血管降压、降低心功能和心率、抗血栓等作用,其中小檗胺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最为深入,它可通过抑制钠、钾、钙等离子通道、负性频率和负性传导作用、提高心肌舒张期兴奋阈值、延长心肌有效不应期而起到显着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作为新型抗心律失常中草药、植物药等研究方向,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
韩丹丹[9](2006)在《氧化苦参碱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氧化苦参碱具有显着的抗心律失常作用,该作用与多种离子的跨膜转运有关,但对K+通道的作用尚未见报道。本实验从整体动物水平、离体器官水平及细胞水平系统地研究了氧化苦参碱抗心律失常的药效学机制,探讨其与心肌细胞膜K+通道的关系。在整体动物水平以体表心电图为观察指标,证实OMT可对抗冠脉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明显延迟由冠脉缺血再灌所诱发的室早出现时间,减少室早个数、室速持续时间。以家兔和豚鼠的心室离体乳头肌动作电位为观察指标,在离体器官水平发现OMT能剂量依赖性的减少动作电位幅值、缩短50%和90%复极化动作电位时程,并且K+通道阻断剂TEA可以部分阻断该效应。应用膜片钳技术,在细胞水平上证实氧化苦参碱可促进全细胞K+通道电流。以上实验结果提示:除了对心肌细胞其它离子的影响外,OMT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可能是通过加速K+外流而实现的。本文以体表心电、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参数和膜电流记录等多种实验技术,从多个水平系统的研究了OMT抗心律失常作用及机制,为OMT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韩冬云,聂宏光,陈磊,宋志国,李金鸣[10](2006)在《N-甲基小檗胺对大鼠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钙激活钾电流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N-甲基小檗胺对大鼠肠系膜阻力血管平滑肌细胞钙激活钾电流(IK·Ca)的作用,以阐明其降血压的离子机制。方法膜片钳技术全细胞记录模式记录IK·Ca。结果指令电位为+60mV时,N-甲基小檗胺0·1,1,10μmol·L-1使IK·Ca幅值分别由给药前的(33·6±2·0)pA·pF-1增至给药后的(35·7±1·9),(42·9±2·7)和(59·4±1·4)pA·pF-1(n=6,P<0·01)。结论N-甲基小檗胺可以增加大鼠肠系膜阻力血管平滑肌细胞钙激活钾电流,这可能是其降压机制之一。
二、N-甲基小檗胺对豚鼠单一心肌细胞慢内向离子电流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甲基小檗胺对豚鼠单一心肌细胞慢内向离子电流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心速宁胶囊的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心律失常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
第一节 抗心律失常化学药的局限性和研究进展 |
第二节 中药治疗心律失常的特点和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心速宁胶囊研究进展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制法工艺 |
第三节 质量控制 |
第四节 药理及临床研究 |
第三章 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
第一节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技术进展 |
第二节 中药色谱指纹图谱质量控制技术进展 |
第三节 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进展 |
第四章 心速宁胶囊各药味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物质基础研究 |
第一章 心速宁胶囊化学成分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
第一节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二节 化学成分分离流程 |
第三节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四节 化合物的理化数据 |
第五节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HPLC-LTQ-Orbitrap-MS/MS技术的心速宁胶囊化学成分快速识别 |
第一节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第三节 化学成分快速识别 |
第四节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莲子心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一节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二节 化学成分分离流程 |
第三节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四节 化合物的理化数据 |
第五节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
第一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心速宁胶囊缓解心律失常作用分子机制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材料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心速宁胶囊对心悸、眩晕等症状的分子机制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材料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质量控制研究 |
第一章 心速宁胶囊指纹图谱研究 |
第一节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第三节 指纹图谱建立与分析 |
第四节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心速宁胶囊多指标含量测定研究 |
第一节 定量指标选择 |
第二节 多指标含量测定 |
第三节 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成果 |
个人简历 |
(2)甲基苯丙胺对大鼠海马神经元毒性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英文缩写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图 |
(3)牛磺酸镁抗缺氧/复氧损伤致大鼠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异常的电生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牛磺酸镁对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钠离子通道影响的研究 |
1.1 材料和方法 |
1.1.1 材料 |
1.1.2 方法 |
1.1.3 数据处理 |
1.2 结果 |
1.3 小结 |
二、牛磺酸镁对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钙离子通道影响的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1.3 数据分析 |
2.2 结果 |
2.3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心肌离子通道与心律失常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4)安律胶囊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古代医家对早搏的认识 |
2. 早搏的现代中医药研究 |
3. 现代医学对早搏的认识 |
4. 心肌细胞离子通道与心律失常 |
实验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结果 |
1.安律胶囊清膏2μg /L、20μg/L和200μg/L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钠通道的影响 |
2.安律胶囊清膏对钠通道使用依赖性的作用 |
3.安律胶囊清膏对钠通道作用的时效关系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5)益肾活血提取液对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芩丹胶囊逆转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重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英文论文1 |
英文论文2 |
(7)膜片钳技术及其在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膜片钳技术的基本原理 |
2 膜片钳技术的各种模式 |
2.1 单通道记录法-细胞吸附模式 (Cell-attached Mode) |
2.2 全细胞记录法 |
2.3 外面向外和内面向外模式 |
3 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 |
4 膜片钳技术在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方面的应用 |
4.1 葛根素 |
4.2 冬虫夏草 |
4.3 苦参总碱 |
4.4 丹参 |
4.5 参麦注射液 |
4.6 三七总皂甙 |
4.7 白附子 |
4.8 莲心碱 |
4.9 其他 |
(9)氧化苦参碱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电生理作用 |
二、心肌离子通道及抗心律失常药物 |
1、钠通道与钠通道阻滞药 |
2、钾通道与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
3、钙通道 |
三、抗心律失常生物碱 |
1、异喹啉类生物碱(Isoquinoline type alkaloid) |
2、苦参碱型生物碱(Matrine type alkaloid) |
3、其它类型的生物碱 |
第三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动物 |
二、主要仪器 |
三、药品和试剂 |
四、实验方法 |
1、冠脉缺血再灌注诱发大鼠心律失常模型的制备 |
2、家兔离体乳头肌动作电位的记录 |
3、豚鼠离体乳头肌动作电位的记录 |
4、豚鼠心室肌细胞K+通道电流的记录 |
五、统计学方法 |
第四章 实验结果 |
一、OMT 对冠脉缺血再灌注诱发大鼠心律失常模型的影响 |
二、OMT 对家兔离体乳头肌动作电位的影响 |
三、OMT 对豚鼠离体乳头肌动作电位的影响 |
四、OMT 对豚鼠心室肌细胞K+通道电流的影响 |
第五章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四、N-甲基小檗胺对豚鼠单一心肌细胞慢内向离子电流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心速宁胶囊的物质基础研究[D]. 张霄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2]甲基苯丙胺对大鼠海马神经元毒性机制的研究[D]. 金岳雷. 佳木斯大学, 2012(04)
- [3]牛磺酸镁抗缺氧/复氧损伤致大鼠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异常的电生理学研究[D]. 张铭慧. 天津医科大学, 2011(04)
- [4]安律胶囊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的影响[D]. 姜小刚.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2009(S2)
- [5]益肾活血提取液对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的实验研究[D]. 来丽萍. 山东大学, 2008(01)
- [6]芩丹胶囊逆转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重构的实验研究[D]. 王博. 山东大学, 2007(03)
- [7]膜片钳技术及其在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中的应用[J]. 董倩,尹柱汉.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06)
- [8]小檗胺的心血管药理作用研究进展[A]. 郭治彬,付金国,赵勇,刘睦胜,马延峰. 江西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6
- [9]氧化苦参碱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韩丹丹. 吉林大学, 2006(10)
- [10]N-甲基小檗胺对大鼠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钙激活钾电流的作用[J]. 韩冬云,聂宏光,陈磊,宋志国,李金鸣.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