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理辐射分布及其生产潜力

我国生理辐射分布及其生产潜力

一、我国的生理辐射分布及其生产潜力(论文文献综述)

高玉[1](2021)在《土壤水分胁迫对玫瑰木槿苗木光合作用特征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

刘健[2](2021)在《海南岛土壤和气候条件对甘薯生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甘薯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种植的作物,是重要的工业、饲养业原料,在大众科学饮食观增强的当下备受关注。目前海南岛甘薯产业存在品质不够稳定的突出问题,制约了产业发展。近年来,海南岛热带甘薯种植面积逐步增加,单产却存在下降现象。研究海南岛土壤和气候条件对甘薯生产的影响,对当地甘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集海南岛澄迈甘薯田土样和植物样,分析营养品质和土壤养分,采用相关系数、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确定了甘薯营养品质稳定和优质的土壤条件。通过计算海南岛温度、光照、降水等气候适宜度,采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计算土壤有机碳、密度、容重等土壤适宜度,采用竞争型人工神经网络,通过欧式距离法,综合土壤和气候资源,进行甘薯生产的生态适宜性划分。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甘薯品质稳定优质的土壤条件海南岛澄迈供试甘薯田土壤中,壤土粘粒含量较少和砂粒含量较多,甘薯营养品质总变异系数最小;黏壤土粘粒和砂粒占比居于壤土和黏土间,甘薯营养品质总变异系数次小;黏土中粘粒和粉粒含量较多,砂粒含量较少,甘薯营养品质总变异系数最大。黏壤土甘薯直链淀粉主要受铵态氮影响且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壤土甘薯直链淀粉主要受pH影响且呈显着负相关关系,黏土甘薯直链淀粉主要受有机质影响且呈显着负相关关系。黏壤土甘薯支链淀粉主要受铵态氮影响呈显着负相关关系。(2)甘薯生产的温度、光照、降水适宜度1951-2019年海南岛温度和光照适宜度呈下降趋势,降水适宜度呈上升趋势。温度适宜度空间分布度呈现北高南低的特征,大部分地区处于较高适宜度水平;光照适宜度呈现呈西南高、东北低分布,但绝大部分大于0.55,基本满足甘薯生产;降水适宜度呈中部和北部高,西部、南部、东部沿海低的环形分布,总体较适宜甘薯生产。研究区温度、光照、降水变异系数整体变化不大。温度变异系数介于0.14-0.22,光照变异系数介于0.54-0.84,降水变异系数介于3.00-5.96,能满足甘薯生产。生育期内,温度和光照较适宜甘薯生长发育,适宜度均值分别为0.72、0.71。降水能满足甘薯生长基本需求,适宜度均值为0.51。(3)甘薯生产的气候、土壤、生态适宜性1951-2018年效能指数和资源指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率呈上升趋势。海南岛效能指数空间分布上呈中部山区和北部沿海高,南部沿海和西部沿海低的趋势,大部分地区大于0.82,气候资源较丰富;资源指数呈现出中部高东部低的分布趋势,大部分地区大于0.74,表明气候资源较丰富;海南土壤适宜性呈现北部、西部沿海高,中部、东部沿海低的分布趋势;生态适宜性分析表明,临高、儋州、澄迈、白沙、五指山、东方6个市县最适宜甘薯生产。生育期内,效能指数和资源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78、0.86,表明气候资源处于较丰富到丰富,适宜甘薯生产。

王天雪[3](2021)在《近30年来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种植区春-夏玉米产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已经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了严重威胁,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研究玉米对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反馈机制,对玉米种植区域规划和增产稳产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同时,玉米光温生产潜力是确定玉米产量差和量化气候资源对玉米生产影响的关键指标。探究气候资源对玉米光温生产潜力及产量差的关系,将为合理制定农业发展区域规划和指导农业生产实践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为了定量研究气候变化引起的玉米产量和生产潜力变化,寻求减小玉米产量差的有效途径,本文首先采用一阶差分、共线性检测、皮尔逊相关、多元线性和非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和构建了 1988~2017年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玉米主产区内121个站的春-夏玉米产量的统计回归模型;其次,采用一阶差分、共线性检测、皮尔逊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极端降水和温度变化对春、夏玉米的影响;最后,基于光温逐级订正模型,探索了光温驱动下气候资源对春、夏玉米光温生产潜力及产量差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论文得出的主要结果如下:(1)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在解释玉米产量变化方面的表现优于线性回归模型,尤其是立方项和气象要素之间的相互交叉项。根据气象要素与玉米产量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r),春玉米产量对降水(Pre)、日照时数(Sun)和相对空气湿度(Hum)更敏感,夏玉米产量对Pre和温度更敏感。气象要素对春-夏玉米单产变化的影响程度为:Pre>Hum>Sun>Tmin>Tmax>Tave。湿冷气候和湿热气候对玉米产量都有积极影响,尤其是湿冷气候。但是,干冷气候和干热气候都对玉米产量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干热气候。气候变化分别解释了春玉米单产变化的5.8~87.6%和夏玉米单产变化的6.6~78.5%,这也是因不同站点而不同的。(2)与其它极端气候类型相比,极端干热气候和极端湿冷气候分别对春玉米和夏玉米产量产生的消极影响最大。iID、iHD和CDD对春玉米产量发生变化的解释能力更强,分别为6.9%、6.5%和6.5%。夏玉米和CDD、iHD和R10对夏玉米产量发生变化的解释能力更强,分别为13.6%、10.5%和8.3%。极端气候事件可以定量解释春玉米(或夏玉米)产量变化的能力为37.6%(或43.8%),这也是因站点而不同的。门限指数和相对指数解释春玉米(或夏玉米)产量变化的能力更强。春玉米产量与极端温度事件的相关性更大(为负相关),尤其是极端高温事件;而夏玉米产量与极端降水事件的相关性更大(为负相关),尤其是极端洪涝事件。(3)1988~2017年玉米生育期内气候资源、光温生产潜力和产量差变化趋势存在差异。春玉米的辐射(Rs)、日照百分率(α)、高温度日(HDD)、昼夜温差(Dtr)呈减少趋势,而生长度日(GDD)和光度日(PDD)呈增加的趋势。夏玉米的Rs、α、PDD和Dtr呈减少趋势,而GDD和HDD呈增加的趋势。春-夏玉米的光合生产潜力Y(Q)呈减少趋势,光温生产潜力Y(T)呈增加的趋势。春玉米的光合与光温生产潜力之间产量差(YGQT)呈增加趋势,而夏玉米的YGQT呈减少趋势;春玉米和夏玉米的总产量差(YGTA)呈减少趋势。春玉米和夏玉米YGQT占YGTA的比重均上升,波动幅度分别为0.55~0.84和0.48~0.96。温度和热量资源对YGQT的影响程度分别为35%和31%。因此,温度和热量资源对春玉米YGQT的影响更大。光温资源对春-夏玉米YGTA的影响程度大约为61%,因此未来玉米还有很大的增产空间。(4)气候资源直接影响玉米光温生产潜力和产量差的变化。根据气候资源与玉米光温生产潜力(或产量差)的皮尔逊相关系数,春-夏玉米光温生产潜力与各气候资源均呈正相关,尤其是与光照资源的相关程度更大。热量资源对春-夏玉米YGQT的负作用大于与光照资源的积极作用,GDD对春玉米和夏玉米YGQT的负作用最强,r分别为-0.65和-0.81。春玉米和夏玉米总产量差与气候资源均为正相关,且与光照资源的相关性更强。气候资源斜率变化趋势会间接影响玉米Y(T)和产量差的变化趋势。光照资源对春玉米Y(T)、YGQT和YGTA的间接影响更大,尤其是Rs和α。这种间接影响表现在增长步调保持一致,当光照资源变化趋势增快时春玉米Y(T)、YGQT和总产量差趋势也会增快。同理,热量资源对夏玉米Y(T)、YGQT和YGTA的间接影响更大,尤其是GDD和Dtr,影响原理同上。

罗涛[4](2021)在《油菜花芽分化启动的温光模型及结实器官发育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菜花芽分化的启动时间可决定花芽形成数量的多少,而有效花芽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油菜角果数与籽粒产量。本文主要以早熟品种“1358”、中熟品种“中双11号”和晚熟品种“浙双8号”等三个不同熟期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播期、氮肥、密度等系列比较试验,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气候条件下油菜花芽分化的启动时间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讨了花芽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角果数和产量形成的关系;同时结合澳大利亚的油菜品种和水分试验,调查了有效花朵形成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比较了基肥,花芽肥(花芽分化启动时施用)和蕾薹肥等三个施肥时期及不同时期施肥比例对油菜角果数与产量形成的影响,为不同熟期品种的高效肥料施用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在上述研究基础之上,结合多年气象数据,构建了油菜从出苗到花芽分化启动阶段的理想生长发育模型,定量描述了不同熟期油菜品种的生态型遗传参数,为不同耕作制度下的油菜适宜熟期品种选用与栽培管理,以及不同区域科学引种提供了技术支撑。试验的主要结果如下:1.晚熟品种对低温要求更严格,早熟品种对光周期变化更敏感。早、中和晚熟品种“1358”,“中双11号”和“浙双8号”出苗到花芽分化启动阶段对应的最适宜温度分别是23.9℃、11.1℃和10.6℃;三个品种从出苗到花芽分化启动的生理发育时间分别为10.8d、23.9d和25.1d。“1358”的临界日长比“中双11号”和“浙双8号”长,且对光周期的变化更敏感。温度驱动的相对春化效应在不同熟期油菜品种间有明显差异,中晚熟品种“中双11号”和“浙双8号”具有较长的生理春化时间,需要较低的春化温度。2.早熟与中熟油菜品种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参与开花调控相关基因表达是不同的。早熟品种“1358”在常温和低温春化处理条件下花芽分化启动的时间没有显着差异,与开花网络调控相关的大部分基因表达差异也不显着。中熟品种对低温春化的反应强烈,低温促进中熟品种花芽分化的启动主要是围绕FLC,SOC1和LFY信号通路进行的,赤霉素信号途径也可能参与了低温对花芽分化启动的诱导。3.推迟播期会增加花芽的退化率,适当增施氮肥则降低花芽退化率。随着播期的推迟,植株上的可育花芽与总花芽数量的比率趋于下降。增施氮肥可减少花芽退化率4%-9%。主茎和前三个分枝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出现越晚的分枝退化率越高。主茎花序的退化率为33%,从主茎上部往下部的七个一次分枝的退化率分别为60%、58%、59%、68%、79%、93%和99%。分枝上的花芽退化比主茎大,特别是基部分枝的花芽退化非常严重。4.油菜产量主要来自于起始开花后3.5周形成的花朵。进入花期3.5周以前开放的花可贡献籽粒产量的98%以上,这一阶段对应的积温大约为300℃d到450℃d。花期开始的持续干旱缩短有效花期至3周以内,干旱程度增加会严重降低角果数,导致产量严重降低。角果期发生的干旱对角果数影响较小,但会阻碍籽粒正常灌浆,导致千粒重下降而减产。5.氮肥施用量对油菜花芽分化启动时间没有影响,但花芽分化期施用氮肥有利于角果数与产量的提高。氮肥合理施用能协调油菜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是现高产和稳产的重要调控措施之一。对“华油杂9号”的优化结果表明,在基肥施氮量为125kg/ha,花芽分化期为75kg/ha,现蕾期为135kg/ha的条件下,产量可以达到3200kg/ha。对“圣光127”的优化结果表明,在基肥施氮量为120kg/ha,花芽分化期为45kg/ha,现蕾期为195kg/ha的条件下,产量可以达到3200kg/ha。6.建立了相对优化的APSIM_Canola模型,可为油菜的栽培管理提供科学指导。不同熟期油菜品种的适宜播种期主要是由其春化对低温需求不同而决定,对光周期的响应较小。早熟品种“1358”在长江流域不宜早播,适宜播种期为10月上旬。中晚熟品种在早播条件下可发挥其产量潜力,播期可提前至9月中旬。由于早熟品种的收获指数高,在晚播条件下早熟品种的产量表现优于中晚熟品种。因此,不同播种期需要在选用适宜熟期的品种前提下,并调整种植密度,才能提高油菜的产量与效益。综上所述,油菜花芽分化的启动主要受生长环境的温度和光周期调控,氮肥对花芽分化的启动没有影响。低温通过FLC,SOC1和LFY信号通路促进中晚熟品种的花芽分化启动。利用花芽分化启动时间校正过的生长发育模型可以量化不同熟期品种的热效应因子、春化效应和光周期效应因子,并结合历史气象数据对产量进行准确预测,使不同温光特性的品种和播期匹配,可以为油菜生产决策提供指导。花芽数和花朵数量与油菜的产量呈显着正相关,因此探索如何提高结实器官的数量和降低结实器官的退化率是未来提高油菜产量的重要途径。

刘靖文[5](2021)在《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生产与出口潜力研究》文中认为国家取消玉米临时收储制度后,国内玉米供需形势发生逆转。随着玉米消费需求刚性上涨、种植面积调减以及去库存工作的结束,玉米供需紧平衡将持续,产需缺口有扩大趋势。为了保障中国玉米的长期供应安全,弥补国内供需缺口,寻找稳定、可靠、持续的玉米供应来源,本文对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的玉米生产与出口潜力进行研究。本文在对国内外玉米供需与贸易的历史和最新数据进行比较详实的统计分析基础上,运用GAEZ模型从播种面积潜力和单产提升潜力两个方面入手,分别测算了中国及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在2020S的玉米生产潜力,并归纳了各自玉米生产的制约因素。其次通过构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了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的玉米出口潜力情况。并从贸易合作角度出发,结合生产与贸易情况将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分为成熟发达地区、发展繁荣地区、新兴成长地区和发展滞后地区四个类型。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中国玉米产需缺口有扩大趋势,未来玉米净进口将是常态化,世界玉米总供给整体大于总需求,供需格局向宽松转变;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的玉米生产潜力最大,占中国玉米总生产潜力的47.94%,青藏高原玉米区的玉米生产潜力最小,仅占中国玉米总生产潜力的0.86%,虽然中国有一定的玉米生产潜力,但将玉米生产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会受到政策引导、玉米收益变化、转基因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充分利用国际玉米市场进行余缺调剂显得十分必要;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生产潜力由大到小的国家排序为:美国、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南非、巴拉圭、俄罗斯、乌克兰、罗马尼亚、加拿大、法国、匈牙利,基础设施、物资投入、劳动力、自然环境等因素是制约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生产潜力释放的重要原因;美国属于成熟发达地区,加拿大和法国属于发展繁荣地区,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乌克兰、俄罗斯、罗马尼亚、匈牙利属于新兴成长地区,巴拉圭、南非属于发展滞后地区。结合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五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一是从稳定国内玉米播种面积、降低玉米生产成本和加快科技创新三个方面,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提升中国玉米生产效率;二是从玉米进口来源和形式两个方面,优化玉米进口贸易格局,促进供应来源的多元化发展;三是针对成熟发达地区、发展繁荣地区、新兴成长地区和发展滞后地区的国家,分别实施差异化的玉米贸易合作策略,构建多元化全球粮食供应体系;四是从完善政策体系、加强财政税收支持、参与全球化治理三个方面,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引导农业企业“走出去”。五是开发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潜力,合理利用期货市场,探索建立全球粮食交易中心,加强对重点产品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掌控,提高粮食定价权与话语权。

刘宝洁[6](2021)在《土壤水分胁迫对杜梨苗木光合作用效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杜梨(Pyrusbetulifolia Bunge)是蔷薇科梨属落叶乔木,在中国北方盐碱地区应用较广,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东北南部,其具有喜光、耐寒、耐旱、耐涝、耐瘠薄、适生性强等特点,是梨树植物中重要的抗性种质资源。在中性土及盐碱土均能正常生长,可用作水土保持林,树形优美,具有良好的观赏和药用价值,是我国北方地区干旱瘠薄山地造林先锋树种、园林绿化树种、药用和用材树种、北方栽培梨的砧木树种等。为探索杜梨光合作用效率与土壤水分的变化关系问题,以盆栽2年生杜梨实生苗木为材料,基于植物光合生理生态学原理和研究方法,通过测定杜梨苗木叶片在不同土壤含水量下光合作用光响应、CO2响应过程以及叶绿素荧光、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特征参数的变化,分析土壤水分胁迫对杜梨光合作用效率的影响。主要研究目的:1)探究杜梨光合作用效率特征参数与土壤水分的定量关系;2)揭示杜梨光合作用效率响应土壤水分胁迫的特征与机理。研究结果可望为深入认识杜梨的抗旱生理特征与机制提供试验证据,为指导杜梨引种栽培和土壤水分管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1)不同土壤水分对杜梨光合参数的影响。随着干旱胁迫的不断加剧,当土壤相对含水量(RWC)低于56.1%时,杜梨光合作用开始受到明显抑制,净光合速率(Pn)、最大光合速率(Pnmax)、表观光量子效率(Φ)、暗呼吸速率(Rd)、羧化效率(CE)、光呼吸速率(Rp)、光能利用率(LUE)和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及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等光合参数均显着降低,并且在高光强下表现出光抑制现象。(2)随着土壤干旱的不断加重,杜梨的Fv/Fm、最大荧光(Fm)、光化学淬灭(q P)、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均先上升后下降,然而Fo显着升高,非光化学淬灭(NPQ)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RWC在39.6%~72.7%的范围内时,光保护机制是减少光捕获、以荧光和热耗散形式释放能量;而当RWC低于39.6%时,导致Pn下降的原因已经发生了由气孔限制向非气孔因素限制的转变,发生了光抑制现象,PSⅡ系统遭受损坏或不可逆失活,光合电子传递受阻,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大幅度降低,热耗散增强。(3)杜梨的膜脂过氧化反应及抗氧化酶系统是对干旱胁迫作出的生理策略。随干旱胁迫加重,杜梨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当RWC大于56.1%时,活性氧大量积累,SOD与POD活性上升,能够清除活性氧自由基,产生水(H2O)和氧气(O2),能够保护光合机构减轻活性氧的伤害,维持杜梨正常的光合作用;在RWC在23.3%~56.1%范围内时,细胞内生物自由基代谢平衡被破坏,造成活性氧自由基大量积累,SOD与POD活性急剧下降,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也迅速增加,这表明膜脂质过氧化反应加剧并且保护酶系遭受损害,使得细胞膜也受到了损害。(4)渗透调节物质如脯氨酸等的积累有利于植物抵抗逆境胁迫。在干旱胁迫下,随着土壤水分的降低,杜梨的脯氨酸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当达到严重干旱胁迫(RWC<39.6%)时,脯氨酸含量明显上升,这是杜梨为了适应干旱胁迫主动进行的调节。综上所述:当发生轻度干旱胁迫时,土壤水分减少对杜梨光合作用有轻微的促进作用,当RWC低于56.1%时,随着RWC的降低,杜梨光合作用受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RWC在23.3%~39.6%这个范围内,光合作用减弱的原因是发生了气孔限制向非气孔限制转变,此时PSⅡ系统遭受损坏或不可逆失活,抗氧化酶系统被破坏,细胞膜也受到了损害,光化学反应和保护酶活性均下降,膜脂过氧化作用加剧。杜梨对土壤干旱胁迫有一定的生理生态适应策略,干旱胁迫加剧,可通过Gs、Ci降低来减缓光合速率,也可以通过增加热耗散的方式来保护光合机构,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增加来保护细胞膜。

邓建强[7](2021)在《陇东旱塬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与粮食作物轮作系统资源利用研究》文中认为陇东旱塬区以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连作和冬小麦-春玉米(Zea mays L.)轮作为主的传统种植模式,存在着水热资源利用不足,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弊端,引草入田,进行传统种植结构调整,不仅能为该区草畜产业发展提供一定量的优质饲草,更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为研究在不同降水年景下,上述2个模式中夏闲期复种一年生饲草的粮草轮作系统生产力、资源利用和成本效益,本研究于2015-2019年在甘肃庆阳西峰兰州大学庆阳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在传统种植模式冬小麦连作和冬小麦-春玉米的夏闲期复种饲用油菜(Brassica napus L.饲油1号)和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兰箭3号),主要包括6个轮作模式:冬小麦连作(W-F-W-F)、冬小麦-饲用油菜-冬小麦-饲用油菜(W-R-W-R)、冬小麦-箭筈豌豆-冬小麦-箭筈豌豆(W-V-W-V)、冬小麦-春玉米(W-F-M)、冬小麦-饲用油菜-春玉米(W-R-F-M)、冬小麦-箭筈豌豆-春玉米(W-V-F-M),并分析了各模式下作物生产力、粗蛋白产量、水分利用、光能截获、物质能量投入与利用和经济效益等指标。旨在为提高旱作农业区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粮草兼顾型农业、实现绿色发展提供参考。研究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夏闲期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提高了系统生产力,但是对后茬作物生产力的影响主要取决于降水格局、土壤水分条件和复种的饲草种类。(1)在冬小麦连作模式条件下,后茬小麦籽粒产量在夏闲期降水正常年份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以后无显着变化,而在季节性干旱条件下(夏闲期降水距平均百分比低于-50%)分别降低了83.2%和35.2%(P<0.05);系统每年小麦当量产量在复种箭筈豌豆后提高了21.9%(P<0.05),而在复种饲用油菜后下降了26.9%(P<0.05)。在冬小麦-春玉米轮作模式条件下,后茬玉米籽粒产量在夏闲期降水正常年份复种饲草以后无显着差异,而在季节性干旱条件下(夏闲期降水距平均百分比低于-50%)复种饲用油菜后下降36.5%(P<0.05)。系统年均干物质产量在夏闲期复种饲草后提高了14.7%(P<0.05);系统年均小麦当量产量在复种箭筈豌豆下提高了40.1%(P<0.05),而在复种饲用油菜下无显着变化。(2)年均饲草产量在夏闲期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后分别增加4.11 t hm-2和2.93 t hm-2(P<0.05),年均饲草粗蛋白产量分别增加0.89 t hm-2和0.59 t hm-2(P<0.05)。在冬小麦连作模式条件下,系统每年粗蛋白产量在夏闲期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后分别提高39.4%和26.0%(P<0.05);而在冬小麦-春玉米轮作模式条件下,分别提高了32.0%和35.4%(P<0.05)。2、夏闲期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提高了系统水分利用效率和降水利用效率,对后茬作物播期水分的影响主要取决于降水分布情况。(1)在冬小麦连作模式条件下,后茬小麦作物播期土壤含水率、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均无显着变化,而在季节性干旱条件下(降水距平均百分比低于-50%),分别降低59.7%、39.3%和123.8%(P<0.05)。在冬小麦-春玉米轮作中,后茬玉米作物播期土壤含水率、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在季节性干旱条件下分别降低19.9%、3.2%和44.9%(P<0.05)。(2)在冬小麦连作模式条件下,系统粗蛋白生产WUE在复种箭筈豌豆后降低了15.3%(P<0.05),而在复种饲用油菜后无显着变化;系统粗蛋白生产PUE(Precipitation Use Efficiency,PUE)在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后提高了33.2%(P<0.05),其中在复种饲用油菜下提升幅度达39.4%(P<0.05)。在冬小麦-春玉米轮作模式条件下,夏闲期复种饲草使系统干物质生产PUE和粗蛋白生产PUE分别提高了14.7%和25.0%(P<0.05)。3、夏闲期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提高了系统PAR截获量和光能利用效率。(1)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对后茬小麦和玉米的冠层结构,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截获率和PAR截获量均无显着影响。在夏闲期降水正常年份,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对后茬小麦光能利用效率(Radiation Use Efficiency,RUE)无影响;在季节性干旱条件下(降水距平均百分比低于-50%),对于冬小麦连作模式,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使得后茬小麦RUE平均降低69.8%(P<0.05);对于冬小麦-春玉米轮作模式,复种饲用油菜使得后茬玉米RUE降低59.9%(P<0.05),而复种箭筈豌豆无显着差异。(2)夏闲期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分别平均提高了系统PAR截获量31.6%和23.1%(P<0.05);对于冬小麦连作模式,系统粗蛋白生产RUE在夏闲期复种2种饲草下均无显着差异,对于冬小麦-春玉米轮作模式,在夏闲期复种箭筈豌豆使得系统粗蛋白生产RUE提高了15.6%(P<0.05),复种饲用油菜后无显着变化。4、夏闲期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降低了系统生态效能指数,但是提高了系统经济效益。(1)夏闲期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平均增加了系统能量投入27.8%,其中肥料和种子能量投入分别占系统总能量投入的58-74%和19-43%,但是分别平均降低了系统能量产投比17.2%、能量利用效率22.9%。(2)在冬小麦连作模式下,复种饲草降低了系统生态效能指数39.3%(P<0.05),同时系统经济效益在复种饲用油菜后降低了41.2%(P<0.05),而在复种箭筈豌豆后提高了13.3%(P<0.05)。在冬小麦-春玉米轮作模式下,系统生态效能指数在复种饲用油菜后降低了46.4%(P<0.05),而在复种箭筈豌豆后提高了15.1%(P<0.05);系统经济收益在复种箭筈豌豆后平均提高了33.6%,而在复种饲用油菜后降低了24.7%(P<0.05)。综上,在陇东旱塬区,以冬小麦连作和冬小麦-春玉米轮作系统中夏闲期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后,其作物生产力取决于播期和生长季的水分状况,当播期土壤水分高于作物水分利用下限值时,采用箭筈豌豆与粮食作物轮作提高了种植系统对水分和光能资源的有效利用,既能够提高系统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同时还能提供额外的优质饲草,缓解农区普遍存在的饲草短缺。需要发挥豆科牧草的生物固氮能力,降低饲草种子生产成本,以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在该地区具有推广价值。

甄玉鑫[8](2021)在《陇东旱塬区一年生饲草作物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的研究》文中指出陇东旱塬(也指董志塬)是黄土高原最大的塬面,也是甘肃省重要的粮产区。但是当地传统单一的粮食种植业结构已逐渐不能满足居民食物结构多元化的需求,也难以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种植业结构、实施草田轮作、协同发展粮草畜产业,是提升农业生产系统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的重要途径。但是陇东地区雨水资源不足,种植饲草对土壤水分养分平衡的影响效应还不确定。因此,本研究以陇东地区常用的4种一年生饲草作物(饲用玉米(Zea mays)、谷子(Panicum milliaceum)、燕麦(Avena sativa)和箭筈豌豆(Vicia sativa))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作物及播种方式对土壤水氮分布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大田试验于2019-2020年在甘肃庆阳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试验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饲用玉米单作、谷子单作、燕麦单作、箭筈豌豆单作和燕麦/箭筈豌豆混播;测定并分析了饲草干物质产量、粗蛋白产量、土壤水分、土壤氮素、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等指标。主要结果如下:(1)试验表明C4作物(饲用玉米和谷子)的干物质产量和粗蛋白产量显着高于C3作物(燕麦、箭筈豌豆和燕麦/箭筈豌豆混播)(P<0.05)。2019和2020年饲用玉米的干物质产量分别为28.6和24.5 t hm-2,粗蛋白产量分别为2.3和1.8t hm-2,为所有处理中最高。2019年C3作物中燕麦的干物质产量最高,比箭筈豌豆和燕麦/箭筈豌豆混播分别高3.5和2.9 t hm-2,而燕麦、箭筈豌豆和燕麦/箭筈豌豆混播的粗蛋白产量之间没有显着差异;2020年燕麦/箭筈豌豆混播的干物质产量最高,比燕麦和箭筈豌豆高1.7和1.9 t hm-2,箭筈豌豆单播的粗蛋白产量最高。(2)2019年饲草作物生长季末期,燕麦/箭筈豌豆处理0-200 cm土层的平均土壤含水量最高,比饲用玉米、谷子、燕麦和箭筈豌豆高5.9%、4.7%、1.2%和0.6%。2020年饲用玉米土壤含水量依然为最低,比谷子、燕麦、箭筈豌豆和燕麦/箭筈豌豆混播处理的土壤含水量低30.0%、25.9%、22.5%和28.9%。2019年饲用玉米的耗水量与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分别为469.6 mm和61.1 kg hm-2 mm-1;燕麦的粗蛋白水分利用效率最高(6.9 kg hm-2 mm-1)。燕麦/箭筈豌豆混播处理的耗水量比燕麦和箭筈豌豆单作分别降低18.4%和20.0%,水分利用效率均介于燕麦单作和箭筈豌豆单作之间。2020年饲用玉米的耗水量与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依然为最高,分别334.1 mm和74.7 kg hm-2 mm-1;箭筈豌豆的粗蛋白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6.4 kg hm-2 mm-1。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的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和粗蛋白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单作燕麦提高19.4%和35.1%。(3)2019年燕麦的氮肥偏生产力最高,为242.2 kg kg-1,比饲用玉米、谷子、箭筈豌豆以及燕麦/箭筈豌豆混播分别高27.1%、120.6%、61.1%和45.6%。2020年燕麦/箭筈豌豆混播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最高,为200.6 kg kg-1,谷子最低(88.8 kg kg-1)且显着低于其他作物(P<0.05)。2019年氮素利用效率最高的是燕麦-箭筈豌豆混播,为96.8 kg kg-1,其次是谷子(83.5 kg kg-1)、箭筈豌豆最低(33.5 kg kg-1)。燕麦/箭筈豌豆混播显着高于燕麦单播和箭筈豌豆单播(P<0.05)。2020年氮素利用效率最高的同样是燕麦/箭筈豌豆混播(87.0 kg kg-1),其次是饲用玉米(84.4 kg kg-1),箭筈豌豆单播最低。燕麦/箭筈豌豆混播的氮素利用效率比燕麦和箭筈豌豆单作分别高34.5和52.4 kg kg-1。综上,本试验研究的几种一年生饲草作物在饲草生产、水分利用和氮素利用方面各有优势,可以用于陇东旱塬区粮草轮作系统的构建和种植结构的调整。玉米干物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但耗水需肥量大,可能会对后茬粮食作物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燕麦-箭筈豌豆混播与单作相比可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提高水氮利用效率。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不同粮食作物的水肥消耗特征选择与之相匹配的饲草作物,农业系统尺度不同饲草与粮食作物的轮作效应及粮草轮作模式优化还需通过试验和模型模拟等手段进一步深入研究。

许乃凡[9](2020)在《居住区地面农业生产潜力评估方法及平台展示研究 ——以天津市南开区学府道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化率的提高带来了能源紧缺、粮食危机、耕地流失与土地供需矛盾等日益尖锐的问题,使人们更加意识到对城市形态研究、城市居住区定位和城市可持续能源发展研究的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将农业生产引入城市住区成为让城市与自然更为和谐统一的有效途径之一。对城市住宅区进行绿色生产潜力的评估,是推动住宅区实现绿色生产性的前提;获得准确直观、利于推广的操作流程是后续开展社区设计重要研究基础。本研究综合利用仪器测定、数字模拟等方法,借由GIS、MS Excel和Java等分析软件对建筑群落光照环进行境模拟;以居住区地面作为研究对象,对可食作物进行选择配置研究,进一步细化了生产潜力计算方法,提高了研究区域生产潜力的计算准确度;并以Java计算机编程语言,设计搭建了相应的网络展示平台。本研究主要由生产性优化手法研究、环境模拟计算方法研究、展示平台搭建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第2、3章)通过对住区地面空间的种植方式、功能空间、布置类型的研究整理,总结出了住区地面空间生产性优化方法,并以南开区学府街道住区为例统计优化后的生产性种植区域面积。第二部分(第4章)在GIS平台中对研究区域的光照环境进行模拟和等级划分,建立天津地区可食作物种植数据库,对模拟环境中不同等级的光照区域进行可食作物地选择、配置和生产潜力计算。第三部分(第5章)使用Java计算机编程语言,套用Struts框架模板,采用前端后端分离地设计模式对网络展示平台进行搭建。本项研究能够为城市居住区的绿色生产性设计提供潜力评估计算思路、选型依据及规划方案;为未来城市设计者和管理者提供方法支撑、定量依据、政策和法规参考。

马煦[10](2020)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毛白杨不同高度冠层的水分调节特征与机制》文中认为水分是树木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明确树木的水分调节特征与机制对于理解其抗旱机制和生存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也可为人工林精准、合理灌溉策略的制定与优化提供借鉴。为了解不同冠层的输水特征和抗旱能力,进而明确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毛白杨不同高度冠层的水分调节策略与机制,本研究以三倍体毛白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枝条-叶柄-叶片导水率、叶片膨压损失点的水势、叶片饱和渗透势、叶水容和枝、叶含水量等水力性状,对充分供水(充分滴灌,DIFI)和雨养下(不灌溉,CK)的毛白杨不同高度冠层的水分传输、水分存储和水力安全等特性进行比较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旱季,DIFI处理上层和中层更偏向于等水调节,下层更偏向于非等水调节;CK处理下层和上层更偏向于等水调节,中层更偏向于非等水调节;CK处理树冠上层和下层的等水调节程度稍强于DIFI处理。雨季,DIFI和CK处理树冠从上层到下层等水性依次增强;CK处理树冠上层和中层的等水调节程度稍强于DIFI处理。雨季DIFI处理和CK处理各冠层采取更等水的水分调节策略,旱季则采取更非等水的水分调节策略。(2)两个土壤水分处理间的枝条导水率无显着差异(P>0.05),同一土壤水分处理下不同冠层间也无显着差异(P>0.05);CK处理上层和下层叶柄导水率分别显着大于DIFI(P<0.05)。不同高度冠层叶片的导水能力基本不受土壤水分条件变化的影响(只有在清晨6:20,DIFI处理上层叶片水力导度显着大于CK处理上层(P<0.05)),一天中大部分时段内各个灌溉处理的上、中、下层冠层间叶片的导水能力基本一致,只有正午12时DIFI上层和中层叶片导水能力显着大于下层(P<0.05)。(3)DIFI和CK处理正午叶片气孔导度在4月中旬至8月上旬一直处于上升趋势,8月中旬至生长季末,正午气孔导度逐渐下降。气孔导度的日动态变化基本呈现三种形式,分别是双峰、单峰和从清晨开始气孔导度逐渐下降。毛白杨叶片的气孔在夜间并不完全关闭,且夜间气孔导度也有上升的趋势。CK处理气孔导度先于DIFI处理达到峰值,且两个处理均先于VPD(饱和水汽压亏缺)达到峰值。(4)DIFI和CK处理下层叶片ΨTLP和Ψπ100更小(更负);CK处理各冠层叶片的ΨTLP和Ψπ100均相对强于DIFI处理各冠层,其中中层达到显着差异(P<0.05)。(5)DIFI处理树冠下层叶水容相对较大,而CK处理中上层叶水容相对较大。DIFI处理各冠层叶水容均大于CK处理各冠层,两处理间下层叶水容达到显着差异(P<0.05)。灌溉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毛白杨叶水容的调节模式。(6)两个土壤水分处理的叶片绝对含水量均呈现出由旱季到雨季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且与中、下层相比,上层叶片的绝对含水量相对较低。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在4月和5月变化不大,但在7月呈现一个明显降低的过程。两个土壤水分处理间的叶片绝对含水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基本均无显着差异(P>0.05)。枝条绝对含水量和相对含水量的平均值均分别小于叶片绝对含水量和相对含水量的平均值。两个土壤水分处理间的枝条绝对含水量、枝条相对含水量也均无显着差异(P>0.05)。综上,在土壤水分变化条件下,叶片的水分调节策略会发生转换。无论是充分滴灌还是雨养条件下,毛白杨枝条-叶柄-叶片的导水能力随水分运输路径的增长而波动不大,在不同高度冠层间保持相似的水力导度。CK处理叶片通过增强叶柄的导水能力和降低膨压损失点的水势而增强抗旱能力。毛白杨各冠层叶片会在水势较高时就及时减小气孔导度,采取较“保守”的水分调节策略,以避免遭遇木质部栓塞的威胁。

二、我国的生理辐射分布及其生产潜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的生理辐射分布及其生产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2)海南岛土壤和气候条件对甘薯生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条件对甘薯生产的影响
        1.2.2 气候条件对甘薯生产的影响
    1.3 科学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采样及分析方法
    2.3 气候适宜度指标
        2.3.1 温度适宜度
        2.3.2 光照适宜度
        2.3.3 降水适宜度
    2.4 生态适宜性指标
        2.4.1 气候适宜性
        2.4.2 土壤适宜性
        2.4.3 生态适宜性
    2.5 数据来源和统计分析
第三章 不同质地土壤对甘薯品质的影响
    3.1 土壤养分和甘薯品质差异分析
    3.2 壤土对甘薯品质的影响
    3.3 黏壤土对甘薯品质的影响
    3.4 黏土对甘薯品质的影响
    3.5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甘薯生产气候适宜度
    4.1 温度适宜度
    4.2 光照适宜度
    4.3 降水适宜度
    4.4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甘薯生产生态适宜性
    5.1 气候适宜性
    5.2 土壤适宜性
    5.3 生态适宜性
    5.4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近30年来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种植区春-夏玉米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1.2.2 极端气候事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1.2.3 气候变化背景下玉米光温生产潜力和产量差
        1.2.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气候变化对春玉米和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数据来源
        2.1.3 气象要素和产量的森斜率和变异系数
        2.1.4 玉米产量与相关气象要素之间的回归模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气象要素和产量时间变化特征
        2.2.2 气象要素和产量的空间变化特征
        2.2.3 产量和相关气象要素的最佳回归模型
    2.3 讨论
        2.3.1 比较春玉米和夏玉米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2.3.2 评估最佳回归模型的适用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极端气候事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趋势检验
        3.1.3 玉米产量与极端气候指数之间的定量关系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极端气候指数时间分布特征
        3.2.2 极端气候指数空间分布特征
        3.2.3 玉米产量与极端气候指数之间的关系
    3.3 讨论
        3.3.1 极端温度事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3.3.2 极端降水事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候资源对玉米光温生产潜力和产量差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气候资源统计量的估算
        4.1.2 计算光温生产潜力统计量
        4.1.3 计算产量差与增产空间统计量
        4.1.4 计算气候资源、光温生产潜力及产量差的森斜率
        4.1.5 气候资源与光温生产潜力及产量差的线性关系
        4.1.6 气候资源与光温生产潜力和产量差的相关关系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气候资源、生产潜力、产量差趋势分析
        4.2.2 气候资源对玉米光温生产潜力和产量差的影响
        4.2.3 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资源相关关系
        4.2.4 光合与光温生产潜力之间产量差和气候资源相关关系
        4.2.5 总产量差和气候资源相关关系
        4.2.6 春玉米和夏玉米温度限制率和增产空间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
    5.3 应对策略
    5.4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玉米生育期内地理信息和平均气象要素统计
附录B 玉米生育期内极端气候指数共线性检测
致谢
个人简历

(4)油菜花芽分化启动的温光模型及结实器官发育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油菜的用途及其发展
    2.油菜的生态属性及其对温光的要求
    3.长江流域的油菜生产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4.花芽分化启动的研究进展
        4.1.花芽分化启动的生理和分子机制
        4.2.植物基因对开花的组成型抑制
        4.3.光周期对开花的诱导
        4.4.低温对开花的诱导
        4.5.温度积累对开花的诱导
        4.6.赤霉素途径对开花的诱导
        4.7.碳氮代谢与花芽分化
    5.油菜结实器官的发育与产量的形成
    6.以花芽分化为契入点来提高油菜产量的可能途径
        6.1.通过播期调控不同熟期品种的花芽分化启动时间和产量
        6.2.优化花芽分化启动的氮肥分配提高油菜产量
        6.3.促进油菜在有效花期集中开花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6.4.借助模型量化不同熟期品种的温光响应特性及优化的适宜播种期
    7.技术路线
    8.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油菜花芽分化启动对温光及氮素条件的响应
    1.试验目的
    2.材料与方法
        2.1.大田播期试验
        2.1.1.试验材料与方法
        2.1.2.油菜出苗到花芽分化启动阶段的温光响应模型构建
        2.1.2.1.热效应的量化
        2.1.2.2.光周期效应的量化
        2.1.2.3.春化效应的量化
        2.1.2.4.模型评估
        2.1.3.数据分析
        2.2.盆栽试验
        2.3.培养箱试验
        2.3.1.试验材料
        2.3.2.试验方法
        2.3.3.转录组表达量的测定
        2.3.3.1.样本RNA提取与质控
        2.3.3.2.文库构建与测序
        2.3.3.3.序列比对、转录本拼接与可变剪接分析
        2.3.3.4.差异表达基因识别、聚类及富集分析
        2.3.3.5.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油菜生长季节的气候条件以及花芽分化启动时间
        3.2.不同熟期油菜品种出苗到花芽分化启动的温光响应差异
        3.3.出苗到花芽分化启动的积温变化及其对叶原基发育的影响
        3.4.氮素施用对油菜花芽分化启动的影响
        3.5.控温条件下花芽分化启动的时间
        3.6.测序数量与质量
        3.7.样品表达量的主成分分析
        3.8.基因共表达网络构建的模块及其功能预测
        3.9.花芽分化启动的调控网络相关基因的表达
    4.讨论
    5.小结
第三章 油菜花芽的形成与退化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1.试验目的
    2.试验材料
    3.结果与分析
        3.1.主花序花芽分化数量的动态变化
        3.2.播期对不同熟期油菜品种花芽退化的影响
        3.3.播期、肥力、密度对单株和群体花芽的数量和角果数的影响
        3.4.不同播期、肥力和密度条件下主花序和分枝花序花芽的退化和角果的形成
        3.5.单株叶片数与单株结实器官数量及群体叶面积指数与群体结实器官数量的关系
        3.6.花芽的数量与产量的形成
    4.讨论
    5.小结
第四章 油菜花朵的形成与退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1.试验目的
    2.试验材料和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油菜生育期内的气候变化
        3.2.开花数和角果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
        3.3.产量形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
        3.4.花期和角果期干旱对油菜产量及结实器官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影响
    4.讨论
    5.小结
第五章 花芽分化启动期施氮肥对油菜产量形成的影响
    1.试验目的
    2.试验材料与方法
        2.1.试验设计
        2.2.调查指标
        2.3.数据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氮肥处理条件下的叶面积指数的差异
        3.2.不同时期施用氮肥对油菜成熟期的干物质重和产量的影响
        3.3.不同施肥时期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4.讨论
    5.小结
第六章 利用APSIM模型对油菜的产量预测和播期优化
    1.试验目的
    2.试验材料和方法
        2.1.大田数据收集
        2.2.APSIM_Canola模型描述和校正
        2.3.模拟历史气候下油菜产量对播种期的响应
    3.结果与分析
        3.1.油菜生育期内的平均温度变化和降雨量分布
        3.2.模型参数优化和模型评估
        3.3.不同熟期油菜品种的产量对播期窗口响应的模拟
        3.4.种植密度对适宜播种期的响应
    4.讨论
    5.小结
第七章 结语
    1.主要研究结果
        1.1.不同熟期油菜品种的温光响应的量化
        1.2.早中熟油菜品种的花芽分化启动对温度的响应差异
        1.3.油菜结实器官的形成与退化
        1.4.氮肥对花芽分化启动时间的影响
        1.5.不同熟期油菜品种在长江流域的适宜播种期
    2.研究的创新点
    3.研究的不足之处
    4.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生产与出口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资源禀赋理论
        2.1.2 经济增长理论
        2.1.3 比较优势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内外粮食生产潜力研究
        2.2.2 粮食生产潜力研究方法综述
        2.2.3 粮食贸易潜力研究方法综述
        2.2.4 文献述评
第三章 中国及世界玉米供需与贸易现状分析
    3.1 中国玉米供需状况及进口贸易变化趋势
        3.1.1 中国玉米生产状况
        3.1.2 中国玉米消费状况
        3.1.3 中国玉米进口贸易状况
        3.1.4 中国玉米供需状况
    3.2 世界玉米供需形势及贸易状况变化
        3.2.1 世界玉米生产状况
        3.2.2 世界玉米消费状况
        3.2.3 世界玉米贸易状况
        3.2.4 世界玉米供需状况
第四章 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分析
    4.1 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分析
        4.1.1 玉米播种面积潜力测算
        4.1.2 玉米单产提升潜力测算
        4.1.3 玉米总生产潜力测算
    4.2 中国玉米生产制约因素分析
        4.2.1 玉米播种面积潜力制约因素
        4.2.2 玉米单产提升潜力制约因素
第五章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生产潜力分析
    5.1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生产潜力分析
        5.1.1 玉米播种面积潜力测算
        5.1.2 玉米单产提升潜力测算
        5.1.3 玉米总生产潜力测算
    5.2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生产制约因素分析
        5.2.1 基础设施因素
        5.2.2 物资投入因素
        5.2.3 劳动力因素
        5.2.4 自然环境因素
        5.2.5 其他因素
第六章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出口潜力分析
    6.1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出口潜力分析
        6.1.1 模型设定
        6.1.2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6.1.3 实证分析
    6.2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出口稳定性分析
    6.3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的区域分类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土壤水分胁迫对杜梨苗木光合作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杜梨光合作用生理生态研究
        1.2.2 植物光响应和CO_2响应研究
        1.2.3 植物光合作用水分生理研究
        1.2.4 植物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研究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2.1 研究内容
        2.2.2 技术路线
    2.3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2.3.1 试验材料
        2.3.2 盆栽试验布设
    2.4 测试方法与数据处理
        2.4.1 土壤水分含量测定
        2.4.2 光合响应过程观测
        2.4.3 光合荧光参数测定
        2.4.4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2.4.5 光合响应模型模拟
        2.4.6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土壤水分下杜梨光合光响应特征
        3.1.1 净光合速率(Pn)
        3.1.2 水分利用效率(WUE)
        3.1.3 光能利用率(LUE)
    3.2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杜梨光合CO_2响应特征
        3.2.1 净光合速率(Pn)
        3.2.2 水分利用效率(WUE)
        3.2.3 光能利用率(LUE)
    3.3 杜梨光合作用对土壤水分胁迫响应机制
        3.3.1 气孔与非气孔限制
        3.3.2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
        3.3.3 抗氧化酶活性
        3.3.4 渗透调节作用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杜梨光合作用适宜的土壤水分含量
        4.1.2 杜梨光合作用对土壤缺水响应特征
        4.1.3 土壤缺水下杜梨光合作用保护机制
    4.2 讨论
        4.2.1 杜梨光合作用响应干旱胁迫的气孔与非气孔限制
        4.2.2 杜梨光合作用响应干旱胁迫的荧光动力学机制
        4.2.3 杜梨光合作用响应干旱胁迫的抗氧化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7)陇东旱塬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与粮食作物轮作系统资源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粮草轮作研究进展
        2.1.1 粮草轮作概念及原理
        2.1.2 粮草轮作的起源与发展
    2.2 粮草轮作模式与生产力
    2.3 粮草轮作模式与土壤水分和作物水分利用
    2.4 粮草轮作模式与光能截获和利用
    2.5 粮草轮作模式与能量利用和经济效益
    2.6 陇东旱塬发展粮草轮作的意义
        2.6.1 陇东旱塬区自然状况
        2.6.2 陇东旱塬区粮草轮作发展意义
    2.7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2.8 研究目标及内容
    2.9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概况
    3.2 试验材料
    3.3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3.4 测定项目及方法
        3.4.1 干物质及籽粒产量
        3.4.2 含氮量测定
        3.4.3 土壤水分及水分利用
        3.4.4 株高和叶面积指数
        3.4.5 光合有效辐射
        3.4.6 能量数据计算
        3.4.7 经济效益
        3.4.8 生态效能指数
    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四章 不同粮草轮作系统生产力研究
    4.1 作物干物质积累动态
    4.2 作物经济产量
    4.3 作物粗蛋白产量
    4.4 不同轮作模式下系统生产力表现
    4.5 讨论
        4.5.1 夏闲期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对后茬作物产量的影响
        4.5.2 夏闲期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对不同轮作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4.6 小结
第五章 不同粮草轮作系统水分利用研究
    5.1 作物播种期和收获期土壤剖面水分含量
    5.2 不同轮作模式下作物生长阶段土壤贮水量变化
    5.3 作物耗水量
    5.4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5.5 不同轮作模式下系统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5.6 讨论
        5.6.1 夏闲期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对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5.6.2 夏闲期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对不同轮作模式下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7 小结
第六章 不同粮草轮作系统光能利用研究
    6.1 作物不同生育期株高变化
    6.2 作物不同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变化
    6.3 各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群体冠层PAR截获率
    6.4 作物群体冠层PAR截获量
    6.5 作物光能利用效率
    6.6 不同轮作模式下系统PAR截获量和光能利用效率
    6.7 讨论
        6.7.1 夏闲期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对后茬作物PAR截获量和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
        6.7.2 夏闲期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对系统PAR截获量和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
    6.8 小结
第七章 不同粮草轮作系统能量利用及经济效益研究
    7.1 作物能量投入
    7.2 作物能量产出
    7.3 作物经济收益
    7.4 作物生态效能指数
    7.5 不同轮作模式下系统能量投入
    7.6 不同轮作模式下系统生态效能
    7.7 讨论
        7.7.1 夏闲期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对不同轮作系统能量投入的影响
        7.7.2 夏闲期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对不同轮作系统经济效益的影响
        7.7.3 夏闲期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对不同轮作系统生态效能的影响
    7.8 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陇东旱塬区一年生饲草作物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黄土高原农业系统
        1.2.2 草地农业系统
        1.2.3 饲草的生产现状
        1.2.4 种植模式对一年生饲草作物的影响
        1.2.5 水分和氮素对一年生饲草作物的影响
        1.2.6 还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材料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作物品种及田间管理
    2.4 测定项目
        2.4.1 株高和叶面积指数
        2.4.2 干物质产量
        2.4.3 植株氮含量
        2.4.4 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
        2.4.5 土壤体积含水量
    2.5 指标计算
        2.5.1 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2.5.2 粗蛋白水分利用效率的计算
        2.5.3 硝态氮积累量的计算
        2.5.4 氮肥偏生产力的计算
        2.5.5 氮肥利用率的计算
        2.5.6 地上部分吸氮量的计算
        2.5.7 氮素利用效率的计算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饲草作物的生产力
    3.1 作物生长季气象条件
    3.2 饲草作物的株高动态
    3.3 饲草作物的叶面积指数动态
    3.4 饲草作物干物质动态
    3.5 饲草作物地上干物质分配
    3.6 饲草作物的含氮量
    3.7 饲草作物的粗蛋白产量
    3.8 小结
第四章 土壤含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4.1 土壤含水量
    4.2 土壤贮水量
    4.3 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4.4 小结
第五章 饲草作物的氮素利用效率
    5.1 土壤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
    5.2 硝态氮积累量
    5.3 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生产效率
    5.4 作物吸氮量和氮素利用效率
    5.5 小结
第六章 讨论
    6.1 饲草作物的株高与叶面积指数
    6.2 饲草作物的干物质产量和粗蛋白产量
    6.3 土壤含水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
    6.4 饲草作物的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生产效率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居住区地面农业生产潜力评估方法及平台展示研究 ——以天津市南开区学府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实证研究法
        1.3.3 地理信息技术分析法
        1.3.4 跨学科研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社区、住宅区与住宅小区
        2.1.2 社区农业
        2.1.3 生产潜力
        2.1.4 社区农业生产潜力
    2.2 社区农业综述
        2.2.1 社区农业的起源及发展
        2.2.2 社区农业的类型
        2.2.3 社区农业发展现状
    2.3 天津地区生产潜力研究综述
        2.3.1 生产潜力研究的起源及发展
        2.3.2 生产潜力研究现状
        2.3.3 天津地区生产潜力研究现状
    2.4 小结
第3章 居住小区地面生产性优化基础资料收集——以天津市南开区学府街道为例
    3.1 居住小区地面生产性手法归纳
        3.1.1 不同种植方式
        3.1.2 不同布置类型
        3.1.3 不同功能空间
        3.1.4 不同建筑小品结合
    3.2 居住小区现状及优化
        3.2.1 居住小区现状
        3.2.2 优化方法
    3.3 地面生产性用地面积统计
        3.3.1 统计方法
        3.3.2 数据收集及预处理
        3.3.3 数据结果统计
    3.4 小结
第4章 居住小区地面潜力评估计算方法
    4.1 确定计算框架
    4.2 作物选择及决策方法
        4.2.1 概念
        4.2.2 GIS模拟日照环境技术原理
        4.2.3 日照辐射模拟
    4.3 生产性植物数据建立
        4.3.1 可食作物概念
        4.3.2 天津地区可食作物研究
        4.3.3 植物与太阳辐射的关系
        4.3.4 植物检索与匹配
        4.3.5 植物检索本册
    4.4 可食作物地面可持续潜力评估
        4.4.1 可食作物生产潜力
        4.4.2 模型生产潜力概算与模拟数据对比
    4.5 小结
第5章 基于JAVA语言的智能化检索与Web平台地图研发
    5.1 Java的相关研究及应用
        5.1.1 建筑领域的JAVA应用
        5.1.2 农林领域的Java应用
    5.2 开发可行性与需求分析
        5.2.1 需求分析
        5.2.2 开发可行性
    5.3 结构设计
        5.3.1 可食作物等级筛选
        5.3.2 网络地图
    5.4 成果集成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学府街道部分居住小区道路数据统计表
附录B 天津地区可食作物种植意愿排序表
附录C 种植密度单株产量
附录D 可食作物单季生产潜力表
附录E 小区现状调研表
致谢

(10)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毛白杨不同高度冠层的水分调节特征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1.引言
2.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土壤水分变化对植物根系、叶片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2.2 植物等水与非等水行为
        2.2.1 等水与非等水的概念
        2.2.2 等水与非等水的量化方法
        2.2.3 两种水分调节策略植物的水力性状的差异
    2.3 植物水分运输的效率与安全
        2.3.1 叶片水力效率与安全
        2.3.2 木质部水力效率与安全
        2.3.3 木质部水分传输效率与水分传输安全的权衡关系
        2.3.4 脆弱性分割假说
    2.4 树冠不同高度处的水力性状变化
    2.5 研究内容
3.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地概况与试验设计
    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3.3 试验测定指标与方法
        3.3.1 土壤含水率
        3.3.2 叶片和茎干水势
        3.3.3 枝、叶含水量
        3.3.4 叶片P-V曲线参数
        3.3.5 枝条比导水率
        3.3.6 叶柄饱和比导水率
        3.3.7 叶片水力导度
        3.3.8 气孔导度
        3.3.9 数据分析
4.结果与分析
    4.1 两个水分处理的土壤水分差异
    4.2 水分调节
        4.2.1 等水/非等水程度评估
        4.2.2 气孔导度与VPD的动态关系
        4.2.3 正午气孔导度的季节变化
        4.2.4 正午茎干水势的季节变化
    4.3 水分传输
        4.3.1 枝条边材比导水率
        4.3.2 叶柄比导水率
        4.3.3 叶片水力导度
    4.4 水力安全特性
        4.4.1 叶片膨压损失点的水势
        4.4.2 叶片饱和渗透势
    4.5 水分存储特性
        4.5.1 叶片水容
        4.5.2 枝条和叶片含水量
5.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毛白杨的水分调节策略
        5.1.2 毛白杨的水分传输特征
        5.1.3 毛白杨的水力安全特性
    5.2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我国的生理辐射分布及其生产潜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土壤水分胁迫对玫瑰木槿苗木光合作用特征的影响[D]. 高玉.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2]海南岛土壤和气候条件对甘薯生产的影响[D]. 刘健.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3]近30年来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种植区春-夏玉米产量的影响[D]. 王天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油菜花芽分化启动的温光模型及结实器官发育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D]. 罗涛.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5]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生产与出口潜力研究[D]. 刘靖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6]土壤水分胁迫对杜梨苗木光合作用效率的影响[D]. 刘宝洁.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7]陇东旱塬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与粮食作物轮作系统资源利用研究[D]. 邓建强. 兰州大学, 2021(09)
  • [8]陇东旱塬区一年生饲草作物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的研究[D]. 甄玉鑫. 兰州大学, 2021
  • [9]居住区地面农业生产潜力评估方法及平台展示研究 ——以天津市南开区学府道为例[D]. 许乃凡. 天津大学, 2020
  • [10]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毛白杨不同高度冠层的水分调节特征与机制[D]. 马煦.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我国生理辐射分布及其生产潜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