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贵池地区早石炭世地层的发现

安徽贵池地区早石炭世地层的发现

一、安徽贵池地区早石炭世早期地层的发现(论文文献综述)

叶春林,刘家润,王训诚,蒋少涌[1](2010)在《安徽铜陵及邻区早石炭世沉积古地理》文中研究表明依据前人研究结果及实测剖面资料、基于层序地层所获得的沉积古地理的研究结果表明:以安徽铜陵为中心区域的研究区,在早石炭世沉积层序CSQ1沉积时期存在呈北东—南西向延展、包含繁昌—铜陵—贵池在内的剥蚀区——繁贵岛,自CSQ2沉积晚期该岛被海侵海泛分割为铜陵北东的繁岛和南西的贵岛两部分,并存续至CSQ3沉积末期;繁贵岛和繁岛、贵岛两侧以及繁岛与贵岛之间为海相、滨海平原相沉积区,发育有浅海相碳酸盐、混有陆源碎屑的碳酸盐以及滨浅海和滨海平原陆源碎屑沉积,各沉积带主要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此外在CSQ3沉积晚期还发育有潮坪碳酸盐沉积。随着海平面变化,沉积区扩大,岛区缩小,沉积带类型及其空间位置发生变化和迁移摆动。沉积古地理的变化表明,在CSQ1和CSQ3两沉积时期分别发育同沉积断裂(带),后一期断裂横穿原繁贵岛而导致铜陵地区新生海区形成,构成可能的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矿的构造与古地理背景。

杜森官,杜建国,许卫,王有生,吴礼彬[2](2016)在《安徽省黄山、铜陵一带五通群的地层时代与划分对比》文中指出叙述铜陵、黄山一带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五通群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据岩性、沉积构造、古生物等特征,讨论了研究区五通群的时代划分和古地理环境。五通群近顶部出现风化暴露面,表明当时存在一个沉积间断,在间断面之下为擂鼓台组,间断面之上为陈家边组,其纵、横向上的变化受古地理、古气候、古构造的控制。

陈华成,夏广胜,肖立功,胡世忠,俞学光,王云慧,朱德寿,金福全,应中锷,张英,齐敦伦,李玉发,沈后,李昌文[3](1984)在《苏浙皖地区黄龙灰岩下部白云岩时代的归属及对比》文中提出 黄龙灰岩是李四光、朱森1930年创建。1935年,李毓尧、李捷、朱森在研究宁镇山脉地质时,其岩性为灰白微显红色之纯灰岩,质细而性脆,底部常为数米至一、二十米之暗灰色矽质灰岩,中含燧石结核;二层之间,有结晶白色灰岩,惟厚度不一。总厚约百米。黄龙

王冰[4](2012)在《安徽沿江地区晚石炭世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演化及古气候古环境研究》文中提出安徽沿江地区位于下扬子分区,区内晚石炭世地层出露良好,发育齐全,分布广泛。晚石炭世包括黄龙组和船山组下部,以碳酸盐岩为主,碎屑岩发育极少。通过野外剖面实测和镜下鉴定,共识别出八种微相类型,分别为:生屑颗粒/泥粒灰岩(MF1)、核形石颗粒/泥粒灰岩(MF2)、生物碎屑粒泥灰岩(MF3)、灰泥/含生屑灰泥灰岩(MF4)、包壳泥粒灰岩(MF5)、海百合粒泥灰岩(MF6)、白云岩(MF7)和砾状灰岩(MF8)。安徽沿江地区晚石炭世主要为开阔海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黄龙早期,局部地区发育一套滨岸碎屑岩相,其物源来自南部的江南古陆;而后普遍发育一套潮坪白云岩相,主要由粉晶-细晶白云岩、粗晶灰岩和角砾白云岩构成,其中以西南地区最为发育;随后被巨厚的开阔海台地相灰岩覆盖,根据生物化石特征和水动力条件,其又可划分为台内坪相、台内盆相和台内滩相。船山早期,区内普遍发育一套潮坪砾岩相,厚度相对较薄,随后沉积了巨厚的开阔台地相灰岩,又包括台内内坪相和台内滩相,末期以台内滩相为主。通过Mg/Ca值、Fe/Mn值、Mn和Na含量分析,晚石炭早期气候炎热干燥,晚期为温暖湿润气候;碳氧同位素计算出的古海水温度和盐度特征显示,安徽沿江地区晚石炭世为热带—亚热带气候。早石炭末期,安徽沿江地区均暴露于地表,风化剥蚀作用显著;晚石炭世,受拉张作用影响,该区及其南北两侧古陆开始下沉,全区开始接受沉积,其中晚石炭世发生两次大规模的海侵。黄龙早期,该区普遍发育一套潮坪相白云岩,随着海侵的继续,黄龙中-晚期沉积了巨厚的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台地迅速发展,黄龙末期,受挤压作用影响,台地发生短暂的沉积间断;船山期发生一次规模较小的海侵,台地上沉积了巨厚的核形石灰岩,随着末期海水的退出,晚石炭世台地发展结束。

朱德余,谢齐文,苏其树,金福全[5](1984)在《安徽贵池地区石炭系白云岩段的层位与时代问题》文中研究指明 长江下游地区石炭系白云岩段的层位与时代问题,是地质界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自1959年夏邦栋提出其层位可能相当于苏联的纳缪尔阶并取名为“老虎洞白云岩”以来,历经肖立功、陈敏娟、黄建辉、杨敬之、盛金章等的研究,以及江苏、安徽二省区调队的工作,已取得不少的成果。但目前尚存在分歧,如:它到底是晚石炭世早期还是早石炭世晚期?是一层还是两层?为什么在不同地点岩性相同而化石内容相异?由于白云岩段涉及铜铁矿床的赋存,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在生产上具有实际意义。

陈宏明,张瑛,李耀西,汤再如[6](1988)在《下扬子盆地石炭系沉积地质及有关矿产(研究报告)》文中指出这篇研究报告是应用现代沉积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下扬子盆地石炭系进行系统和全面研究的科学成果。通过区域地层学、沉积相标志、沉积构造、沉积序列、成岩作用和成岩环境、储集性能等多项研究,编制了四个阶的岩相古地理图,论证了研究区内早石炭世是一个具有浅海、潮坪、三角洲、河流、湖泊等多种沉积单元的复合体系。晚石炭世则为一个广阔的缓坡型碳酸盐台地。结合储集条件的研究,对油气勘查远景作了评价,指出了有利于寻找油气的储集层段和沉积相带.对层控矿床的控矿条件也作了一定的探讨。对地层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及层控矿床等方面的工作人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尹赞勋,徐道一,浦庆余[7](1965)在《中国地壳运动名称资料汇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前言本文汇集了我国巳发表的地壳运动名称140个。这里不包括外国名称,如加里东运动、布利唐运动等。也不包括日本人在中国创立的一些名称,如中奥陶世与中石炭世之间的太行运动,以及热河运动、焦作运动等。但是,邻国名称适用于中国的,如印支运动,来自公海的名称,如太平洋运动,来自中国边界线上的名称,如喜马拉雅运动,都包括在内。

朱德余,谢齐文,苏其树,金福全[8](1984)在《安徽贵池地区石炭系白云岩段的层位与时代问题》文中指出长江下游地区石炭系白云岩段的层位与时代问题,是地质界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自1959年夏邦栋提出其层位可能相当于苏联的纳缪尔阶并取名为“老虎洞白云岩”以来,历经肖立功、陈敏娟、黄建辉、杨敬之、盛金章等的研究,以及江苏、安徽二省区调队的工

陈华成,王云慧[9](1984)在《苏浙皖地区上、下石炭统之间白云岩的时代归属》文中提出 苏浙皖地区上、下石炭统之间普遍地有一套白云岩。它是长江下游地区铁铜矿产的主要控矿层位之一,但其时代、层位关系等问题,至今尚未解决。 这套白云岩均伏于“黄龙灰岩”上部结晶灰岩之下,如果不从化石群上辨认,仅依据岩性和层位对比,都会认为是属同一时期沉积的白云岩。但从目前资料来看,白云岩层中产有相当丰富的牙形石、(竹蜓)和珊瑚化石,而且都是一些重要分子。其化石组合面貌却大致以宿松、怀宁、无为、丹阳以北一线为界,形成东南(称南区)、西北(称北区)

杨志坚,沈振丰,梁士奎,郭养和[10](1988)在《下扬子地区区域构造特征及其与铁、铜、硫矿产分布关系(研究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系“六五”期间对中下扬子区域地质构造的研究成果。采用历史大地构造分析法,综合研究区内前震旦系基底结构、深大断裂、各期构造运动及所产生的构造类型,以及震旦纪以来的沉积建造和岩相古地理环境等,并对其大地构造单元作了新的划分,阐述了区域构造与铁、铜、硫等矿产的展布关系。文中除大量插图外,还附有地质构造纲要图.可供有关生产、科研和教学单位的地质科技人员参考。

二、安徽贵池地区早石炭世早期地层的发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徽贵池地区早石炭世早期地层的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1)安徽铜陵及邻区早石炭世沉积古地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与资料
    1.1 研究方法
    1.2 研究资料与岩石地层
2 沉积类型与沉积环境及其变化型式
3 层序地层
    3.1 剖面层序地层划分
    3.2 剖面层序地层对比
    3.3 层序地层格架及其特征
4 沉积古地理及其变化特征
    4.1 CSQ1期
    4.2 CSQ2期
    4.3 CSQ3期
5 问题与讨论
    5.1 同沉积断裂 (带) 的识别
    5.2 古地理研究方法
6 结论

(2)安徽省黄山、铜陵一带五通群的地层时代与划分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地层剖面
    1.1安徽省黄山市刘家北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地层剖面(图1)
    1.2安徽省泾县管岭陈家边组、浙溪组地层剖面(图2)
    1.3安徽省铜陵市马家北地层剖面(图3)
2地层划分与对比
    2.1 晚泥盆世观山组
    2.2 晚泥盆世擂鼓台组
    2.3 早石炭世陈家边组
    2.4 早石炭世王胡村组与早石炭世金陵组
3有关界线的讨论
    3.1 擂鼓台组顶部风化暴露面的特征
    3.2 五通群顶界特征
4几点认识

(4)安徽沿江地区晚石炭世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演化及古气候古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目录
插图清单
表格清单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概况
        1.1.1 国内外碳酸盐岩研究现状
        1.1.2 碳酸盐岩台地研究现状
        1.1.3 碳酸盐岩古气候的研究进展
        1.1.4 安徽沿江地区石炭系研究进展
    1.2 安徽沿江地区晚石炭世研究存在问题
    1.3 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技术路线和方法
    1.5 主要认识及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石炭纪地层发育特征
    2.3 晚石炭世生物发育演化
        2.3.1 黄龙组
        2.3.2 船山组
第三章 晚石炭世地层及实测剖面
    3.1 安徽沿江地区晚石炭世地层特征
        3.1.1 黄龙组
        3.1.2 船山组
    3.2 实测剖面描述
        3.2.1 宿松坐山剖面
        3.2.2 贵池芦冲剖面
        3.2.3 含山花山石矿剖面
        3.2.4 宣城水东剖面
第四章 碳酸盐岩定量分析
    4.1 定量分析研究进展
    4.2 定量分析方法的确定
    4.3 安徽沿江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碳酸盐岩定量分析特征
        4.3.1 宿松坐山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碳酸盐岩定量分析特征
        4.3.2 含山花山石矿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碳酸盐岩定量分析特征
        4.3.3 宣城水东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碳酸盐岩定量分析特征
第五章 岩相、微相特征
    5.1 碎屑岩相
    5.2 碳酸盐岩相
        5.2.1 石灰岩
        5.2.2 白云岩
    5.3 安徽沿江地区典型剖面微相研究
        5.3.1 宿松坐山剖面
        5.3.2 贵池芦冲剖面
第六章 沉积相及沉积模式
    6.1 黄龙期沉积相及其环境特征
        6.1.1 滨海相
        6.1.2 开阔台地相
    6.2 船山期沉积相及其环境特征
        6.2.1 潮坪相
        6.2.2 开阔台地相
    6.3 碳酸盐岩沉积模式
第七章 碳酸盐岩台地演化
    7.1 石炭纪碳酸盐岩台地演化
    7.2 台地演化的影响因素
        7.2.1 构造运动
        7.2.2 海平面升降
第八章 碳酸盐岩古气候
    8.1 元素比值法
        8.1.1 宿松坐山剖面
        8.1.2 含山花山石矿剖面
    8.2 稀土元素特征分析
        8.2.1 稀土元素总量
        8.2.2 δCe 和δEu
        8.2.3 REE 配分模式
    8.3 碳、氧同位素特征分析
        8.3.1 古盐度分析
        8.3.2 古海水温度
        8.3.3 古气候和古环境特征
    8.4 讨论
第九章 认识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安徽贵池地区早石炭世早期地层的发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徽铜陵及邻区早石炭世沉积古地理[J]. 叶春林,刘家润,王训诚,蒋少涌. 古地理学报, 2010(04)
  • [2]安徽省黄山、铜陵一带五通群的地层时代与划分对比[J]. 杜森官,杜建国,许卫,王有生,吴礼彬. 地层学杂志, 2016(02)
  • [3]苏浙皖地区黄龙灰岩下部白云岩时代的归属及对比[J]. 陈华成,夏广胜,肖立功,胡世忠,俞学光,王云慧,朱德寿,金福全,应中锷,张英,齐敦伦,李玉发,沈后,李昌文. 地层学杂志, 1984(03)
  • [4]安徽沿江地区晚石炭世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演化及古气候古环境研究[D]. 王冰. 合肥工业大学, 2012(06)
  • [5]安徽贵池地区石炭系白云岩段的层位与时代问题[J]. 朱德余,谢齐文,苏其树,金福全. 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 1984(01)
  • [6]下扬子盆地石炭系沉积地质及有关矿产(研究报告)[A]. 陈宏明,张瑛,李耀西,汤再如. 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34), 1988
  • [7]中国地壳运动名称资料汇编[J]. 尹赞勋,徐道一,浦庆余. 地质论评, 1965(S1)
  • [8]安徽贵池地区石炭系白云岩段的层位与时代问题[A]. 朱德余,谢齐文,苏其树,金福全. 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3), 1984
  • [9]苏浙皖地区上、下石炭统之间白云岩的时代归属[J]. 陈华成,王云慧. 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 1984(01)
  • [10]下扬子地区区域构造特征及其与铁、铜、硫矿产分布关系(研究报告)[A]. 杨志坚,沈振丰,梁士奎,郭养和. 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34), 1988

标签:;  ;  ;  ;  

安徽贵池地区早石炭世地层的发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