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制动客车碰撞事故原因调查及改进建议

普通制动客车碰撞事故原因调查及改进建议

一、关于旅客列车在常用制动时发生冲撞原因的调查和改进意见(论文文献综述)

吴勇[1](2017)在《广铁集团铁路行车事故分析与防控》文中研究指明安全是铁路的生命线。铁路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是铁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国家和社会对铁路最基本的要求。安全是指生产过程中,人员不发生伤害或财产不发生损毁的一种有序状态,事故是生产过程中人员、设备、环境、管理失去控制的产物,安全的本质就是消除或防控与事故发生密切相连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不良的职场环境和管理制度缺陷,达到生产过程不发生人员伤害或财产损毁的目的。2011年7月23日,甬温线动车组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后,原铁道部党组准确指出当前的铁路安全现状:问题在现场,原因在管理,根子在干部,管理问题是铁路最大的风险源。推行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就是运用风险控制的相关理论,以铁路运输生产中的危险和隐患为风险管控对象,对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隐患事件链过程识别研判,确认危险和隐患的本质规律,采取技术或管理的手段,主动决策,超前防范,消除或控制危及铁路行车安全的隐患。本文通过2010-2015年广州铁路集团公司铁路行车事故数据的研究,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将事故按性质等级、原因类型、专业系统等分类统计,将行车事故的原因归纳为人——违章违纪、机——设备不良、环境——社会治安、自然灾害,管理等4个方面4种类型,其中管理存在于各种原因类型中。由于管理者水平、管理手段、方法限制,加上未识别的人、机、环境等安全隐患的叠加,风险管控不力,导致列车脱轨、施工等恶性行车事故易发多发;运用事故树分析方法,深入分析列车脱轨、施工、作业等铁路典型行车事故,找出事故的基本事件,特别是管理基本事件重要度,提出安全防范措施,服务于安全生产,阻断安全风险,促进铁路安全发展。

徐安军[2](2012)在《旅客列车车辆意外紧急制动及自动抱闸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旅客列车多次提速,制动故障频频发生,特别是旅客列车意外紧急制动及自动抱闸故障,严重影响着列车的安全运行。自2009年以来,昆明铁路局旅客列车在运行途中多次发生意外紧急制动和自动抱闸的情况,并在运行途中被拦停,虽然车辆都装有5T监测系统和旅客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装置(简称KLW),但是对旅客列车意外紧急制动和自动抱闸运行的情况,5T监测系统和旅客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装置(KLW)基本无法判别,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都无法找到发生故障的原因,给列车的运行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针对旅客列车发生意外紧急制动及车辆自动抱闸的情况,本文从列车制动系统的构成及原理和104型分配阀的结构及作用原理入手,从理论上分析制动波速和104型分配阀作用时间对制动效果的影响,用实验验证列车管减压量与制动缸压强的关系,并选取昆明铁路局旅客列车发生意外紧急制动及自动抱闸的车辆,分别对故障车辆进行现车试验和模拟动态试验,从有故障的104型分配阀人手,对配件的检修、试验、防护等各工序进行检查,分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引起非人为的意外紧急制动和自动抱闸运行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案,并针对改进方案,提出在检修和运用过程中可采取的防范措施。通过对104型分配阀及其各配件检修采取改进措施,自2011年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过意外紧急制动及自动抱闸的车辆故障,这有效保障了旅客列车的安全运行。提高了客车的运输效率,保证了旅客的乘车安全。

丁莉芬[3](2012)在《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建模研究》文中提出发展重载运输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铁路货物运输的主攻方向,然而随着列车牵引重量的提升和编组长度的增加,导致其纵向冲动问题十分突出,加重了断钩或挤压脱轨等危险倾向。因此,深入研究列车纵向动力学问题,完善分析模型,对车辆的合理设计、安全操纵和优化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本论文研究了列车纵向动力学模型建立方法,提出了一个基于非惯性坐标系的车钩缓冲系统模型,建立了一个基于有限元和多体理论的重载货车空气制动系统数学模型,完善了列车纵向动力学问题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主要完成的研究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了轨道坐标系下的列车纵向动力学模型,其中的车钩力用缓冲器落锤试验动态挠力特性曲线插值产生,不同工况下的制动力通过制动机室内静置试验获得的列车编组中每个制动缸的升压曲线换算得出,不同位置制动缸的延时时间也取自相应曲线的水平段。利用建立的模型研究了典型工况下,缓冲器性能参数、列车牵引吨位以及车钩间隙对列车纵向冲动的影响。2.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基于非惯性坐标系的车钩缓冲系统模型,该模型可以在不影响列车纵向动力学方程的基础上,利用准静态平衡假设,在求解列车纵向运动的同时,获得包括车钩相对车体转动位移在内的车钩缓冲系统各组成部件自身非线性运动特点。3.按照空气流体动力学的连续介质力学理论,建立了一个包括漏泄和管壁摩擦损耗在内的列车管数学模型,获得了列车管随时间和列车管长度坐标变化的压力/速度耦合偏微分方程组,并采用有限元方法来求解该偏微分方程组。建立了基于完全气体状态方程的车辆制动单元数学模型,与列车管模型一起,构成了一个新的基于有限元和多体理论的重载货车空气制动系统数学模型,并以此作为列车纵向动力学分析中制动力的模拟。4.建立了轨道坐标系下的大秦线2万t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模型,其中制动力采用本文提出的基于有限元和多体系统的列车制动系统数学模型来表述,研究了重载列车采用Locotrol技术的必要性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实测大秦线2万t重载列车全程运行的车钩载荷一时间历程,并选择其中一个典型制动过程进行了实测数据与仿真数据的比较,发现两种方法下得到的结果规律一致,表明本文提出的列车纵向动力学模型正确、合理。

李萌[4](2020)在《基于贝叶斯与复杂网络的铁路隧道复杂系统运营期风险评估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隧道工程建设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和难度最高的国家。随着我国铁路交通网络的建设,高温、高寒、强风沙、高海拔等极端环境以及高应力、强岩溶等条件恶劣的地区铁路隧道修建越来越多,(尤其是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铁路隧道)在其长期运营过程中,面临诸多威胁,一旦隧道发生重大病害或者结构失效,轻则导致行车中断,重则导致车毁人亡等重大事故,这必将严重影响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的运营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势在必行。但是,目前对运营期铁路隧道系统安全风险存在着对风险因素相互作用认识不足、评估方法定量层面少、评估结果不够科学等问题,因此,本文针对铁路隧道运营期风险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文献调研及铁路隧道事故案例调查,对铁路隧道运营期风险评估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六要素综合评估的运营期铁路隧道复杂系统的风险评估方式,并揭示了大多数隧道运营事故的多风险因素作用方式。(2)建立了铁路隧道运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了运营期五类主要事故的贝叶斯网络结构图。其中,针对先验概率的获取难的问题,采用了从历史数据中获取先验概率的方法。并利用Noisy-Max/Min算法与专家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条件概率表;利用Netica软件实现了贝叶斯网络中节点双向概率的推理计算。(3)构建了铁路隧道复杂系统运营事故致因网络,提出了连通度、可达密度、异质风险平均最短路径、异质节点中心度以及事故节点中心度五个表征参数,通过对比新旧参数构建网络的可达密度值,验证了新参数用于铁路隧道运营风险分析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推演了可量化的风险后果计算公式。(4)以关角隧道为对象,对风险评估模型进行了综合实例验证。得到可量化的评估结果,进而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了可量化的风险控制措施,验证了风险评估模型的合理性与先进性。

李克勤[5](2004)在《关于经济型高速铁路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需要交通运输业的有力支持,作为国家综合交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铁路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虽然过去我国铁路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铁路数量少、速度低、运输能力与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不相适应,已经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与发达国家的铁路发展水平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为了快速扩充我国铁路的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列车运行速度,我国铁路应尽快填补上没有高速铁路的空白。 本文基于这个目的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并根据近二十年我国对高速铁路有一定运输需求和在投资方面的困难,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建设“经济型高速铁路”。论文综合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交通运输以及铁路运输的理论,参考了发达国家高速铁路发展的现实,紧密结合我国实际,对我国建设经济型高速铁路的原理与方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基本对策和思路。 全文共分九章,其主要内容是:1.给出了高速铁路的定义、分类及技术经济特征,论证了经济型高速铁路建设对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功能;2.运用翔实资料剖析了国外高速铁路建设的状况、技术水平和成功经验,对比分析了我国铁路运输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论述了建设经济型高速铁路的必要性、可行性与规划设想;3.分析了我国建设经济型高速铁路的需求基础和投资环境,提出了高速铁路建设投融资多元化的途径与方法;4.提出了建设经济型高速铁路的基本原则,并对经济型高速铁路的技术和设备选择、运输组织工作及其与既有线路的衔接作了详细论述;5.运用技术经济特征分析的基本方法,建立了经济型高速铁路投资经济评价体系。

林立[6](2019)在《应急条件下区域城际列车开行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群的发展以及城市间物资、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在我国涌现了大量的由城市群所构成的具有时代经济特色的区域;这些区域内人员来往密切、流动性强,所以十分需要“大运量、高密度、公交化”的运输方式来实现旅客的周转;作为城市间旅客运输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城际铁路近几年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好时期。然而,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且由于城际列车具有运行速度高、发车密度大等特点,导致其更加容易受到突发事件等因素的影响;如若城际铁路出现能力损失或线路中断的状况,必将对整个区域的运输系统带来联动性影响。合理的列车开行方案是编制列车运行图的前提,也是铁路运输组织工作的基础。因此,制定与突发事件相适应的区域城际列车开行方案,对于有效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提高铁路部门应急处置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查阅大量有关列车开行方案以及铁路突发事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现阶段列车开行方案的相关研究大都是针对正常运行条件的,涉及到应急情况的文献较少;大多数现有文献都没有考虑城际列车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输能力匹配问题;且突发事件发生后,若列车选择迂回运行等运输组织模式,可能会造成旅客出行时间有所延长,而多数研究尚未考虑旅客对于出行时间延长的容忍度。基于上述问题,展开本论文的研究。论文首先介绍了突发事件的定义及其分类,随后引出铁路突发事件的相关概述,着重探讨了铁路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影响,包括对运能和运量、列车运行速度、列车编组以及列车停靠站等方面的影响,并详细论述了应急条件下列车的运输组织方法。然后详细阐述了区域城际列车开行方案的相关理论。对区域加以界定,给出了区域城际列车的定义和特点;分析了区域城际列车开行方案的内涵、作用、构成要素及影响因素。接下来,根据应急条件下列车开行方案的编制原则,基于对突发状况下列车运行径路的选择和调整的详细分析,以旅客疏散速度最大为目标函数,综合考虑能力与客流需求、旅客出行时间容忍延展度以及运能匹配度等约束,建立了应急条件下区域城际列车开行方案的非线性单目标模型。针对模型特点,设计了模拟退火算法进行求解,对邻域解的构造及邻域搜索策略加以改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算法的求解效率。最后,以昌九客运专线及昌九城际铁路为背景,构造虚拟应急场景,将本文所提区域城际列车开行方案模型实例化,以Matlab R2014a为平台,采用本文设计的算法进行求解。并以不考虑城际列车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能匹配度的开行方案模型作为本文模型的对比方案,以遗传算法作为本文算法的对比方案,通过对模型和算法的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所提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提出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为应急条件下区域城际列车开行方案的制定提供了解决思路,为完善运输组织应急预案和建设区域交通网络提供了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及实际意义。

杨长命[7](2015)在《大准线开行万吨列车主要技术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准铁路(大同-准格尔)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为国家级单线半自动闭塞电气化铁路,是“西煤东运”的重要通道。是目前我国煤炭系统最长的企业自建自管的专用铁路,属I级单线电气化铁路,设计年运输能力1500万吨,2006年完成扩建改造后运输能力已达到4800万吨,是目前我国第二条开行万吨列车的铁路,铁路自1997年全线开通以来,煤炭运输量逐年增加,超出线路设计能力。因此,为满足运输要求,减少列车对数,提高运输组织效率,同时减少车辆的试风技检作业时间和机车出入库周转时间,加速机车车辆周转,目前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大准线单元万吨列车的开行对数。本论在分析国内外重载运输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大准铁路开行重载运输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文中从煤炭需求及其他资源的运输的角度出发,对大准线当前货运现状进行分析,有效的分析了大准铁路存在的问题。强调开行重载列车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并就如何安全高效地开行万吨列车的技术条件进行了研究。本文着重分析了大准线开行万吨列车技术系统,分析其后效性,并且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对系统的构建进行了设计。以列车动力学的有关试验为依据包括大准线万吨列车实验报告、万吨重载列车运行报告以及万吨重载列车对轨道的动态影响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优化牵引动力设备配置以及列车操纵办法,对大准线现有技术条件的不足或者缺损(牵引供电不足情况下以及万吨列车会让问题)做出相应的组织措施或者相应的改进方法。通过对大准铁路重载运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终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该文的研究不仅能够优化大准铁路的运输组织结构,而且还能为其它重在铁路的设计和开行提供良好的借鉴。

徐培娟[8](2017)在《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运行风险分析及调整优化方法》文中研究表明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的正常运转是保证列车安全、准时、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之一,是整个高铁调度指挥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统。因此,加强对行车调度指挥系统的风险研究,掌握影响该系统运作的“机+环境”两方面危险因素的风险特性及行车调度人员的行为的可靠性,能够进一步提高对维持系统稳定性的认识。其次,运行图的调整、运行冲突的疏解是行车调度系统的主要核心任务之一,由于设备故障、恶劣自然环境等造成线路通过能力的下降或列车的初始晚点时有发生,及时高效地调整列车运行图,减少列车晚点或晚点的二次延误对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可以高效智能地制定可靠的运行图调整方案,也是保证行车调度人员操作的可靠性,应对不可避免的危险因素的有效手段。因此,加强对行车调度系统的风险分析及对受干扰情况下行车调整优化方法的研究,对保证高铁调度系统安全,对提高系统抗风险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本论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在安全系统工程理论及行车优化数学模型等方面的研究现状,结合我国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的特点,论证了行车调度系统的地位及其在高速铁路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机制,明确了行车调度系统在不稳定状态的演化机理,辨识出系统中“人一机一环”三方面的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风险分析,最后建立了在危险因素干扰下的运行图优化调整模型,以降低风险干扰,保证行调人员决策的可靠性,快速恢复系统稳定性。具体完成以下研究工作:(1)一方面通过大量阅读文献分析了铁路行车调度指挥系统安全管理、应急处理及行车调度优化等方面理论与方法及不足,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另一方面通过现场调研熟悉我国高速铁路行车调度指挥的任务及作业流程,收集影响行车调度的设备故障、恶劣环境、人为失误、事故等方面的历史数据,为论文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2)根据我国高铁调度指挥系统内信息传递流程、传递途径、传递作用对象等相关方面特点,论证了行车调度系统的核心地位。将系统中各子部件视为节点,将各子部件相互之间直接联系的信息通道(或媒介)视为边,利用信息熵理论,依据节点间信息传递属性,建立边长的计算理论,并根据熵扩散原理描述了不确定信息在系统中传递的规律,利用复杂网络理论,建立对系统中要素、要素之间传递通道及要素之间关联程度判定的理论方法,对调度指挥系统进行拓扑结构分析。证明了高速铁路调度系统以行车调度为主核心,向CTC主机、供电调度、维修调度、计划调度、客服调度以及动车调度等其他工种调度辐射的次核心圈,经次核心圈向边缘设备辐射的三级辐射圈的混合网络结构。系统中最重要的信息通道为:列车—CTC/RBC—行车调度岗位。(3)根据高铁行调系统的开放性、远离平衡性和非线性,引入耗散结构理论,综合考虑系统中的“人”、“机”、“环境”三要素,研究了系统内外要素的异常状态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以实绩列车运行图与计划运行图的匹配情况为基础,定义了系统熵值的概念,建立了衡量系统熵值大小的计算方法。通过系统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及信息交换的偏差描述系统熵流的大小;另一方面,分析并建立了计算限速类熵源、中途停车类熵源及撞异物类熵源的方法。最后利用硬涨落致因事件、软涨落致因事件及环境涨落致因事件解释了行车调度系统中熵的波动,描述了行车调度系统稳定性及各种不稳定状态的演化规律。(4)从统计学角度,宏观分析了影响行车调度系统的硬件设备故障及外界恶劣环境类危险因素的特点,将其划分为八类,分别为:恶劣环境或天气类、车载设备类故障、牵引供电类故障、线路故障类、车体故障类、通讯信号类故障、调度指挥人机界面类故障和其他类。基于高铁行车调度系统实际历史统计数据,绘制统计直方图,利用参数估计方法,拟合估计并比选出八类危险因素所对应的最优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的参数。然后采用多参数的零点截尾负二项分布,综合考虑列车晚点数和八类危险因素发生频率,得到各类危险因素对列车晚点数的影响严重程度,将危险因素划分为四大类。最后,结合各类危险因素的概率密度函数和拟合出的多参数负二项分布函数,仿真模拟计算出各类危险因素在各种情景下造成列车晚点数分布,确定八大类危险因素的风险等级。(5)在高速铁路调度指挥系统中,行调人员通过调度终端来集中监控、指挥铁路现场的生产活动,调度员的操作行为的可靠性直接影响现场列车运行的安全。引入核电工业中的THERP理论,结合行调操作特征,将调度员的任务划分为不同等级的动作单元,建立静态人因失误率计算模型,得到静态条件下行调操作失误率及其置信区间;并结合马尔科夫链原理,针对随时间变化的影响因子,建立状态转移率方程,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得出单影响因子作用下行调可靠性的状态概率变化规律。最后,通过对列控限速任务的实例分析得出在压力适中的情况下列控限速执行失败的概率为0.0104,90%置信区间为(0.0045,0.0237)以及不同压力情况下人因可靠性变化规律。(6)针对我国高铁准移动闭塞的行车方式(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TCS—3),分析在导致列车限速的危险因素的干扰下,在工作车间调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替代图理论,建立一个列车实时优化模型。该模型既能最大可能的减少列车的二次晚点时间,又能同步实现列车速度和列车的安全制动距离的实时动态调整,从而达到对运行计划实时调整及列车控制同时优化和监控,大大提高了行车调度员的工作效率,减轻列车司机的压力。然后,设计了两步求解法,利用商业软件cplex对实际应用中的高铁运行图进行优化,此方法在几分钟内可以成功求解出高质量的无冲突的运行图,并且提供了列车的实时运行速度。输出结果表明,与原运行图中的列车运行顺序相比,该方法能够减少70%的晚点时间,在有限的计算时间范围内,90%的算例能够得到最优解。

丁良平[9](2008)在《高速铁路长大隧道列车火灾安全疏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速铁路给人类带来高效、便捷的同时,铁路行车事故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作为高速铁路的关键节点,隧道内的行车安全问题一直是铁路运营管理的重点。随着行车速度的不断提高和长大隧道的不断增多,隧道内发生列车火灾的可能性也将增加,而一旦发生火灾人员的疏散救援也会非常困难。如何减小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和确保火灾发生后人员的安全疏散,已经成为高速铁路隧道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采用事故调研、理论研究、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讨论了高速铁路隧道发生列车火灾后的安全疏散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有:(1)统计国内外铁路隧道列车火灾事故,调查导致列车火灾发生的主要原因,分析火灾的起火位置和事故后果的严重性。(2)讨论了列车发生火灾时的两种逃生模式:继续运行疏散模式和停车疏散模式,分析两种逃生模式下的最不利情形,并建立了两种疏散模式下人员的安全疏散判定准则。(3)分析了隧道火灾三维数值计算模型的理论基础,找到比较合适的隧道列车火灾建模方法,并采用了“等效活塞风方法”以模拟继续运行疏散模式。(4)在研究继续运行疏散模式时,分析了火灾规模、运行速度、隧道断面对火灾烟气流场的影响;并进行了实例分析,得到了适合采用继续运行疏散模式的条件,并分析了列车在隧道内不同地点发生火灾时的疏散方向,发现存在一个最不利疏散的位置Lcr,使得列车继续运行的疏散时间最长;最后分析了列车继续运行的合理疏散速度。(5)在研究停车疏散模式时,采用经验公式和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了狮子洋隧道控制烟气回流的临界风速,并得到了保证人员安全疏散的联络通道间距。(6)通过对国内外高速铁路隧道设计规范和实例的调研,并结合前文的研究成果,为我国高速铁路长大隧道防灾救援体系提供建议和参考。

锦州铁路局车辆处[10](1967)在《关于旅客列车在常用制动时发生冲撞原因的调查和改进意见》文中研究指明 旅客列车在常用制动减速停车过程中,常发生一次车辆间冲撞。据查我局285/6、287/8、291/2、281/2等次列车均有此种情况,其中以281/2次列车最为严重。该列车当常用减压超过0.7公斤/厘米2(制动缸内压力达1.3公斤以上)时瞬间发生突然的前后车辆冲撞,在最严重寸,甚至能将茶桌上的茶杯振落到地板上,严重地威胁着旅客和行车的安全。经与有关单位共同进行实际考察,初步找出了产生冲撞的原因,并拟定了改进意见。

二、关于旅客列车在常用制动时发生冲撞原因的调查和改进意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旅客列车在常用制动时发生冲撞原因的调查和改进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1)广铁集团铁路行车事故分析与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铁路行车事故现状
        1.2.2 国内外铁路安全监管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采取的技术线路
    1.4 相关理论
        1.4.1 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主要内容
        1.4.2 事故树分析原理
第2章 铁路行车事故统计分析
    2.1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简况及铁路交通事故主要内容
        2.1.1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基本情况
        2.1.2 铁路行车事故定义及等级
    2.2 2010 -2015 年广铁集团铁路行车事故统计分析
        2.2.1 按事故等级统计分析
        2.2.2 按事故原因统计分析
        2.2.3 按专业部门统计分析
        2.2.4 按施工作业统计分析
        2.2.5 按线别及时段统计分析
第3章 列车脱轨事故分析
    3.1 列车脱轨事故一般性分析
        3.1.1 列车脱轨事故类型
        3.1.2 列车脱轨机理分析
        3.1.3 列车脱轨原因类型
    3.2 线路设备质量不良脱轨事故分析
        3.2.1 线路失修列车脱轨较大事故案例
        3.2.2 事故树定性分析
    3.3 自然灾害脱轨事故分析
        3.3.1 山洪水害脱轨较大事故案例
        3.3.2 事故树定性分析
    3.4 货物偏载脱轨事故分析
        3.4.1 货物偏载列车脱轨一般事故案例
        3.4.2 事故树定性分析
    3.5 施工脱轨事故分析
        3.5.1 利用列车间隔违章施工致列车脱轨一般事故案例
        3.5.2 事故树定性分析
第4章 施工行车事故分析
    4.1 铁路营业线施工事故一般性分析
        4.1.1 铁路营业线施工事故等级类型
        4.1.2 施工行车事故责任性质分析
        4.1.3 施工行车事故原因类型
    4.2 营业线施工典型行车事故案例分析
        4.2.1 无计划超范围施工一般C24 类事故
        4.2.2 列车冒进信号或越过警冲标一般C10 类事故
        4.2.3 列车碰撞设备设施一般C13 类事故
        4.2.4 施工烧断接触网线一般C14 类事故
        4.2.5 施工检修设备耽误列车一般D9 类事故
第5章 行车典型一般事故分析
    5.1 列车运行中部件脱落一般C12 类事故分析
        5.1.1 一般C12 类事故构成
        5.1.2 动车组运行中闸瓦片脱落
    5.2 接发列车类一般事故分析
        5.2.1 接发列车典型事故类型
        5.2.2 车站值班员错误操控信号导致列车停车一般D5 类事故
    5.3 调车作业冲脱挤一般事故分析
        5.3.1 调车作业冲脱挤一般事故界定
        5.3.2 调车作业冲脱挤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5.4 典型违章违纪一般D类事故分析
        5.4.1 违反作业标准耽误列车一般D10 类事故
        5.4.2 错误操纵使用行车设备耽误列车一般D15 类事故
第6章 铁路行车事故安全风险防控
    6.1 管理是铁路行车安全风险防控的基础
        6.1.1 健全完善安全风险管理基础
        6.1.2 规范安全管理
        6.1.3 强化过程控制管理
        6.1.4 强化隐患排查整治
    6.2 违章作业类行车事故风险防控
        6.2.1 违章作业类行车事故防控重点
        6.2.2 加强安全管理和作业过程控制
        6.2.3 突出现场违章作业的检查整治
    6.3 列车脱轨行车事故风险防控
        6.3.1 行车设备质量隐患引发列车脱轨风险防控
        6.3.2 水害断道等自然灾害引发列车脱轨风险防控
    6.4 施工作业类行车事故风险防控
        6.4.1 无计划超范围施工风险防控
        6.4.2 施工方案及施工过程控制风险防控
        6.4.3 自轮运转设备及大型施工机械风险防控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2010 年-2015 年欧美及亚洲部分国家铁路交通事故一览表
附录2:铁道部《铁路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则》事故等级(部令第30 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2)旅客列车车辆意外紧急制动及自动抱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目标
        1.3.3 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2章 车辆意外紧急制动及自动抱闸的原因分析
    2.1 列车制动系统的构成及原理
        2.1.1 列车空气制动系统工作原理介绍
    2.2 104型分配阀的结构及作用原理
        2.2.1 104型分配阀的构造
        2.2.2 中间体
        2.2.3 104主阀和紧急阀
        2.2.4 104型分配阀的作用
    2.3 车辆意外紧急制动及自动抱闸的原因分析
        2.3.1 列车产生意外紧急制动的原因分析
        2.3.2 车辆自动抱闸的原因分析
第3章 改进方案探讨
    3.1 制动波速探讨
    3.2 104阀、控制阀和三通阀作用时间的改进
    3.3 列车管减压量与制动缸压强的关系
第4章 运用和检修过程中可采取的防范措施
    4.1 制动管系及配件的检查
        4.1.1 过球实验
        4.1.2 对制动软管、总风管、金属软管及新车制的金属管畅通检查的要求
        4.1.3 关于对中间体滤尘器清洗除尘要求
        4.1.4 制动管系漏泄检查要求
        4.1.5 对制动配件防护相关要求如下
        4.1.6 104型分配阀和制动缸用橡胶件的要求
    4.2 104分配阀配件的清洗、研磨、试验的改进要求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重载货车纵向动力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列车纵向动力学模型概述
        1.2.2 列车钩缓系统模型概述
        1.2.3 列车制动系统模型概述
        1.2.4 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仿真软件开发概述
        1.2.5 重载列车纵向力试验研究概述
    1.3 本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2 重载货车纵向冲动仿真计算
    2.1 坐标系及动力学方程
        2.1.1 轨道坐标系
        2.1.2 动力学方程
    2.2 列车纵向动力学作用力
        2.2.1 车钩力
        2.2.2 制动力
        2.2.3 列车运行阻力
        2.2.4 机车牵引力
    2.3 重载列车纵向冲动仿真计算
        2.3.1 仿真参数
        2.3.2 仿真流程框图
        2.3.3 仿真结果验证
    2.4 纵向冲动影响因素分析
        2.4.1 缓冲器性能参数对列车纵向冲动的影响
        2.4.2 列车牵引吨位对列车纵向冲动的影响
        2.4.3 车钩间隙对列车纵向冲动的影响
    2.5 小结
3 基于非惯性坐标的车钩缓冲器模型
    3.1 建立新钩缓模型的意义及思路
    3.2 钩缓系统模型
        3.2.1 钩缓系统安装点运动描述
        3.2.2 车钩钩体与缓冲器连接部分运动描述
        3.2.3 钩身及钩头部分运动描述
    3.3 准静态平衡假设
    3.4 广义车钩力
        3.4.1 缓冲器作用力
        3.4.2 两钩间作用力
        3.4.3 钩体与缓冲器间联接力
        3.4.4 惯性与非惯性广义力
    3.5 代数力方程
    3.6 算法
    3.7 算例
        3.7.1 有恒定牵引力作用下结果
        3.7.2 有恒定制动力作用下结果
    3.8 小结
4 基于有限元及多体理论的空气制动系统模型研究
    4.1 列车管模型
        4.1.1 气流方程
        4.1.2 一维模型
        4.1.3 有限元推导
    4.2 车辆制动单元模型
        4.2.1 车辆制动单元组成
        4.2.2 120阀作用原理
        4.2.3 车辆制动单元数学模型
    4.3 求解
        4.3.1 制动缓解工况
        4.3.2 制动工况
    4.4 算例
    4.5 小结
5 大秦线重载货车车钩力仿真及实验研究
    5.1 大秦线2万t重载列车仿真计算
        5.1.1 重载列车Locotrol技术的基本原理
        5.1.2 仿真结果
    5.2 试验研究
        5.2.1 实验内容、方案和设备
        5.2.2 车钩载荷时间历程
    5.3 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对
        5.3.1 实验结果
        5.3.2 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对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内容
        6.1.1 重载货车纵向冲动仿真计算
        6.1.2 基于非惯性坐标的车钩缓冲器模型研究
        6.1.3 基于有限元及多体理论的空气制动系统模型研究
        6.1.4 大秦线重载货车车钩力仿真及实验研究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贝叶斯与复杂网络的铁路隧道复杂系统运营期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险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1.2.2 风险评估方法在轨道交通领域应用研究现状
        1.2.3 铁路隧道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铁路隧道复杂系统运营期事故统计与风险识别
    2.1 铁路隧道系统的复杂性分析
        2.1.1 铁路隧道复杂系统的组成
        2.1.2 铁路隧道复杂系统的特征
        2.1.3 铁路隧道复杂系统的研究方向
    2.2 铁路隧道复杂系统运营期事故统计分析与风险因素构成
        2.2.1 运营事故数据调查与统计
        2.2.2 运营事故数据统计分析
        2.2.3 运营风险因素构成
    2.3 铁路隧道复杂系统运营风险因素关联性分析
        2.3.1 风险因素耦合的定义
        2.3.2 风险因素耦合的类型
        2.3.3 铁路隧道运营期风险因素关联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铁路隧道运营风险概率评估
    3.1 铁路隧道复杂系统运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3.1.1 风险评估指标选取原则
        3.1.2 铁路隧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3.2 贝叶斯网络概述
        3.2.1 贝叶斯网络理论基础
        3.2.2 贝叶斯网络简介
    3.3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铁路隧道运营风险概率评估
        3.3.1 网络节点及状态的确定
        3.3.2 贝叶斯网络结构构建
        3.3.3 根节点先验概率的计算
        3.3.4 非根节点的条件概率
        3.3.5 双向概率的推理计算模型
        3.3.6 风险概率等级的划分标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复杂网络的铁路隧道运营风险后果评估
    4.1 铁路隧道复杂系统运营事故网络模型
        4.1.1 模型假设
        4.1.2 模型构建
        4.1.3 铁路隧道复杂系统运营事故致因网络
    4.2 铁路隧道运营事故网络模型的拓扑分析
        4.2.1 复杂网络传统表征参数
        4.2.2 铁路隧道运营事故网络新定义表征参数
        4.2.3 传统拓扑分析结果
        4.2.4 新定义参数拓扑分析结果
        4.2.5 拓扑分析结果的比较
    4.3 基于复杂网络的铁路隧道运营风险后果评估
        4.3.1 风险指标权重的确定
        4.3.2 风险后果计算
        4.3.3 风险后果等级划分标准
        4.3.4 基于ALARP准则的风险评估矩阵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铁路隧道风险评估模型应用研究
    5.1 关角隧道风险评估流程
    5.2 关角隧道工程概况
        5.2.1 关角隧道自然特征概况
        5.2.2 关角隧道气象特征概况
    5.3 关角隧道复杂系统运营风险概率计算
        5.3.1 关角隧道历史数据采集
        5.3.2 非根节点条件概率的计算
        5.3.3 风险概率推理结果分析
    5.4 关角隧道复杂系统运营风险后果计算
        5.4.1 风险指标权重计算
        5.4.2 风险后果计算
    5.5 关角隧道复杂系统运营风险综合评估
        5.5.1 关角隧道运营期风险综合评估
        5.5.2 关角隧道运营期风险预报与防控措施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5)关于经济型高速铁路的原理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速铁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一节 高速铁路及其分类
    第二节 高速铁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 高速铁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节 高速铁路与可持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设经济型高速铁路的可能性分析
    第一节 高速铁路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高速铁路设备的技术经济分析
    第三节 高速铁路的优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世界高速铁路的技术发展
    第一节 发达国家高速铁路的线路技术发展
    第二节 发达国家高速铁路的信号和控制系统的技术发展
    第三节 发达国家高速铁路的牵引动力设备和车辆的发展
    第四节 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起步与规划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建设经济型高速铁路的需求基础分析
    第一节 我国经济将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节 经济增长与交通运输需求关联分析
    第三节 我国高速铁路的运输需求分析
    第四节 经济型高速铁路的运输需求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建设经济型高速铁路的投资方式与途径
    第一节 国外铁路建设的资金筹措
    第二节 我国高速铁路建设投资能力与方式分析
    第三节 经济型高速铁路投融资分析和续建能力研究
    第四节 经济型高速铁路的投资经济评价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经济型高速铁路建设的基本原则、技术及设备选择
    第一节 经济型高速铁路建设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经济型高速铁路的线路选择
    第三节 经济型高速铁路的车站选择
    第四节 经济型高速铁路的信号和控制系统选择
    第五节 经济型高速铁路的通信系统选择
    第六节 经济型高速铁路的机车车辆选择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经济型高速铁路的运输组织
    第一节 经济型高速铁路的客流调查与组织
    第二节 经济型高速铁路与既有车站的运输组织
    第三节 经济型高速铁路的列车运行图
    第四节 经济型高速铁路的行车调度指挥
    第五节 经济型高速铁路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的运输组织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全文研究总结与未来研究展望
查阅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6)应急条件下区域城际列车开行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正常运行条件下城际列车开行方案相关文献
        1.2.2 正常运行条件下城轨列车开行方案相关文献
        1.2.3 应急条件下的相关文献
        1.2.4 研究文献分析
    1.3 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2 突发事件下列车运输组织理论
    2.1 突发事件的概述
        2.1.1 突发事件的定义
        2.1.2 突发事件的分类
    2.2 铁路突发事件的概述
        2.2.1 铁路突发事件的定义
        2.2.2 铁路突发事件的分类
    2.3 铁路突发事件的影响分析
        2.3.1 对运能和运量的影响
        2.3.2 对列车运行速度的影响
        2.3.3 对列车编组的影响
        2.3.4 对列车停站的影响
    2.4 突发事件下列车运输组织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区域城际列车开行方案基础理论
    3.1 区域城际列车开行方案的概述
        3.1.1 区域的界定
        3.1.2 区域城际列车的定义与特点
        3.1.3 区域城际列车开行方案的定义与作用
    3.2 区域城际列车开行方案的构成要素
    3.3 区域城际列车开行方案的影响因素
        3.3.1 客流量及客流性质
        3.3.2 车站及区间通过能力
        3.3.3 列车的编组及定员
        3.3.4 动车组数及动车组运用方式
        3.3.5 铁路部门的收益
        3.3.6 旅客的出行成本
        3.3.7 客流波动系数与客座利用率
        3.3.8 与其它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应急条件下区域城际列车开行方案模型及算法
    4.1 应急条件下列车开行方案的编制原则
    4.2 运行径路的选择与调整
    4.3 模型建立的基础
        4.3.1 问题描述
        4.3.2 模型的条件假设
    4.4 模型的构建
        4.4.1 优化目标
        4.4.2 约束条件
        4.4.3 开行方案综合优化模型
    4.5 模型求解算法
        4.5.1 算法基本原理
        4.5.2 基于改进的SA求解算法设计
        4.5.3 算法流程
    4.6 本章小结
5 算例分析
    5.1 线路概况
    5.2 突发事件场景假设
    5.3 基础数据的确定
        5.3.1 线路区间里程
        5.3.2 OD客流数据
        5.3.3 其它相关参数
    5.4 列车开行方案求解结果
    5.5 结果分析
        5.5.1 模型对比分析
        5.5.2 算法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论文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大准线开行万吨列车主要技术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1.2 重载运输的发展以及现状
        1.2.1 国外重载运输的发展以及现状
        1.2.2 国内重载运输的发展以及现状
        1.2.3 我国重载运输存在的问题
        1.2.4 大准铁路重载运输的意义
    1.3 研究框架
第2章 大准线货运现状及开行重载列车必要性
    2.1 大准铁路的基本概况
    2.2 重载列车的种类
        2.2.1 整列式重载列车
        2.2.2 组合式重载列车
    2.3 开行重载列车的站场改造
        2.3.1 中间站改造要求
        2.3.2 技术站改造要求
    2.4 在运输上大准铁路存在的主要问题
        2.4.1 区间距离过长
        2.4.2 机车牵引力不足
        2.4.3 供电“天窗”不合理
    2.5 开行重载列车必要性
    2.6 小结
第3章 大准线开行万吨列车技术系统分析
    3.1 大准线开行万吨列车技术及效果
    3.2 大准线开行万吨列车系统分析
        3.2.1 硬件设备改造子系统
        3.2.2 运输组织技术保障子系统
    3.3 小结
第4章 大准线开行万吨列车实施方案
    4.1 大准线万吨列车开行准备
    4.2 大准线万吨列车开行的综合操作措施
    4.3 小结
第5章 大准线重载列车相关动力学研究
    5.1 大准线万吨列车试验报告
        5.1.1 牵引性能测试
        5.1.2 制动性能测试
        5.1.3 纵向动力学性能
        5.1.4 货车动强度性能
        5.1.5 闸瓦温度性能试验
        5.1.6 试验结果评定
        5.1.7 其他
        5.1.8 试验配合要求
    5.2 万吨重载列车运行报告
        5.2.1 缓冲器问题
        5.2.2 缓冲器特性
        5.2.3 1+2+1组合列车制动特性
    5.3 万吨重载列车对轨道动态影响及轨道管理措施分析
        5.3.1 测试地点概况
        5.3.2 测试结果及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优化牵引动力设备配置及列车操纵方法
    6.1 牵引供电能力不足情况下的运输组织措施
    6.2 万吨列车会让站扩能改造措施
    6.3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运行风险分析及调整优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现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的地位作用分析
    2.1 高铁调度指挥系统概述
        2.1.1 调度系统的构成及职责
        2.1.2 高速铁路调度系统界定
    2.2 高铁调度系统网络模型的构建
    2.3 系统拓扑结构分析的建模方法
        2.3.1 主要指标的计算模型
        2.3.2 模型求解过程及算法分析
    2.4 以区域调度为研究对象的实例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铁行车调度系统运行稳定性演化机理
    3.1 行车调度系统界定
        3.1.1 行车调度系统的构成及任务
        3.1.2 系统的不稳定状态转移过程
        3.1.3 耗散结构理论及应用
    3.2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行车调度系统熵的分析
        3.2.1 耗散结构理论适用性分析
        3.2.2 行车调度系统的熵
        3.2.3 行车调度系统的熵值变化
        3.2.4 行车调度的熵流
        3.2.5 行车调度的熵源
    3.3 行调系统的涨落及状态演化
        3.3.1 涨落基本概念
        3.3.2 行车调度系统的涨落
        3.3.3 涨落对行车调度系统的作用
        3.3.4 行车调度系统不同状态演化过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行车调度运行中环境和设备类的风险分析
    4.1 系统安全风险分析及可靠性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4.1.1 危险含义与分类方法
        4.1.2 机械设备的故障率分析
        4.1.3 风险等级划分方法—风险矩阵法
    4.2 影响行调系统运行的危险因素辨识
        4.2.1 行调系统运行风险的概念
        4.2.2 危险因素的特征
    4.3 环境和设备类危险因素发生频率分析
        4.3.1 危险因素发生频率历史统计分析
        4.3.2 危险因素分类及发生可能性分析
        4.3.3 危险因素的发生频率的概率密度估计
    4.4 危险因素对列车晚点危害程度分析
        4.4.1 晚点列车数统计分析
        4.4.2 晚点列车数与危险因素作用关系分析
        4.4.3 危险因素造成的危害程度分析
    4.5 危险因素对应的风险等级的划分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铁行车调度员人因失误分析
    5.1 人因失误率预测技术
        5.1.1 人的失误概述
        5.1.2 人因失误率计算方法(THERP)
    5.2 行车调度员人因失误概述
    5.3 基于THERP理论的行调人因失误率静态分析
    5.4 基于马尔科夫链理论人因失误率动态分析
        5.4.1 马尔科夫链基本理论
        5.4.2 高铁行车调度人因失误动态状态转移建模
    5.5 以行调设置列控限速任务的实例分析
        5.5.1 列控限速任务的动作单元界定
        5.5.2 行调人因静态失误率
        5.5.3 行调人因失误动态状态概率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危险因素干扰下的列车实时调整优化方法
    6.1 概念介绍及问题描述
        6.1.1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TCS—3)
        6.1.2 列车限速问题界定
    6.2 工作车间调度问题及替代图理论概述
    6.3 在CTCS—3列控系统控制下的运行图调整优化模型
        6.3.1 决策变量及目标函数
        6.3.2 约束条件
        6.3.3 两阶段求解法
    6.4 高低速混合运行图的运行调整优化案例分析
        6.4.1 测试案例
        6.4.2 限速和初始晚点的综合影响分析
        6.4.3 优化方法的有效性分析
        6.4.4 影响因素对列车晚点的作用
        6.4.5 优化模型解输出的图形方案分析
    6.5 全高速运行图的运行调整优化案例分析
        6.5.1 测试案例
        6.5.2 两阶段求解方法计算时间分析
        6.5.3 限速类危险因素的综合影响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论文主要工作和成果
    二、论文主要创新点
    三、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高速铁路长大隧道列车火灾安全疏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高速铁路隧道列车火灾特点
    1.3 铁路隧道列车火灾研究现状
        1.3.1 铁路隧道火灾现场试验研究
        1.3.2 铁路隧道火灾模型试验研究
        1.3.3 铁路隧道火灾数值模拟研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隧道列车火灾事故统计分析
    2.1 隧道列车火灾事故统计
    2.2 隧道列车火灾事故分析
        2.2.1 起火原因分析
        2.2.2 起火位置分析
        2.2.3 事故伤亡人数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列车火灾疏散模式及安全疏散准则
    3.1 继续运行疏散模式
        3.1.1 列车疏散试验
        3.1.2 人员疏散组织方式
    3.2 停车疏散模式
        3.2.1 疏散通道类型
        3.2.2 人员疏散组织方式
    3.3 列车火灾人员安全疏散准则
        3.3.1 列车火灾达到危险状态的判定标准
        3.3.2 列车火灾必须安全疏散时间
        3.3.3 列车火灾人员安全疏散准则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速铁路隧道列车火灾三维数值计算模型
    4.1 隧道火灾的数学物理模型及数值模拟方法
        4.1.1 控制方程及湍流模型
        4.1.2 湍流燃烧模型
        4.1.3 辐射模型
        4.1.4 多孔跳跃边界条件
        4.1.5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4.1.6 控制方程的离散
        4.1.7 离散方程的求解
    4.2 计算模型假定
        4.2.1 继续运行疏散模式
        4.2.2 停车疏散模式
    4.3 火灾场景设定
        4.3.1 几何模型
        4.3.2 火灾热释放速率
        4.3.3 烟气释放速率
        4.3.4 隧道计算范围
        4.3.5 进口风速
        4.3.6 其他参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继续运行疏散模式研究
    5.1 计算工况
    5.2 隧道内流场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5.2.1 纵断面分布规律
        5.2.2 横断面分布规律
        5.2.5 速度场变化规律
    5.3 下游车厢内部流场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5.4 安全疏散影响因素分析
        5.4.1 火灾规模
        5.4.2 列车运行速度
        5.4.3 隧道断面面积
    5.5 实例分析
        5.5.1 狮子洋隧道简介
        5.5.2 疏散方向选择和最不利疏散位置
        5.5.3 必须安全疏散时间计算
        5.5.4 不同火灾工况安全评价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停车疏散模式研究
    6.1 计算工况
    6.2 临界风速研究
    6.3 不同横通道间距对人员逃生的影响分析
        6.3.1 必须安全疏散时间
        6.3.2 可用安全疏散时间
        6.3.3 合理联络通道间距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高速铁路长大隧道防灾救援救援体系
    7.1 国外铁路隧道消防设计现状
    7.2 国内铁路隧道消防设计现状
    7.3 高速铁路隧道列车火灾防灾救援体系
        7.3.1 火灾预防系统
        7.3.2 探测和报警系统
        7.3.3 消防灭火系统
        7.3.4 通风系统
        7.3.5 通讯系统
        7.3.6 供电系统
        7.3.7 疏散救援系统
        7.3.8 监控系统
第8章 结论及展望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8.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关于旅客列车在常用制动时发生冲撞原因的调查和改进意见(论文参考文献)

  • [1]广铁集团铁路行车事故分析与防控[D]. 吴勇.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3)
  • [2]旅客列车车辆意外紧急制动及自动抱闸研究[D]. 徐安军. 西南交通大学, 2012(04)
  • [3]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建模研究[D]. 丁莉芬.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1)
  • [4]基于贝叶斯与复杂网络的铁路隧道复杂系统运营期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 李萌.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3)
  • [5]关于经济型高速铁路的原理与方法研究[D]. 李克勤. 武汉理工大学, 2004(01)
  • [6]应急条件下区域城际列车开行方案研究[D]. 林立.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7]大准线开行万吨列车主要技术问题研究[D]. 杨长命.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2)
  • [8]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运行风险分析及调整优化方法[D]. 徐培娟.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
  • [9]高速铁路长大隧道列车火灾安全疏散研究[D]. 丁良平. 同济大学, 2008(08)
  • [10]关于旅客列车在常用制动时发生冲撞原因的调查和改进意见[J]. 锦州铁路局车辆处. 铁道车辆, 1967(09)

标签:;  ;  ;  ;  ;  

普通制动客车碰撞事故原因调查及改进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