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东南部波堆藏布谷的吉莫拉尼山

西藏东南部波堆藏布谷的吉莫拉尼山

一、西藏东南部波堆藏布谷地的基碛丘陵(论文文献综述)

杨逸畴[1](1983)在《西藏东南部波堆藏布谷地的基碛丘陵》文中研究表明 基碛丘陵是冰川消融后,原来的表碛、内碛、中碛都沉落到底碛之上形成的波状起伏的丘陵地形,多成片分布。其形态与分布规律和物质结构往往受冰前古地形和原来冰面形态的影响。据所知,我国基碛丘陵在西藏希夏邦马峰山麓亦有存在。但近年来,在西

黄亮,张佳佳,李勇,邹任洲,王军朝[2](2018)在《藏东南典型第四纪堆积阶地成因——以雪瓦卡平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藏东南地区是研究海洋型冰川的天然宝库,帕隆藏布流域作为冰川活跃区,因其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沿岸不仅堆积形态各异的第四纪冰碛垄、泥石流扇,而且发育断续分布的平台地形。利用无人机技术、高精度遥感影像、钻探、物探,结合实测剖面对藏东南典型第四纪堆积阶地成因进行详细的分析,为研究区域性堆积阶地成因提供依据,并得出以下结论:(1)雪瓦卡平台为第四纪堆积体,所在区域曾经发育了一个堰塞湖;(2)雪瓦卡平台第二级阶地下部为巨厚湖相砂层,上部为河床沉积卵砾石,这种下细上粗的物质接触关系可能为沉积区由堰塞湖转变为河道沉积,堰塞坝逐步疏通的过程;(3)上、下游支沟不仅为平台形成提供物质来源,而且为其形成提供地形地貌条件;(4)帕隆藏布沿岸断续分布的平台地形在形成过程中普遍受到上下游支沟冰川运动、泥石流发育的影响。

王志超[3](1984)在《南迦巴瓦峰地区古冰川遗迹概述》文中研究说明 本文论及的地区是,波密以西,米林以东,北以念青唐古拉山为界,南至喜马拉雅山东端(含岗日嘎布山,附图)。 区内古冰川遗迹较为丰富,但是愈老保存愈差,有的则已被破坏殆尽。 早更新世冰川遗迹在这里尚未发现。

闫玲[4](2008)在《长白山冰川演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文中指出在中国东部第四纪期间确切发育过古冰川的山地中,长白山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自然生态系统保存相当完整,在纬向上是联系黄土高原—日本海及其岛屿的关键部位,在经向上又是联系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中国广大海域—台湾的特殊地点。研究该地区的第四纪古冰川作用过程,可以揭示过去地质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概况,进而更有利于推断影响过去生态环境变化的积极或者消极因素,成为古今生态变化研究的一个桥梁。论文采取野外地貌考察—采样,室内沉积物分析—断代对比的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冰川发育的地貌特点、冰川作用物理性质、规模、时代、冰期演化序列进行详尽分析,末次冰期环境论述以雪线重建为主要指标,恢复了末次冰期各个阶段的温度和降水条件。以观景台附近海拔2000m黑风口冰碛剖面为主要载体,探讨了长白山地区冰碛物成分特点。长白山冰川地貌如冰斗、槽谷、磨光面和保存完好的冰碛物等地貌与沉积特点显示这一地区曾经受到冰川作用。典型的冰川地貌和沉积物分布在火山口的内侧与外侧,其冰川作用发生,因其独特的火山地质与地貌背景所决定,具备典型的“口内口外”模式。本区的冰川作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末次冰盛期(LGM)和晚冰期,在火山口的内侧与外侧对应分布。其中,气象站冰进的冰进年代为11Ka前后,对应晚冰期,与全球性降温的新仙女木事件相当,分布的海拔高度在2400-2600m。黑风口冰进发生在大约20ka左右,时代上属于末次冰盛期。长白山冰期系列的结果显示末次冰期晚阶段发生的冰进可以和台湾及日本的相比较,但是缺乏中、早阶段(MIS3/4)冰进作用的证据,很可能是后期的冰川前进侵蚀了早期阶段的冰川作用遗迹,或者是强烈的火山作用破坏的结果。末次冰盛期和晚冰期温度下降和降水减少没有太大区别,末次冰盛期,冰川雪线降低值在1100m左右,温度降低值为7.0oC左右;年降水量比现代减少450mm左右。冰斗研究的气候意义主要体现在冰斗的长宽比、冰斗发育方位、冰斗转向以及冰斗底部高程等与气候之间关系方面。研究结果显示,冰斗的长宽比介于0.6-1.47之间,在平面上具有近似等距性,良好的水热条件能促进冰斗积极成长,并使其长宽比偏小,而水热条件不利环境下的冰斗只能是消极适应,并使其长宽比偏大;冰斗方位在西北大陆性气候区受朝向的影响明显,是主导因素,而其它地区的主导因素中,既有朝向的影响,也有水汽来源方向的影响;点苍山、螺髻山、拱王山发生转向的寄生冰斗数量多,高密度转向的寄生冰斗群的出现可能是海洋性冰川区的又一大特点;冰斗发育的岩性条件在中国东部沉积岩占50%,火成岩占30%,变质岩占20%,在火成岩和变质岩中发育的冰斗规模普遍较大;冰斗的方向性不一,但N、NE、NW三个方向所发育的冰斗比例占绝对优势,即76%。根据平衡线(ELA)处68月多年平均气温(T)和年降水量(P)的关系,计算长白山现代理论雪线高度为3380±100m。通过AAR、TSAM、Hofer、THAR、CF、MELM方法计算平均值2320±20m。考虑到末次冰盛期后地壳上升20m,当时雪线的实际高度为2300±20m。冰盛期的雪线降低值1080±100m。晚冰期雪线高度平均值2465m,考虑新构造运动后的雪线实际高度2454m,降低值926±100m。从剖面的颗粒组成上看,以粉砂和砂为主,粘土的含量比较低,符合冰碛物的特点;粒度频率曲线多数为近对称分布的双峰和多峰曲线,主峰值为02Ф,46Ф;标准差平均值为2.089Ф,分选差;偏度介于-0.2370.49之间在整个剖面上变化较大,从极负偏到极正偏都存在;峰态平均值为0.86Ф,属于宽峰态。

二、西藏东南部波堆藏布谷地的基碛丘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东南部波堆藏布谷地的基碛丘陵(论文提纲范文)

(2)藏东南典型第四纪堆积阶地成因——以雪瓦卡平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雪瓦卡平台形态特征及其物质组成
    1.1 雪瓦卡平台概况
    1.2 雪瓦卡阶地形态特征
    1.3 钻孔及物探揭示平台物质组成
        1.3.1 钻孔资料
        1.3.2 物探及其结果
2 雪瓦卡成因讨论
    2.1 雪瓦卡平台底部的巨厚湖相砂层
    2.2 雪瓦卡四级阶地的形成过程
    2.3 古堰塞湖存在的可能性
3 结论

(4)长白山冰川演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冰川研究综述
        1.1.1 基本概念和形成过程
        1.1.2 冰川的类型
        1.1.3 冰川地质地貌特征
        1.1.4 冰期序列的确定
        1.1.5 冰川地貌研究思路
        1.1.6 国内外研究简史
    1.2 选题依据及技术路线
        1.2.1 选题依据
        1.2.2 前人工作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2.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5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2.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条件特征
    2.1 自然环境特征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势特点
        2.1.3 气候特点
        2.1.4 植被特点
    2.2 研究区地质条件
        2.2.1 构造背景
        2.2.2 地质条件
第三章 研究区冰川地貌发育特征
    3.1 冰川地貌特点
        3.1.1 冰斗
        3.1.2 冰川槽谷
        3.1.3 冰碛物
    3.2 冰斗发育的控制因素与气候变化
        3.2.1 引言
        3.2.2 研究方法
        3.2.3 影响冰斗发育的控制因素
        3.2.4 冰斗发育的气候意义
    3.3 冰期的划分结果
    3.4 各阶段雪线的确定
        3.4.1 长白山的现代理论雪线高度
        3.4.2 长白山的古雪线高度
    3.5 冰川作用差
第四章 冰碛物分析
    4.1 冰碛物年代测定
        4.1.1 概述
        4.1.2 野外取样
        4.1.3 实验方法
        4.1.4 等效计量和环境计量的确定
        4.1.5 测年结果与讨论
    4.2 粒度分析
        4.2.1 概述
        4.2.2 各剖面特征
        4.2.3 实验过程
        4.2.4 图解法过程
第五章 末次冰期冰川演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1 末次冰期的划分
    5.2 末次冰期气候的成因背景
    5.3 末次冰盛期环境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3.1 末次冰盛期(LGM)的概念
        5.3.2 冰盛期温度、降雨量推算
        5.3.3 冰盛期生态环境
    5.4 晚冰期环境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4.1 晚冰期的概念
        5.4.2 晚冰期时我国的冰进记录
        5.4.3 晚冰期生态环境
第六章 东亚沿海山地冰期系列对比
    6.1 冰期系列与冰川发育规模对比
    6.2 雪线高度对比
        6.2.1 现代理论雪线高度
        6.2.2 古雪线高度
        6.2.3 末次冰期冰川发育的新构造运动影响
    6.3 季风与西风环流对冰进的影响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主要问题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西藏东南部波堆藏布谷地的基碛丘陵(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东南部波堆藏布谷地的基碛丘陵[J]. 杨逸畴. 冰川冻土, 1983(04)
  • [2]藏东南典型第四纪堆积阶地成因——以雪瓦卡平台为例[J]. 黄亮,张佳佳,李勇,邹任洲,王军朝.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8(06)
  • [3]南迦巴瓦峰地区古冰川遗迹概述[J]. 王志超. 山地研究, 1984(03)
  • [4]长白山冰川演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D]. 闫玲. 辽宁师范大学, 2008(09)

标签:;  ;  ;  

西藏东南部波堆藏布谷的吉莫拉尼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