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etix:运动控制的新科学

Kinetix:运动控制的新科学

一、Kinetix:关于运动控制的新科学(论文文献综述)

柯文德,融亦鸣,路冬,魏艳,黄业绪[1](2021)在《“课程-项目-竞赛”驱动的机器人方向教学方法》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目前本科教学阶段机器人方向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脱节、讲授知识与前沿知识脱节、学习目标不明确、解决问题思路狭窄、创新性实践动手能力弱等问题,设计了教学主线并关联前沿技术,以专业课程讲授、课程项目研发、学科竞赛相互协调补充、互相促进,开展机械工程专业机器人方向的人才培养,使学生具备学习目标明确、基础性、原理性等理论知识扎实、学科前沿发展把握紧密、创新性思想活跃、实践动手能力过硬、团队合作能力强的素质。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检验,该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创新能力等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取得了相应的成效。

胡云峰[2](2021)在《六轴机械臂控制系统设计及仿真》文中认为工业机械臂是工业生产中的重要辅助工具,而六轴机械臂更是可以完成搬运、焊接、分拣等多种工作,是机械臂家族的重要成员。六轴机械臂组成包括机械结构和运动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的工作是通过控制机械臂的各个关节电机的旋转使得机械臂按照约定的空间轨迹运动。可以说运动控制系统是机械臂的核心部分,而运动控制系统又分为控制系统和驱动系统。控制系统通过对机械臂的路径进行规划将机械臂空间运动数据转化成机械臂的关节角度信息,驱动系统通过接受这些角度信息实现对机械臂关节的控制以实现机械臂的整体运动。本文主要工作是围绕着控制系统展开,通过对一款轻量级六自由度关节机械臂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工作内容有,首先阐述了机械臂的运动学理论,为构建运动学模型提供理论基础。其次通过机械臂的3D模型获取机械臂的结构参数,运用这些参数来构建机械臂的连杆关系以实现关节坐标系的相对变换。根据标准的DH法来建立机械臂顺向运动学模型,并运用仿真软件对该模型进行仿真来验证其正确性。基于顺向运动学模型实现机械臂的逆解建模用于求解机械臂的各个关节角度。最后通过单一形式的轨迹规划算法实现了适合于机械臂三种工作方式的路径规划算法,并运用仿真软件对这些路径规划算法进行仿真,基于C#语言完成了对控制系统软件的编写。

杜少华[3](2021)在《面向生物控制的鲤鱼脑运动神经核团细胞构筑及三维可视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孙天啸[4](2021)在《软X射线谱学显微实验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软X射线谱学显微技术在电池材料、生命科学、环境和地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扫描透射X射线显微镜(STXM)是一种复杂的多功能显微平台,可提供低至约10 nm的空间分辨率的化学形态敏感图像。结合能量范围较宽的X射线吸收谱(XAS)技术,STXM可以在大气、低温、高真空和磁场等多种环境条件下进行实验。因此,STXM成为了研究各种纳米材料、聚合物、环境、生物、无机和磁性材料微观结构的一种有力科学工具。然而,随着科学研究不断深入,用户对能量和空间分辨率、实验效率和实验环境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诸如扫描相干衍射成像(Ptychography)、计算断层成像(Tomography)、荧光成像(Fluoresence Imaging)、焦点堆栈成像(Focal Stack Imaging)等成像方法的不断发展,需要持续对STXM技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改进,以达到更快的实验效率、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强的抗噪声能力,并使其与先进的方法更加兼容。因此,为了提高STXM的数据质量、实验效率和信噪比,解决现有软件和硬件方面存在的不足,我们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并且进行了大量设备搭建、软件开发和实验工作,具体的工作内容如下:(一)为了在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实现一款新型高性能的先进STXM,提高其成像质量和效率,并且解决由于压电电机往返运动而引入的回程误差,我们在上海同步辐射光源BL08U线站搭建了一台新型的先进STXM,并实现了一种双向运动的快速扫描技术。这台新型STXM以波带片、光阑、样品架、探测器和激光干涉仪为核心组成元件。入射的单色X射线被波带片所聚焦,通过光阑去除杂散光和高级次的光后,最后透射过样品的光强值被探测器所记录。实现STXM的核心是控制系统的开发,主要包括粗细移动平台、探测器、激光干涉仪,和相关探测器的数据采集等的控制。我们利用Python语言直接对各滑台进行高精度的灵活控制,用可编程门阵列(FPGA)实现探测器记录的光强值和激光干涉仪记录的样品位置信息的同步获取及其同步触发。其中,所使用的双向扫描技术,利用FPGA对探测器获得的光强值和激光干涉仪记录的对应位置信息进行同步采集,我们将光强值按照同一时刻的样品位置信息进行排列形成原始图像,后续利用自主开发的后处理程序对原始图像进行网格化,对落入每个网格中的数据点的光强值进行平均,最后得到均一、规整的显微图像。进一步地,我们对该系统的可视化操作界面用Py Qt5进行了研发,该界面具有界面友好、自动化高、可操作性强和简单直观的优点,利用该界面用户可以对复杂的STXM实验进行高自动化操作。最终我们利用标准靶对该STXM系统的成像效果进行了测试和实验,对一幅10μm*10μm范围,1000*1000个像素点,1 ms的积分时间的图像进行成像用时仅需16.6分钟,分辨率达到了优于30 nm的精度。实验结果表明,我们的新型STXM的双向扫描方式可以让压电电机在高速运动下不间断的往复扫描,不必担心回程误差和外界的震动,提高了扫描效率和图像质量,减少了样品在实验过程中所受的辐射剂量。特别是在一些数据量大、耗时长的成像实验中(如:大能量范围的能量堆栈和多角度的层析成像),该新型STXM可以实现低辐射剂量、高信噪比、高空间分辨率且高速的成像,并大大节约用户机时,提升光束线站的利用效率。(二)Ptychography作为一种新兴的基于STXM的成像方法,它利用波带片把X射线聚成小的光斑,并用光阑把高级次的光和杂散光剔除,然后把光斑经过样品产生的衍射花纹用CCD或s CMOS探测器进行记录,最后通过迭代重构得到显微图像。由于它的高空间分辨率、高实验效率和高的化学敏感性,近年来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因为缺乏相应的数据重构软件,该成像技术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我们以Python语言开发了一套可视化Ptychography数据重构软件——Py PIE。该软件支持多种重构模式,自动化高,界面简洁友好,重构效果好。进一步,我们基于加拿大光源的Ambient STXM对设备进行了针对Ptychography的优化和改进,并对高镍富锂正极颗粒进行了表征和研究。我们首先分别用传统STXM和STXM-Ptychography对该电极颗粒在O的K吸收边进行了成像,结果表明,Ptychography具有更好的吸收衬度和空间分辨率,且实验效率更高。进一步,我们在O的K边、Mn的L边、F的K边和Ni的L边多个能量下对该电极颗粒进行了的Ptychography成像,给成像结果增加了成分和化学信息,我们发现电解液中的F嵌入到了降解的电极颗粒的晶格中,并伴随着Mn的不同程度的溶出。该工作为电池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为探索电池的降解机理和制备工艺提供了方向,更使得Ptychography从“正在发展的技术”真正成为了“面向大众的技术”。(三)软X射线吸收谱(XAS)是与STXM相辅相成的表征技术,也是STXM进行元素、价态分辨的前提基础。BL08U线站STXM实验腔前端的谱学腔,用皮安计来采集X射线照射到样品上激发出的俄歇电流、光电流。由于皮安计仅仅是一种高灵敏的电流表,它不仅可以采集信号电流,同时也会把噪声电流放大,造成获得的谱线信噪比较差,用户往往很难得到理想的结果。为了解决这个实际应用问题,我们设计并开发了一套新吸收谱测量系统。该系统将原有的皮安计替换为带滤波功能的预放大器、伏频转换器和多通道数据采集卡。样品的信号电流被预放大器采集,并通过其特有的滤波、漂移补偿和信号增益等功能对信号进行优化并将弱电流信号转换为大电压信号,然后该电压信号被伏频转换器转换为适于长距离传输的频率信号,最后被高速的多通道采集板卡所采集。该系统的控制系统通过实验物理和工业控制系统(EPICS)平台和Python语言来实现。我们进一步用CS-Studio来开发了该系统的可视化操作界面,可以让用户方便地进行操作控制。最后我们利用Sr Ti O3样品对新吸收谱测量系统进行了实验和测试,通过与旧系统的结果对比,新吸收谱测量系统的谱线结果更加平滑、信噪比更高、采集效率更快。

李晓霞[5](2021)在《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研究》文中提出党内集中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加强自身思想建设,推进自我革命的优良传统和重要法宝。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科学化的关键是在把握和运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并完善其内部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使党内集中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更加符合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使党内集中教育呈现出科学发展的过程与状态。提出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这个问题,不是对以往党的思想建设经验和成效的否定,而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我们党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发生重大转变,给我们党与时俱进增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使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和战斗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研究在新形势下如何持续提升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科学化水平就成为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论文遵循“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这一总的逻辑理路展开。在研究过程中以对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基本概念和本质的把握为基础,围绕“如何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这一基本问题,搭建了以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和理论教育思想为核心的理论框架,回顾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历史进程,总结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历史经验和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提升的时代必然性,力图探寻新时代持续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的主要路径。本论文的正文总共包含五个部分的研究内容。第一部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理论阐释。本部分内容旨在解决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依据是什么”“本质是什么”“意义是什么”的前提性问题。本文认为,在理论依据方面,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和理论教育思想是党内集中教育的理论源泉。在本质和特征方面,促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先决条件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关键是把握和运用规律,落脚点是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还具有动态性、系统性、长期性等基本特征。在现实意义方面,促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有助于提升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有助于筑牢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有助于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有助于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第二部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历史进程。本部分内容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共计22次的党内集中教育,从背景、目标、内容、形式、过程、成效、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试图回答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从哪里起步”“经历了什么样发展”的问题。本文认为,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起步于思想建党基本原则的确立,历经了奠基与开创、继承与曲折、创新与发展、完善与深化的历史发展过程。第三部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历史经验。本部分内容总结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基本经验,试图回答我们党在推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哪些经验和规律”的问题。本文认为,党内集中教育的本质和特征是“贯彻思想建党方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根本追求是“推动党的自我革命,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基本原则和方法是“坚持实事求是,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成效检验的方法和标准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树立实践检验的根本准则”;根本保证和重要保障是“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第四部分,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提升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本部分内容立足国情、党情、世情的新变化,从三个维度深入探讨了新形势下推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发展“是否必要”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推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能够为我们党统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提供重要思想保证,能够为我们党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建新布局提供重要抓手,能够为我们党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强大精神支撑。第五部分,守正创新:持续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本部分内容从优化和完善党内集中教育的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出发,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向何处去”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要在新形势下持续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就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准确把握党的思想建设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明确目标定位,以认清党内集中教育的历史方位;优化内容体系,以丰富党内集中教育的内容结构;健全体制机制,以规范党内集中教育的过程管理;创新方式方法,以拓展党内集中教育的开展形式;构建评价体系,以加强党内集中教育的成效评估。总之,要持续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就要在准确把握党的思想建设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推动党的自我革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

董佳丽[6](2021)在《基于磁编码器的迷宫机器人设计与能耗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迷宫机器人作为一个自主移动的轮式机器人,能在一个未知的迷宫中搜索并记忆迷宫路径,利用记录的迷宫信息规划出由迷宫起点到终点的最优路径,实现从起点向终点的最佳移动。本文针对基于磁编码器的迷宫机器人系统设计方法和能耗模型展开研究工作,主要内容如下:1.迷宫机器人外置磁编码器的定位方法研究。针对传统迷宫机器人电机成本高的问题,设计了外置于电机的磁编码器。磁编码器由永磁体与磁传感器芯片组成,通过对径向充磁的单对极永磁体磁场理论分析,并利用Ansoft Maxwell对永磁体周围的磁场信号进行仿真研究。根据不同空间位置的磁感应强度分布情况,确定了永磁体与磁传感器芯片安装位置的最佳间距。2.迷宫机器人能耗模型建立与能耗分析。为了延长迷宫机器人的工作时间,针对迷宫机器人的运动能耗进行研究。首先基于拉格朗日原理建立了迷宫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并对迷宫机器人的电机、控制器、电源、吸盘风扇等进行了多源能耗分析,建立了运动系统总能耗的数学模型。3.基于磁编码器迷宫机器人系统实现研究。根据磁编码器理论以及仿真结果,设计了磁编码器机械结构。对于迷宫机器人设计了软硬件,硬件设计包含主控制器、传感器、驱动电路以及电源电路;软件程序包括底层电机控制与顶层主程序控制,最终完成了整个实物的设计。4.迷宫机器人的能耗检测系统和检测平台实现研究。首先利用DC-DC开关电源设计了稳压模块,利用LM393比较器实现了电池电压的监测。针对迷宫机器人能耗的采集设计了相应的电流检测模块,利用主控制器实时采集数据并通过蓝牙将发送到上位机系统。5.基于磁编码器的迷宫机器人实验研究。利用搭建好的实验平台,对迷宫机器人进行磁编码器速度测试以及运动能耗检测,结果表明设计的磁编码器可以精确的完成电机闭环控制,同时运动能耗模型理论值与实验结果一致,证明模型的准确性。

张永永[7](2021)在《PLC技术应用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PLC在数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挖掘出更多PLC在数控系统中的应用。PLC技术的出现使得数控机床的性能更加完善,现代机械加工中,数控机床的运用越来越多,PLC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占据重要位置,通过PLC的应用,可以提高机床加工效率,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

于春水[8](2021)在《叠焦扩展焦深聚焦评价算法性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在光学非接触测量领域,叠焦测量仍然是最具发展潜力的课题。利用运动机构实现光学系统的焦深扩展,在距离被测物体不同高度的位置采集图像序列,通过算法处理获取每一个点的最佳聚焦位置。在这个过程中,聚焦评价算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各种聚焦评价算法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下性能表现存在差异,对聚焦评价算法性能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测量工作。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基于焦深扩展显微成像技术的测量方法,根据叠焦原理,搭建了叠焦测量实验平台。通过改变被测物体与图像采集系统的距离,采集到一系列聚焦程度不同的图像序列。针对图像采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偏移,编写了基于SIFT和SURF的图像配准算法,必要时矫正误差。研究了叠焦测量中经典的聚焦评价算法,分析了在不同位置和使用不同窗口大小时的聚焦评价函数曲线。获取了全聚焦图像。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序列采样点聚焦评价散点图高斯拟合的聚焦评价算子性能评估方法和一种基于全聚焦图像特征的聚焦评价算子性能评估方法。为叠焦测量选择合理的聚焦评价算子提供参考依据。将传统的图像清晰程度指标加以改造,提出了一种梯度加权图像锐度算子。本文给出了一种实用的叠焦测量中聚焦评价算法性能分析的方法流程。研究结果对实施叠焦成像与测量技术具有参考价值。

张钊[9](2021)在《小型电机定子多线并行缠绕装置控制仿真研究》文中提出小型电机作为设备的动力源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家用电器及国防军工等领域,现有小型电机定子的人工和单线缠绕技术已无法满足市场对电机的技术需求,且缠线质量和效率无法保证。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对多线并行缠绕装置结构进行设计分析,并设计其控制算法及ROS仿真方案,最后基于ROS平台进行控制仿真研究。多线并行缠绕装置的结构设计及分析。根据缠绕装置技术要求对多线并行绕线原理进行研究,提出缠绕装置结构设计方案;基于此方案设计多线并行缠绕装置整体结构,分析缠线块上漆包线受力情况,设计优化缠线块棱边圆角半径范围,并对缠绕装置运动工作原理进行分析;最后进行缠绕装置正逆运动学分析,求解缠绕装置末端相对于基坐标的位姿及各关节变量和连杆参数的值,为后续控制算法及仿真方案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多线并行缠绕装置控制算法及ROS仿真方案设计。基于对常规PID控制算法原理分析,提出控制效果更优的自适应调节PID算法,通过分析自适应调节算法用于控制绕线电机时所产生的误差变化趋势,判断要减小误差施加的控制作用强弱及输出;然后建立缠绕装置绕线控制的电机系统模型并求解其传递函数,对常规和自适应调节PID控制算法进行仿真验证其控制效果;最后设计缠绕装置基于ROS系统控制仿真方案及任务时序,为后续控制仿真工作提供保障。基于ROS平台对小型电机定子缠绕装置进行控制仿真研究。首先建立缠绕装置Urdf模型,配置关节连杆参数特性及Rviz可视化平台;在Rviz中对缠绕装置绕线进行模拟运动,并分析其各连杆运动位姿,验证缠绕装置Urdf模型及可视化平台配置的正确性;配置缠绕装置Move It!功能包并规划其绕线运动,在此基础上结合Gazebo配置联合仿真控制器,对缠绕装置进行绕线运动的联合控制仿真,分析其是否可以实现对定子的多线并行缠绕功能,验证缠绕装置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控制仿真方案和任务时序的可行性。通过对小型电机定子多线并行缠绕装置结构设计及其控制问题研究,可为国内小型电机定子多线并行缠线领域提供相应技术支持并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乔勇[10](2020)在《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项目课程《童车设计与制作》开发研究》文中认为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要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进行相应的变化,寻求能支撑未来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我们需要探索和研究的,这一概念就是“项目”。项目课程是智能化时代对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在诉求,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项目教学适合以工作过程来设定课程的框架,符合我国目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可解决中职项目课程面临的诸多问题。中职院校开展项目课程的实践研究已有多年。但是目前中等职业传统的课程开发模式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项目课程缺乏实际产品的针对性,导致了教学脱离生产实际,教育的职业性不显着;课程资源建设缺乏规范性、标准性,导致了课程资源的质量不高,相关资源的复用率不高;课程实施环节缺乏教学理念的探索,导致了授课环节的逻辑过程不合理,理论及实践教学成效不佳。课程成效评估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评估,导致了课程的持续开设及改进不够等问题。如何立足于地方产业特点,选择合适的工程项目开发为可实施的教学项目;如何建设课程资源以保障课程实施的顺利开展,并有效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如何开展企业人员、其他专业教师等共同参与的多方协作式课程开发工作,进而夯实校企合作、促进不同专业间合作。以上诸多问题的深度挖掘成为中职项目课程研究的聚焦点及目标点。从实践中寻求解决之策,研究以嘉兴地区某中职院校开设的《童车设计与制作》(简称《童车》)项目课程开发为例,从课程开发的前期分析、主题确定、资源建设、实施方案及成效的评估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1)强化多方协同模式在课程开发中的应用。组建由课程专家、企业技术骨干、校内本专业及跨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团队,并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各有侧重的开展相关工作;(2)课程主题确定的逻辑思路是以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为依据。核心工作是对选定的工程项目进行工作领域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及职业能力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将职业能力进行教学化处理,从而形成课程的知识体系;(3)课程资源开发注重规范及全面性。包括编写校本教材、创设教学环境、师资队伍建设等。文本性教学资源力求做到规范编写;教学环境应力求能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工程实践情景,使学生真实感受产品的生产过程,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4)以“构思”、多轮“设计—实现”、“运作”相结合的教学环节开展工程项目的教学研究,从而更有成效的培养工程技术性人才。(5)建立课程成效评估指标体系。通过相关数据的收集、为了进一步发挥项目课程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提出以下建议:(1)根据中职学生认知规律合理的选择工程项目,即关注工程项目涵盖的知识容量、难易程度及所需的周期长短等;(2)关注工程实践教学氛围的营造。调整传统教室内讲授模式为工作室内研讨模式,紧紧围绕以工程项目研发为主线的研发式教学;(3)重视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这需要从学校层面、企业层面进行协作,以此稳步开展教师深入企业的实习工作。

二、Kinetix:关于运动控制的新科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Kinetix:关于运动控制的新科学(论文提纲范文)

(1)“课程-项目-竞赛”驱动的机器人方向教学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培养目标与教改方法特色
    1.1 培养目标
    1.2 教改方法特色
        (1) 教学、项目、学科竞赛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和促进。
        (2) 紧跟机器人行业和前沿技术发展。
2 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2.1 完善教学环境、拓展交流渠道
    2.2 联合授课、对接国际先进教学水平
    2.3 构建明晰的学习主线和合理的知识体系
    2.4 项目紧扣课程教学并体现行业前沿发展
    2.5 参加学科竞赛并反哺教学
3 取得的成效
4 结 语

(2)六轴机械臂控制系统设计及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工业机械手臂的分类
    1.3 工业机械手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机械臂的结构设计及运动学理论介绍
    2.1 机械臂结构设计
    2.2 机械臂运动学理论
        2.2.1 刚体位置描述
        2.2.2 刚体姿态描述
        2.2.3 刚体的位姿描述
        2.2.4 刚体的旋转变换
        2.2.5 刚体混合变换和组合变换
    2.3 机械臂连杆关系构建方法
    2.4 DH法构建正运动学模型
    2.5 机械臂逆运动学算法
    2.6 本章小结
3 六轴机械臂运动学建模
    3.1 工具坐标系对运动学建模的影响
    3.2 机械臂中的奇异点分析
    3.3 机械臂正运动学建模
    3.4 机械臂正运动学模型仿真
    3.5 机械臂逆运动学建模
    3.6 本章小结
4 机械臂控制系统设计
    4.1 笛卡尔空间轨迹规划
        4.1.1 常规插补算法分析
        4.1.2 直线插补算法
        4.1.3 空间姿态插补
        4.1.4 实时插补算法
        4.1.5 圆弧插补算法
    4.2 上位机软件系统设计
        4.2.1 软件界面设计
        4.2.2 软件程序结构设计
    4.3 机械臂硬件控制系统设计
        4.3.1 STM32 微控制器系统
        4.3.2 电机及减速器
        4.3.3 电机驱动器
        4.3.4 微控制器及驱动器电源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工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获奖
致谢

(4)软X射线谱学显微实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同步辐射及其性质
    1.3 同步辐射光源的发展
    1.4 同步辐射技术的显微成像方法简介
        1.4.1 全场透射X射线显微镜
        1.4.2 扫描透射X射线显微镜
        1.4.3 X射线全息成像
        1.4.4 X射线光电发射电子显微镜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2章 扫描透射X射线显微镜
    2.1 引言
    2.2 STXM的原理
        2.2.1 成像原理
        2.2.2 光学密度
        2.2.3 空间分辨率
    2.3 STXM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2.3.1 国际上主要的STXM
        2.3.2 国际上的STXM控制软件
    2.4 STXM的方法学
        2.4.1 点谱扫描
        2.4.2 能量堆栈
        2.4.3 扫描相干衍射成像
        2.4.4 纳米计算层析扫描
        2.4.5 焦点堆栈成像
    2.5 小结
第3章 双向扫描方法的STXM实验站的实现
    3.1 引言
    3.2 双向扫描方法介绍
    3.3 硬件设备的实现
        3.3.1 X射线聚焦机构
        3.3.2 级选光阑系统
        3.3.3 样品扫描机构
        3.3.4 探测器系统
        3.3.5 系统震动抑制机构
    3.4 实验站控制系统的实现
        3.4.1 数据获取部分
        3.4.2 扫描控制部分
        3.4.3 可视化操作界面软件
    3.5 数据的后期处理
    3.6 实验站测试和实验结果
        3.6.1 原始STXM实验结果
        3.6.2 处理后的实验结果
        3.6.3 空间分辨率的量化分析
        3.6.4 辐射剂量分析
    3.7 小结
第4章 Ptychography的重构软件开发和应用
    4.1 引言
        4.1.1 工作概述
        4.1.2 加拿大光源SM线站
        4.1.3 加拿大光源的Ptychography技术
    4.2 SM线站实验条件的改进
        4.2.1 聚焦模式的研究
        4.2.2 离焦模式的研究
        4.2.3 其它研究
    4.3 可视化数据重构软件
        4.3.1 软件算法
        4.3.2 软件主界面
        4.3.3 堆栈分析设置界面
        4.3.4 观察窗界面
        4.3.5 图像查看器界面
        4.3.6 图像计算器界面
    4.4 SM线站Ptychography技术和重构软件的测试
        4.4.1 传统STXM与Ptychography对比实验
        4.4.2 Ptychography能量堆栈实验
    4.5 高镍富锂阴极颗粒降解机理的研究
    4.6 小结
第5章 高信噪比的软X射线吸收谱测量系统的实现
    5.1 引言
        5.1.1 研究简介
        5.1.2 实验物理和工业控制系统EPICS
    5.2 硬件装置
        5.2.1 数据计数板卡
        5.2.2 伏频转换器
        5.2.3 预放大器
    5.3 控制系统
    5.4 XAS测量系统的具体实现方式
        5.4.1 光束线部分
        5.4.2 实验站部分
        5.4.3 测量过程
    5.5 图形化操作界面软件
    5.6 实验和测试
    5.7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党内集中教育
        (二)科学与科学化
        (三)党的建设科学化
        (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理论概述
    一、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加强科学理论武装的思想与实践
        (二)列宁关于加强科学理论武装的思想与实践
        (三)斯大林关于加强科学理论武装的思想与实践
    二、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主要内涵和基本特征
        (一)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主要内涵
        (二)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基本特征
    三、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增强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
        (二)有助于筑牢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三)有助于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四)有助于践行党的初心使命
第二章 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历史进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奠基与开创
        (一)思想建党基本原则的确立
        (二)“运动式”整风整党模式的创立和实践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内集中教育的继承与曲折
        (一)整风整党运动与中心工作两结合两促进
        (二)整风整党运动发生转折并偏离正确方向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创新与发展
        (一)整风整党运动优良传统的全面恢复
        (二)以正面教育为主的“活动式”集中教育的创新发展
        (三)通过建章立制规范集中教育过程管理的全面探索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完善与深化
        (一)以融入经常为目的的“主题式”学习教育的逐步完善
        (二)集中性教育与经常性教育融合发展机制的持续深化
第三章 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探索的历史经验
    一、本质特征:贯彻思想建党方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一)贯彻思想建党方针是党内集中教育的根本特征
        (二)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是党内集中教育的鲜明本质
    二、价值旨归:推动党的自我革命,践行党的初心使命
        (一)推动党的自我革命是党内教育活动的直接目的
        (二)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是党内集中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原则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突出问题导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四、成效检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树立实践检验的根本准则
        (一)发扬党内外民主,坚持由人民来评价的基本原则
        (二)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检验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
    五、根本保证:坚持党中央正确领导,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一)党的领导为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二)正确政治路线为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提供基本遵循
        (三)制度建设为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提供根本保障
第四章 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提升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国内局势的需要
        (一)能够为我们党统筹推进国内局势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
        (二)帮助我们党统筹国内局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建新布局的需要
        (一)能够为我们党深入推进党建新布局提供重要抓手
        (二)助力我们党推进党建新布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三、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的需要
        (一)能够为我们党应对世界变局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二)辅助我们党应对世界变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五章 守正创新:持续提升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水平
    一、明确目标定位,认清党内集中教育的历史方位
        (一)明确目标定位的重要意义
        (二)明确目标定位的主要依据
        (三)明确目标定位的主要切入点
    二、优化内容体系,丰富党内集中教育的内容结构
        (一)优化内容体系的重要意义
        (二)优化内容体系的基本原则
        (三)优化内容体系的主要着力点
    三、健全体制机制,规范党内集中教育的过程管理
        (一)健全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健全体制机制的基本原则
        (三)健全体制机制的主要方向
    四、创新方式方法,拓展党内集中教育的开展形式
        (一)加强方式方法创新的重要意义
        (二)加强方式方法创新的基本原则
        (三)加强方式方法创新的主要抓手
    五、构建评价体系,加强党内集中教育的成效评估
        (一)构建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
        (二)构建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三)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6)基于磁编码器的迷宫机器人设计与能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迷宫机器人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机器人能耗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迷宫机器人系统组成和控制原理
    2.1 迷宫机器人整体系统架构
    2.2 迷宫机器人运行原理
        2.2.1 迷宫数学模型
        2.2.2 相对方向与绝对方向的转换
        2.2.3 迷宫墙壁信息存储
        2.2.4 迷宫机器人坐标更新
        2.2.5 等高图制作
    2.3 迷宫机器人运动控制原理
        2.3.1 直流电机模型
        2.3.2 PID控制
        2.3.3 电机双闭环控制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迷宫机器人磁编码器系统设计
    3.1 编码器的分类及选型
    3.2 磁编码器机械结构设计
    3.3 单对极永磁体空间磁场分布理论分析
        3.3.1 空间磁场理论
        3.3.2 单极空间磁场理论分析
    3.4 单对极永磁体空间磁场分布仿真研究
        3.4.1 Ansoft Maxwell简介
        3.4.2 建立模型及材料设置
        3.4.3 边界设置及网格划分
    3.5 仿真分析及理论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磁编码器迷宫机器人系统实现
    4.1 微控制器
        4.1.1 微控制器选型
        4.1.2 微控制器电路设计
    4.2 红外传感器测距电路
        4.2.1 红外传感器选型
        4.2.2 红外传感器测距原理
        4.2.3 红外传感器电路设计
    4.3 磁编码器电路设计
        4.3.1 磁编码器工作原理
        4.3.2 磁编码器电路设计
    4.4 电机驱动电路
    4.5 陀螺仪
        4.5.1 角速度换算
        4.5.2 陀螺仪电路设计
    4.6 电源
    4.7 迷宫机器人系统软件设计
        4.7.1 迷宫机器人主函数设计
        4.7.2 微控制器功能结构设计
        4.7.3 编码器软件设计
        4.7.4 传感器软件设计
        4.7.5 电机驱动软件设计
        4.7.6 车姿矫正软件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迷宫机器人能耗分析
    5.1 迷宫机器人多源能耗系统
    5.2 能耗检测电路设计
        5.2.1 电源稳压设计
        5.2.2 能耗电流检测电路
        5.2.3 主控制器
    5.3 迷宫机器人能耗分析建模
        5.3.1 迷宫机器人运动学建模
        5.3.2 电机能耗模型
        5.3.3 动能损耗模型
        5.3.4 摩擦损耗模型
        5.3.5 电路元件损耗模型
        5.3.6 吸盘风扇系统损耗模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磁编码器的迷宫机器人实验研究
    6.1 迷宫机器人磁编码器实验
        6.1.1 增量式信号输出波形
        6.1.2 速度响应测试
    6.2 迷宫机器人的速度响应实验
        6.2.1 直线速度响应实验
        6.2.2 旋转角速度响应实验
    6.3 迷宫机器人搜索运行状态能耗分析
        6.3.1 迷宫机器人开机状态能耗
        6.3.2 迷宫机器人不同速度下能耗
        6.3.3 迷宫机器人不同转弯动作能耗
    6.4 迷宫机器人能耗模型验证
        6.4.1 电机损耗
        6.4.2 动能与摩擦损耗
        6.4.3 电路损耗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7)PLC技术应用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PLC技术的优势介绍
    1.1 功能丰富
    1.2 操作简单方便
    1.3 性能安全可靠
    1.4 经济合算
2 PLC技术的应用
    2.1 用于开关量控制
    2.2 用于模拟量控制
    2.3 用于运动控制
3 数控机床介绍
    3.1 数控机床的作用
    3.2 数控机床应用意义
4 基于PLC技术支持下的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分析
    4.1 电系统应用
    4.2 数控系统应用
5 结束语

(8)叠焦扩展焦深聚焦评价算法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测量方法概述
    1.3 聚焦评价的发展历程
    1.4 聚焦评价算法研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叠焦测量理论与实验系统设计
    2.1 光学成像模型
    2.2 焦点深度
    2.3 叠焦测量的基本原理
    2.4 叠焦测量系统的组成
        2.4.1 支撑与位移系统
        2.4.2 图像序列采集存储系统
        2.4.3 算法进行图像处理系统
    2.5 叠焦测量系统搭建
        2.5.1 实验系统搭建
        2.5.2 图像采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图像配准算法预处理
    3.1 图像配准算法的基本理论
    3.2 SIFT图像配准算法
        3.2.1 SIFT图像配准算法原理
        3.2.2 SIFT图像配准算法处理
        3.2.3 SIFT图像配准算法结果分析
    3.3 SURF图像配准算法
        3.3.1 SURF算法的原理
        3.3.2 SURF算法处理流程
        3.3.3 SURF算法处理结果分析
    3.4 配准算法综合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焦评价算法研究
    4.1 聚焦评价算法相关理论
    4.2 聚焦评价算法实现
        4.2.1 聚焦评价算法选取准则
        4.2.2 经典的聚焦评价算法
    4.3 聚焦评价算法的比较和分析
    4.4 聚焦评价算法现存问题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焦评价算法性能分析
    5.1 聚焦评价算法性能分析简介
    5.2 基于高斯拟合的性能分析方法
    5.3 基于全聚焦图像的性能分析方法
        5.3.1 聚焦评价算法的性能分析参量
    5.4 聚焦评价算法性能实验
        5.4.1 光照条件
        5.4.2 物体纹理
    5.5 新的聚焦评价算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9)小型电机定子多线并行缠绕装置控制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绕线装置及其控制算法研究现状
        1.2.2 ROS系统控制仿真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小型电机定子多线并行缠绕装置结构设计
    2.1 多线并行绕线技术要求及原理分析
    2.2 多线并行缠绕装置结构设计
        2.2.1 推进装置结构设计
        2.2.2 缠推线装置结构设计
        2.2.3 缠绕装置运动原理分析
    2.3 缠绕装置D-H法运动学分析
        2.3.1 缠绕装置D-H表示法
        2.3.2 缠绕装置正运动学分析
        2.3.3 缠绕装置逆运动学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线并行缠绕控制算法及ROS仿真系统设计
    3.1 多线并行缠绕控制算法研究
        3.1.1 常规PID控制算法
        3.1.2 多线并行缠绕自适应调节PID控制算法分析
    3.2 多线并行缠绕自适应调节PID控制算法验证
        3.2.1 缠绕装置绕线系统模型建立
        3.2.2 绕线系统自适应调节PID算法验证
    3.3 基于ROS的多线并行缠绕控制仿真系统设计
        3.3.1 基于ROS的缠绕装置控制仿真方案设计
        3.3.2 多线并行缠绕控制任务时序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ROS平台的多线并行缠绕装置控制仿真
    4.1 基于ROS的缠绕装置模型可视化
        4.1.1 多线并行缠线装置Urdf模型建立
        4.1.2 缠绕装置Urdf模型文件可视化平台配置
    4.2 多线并行缠绕装置Move It!功能包配置
        4.2.1 缠绕装置Rviz运动位姿分析
        4.2.2 缠绕装置Move It!功能包配置
    4.3 缠绕装置Move It!与Gazebo联合控制仿真
        4.3.1 缠绕装置Move It!与Gazebo联合控制器配置
        4.3.2 缠绕装置的Move It!与Gazebo联合控制仿真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项目课程《童车设计与制作》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1.3 概念的界定
        1.3.1 CDIO工程教育理念
        1.3.2 项目课程
        1.3.3 基于CDIO模式的中职项目课程开发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童车设计与制作》课程开发的前期准备
    2.1 课程开发必要性分析
        2.1.1 提升创新设计型人才培养质量
        2.1.2 培养地方产业紧缺技能型人才
        2.1.3 提升专业化精品课程建设质量
    2.2 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2.2.1 宏观政策支持
        2.2.2 地方企业配合
        2.2.3 学校制度支持
    2.3 成立课程开发团队
第三章 《童车设计与制作》课程内容的确定
    3.1 课程内容确定的过程
    3.2 童车项目合理性分析
        3.2.1 基于学习兴趣的考虑
        3.2.2 基于知识领域的考虑
        3.2.3 基于难易程度的考虑
    3.3 童车工作任务的分析
        3.3.1 童车就业岗位及工作领域分析
        3.3.2 童车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
    3.4 童车课程目标的确定
        3.4.1 校内师资及设备分析
        3.4.2 学生认知特点分析
        3.4.3 教学化重构确定课程内容
第四章 《童车设计与制作》课程资源开发
    4.1 课程标准开发
        4.1.1 课程的定位及设计思路
        4.1.2 课程目标
        4.1.3 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
        4.1.4 教学实施建议
    4.2 校本教材开发
        4.2.1 校本教材开发现状
        4.2.2 《童车》校本教材的开发
    4.3 其他辅助教学资源开发
        4.3.1 其它辅助资源建设内容及思路
        4.3.2 《童车》辅助资源的建设
第五章 《童车设计与制作》课程实施与评价
    5.1 课程实施及评价方案
        5.1.1 明确课程实施方案
        5.1.2 明确教学评价方案
    5.2 课程实施的过程
        5.2.1 构思阶段(C)
        5.2.2 设计阶段(D)
        5.2.3 实现阶段(I)
        5.2.4 运作阶段(O)
    5.3 教学成效评价
        5.3.1 教学过程性考核
        5.3.2 教学阶段性及终结性考核
第六章 《童车设计与制作》课程保障建设
    6.1 课程的师资保障
        6.1.1 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现状
        6.1.2 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6.1.3 确定任课教师梯队
    6.2 课程的教学环境保障
        6.2.1 理论教学环境
        6.2.2 实践教学环境
    6.3 课程的教学设备保障
        6.3.1 教学设备配备原则
        6.3.2 《童车》教学设备配备
第七章 《童车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成效评估
    7.1 明确课程的评估指标
        7.1.1 课程评估原则
        7.1.2 课程评估指标
    7.2 课程成效评估过程
        7.2.1 设计调查问卷
        7.2.2 调查过程及数据收集
    7.3 数据分析及结论
        7.3.1 主观性调查结果分析
        7.3.2 客观性调查结果分析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及不足
        8.1.1 研究的结论
        8.1.2 研究的不足
    8.2 未来研究展望
        8.2.1 学生综合能力的均衡培养
        8.2.2 教学项目容量的合理规划
        8.2.3 地方典型企业的有效参与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Kinetix:关于运动控制的新科学(论文参考文献)

  • [1]“课程-项目-竞赛”驱动的机器人方向教学方法[J]. 柯文德,融亦鸣,路冬,魏艳,黄业绪.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1(09)
  • [2]六轴机械臂控制系统设计及仿真[D]. 胡云峰.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8)
  • [3]面向生物控制的鲤鱼脑运动神经核团细胞构筑及三维可视化研究[D]. 杜少华. 燕山大学, 2021
  • [4]软X射线谱学显微实验技术研究[D]. 孙天啸.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21(01)
  • [5]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化研究[D]. 李晓霞.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6]基于磁编码器的迷宫机器人设计与能耗分析[D]. 董佳丽.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7]PLC技术应用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研究[J]. 张永永.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21(10)
  • [8]叠焦扩展焦深聚焦评价算法性能分析[D]. 于春水.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9]小型电机定子多线并行缠绕装置控制仿真研究[D]. 张钊.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10]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项目课程《童车设计与制作》开发研究[D]. 乔勇.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Kinetix:运动控制的新科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