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龙港流域古河道细质沙土微肥有效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配[1](2020)在《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松辽平原中南部地区古河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展古河道相关研究不仅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也为研究当地地理环境的演变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以为旅游业、农业、国土资源、工程规划设计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服务。本文通过研究古河道及其与新构造运动之间的联系得出松辽平原中南部地区第四纪以来的水系演化过程,并分析了由此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从地质环境演变的角度揭示了研究区现今恶劣生态环境产生的机理,为解决当地突出的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方向。本文利用多源遥感数据提取松辽平原中南部地区的古河道信息,根据研究区内古河道的分布特征以及所识别古河道的新旧关系,再结合区域上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的特征,探讨新构造运动、水系演变及古河道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阐述研究区内新构造运动是如何控制当地第四纪以来的水系演变过程。通过研究和分析,本文主要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通过对松辽平原中南部地区的Landsat TM影像、Landsat8 OLI影像以及Sentinel-2A影像进行数据融合、波段组合、直方图均衡化以及主成分分析等图像增强处理,并结合研究区的DEM数据生成研究区的三维立体影像,提取研究区的地表及浅埋古河道信息,建立了一套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在松辽平原中南部地区提取裸露及浅埋古河道信息的遥感图像处理流程。2.依据研究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及遥感影像特征,建立起一套利用遥感影像提取古河道信息的目视解译流程,同时也形成了一套研究区的古河道解译标志体系,表现形式如下:有呈串珠状分布的现代水体如湖泊、水泡或池塘等;也有色调明显异于周围地物的不规则线状形态;还有一些古河道呈线性槽状形态且其中依然承载着现代不连续水流等。3.新构造运动在研究区水系演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水系演变的控制因素之一是当地的地形地貌变化,而研究区第四纪以来的地貌形态演变又主要受控于新构造运动,因此得出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是主导松辽平原中南部地区水系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区新构造运动特征主要表现为火山的强烈活动与断块的差异性升降运动,通过对研究区新构造运动特征的分析及其与水系演变和古河道之间关系的探讨,确认松辽平原中南部地区第四纪以来的水系分布依次经历了早更新世中期至中更新世末期的向心状古大湖(由松辽断陷盆地持续下降、盆地周围的山地缓慢抬升造成)、晚更新世时自北向南贯穿的外流大河(由于松辽分水岭和松辽平原受新构造运动的控制不同步地缓慢抬升)、晚更新世以后受松辽分水岭持续抬升影响而形成的现今水系分布格局。松辽平原中南部地区第四纪以来水系演变过程的研究对改善当地的生态现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能够为制定相关改善措施提供指导方向。
赵艳霞,徐全洪,刘芳圆,秦彦杰,吴忱,陈利江,崔俊辉[2](2013)在《近20年来中国古河道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近20年来,我国在嫩江大安古河道、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河道、长江南京以下段古河道及古深槽、海底古河道等区域的研究,获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深化了理论认识,拓展了应用领域。这些新成果与新认识进一步表明,中国各外流大河均有末次盛冰期埋藏古河道,该期古河流深切于末次冰期间冰阶的陆地及浅海大陆架,形成切割谷和谷底部的深槽,谷内堆积了末次盛冰期和早全新世的河流相滞留物质和粗颗粒物质,上部被中全新世海相、海陆交互相或陆相细粒物质覆盖,构成了埋深约2050 m的浅埋古河道带。古河道中蕴藏着比较丰富的地下淡水,是洪冲积平原及浅海陆架地区的重要水源。
牛灵安[3](2005)在《邯郸市土地利用系统演化及其预测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以系统理论为基础,以三个时间段(1980、1993、2003年)的土壤调查、多年环境监测、和实地调查为依据、应用GIS和GPS技术,从时间和空间上系统地分析了邯郸市土地利用系统中主要营养元素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应用污染指数法和秩相关系数法对影响土地利用系统稳定性、结构和功能的环境要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应用灰预测模型对系统内输入和输出物的数量及其对系统稳定性进行了预测,得出如下结论: 1、1980年以来,由于土地比较利益差异和国家政策的调整,邯郸市土地利用系统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耕地和牧草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下降,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等则增加。 2、土地利用系统中有机质、全氮含量从1980年以来表现为西高东低,有含量稳步提高和含量级别逐步减少的趋势,并且与单位面积供养人口有明显的相关性。碱解氮含量也表现为西高东低的趋势,但随着年限的延长逐步淡化。在时间上,碱解氮含量波动较大,与单位面积供养人口有一定的相关性。 3、23年的农业作业使土地利用系统磷素的自组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磷素含量从无序到有序、从取决于母质到主要取决于农业综合措施。在空间上:从不规则的点状分布,逐步过渡到区域分布明显;在时间上,其经历了逐步提高和级别减少的趋势。 4、二十世纪80年代,全钾含量较高且呈片状分布,并随母质类型而不同。在空间上,速效钾从1980年的斑块状、区域性不明显的状况,逐步过渡到2003年的区域性分布很明显的状况。从时间上来讲,从1980年到1993年速效钾含量急剧下降,而从1993年到2003年,各县速效钾含量有增有减。秸秆还田配合施用化学钾肥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钾素的减少。 5、总硬度污染是城区地下水的首要污染物,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从区域上来看,西部及西南部地下水质较好,适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中部有一定程度的污染,丧失了其饮用的功能。东部是邯郸市污染严重的地区,其水质都在Ⅳ类~Ⅴ类之间,并且表现出距离河道越近污染越严重的现象。滏阳河有污染加重的趋势;漳河、卫河、岳城水库和东武仕水库污染加重或减轻的趋势均不明显。曲周县环境质量总体上是安全的,仅在局部地区污染指数达到了0.7<Pj≤1.0。 6、目前的施肥量基本可以满足作物的需要。作物所需要的养分基本上是由肥料提供的,不会对土地利用系统产生耗竭影响。经预测,如果没有大的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2010年邯郸市粮食产量可以满足邯郸市人口的需要,并有一定量的外运余额。
江荣风,陶益寿,张起刚[4](1995)在《黑龙港流域古河道细质沙土微肥有效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土壤农化分析手段和田间生物试验方法,评价黑龙港流域古河道细质沙土施用微量元素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肥力低,严重缺乏氮、磷等大量元素;土壤有效微量元素锌、铁和硼含量均低于临界浓度;花生施用锌、铁、硼和钼肥分别增产13.9%。12.0%,8.0%和3.0%,小麦喷施锌、锰肥分别增产16.2%和4.8%。
江荣风,韩琅丰,王建民,程伟[5](1995)在《垃圾肥在潮土上对花生的增产效果》文中指出在潮土上施用垃圾肥对花生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较贫瘠的土壤上,垃圾肥单独或与N、P化肥配合施用,都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单独施用比对照增产率为9.3%~29.1%,与化肥配合施用增产率为10.8%~20.5%。垃圾肥施用量在15~30t/hm2时可获较高的增产效益。施用垃圾肥对花生仁中的粗蛋白质、粗脂肪和全磷含量有一定的提高。尽管所施用垃圾肥中含有一定量的有害元素,如Cd、Pb、Cr等,但花生仁中这些元素含量并不高,说明施垃圾肥是安全的。试验结果还表明;施用垃圾肥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以及有效N、P、K的含量。特别是有效微量元素含量提高幅度较大,Zn、Cu、B各处理平均是对照的2~10倍,Fe、Mn、Mo比对照提高17%~38%。
二、黑龙港流域古河道细质沙土微肥有效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港流域古河道细质沙土微肥有效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松辽平原中南部地区古河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遥感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 |
1.2.2 古河道研究现状 |
1.2.3 遥感技术在古河道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1.5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及难点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2.2 研究区地质背景 |
2.3 研究区古河道研究概况 |
第3章 应用数据及古河道解译方法 |
3.1 数据源介绍及数据获取 |
3.1.1 光学遥感影像 |
3.1.2 ASTER GDEM高程数据 |
3.2 遥感图像预处理 |
3.2.1 影像镶嵌 |
3.2.2 影像裁剪 |
3.3 遥感图像增强处理 |
3.3.1 遥感图像数据融合 |
3.3.2 主成分分析 |
3.3.3 彩色合成 |
3.4 古河道遥感解译方法研究 |
3.4.1 遥感影像解译方法 |
3.4.2 古河道遥感解译流程 |
3.4.3 建立古河道遥感解译标志体系 |
3.4.4 建立地形三维表面模型 |
3.4.5 古河道详细解译 |
第4章 研究区新构造运动与古水系演变关系的探究 |
4.1 新构造运动及其对东北地区现今地貌的影响 |
4.1.1 东北地区新生代以来的地壳构造格架 |
4.1.2 新构造运动 |
4.1.3 新构造运动对东北地区现今地貌的影响 |
4.2 新构造运动、水系演变与古河道之间的关系 |
4.3 研究区的水系演变过程 |
4.3.1 第四纪以前的古水系演变格局 |
4.3.2 早、中更新世向心状古大湖时期 |
4.3.3 晚更新世外流水系时期 |
4.3.4 松辽分水岭主导下的水系分布 |
4.4 古河道验证分析 |
第5章 水系演变对研究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存在问题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近20年来中国古河道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古河道研究的新地区 |
2.1 平原地区古河道研究 |
2.1.1 嫩江大安古河道 |
2.1.2 华北平原古河道 |
2.2 沿海地区古河道研究 |
2.2.1 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河道 |
2.2.2 长江南京以下段古河道与古深槽研究 |
2.3 海底古河道研究 |
2.3.1 南海海底古河道 |
2.3.2 东海海底古河道 |
2.3.3 黄、渤海海底古河道研究 |
3 古河道应用研究领域 |
3.1 地质矿产领域 |
3.2 工程规划设计领域 |
3.3 地下水资源领域 |
3.4 农业领域 |
3.5 生态环境领域 |
3.6 国土资源领域 |
3.7 旅游领域 |
3.8 灾害预测与防治领域 |
4 古河道研究方法 |
5 结论 |
(3)邯郸市土地利用系统演化及其预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课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3.5 实验方案 |
第二章 土地利用系统论 |
2.1 系统的一般概念和理论 |
2.1.1 元素、系统、特征和突现原理 |
2.1.2 系统的结构和等级层次原理 |
2.1.3 系统与环境 |
2.1.4 系统的行为和功能 |
2.1.5 系统环境互塑共生原理 |
2.1.6 系统的秩序和演化 |
2.2 土地利用界定 |
2.2.1 基本概念的拓展 |
2.2.2 新的研究视角 |
2.3 土地利用管理 |
2.3.1 土地利用管理原理维 |
2.3.2 土地利用管理方法维 |
2.4 土地利用系统 |
2.4.1 土地利用系统要素 |
2.4.2 土地利用系统特征 |
2.4.3 土地利用系统运行与调控 |
2.4.4 土地利用系统结构 |
2.4.5 土地利用系统中的物流 |
第三章 邯郸市土地利用系统构成的历史演变 |
3.1 邯郸市自然概况 |
3.1.1 邯郸市地理位置及研究区域 |
3.1.2 邯郸市地貌特征 |
3.1.3 邯郸市水系特征 |
3.1.4 邯郸市的气候特征 |
3.2 土地利用系统构成的历史回顾 |
3.2.1 悠久的农业发展史 |
3.2.2 土地利用系统构成的历史演变 |
3.3 土地利用系统数量构成演变的驱动力分析 |
3.3.1 法规对土地界定的模糊与土地作为资产的观念在农村得到强化的矛盾 |
3.3.2 工业化、城镇化引起农地资源变化 |
3.3.3 比较经济利益引起土地资源变化 |
3.3.4 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 |
3.3.5 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变化 |
3.4 小结 |
第四章 邯郸市土地利用系统中有机质时空变异及其系统分析 |
4.1 土壤样品的采集、化验及其定位 |
4.1.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化验 |
4.1.2 采样点位、化验数据的定位 |
4.2 有机质含量的分级标准及其阶段性特征 |
4.2.1 有机质含量的分级标准 |
4.2.2 有机质含量变化的阶段性特征 |
4.3 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性特征及其系统分析 |
4.3.1 1980年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性特征 |
4.3.2 1993年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性特征 |
4.3.3 2003年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性特征 |
4.3.4 有机质含量空间变异性系统分析 |
4.4 有机质含量的时间变异性特征及其系统分析 |
4.4.1 1980~1993年有机质含量的时间变异性特征 |
4.4.2 1993~2003年有机质含量的时间变异性特征 |
4.4.3 有机质含量变化的系统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邯郸市土地利用系统中氮素时空变异及其系统分析 |
5.1 全氮含量的时空变异性 |
5.1.1 全氮含量的分级标准 |
5.1.2 1980年全氮含量的空间变异性特征 |
5.1.3 1993年全氮含量的空间变异性特征 |
5.1.4 2003年全氮含量的空间变异性特征 |
5.1.5 全氮含量的时间变异性分析 |
5.2 碱解氮含量的时空变异性 |
5.2.1 碱解氮含量的分级标准 |
5.2.2 1980年碱解氮含量的空间变异性特征 |
5.2.3 1993年碱解氮含量的空间变异性特征 |
5.2.4 2003年碱解氮含量的空间变异性特征 |
5.2.5 碱解氮含量的时间变异性分析 |
5.3 氮素含量变化的系统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邯郸市土地利用系统中磷素时空变异及其系统分析 |
6.1 全磷含量的时空变异性 |
6.1.1 全磷含量的分级标准 |
6.1.2 1980年全磷含量的空间变异性特征 |
6.1.3 2003年全磷含量的空间变异性特征 |
6.1.4 全磷含量的时间变异性分析 |
6.2 速效磷含量的时空变异性 |
6.2.1 速效磷含量的分级标准 |
6.2.2 1980年速效磷含量的空间变异性特征 |
6.2.3 1993年速效磷含量的空间变异性特征 |
6.2.4 2003年速效磷含量的空间变异性特征 |
6.2.5 速效磷含量的时间变异性分析 |
6.3 磷素含量变化的系统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邯郸市土地利用系统中钾素时空变异及其系统分析 |
7.1 全钾含量的时空变异性 |
7.1.1 全钾含量的分级标准 |
7.1.2 1980年全钾含量的空间变异性特征 |
7.2 速效钾含量的时空变异性 |
7.2.1 速效钾含量的分级标准 |
7.2.2 1980年速效钾含量的空间变异性特征 |
7.2.3 1993年速效钾含量的空间变异性特征 |
7.2.4 2003年速效钾含量的空间变异性特征 |
7.2.5 速效钾含量的时间变异性分析 |
7.3 钾素含量变化的系统分析 |
7.4 小结 |
第八章 邯郸市环境对土地利用系统的影响 |
8.1 环境污染与控制 |
8.1.1 大气污染与控制 |
8.1.2 水体污染与防治 |
8.1.3 土壤污染与控制 |
8.2 邯郸市主要污染源状况 |
8.3 地下水及生活饮用水水质动态监测 |
8.3.1 市区内生活饮用水水质动态监测 |
8.3.2 市区内地下水水质的动态变化 |
8.3.3 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 |
8.4 地表水水质动态监测 |
8.5 曲周县耕地环境质量评价 |
8.5.1 污染调查布点方法 |
8.5.2 耕地系统重金属含量 |
8.6 小结 |
第九章 邯郸市土地利用系统的预测分析 |
9.1 环境资源输入对土地利用系统的影响 |
9.1.1 年平均降雨量对土地利用系统内各元素的影响 |
9.1.2 化肥施用量对土地利用系统内各元素的影响 |
9.2 粮食总产量对土地利用系统中元素的影响 |
9.2.1 粮食总产量对土地利用系统中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9.2.2 粮食总产量对土地利用系统中氮素含量的影响 |
9.2.3 粮食总产量对土地利用系统中磷素含量的影响 |
9.2.4 粮食总产量对土地利用系统中钾素含量的影响 |
9.3 灰预测模型及其对土地利用系统物质输入和输出的预测 |
9.3.1 灰预测模型 |
9.3.2 灰预测模型对人口的预测及预测人口对粮食的需求 |
9.3.3 灰预测模型对粮食总产量的预测 |
9.3.4 灰预测模型对化肥施用量的预测 |
9.3.5 土地利用系统中物质输入与输出量预测值的相关性分析 |
9.3.6 土地利用系统平衡分析 |
9.4 小结 |
第十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黑龙港流域古河道细质沙土微肥有效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松辽平原中南部地区古河道研究[D]. 张配. 吉林大学, 2020(08)
- [2]近20年来中国古河道研究进展[J]. 赵艳霞,徐全洪,刘芳圆,秦彦杰,吴忱,陈利江,崔俊辉. 地理科学进展, 2013(01)
- [3]邯郸市土地利用系统演化及其预测分析[D]. 牛灵安.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 [4]黑龙港流域古河道细质沙土微肥有效性的研究[J]. 江荣风,陶益寿,张起刚.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5(S2)
- [5]垃圾肥在潮土上对花生的增产效果[J]. 江荣风,韩琅丰,王建民,程伟.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995(04)
标签:空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