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级玻璃布进口税率大幅度下调(论文文献综述)
徐桃燕[1](2019)在《HT公司原材料采购成本控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世界每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合,各企业对采购成本引起了高度重视,主要是由于采购成本是企业实现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基于供应链模块,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在采购成本方面的管理无论是从实际应用还是理论上都逐渐成熟,相对而言,我国在该方面的发展则相对滞后,在管理过程中依旧使用的是以往老旧的控制方法。HT公司作为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风电企业,前期享受国家的政策补贴,加上卖方市场的优势地位,前期成本管理一直比较粗放,原材料采购成本控制也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随着后期风电行业的市场化竞争,企业利润一再被压缩,新进入者的威胁,以及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迫使HT公司不得不转变成本控制理念,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原材料采购成本控制方法,为企业的生存和盈利博取更多的砝码。本文以HT公司原材料采购成本控制为研究对象,从供应链的采购成本管理角度出发论述公司原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方法。通过对HT公司原材料特性和供应商特点以及公司情况等多重现状的分析,发现HT公司现有的原材料成本控制存在供应商考核欠妥不利于采购成本控制、订单发放不科学独家采购价格高、传统招标竞价效率低议价能力不足、采购数量预测不当库存成本高昂这四个问题。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从更多维度建模分析HT公司供应商考核新方案,从而为订单进行合理分配带来一定的参照标准,可以更加客观地进行供应商管理。运用客观的定量分析法建立了科学可行的订单分配新方案,既能对供应商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又能促使供应商之间保持良性竞争,订单分配新方案实施后独家供货比例下降了46%,对应的原材料价格降价3-6%之间。运用电子竞价法和成本核算法提升HT公司的采购议价能力,HT公司运用新的核价议价模式,原材料采购成本下降3-8%不等。运用定额备料的方式预测采购数量,以实现准时制采购,采用信息协同共享平台加以辅助,加速供应链协同运作,将HT公司平均库存下降了47%,大大降低了资金占压和库存成本。本文将TCO采购成本控制理论、供应链价值理论和供应商评价理论等学术理论运用到HT公司的实际采购运作当中,促使其在原材料成本管理方面有着很大程度优化,增加了该公司的综合实力。笔者以HT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采购成本控制给出了相关建设性意见,致力于对未来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丁壮[2](2016)在《松原市30万方LNG项目投资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呈现出日益匮乏的情况。传统能源中的煤炭和石油在燃烧过程中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污染问题,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逐渐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引导方向,人类不断的寻找发现更清洁、环保、可靠的能源来改善传统能源结构。煤、石油、天然气之间属于相互可替代能源,三者之间按同等发热量计算的话,煤炭的价格最低,天然气价格是煤炭的3倍左右,而石油的价格是煤炭的5倍左右。在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的背景下,煤炭和天然气的消费量自然增大。从使用的经济效益上看,天然气与石油不相上下;从环境角度上看,比煤炭和石油更环保,在全球范围内来看,使用液化天然气和对它感兴趣的国家越来越多。我国的能源结构主要以煤炭为主,石油次之,天然气只占到很小的比例,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国家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液化天然气(LNG)的低污染性将对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有效解决能源供应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问题,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以松原市30万方LNG项目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该项目的投资风险管理。首先深入分析项目投资风险管理理论、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投资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并且以松原市30万方LNG项目建设项目为例,详细地分析了本项目投资中存在的风险,开展了风险识别;然后运用定性分析法对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对投资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盈亏平衡分析;利用层次分析法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得出该项目具有投资价格,投资环境良好的结论。根据风险因素提出风险防控的措施,使项目能够实现在评价的基础上达到有针对的风险防控目的。分析和研究松原市LNG项目的投资风险,与我国目前已经拥有的风险防控措施相统一,能够指导LNG企业更好的进行风险管理,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具有重要理论指导作用。
林奕鸿[3](2015)在《GW公司的公司级战略研究》文中指出中国许多企业集团在进行多元化扩张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是注重经营级的市场战略规划,而忽略了公司级战略的重要性,导致盲目追求扩张投资,缺乏核心业务支撑与业务组合协同配合,从而陷入多元化的困局。因此,公司级战略在企业集团发展壮大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GW公司作为一家从单一电子仪器业务发展至今拥有四大业务单元的多元化上市公司,其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着重对GW公司的公司级战略进行研究。通过对GW公司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介绍分析,结合公司管理模式与业务组合的分析,运用SWOT、GE矩阵以及母合匹配矩阵等分析模型工具,对业务组合与管理模式进行匹配,得出管理模式调整、业务优化提升的分析结论。并根据该结论对GW公司的战略目标及规划进行定位,提出适合公司发展情况的防御型战略,最后提出具体的公司级战略实施措施,包括组织结构调整、资源优化整合、信息平台建设三个方面的管理模式调整措施,以及针对各业务单元发展的产业投资项目及技术提升项目。以期为公司的中长期战略制定提供一些有效的决策参考
陈琳[4](2014)在《出口退税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的影响》文中提出1985年4月1日我国正式确立了出口退税制度,之后历经了多次重大调整,其中以2004年为分水岭,在此之前的出口退税政策以总量调整为主,之后实行“差别出口退税率”政策,出口退税更多地作为一项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升级产业结构的宏观调控工具。那么,出口退税政策作为一项出口鼓励措施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贸易的机理是怎样的?它的出口激励效果如何?能否起到优化出口产业结构的作用?这些都值得我们去研究。文章首先阐述了出口退税影响行业出口贸易的机理,出口退税通过影响商品价格、进而影响行业内厂商的利润,从而影响行业内厂商的产出政策,最终达到影响行业出口总量的目的。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差别退税率,调整出口商品结构,进而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政策目的。接着,文章通过大量的行业数据深入地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贸易的现状,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存在加工贸易方式的比例过大、附加值低、自主创新能力差,缺乏核心品牌技术等问题。文章进而总结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退税率的历次调整,并探讨了其对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的影响。在实证方面,本文按照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45-2002)将高新技术产业划分为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五大类行业。在总量分析上,选取出口退税率、国外需求和汇率作为解释变量,使用月度数据建立了一个误差修正模型(ECM)讨论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的长期和短期影响,得出结论出口退税率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短期影响比长期影响要大。在结构分析上,本文使用出口退税、国外需求、汇率、产值、科技进步五个变量的年度面板数据构建了一个出口决定模型,分析得出:出口退税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细分行业的促进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医药制造业、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航天航空器制造业。文章最后顺势提出了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和出口商品结构的政策主张。
高菲[5](2013)在《南昌市DC加油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石油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一直以来有着国民经济的“血液”之称,它的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正因为如此,石油产业的发展变化值得我们高度关注。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增速领先于其他新兴市场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同时,在与国际石油市场的接轨过程中,我国成品油市场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加油站已经成为了国内成品油企业和国外大型跨国石油公司竞相争夺的高地,这对于国内的成品油企业而言,要保持其原有的成品油市场份额的难度就大大加大了,不扩大其下游的销售终端渠道就难以强化其竞争力,也就难以保持我国石油能源企业的竞争优势地位。本论文以A公司南昌DC加油站建设的可行性为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在综述项目可行性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DC加油站建设项目的背景和设计方案,提出实施该项目的改进措施。本文着重对加油站建设的市场研究、技术研究、经济效益研究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指导该项目的实施。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对实践的指导性和应用性,提出的方法和手段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本文中所列举的控制方法和手段,不仅可以在今后实施的其他相关项目中得到应用,而且对同类行业的相关项目的实施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闫玉林[6](2011)在《有机硅新材料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 ——基于新安股份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中国的有机硅消费量的年增长率超过了30%,需求的迅猛增长,推动了有机硅行业的快速发展,一批上下游厂商脱颖而出。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有机硅行业的上下游龙头企业纷纷登陆股票市场,以期在拓宽融资渠道的策略下,在历史机遇中占得先机。在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大背景下,新材料行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的重点,将成为这些有机硅上市公司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本文就是以此为背景,希望利用攻读MBA期间学到的《财务会计》,《公司财务》,《证券投资》,《财务报表分析》,《估值分析》及其他背景知识,选择有机硅行业上市公司进行投资价值分析,选择投资标的,为投资决策提供参考。本文以新安股份等五家有机硅上市公司为例,从宏观经济形势,行业状况,公司发展战略及财务状况等自上而下地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选择出有价值的潜在投资标的,利用贴现现金流模型和市盈率模型对其进行了估值分析。全文分为七章:第一章是有机硅行业的介绍,并阐明了选题的意义。第二章系统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框架。第三章是宏观经济分析和有机硅行业分析。本章分析了当前国内、国际的宏观经济形式,推动有机硅行业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及我国有机硅行业的现状,生命周期和市场竞争性。第四章是战略分析和财务分析。介绍了各家公司的发展战略.以2006-2010年财务年报为基础,对各公司进行了结构分析,趋势分析,财务比率分析和因素分析,探讨了有机硅上市公司的成功驱动因素。第五章是国内有机硅上市公司与国际有机硅巨头的财务比较。介绍了国际有机硅巨头在中国的发展战略,在可获得的财务数据基础上进行了比较,以找出国内有机硅公司与国际巨头之间的差距第六章是估值分析。运用贴现现金流模型与市盈率模型对新安股份进行了公司价值和股票价值的分析,得出了新安股份具有投资价值的结论。第七章是全文总结。
杨文良[7](2010)在《矿产资源投资评估研究 ——以硅资源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硅资源的价格走势近些年由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价格的进一步上涨,但是各国各地区由于盲目的投产扩建使得资源的供需平衡短时间被打破,价格曾一路下调,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生产水平和管理经营水平的进一步分级,后期价格将逐步平稳。一些技术水平比较低的企业会逐渐被分流,市场重新回归到由高新技术产品的供需情况所决定的价格走势。因此需要将一个价格动态变化函数引入到硅资源投资评价模型中。本论文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比较、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硅资源产业的结构增长点,并对未来市场需求和市场前景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在硅资源项目完整的投资周期内,引入数学的分段积分思想,将评估效果的最终权衡标准净现值,用分段积分面积表示,从而可以在投资周期内的任意时刻求出项目实施的总净现值。本文主要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如下:本论文结合硅资源的自身特点,从主观、客观两个角度,分析硅资源的市场性质和物理性质,围绕着硅资源评估模型论证这一主题,运用逻辑数学、统计数学、积分学和定性定量分析,将传统的收益现值法与硅资源的特色相结合,经过不断的理论研究,得到了以下成果和创新:1、科学定义了硅矿产资源评估的范畴,在明确硅矿产资源评估是一种预测资源未来价值量工作的前提下,总结概括出硅资源矿产评估的两个前提条件,并以现行市场价格体系为基础,对硅资源的未来预期收益进行评估。2、将生产成本的时间周期函数和项目资金的折现率函数引入到评估基础模型中,使模型在反映净现值变化时,更具有代表性和真实性,从而更加贴近市场,并对未来的资产预判断具有更加实际的意义。3、综合了硅资源的价格变化、成本变化和资金的折现率因素,构建了一套完整评估项目周期内任意时刻硅资源净现值的综合数学模型,为实际的硅资源评估提供科学的依据。
张爱霞,周勤,陈莉[8](2008)在《2007年国内有机硅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2007年公开发表的相关资料,综述了我国有机硅行业的发展概况及有机硅产品的研发进展。
文艳[9](2008)在《重庆BX公司对外贸易风险规避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其主要特征是全球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经济的日益融合和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全面、自由流动,各国或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外部世界经济的变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各国和地区不得不调整和完善各自的经济政策来融入其中,通过近20年的发展,真正的全球市场得以形成,而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信息革命、通讯与交通的迅速发展、国际分工的深化,WTO的建立等等也从各个方面为之增加了动力和活力。随着我国加入WTO,外贸经营权的逐步放开,广大企业纷纷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活动,以期获得更大的利润。但是在参与国际贸易过程获得巨大利润的同时企业又面临着巨大的外贸风险。如何加强自身抗风险能力,做好风险管理与控制已成为企业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首先从国际贸易风险理论出发,结合重庆BX公司海外市场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现状,介绍了该公司可能涉及的外贸风险诸如:国家风险、商业风险、人才风险、竞争风险和社会人文风险等理论。其次,阐明公司的主要外贸方式和操作流程,通过对其欧美及中东市场的贸易环境分析,指出不同贸易市场可能面临的贸易风险,公司针对这些风险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对此从外部环境和内部控制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最后,根据国际国内常用的风险规避手段和方法、同行业企业经验借鉴与重庆BX公司对比,结合前面分析的可能面临的外贸风险,针对性地提出了该公司在对外贸易中具体的风险规避措施和建议,进而为企业的外贸活动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师剑英[10](2007)在《我国材料领域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覆铜板材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前言覆铜箔层压板(Copper Clad Laminate,CCL)是以不同增强材料(木浆纸、电子级玻璃纤维布、玻纤纸、碳纤维等)浸渍各种不同性能的树脂,经干燥制成半固化片,半固化片叠加后在一面或两面覆以铜箔,经过热压而成的一种板状材料,简称为覆铜板(CCL)。
二、电子级玻璃布进口税率大幅度下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级玻璃布进口税率大幅度下调(论文提纲范文)
(1)HT公司原材料采购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现实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及内容框架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1.2.3 内容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采购成本控制的概念 |
2.1.1 采购的概念和采购成本主要组成 |
2.1.2 影响采购成本的因素 |
2.2 采购成本控制相关理论 |
2.2.1 TCO采购成本控制理论 |
2.2.2 供应链价值理论 |
2.2.3 供应商选择和评价理论 |
2.3 采购成本控制常见方法 |
2.3.1 招标竞价法 |
2.3.2 成本核算法 |
2.3.3 类比降价法 |
第三章 HT公司原材料采购成本控制基本情况及问题 |
3.1 HT公司简介 |
3.1.1 HT公司概况 |
3.1.2 HT公司原材料特性 |
3.1.3 HT公司供应商特点 |
3.2 HT公司原材料采购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
3.2.1 HT公司采购职能分工及流程 |
3.2.2 HT公司原材料采购成本构成 |
3.2.3 HT公司供应商管理细则 |
3.2.4 HT公司采购成本控制方法 |
3.3 HT公司原材料采购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
3.3.1 供应商考核欠妥,不利于采购成本控制 |
3.3.2 订单发放不科学,独家供货采购价格高 |
3.3.3 传统招标竞价效率低,议价能力不足 |
3.3.4 采购数量预测不当,库存成本高昂 |
第四章 控制HT公司采购成本的优化方案 |
4.1 HT公司优化供应商考核的方案 |
4.1.1 HT公司供应商考核原方案 |
4.1.2 HT公司供应商考核建模分析 |
4.1.3 HT公司供应商考核新方案的优势分析 |
4.2 HT公司原材料采购订单分配优化方案 |
4.2.1 HT公司原有订单分配方案 |
4.2.2 HT公司订单分配新方案 |
4.2.3 订单分配新老方案对比 |
4.3 电子竞价提高采购议价能力 |
4.3.1 HT公司采购议价能力现状分析 |
4.3.2 电子竞价提升采购议价能力 |
4.3.3 新的议价方案实施效果 |
4.4 定额备料降低库存成本 |
4.4.1 HT公司采购数量预测和库存成本现状分析 |
4.4.2 定额备料实现准时制采购(JIT) |
4.4.3 定额备料确定采购数量的优势 |
第五章 HT公司原材料采购成本控制保障措施 |
5.1 积极贯彻供应链管理下的战略采购理念 |
5.1.1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采购的特点 |
5.1.2 战略采购争双赢 |
5.1.3 内外管理创协同 |
5.2 供应商关系管理(SRM)的优化 |
5.2.1 供应商科学分类并区别对待 |
5.2.2 供应商激励机制 |
5.3 建立供应链协同运作 |
5.3.1 实现信息协同 |
5.3.2 建立JIT配送模式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松原市30万方LNG项目投资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思路 |
1.3.1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案及难点 |
第2章 项目投资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
2.1 项目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
2.2 项目投资风险的基本理论 |
2.2.1 项目投资风险概念 |
2.2.2 项目投资风险特征 |
2.2.3 投资风险影响因素 |
2.3 项目风险识别与度量 |
2.3.1 风险识别的目地 |
2.3.2 风险识别的方法 |
2.3.3 风险的度量 |
2.4 风险评估方法 |
2.4.1 风险评估的内容 |
2.4.2 风险评估的方法 |
2.4.3 风险评估的程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松原市30万方LNG项目概况 |
3.1 产品市场分析及预测 |
3.1.1 LNG主要市场应用领域 |
3.1.2 LNG市场供求状况 |
3.1.3 国内LNG价格预测 |
3.1.4 能源多元化发展战略 |
3.2 建设规模及条件 |
3.2.1 建设规模 |
3.2.2 建设条件 |
3.3 投资估算与利润分析 |
3.3.1 估算说明 |
3.3.2 利润分析 |
3.4 项目实施进度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松原市30万方LNG项目投资风险识别与评估 |
4.1 松原市30万方LNG项目投资风险识别 |
4.1.1 政策风险 |
4.1.2 市场风险 |
4.1.3 技术风险 |
4.1.4 安全管理风险 |
4.1.5 财务风险 |
4.2 松原市30万方LNG项目投资风险评估 |
4.2.1 政策风险评估 |
4.2.2 产品及市场评估 |
4.2.3 技术与运营评估 |
4.2.4 财务方案评估 |
4.3 松原市30万方LNG项目投资风险分析 |
4.3.1 基础数据分析 |
4.3.2 敏感性分析 |
4.3.3 盈亏平衡分析 |
4.4 松原市30万方LNG项目投资风险评价 |
4.4.1 层次分析法 |
4.4.2 模糊综合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松原市30万方LNG项目投资风险防范策略 |
5.1 政策风险防范措施 |
5.2 市场风险防范措施 |
5.3 技术风险防范措施 |
5.4 安全管理风险防控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GW公司的公司级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企业公司级战略理论综述 |
1.2.2 企业多元化战略理论综述 |
1.2.3 业务组合与结构调整匹配理论综述 |
1.2.4 相关战略分析工具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环境分析 |
2.1.2 经济环境分析 |
2.1.3 社会环境分析 |
2.1.4 技术环境分析 |
2.2 相关行业发展及竞争环境分析 |
2.2.1 PCB行业发展及竞争环境分析 |
2.2.2 LCD/TP行业发展及竞争环境分析 |
2.2.3 CCL行业发展及竞争环境分析 |
2.2.4 UT仪器行业发展及竞争环境分析 |
2.3 发展机遇与存在威胁 |
2.3.1 发展机会 |
2.3.2 存在威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
3.1 企业基本概况与发展历程 |
3.1.1 企业基本概况 |
3.1.2 企业发展历程 |
3.2 公司资源分析 |
3.2.1 人力资源分析 |
3.2.2 技术资源分析 |
3.2.3 财务资源分析 |
3.3 公司能力分析 |
3.3.1 管控能力 |
3.3.2 生产运作能力 |
3.3.3 质量管理能力 |
3.3.4 融资能力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业务组合与管理模式分析 |
4.1 业务组合分析 |
4.1.1 现有业务概况 |
4.1.2 业务组合构成 |
4.1.3 业务组合定位分析 |
4.1.4 业务组合综合评价 |
4.2 管理模式分析 |
4.2.1 总部组织结构 |
4.2.2 公司总部能力分析 |
4.2.3 总部职能定位 |
4.2.4 集分权分析 |
4.2.5 管理模式综合评价 |
4.3 业务组合与管理模式匹配分析 |
4.3.1 母合优势匹配分析 |
4.3.2 管理模式类型匹配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战略定位与规划 |
5.1 公司总体战略定位 |
5.2 战略目标制定 |
5.2.1 总体战略目标 |
5.2.2 各业务单元的战略目标 |
5.3 管理模式的调整 |
5.3.1 完善战略指导与监督 |
5.3.2 增强财务集权与管控 |
5.3.3 健全人事考核与管理 |
5.3.4 构建经营信息交流渠道 |
5.3.5 落实业绩考核与激励 |
5.4 业务单元优化提升 |
5.4.1 PCB业务单元优化提升 |
5.4.2 LCD/CTP业务单元优化提升 |
5.4.3 CCL业务单元优化提升 |
5.4.4 UT仪器业务单元优化提升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战略实施措施 |
6.1 管理调整措施 |
6.1.1 组织结构调整 |
6.1.2 资源优化整合 |
6.1.3 信息平台建设 |
6.2 业务发展措施 |
6.2.1 产业投资项目 |
6.2.2 技术提升项目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4)出口退税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论文的主体框架、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2 出口退税影响出口的理论基础 |
2.1 出口退税的理论依据 |
2.1.1 出口退税的法理依据 |
2.1.2 税收中性原则 |
2.1.3 对外贸易乘数效应 |
2.2 出口退税影响行业出口贸易的机理分析 |
2.2.1 出口退税影响出口总量的机理分析 |
2.2.2 出口退税影响出口结构的机理分析 |
3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贸易的现状分析 |
3.1 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义 |
3.1.1 OECD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 |
3.1.2 我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统计界定 |
3.2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的现状 |
3.2.1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的总体概况 |
3.2.2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细分行业出口的现状 |
3.2.3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
4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历次调整及其影响 |
4.1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历史沿革 |
4.1.1 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建立 |
4.1.2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历次调整 |
4.2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 |
4.3 出口退税率调整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的影响 |
5 出口退税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出口退税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的总量研究 |
5.1.1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
5.1.2 单位根检验 |
5.1.3 出口退税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的长期均衡关系 |
5.1.4 出口退税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的短期激励作用 |
5.2 出口退税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的结构分析 |
5.2.1 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的决定因素 |
5.2.2 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决定模型的构建 |
5.2.3 基于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
5.2.4 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 |
5.3 主要结论 |
5.3.1 出口退税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
5.3.2 出口退税对不同行业的出口激励效果不尽相同 |
5.3.3 外需变化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最大 |
6 鼓励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的政策建议 |
6.1 合理运用出口退税工具抵消外部环境变化的负面效应 |
6.2 通过差别退税率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商品结构 |
6.3 增强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 |
6.4 保持出口退税政策的稳定性 |
6.5 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链的竞争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南昌市DC加油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论文内容 |
1.3 基本方法及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可行性研究理论基础 |
2.1.1 可行性研究的概念 |
2.1.2 可行性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
2.1.3 可行性研究的过程 |
2.1.4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概念和内容 |
2.1.5 可行性研究的作用 |
2.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南昌市DC加油站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
3.1 南昌市社会经济概况 |
3.2 市场环境分析 |
3.2.1 南昌市成品油市场分析 |
3.2.2 加油站资源供需分析 |
3.2.3 加油站网络规划布局分析 |
3.3 DC加油站建设的必要性 |
3.3.1 地理位置优势 |
3.3.2 路段车流量测算 |
3.3.3 销售量预测 |
3.3.4 加油站建设规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建DC加油站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 |
4.1 初步建设方案设计 |
4.1.1 总平面设计 |
4.1.2 工艺、设备、消防设计 |
4.1.3 建、构筑物设计 |
4.1.4 公用工程设计 |
4.1.5 环保、职业安全和卫生设计 |
4.2 投资估算与成本分析 |
4.2.1 投资估算 |
4.2.2 生产成本费用估算与分析 |
4.3 经济效益可行性分析 |
4.3.1 财务评价 |
4.3.2 不确定性分析 |
4.3.3 国民经济评价分析 |
4.3.4 财务分析结论 |
4.4 项目投资风险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有机硅新材料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 ——基于新安股份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有机硅行业概况 |
1.1 有机硅新材料的发展史、材料特性、产品分类及其应用 |
1.1.1 有机硅新材料的行业发展史 |
1.1.2 有机硅新材料的材料特性 |
1.1.3 有机硅新材料的产品分类及其应用 |
1.2 有机硅产业链构成及分析 |
1.3 有机硅材料的全球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有机硅新材料的全球市场现状 |
1.3.2 有机硅新材料的市场发展趋势 |
1.4 中国有机硅行业的历史发展 |
1.5 本文的选题意义 |
第2章 投资价值分析理论框架 |
2.1 证券投资分析流派与方法 |
2.1.1 主要分析流派及其特点 |
2.1.2 证券投资分析的主要方法 |
2.2 股票的估值分析方法 |
2.3 本文采用的投资价值分析框架 |
第3章 宏观经济分析以及有机硅新材料行业分析 |
3.1 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
3.1.1 世界经济增速将减缓 |
3.1.2 我国经济增长不会出现实质性放缓 |
3.1.3 影响有机硅行业发展的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 |
3.2 中国有机硅行业现状分析 |
3.2.1 行业总体规模,产能及产量概况 |
3.2.2 我国有机硅行业的生命周期分析 |
3.2.3 我国有机硅行业的竞争性分析 |
第4章 有机硅上市公司的战略分析和财务分析 |
4.1 有机硅新材料上市公司及其战略分析 |
4.1.1 有机硅新材料上市公司介绍 |
4.1.2 新安股份的一体化战略分析 |
4.1.3 其他有机硅新材料上市公司的战略分析与比较 |
4.2 有机硅新材料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
4.2.1 新安股份2006-2010 年利润表趋势分析及财务比率分析 |
4.2.2 2010 年有机硅新材料上市公司公司共基财务数据分析与比较 |
4.2.3 有机硅新材料上市公司财务比率分析与比较 |
4.2.4 有机硅新材料上市公司公司因素分析及成功驱动因素探析 |
第5章 国内有机硅上市公司与国际有机硅领先公司的财务比较分析 |
5.1 国际领先的有机硅公司及其在中国的战略 |
5.1.1 国际领先的有机硅公司介绍 |
5.1.2 国际领先的有机硅公司在中国的战略 |
5.2 新安股份与国际有机硅巨头的2010 年财务数据比较 |
第6章 估值分析 |
6.1 运用公司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对新安股份进行估值分析 |
6.1.1 前提假设与估计 |
6.1.2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计算 |
6.1.3 估值分析与结果 |
6.1.4 敏感性分析 |
6.2 运用市盈率估值模型对新安股份进行估值分析 |
6.2.1 前提假设与估计 |
6.2.2 估值分析过程 |
6.3 估值方法的比较 |
6.4 有机硅新材料上市公司估值结果比较 |
第7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矿产资源投资评估研究 ——以硅资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本文研究目标 |
1.3 研究主要内容 |
1.4 本文研究思路 |
1.5 本文研究方法 |
2 矿产资源评估的基础研究 |
2.1 矿产资源评估的目的及意义 |
2.2 矿产资源资产的特性 |
2.3 矿产资源评估的原则 |
2.4 矿产资源评估的标准 |
2.4.1 国际资产评估标准 |
2.4.2 国内资产评估标准 |
2.5 国内外矿产资源评估方法研究 |
2.5.1 现行市价法 |
2.5.1.1 现行市价法的原理 |
2.5.1.2 现行市价的影响因素 |
2.5.1.3 现行市价评估的基本方法 |
2.5.1.4 现行市价法的前提条件 |
2.5.1.5 现行市价法的适用范围 |
2.5.2 收益现值法 |
2.5.2.1 收益现值法的含义 |
2.5.2.2 收益现值的有关概念 |
2.5.2.3 应用收益现值法的前提条件 |
2.5.2.4 应用收益现值法的适用范围 |
2.5.3 重置成本法 |
2.5.3.1 重置成本法的构成要素 |
2.5.3.2 重置成本的前提条件和适用范围 |
2.5.4 底价法 |
2.5.5 收入预测法 |
2.5.6 经验估算法 |
3 矿产资源价值相关理论研究 |
3.1 自然资源的内涵 |
3.2 矿产资源的内涵及属性 |
3.2.1 矿产资源的有用性(效用性) |
3.2.1.1 使用价值决定论 |
3.2.1.2 边际效用价值论 |
3.2.1.3 均衡价值理论 |
3.2.2 矿产资源的稀缺性 |
3.2.2.1 马尔萨斯的“资源绝对稀缺论” |
3.2.2.2 李嘉图的“资源相对稀缺论” |
3.2.2.3 约翰·穆勒的“静态经济论” |
3.2.3 矿产资源的丰度是指矿产资源的品质、质量,与价值成正比 |
3.3 矿产资源价值观理论 |
3.4 国内外矿产资源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
3.4.1 资本主义国家关于矿产资源价值理论的研究 |
3.4.2 社会主义国家关于矿产资源价值理论的研究 |
3.5 关于矿产资源价值构成的探讨 |
3.5.1 主张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劳动 |
3.5.2 主张矿产资源是天然赋存的固体、液体或气体物质的富集物 |
3.5.3 主张矿产资源具有“潜在的社会价值” |
3.5.4 主张矿产资源具有“现实社会价值” |
4 硅资源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
4.1 硅资源产业链 |
4.2 硅资源产业的战略地位 |
4.2.1 硅资源产业是伴随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朝阳产业 |
4.2.2 硅资源产业已成为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国防军工业竞争的焦点 |
4.3 多晶硅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 |
4.3.1 国际多晶硅市场分析 |
4.3.1.1 产能与产量 |
4.3.1.2 多晶硅消费现状与需求预测 |
4.3.2 国内多晶硅市场分析 |
4.3.2.1 国内多晶硅市场供需分析 |
4.3.2.2 我国多晶硅市场现状深层次原因分析 |
4.3.2.3 我国多晶硅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
4.3.3 多晶硅价格走势及未来预测 |
4.4 单晶硅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 |
4.4.1 单晶硅产业概况 |
4.4.2 单晶硅产业现状分析 |
4.4.2.1 我国单晶硅的需求结构分析 |
4.4.2.2 单晶硅的产销情况分析 |
4.4.2.3 半导体产业对单晶硅的需求稳步增长 |
4.4.2.4 太阳能产业的单晶硅需求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
4.5 有机硅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 |
4.5.1 有机硅基本概况 |
4.5.1.1 有机硅产品性能、特点与分类 |
4.5.1.2 有机硅行业发展过程 |
4.5.2 有机硅产业链 |
4.5.2.1 产业链的构成 |
4.5.2.2 竞争力分析 |
4.5.2.3 技术壁垒 |
4.5.3 国外有机硅行业发展状况 |
4.5.3.1 发展速度快、集中度高与盈利差距大 |
4.5.3.2 行业并购与重组加速 |
4.5.3.3 世界有机硅需求向中国转移 |
4.5.4 国内有机硅行业发展状况 |
4.5.4.1 下游发展带动有机硅产品需求旺盛 |
4.5.4.2 产能加速扩张 |
4.5.4.3 深加工技术能力不足 |
4.5.4.4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有机硅行业发展 |
4.5.4.5 中国成为有机硅生产和消费中心 |
4.5.5 有机硅行业发展趋势 |
4.5.5.1 技术制高点 |
4.5.5.2 产品深加工能力 |
4.5.5.3 资源循环利用 |
4.6 我国硅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
4.7 硅资源产业预期发展分析 |
4.7.1 硅资源产业的发展阶段 |
4.7.2 硅资源产业集群的不利因素分析 |
4.7.3 硅资源发展趋势分析 |
5 硅资源价值评估模型构建 |
5.1 硅资源的特点 |
5.2 硅资源价值的评估前提 |
5.3 硅资源评估模型分析 |
5.3.1 硅资源基础评估模型 |
5.3.2 硅资源基础评估模型的局限性分析 |
5.4 硅资源综合评估模型的理论基础 |
5.4.1 硅资源价格变化率分析 |
5.4.2 硅资源成本变化率分析 |
5.4.3 硅资源资金折现率分析 |
5.4.4 硅资源综合评估模型的假设基础 |
5.5 硅资源综合评估模型的建立 |
5.5.1 硅资源价格变化模型 |
5.5.2 硅资源成本变化模型 |
5.5.3 硅资源资金折现率变化模型 |
5.5.4 硅资源综合评估模型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取得的创新性成果 |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6.3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2007年国内有机硅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行业发展概况 |
2 产品研发进展 |
2.1 硅橡胶 |
2.1.1 室温硫化硅橡胶 |
2.1.2 热硫化硅橡胶 |
2.1.3 加成型硅橡胶 |
2.2 硅油 |
2.3 硅树脂 |
2.4 硅烷 |
2.5 其它有机硅材料 |
2.6 有机硅改性材料 |
2.6.1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 |
2.6.2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 |
2.6.3 其它有机硅改性材料 |
(9)重庆BX公司对外贸易风险规避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的目的 |
1.3 研究方法及基本思路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国际贸易风险控制相关理论综述 |
2.1 风险控制理论及其发展 |
2.2 相关理论研究发展趋势 |
2.2.1 国家风险 |
2.2.2 商业风险 |
2.2.3 人才风险 |
2.2.4 竞争风险 |
2.2.5 社会文化风险 |
第三章 重庆BX公司外贸现状分析 |
3.1 重庆BX公司简介 |
3.1.1 公司基本情况 |
3.1.2 主要销售情况 |
3.1.3 重庆BX公司内部机构分析 |
3.2 重庆BX公司外贸模式及特点分析 |
3.2.1 来料加工模式 |
3.2.2 进料加工模式 |
3.3 重庆BX公司海外市场环境分析 |
3.3.1 北美市场分析 |
3.3.2 欧盟市场分析 |
3.3.3 中东市场分析 |
第四章 重庆BX公司外贸风险分析 |
4.1 政策风险 |
4.1.1 国外政策风险 |
4.1.2 国内政策风险 |
4.2 外贸风险 |
4.2.1 合同风险 |
4.2.2 合作伙伴风险 |
4.2.3 国际结算风险 |
4.3 人才风险 |
4.4 竞争风险 |
4.5 社会文化风险 |
第五章 重庆BX公司外贸风险规避对策及建议 |
5.1 其他企业风险规避经验借鉴 |
5.1.1 同行业企业比较 |
5.1.2 巨石集团外贸风险规避主要方法 |
5.1.3 国内企业常用外贸风险规避方法 |
5.2 重庆BX公司SWOT矩阵分析 |
5.2.1 SWOT分析法 |
5.2.2 重庆BX公司SWOT矩阵分析 |
5.3 二者外贸风险的相同点与区别 |
5.3.1 相同点 |
5.3.2 区别 |
5.3.3 公司内部控制系统分析 |
5.3.4 重庆BX公司外贸风险控制方法和手段 |
5.4 重庆BX公司外贸风险规避对策及建议 |
5.4.1 改进内部控制的措施及建议 |
5.4.2 外贸风险规避对策及建议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电子级玻璃布进口税率大幅度下调(论文参考文献)
- [1]HT公司原材料采购成本控制研究[D]. 徐桃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5)
- [2]松原市30万方LNG项目投资风险管理研究[D]. 丁壮.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12)
- [3]GW公司的公司级战略研究[D]. 林奕鸿.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5)
- [4]出口退税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的影响[D]. 陈琳.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5]南昌市DC加油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D]. 高菲. 南昌大学, 2013(07)
- [6]有机硅新材料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 ——基于新安股份的分析[D]. 闫玉林.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7)
- [7]矿产资源投资评估研究 ——以硅资源为例[D]. 杨文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8)
- [8]2007年国内有机硅进展[J]. 张爱霞,周勤,陈莉. 有机硅材料, 2008(03)
- [9]重庆BX公司对外贸易风险规避及对策研究[D]. 文艳.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9)
- [10]我国材料领域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覆铜板材料[A]. 师剑英. 第十二次全国环氧树脂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