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岔线海扇Camptonectes的亚属和一些种的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阴家润[1](1987)在《关于岔线海扇Camptonectes的亚属和一些种的讨论》文中研究说明岔线海扇 Camptonectes 属是侏罗纪全世界分布的双壳类化石之一,具有重要的地层对比意义;本文以近两年(1984—1985)来采自唐古拉地区的岔线海扇和西藏的一些化石标本为基础,对该属所包括的亚属和一些种进行比较详细的讨论,旨在探讨它们在我国海相侏罗纪地层对比中的一些问题。 Camptonectes 是由 Meek(1864)根据 Agassiz 手稿中对该属作出的定义和确立的属型种于同年正式建立的。
阴家润[2](1983)在《关于岔线海扇Camptonectes的亚属和一些种的讨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岔线海扇 Camptonectes 属是侏罗纪全世界分布的双壳类化石之一,具有重要的地层对比意义;本文以近两年(1984—1985)来采自唐古拉地区的岔线海扇和西藏的一些化石标本为基础,对该属所包括的亚属和一些种进行比较详细的讨论,旨在探讨它们在我国海相侏罗纪地层对比中的一些问题。 Camptonectes 是由 Meek(1864)根据 Agassiz 手稿中对该属作出的定义和确立的属型种于同年正式建立的。
牛亚卓,姜宝玉,张彦伟[3](2013)在《华南东部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双壳类材料及其时代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华南东部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海陆交互相地层中的半咸水-海相双壳类,对于我国广泛分布的陆相上三叠统和下侏罗统的划分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系统描述了该区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双壳类19属29种,其中Trigonucula sakawana Ichikawa,1949,Pteria sturi(Bittner,1895),Costigervillia minima Wen,1979和Cercomyapraecursor Quenstedt,1856为首次在这一区域报道;并根据新材料将前人报道的Isocardioides Fan,1962修订为Schafhaeutlia Cossmann,1897。综合这些材料和前人研究将该区小水组、三家冲组和金鸡组双壳类分别划为以下三个组合带,即Palaeopharus-Trigonucula组合带、Bakevelloides-Jiangxiella组合带和Parainoceramus-Ryderia guangdongensis组合带。文中通过对上述组合中代表属种在区域上的时代延限的分析,认为PalaeopharusTrigonucula带和Bakevelloides-Jiangxiella带的时代限于晚三叠世卡尼期(Carnian),可能延至诺利期(Norian)早期;Parainoceramus-Ryderia guangdongensis带的时代主要为早侏罗世辛涅缪尔期(Sinemurian),可能下延至赫塘期(Hettangian),上延至土阿辛期(Toarcian)。
姚华舟,张仁杰,段其发,盛贤才,牛志军,王建雄,吴健辉[4](2011)在《长江源头地区侏罗纪地层、双壳类化石及其沉积环境》文中提出青海南部长江源头地区的侏罗系十分发育,最大沉积厚度达6311m,包括雀莫错组、布曲组、夏里组、索瓦组和雪山组五个岩石地层单元.根据所含丰富的双壳类、菊石、腕足类等化石,将它们的主体部分划归中侏罗统巴通阶至卡洛夫阶,尚未发现可资鉴定化石的雀莫错组下部及雪山组上部层位可能分别包括部分巴柔阶及牛津阶.
方宗杰[5](1978)在《海扇科的一个新亚属》文中提出本文描述了粤、湘早侏罗世Camptonectes 的一个新亚属Hunanonectes 和3个新种。
苟宗海[6](1985)在《西藏江孜地区加不拉早白垩世的双壳类化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藏江孜地区加不拉的白垩纪地层,是一套厚达几千米的深水相碎屑岩沉积。前人将其划分为白垩系下统加不拉群或加不拉组,上统宗卓群或宗卓组,其下与晚侏罗世地层为连续沉积。此地层剖面出露较好,化石也较丰富。自1957年西藏地质局煤田地质队靳毓贵等人首先发现该剖面以来,先后曾有中国科学院西藏综合考察队地质组(1960),西藏地质局顾庆阁等(1962),中国科学院西藏科学考察队(1968),中国地质科学院西藏地质
段其发,王健雄,姚华舟,牛志军,张仁杰[7](2006)在《青海南部赤布张错地区中侏罗世沉积环境及双壳类化石》文中认为赤布张错地区中侏罗统十分发育,最大沉积厚度达6311m,包括雀莫错组、布曲组、夏里组、索瓦组和雪山组等5个岩石地层单元。根据所含丰富的双壳类、菊石、腕足类等化石,将它们划归中侏罗统(巴柔阶至卡洛夫阶)。沉积盆地的性质、早期的地貌格局和同沉积断裂活动可能是导致该地区中侏罗统厚度巨大、横向变化大的主要原因。
苟宗海[8](1986)在《西藏江孜地区加不拉早白垩世的双壳类化石》文中指出西藏江孜地区加不拉的白垩纪地层,是一套厚达几千米的深水相碎屑岩沉积。前人将其划分为白垩系下统加不拉群或加不拉组,上统宗卓群或宗卓组,其下与晚侏罗世地层为连续沉积。此地层剖面出露较好,化石也较丰富。自1957年西藏地质局煤田地质队靳毓贵等人首先发现该剖面以来,先后曾有中国科学院西藏综合考察队地质组(1960),西藏地质局顾庆阁等(1962),中国科学院西藏科学考察队(1968),中国地质科学院西藏地质
郭健强[9](1995)在《西藏类乌齐地区早、中侏罗世地层》文中研究说明西藏类乌齐地区早、中侏罗世地层可划分为下部仁青卡群和上部雁石坪群两部分。仁青卡群系新创,代表早侏罗世海退沉积序列的杂色陆源碎屑岩建造,由隆再这组、去买组和埃买组组成,并首次发现Hiatellaarenicola,Lilingellacuneata等湘赣区的分子。该群下与三叠系,上与中侏罗统均为整合过渡。雁石坪群代表中侏罗世海进沉积序列的碳酸盐岩建造,由货乃组、结弄组、北腾组和日阿沙组组成。叙述和讨论了这些地层单位的岩石和生物特征及地质时代。
陈金华[10](1982)在《广东早侏罗世金鸡组标准剖面的双壳类化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广东省开平县金鸡煤矿附近的大、小金鸡山,是华南海相下侏罗统金鸡组的标准地点.自孙云铸等(1960)创立"金鸡煤系"以来,许多地质和古生物工作者对金鸡组进行过讨论,但对这一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时代归属,意见不同,主要问题是:金鸡剖面底部煤系属晚三叠世,还是早侏罗世沉积?它与上覆海相层的关系如何?本区的赫唐日阶(Hettangian)是否存在,它的生物群的面貌如何?"菊石层"应相当于何期沉积?1976年,笔者与周志炎、潘华璋、林启彬、曹美珍去开平金鸡调查,在金鸡煤矿的有关同志和广东省地质局757地质队的协助下,对标准剖面进行了系统观察和化石采集,并搜集整
二、关于岔线海扇Camptonectes的亚属和一些种的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岔线海扇Camptonectes的亚属和一些种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3)华南东部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双壳类材料及其时代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前言 |
2地层简述 |
3双壳类组合与时代 |
3.1粤北-粤东-湘东南区Palaeopharus-Trigonu-cula组合 |
3.2湘东-赣中区Bakevelloides-Jiangxiella组合 |
3.3粤北-粤东-湘东南区Parainoceramus-Ryderia guangdongensis组合 |
4属种描述 |
(4)长江源头地区侏罗纪地层、双壳类化石及其沉积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 岩石地层 |
1.1 雀莫错组 (J2q) |
1.2 布曲组 (J2b) |
1.3 夏里组 (J2x) |
1.4 索瓦组 (J2s) |
1.5 雪山组 (J2xs) |
2 双壳类动物群及其地质时代 |
2.1 雀莫错组双壳类 |
2.2 布曲组双壳类 |
2.3 夏里组双壳类 |
2.4 索瓦组双壳类 |
2.5 雪山组双壳类 |
3 双壳类与沉积环境 |
4 结论 |
四、关于岔线海扇Camptonectes的亚属和一些种的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岔线海扇Camptonectes的亚属和一些种的讨论[J]. 阴家润.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1987(00)
- [2]关于岔线海扇Camptonectes的亚属和一些种的讨论[A]. 阴家润.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8)——地层·古生物——地质矿产部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第二次讨论会论文集(三), 1983
- [3]华南东部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双壳类材料及其时代意义[J]. 牛亚卓,姜宝玉,张彦伟. 古生物学报, 2013(03)
- [4]长江源头地区侏罗纪地层、双壳类化石及其沉积环境[J]. 姚华舟,张仁杰,段其发,盛贤才,牛志军,王建雄,吴健辉.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1(06)
- [5]海扇科的一个新亚属[J]. 方宗杰. 古生物学报, 1978(04)
- [6]西藏江孜地区加不拉早白垩世的双壳类化石[A]. 苟宗海.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9), 1985
- [7]青海南部赤布张错地区中侏罗世沉积环境及双壳类化石[J]. 段其发,王健雄,姚华舟,牛志军,张仁杰.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6(03)
- [8]西藏江孜地区加不拉早白垩世的双壳类化石[J]. 苟宗海.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1986(00)
- [9]西藏类乌齐地区早、中侏罗世地层[J]. 郭健强. 地层学杂志, 1995(03)
- [10]广东早侏罗世金鸡组标准剖面的双壳类化石[J]. 陈金华. 古生物学报, 198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