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94年度邮电部北京设计院荣获国家级和邮电部级优秀奖项目(论文文献综述)
中咨协会业务协调部[1](2009)在《全国最新工程咨询单位名录》文中研究指明
施瑛[2](2014)在《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文中指出华南地区建筑的发展,因远离政治中心而又毗邻港澳的独特地理区位、以及对外交流频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既“得风气之先”,也“开风气之先”,形成独特的地域风格。华南地区建筑教育的主线是自1932年由林克明先生在广东省立工专创办建筑工程学系开始,历经勷勤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华南工学院(文革期间曾改名“广东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有鲜明华南地域特色的、重建筑技术、重工程实践的建筑专业教育体系,为华南地区乃至全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人才。华南的现代建筑教育是中国整体现代建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其研究逐渐增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教育为主线的华南建筑教育发展历程研究的课题,正是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基础提出。本课题的研究定位于华南建筑教育从1932年创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这段早期发展历程,是华南建筑教育的创立与探索、定位与起步的重要时期,为华南建筑教育逐渐走向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通过大量史料的收集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对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产生必然影响的中外建筑教育早期状况,结合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背景,从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的角度,厘清华南建筑教育早期经历的创立与探索、定位与起步的历史脉络,力求展示准确、客观的历史进程,填补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史整体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通过对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的研究,总结在林克明、夏昌世、陈伯齐、龙庆忠等老一辈华南建筑教育家的带领下,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所取得的教育成就,归纳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特点,探寻其发展的内在动因,以期为现在的华南建筑教育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开放、融合、务实、创新是岭南文化的基本特点,也是老一辈华南建筑教育家们共同的内在学术品质。在他们的教学和科研及建筑创作中,这种文化特质得以充分体现。华南建筑教育在早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基于华南亚热带气候特点、强调基础训练、注重理性分析、重视功能和建造技术以及工程实践的教学思想,初步建立起以学为主,学、研、产“三结合”的建筑人才培养模式,为华南建筑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董赤[3](2010)在《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是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发展历程、主要思潮与对人们审美价值取向进行系统性探究的史论性命题。对于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室内设计艺术的发展演变,室内设计文化的形成规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重点考察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文化特征、艺术规律和文化特征,并对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在我国设计艺术现代性的转型过程中,设计艺术的价值追求经历了由功能至上到功能与审美大体均衡,再到审美逐渐压倒功能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和行业,在步入21世纪时,设计艺术在社会经济和大众生活中的支撑发展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在这一发展历程中,我国设计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应当说成就卓着,尤其在室内设计方面。但从学界的研究来看,整体上仍停留在总体的历史性框架内,重复性研究较多,亟需立足于发展的视角,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历史性反思。本课题正是在这一视角和背景下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反思,它是一种对过去30年来室内设计艺术发展的把脉,既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探讨。本文在开篇对所选题题目的有关概念、现实记忆、史学思考进行了系统性分析与介绍。并从八个方面深入研究室内设计艺术的本质规律。第一章,重点阐述了室内设计自觉意识于新时期初始,其室内设计参与我国对外开放需要和设计师们的思考,也包括作为工艺美术概念下的设计艺术在经济建设中得到的确认。第二章,从中国室内设计教育内容入手,以改革开放的设计理念,分析室内设计教育较早适应社会所需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在改革发展的背景下,以“走出去、请进来”为理念,研究确立专业概念,调整艺术教育结构,加强与国际设计教育交流,向社会输送设计人才,传播设计文化,完善室内设计教育模式。第三章,分析了西方艺术思潮的传入,传播的主要途径和对对我国室内设计的影响与冲击,以及国内设计界精英们的思考与行动。第四章,主要阐述新时期以来,设计艺术的室内设计在学术上的种种努力,介绍其研究成果,“人的主题”作为设计的本质提出,营建“室内设计”并发展到“室内环境设计”,及竞赛和评价机制的导入对专业发展的影响。使我国新时期以来,室内设计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呈现出清晰的思路。第五章,介绍了作为艺术设计中的室内设计艺术在市场运作中,行业组织、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并深入分析了多年来这一行业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第六章,就室内设计中行业与其它行业之间的联系、影响以及室内设计本身技术层面的支持所带来的产业化进行把脉,以便于我们从中了解室内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传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呈现的引领力量和自身的现代性特征。第七章,重点阐释室内设计由为少数人来享用的艺术走向民间生活,成为大众消费的一种方式。专业的室内设计推动了设计文化,从而影响了大众审美取向。政府与行业组织也积极地指导室内设计,充分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也使得设计与消费、健康与审美,规范与标准等方面健康有序地发展。第八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成熟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第九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发展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论文的最后结论部分,对我国室内设计学科发展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温故而知新”,正是因为这段历史的研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从中可以获得不少的历史的经验和启示,为推动中国的室内实际进一步发展而追求和探索新的方向。
罗梅燕[4](2014)在《广东电信设计院核心竞争力评价与提升研究》文中指出面对通信及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作为技术服务支撑的设计单位,广东电信设计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应对口益激烈的竞争市场环境,从而成为信息化建设领域的领先者。因此,分析和研究企业的竞争优势,如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运用核心竞争力理论和战略管理等基础理论,针对性研究了广东电信设计院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等。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广东电信设计院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和研究。最后,结合企业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核心竞争力现状,提出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相应对策。首先,提出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分析我国通信设计行业发展现状,以及广东电信设计院的整体市场环境和核心竞争力现状。接着,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结合广东电信设计院的企业实际情况及特点,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标准及设计原则,确定评价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从六个方面的能力即资质实力、产品与服务竞争力、技术创新力、市场竞争力、企业运营能力、企业文化聚合力作为核心竞争力的评价要素作为广东电信设计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准则,并将六个评价准则分解成22个评价指标,建立起广东电信设计院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再次,通过收集专家评分,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广东电信设计院核心竞争力的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评价分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后,通过综合评价得出广东电信设计院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得分,且评价分析结果基本能反映出广东电信设计院的发展现状。基于广东电信设计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评价体系和评价结果,结合企业的现状,分别提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广东电信设计院发展战略调整和优化的六项措施:一是持续提升公司资质实力,保持业内的竞争地位;二是提高产品与服务竞争力,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三是重视技术创新,树立专家的服务支撑形象;四是加大市场竞争力,建立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五是优化企业运营能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六是坚持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的聚合力。本文研究方法具有说服力,研究成果可操作性强。采用专家评价打分法,数据资料的收集范围广,通过互联网信息、相关文献、公司年鉴、报刊书籍、专家访谈、员工调查等形式大量搜集查阅公司的相关资料和信息,结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理论,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理论分析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得整体研究过程更具说服力。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运用的评价分析实用性强,这一套评价方法可“复制”应用于其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分析,帮助企业建立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评价认识自身的不足,提出有效的提升途径,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获得竞争优势。本文有待改进和完善的方面有:第一、对广东电信设计院核心竞争力有影响的因素很多,本文只选取六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为保证评价结果的价值和实用性,还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指标。第二,采用专家评分法确立的指标权重值可能结果会有所偏差,主要是专家的评分尺度不同。为使得评价结果更趋于真实、准确,在往后的研究中,可先找出和分析指标权重的敏感因素,也可寻求更合理有效的评价方法。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和分析的根本目的是如何更有效地保持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领先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从而使企业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王河[5](2011)在《岭南建筑学派研究》文中提出岭南建筑是岭南文化的组成部分,岭南文化的精髓就在于它最少保守,最富有进取精神。岭南建筑学派研究是岭南现代建筑的十分重要的课题,研究岭南建筑文化和岭南建筑学派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可以为当代岭南建筑和中国建筑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有助于我们对岭南建筑及中国建筑的发展进行理性的思考。第一章主要阐释了岭南建筑的发展概况和岭南建筑学派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方法。第二章主要研究了清朝初期西方文化开始对岭南建筑进行影响,并指出广州十三行商馆建筑是西方建筑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首先交汇之处,岭南建筑学派开放、吸收的特性开始最初的显现。和研究了岭南城市和乡村的近代化进程,指出西方建筑文化不仅影响了岭南城市的近代化进程,同时也渗透进了岭南乡村建筑景观里面。第三章主要研究了岭南近代建筑的转型和演变,指出西洋式建筑的强势进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固守,以及时代进程中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思想革新的过程中,中西两种建筑文化的碰撞、冲突、交流及融合,促使了岭南近代建筑的转型和演变。第四章主要研究了岭南建筑学派的出现和确立。192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在岭南的出现和现代建筑思想在岭南的传播则是岭南建筑学派的萌芽,林克明等建筑师对于现代建筑思想的早期传播和现代建筑的早期实践则可认为是岭南建筑学派的奠基,聚集了一批第一代岭南建筑师的勷勤大学成为了岭南建筑学派的发祥地和成长的摇篮。解放后岭南建筑师较好地继承了勷勤大学时期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囿于政治环境的情况下,仍然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夏昌世提出岭南建筑应强调通风、遮阳、隔热的岭南建筑创作观,开启了现代岭南派建筑探索的道路,夏昌世的建筑创作观、建筑理论观和建筑教育观,成为当代岭南建筑学派丰富的思想源泉。夏昌世可被视为岭南建筑学派的先驱。至上世纪80年代末期,经过以佘畯南、莫伯治为首的岭南建筑师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岭南派建筑成为全国建筑创作的典范。特别是以莫伯治为主的酒家园林的创作,可以被视为岭南派建筑的开创之风。到白天鹅宾馆的创作成功,一大批岭南派建筑岭成为中国建筑创作时代新风,南建筑创作从思想、实践、风格、理论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发展突破,岭南建筑也从一个流派发展到了一个学派的新水平。建筑学界已经开始认同岭南建筑学派的形成和成就。第五章主要研究了岭南建筑学派的新发展。上世纪90年代后,岭南建筑学派不断发展和成熟,特别是最近十年,岭南建筑学派成果丰富,其创作理论亦从侧重于风格和形式发展到一个思想体系,岭南建筑学派已经用一个思想体系去指导自己的创作,作品遍布全国,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逐渐成为了岭南建筑学派创作的主阵地。第六章主要通过笔者二十多年来对岭南建筑学派的理论学习、探索和建筑创作实践的7个代表性案例,其中从珠岛宾馆到松园宾馆的设计在中国自己传统的格局中追求中国岭南的现代建筑新的形式,其目的是探索一条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和地方性的创作道路;而帽峰沁苑就强调岭南建筑空间的“厅”“亭”结合的禅宗之美;海南热带三亚南田温泉度假中心酒店的设计,则讲求运用岭南建筑活态空间的创作思想在异地的运用,表明岭南活态空间手法的创作是一种思想的表达,而不局限于狭窄的地域主义;亚运建设与城市战略则以时代的高度,把握机遇,通过大型的国际赛事的契机,挖掘岭南传统工艺美术与建筑空间的三庭叠翠的活态空间的美感,以及岭南传统吃市街道的平民市井生活氛围,展示岭南民俗民情的一面。这些项目的获奖说明已经获得政府和专家一定程度的肯定,亦是笔者继续探索岭南建筑学派理论与实践的动力。通过对岭南地域建筑历史及地理、人文环境的溯源,以及对岭南派建筑产生的条件和背景的梳理,阐释了岭南建筑学派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在21世纪的新发展,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和广州亚运场馆的建设,昭示岭南建筑学派已经走向成熟和取得了新的发展高度,并完成了从无派有派无派的超越,其创作理论和思想体系今后应继续充实、提高和成熟、完善。
Design Department of China Railway Engineering Corpration[6](2005)在《铁路工程地质大事记》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简要回顾了1950-2005年间,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设计系统在铁路基本建设的各个时期所发生的历史事件。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设计部[7](2005)在《铁路工程地质大事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简要回顾了1950-2005年间,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设计系统在铁路基本建设的各个时期所发生的历史事件。
王嫦鸿[8](2020)在《“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历史研究与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内研究近现代工业遗产的学者们越来越多,取得许多丰硕的成果;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关注近现代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但人们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遗产仍知之甚少。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工业遗产时间线处在前有更古老的近代工业遗产,后有布局更神秘发展更迅猛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中间位置,导致“一五”时期工业遗产易被忽略。然而“一五”时期工业建设是新中国第一次引入外资发展国内重工业的重大战略布局,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前三章的内容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目前国内外工业遗产研究现状,明确文章研究内容、意义及目的。第二章查阅并整理文献书籍资料,梳理“一五”时期全国范围内以及四川地区的工业建设背景及项目分布,并对“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展开历史研究。归纳总结出“一五”时期四川地区的重要工业建设项目共计33项,主要集中于成都、绵阳两地,其中156项实际有6项建设于成都。第三章详细梳理“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建设历史,“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是四川省现代工业建设的开端,其规划建设模式是我国现代城市建设开端,对四川地区的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都有着深远影响。第四章通过实地调研法,收集历史图片、现场资料,结合文献研究法,依托四川地区“一五”时期建设省情,研究“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的构成特征。归纳总结出“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涉及电力工业、电子工业、机械工业、化工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加工工业等11个行业大类的行业特征。深入研究“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得出工业遗产沿铁路分布以及靠近城市中心建设呈毗邻式的项目选址分布特征等结论。第五章结合文献阅读法、实地调研法及比较分析法,研究“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的价值特征;研究得出较东北地区工业基地的历史价值而言,“一五”建设是四川地区现代工业发展的起点,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四川地区“一五”时期的电子工业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有极高的科技价值;同时四川地区有着特殊的消费文化与历史符号价值,对四川地区工业遗产在现代发挥社会文化价值有很大帮助。第六章采用文献阅读法、实地调研法分析目前四川地区“一五”时期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设计的策略。最后,第七章内容主要是总结本论文研究结论,并展望未来四川地区“一五”时期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刘果[9](2018)在《J公司通信设计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通信设计企业面向运营商、政企及行业用户提供通信设计及咨询业务。多年来,受益于国内通信行业的迅猛发展,通信网络建设投资的逐年加大,通信设计行业也得以迅速成长,通信设计企业已经成为通信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同时,通信设计行业内各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J公司是国内综合实力较强的通信设计企业之一,目前市场已遍布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及直辖市,提供通信设计、通信咨询、网络优化、系统集成、节能环保等多种业务。其中:通信设计业务是J公司的传统业务,同时也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通信设计业务的发展对公司在行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针对J公司的通信设计业务,利用多种战略分析方法及工具,得出合理可行的业务竞争战略。本文首先采用PEST分析模型,对企业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得出企业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并利用EFE矩阵分析工具对外部因素进行评价;然后,针对通信设计业务,分析了 J公司现有的内部资源,能力及核心竞争力,得出J公司在通信设计业务上相较于主要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并利用IFE矩阵分析工具对内部因素进行评价;在分析了企业外部环境及内部环境的基础上,利用SWOT分析模型,最终提出了 J公司在通信设计业务应采用的差异化竞争战略,并针对差异化竞争战略提出相应的实施方案以及保障战略实施的相应措施。
段晓玲[10](2004)在《中兴通讯无线市话设备市场营销策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PHS无线市话又称为“小灵通”,是一个曾被信息产业部叫停、被它的反对者认为是“落后技术”的无线本地接入系统,是日本90年代中期开发出来的移动边缘产品,近几年在中国发展得红红火火,截至2003年年底,“小灵通”已经覆盖全国300多个地市,网上总容量已达到了5000万,用户数也超过3000万。目前PHS已成为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与中国移动和联通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中兴通讯作为PHS无线市话系统设备市场上的的主要生产厂家之一,总的市场占有率达到40%,而且这几年PHS无线市话设备也成为中兴通讯的主要的业务和利润增长点之一。本文紧紧围绕中兴通讯在PHS无线市话设备的营销策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对工业品营销的分析、以及对中国新的电信环境的分析和国内各通讯系统设备制造商近年来的发展分析,首先总结了通讯系统设备营销的特点;再通过对无线市话在中国发展历程及其前景的分析,以及中兴通讯和无线市话运营商在无线市话的营销过程中所采取的营销策略进行了分析,概括总结了中兴通讯在PHS无线市话营销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通过一系列分析可以看出,PHS无线市话在中国的迅速发展是有一定的原因的,而且PHS在中国的寿命应该还有5~8年;中兴通讯在PHS设备上营销的成功主要是抓住了通讯系统设备产品营销的特点;而且在目前我国电信业市场竞争新格局环境下,中兴通讯和PHS运营商是战略联盟关系,双方必须共同发展才能取得双赢的局面,要想PHS的近一步发展,双方应共同做好很多方面的改进工作,才能使PHS继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至于陷入被动的局面。本文对中兴通讯今后在的PHS无线市话的营销上有一定指导意义,也是对作者本人的工作是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对作者本人今后的工作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1994年度邮电部北京设计院荣获国家级和邮电部级优秀奖项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4年度邮电部北京设计院荣获国家级和邮电部级优秀奖项目(论文提纲范文)
(2)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 |
1.2.1 建筑教育本体研究 |
1.2.2 建筑教育发展历程 |
1.3 研究范围 |
1.3.1 本课题研究的空间范围---华南地区 |
1.3.2 研究的客体对象范围---华南理工大学 |
1.3.3 研究的时间范围---(1932 年-1966 年) |
1.4 华南建筑教育研究现状 |
1.4.1 相关着作及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 |
1.4.2 期刊文章研究 |
1.4.3 其他研究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6 研究技术路线与架构 |
1.7 研究的关键性问题 |
1.8 研究价值 |
1.9 研究成果 |
1.10 研究创新之处 |
1.10.1 研究对象的创新 |
1.10.2 研究方法的创新 |
1.10.3 研究成果的创新 |
1.11 文章结构 |
1.12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外早期现代建筑教育发展历程概要 |
2.1 学院派 |
2.1.1 布杂学院(巴黎美术学院) |
2.1.2 宾夕法尼亚建筑学系 |
2.1.3 苏联的学院派建筑教育 |
2.2 现代主义设计教育 |
2.2.1 德意志制造联盟 (Deutscher Werkbund) |
2.2.2 包豪斯 |
2.3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
2.4 TEAM X-反思国际现代主义建筑 |
2.5 日本早期的现代建筑教育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早期现代建筑教育发展历程概要 |
3.1 《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 |
3.2 《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 |
3.3 农工商部高等实业学堂开设建筑课程 |
3.4 中华民国教育部大学令 |
3.5 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 |
3.6 国立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 |
3.7 东北大学建筑系 |
3.8 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 |
3.9 私立沪江大学商学院建筑系 |
3.10 国立重庆大学建筑工程系 |
3.11 私立之江大学建筑系 |
3.12 圣约翰大学建筑系 |
3.13 香港早期现代建筑教育的发展 |
3.14 解放后的中国建筑院校早期“老八校” |
3.14.1 清华大学建筑系 |
3.14.2 同济大学建筑学系 |
3.14.3 南京工学院建筑系 |
3.14.4 天津大学建筑系 |
3.14.5 华南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 |
3.14.6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
3.14.7 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
3.14.8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
3.1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华南建筑教育创立与探索时期 |
4.1 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建筑工程学系(1932-1933) |
4.1.1 背景与历史沿革 |
4.1.2 教学体系 |
4.1.2.1 教学思想 |
4.1.2.2 教学计划 |
4.1.2.3 师资情况 |
4.1.2.4 学生情况 |
4.1.3 学术及科学研究 |
4.1.3.1 开启华南现代主义建筑的学术研究 |
4.1.3.2 广东全省教育展览会 |
4.2 勷勤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1933-1938) |
4.2.1 背景与历史沿革 |
4.2.2 教学体系 |
4.2.2.1 教学思想 |
4.2.2.2 教学计划 |
4.2.2.3 教材建设 |
4.2.2.4 教学方法 |
4.2.2.5 教学条件 |
4.2.2.6 师资情况 |
4.2.2.7 学生情况 |
4.2.3 学术科学研究 |
4.2.3.1 科研论文与着作 |
4.2.3.2 教授演讲 |
4.2.3.3 对外交流 |
4.2.4 建筑工程实践 |
4.2.4.1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校园建筑设计 |
4.2.4.2 勷勤大学石榴岗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 |
4.2.4.3 其他建筑实践 |
4.3 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抗战时期(1938-1945) |
4.3.1 背景与历史沿革 |
4.3.2 教学体系 |
4.3.2.1 教学思想 |
4.3.2.2 教学计划与教材建设 |
4.3.2.3 教学方法 |
4.3.2.4 师资情况 |
4.3.2.5 学生情况 |
4.3.3 学术及科学研究 |
4.3.3.1 举办展览 |
4.3.3.2 中英文论文竞赛 |
4.3.4 建筑工程实践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华南建筑教育定位与起步时期 |
5.1 国立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广州复课(1945-1952) |
5.1.1 背景与历史沿革 |
5.1.2 教学体系 |
5.1.2.1 教学思想 |
5.1.2.2 教学计划 |
5.1.2.3 教材建设 |
5.1.2.4 教学方法 |
5.1.2.5 教学设施建设 |
5.1.2.6 师资情况 |
5.1.2.7 学生情况 |
5.1.3 学术科学研究 |
5.1.3.1 论文着作 |
5.1.3.2 举办、参与展览 |
5.1.3.3 访问交流 |
5.1.4 建筑工程实践 |
5.1.4.1 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 |
5.1.4.2 中山大学图书馆(华南工学院图书馆) |
5.2 华南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建筑学系)(1952-1966) |
5.2.1 背景与历史沿革 |
5.2.2 教学体系 |
5.2.2.1 教学思想 |
5.2.2.2 教学计划 |
5.2.2.3 教材建设 |
5.2.2.4 教学方法 |
5.2.2.5 师资情况 |
5.2.2.6 学生情况 |
5.2.3 学术科学研究 |
5.2.3.1 科研机构 |
5.2.3.2 展览会 |
5.2.3.3 调查测绘 |
5.2.3.4 民居调查与研究 |
5.2.3.5 举办校内座谈会与学术讨论会 |
5.2.3.6 科学报告会 |
5.2.3.7 学术论文与着作 |
5.2.3.8 设计竞赛 |
5.2.3.9 对外学术互访和交流 |
5.2.4 建筑工程实践 |
5.2.4.1 生产实践的机构 |
5.2.4.2 人民公社规划与建筑设计 |
5.2.4.3 典型工程实践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的成就和特色 |
(一) “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华南建筑教育理念 |
(二) 教学成就与特色 |
(1)创立华南地区第一个大学级别的现代建筑教育体系 |
(2)建立起以“全面型”建筑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标准 |
(3)建立了注重基础训练、重视建造技术、知识结构完备的课程体系 |
(4)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的建筑专业人才 |
(5)为华南建筑教育的后续发展积蓄了重要的人才基础 |
(三) 学术研究成就与特色 |
(1)开启了华南建筑教育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学术研究 |
(2)树立了注重调查,理性分析的学术研究传统 |
(3)确立了基于华南亚热带气候特点的建筑学术研究方向 |
(4)取得了基于华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的建筑降温措施研究的丰硕成果 |
(四) 建筑实践成就与特色 |
(1)坚持功能实用、合理经济的现代主义建筑实践 |
(2)广泛运用适应华南地区亚热带气候特点的建筑降温措施 |
(五) 建立起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
二、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文化特质 |
(一)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呈现的开放多样性 |
(1)师资的开放性 |
(2)对外交流的开放性 |
(3)学科建设的多样性、全面性 |
(二)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包容并蓄性 |
(1)教学思想的包容性 |
(2)教学内容的兼容性 |
(三)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务实性 |
(1)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的务实性 |
(2)对社会发展变化的敏锐性 |
(四) 华南建筑教育的锐意创新性 |
(1)“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 |
(2)基于地域特色的学术科研创新性研究 |
三、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教育历史沿革 |
附录.2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大事记 |
附录.3 林克明、夏昌世、陈伯齐、龙庆忠、谭天宋生平 |
附录.4 调研访谈录 |
附 4.1 金振声访谈 |
附 4.2 陆元鼎、魏彦钧访谈 |
附 4.2.1 第一次访谈 |
附 4.2.2 第二次访谈 |
附 4.3 何镜堂访谈 |
附 4.4 蔡德道访谈 |
附 4.5 邓其生访谈 |
附录.5 华南建筑教育发展历程之历届系主任、院长 |
附录.6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之历届毕业生名单 |
附录.7 教师担任历界中国建筑学会及各专业委员会名单(1993 年以前)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概念话语 |
(二) 现实记忆 |
(三) 史学思考 |
一、室内设计的自觉意识 |
(一) “十大建筑”与室内装饰艺术的初生 |
(二) “国际机场壁画”与绘画装饰艺术的发展 |
(三) “广告”对“工艺美术”设计意识的催生 |
二、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崛起 |
(一) 思想解放与理性回归 |
(二) 建筑设计的发展与室内设计理念的生成 |
(三) 室内设计行业的生成与市场化 |
三、探索中前进的室内设计教育 |
(一) 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教育 |
(二) 设计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
(三) 设计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
四、设计艺术的“西学东渐” |
(一) 渐行渐近的国外设计思潮 |
(二) 室内设计的现实走向 |
(三) 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化反思 |
五、设计艺术的学术拓展与反思 |
(一) 概念的确立与演变 |
(二) 在交流中日渐成熟的艺术设计 |
(三) 实践与理论的互促——室内设计的创作与竞赛 |
(四) 室内设计与人的主题 |
六、走向规范化的室内设计业 |
(一) 发展中的行业组织 |
(二) 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 |
(三) 走向规范的必然选择 |
七、室内设计的硬件与软件 |
(一) 各类相关行业间的互动与实践 |
(二) 设计表现与设计艺术的重构 |
八、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
(一) 室内设计走向民众生活 |
(二) 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
(三) “发烧”、反思与务实 |
九、发展期的设计艺术 |
(一) 外来经验的本土转换 |
(二) 生存的欲求与应对 |
(三) 消费时代的室内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广东电信设计院核心竞争力评价与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二) 研究的方法及思路 |
(三) 论文框架与内容 |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综述 |
(一)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溯源 |
(二)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轨迹 |
1、以战略管理为中心的竞争理论阶段 |
2、以市场结构为中心的竞争理论阶段 |
3、以企业素质为中心的竞争理论阶段 |
(三)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界定 |
1、国内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内涵的界定 |
2、本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内涵的界定 |
(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性 |
1、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特性 |
2、核心竞争力的一般特性 |
三、广东电信设计院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 |
(一) 我国通信设计行业发展现状 |
1、通信建设市场规范化,设计业务市场潜力大 |
2、行业内的设计单位势均力敌,全业务发展是趋势 |
3、开放性的通信设计市场,各设计单位业务相互渗透,竞争激烈 |
(二) 广东电信设计院竞争环境分析 |
1、当前竞争对手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 |
2、潜在竞争对手(新的竞争者) |
3、供应商的威胁 |
4、客户讨价还价的能力 |
5、替代品的威胁 |
(三) 广东电信设计院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 |
1、竞争优势 |
2、竞争劣势 |
四、广东电信设计院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与分析 |
(一) 广东电信设计院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1、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
2、广东电信设计院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3、广东电信设计院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广东电信设计院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分析 |
(二) 广东电信设计院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
1、广东电信设计院核心竞争力评价的思路 |
2、广东电信设计院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的选择 |
3、广东电信设计院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的建立 |
(三) 广东电信设计院核心竞争力评价分析 |
1、广东电信设计院核心竞争力评价 |
2、广东电信设计院核心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
五、广东电信设计院核心竞争力提升对策 |
(一) 制定以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 |
1、广东电信设计院现有的企业发展战略 |
2、以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 |
(二) 持续提升公司资质实力,保持业内的竞争地位 |
1、及时申报具备资格条件的资质 |
2、确保员工的“再学习”落到实处 |
3、打造有战斗力的专业技术团队 |
(三) 提高产品与服务竞争力,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 |
1、以有效的方法提高客户满意度 |
2、提升品牌影响力,增强竞争力 |
(四) 重视技术创新,树立业界的“专家”形象 |
1、推动创新研发,积淀深厚的技术积累 |
2、激发员工潜能,保障技术创新的持续性 |
(五) 加大市场竞争力,建立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 |
1、继续精耕细作国内运营商市场 |
2、系统集成业务争取市场渗透和效益增长两兼得 |
3、在保证效益的基础上加快海外业务的拓展速度和覆盖面 |
(六) 优化企业运营能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
1、持续优化公司组织架构 |
2、加强企业组织与管理能力建设 |
3、优化“以人为本”的人才管理机制 |
4、深入推进项目管理体系建设,提升精确化管理能力 |
(七) 坚持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的聚合力 |
1、发挥企业文化对广东电信设计院核心竞争力建设的导航作用 |
2、加大核心价值观在广东电信设计院经营理念中的渗透力度 |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 论文结论 |
(二)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致谢 |
(5)岭南建筑学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1.1 从《雅典宪章》到《北京宪章》半个多世纪看岭南建筑学派的发展 |
1.1.2 岭南建筑文化的发展脉络:地域建筑建筑流派建筑学派 |
1.2 研究对象 |
1.2.1 岭南建筑环境综述 |
1.2.2 岭南地域建筑 |
1.2.3 岭南派建筑的界定 |
1.2.4 岭南建筑学派 |
1.3 研究意义及方法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岭南城市和乡村的近代化进程 |
2.1 西风渐进与行商建筑初变 |
2.1.1 海外贸易下的广州十三行 |
2.1.2 贸易制度的产物广州十三行 |
2.1.3 西洋式建筑初现十三行 |
2.2 广州行商庭园(18 世纪中期至19 世纪中期) |
2.2.1 潘家花园 |
2.2.2 潘长耀花园 |
2.2.3 伍家花园 |
2.2.4 海山仙馆 |
2.3 近代岭南城市化进程 |
2.3.1 条约口岸城市的进化 |
2.3.2 张之洞与岭南城市的晚清革新 |
2.3.3 民国初期的市政建设 |
2.4 岭南乡村进化的中西合璧风尚 |
2.4.1 广府祠堂传统形制下的西式风格运用 |
2.4.2 梅州侨乡客家民居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 |
2.4.3 开平碉楼 |
2.4.4 潮汕民居进化典型古今相糅、西式致用的陈慈簧宅第 |
2.5 小结 |
第三章 岭南近代建筑的转型和演变 |
3.1 外廊式建筑与骑楼建筑的兴盛 |
3.1.1 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在岭南的发展 |
3.1.2 中西文化交融的代表作——骑楼 |
3.2 岭南古典主义与岭南教会建筑的演变 |
3.2.1 西方古典主义与中国传统形式古典复兴 |
3.2.2 岭南教会建筑的中国式演变 |
3.3 岭南民族主义建筑的复兴 |
3.3.1 民族主义建筑的尝试——中山纪念堂 |
3.3.2 岭南民族主义建筑的革新 |
3.4 小结 |
第四章 岭南建筑学派的出现和确立 |
4.1 现代主义建筑的传播成为岭南建筑学派的萌芽 |
4.1.1 岭南新建筑产生之初所表现的进取性、务实性、开放性和时代性 |
4.1.2 林克明对现代主义的传播成为岭南建筑学派的奠基人 |
4.1.3 勷勤大学成为岭南建筑学派的发祥地 |
4.1.4 第一代建筑师成为岭南建筑学派现代主义的自觉实践者 |
4.2 岭南建筑学派的先驱——夏昌世 |
4.2.1 岭南新建筑的地域性展现与夏昌世建筑思想的渊源 |
4.2.2 夏昌世的三个岭南新建筑思想观 |
4.3 岭南建筑学派的确立 |
4.3.1 “酒家园林”对岭南派建筑的开创意义 |
4.3.2 岭南派建筑形成的有利条件 |
4.3.3 佘畯南与莫伯治的创作将岭南建筑推入学派高峰 |
4.3.4 岭南派建筑的“活态空间”形态特色探析 |
4.3.5 岭南建筑学派的学理确立和主流地位 |
4.4 小结 |
第五章 岭南建筑学派的新发展 |
5.1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对岭南建筑学派的贡献 |
5.1.1 岭南建筑学派现代建筑教育的第一次探索时期(1932-1945) |
5.1.2 岭南建筑学派现代建筑教育体系的完善期及华工院的初创期 (1945-1977) |
5.1.3 岭南建筑学派教育体系的成熟期和华工院的建设期(1977-1999) |
5.1.4 岭南建筑学派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新发展时期(1999 年以来 |
5.2 岭南建筑学派创作理论的新发展两观三性创作理论 |
5.2.1 改革开放以来岭南建筑学派的发展特征 |
5.2.2 两观三性建筑创作理念的提炼 |
5.2.3 从中国建筑学会创作大奖看岭南建筑学派的新成绩 |
5.3 岭南建筑学派创作的新成就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
5.3.1 中国馆:传统韵味的现代演绎 |
5.3.2 从中国器到东方之冠 |
5.3.3 中国馆对于岭南建筑学派创作价值的思考 |
5.4 从广州亚运建筑看岭南建筑学派的发展 |
5.4.1 重大节事对建筑创作的契机 |
5.4.2 从广州亚运建筑看岭南建筑学派的全面提升 |
5.5 岭南建筑学派的新力量 |
5.5.1 华南理工大学的主流设计力量 |
5.5.2 岭南建筑学派的重要辅助力量 |
5.6 小结 |
第六章 笔者对岭南建筑“活态空间”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
6.1 笔者作为岭南建筑学派中青年建筑师的成长过程 |
6.2 和而不同、敢为人先的大屋顶设计——珠岛宾馆东一号工程 |
6.3 道法自然、古典意象和岭南建筑相融合——松园宾馆西一号工程 |
6.4 岭南建筑空间“厅”、“亭”结合的禅宗之美——帽峰沁苑 |
6.5 岭南休闲文化与海南“岛”派风格设计——三亚南田温泉度假中心 |
6.6 岭南季候风下的现代传染医院设计——广州市第八医院(新院) |
6.7 “亚运建设”与“城市战略” |
6.8 “三庭叠翠”与岭南传统工艺魅力——广州亚运城村长院 |
6.9 岭南传统食街与现代市井风情——广州美食园 |
6.10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历史研究与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工业遗产相关研究 |
1.3.2 国内工业遗产相关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2章 “一五”时期建设项目分布及相关城市发展历史 |
2.1 新中国“一五”时期建设背景及项目分布 |
2.1.1 新中国“一五”时期建设背景 |
2.1.2 新中国一五时期重点建设项目——156项 |
2.1.3 新中国“一五”时期156 项分布 |
2.2 四川“一五”时期建设背景及项目分布 |
2.2.1 四川“一五”时期建设背景 |
2.2.2 四川“一五”时期建设时间 |
2.2.3 四川省行政区划与本文地域研究范围 |
2.2.4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建设项目与分布 |
2.3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建设项目重点城市发展历史 |
2.3.1 成都“一五”时期城市发展历史 |
2.3.2 绵阳“一五”时期城市发展历史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建设项目历史研究 |
3.1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建设项目建设情况 |
3.1.1 成都市“一五”建设项目历史概览 |
3.1.2 绵阳市“一五”建设项目历史概览 |
3.2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156 项重点建设项目概述 |
3.3 电力工业建设项目历史 |
3.3.1 成都热电厂 |
3.4 电子工业建设项目历史 |
3.4.1 国营新兴仪器厂(719 厂) |
3.4.2 国营锦江电机厂(784 厂) |
3.4.3 国营宏明无线电器材厂(715 厂) |
3.4.4 788厂停建后新增项目 |
3.4.5 国营前锋无线电仪器厂(766 厂) |
3.4.6 国营长虹机器厂(780 厂) |
3.4.7 国营涪江机器厂(783 厂) |
3.4.8 国营华丰无线电器材厂(796 厂) |
3.5 机械工业建设项目历史 |
3.5.1 成都量具刃具厂 |
3.5.2 成都机车车辆厂 |
3.5.3 国营峨嵋机械厂(132 厂) |
3.6 化工工业建设项目历史 |
3.6.1 四川化工总厂 |
3.7 食品加工工业建设项目历史 |
3.7.1 五粮液酒厂 |
3.7.2 泸州老窖酒厂 |
3.7.3 内江糖厂 |
3.7.4 资中球溪河糖厂 |
3.8 纺织工业建设项目历史 |
3.9 教育科研 |
3.9.1 高等教育 |
3.9.2 科学技术研究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构成特征分析 |
4.1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历史沿革特征 |
4.1.1 “一五”建设初期(1951~1953) |
4.1.2 “一五”建设中期(1954~1956) |
4.1.3 “一五”建设延续期(1957~1960) |
4.2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行业特征 |
4.2.1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构成分析 |
4.2.2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行业构成分析 |
4.2.3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历史构成分析 |
4.3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空间分布特征 |
4.3.1 项目选址分布特征 |
4.3.2 空间布局特征 |
4.3.3 “厂区”空间特征 |
4.3.4 “院区”空间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价值特征初探 |
5.1 四川地区“一五”工业遗产价值的理论前提 |
5.1.1 工业遗产价值分析目标与意义的明确 |
5.1.2 国内外关于工业遗产价值的研究 |
5.2 四川地区“一五”工业遗产价值剖析 |
5.2.1 典型性工业遗产建筑单体的价值分析 |
5.2.2 基于工业厂区完整性的四川“一五”工业遗产价值 |
5.2.3 基于工业遗产群的四川“一五”工业遗产价值 |
5.2.4 工业遗产价值的地域性与时代特征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探索 |
6.1 基于工业建筑单体的保护与再利用设计探索 |
6.2 基于工业厂区完整性的保护与再利用设计探索 |
6.3 基于工业遗产群的保护与再利用设计探索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J公司通信设计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及内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分析工具 |
第一节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介绍 |
第二节 竞争战略相关理论介绍 |
第三节 战略管理分析工具介绍 |
第三章 J公司通信设计业务的的外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
第二节 行业环境分析 |
第三节 外部因素评价 |
第四章 J公司通信设计业务的内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J公司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J公司通信设计业务的资源及能力分析 |
第三节 核心竞争力分析 |
第四节 内部因素评价 |
第五章 J公司通信设计业务的竞争战略的选择与实施 |
第一节 J公司通信设计业务的SWOT分析 |
第二节 J公司通信设计业务的竞争战略选择 |
第三节 J公司通信设计业务的竞争战略实施及保障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中兴通讯无线市话设备市场营销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 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问题及主要内容 |
2 工业品营销的特点 |
2.1 工业品市场特点 |
2.2 工业用品的营销任务 |
2.3 工业品的营销步骤简介 |
2.4 工业品主要的营销手段简介 |
2.4.1 人员推销 |
2.4.2 销售促进 |
2.4.3 公关 |
2.4.4 广告 |
3 中兴通讯产品的市场情况及营销模式 |
3.1 中国通信市场的发展概述 |
3.1.1 中国通信基础网络的发展 |
3.1.2 通信投资运营业的发展 |
3.1.3 目前电信业的发展环境 |
3.2 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
3.2.1 国产程控交换机生产企业发展三步曲 |
3.2.2 民族通信企业的崛起 |
3.2.3 中国加入WTO引发外企并购和加大投资 |
3.2.4 国内企业进一步发展 |
3.3 通讯系统设备产品营销的特点 |
3.4 中兴通讯的市场情况及营销模式 |
3.4.1 公司概况 |
3.4.2 公司发展的三个阶段 |
3.4.3 公司的组织机构及管理层次 |
3.4.4 中兴通讯目前的产品 |
3.4.5 中兴通讯市场战略的实施 |
4 无线市话发展背景及现状分析 |
4.1 电话用户数总量及结构分析 |
4.2 无线市话业务简介 |
4.2.1 无线市话系统简介 |
4.2.2 无线市话的特点 |
4.3 无线市话业务的发展分析 |
4.3.1 中国电信环境分析 |
4.3.2 无线市话业务在国外的发展历程 |
4.3.3 无线市话业务被中国市场认可的原因 |
4.3.4 无线市话业务的未来 |
5 中兴通讯无线市话市场营销策略:分析与建议 |
5.1 中兴通讯无线市话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
5.1.1 新市场的进入 |
5.1.2 已有的市场扩容 |
5.1.3 PHS运营商市场营销案例分析 |
5.2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6 结 论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四、1994年度邮电部北京设计院荣获国家级和邮电部级优秀奖项目(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国最新工程咨询单位名录[J]. 中咨协会业务协调部. 中国工程咨询, 2009(Z1)
- [2]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D]. 施瑛.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3]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D]. 董赤.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1)
- [4]广东电信设计院核心竞争力评价与提升研究[D]. 罗梅燕. 广西师范大学, 2014(01)
- [5]岭南建筑学派研究[D]. 王河.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6)
- [6]铁路工程地质大事记[J]. Design Department of China Railway Engineering Corpration. 铁道工程学报, 2005(S1)
- [7]铁路工程地质大事记[A].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设计部. 中国铁道工程地质世纪成就论文集, 2005
- [8]“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历史研究与价值分析[D]. 王嫦鸿.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9]J公司通信设计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刘果. 南京大学, 2018(04)
- [10]中兴通讯无线市话设备市场营销策略分析[D]. 段晓玲. 重庆大学,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