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110例(论文文献综述)
卞昊宇[1](2021)在《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候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总结近20年胆总管结石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提取其中的证候要素,探讨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的内在规律;收集、整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2013年7月至2020年12月间明确诊断为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病历资料,将其分为初发型胆总管结石和复发型胆总管结石两类。收集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后,参照《证素辨证学》进行打分量化并转化为相应证素,根据现代文献中胆总管结石证素的分布特点,探究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证素分布特点及组合规律,为临床中医辨证治疗胆总管结石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数据库(VIP DATABASE),筛选2000年至2020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具有明确中医辨证分型论治胆总管结石的文献,提取其中的中医证型,建立EXCEL数据库,将数据导入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2)收集2013年7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明确诊断为胆总管结石、病历资料完整的患者共计356例,制定临床中医证型收集表,收集的资料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主诉、入院诊断、现病史、既往手术史(胆囊切除史、ERCP史)、四诊资料等。将收集到的临床症状转化为相应证素,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对证素进行处理。研究结果:(1)现代文献研究共纳入文献32篇,提取中医证型25类总计2990例,主要有肝胆湿热证(14.11%),肝胆湿热气滞证(12.11%),肝阳不足证(11.61%),肝气虚证(11.37%),湿热蕴结、气血瘀滞证(10.97%),肝郁气滞证(10.03%);其中病位证素3类,分别为肝、胆、脾,病性证素11类,以热、湿、气滞为常见病性证素;在证素组合方面单一证素有气滞证、血瘀证、阴虚证,两证素组合有肝+阳虚、肝+气虚、肝+气滞、湿+热,三证素组合有肝+胆+气滞证、湿+热+血瘀、寒+湿+脾、湿+热+脾,四证素组合有肝+胆+湿+热、湿+热+气滞+血瘀、肝+气滞+湿+热,五证素组合有肝+胆+湿+热+气滞,六证素组合有肝+胆+湿+热+血瘀+气滞。(2)通过收集、整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病历资料,筛选出356例患者,对比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中医证候。在年龄方面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年龄分布相较于初发型患者更多的集中于45岁以上年龄段;在胆囊切除史方面,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既往行胆囊手术史人数比例高于初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在证素分布方面,初发胆总管结石患者在胆、热证素上的比例明显多于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在痰证素上的比例明显少于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气滞、肝、阴虚、脾、阳虚、血热、气虚、食积等证素在统计学上初发、复发型患者间虽无显着性差异,但在比例上复发型患者稍高于初发型患者,且各个证素间存在传变趋势;在证素组合方面,两类患者在发病时症状表现均以标实证为主,但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因年龄、既往手术治疗史、既往病史等因素影响,证素与证素之间存在由实转虚的趋势。研究结论:(1)现代文献的中医证候研究与本次临床研究患者的中医证候研究基本相符;(2)年龄及是否存在胆囊切除史,在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中医证候学中存在着显着差异;在证素分布方面,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在胆、热、痰三类中医证素上存在显着性差异;而在气滞、肝、阴虚、脾、阳虚、血热、气虚、食积方面的差异,结合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各类危险因素的影响,证素存在着由实转虚的倾向,在治疗复发型胆总管患者时除辨证论治、解除患者标实证外,还应当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兼顾补气、养阴、温阳、补脾、养血。且后期可通过进一步的连续性观察研究以探讨复发型胆总管结石证型的变化规律。(3)证素组合方面,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辩证统一,即无论何种患者在发病时症状表现均以标实证为主,但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因年龄、既往手术治疗史、既往病史等因素影响,证素存在由实转虚的趋势,易出现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表现,故临床治疗时当以解除主要矛盾,同时兼顾次要矛盾为治疗思路,根据邪气的变化,在邪气虚弱之时即标证缓解后,予以治疗,祛除邪气,以防止疾病再次复发。
张涛[2](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胆囊炎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胆囊壁的急慢性炎症反应[1]。根据胆囊内有无结石将其分为结石性胆囊炎与非结石性胆囊炎,结石性胆囊炎在临床较为常见。根据本病的临床诊疗指南[2],手术治疗一直作为根治本病的首选,但术后体内产生结石的微环境未改变,胆囊炎的复发率仍居高不下,以及诸多术后综合征等后遗症,不易被患者接受。中医药在胆囊炎的治疗上能够消石排石,并且在改善症状以及减少复发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效果显着。中医学中并无结石性胆囊炎的记载,但根据其发作时引起右上腹剧烈疼痛,伴有黄疸等临床特征,将其归为“胁痛”、“胆胀”、“黄疸”等范畴,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导致湿热内蕴,肝胆瘀滞发而病[3]。大柴胡汤是《伤寒论》中和解少阳,内泻热结的代表方剂。擅于治疗少阳阳明合病,且表里兼顾,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身目发黄、往来寒热、胸胁、心下满痛,伴有呕吐,苔黄、脉弦数是大柴胡汤证的辨证要点,对比急性胆囊炎的发作时出现剧烈右上腹疼痛,高热,黄疸,恶心呕吐等症状有较大的的相似性。现代诸多医家在临床上应用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取得了显着的疗效。当前针对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研究与实验作用机制研究较多,但因中药复方所含化学成分复杂,且干扰因素众多。因此,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作用机制尚未研究明确。因此,本研究应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初步筛选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核心靶点。构建高胆固醇饲料致结石性胆囊炎的动物模型,验证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核心靶点的治疗作用。为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机制研究提供相关依据与数据支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筛选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关键化学成分、核心靶点、GO功能及KEGG通路。结合实验一筛选出的关键核心靶点,选取豚鼠造模,验证大柴胡汤对实验一筛选出关键核心靶点的调控作用,并进一步观察结石性胆囊炎豚鼠胆囊的病理切片,探讨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一: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获得大柴胡汤所含中药的化学成分,收集其相对应的靶点;结石性胆囊炎疾病靶点来源于GeneCards人类基因数据库、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获取复方-疾病的交集基因。结合Cytoscape3.8.0构建药物-核心靶点-有效成分网络,靶标蛋白互作PPI网络,筛选核心靶点。利用Bioconductor中的Biocmanager,org.Hs.eg.db,Colorspace,Stringi,ggplot2,DOSE,ClusterProfiler,enrichplot,Pathview等程辑包对核心靶点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将有效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实验二:取豚鼠30只,随机分组,空白对照组10只,模型对照组10只,大柴胡汤组10只。连续喂以胆囊炎高胆固醇饲料4周建立结石性胆囊炎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大柴胡汤组中药灌胃,连续灌胃40天,腹主动脉取血,ELISA法测定血清中TNF-α、CCK、SOD的水平。观察豚鼠胆囊肉眼及镜下病理图片。结果实验一:1.化学成分靶点的收集:共收集大柴胡汤药物化学成分151个,靶点基因260个;收集结石性胆囊炎疾病靶点基因486个;获得交集基因55个。2.有效化学成分筛选:构建化学成分-交集基因网络图,主要化学成是槲皮素、β-谷甾醇、木犀草素、柚皮素。3.核心蛋白的筛选:构建PPI蛋白质互相作用网络,通过网络拓扑分析,筛选出核心蛋白有 TNF、CCK、EGFR、VEGFA、AKT1。4.分子对接验证:显示TNF与槲皮素、木犀草素、柚皮素;CCK与槲皮素、β-谷甾醇;EGFR与槲皮素、木犀草素;AKT1与槲皮素、木犀草素、柚皮素;VEGFA与槲皮素、木犀草素均有较好的结合活性。5.GO及KEGG富集分析:共富集到了 2307个GO条目,其中细胞成分92个,生物学过程2126个,分子功能89个。KEGG通路发现共富集到了 150条通路,主要涉及到AGE-RAGE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实验二:1.造模后一般情况观察:模型组豚鼠在造模过程中出现行动迟缓,皮毛暗淡易脱,弓背,扎堆,尿液色黄,大便稀溏。2.各组间血清学指标变化:模型对照组豚鼠血清TNF-α的含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CCK、SOD的含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大柴胡汤组血清TNF-α的含量有所下降,但高于空白对照组,CCK、SOD的含量均较模型对照组升高,但低于空白对照组,以上结果P均<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肉眼下胆囊形态观察:空白对照组豚鼠胆囊大小形态正常,红润,有血管附着囊壁,血运良好,囊壁未见增厚。模型对照组胆囊体积增大,颜色偏深,血运不佳,胆囊壁较厚,胆囊内可见泥沙样物质。大柴胡汤组胆囊介于空白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之间,血运尚可。4.镜下观察豚鼠胆囊组织病理切片:空白对照组可见黏膜上皮细胞排列紧密,无脱落,囊壁未见充血、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模型对照组可见黏膜上皮细胞排列松弛,坏死脱落明显;黏膜下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侵润,炎性渗出明显。大柴胡汤组豚鼠胆囊细胞病变有改善,介于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结论1.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过程是一个多成分、多靶点,作用于多条通路的调控网络。2.大柴胡汤可以改善结石性胆囊炎豚鼠的一般生活质量,改善精神状态,对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3.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机制可能与调控TNF、CCK、SOD的含量,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介导炎症反应,促进氧化应激反应,增加胆囊的收缩运动有关。
安凯尔·艾克拜尔[3](2021)在《我院近期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急性胆囊炎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比较我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患者疗效、其一般特征、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等情况。方法:收集我院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诊断为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并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259例,收集患者一般信息、围手术期资料、术后ICU转入率、抗生素使用天数、住院天数、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研究资料,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59例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患者当中,开腹胆囊切除术(Open Cholecystectomy,OC)组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组,比较两组数据入院时白细胞数、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抗生素使用天数、术后ICU转入率、术后住院天数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OC组比较,LC组有术中出血量少、抗生素使用天数及术后住院天数短、术后ICU转入率低、住院费用低等优点,故根据患者情况提倡个体化治疗。
张清花[4](2020)在《吴茱萸热熨对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疼痛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评价吴茱萸热熨对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疼痛、CRP浓度、症状积分及中医症候疗效等指标的影响,以期为此类患者提供一种简便、有效的中医护理干预方法,同时为吴茱萸热熨法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6月期间入住福建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普外科的肝郁气滞型胆石症疼痛的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等进行筛选入组70例患者,合格入选的患者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随机分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及护理;试验组在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吴茱萸热熨干预。吴茱萸热熨在使用解痉药物氢溴酸山莨菪碱注射液(规格1ml:10mg;生产厂家:成都第一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51021970)10mg肌肉注射前30min进行,每次干预时间为15~20min,每日1次,共干预5d。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1h、2h、24h、48h以及干预结束后的疼痛评分(VAS值)、干预前后血清中CRP浓度、症状积分及中医症候疗效等指标变化情况。用Excel软件收集录入数据,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及干预前各指标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婚姻情况以及文化程度比较,结果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家族史、饮酒史、吸烟史、过敏史、重大疾病史、传染病史以及胆结石病变部位等相关病史比较,均显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在使用解痉药氢溴酸山莨菪碱注射液10mg肌肉注射的同时,对两组患者干预前疼痛评分(VAS值)、CRP浓度及症状积分数据进行比较,均显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干预后各评价指标比较分析2.1疼痛评分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1h、2h、24h、48h以及干预结束后的VAS比较,时间效应差异、组间效应差异、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2 CRP浓度两组患者干预前后CRP浓度及干预后两组患者的CRP浓度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3症状积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以及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干预前后主要临床症状中右胁部疼痛、痞满饱胀、情绪抑郁等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干预前后主要临床症状积分除了嗳气恶心、口干口苦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中医症候疗效评价干预后两组的中医症候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吴茱萸热熨能够有效缓解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的疼痛。2.吴茱萸热熨有助于降低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CRP水平。3.吴茱萸热熨有助改善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的中医症候表现。
肖芳,谢微杳[5](2020)在《急性胆囊炎的中医治疗》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探讨了中医对于急性胆囊炎的认识,包括历史源流、病因、病位、病机,根据本病的发病原理提出治病原则,并自拟临床经验方。同时对自拟经验方从组方机理和现代药理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以期在临床上为急性胆囊炎的认识和治疗提供一点经验。
蒋暑雨[6](2020)在《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依据北京市所有医院的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得出二十四节气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为临床预测、防治疾病提供依据,并与《素问·脉解篇》相关论述对比、印证,为探索各节气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的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据2015至2019年120个节气间同疾病急诊率的比较,得到各年各节气高于120个节气的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易发疾病,及低于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不易发疾病,再将高于平均急诊率1.5倍的易发疾病单独分出,依此找出5年内在相同节气反复出现的易发疾病作为1.5倍选择标准下年年或多数年于此节气易发的疾病,此即因此节气的气化特点所导致的高危疾病。≥1.5倍选择标准下高危疾病的具体确定方法为:针对每一种疾病,若在5年中相同的节气内作为≥1.5倍易发出现≧3次,或作为易发出现2次而另外3次都>1倍提示易发倾向,认为该疾病为该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同法得某节气每年不易发疾病。结果:1.在≥1.5倍选择标准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详见论文正文。依此可见,男女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的节气即立冬~冬至较易发,消化系统疾病及肠道传染病在小满~处暑即夏秋季易发,一氧化碳中毒见于小雪~惊蛰,中暑见于小满~立秋。这些结果与常识性事实及各科教科书中所提供的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基本吻合,说明本研究在数据采集、统计学分析方法方面是无误的,结果是可信的,1.5倍的选择标准初步看来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2.对照《素问·脉解篇》对立春雨水、清明谷雨、芒种夏至、立秋处暑、寒露霜降、大雪冬至六个月节气为代表的三阴三阳病的论述,本研究在1.5倍的选择标准下得到的反复易发疾病也能与之达到较高的符合度:正月立春雨水太阳病月份,易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腰臀痛等太阳经部位病症、上实下虚之瘖啡失语、狂证等;三月清明谷雨厥阴病月份,易发病为阴囊肿物、咽喉不适等厥阴肝经病症,及阳气振发而不畅之腰脊痛病症;五月芒种夏至阳明病月阳盛之阴/一阴来复、阳明闭郁,易发病为胃肠道疾病、阳盛于上而邪并于外之躁狂、心神阳气突伤之惊恐障碍、焦虑性抑郁,及阳伤水停之下肢水肿、哮喘等病症;七月立秋处暑少阴病月,阳杀于外、阴气盛于下,易发病为腰部、下腹部疾病、厌食、肝胆病、视力视觉障碍类、肺水肿喘咳、心律失常等病症;九月寒露霜降少阳病月,少阳不伸,易发病见肋软骨痛、肋间神经痛、多部位关节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肝胆疾病及消化道溃疡等;十一月大雪冬至太阴病月,脾运受抑,易发病为腹胀呕吐类消化系统、泌尿及代谢类病症等。本研究结果中,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全面、广泛,疾病种类细致,对《素问·脉解篇》的论述既有印证又有拓展,且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利于临床实用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上述结果证明了本研究的可信度的同时,所呈现的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预防、诊治疾病的有效参考,在与经典得到了相互印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中未论述到的节气的致病特点的缺憾,为下一步对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规律的分析,提供了较为可信、可靠的大数据依据。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与事实基本吻合,且印证了《素问·脉解篇》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指导各节气易发疾病的预测预防和诊疗、弥补经典中相关论述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索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挖掘节气在中医学中的价值,提供了大数据依据。
鲁意[7](202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疗效的Meta分析和回顾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采用循证医学和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相关文献及病例归纳分析,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材料与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Pub Med等数据库,搜索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疗效的临床文献,检索范围设定为2015年01月01日至2020年02月01日,对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筛选和质量评价,提取文献中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数据,采用Rev Man5.3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荟萃分析,以临床疗效为主要评价指标,胆囊功能、症状评分和不良反应为次要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将2018年9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以及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的门诊患者中确诊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病例进行整理归纳,把柴胡疏肝散化裁方作为暴露因素分为中西医组和西医组,将年龄、性别、病程为混杂因素,以治疗后临床疗效、症状积分、胆囊功能情况作为疗效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1.Meta分析共检索了179篇文献,最终纳入16篇中文文献,共有1494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有16篇文献研究对比了临床疗效,结果显示:RR=1.25,95%CI为(1.20,1.31),P<0.00001,有3篇文献研究对比了胆囊功能的情况,结果显示:RR=1.31,95%CI(1.16,1.49),P<0.0001,有6篇文献研究对比了症状积分,结果显示:MD=-2.38,95%CI(-2.62,-2.13),P<0.00001,有1篇文献详细统计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对该研究数据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2.回顾性研究中,筛选出符合标准的48例患者病例。在患者性别分布中,男性占20例,女性占28例,女性:男性为1.40:1,P=0.586;年龄分布中,位于(42~53岁)组(19例)所占比例最大,P=0.653;病程位于(4.32~8.22)年的患者(21例)最为密集,P=0.534;年龄、性别、病程三项因素的统计结果P>0.05,说明上述特征在两组分布中均无统计学差异。临床疗效比较中,中西医组有效率达96.2%,西医组为59.1%,P<0.05,两组病例中患者总体病情的恢复状况存在对比的统计学意义;彩超检查患者的胆囊壁壁厚、透声以及毛糙三样指标的正常情况,对两组患者胆囊功能进行评价并得出中西医组有效率96.2%,西医组为54.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疼痛、神疲乏力、食少纳呆、恶心呕吐、口干、腹胀、大便等症状定量评估,并得出症状积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在恢复胆囊功能和改善疼痛、神疲乏力、食少纳呆、恶心呕吐、口干、腹胀、大便等症状上比单纯西医治疗更具优势。2.患者的一般特征(年龄、性别、病程)对两组病例的分析结果干扰较低,柴胡疏肝散化裁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在临床疗效、恢复胆囊功能、减轻临床症状上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与Meta分析结果一致。
时昭红,任顺平,唐旭东,郑丁,杜念龙,杨家耀,杨健,温艳东,王凤云,吕林[8](2020)在《消化系统常见病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9月13日在重庆召开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指南第三次专家论证会形成《消化系统常见病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终稿。前期编写、修改流程见参考文献[1-2]。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是消化系统临床常见疾病,轻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重者可能危及生命,因而在临床上越来越得到重视。中医药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中
时昭红,吕宾,杜念龙,张书,石拓[9](2020)在《胁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文中认为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引起胁痛的常见疾病有胆道系统感染(如急慢性胆囊炎、胆管炎等)、胆石症、胆囊息肉、胆道蛔虫症、胆管良恶性狭窄等,而因急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癌、胆囊癌、急慢性胰腺炎、胸膜炎、肋软骨炎、带状疱疹等及外伤引起者已在相关疾病诊治指南中介绍,故不在本指南内讨论。本指南主要适用于多数胆系病变引起的胁痛,因肝系疾病、其他系统疾病或心身疾病引起者可部分参照本指南。目前关于胁痛的单病种中医药治疗指南
林德荣[10](2019)在《芒硝外敷非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目前医学术界普遍认为急性胆囊炎是由于化学因素刺激、胆管受阻塞和感染等引起的胆囊急性炎症性疾病,即使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是首要选择方法,但存在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如:胆囊管残留综合征、胆管的损伤与狭窄变形、术后胆道的出血、胆屡与胆汁性的腹膜炎、胆道结石残余。对于患者年龄大、体质虚弱,基础疾病多而复杂,无法承受麻醉和手术治疗风险,因此保守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上述原因,非手术医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来说,仅通过西医常规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时间较长,胆囊炎并发症较多。结合我院脾胃科中西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的具体情况,实施本次临床研究,研究腹部芒硝外敷辅助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作用。方法:此次临床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个组,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患者,对照组30例患者。对照组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常规适当的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将芒硝敷贴于右上腹胆囊区痛处,芒硝敷贴每日1次,连续敷贴7天为一疗程。分别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主要包括:腹痛缓解时间、恶心呕吐缓解情况、胆囊压痛和反跳痛缓解时间、墨菲氏征观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将观察组内和组间患者治疗前后试验参数变化进行记录、统计学分析。结果:本次试验研究因剔除和脱落3例,最后纳入到本次试验的符合标准的患者共57例,通过配对资料检验,治疗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方面在治疗前后下降幅度相比对照组更明显,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腹部疼痛缓解、胆囊区压痛缓解、恶心呕吐缓解方面经治疗后,比对照组疗效更明显,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的VAS(疼痛评分)评分比较比治疗组治疗后下降明显,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西医基础治疗上,通过芒硝外敷治疗急性胆囊炎疗效确切,在改临床善症状、体征等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11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11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候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胆总管结石的中医认识 |
1. 胆总管结石的中医认识 |
1.1 胆总管结石的病因病机 |
1.2 胆总管结石的各家学说 |
2. 胆总管结石的证型变化规律 |
2.1 现行胆石症指南 |
2.2 胆总管结石证候变化规律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胆总管结石的现代治疗与防治 |
1. 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常见危险因素 |
1.1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
1.2 胆总管扩张 |
1.3 胆道支架置入 |
1.4 ERCP及相关手术操作 |
1.5 其他危险因素 |
2. 中西结合,优势互补 |
2.1 中医药改善预后 |
2.2 中医药预防复发 |
2.3 中医药整体调理 |
2.4 中医药治疗方式多样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基于现代文献的证候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文献的选择和排除标准 |
1.3 证候名称规范及证素提取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胆总管结石中医证型分布 |
2.3 胆总管结石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及组合规律 |
3. 讨论 |
3.1 胆总管结石的证素分布及组合 |
3.2 探讨胆总管结石证素的分布规律 |
4. 结论 |
5. 问题与展望 |
第三部分 临床回顾性研究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参考标准 |
1.4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1.5 数据的处理 |
2. 研究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证型相关分布 |
2.3 证素组合分布情况 |
3. 讨论 |
3.1 证素辨证学的科学性 |
3.2 初发、复发胆总管结石中医证素的差异 |
3.3 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素分布差异 |
3.4 初发、复发胆总管结石中医证候的辩证统一 |
4. 结论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胆总管结石中医临床证候调查病例报告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结石性胆囊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
2. 病因学说 |
2.1 胆道系统的解剖及变形变异 |
2.2 胆汁的生理 |
2.3 胆石的形成 |
2.4 胆囊管梗阻胆汁淤积 |
2.5 致病菌侵袭 |
3. 临床表现 |
4. 相关辅助检查 |
5. 并发症 |
6. 治疗 |
7.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结石性胆囊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中医学对结石性胆囊炎的认识 |
2. 对结石性胆囊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辨证分型及治疗 |
4. 现代医家对结石性胆囊炎的认识 |
5. 中医药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实验研究进展 |
6. 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及软件来源 |
1.2 大柴胡汤药物化学成分收集及药物靶点预测 |
1.3 疾病靶点来源 |
1.4 复方-疾病交集基因的获取 |
1.5 化学成分-靶点网络图的构建 |
1.6 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及核心蛋白筛选 |
1.7 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1.8 分子对接验证 |
1.9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2.1. 复方化学成分及药物靶点 |
2.2. 疾病靶点的获取 |
2.3. 获取复方-疾病交集基因 |
2.4. 构建有效成分-靶点网络图 |
2.5 核心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及核心蛋白筛选 |
2.6 交集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 |
2.7 交集基因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8 分子对接分析 |
3. 讨论 |
3.1 历史沿革及现代应用 |
3.2 有效化学成分分析 |
3.3 PPI核心蛋白分析 |
3.3.1 TNF |
3.3.2 CCK |
3.3.3 EGFR |
3.3.4 AKT1 |
3.3.5 VEGFA |
3.4 KEGG通路分析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大柴胡汤对结石性胆囊炎豚鼠血清学指标及胆囊病理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相关溶液的配制 |
1.4 分组、模型建立及给药方法 |
1.4.1 分组 |
1.4.2 给药 |
1.4.3 取材 |
1.4.4 检测 |
1.4.5 胆囊组织处理 |
1.5 统计学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2.1 豚鼠的一般情况观察 |
2.2 肉眼下豚鼠胆囊的形态学特征 |
2.3 镜下豚鼠胆囊的病理切片观察 |
2.4 各组豚鼠血清学指标的的变化 |
3. 讨论 |
3.1 结石性胆囊炎豚鼠模型的建立 |
3.2 实验中豚鼠的一般情况观察 |
3.3 大柴胡汤对结石性胆囊炎豚鼠胆囊的影响 |
3.4 血清TNF-α、CCK和SOD含量的变化 |
3.5 为中医药预防和治疗结石性胆囊炎提供思路 |
4 结论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我院近期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急性胆囊炎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围手术期处理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术方法 |
2.3 术后一般处理 |
3 本研究的观察指标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住院费用分布 |
3 入院检查指标对比 |
4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对比 |
5 两组患者抗生素使用天数与术后住院天数对比 |
6 两组数据发病症状与病理结果对比 |
7 两组数据合并症的比较 |
8 两组数据麻醉等级对比 |
9 术后ICU转入率 |
讨论 |
1 入院时生物指标分析 |
2 术中出血量及抗生素使用天数比较 |
3 术后住院天数分析 |
4 OC组与LC组基础病、术后ICU转入率对比 |
5 住院费用分布分析 |
结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急性胆囊炎疗效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4)吴茱萸热熨对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疼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依据 |
1 胆石症的流行病学概况 |
2 胆石症疼痛的发生机制 |
2.1 西医对胆石症疼痛发生机制的认识 |
2.2 中医对胆石症疼痛发生机制的认识 |
3 吴茱萸热熨作为干预手段的理论依据 |
3.1 吴茱萸的选药依据 |
3.2 热熨法的理论基础 |
3.3 传热物粗盐的选择依据 |
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4.1 西医对胆石症的治疗概况 |
4.2 中医对胆石症的治疗概况 |
4.3 吴茱萸的研究概况 |
4.4 热熨法的研究概况 |
5 研究假设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4 剔除、脱落、终止标准及处理原则 |
1.5 样本量估算及分组 |
2 干预方法 |
2.1 对照组 |
2.2 试验组 |
2.3 干预时间 |
2.4 干预部位 |
3 评价指标与数据收集方法 |
3.1 疼痛 |
3.2 C反应蛋白(CRP) |
3.3 症状积分 |
3.4 中医症候疗效评价 |
3.5 安全性观察指标 |
4 统计学处理 |
5 质量控制 |
5.1 选择偏倚的控制 |
5.2 操作偏倚的控制 |
5.3 保证患者依从性 |
6 伦理考虑 |
6.1 知情同意原则 |
6.2 保密原则 |
6.3 有益原则 |
6.4 公平回报原则 |
7 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讨论 |
1 研究完成情况 |
2 一般资料比较 |
2.1 人口学资料比较分析 |
2.2 干预前评价指标比较 |
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评价指标分析 |
3.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VAS 值)的比较 |
3.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 CRP 浓度的组间及组内比较 |
3.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的组间及组内比较 |
3.4 干预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评价比较 |
4 讨论 |
4.1 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分析 |
4.2 吴茱萸热熨对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疼痛的影响 |
4.3 吴茱萸热熨对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 |
4.4 吴茱萸热熨对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症状积分及中医症候疗效的影响 |
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胆石症患者疼痛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急性胆囊炎的中医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
1.1 本病历史渊源 |
1.2 本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 |
2 本病的治疗原则与方药 |
2.1 治疗原则与自拟方药 |
2.2 方药机理分析 |
2.3 方药现代机理 |
3 病案举例 |
(6)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二十四节气简介 |
1 节气的由来 |
2 二十四节气总体气机特点 |
3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气化的影响 |
文献综述一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及其现代研究 |
1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 |
2 中医时间医学的现代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研究 |
1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2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3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4 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5 其他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资料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总体设计 |
2.2 具体步骤 |
3 结果 |
3.1 北京市急诊患者的疾病分布规律 |
3.2 以男性大寒为例演示大寒节气反复易发疾病的判定——举例 |
3.3 男性、女性二十四节气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3.4 2级分类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个数总结 |
3.5 结果总评价 |
3.6 男性、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总体特点 |
3.7 印证经典中的论述 |
3.8 弥补经典中的不足 |
3.9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研究的可信度分析 |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
3 研究意义 |
4 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男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附录2 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简历 |
(7)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疗效的Meta分析和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疗效的Meta分析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疗效的回顾性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研究意义及展望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8)消化系统常见病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论文提纲范文)
范围 |
规范性引用文件 |
术语及定义 |
1. 胆囊炎 |
2. 胆石症 |
流行病学特征 |
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 |
诊断及特征 |
1. 西医诊断 |
1.1 最低诊断标准 |
1.2 附加标准 |
1.3 最特异性标准 |
1.4 辅助检查 |
1.4.1 急性胆囊炎: |
1.4.2 慢性胆囊炎: |
1.4.3 肝内胆管结石: |
1.4.4 肝外胆管结石: |
1.5 鉴别诊断 |
1.5.1 急性阑尾炎: |
1.5.2 急性胰腺炎: |
1.5.3 溃疡病穿孔: |
1.5.4 慢性胃炎: |
1.5.5 胆囊癌: |
2. 中医辨证 |
2.1 辨证要点 |
2.2 分型 |
2.2.1 急性胆囊炎 |
2.2.1.1 胆腑郁热证: |
2.2.1.2 热毒炽盛证: |
2.2.2 慢性胆囊炎 |
2.2.2.1 肝胆气滞证: |
2.2.2.2 肝胆湿热证: |
2.2.2.3 寒热错杂证: |
2.2.2.4 气滞血瘀证: |
2.2.2.5 肝郁脾虚证: |
2.2.2.6 肝阴不足证: |
2.2.2.7 脾胃气虚证: |
2.2.3 胆石症 |
2.2.3.1 肝郁气滞证: |
2.2.3.2 肝胆湿热证: |
2.2.3.3 肝阴不足证: |
2.2.3.4 瘀血阻滞证: |
2.2.3.5 热毒内蕴证: |
治疗 |
1. 治疗原则 |
2. 西医治疗 |
2.1 静止性胆囊结石 |
2.2 急性胆囊炎 |
2.3 慢性胆囊炎 |
2.4 肝内胆管结石 |
2.5 肝外胆管结石 |
3. 中医内治法 |
3.1 急性胆囊炎 |
3.1.1 胆腑郁热证 |
3.1.1.1 治法: |
3.1.1.2 推荐汤剂: |
3.1.1.3 中成药 |
3.1.2 热毒炽盛证 |
3.1.2.1 治法: |
3.1.2.2 推荐汤剂: |
3.1.2.3 中成药 |
3.2 慢性胆囊炎 |
3.2.1 肝胆气滞证 |
3.2.1.1 治法: |
3.2.1.2 推荐汤剂: |
3.2.1.3 中成药 |
3.2.2 肝胆湿热证 |
3.2.2.1 治法: |
3.2.2.2 推荐汤剂: |
3.2.2.3 中成药 |
3.2.3 寒热错杂证 |
3.2.3.1 治法: |
3.2.3.2 推荐汤剂: |
3.2.4 气滞血瘀证 |
3.2.4.1 治法: |
3.2.4.2 推荐汤剂: |
3.2.4.3 中成药: |
3.2.5 肝郁脾虚证 |
3.2.5.1 治法: |
3.2.5.2 推荐汤剂: |
3.2.6 肝阴不足证 |
3.2.6.1 治法: |
3.2.6.2 推荐汤剂: |
3.2.7 脾胃气虚证 |
3.2.7.1 治法: |
3.2.7.2 推荐汤剂: |
3.2.7.3 中成药: |
3.3 胆石症 |
3.3.1 肝郁气滞证 |
3.3.1.1 治法: |
3.3.1.2 推荐汤剂: |
3.3.1.3 中成药: |
3.3.2 肝胆湿热证 |
3.3.2.1 治法: |
3.3.2.2 推荐汤剂: |
3.3.2.3 中成药 |
3.3.3 肝阴不足证 |
3.3.3.1 治法: |
3.3.3.2 推荐汤剂: |
3.3.4 瘀血阻滞证 |
3.3.4.1 治法: |
3.3.4.2 推荐汤剂: |
3.3.5 热毒内蕴证 |
3.3.5.1 治法: |
3.3.5.2 推荐汤剂: |
4. 外治法 |
4.1 中药保留灌肠 |
4.2 中药外敷 |
4.3 针刺疗法 |
4.3.1 急性胆囊炎: |
4.3.2 慢性胆囊炎: |
4.4 按摩法 |
4.5 穴位埋线 |
4.6 耳穴治疗 |
并发症预防 |
康复调摄 |
1. 饮食 |
2. 生活起居 |
(9)胁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特点 |
1.1 概述 |
1.2 理化检查 |
2 中医诊断 |
2.1 中医病名诊断 |
2.2 中医证候诊断 |
2.2.1 证候分型及标准 |
1)胆腑郁热证: |
2)肝郁气滞证: |
3)瘀血阻络证: |
4)肝胆湿热证: |
5)肝阴不足证: |
2.2.2 问诊要素 |
3 西医诊断 |
3.1 报警症状 |
3.2 常见疾病的诊断要点 |
3.2.1 胆道系统感染 |
3.2.2 胆石症 |
3.2.3 胆囊息肉 |
3.2.4 胆道蛔虫症 |
3.2.5 其他疾病 |
4 干预与管理 |
4.1 药物治疗 |
4.1.1 辨证论治 |
1)胆腑郁热证 |
2)肝郁气滞证 |
3)瘀血阻络证 |
4)肝胆湿热证 |
5)肝阴不足证 |
4.1.2 辨病论治 |
1) 胆囊炎: |
2) 胆石症: |
3)胆囊息肉: |
4)胆道蛔虫症: |
4.1.3 对症治疗 |
4.1.4 名医经验 |
1)颜德馨[19] |
2)徐景藩[20] |
3)任继学[21] |
4)熊继柏[22] |
5)朱培庭[23] |
4.1.5 药对及药物组合 |
4.1.6 临证要点 |
4.2 针灸治疗 |
4.2.1 辨证论治 |
1)胆腑郁热证 |
2)肝郁气滞证 |
3)瘀血阻络证 |
4)肝胆湿热证 |
5)肝阴不足证 |
4.2.2 辨病论治 |
1) 胆囊炎 |
2)胆石症 |
3)胆囊息肉 |
4.2.3 对症论治 |
4.2.4 名医经验 |
4.2.5 临证要点 |
4.3 其他治疗 |
4.3.1 穴位埋线 |
4.3.2 药物敷贴 |
4.3.3 耳穴治疗 |
4.3.4 推拿治疗 |
4.4 调摄护理 |
4.4.1 心理调护 |
4.4.2 饮食调护 |
4.4.3 生活调护 |
4.5 随访 |
5 指南制定方法 |
5.1 制定小组 |
5.2 证据检索 |
5.2.1 古代文献 |
5.2.2 现代文献 |
5.3 证据筛选 |
5.4 证据评价 |
5.5 推荐意见形成以及指南评价 |
(10)芒硝外敷非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急性胆囊炎的分类和病理 |
1.2 致病原因 |
1.2.1 结石性胆囊炎 |
1.2.2 非结石性胆囊炎 |
1.3 西医治疗 |
1.3.1 手术治疗 |
1.3.2 保守治疗 |
1.4 中医对急性胆囊炎的认识 |
1.5 中医对急性胆囊炎的治疗 |
1.5.1 基础方加减 |
1.5.2 自拟方 |
1.5.3 针灸治疗 |
1.5.4 其他 |
1.6 中医对敷贴法的认识 |
1.7 敷贴法临床使用的临床应用 |
1.7.1 哮喘 |
1.7.2 心血管疾病 |
1.7.3 肝胆疾病 |
1.7.4 妇科疾病 |
1.7.5 其他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保守治疗指征 |
2.1.4 纳入标准 |
2.1.5 排除标准 |
2.1.6 剔除及终止研究标准 |
2.2 样本含量估算及随机分组方法 |
2.2.1 样本含量估算方法(详见附录1) |
2.2.2 随机分组方法(详见附录1) |
2.3 治疗方案 |
2.3.1 治疗组 |
2.3.2 对照组 |
2.4 观察项目 |
2.4.1 疗效标准 |
2.4.2 判定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临床试验入组情况 |
3.2 一般资料比较 |
3.3 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 |
3.4 血液分析指标比较 |
3.5 肝功能指标比较 |
3.6 恶心呕吐、右上腹疼痛、胆囊区压痛评分比较 |
3.7 VAS评分比较 |
3.8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样本含置估算方法及随机纳入、随机分组结果 |
附录2:中医症状量化积分表 |
附录3:VAS(疼痛评分标准)评分表 |
附录4:统计审核合格证明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11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候的比较研究[D]. 卞昊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机制研究[D]. 张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我院近期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急性胆囊炎疗效分析[D]. 安凯尔·艾克拜尔.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4]吴茱萸热熨对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疼痛的影响[D]. 张清花.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急性胆囊炎的中医治疗[J]. 肖芳,谢微杳. 中国中医急症, 2020(08)
- [6]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D]. 蒋暑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疗效的Meta分析和回顾性研究[D]. 鲁意.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消化系统常见病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J]. 时昭红,任顺平,唐旭东,郑丁,杜念龙,杨家耀,杨健,温艳东,王凤云,吕林.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02)
- [9]胁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J]. 时昭红,吕宾,杜念龙,张书,石拓. 中医杂志, 2020(04)
- [10]芒硝外敷非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研究[D]. 林德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