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学重要着作选介(论文文献综述)
李勇先[1](2021)在《《中医宝藏》前言》文中提出中国医学历史悠久,在数千年历史发展中,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理论、深邃的思想、多样的防病治疗方法、显着的临床效果而着称於世,爲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和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成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産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中国医学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据不完全统计,现存海内外中医古籍达两万余种,成爲後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医学实库,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实用价值。
本刊编辑部[2](2021)在《《中医文献杂志》投稿须知》文中研究表明一、《中医文献杂志》为全国唯一的一份中医文献研究专业学术期刊,以"探究中医药古今文献,弘扬中医药临证精粹"为办刊宗旨,读者对象为中医药文献工作者、中医药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者以及广大中医药爱好者。主要栏目有:文献研究:集中反映中医文献研究的最新成果;学术探讨:发表新观点、新方法,也是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园地;名医经验:以名老中医临床学术经验为主,是中医学活的文献;医林人物:介绍中医界名人的成长之路、趣闻轶事;文献综述:为现代中医临床一次文献的整理研究,反映现代中医药临床、科研的最新动态;
本刊编辑部[3](2021)在《《中医文献杂志》投稿须知》文中认为一、《中医文献杂志》为全国唯一的一份中医文献研究专业学术期刊,以"探究中医药古今文献,弘扬中医药临证精粹"为办刊宗旨,读者对象为中医药文献工作者、中医药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者以及广大中医药爱好者。主要栏目有:文献研究:集中反映中医文献研究的最新成果;学术探讨:发表新观点、新方法,也是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园地;名医经验:以名老中医临床学术经验为主,是中医学活的文献;医林人物:介绍中医界名人的成长之路、趣闻轶事;文献综述:为现代中医临床一次文献的整理研究,反映现代中医药临床、科研的最新动态;
曾毅[4](2021)在《明代医书作者的群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医书是中医学术传承的重要载体,明代编着的医书的数量空前,达一千余种之多,在同时期的世界医学史上也绝无仅有。除了像《本草纲目》这样享誉世界的巨着,明代的许多医书至今仍是中医学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参考文献。因此,因此对明代医书进行多方位深入研究,无论对于认识明代医学的历史,还是对现代中医的传承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多关注个体医家及其着作的研究,对于医书整体尤其是对其作者群体的研究缺如。本文试图对明代医书作者的地域、学力、社会身份进行分类,并将作者划分出群体与着作类型特征进行相关性研究,以期通过数据挖掘,勾勒出明代医书作者群体的概貌。本文在广泛收集前任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重要目录文献调研、考证,甄选出812种明代医书,建立《现存明代医书信息数据库》,从中提取442位医书作者信息,逐一考察其籍贯、科考、社会身份等信息,建立《现存明代医书作者信息数据库》,并利用数据库开展了下述研究。1.对现存明代医书的种类、年代分布进行了考察;2.对作者的里籍、功名、职务、社会身份等进行考察,并将作者初步划分为职业医家、兼业医家、和非医家三类群体;3.对不同群体作者的着书数量、着书动机、着作种类与撰着方式、着作影响力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如下结果:1.现存有作者可考的明代医书种类涵盖了《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所列所有类目,其数量以临证各科、方书、养生修真导引、本草、医案医话为多。2.医书的产出年代以前期少,中期缓慢增长,后期快速增长的势态,政治动荡等因素对医书的产出数量没有太大影响,经济的发展、商业出版和医学内部的因素是促进医书产出的主要动力。3.医书作者的地域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尤以浙、苏、皖、赣为多,其数量依现今区划排序依次为:浙(127)、苏(95)、皖(60)、赣(37)、沪(17)、豫(17)、鄂(16)、闽(15)、鲁(13)、冀(7)、川(7)、陕(5)、湘(5)、晋(4)、粤(3)、桂、贵、滇、辽、琼各1。提示,相比金元时期,冀、豫、鲁名家辈出的景象,明代中国的医学中心南移,北方逐渐衰落。4.可以考察到科考背景,即获取到功名的的医书作者有131位,其中进士 68位,举人16位,武举人4位,生员43位。获取功名者占作者总数的30%。5.医书作者的身份多元,其中,职业医家(包括官医、民间医)215位,占总数的48.6%,接近半数;兼业医家(有其他职业,如官,同时行医者)40人,约占9%;非医家187人,约占总人数42.4%,这其中官员112、儒生26、文人10、僧道25、书商6、藩王2。医书作者中非医家数量庞大,值得关注。6.就医书编撰数量而言,职业医家人均1.96部,兼业医家人均2.5部,非医家群体人均1.6部;编撰有6部以上医书的高产作者18位,其中职业医家11位,兼业医家3位,非医家4位。其中前三位有2位为兼业医家。7.职业医家趋向于撰着综合性着作、伤寒与金匮、诊法、临证各科、针灸推拿、基础理论类书籍;其创作方式以撰着为主,偏向原创,是医学知识的创造者。兼业医家倾向于创作医论、基础理论、医经、伤寒与金匮,撰着方式上倾向于加工、阐释。非医家群体倾向于创作养生修真导引类书籍,文献整理是其撰着特征。8.高影响力的医书主要由职业医家撰着,是医学文本知识的绝对主导者。9.通过对高产出作者、着有高、极高影响力医书的作者调研发现,高产出作者在科考方面,以经过科举考试教育、有一定科考的作者为主。着有高、极高影响力医书的作者亦是相近,也以拥有生员及以上科考者为主。结合这些作者都是职业医家,可以得出着述数量多、能产出高影响力着作的人物是既有文化(科考)又有医家身份(临床实践经历)的人物。
徐满成,李文惠,段逸山[5](2021)在《地方志涉医资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方志尤其是旧志所载涉医资料可为地方医学研究提供丰富素材,目前相关研究文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内容研究,有宏观介绍地方志医药文献者,有研究地方志所载医家、医着、医政管理、地方药材和地方疫情资料者,还有分析涉医社会文化现象者,总体以文献梳理为主,深入剖析者偏少;二是研究视角讨论,全面介绍地方志涉医资料者较少,大多从某一个方面切入进行梳理;三是研究方法探讨,以文献研究法为主,亦有学者提出实地调研、实物考察等方法。因此,地方志涉医资料研究应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挖掘;在研究视角上可放眼于地方医学建制、涉医机构等较为冷门的领域;研究方法除文献研究外还应综合运用数据挖掘、实证调研等方法。
赵倪娟[6](2021)在《明代现存代表性针灸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明代代表性针灸文献,考察明代代表性针灸专着的着者生平事迹、成书过程、版本源流,归纳特色学术思想,讨论学术传承影响,总结明代代表性针灸医籍的学术特色和针灸专着的学术传承影响特点。方法明代的医籍文献以汇集类文献为主,为了反映明代针灸学的面貌,选取的代表性医籍需具备:个人学术观点鲜明、流传较广、影响较远、现存版本较清晰四个特点。选取《神应经》《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问对》《奇经八脉考》《针方六集》六本代表性针灸专着以及《古今医统大全》《医学入门》《类经图翼》三本综合性医籍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针灸大成》的研究报道较全面,仅参考相关研究文献。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论文,查阅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相关书籍,主要从医籍基本情况、引文情况、学术特色和学术传承影响四个方面进行探究。结论明代代表性针灸文献的学术特色体现在:尊崇经典,重视“八脉交会穴”“子午流注针法”理论,完备补泻要素、完善复式针刺补泻手法,强调定穴精准、取穴精简,崇尚灸法,重视腧穴整理。《神应经》中同一病人依据左右侧穴位、阴经与阳经经脉、男女的捻转补泻手法在《针灸大成》《针灸聚英》《针灸问对》《针方六集》中得到了传承,清代《针灸内篇》继承刺法应用于临床。《针灸大全》中的“治病八法”“飞经走气”针刺手法在《针灸聚英》《针灸问对》《针灸大成》《针方六集》《医学入门》中得到发挥,被清代《针灸逢源》转录,书中补充和完善的“八脉交会穴”理论被《针灸问对》《针灸聚英》继承。《针灸聚英》“针、灸、药三者并用”的观点被《针灸大成》传承,“针刺实用”的观点被《针灸问对》传承,系统的腧穴理论被《针灸大成》《针方六集》及清代的《针灸逢源》《循经考穴编》转录,为《奇经八脉考》的编撰提供了参考资料。《针灸问对》本于《内》《难》的学术态度,汪氏的针刺补泻手法在《针灸大成》中得到了继承并在《医宗金鉴》中得到了传播。书中“针法浑是泻而无补”的学术观点在《针灸大成》《医学入门》《古今医统大全》均有论及。《奇经八脉考》参考《针灸聚英》中腧穴理论,以奇经论治病症的学术理念,对清代多位医家注重调补奇经和以奇经辨证论治各科疾病学术思想的盛行有较大的引导作用,《静香楼医案》《环草堂医案》《临证指南医案》中均有继承发挥。《针方六集》辑录了明代《针灸大全》《针灸大成》《针灸聚英》书中的内容,提出的“针药一理”的学术观点对现代临床证治采用针药并用模式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促进有效针药配伍模式的构建。明代代表性针灸文献中存在着一对多的影响模式,《针灸大全》《针灸聚英》在明这一历史时期较广泛的被传承,《针灸大全》中的针刺手法被多数针灸专着传承创新,《针灸聚英》中的腧穴内容则是大多针灸专着腧穴内容的组成部分。《针灸聚英》《针灸问对》《针灸大成》皆以《素》《难》为尊的学术观点,使得三者有明显的纵向学术传承关系。明代的腧穴理论成果对清代影响较深,主要是《针灸大成》与《类经图翼》的腧穴考证的内容。对清代影响较大的医籍主要有《神应经》《针灸大全》《医学入门》《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类经图翼》。《类经图翼》《针灸大成》《医学入门》直接影响了清代针灸学的发展。
王秀芳[7](2021)在《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文中指出从莫尔、圣西门、傅里叶,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但是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苏东剧变的发生,也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纵观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程,其中不乏思想家、政治家为此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但是以科学家视角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理论却少之又少。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钱学森创立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观点和主张。这一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方法支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和高效管理为重点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的精华。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理论学说,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以《钱学森书信》及其补编(15卷)以及《钱学森文集》(6卷)等为主要文本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方法,从广泛分散在书信、文集、讲话中提取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观点,在全面展现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面貌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演绎分析。钱学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划主张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如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系统互相服务的问题。世界社会形态和三次社会革命观点,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钱学森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大领域九大建设主张对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教育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于创建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社会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倡导,对于推进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从任务能力型到系统效能型转变有重要意义。虽然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理论学说,但至少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诸多理论学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并被付诸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虽说其中的有些观点、理论尚存在争议,但依然不能掩盖这一思想所散发的光芒。
本刊编辑部[8](2021)在《《中医文献杂志》投稿须知》文中研究表明一、《中医文献杂志》为全国唯一的一份中医文献研究专业学术期刊,以"探究中医药古今文献,弘扬中医药临证精粹"为办刊宗旨,读者对象为中医药文献工作者、中医药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者以及广大中医药爱好者。主要栏目有:文献研究:集中反映中医文献研究的最新成果;学术探讨:发表新观点、新方法,也是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园地;名医经验:以名老中医临床学术经验为主,是中医学活的文献;医林人物:介绍中医界名人的成长之路、趣闻轶事;文献综述:为现代中医临床一次文献的整理研究,反映现代中医药临床、科研的最新动态;医药学史:反映古代和近代中医药学的发展脉络,考镜源流,辨彰学术;经典与临床:是学习经典着作,提高临证水平的体会与心得;书刊评述:中医药书刊特色点评,指导阅读。此外,尚辟有"流派研究""验方拔萃""验案选介""名医遗着"等栏目。热忱欢迎各地作者踊跃投稿。
徐叶彤[9](2020)在《英国中古后期的代议思想及其实践》文中研究指明代议制度滥觞于中古英国,它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孕育于中古代议思想之中。而代议思想的出现亦非一日之功,而是古典时期的文化与制度遗产传承、发展、演变、融合的结果。伴随着中古代议思想家们的理论探讨,这一思想最终形成并被运用于中古英国的政治实践,由此产生了代议制。这一问题曾一度引起学界的重视,但相关成果的研究重点在于制度层面的梳理和剖析,而缺少思想层面的考察与解读。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文对中古英国代议思想的萌生、发展进行梳理和分析,并结合代议思想家们的“代议观念”对中古英国代议制度的早期实践进行探讨,不仅深化学界对代议制度的既有认识,更能从认识论的角度重新理解代议思想与其实践的关系问题。代议思想的形成受益于古典时期的文化遗产以及中古早期的传统制度,这一部分构成本文的首章内容。中古英国的代议思想根植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政治文化遗产、日耳曼文化中的传统习俗以及基督教文化中的宗教事务管理模式。另外,中古早期,国王对于国家管理、罗马基督教会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诸多的思考和实践,这也为代议民主思想的萌生创造了条件。贤人会议和封建法庭是中古世俗政权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管理机构,教会内部的争端也要诉诸于“早期宗教全体大会”的民主形式。王权在贤人会议、封建法庭以及教会系统中的影响是中古英国王权在教俗两界的初步政治结构形态。同时,王权在贤人会议、封建法庭和教会系统中享有何种权力、又受到何种制约,以及王权的本源为何物,这些问题也促进了中古代议思想家们对“代议”的相关探讨,由此形成了中古代议民主的思想轨迹。12世纪伊始,代议思想家开始围绕自然权利、财产自由权、政治自由权进行思考。自然权利是政治权力的基础,财产权是政治权力的前提,而人们获得政治自由之后,才可以保障经济自由、财产自由等自由权利。格拉提安、奥卡姆的威廉、巴黎的约翰、帕多瓦的马西利乌斯以及根特的亨利等一批代议思想家们,虽然出身不尽相同,因而代表着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社会利益,然而在涉及这三种权利的问题时,都基本认为,自然权利、财产自由权和政治自由权是人民享有自由权的重要标志。人民享有上述自由及自由权是自然法赋予的基本权利,是任何人不可随意侵犯和剥夺的基本自由权。人民作为立法者主体,有权利保护自己的财产权,有权利选举自己的君主,也有权利选择政府的组织形式。不仅如此,人民还可以利用所享有的自由权表决关乎全体人民利益的事情。代议思想家们对自由的阐述促进了中古自由精神的传播,激励了人民对自由的坚持和对自由的扞卫,对英国代议制的形成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古政治思想包括代议思想在内,最大的特点是统摄于神学思想的框架之下。由此,代议思想的理论体系也建立在对教会及其教皇权问题认识的基础之上。奥卡姆的威廉、库萨的尼古拉以及罗马的吉莱斯等,是本文第三章研究的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他们对教皇权的认识、对教会会议的理解以及对教会权力的表达,构成了中古代议思想的理论体系的首要内容,对于构建英国中古代议思想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思想家们还讨论了保证其代议理论实现的制度问题,这将在本文的第四章中予以呈现。具有代表性的制度思考主要来自于马西利乌斯的人民立法者理论、萨索菲那多的巴托鲁斯对城市共和国中存在的代议制进行的思考,即他的“主权在民思想”,以及索尔兹伯里的约翰等人对选举君主制的带有“神学意味”的认识。无论哪一种制度思考,在本质上都隐含着“政治权力来源于公民共同体”的基本思想以及“涉及众人之事需由众人决断”的罗马法原则,构成了代议思想的重要内涵。第五章讨论英国代议制政府早期实践的成果及其不断调整的过程。代表权和代表制度应运而生,促进了各级会议在形式上更加规范,例如西门议会、模范议会。地方代表的兴起扩大了民主范围,改变了议会的组织形式,对后期两院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早期实践中,虽然已经开始孕育自由制度,却仍然存在着矛盾,因为盎格鲁-诺曼时期的国民会议还没有能力完全摆脱个人专权,发挥限制王权的作用。因此,代议民主思想从理论转为实践需要一个过程,即王权与议会之间不断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在后期代议制政府的发展历程中,英国宪章的演进有效地保障了“政治权力的最终来源是公民共同体”。中古英国的宪章史记录了在公共权利和政治保障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贵族阶级与国王之间的博弈:国王忙于维护其特权,而贵族又坚持不懈地尝试让国王做出新的让步。在这个调整的过程中,代议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综上所述,英国代议制的形成植根于古典文化与制度遗产,孕生于中古的代议思想。这些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社会共同体是政治权力的最终来源;王权源于人民权力的转让,但人民仍保留着对它的所有权以及终极控制权;公共权力的使用应以社会共同体的同意为基础;由各等级或社会团体选派的代表组成的机构能够行使共同体的政治权力。
王亚勤[10](2020)在《半夏泻心汤人含药血清对Hp感染GES-1细胞NF-κB和表观遗传学相关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从NF-κB信号通路和表观遗传相关因子为切入点,通过检测各组实验血清干预GES-1细胞不同时段后NF-κB、NF-κBp65、IκBα;Dnmt1、MBD2、kaiso mRNA表达水平,探讨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丰富中药方剂半夏泻心汤用于消化性溃疡的科学内涵。研究方法:1.临床人含药血清收集:临床资料来源分3组,分别是健康对照组、西药组、中药组。健康对照组来自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健康志愿者40名,男女各半,年龄2050岁。消化性溃疡各药物治疗组来自厦门市中医院、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附属国医堂Hp相关性PU之寒热错杂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组40名,男女各半,年龄2050岁。签署知情同意书。西药组予雷贝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一日两次,口服;中药组予半夏泻心汤液,一日两次,口服。各治疗组予相应药物治疗前及治疗7天后采静脉血,收集、分离血清备用。2.细胞干预与收集:GES-1细胞培养在加有100μg/ml的青霉素、链霉素和10%的胎牛血清的高糖DMEM培养液中,置于37℃、含5%CO2的培养箱中生长。与Hp混合时用无抗生素的高糖DMEM培养液。分组后给予相应实验血清培养。设无Hp的GES-1培养液作为空白对照组。另取Hp与GES-1混合液一式6份培养箱中培养24h(从加入Hp即开始计时),1份不加血清干预(即Hp模型组),另5份加入血清干预:健康血清对照组加入健康患者无含药血清;用药前组加患者治疗前血清;西药血清组加入西药组含药血清;中药A、B各组干预培养的血清浓度分别为10%、20%。各组在连续培养1、2、3d后收集各组细胞。3.采用RT-qPCR方法检测各组实验血清干预GES-1细胞24h、48h、72h后NF-κB、NF-κBp65、IκBα;Dnmt1、MBD2、kaiso mRNA表达水平。并绘制各自溶解曲线。结果:1.由PCR扩增溶解曲线可知,NF-κB等和GAPDH溶解温度分别在82℃、86℃和86℃左右,说明PCR扩增产物为单一产物。NF-κB等和GAPDH的扩增效率基本一致。2.采用RT-qPCR实验方法检测各组实验血清干预GES-1细胞24h、48h、72h后NF-κB、NF-Bκp65、IκBαmRNA表达,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Hp感染模型组NF-κB、NF-κBp65、IκBαmRNA升高,IκBαmRNA降低(P<0.05);与Hp感染模型组相比,健康血清组各mRNA表达无差异(P>0.05),西药血清组及半夏泻心汤血清组NF-κB、NF-κBp65 mRNA表达降低,IκBαmRNA表达升高(P<0.05);与用药前血清组相比,西药血清组和20%半夏泻心汤血清组NF-κB、NF-κBp65 mRNA表达降低,IκBαmRNA表达升高(P<0.05);半夏泻心汤血清组与西药血清组之间mRNA的表达无差异(P>0.05)。3.采用RT-qPCR实验方法检测各组实验血清干预GES-1细胞24h、48h、72h后Dnmt1、MBD2、kaiso mRNA表达,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Hp感染模型组Dnmt1、kaiso mRNA表达升高(P<0.05);与Hp感染模型组相比,健康血清组各mRNA表达无差异(P>0.05),西药血清组及半夏泻心汤血清组Dnmt1、kaiso mRNA表达降低(P<0.05);与用药前血清组相比,西药血清组和20%半夏泻心汤血清组Dnmt1、kaiso mRNA表达降低(P<0.05);半夏泻心汤血清组与西药血清组之间mRNA的表达无差异(P>0.05)而MBD2 mRNA表达水平在用药前后各组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半夏泻心汤人含药血清能降低GES-1细胞中NF-κB、NF-κBp65 mRNA表达水平,升高IκBαmRNA表达水平。2.半夏泻心汤人含药血清能降低GES-1细胞中Dnmt1、kaiso mRNA表达水平。3.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其机制与下调NF-κB、NF-κBp65表达水平,而抑制促炎活性;上调IκBα表达水平,减少IκBα磷酸化降解,抑制NF-κB的活化,调节NF-κB信号通路,进而减少Hp相关PU炎症反应,发挥治疗作用有关。通过下调或抑制Dnmt1、kaiso mRNA表达,对细胞DNA甲基化进行调控,也可能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
二、中医学重要着作选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学重要着作选介(论文提纲范文)
(4)明代医书作者的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明代医书的搜集与整理研究 |
2 关于医书作者的研究 |
3 有关医家群体的研究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1 究范围的界定 |
2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3 分类标准 |
第三节 内容、结构、创新性 |
1 内容与结构 |
2 创新性 |
第二章 明代医学发展概述 |
第一节 明代的医学的成就与特色 |
第二节 明代医事制度 |
第三节 明代刻书业与医书刊刻 |
第四节 明代医药学家与医药学着作 |
小结 |
第三章 现存明代医书调研与数据库建立 |
第一节 相关医书目录及所录明代医书 |
1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及其所录明代医书 |
2 《宋以后医籍年表》及其所收明代医书 |
第二节 现存明代医书及作者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
1 医书的甄选 |
2 数据库的建设 |
第三节 现存明代医书的种类与年代分布 |
1 现存明代医书的种类 |
2 现存明代医书的年代分布 |
小结 |
第四章 作者信息调研的与群体的划分 |
第一节 作者的地域调查与分布 |
1 浙江 |
2 江苏与上海 |
3 安徽 |
4 江西、河南、湖北、福建、山东等地 |
5 作者地域分布图 |
第二节 作者科考情况调查与分布 |
1 进士、举人、生员作者 |
2 无功名作者 |
3 科考情况不明的作者 |
4 作者的科考分布 |
第三节 作者的身份考察与群体划分 |
1 身份界定与群体划分的标准 |
2 职业医家群体 |
3 兼业医家群体 |
4 官员、文人与隐士、僧道等非医家群体 |
小结 |
第五章 作者群体与其着述关系 |
第一节 作者群体与着书数量 |
1 高产作者 |
2 职业医家着述数量 |
3 兼业医家的着述数量 |
4 官员、乡绅、书商等非医家群体的着述数量 |
第二节 作者群体与着述种类 |
1 职业医家的着述种类与撰着方式 |
2 兼业医家的着述种类与撰着方式 |
3 官员、文人与隐士、僧道等非医家群体的着述种类与撰着方式 |
第三节 作者身份与着述动机 |
1 职业医家的着述动机 |
2 兼业医家的着述动机 |
3 官员、文人与隐士、僧道等非医家群体的着述动机 |
第四节 作者群体与其着作的影响力 |
1 关于医书影响力的判断与划分问题 |
2 职业医家着述的影响力 |
3 兼业医家着作的影响力 |
4 官员、文人与隐士、僧道等非医家群体着作的影响力 |
5 高影响力医书的作者 |
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现存明代医书表 |
2. 现存明代医书作者信息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5)地方志涉医资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内容研究 |
1.1 宏观介绍地方志中的医药文献 |
1.2 研究地方志所载医学人物 |
1.3 研究地方志所载医籍 |
1.4 分析地方医政管理情况 |
1.5 研究地方疫情资料 |
1.6 研究地方药材 |
1.6.1 宏观探寻某地中药资源 |
1.6.2 深入开展单味道地药材研究 |
1.7 分析涉医社会文化现象 |
2 研究视角讨论 |
3 研究方法讨论 |
4 小结 |
(6)明代现存代表性针灸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明代现存代表性针灸专着文献学及学术思想研究 |
一 、《神应经》 |
(一)概况 |
1.作者及成书年代 |
2.成书过程 |
3.版本情况 |
4.体例及内容 |
(二)引文情况 |
1.原创居多,承袭席弘经验 |
2.赋文被引,撰书成赋 |
(三)学术思想特色 |
1.注重取穴 |
2.补泻兼施,先泻后补 |
3.双手持针补泻 |
4.针而不灸,灸而不针 |
(四)学术影响 |
二 、《针灸大全》 |
(一)概况 |
1.作者生平 |
2.书名 |
3.成书年代 |
4.版本情况 |
5.体例及内容 |
(二)引文情况 |
1.引用书籍梳理 |
2.引录歌赋类别 |
(三)学术思想特色 |
1.尊经崇古,《内经》为要 |
2.传承窦默学术思想,完善八脉交会穴理论 |
3.推崇按时取穴,理论建树颇丰 |
4.首刊《金针赋》,完备针刺手法 |
(四)学术影响 |
三 、《针灸聚英》 |
(一)概况 |
1.作者及其生平 |
2.成书过程 |
3.版本情况 |
4.体例及内容 |
(二)引文情况 |
(三)学术思想特色 |
1.强调穴位的准确性 |
2.反对人神禁忌 |
3.提倡针、灸、药三者并用 |
4.主张针刺实用,反对巧立名目 |
5.系统整理腧穴 |
(四)学术影响 |
四 、《针灸问对》 |
(一)概况 |
1.作者生平与学术背景 |
2.成书过程 |
3.版本情况 |
4.体例及内容 |
(二)引文情况 |
1.编辑特点 |
2.引用医籍梳理 |
(三)学术思想特色 |
1.《内》《难》所论,刺法之正 |
2.尊崇经典,切脉为要 |
3.法承丹溪,针浑是泻而无补 |
4.详辨病性,气血有别 |
5.治无定穴,知穴善用 |
6.灸有禁忌,无病忌灸 |
(四)学术影响 |
五 、《奇经八脉考》 |
(一)概况 |
1.作者、成书过程、版本情况及体例内容 |
(二)引文情况 |
(三)学术思想特色 |
1.补充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
2.载奇经八脉寸口脉象 |
3.辑录奇经八脉病的论治 |
4.删繁就简,考订奇经腧穴 |
(四)学术影响 |
六 、《针方六集》 |
(一)概况 |
1.作者及其生平 |
2.成书年代及成书过程 |
3.版本情况 |
4.体例及内容 |
(二)引文情况 |
(三)学术思想特色 |
1.针药一理观 |
2.论述详备,重修《金针赋》 |
3.取穴精简,切实为用 |
(四)学术影响 |
第二章 明代综合性着作中的针灸学研究 |
一 、《古今医统大全》 |
(一)针灸学术思想特色 |
1.取穴精准,定经长短 |
2.分经辨治,因时施治 |
3.重视脉诊,因人治异 |
4.未病先防,经络养生 |
5.针药并用,尤崇灸法 |
二 、《医学入门》 |
(一)针灸学术思想特色 |
1.取穴精简,善用要穴、奇穴 |
2.补充补泻要素,创新补泻手法 |
3.灸药并用,重视炼脐 |
三 、《类经图翼》 |
(一)针灸学术思想特色 |
1.详述经络与人体诸部的关系 |
2.完善骨度分寸、同身寸法 |
3.仿先贤体例,整理腧穴理论 |
4.明析灸理,重视灸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综述 明代现存代表性针灸文献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7)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意义、不足 |
第一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催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和科技救国思潮的产生 |
二、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与影响因素 |
一、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
二、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
一、萌生阶段(1930-1955):在救国思想主导下,初步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
二、发展阶段(1956-1981):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逐步成熟 |
三、成熟阶段(1982-1996):在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用社会工程思想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
四、完善阶段(1997-2009):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钱学森之问”为标志继续思考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钱学森关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 |
第一节 对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一):“科学技术”视角 |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发展 |
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大科学”发展态势 |
三、把握产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
第二节 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二):“世界社会形态”视角 |
一、世界社会形态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信息革命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
二、信息化、差异化、资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
三、钱学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解读 |
第三节 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的认识 |
一、第一次社会革命奠定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 |
二、第二次社会革命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协调发展的问题 |
三、主动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作准备 |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对策 |
一、 “时代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
二、科技立国重要性日益凸显 |
三、用系统视角分析时代问题 |
第五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内容 |
一、基本理念与创新主张 |
二、方法支撑和具体运用 |
三、主要框架及基本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瞄准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国家产业不断升级 |
二、加强三大经济学研究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
三、运用系统工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
四、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体质建设主张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大力开展“科技经济建设” |
一、科技是21 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 |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大力推进科技经济建设 |
三、建设主动型“宏观控、微观放”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 |
四、依靠伦理、管理、法理规约科技经济行为 |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重视发展“人民体质建设” |
一、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人民体质建设 |
二、深入研究人体科学 |
三、推进医学改革 |
四、关心重视老龄人口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钱学森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
二、钱学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
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思想建设是“主观表现” |
一、思想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
二、 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加行为科学是关键 |
三、技术手段:思想政治社会工程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客观表现” |
一、 “中国文化是强大的国力” |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主张 |
三、建设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
四、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较早进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 |
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张 |
三、主张建立行政科学理论体系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政体建设 |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看法与主张 |
二、行政机构必须因时因事进行调整 |
三、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政工作体系 |
四、总体设计部:现代国家智库建设的雏形 |
五、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法律建设 |
一、法治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最佳治理为目的 |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工程 |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 |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制度建设 |
一、为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献计献策 |
二、探索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路径 |
三、开展人民政协学研究助力协商民主 |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党的建设 |
一、钱学森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主张 |
二、钱学森关于领导科学及领导干部的培养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钱学森关于地理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及基本主张 |
一、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 |
二、地理建设的主要内涵 |
三、地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工程 |
一、把交通建设作为地理建设之本 |
二、在“尊重”和“创造”基础上开展水利建设 |
三、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
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 |
五、推进重点地区发展 |
第三节 地理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 |
一、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规划资源回收利用 |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
三、灾害学研究:科学防治自然灾害 |
四、城市学研究:山水城市发展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发展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
一、教育是第一位的大事 |
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
三、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
四、开展大成智慧教育 |
第二节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
一、党要不断提升科技领导力 |
二、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
三、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 |
第三节 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
一、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
三、贯彻世界范围内的群众路线 |
四、大力维护国家安全 |
第四节 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 |
一、认真研究21世纪国防建设重点问题 |
二、加强战略战术运用确保打赢现代战争 |
三、顺应国际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价值 |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贡献 |
一、以系统理论创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问题 |
二、深入阐明了科学技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作用机理 |
三、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献计献策 |
四、解读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某些重要论断和观点 |
五、提出并尝试破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 |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特点 |
一、科学家的理想性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
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具体场景的适用性 |
三、学理上的逻辑性与实践中的有限性 |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评价 |
一、性质上: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阶段性:它是还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
三、实践上: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
第四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教育启示 |
一、树立求真求实态度,认真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
二、汲取人物思想智慧,助力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
三、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展现先进群体精神风貌 |
四、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实现高等教育道德性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 |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科学家队伍的国家观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英国中古后期的代议思想及其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
第三节 创新点 |
第一章 历史传统与文化环境 |
第一节 代议因子 |
一、古希腊罗马文化 |
二、基督教文化 |
三、日耳曼文化 |
第二节 贤人会议 |
第三节 封建法庭 |
第二章 思想的萌生 |
第一节 自然权利 |
第二节 财产自由权 |
第三节 政治自由权 |
第三章 理论体系 |
第一节 有限教皇权 |
第二节 教会内部的民主 |
一、同意问题 |
二、宗教全体会议 |
三、教会的权力 |
第四章 制度设计 |
第一节 人民立法者和等级君主制 |
第二节 城市共和国中的“主权在民” |
第三节 选举君主制 |
第四节 世界帝国理论 |
第五章 实践与调适 |
第一节 代表制度 |
一、何谓代表权 |
二、地方代表的兴起 |
第二节 西门议会和模范国会 |
第三节 早期实践 |
一、盎格鲁-诺曼制度 |
二、代议制政府的兴起 |
三、代议制政府的发展历程 |
第四节 两院制的建立 |
第五节 王权与议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 |
(10)半夏泻心汤人含药血清对Hp感染GES-1细胞NF-κB和表观遗传学相关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消化性溃疡的现代医学研究 |
1.1 PU的发病机制 |
1.2 PU的治疗现状 |
2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学研究 |
2.1 PU相关中医病名认识 |
2.2 PU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PU的中医辨证治疗 |
3 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理论依据 |
3.1 半夏泻心汤方证来源 |
3.2 半夏泻心汤治疗PU的临床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细胞及细菌 |
1.2 实验药品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2.1 细胞培养 |
2.2 临床人含药血清收集 |
2.3 细菌培养与各实验组细胞干预、收集 |
2.4 RT-q PCR检测NF-κB等目的基因mRNA的表达 |
3 统计学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NF-κB等目的基因扩增溶解曲线 |
4.2 NF-κB等目的基因m RNA表达水平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半夏泻心汤治疗Hp感染寒热错杂型PU的理论依据 |
1.1 对半夏泻心汤方证病机寒热错杂的理解 |
1.2 半夏泻心汤药物构成及组方分析 |
1.3 半夏泻心汤单味药及复方抗Hp |
2 半夏泻心汤人含药血清对Hp感染GES-1 细胞作用机制探讨 |
2.1 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与消化性溃疡 |
2.2 表观遗传学DNA甲基化与消化性溃疡 |
2.3 半夏泻心汤含药血清对Hp感染GES-1 细胞作用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中医学重要着作选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宝藏》前言[J]. 李勇先. 蜀学, 2021(01)
- [2]《中医文献杂志》投稿须知[J]. 本刊编辑部. 中医文献杂志, 2021(05)
- [3]《中医文献杂志》投稿须知[J]. 本刊编辑部. 中医文献杂志, 2021(04)
- [4]明代医书作者的群体研究[D]. 曾毅.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5]地方志涉医资料研究[J]. 徐满成,李文惠,段逸山.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05)
- [6]明代现存代表性针灸文献研究[D]. 赵倪娟.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 王秀芳. 兰州大学, 2021(09)
- [8]《中医文献杂志》投稿须知[J]. 本刊编辑部. 中医文献杂志, 2021(01)
- [9]英国中古后期的代议思想及其实践[D]. 徐叶彤. 山东大学, 2020(01)
- [10]半夏泻心汤人含药血清对Hp感染GES-1细胞NF-κB和表观遗传学相关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D]. 王亚勤.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