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要成为西部物流中心

甘肃要成为西部物流中心

一、甘肃欲成为西部物流中心(论文文献综述)

张蔚霜[1](2021)在《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市物流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西部陆海新通道位于我国西部地区腹地,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衔接长江经济带,在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为沿线省市带来了机遇,同时其建设也离不开沿线省市物流发展的推动。沿线省市应更好地把握发展机遇,增强物流竞争力,以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因此对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市物流竞争力进行合理评价,进而提出对策建议以提升物流竞争力,推动通道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论文以重庆、贵州、内蒙古、四川、西藏、新疆、云南、宁夏、陕西、广西、青海、甘肃和海南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13-2019年作为研究时段来对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市物流竞争力进行评价。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分析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市物流竞争力现状的同时,基于“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竞争、政府和机会五个维度对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市物流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现有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初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R聚类和变异系数法对指标进行筛选,最终构建了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市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信息贡献率验证了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为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市物流竞争力的评价奠定了基础。其次,在对改进CRITIC-熵权-灰色TOPSIS评价模型适用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改进CRITIC-熵权法对指标进行组合赋权,运用灰色TOPSIS法对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市物流竞争力评价值进行计算,并从时间、空间和指标维度进行分析。最后,通过上述分析发现,时间上,2013-2019年通道沿线省市排名靠前和靠后的省市相对稳定,四川、内蒙古和陕西排名稳居前三,西藏、甘肃和青海排名一直靠后;空间上,沿线省市物流竞争力总体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空间格局;沿线省市物流竞争力大多处于中低和低水平。分维度上,2019年物流竞争力处于较高水平的省市在五个维度排名较高,其余省市物流竞争力在五个维度的排名均有所不同,物流竞争力处于中低和低水平的省市在五个维度排名大多靠后。铁路货运量对大多数通道沿线省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而A级物流企业数量、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量、进口额和批发和零售业投资仅对少数几个省市具有显着灵敏度。针对上述研究结果,本文对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市物流竞争力分等级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期为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市物流竞争力,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供参考。

李俊峰[2](2020)在《完善制度性因素对提升甘肃物流产业发展绩效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将制度因素作为经济体系和经济发展过程的外生变量,忽视制度及制度变迁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新制度经济学提出制度是影响经济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制度对于经济运行的绩效至关重要,除了传统提高经济效率的途径外还应从制度的创新和变革中讨论经济活动。由于历史机遇、自然条件、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甘肃省在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单纯依靠传统经济增长因素无法达到最优效果,需要国家和地方从制度、体制、政策、具体规则乃至公众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层面予以积极引导、保障和配合以促使甘肃物流市场和物流组织形成科学高效的治理结构和良好的互动关系以及宽松奋进的创新激励环境,从而达到提升甘肃省物流产业发展绩效的重要作用。

尹国君[3](2020)在《物流集聚与区域城镇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驱动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如何合理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首先要完善交通运输体系,畅通物流网络,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其次应加强中小城市与物流通道的连接,形成高效率、低成本、优服务的物流集聚区。实践经验表明,只有畅通物流通道,降低物流成本,才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才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经济的振兴;才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区域抗风险能力。物流集聚区内,通过物流企业间的竞合关系、营运优势的互补、价值增值服务的提供、前后向关系的延伸,形成的资源共享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及规模经济效应促进了物流集聚的形成与发展。物流集聚能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增加物流收益、促进物流创新。依据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城镇化的主要指标,采用熵值法计算出区域城镇化率。以2005年至2017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作为基础,分别从全国整体、东中西分区域和大中小分等级城市进行实证研究表明,物流空间集聚规模、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及物流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等因素,基本上都促进区域城镇化的发展。通过物流集聚对区域城镇化影响的门槛效应测度表明,不同区域不同等级的城市物流集聚对区域城镇化存在不同影响。以城市人口规模、市辖区面积和在岗职工工资水平作为门槛变量,以物流空间集聚规模、多样化、专业化集聚和协同集聚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存在显着的门槛效应。因此,深入分析物流集聚的影响因素、促进物流集聚发展是推动区域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创新:一是以物流集聚理论为基础,以物流集聚效应为切入点,以区域城镇化为研究目标,在中国物流集聚与区域城镇化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将物流集聚与区域城镇化纳入了统一的理论研究框架,重点研究了物流集聚对区域城镇化影响的机理、方向及大小,并分析了城市的区位差异和等级差异对结论的影响。二是研究了物流空间集聚、专业化与多样化集聚对人口城镇化存在显着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了对区域城镇化影响也非常显着的观点。同时,研究认为物流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城镇化的作用也非常显着。通过物流集聚对区域城镇化门槛效应的测算,认为不同城市规模、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物流集聚对区域城镇化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三是运用多方法、多样本开展分类研究。利用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历年数据为样本,在整体影响、城市区位和等级差异的研究基础上,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检验了物流集聚与区域城镇化存在的相关关系;在借鉴其它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熵值法测算了各城市历年区域城镇化的水平;运用系统广义矩阵方法,对物流集聚对区域城镇化的影响进行了动态分析;使用门槛效应模型,测算了物流集聚对区域城镇化的影响存在的门槛效应。最后从合理扩大物流空间集聚规模,促进物流专业化与多样化集聚,强化物流与制造业协同的集聚的角度提出了促进区域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门云云[4](2020)在《西部国际陆港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日益加深。西部地区在我国对外关系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的前沿,是连接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地区国际战略大通道的重要依托;但西部地区不沿海、不沿边,缺乏便捷的国际运输通道,严重制约了区域开放型经济的发展。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在一些拥有丰富自然资源、交通区位优势以及雄厚经济基础的经济中心城市,可以积极推进国际陆港建设。国际陆港是港口功能向内陆地区的延伸,具有方便快捷的运输通道,以及物流节点、集装箱集散和存储、海关检查、通关、报关等功能。国际陆港的建设,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和转移,推进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以及社会稳定。

季文倩[5](2020)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社会经济发展及政策红利推动下,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攀升,成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为了在经济全球化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浪潮下继续增强经济活力,物流产业呈现出空间集聚态势。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作为经济“新常态”重要战略之一,恰逢其时地提出为西部9省市区物流产业集聚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在抓住机遇求发展的重要时刻,如何使得物流产业进一步集聚,发挥经济引擎作用,这一问题至关重要。本文基于研究背景和意义,在总结现有研究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梳理丝绸之路经济带9个省市区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并运用改进区位熵和空间基尼系数测度2006-2017年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利用Arc Gis进行可视化。其次,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定量分析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在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情况。最后,运用普通面板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依次探究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影响因素,根据实证结果,结合经济带物流产业发展现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呈现“西北高西南低”的分布格局以及阶段性下降的变化趋势,西北地区集聚水平较高但逐年降低,西南地区集聚水平较低但逐年上升。其中,重庆、陕西、青海、宁夏、新疆市区物流产业发展势头较为良好,已经形成较为明显的物流产业集聚,尤其重庆和陕西集聚平均增长速度为正值,逐年扩展了物流产业集聚规模。甘肃、广西、云南、四川省市区物流产业集聚水平低,仍然处于弱势,而且集聚平均增长速度为负值,产业进一步集聚和深化较难。(2)经济带的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存在显着的空间正相关,Moran指数呈“U”型变化,空间效应先减弱后增强。(3)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物流信息化水平对物流产业集聚的直接效应显着为正,物流基础设施以及相关及支持性产业的直接效应为正但不显着,政府行为的直接效应显着为负。消费需求、相关及支持性产业间接效应显着正,可以有效地促进相邻省市区的物流产业集聚,物流基础设施、人力资本间接效应显着为负,抑制着相邻省市区物流产业集聚发展。

孙未未[6](2020)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甘肃省的省际经济合作空间探索》文中提出甘肃省作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省份,具有发展通道经济的优势,且种植业、畜牧业等产业发展水平较高,优势较明显。但由于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起步晚,发展慢,导致甘肃省产业发展不协调、优化升级遇瓶颈。因此,确定产业合作对象,通过省际间经济合作协调产业发展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以研究甘肃省的省际经济合作为出发点,以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增长极理论等为理论支撑,分析了甘肃省各产业发展及开展省际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得出甘肃省种植业、畜牧业、文化旅游业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发展亟需合作带动的结论。其次,为梳理各产业合作对象。本文首先利用标准差椭圆法分析各产业分布格局、集聚状况,分析甘肃省各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并根据标准差椭圆相关数据及椭圆分布格局大致确定合作对象。之后,基于标准差椭圆结果,引入地缘经济相关指标,运用欧式距离法进一步筛选各产业合作对象。最后从依靠“一带一路”倡议开展差异化合作、提升甘肃省产业竞争力等角度提出来深化甘肃省各产业省际合作空间的对策建议。

郑艳玲[7](2020)在《陆港建设对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陆上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东西方文化的重要通道,但沿线各国之间没有形成统一的贸易协定与交通规则,导致一直通而不畅。西部地区面积超过东部和中部,但对外贸易发展却落后于其他两个地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加之陆港的建设,有利于提高通关效率与物流服务水平,加快区域之间的要素与商品流通,带动区域经济和贸易发展,为西部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基于上述背景和意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是:结合定性阐述和定量分析,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陆港的定义、功能、发展模式和动力机制进行了梳理,其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西部地区代表性陆港竞争力水平;再次运用比较分析法从贸易规模、贸易结构两个方面对西部地区省市对外贸易进行分析;最后先用PVAR分析陆港建设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再用面板模型分析陆港建设对对外贸易影响程度。结果如下:首先对西安、成都、重庆、兰州、乌鲁木齐、贵阳几个陆港的发展现状深入剖析,为对其竞争力评价提供依据,结果是西安陆港的竞争力水平最高,成都陆港和重庆陆港紧随其后,兰州陆港、乌鲁木齐陆港、贵阳陆港竞争力水平需要提升;再次对西部地区省市对外贸易进行分析,在贸易规模方面,从2007到2017年西部整体对外贸易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陆港所在省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重庆市和四川省的进出口方面处于领先位置,但甘肃和新疆进出口额都偏低;在贸易结构中,仍然是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虽有上升,但是幅度不大;最后运用面板模型以陆港表征变量以及对外贸易有影响的相关因素作解释变量,以贸易规模、贸易结构作为被解释变量做回归分析,其估计结果显示:在贸易规模方面,陆港建设对西部地区城市的进出口都产生正向影响,其中对出口影响更大一些;在贸易结构方面,陆港建设对西部地区城市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也产生了正向作用,其中对加工贸易的作用尤为明显;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差异化方法对每个陆港提出建议,再从政策支持方向、人才培养方向、区域间合作方法、贸易结构等方面,对西部地区陆港未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魏梦豪[8](2020)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保护主义倾向抬头。随着经济全球化走势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未来国际经贸合作,越发倾向于区域化。基于中国和新加坡双边经贸合作和人文交往的成功经验,“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以下简称“陆海新通道”)应运而生。陆海新通道起源于中新(重庆)互联互通项目,得到中国西部省份或地区广泛响应。2019年中国政府出台《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以中国西部广阔腹地为主轴,勾画了通道建设的总体轮廓。陆海新通道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物流通道为引擎,深化国际经贸合作,推动区域交通、物流、商贸、产业深度融合的国际大通道。通道建设对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把握重大发展机遇,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本文以陆海新通道建设为主题,在分析通道建设现状、“点—轴”布局结构的基础上,研究发现大通道在拉动西部外向型经济转型、深化中新关系、中国—东盟关系,连接“一带”和“一路”,深化中国陆海双向开放初显效用。但是,由于通道沿线交通物流基础设施欠佳、融资困难、协调机制的缺乏、周边国家缺乏互信等问题,未来推进陆海新通道建设还需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挑战,巩固与拓展效益。

金恩焘[9](2020)在《数字乡村战略下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研究》文中认为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及“数字乡村”这一新的理念;2019年,中央又进一步制定“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助推乡村振兴的计划”。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在农业发展及农村经济社会中的应用,是为提高农民现代信息技能而内生的现代化转型发展路径。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使农业规模化、生态环保、生鲜电商、自媒体公众参与、用户消费体验等市场要素发生根本性变化,对农产品生产端、流通端、消费端对传统农产品流通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新的挑战。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创新,涉及流通市场主体、流通商业模式、流通基础设施、品质溯源监督以及流通技术手段等多个维度,是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创新构建适应我国未来农业发展趋势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的需求,成为本课题的重要研究目标。我国现有农产品流通体系是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枢的分散-集中-分散模式,主要以线下面对面大宗交易、极低冷链率的常温存储运输为主,存在流通环节过多、流通效率低、成本高、腐损高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弊端,导致农户手上新鲜优质农产品售价低与居民采购价格高、质量差的矛盾。结合理论学习和文献综述,通过对江西省农产品流通体系的考察与实践,本论文从农业生态包容、农业生产效率、城乡福祉差距、公众网络参与等视角,分析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的外部环境演变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紧扣农产品流通效率和流通质量两个核心维度,构建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模型;引入自媒体舆情分析、监控、引导等新方法,探讨农产品安全治理的营销引导动力机制;以农村电商模式创新为提升流通效率起点,以冷链物流体系创新为提升流通质量突破口,运用系统动力学分析工具,完成生鲜电商平台设计与实践,探索构建新时代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综述确定研究问题和研究路线。历经四年时间对国内多个省份及江西省内60多个县的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企业实地考察,深入掌握传统农产品流通弊端以及创新升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农产品流通领域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CiteSpace对农产品流通研究领域绘制知识图谱,数据显示农产品电商、冷链物流、农产品供应链、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流通效率和流通成本是当前农产品流通研究领域的热点。通过文献检索分析对知识结构进行了补充和梳理,为系统了解农产品流通领域实情捕捉可靠数据,避免了传统归纳文献方法的主观性。在实地考察与文献综述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围绕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和流通质量两个研究突破口,设计了以网络舆情为农产品流通安全治理的营销引导动力机制,以农村电商、生鲜电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为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的途径,以冷链物流为骨干的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产品流通质量提升的平台,构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中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的研究路线。第二、通过宏观环境演变格局的多视角分析,创新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价值导向概念模型。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必须宏观把握流通两端的外部环境演变格局。本论文重点从农业生产端的农业生态包容、农业生产效率和城乡需求端的城乡福祉差距、公众网络参与等环境要素入手,创新构建了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价值导向概念模型。在农业生产端,以粮食生产区为例研究我国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空间包容性,确定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支撑下实现新的粮食安全战略价值导向;分析农业生产效率区域差异演变及驱动因素,发现在农业规模化、土地托管、农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化、资本化等三农政策持续推动下,我国农业综合生产效率提升迅速、区域差异演变加快,但农业规模效率提升明显高于农业技术效率提升,这种失衡的演变规律暴露出比较严重的农产品安全问题,如农药残留导致的土地板结严重及催熟剂、增甜剂滥用等。这些问题的重要根源之一在于消费端对农产品安全的迫切需求和监督权,无法通过现有的流通体系传导到生产端。在城乡需求端,通过城乡福祉差异时空分异与政策研究,发现城乡居民福祉差距持续缩小,对健康食品、优质食品、特色食品的需求不断提升。通过对新媒体食品安全舆情事件研究,分析网络典型案例发生发酵及平息发展过程,以及与意见领袖深度访谈,提出两个舆论场及话语融合平衡模型,探究了消费者需求意见更广泛、低成本和较迅速的表达方式,推进公众对农产品安全的有效社会监督。第三、通过农村电商商业模式迭代创新过程,探究农产品电商企业组织体系创新。在对农村电商发展现状、问题、对策梳理的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对案例企业四年的跟踪研究,案例企业通过混合制改革创新商业模式并搭建农村电商平台,实现效率机制和合法性机制耦合,带动农产品销售额、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经过混合制改革后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X+1”农村电商商业模式,聚焦整合工业品服务下行、农业生产资料下行的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上行的最先一公里的仓、运、网点等综合城乡共同配送资源,不仅保留了企业商业模式原有驱动因素,还获得了企业合法性和与国有企业资源优势融合的驱动因素,补充了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因素理论,丰富农产品电商企业组织体系混合所有制改革创新的研究视角,为现代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电商企业组织体系创新提供了实践样板。第四、通过推动政策实施为导向构建冷链物流骨干网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质量体系。冷链物流是我国农业产业中的一个硬短板,中央政治局会议将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列入补短板工程。在整个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整体提升是真正解决农产品流通质量问题的根本和关键所在。以推动政策实施为导向,从政策顶层设计、行业总体规划的视角,在第四方物流和农村电商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上,以江西为例,依托供销合作社构建全省冷链骨干网,以图改善、解决冷链流通率较低、流通方式落后,体系不健全、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薄弱以及规模偏小、冷链物流没有形成网络等现实问题,为实现农产品高质量流通提供保障,提升农产品流通质量、缩短了农产品流通周期,从政策实践上推动了 115亿元的冷链流通体系的建设。第五、通过引入舆情处理机制,探索数字乡村战略下新媒体舆情与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研究。数字乡村战略使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日益趋向于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新媒体的崛起,也使得农产品安全更易受到舆论的监督。构建大数据舆情衍生规律模型,利用食品安全舆情倒逼农产品流通体系做出自我革新、自我完善。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效率,通过用户反馈,寻找整个流通体系的问题症结,倒逼企业不断完善流通体系。针对网络舆情中网民行为分析,基于社会网络下新媒体舆情用户行为特征研究,发现微博大V等新媒体代表人士,对于推动网络舆情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Pajek软件,根据大数据环境下意见领袖相关特征对用户进行聚类分析,以此识别不同类型的新媒体代表人物。新媒体舆情的宏观环境演变为现代农产品流通营销引导体系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为农产品流通电商平台和信息化系统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第六、通过前期理论研究,指导完成创新农产品流通体系生鲜电商平台的建设实践。综合考虑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价值导向,基于流通效率和流通质量提升、商业模式创新、冷链流通基础设施、舆情监督与溯源体系等综合设计理念,采取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四点一面设计模型,完成生鲜电商平台系统要素分析、流率基本入树模型、系统反馈基摸分析等,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实现符合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生鲜电商平台,并跟踪平台运营一年以上,初步实现预期效果。综上所述,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具有流通中间环节少、流通效率高的特点,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农村电商商业模式以及冷链物流骨干网创新,避免了传统农产品流通体系弊端,提升了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了农产品流通损耗、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福祉,对数字乡村战略下推进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具有较强实践意义。在数字乡村战略背景下,从生产端、流通端、消费端三个外部宏观环境演变格局视角,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引入农产品电商商业模式迭代创新、冷链物流骨干网建设、自媒体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等创新要素,围绕流通质量和流通效率创新设计新型农产品流通生鲜电商平台,对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和创新价值。整个研究过程中,分别采取了扎根理论、系统动力学、社会网络分析、文献计量分析等方法,工具上采用了 Citespace、Noteexpress、Pajek、Vensim、Xmind等,较好地将研究方法、研究工具有效应用于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问题研究中,对该领域其他研究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研究累计发表了一篇一区SCI、四篇CSSCI和一篇中文核心,两份对策性建议报告获得省领导批示,获得十项企业联合研发的软件着作权。研究不足在于相关内容选择跨度较大,对多维度有机融合的整体性研究,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研究可以将冷链物流、农产品电商、网络舆情压力传导机制等多维度深度融合,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深入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升级建设。

王亚婷[10](2020)在《国际贸易与绿色物流绩效相互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贸易得到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国际贸易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而物流作为实现贸易往来的桥梁,物流绿色化对国际贸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极大作用,两者间的关系也日益密切。一方面,国际贸易是国际绿色物流产生的基础,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必然带动绿色物流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绿色物流为国际贸易的实现提供基础保障,绿色物流发展滞后将会受到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阻碍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对我国国际贸易和绿色物流绩效的关系进行理论及实证研究,对于推进区域国际贸易和绿色物流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我国25个省、市和自治区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各地区国际贸易与绿色物流绩效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首先,对我国绿色物流绩效进行评价分析。基于我国绿色物流相关理论与实际情况,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及环境能源四个层面构建绿色物流绩效评价体系,利用熵值-综合评价法对各地区2011—2017年绿色物流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绿色物流绩效整体发展较为稳定,而东、中、西部地区绿色物流绩效水平呈现由西向东逐渐递增趋势。然后,本文对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析。从国际贸易规模结构、发展条件及生态效益三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各地区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各地区国际贸易公共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分析结果显示,从横向角度来看,广东、北京、江苏、天津等地区的国际贸易发展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而江西、河南、湖南、陕西等地区发展态势不稳定,绩效排名波动较大。从纵向角度来看,全国各地区2011—2014年间国际贸易发展呈现稳中向好的趋势,2014年之后中部地区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而东、西部地区有略微下降趋势之后保持稳定。最后,研究国际贸易与绿色物流绩效之间的相互影响。本文先对国际贸易与绿色物流绩效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定性分析,再构建国际贸易对绿色物流绩效的多元回归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国际贸易指标中进出口贸易额、FDI依存度、初等产品效益度和单位出口贸易工业污染程度对我国绿色物流绩效具有显着影响。为更加深入研究各地区国际贸易对绿色物流绩效的影响,进而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影响度模型,从共性、个性两个角度分析国际贸易指标对各地区绿色物流绩效的影响程度,依此提出针对性建议。接着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各地区绿色物流绩效指标对国际贸易发展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物流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物流业废气排放强度对多个地区国际贸易发展具有较大影响,最后在分析部分重点地区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绿色物流绩效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促进绿色物流发展,以更好服务国际贸易的相关对策建议。

二、甘肃欲成为西部物流中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肃欲成为西部物流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1)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市物流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及方法
    2.1 基本概念界定
    2.2 指标体系构建相关理论概述
    2.3 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2.4 改进CRITIC-熵权-灰色TOPSIS评价模型
第3章 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市物流竞争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西部陆海新通道现状分析
    3.2 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市物流竞争力现状分析
    3.3 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市物流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第4章 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市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理、流程及框架
    4.2 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4.3 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筛选与确定
    4.4 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合理性检验
第5章 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市物流竞争力实证分析
    5.1 数据来源
    5.2 评价模型适用性分析
    5.3 评价过程
    5.4 评价结果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2)完善制度性因素对提升甘肃物流产业发展绩效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制度性因素对经济发展绩效的理论综述
二、甘肃省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三、构建、改革、完善制度性因素,提升甘肃省物流产业发展绩效
    (一)中央和甘肃相关机构应配合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指导意见出台具有较高权威性、专业性和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支持甘肃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
    (二)改革和完善甘肃现行物流产业财税、土地供给和物流企业准入及经营政策及制度,明晰物流产业产权归属,降低物流企业发展的进入、维持和实施成本
    (三)建立支持和促进甘肃物流发展的社会资源共享配套和联动机制
    (四)制定有利于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规范化、集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政策制度
    (五)建立完善物流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制度
    (六)提供社会资本支持,建立物流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体制,完善对物流市场监督管理制度,避免失信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甚至盛行

(3)物流集聚与区域城镇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物流集聚与区域城镇化的相关文献
        1.2.1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
        1.2.2 文献简评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物流集聚与区域城镇化的理论基础
    2.1 区域城镇化的内涵界定
        2.1.1 传统城镇化理论
        2.1.2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论发展
        2.1.3 以区域为基础的区域城镇化理论界定
    2.2 物流集聚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2.2.1 物流集聚的内涵
        2.2.2 运输成本与物流集聚
        2.2.3 产业区位与物流集聚
        2.2.4 规模经济与物流集聚
        2.2.5 循环累积与物流集聚
    2.3 物流集聚直接影响区域城镇化的机理
        2.3.1 物流空间集聚规模影响区域城镇化的机理
        2.3.2 物流专业化集聚影响区域城镇化的机理
        2.3.3 物流多样化集聚影响区域城镇化的机理
    2.4 物流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影响区域城镇化的机理
        2.4.1 协同集聚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提高区域城镇化质量
        2.4.2 协同集聚通过产业关联效促进区域城镇化质量提升
        2.4.3 协同集聚通过就业效应促进区域城镇化扩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物流集聚发展水平的测度
    3.1 中国物流空间集聚规模的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3.1.1 物流空间集聚规模的测度方法
        3.1.2 中国省域物流空间集聚规模发展现状
        3.1.3 中国主要城市物流空间集聚规模发展现状
        3.1.4 中国物流空间集聚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3.2 中国物流专业化集聚水平的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3.2.1 物流专业化集聚水平的测度方法
        3.2.2 中国省域物流专业化集聚发展现状
        3.2.3 中国主要城市物流专业化集聚发展现状
        3.2.4 中国物流专业化集聚影响因素分析
    3.3 中国物流多样化集聚水平的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3.3.1 物流专业化集聚水平的测度方法
        3.3.2 中国省域物流多样化集聚发展现状
        3.3.3 中国主要城市物流多样化集聚发展现状
        3.3.4 中国物流多样化集聚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熵值法的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
    4.1 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状
        4.1.1 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整体水平
        4.1.2 东中西部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
        4.1.3 大中小城市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
    4.2 应用熵值法测度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差异
        4.2.1 熵值法测度步骤
        4.2.2 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物流集聚影响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实证研究
    5.1 变量测算与数据说明
        5.1.1 被解释变量
        5.1.2 解释变量
    5.2 物流集聚与区域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5.2.1 相关程度分析
        5.2.2 单位根检验
        5.2.3 格兰杰因果检验
    5.3 物流集聚影响区域城镇化实证模型构建
    5.4 物流空间、专业化与多样化集聚影响区域城镇化实证结果分析
        5.4.1 物流集聚影响区域城镇化整体实证结果分析
        5.4.2 东中西部城市物流集聚影响区域城镇化实证结果分析
        5.4.3 大中小城市物流集聚影响区域城镇化实证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物流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影响区域城镇化的实证研究
    6.1 物流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6.1.1 物流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测度方法
        6.1.2 中国省域物流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发展现状
        6.1.3 中国主要城市物流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发展现状
        6.1.4 中国物流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2 物流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影响区域城镇化的实证结果分析
        6.2.1 变量的选取
        6.2.2 协同集聚影响区域城镇化模型构建
        6.2.3 协同集聚影响区域城镇化的整体实证结果分析
        6.2.4 东中西部城市协同集聚影响区域城镇化的实证结果分析
        6.2.5 大中小城市协同集聚影响区域城镇化的实证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物流集聚影响区域城镇化的门槛效应研究
    7.1 物流集聚影响区域城镇化门槛效应的初步分析
    7.2 物流集聚影响区域城镇化面板门槛效应模型构建与估计方法
        7.2.1 物流集聚影响区域城镇化门槛模型分析方法
        7.2.2 面板门槛效应实证估计方法
    7.3 物流集聚影响区域城镇化的门槛效应实证结果分析
        7.3.1 以人口数量作为门槛变量的实证结果分析
        7.3.2 以市区面积作为门槛变量的实证结果分析
        7.3.3 以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作为门槛变量的实证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政策建议
    8.1 优化物流空间集聚规模促进区域城镇化
        8.1.1 中央政府主导物流发展规划
        8.1.2 地方政府协调物流发展规划
    8.2 推动物流专业化集聚促进区域城镇化发展
        8.2.1 物流企业合作促进物流专业化集聚
        8.2.2 人才培养与引进提升物流专业化集聚
        8.2.3 创新趋动加速物流专业化集聚
    8.3 促进物流多样化集聚引领区域城镇化
        8.3.1 政府角色转变助力物流多样化集聚
        8.3.2 宽松的发展环境优化物流多样化集聚
        8.3.3 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物流多样化集聚
    8.4 鼓励物流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促进区域城镇化
        8.4.1 制造业物流部门的优化
        8.4.2 引导新建园区制造业集聚与物流集聚同步发展
        8.4.3 完善物流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保障机制
    8.5 实行差异策略促进物流集聚推动区域城镇化
        8.5.1 东中西部不同区域城市促进物流集聚的差异策略
        8.5.2 大中小不同规模城市促进物流集聚的差异策略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4)西部国际陆港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部地区主要国际陆港发展现状
    (一)已建国际陆港
        1.陕西西安国际港务区
        2.甘肃(兰州)国际陆港
        3.甘肃(武威)国际陆港
        4.乌鲁木齐国际陆港
        5.成都国际铁路港
        6.云南腾俊国际陆港
        7.内蒙古包头国际陆港
        8.重庆国际陆港(西部物流园)
    (二)在建和拟建国际陆港
        1.甘肃(天水)国际陆港
        2.西南(自贡)国际陆港
        3.青海格尔木国际陆港
二、西部国际陆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二)有利于促进产业集聚和转移
    (三)有利于推进物流高质量发展
    (四)有利于产城融合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三、结语

(5)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研究
        1.3.2 物流产业集聚的研究
        1.3.3 物流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
        1.3.4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和研究创新点
        1.5.1 技术路线
        1.5.2 研究创新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和战略意义
        2.1.1 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
        2.1.2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意义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物流
        2.2.2 物流产业
        2.2.3 物流产业集聚
    2.3 产业集聚经典理论
        2.3.1 外部经济理论
        2.3.2 工业区位理论
        2.3.3 新经济地理理论
    2.4 影响因素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产业概况及集聚水平分析
    3.1 丝绸之路经济带基本概况
    3.2 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产业概况
    3.3 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水平测度与分析
        3.3.1 物流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选择和改进
        3.3.2 物流产业集聚测度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空间统计分析
    4.1 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
    4.2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
        4.2.1 全局空间自相关
        4.2.2 局部空间自相关
    4.3 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空间自相关结果分析
        4.3.1 全局空间自相关结果分析
        4.3.2 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
    5.1 变量选取及描述性统计
        5.1.1 变量选取
        5.1.2 描述性统计
    5.2 模型的建立和选择
        5.2.1 普通面板模型
        5.2.2 空间面板模型
        5.2.3 模型选择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普通面板模型结果分析
        5.3.2 空间面板模型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6.2.2 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
        6.2.3 重视人力资本投入,优化物流人才结构
        6.2.4 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扩大物流市场需求
        6.2.5 加强工业引导力度,推动产业联动发展
        6.2.6 减少政府干预行为,营造良好集聚环境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甘肃省的省际经济合作空间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梳理
        1.2.1.1 甘肃省省际经济合作现状
        1.2.1.2 “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1.2.2 国外经济合作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2.相关理论概述
    2.1 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2.1.1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2.1.2 竞合理论
    2.2 区位理论
        2.2.1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2.2.2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
    2.3 技术空间扩散理论
    2.4 区域布局理论
        2.4.1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2.4.2 增长极理论
        2.4.3 点轴开发理论
        2.4.4 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
3.拓展省际合作空间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3.1 甘肃省深化省际合作的可行性
        3.1.1 甘肃省特色农业发展良好
        3.1.2 甘肃省产业结构优化效果显着
        3.1.3 甘肃省具有良好的省际合作基础
    3.2 甘肃省发展省际合作的必要性
        3.2.1 数据信息产业需要技术带动和支撑
        3.2.2 服务业发展亟需均衡化
4.“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甘肃省与其他省份经济合作领域探索
    4.1 标准差椭圆分析方法相关介绍
        4.1.1 标准差椭圆方法介绍
        4.1.2 标准差椭圆文献梳理
    4.2 产业类型及其指标体系构建
        4.2.1 结合甘肃省十大生态产业确定产业类型
        4.2.2 指标类型构建
    4.3 “一带一路”背景下各产业分布格局
        4.3.1 种植业分布格局
        4.3.2 畜牧业分布格局
        4.3.3 交通物流业分布格局
        4.3.4 文化旅游业分布格局
        4.3.5 高新技术产业分布格局
        4.3.6 能源制造业分布格局
        4.3.7 服务业分布格局
5.基于欧式距离方法的合作对象分析
    5.1 欧式距离方法适用性分析
    5.2 指标选取
    5.3 指标标准化及欧式距离计算
    5.4 各产业省际经济关系分析
        5.4.1 种植业省际经济关系分析
        5.4.2 畜牧业省际经济关系
        5.4.3 交通物流业省际经济关系
        5.4.4 文化旅游业省际经济关系
        5.4.5 高新技术产业省际经济关系
        5.4.6 能源制造产业省际经济关系
        5.4.7 服务业省际经济关系
    5.5 本章小结
6.融合“一带一路”倡议深化甘肃省与其他省份产业合作的对策建议
    6.1 明确地缘经济关系,开展差异化合作
        6.1.1 差异化发展,规避同质竞争
        6.1.2 积极争取经济关系不明确省份
    6.2 农业合作建议
        6.2.1 构建“一带一路”区域农产品产销链
        6.2.2 集聚西部省份,规模化发展农业
        6.2.3 借助循环农业提高甘肃省农业竞争力
    6.3 交通物流业合作建议
        6.3.1 依靠政府推动“一带一路”西部省份交通基础设施共建
        6.3.2 借助物流枢纽优势拓展与“一带一路”中东部省份合作
    6.4 文化旅游业合作建议
        6.4.1 以“西北联游”模式深化周边省份合作
        6.4.2 搭建旅游平台以推动省际间旅游互动
        6.4.3 以红色旅游深化民心相通
    6.5 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建议
        6.5.1 以人才、技术引进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6.5.2 以基础设施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
    6.6 以清洁能源生产促能源制造业合作
    6.7 服务业合作建议
        6.7.1 加大服务业投资力度
        6.7.2 壮大服务业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后记

(7)陆港建设对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陆港港口建设研究现状
        1.2.2 关于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现状
        1.2.3 关于港口对对外贸易发展研究现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2 陆港与对外贸易相关理论研究
    2.1 陆港的相关概念
        2.1.1 陆港的定义及功能
        2.1.2 陆港发展动因及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2.2.4 规模经济理论
    2.3 陆港建设对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影响机理分析
        2.3.1 正向溢出效应
        2.3.2 产业集聚效应
3 西部地区陆港竞争力分析
    3.1 西部地区陆港建现状
        3.1.1 代表性陆港选择标准
        3.1.2 代表性陆港建设现状
    3.2 陆港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
        3.2.1 陆港竞争力指标体系建立
        3.2.2 陆港竞争力指标体系测度
4 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分析
    4.1 西部地区对外贸易规模分析
        4.1.1 对外贸易进出口额
        4.1.2 对外贸易依存度
    4.2 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结构分析
        4.2.1 对外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4.2.2 对外贸易进出口地区结构分析
        4.2.3 对外贸易进出口方式分析
5 陆港建设对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影响的研究
    5.1 陆港建设与对外贸易PVAR面板回归模型
        5.1.1 模型建立
        5.1.2 变量选取
        5.1.3 实证结果
    5.2 陆港建设对对外贸易的影响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5.3 陆港建设对对外贸易的影响实证结果分析
        5.3.1 陆港建设对对外贸易规模的影响
        5.3.2 陆港建设对对外贸易结构的影响
6 结论及建议
    6.1 论文结论
    6.2 加强陆港建设对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6.2.1 采用差异化方法,促进陆港发展
        6.2.2 建设特色城市,培育相关人才
        6.2.3 整合区域资源,促进西部地区贸易发展
        6.2.4 突破铁路建设瓶颈,加快陆港配套设施建设
        6.2.5 调整对外贸易结构:由加工贸易转向“中国创造”
7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一带一路”与陆海新通道建设的研究
        二、有关中国西部大开发与陆海新通道建设的研究
        三、有关区域互联互通与陆海新通道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四节 相关概念与理论
        一、国际通道的概念
        二、点轴理论
第一章 陆海新通道的由来
    第一节 陆海新通道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中新互联互通项目
        二、提出:南向通道
        三、正式更名: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
    第二节 陆海新通道建设的现状
        一、政策沟通
        二、基础设施
        三、产业合作
        四、金融合作
        五、人文交流
    第三节 点轴理论与陆海新通道
        一、陆海新通道的“点”
        二、陆海新通道的“轴”
        三、集聚与扩散
第二章 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意义
    第一节 连接“一带”与“一路”
        一、陆海联动发展
        二、平衡国际贸易格局
    第二节 推进中国西部地区开放与发展
        一、形成西部大开发的新格局
        二、推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
    第三节 推动中新关系发展
        一、增进中新关系
        二、深化双边经贸合作
        三、拉动双边人文交流
    第四节 深化中国—东盟关系
        一、深化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伙伴关系
        二、提升中国—东盟互联互通水平
第三章 陆海新通道建设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 互联互通状况有待改善
        一、基础设施存在短板
        二、铁路技术标准不统一
    第二节 物流运营能力不足
        一、通关效率有待提升
        二、多式联运体系尚未完善
    第三节 通道资金缺乏
        一、通道基建资金来源不足
        二、财政支持不足
    第四节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一
        一、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
        二、通道沿线开放合作水平有待提升
第四章 推进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对策
    第一节 加快交通走廊网络架构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强与周边国家设施联通
    第二节 提升物流运行能力
        一、推动通关便利化
        二、完善多式联运体系
    第三节 推动陆海新通道资金融通
        一、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第四节 加快构建西部开放型经济体系
        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深化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9)数字乡村战略下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1.1.2 学术背景
        1.1.3 团队背景
    1.2 问题界定、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问题界定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1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3 研究难点、重点及拟解决的办法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数字乡村战略下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
        2.1.1 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文献数量分析
        2.1.2 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研究热点分析
        2.1.3 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核心作者、核心期刊与研究机构分析
        2.1.4 农产品流通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
        2.1.5 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研究演化路径分析
        2.1.6 研究启示
    2.2 相关基本理论
        2.2.1 网络舆情衍生规律研究
        2.2.2 大数据与舆情治理研究范畴
        2.2.3 农业生产效率
        2.2.4 城乡福祉差距
        2.2.5 农村电商
        2.2.6 数字乡村战略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视角下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的外部环境演变分析
    3.1 农产品流通体系外部宏观环境供需两端现状分析
    3.2 农业生产端对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驱动因素
        3.2.1 研究方法
        3.2.2 结果分析
        3.2.3 主要结论
    3.3 城乡消费端对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驱动因素
        3.3.1 研究方法
        3.3.2 结果分析
        3.3.3 主要结论
    3.4 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价值导向概念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字乡村战略下农产品电商商业模式与组织体系创新研究
    4.1 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五维模型分析
    4.2 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关键问题分析
    4.3 我国农村电商治理对策:机制、模式、路径
    4.4 基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农村电商模式迭代创新的实证研究
        4.4.1 研究设计和数据来源
        4.4.2 案例分析
        4.4.3 研究发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字乡村战略下现代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创新研究
    5.1 江西省冷链物流体系现状分析
        5.1.1 冷链物流服务的重要意义
        5.1.2 冷链物流体系构建的积极因素
    5.2 江西省冷链物流体系关键问题分析
    5.3 科学构建江西省现代冷链物流体系
        5.3.1 总体空间布局构建
        5.3.2 详细建设方案设计
    5.4 江西省现代冷链物流体系运营效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数字乡村战略下新媒体舆情与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
    6.1 两个舆论场的提出
    6.2 两个舆论场新平衡背景下农产品安全治理困境分析
    6.3 新媒体环境下关键节点代表人士识别与治理研究
        6.3.1 分析方法和数据来源——以江西为例
        6.3.2 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
        6.3.3 基于新媒体舆情治理策略
    6.4 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大数据舆情衍生规律模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的生鲜电商平台设计与实践
    7.1 现状简述
    7.2 “四点一面”模式的系统要素分析
    7.3 基于实际调研确定流位流率系
    7.4 “四点一面”战略模式的流率基本入树模型
    7.5 “四点一面”模式的系统反基模以及反馈环分析
    7.6 “四点一面”战略模式的系统反基模分析
        7.6.1 公司销售额与其它因素的相互制约发展基模
        7.6.2 客户数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增强关系
        7.6.3 农产品供给量与好评率的相互制约关系
        7.6.4 投资量与好评率的相互增强关系
    7.7 系统设计部分
        7.7.1 系统分析
        7.7.2 系统设计
        7.7.3 关键技术
        7.7.4 系统实现和运营效果
    7.8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国际贸易与绿色物流绩效相互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国际贸易和绿色物流产业相关理论研究
    2.1 国际贸易发展水平相关概念及理论
        2.1.1 传统的国际贸易发展水平评价理论
        2.1.2 新国际贸易发展水平评价理论
        2.1.3 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理论
    2.2 绿色物流相关概念及理论
        2.2.1 绿色物流的概念
        2.2.2 绿色物流的内容
        2.2.3 绿色物流绩效评价基本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绿色物流绩效评价
    3.1 绿色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1.2 绿色物流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3.2 基于熵值-综合评价法的绿色物流绩效评价
        3.2.1 熵值-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3.2.2 数据收集和处理
    3.3 绿色物流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3.3.1 计算权重
        3.3.2 综合评价与分析
        3.3.3 区域绿色物流绩效水平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4.1 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评价指标的选取
        4.1.2 数据收集和处理
    4.2 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4.2.1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4.2.2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4.3 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实证研究
        4.3.1 因子可行性检验
        4.3.2 确定公共因子
        4.3.3 因子得分计算
    4.4 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4.4.1 公共因子得分分析
        4.4.2 综合得分分析
        4.4.3 区域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水平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际贸易与绿色物流绩效的相互影响分析
    5.1 国际贸易与绿色物流绩效相互影响的定性分析
    5.2 国际贸易对绿色物流绩效的影响研究
        5.2.1 国际贸易对我绿色物流绩效影响的回归分析
        5.2.2 各地区国际贸易指标与绿色物流绩效的关联度分析
        5.2.3 对策建议
    5.3 各地区绿色物流绩效指标与国际贸易灰色关联度分析
        5.3.1 灰色关联度分析
        5.3.2 关联度结果分析
        5.3.3 对策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甘肃欲成为西部物流中心(论文参考文献)

  • [1]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市物流竞争力评价研究[D]. 张蔚霜.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2]完善制度性因素对提升甘肃物流产业发展绩效的作用研究[J]. 李俊峰.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6)
  • [3]物流集聚与区域城镇化发展研究[D]. 尹国君. 湖南大学, 2020(12)
  • [4]西部国际陆港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J]. 门云云. 开发研究, 2020(05)
  • [5]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及影响因素研究[D]. 季文倩.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6)
  • [6]“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甘肃省的省际经济合作空间探索[D]. 孙未未.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7]陆港建设对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D]. 郑艳玲.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研究[D]. 魏梦豪.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9]数字乡村战略下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研究[D]. 金恩焘. 南昌大学, 2020(01)
  • [10]国际贸易与绿色物流绩效相互影响研究[D]. 王亚婷.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甘肃要成为西部物流中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