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身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国内外近况(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1](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指出
殷国美[2](2012)在《不同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造血干细胞进入外周血,然后进行采集,不管是对自体的或异体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来说,都已经成为一种比较理想的造血干细胞来源,因此.在全世界范围内,它已经比骨髓移植更普遍地应用于那些接受大剂量化疗的恶性疾病,毫、者的造血功能重建。例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大约有80%以上的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都是应用G-CSF动员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技术。考虑到自体的或异体的造血干细胞采集者的安全.必须寻找一种理想的单采技术,使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产量达到最大化,同时又能保证采集者的安全,最好是能使采集过程减少非预期血液成分的损失。既能更加有效地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同时又能使被采集者的风险最小化是医护人员与被采集者双方关注的焦点,这就需要采集程序的双向调节与平衡。如何使用血细胞分离机通过最少采集次数采集到足够高质量的PBSC最大限度地控制被采集者血小板和血红蛋白等其他血液成分的损失.既满足干细胞移植成功的需要,又减少患者的采集风险,是采集PBSC追求的目标。迄今为止市面上已经有多种单采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仪器设备可应用于临床,如美国百特公司的CS-3000Plus、美国科安比司特公司的COBE Spectra和德国费森尤斯公司的COM.TEC等,这些仪器虽然在单采的过程中偶尔会发生一定的副反应,对被采集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也鲜有系统性的比较,但总体来说是安全的,在国内,很少报道这三种仪器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总体评价,因此,有必要对此三种仪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进行系统比较,寻找适合中国人群的采集仪器与方案。目的:众所周知,COBE Spectra MNC是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所谓的“金标准”。本文的首要目的是将CS-3000Plus、COM.TEC的采集效果与COBE Spectra MNC进行比较;其次是评估三种仪器对被采集者血小板与血红蛋白的影响,认识各种仪器设备的优缺点;再次是探讨采集CD34+数与MNC和循环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材料与方法:捐献者2005年10月到2012年1月,来自浙江省血液中心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自体患者与异体捐献者,共129名,其中男性71例,女性58例。平均年龄31岁,平均体重60kg;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进行HBsA g、抗-HCV、抗-HIV、抗-TP检测。其中,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47例,COM.TEC血细胞分离机采集22例,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60例。所有捐献者都给予大剂量的G-CSF动员,剂量为5-10ug/kg/day,连续注射5d,当白细胞计数达到5×109/L进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选用单个核细胞采集程序,细胞分离夹为GRANULO型、收集夹为SVCC型。采集前对供者进行血常规检测,根据血常规中Hct(红细胞压积)、MNC(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数值输入相应参数,用以修正供者的界面探测值(I DO),第1次溢出(80状态)后,显示屏出现89运行状态时,启动DISPLAY/ED IT键和ENTER键,确定采集界面和界面探测值基线(I DB)。若双侧肘静脉条件允许则选用16G穿刺针行静脉穿刺,若双侧肘静脉条件差者,则进行双腔中心静脉插管术,以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采集干细胞。根据供者耐受情况,全血流速控制在45-60ml/min(平均流速50ml/min),单次处理全血量为6000-12000ml(平均处理量8864ml),全血与复方构橼酸钠(ACD-A)比例为10:1,ACD-A用量为600-1100ml(平均用量877m1)。采集前常规10%葡萄糖酸钙20~40ml口服,采集中视供者情况口服葡萄糖酸钙(每次剂量10mg)。COM.TEC血细胞分离机选择COM. TEC型血细胞分离机autoMNC程序,输入患者性别、身高、体重、外周血红细胞压积(Hct)、MNC等数据,程序将根据输入资料自动预测CD34+细胞采集数,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稍作调整,单次的处理全血量为8000-14000mL(平均处理量10844ml),全血流速为50mL/mine采集前用生理盐水预冲管道,排出管道内气体同时检测机器所有蠕动泵、阀门和传感器是否工作正常,以保证最低红细胞或血浆混入量和最大采集效率。采用ACD-A作为血液抗凝剂。全血与抗凝剂比例为(9-11):1。由于ACD-A随血液回到患者体内会导致患者出现低钙综合征,采集前常规10%葡萄糖酸钙20~40m1口服,采集中视供者情况口服葡萄糖酸钙(每次剂量10mg),反应严重的,10%葡萄糖酸钙10ml加入50%葡萄糖20m1中缓慢注射,每分钟不超过2m1,半小时症状仍未缓解,可重复1次,24小时总量不超过1000mg。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使用6.1版本软件的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和双级充填盘,选择AutoPBSC程序,按照采集液流径指示膜安装AutoPBSC管路,初始化后输入捐献者的身高、体重、HCT、WBC计数、MNC%,设定循环血量为被采集者的总的血容量(TBV)的2-3倍,全血流速受被采集者体重和抗凝剂输注速率影响,可根据实际情况作调整,范围一般在40ml-60ml。采集PBSC的收获量3-5m1,追赶量为3-7ml,设定合适的收获次数,产品终体积为(收获量+追赶量)×收获次数,全血与抗凝剂比例为10:1~12:1。实验检测采集前后供者血常规检测包括单个核细胞(MNC)、血小板(P1t)、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等;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所采集干细胞的CD34+细胞数。统计学分析数据以平均值+SD表示,应用Excel与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参数间的比较采用不配对t检验,两变量间的关系采用线性回归,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采集了129位捐献者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47例,共70次;COM.TEC血细胞分离机采集22例,共33次;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60例,共89次。每位供者平均采集1.5次。供者采集前后血小板下降是引起供者血小板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金标准”,COBE Spectra MNC组的血小板下降程度为17.09±3.36%,显着比COM.TEC组的28.70±4.88%低(P<0.001),与CS-3000Plus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773)。供者采集前后血红蛋白下降是引起捐献者贫血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验结果显示,COBE Spectra MNC组的Hb下降程度与CS-3000Plus组无显着性差异(P=0.4940), COM.TEC组显着比其它两组低。CS-3000Plus、COM.TEC、COBE Spectra三种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过程体外总循环量分别为(8864±979)ml、(10844±1331) ml和;8121±987)ml可以看出,三者体外总循环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种仪器的采集产品容量分别为(54.43±5.39)m1、(218.55±21.19)m1和(49.75±5.39)ml,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1),但三种仪器采集的产品CD34+细胞总数分别为(1.00±0.28)×108/袋、(0.99±0.29)×108/袋(0.99±0.13)×108/袋,相互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2。*数据以平均值±SD表示**COM.TEC与CS-3000Plus比较.P<0.001:COM.TEC与COBE Spectra比较.P<0.001;CS-3000PlUS与COBE Spectra比较,P=0.4940。+COM.TEC与CS一3000Plis比较,P<0.001:COM.TEC与COBE Spectra比较,P<0.001;CS-3000Plus与COBE Spectra比较,P=0.0773。*数据以平均值+SD表示+COM.TEC、CS-3000Plus与COBE Spectra比较,P<0.001++COM.TEC与CS-3000Plus比较,P=0.8890;COM.TEC与COBE Spectra比较,P=0.9442;CS-3000Plus与Spectra比较,P=0.7323采集产品中CD34+细胞总数是衡量采集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探讨采集效果的相关因素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之一。众所周知,能满足造血干细胞移植所需求的CD34+细胞数为(2.0-5.0)×106/kg体重。我们的研究发现,三种血细胞分离机经过1-3次的采集后都能达到次阈值,采集产品中CD34+细胞总数与采集前供者MNC计数呈正相关关系,r=0.7714,P<0.001,采集前MNC计数越高,采集得率也越高;采集产品中CD34+细胞总数还与处理血量呈正相关关系,r=0.3971,P<0.001,结果见图1、图2.结论:(1)CS-3000plus. 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后血小板下降率明显低于COM.TEC,COBE Spectra组的血红蛋白下降程度与CS-3000Plus组无显着性差异,COM.TEC组显着低于前两组,患者接受采集时需考虑上述因素;(2)根据不同供者的循环血量耐受情况、产品容量要求、血细胞计数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单采仪器与方法,经过1-3次的单采都可以安全和有效地采集到高浓度的、能满足临床需要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3)采集产品中CD34+细胞总数与采集前供者MNC计数和处理血量两者呈正相关关系。
唐佩弦[3](2006)在《干细胞基础研究的新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近5年来,在世界范围出现干细胞的研究热潮,有关干细胞的论文大量发表,风起云涌。然而,有部分的实验结论缺乏充足的证据,而引起质疑。例如干细胞“横向分化”的假设错误地认为干细胞可以跨胚层、跨系别地任意地变身,脂肪变肝脏,肌肉变神经等等。成体干细胞的存在是21世纪一个伟大的科学发现。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成体组织中还存在胚胎发育过程遗留下的各个胚层的干细胞和各类组织干细胞。全身各类组织中的成体干细胞含有除了生殖干细胞外的各种干细胞。至今,只有在生殖组织中才能发现生殖干细胞,因而生殖组织以外的成体干细胞又称为亚全能干细胞。成体干细胞包括造血和非造血的干细胞,非造血的干细胞又包括了各种非造血组织的干细胞,例如神经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等。间充质干细胞是全身结缔组织(骨、软骨、肌肉、脂肪、纤维、血管等)的干细胞,它是创伤、烧伤、缺血坏死、骨髓损伤等修复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有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随着生命科学的全面发展,干细胞领域中的认识误区将逐步得到澄清,干细胞科学也必将健康地发展起来。
闰国伟[4](2013)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化疗、放疗仍然是杀灭肿瘤细胞最有效的手段,随着新的化疗药物的发现、放疗技术的改进,化、放疗杀伤肿瘤细胞的效应不断提高。理论上化疗、放疗剂量与杀伤肿瘤细胞数量、治疗效果呈线性关系,化、放疗剂量越大,治疗效果越好。但是,化、放疗的毒副作用限制了其剂量的增加,从而影响疗效和患者的预后。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难题,提高对血液病和某些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大大改善患者的预后。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指对患者进行化疗、放疗和免疫抑制剂等处理后,将健康供者或患者自体的造血干细胞输注给患者,使造血干细胞在患者体内植活、增殖、分化、成熟,重建患者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达到治疗原发疾病(如血液病、恶性肿瘤等)之目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根据干细胞来源的不同,分为骨髓移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和脐血干细胞移植。与骨髓移植比较,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具有以下优点:①采集造血干细胞较简便,供者不需住院、麻醉,易于接受,合并症少。②对于有骨髓转移或骨髓已接受放射治疗造成损害的患者也可以采集造血干细胞。③造血重建比骨髓移植快,植入率高,免疫功能重建早。④短期内可重复分离。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血细胞分离机应用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分离和采集技术的改良,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有逐渐替代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趋势。血细胞分离机单采某种细胞,其基本原理是依据各种血细胞比重有差异,设置离心分离条件,在一定的离心力作用下,离心平衡后,各种细胞成分按一定的次序分布在离心容器内,如血浆在最上层,红细胞在最下层,中间分布着各种成分血细胞。在不破坏这种平衡的条件下,通过调整收集界面的设置,相对准确的将所需要的细胞收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PBSC)的密度、大小类似于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 MNC),生物物理学特征与MNC的相似。因此,采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PBSC, PBSC主要存在于MNC细胞群体中,CD34+计数与MNC数量呈高度相关性,MNC细胞计数可以间接反映PBSC的数量。目前,临床用于分离单采PBSC的血细胞分离机主要有Fresenius COM. TEC、 COBE Spectra和Fenwal CS3000plus。我们用于采集PBSC的分离机是Fresenius COM. TEC和Fenwal CS3000plus。移植物中PBSC的数量和质量是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与否最关键因素之一,如何高效地采集到足够数量优质的PBSC,同时避免采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回顾性分析单采PBSC的影响因素,比较不同血细胞分离机的特性,健康供者和自体供者的差异,预防不良反应的措施,旨在优化动员和采集条件,提高采集效率,保证质量,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第一部分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的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健康供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分离前白细胞计数、动员方案等对造血干细胞采集的影响。方法1.选择2009年1月—2012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血液科捐献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资料完整的健康供者40例为研究对象,中位年龄33岁(14-52岁),中位身高166cm (137-180cm),中位体重65Kg(43-100Kg)。2.30人予来格司琼进行造血干细胞动员,6例予非格司琼进行动员,4例予来格司琼联合非格司琼进行动员。2名供者于第3天、11名于第4天、23名于第5天、4名于第6天开始采集。采用血细胞分离机Fresenius COM. TEC (Fresenius公司),选择Auto-MNC采集程序单采,处理血液的全血流速为(30-60) ml/min,以ACD-A液为抗凝剂,处理血量为健康供者总血容量的2-4倍(8880-12600m1),分离期间间断静脉推注10%葡萄酸钙及口服氯化钾溶液,以预防枸橼酸钠中毒及低钾血症,密切观察副反应。取混匀后的采集物计数单个核细胞数(MNC)、CD34+细胞数,计算每次单采获得MNC和CD34+细胞的总量。3.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非正态分布的数据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PQ)表示,正态分布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2组比较采用2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直线相关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从40名健康供者均成功采集到足够数量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Mononuclear cells, PBMNC),满足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PBSCT)的要求,按移植受者体重计,PBMNC (9.77±2.74)×108/kg、CD34+细胞(5.07±6.5)×106/kg。获取PBMNC、CD34+细胞数量与分离前白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36,P=0.45),与健康供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不同的动员方案等无相关性。结论三种动员方案均可成功动员CD34+细胞进入外周血循环,动员后白细胞计数是影响单采PBMNC、CD34+细胞的主要因素,采集时机取决于动员后白细胞计数达到30×109/L的时间。第二部分两种血细胞分离机分离采集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效果的比较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Fresenius COM. TEC和Fenwal CS-3000plus两种血细胞分离机分离采集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比较两者的采集效率、单采质量对供者的要求和影响。方法1.选择2004年-2012年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血液科捐献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资料完整的健康供者77例为研究对象。Fresenius COM. TEC组41例、单采82次,Fenwal CS-3000plus组36例、单采72次。供者均皮下注射G-CSF (10μg·g-1·d-1)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于动员后第4-6d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2. Fresenius COM. TEC选用Auto-MNC程序,处理循环血量8595-12402ml,全血流速控制在30-60ml/min; Fenwal CS-3000plus选用1-special程序,处理血量7460-15261ml,全血流速控制在30-60ml/min。供者均以ACD-A血液保养液为抗凝剂,分离期间间断静脉推注10%葡萄酸钙及口服氯化钾溶液,以预防枸橼酸钠中毒及低钾血症,密切观察副反应。单采结束后取混匀的采集物进行单个核细胞计数,计算单个核细胞的百分率、单个核细胞的采集效率。3.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所得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2组比较采用2独立样本t检验。单个核细胞采集效率与采集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每个健康供者采集到的PBMNC总数Fresenius COM. TEC (51.10±12.56)×109个,Fenwal CS-3000plus (25.57±10.38)×109个,前者显着高于后者,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采集物中的单个核细胞百分率,Fresenius COM. TEC和Fenwal CS-3000plus分别为(61.99±23.22)%,、(73.71±19.84)%,,前者低于后者,两者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者单个核细胞采集效率分别为(0.52±0.21)%、(0.53±0.31)%,二者采集效率未见明显差异(P=0.91)。二者单个核细胞采集效率与采集前单个核细胞计数均无相关性(r=-0.174,P=0.302>0.05,r=0.093,P=0.093>0.05)。结论对于健康供者,两种血细胞分离机均能采集到足够数量的造血干细胞,满足临床患者同种异体移植的要求。两者单个核细胞采集效率相当,单个核细胞采集效率与采集前单个核细胞计数均无相关性。Fresenius COM. TEC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到的单个核细胞数量高于Fenwal CS-3000plus,但单个核细胞百分率低于后者,采集物在采集全过程可视、容积随处理循环血量增加而加大。Fenwal CS-3000plus的采集物在采集全过程中不可视,对造血干细胞活性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三部分两种血细胞分离机分离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效果的比较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Fenwal CS-3000plus和Fresenius COM. TEC两种血细胞分离机分离采集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比较两者的采集效率、单采质量对患者的影响。方法1.选择2004年-2012年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血液科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资料完整的血液病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Fresenius COM. TEC组22例,其中急性粒细胞白血病1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6例、多发性骨髓瘤5例;男性7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41岁。Fenwal CS-3000plus组18名例,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3例、多发性骨髓瘤3例;男性11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38岁。2. Fresenius COM. TEC组分离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47次,选用Auto-MNC程序,处理循环血量7099-14100ml,全血流速控制在30-60ml/min。Fenwal CS-3000plus组分离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38次,选用1-special程序,处理血量7614-11711ml,全血流速控制在30-60ml/min。两组患者均以ACD-A液为抗凝剂,分离期间间断静脉推注10%葡萄酸钙及口服氯化钾溶液,以预防枸橼酸钠中毒及低钾血症,密切观察副反应。单采结束后计算采集物的容积,取混匀的采集物进行白细胞计数、单个核细胞计数、计算单个核细胞的百分率、血小板计数以及患者的血常规检查、计算单采后患者血小板下降的百分率。2.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正态分布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非正态分布资料以“中位数±加减四分位数间距(M±PQ)”表示。正态分布资料2组比较采用2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2组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Fenwal CS-3000plus组采集物的容积固定为50ml, Fresenius COM. TEC分离机采集物的容积为(129±25)m1,前者显着小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二者采集所获得采集物中所含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数(4.31±6.4、3.87±3.29)×109个、血小板数(138.85±120、227.97±274.04)×109个、单个核细胞的采集效率(0.59±0.59、0.68±0.22)%、单采后患者(自体供者)血小板下降的百分率(0.22±0.16、0.34±0.29)%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对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用Fenwal 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自体造血干细胞,由于其采集物容积固定为50ml,对患者循环血量影响小,单个核细胞密度高,进一步冻存复苏处理更简便等,明显优于Fresenius COM. TEC血细胞分离机。第四部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分离采集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目的回顾分析供者在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及其原因,评估其安全性、常规预防和处理措施的有效性,进一步改良预防和处理方法,提高安全性。方法以2004年1月至2012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血液科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单采术、资料记录完整的供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发生不良反应的种类和频次,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预防和处理措施的作用,对供者的影响。共完成117例239次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分离单采。供者男58例,女59例,年龄14-67岁,中位年龄41岁。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77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患者40例。54例应用Fenwal 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选用1-special程序;63例应用Fresenius COM. TEC血细胞分离机,选用Auto-MNC程序,全血流速均控制在30-60ml/min.两组供者均以ACD-A液为抗凝剂,全血与与抗凝剂比为(9-10):1。分离单采期间常规给供者间断静脉推注10%葡萄酸钙,部分供者间断口服氯化钾溶液。结果1例次出现肢体发冷;畏寒,无发热1例次;双下肢发麻、抽搐1例次;2例次出现胸闷、心悸、恶心、呕吐;静脉置管手臂发麻1例次。对于出现不良反应者,给予追加静脉推注10%葡萄酸钙、口服氯化钾溶液以及对症治疗等,不良反应症状体征很快消失,均顺利完成单采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过程,随访未见不良后果。结论血细胞分离机单采外周血干细胞的过程中,供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很低,不良反应症状体征轻微,常规的预防措施采用得当,能避免可预见的不良反应,单采过程中严密观察,可早发现、早处理,减轻不良反应的危害,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是安全、可行的。
安娜[5](2020)在《青岛市民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知、态度和意愿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青岛市民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知、态度及意愿,探讨影响捐献意愿的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收集相关资料。(1)文献回顾:以骨髓/Bone marrow/Marrow、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捐献/Donate/Donation、认知/Acknowledge、态度/Attitude、意愿/Willingness、行为/Behavior/Behaviour、动机/Motivation等为检索词,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搜索,对搜集文献进行分析,根据结果初步拟定本研究调查问卷。(2)半结构式访谈:研究小组选取6位对市区红十字会和市血站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负责人进行半结构访谈,采用Colaizzi现象学研究法,提取主题,了解本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发展现状。(3)问卷调查法:以便利抽样方法抽取青岛市内三区符合纳入标准的市民为调查对象,最终发放问卷26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23份,回收率为93.19%。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造血干细胞捐献量表,利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以统计软件SPSS 21.0完成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归类分组,以率、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不同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造血干细胞捐献意愿得分与捐献认知、态度各维度得分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是对青岛市民造血干细胞捐献意愿进行单因素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青岛市无偿献血事业发展良好,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大多是爱心献血者;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方面以发放宣传单页和现场宣讲为主,面临较大的问题是注册志愿者的失联和悔捐。(2)青岛市民在造血干细胞捐献方面的认知总得分为(7.41±1.18)分。知晓率最高的题目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治疗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骨髓功能衰竭及部分遗传性疾病(93.46%)”。知晓率最低的题目是“造血干细胞捐献不影响健康,无后遗症,恢复期1-2周(38.31%)”。(3)青岛市民在造血干细胞捐献态度总条目的均分是(3.40±1.09)分,其中认同造血干细胞捐献维度题目的均分是(2.15±0.96),不认同造血干细胞捐献维度题目均分是(3.73±1.17),阻碍造血干细胞捐献原因维度均分为(4.32±1.15)。在造血干细胞捐献态度量表所有题目中,得分越低态度越积极。(4)青岛市民造血干细胞捐献意愿得分为(3.16±0.97)分,在捐献意愿单因素分析中发现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月均收入,长期居住地和无偿献血行为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市民捐献意愿得分与认知得分呈正相关,与捐献态度中各维度得分呈负相关。(5)青岛市民造血干细胞捐献意愿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根据单因素分析的结果,将有意义的因素,造血干细胞捐献认知、捐献态度的三个维度纳入自变量,捐献意愿作为因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Beta=0.089,P=0.001)、年龄(25-29岁:Beta=0.388,P=0.001,40-45岁:Beta=-0.181,P=0.002)、文化程度(大学本专科:Beta=0.199,P=0.046,研究生:Beta=0.236,P=0.012)、无偿献血行为(Beta=0.557,P=0.001),造血干细胞捐献认知(Beta=0.929,P=0.001),认同造血干细胞捐献价值(Beta=0.265,P=0.031),阻碍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原因(Beta=-0.162,P=0.016)进入回归方程,成为影响市民捐献意愿的主要因素(P<0.05)。认知水平越高,越认同捐献造血干细胞价值,否定阻碍捐献干细胞原因,捐献意愿越强烈。(6)青岛市民对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优惠政策需求中排在前四位的是“本人及亲属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时减免费用(48.78%)”、“带薪休假(43.66%)”、“本人及亲属用血免费(39.66%)”及“定期免费体检(38.96%)”,另外“不求任何回报”的占36.81%。结论(1)青岛市无偿献血事业的良好发展对推动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开展有积极作用。(2)青岛市民造血干细胞捐献态度正向,造血干细胞捐献认知水平和捐献意愿有待提高,并转化为实际捐献行动。(3)青岛市民造血干细胞捐献意愿得分与认知得分呈正相关,与造血干细胞捐献态度中各维度得分呈负相关。说明造血干细胞捐献认知水平越高,捐献意愿越强烈,捐献态度各维度得分越低,态度越积极,捐献意愿越强。(4)影响市民捐献造血干细胞意愿的因素主要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无偿献血行为、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知水平,认同捐献价值的态度水平,阻碍捐献行为的态度水平。(5)造血干细胞捐献优惠政策的落实将对鼓励造血干细胞捐献产生积极影响。
文瑞婷[6](2020)在《单细胞水平解析体外扩增对脐带血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拟在体外采用细胞因子联合不同小分子化合物扩增脐带血(cord blood,CB)来源的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探索体外诱导HSC高效扩增的最佳体系;通过免疫缺陷小鼠连续移植实验评价扩增后细胞的植入能力和长期自我更新能力;基于单细胞测序技术筛选调控HSC自我更新的关键分子,阐明其作用的信号通路,并从单细胞水平解析体外扩增体系对HSC自我更新和分化的影响。【方法】(1)CB来源的CD34+细胞在4种细胞因子(SCF、Flt3-L、TPO、IL-6)存在的条件下与UM171、SR1、和K1小分子单独或联合(USK)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10 d,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CD34+CD38-、CD34+CD38-CD45RA-CD90+细胞的比例以及CD33+、CD41+、CD3-CD56+、CD235a+、CD19+和CD3+细胞的比例;通过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CFU)实验评价扩增后的细胞向各系祖细胞分化的能力。(2)将500、2500及10000个未经培养的CB来源的CD34+细胞(Unculture),或者500、2500及10000个起始细胞经Vehicle、USK体外培养10 d扩增后的细胞分别移植给首次移植NOD-Prkdcscid Il2rgnull(NPG)受鼠,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后5、8、12、16周时小鼠外周血和16周时骨髓中h CD45+的比例。(3)取首次移植10000个起始细胞组的NPG小鼠骨髓分为2×106,5×106和1×107三个数量级分别移植给二次移植NPG受鼠,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后16周时小鼠骨髓中h CD45+细胞的比例。(4)通过极限稀释分析(limiting dilution analysis,LDA)计算首次移植和二次移植小鼠体内NOD-SCID小鼠再植细胞(severe-combined immunodefcient mouse-repopulating cells,SRC)的数量。(5)采用单细胞RNA测序(single cell RNA sequencing,sc RNA-seq)技术从单细胞水平解析体外扩增体系对HSC分化的影响,筛选调控HSC自我更新的关键分子,阐明其作用的信号通路。【结果】(1)UM171、SR1、K1以及USK培养后CD34+细胞的比例均高于Vehicle培养组(P均<0.001);USK以及UM171培养后CD34+CD38-细胞的比例较Vehicle培养组明显升高(P均<0.001),SR1及K1培养组与Vehicle培养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USK培养后CD34+CD38-CD45RA-CD90+细胞比例较Vehicle培养组明显升高(P<0.001),其他组与Vehicle培养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USK培养后CD34+细胞的比例与Unculture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CD34+CD38-细胞以及CD34+CD38-CD45RA-CD90+细胞的比例均高于Unculture组(P均<0.05)。(2)USK培养组及SR1培养组CD34+细胞扩增的倍数较Vehicle组显着增多(P均<0.05);UM171培养组CD34+CD38-细胞扩增的倍数较Vehicle组升高(P<0.05);Vehicle、UM171、SR1、K1、USK体外培养后CD34+CD38-CD45RA-CD90+细胞的数量较培养前初始细胞数量分别增加了(61.58±47.51)、(248.56±193.44)、(210.05±201.46)、(133.08±118.93)和(543.33±365.20)倍,USK培养组CD34+CD38-CD45RA-CD90+细胞扩增的倍数较Vehicle组显着增多(P<0.001)。(3)USK及SR1培养组CD3-CD56+细胞比例均较Vehicle组增加(P<0.01);UM171培养组CD33+细胞比例较Vehicle组增加(P<0.01);UM171培养组CD41+细胞比例较Vehicle组降低(P<0.05);各组之间CD235a+、CD19+和CD3+细胞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USK、UM171、K1组CFU-G、M、GM、E以及GEMM的数量与Unculture组和Vehicle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SR1组CFU-G和GEMM的数量均较Unculture组减少(P<0.05);Vehicle组GEMM的数量也较Unculture组减少(P<0.05)。(4)当移植500个起始细胞时,首次移植后第5周时USK组小鼠外周血中h CD45+细胞比例较Unculture组和Vehicle组均明显增加(P均<0.05),移植后16周时USK组小鼠外周血和骨髓中h CD45+细胞比例与Unculture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当移植2500个起始细胞时,移植后5、8、12、16周时USK和Vehicle组小鼠外周血和骨髓中h CD45+细胞比例均较Unculture组明显降低(P均<0.05)。当移植10000个起始细胞时,移植后8、12、16周时USK组小鼠外周血中h CD45+细胞比例均较Unculture组减少(P均<0.05)。(5)当移植2×106、5×106或1×107个起始骨髓细胞时,二次移植后16周时USK组以及Vehicle组小鼠骨髓中h CD45+细胞的比例与Unculture组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P均>0.05)。(6)首次移植时USK组每个起始细胞中含有SRC的数量(1/279)较Vehicle组(1/1379)增加了约5倍(P<0.05),较Unculture组(1/543)增加了约2倍(P>0.05)。二次移植时各组每个起始细胞中含有SRC的数量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7)sc RNA-seq数据采用UMAP降维可视化后,共分为17个细胞亚群。比较CB来源的CD34+细胞经USK体外培养与Unculture细胞群的变化,结果显示:CD34+细胞经USK体外培养10 d时Cluster 4(HSC)、Cluster 16(My SC)以及Cluster 10(MESC)细胞数量较体外培养前显着减少或消失,Cluster 1(My RP)、Cluster 2(GMP)、Cluster 3(Granulocyte)、Cluster 5(EMP)、Cluster 6(Ma/Ba/Eo)、Cluster7(Monocyte/m DC)、Cluster 8(Platelet)、Cluster 15(Erythroid)的细胞数量增多;比较CD34+细胞经USK培养与Vehicle培养之间细胞群的变化,结果显示:USK体外培养后10 d时Cluster 10、Cluster 0、Cluster 1、Cluster 5、Cluster 6以及Cluster15细胞数量较Vehicle培养组增多,Cluster 3、Cluster 7、Cluster 8、Cluster 13以及Cluster 14(B/p DC)细胞数量较Vehicle组显着减少。(8)sc RNA-seq基因表达分析显示:除研究已报道的HSC特异性标记AVP以及与HSC“干性”相关转录因子KLF2、HES1、MLLT3之外,HOPX和ID1也表达于Cluster 4(HSC)和Cluster 16(My HSC)。(9)比较USK组与Vehicle组差异性表达基因结果显示:USK体外培养上调了NRIP1、PRDX1、SELENOW基因表达并下调了CYP1B基因表达。比较USK组与Unculture组差异性表达基因结果显示:USK体外培养后细胞周期和细胞增殖相关基因(MKI67、TOP2A、HIST1H4C和TUBA1B)、髓系基因(IGLL1和MPO)、线粒体基因(MT-ND1和MT-CO3)表达上调,转录因子JUN、JUND、FOS、FOSB、IRF1、REL和NFKBIA表达下调。(10)比较Cluster 0(Multi RP)、Cluster 1(My RP)、Cluster 2(GMP)、Cluster10(MESC)与Cluster 4(HSC)细胞群之间的差异性基因表达结果显示:富集的上调基因包括PCLAF、TYMS、CENPF、MPO、IGLL1、HIST1H4C、TESC和PGAM1,富集的下调基因包括JUN、JUND、FOS、FOSB、KLF2、IRF1、NFKBIA、HES1、DNAJB1、HSPH1、HSPA1A和PNRC1;GO分析结果显示Cluster 0、Cluster 1、Cluster 2、Cluster 10与Cluster 4比较主要是促进了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能量代谢,抑制了细胞分化的负向调节以及细胞的黏附作用;Pathway分析显示:Cluster 0、Cluster1、Cluster 2、Cluster 10与Cluster 4比较正向调节了氧化磷酸化能量代谢通路,负向调节了MAPK信号通路、FOXO通路以及REG/GR通路。(11)采用SCENIC分析sc RNA-seq数据,结果显示:转录因子FOS、FOSB、JUN、JUND、IRF1、REL在Cluster 4(HSC)、Cluster 16(My SC)中调控强度较高;这些关键分子主要作用于HSC“干性”相关基因、核受体基因、FOXO家族、低氧相关基因、HOX家族、NF-κB信号、TGF-β信号、Notch信号、m TOR信号以及MAPK信号相关基因。【结论】(1)4种细胞因子(SCF+Flt3-L+TPO+IL-6)与3种小分子(UM171+SR1+K1)组合能够使表型为CD34+CD38-CD45RA-CD90+的细胞体外扩增约543倍,其扩增效果明显优于4种细胞因子与其他单个小分子组合。(2)小分子化合物USK组合体外扩增的CD34+CD38-CD45RA-CD90+细胞在NPG小鼠体内可以短期植入,但在长期植入方面与Unculture和Vehicle组比较未见优势,提示CD34+CD38-CD45RA-CD90+可能并不能作为具有长期植入能力的HSC标记。(3)CB CD34+细胞经USK以及Vehicle体外培养后HSC、My SC、MESC显着减少或消失,“再生祖细胞”数量增多;但是与Vehicle培养体系比较,USK体外培养使MESC和“再生祖细胞”数量增多,成熟细胞数量减少。表明CB CD34+细胞经USK以及Vehicle体外培养后HSC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分化,但是USK扩增组比Vehicle扩增组的分化程度低。(4)HOPX和ID1有望作为人功能性HSC的表型标记。(5)FOS、FOSB、JUN、JUND、IRF1、REL是调控HSC自我更新的关键分子;通过促进转录因子FOS、FOSB、JUN、JUND、IRF1、REL的表达和调节HSC的代谢途径、线粒体功能和ROS水平可能有助于维持HSC的自我更新并抑制其分化。
雍翔智[7](2019)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外周血差异表达miRNA与口腔cGVHD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口腔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Oral chronic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cGVHD)是一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t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的常见并发症,是影响患者移植后长期生存质量的因素之一。但目前口腔cGVHD病因尚不明确。非编码微小RNA(micro RNA,mi RNA)可通过调节相关靶基因的表达,从而调控各种免疫细胞的产生、增殖、发育以及免疫应答。目前mi RNA已被发现可作为多种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目的:通过分析口腔cGVHD与无口腔cGVHD患者外周循环血mi RNA的表达差异,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与验证,初步分析mi RNA在口腔cGVHD发生发展中可能的调控作用。方法:1.回顾分析94例HLA全相合的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患者病史资料,探讨口腔cGVHD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与患者性别、预处理方案ATG使用情况等患者性别、女供男移植、移植物来源、回输单个核细胞数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2.口腔cGVHD、无口腔cGVHD、健康对照各8例取外周静脉血,构建mi RNAs文库,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平台进行测序,分析mi RNAs差异表达,通过Go term和KEGG等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探索与口腔cGVHD发生有关的信号通路。3.采用定量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q RT-PCR)检测15例口腔cGVHD、15例无口腔cGVHD、15例健康对照外周静脉血mi RNA-505-5p、mi RNA-769-5p表达情况,通过Go term和KEGG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其靶基因及作用信号通路。4.采用q RT-PCR检测口腔cGVHD和无口腔cGVHD各15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中Smad2(Drosophila mothers against decapentaplegic protein 2)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各组血浆中Smad2蛋白含量。结果:1.在94例HLA全相合的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患者中,46.8%出现口腔cGVHD。移植后300天内未发生口腔cGVHD的患者在其后发生口腔cGVHD的可能性较低。口腔cGVHD表征多样,除了特征性的网状白色条纹样病损,口干、溃疡/糜烂是最常见的口腔表征,出现比例分别为63.63%与50%。这些病损可单独伴随网状白色条纹样病出现或多种同时出现。口腔cGVHD组患者口腔表征评分为3.81±2.06,VAS评分为3.31±2.13,两者呈正相关。未发现患者性别、预处理方案ATG使用情况、女供男移植、移植物来源、回输单个核细胞数等临床指标与口腔cGVHD的发生存在相关性。2.口腔cGVHD与无口腔cGVHD组比较发现,在两组中均有表达mi RNA为549个,具有显着性差异为72个,包括上调表达32个,下调表达40个;口腔cGVHD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发现,在两组中均有表达mi RNA为547个,具有显着性差异为327个,包括上调表达164个,下调表达163;无口腔cGVHD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发现,在两组中均有表达mi RNA为546个,具有显着性差异为245个,包括上调表达160个,下调表达85个;三组比较发现三组中均有表达mi RNA为518个,显着差异191个。mi RNAs靶基因主要集中在生化过程中的转录环节、细胞组分中的膜蛋白及分子功能中的蛋白结合。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癌相关通路、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 3-Protein kinase B,PI3K-Akt)等信号通路。3.非口腔cGVHD患者外周血循环mi RNA-769-5p、mi RNA-505-5p表达最高,口腔cGVHD患者次之,健康对照最低。通过ROC分析mi RNA-769-5p、mi RNA-505-5p在口腔cGVHD诊断上具有一定价值,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得知口腔cGVHD发生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4.口腔cGVHD组患者血浆中Smad2蛋白及PBMC中Smad2 m RNA表达较无口腔cGVHD组增高。外周血Smad2 m RNA表达与mi RNA-769-5p呈负相关。结论:1、口腔cGVHD是allo-HSCT后的常见并发症,常发生于移植后300天内。口腔cGVHD表征多样,除了特征性的网状白色条纹样病损,口干、溃疡/糜烂是最常见的口腔cGVHD表征。尚未发现患者性别、预处理方案ATG使用情况等患者性别、女供男移植、移植物来源、回输单个核细胞数等临床指标与口腔cGVHD的发生存在相关性。2、口腔cGVHD、非口腔cGVHD、健康对照之间外周血循环mi RNA存在差异性表达。mi RNA可能通过影响PI3K-Akt、TGF-β/Smad等信号通路参与口腔cGVHD的发生,mi RNA-769-5p、mi RNA-505-5p在口腔cGVHD诊断上具有一定价值。3、外周循环血内的高表达的Smad2可能与口腔cGVHD发生有关。
王静[8](2019)在《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预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引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已经成为中高危恶性血液病初次诱导缓解后的首选治疗方案,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因为供者来源广泛又易于获得,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Haplo-HSCT国内常用的是非体外去除T淋巴细胞移植模式,采用“GIAC”体系,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供者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物联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诱导患者体内免疫耐受,降低了感染率及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率,造血及免疫重建时间缩短,无病生存率提高,复发率降低。本研究对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接受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了回顾性总结,比较分析haplo-PBSCT与同胞全相合PBSCT移植后的疗效、细胞重建规律、GVHD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影响haplo-PBSCT预后的危险因素。资料和方法患者资料:2011年4月至2018年8月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7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其中同胞全相合PBSCT 78例,haplo-PBSCT 98例。全相合移植组年龄高于单倍体移植组(p=0.001),男性比例低(p=0.025)。两组疾病分布、移植前疾病缓解状态基本一致。全相合PBSCT采用改良BuCy方案,haplo-PBSCT采用改良BuCy+ATG方案,CsA+MMF+短程MTX三联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结果17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14(36-1810)天,haplo-PBSCT患者1年和3年累积总生存(OS)率低于全相合PBSCT患者,分别为[(49.2±5.7)%对(73.5±5.3)%,p<0.001;(39.1±6.1)%对(61.8±6.0)%,p=0.001]。haplo-PBSCT患者1年累积复发率高于全相合PBSCT患者[(35.7±6.2)%对(17.4±4.6)%,p=0.004],两组患者累积无病生存(DFS)率和累积非复发死亡(NRM)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造血重建情况:所有患者粒系均成功植活,两组患者在中性粒细胞植入、血小板植入及红系植入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移植后(0-100)天haplo-PBSCT患者血小板输注量高于全相合PBSCT患者[10(2-57)U对6(1-27)U,p=0.000],两组患者红细胞输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VHD发生情况:haplo-PBSCT患者aGVHD累积发生率高于全相合PBSCT患者(53.1%对23.1%,p<0.001),但两组间Ⅲ-Ⅳ度aGVHD的累积发生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9.8%比3.8%,p=0.181)。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情况:haplo-PBSCT患者CMV感染累积发生率高于全相合PBSCT患者[67.3%比31.3%,p=0.000],CMV感染发生时间早于全相合PBSCT患者,p=0.004。haplo-PBSCT预后危险因素分析:1、与标危组相比,高危组累积OS率、DFS率降低,复发率增高,p值分别为0.041、0.045和0.002;2、与无或轻度aGVHD的患者相比,发生Ⅲ-Ⅳ度aGVHD的患者累积OS率、DFS率降低,累积NRM率增高,p值分别为0.000、0.000和0.000;3、+60d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患者与血小板计数≥50×109/L患者相比,累积OS率、DFS率降低、累积NRM率增高,p值分别为0.049、0.032和0.007;4、移植后前100天内红细胞输注量≥6U的患者与红细胞输注量<6U的患者相比,累积NRM率增高,p=0.040;5、EBV再激活患者与无EBV再激活患者相比累积OS率、DFS率降低、累积NRM率增高,p值分别为0.006、0.009和0.017。多因素分析显示疾病高危状态是影响OS、DFS和RR的独立危险因素,Ⅲ-Ⅳ度急性GVHD是影响NRM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生存超过60天的92例haplo-PBSCT患者中,+60天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位值为2.5(0.2-14.7)×109/L,血红蛋白中位值为98.5(49-143)g/L,血小板中位值为56.5(7-259)×109/L。血小板恢复不良(30≤PLT<80×109/L)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性粒细胞减少(ANC<1.5×109/L)和血红蛋白减少(Hb<80g/L)(48.9%对21.7%,p<0.001;48.9%对 22.8%,p<0.001)。+60天和+100天时血小板减少(PLT≤29×109/L)发生率分别为23.9%和17.3%。与血小板恢复不良组和血小板恢复组相比,+60天血小板减少组累积OS率和DFS率降低,累积NRM率增高,+100天血小板减少组累积OS率降低,累积NRM率增高,多因素分析Ⅲ-Ⅳ度aGVHD会增加+60天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风险,HR=4.53,95%CI:1.21-17.02,p=0.025。多因素分析显示+60天PLT≤29×109/L是NRM率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2,疾病高危状态是RR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2,+60天PLT≤29×109/L与疾病高危状态是OS率和DFS率下降的危险因素。结论1相比同胞全相合PBSCT,Haplo-PBSCT后累积OS率下降,1年累积复发率增高,但累积DFS率及NRM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MV感染率和aGVHD发病率增高,但Ⅲ-Ⅳ度aGVHD的累积发生率并未增高。2 Haplo-PBSCT后血小板减少及血小板恢复不良的发病率较高,+60天PLT≤29× 109/L是NRM率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是OS率和DFS率下降的危险因素。Ⅲ-Ⅳ度aGVHD是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3移植前疾病高危状态是RR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是OS率和DFS率下降的危险因素。
张宇[9](2018)在《造血干细胞(CD34+细胞)体外高效扩增及向红细胞分化制备通用血液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被广泛应用于实验室基础医学研究及临床血液病的移植治疗。本实验室在之前的研究中,筛选优化出一种体外扩增高效培养扩增HSC的方案(Hematopoietic expansion medium,HEM),并且在免疫缺陷小鼠体内证实了扩增获得的HSCs具有多系分化和长期植入造血潜能。由于HSC具有自我更新和多系分化潜能,将HSC在体外诱导分化大规模制备红细胞是提供一种血液替代品,应对临床血液供应不足的潜在解决方案。目的:结合本实验室已有的研究工作基础,本论文围绕HSC体外安全高效扩增及向红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展开研究,旨在非人类灵长类大动物体内进一步评价扩增后获得的HSCs的功能性和安全性,并为体外大规模诱导HSC分化制备红细胞应用于临床输血提供临床前研究资料。方法:1.首先收集食蟹猴动员后外周血,分离富集CD34+造血干细胞,并将HEM应用于食蟹猴造血干细胞扩增。在体外通过集落形成实验和流式免疫表型分析鉴定经HEM扩增的CD34+的多系分化能力及HSCs特征;食蟹猴(共11只)接受环磷酰胺给药处理,造成骨髓抑制模型;用GFP病毒标记体外扩增后的细胞用于自体移植,移植分组如下:空白对照组(n=3,移植时给予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n=3,移植时给予自体CD34-细胞),实验组(n=5,给予扩增后的自体CD34+细胞移植)。在移植术后,定期抽取食蟹猴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测定及流式分析等,观察动物的造血系统恢复情况,综合评价移植进入猴体内的造血干细胞的功能性和安全性。2.从人O型脐带血中分离富集造血干细胞,在HEM的基础上,我们继续优化因子配方并尝试用滚瓶培养体系完成红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体外中试规模制备,并对体外制备获得的红细胞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进行研究,包括体外研究(细胞表型、基因组稳定性与细胞周期、血红蛋白含量及功能性评价、体外储存稳定性等)和体内研究(免疫缺陷小鼠及非人灵长类动物食蟹猴体内的输注研究)。结果:1.食蟹猴CD34+细胞可经HEM扩增达到移植数量要求,集落形成能力实验显示扩增后CD34+细胞保持了多系分化能力。实验组食蟹猴(给予自体CD34+细胞移植)在骨髓抑制后的血象恢复明显快于对照组(移植时给予生理盐水或CD34-细胞),在移植后一个月可在食蟹猴骨髓和外周血中的淋巴系和髓系细胞中均可检测到GFP+细胞,且接受移植的食蟹猴在移植术后全部健存,在随后长达18个月的跟踪检测中未出现肉眼可见病变。2.运用滚瓶培养系统对人脐血造血干细胞进行定向诱导分化21天,总细胞扩增可超过2 × 108倍,该产量相当于单份脐带血(约5 × 106个CD34+细胞作为起始)经过体外分化培养可获得500个输血单位所含红细胞量。体外制备的人晚幼红细胞,CD235a表达90.1 ± 6.2%,脱核率50 ± 5.7%,具备和人正常外周血相当的血红蛋白和氧合功能,在免疫缺陷小鼠体内可进一步分化为终末成熟的无核红细胞,且在失血性贫血猴体内输注后可发挥携氧功能,改善猴贫血症状。结论:1.经HEM扩增后的CD34+细胞经自体移植到骨髓抑制的食蟹猴体内后,对食蟹猴的血象恢复有促进作用,并具备向髓系和淋巴系分化的能力,及植入食蟹猴骨髓的能力。本研究验证了 HEM体外高效扩增CD34+细胞用于临床前大动物自体移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体外扩增后的人造血干细胞移植应用于临床治疗提供了临床前研究参考资料。2.在HEM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建立了一个用于CD34+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并定向诱导分化成红细胞的培养技术体系,该培养体系包括使造血干细胞高效扩增及分阶段定向诱导红系分化的因子组合配方,和滚瓶中试规模放大培养系统。首次实现了造血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红细胞的中试规模制备,并通过一系列体外和小鼠及食蟹猴体内实验完成了体外制备红细胞的临床前研究,验证了体外制备的红细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体外红细胞产业化制备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和参考。
董利菊[10](2020)在《新生儿脐带血调节性T细胞比率及T细胞上PD-1表达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及目的:脐带血(Cord blood,CB)是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并离断后残留在胎盘和脐带中的血液,含有丰富的干细胞,脐带血以前被认为是一种生物废弃物,现已成为用于临床和研究应用的造血干细胞的有用替代来源。与骨髓移植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动员的外周血(Peripheral blood,PB)干细胞移植相比,使用脐带血移植物作为干细胞来源为移植受体带来了优点和缺点,例如允许更高程度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匹配不同,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的发病率与严重程度,延迟植入或更常见和严重的移植后感染。这些变化是由于脐带血的独特性质所致,信号传导机制改变导致细胞组成不同,例如,淋巴细胞数量占优势,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红细胞计数更高或细胞的免疫原性降低。尽管众所周知脐带血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但其分子基础仍然知之甚少。本研究通过血常规和流式细胞术分析,检测脐带血中免疫细胞的组成和免疫耐受相关细胞T细胞及表面分子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 1,PD-1)的表达,比较新生儿脐带血与母亲外周血免疫耐受功能的差异,探讨其与GVHD发生发展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利用脐带血干细胞,降低GVHD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以及提高免疫细胞与分子在临床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方法:(1)收集健康新生儿脐带血24例,与正常妊娠孕妇外周血23例。(2)通过肉眼观察分析脐带血与外周血血细胞成分差异并用血常规检测两种血液中细胞计数及分类。(3)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种新鲜血液中CD34+造血干细胞的含量、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的比率、T细胞亚群以及T细胞上PD-1的百分比。(3)两种血液进行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L,PHA-L)(2.5μg/m L)体外刺激培养,三天后观察T细胞亚群增殖情况并检测T细胞上PD-1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1)通过肉眼观察,新生儿脐带血与母亲外周血在颜色和成分上有明显的差异。血常规结果分析也显示脐带血中红细胞、白细胞含量都相对较高,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也具有明显的差异。(2)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出新鲜脐带血中CD34+造血干细胞含量明显相对外周血高(P<0.05)。(3)流式细胞术检测出新鲜脐带血中Treg细胞比率也较新鲜外周血高(P<0.05),新鲜脐带血中CD4+T细胞上PD-1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外周血(P<0.001)。(4)PHA-L体外刺激脐带血发现,PD-1在CD3+CD4+T细胞和CD3+CD8+T细胞上表达均升高(P均<0.05);PHA-L体外刺激外周血发现,PD-1在CD3+CD4+T细胞上表达升高(P<0.05),在CD3+CD8+T细胞上表达升高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脐带血含有更多的造血干细胞,且与母亲外周血存在较大的生物学差异。新生儿脐带血Treg细胞比率较母亲外周血高,而脐带血T细胞上PD-1表达量较低,但活化后表达升高更明显,可能是脐带血作为移植物能够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病率和严重程度的原因。
二、自身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国内外近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身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国内外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2)不同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 主要实验材料 |
2.3 试剂配制 |
2.4 实验分组及样本处理 |
2.5 供者与动员 |
2.6 供者采集前后血液学计数 |
2.7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 |
2.8 采集产品CD34+细胞计数 |
2.9 采集不良反应观察与处理 |
2.10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三种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过程情况 |
3.2 三种血细胞分离机单采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安全性研究 |
3.3 三种血细胞分离机单采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有效性研究 |
3.4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效果与采前MNC计数及循环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
3.5 采集不良反应观察 |
3.6 统计学处理 |
4 讨论 |
4.1 研究设计的思考 |
4.2 质量保证和标准化 |
4.3 三种血细胞分离机单采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安全性研究 |
4.4 三种血细胞分离机单采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有效性研究 |
4.5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效果与采前MNC计数及循环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3)干细胞基础研究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干细胞基础研究的新发展和有关干细胞的概念更新 |
1.1 成体干细胞是什么?骨髓干细胞仅仅指造血干细胞吗?各类成体干细胞也有胚胎干细胞全能的可塑性吗? |
1.2 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和扩增方法, 究竟是富集, 还是纯化?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扩增生长时混杂的其他干细胞是不可避免的吗?扩增培养所得的有许多表面标志的细胞还仍然是间充质干细胞吗? |
1.3 为什么最理想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物中还应该含有间充质细胞? |
1.4 成体干细胞的两个重要生物学特征和临床细胞治疗 |
2 造血干祖细胞移植基础的新概念 |
2.1 造血干细胞移植物中应该有足够量的造血祖细胞 |
2.2 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主要区别 |
2.3 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方向 |
2.4 造血干祖细胞的移植物各种来源 |
2.5 体外扩增只能是造血祖细胞 |
2.6 移植前准备是移植的成败关键 |
3 造血干细胞与基因治疗 |
3.1 造血干细胞成为基因治疗理想的载体细胞 |
3.2 为什么用人造血干细胞做基因载体的研究屡遭失败? |
3.3 基因治疗中怎么能人为地调控在体内的基因表达水平? |
(4)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的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章 两种血细胞分离机分离采集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效果的比较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两种血细胞分离机分离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比较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分离采集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
4.1 资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
致谢 |
(5)青岛市民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知、态度和意愿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回顾 |
2.2 半结构访谈法 |
2.3 问卷调查法 |
3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文献回顾 |
2 半结构访谈结果 |
2.1 半结构访谈专家的一般资料 |
2.2 访谈主题 |
2.3 无偿献血情况和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流失原因及构成比 |
3 青岛市民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知、态度和意愿调查结果 |
3.1 调查参与者的年龄分布及构成比 |
3.2 调查参与者的一般资料 |
3.3 青岛市民对造血干细胞捐献认知情况 |
3.4 青岛市民造血干细胞捐献认知的影响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3.5 青岛市民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态度情况 |
3.6 青岛市民造血干细胞捐献态度的影响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3.7 青岛市民造血干细胞捐献意愿情况 |
3.8 青岛市民造血干细胞捐献与无偿献血行为 |
3.9 青岛市民对造血干细胞捐献优惠政策需求及构成比 |
讨论 |
1 无偿献血及造血干细胞捐献现状 |
2 市民对造血干细胞捐献认知情况 |
3 市民对造血干细胞捐献态度情况 |
4 市民对造血干细胞捐献意愿分析 |
4.1 影响造血干细胞捐献意愿因素分析 |
4.2 造血干细胞捐献意愿与其认知态度各维度相关性 |
4.3 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其他意愿分析 |
4.4 建议和对策 |
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6)单细胞水平解析体外扩增对脐带血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细胞因子在HSC体外扩增中的研究现状 |
2.小分子化合物扩增HSC的研究现状 |
3.调节HSC自我更新的信号通路 |
4.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在HSC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第一章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体系的建立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材料 |
1.1.2 方法 |
1.2 结果 |
1.2.1 USK小分子组合体外培养增加了HSPC和LT-HSC 的比例和数量 |
1.2.2 USK体外培养促进了HSPC向NK细胞分化 |
1.2.3 USK体外培养维持了HSPC向各系祖细胞分化的能力 |
1.3 讨论 |
第二章 动物体内评价扩增后HSC的植入和自我更新能力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移植低数量级USK扩增后的细胞在首次移植早期的植入能力增加 |
2.2.2 USK扩增后的细胞在二次移植NPG小鼠体内的植入未见优势 |
2.2.3 USK扩增后的细胞在首次移植小鼠体内SRC数量增加 |
2.3 讨论 |
第三章 单细胞水平解析体外扩增体系对HSC功能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 |
3.2.1 scRNA-seq数据质控结果 |
3.2.2 脐带血来源的CD34+细胞无监督聚类分群 |
3.2.3 scRNA-seq揭示了体外扩增体系对HSC谱系分化的影响 |
3.2.4 USK体外培养促进了HSPC特异性基因的表达 |
3.2.5 USK体外培养前后差异性基因的表达 |
3.2.6 scRNA-seq揭示了影响HSC自我更新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 |
3.2.7 scRNA-seq揭示了调控HSC自我更新和分化的关键分子 |
3.3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策略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外周血差异表达miRNA与口腔cGVHD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广西口腔cGVHD患者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1.1 前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移植相关处理 |
1.2.3 实验方法 |
1.2.4 统计学处理 |
1.3 结果 |
1.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1.3.2 口腔cGVHD患者口腔表征情况 |
1.3.3 口腔cGVHD危险因素分析 |
1.4 讨论 |
第2章 口腔cGVHD患者外周血循环miRNA表达谱的建立与分析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实验仪器与主要试剂 |
2.2.3 实验方法 |
2.2.4 统计学处理 |
2.2.5 质量控制 |
2.3 结果 |
2.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2.3.2 测序原始数据及小RNA序列长度分布 |
2.3.3 miRNA鉴定和预测结果 |
2.3.4 miRNA表达和差异分析 |
2.3.5 miRNA靶基因预测和富集性分析 |
2.4 讨论 |
第3章 口腔cGVHD患者外周血循环miRNA-769-5p、miRNA-505-5p差异表达及功能分析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实验仪器与主要试剂 |
3.2.3 实验方法 |
3.2.4 统计学处理 |
3.2.5 质量控制 |
3.3 结果 |
3.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3.3.2 qPCR检测外周血循环miRNA-769-5p、miRNA-505-5p表达情况 |
3.3.3 外周血循环miRNA-769-5p、miRNA-505-5p诊断分析 |
3.3.4 外周血循环 mi RNA-505-5p、mi RNA-769-5p 与口腔状况评分及疼痛评分的相关性 |
3.3.5 miRNA-505-5p靶基因及其功能预测 |
3.3.6 miRNA-769-5p靶基因及其功能预测 |
3.4 讨论 |
第4章 口腔cGVHD患者外周血Smad2 的表达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实验仪器与主要试剂 |
4.2.3 实验方法 |
4.2.4 统计学处理 |
4.2.5 质量控制 |
4.3 结果 |
4.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4.3.2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Smad2 mRNA及血浆Smad2蛋白表达情况 |
4.3.3 miRNA-769-5p、Smad2 mRNA、Smad2蛋白与口腔状况评分及疼痛评分的相关性 |
4.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Th17与Treg细胞在口腔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部分 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和预后因素分析 |
1 引言 |
2 资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因素分析 |
5 讨论 |
6 结论 |
第二部分 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减少及预后意义 |
1 引言 |
2 资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9)造血干细胞(CD34+细胞)体外高效扩增及向红细胞分化制备通用血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食蟹猴动员后外周血来源的CD34~+细胞体外扩增及自体移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1. 主要实验仪器 |
2. 实验试剂与耗材 |
3. 实验动物 |
二、实验方法 |
1. 实验常用溶液配制 |
2. 食蟹猴动员后外周血采集 |
3. CD34~+造血干细胞的分离富集 |
4. 食蟹猴动员后外周血来源的CD34~+细胞体外培养扩增 |
5. 慢病毒转染标记细胞 |
6. 流式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情况 |
7. 细胞克隆形成试验 |
8. 食蟹猴CD34~+细胞自体移植实验 |
9. 统计学分析 |
结果与分析 |
1. 食蟹猴动员后外周血来源的CD34~+造血干细胞的体外扩增 |
2. 食蟹猴CD34~+细胞自体移植后的血象恢复 |
3. 自体移植后的细胞在食蟹猴体内的跟踪监测 |
4. 扩增后的CD34~+细胞在食蟹猴自体移植后的长期安全性监测 |
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体外高效扩增并定向诱导人脐血CD34~+细胞分化为红细胞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1. 主要实验仪器 |
2. 实验试剂与耗材 |
3.实验血液样本 |
4.实验动物 |
二、实验方法 |
1. 实验常用溶液配制 |
2. 脐带血CD34~+细胞的采集分离 |
3. 分离的CD34~+细胞体外培养及向红系诱导扩增分化 |
4. 细胞涂片Wright-Giemsa染色 |
5. 流式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情况 |
6. 有核细胞比例检测 |
7. 红系克隆形成试验 |
8. 细胞周期检测 |
9. 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
10. 血红蛋白氧合曲线的测定 |
11. 细胞总RNA的提取及qPCR检测 |
12. 免疫缺陷小鼠体内移植实验 |
13. 食蟹猴人晚幼红细胞输注实验 |
1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与分析 |
1. 体外扩增并诱导人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向红系分化的条件优化 |
2. 体外细胞特征及功能研究 |
3. 人晚幼红细胞小鼠体内移植实验 |
4. 体外诱导培养的晚幼红细胞在食蟹猴的体内安全有效性研究 |
5. 提高细胞培养密度降低大规模制备通用血成本的培养条件摸索 |
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论文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研究生简历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会议情况 |
攻读博士期间申请专利情况 |
致谢 |
(10)新生儿脐带血调节性T细胞比率及T细胞上PD-1表达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背景 |
1.2 造血干细胞 |
1.3 脐带血移植 |
1.4 新生儿细胞免疫系统 |
1.5 研究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标本来源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4 主要试剂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血常规检测白细胞分类与计数 |
2.2.2 流式细胞术检测新鲜新生儿脐带血与母亲外周血 |
2.2.3 PHA-L体外刺激脐带血淋巴细胞两种全血培养方案的比较 |
2.2.4 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三天后的全血T细胞上PD-1表达的变化情况 |
2.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肉眼观察新生儿脐带血与母亲外周血的外观差异 |
3.2 血常规化验结果分析 |
3.2.1 新生儿脐带血与母亲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分析 |
3.2.2 新生儿脐带血与母亲外周血白细胞分类及计数比较分析 |
3.3 流式细胞术检测新鲜血液结果分析 |
3.3.1 有无CD45抗体标记淋巴细胞群对实验结果影响的分析 |
3.3.2 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造血干细胞在新鲜血液中的表达 |
3.3.3 流式细胞术检测新鲜血液中Treg细胞比率 |
3.3.4 流式细胞术检测新鲜脐带血与外周血中T细胞上PD-1的表达差异 |
3.4 PHA-L体外刺激全血细胞培养结果分析 |
3.4.1 PHA-L体外刺激全血细胞两种培养方案的比较 |
3.4.2 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三天后全血T细胞上PD-1表达的变化结果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脐带血及脐带血干细胞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四、自身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国内外近况(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2]不同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初步研究[D]. 殷国美. 浙江大学, 2012(01)
- [3]干细胞基础研究的新进展[J]. 唐佩弦.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06(01)
- [4]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的研究[D]. 闰国伟.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5]青岛市民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知、态度和意愿调查分析[D]. 安娜. 青岛大学, 2020(01)
- [6]单细胞水平解析体外扩增对脐带血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影响[D]. 文瑞婷. 军事科学院, 2020(02)
- [7]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外周血差异表达miRNA与口腔cGVHD关系的研究[D]. 雍翔智.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7)
- [8]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预后研究[D]. 王静. 郑州大学, 2019(02)
- [9]造血干细胞(CD34+细胞)体外高效扩增及向红细胞分化制备通用血液的研究[D]. 张宇.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10]新生儿脐带血调节性T细胞比率及T细胞上PD-1表达的初步研究[D]. 董利菊. 安徽医科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