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甘肃省体育科学学会 优秀运动队教练员论文报告会开幕式的讲话(论文文献综述)
史悦[1](2018)在《中国武术段位制九段人物状况分析研究》文中提出武术,是国粹之一,是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中国武术段位制(以下简称段位制),是有效遴选、管理、评价武术人才的制度。九段,是段位制的最高等级。九段人物,是段位制中最高等级人才的集合,是段位制中评价模式最严格、业绩最突出、知名度最广、实力最强、最具有人格魅力、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特别群体,他们在武术事业中的巨大作用,令人敬重。从国家层面来讲,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不仅要有继承性,还要兼具创造性与创新性,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所有九段人物,年龄均在花甲之上。他们或出生在战争年代,或出生在国家发展崛起的初期,是与国家一起成长起来的优秀人才,是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同时也是紧跟时代发展的先驱,九段人物的这一特性照应了习近平的文化主张。从社会层面来说,九段人物在武术事业中即是“基石”又是“标杆”,更是武术事业的中流砥柱。古人以“铜镜”正衣冠,以“人镜”明得失,以“古镜”知兴替。九段人物是“活”的武术史,去研究他们,可以彰显民族精神,打造民族精神品牌,不仅有助于我们明确方向正确定位,更有利于学习借鉴老一辈身上宝贵的精神力量,扭正当下存在的不良风气,利用精神的力量,提炼出一加一大于二,一人带动成千上万人的“武术加”理念。研究九段人物,了解九段人物,是一个在各方面都有着积极意义的课题。以研究方法来议。首先,以文献资料法为主。通过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调研实习阶段,取得领导许可获取九段人物的档案资料,作为研究的主要素材与原始数据。此外,以搜集到的与本研究相关的公开文献、书籍等作为辅助补充。其次,以专家访谈法为辅。在实际整理的原始数据中,出现了不同书籍文件记录相佐、信息不全或缺失等问题。带着这些疑问,利用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工作中,能够接触到与九段人物密切相关的专家学者,进行或详细或简洁,具有针对性的访谈,来补充缺失数据,解答相佐问题。最后,利用数理统计法处理数据,逻辑分析法分析数据完成研究。研究结论。本文从段位制概述、九段人物现状与成长历程、不同系列中九段人物业绩状况、不同时代九段人物业绩状况、九段人物的贡献与影响、时代背景对武术人才的影响与要求六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具体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要研究九段人物,首先要了解段位制。中国武术段位制的存在虽然仅仅只有不到20年的时光,但在大国崛起,时代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经历的曲折不胜枚举。事实告诉我们,无论占有多大的优势,一旦落后于时代,脱离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需求,必将面临严酷淘汰的局面。克服艰难险阻,在曲折中摸索前进,顺应时代需求和人民需求,不断在实践中改革、借鉴、创新、突出自身特色,是段位制没有被废止,依然能够持续发展的一个显着特征。第二,通过数据处理,研究发现:自1998年段位制实施至2016年18年的时间里共遴选出60位九段人物,在批次数量、地域分布、生活现状、武术生涯、从事行业、业绩状况、年龄层次、贡献与影响等方面均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其中,九段人物在地域上的分布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呈现出迁移性、集中性的特征;九段人物在高校中的综合优势与从业趋势突出;九段人物的成才模式呈现出由单一性人才到综合性人才的趋势;九段人物的成才历程与常人并无本质性区别,自身主观因素才是影响成才质变的砝码。第三,通过分析归纳,研究发现:九段人物虽然在不同的武术领域所做出的业绩偏重点不同,不同时代九段人物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不同,但九段人物在不同的工作领域、不同的时代彰显出的敬业精神、奋斗精神、贡献精神、积极乐观精神等高尚的精神特质却是统一的;九段人物体现出的传统民族精神以及榜样楷模作用对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推动武术以及民族精神文化发展均有巨大意义;时代给武术人才提供挑战的同时也创造了机遇,武术人才要树立武术自信,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适应时代发展。
郭敏[2](2012)在《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视域的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研究》文中指出鉴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求的背景,本研究从教师专业发展视域,通过多种研究方法等,对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发展历程、新中国高校教师有关职后教育政策和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现状分析与考察,力求在把握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推进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发展的建议,以期为国家相关部门制定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政策提供参考。全文除绪论和结束语外,研究正文共分为四章。绪论中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研究假设、研究的主要问题和重点与难点、拟创新之处,并对文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及其关系进行了阐释。第一章,教师专业发展与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关于“教师专业发展”,不同学者的理解有所的不同,其中包括诸多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关度比较高的概念;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也有着比较厚实的根基,但主要涉及中小学教师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既需要体育教师个体自身在其职业生涯中不断的努力,也需要教师个体职业生涯环境中各种促进因素的和谐。职后教育是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二章,国内外教师职后教育的发展历程。国外,早在17世纪末英国已出现教师职后教育。从1944年《麦克奈尔报告》的颁布到1972年《詹姆斯报告》的产生以及20世纪初的终身教育思想影响,由法国保罗·郎格朗提倡的“职后教育”现已在许多国家形成共识;国外高校,尤其是一流的高校都注重通过各种有效机制促进教师职后教育的发展和保障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水平。国内,新中国成立后,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在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60多年的历程中,历经了因在不同历史背景和政策而显现出不同历史特征的六个阶段。第三章,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现状研究。现行国家有关高校教师职后教育的政策和遍及全国的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组织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发展的保障,而高校教师资格认定与聘任制度的实施是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主要有“在岗”与“离岗”两种教育方式和多种教育形式与内容,多数教师趋向于“在岗”的职后教育方式并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不同职称与学历背景的教师对职后教育的认识存在差别;目前,国家还缺乏对体育教师参与职后教育的鼓励与支持性政策和专门指导理论;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发展整体规划与分类形式还存在不足等。第四章,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发展的思考。根据不同类型高校的发展要求和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技能表现特征,在分析高校教师职后教育有关政策法规、高校教师资格证制度和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存在不足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发展与改进的思考与建议。
赵道静[3](2012)在《我国体育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体育科技事业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在体育科研队伍建设、科研机构设置、科研规划制定等方面均取得丰硕的成果,体育科技对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新的历史时期下建设体育强国要求体育科技成果不仅要向竞技体育运动成绩转化,更要服务于群众体育,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因此,如何改革体育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保障体育科技成果向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的顺利转化是新时期下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目标对体育科技工作提出的新课题。本研究首先对我国体育科技成果、科研人员相关信息进行了整理。基于科技成果库、专利库以及科技人才库对当前我国体育科技发展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现状进行了分析。采用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调查方法分析了当前我国体育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机制设计模型,采用专家调查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当前我国群众体育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进行了理论分析。结合现状分析和理论分析,系统提出我国体育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最后根据研究结论,针对体育科技管理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利用成果库以及专利库信息,分析得出我国2000-2009年体育科技成果应用率为17.76%,其中竞技体育科技成果应用率34.4%,群众体育科技成果应用率7.4%,体育产业科技成果应用率32.54%。同期我国科技成果的应用率为46%。2、利用体育事业统计年鉴,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回归拟合出索罗余值法体育产业科技贡献率测算模型,得出我国1999-2009年科技贡献率为44.32%。3、我国体育科技存在以下问题:科技成果总量少、水平低;科技资源在体育事业内部、区域之间分布不均衡;科技成果知识扩展途径少;科技资源中硬资源不硬、软实力不够;体育科技经费在体育事业费中比重低且出现下降趋势;科研经费渠道单一;体育科技人才队伍中科学灵魂人物和技术创新人才缺乏。4、我国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缺失、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等问题。5、国外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经验有:政府重视基础研究;具有健全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是科技成果的来源基地。6、基于协同管理理论,在机制设计中,竞技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应以“需求和利益”为重点,据此设计了竞技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群众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应选择“规模”做为序参数进行制度设计;体育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应重点解决供给、需求、服务支持三个层面的问题。根据研究提出主要的对策建议如下:1、重视科技成果管理,加强科技成果的收集、整理、分类和评价。建立纳入专利的科技成果管理新机制。基于协同管理的思想,对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实行分类下的序参量管理,各有侧重,力求突破。2、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制定自主知识产权的鉴定、管理办法。创新科技成果推广机制,建立志愿者推广的新制度。加强对产学研联合体的研究,制定促进产学研联合的引导机制。3、整合科技资源,制定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联动机制。加强研究,科学论证,建立适合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国情的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保障体系。
赵岷[4](2009)在《新中国60年武术辉煌之印》文中研究表明一九五○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北京召开了武术工作座谈会,倡导、发展武术,把武术提到了新中国体育工作的议事日程。一九五二年6月,毛泽东主席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二届代表大会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并号召人
梁守礼[5](1990)在《在甘肃省体育科学学会 优秀运动队教练员论文报告会上的总结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各位领导、各位理事、同志们!为期三天的甘肃省体育科学学会,甘肃省优秀运动队教练员论文报告会就要胜利结束了,我代表论文报告会领导小组就这次论文报告会做以简要总结。这次论文报告会,由于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关怀,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以及体委系统一、二大队,接待站等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报告会的工作,进度很顺利,圆满完成了任务,达到了予期的目的,取得了应有效果,从总体上看,报告会开的好、开的成功。
梁守礼[6](1990)在《在甘肃省体育科学学会 优秀运动队教练员论文报告会开幕式的讲话》文中认为各位领导、理事、同志们!甘肃省体育科学学会,甘肃省优秀运动队教练员论文报告会经过几个月的筹备,今天在这里正式举行,我谨代表省体委、省体育科学学会向参加今天会议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这次会议的主要议程是论文报告,同时,还要对所有入选论文颁发论文证书,对优秀论文,学会先进会员,积极分子及参加国际论文报告会的作者颁奖。论文报告会共收到论文116篇,入选94篇,共评出20篇优秀论文。评委们认为,这
二、在甘肃省体育科学学会 优秀运动队教练员论文报告会开幕式的讲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甘肃省体育科学学会 优秀运动队教练员论文报告会开幕式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武术段位制九段人物状况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段位制研究现状 |
1.2.2 九段人物研究现状 |
1.2.3 现阶段研究不足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中国武术段位制概述 |
3.1.1 中国武术段位制 |
3.1.2 武术段位制的历史沿革 |
3.1.3 中国武术段位制对于武术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
3.2 九段人物的现状与成长历程 |
3.2.1 九段人物的现状 |
3.2.2 九段人物的成长历程与规律 |
3.3 不同系列中九段人物的业绩状况 |
3.3.1 教师、教练系列中九段人物的业绩状况 |
3.3.2 武术管理系列中九段人物的业绩状况 |
3.3.3 社会武术与民间拳师系列中九段人物的业绩状况 |
3.4 不同年龄段(不同时代)九段人物的业绩状况 |
3.4.1 80—90岁以上年龄段九段人物的业绩状况 |
3.4.2 70—79岁之间九段人物的业绩状况 |
3.4.3 60—69岁之间九段人物的业绩状况 |
3.4.4 已故九段人物的业绩状况 |
3.5 九段人物的贡献与影响 |
3.5.1 九段人物的贡献 |
3.5.2 九段人物的影响 |
3.6 时代背景对武术人才的影响与要求 |
3.6.1 时代背景对武术人才的影响 |
3.6.2 时代背景对武术人才的要求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视域的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内容 |
三、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价值 |
四、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二) 国内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研究现状 |
五、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方法 |
六、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一) 研究思路 |
(二) 技术路线 |
七、研究假设、研究涉及的主要问题和重点与难点、拟创新之处 |
(一) 研究假设 |
(二) 本研究的具体问题 |
(三)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四) 拟创新点 |
八、相关核心概念及其关系阐释 |
(一) 教师与体育教师、高校教师与高校体育教师 |
(二)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及其关系 |
(三) 终身教育、继续教育与职后教育 |
第一章 教师专业发展与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 |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 |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概述 |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 |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与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 |
一、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
二、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
三、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是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内外教师职后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国外教师的职后教育发展 |
一、国外教师职后教育的发展历程 |
二、国外高校教师职后教育的经验 |
第二节 国内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历程 |
一、国内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发展 |
二、建国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及其发展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现状研究 |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发展的保障与推动力 |
一、国家政策、法规和师资培训组织与机构体系的保障 |
二、高校教师资格认定与聘任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
第二节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现行的主要方式 |
一、在职在岗教育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主流方式 |
二、在职离岗职后教育是目前高校培养高层次体育人才的重要教育方式 |
第三节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一、有关教育的政策与法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基础知识等内容 |
二、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知识教育 |
三、体育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更新和最新前沿信息与体育技术的教育 |
四、现代教育思想及观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 |
五、现代教育技术、外语等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
六、课程和教学改革、教材建设与扩充体育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主的教育 |
第四节 不同职称或岗位与学历背景的高校体育教师对职后教育的认识 |
一、不同职称或岗位的高校体育教师对职后教育的认识有多方面的一致 |
二、不同职称或岗位与学历背景的体育教师对职后教育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
第五节 目前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总体效果反映 |
一、教师参加的职后教育内容比职前所接受的教育内容更符合实际工作发展的需要 |
二、当前所开展的职后教育内容符合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 |
三、当前所开展的职后教育活动有较高的满意度 |
第六节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鼓励与支持高校体育教师参与职后教育的政策与措施还显不足 |
二、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发展缺乏明确的指导理论 |
三、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发展整体规划与分类形式存在不足 |
四、目前高校体育教师参与职后教育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发展的思考 |
第一节 落实国家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法规,配套出台相关工作细则 |
一、进一步贯彻落实政策法规,切实保障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权利 |
二、配套出台工作细则,保障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快速持续发展 |
第二节 改进我国高校教师资格制度 |
一、我国高校教师资格制度面临的形势 |
二、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教师资格制度中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
三、改进我国高校教师资格制度建议 |
第三节 建立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分类标准,实施高校体育教师职后分类教育 |
一、不同层次与类型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有不同的发展方向与要求 |
二、不同类型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需要分类开展 |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附件 |
附件1 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情况调查问卷表 |
附件2 关于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情况拟访谈调查的主要问题提纲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我国体育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论文选题背景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 |
1.2.2 关于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研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价与启示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采用的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理论背景 |
2.1 科技创新与强国建设 |
2.2 体育科技创新与体育强国建设 |
2.3 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 |
2.3.1 技术创新相关理论 |
2.3.2 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理论 |
2.4 机制设计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体育科技发展现状分析 |
3.1 我国体育科技人才队伍规模逐步增加,素质不断提高 |
3.2 体育科技经费投入力度日益加大 |
3.3 体育科研条件逐步改善 |
3.4 体育科技成果日渐丰富 |
3.5 体育科技的知识传播渠道逐步增多 |
3.5.1 体育科技期刊 |
3.5.2 体育科学学会 |
3.5.3 体育科技学术会议 |
3.5.4 其它知识传播手段 |
3.6 我国体育科技管理体制不断创新 |
3.6.1 体育科研立项制度创新 |
3.6.2 体育科技组织呈矩阵式分布 |
3.6.3 面向竞技体育开展体育科技服务和体育科研攻关活动 |
3.7 我国体育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7.1 体育科技供给与科技需求矛盾日益突出 |
3.7.2 体育科研与体育事业发展的实践结合依然不太紧密 |
3.7.3 体育科技创新力度有待加强 |
3.7.4 体育科技资源依然匮乏 |
3.7.5 体育科技经费投入有待进一步增加 |
3.7.6 体育科技人才数量及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体育科技成果及其转化分析 |
4.1 我国体育科技成果总量及属性 |
4.1.1 分析样本的选择 |
4.1.2 体育科技成果总量随奥运周期而规律性变化 |
4.1.3 体育科技成果主要来源于基金支持的科研项目 |
4.1.4 体育科技成果的实际经费投入逐年增加 |
4.1.5 基础理论类研究成果比重较低 |
4.1.6 竞技体育的科技成果占很大比重 |
4.1.7 体育科教单位和高等院校是体育科研的主要承担单位 |
4.1.8 体育科技成果大部分表现为文献形式 |
4.1.9 体育科技成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大 |
4.1.10 发明专利比重低 |
4.2 我国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率 |
4.2.1 基于成果库的我国体育科技成果应用率 |
4.2.2 基于调研的我国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率 |
4.3 我国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特征、方式、动力及影响因素 |
4.3.1 我国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出现复杂化特征 |
4.3.2 我国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式 |
4.3.3 我国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动力 |
4.3.4 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 |
4.4 我国体育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
4.4.1 体育科技成果总量少,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数量更少 |
4.4.2 体育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缺位或落后 |
4.4.3 体育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
4.4.4 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不健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外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经验 |
5.1 美国体育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创新,法制保障 |
5.1.1 三院一会 |
5.1.2 国立科研机构 |
5.1.3 创新型大学 |
5.1.4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
5.1.5 社会型体育管理体制及大科技的体育科研 |
5.2 德国体育科技成果转化—注重应用,精益求精 |
5.2.1 德国科学的巨大成就成为技术创新的基础 |
5.2.2 与工程结合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
5.2.3 科研与生产结合,通过技术实现进步 |
5.2.4 社团管理下的德国体育科研 |
5.3 日本体育科技成果转化—政府主导,民办官助 |
5.3.1 科技创新立国法制化 |
5.3.2 政府主导下的官产学结合 |
5.3.3 从技术引进走向自主创新 |
5.3.4 日本体育科技成果转化 |
5.4 国外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经验 |
5.4.1 政府重视基础研究,并承担基础研究的资助 |
5.4.2 具有健全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
5.4.3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大学是体育科技成果的主要来源 |
5.4.4 政府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及制度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群众体育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 |
6.1 我国群众体育科技活动发展历程 |
6.1.1 群众体育科技活动的萌芽期(1952—1965)——《准备劳动和保卫祖国的体育制度》 |
6.1.2 群众体育科技活动的停滞期(1966-1977) |
6.1.3 群众体育科技活动的恢复发展期(1978—1994)——《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
6.1.4 群众体育科技活动的全面发展期(1995—2008)——《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
6.1.5 群众体育科技活动的变革发展期(2009 至今)——《全民健身条例》 |
6.2 群众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及存在的问题 |
6.2.1 群众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基本情况 |
6.2.2 我国群众体育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
6.3 群众体育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设计 |
6.3.1 制度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 |
6.3.2 机制设计模型 |
6.3.3 群众体育成果转化系统的运行状态判断 |
6.3.4 群众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的目标 |
6.3.5 群众体育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类型 |
6.3.6 群众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的协同价值预判断 |
6.3.7 群众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序参数选择 |
6.3.8 围绕序参数管理的群众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制度设计 |
6.4 小结 |
第7章 我国竞技体育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 |
7.1 我国竞技体育科技活动的发展历程 |
7.1.1 竞技体育科技活动的初现期(1958 年以前) |
7.1.2 竞技体育科技活动的建立并停滞期(1958-1977 年) |
7.1.3 竞技体育科技活动的恢复发展期(1978-1994) |
7.1.4 竞技体育科技活动的改革活跃期(1995-2008 年) |
7.1.5 竞技体育科技活动的起飞裂变期(2008 年至今) |
7.2 我国竞技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经验 |
7.2.1 我国竞技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
7.2.2 我国体育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经验 |
7.3 我国竞技体育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
7.3.1 科研与实践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
7.3.2 项目申报单位数量少,缺乏足够的竞争 |
7.3.3 科技成果转化目标金牌化 |
7.3.4 科研周期安排不合理,基础理论研究薄弱 |
7.3.5 缺少知识产权管理 |
7.4 竞技体育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设计 |
7.4.1 竞技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 |
7.4.2 竞技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机制 |
7.5 小结 |
第8章 我国体育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 |
8.1 我国体育产业科技活动发展历程 |
8.1.1 萌芽阶段(1978-1991 年) |
8.1.2 起步阶段(1992-2000 年) |
8.1.3 起飞阶段(2001-2008 年) |
8.1.4 快速发展阶段(2009 年以后) |
8.2 我国体育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及其存在的问题 |
8.2.1 体育产业科技成果状况 |
8.2.2 体育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及其特征 |
8.2.3 体育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潜力评估 |
8.3 体育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8.3.1 体育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 |
8.3.2 体育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
8.4 我国体育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设计 |
8.4.1 加强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 |
8.4.2 激励并释放有效需求 |
8.4.3 建立和完善支撑与保障体系 |
8.5 小结 |
第9章 促进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建议 |
9.1 重视科技成果管理,加强科技成果的收集、整理、分类和评价 |
9.2 建立纳入专利的科技成果管理新机制 |
9.3 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制定自主知识产权的鉴定、管理办法 |
9.4 基于协同管理的思想,对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实行分类下的序参数管理,各有侧重,力求突破 |
9.5 创新科技成果推广机制,建立志愿者推广的新制度 |
9.6 加强对产学研联合体的研究,制定促进产学研联合的引导机制 |
9.7 整合科技资源,制定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联动机制 |
9.8 加强对科技及科技管理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吸收,结合体育事业发展特点,科学制定体系完整的体育科技管理制度 |
9.9 加强研究,科学论证,建立适合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国情的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保障体系 |
9.10 小结 |
第10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10.1 主要结论 |
10.2 创新之处 |
10.3 存在的不足 |
10.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 1 体育科技管理及创新问题调查问卷及数据处理 |
附录 2 群众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因素调查表 |
附录 3 协同因素重要程度调查表 |
附录 4 协同要素调查问卷处理 |
附录 5 体育科技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名称及使用状况 |
附录 6 体育科技示范园授牌及管理办法(草拟) |
四、在甘肃省体育科学学会 优秀运动队教练员论文报告会开幕式的讲话(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武术段位制九段人物状况分析研究[D]. 史悦. 河南大学, 2018(01)
- [2]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视域的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研究[D]. 郭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12(05)
- [3]我国体育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D]. 赵道静. 武汉体育学院, 2012(12)
- [4]新中国60年武术辉煌之印[J]. 赵岷. 搏击, 2009(10)
- [5]在甘肃省体育科学学会 优秀运动队教练员论文报告会上的总结报告[A]. 梁守礼. 《体育科研》1991年第1期(总第41期), 1990(总第41期)
- [6]在甘肃省体育科学学会 优秀运动队教练员论文报告会开幕式的讲话[A]. 梁守礼. 《体育科研》1991年第1期(总第41期), 1990(总第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