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唐巴勒地区蛇绿岩地质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高俊,江拓,王信水,李继磊,翟庆国,胡培远,钱青[1](2022)在《准噶尔—天山—北山蛇绿岩:对中亚造山带西南缘洋陆格局演化的制约》文中研究说明准噶尔、天山和北山52个蛇绿岩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性质和同位素年代学资料系统集成研究表明它们可以分为14条蛇绿(混杂)岩带。绝大多数蛇绿岩呈"岩块+基质"的混杂岩型式沿重要断裂带(构造线)线状分布,少数蛇绿岩以构造岩片叠置方式面状产出。混杂岩的基质有蛇纹岩(碳酸盐化蛇纹岩)和糜棱岩化细碎屑岩两类,岩块既有地幔橄榄岩、基性杂岩和基性火山岩等蛇绿岩组分,也有其它非蛇绿岩组分岩石。堆晶岩出露局限,典型席状岩墙群没有发育。这些蛇绿岩可归类为SSZ(Supra-Subduction Zone)和MORB(Mid-Ocean Ridge)两种类型,前者玄武岩具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富集和高场强元素(HFS)亏损特征,后者不显示该特点;洋岛玄武岩(OIB)既可出现在SSZ型蛇绿混杂岩中,也可为MORB型的组成部分;SSZ型蛇绿混杂岩辉长岩和玄武岩比MORB型具有相对更富集的Sr-Nd同位素组成,但部分形成于弧后(间)盆地的SSZ型蛇绿岩与MORB型一致,具有近亏损地幔的Sr-Nd同位素组成。已确认的最老蛇绿岩为西准噶尔572 Ma玛依勒,次之为北山542~527 Ma月牙山—洗肠井和西准噶尔531 Ma唐巴勒,最年轻蛇绿岩为325 Ma北天山巴音沟和321 Ma北山芨芨台子。根据蛇绿岩证据,结合近年来中亚造山带古地磁、岩浆岩、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和构造地质方面的进展,可以推断埃迪卡拉纪末期—早寒武世,古亚洲洋已达到一定规模宽度,发育洋岛和洋内弧;早古生代时期,多岛洋格局发育至鼎盛期,一系列弧地体分别归属哈萨克斯坦微陆块周缘的科克切塔夫—天山—北山线性弧、成吉思弧、巴尔喀什—西准噶尔弧体系和西伯利亚南部大陆边缘弧体系;晚古生代时期,古亚洲洋于石炭纪末期闭合,增生杂岩和弧地体组成哈萨克斯坦拼贴体系和蒙古拼贴体系两个巨型山弯构造。
邹国庆,周才坚,潘飞,余牛奔,黄修保[2](2021)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布尔克斯台蛇绿岩的发现及意义》文中认为布尔克斯台等地新发现的蛇绿岩,通过地质学研究,本区蛇绿岩因构造肢解破坏没有一个完整的剖面,恢复层序认为阿克开乃热村—扎特拜克斯套蛇绿岩组成单元较为完整,布尔克斯台蛇绿岩缺失中间组分单元;锆石SHRIMP测年得出三组年龄数据(493.7±5.4)Ma、(495.9±7.4)Ma、(395.9±8)Ma,说明本区蛇绿岩形成于中晚寒武世—中奥陶世与早中泥盆世二个时代。与西准噶尔唐巴勒、克拉玛依蛇绿岩和达尔布特蛇绿岩可以对比连接,西准噶尔可能不存在志留纪洋壳,也可能存在前寒武纪洋壳物质,构造环境可能属于俯冲削减的岛弧与弧后盆地,蛇绿岩类型为SSZ型。
邹国庆,潘飞,余牛奔,黄修保[3](2021)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布尔克斯台蛇绿岩特征及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研究西准噶尔古生代洋壳的地质背景,对该区蛇绿岩开展野外地质调查、锆石SHRIMP测年及区域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结果显示,新发现的蛇绿岩形成于中晚寒武纪-中奥陶纪与早中泥盆纪2个时代,其与西准噶尔唐巴勒蛇绿岩-克拉玛依蛇绿岩和达尔布特蛇绿岩可以对比连接。西准噶尔可能不存在志留纪洋壳,但可能存在前寒武纪洋壳物质。本区蛇绿岩可能属于俯冲消减的岛弧与弧后盆地环境,其类型属于俯冲带上盘型(SSZ)。本研究成果为研究该区古生代构造环境提供依据。
司国浩[4](2021)在《西准噶尔玛依勒地区碱性玄武岩成因及构造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洋岛-海山残片是古洋壳保存在造山带蛇绿混杂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所代表的地质意义,对恢复造山带所代表的构造演化历程起到关键的作用。西准噶尔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西南缘,发育有多条不同时代的蛇绿混杂岩带,其作为古洋壳经过俯冲增生作用的残余体,一直被认为是古板块汇聚的重要标志。本文在西准噶尔地区玛依勒山北侧发现一套与硅质岩紧密共生的枕状玄武岩,对其进行岩石学、岩相学、地球化学等研究,并收集邻区碱性玄武岩年龄及地球化学数据,对其年代、位置及源区特征做对比。玛依勒地区枕状玄武岩属于碱性玄武岩系列,具有高钛(3.28%~3.89%)、低镁(3.49%~6.79%),稀土元素总量较高(230.34×10-6~291.11×10-6),轻稀土元素(LREE)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亏损((La/Yb)N=5.5~7),无明显δEu负异常,相对富集Rb、Th、U,亏损Ba、K、Sr,没有明显的Nb、Ta、Ti负异常,所有的枕状玄武岩均表现出洋岛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通过微量元素比值判断其源区性质可得,该套玄武岩来源于一个富集地幔源区,为5%~15%的尖晶石和石榴石二辉橄榄岩部分熔融。结合前人已发表的资料,认为碱性枕状玄武岩形成于大洋板内海山环境。近年来,西准噶尔地区蛇绿混杂岩带中不断发现不同地质年代的具有OIB特征的玄武岩,此类玄武岩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弱Eu负异常或无Eu异常,未见Nb、Ta、Ti负异常,其形成于海山或大洋高原环境。结合蛇绿混杂岩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和空间分布,认为西准噶尔地区在晚古生代不仅发育洋内俯冲,同时有地幔柱活动。不同时代的地幔柱活动形成系列海山/大洋高原,随着大洋俯冲消减,其中碱性玄武岩被刮削保存在增生楔中。碱性玄武岩研究将为西准噶尔乃至中亚造山带的陆壳增生及造山作用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计文化,李荣社,陈奋宁,杨博[5](2020)在《中国西北地区南华纪—古生代构造重建及关键问题讨论》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西北是古亚洲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共同作用的地区,南华纪—古生代时期经历了复杂的洋-陆演化过程,诸陆(地)块于三叠纪基本拼贴就位,奠定了中生代以来陆内盆山演化的基础。但对于西北地区南华纪—古生代时期古亚洲洋盆最终关闭的时限、位置,以及秦祁昆古生代造山带属于特提斯构造域还是古亚洲构造域等重大区域地质问题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文章在最新地质填图的基础上,通过对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变质变形等的综合分析,将西北地区南华纪—古生代的构造单元厘定为3个洋板块、4个弧盆系和2个陆(地)块群等9个二级、46个三级和112个四级构造单元,力图刻画消失的大洋盆地的残留组成和诸陆(地)块的边缘增生结构。结合古地磁、生物古地理研究成果,恢复了古生代不同时期西北洋-陆系统在全球的位置,讨论了洋盆消减、诸陆(地)块拼贴的过程。
李智佩,吴亮,颜玲丽[6](2020)在《中国西北地区蛇绿岩时空分布与构造演化》文中研究指明西北地区蛇绿岩广泛分布在天山、秦祁昆等造山带和塔里木、准噶尔等陆块周缘,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陆块-混杂带交织图,演绎着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在近年来小比例尺西北地质图编制的基础上,系统收集整理了区内有关蛇绿岩的资料文献,梳理了西北蛇绿混杂岩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序列,重点叙述了西北地区蛇绿混杂岩特征,探讨西北地区蛇绿岩时空分布与地质构造演化的关系。西北地区36条蛇绿混杂岩带是蛇绿岩的赋存空间,可以划归为5个区、2个对接带和2个缝合带。红柳沟-北祁连山新太古代—中元古代蛇绿岩可能与地壳早期演化有关,柯坪、勉略、松树沟等新元古代早期蛇绿岩与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和局部洋陆转化相关,大量古生代以来的蛇绿岩是古亚洲和特提斯两大构造域多陆块岛弧洋盆系统洋陆转化作用的记录。
秦彪[7](2020)在《新疆唐巴勒蛇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文中研究说明对西准噶尔唐巴勒蛇绿混杂岩带进行了较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认为其主体由变质橄榄岩、堆晶杂岩、岩墙群、基性熔岩和深海沉积岩组成。岩石地球化学数据表明其具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的缓右倾近似平坦分布模式特征,相对富集Hf、Sr、Zr等元素,亏损Tb、Ce、Sm等元素,Eu具弱负异常,岩石化学数据显示该蛇绿岩形成构造环境兼并岛弧(IAB)和洋中脊(MORB)特征。
李云汉[8](2020)在《新疆西准噶尔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中的基性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文中提出西准噶尔位于中亚造山带西南腹地,是研究中亚造山带构造格局的热点地区。本文以西准噶尔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中的基性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的研究,讨论该蛇绿岩的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并结合前人资料,探讨西准噶尔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历史。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自北东向南西呈带状断续展布,主要分布在克拉玛依以东的白碱滩和百口泉地区。该蛇绿混杂岩的岩石组份包括地幔橄榄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和深海相硅质岩。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中的玄武岩属于钙碱性系列,稀土分配模式类似OIB,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蛛网图上显示Sr正异常和Nb、Ta显着负异常。辉长岩属于拉斑玄武系列,Ti O2含量与岛弧火山岩相似,稀土分配模式类似MORB,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高场强元素。玄武岩具有高Nb/Yb和Zr/Nb比值,指示玄武岩可能来自于富集地幔并混有少量亏损地幔。辉长岩具有接近亏损地幔的(87Sr/86Sr)i比值(0.7033890.705889)和高正εNd值(+8.54-+10.00),指示其来自于亏损地幔源区,形成过程中可能有少量的陆壳物质或者俯冲物质参与。辉长岩和玄武岩的岩浆演化过程主要受部分熔融作用控制。辉长岩的Nb/La值不随Mg#值的变化而改变,表明其形成过程中并未受到明显的地壳混染作用影响。REE反演结果表明玄武岩和辉长岩的原始岩浆可能都源于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的部分熔融作用,只是部分熔融程度有差别。玄武岩显示OIB特征,形成于大洋板内构造背景,可能是异地推覆而来古洋岛残片,不属于蛇绿岩套的组成部分;辉长岩兼具MORB和IAT特征,形成于与俯冲相关的岛弧构造背景。因此,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属于SSZ型蛇绿岩,可能形成于受俯冲作用影响的弧后盆地。结合前人资料,本文认为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形成于中奥陶世-晚泥盆世,通过早期右旋转换压缩变形构造就位于石炭系地层中。晚石炭世时,受西准噶尔残余洋盆闭合挤压应力作用,下伏的蛇绿混杂岩和残余洋壳构造楔入早石炭世上覆地层之中。
杨华燊[9](2020)在《新疆西准噶尔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文中指出达拉布特蛇绿岩作为新疆境内最为典型、规模最大的蛇绿岩带之一,被认为是古亚洲洋的残余。前人主要通过其上部组成单元的基性岩来探讨其形成时代及构造背景等一系列的关键科学问题,但对于蛇绿岩中地幔橄榄岩研究较为薄弱,其成因争议较大。本次研究在该蛇绿岩带上发现了一些较为新鲜的地幔橄榄岩,可为该区地幔性质、构造环境的恢复提供大量有用信息,有助于解决新疆西准噶尔地区构造演化历史等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本文选择达拉布特蛇绿混杂岩带上的萨尔托海岩体、苏鲁乔克岩体作为研究对象,对以上岩体中地幔橄榄岩进行了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利用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的证据,以探讨其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萨尔托海岩体、苏鲁乔克岩体地幔橄榄岩分别为方辉橄榄岩、带状纯橄榄岩及透镜状纯橄榄岩。方辉橄榄岩橄榄石Fo值为90.92~91.40,带状纯橄榄岩橄榄石Fo值为89.63~95.91,透镜状纯橄榄岩橄榄石Fo值为90.34~92.11,均为镁橄榄石,方辉橄榄岩中单斜辉石Mg#值93.05~96.85,Wo值42.89~50.84,En值46.77~53.15,Fs值1.65~3.97,属于透辉石。斜方辉石Mg#值89.81~91.69,En值80.09~89.76,Fs值7.68~9.98,Wo值2.10~12.23,属于顽火辉石。萨尔托海方辉橄榄岩尖晶石Cr#值48.64~50.40,Al2O3含量变化为28.12%~28.86%,为高铝型尖晶石。透镜状纯橄榄岩中尖晶石Cr#值为92.17~97.29,带状方辉橄榄岩尖晶石Cr#值为89.90~94.73,均为高铬型尖晶石。单斜辉石原位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表明单斜辉石稀土元素呈轻稀土亏损,重稀土较为富集的趋势,重稀土(HREE)含量与配分模式与Izu-Bonin–Mariana弧前地幔较为相似。微量元素蛛网图特征显示大离子亲石元素Rb、U、Pb、Sr明显富集,高场强元素Zr、Nb负异常,与马里亚纳弧前方辉橄榄岩中单斜辉石微量元素特征较为一致。尖晶石原位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表明纯橄榄岩中的尖晶石与玻安岩具有亲缘性,方辉橄榄岩中尖晶石则和洋中脊玄武岩具有亲缘性。透镜状纯橄榄岩全岩主量元素Mg O为43.71%~45.11%,Al2O3含量为0.43%~0.72%,Ca O含量为0.07%~0.17%。带状纯橄榄岩Mg O为43.72%~46.07%,Al2O3含量为0.89%~1.25%,Ca O含量为0.07%~0.60%。方辉橄榄岩Mg O为43.05%~44.39%,Al2O3含量为0.79%~1.05%,Ca O含量为0.88%~1.37%。与亏损地幔相比,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具有较高的Mg O,低的Al2O3、Ca O含量。方辉橄榄岩全岩稀土总量为0.25×10-6~0.47×10-6,透镜状纯橄榄岩全岩稀土总量为0.24×10-6~0.68×10-6,带状纯橄榄岩全岩稀土总量为1.25×10-6~2.40×10-6,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的配分曲线均呈平坦型,与典型的亏损地幔LREE亏损明显不同,暗示其经历了熔/流体与岩石反应。微量元素明显富集相容元素Cr、Co、Ni,具有残余地幔的特征。矿物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均具有深海地幔橄榄岩(MOR)与弧前地幔橄榄岩(SSZ)的特征。根据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中单斜辉石微量元素Ti-Dy、YN-Yb N、尖晶石Cr#-单斜辉石Al2O3、橄榄石Fo-尖晶石Cr#、尖晶石Cr#-Mg#图解对部分熔融程度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萨尔托海方辉橄榄岩经历的部分熔融程度为22%~28%,苏鲁乔克纯橄榄岩经历的部分熔融程度高达40%以上。综合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岩石学、矿物地球化学、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本文认为萨尔托海方辉橄榄岩为亏损地幔岩与MORB熔体及俯冲带熔/流体反应而形成。苏鲁乔克纯橄榄岩为亏损地幔岩与玻安岩、岛弧玄武岩、俯冲带熔/流体反应而形成。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形成于弧前俯冲的初始阶段,萨尔托海岩体及苏鲁乔克岩体中的地幔橄榄岩为该阶段不同时期演化的产物。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及其形成时代,本文认为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为弧前环境下形成的西准噶尔古生代大洋岩石圈的残留,指示了西准噶尔洋盆俯冲消减始于中泥盆世。
张攀[10](2020)在《西准噶尔中部晚古生代构造体制转变及古洋盆性质》文中认为中亚造山带(CAOB)是古亚洲洋俯冲-闭合过程中不同构造单元增生拼贴的产物,被认为是全球最大的显生宙增生型造山带。西准噶尔位于中亚造山带西南部,为研究中亚造山带增生造山过程和大陆地壳生长机制提供了理想的实验窗口,历来备受国内外地质学家的关注。蛇绿混杂岩作为造山带中标志性的岩石-构造单元,其内部记录了洋盆打开、俯冲-增生和最后闭合过程的诸多关键信息,是研究古构造格局和造山过程的重要地质载体。本文以西准噶尔中部克拉玛依后山地区达尔布特和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及其相邻的石炭纪碎屑浊积岩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精细的野外地质填图为基础,开展了详细的构造变形解析、岩石地球化学、碎屑锆石年代学和地球物理等多学科研究工作,综合区域上前人的资料和研究成果,讨论西准噶尔中部晚古生代洋盆性质、古构造格局和洋-陆转换过程,为研究中亚造山带西南部增生造山过程提供重要的约束。达尔布特和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具有相似的野外出露特征,二者主体均呈近北东走向,与两侧石炭纪地层呈高角度断层接触。蛇绿混杂岩内部发育较齐全的蛇绿岩类岩石组合,但是蛇绿岩的原始层序已被构造肢解,表现为典型的“岩块在基质中”结构。蛇纹石化橄榄岩、辉长岩、异剥钙榴岩、枕状玄武岩、硅质岩、灰岩和碎屑砂岩等呈不同尺寸的构造岩块,混杂分布在强片理化的蛇纹岩基质内。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两条蛇绿混杂岩中的蛇绿岩类岩石具有一致的地球化学特征。其中镁铁质岩石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包括辉长岩和拉斑玄武岩,第二组为碱性玄武岩。辉长岩和拉斑玄武岩兼具洋中脊玄武岩(MORB)和岛弧拉斑玄武岩(IAT)的性质,其源区为受俯冲流体交代的浅部亏损地幔,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碱性玄武岩具有典型洋岛玄武岩(OIB)的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于地幔热点相关的海山环境。另外,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形成环境为介于大陆边缘和远洋之间。克拉玛依后山地区石炭纪地层代表了一套残余洋盆环境下的深海-半深海相的火山碎屑浊积岩沉积,其基底为晚古生代的残余洋壳或蛇绿混杂岩。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石炭纪地层自下而上应为希贝库拉斯组、包谷图组和太勒古拉组,残余洋盆的沉积一直可持续到晚石炭世莫斯科阶。石炭纪地层中褶皱构造十分发育,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第一类为区域上填图尺度的轴面近直立的复式褶皱(F1);第二类为横跨叠加在早期F1褶皱之上的枢纽近直立的“S”形拖曳褶皱(F2)。不同岩石-构造单元详细的构造解析揭示,研究区主要经历了三期晚古生代的构造变形。第一期(D1)为达尔布特蛇绿混杂岩内零星保留的叠瓦状逆冲构造,与早期的俯冲增生有关。第二期(D2)为达尔布特和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中北东走向的高角度右旋剪切变形,蛇绿混杂岩主体受控于该期变形,内部广泛发育指示右旋剪切变形的运动学标志,主要包括S-C组构、不对称透镜体、擦痕阶步和旋转碎斑等,变形时间为晚石炭世晚期。第三期(D3)为北东走向的左行走滑变形,该期变形切割了研究区内所有的晚古生代岩石-构造单元,并且叠加改造了早期的构造行迹,其变形时间开始于二叠纪。达尔布特和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在晚石炭世晚期残余洋盆闭合之后,通过右旋剪切变形(D2)构造就位于上覆石炭纪地层之中,现今带状展布的蛇绿混杂岩均不具备独立的块体/板块缝合带的构造边界意义。基于蛇绿混杂岩及围岩的构造、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综合研究的结果,提出了西准噶尔中部晚古生代古洋盆演化和构造体制转变的新模式。(a)泥盆纪弧后盆地阶段:中西准噶尔克拉玛依后山地区在泥盆纪期间处于弧后盆地的演化阶段,盆地内部发育有热点海山构造;(b)石炭纪残余洋盆阶段:受俯冲作用的影响,弧后盆地规模逐渐缩减,在哈萨克斯坦山弯构造南北两肢的约束下,演化为小型的残余洋盆,并接受周围火山碎屑物质的快速填充,形成了厚层的石炭纪火山碎屑沉积岩;(c)晚石炭世洋-陆转换阶段:中亚造山带西段在晚石炭世发生大规模的洋盆闭合和块体碰撞事件,中西准噶尔残余洋盆也在该时期最终闭合,受区域上碰撞挤压应力的影响,石炭纪地层发生大规模的褶皱变形,达尔布特和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通过右旋剪切变形构造就位于石炭纪地层之中;(d)晚石炭世末期-二叠纪陆内演化阶段:西准噶尔进入陆内演化阶段,发育大规模的后碰撞岩浆活动和相继的陆内左行走滑变形,左行走滑变形叠加改造了早期的构造行迹,并且最后奠定了西准噶尔现今的构造格局。
二、新疆唐巴勒地区蛇绿岩地质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唐巴勒地区蛇绿岩地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准噶尔—天山—北山蛇绿岩:对中亚造山带西南缘洋陆格局演化的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特征 |
2 地球化学性质 |
3 同位素年代学与形成构造环境 |
4 洋陆格局演化 |
4.1 新元古代晚期 |
4.2 早古生代 |
4.3 晚古生代 |
5 结论 |
(3)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布尔克斯台蛇绿岩特征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蛇绿岩带地质学特征 |
1.1 区域地质背景 |
1.2 分布特征 |
1.3 岩石组合特征 |
1.3.1 早古生代蛇绿岩组合 |
1.3.2 晚古生代蛇绿岩组合 |
2 锆石SHRIMP年代学特征 |
3 区域蛇绿岩的对比研究 |
3.1 区域地质特征的对比研究 |
3.2 蛇绿岩形成时限的对比研究 |
3.3 蛇绿(混杂)岩带的对比 |
4 讨论 |
5 结论 |
(4)西准噶尔玛依勒地区碱性玄武岩成因及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蛇绿岩概念形成、演化及其分类 |
1.2.1 蛇绿岩的概念演化 |
1.2.2 蛇绿岩的分类 |
1.3 研究区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分析及测试方法 |
1.6 论文相关工作量 |
第二章 研究区区域地质概况 |
2.1 西准噶尔地区地层 |
2.1.1 西准噶尔地区地层简要分布特征 |
2.1.2 玛依勒地区地层特征 |
2.2 西准噶尔地区侵入岩 |
2.3 西准噶尔地区蛇绿混杂岩 |
2.4 西准噶尔地区区域构造 |
第三章 玛依勒地区玄武岩年代学及岩石学特征 |
3.1 玛依勒玄武岩地质特征 |
3.2 玛依勒玄武岩年代学特征 |
3.3 玛依勒玄武岩岩石组合及岩石学特征 |
第四章 玛依勒地区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 |
4.1 主量元素特征 |
4.2 微量元素特征 |
第五章 玛依勒地区碱性玄武岩岩石成因、来源、演化及构造意义 |
5.1 岩石成因及源区特征 |
5.2 构造环境 |
5.3 构造意义 |
第六章 西准噶尔地区蛇绿混杂岩带碱性玄武岩综合对比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中国西北地区南华纪—古生代构造重建及关键问题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构造单元划分原则与方案 |
1.1 划分命名原则 |
1.2 划分方案 |
2 二级构造单元特征简介 |
2.1 阿尔泰-准噶尔多岛-弧-盆系(I) |
2.2 北天山-西拉木伦洋板块系统(II) |
2.3 西准噶尔-中天山多岛弧盆系(III) |
2.4 塔里木-阿拉善-鄂尔多斯陆块区(IV) |
2.5 秦祁昆多岛-弧-盆系(V) |
2.6 南昆仑-巴颜喀拉洋板块系统(VI) |
2.7 北羌塘多岛弧盆系(VII) |
2.8 扬子陆块区(VIII) |
2.9 双湖-班公湖洋板块系统(IX) |
3 关键问题的讨论 |
4 结论 |
(6)中国西北地区蛇绿岩时空分布与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北地区蛇绿岩时空分布概况 |
1.1 空间分布 |
1.2 蛇绿岩时间序列 |
2 西北地区蛇绿岩特征 |
2.1 阿尔泰区 |
2.2 额尔齐斯对接带 |
2.3 准噶尔-中天山-北山区 |
2.3.1 准噶尔西部区 |
2.3.2 准噶尔东部卡拉麦里-伊吾蛇绿混杂岩带 |
2.3.3 准噶尔-吐哈盆地南缘 |
2.4 南天山-马鬃山对接带 |
(1)吉根蛇绿混杂岩带 |
(2)巴雷公-别迭里蛇绿混杂岩带 |
(3)中天山南缘蛇绿混杂岩带 |
(4)榆树沟-铜花山蛇绿混杂岩 |
2.5 塔里木-敦煌-北山南部区 |
2.6 阿尔金-祁连-北秦岭缝合带 |
2.6.1 红柳沟-拉配泉蛇绿混杂岩带 |
2.6.2 阿帕-茫崖蛇绿混杂岩带 |
2.6.3 北祁连缝合带 |
(1)九个泉-老虎沟蛇绿混杂岩带 |
(2)香毛山-大岔大坂蛇绿混杂岩带 |
2.6.4 达道尔基-拉脊山蛇绿混杂岩带 |
2.6.5 北秦岭蛇绿混杂岩带 |
2.7 柴达木及相邻区 |
2.8 西昆仑-木孜塔格-阿尼玛卿-勉略缝合带 |
2.9 北羌塘区 |
3 蛇绿岩与构造演化讨论 |
3.1 地壳早期演化阶段 |
3.2 超大陆裂解阶段 |
3.3 洋陆格局的形成与洋陆转化阶段 |
3.3.1 古亚洲构造域 |
3.3.2 特提斯构造域 |
4 结论 |
(7)新疆唐巴勒蛇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 蛇绿岩地质特征 |
2 蛇绿岩单元的岩石学特征 |
2.1 变质橄榄岩 |
2.2 堆晶杂岩 |
2.3 岩墙群 |
2.4 基性熔岩 |
2.5 深海沉积岩 |
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1 主量元素特征 |
3.2 微量元素特征 |
3.3 稀土元素特征 |
4 构造环境讨论 |
5 结论 |
(8)新疆西准噶尔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中的基性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2.1 蛇绿岩的概念 |
1.2.2 蛇绿岩的分类 |
1.2.3 蛇绿岩的形成演化过程和年代确定 |
1.2.4 西准噶尔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 |
1.2.5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地层 |
2.2.1 泥盆系 |
2.2.2 石炭系 |
2.2.3 二叠系 |
2.3 岩浆岩 |
2.4 区域构造特征 |
第3章 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地质特征 |
3.1 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地质分布 |
3.2 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的岩石组成 |
3.2.1 白碱滩蛇绿混杂岩 |
3.2.2 百口泉蛇绿混杂岩 |
3.3 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的岩石学特征 |
第4章 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 |
4.1 测试方法 |
4.2 主量元素 |
4.3 微量元素 |
4.4 同位素地球化学 |
第5章 基性岩的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 |
5.1 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的形成时代 |
5.2 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的岩石成因和岩浆源区 |
5.3 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的构造环境 |
第6章 西准噶尔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和地质意义 |
6.1 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的就位机制 |
6.2 西准噶尔晚古生代构造演化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9)新疆西准噶尔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蛇绿岩研究现状 |
1.2.1 国外蛇绿岩研究现状 |
1.2.2 国内蛇绿岩研究现状 |
1.2.3 西准噶尔蛇绿岩研究现状 |
1.2.4 达拉布特蛇绿岩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2 技术路线与工作量 |
1.3.3 测试分析方法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构造简述 |
2.2 区域地层简述 |
2.3 区域岩浆岩简述 |
2.4 达拉布特蛇绿混杂岩简述 |
第三章 地幔橄榄岩的岩石学特征 |
3.1 地幔橄榄岩野外岩石学特征 |
3.2 地幔橄榄岩镜下岩石学特征 |
第四章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
4.1 全岩主量元素特征 |
4.2 全岩微量元素特征 |
第五章 地幔橄榄岩矿物化学成分 |
5.1 橄榄石矿物化学特征 |
5.2 斜方辉石矿物化学特征 |
5.3 单斜辉石矿物化学特征 |
5.4 尖晶石矿物化学特征 |
5.5 单斜辉石原位LA-ICP-MS微量元素特征 |
5.6 尖晶石原位LA-ICP-MS微量元素特征 |
第六章 讨论 |
6.1 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过程 |
6.2 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熔/流体交代过程 |
6.3 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的构造意义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西准噶尔中部晚古生代构造体制转变及古洋盆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论文选题依据 |
1.2 蛇绿岩和蛇绿混杂岩研究现状 |
1.2.1 蛇绿岩 |
1.2.2 混杂岩和蛇绿混杂岩 |
1.3 西准噶尔中部蛇绿混杂岩及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量 |
1.4.2 实验测试方法 |
1.4.3 主要的创新性成果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北西准噶尔岛弧带 |
2.2 中西准噶尔残余洋盆 |
2.3 南西准噶尔俯冲增生杂岩 |
第三章 西准噶尔中部古洋盆性质及演化意义——来自达尔布特和克拉玛依蛇绿岩类岩石地球化学的证据 |
3.1 野外出露特征及研究现状 |
3.1.1 达尔布特蛇绿混杂岩 |
3.1.2 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 |
3.2 蛇绿岩类岩石的岩相学特征 |
3.3 达尔布特蛇绿岩地球化学特征 |
3.3.1 辉长岩 |
3.3.2 玄武岩 |
3.3.3 硅质岩 |
3.4 克拉玛依蛇绿岩地球化学特征 |
3.4.1 辉长岩 |
3.4.2 玄武岩 |
3.4.3 硅质岩 |
3.5 讨论 |
3.5.1 蚀变和元素的活动性 |
3.5.2 地幔源区性质和岩石成因 |
3.5.3 蛇绿岩类岩石形成的动力学背景 |
3.5.4 晚古生代古洋盆性质及古地理格局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西准噶尔中部石炭纪洋陆构造体制转换——克拉玛依后山地区构造解析及残余洋盆碎屑年代学记录 |
4.1 克拉玛依后山地区晚古生代岩石-构造单元体几何学特征 |
4.1.1 石炭纪浊积岩地层 |
4.1.2 蛇绿混杂岩 |
4.1.3 晚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侵入岩 |
4.2 克拉玛依后山地区晚古生代构造变形分析 |
4.2.1 第一期叠瓦状逆冲变形(D_1) |
4.2.2 第二期右旋剪切变形(D_2) |
4.2.3 第三期左行走滑变形(D_3) |
4.3 石炭纪地层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
4.3.1 碎屑锆石U-Pb年龄 |
4.3.2 石炭纪碎屑岩的沉积年龄及对地层层序的约束 |
4.4 克拉玛依后山地区地球物理特征 |
4.5 讨论 |
4.5.1 克拉玛依后山地区石炭系的基底性质和残余洋盆的确定 |
4.5.2 石炭纪浊积岩碎屑物源及残余洋盆的闭合过程 |
4.5.3 达尔布特和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的构造属性、就位过程和时间 |
4.5.4 西准噶尔中部石炭纪洋-陆构造体制转变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西准噶尔晚古生代构造演化 |
5.1 泥盆纪弧后盆地演化 |
5.2 石炭纪残余洋盆演化 |
5.3 晚石炭世洋-陆转换 |
5.4 二叠纪陆内演化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进一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四、新疆唐巴勒地区蛇绿岩地质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准噶尔—天山—北山蛇绿岩:对中亚造山带西南缘洋陆格局演化的制约[J]. 高俊,江拓,王信水,李继磊,翟庆国,胡培远,钱青. 地质科学, 2022(01)
- [2]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布尔克斯台蛇绿岩的发现及意义[A]. 邹国庆,周才坚,潘飞,余牛奔,黄修保. 江西地学新进展2021-江西省地质学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江西省地质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21
- [3]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布尔克斯台蛇绿岩特征及地质意义[J]. 邹国庆,潘飞,余牛奔,黄修保.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5)
- [4]西准噶尔玛依勒地区碱性玄武岩成因及构造意义[D]. 司国浩. 长安大学, 2021
- [5]中国西北地区南华纪—古生代构造重建及关键问题讨论[J]. 计文化,李荣社,陈奋宁,杨博. 地质力学学报, 2020(05)
- [6]中国西北地区蛇绿岩时空分布与构造演化[J]. 李智佩,吴亮,颜玲丽. 地质通报, 2020(06)
- [7]新疆唐巴勒蛇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J]. 秦彪. 贵州地质, 2020(02)
- [8]新疆西准噶尔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中的基性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D]. 李云汉.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9]新疆西准噶尔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D]. 杨华燊. 贵州大学, 2020(04)
- [10]西准噶尔中部晚古生代构造体制转变及古洋盆性质[D]. 张攀.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