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拋物綫及悬鏈綫长度的簡便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冯优达[1](2009)在《高空作业平台远距离柔性附着静力学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与竞争,迫使建筑行业的施工设备向超高型和极大型发展,为施工设备的设计和施工工艺提出了新的课题。本课题为“十一五”规划课题,为建筑高度200m、底径80m的冷却塔,需配套使用高180m空中可变长度的液压顶升平桥。如何实现远距离非对称多道柔性附着技术,是确保该施工设备安全作业、满足作业要求的关键之一,在国内为首创。平台对应的桥身柔性附着技术是项目的难点,需要解决柔性附着情况下钢丝绳工作拉力、预紧力、钢丝绳变形量的确定以及附着力的合理分配问题和附着层间距的确定。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研究钢丝绳计算理论、桥身计算理论并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合理的钢丝绳预紧力和附着层间距。钢丝绳计算理论是应用已推导的钢丝绳抛物线模型建立正四点布置的钢丝绳非线性刚度方程,可以确定钢丝绳预紧力、钢丝绳工作拉力、钢丝绳附着节点位移和钢丝绳附着支反力之间的关系。桥身计算理论是根据平桥远距离柔性附着的特点,将桥身视作弹性支座连续梁,根据弹性支座上的角位移连续方程和支座平衡方程的建立,可得到钢丝绳附着节点位移和附着节点支反力。根据所建立的钢丝绳计算理论和桥身计算理论,确定钢丝绳预紧力和附着层间距对钢丝绳附着节点位移的影响。从而确定钢丝绳预紧力与钢丝绳附着节点位移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并根据项目的实际数据确定钢丝绳预紧力合理的取值范围;根据位移近似相等原则和欧拉临界力相等原则,对附着层间距和钢丝绳附着节点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在保证钢丝绳附着节点位移处于合理范围之内,确定了可靠合理的附着层间距,并通过计算验证了结果的正确性。
许华尚[2](2012)在《波形钢腹板混凝土拱桥的受力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首先总结了钢筋混凝土拱桥和波形钢腹板箱梁桥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引出了波形钢腹板混凝土拱桥较传统混凝土拱桥是一种具有优越性的新桥型。论文以攀枝花新密地大桥为工程背景,初步地设计了波形钢腹板混凝土拱桥的方案,并采用有限元计算软件MIDAS建立了基于梁单元的全桥空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波形钢腹板混凝土拱桥在自重、活载、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徐变下结构的荷载效应,验证了荷载组合下的箱梁截面的强度,并验证了波形钢腹板混凝土拱桥恒荷载下的稳定。分析了波形钢腹板混凝土拱桥与传统混凝土拱桥两者的自振特性,并进行了对比分析;采用了反应谱法分析了在相同地震荷载作用下这两种类型拱桥的荷载响应,发现波形钢腹板混凝土拱桥和传统混凝土拱桥具有相似的动力行为。论文还通过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分析了波形钢腹板组合截面的受力特性,分析了波形钢腹板组合截面的抗压、抗弯、抗剪、屈曲等受力行为,并着重分析了波形腹板的抗压与抗剪随波形腹板参数变化的特性,结果发现组合截面中的波形钢腹板只承担了部分剪力;论文还通过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仿真了无贯通钢筋的PBL连接件的受力特性。论文比较全面地分析了波形钢腹板混凝土拱桥的受力特性,并揭示了其相关规律,为波形钢腹板混凝土拱桥的设计提供了初步的参考与建议。
薛伟[3](2001)在《林业架空索道悬索理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业架空索道是高山林区一种有效的集运材方式,在木材生产作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合理的设计集运材架空索道,对林业架空索道悬索理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意义。 本文从理论上建立了一般悬垂曲线方程和多跨索道承载索受力方程。分析了悬链线和抛物线两大理论的实用精度及特性。研究了有载和无载时承载索线形。建立了林业索道跑车索引力计算公式,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首次对具有一定跨距和高差情况下的承载索弹性模量进行了研究,对冲击载荷及树木对承载索冲击后承载索动态张力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建立了理论公式,通过实验分析了动载荷时承载索受力的变化规律及振动能量分布规律。
冯辉荣[4](2016)在《林业架空索道横向振动的建模与分析》文中认为工程索道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工程领域,各种新型索道的设计与技术创新也越来越多,这对悬索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索道系统不仅有静力设计的要求,更存在着复杂的动力学理论与控制机理。索道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关系着索道工程的安全、经济与正常运行。因此,工程索道的应用与理论研究是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尤其在工程索道动力学理论与控制方面的研究,已引起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广泛兴趣。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林业架空索道的悬索系统是最复杂的索道系统之一,其操作运行过程复杂,具有研究的复杂性、挑战性、与实践性。因此,对林业架空索道系统的动力学研究具有普遍意义。介绍了悬索动力学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林业架空索道的研究现状、设计理论、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局限,并分析了工程索道的发展趋势。明确了承载索状态控制是索道安装架设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在弹性假设条件下,为揭示悬索线长与张力状态受到各类工况中的温度变化、弹性伸长、支座位移、风荷载等因素的影响规律,基于索单元的张力和索长的状态,提出了悬索状态可分为自然态、施工态和工作态三种状态,并以自然态线长相等为桥梁,建立基本状态协调方程。阐明基本状态方程是不同悬索理论建立状态协调方程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悬索单位长度的重量与刚度的比值(重刚比)是影响悬索静态位形的主要参数,并以埃特金加速迭代法为例推荐状态方程的有效解法。针对悬索斜抛物线状态方程,引入埃特金加速迭代解法,阐述其基本原理和计算步骤。结合工程索道案例,通过比较分析普通迭代法、牛顿迭代法和埃特金加速迭代法的求解过程,得到不同温度下无荷的悬索跨中张力、索长、中央挠度及中挠系数的变化规律,以及温度效应对悬索参数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埃特金加速迭代法实用且简便。以单跨全悬增力式架空林业集材索道为例,研究在货物脱钩等突发情况下,承载索因积蓄的弹性能瞬间释放而产生自由振动。基于弦振动理论,建立了在指定位置脱钩的悬索振动方程,分析了脱钩工况下悬索振动固有频率、周期、波长等特征参数及主振动、自由振动、总能量等响应变化规律,并以三维图形进行直观表征与分析。说明了脱钩振动分析对林业架空索道的安装设计、技术改进与使用安全规程的指导意义,为工程中设置自动卸货、自动装载等最佳作业位置提供动力学理论依据。基于Euler梁假设,以实际工程索道为研究对象,考虑索道系统中跑车与悬索结构表面的非线性接触问题,关注悬索表面螺旋式不平度对跑车运行的影响,引入赫兹接触模型,得到了钢索与跑车的非线性接触模型。通过建立跑车-钢索耦合动力学振动控制方程,探索了悬索表面不平度对钢索的振动位移的响应;得到了跑车速度对钢索振动位移、振动频率和钢索最大张力等因素的影响,明确了跑车速度、钢索不平度、悬索重量刚度比、跑车重量及挂物重等参数对悬索系统强迫振动的影响与稳态响应机理,并结合工程案例进行了数值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当跑车通过跨中时,悬索具有最大位移与最大张力。重点分析了在跨中及距跨支座两端为1/4与3/4位置时,在跑车不同特定速度下,承载索的垂向位移时间历程,进行了相应的静态和动态悬索轴向力对比分析。同时分析了在不同跑车速度下,跑车与挂重的垂向位移时间历程,及其对承载索静态和动态轴向力的影响。明确了轴向力随车轮位置变化的静力学特性。明确了接触力对系统的影响。明确了悬索-跑车耦合振动的最不利速度与最优速度,为工程索道设计提供了理论储备与参考。进一步基于Euler梁假设,结合实际工程索道,考虑悬索表面的不平度参数,引入赫兹接触模型,建立跑车-钢索耦合振动控制方程。以里兹法进行数值仿真,通过振动响应曲线揭示了钢索不平度对钢索位移、跑车位移与挂重物位移的不同响应结果。仿真结果与解析分析可为工程索道设计提供理论储备与参考。明确了钢索表面不平度对轴向力的影响,明确了车轮直径与钢索不平度幅值对索道系统的振动特性的影响。为工程索道设计中跑车行走轮直径与钢索不平度的优化配合,提供了动力学理论参考。最后,对本论文工作给予了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讨论与展望。本文主要创新性工作包括下列几个方面:1.对悬索状态进行了分类,并应用新的加速迭代法求解悬索状态方程,提高了悬索状态方程求解的收敛速度。提出了悬索单位长度的重量与刚度的比值是影响悬索静态位形的主要参数。2.引入赫兹接触模型来考察跑车与悬索的接触模型,研究了考虑悬索与跑车接触参数对索道系统耦合振动力学模型及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3.考虑了钢索表面的不平度对跑车-钢索耦合振动模型的影响,建立了钢索-跑车耦合振动力学模型,并对横向振动参数进行了分析。4.针对实际工程应用来建立数学与力学模型,让理论研究更加切合生产实际,让理论研究成果能直接指导生产实践。
何锦权[5](2017)在《独塔混合梁斜拉桥施工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独塔混合梁斜拉桥主梁由混凝土和钢组成,边跨混凝土部分主要起配重作用,提高整体刚度,钢梁能够减轻自重使桥梁跨度增大,无论是混凝土还是钢材性能可以发挥作用,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在桥梁建设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施工控制在桥梁施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保证桥梁成桥线形和受力状况符合设计要求的关键。本文以潭江特大桥为工程背景,对其施工监控前期的有限元建模计算及施工控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研究:(1)介绍独塔混合梁的发展概况,根据该种桥梁的结构特点,了解斜拉桥监控的常用几种方法,结合潭江特大桥的工程背景,选用双目标几何控制法进行施工控制;(2)详细介绍了潭江特大桥的有限元建模过程,归纳总结三种常见的斜拉桥力学模型,并选用双主梁模型,采用空间梁单元模拟塔梁,板单元模拟桥面板,索单元模拟斜拉索,对单元的划分原则进行了讨论;(3)塔梁同步施工异于先塔后梁的施工方法,具有缩短施工周期的优势,比较两种施工方法的桥梁行为响应,可知两种施工方法桥梁变形和索力会有所不同。研究塔梁同步施工下桥梁的参数敏感性,主塔刚度、钢梁重量和索张拉力是影响主塔的主要参数。(4)斜拉索索道管的精确定位,需要对索道管倾角进行垂度修正和预拱度修正,才能保证成桥时斜拉索在索道管的中心轴位置,方便安装减震器。通过计算斜拉索在索道管中的容许偏差角度,可以判断挂索张拉斜拉索与索道管是否互相抵触。此外,还研究施工全过程索道管倾角的变化规律;(5)本桥斜拉索需要两次张拉才能张拉到位,合理施工索力的计算确保一张索力使钢主梁无应力合拢,二张索力使成桥索力满足设计要求。求解斜拉索无应力长度时,按照抛物线理论和悬链线理论计算的结果相差甚小。通过计算斜拉索拔出量和验算锚杯长度,确保锚杯上的螺母在斜拉索张拉全过程均处于有效锚固区内;(6)基于动态有限元理论求解斜拉索振动频率,能够快速精确求解斜拉索高阶频率。研究斜拉索频率的参数敏感性,得出抗弯刚度、边界条件和索力对频率的影响规律。
二、求拋物綫及悬鏈綫长度的簡便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求拋物綫及悬鏈綫长度的簡便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高空作业平台远距离柔性附着静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施工设备 |
1.2.2 附着方案 |
1.2.3 钢丝绳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钢丝绳计算理论 |
2.1 概述 |
2.2 钢丝绳抛物线模型 |
2.2.1 抛物线方程 |
2.2.3 抛物线的最大挠度与最大轴向张力 |
2.2.4 抛物线的长度 |
2.3 钢丝绳悬链线模型 |
2.3.1 悬链线方程 |
2.3.2 悬链线的最大挠度和最大轴向张力 |
2.3.3 悬链线的长度 |
2.4 抛物线模型与悬链线模型误差分析 |
2.4.1 最大挠度与挠跨比误差分析 |
2.4.2 钢丝绳长度误差分析 |
2.4.3 最大轴向张力误差分析 |
2.4.4 小结 |
2.5 钢丝绳的变形协调方程 |
2.6 钢丝绳抛物线模型基本静力方程 |
2.7 钢丝绳抛物线模型的实际应用 |
2.7.1 钢丝绳所受载荷 |
2.7.2 钢丝绳的非线性刚度方程 |
2.7.3 正四点布置钢丝绳计算方程 |
2.8 钢丝绳弹性模量的研究 |
2.8.1 钢丝绳弹性模量计算的一般形式 |
2.8.2 四种应变值的计算 |
2.8.3 钢丝绳的实际弹性模量 |
2.8.4 结论 |
2.9 倾斜放置钢丝绳抛物线模型精确解 |
第3章 桥身计算理论 |
3.1 桥身力学模型的建立 |
3.2 桥身计算公式的推导 |
3.2.1 支座刚度的概念 |
3.2.2 偏心弯矩与截面惯性矩的折减系数 |
3.2.3 支座弯矩及支座位移计算公式推导 |
3.2.4 桥身弯矩及内力计算 |
第4章 柔性附着实例计算 |
4.1 概述 |
4.2 柔性附着计算步骤 |
4.3 平桥载荷分析与计算 |
4.3.1 风载荷计算 |
4.3.2 桥身弯矩和轴向力计算 |
4.4 附着计算 |
4.4.1 刚性支座梁支反力计算 |
4.4.2 钢丝绳附着节点近似刚度计算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波形钢腹板混凝土拱桥的受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钢筋混凝土拱桥的发展与现状 |
1.1.1 国外钢筋混凝土拱桥的发展与现状 |
1.1.2 国内钢筋混凝土拱桥的发展与现状 |
1.2 波形钢腹板箱梁桥发展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波形钢腹板国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与发展概况 |
1.3 波形钢腹板桥的优点 |
1.4 波形钢腹板混凝土拱桥的提出 |
1.5 本文的工程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波形钢腹板混凝土拱桥的方案设计 |
2.1 波形腹板混凝土拱桥的设计 |
2.1.1 主要材料 |
2.1.2 主拱圈设计 |
2.1.3 荷载工况 |
2.1.4 施工方案设计 |
2.2 波形钢腹板设计 |
2.2.1 波形钢腹板几何参数决定因素 |
2.2.2 钢腹板几何参数的分析 |
2.2.3 波形腹板之间连接 |
2.2.4 本方案波形腹板设计 |
2.3 剪力连接件设计 |
2.3.1 常见的剪力连接件型式 |
2.3.2 新型连接件形式 |
2.3.3 连接件特点分析 |
2.3.4 本方案剪力连接件设计 |
2.4 波形钢腹板与其它构件的连接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波形钢腹板混凝土拱桥静力计算分析 |
3.1 波形钢腹板箱梁拱桥模型建立 |
3.2 结构荷载工况效应分析 |
3.2.1 恒载作用分析 |
3.2.2 活载作用分析 |
3.2.3 混凝土收缩徐变作用分析 |
3.2.4 温度荷载作用分析 |
3.2.5 荷载组合 |
3.3 主拱内力与应力计算 |
3.4 结构稳定性分析与验算 |
3.4.1 结构恒载作用下稳定分析 |
3.4.2 拱圈的静力稳定的简化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波形钢腹板混凝土拱桥的动力计算分析 |
4.1 自由振动特性理论分析 |
4.2 有限元自振特性计算分析 |
4.3 地震动计算分析概述 |
4.4 反应谱法计算原理 |
4.5 地震荷载作用分析 |
4.5.1 桥梁结构偶然状况分析 |
4.5.2 主拱结构地震分析 |
4.5.3 拱上立柱地震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的计算分析 |
5.1 波形钢腹板的表观弹性模量E_x的研究 |
5.1.1 波形钢腹板E_x分析概述 |
5.1.2 主要计算结果 |
5.2 波形钢腹板的抗弯分析 |
5.3 波形钢腹板的剪切分析 |
5.4 波形钢腹板的屈曲分析 |
5.4.1 波形钢腹板理论屈曲分析 |
5.4.2 波形腹板剪切屈曲有限元分析 |
5.4.3 波形腹板的非弹性屈曲特性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PBL连接件的计算分析 |
6.1 PBL连接件研究与现状 |
6.2 无贯通钢筋的PBL计算分析 |
6.2.1 材料的本构模型 |
6.2.2 混凝土的破坏准则 |
6.2.3 模型的建立 |
6.3 主要计算结果 |
6.4 PBL极限承载能力验算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林业架空索道悬索理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综述 |
1.1 林业架空索道集运材系统及其特点 |
1.2 我国林业架空索道的历史及发展趋势 |
1.3 国外林业架空索道的历史及发展趋势 |
1.4 林业索道悬索理论研究的现状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理论研究 |
2.1 悬垂曲线的一般方程式 |
2.2 抛物线方程式 |
2.2.1 抛物线最大挠度 |
2.2.2 抛物线切线角 |
2.2.3 抛物线的弯曲半径 |
2.2.4 抛物线长度 |
2.3 悬链线方程式 |
2.3.1 悬链线最大挠度 |
2.3.2 悬链线切线角 |
2.3.3 悬链线弯曲半径 |
2.3.4 悬链线长度 |
2.3.5 有集中载荷时悬链线的张力 |
2.3.6 悬链线重心方程式 |
2.3.7 悬链线挠度计算方程式 |
2.3.8 悬链线的平均张力 |
2.3.9 悬链线微分方程式的摄动法计算 |
2.4 悬链线与抛物线理论精度分析 |
2.4.1 抛物线最大挠度误差分析 |
2.4.2 中央挠度系数的误差分析 |
2.4.3 最大张力的误差分析 |
2.4.4 索长与弹性伸长的误差分析 |
2.4.5 结 论 |
2.5 钢索的弯曲刚度对悬垂曲线的影响 |
2.6 承载索钢丝绳弹性模量的研究 |
2.6.1 研究思路 |
2.6.2 四种应变的计算 |
2.6.3 承载索实际弹性模量E_x |
2.6.4 结 论 |
2.7 悬索线形 |
2.7.1 单跨无荷悬索线形 |
2.7.2 多跨无荷悬索线形 |
2.7.3 一个集中荷重下的悬索线形 |
2.8 索道跑车牵引力计算方法的研究 |
2.9 多跨索道承载索受力的研究 |
2.10 承载索受冲击载荷作用时受力的研究 |
2.11 树木下落对承载索受力影响的研究 |
3 实验研究 |
3.1 索道实验设备 |
3.2 动载荷时承载索受力的试验研究 |
3.2.1 静态试验 |
3.2.2 动态试验 |
3.2.3 动态试验数据分析 |
3.2.4 承载索振动能量分布及承载索受力规律 |
3.2.5 结 论 |
3.3 索道跑车牵引力试验研究 |
3.3.1 静态试验 |
3.3.2 牵引力不同算法分析 |
3.3.3 动态试验 |
3.3.4 结 论 |
3.4 钢丝绳弹性伸长的试验研究 |
3.4.1 试验仪器和装置 |
3.4.2 试验数据与分析 |
3.4.3 结 论 |
4 本文的主要结论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及完成的科研项目 |
参考文献 |
致 谢 |
(4)林业架空索道横向振动的建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悬索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悬索动力学研究现状 |
1.2.2 工程索道设计理论现状 |
1.2.3 亟需动力学理论的深入研究 |
1.2.4 发展趋势与研究局限 |
1.2.5 工程索道理论应用前景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3.1 工程简化 |
1.3.2 建模方法 |
1.3.3 仿真计算 |
1.3.4 案例分析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主要创新内容 |
第二章 悬索状态分类与状态方程解法 |
2.1 引言 |
2.2 承载索张拉状态分析与悬索状态方程 |
2.2.1 悬索张拉状态的分类 |
2.2.2 自然状态及悬索无应力状态 |
2.2.3 施工态及无荷悬索状态方程 |
2.2.4 工作态及有荷悬索状态方程 |
2.3 悬索基本状态方程的通式 |
2.4 承载索悬链线方程的积分普遍形式 |
2.4.1 以左支点为坐标原点的不等高支点悬链线方程 |
2.4.2 不等高支点悬链线的挠度 |
2.4.3 不等高支点悬链线的线长 |
2.4.4 不等高支点悬链线的张力 |
2.5 单跨悬索曲线的状态协调方程 |
2.5.1 不等高支点悬链线状态协调方程 |
2.5.2 等高支点悬链线状态方程 |
2.5.3 抛物线状态方程 |
2.6 悬索基本状态方程的解法 |
2.6.1 常用的迭代法简介 |
2.6.2 埃特金(Aitken)加速迭代法 |
2.7 悬索的基本静态性能 |
2.7.1 静力学模型基本假设 |
2.7.2 悬索基本静态性能分析 |
2.8 工程案例 |
2.8.1 工程参数条件及状态方程 |
2.8.2 普通迭代法求解 |
2.8.3 牛顿迭代法求解 |
2.8.4 埃特金加速迭代法求解 |
2.8.5 考虑温度效应的无荷悬索参数变化计算 |
2.9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单跨架空索道脱挂工况振动响应分析 |
3.1 引言 |
3.2 悬索自由振动理论 |
3.2.1 基本假设 |
3.2.2 悬索振动的微分方程 |
3.2.3 振动方程的解、振动模态分析 |
3.3 脱钩振动工程案例 |
3.3.1 振动模型条件与假设 |
3.3.2 集材索道荷重脱钩振动初始条件 |
3.4 集材索道荷重脱钩后悬索的振动分析 |
3.4.1 振动参数计算、主振动与自由振动表达式 |
3.4.2 前n阶振动特征参数变化规律 |
3.4.3 第n阶主振型振动位移、速度、加速度 |
3.4.4 前n阶自由振动特征变化规律 |
3.4.5 主振动特征变化规律 |
3.4.6 悬索振动总能量分析 |
3.5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索道跑车-承载索耦合振动建模与分析 |
4.1 引言 |
4.2 数学模型 |
4.2.1 索道工程背景 |
4.2.2 索道系统简化模型 |
4.2.3 承载索简化模型 |
4.2.4 跑车-承载索接触模型 |
4.2.5 承载索轴力计算 |
4.3 控制方程 |
4.3.1 质量矩阵[M] |
4.3.2 刚度矩阵[K] |
4.3.3 阻尼矩阵[C] |
4.3.4 广义力向量{Q}和广义位移向量{Z} |
4.4 工程案例分析 |
4.4.1 钢索垂向位移时间历程 |
4.4.2 挂重垂向位移时间历程 |
4.4.3 轴向力随跑车位置的变化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考虑悬索不平度的跑车-悬索耦合振动分析 |
5.1 引言 |
5.2 系统建模 |
5.2.1 索道工程背景 |
5.2.2 索道系统简化模型 |
5.2.3 承载索简化模型 |
5.2.4 承载索表面模型 |
5.3 耦合控制方程 |
5.4 仿真算例 |
5.4.1 钢索位移响应 |
5.4.2 跑车位移响应 |
5.4.3 挂重物位移响应 |
5.5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完成的论文 |
作者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致谢 |
(5)独塔混合梁斜拉桥施工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独塔混合梁斜拉桥概述 |
1.1.1 混合梁斜拉桥在国外的发展 |
1.1.2 混合梁斜拉桥在国内的发展 |
1.1.3 独塔混合梁斜拉桥的特点 |
1.2 独塔混合梁斜拉桥施工控制概述 |
1.2.1 桥梁施工控制概述 |
1.2.2 索力-高程控制法 |
1.2.3 几何控制法 |
1.2.4 双目标控制法 |
1.3 工程背景 |
1.3.1 主梁及桥面系 |
1.3.2 钢混结合段构造 |
1.3.3 拉索及锚固体系 |
1.3.4 索塔 |
1.3.5 结构体系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桥梁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 |
2.1 斜拉桥力学模型的种类 |
2.1.1 单主梁模型 |
2.1.2 双主梁模型 |
2.1.3 三主梁模型 |
2.2 建立结构模型 |
2.2.1 单元介绍 |
2.2.2 结构的离散 |
2.2.3 加载方式 |
2.3 结构计算 |
2.3.1 位移和内力计算 |
2.3.2 动力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塔梁同步施工的主塔施工控制 |
3.1 塔梁同步施工的特点 |
3.2 塔梁同步施工与异步施工的比较 |
3.2.1 桥梁施工顺序 |
3.2.2 塔梁同步与塔梁异步施工的索力对比 |
3.2.3 塔梁同步与塔梁异步施工的结构变形对比 |
3.2.4 塔梁同步与塔梁异步施工的结构应力对比 |
3.3 塔梁同步施工主塔参数敏感性分析 |
3.3.1 参数误差来源 |
3.3.2 主塔刚度误差影响 |
3.3.3 钢梁重量误差影响 |
3.3.4 斜拉索张拉力误差影响 |
3.3.5 环境温度误差影响 |
3.4 塔梁同步施工的桥塔线形 |
3.4.1 桥塔预偏量 |
3.4.2 预抬量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塔梁同步施工索道管精确定位及倾角变化 |
4.1 索道管的施工方案 |
4.1.1 边跨混凝土箱梁部分的索道管安装 |
4.1.2 钢箱梁部分的索道管安装 |
4.1.3 上塔柱有索区的索道管安装 |
4.2 成桥时索道管倾角计算 |
4.2.1 斜拉索形状及索端切角 |
4.2.2 成桥索道管倾角的计算方法 |
4.2.3 成桥索道管倾角的垂度修正 |
4.3 施工阶段索道管倾角计算 |
4.3.1 施工阶段索道管倾角的预拱度修正 |
4.3.2 确定施工阶段索道管安装倾角 |
4.3.3 斜拉索与索道管抵触 |
4.4 索道管倾角随施工过程的变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合理施工索力及斜拉索无应力索长 |
5.1 确定合理施工状态的方法 |
5.1.1 零弯矩悬拼法 |
5.1.2 正装迭代法 |
5.1.3 倒装法 |
5.1.4 倒拆—正装迭代法 |
5.1.5 无应力状态法 |
5.2 合理施工索力的确定 |
5.2.1 确定一张索力 |
5.2.2 确定二张索力 |
5.3 斜拉索无应力长度计算 |
5.3.1 抛物线理论求解无应力索长 |
5.3.2 悬链线理论求解无应力索长 |
5.3.3 求解成桥无应力索长与结果比较 |
5.4 计算斜拉索拔出量及锚杯长度验算 |
5.4.1 斜拉索拔出量计算 |
5.4.2 锚杯长度验算 |
5.4.3 斜拉索下料长度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动态有限元计算拉索频率及敏感性分析 |
6.1 斜拉索索力的测试方法 |
6.2 频率法计算索力的实用公式 |
6.2.1 弦理论公式 |
6.2.2 轴拉梁理论公式 |
6.2.3 Ren由基频计算索力的实用公式 |
6.2.4 其它实用公式 |
6.3 动态有限元理论 |
6.3.1 单元位移函数 |
6.3.2 单元刚度矩阵 |
6.3.3 单元一致质量矩阵 |
6.4 求解斜拉索频率 |
6.4.1 拉索频率求解算法 |
6.4.2 计算拉索频率与结果比较 |
6.5 斜拉索频率的参数分析 |
6.5.1 抗弯刚度的影响 |
6.5.2 边界条件的影响 |
6.5.3 索力的影响 |
6.6 本章总结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求拋物綫及悬鏈綫长度的簡便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空作业平台远距离柔性附着静力学研究[D]. 冯优达. 东北大学, 2009(06)
- [2]波形钢腹板混凝土拱桥的受力特性研究[D]. 许华尚.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3]林业架空索道悬索理论的研究[D]. 薛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01(01)
- [4]林业架空索道横向振动的建模与分析[D]. 冯辉荣. 上海大学, 2016(02)
- [5]独塔混合梁斜拉桥施工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 何锦权.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