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炎病毒混合感染及流行病学调查

急性肝炎病毒混合感染及流行病学调查

一、急性肝炎病毒混合感染及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刘亚琪[1](2020)在《禽戊型肝炎病毒RT-PCR结合核酸斑点杂交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禽戊型肝炎病毒(Avian Hepatitis E virus,aHEV)被认为是导致鸡大肝大脾病的主要病原,临床症状包括肝脏肿大、脾脏肿大、产蛋性能下降、腹腔积液等,目前在全世界鸡群中广泛流行和存在。2016年以来,在我国多个鸡群中发生了以肝脏脾脏肿大和破裂等为主要表现的鸡大肝大脾病并在相关鸡群中鉴定到新基因型禽戊型肝炎病毒。目前,针对禽戊型肝炎病毒的检测方法缺失仍然是对其开展有效监测和实施防控的难点之一,在目前禽戊型肝炎病毒体外培养体系不稳定的情况下,建立灵敏、特异和稳定的核酸检测方法对于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实施检测淘汰至关重要。本研究建立了针对禽戊型肝炎病毒的RT-PCR结合核酸斑点杂交检测方法并对国内多个疑似病例开展了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本研究根据已发表的禽戊型肝炎病毒的ORF2基因核酸序列,设计了用于扩增ORF2基因的引物F-2357和R-2357,以禽戊型肝炎病毒河北分离株VaHEV-HB核酸为模板扩增了其ORF2基因,连接至pMD18-T载体上成功构建了aHEV-ORF2质粒并进一步进行了测序验证。依据VaHEV-HB和其它参考毒株ORF2基因序列设计了两对引物,其中引物F-P-HEV和R-P-HEV用于制备地高辛标记核酸探针,引物F-W-HEV和R-W-HEV用于对样品核酸进行初步的RT-PCR扩增,引物F-P-HEV和R-P-HEV所扩增核酸区域位于引物F-W-HEV和R-W-HEV所扩增核酸区域之内。以aHEV-ORF2质粒为模板,以引物F-P-HEV和R-P-HEV参照PCR DIG Probe Synthesis Kit说明书合成了HEV-ORF2地高辛标记核酸探针,检测样品时首先以引物F-W-HEV和R-W-HEV对样品核酸进行RT-PCR扩增,扩增产物不以核酸电泳检测,而是直接点于尼龙膜上以合成的禽戊型肝炎病毒地高辛标记核酸探针进行核酸斑点杂交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方法灵敏度可达到10pg/μL,仅识别禽戊型肝炎病毒的核酸,对ALV-A、ALV-J、REV、CIAV、FAdV等病毒核酸不发生显色,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将所建立的方法与常规RT-PCR、套式RT-PCR进行灵敏度及检出率的对比,显示本方法的灵敏度与检出率远高于常规RT-PCR,并且比套式RT-PCR也可检测出更多禽戊型肝炎病毒阳性样品,为开展禽戊型肝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敏感特异的检测方法。利用建立的RT-PCR结合核酸斑点杂交检测方法对河北、山东、北京、辽宁、广西等14个地区的15个养鸡场总计197份疑似病例进行了针对禽戊型肝炎病毒的检测,结果显示197份样品中有78份为禽戊型肝炎病毒阳性,阳性率为39.6%,不同鸡场禽戊型肝炎病毒阳性率在22.2%69.2%之间不等。对所有阳性样品ORF2基因扩增产物进行了克隆测序并对其进行了同源性分析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所得78个序列同源性在74.4%100%之间,按照同源性高低大致可分为四组,每组序列同源性相近,但四组序列之间同源性存在一定差异。进化树分析发现阳性样品分别为禽戊型肝炎病毒基因3型、基因5型和其他未知基因型,其中以基因5型居多,基因型未呈现出明显的地域规律。本研究建立了针对禽戊型肝炎病毒的RT-PCR结合核酸斑点杂交检测方法,证实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应用该方法对国内多个疑似病例开展了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其ORF2基因进行了遗传进化分析,为了解禽戊型肝炎病毒在我国的流行动态和变异提供了新的参考数据。

杨如熙,范殿英[2](1981)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三型感染比例及其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文中研究表明 甲型、乙型、非甲非乙型肝炎在不同国家及地区发病率有所不同,在国内尚未见报导。为了摸清三型肝炎在不同地区的发病率及其临床和流行特点,我站于1980年对天津市区、郊区及唐山市十个医院的184例急性

刘志刚[3](2020)在《患病江豚微生态变化及迁地背景下江豚保护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江江豚是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鄱阳湖、洞庭湖等沿江大型湖泊的淡水豚类物种。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生态遭受严重破坏,长江江豚的栖息地环境持续恶化,导致其种群数量快速下降,由20世纪90年代的2700头,下降至2017年的1014头。目前,长江江豚处于极度濒危状态。迁地保护是进行长江江豚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江豚保种和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疾病感染和饲养管理技术欠缺严重制约了迁地保护区江豚的健康生长和种群繁育。近年来,长江江豚疾病频发,而关于长江江豚病原学(细菌和病毒)方面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迁地保护区饲养管理不当又时常引起江豚死亡率高和繁殖效率低。因此,有必要对长江江豚感染性疾病和迁地保护区江豚的饲养管理开展系统性研究,初步了解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的流行病原,掌握长江江豚主要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建立迁地保护区长江江豚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的技术规范。本研究开展了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的病原学调查;长江江豚病料样本的病毒群落研究;长江江豚6种危害较大细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迁地保护区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通过细菌的分离培养、染色镜检、理化鉴定、PCR鉴定等,对462份长江江豚呼吸孔、粪便、血液、内脏组织、皮肤病灶、腹腔积液、胸腔积液等样品进行了细菌的分离鉴定,同时使用16S r DNA高通量测序对患病长江江豚和健康长江江豚的肠道菌群进行了研究。结果从462份长江江豚样本中,获得655个细菌纯培养,分离鉴定成功31种细菌,分别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微球菌(Micrococcus)、坚强芽孢杆菌(Bacillus firmus)、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变形杆菌(Proteus)、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嗜麦芽窄杆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链球菌(Streptococcu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诺卡氏菌(Nocardia)、弧菌(Vibrio)、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魔氏摩根菌(Morganella morganii)、肠球菌(Enterococcus)、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黄杆菌(Flavobacterium)、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志贺样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和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其中产气荚膜梭菌、弧菌、爱德华菌等11种细菌在长江江豚属首次发现,大肠杆菌、气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在所有样品中检出率相对较高;肠道内容物高通量测序,共检测到菌属340种,其中15种为潜在致病菌属,分别为埃希氏菌属、乳杆菌属、链球菌属、绿脓杆菌属、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气单胞菌属、诺卡氏菌属、弧菌属、巴氏杆菌属、葡萄球菌属、魔氏摩根菌、肠球菌、幽门螺旋杆菌、弯曲杆菌。2长江江豚主要致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利用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兽医药理学和兽医病理学方法对分离自长江江豚的6种主要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杀鲑气单胞菌、魔氏摩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显示,分离菌株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培养,均可良好生长,与其他动物源细菌无明显差异;生化研究和16s r RNA序列测定结果与各菌最初鉴定结果表型一致;细菌耐药性研究结果显示,6种菌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耐药性,以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最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弱,气单胞菌属不同菌之间耐药性存在一定差异;BALB/c小鼠致病性试验证实,6种菌对小白鼠均有致病性,以维氏气单胞菌和杀鲑气单胞菌的致病力最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最弱,感染小白鼠剖解病理变化存在一定差异,但主要以肺脏瘀血、出血和肝脏瘀血、变性和坏死为主。3长江江豚病毒性疾病研究初探通过病毒宏基因组学研究方法,对收集自2017-2019年野外患病死亡的长江江豚组织病料(心脏、肝脏、脾脏、肾脏、皮肤等)进行了病毒群落研究和分析。结果共获得10600个重叠序列(contigs),检测到病毒65个,其中,基于参考序列鉴定出病毒25种,Denovo序列鉴定病毒42种。科水平上,两种方法鉴定出的优势病毒为肌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逆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长尾噬菌体科(Siphoviridae)、线头病毒科(Nimaviridae)、阿克曼病毒科(Ackermannviridae)、痘病毒科(Poxviridae)、丝状噬菌体科(Inoviridae)、短尾噬菌体科(Podoviridae)、砂粒病毒科(Arenaviridae)、有尾噬菌体目未分类病毒科(Caudovirales unclassified)。除疱疹病毒外,噬菌体病毒、逆转录病毒、线头病毒、痘病毒和砂粒病毒等均为首次在长江江豚上发现。4迁地保护区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研究通过临床大量实践和数据分析,分别对迁地保护区大水域、围网环境下和疗养池中生长的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总结制定出迁地保护区大水域、围网环境下和疗养池中长江江豚饲养管理的技术规范,计算统计出长江江豚血常规和血液生化的正常阈值,发现了长江江豚各生理生化指标与江豚疾病诊断间的相关性,建立了长江江豚健康体检的技术规范和健康评价标准,基本形成了长江江豚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方法技术体系,其中通过静脉滴注对患病长江江豚进行治疗的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系统阐明了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的流行特点;初步探明了长江江豚病料样本病毒群落的结构和组成,并首次发现了大量的长江江豚源病毒;揭示了6种常见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细菌性疾病药物治疗和疫苗研发的参考信息;建立了迁地保护区长江江豚饲养管理和疾病诊疗的技术规范。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控是迁地保护区长江江豚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当前长江江豚保种面临的主要问题,知己(不断提高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水平等)和知彼(掌握长江江豚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特点、病原的生物学特性、长江江豚生长特性和各个生长阶段的饲养管理要点等),方能有效解决长江江豚在迁地保护过程中疾病防控盲目和饲养管理欠缺的现状,为长江江豚、中华白海豚等鲸类动物的健康成长和种群繁育提供理论支持。

李占甲[4](2020)在《人类Pegivirus病毒感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后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庚型肝炎病毒为黄病毒科单股正链RNA病毒,近年来被重新命名为人类Pegivirus病毒(HPg V)。该病毒一般不会引起肝脏损伤,但在艾滋病患者和埃博拉感染者的治疗中可发挥正向协同作用,同时该病毒又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以及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危险因素。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发现,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HPg V感染率可高达18.6%,远高于正常献血者(2.3%),其中输血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基于HPg V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感染率较高,移植后患者免疫力极度低下,研究HPg V感染与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意义重大。本研究拟在已有工作基础上,结合临床资料,研究HPg V感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优化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方案以及评估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取2011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我中心造血干细胞移植科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88例患者以及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中心消化内科因各种消化系统疾病而入院的2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各型肝炎病毒(特别是HPg V)在两类患者中的流行情况。2、对188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HPg V感染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包括年龄、性别、血型、婚姻状况、民族、白血病类型、输血情况、HBV和HCV感染等,同时选取694例健康献血者进行对照分析。3、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按白血病类型进行分组,分别探讨患者的预后情况,包括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总体生存率、白血病复发、移植相关死亡、无白血病生存等。结果:1、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HBs Ag、Anti-HCV、HEV RNA、HPg V RNA阳性率分别为4.8%、0.5%、0.5%、18.6%,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分别为12.7%、2.6%、0.9%、0.4%,两类患者中均未发现HAV和HDV感染。危险因素分析显示,在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中,性别、年龄、血型、婚姻状况、民族以及输血对HBV感染无显着影响。2、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HPg V的阳性率(18.6%)显着高于健康献血者(2.3%),民族和输血是HPg V感染的危险因素,HPg V感染率在年龄、性别、血型、HBV感染、HCV感染、婚姻状况、白血病类型等方面均无显着差异。3、AML组、ALL组、MDS组中HPg V阳性和阴性患者中性粒细胞重建中位时间(IQR)分别为13.5(11-15)天vs 13(11-14)天、12(11-14)天vs 13(11.5-14)天、12(11-15)天vs 14(11-16)天;血小板重建中位时间(IQR)分别为14(12-16)天vs 14(12-17)天、15(10-17)天vs 13.5(12-15)天、19(16-28)天vs 15(12-30)天,三组患者的造血重建均无显着差别。AML组HPg V阳性患者的皮肤3-4度a GVHD发生率、皮肤c GVHD发生率以及胃肠道c GVHD发生率均显着高于HPg V阴性患者,分别为25%vs 6.9%、60.6%vs 24.7%、12%vs 1.4%;在ALL组中,HPg V阴性患者的OS显着高于阳性患者(93.7%vs 69.3%);在MDS组中,HPg V阴性患者OS、LFS显着高于阳性患者(92.9%vs 50%,85.7%vs 50%),HPg V阴性患者TRM、肝脏3-4度a GVHD发生率显着低于阳性患者,分别为0%vs 33.3%、0%vs 25%。结论:1、我中心消化内科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中肝炎病毒感染主要以HBV为主,其次为HCV。HEV和HPg V阳性率均较低,未发现HAV和HDV感染。性别、年龄、血型、婚姻状况、民族以及输血对HBV感染无显着影响。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HAV、HBV、HCV、HDV、HEV阳性率均与正常人群无显着差异,HPg V阳性率显着高于消化系统疾病患者。2、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是HPg V感染的高危人群,HPg V感染与患者性别、年龄、血型、HBV感染、HCV感染、婚姻状况、白血病类型等均无显着关联,民族可能是HPg V感染的危险因素,而输血可显着增加HPg V感染风险。3、HPg V感染可增加AML患者皮肤3-4度a GVHD、皮肤c GVHD以及胃肠道c GVHD发生率,也可增加MDS患者肝脏3-4度a GVHD发生率,同时会降低ALL和MDS患者生存率以及MDS患者无白血病生存率。建议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相关的献血者和供者进行HPg V筛查,同时实时监测患者术后的HPg V感染情况,实时进行干预性治疗。

拜廷阳[5](2014)在《猪巨细胞病毒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河南猪群流行病学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巨细胞病毒病是由致猪发病的猪巨细胞病毒(Porcine Cytomegalovirus, PCMV)引起的种条件性传染病。长期以来由于对该病研究不够深入,其对猪群的危害性没有得到足够关注。但近年来研究发现该病毒主要在猪肺泡巨噬细胞中增殖破坏机体免疫系统,造成机体感染后抵抗力降低,易并发和继发其他病原体(如猪蓝耳病)感染,PCMV对养猪业的危害逐渐引起了行业人士的高度重视。因此,开展该病的快速诊断方法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对降低该病对养猪业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对PCMV的DNA聚合酶基因特异性片段进行克隆和序列测定;大量比对GenBank中PCMV DNA聚合酶基因序列,设计PCR和荧光定量PCR(FQ-PCR)特异性引物和TaqMan荧光探针,优化反应条件,建立PCMVPCR和FQ-PCR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进行验证,对疑似PCMV感染的临床样品采采用FQ-PCR方法进行应用检测,同时与常规PCR方法进行对比实验,对检测结果为PCMV阳性猪的不同组织器官和血清进行病毒含量测定;对2009年~2011年河南省部分猪群进行了PCMV感染和混合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成功对PCMV的DNA聚合酶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测定,该基因与GenBank中登录的PCMV DNA聚合酶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达99.3%;成功建立了PCMV PCR方法和FQ-PCR方法,建立的PCR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最低检出量为100拷贝/μL。建立的FQ-PCR方法的标准曲线循环阈值与模板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FQ-PCR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可达1拷贝/μL,是常规PCR的100倍;特异性高,对pGEM-T/PCMV重组质粒扩增呈现阳性反应曲线,而6个对照病原的扩增曲线均呈现阴性反应;对不同浓度的pGEM-T/PCMV重组质粒分别重复扩增6次,重复结果良好;对15份临床疑似PCMV感染的组织样品的FQ-PCR应用检测,结果有9份样品为阳性,与常规PCR方法检测的阳性符合率为100%。感染PCMV的猪组织器官和血清中均有病毒存在,含量最高的是扁桃体,最低的是小肠。对2009年~2011年河南省部分猪群进行PCMV感染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PCMV的感染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中2011年猪群的阳性率最高(58.7%),2010年次之(52.6%),2009年猪群的阳性率较低(44.3%)。对不同饲养模式的猪群进行PCMV感染状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PCMV在不同的饲养环境中都有感染,其中散养户猪阳性率最高(60.5%),小规模场次之(50.6%),大规模场最低(33.3%);对不同年龄的猪群进行PCMV感染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PCMV在猪群中感染普遍,其中仔猪阳性率最高(65.2%),母猪次之(47.9%),育肥猪最低(37.9%);对PCMV与其他病原的混合感染状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PCMV与猪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和猪伪狂犬病毒存在二重或三重混合感染现象。本研究成功建立了PCMV的PCR方法和FQ-PCR方法,用FQ-PCR方法对猪的组织器官和血清中PCMV含量进行了定量检测,对2009年~2011年河南省部分猪群PCMV感染和与其他疫病混合感染状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该研究结果丰富了我国PCMV流行病学调查内容,加深了对我国PCMV感染现状的了解,对我国PCMV的科学防控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窦砚国[6](2017)在《血清4型Ⅰ群禽腺病毒的分离鉴定及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说明心包积水-肝炎综合征(Hydropericardium hepatitis syndrome,HHS)是由血清4型I群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 serotype 4,FAV4)引起的一种国内新发家禽传染性疾病。该病一经发生,便迅速向周围地区蔓延,迄今在我国多个省市均有该病的报道,目前已确定该病毒可以感染多个品种的鸡和鸭。患病家禽主要表现为无明显先兆而突然倒地死亡,发病家禽多见于35周龄的商品家禽,种鸡和种鸭也可以感染。其特征性症状为35周龄的肉鸡突然死亡,剖检主要变化为心包积水和出血性肝炎。该病感染率可高达90%以上,死亡率在20%75%,最高可达80%,严重危害着我国养禽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从疑似患病的商品肉鸡肝脏组织中分离到FAV4,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作了研究,对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以及对山东地区血清4型I群禽腺病毒的临床感染情况检测及结果统计分析,旨在为今后更好的阐明FAV4的流行规律以及防制提供理论依据。1、血清4型I群禽腺病毒的分离鉴定本研究采用鸡胚卵黄囊方式接种的方法从山东某地区以心包积液为主要特征的疑似FAV4感染的商品鸡肝脏组织中分离到病毒,并对分离的毒株进行PCR扩增、血凝试验、ELD50测定、Hexon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以及对人工感染试验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抗体水平检测等一系列试验。结果显示,分离的毒株不能凝集鸡和鸭的红细胞,但能够凝集大鼠的红细胞;ELD50为10-3.33/0.2 m L。组织学变化显示肝细胞纤维化和脂肪变性,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心肌纤维断裂、颗粒变性。对临床采集的血清检测结果显示发病鸡群抗体水平为阳性,发病鸡群中的健康鸡阳性率为40%(40/100),表明鸡群中存在隐性感染。将分离株的Hexon基因组与已发表的血清4型I群禽腺病毒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该分离株与印度株在同一个分支上,同源性在99.6%以上,而与韩国、欧洲、美洲株同源性较远。用分离的毒株感染10日龄的雏鸡能引起心包积液、肝脏出血、肾脏肿大等病变。上述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为血清4型I群禽腺病毒。2、血清4型I群禽腺病毒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本试验针对Genbank上已发表的I群禽腺病毒的12个血清型的Hexon基因,建立了特异性检测血清4型I群禽腺病毒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将PCR扩增的片段连接到pMD18-T载体上构建重组质粒,经序列分析正确后,测定重组质粒浓度,将标准品10倍梯度稀释后用于构建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并进行反应的灵敏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标准曲线Ct值与模板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标准曲线方程为y=-3.1077x+38.305,相关系数R2为0.9951,此方法可以检测出最低量为40 copies,灵敏性是普通PCR的100倍;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批内变异系数CV均小于0.40%,批间变异系数CV均小于0.65%;对临床采集的679份疑似感染FAV4的病料检测表明,Taqman荧光定量PCR和普通PCR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6.29%和65.24%,两者符合率为84.71%。用该方法检测I群禽腺病毒的其他11个血清型病毒,结果均为阴性,无交叉反应。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可应用于FAV4的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3、山东地区血清4型I群禽腺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对山东地区养殖场采集的679份病料进行检测,共检测出FAV4阳性样品443份,阳性率为65.2%;其中商品鸡的检出率为71.9%,蛋(种)鸡的检出率为34.2%,商品鸡的检出率明显的高于种鸡的检出率,表明该病毒主要感染商品鸡;而蛋(种)鸭的检出率为68.6%,与商品鸭的检出率(79.2%)相差不大,但蛋(种)鸭的检出率明显的高于种鸡的检出率。对临床采集的172份种鸡病料进行H9N2、CIAV和IBDV等免疫抑制性病原的检测,H9N2和CIAV的检出率较高,感染率在30%左右。FAV4与H9N2和CIAV的混合感染比率相对较高,表明家禽发生免疫抑制性疾病时能够促进FAV4的发生。而对149份商品鸡样品进行H9N2、CIAV和IBDV等免疫抑制性病原的检测,商品肉鸡感染FAV4与H9N2和IBDV的感染呈一定的相关性。对358份鸭源样品进行检测,FAV4阳性率为77.1%,其中蛋(种)鸭的FAV4阳性率为68.6%,商品鸭的FAV4阳性率为79.2%。对检测出FAV4的276份样品进行H9N2和IBDV的检测,48份阳性蛋(种)鸭样本中H9N2检测出20份,阳性率为41.67%,228份阳性商品鸭样本中H9N2检测出88份,IBDV检测出61份。蛋(种)鸭同时感染FAV4和H9N2的比率高达40%,而在检测出FAV4的商品鸭中,H9N2和IBDV的比率都较高。统计结果表明鸡、鸭的FAV4检出率均高于70%,种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种鸡,商品家禽的感染率明显高于种禽,鸭子的检出率(77.10%)明显高于鸡的51.20%;FAV4与H9N2和CIAV的混合感染比率相对较高,表明家禽发生免疫抑制性疾病时能够促进FAV4的发生,为临床上防制FAV4提供一定的流行病学资料。

孙文超[7](2017)在《PRRSV与PCV2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其重组腺病毒疫苗实验免疫研究》文中认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已经成为中国流行比较严重的猪病之一,特别是2006年爆发的高致病性PRRSV,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国内PRRSV流行毒株仍以美洲型为主,但在2011年以后随着欧洲型毒株在国内密集报道,证实国内也存在欧洲型毒株流行。PCV2是无囊膜单链DNA病毒,可分为PCV2a、PCV2b、PCV2c和PCV2d四个亚型。PCV2是引起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临床上常见PRRSV和PCV2混合感染,推测二者可能存在协同作用,导致猪死亡率增高。PRRSV和PCV2混合感染实验证实,PCV2复制增强可以导致PRRSV对肺组织损伤的严重性增强。本研究首先对2015-2016年广西猪场PRRSV和PCV2的流行情况进行监测,并分析其遗传变异情况;然后利用腺病毒载体构建PRRSV和PCV2重组腺病毒候选疫苗;最后,利用小鼠和猪体对重组候选疫苗进行免疫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2015-2016年广西地区PRRSV和PCV2流行病学调查发现,2015年广西部分地区PRRSV和PCV2血清阳性率分别为63%-90%和85%-93%。对广西玉林市2014年-2016年PRRSV和PCV2跟踪调查发现连续三年的PRRSV抗体阳性率出现持续性下降。猪群体免疫不均匀或者免疫效果不佳更容易造成病毒变异,给疾病的预防和净化造成巨大的障碍。本研究发现7株PRRSV均属于美洲型高致病性毒株,且属于2个不同基因亚群。GXB11-2015分离株存在2处不连续150个核苷酸缺失,氨基酸缺失特征为1+20+29。获得27株PCV2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PCV2d可能成为中国广西猪场的优势毒株。重组分析发现3处基因重组现象,压力选择分析表明ORF2更容易受到阳性筛选。(2)本实验以美洲型经典VR2332株和HP-PRRSV GD株的ORF3、ORF5基因,欧洲型代表株LV株ORF3、ORF5基因及PCV2NM株ORF2基因为基础,利用穿梭质粒pacAd5K-NpA,成功构建美洲型重组腺病毒rAd-NAORF3-ORF5、欧洲型PRRSV和美洲型PRRSV二价重组腺病毒rAd-EUORF3-ORF5-NAORF3-ORF5、美洲型 PRRSV 和 PCV2 二联重组腺病毒rAd-ORF2-NAORF3-ORF5、欧洲型PRRSV和PCV2二联重组腺病毒rAd-ORF2-EUORF3-ORF5 以及含有 IL18 细胞因子的 rAd-NAORF3-ORF5-IL18和rAd-EUORF3-ORF5-IL18,并对重组腺病毒进行筛选鉴定。(3)小鼠免疫试验结果表明,ORF5和ORF3具有免疫协同作用,可以促进机体细胞免疫水平和体液免疫水平。IL18作为细胞因子佐剂可以促进腺病毒 rAd-NA-ORF3-ORF5-IL18、rAd-EU-ORF3-ORF5-IL18、rAd-ORF2-IL18的免疫效果。PRRSV-PCV2二联重组腺病毒疫苗rAd-ORF2-NA-ORF3-ORF5、rAd-ORF2-EU-ORF3-ORF5能刺激小鼠细胞Th1类和Th2类细胞免疫反应。(4)猪体免疫试验结果表明,PRRSV-PCV2重组腺病毒疫苗能诱导猪体产生较好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免疫第35天时rAd-EU-ORF3-ORF5-NA-ORF3-ORF5免疫组CD4+T淋巴细胞的水平显着高于野毒组1.46倍(P<0.05)。LV株病毒攻毒后,野毒免疫组血液中的病毒载量高于rAd-NA-ORF3-ORF5-EU-ORF3-ORF5 3.5 倍(P<0.05)。攻毒保护实验表明,重组腺病毒疫苗能够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表明所构建的重组疫苗在抵抗PRRSV和PCV2病毒感染方面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综上所述,我国的PRRSV和PCV2毒株不断发生新的变化,PRRSV外来毒株的及PCV2基因型的漂变给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带来巨大的挑战。本研究丰富了当前PRRSV及其PCV2分子流行病学资料;利用腺病毒载体构建欧洲型、美洲型PRRSV及其PCV2重组候选疫苗能够在小鼠和猪体免疫中诱导特异的体液和细胞免疫,攻毒保护实验证明可以提高对仔猪的保护水平,从而为PRRSV和PCV2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王娜[8](2010)在《江苏省海门市原发性肝癌时间趋势及相关危险因素队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 PLC)是全世界第五位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三大肿瘤类型,而全世界约55%的PLC病例在我国。根据2003我国35个肿瘤登记处的统计结果,PLC发病率最高的县市为:江苏启东、广西扶绥和江苏海门。此次研究的现场即位于上述我国PLC高发区-江苏海门市。近年来,不同国家及地区的PLC发病与死亡呈现不同的趋势,与各人群危险因素的分布及防控措施的实施有关。海门市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PLC综合防治措施以来,当地人群PLC死亡率自1990年后出现下降趋势,但是,近年来成人PLC死亡趋势未有系统研究。肿瘤及死因传报资料显示当地人群PLC风险仍然居高不下,提示需要对当地男性及女性居民PLC危险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男性的PLC风险远高于女性,其性别差异的原因至今未能有系统解释,而HBV感染是PLC高发区最为重要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在海门市居民危险因素分析基础上,采用相加模型,评估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我国是肝炎大国,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带来的其它健康结局的影响,本研究也展开系统分析。此外,除了母婴传播获得HBV感染外,成人急性肝炎是否也影响PLC及其他死因的死亡危险及死亡年龄,这种影响是否与急性肝炎的发病年龄有关,也成为此次研究的内容之一。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其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1.海门市队列概况研究人群来自我国原发性肝癌高发地区——江苏省海门市,近9万人的人群队列始建于1992年,死因资料收集至2008年底。本研究纳入89789例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进入队列时年龄介于25-69岁,其中男性60076例,女性29713例。队列成员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约15.8%。截止至2008年12月31日,队列成员平均随访14.5±3.9年,期间共有6046名研究对象失访,年均失访率约4.6‰。8920例研究对象死亡,其中2035例死于PLC,包括男性1721例,女性314例。队列成员PLC总死亡率为156.59/10万人年,男、女性分别为198.44/10万人年及72.62/10万人年,高于其他地区水平。男女死亡率比约为2.73:1。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性PLC死亡率均升高,但性别比下降,提示性别差异在高年龄组逐渐减弱。原发性肝癌及慢性肝病(Chronic Liver Disease, CLD)是海门市HBsAg携带者的主要死因,占男性及女性HBsAg携带者所有死亡的71.2%及61.2%,而这一比例在男女性HBsAg阴性组仅为12.4%及7.9%。2.海门市男性队列成员PLC死亡率时间趋势分析将1994年1月1日仍然存活的海门市男性队列成员,划分为不同的出生队列,并将1994-2008年的随访划分为5个随访区间,分析不同出生队列男性随访期间PLC死亡率的变化趋势。计算PLC标化死亡率,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男性队列成员的PLC标化死亡率由1994-1996年间的222.78/10万人年下降至2006-2008年间的166.50/10万人年,变化百分比(Percent Change, PC%)为-20.8%,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 APC%)为-2.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不同年份出生的研究对象表现出不同的时间趋势:1960年之前的出生队列,均呈现PLC死亡率的下降趋势。而1960年之后出生的研究对象,PLC死亡率在随访期间不断上升。究其原因,1960年之后的研究对象,其HBsAg携带率高于之前的研究对象,且PLC死亡病例中HBsAg阳性者的比例较其他出生队列高,因此,HBV高感染率可能是该人群PLC死亡危险升高的原因。然而,尽管1960年之后出生的研究对象PLC死亡率上升,但仍低于之前出生的研究对象在相同年龄时的水平。因此,总体说来,海门市男往成人的PLC死亡率在随访期间降低。但是,1960年之后出生的研究对象,其HBsAg高携带率的原因及PLC死亡率的上升趋势值得关注。3.海门市队列成员PLC危险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别分析男女性PLC相关危险因素,计算其危险度比(Hazard Ratio, HR)及其95%可信区间(95% Confidence Interval,95%CI)。海门市成年男性可能的PLC危险因素包括:HBV感染(HR=15.97,95%CI:14.29,17.85)、职业为农民(HR=1.32,95%CI:1.17,1.49)、吸烟(吸烟量为1-10、11-20、20及以上(包术年)者较不吸烟者HR分别为1.18、1.20、1.31,且呈剂量反应关系(P-trend<0.001)),既往急性肝炎史(相比于无肝炎史者,甲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炎类型(未知)的HR分别为1.36、2.07、1.97)、PLC家族史(HR=1.97,95%CI:1.68,2.32)。轻度饮酒对PLC可能具有保护作用(HR=0.85,95%CI:0.75,0.95),规律饮茶、饮水类型及主食类型未发现与男性PLC死亡危险有关。海门市成年女性可能的PLC危险因素包括:HBV感染(HR=21.63,95%CI:16.16,28.96)、既往急性肝炎史(相比于无肝炎史者,甲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炎类型(未知)的HR分别为1.60、2.96、2.12)。其他因素,包括职业、PLC家族史、吸烟、饮酒、饮水类型、主食类型,均未发现与PLC死亡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此外,虽然规律饮茶与PLC死亡之间的关联无统计学差异(HR=0.60,95%CI:0.35,1.03),但是,相比于饮茶者,非饮茶者的PLC死亡率高出61.1%,提示饮茶可能对降低女性PLC死亡率起到一定保护作用。4.性别与HBV感染对原发性肝癌死亡率的交互作用分析此次研究采用Cox回归模型,以女性HBsAg阴性组的PLC死亡率水平作为基础风险,通过计算相加模型的三个统计量:交互作用相对超额危险度(Relative Excess Risk of Interaction, RERI)、交互作用归因比例(Attributable Proportion of Interaction, API)、S指数(Synergy Index, SI)及其95%可信区间,评估性别与HBV感染对PLC的相加交互作用。对相关因素(包括年龄、职业、既往肝炎史、PLC家族史、吸烟、饮酒)进行校正后,相加模型的三个交互作用统计量均具有统计学意义(RERI:31.38(95%CI:21.82,40.94);API:0.57(95%CI:0.53,0.61);SI:2.37(95%CI:2.05,2.74))。由此表明,男性与HBV感染对原发性肝癌死亡率存在协同作用,即:与女性相比,男性对HBV感染引起的PLC死亡作用更为敏感。男女之间PLC死亡率的巨大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用这种对HBV感染的敏感性不同来解释,至少对PLC高发区的人群如此。此外,分别对三个不同年龄段的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一交互作用在各年龄组均存在,且RERI等统计量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意味着性别-HBV感染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低年龄组的影响更为明显,在高年龄组有所减弱。5.HBV感染对PLC及CLD死亡率及死亡年龄的影响海门市队列成员所有慢性肝性相关死亡率为211.22/10万人年,其中74.1%死于PLC。肝硬化及慢性病毒性肝炎是CLD的主要死亡类型,男性、HBsAg阳性均使得PLC及CLD死亡率升高。HBsAg阳性者在各慢性肝性相关死亡病例中占75%-80%。HBV感染除了使得各死因死亡率水平升高外,还使得男性PLC及CLD死亡年龄较非感染者提前约5-6岁。而对女性而言,HBV感染仅使得PLC死亡年龄提前5岁左右,但对女性CLD死亡年龄无影响。与其他研究不同,本研究并未发现相同HBsAg携带状况下,性别对同一死因的死亡年龄产生影响(P>0.05)。因此,男女性整体死亡年龄的差异,可能由不同研究样本中男女性HBsAg阳性率的差异所造成,而与性别本身无关。此外,男性HBsAg阳性组及阴性组均表现出以下死亡年龄趋势:慢性病毒性肝炎<PLC<肝硬化。结合三种死亡结局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本研究结果提示,HBV慢性感染相关的三组死亡病例之间,患者的HBV基因或其他致纤维化及致癌因素的分布可能存在差异。6.既往急性肝炎史对PLC及CLD的影响18.4%的海门队列成员具有既往急性肝炎史,其PLC、CLD死亡率均高于无肝炎史者。具有既往急性乙型肝炎史的研究对象,其其他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也高于无肝炎史者。即使对HBsAg阴性的研究对象,既往肝炎史仍使得男女性各死因死亡率升高。相同死因的研究对象,其不同类型急性肝炎的发病年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是,自急性肝炎发病到研究对象死亡的时间间隔,在各死因中,均以具急性乙型肝炎史的研究对象最短。(如:男性PLC死亡病例,急性肝炎发病到死亡的中位时间间隔分别为甲型肝炎史17.5年、乙型肝炎史12.1年,未报告准确类型肝炎15.5年)。肝炎发病到PLC死亡之间的时间间隔,随急性肝炎发病年龄的升高而下降。将两个时间变量进行对数转换后,二者之间存在线形相关(P<0.0001)。但相比之下,急性肝炎发病后的时间间隔更为重要,尤其对急性乙型肝炎,无论其发病年龄早晚,在发病10-15年后,均应加强其原发性肝癌的监测及随访。

周建华[9](2019)在《戊型肝炎病毒跨物种侵染遗传进化及持续性感染对宿主细胞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是一种引起人兽共患病的RNA病毒,HEV跨物种侵染以及持续性感染一直都是研究热点。我国是养猪大国,饲养者与猪群发生近距离接触以及猪肉制品的食用都大大增加了HEV从猪及其肉制品传播给人群的风险几率。我们利用血清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开展了猪源和人源HEV遗传进化特征以及HEV持续性感染对细胞影响的相关研究,为今后进一步开展HEV遗传进化以及宿主抗病毒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首先对我国7个省份的猪群进行了HEV血清学调查。结果发现,这7个省份养猪场猪群感染过HEV的比例较高,其中育种猪是HEV传播的高风险因素,饲养猪龄在HEV传播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作用,但是饲养猪群的地理环境不影响HEV的传播。首次从甘肃省猪群中获得genotype(gt)4e亚型HEV毒株基因组序列,这与我国目前报道的HEV在人群和猪群中流行的基因型为gt 4是相符的,这进一步说明猪源HEV对我国公共卫生存在一定威胁。鉴于较高程度HEV在猪群中的流行态势对人类健康带来的现实威胁,我们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比了猪源和人源HEV在分子进化上的异同点,发现在同义密码子使用模式上gt 1、gt 3和gt 4 HEV毒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s,ORFs)同义密码子使用模式均存在遗传学差异,但是gt 1 HEV ORF具有的同义密码子使用模式呈现出基因型特异性,这种密码子使用偏嗜性强于无论是人源还是猪源的gt 3和gt 4 HEV毒株。对于gt 3和gt 4 HEV毒株来说,猪源HEV毒株比人源HEV毒株在密码子使用模式上更加适应人和猪的密码子使用模式。这在进化层面上表明HEV在面对宿主施加的选择压力下表现出适应宿主细胞环境的进化倾向。为了进一步分析HEV在适应宿主细胞的过程中对细胞在整体生物学功能方面的影响程度,我们利用HEV持续性感染细胞模型和转录组分析手段分析了HEV持续性感染对宿主细胞的影响后发现,病毒对所侵染细胞代谢通路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较大,这也说明持续性感染状态下的细胞与病毒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妥协”。然而,被感染细胞也会利用自身免疫反应来抵抗HEV对其造成的持续性感染。在检测的14种免疫基因转录水平变化中,I、II和III型IFN基因的转录水平均显着上调,以及ISG15、ISG56和MX1基因的转录水平显着升高。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IL-6这种与抗病毒和炎症反应相关的白细胞介素在HEV持续性感染中也显着性上调了其转录水平。此外,在病毒性肝炎中具有重要免疫学活性的趋化因子CCL5和CXCL10基因转录水平显着提升,其中CXCL10基因的转录水平上调的幅度最高,说明与CXCL10相关的抗病毒免疫反应在HEV持续性感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上述所发现的IL-6、CCL5以及CXCL10在HEV持续性感染中转录水平的显着性变化,这为今后研究人员基于这些细胞因子作为靶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本研究结果拓宽了HEV跨宿主传播过程中分子进化以及持续性感染过程中病毒-细胞互作的认知,为理解猪源HEV侵染人体所具备的遗传特征以及宿主细胞应对HEV持续性感染的各种反应机制提供了可以参考的信息。

唐景裕,孟宗达,刘爱华,孙永德,赵玉良,胡湘江,张延生[10](1996)在《急性肝炎病毒混合感染及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表明 病毒性肝炎在我地流行严重,其中甲型肝炎发病占多数,其次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为了解肝炎病毒混合感染状况,我们于1994年5月至1995年4月对卢龙县医院就诊的急性肝炎病人进行了肝炎

二、急性肝炎病毒混合感染及流行病学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肝炎病毒混合感染及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禽戊型肝炎病毒RT-PCR结合核酸斑点杂交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戊型肝炎概述
        1.1.1 戊型肝炎病原学
        1.1.2 戊型肝炎流行病学
        1.1.2.1 传播途径
        1.1.2.2 戊型肝炎病毒在人与动物中的传播
        1.1.3 禽戊型肝炎病毒
        1.1.3.1 禽戊型肝炎病毒概述
        1.1.3.2 禽戊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
        1.1.3.3 禽戊型肝炎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1.1.3.4 禽戊型肝炎病毒的宿主和传播途径
        1.1.3.5 禽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病变
        1.1.3.6 禽戊型肝炎的防治
    1.2 戊型肝炎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2.1 RT-nPCR方法检测病毒核酸
        1.2.2 ELISA方法检测病毒抗体
        1.2.3 免疫电镜技术检测病毒抗原
        1.2.4 其他检测方法
    1.3 斑点杂交检测方法的原理及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原始毒株
        2.1.2 样品来源
        2.1.3 主要仪器
        2.1.4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方法
    2.2 禽戊型肝炎病毒RT-PCR结合核酸斑点杂交检测方法的建立
        2.2.1 aHEV-ORF2 质粒的构建
        2.2.1.1 引物的设计
        2.2.1.2 病毒RNA的提取
        2.2.1.3 RT-PCR扩增
        2.2.1.4 RT-PCR产物的凝胶回收纯化
        2.2.1.5 回收产物的连接
        2.2.1.6 转化
        2.2.1.7 质粒的提取
        2.2.2 核酸探针的制备
        2.2.2.1 引物的设计
        2.2.2.2 探针的制备及定量
        2.2.2.3 核酸斑点杂交反应
        2.2.2.4 核酸斑点杂交反应的条件优化
        2.2.2.5 核酸探针的灵敏性检测
        2.2.2.6 核酸探针的特异性检测
        2.2.3 应用斑点杂交检测方法检测样品中的aHEV
        2.2.3.1 样品RNA的提取
        2.2.3.2 RT-PCR扩增
        2.2.3.3 核酸斑点杂交检测
        2.2.4 应用其他方法检测aHEV
        2.2.4.1 普通RT-PCR检测aHEV
        2.2.4.2 套式RT-PCR检测aHEV
    2.3 样品基因测序与分析
3 结果及分析
    3.1 RT-PCR结合核酸斑点杂交检测方法的建立
        3.1.1 aHEV-ORF2 质粒的构建
        3.1.2 HEV-ORF2 探针的标记
        3.1.3 RT-PCR结合核酸斑点杂交反应条件的优化
        3.1.4 核酸探针的灵敏度
        3.1.5 核酸探针的特异性
    3.2 RT-PCR结合核酸斑点杂交检测方法与其他检测方法的对比
        3.2.1 灵敏度对比
        3.2.2 阳性检出率对比
    3.3 应用RT-PCR结合核酸斑点杂交检测疑似样品中aHEV的感染
    3.4 aHEV阳性样品的基因测序与分析
4 讨论
    4.1 禽戊型肝炎病毒RT-PCR结合核酸斑点杂交检测方法的建立
    4.2 阳性样品中aHEV基因测序和序列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患病江豚微生态变化及迁地背景下江豚保护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长江江豚概况
        1.1 江豚分类
        1.2 江豚的地理分布
        1.3 长江江豚的生活习性及特征
        1.4 长江江豚现状
        1.5 长江江豚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2 长江江豚迁地保护概述
        2.1 迁地保护
        2.2 江豚迁地保护历史
        2.3 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现状
        2.3.1 湖北石首天鹅洲江豚保护区天鹅洲故道江豚繁育群体
        2.3.2 安徽铜陵淡水豚保护区夹江江豚繁育群体
        2.3.3 安徽安庆西江迁地保护区江豚繁育群体
        2.3.4 湖北何王庙/湖南集成垸迁地保护区江豚繁育群体
        2.3.5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人工养殖种群
        2.4 长江江豚迁地保护面临的问题
        2.4.1 半自然水域长江江豚的繁殖生物学研究欠缺
        2.4.2 长江江豚疫病防控体系不健全
        2.4.3 人工调控和生态补偿机制不足
        2.4.4 人为伤害和气候条件是潜在的致危因素
    3 鲸豚类动物疾病研究进展
        3.1 海洋鲸豚类动物细菌性疾病研究进展
        3.2 海洋鲸豚类动物病毒性疾病研究进展
        3.2.1 鲸豚源麻疹病毒
        3.2.2 鲸类痘病毒
        3.2.3 鲸类乳头状瘤病毒
        3.2.4 疱疹病毒/类疱疹病毒
        3.2.5 流感病毒
        3.2.6 其他病毒
        3.3 海洋鲸豚类动物真菌性疾病研究进展
        3.4 海洋鲸豚类动物寄生虫性疾病研究进展
    4 长江江豚疾病研究概况
        4.1 长江江豚疾病研究现状
        4.1.1 解剖学研究
        4.1.2 血液生理学研究
        4.1.3 饲养管理研究
        4.1.4 疾病相关研究
        4.2 有关长江江豚疾病防控的几点讨论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
    第一章 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试验试剂
        2.2 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长江江豚源细菌的分离鉴定
        2.2.3 长江江豚肠道菌群16SrDNA测定
        3 结果
        3.1 长江江豚细菌性样品采集结果
        3.2 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1 呼吸孔样本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2 粪便样本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3 内脏组织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4 皮肤病灶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5 腹腔积液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6 胸腔积液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7 血液样本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3 细菌分离培养形态及染色镜检结果
        3.4 细菌理化鉴定结果
        3.5 细菌PCR鉴定结果
        3.6 长江江豚肠道菌群16SrDNA测定结果
        3.6.1 测序数据处理
        3.6.2 OTU分析和物种注释
        3.6.3 各样品细菌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
        4 分析与讨论
        4.1 长江江豚样品采集方法和处理方法的选择
        4.2 水生哺乳动物细菌性疾病检测方法
        4.3 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流行情况
        4.4 江豚呼吸道菌群与疾病的相关性
        4.5 江豚胃肠道菌群与疾病的相关性
        4.6 长江江豚的主要致病菌
        5 总结
    第二章 长江江豚主要致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细菌样本
        2.1.2 试验动物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试验试剂
        2.2 方法
        2.2.1 细菌培养特性观察
        2.2.2 细菌理化特性鉴定
        2.2.3 PCR扩增和测序
        2.2.4 基因序列分析
        2.2.5 药物敏感性试验
        2.2.6 细菌致病性试验
        3 结果
        3.1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1.1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细菌培养特性
        3.1.2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3.1.3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遗传进化关系
        3.1.4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1.5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3.2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2.1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细菌培养特性
        3.2.2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3.2.3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遗传进化关系
        3.2.4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2.5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3.3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3.1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细菌培养特性
        3.3.2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3.3.3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遗传进化关系
        3.3.4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3.5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3.4 魔氏摩根菌YMM-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4.1 魔氏摩根菌YMM-AQ株细菌培养特性
        3.4.2 魔氏摩根菌YMM-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3.4.3 魔氏摩根菌YMM-AQ株遗传进化关系
        3.4.4 魔氏摩根菌YMM-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4.5 魔氏摩根菌YMM-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3.5 大肠杆菌YE-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5.1 大肠杆菌YE-AQ株细菌培养特性
        3.5.2 大肠杆菌YE-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3.5.3 大肠杆菌YE-AQ株遗传进化关系
        3.5.4 大肠杆菌YE-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5.5 大肠杆菌YE-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3.6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6.1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细菌培养特性
        3.6.2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3.6.3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遗传进化关系
        3.6.4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6.5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4 讨论
        4.1 长江江豚常见致病菌的培养特性
        4.2 长江江豚源细菌的鉴定方法
        4.3 长江江豚源细菌的耐药性
        4.4 长江江豚源细菌的致病性
        5 结论
    第三章 长江江豚病毒性疾病研究初探
        1 研究背景
        1.1 病毒性疾病对人和动物的危害
        1.2 长江江豚病毒性疾病研究现状
        1.3 未知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病料样本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试剂耗材
        2.2 方法
        2.2.1 试验流程
        2.2.2 测序数据质控
        3 结果
        3.1 测序数据质控
        3.2 去除宿主污染
        3.3 病毒组成分析
        3.4 数据组装
        3.5 病毒序列鉴定
        3.5.1 基于参考序列的鉴定
        3.5.2 Denovo病毒序列鉴定
        3.5.3 基于参考序列鉴定与Denovo序列鉴定的比较
        3.6 病毒丰度
        3.7 基因预测
        3.8 功能分析
        4 分析与讨论
        4.1 高通量测序技术与未知病毒检测
        4.2 长江江豚病毒宏基因组学样本的处理
        4.3 检测相关病毒分析
        5 总结
    第四章 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
        2.2.2 长江江豚血液学研究
        2.2.3 长江江豚健康体检方法的建立
        2.2.4 长江江豚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研究
        2.2.5 长江江豚典型病例诊治分析
        3 结果
        3.1 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
        3.1.1 围网环境下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
        3.1.2 迁地保护区大面积水域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
        3.1.3 疗养池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
        3.2 长江江豚血液学研究
        3.2.1 长江江豚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测定方法的建立
        3.2.2 长江江豚正常生理生化指标参考范围的确定
        3.2.3 长江江豚生理生化指标与其疾病的相关性
        3.2.4 长江江豚健康体检技术规范
        3.2.5 长江江豚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研究
        3.2.6 长江江豚典型病例诊治分析
        4 分析与讨论
        5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人类Pegivirus病毒感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人类Pegivirus病毒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和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中的感染情况调查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标本来源
        2.2 仪器与试剂
        2.3 检测方法与结果判定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肝炎病毒感染情况
        3.2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肝炎感染情况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人类Pegivirus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标本来源
        2.2 仪器与试剂
        2.3 检测方法及结果判定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健康献血者的HPgV感染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3.2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HPgV感染
        3.3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HPgV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3.4 输血对HPgV感染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人类Pegivirus病毒感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后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资料
        2.2 预处理方案
        2.3 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方案
        2.4 各项观察指标定义
        2.5 白血病危险分层标准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HSCT患者的临床特征
        3.2 造血重建情况
        3.3 生存情况
        3.3.1 AML患者生存情况
        3.3.2 ALL患者生存情况
        3.3.3 MDS患者生存情况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人类Pegivirus病毒致病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猪巨细胞病毒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河南猪群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插图和附表清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猪巨细胞病毒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DNA聚合酶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摘要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猪巨细胞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摘要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2009年-2011年河南省猪群猪巨细胞病毒感染状况调查
    摘要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血清4型Ⅰ群禽腺病毒的分离鉴定及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病原学
        1.1.1 I群禽腺病毒分类
        1.1.2 I群禽腺病毒的病原特征
        1.1.3 基因组功能
    1.2 I群禽腺病毒的流行特点
    1.3 I群禽腺病毒的致病性
        1.3.1 主要临床症状
        1.3.2 主要剖检变化
        1.3.3 组织病理学变化
    1.4 I群禽腺病毒的诊断
        1.4.1 血清学检测方法
        1.4.1.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4.1.2 琼脂凝胶扩散试验
        1.4.2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1.4.2.1 PCR检测技术
        1.4.2.2 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
        1.4.2.3 LAMP检测技术
        1.4.2.4 PCR-RFLP诊断技术
        1.4.2.5 核酸探针检测技术
    1.5 I群禽腺病毒的防治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试剂
        2.1.2 试验仪器
        2.1.3 主要试剂配制
        2.1.4 鸡胚及菌株
        2.1.5 病毒标准株
    2.2 试验方法
        2.2.1 病毒的分离鉴定
        2.2.1.1 病料处理与病毒的传代
        2.2.1.2 引物设计
        2.2.1.3 病毒DNA的提取和PCR鉴定
        2.2.1.4 血凝试验
        2.2.1.5 病毒的毒力和致病力
        2.2.1.6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2.2.1.7 抗体水平检测
        2.2.1.8 动物回归试验
        2.2.2 血清4型I群禽腺病毒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2.2.2.1 引物与探针的设计合成
        2.2.2.2 阳性质粒标准品的制备
        2.2.2.3 Taqman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2.2.2.4 最佳退火温度的优化
        2.2.2.5 标准曲线的建立
        2.2.2.6 特异性试验
        2.2.2.7 敏感性试验
        2.2.2.8 重复性试验
        2.2.2.9 临床样品检测
        2.2.3. 血清4型I群禽腺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
        2.2.3.1 病料采集
        2.2.3.2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2.3.3 病毒核酸的提取
        2.2.3.4 病毒PCR扩增
        2.2.3.5 结果统计
3. 结果
    3.1 病毒的分离鉴定结果
        3.1.1 病料的剖检变化
        3.1.2 组织病理学变化
        3.1.3 分离株的毒力测定
        3.1.4 血凝试验结果
        3.1.5 Hexon基因序列分析
        3.1.6 抗体检测结果
        3.1.7 动物回归试验
    3.2 血清4型I群禽腺病毒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结果
        3.2.1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及其测序鉴定结果
        3.2.2 Taqman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3.2.3 Taqman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3.2.4 特异性试验结果
        3.2.5 敏感性试验结果
        3.2.6 重复性试验结果
        3.2.7 临床样品检测结果
    3.3 血清4型I群禽腺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3.3.1 FAV4感染情况
        3.3.2 蛋(种)鸡感染FAV4的病毒混合感染情况
        3.3.3 商品鸡感染FAV4的病毒混合感染情况
        3.3.4 蛋(种)鸭感染FAV4的病毒混合感染情况
        3.3.5 商品鸭感染FAV4的病毒混合感染情况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PRRSV与PCV2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其重组腺病毒疫苗实验免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研究进展
        1.1 基因分型
        1.2 基因结构和复制
        1.3 PRRSV感染
        1.4 抗感染免疫反应
        1.5 PRRSV感染对宿主免疫的影响
        1.6 PRRSV疫苗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猪圆环病毒研究进展
        2.1 PCV2基因组结构
        2.2 PCV2基因分型
        2.3 PCV2感染与流行状况
        2.4 PCV2感染后与免疫细胞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2.5 免疫保护
        2.6 PCV2疫苗研究进展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新发猪病毒病流行病学调查及检测方法的建立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PRRSV和PCV2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PRRSV-PCV2重组腺病毒候选疫苗构建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PRRSV-PCV2重组腺病毒候选疫苗小鼠免疫实验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PRRSV-PCV2重组腺病毒候选疫苗猪体免疫实验
        5.1 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导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8)江苏省海门市原发性肝癌时间趋势及相关危险因素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研究背景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
    研究现场
    对象与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及讨论
    第一章 海门队列成员基本特征描述及随访结局分析
        引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与建议
    第二章 海门市男性队列成员死亡趋势分析
        引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与建议
    第三章 海门市队列成员PLC危险因素分析
        引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与建议
    第四章 HBV感染与性别对PLC的交互作用分析
        引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与建议
    第五章 HBV感染对PLC及其他慢性肝病死亡年龄的影响
        引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与建议
    第六章 既往肝炎史对PLC及其他慢性肝病的影响
        引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及建议
第四部分 总结
    主要结果及结论
    研究创新性
    研究局限性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综述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第一作者)
在学期间获奖情况
致谢

(9)戊型肝炎病毒跨物种侵染遗传进化及持续性感染对宿主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戊型肝炎病毒的研究进展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HEV结构特征
        1.1.1 HEV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
        1.1.2 病毒RNA的种类
        1.1.3 HEV基因组遗传多样性
        1.2 HEV蛋白产物
        1.2.1 ORF
        1.2.2 甲基化转移酶(Methyltransferase)
        1.2.3 蛋白酶
        1.2.4 解旋酶
        1.2.5 RNA依赖性RNA聚合酶
        1.2.6 Macro domain
        1.3 ORF2 编码的结构蛋白
        1.3.1 基因表达与糖基化修饰
        1.3.2 自组装与病毒颗粒
        1.3.3 与靶细胞互作
        1.4 ORF3 编码的非结构蛋白
        1.4.1 蛋白产物亚细胞定位
        1.4.2 蛋白结构域与生物功能
        1.4.3 病毒体形成与释放过程中的作用
        1.5 HEV生命周期与基因组复制
        1.6 抗病毒靶点
        1.7 HEV的分子流行及遗传特性
        1.7.1 HEV的流行特点
        1.7.2 导致HEV基因型1和2 流行爆发的因素
        1.7.3 导致人源HEV基因型3和4 流行爆发的因素
        1.8 HEV侵染机体后的免疫应答
        1.8.1 天然免疫抗击HEV感染
        1.8.2 适应性免疫对HEV的抵抗作用
        1.8.3 HEV疫苗的研发
        1.9 展望
第二章 HEV感染猪群血清学调查及基因组序列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血清以及粪便样品的采集
        1.1.2 主要试剂和溶液
        1.1.3 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HEV血清学的ELISA检测
        1.2.2 HEV感染的风险评估
        1.2.3 从粪便样品中扩增HEV基因组序列
        1.2.4 建立HEV基因组的遗传进化树
        1.2.5 HEV基因组中ORF核酸与密码子使用模式的分析
        1.2.6 对应分析解析HEV ORF在密码子与氨基酸使用的遗传特征
    2 结果
        2.1 HEV在猪群中感染的血清学阳性率
        2.2 猪龄和饲养用途与HEV感染猪群相关
        2.3 从粪便样品中扩增获得的HEV swCH189 毒株的基因组序列
        2.4 HEV swCH189 毒株属于genotype
        2.5 HEV swCH189 毒株ORF的核酸与密码子使用模式
        2.6 HEV swCH189 毒株ORF密码子与氨基酸的使用模式
    3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猪源HEV与人源HEV的密码子模式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HEV基因组信息
        1.2 方法
        1.2.1 密码子使用偏嗜性分析(Parity rule2 analysis)
        1.2.2 不同基因型HEV ORF对同义密码子使用模式的分析
        1.2.3 HEV ORF同义密码子使用的总体偏嗜性分析
        1.2.4 HEV ORF与宿主在密码子使用模式比对分析
    2 结果
        2.1 HEV ORF的密码子存在核苷酸使用偏嗜性
        2.2 HEV ORF在密码子使用方面具有基因型特异性
        2.3 HEV ORF密码子使用模式对宿主呈现不同程度的适应性
    3 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EV持续性感染对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病毒与细胞
        1.1.2 试剂
        1.1.3 实验仪器
        1.2 方法
        1.2.1 细胞培养
        1.2.2 HEV持续性感染Huh7 细胞的转录组分析
        1.2.3 文库制备及测序
        1.2.4 转录组数据分析
    2.结果
        2.1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2.2 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
        2.3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2.4 与HEV在 Huh7 细胞中持续性感染相关的KEGG富集分析
    3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宿主细胞对HEV持续性感染的抗病毒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细胞和病毒
        1.1.2 试剂
        1.1.3 仪器与设备
        1.2 方法
        1.2.1 细胞培养
        1.2.2 qRT-PCR检测所用特异性引物设计
        1.2.3 qRT-PCR(SYBR Green法)
        1.2.4 Huh7-P6 细胞上清液对病毒持续性感染的影响
        1.2.5 Huh7-P6 细胞上清液含有内源IFN的检测
        1.2.6 Western Blot检测HEV持续性感染中IRF3及STAT1 磷酸化水平的影响作用
        1.2.7 外源IFN对 HEV持续性感染的抗病毒作用
        1.2.8 外源IFN对 Huh7-P6 细胞活性的影响
    2 结果
        2.1 Ⅰ型 IFN对 HEV持续性感染的反应
        2.2 Ⅱ型 IFN对 HEV持续性感染的反应
        2.3 Ⅲ型 IFN对 HEV持续性感染的反应
        2.4 IL-6对HEV持续性感染的反应
        2.5 ISG15对HEV持续性感染的反应
        2.6 ISG56对HEV持续性感染的反应
        2.7 MX1、OASL以及TNF-α对 HEV持续性感染的反应
        2.8 趋化因子CCL5及CXCL10对HEV持续性感染的反应
        2.9 Huh7-P6 细胞培养液的上清液对HEV持续性感染的影响
        2.10 Huh7-P6 细胞上清中IFN的含量测定
        2.11 HEV持续性感染对IRF3和STAT1 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2.12 外源IFN对 HEV持续性感染的抵抗作用
    3 讨论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四、急性肝炎病毒混合感染及流行病学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禽戊型肝炎病毒RT-PCR结合核酸斑点杂交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 刘亚琪.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2]急性病毒性肝炎中三型感染比例及其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J]. 杨如熙,范殿英. 天津医药, 1981(07)
  • [3]患病江豚微生态变化及迁地背景下江豚保护性研究[D]. 刘志刚.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4]人类Pegivirus病毒感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后的影响[D]. 李占甲.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5]猪巨细胞病毒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河南猪群流行病学调查[D]. 拜廷阳. 中国农业大学, 2014(11)
  • [6]血清4型Ⅰ群禽腺病毒的分离鉴定及流行病学调查[D]. 窦砚国.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2)
  • [7]PRRSV与PCV2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其重组腺病毒疫苗实验免疫研究[D]. 孙文超. 广西大学, 2017(12)
  • [8]江苏省海门市原发性肝癌时间趋势及相关危险因素队列研究[D]. 王娜. 复旦大学, 2010(11)
  • [9]戊型肝炎病毒跨物种侵染遗传进化及持续性感染对宿主细胞的影响[D]. 周建华.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2)
  • [10]急性肝炎病毒混合感染及流行病学调查[J]. 唐景裕,孟宗达,刘爱华,孙永德,赵玉良,胡湘江,张延生.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1996(04)

标签:;  ;  ;  ;  ;  

急性肝炎病毒混合感染及流行病学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