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有“三多”文自来(论文文献综述)
郭保先[1](1999)在《为有“三多”文自来》文中研究表明
寇鹏飞[2](2011)在《明清女性戏曲理论批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清时期戏曲艺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众多女性观众和读者也参与到戏曲理论批评队伍中来;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那些女性的声音长久以来都没有得到研究者们应有的重视。本文将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为读者揭示明清时期女性戏曲理论批评的理论特色、她们的批评作品在当时所具有的时代意义、以及这些观念出现的社会原因。明清女性戏曲理论批评作品除了常见的序、跋、题辞等形式之外还有评点这种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戏曲理论批评形式。本文在对所有明清女性戏曲理论批评作品进行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又从宏观角度对明清女性戏曲理论批评的批评特色进行研究。在所有这些理论批评作品中,分别刊刻于清康熙甲戌年和清雍正年间的《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与《才子牡丹亭》在中国戏曲理论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于这种评点本的作者真伪问题从多个方面进行了考释;笔者认为《三妇评本》的刊刻者是吴吴山,评点者是吴吴山三妇即陈同、谈则、钱宜三人。而《才子牡丹亭》是在程琼已经失传的评点本《绣牡丹》的基础上经吴震生与程琼夫妇二人共同完成。基于上述两种评点本在戏曲理论批评史中的典型性意义,下文又从微观角度,首先通过两种版本的对比研究揭示出她们各自不同的理论特色;其次在女性意识和“情”的阐述两方面分析两种评点本的异同;再次,深入探究产生这种异同的原因。在材料分析与对比研究之后,笔者认为在女性戏曲理论批评作品中作者也关注到了剧中人物的塑造问题,但她们更关注剧中所创造的那些女性角色是否更像女性?这些角色创造对于读者正确、公正的认识女性是否起到了正确的引导作用?在张扬女性意识方面,《三妇评本》是为保持汤显祖原作的“意趣神色”而努力,或者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对于杜丽娘自荐席枕的行为进行一个“合理性”的解释,并借此向广大闺阁之人和读者们宣扬这种“至情”论;《才子牡丹亭》则在此基础上阐发微旨,在对“情”的阐发中加入了生理层面的因素,史无前例地强调女性大胆追求情色满足的合理性。这种“情色”论也是其在后世多受诟病的主要原因,其实评点者的这种“情色”论包含了“色”、“情”、“才”三方面的内容,所表达的是女性对世间真爱、真情发自内心的渴求与渴望;这又不同于明清一般的艳情小说;他对于人心的自然需求、人禽之别、欲与情的区分,以及才、情、色三者间的错综联系解析得相当深刻。另外,《才子牡丹亭》那种引经据典、以史论曲的评点方式其实是一种“非戏剧化”或是“去舞台化”的评点方式。这种评点方式的出现和流行对于乾嘉朴学有着直接的倡导作用,也预示着戏曲艺术的逐渐衰落;
徐东树[3](2018)在《平民文化转向与碑学兴起》文中研究表明明代以来,士商合流初显,文化上呈现向平民[1]转向的趋势。精英文人开始尚奇求异、关注边缘。清代碑学的兴起与这一趋势相呼应。至邓石如出,树立书写汉魏碑刻的法书新经典,阮元、包世臣续以理论自觉,再经康有为尊魏卑唐,碑刻系统在"二王"帖学之外另立一个多元开放的碑刻系统。民国初,西学东渐,考古兴起,先秦汉魏简牍又给郑孝胥辈提供了融通碑帖的新眼界。至改革开放以来,从碑学简牍开始到帖学重兴,书法传统在全球化科技新时代全面复兴。近四十年的书法创作几乎涉及所有可见的传统资源,中国书法在全球化新时代率先完成其"文艺复兴",这是"庶民的胜利"。
周丹丹[4](2016)在《“赤子之心”观念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赤子之心”这个观念在中国哲学、美学史上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观念,儒道禅三家都有对它的阐述,它不仅包括生理层面的,还包括心理、文化、哲学层面上的内涵。因此对它作一个“史”的维度的梳理,同时在共时性上把握它多层面的内涵,是很有必要的。这里对它的历史梳理主要分为四个时期:依次是“赤子之心”观念的溯源时期、发展时期、深化时期和转型时期。“赤子之心”观念的溯源时期在先秦,主要论述老子的“婴儿”说,庄子的“真人”说和孟子的“赤子之心”说。可以说,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婴儿”观和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赤子”观构成了“赤子之心”观的两种基本形态。它们两者一起奠定了“赤子之心”这个思想观念的原初内涵,有着源头上的文化、哲学的意义。“赤子之心”观念的发展时期大致从魏晋至唐代时期,主要论述“玄心”、“清净心”。魏晋“玄心”可以说是对先秦儒道“赤子之心”观的一个深化发展。禅宗的“清净心”可说是对儒道“赤子之心”观的一个补充,融入了禅宗的思维。同时“禅悟”的过程有着类似审美体验时的一种心境的特点,可说是对审美心胸思想的一个深化。“赤子之心”观念的深化时期是宋明时期,主要论述宋明理学的“仁心”和晚明李贽的“童心”说。儒道“赤子之心”在最高境界上呈现不同的“和”的形态,儒家“赤子之心”在社会中,如父子关系形态;而道家“赤子之心”如在宇宙中,呈现母子关系形态。“赤子之心”这个思想观念的转型时期在近现代时期。主要论述龚自珍的“童心”说,王国维诗学中的“赤子之心”观和丰子恺的“艺术心”。相比较而言,王国维更多的是将“童心”融入了文学、艺术的具体批评中去,带有诗学建构的理想色彩;而龚自珍和丰子恺则更多的是将“童心”融入到了他们的人格中去,“剑气箫心”文化底色张扬了龚自珍的豪杰人格,丰子恺则以一颗艺术心化入了他艺术化的人生实践之中。“赤子之心”观的思想意义除了儒释道三家的文化意蕴之外,还包括美学上的影响及其人生意义方面。
项秉光[5](2011)在《三种景教敦煌写卷考释》文中研究表明自从景教敦煌文献现世,学界对它们的研究,就未曾停止。在取得一些好成绩的同时,许多问题也迟迟得不到解决。2003年,林悟殊先生将其多年研究景教的文章,集结为《唐代景教再研究》出版。未等学界有明确的回应,林先生再接再厉,于2005年集结出版《中古三夷教辩证》,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在两书中,林先生对多部景教文献进行了多方面的质疑。至今,其观点有被证实的,有悬疑未决的。本文所拟以解决的,就是包括林先生所提出,现在还悬疑未决的一些问题,以及原本就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是《序听迷诗所经》和《一神论》的研究,本文分写卷分为底本和抄本。首先对原卷的形成原因进行研究,从景教教会仪式和《序听迷诗所经》题名,以及对景教译经历史的考证,得出早期的这两部写卷,并非是翻译的经典,也非后来学界退一步所认为的译撰结合的作品,乃是景教教会神职人员讲道时的现场记录。这种录文因为宗教文化的隔膜和语言不通,以及现场讲道的实时性等原因,造成原卷文字漏写、错写,句子颠倒,译名不雅和不统一,难以校勘等诸多问题。其次,从唐朝的写经制度以及景教的供奉经典的宗教实践中,考证抄本的形成原因。得出此抄本为宗教供奉的产物,出自职业抄经人之手。因为宗教文化隔膜、原卷就有错误和不易辨认以及职业抄经人的抄经目的等原因,解决抄本的外观和文本内容的不统一、《序听迷诗所经》经题中的错误、《一神论》的三部分没有一致性以及何以没有进行校勘等问题。本文还因《序听迷诗所经》和《一神论》两部写卷的文本内容难以阅读,错误较多之故,对这两部写卷,进行了文字训诂考证。结合文本语境和上下文,提出看法,寻找证据,并且对已经被证明的字句,进行解读,以期增加几份文本的可阅读性。当然,文本难以解读的地方还有很多,需要继续努力。其次是《志玄安乐经》,本文根据有幸获得日本方面出版的此经原卷图版,对学界争执已久的羽田先生和佐伯先生的录文,分别进行了校对,并提供的自己的录文和句读,以期比较好的解决录文问题。并且,对该经的宗教思想,分别进行方法论和根本依据两方面的分析。从分析出的结果,以及与佛道以及基督教的宗教思想进行的对比来看。该经的宗教思想,无论从方法论还是从根本依据方面来说,都不具备基督教在这些问题上的核心特征,倒是与佛道两教的思想,颇为接近。作为时代的产物,对于外教思想,该经处于一种欲拒实迎的尴尬处境中。
二、为有“三多”文自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有“三多”文自来(论文提纲范文)
(2)明清女性戏曲理论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1章 女性戏曲理论批评概述 |
1.1 戏曲理论批评概述 |
1.2 明清女性戏曲理论批评 |
第2章 《三妇评本》与《才子牡丹亭》考释 |
2.1 吴吴山三妇生平及评点本真伪考 |
2.2 《才子牡丹亭》考释 |
第3章 《才子牡丹亭》对于《三妇评本》的继承与超越 |
3.1 《三妇评本》与《才子牡丹亭》的文本比较 |
3.2 《三妇评本》与《才子牡丹亭》中的女性意识比较 |
3.3 《三妇评本》与《才子牡丹亭》对"情"的阐发 |
3.4 《三妇评本》与《才子牡丹亭》的批评方法比较 |
3.5 《才子牡丹亭》对于《三妇评本》超越的原因和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成果 |
(4)“赤子之心”观念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综述 |
二、研究方法、相关观点及意义 |
第一章 先秦:“赤子之心”观溯源 |
第一节 老子“婴儿”说 |
一、“婴儿”说的心理溯源 |
二、“婴儿”意象内涵 |
三、“婴儿”说影响 |
第二节 庄子“真人”观 |
一、“真人”之初 |
二、“真人”之内涵 |
第三节 孟子的“赤子之心”说 |
一、赤子之心 |
二、修养本心 |
三、成就“大人” |
小结 |
一、老子的“婴儿”说与庄子的“真人”说比较 |
二、老庄的“婴儿”、“真人”说与孟子的“赤子之心”说比较 |
第二章 魏晋至唐代:“赤子之心”观的发展 |
第一节 魏晋玄学:“玄心” |
一、玄心的超越本质 |
二、赤子的真情流露 |
三、人格的理想构筑 |
第二节 禅宗:“清净心” |
一、慧能的“本心”思想 |
二、慧能“本心”的修行方式 |
三、“悟”的追寻 |
第三章 宋明:“赤子之心”观的深化 |
第一节 宋明理学:“仁心” |
一、“仁心”之本体论 |
二、“仁心”之修养论 |
三、“仁心”之境界论 |
第二节 李贽“童心说” |
一、“童心”释义 |
二、“童心说”内涵 |
三、“童心说”的文学观念 |
四、“童心说”的个体生命追求 |
第四章 近现代:“赤子之心”观的转型 |
第一节 龚自珍“童心说” |
一、“童心”的原初情结 |
二、“童心”的人间形态 |
三、“童心说”的价值追寻 |
第二节 王国维诗学中的“赤子之心” |
一、“天才”说中的“赤子之心”观 |
二、“境界”说中的“赤子之心”观 |
三、王国维诗学“赤子之心”观中的人文意蕴 |
第三节 丰子恺“艺术心” |
一、儿童视角的形成 |
二、“艺术心”内涵 |
三、艺术人格的生成 |
第五章“赤子之心”观的思想意义 |
第一节“赤子之心”观的文化意蕴 |
第二节“赤子之心”观的美学影响 |
第三节“赤子之心”观的人生意义 |
一、“赤子”观念与身心一体 |
二、“赤子”观念与人格修养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
(5)三种景教敦煌写卷考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敦煌景教写卷流布简介 |
1.2 本文题解及体例说明 |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综述 |
第二章 《序听迷诗所经》和《一神论》研究 |
2.1 写卷研究简介 |
2.2 写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综述 |
2.2.1 《序听迷诗所经》经题意思难解 |
2.2.2 《序听迷诗所经》中的译名问题 |
2.2.3 《一神论》的经题不明与结构颠倒 |
2.2.4 两写卷经文内容难读 |
2.2.5 两写卷的真伪之争 |
2.3 写卷问题考察之一:写卷底本形成原因考证 |
2.3.1 景教初来译经状况考 |
2.3.2 基督教教会仪式与写卷的形成 |
2.3.3 《序听迷诗所经》经题中之“序”字考证 |
2.3.4 写卷的具体形成方式与其问题分析 |
2.3.5 写卷的文本内容与形成方式考察 |
2.3.6 写卷的题名、译名及结构问题考察 |
2.4 写卷问题考察之二:现今所见写卷抄本形成原因考证 |
2.4.1 唐朝民间抄经与抄本的形成 |
2.4.2 《景教富冈高楠文书辨伪补说》分析 |
2.5 写卷的文本内在佐证 |
2.5.1 写卷中的景教特点用词 |
2.5.2 写卷中的叙利亚译名 |
2.6 写卷文本字句考证 |
2.6.1 《序听迷诗所经》文本考证 |
2.6.2 《一神论》文本考证 |
2.7 文本结构和大意分析 |
2.7.1 《序听迷诗所经》 |
2.7.2 《一神论》 |
第三章 《志玄安乐经》研究 |
3.1 《志玄安乐经》研究综述 |
3.1.1 写卷研究简介 |
3.1.2 写卷研究中的录文之争 |
3.2 《志玄安乐经》录文校勘 |
3.2.1 羽田录文校对 |
3.2.2 佐伯录文校对 |
3.3 《志玄安乐经》的文本思想分析 |
3.3.1 文本结构和大意 |
3.3.2 景教否定性方法论之十观和四法 |
3.3.3 景教肯定性方法论之从无到有 |
3.3.4 景教安乐道的根本依据 |
3.3.5 小结 |
第四章 本文结语 |
后记 |
参考文献 |
附: 《志玄安乐经》录文与图版 |
四、为有“三多”文自来(论文参考文献)
- [1]为有“三多”文自来[J]. 郭保先. 山西教育, 1999(12)
- [2]明清女性戏曲理论批评研究[D]. 寇鹏飞. 陕西师范大学, 2011(12)
- [3]平民文化转向与碑学兴起[J]. 徐东树. 中国书法, 2018(02)
- [4]“赤子之心”观念史研究[D]. 周丹丹. 安徽师范大学, 2016(05)
- [5]三种景教敦煌写卷考释[D]. 项秉光. 上海师范大学,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