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木通科七叶莲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上海中华制药厂[1](1975)在《木通科七叶莲 制剂及其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 三叉神经痛是神经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年及老年人,疼痛分布于面部的三叉神经支配区。一般以第二枝(颊部)为最好发部位,有时可以为二枝或三枝一起发病。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发作性疾病,剧痛难忍,严重地影响了工作和学习。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有药物治疗和手术切除或封闭三种,药物一般是用苯妥英钠(Dilantin)或Tegretol治疗,大剂量维生素B12亦为常用,这些药物对部分病例则无效。手术切除或酒精封闭疗法,不易为所有病员接受,且常有副作用和复发。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中国医药学
上海第一制药厂,上海中华制药厂[2](1976)在《木通科七叶莲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七叶莲为木通科野木瓜属植物野木瓜(Staunto-nia chinensis DC.)。临床治疗各种神经疼痛病人161例,有效率为85.1%,其中对三叉神经痛病人118例作了分析,显效48例(40.7%),有效53例(44.9%),有效率为85.6%。本品具有明显的镇痛镇静作用,可以缓解、控制三叉神经痛发作,且对其它疗法无效的病例,单用或联合应用七叶莲亦有效。本品无明显副作用。
程岩,刘树堂[3](2015)在《三叉神经痛的认识与治疗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叉神经痛是颜面部疼痛的常见病、多发病,难以治愈,曾有人称之为"不死的癌症",此病治疗方式多样,但疗效不一,现就目前对三叉神经痛的认识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三叉神经痛的定义和病因1.1定义三叉神经痛定义为单侧第五对脑神经一支或多支分布区阵发性、反复性针刺样痛。是一种慢性疼痛综合征。疼痛可自发出现或轻微碰触面
夏国道,邵文钊[4](1975)在《七叶莲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观察》文中指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是神经科门诊比较常见的疾病。其表现为面部的阵发性电击样疼痛,可因进食、说话、洗脸等动作而引起三叉神经感觉分布区的剧痛,严重者风吹也诱发。因疼痛剧烈而频繁,严重影响病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使
胡书平[5](2012)在《汉桃叶有机酸类成分研究及软膏剂开发》文中指出目的:汉桃叶别名七叶莲、七加皮、七叶烂、龙手树等,为五加科广西鹅掌柴属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广西、云南、贵州、福建、浙江等地,是我国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常用的民间草药。临床应用止痛效果明显,对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及胃肠绞痛等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尤对某些神经痛明显有效,且副作用小。镇痛抗炎的有效成分是有机酸类物质。本课题以汉桃叶——广西鹅掌柴属植物(Schefflera kwangsiensis Merr.ex Li)为研究对象,建立完善汉桃叶药材的质量标准,利用现代分离和鉴定技术研究汉桃叶总有机酸的最佳提取工艺,并对汉桃叶有机酸的化学组分进行研究;制备汉桃叶软膏剂,进行镇痛、抗炎主要药效学的研究,为进一步开发中药5类新药汉桃叶软膏剂这一新剂型和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1.运用HPLC分析方法,以反丁烯二酸为标准对照品,建立汉桃叶药材的质量标准,明确汉桃叶有机酸含量的测定方法;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法研究汉桃叶有机酸的最佳提取工艺。2.采用离子交换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相结合提取汉桃叶中的有机酸;并利用现代分离和鉴定的技术方法,分离、鉴定有机酸中的化学成分。3.根据汉桃叶有机酸的理化性质,试制得到W/O型汉桃叶总提物软膏和汉桃叶总有机酸软膏。并建立镇痛抗炎主要药效学实验方法:(1)采用小鼠热刺痛法和醋酸致小鼠扭体法,研究汉桃叶软膏的镇痛作用;(2)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甲醛致小鼠足肿胀动物模型并通过测定小鼠炎性组织中PGE2含量,观察汉桃叶的抗炎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对汉桃叶进行HPLC的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稳定、重现性、精密度、回收率良好。同时采用正交试验的设计方法,以反丁烯二酸的含量为指标,探究得到汉桃叶提取工艺的最佳条件即是,乙醇浓度为60%,提取时间为3h/次,提取次数为2次,料液体积比为10倍体积的溶剂。通过离子交换色谱法得到汉桃叶药材中有机酸的得率为2.66%。通过熔点测定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从有机酸中分离的两种单体化合物进行鉴定得出:化合物Ⅰ为粘液酸(Mucic Acid);化合物Ⅱ为反丁烯二酸(又名富马酸,Fumaric Acid).汉桃叶各组软膏在连续外用涂抹给药7d后,各剂量组显示有镇痛作用。在小鼠热刺痛实验中,总提物高剂量组(80g/kg)、总有机酸高剂量组(80g/kg)在给药后60min时,与模型组相比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总有机酸中剂量组(40g/kg)与模型组相比有着性差异(P<0.05)。在给药后90min时,总有机酸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小鼠扭体实验中,总有机酸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提物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四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中,总酸高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总提高组和总酸中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甲醛致足肿胀的实验中结果显示,总酸高组和总酸中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总提高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测定小鼠炎性组织中PGE2含量的实验表明,总酸高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总提高组、总酸中组和总提中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对汉桃叶质量标准的研究是准确、有效的,汉桃叶具有镇痛抗炎作用,其有效部位是总有机酸,抗炎机制可能与抑制PGE2的生成、增强免疫功能等有关。新剂型汉桃叶软膏有较好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前景。
叶文博,刘强,李晶[6](1995)在《野木瓜注射液对爪蟾坐骨神经传导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野木瓜注射液(Injectionstauntoniae,IS)涂布于脊爪蟾(XenopusLaevis)坐骨神经4mm长的一段上.电刺激跗部皮肤,记录半膜肌肌电.10%IS使肌电的潜伏期和问期分别延长(1.51±1.15)ms和(26.6±16.1)ms(P<0.01,n=9);50%IS则使潜伏期延长(2.84±2.18)ms和幅度下降到原来的0.21±0.26(P<0.01,n=7).IS对神经传导的阻滞作用是量效关系,给药8min后电刺激坐骨神经干能使已受50%IS影响而刺激跗部皮肤几乎不再引起肌电的半膜肌产生同对照一样的肌电.这表明在给药期内50%IS主要阻滞传入纤维的传导,而不影响传出纤维的功能.
杨磊[7](2007)在《野木瓜(Stauntonia chinensis DC.)镇痛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野木瓜(Stauntonia chinensis DC.,木通科),作为传统中药在我国被广泛应用于镇痛、镇静以及抗炎。但是到目前为止,对野木瓜的化学成分研究很少,其生物活性成分尚未研究清楚。本文用小鼠醋酸扭体模型对野木瓜藤茎60%醇提物的镇痛活性进行评价,显示出较好的镇痛活性。其活性部位主要富集在正丁醇层的B4部分。通过各种分离手段对B4部分进行了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根据相关的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对其进行了结构解析,其中化合物5、10、13、14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化合物1、2、3、4、6、7、8、9、11、12和15均为从该属植物首次分离。新化合物结构鉴定为:1,2-O-[2-(4-羟基-3-甲氧基苯基)-1-羟甲基-1,2-乙二基]-β-D-葡萄糖(5),甲基苯基-2-O-[5-D-(4-羟基-3-甲氧苯甲酰基)-β-D-呋喃芹糖]-β-D-葡萄糖苷(10),野木瓜酚苷A(13),野木瓜酚苷B(14)。已知化合物鉴定为4-羟基-2,6-二甲氧基苯基-β-D-葡萄糖苷(1),4-羟基-2-甲氧基苯基-β-D-葡萄糖苷(2),1-(4-羟基-3-甲氧基苯基)-1,2,3-丙三醇(3),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2,3-丙三醇(4),1,2-O-[2-(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羟甲基)-1,2-乙二基]-β-D-葡萄糖(6),1,2-O-[2-(3,4-二羟基苯基)-1,2-乙二基]-6-[(2E)-3-(3,4-二羟基苯基)-2-丙烯酸酯]-β-D-葡萄糖(7),2-(3,4-二羟基苯基)乙基,6-(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酯)-β-D-葡萄糖苷(8),4-羟基-3-甲氧基苯基-2-O-[5-O-(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酰基)-β-D-呋喃芹糖]-β-D-葡萄糖苷(9),2-(4-羟基苯基)乙基,6-[(2E)-3-(3,4-二羟基苯基)-2-丙烯酸酯]-β-D-葡萄糖苷(11),2-(3,4-二羟基苯基)乙基,6-[(2E)-3-(3,4-二羟基苯基)-2-丙烯酸酯]-β-D-葡萄糖苷(12),3-(4-羟基-3-甲氧基苯基)-N-[2-(4-羟基苯基)乙基]-(2E)-2-丙烯酰胺(15),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基-木通酸苷(16),3,23-二羟基-木通酸(17),3,23-二价基-齐墩果酸(18),23-羟基-3-α-L-吡喃阿拉伯糖基-齐墩果酸(19)。
陈瑛,李锦,吴英良[8](2008)在《野木瓜化学成分及其药理和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综述有关中药野木瓜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对近年来国内外期刊中有关文献进行检索和综述。结果野木瓜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有去甲五环三萜皂苷类化合物、木脂素苷类化合物、黄酮类和酚性成分等;药理作用方面,野木瓜具有镇痛抗炎、阻滞神经传导、放射增敏、抑制胃肠道平滑肌等药理活性;临床应用方面,野木瓜主要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骨质增生、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神经性头痛、风湿关节痛等疾病。结论中药野木瓜资源丰富,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特别是镇痛抗炎活性显着,开发应用前景广阔。
黄安[9](2019)在《壮医“毒论”的渊薮与特色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壮医毒论是壮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壮医药工作者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总结而逐步形成的,它贯穿于壮医对疾病认识的全过程,体现在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因此,壮医毒论理论对壮医临床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壮医药的不断发展,关于壮医毒论理论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国医大师班秀文教授、壮医理论奠基人黄汉儒教授等先后对壮医“毒”的病因、病机、治则以及“毒”的概念等进行了较为明确的阐释。然而,有关壮医毒论的形成原因、理论特色、临床应用规律的挖掘整理尚未开展,诸多具有指导价值的规律未能被揭示,由此限制了壮医毒论的临床应用。为了更好的发挥壮医毒论的临床指导作用,本研究从渊薮、特色、应用三个方面对壮医毒论进行挖掘整理,梳理出了壮医毒论的渊薮,归纳出了壮医毒论的理论特色,挖掘出了壮医毒论在临床应用的规律,通过临床研究部分验证了壮医毒论的指导作用,并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形成了如下主要结论:一、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等方法得出,壮医毒论的形成与壮族地区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壮族哲学文化、壮族宗教信仰、壮族习俗文化、壮族饮食文化等对壮医毒论的形成影响深刻。二、通过文献研究,归纳出壮医毒论的5大特色:以毒命名疾病;用毒解释病因病机;解毒是壮医治病的主要方法;解毒药种类繁多;解毒方药组方精炼,善于使用鲜药解毒。三、通过临床数据挖掘,发现了壮医“毒”病研究的地理分布和趋势,壮医“毒”病的主要疾病谱、病因分类、病机特点,挖掘出壮医“毒”病的治法分类及联用规律、用药特点与组方规律、治疗选穴特点及组穴规律。四、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壮医“解毒方”——壮药龙钻通痹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肯定,DAS28评分、ESR值与西药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差异,初步验证了壮医毒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五、通过应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揭示了壮药龙钻通痹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归属于壮医毒病范畴)的作用机制,进一步证明了该方主要通过has05323 Rheumatoid arthritis等信号通路实现“解毒”效果。
叶文博,薛韶萍,李劲[10](1997)在《野木瓜注射液对牛蛙坐骨神经传导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10%野木瓜注射液(InjectionStauntoniae,IS)涂布于离体牛蛙坐骨神经8min后,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诸成分的潜伏期都发生了显着性的延长,但只对C2成分的幅度有显着性影响;而50%IS不仅使复合动作电位各类成分的潜伏期都发生了显着性延长,而且使除Aαβ和C1以外的各类成分的幅度有显着性的减小.上述IS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这种阻滞作用是可逆的.
二、木通科七叶莲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木通科七叶莲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3)三叉神经痛的认识与治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三叉神经痛的定义和病因 |
1.1 定义 |
1.2 病因 |
2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
2.1 药物治疗 |
2.1.1 卡马西平 |
2.1.2 奥卡西平 |
2.1.3 拉莫三嗪 |
2.1.4 苯妥英钠 |
2.1.5 巴氯芬 |
2.1.6 加巴喷丁 |
2.1.7 普瑞巴林 |
2.1.8 七叶莲 |
2.1.9 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 |
2.2 手术治疗 |
2.2.1 经皮麦克囊穿刺半月节后根甘油阻滞术 |
2.2.2 微血管减压术(microvescular decompression,MVD) |
2.2.3 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术 |
2.2.4 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 |
2.2.5 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 |
2.2.6 三叉神经痛的放射外科治疗 |
2.3 中医中药治疗 |
2.4 心理治疗 |
(5)汉桃叶有机酸类成分研究及软膏剂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第一节 汉桃叶的研究概况 |
一、汉桃叶的简介 |
二、汉桃叶的生药学鉴定 |
三、汉桃叶化学成分研究 |
四、汉桃叶药理作用研究 |
五、汉桃叶临床应用研究 |
六、展望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炎症的研究进展 |
一、炎症的研究概况 |
二、抗炎药的研究进展 |
第三节 经皮给药系统的简介 |
第四节 立题依据 |
第二章 汉桃叶最佳提取工艺和质量标准的研究 |
第一节 实验仪器、试剂与材料 |
一、实验药材 |
二、实验试剂 |
三、实验仪器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一、提取方法考察 |
二、因素水平的确定 |
三、实验方法 |
四、反丁烯二酸含量的HPLC法测定 |
第三节 实验结果及分析 |
一、检测波长的选择 |
二、色谱条件的考察 |
三、线性关系的考察 |
四、精密度实验 |
五、稳定性试验 |
六、重复性实验 |
七、加样回收率实验 |
八、样品测定 |
九、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
一、汉桃叶质量标准的历史记载 |
二、HPLC研究汉桃叶的质量标准 |
第三章 汉桃叶有机酸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
第一节 实验仪器、试剂与材料 |
一、实验药材 |
二、实验仪器 |
三、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二节 有机酸的提取 |
一、汉桃叶药材的总浸膏提取 |
二、有机酸的提取 |
第三节 有机酸的分离 |
第四节 化合物的鉴定 |
一、化合物Ⅰ的鉴定 |
二、化合物Ⅱ的鉴定 |
第五节 讨论与小结 |
一、有机酸的提取和分离 |
二、化合物的鉴定 |
第四章 汉桃叶软膏镇痛抗炎作用的药效学实验研究 |
第一节 汉桃叶软膏的制备和质量评定 |
一、汉桃叶各组软膏的制备 |
二、质量评定标准 |
第二节 汉桃叶软膏镇痛抗炎作用的药效学实验 |
一、镇痛作用的药效学实验 |
(一) 实验材料 |
(二) 小鼠热刺痛实验方法 |
(三) 小鼠扭体实验方法 |
二、抗炎作用的药效学实验结果 |
(一) 实验材料 |
(二) 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实验方法 |
(三) 甲醛致小鼠足肿胀的实验方法 |
(四) 小鼠炎性组织中PGE_2含量的测定方法 |
三、统计学方法 |
第三节 实验数据及结果 |
一、汉桃叶各组软膏质量评定结果 |
二、镇痛药效学实验结果 |
三、抗炎作用的药效学实验结果 |
第四节 讨论和小结 |
一、汉桃叶软膏的制备 |
二、镇痛药效学实验 |
三、抗炎药效学实验 |
全文总结 |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7)野木瓜(Stauntonia chinensis DC.)镇痛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语说明 |
前言 |
1.1 植物基源 |
1.2 野木瓜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概况 |
1.3 野木瓜化学成分研究 |
第一章 野木瓜镇痛活性研究 |
1.1 野木瓜提取物(YMG)的镇痛活性 |
1.2 野木瓜提取物活性部位的确定 |
1.3 野木瓜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活性馏分的确定 |
第二章 化合物结构解析 |
2.1 概述 |
2.2 结构解析 |
2.2.1 二苯基双四氢呋喃木脂素类化合物 |
2.2.2 二氧六环类化合物 |
2.2.3 苯甲酸苷类化合物 |
2.2.4 酚类化合物 |
2.2.5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3.1 仪器、试剂与材料 |
3.2 提取分离部分 |
3.3 结构鉴定数据 |
第四章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发表文章目录 |
(8)野木瓜化学成分及其药理和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
1.1 去甲五环三萜皂苷类 |
1.2 木脂素苷类 |
1.3 黄酮苷类 |
1.4 酚性成分 |
1.5 其他 |
2 药理作用 |
2.1 镇痛抗炎作用 |
2.2 神经传导阻滞作用 |
2.3 放射增敏作用 |
2.4 对胃肠道平滑肌的作用 |
2.5 其他 |
2.6 不良反应 |
3 临床应用 |
4 小结 |
(9)壮医“毒论”的渊薮与特色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壮医毒论的渊薮与特色梳理 |
第一节 壮医毒论的渊薮 |
一、壮族地区地理环境对壮医毒论形成的影响 |
二、壮族哲学对壮医毒论形成的影响 |
三、壮族宗教信仰对壮医毒论形成的影响 |
四、壮族习俗文化对壮医毒论形成的影响 |
五、壮族饮食文化对壮医毒论形成的影响 |
第二节 壮医毒论的理论特色 |
一、以毒为名命名疾病 |
二、用毒解释疾病病因病机 |
三、解毒法是壮医治疗疾病的主要大法 |
四、壮药分类中解毒药品种繁多 |
五、壮医解毒方药特色鲜明 |
第二章 壮医毒论临床应用规律的分析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一、壮医毒病临床观察文献的筛选 |
二、《壮医毒论临床应用现代文献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
三、统计分析 |
第二节 结果与小结 |
一、文献检索结果 |
二、文献基本信息 |
三、文献主要信息 |
四、小结 |
第三章 壮医解毒方的临床应用与作用机制探讨 |
第一节 壮医解毒方壮药龙钻通痹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
一、研究对象 |
二、治疗方法 |
三、观察指标 |
四、统计方法 |
五、研究结果 |
六、小结 |
第二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壮药龙钻通痹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小结 |
结论 |
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木通科七叶莲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木通科七叶莲 制剂及其临床应用[J]. 上海中华制药厂. 医药工业, 1975(07)
- [2]木通科七叶莲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观察[J]. 上海第一制药厂,上海中华制药厂. 中草药通讯, 1976(12)
- [3]三叉神经痛的认识与治疗现状[J]. 程岩,刘树堂.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5(01)
- [4]七叶莲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观察[J]. 夏国道,邵文钊. 新医药学杂志, 1975(02)
- [5]汉桃叶有机酸类成分研究及软膏剂开发[D]. 胡书平.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1)
- [6]野木瓜注射液对爪蟾坐骨神经传导的影响[J]. 叶文博,刘强,李晶.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03)
- [7]野木瓜(Stauntonia chinensis DC.)镇痛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D]. 杨磊. 沈阳药科大学, 2007(05)
- [8]野木瓜化学成分及其药理和临床研究进展[J]. 陈瑛,李锦,吴英良.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8(11)
- [9]壮医“毒论”的渊薮与特色及应用研究[D]. 黄安. 中央民族大学, 2019(10)
- [10]野木瓜注射液对牛蛙坐骨神经传导的影响[J]. 叶文博,薛韶萍,李劲.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04)